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年关看作风 :今年春节还送礼吗范文
年关看作风 :今年春节还送礼吗
春节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年关前后,对普通中国人来说,这是一年中阖家团圆的最重要时段;对各级党员干部来说,则又多了一重含义——这也是作风扎不扎实、能否保持纯洁的年度“考试季”。
不久前,中央下发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改进作风成为全社会关注的“关键词”。中央纪委监察部也在日前发出通知,要求党员干部在2013年元旦、春节期间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严禁用公款购买香烟、高档酒和礼品,严禁用公款送礼。作风“转”得怎么样,既要看平时,更要看关键节点。
从本期开始,我们将围绕年关期间群众关注、干部易发的几类消极现象,推出“年关看作风”系列报道,剖析改进作风的重点难点,审视我们面对的客观现实问题,求解源头根治的善政良方。
——编者
一位领导司机眼中的“礼灾
“五粮液、泸州老窖、中华烟、高档普洱、白毫、铁观音,还有各种鱼肉果蔬土特产„„”这是司机老肖给某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领导开车的第十四个春节,从元旦开始,他几乎每天都能拎回一些“福利”,通常来说,这会持续到年后元宵。
老肖说这点“福利”是“沾了领导的光”,他坦言这已经是“惯例”。“逢年过节,变化的只有礼单,不变的是送礼,就算只是为了烘托节日氛围也都会有所‘表示’。”他说,“送礼之风愈演愈烈,已经成了‘礼灾’。”
被“潜规则”裹挟的烦恼
对于送礼,有人烦恼很多。
老肖的侄儿韩复强在上海一家咨询公司工作,因为公司业务曾得到某部门领导帮助,临近春节,韩复强想去送礼,可是完全摸不着门路。
送什么?如何送?
韩复强担心送轻了被人看不起,送重了又被人拒绝。为此,他问了老肖,最终确定的方案是“细水长流”:从家乡土特产开始,再慢慢摸索领导的喜好偏好„„在他看来,这是一件比本职工作更难做好的事,“但是确实建立起人情关系以后,生意上的事儿就更好办了。”韩复强认为既然“规则”如此,再“麻烦”也得做。
对于收礼,也有被“潜规则”裹挟的烦恼。“每到节假日,一些下属的部门、协会、企业会把该送到各部门各级领导的礼金列好单子,什么节日什么级别什么部门送什么都有一套固定的规矩。”老肖说,“其实未必是要请领导帮忙办事,就是怕心意没到被领导‘惦记’。”
这种“礼”说多不多、说少不少,通常都不是以个人的名义送,很难拒绝。“拒绝就不是一笔礼的事,而是得罪了一群人,包括单子上所有收礼的人。”老肖认为,一些并不想收礼的领导,也因此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不只这些,还有其他各式各样的“烦恼”:物价涨了今年要不要多送点?去年已经送过这个了今年要不要换换?新晋的领导和要走的领导分别送多少?上面领导给我打过电话这礼我不收是不是就开罪了他?„„
“送礼的不敢不送,收礼的不敢不收。”每临节日,这个奇怪的圈,几乎把所有人都“困”在里面。
送礼清单的“进化史”
韩复强在送礼这件事情上请教老肖,绝对是一个“正确”的选择——“我不敢说什么花样都知道,只能说见识过这些年来的一些变化。”老肖对此颇为“谦虚”。
通常送礼会选一些便于“流通”的“硬货”。“购物卡、保健品、高档烟酒、黄金首饰„„这些东西拿出门就有人回收,转手送其他人也很方便。”老肖说,这部分礼品养活了不少党政机关住宅小区周围的“回收店”。
“能和领导走得近一些的,就会送点‘稀罕’的东西。”老肖分析说这部分东西不仅价值“硬”,而且还“少见”,“名家字画、古董藏品、奇石异珍„„送这些上档次东西的人,肯定是心怀鬼胎,敢收的人也多半心知肚明。”
“还有一种送的是情,尤其喜欢从领导的家人入手。”老肖回忆,他曾见过有位领导作风很正,一般东西打动不了,结果有一年春节,某企业老总极其“细心体贴”地把他母亲接到海南度假,半个多月的时间衣食住行都安排得“特别好”,一下子就被“记住了”。
而说起最近几年开始流行的“礼”,老肖认为是“名”。他说:“送个高校的特聘教授、荣誉教授、客座教授,研究机构的顾问、委员什么的,看上去冠冕堂皇,还挺有文人学者的派头,但实际上是为输送利益铺平了道路。”
“送礼清单的‘进化史’,实质上就是领导干部弱点的‘暴露史’。”老肖说,礼品的“进化”让他都觉得“防不胜防”,一旦染上了最后就会像病毒一样扩散成“灾”,他总结曾经看到过的一些落马干部时说,“被最喜欢的东西害死,被最信任的朋友坑死。”
“低调”,收敛还是隐蔽
“最近一段时间,感觉送礼的风气有所收敛。”老肖笑称,“腾后备箱的次数明显少了。”他觉得,最近一段时期舆论监督、查处腐败的力度明显加大,尤其是网络监督让一些领导干部不得不收敛,另外,行政事务的公开透明也让不少事没有了“操作”的空间。
名表、名笔、名牌腰带不敢戴了,好烟、好酒、好茶不敢拿手里了,古董、字画、红木象牙不敢放家里了„„这是老肖看到的一些变化。
看不到就是没有了吗?
