第一篇:新医改下市二级医院全面发展的思想方法
新医改下市二级医院全面发展的思想方法
张家口市第二医院 乔欣军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方法。实事求是,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的、辩证的认识论,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根本思想方法。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只有解放思想,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把思想认识从各种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才能使我们正确地把握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才能使我们的思想认识符合客观实际。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必然要求和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前进,客观实际发生了变化,我们的思想认识必须相应地跟着变、跟着前进。因此,坚持实事求是,不断在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中坚持真理、纠正错误,才能有效推动工作不断前进。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已逐步进入了激烈的市场竟争。随着国有医院改革的纵深发展,医院面临着种种困难,如:不同等级、大小规模医院众多,竞争面广;医患关系紧张仍然相当严重;“医保”实施后影响病人的流向,使医院收入受到明显的限制;医院内部分员工观念滞后,安于现状,服务意识不强等等。所以如何定位、如何确立发展战略、怎样占据有利位置,求得生存和发展,是医院面临的一次机遇和挑战。面对新的形势,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深入研究医疗服务的经营特征,随时调整经营策略,让医院的工作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才能实现医院的科学发展。
市二级医院在卫生系统内属不大不小的医院,多少有些特色,综合实力比县二级医院强,但远远落后于三级医院。三级医院有强大的实力为自己赢得发展,县二级医院有国家基本保障惠顾也衣食无忧,而市二级医院则面临既无政策惠顾也无三级医院实力的困难局面。另外加上近年来为发展不断扩大规模,改善基础设施条件,而政府投入又微乎其微,几乎都是贷款搞建设,医院的发展面临很大的风险。当前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已全面启动,基础性保障正在逐步完善,公立医院的改革正逐步推进,市二级医院的生存发展更是到了关键时期,是一味的等待,还是积极想办法、立足实际奋勇前进,都值得深深思考。我心为,挑战与机遇并存,只有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才是正确的选择。
一.医院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㈠.医院发展面临的挑战
1、医院传统定位被触动。新医改对医院功能定位进一步明确:建立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三级医疗
卫生服务网络。主要负责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等综合服务。其他公立医院主要负责危急重症和疑难病症的诊治,医学教育和科研、指导和培训基层卫生人员等方面的骨干作用。这就意味着许多患者在基层就得到了诊治或去实力更强的三级医院,市二级医院病源相对减少。
2、竞争压力。在“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政策鼓励下,其他非公立医院、股份制医院会迅速增多抢占医疗市场,其先进的办院理念和灵活的工作方法比公立医院更具有活力,必定会给市二级医院带来明显的竞争压力。
3、管理方面的挑战。以疾病为主导转变以健康为主导,以治疗为主导转变以预防为主导。市二级医院传统的管理方法不再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求,医院的发展理念、方式等等问题都需要转变,管理思路有待突破。
4、医患关系不和谐。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矛盾突出,医患关系存在信任危机,医疗纠纷、医疗赔偿仍是困扰医院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
㈡医院发展面临的机遇
1、国家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为医院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公共财政支出的结构的改善,将会有更多的财政资源支持医院建设与发展。
2、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医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各级党委、政府执政为民、关注民生的观念更加坚定,更加关心人民健康,更加注意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3、民生问题得到极大的关注。各级党委政府更加重视人民健康,把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医药卫生事业发展作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改善国民综合素质,增强群众消费信心,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有力措施。这些都为加快医院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
4、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给医院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新农合工作已覆盖全国后,医疗卫生保障系统日趋完善,形成一个巨大的医疗市场,国家财政将用大笔资金用于提高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和支付限额,居民消费模式也将跨入新的阶段,“无病早预防、有病早治疗、防止伤病残”,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关注、最迫切、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5、公立医院改革给医院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随着公立医院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将加大对医院基本建设和大型医用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住院医师培训、离退体人员费用和财政补帖等,对公立医院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给予专项补助,保障公立医院紧急救治、授外、支农、支边、惠民服务和政府指定的其它公共服务经费等。医务人员的尊严、地位会逐步提高。
二、制约医院发展的因素及发展思路
㈠制约医院发展的因素
如前所述市二级医院的发展面临很大困难和风险,假如市二级医院再不加强自身建设,寻求突破,提高业务收入,其生存可想而知。只有清醒的认识问题,真正地找到发展的瓶颈,才能面对现实,解放思想,寻找方法与对策。从目前情况看,我认为制约二级医院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思路不明,经营理念不强。公立医院由于历史原因及其公益性特点,占有一定的包括人才和设备在内的医疗资源优势,享受政府的定额补助,等、靠、要思想还比较严重,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观念差,缺乏活力。医院发展方向模糊,经营理念淡泊。
2、技术特色和优势不明显,缺少差异化的技术和项目。专业细化不够,学术地位和品牌提升差,重点学科和特色专科不突出,创新技术、业务开展少。
3、人才观念和人才建设思路不强,高层次医学人才的培养和扶持力度不够,学科带头人的技术水平、社会知名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4、院内营销措施不足,全员营销的理念有待加强。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干多干少、干好干坏差不多,平均主义思想较重,而且打击工作积极性,滋长不良风气。
5、职工理想信念淡泊,创新意识不强,危机意识不强,自我满足缺乏紧迫感,学习氛围不足,享乐和逐利思想明显。
6、医院的就诊流程和信息建设需要进一步理顺、规范和提升,还不能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要求相适应,自觉完善、提高服务水平的意识差。
其他还有医院文化特色不够明显,强势的约束力还没有形成等等。
上述矛盾如果得不到根本性解决,就会严重阻碍市二级医院的快速发展,甚至出现倒退直至被时代淘汰。
㈡医院发展的思路
1、适应市场,强化创新发展意识
观念的进步是人们适应市场的根本所在,要不断解决职工的认识局限性问题。首先医院领导班子要强化责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适应市场要求,明确发展思路与方向,积极进取,才能激活全院各层面人员的紧迫感,增强凝聚力。只有全体职工认识到医院的市场特点和自己的前途方向,树立奋发有为的理想信念,才能不断增强创新发展意识和能力。
2、细分发展目标,培树特色技术和优势专科,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坚持“强化优势专科、突出重点学科、扶持特色技术”发展方针,提
升学术地位和品牌,以专业细化为基础,打造特色优势学科。加强优势专科和重点学科管理,鼓励各临床科室开展新技术、新业务,以强势学科带动医院各学科发展。要根据医院自身的实力及特点确定不同阶段目标,打造专家品牌向目标市场扩展、延伸、造势吸引更多的病人资源。在条件成熟时开展某些项目上的高端服务目标,扩大市场份额。在经营中不断围绕目标进行市场运作,从而不断加强对医院不足的整改和优化。
3、以需求为导向,创新建设高质量的服务品牌理念
“以诚信为基础、以质量求生存、以科技促发展”,增加服务项目。开展社区医疗保健服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与周边中小规模医疗机构携手联动,建立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互惠的医疗合作服务方式,获得更多的病人资源。
4、以传播知识做市场营销
通过在院内和周边社区定期开展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保健治疗及保健知识讲座,针对人们信赖“专家权威”的心理,请资深的“专家”讲课,借助“专家名医”来宣传医院,来打造和提升品牌形象。通过采用这种投入方式带来固定的病人群体,既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也会给医院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
5、加强内部管理,降低运营成本,合理支出
树立成本管理观念和成本效益的意识,力争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效益,最终达到在医疗市场上竞争的优势。努力控制成本的合理支出,要在合理性上做工作,绝不能因为降低成本支出,而影响医疗质量或以增加病人负担为代价,来追求短期效益,最终损害的必然是医院、病人、和职工三者的利益。要充分调动全体职工的积极性和参与成本管理的意识,人人参与,把成本控制建立在牢固的群众基础上,控制不合理消耗,精打细算,节约开支,减少浪费,真正达到节约资源,提高医院经济效益的目的。
6、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医院文化建设
把营造先进的文化氛围,做为医院发展的要务来抓。要以尊重、理解、关爱、平等真诚的爱心,构建上下左右良好的沟通关系;切实为员工提供各种必要的保障,从深层次增强每一位员工的认同感、归属感和激发全体员工内心对医院的亲和力,使每一个员工与医院同呼吸共命运,更加努力工作来回报医院。要注重人才建设,充分发挥群体智慧和整体作用,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创建高质量的服务品牌,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
7、实施人才强院策略
随着市场激烈竞争的态势,人力资源将成为经营理念和管理事务的核心与基础。要结合本院实际,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合理定位,推进人才结构调整;创造一个使每一位员工得以充分展示才华的环境,给员工营造最大的发展空间,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类人员的潜能和智慧。把人力资
源作为第一资源,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人才观念,坚持“优化环境,增加投入,巩固发展,突出重点,开拓渠道”的人才建设思路,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医院人才队伍。根据医院的预期目标,调整和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加大青年骨干、高层次医学人才的培养和扶持力度,重点培养学科带头人和创新型人才。加强医院职工的素质培训,制定完善《医院职工规范化培训细则》,比如通过全面、正规、严格的临床住院医师培训,使受训者在完成培训后达到低年资专科主治医师水平,成为合格的住院医师。
总之,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市二级医院面对竟争要积极争取主动和把握机遇,立足自身实际,用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正确分析形势,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充分考虑市场、患者、员工等方面因素,创新思路,制定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策略,就能有效、有力的推动二级医院的科学全面发展。
第二篇:新医改
浅析新医改政策
一、“两票制”和药品零差价
所谓“两票制”,是指药品生产企业到流通企业开一次发票,流通企业到医疗机构开一次发票。目的:压缩流通环节、减少中间加价,降低虚高药价。
药品零差价:取消医院药品加成,药品价格平进平出,杜绝医生乱开处方、开大处方,赚取中间回扣的行为。
弊端:药品价格降低了,但是医院其他服务价格提升了比如:诊疗费、护理费、床位费等,老百姓实际的花费并没有降低,反而有可能提高。
二、分级诊疗制度
分级诊疗模式: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首先,分级诊疗要对疾病进行细致分类,譬如急病就近治,慢性病根据轻重缓急给出不同的医疗指导;其次,要通过互联互通的网络平台打破医院间的信息孤岛,医联体的上级医院可以看到下级医院的病历和病人资料,反之亦然,为会诊与双向转诊提供保障。互联网+医疗”的最大功用在于直接提高基层医疗技术水平。
分级诊疗的落实:
一是医联体的建设,把基层强起来,让老百姓放心去,把大医院的优质资源真正下沉到基层。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形成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一家三甲医院、一批基层医院,加上互联网手段,是医联体通用的模式。二是实行家庭医生签约。基层首诊,就是要把健康责任实行连续性的、责任式的管理。这种服务模式必须建立。现在医患关系是短暂的关系,是以疾病为中心的关系,它是不连续的,没有责任制的关系。实际上,真正整合型的医疗卫生体系的国际改革趋势,就是要变短暂关系为连续性的、责任制的关系,就是签约。
三、医保支付制度改革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主要包括五大内容
1、推进医保支付方式分类改革,实行多元复合支付方式
针对不同医疗服务的特点,推进医保支付方式分类改革。
对住院医疗服务,主要按病种、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s)付费,长期、慢性病住院医疗服务可按床日付费;
对基层医疗服务,可按人头付费,积极探索将按人头付费与慢性病管理相结合;
对不宜打包付费的复杂病例和门诊费用,可按项目付费;
2、重点推行按病种付费
原则上对诊疗方案和出入院标准比较明确、诊疗技术比较成熟的疾病实行按病种付费,逐步将日间手术以及符合条件的中西医病种门诊治疗纳入按病种付费范围。
建立谈判协商机制,合理确定中西医病种付费标准。
3、开展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s)付费试点
按疾病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法复杂程度和实际资源消耗水平等进行病种分组,坚持分组公开、分组逻辑公开、基础费率公开。
4、完善按人头、按床日等付费方式
推进门诊统筹按人头付费,可从治疗方案标准、评估指标明确的慢性病入手。
对于精神病、安宁疗护、医疗康复等需要长期住院治疗且日均费用较稳定的疾病,可采取按床日付费。
5、强化医保对医疗行为的监管
完善医保定点协议管理,全面推开医保智能监控,将医保监管从医疗机构延伸到医务人员医疗服务行为,实现监管重点从医疗费用控制转向医疗费用和医疗质量双控制。新医改政策下的应对办法:
一、医院运营
根据新医改的政策要求,公立医院的营运饼图应当是:药占比30%,这一块都是零差率,医院没有运营收益;卫生材料5%-10%,这一块医院运营收益只有1%左右,几乎也可忽略不计;医院检验检查收入20%以内,这一块的收益率约为15%;而医疗收入则要达到40%-50%,才能构成这个饼图。
1、医院运营结构好的科室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药占比加卫生材料的收入结构可控在40%以内;二是医疗收入结构要达到40%左右为好;三是检验检查收入结构在20%左右。这些科室也是未来医院要注重发展的重点专科。
2、医院运营结构中等的专科,医疗收入结构一般可达30%-40%左右,药品与耗材的零差率收入结构一般可控在35%-40%左右。这些科室大多可保本运营,通过医院的精细化管理还能有所提升其管理绩效。