“现在有的领导直接把好烟好酒好茶寄存到高档会所、酒店,那里的装潢设计也都是七拐八弯、灯光昏暗,让来消费的‘领导’尽量不被人注意„„”一位高档会所工作的公关经理透露说,“低调”是他们现在服务的一大原则。
“为什么要低调?怕呗!”一位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说,“如果按照国家法律,两瓶高档酒就够受贿罪了,现在到处都是眼睛盯着,弄不好就被举报了。”
不过,当送礼送到那些眼睛盯不到的地方,怎么办?
“治标不治本的法子,会让病毒深藏,但不是消灭了。”老肖觉得,一些地方逢年过节出台的“禁令”,因缺少监督和执行的力度,起不到什么作用。治理节日“礼灾”到底有什么好办法,老肖说他作为司机,心里也没数。(记者 杜榕 文中人名均为化名)
过“年关”啥时是个头
编辑同志:
我是一名基层的公务员,记得刚工作第一年的春节,县里一宣布放假我就想高高兴兴回去和家人团聚,跟同事告别时,一位好心的大姐说:“过年了,你刚来,怎么不去领导家里转转?以前没事儿,现在别人都去,就你不去显得你多失礼!一年的工作不白干了吗?”然后对我说该去谁家、该哪天哪个时间去。问了几个相熟的同事,他们都表示过年应该去领导家里串串门。于是我就告诉家里人,说晚回去几天,接着就买了东西挨家挨户地串。这一串可不要紧,领导在家的还好点儿,进门放下东西、寒暄几句就离开了。而去时有的领导不在家,今天去不了还得明天再去;还有的领导不让进门,打电话托关系才算进了家,了了心愿。一圈下来,从腊月二十五一直串到三十,等到了家,父母嫌我回来晚,挺不高兴。过年花钱串门受罪不说,还落家里人埋怨,真是有苦说不出。
现在,春节马上又要到了,本来挺高兴的事儿,但一想起要到领导家里串门就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去吧,不光是耽误了和家人团聚的时间,而且现在物价涨得这么厉害,给领导买东西便宜的肯定是拿不出手,稍贵点儿的东西就得花几个月工资,真是心疼;不去吧,又怕别人都去了就自己不去,得罪了领导,以后给自己“小鞋”穿,实在两难。
我身边一位参加工作多年的老同事说:“年关难过,难过年关,年年过年关,年年难过关!”唉,这样的年,像我这样的年轻人,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儿啊?!