3、医院运营结构中的问题科室:一是耗材大户,二是药品使用大户,三是药剂科。药品零差率后,他们存在着难以维持和运营的问题。一个医院的药剂部门如果在全部实行零差率后,应当享受公共卫生全额拨款卫生政策待遇,否则单靠医院是养活不了的。如何申请政府公共卫生扶持,资金如何到位,是解决的必要问题。
4、医院的辅助科室和护理部门等,需要寻找到人员配置与降低成本的科学的、合理的平衡点。
二、医院管理发展的探索
医改涉及多的北京所有公立医疗机构:3600多所医疗机构取消挂号费、诊疗费、药品加成,设立医事服务费,所有药品实行阳光招标采购和零差率销售。医院管理做到基本的几点:一是保证服务质量,吸引更多病源,二是合理诊疗,减少医保拒付,三是精细化管理,控制运营成本,四是应用大数据,优化服务流程,五是培训药剂科人员,让其从拿药人员变成技术人员。
1、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
便民健康服务平台,完成实名预约,备案处理,就诊转诊记录工作。(健康四川:一个平台,两个中心,三项制度)。
2、规范药品价格
药品实行阳光招标采购和零差率销售,并适时公开招标信息和药品价格,扩大影响力和取得居民信任。
3、创新服务
提供个性化服务(近期);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意味着将健康的关口前移到生病之前,不仅要治疗已经生病的人,还要关心未有症状的人。涉及预防,公共卫生,宣传教育,以社区辐射产生效果(长远)。(调查分析需求)
4、加强员工培训
加强医技人员的培训,加强医药卫生人才的队伍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变“以药养医”为“以技养医”。
第三篇:新医改
2012年,新医改重点推进几项内容:1.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的全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2.拓展深化公立医疗机构改革;3.深入推进药品生产流通领域改革;4.突出抓好人才培养培训;5.继续提升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下面就第5点讨论: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指全体城乡居民,无论其性别、年龄、种族、居民地、职业、收入,都能平等的获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从保障公民健康权益的角度看,意味着人人享有服的权利是相同的;从服务的角度看,是根据居民的健康需要和政府的财政承受能力确定的,既有面向人群的公共卫生服务,如统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进行健康教育等;也有面向个体的公共卫生服务,比如,疫苗接种、妇幼保健、老年保健等是针对特定年龄和性别的人群,艾滋病的“四免一关怀”、结核病、血吸虫病的防治等是针对患该种疾病的患者人群,这些都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但是,具体到某个人,如果不属于这些人群,则不需要这些服务。在这个意义上讲,均等化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必须得到完全相同、没有任何差异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目标是保障城乡居民获得最基本、最有效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缩小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差距,使大家都能享受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最终使老百姓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得大病。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由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和医疗服务体系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部分组成。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包括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采供血、卫生监督和计划生育等。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日常性公共卫生服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在落实我国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尽可能使老百姓少得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国公共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一是部分地区人员能力达不到工作要求。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缺乏稳定和吸引人才的条件,卫生人员业务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群众对基层卫生服务的信任度不高。
二是地区与人群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可及性存在较大差异。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流动人口公共卫生服务和管理模式仍在探索中。三是部分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薄弱,经费投入不足,影响服务的有效开展。
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政策措施:
建设方面 :
一是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重点改善精神卫生、妇幼保健、卫生监督、计划生育等专业公共卫生结构的设施条件。加强重大疾病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测预警和处置能力。二是积极推广和应用中医药预防保健方法和技术。
投入方面 :
(1)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城乡居民。制定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明确服务内容。从2009年开始,逐步在全国统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并实施规范管理。定期为65岁以上老年人做健康检查、为3岁以下婴幼儿做生长发育检查、为孕产妇做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为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疾病、艾滋病、结核病等人群提供防治指导服务。普及健康知识,开设健康频道,中央和地方媒体应加强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全面推行公共场所禁烟。70%以上的城乡居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孕产妇死亡率降到22/10万,婴儿死亡率降到12‰。
(2)增加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继续实施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疾病防控和国家免疫规划、农村妇女住院分娩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从2009年开始就展开以下项目:为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消除燃煤型氟中毒危害;农村妇女孕前和孕早期补服叶酸等,预防出生缺陷;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农村加水改厕等。
(3)保障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经费。加大专业公共卫生投入: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经费、发展建设经费、公用经费和业务经费由政府预算全额安排,服务性收入上缴财政专户或纳入预算管理。按项目为城乡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对贫困地区给予补助。
管理方面 :
(1)落实公共卫生服务责任。明确并落实各级各类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职责任务。
(2)加强规划和管理,合理配置公共卫生服务资源。
(3)转变服务模式。制定公共卫生服务标准、工作流程和考核办法,开展深入基层和居民家庭、面向群众的主动服务。
(4)落实传染病医院、鼠疫机构、血防机构和其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从事高风险岗位工作人员的待遇政策。
第四篇:新医改
在12月26日召开的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受国务院委托,作了题为《国务院关于城乡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情况的报告》,报告提出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和重点工作。
指导思想
从国情出发,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健全制度体系,加强监督管理,创新体制机制,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坚持立足国情,建立中国特色的医药卫生体制;坚持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实现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坚持统筹兼顾,把完善制度体系与解决当前突出问题结合起来。总体目标
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促进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到2010年,在全国初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努力缓解城乡、地区、不同收入群众之间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差距扩大的趋势,有效缓解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突出问题。
到2020年,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包括普遍建立比较完善的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的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比较规范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比较科学的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多元办医格局,适应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进一步提高全民健康水平。重点工作
——政府投入兼顾供方需方
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确立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公共卫生服务主要通过政府筹资,向城乡居民提供均等服务。基本医疗服务由政府、社会和个人三方合理分担费用。特需医疗服务由个人付费或通过商业健康保险支付。建立和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机制,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政府卫生投入责任。
中央和地方都要大幅度增加卫生投入,逐步提高政府卫生投入占财政总支出比重,提高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政府投入兼顾医疗服务供方和需方。政府新增卫生投入重点用于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城市社区卫生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
——医疗卫生体系建设重基层
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政府重点办好县级医院和每个乡镇一所卫生院,采取多种形式支持村卫生室建设,大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
建立和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为社区居民提供疾病预防等公共卫生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基本医疗服务。
健全各类医院的功能和职责。充分发挥大医院在承担急危重症和疑难病症的诊疗、医学教育和科研、指导和培训基层卫生人员等方面的骨干作用。整合现有城市卫生资源,逐步实现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
公共卫生机构实行全额预算管理。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政府举办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探索实行收支两条线、公共卫生和医疗保障经费的总额预付等多种行之有效办法,严格收支预算管理,探索改革药品价格加成政策,逐步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药补医机制,维护公益性质。
——公立医院逐步取消以药补医机制
积极推行医疗机构属地化全行业管理。所有医疗机构,不论所有制、投资主体、隶属关系和经营性质,均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准入、统一监管。
公立医院要遵循公益性质和社会效益原则,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明确政府和医院管理者的责权,实行院长负责制,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有责任、有激励、有约束、有竞争、有活力的内部运行机制。
公立医院实行医药收支分开管理,逐步取消以药补医机制,切断医院运行与药品销售的利益联系,降低药品价格。采取增加财政补助、适当提高医疗服务价格等措施,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规范收支,加强财务监管。
——医疗保障体系多层次
到2008年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覆盖到所有农村,并逐步提高筹资水平和报销比例,减轻个人负担。到2010年底,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所有城镇从业人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面推开。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
1、医改文件吸纳了哪些社会意见?
总体上看,医改方案有以下特点:
一是在改革的理念上,首次提出“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这一重大创新,明确了改革的方向,确立了改革的思路,既借鉴了国际普遍经验,又立足中国基本国情,对于促进我国医药卫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健康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是在改革的原则上,明确坚持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一方面强化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责任和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在改革初期首先着力解决公平问题,另一方面,强调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统筹利用全社会的医疗卫生资源,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三是在近期改革的重点上,突出基本、基础和基层。从国情和初级阶段的特点出发,提出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包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也就是全民医保;提出逐步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目标,缩小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差距;提出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努力降低药品价格和患者医药费用负担;提出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使广大城乡群众不出乡村、社区就能得到比较好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四是在改革的基本思路上,把完善制度体系与解决当前突出问题结合起来。第一次突出了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蓝图的整体设计,同时,提出近期从改革的关键环节和群众最为关切的问题入手,着力抓好五项重点改革。
五是在改革的方法步骤上,强调由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涉及面广,情况复杂,政策性强,方案中一些重大改革,先行试点,逐步推开。中央明确目标取向和基本原则,鼓励地方试点探索。
3、基本医保如何全面覆盖城乡?