河北新乐 张小薇
一级送一级的坏风气该刹了
编辑同志:
我是一名今年刚刚参加工作的基层公务员,记得刚到单位没几天,就要过中秋节了。一天早上刚刚上班,领导就喊了我们几个刚毕业的青年到礼品店拉货,装了满满一车的礼品。随后,车开到了市政府大楼,4 主任开始给人打电话,并吩咐我们几个把8份礼品送到某某单位的某某号车上,把6份礼品送到某某单位的某某号车上„„我才意识到,我们是给上级部门送礼来了。
回来的路上,我问主任,单位怎么还给市里送礼啊。主任答得很坦然:“每年都这样,中秋节和春节两次,雷打不动。其他县的每年也都去,咱要不去,能行吗?再说了,一级送一级,我们县里给市里送,市里每年也给省里送。”
这事不久,中秋节就到了。放假的那天下午,办公室通知到单位仓库里领过节福利。我骑车去了以后,负责发福利的主任说:“今年福利共三样,这个饮料是某某镇里送的,那个食品是某某单位送的,还有一样,某某部门正在来的路上。”
自己带着东西回家的时候,突然感觉很无语。
编辑同志,原来我光听说有些人为了个人升迁或其他利益跑门子送礼的事,今天这种单位之间或下级单位向上级单位送礼的做法很让人不解。按理说,都是公家的事,只要把工作干好就行了,还有必要送来送去的吗?春节马上又要到了,这种一到过年过节就一级给一级送礼的坏风气,实在该刹一刹了!
山东潍坊 姚远(化名)
别让拜年变了味
编辑同志:
又到年关了,按我们国家的习俗讲,春节前给上级机关和领导拜个年问候一下是应该的,无非就是图个喜庆,联络联络感情。但问题是,现在拜年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弄得变了味。
先说拜年的礼品。以前拜年无非送点水果或当地的土特产什么的。现在有些人送的是巧立名目的购物卡、代金券。而一些上级领导和机关也因此胃口越来越大,有些“不开窍”的人送的礼品不上“档次”就会被穿小鞋。时间长了,关系好的同事私下里还要互相“取经”,生怕自己送得礼不合适,自己被打入另册。
再说拜年的目的。有些人拜年更多的是有利益驱动,比方说想提拔的、想换到更好岗位去的,或者对领导有其他种种诉求的,就会悄悄找到领导,以“拜年”为借口送上厚礼,其实是盯住了领导手中的权力,搞利益交换。
还有拜年的程序。如今,拜年也分三六九等,有实权的多送,没实权的少送;“厉害”的多送,厚道的少送。这倒不是基层的人太势利,而是基层财力所限,不给有“实权”的和比较“厉害”的人多送,怕人家在以后的工作中为难自己。
编辑同志,据我所知,大多数基层党员干部从内心来说都不愿拜年送礼,都知道拜年送礼是不正之风,应该刹住。前不久,中央出台的“八项规定”,从上到下“改进作风”开始成为共识。我真希望能借着这股东风,把变味的拜年送礼风彻底整治一下,让党员干部们都能过上一个清清静静的春节!
甘肃兰州 吴静(化名)
防治节日送礼,文化制度两手抓(专家视角)
春节即将来临,许多单位都在忙着给领导拜年、送礼,这甚至成为节前城市交通拥堵的重要原因之一。按照惯例,各地党委政府的办公厅又要出台通知,再三重申关于节日期间不得收受礼品和有价证券的要求。然而,节日送礼文化如同韭菜般割了一茬又一茬,总也无法根除。如何改变这种不良社会风气?我觉得还需要从文化和制度两个层面入手。
文化在我国反腐倡廉建设中的作用不可小视。近年来我们在反腐败过程中非常强调制度的作用,这本身没有错。但如果指望制度建设能够解决一切问题,恐怕不太现实。其实,文化也是一种制度,是非正式制度的表现形式,是正式制度长期影响的结果。现代文官制度建立的基石是对官员德行的假设,要求旨在为社会服务的官员必须是品行高尚、清正廉洁的人。因此,道德防线在预防腐败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常来说,我们按照社会精英和大众对腐败的容忍程度,可以将其分为三类:黑色腐败、灰色腐败和白色腐败。黑色腐败例如贪污、受贿等犯罪行为,灰色腐败的典型表现形式是“三公”消费,白色腐败就包括送礼。人类社会中,互赠礼物本来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然而,送礼和行贿之间并无清晰的界线。如果作为人情往来的价值200元的两瓶普通酒可以收,那么价值2万元的两瓶名酒能不能收呢?能收和不能收的酒之间有没有清晰的界线?国内外关于官员收受礼品都有相应的制度,除了要求不得影响公共权力的使用外,对金额往往也有规定。但如果收受礼品的限额是200元,那么连续10次每次送100元算不算违反规定呢?任何制度都是有局限性的。如果官员缺乏道德的约束,而总是想方设法绕过制度规定,那么没有制度能够制止得了。我国的政治文化与西方国家有根本差别,诸如节日送礼这样的不良风气不仅涉及腐败,也可被视作特权的一部分。因此,领导的率先垂范尽管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仍然是很重要的。