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和提高医疗保险支付比例是减轻城乡居民医疗费用负担的重要途径。制定这样的目标,既考虑了群众的实际需求,也考虑了各方面条件的可能。目前,我国基本建立了针对不同人群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针对特殊困难人群的医疗救助制度也已逐步完善。考虑到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实行的是自愿参保,另外还有商业保险和多种形式的补充保险,因此我们把目标定在2011年均达到90%以上。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以下主要措施:一是用两年左右时间,将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纳入城镇职工医保,确有困难的,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参加城镇居民医保。二是2009年全面推开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将在校大学生全部纳入城镇居民医保范围。三是积极推进城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医保。四是完善城乡医疗救助体系,资助城乡低保家庭成员、五保户参加城镇居民医保或新农合,逐步提高对经济困难家庭成员自负医疗费用的补助标准。
4、公立医院公益性靠什么维护?
公立医院改革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目前群众看病就医主要选择到公立医院,因此它成为医药卫生行业众多问题和矛盾的交汇点,改革涉及到公立医院人事制度、治理结构、补偿机制等各种复杂利益关系的调整,涉及到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难度很大。同时,社会各界在建立科学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具体途径方面有不同看法。公立医院改革必须积极而又稳妥进行。因此,国务院决定分阶段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当前主要是抓好改革试点,具体步骤是:2009年,制定试点方案,选择若干城市和公立医院开展试点,及时进行总结评估,形成公立医院改革的总体思路和主要政策,2011年逐步推开。
公立医院体制改革试点重点在三个方面,一是改革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有效形式;二是推进补偿机制改革,逐步取消药品加成,积极探索医药分开的多种有效形式;三是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积极稳妥推进部分公立医院转制,鼓励民营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院。通过改革,使公立医院切实履行公共服务职能,规范医疗服务行为,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满意的医疗服务。
5、健全基层服务体系包括哪些?
目前,群众宁愿花更多的钱去大医院看病,也不太愿意去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主要是对服务质量不放心。医改方案提出要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一方面要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方便快捷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方便群众看病,缓解群众“看病难”问题;另一方面要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把常见病治疗解决在基层,减轻群众负担,缓解群众“看病贵”问题。
《实施方案》提出从四方面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一是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中央重点支持县级医院(含中医院)、中心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支持边远地区村卫生室建设和困难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鼓励通过医疗资源重组、社会力量办医举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鼓励有资质的人员开办诊所或个体行医。二是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开展定向培养、执业医师招聘,完善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农村制度,大幅度增加全科医生数量,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水平和质量。鼓励高校医学毕业生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三是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医务人员的工资水平,要与当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平均工资水平相衔接。政府负责其举办的基层医疗机构的人员经费,并对乡村医生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等任务给予合理补助。四是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转变服务模式,开展巡回医疗、上门服务。鼓励地方制定分级诊疗标准,开展社区首诊制试点,建立双向转诊制度。全面实行人员聘用制,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强化绩效考核。
6、群众从医改中能得到多少实惠?
医改方案就是要着力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让群众得到实惠,主要有四点:
一是平时少得病。从2009年开始,国家建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逐步按项目向城乡居民免费提供统一的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同时,实施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有效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及其危险因素,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缩小城乡公共卫生服务的差距,努力使群众少生病。
二是得病有保障。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使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到城乡全体居民;提高筹资和保障水平,逐步扩大门诊费用报销范围和比例,提高最高支付限额;做好医保关系转移接续和异地就医结算服务,方便医保报销,努力降低医疗费用个人支付的比例。
三是看病更方便。从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两方面着手,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和质量,力争使城乡群众不出社区、不出乡村就能享受到便捷、低成本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利用市场竞争,促进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通过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建立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的分工协作机制,努力实现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缓解大医院“挂号难、看病难”的状况。
四是治病少花钱。通过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制定基本药物定价、生产供应、使用和医疗保障报销的相关政策,减少流通环节,降低药价,保证群众基本用药的可及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加大政府投入和监管,维护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管理,降低成本,努力减轻群众用药就医的负担。
7、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原因何在?
国家建立基本药物制度是为了保证群众用药安全可及和价格低廉。基本药物的概念由世界卫生组织1977年首次提出,目前约有160个国家和地区不同形式地建立了基本药物制度。建立基本药物制度,有利于规范用药行为,保证用药安全,降低患者医药费用。
基本药物制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建立国家基本药物目录遴选调整管理机制。科学合理确定基本药物品种和数量。二是初步建立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政府举办的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基本药物,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公开招标采购、统一配送、统一价格,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零差率销售。三是建立基本药物优先选择和合理使用制度。所有零售药店和医疗机构均应配备和销售国家基本药物。从2009年起,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其他各类医疗机构也都必须按规定使用基本药物。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医保药品报销目录,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需要强调的是,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并不等于群众患病后只能使用基本药物,医疗机构在优先和合理使用基本药物的基础上,将根据病情的需要使用非基本药物。
8、怎么保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指保证全体城乡居民均能够免费或只需少量付费就可获得安全、有效、方便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从保障公民健康权益的角度看,意味着人人享有服务的权利是相同的;从服务的内容看,是根据居民的健康需要和政府财政承受能力确定的,目的在于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努力使居民少得病。
公共卫生服务的内容主要包括:疾病预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与处置、院前急救、免疫规划、妇幼保健、出生缺陷防治、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健康教育、精神卫生、采供血等。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城乡与区域差距大,卫生机构服务规模、能力和水平差距大。因此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一个较长期的任务。当前,在公共卫生服务范围内,国家选择最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按项目向城乡居民免费提供服务。地方政府可在此基础上,根据当地财力和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增加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一是加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建设。重点加强目前比较薄弱的精神卫生、妇幼卫生、卫生监督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建设。二是落实公共卫生服务责任。明确并落实各级各类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职责和任务。三是保障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经费。政府对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实行全额预算管理;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2009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不低于15元,2011年不低于20元。四是加强规划和管理,合理配置公共卫生服务资源。五是改善服务,制定公共卫生服务标准、工作流程和考核办法,开展面向人群的主动服务。
9、政府卫生投入增多少投何处?