同时,我国反腐倡廉的制度建设确实也需要加强。我们党可以说是世界上对党员领导干部要求最严格的党,改革开放后先后颁发的各类廉政规则就有1000多项。问题是,严格的党纪政纪和相对宽松的刑事处罚之间存在很多不衔接之处,使得违纪往往“太容易”,但官员因腐败而被司法判刑的比例却较低。当前,我国正处于一场深刻的制度变革之中,由于固有的制度体系被渐次打破,而新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制度体系还尚未完全建立,为腐败提供了滋生蔓延的空间。在双轨制改革的过程中,很多机制是扭曲的,这要求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来加以解决。如果收受的礼品已经被广泛视作对官员低名义收入的变相补偿,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仅仅靠三令五申强调官员不得收受礼品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全面地改革官员的收入分配体系,使之进入一个良性的发展轨道。上海、江苏和北京等地实行的“阳光工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官员收入的规范化问题,但要刹住送礼风恐怕还需进一步努力。(清华大学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 过勇)
第二篇:看透了还喜欢散文
有句话叫“把你看透了还喜欢你的,叫朋友”;其实,这个句式也可以套用为“把你看透了还爱你的是伴侣”、“把你看透了还欣赏你的是贵人”、“把你看透了还宽容你的是高人”,等等等等。看透了,还……说明了两点,第一点,人是有缺点的;第二点,这些缺点不影响你在某些人眼中的某方面价值。这便是这个句式的精髓所在。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善驭人者,总是既能发现其缺点,更能发扬其优点;发现不了其缺点,也就无法避免因此带来的损失;发扬不了其优点,也就浪费了资源。一部三国就有无数这样的例子,比如曹操宽容手下窘迫形势下的变通之举,比如孔明七擒七纵孟获,等等。
其实,看透了还喜欢的典型例子是父母对子女--哪个人不是从淘气、无知的孩童时代走过来的?让父母、长辈操心的同时,又承受了他们多少无条件的爱!而善相处者,也不是发现不了对方的缺点,只不过能够宽容,并且避免冲突而已。因为他们知道,人至察则无徒,太精明、挑剔了,也就没有什么朋友了。当然,大的原则是不能侵犯的,比如做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或者基本的价值观、人生观,否则就是没有个性的随波逐流了。
对于人生又何透不是如此?有多少人在疲惫之余,叹息“真累”;他们知道,明天等待他们的又是一场身与心的考验;科学家们说,压力与生俱来,也就是说,世界给予我们的考验是一直伴随着我们的;知道这一点,也可以不选择消极、畏缩,而是积极的迎接、乐观的悦纳、主动的创造、改变,如此,才算是真正懂生活、爱生活的人吧。
善于、乐于健身者都知道,过程是痛苦的、疲惫的,但他们总是不遗余力地继续进行,因为他们知道,即使累在一时、苦在一时,也自有快乐在其中,也自有健康、美丽在其后;勤于学习、创造者知道,道路是漫长的曲折的,但他们总是无怨无悔地及时努力,因为他们知道,即使寂寞充斥、困惑围绕,也自有领悟在其中,也自有敏锐、充实在其后。
看透了还喜欢,是因为我们懂得,扬长避短才能丰富自我、提升自我、强大自我;看透了还喜欢,是因为我们知道,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完人,只有值得我们付出、值得我们宽容、值得我们交流的心灵的需要。
第三篇:从总结看作风