为支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各级政府都将努力调整支出结构,落实《意见》及《实施方案》提出的各项卫生投入政策,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经初步测算,未来三年,落实医改方案中的五项重点改革,各级政府需要投入8500亿元,其中中央投入3318亿元。主要用于:
一是支持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政府提供资金支持建立和完善新农合、居民医保、职工医保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三年内,基本医疗保障覆盖城乡全体居民,参保率均提高到90%以上。2010年,各级财政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用两年左右时间,将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纳入城镇职工医保。
二是支持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政府负责其举办的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机构按国家规定核定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及所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政府对乡村医生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等给予合理补助;大力支持医务人员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医疗卫生机构,对其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政府采取购买服务等方式补助。三年内中央重点支持建设2000所左右县级医院(含中医院)和支持改扩建5000所中心乡镇卫生院。支持困难地区2400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和边远地区村卫生室建设。
三是支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员经费、发展建设和业务经费由政府全额安排,按照规定取得的服务收入上缴财政专户或纳入预算管理。按项目为城乡居民免费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括健康教育,老年人、婴幼儿、孕产妇健康检查,慢性病、传染病防治指导等。支持实施艾滋病、结核病等传染病防治、预防接种、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立和完善城乡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2009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不低于15元,2011年不低于20元。
此外,各级政府还将为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政府加大卫生投入,保障基本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有利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逐步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
10、怎样贯彻落实医改文件?
医改文件的出台标志着绘就了改革发展的蓝图,要取得实效,必须按照文件的要求扎实推进,在实施中不断地探索实践。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涉及面广,情况复杂,政策性强,也是一项世界性难题,我们既要充满信心,明确目标,分阶段积极推进,又要正确看待改革中面对的问题和困难,进行长期艰苦努力和坚持不懈的探索,保障水平也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提高。
为切实加强领导,国务院已成立了以李克强副总理为组长,16个部门参加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统筹组织和协调改革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正在抓紧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文件和操作性文件,并于近期陆续出台。各级政府将根据《意见》和《实施方案》,加快推进各项重点改革。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作用,对一些需要试点的重大改革,鼓励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地制定具体近期重点,开展多种形式的试点,进行探索创新。
第五篇:新医改
中国医改计划的出台会为我们实现保民生这个目标提供制度基础。与此同时,如果我们能够按照这个医疗体制改革的方针和原则做工作,必须逐步地进行更多制度的改革,能够在近期内完成老百姓在看病时候非常大的一个后顾之忧。老百姓有一个定心丸可以吃的话,我相信老百姓后院里面的救命钱很大一部分会激发出来,投入到目前的消费中去。
很多百姓并不是自己不需要消费品,但是他们为什么不敢拿出来?就是因为我们的医保制度太薄弱,现在有这样一个计划,哪怕是我们这个计划还需要两到五年实施,我们老百姓都是根据预期来决定目前的消费结构。如果当他的预期里面觉得可以解决一部分后顾之忧,他就可以把现在不敢用的钱拿出来用。我相信这个效应会很大的。它能够直接促进我们国家目前的经济增长。
从这个意义上讲,也能够部分地帮助我们实现保增长的目标,如果有了更好的经济增长,中国将更快速的走出经济危机的低谷。从某种意义上讲,保稳定的前提是有没有增长、有没有民生。有了前面两者,保稳定就应该是自然的事情。这次金融危机巧合地给我们这次医改赋予了一个非常特殊的时代氛围,也是无巧不成书。
中国的公立医院是中国医疗服务提供主体的主力军,如果公立医院在未来三到五年中有所起色,我个人认为才能根本上解决人人享有医疗保障的基础。医疗服务需求的增加是一个客观的东西,不以我们意志为转移的。因此,如果没有相应的医疗服务提供能力的增加,很难想象我们的整体目标会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实现。你有了购买的能力,货架上的东西如果不够,解决了看病贵,你也没有解决看病难的问题。如果看病难的问题不能解决,反过来,看病贵的问题还会出现。因为东西少、人多,物价还会上来。所以公立医院改革虽然放在了第五项改革重点,就是因为它难度最大,挑战性最高,也最为关键。温家宝总理曾说过,公立医院改革是重头戏,不宜在全国层面上一刀切,我们应该最大限度的减少制度的成本。所以,给我们一点时间,鼓励各个地方探索公立医院改革的路子。然后在成功的模式中寻找很好的模式进行推广。
所以我要提醒大家,虽然公立医院改革放在第五点,虽然没有给出一个全国性的具体政策,但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更成熟的表现,给我们更多的空间和时间。我们的公立医院如何能够动员国有的公共财政资源和社会资源在内的所有的资源,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医疗服务的生产力、解放生产力是非常实在的。如果不能够调动医疗的积极性,不能提高医疗服务的生产力,不能解放医疗的生产力,我认为很多目标都有可能变成一个空中楼阁。
我们拭目以待等待公立医院改革通过各地探索来获得更好的经验,我们再从那个地方推广。现在步子慢一点可能更好一些,我们减少改革失误的代价。
这次新医改方案的第一个亮点是:认认真真讲公平,实实在在搞预防。一个是需方的保障确实注重到了弱势群体,包括农民工以及他们在农村留守的老人、妇女、儿童的保障,破产职工的保障、退休职工的保障、异地就医的问题等等。应该说是这次医改方案中最受鼓舞的一群人。新医改方案中诸如对加强农村医疗卫生网络的计划都有非常的详细的描述,再如除了乡村、县的建设,还包括实施免费为农村定向培养全科医生和招聘职业医师的计划等,这些确实体现了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转向农村去。公平性在这次的实施里面得到了非常认真的体现。
第二,预防方面,如改水、改厕都提到了。表明了我们的医改方案已经指明了一个蓝图,未来中国的医疗卫生体系已经从一个全民医保迈向全民健康,这是一个最大的亮点。我的担心主要在两个方面的问题:有一句话叫细节决定成败。我认为可能要关注的第一个就是全民保障制度的广度、深度和力度。第二,我们的医疗服务体系能不能上水平、出效率。保障制度的广度我认为问题不大,全民覆盖,各种不同的人群多多少少都有一些保障。保障的深度要打问号,在多大程度上能缓解因病致贫。这个人数是不是随着医保的扩大而减少了?这就反映了医保的深度,而不仅仅是多少人已经有了保障。
保障制度的建立不仅要解决病有所医的问题,还要解决物有所值的问题。我们筹了这么多的钱,而且如果我们把新农合的关于减少保障基金的节余,这很好。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考虑通过支付制度的改革,让我们得到的医疗服务,我们购买的服务物有所值,而不是更多的钱转换成了大处方。没有任何一个支付制度是完美的,按项目付费可能会促进我们供方诱导需求、开大处方。但是按病种付费又有可能导致我们服务量的减少和服务质量的忽视。支付制度的改革怎么样能够把各种支付制度的优点发挥出来,避免各种缺点。使得我们保障的力度加强,使因病致贫减少,同时能够改进供方服务的效益,这是我们下一步要关注的问题,也是下一步试点中要着力解决的。
医疗服务要上水平、提效益,国家会增大对医疗机构的投入,也包括公立医院也要发展、也要上水平,多元投资共同提高医疗服务。现在还要关注的问题是医疗服务的效率提高。随着医疗保障制度的加强,2002年我们是5亿人有保障,2008年是8亿人,对我们医疗服务的提供方的压力是非常大的。我们一下子释放了3亿人医疗服务的需求。供方能不能上水平、能不能出效率,这非常关键。
现在大家比较关注的是一些手段和技术问题的讨论,比如说管办一定要分开,我以为管办分开、政事分开只是手段。我认为下一个阶段的试点中,不必过多的拘泥于手段和形式,更重要的是强调结果。要重实践、讲科学,试点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试点。我们明确目标、明确考核指标,各地都可以试高招,采取科学的评价、客观的评价来看我们改革的目标有没有达到。用哪种手段,通过补偿机制的改革、管理机制的改革,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哪种类型和地区比较能够有效率的解决我们改革的目标问题,也就是让老百姓得实惠的问题。
有相当一部分人质疑新医改没有什么东西,但我看来新医改还是有三条新的方向:
第一,所谓走向全民医保。我们争取在未来三五年内,每一个中国人都参加一个医疗保险:看病治病的时候,他付小头,医保机构付医疗费用的大头。现在提出的一些医改具体实施意见,在医疗体系这部分比较仔细,也比较有操作性。这些部分争议性也不是很大。比如说政府提高补助水平,老百姓也适当提高缴费水平,我们进一步拓展城镇职工医保,建立健全医疗救助体系等。
我们医改每年筹来的钱是挺多的,大约有五千多亿元,既然医保能筹来这么多钱,说明医保照着新医改方向做下去,可以实现我刚才说的老百姓付小头。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推进医保机构理念的转变。
现在医保基金节余率较高。所以我们三年的实施方案里面明确的提出:第一,要把钱筹起来。第二,要把钱花下去。一是保障参保者的利益,其次,也保障医院的利益。要做到这一点医保机构要花钱。要合理控制城镇居民医保基金的节余和累计节余,节余过多的地方要采取提高保障水平等办法把节余逐步降到合理水平,这是非常重要的一句话。
刚才这句话讲的是城里,农村讲得更重要,是要当年节余控制在15%以内。累计节余不能超过当年统筹基金的20%。城镇职工医保节余非常多,全国节余2400多亿。所以说节余水平现在较高,各地要想办法进一步的降低。
我说的这个第一条,我认为是我们新医改方案,包括实施方案中最大的亮点。医保机构是我们的经纪人,代表我们团购医疗服务,这一条非常重要。