一岁将除、一元复始之时,总结工作是一件大事。无论单位还是个人,都要通过总结画上一年的句号。古人云:“温故而知新”、“不知来者视之往”。人的认识总是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由感性而上升至理性的。年终岁尾,回过头来看看一年走过的路,总结一下经验教训,提出明年的奋斗目标,是我们的传统做法。抓好这个环节,对于来年的工作、学习得到进一步改进,大有帮助。总结需要求真务实,讲求科学,否则非但无益,还会产生种种副作用。且看以下几类总结:“喊口号式”。有的从国际说到国内,从中央说到地方,讲得似乎很全,站得似乎很高,然而,自己做了哪些工作,解决了哪些问题,取得了哪些经验,来年有哪些打算,大多空空洞洞,语焉不详。“摆土豆式”。有的满足于罗列事情:开了几个会、发了几个文、搞了几项活动、完成几项任务,一应俱全,没有深入分析,缺乏理性思考。有的则是照猫画虎,今年抄去年,下面抄上面,应付敷衍。“做文章式”。有的热衷于“妙笔生花”。观点精心提炼,内容苦心剪裁,文字刻意润色。既有“四六句”,也有百分比;既有面上概括,也有典型事例。念起来是朗朗上口,听起来是热热闹闹,内容却是空空荡荡。“吹气球式”。有的单位和部门工作平平庸庸,甚至过失不少,但总结时故意拔高、移花接木,把自己“妆扮”得如花似锦,而对缺点与问题,遮遮盖盖,躲躲藏藏,避重就轻。“打手电式”。有的也注意查原因、挖症结、找教训,但往往只有抽象没有具体,只讲客观不讲主观,只查他人不查自己。单位出了事,怨社会环境差;工作没做好,嫌部属素质低;先进没评上,怪上级不公平……见不到自己应负的责任。上述诸类总结,有哗众取宠之心,无实事求是之意,是不可取的。总结的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是为了取得经验、掌握规律、指导今后的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既要看到成绩,更要看到问题;既要抓住现象,更要抓住本质;既要“回头看”,更要“向前看”。否则,总结就成了毫无用处的花架子,甚至可能误导决策,败坏风气,影响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威信。能不能搞好总结,领导和机关的态度与作风至关重要。可以说,它既是领导干部的一项重要工作,也反映着领导的能力和水平。我们提倡的是求真务实的精神和严肃认真的态度,而不能把总结经验当成例行公事,甚至仅仅是评功摆好。不仅一年的工作要总结,而且还应结合以往的经验总结;不仅总结成功的经验,而且要总结失误的教训;不仅要总结自己的经验,也要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通过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努力获得规律性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领导水平。新年将至,愿各级领导机关改变“关起门搞总结、看材料论优劣”的做法,把步子迈出去,把身子扑下去,看看基层工作怎么样,亲耳听听老百姓怎么说,问问干部群众怎么办。端正总结的动机和目的,我们就能够在总结经验中真正有所收益,有所进步。
第四篇:河南春节庙会:看2013年关林庙会八大精彩
河南春节庙会:看2013年关林庙会八大精彩
2013年正月初一至正月十六,洛阳关林新春庙会即将在关林景区上演。庙还是那个庙,庙会还是那个有看头的庙会,庙会期间门票降至10块钱,却有8大精彩看点:
精彩一:108尊金像关公大抽奖 24K千足镀金108尊关公开光金像遍结有缘人。关林春节庙会的初一到十六,每天抽奖送出关公开光金像,广结善缘。
精彩二:中原地区最正宗之祭拜财神大庙会中原最古老、最正宗的祭拜财神大庙会。1790年历经岁月洗礼,不断被历代皇帝赦封,由侯而王,由帝而圣,成为儒、释、道三教尊崇,三教九流,各行各业,万民敬仰、祈福避禳的圣地。中原地区无出其右者。
精彩三:道教祭祀仪式精彩呈现台湾著名道人廖德鸿大法师初一至初九在关林庙内设坛做法,原汁原味的道教安太岁法会、迎财神等经典仪式如期上演,传统的关林信俗助燃长明灯、神树挂吉祥带等祈福活动天天呈现。初六迎财神大典更会是今年庙会的重头戏,届时,台湾著名道人廖德鸿大法师现场做法,道教圣地老君山四十人经诗、经乐班亲临助阵。
精彩四:足不出市享千里之遥正宗台湾美食正宗台湾名优小吃的集散地。洛阳关林春节庙会期间,一网收罗南到高雄,北至基隆全台湾最经典美味,台湾美食传承人亲临庙会数十款台湾美食,让人享尽口福。
精彩五:畅游世界等级最高之关庙关林庙全球世所公认的关庙祖庭,信众遍布世界的求财祈福圣地。关林是目前唯一的冢、庙、林三祀合一的古代经典建筑群,更是全世界品级最高、建庙最早的关庙,地位至上荣耀,更是全球商贾信众朝圣之地。据洛阳关林庙碑记载:“历晋唐明„„数百祀于此。”历朝历代官方主祭,百姓云集,数万人齐祭关公,声势浩大,香烟浩荡,全球闻名。
精彩六: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精彩纷呈知名民间杂耍的大舞台。庙会期间,吴桥马戏、罗山皮影戏、舞狮子高跷等民间杂耍,以及独具地方特色的河洛民间曲艺让人目不暇接,尽享开心快乐!