第二条,多元投入机制的确立。这个细节就不多讲了。总而言之,是政府投入要多一些,我们老百姓参保缴费多一点儿,社会、企业也要出钱帮助职工加入职工医保。这是参加医保的多元。我们医疗机构的投入也要多元,政府要增加一部分的投入,也可以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机构,让医疗机构首先变得更多一些,能力更强一些,这样我们大家看病难的问题就多少缓解一些。这是第二个亮点,政府主导的多元投入机制。
第三条,医疗机构要走向管办分开,我们医疗机构要走向法人化。说白了我们公立医院现在是卫生行政部门的下属、直属单位,有的直属于部里,有的直属于厅,他是人家下属,不
是一个独立的法人,很多决策他做不出来,这一些弊病。我们政府是人家的上级,多多少少也有一些麻烦,因为有的时候他没有办法很好的监管他的下级。你要当监管者你必须中立,你手下有一大堆下级,你怎么监管得过来。你是裁判员,裁判员要中立。管办分开能够促进两方面的改革。一个是公立医院改革,另外一个是促进政府的卫生监管机制改革。
管办分开,促使医疗机构走向法人化,民营的医院本来就是法人,他要独立的为他的决策承担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我们以后公立医院也走向这个道路,这样的话,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就能够在公平的环境中竞争起来。政府对他们的监管也一视同仁。这样,我们整个体制就比较顺了。在这个大的顺的过程中,里面还有一些细节,我们以后可以进一步的继续探索。
我们怎么改革这些东西?这要慢慢探索。其中重要的一条是通过医保的付费制度改革。鼓励地方积极探索建立医保经办机构和医药服务提供方的谈判机制和付费方式改革。这是非常重要的。医保是代表参保者利益跟人家团购,你要团购总要跟人家谈判,不可能说我们拍脑袋就够了,而且你谈了半天还要有一个结果,这个结果就是付费方式。你付得好人家就有合理的行为,你没有跟人谈好,我购买服务没有购好,人家乱给我们弄服务,这就坏了,所以医保机构的改革真的非常重要。我们医改方案中写出了一些原则,具体怎么做,各地还是要积极探索。
对于这次医改,我最担心的是公立医院改革能否按照四个分开的路往下走。如果医保的付费机制设计得很合理,并且逐步把保障水平提高上来,如果能把民营资本全部放开,我觉得公立医院改革并不是很重要。
但是重要的是,民营资本的进入会有选择,引入的民营资本是重新建一个医院呢,还是对现有的公立医院进行重组?这是有选择的。从这个层面来看,我担心公立医院改革会面临很大的难度。
第二,公立医院改革涉及到,要被改革的不光是公立医院,要改的是管理公立医院的政府部门。如果只改公立医院,操作起来是比较难的。因为现在的主管部门可能不愿意放弃对公立医院直接的控制。监管者不能和被监管的对象有财产、人事上的各种勾连的关系。如果管办分开不能做得彻底,会影响到监管的功力。医改方案中明确的写了,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如何来体现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最大、最根本的区别在哪里?计划经济是靠计划和行政配置资源,后者是通过价格配置资源。医改方案中说到了医疗服务和药品的服务,两次讲到要探索医疗服务的价格形成机制,以及药品价格的形成机制,如果我们不是靠价格配置资源,就没有必要探索医疗和药品价格的形成机制。但是方案已经明确说了,以后要探索这两大服务和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
公立医院的改革现在得到如此高层级的重视,是史无前例的。受鼓舞是公立医院改革得重视,但是具体操作的措施可能还需要探索和试点。
公立医院所谓的难,是因为中国的服务体系具有中国特色,97%的床位资源是属于公立医院的。在医改的四大体系里面,保障系统跟医院改革有关,医疗服务、基层服务这些都跟医院有关。
温总理说医改应该让人民群众得实惠,医务人员受鼓舞。从人民群众得实惠的角度,我比较关注在未来三年里面开展的五项改革。
这五项里有三项给老百姓带来的实惠是显著、明显的,是有把握的,即医改方案中的第一,第三,第四项措施(一、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
三、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而另外两项改革,即第二,第五项措施,(二、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五、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因细节不明确,可行性和具体的实施效果尚待观望。
要想让人民群众切实从医改方案中获得实惠,最重要的是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看病贵;第二,看病难;第三患病多。而日前出台的医改方案则有效的针对这些问题采取了措施。
看病贵在中国主要原因是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所以这次改革的重点是明显的扩大了保障的覆盖面,包括农村和城市,以及农民工的医疗保障可携带问题都加强了。所以应该会带来一定的实惠。
看病难主要是住大医院难,看专家难,其中一个主要原因也是由于基层的医疗卫生技术水平不高,老百姓不太信任。所以我们五项改革的第二项重大改革加强基层卫生网络的建设,我以为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缓解看病难的问题。
患病多是上游的问题。如果我们不解决上游截流的问题,老百姓患病会越来越多。目前由于居住环境,生活方式以及人口老龄化等原因,我国面临着传染病和慢性病患者增多的现实问题。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中国人疾病的负担会越来越重。而方案中提出的加强公共卫生服务和疾病控制服务的均等化,加强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可以说是非常可喜的措施。他强调要把这些传染病、慢性病有效控制,仅仅靠医改还不够,尚需要采取一系列重大长期的公共卫生建设。但是无论如何,我觉得医改开了一个很好的头。
另外两项改革基本医药制度的建立、公立医院的改革,我认为现在细节不是很清楚,到底是针对解决看病贵、看病难,还是解决患病多的问题,还不是很清楚,还需要继续看实施的细节。所以目前这两项改革的效果到底能有多大还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