精彩七:欢乐有奖灯谜乐翻天,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寓教于乐,家庭和美,还有奖品赠送哦!
精彩八:洛阳地区最亲民的春节庙会。庙会期间门票10元,大众门槛倾情回馈,图的就是喜庆热闹,开心过大年
便民小贴士:
景区地址:洛阳市关林南路2号
乘车路线:58路、81路、15路、39路、69路、55路公交车道关林南路下
第五篇:看云的意义:还至本处
看云的意义:还至本处
——新年之际写给看云和同行的朋友们
徐冬梅
我是被台上的看云打动的。2004年4月15日。南京。那天她演讲的主题是——根在沃野。说的是自己的阅读和教学的经历。在素朴而典雅的东南大学礼堂,她端坐台上,舌灿莲花,大放光明,语调慈柔,却不乏锋芒,听来声声在耳,她的手随着语言的顿挫而摆动,似乎在寻找言语的节律。在此之前,我阅读过她的不少帖子,惊叹于她的文字,尤其是流淌其中的大气和厚重。也正因为如此,当我的朋友筹办活动的时候,我力荐邀请看云。在我看来,为了人气,名师固然要请,但一个立意较高的活动,必须给老师们更好的引领。但我还是没有想到,看云的讲座居然如此打动了我,打动了台下的上千名教师。其实与其说是打动,不如说是惊喜,是唤醒。多年来,我主持亲近母语实验研究,倡导儿童阅读,可谓上下求索,在我看来,童年应该是快乐的,母语学习应该是简单的,语文教师应该是母语的化身,但有这样的老师吗?有这样的教学吗?母语教育能找到回家的路吗?
在那一刻,我知道,我自己真正找到了回归的道路。
让我们一起回家。
回到来处。
还至本处。
本处之一:回到母语温暖的怀抱
站在台上,我就是语文。
每个语文教师都应成为道成肉身的语文。
如果我们老师有非常好的语言功底,即使满堂讲,又怕什么?学生的语言是听来的,是读来的。
我从来不改作业,因为不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
看云的狂人狂言。因为有底气而不觉狂妄。
看云的底气来自她的“海读”,在回顾自己最初十几年的教师生涯时,她提到了自己因为自己上了师范,而不甘心做一个教师,于是就以“诗人梦”作了替代。于是,在同学们懈怠时,她借、买、抄、写,夜以继日地读,常常一人空室,高诵《过秦论》、《长恨歌》、《琵琶行》、《叶甫盖尼·奥涅金》、《吉檀迦利》、《先知·沙与沫》……,这应该是她真正厚积底气的最初阶段、重要阶段。而难能可贵的是,她将读书的习惯保持到了工作后。在最初的律师梦破灭后,在厌倦了没有自由精神的公开课后,她将自己的获奖证书全部收起,决意“隐逸”,读愿意读的书,做愿意做的事;和学生一起过宽松、舒服的教育生活。春往秋来,她每天在学校都要“发声读”1小时左右,且读无定所,自己读书,在班上读书给孩子们听,在孩子们写字时自己读书,在孩子们上体育课的时候在空教室里读书,在办公室里读,在有风穿行的走廊上读。
她读书有一些习惯,一是喜欢发声读,二是好书至少读两遍,三是觉得最好的必须要写了读书笔记。而她读的往往是真正的经典,在她看来,“除却经典不是书”,经典意味着真正的文化的根,是精神不竭的源。
她不仅自己读书,而且带着孩子们读书。从一年级开始,她从来不让孩子们带任何书面的作业回家,所有作业都在校内完成,孩子们每天要做的就是完成一首童谣或者童诗的背诵,看云称之为“日有所诵”。她在课堂上讲故事给孩子们听,用“白色朗读”把一个个经典的图画书,一个个经典读给孩子们听。她要求学生从一年级开始,每天上学包里都必须装着课外书,作业完成的同学就可以看课外书,每周有两节读书课。学生汇报读书心得和交流日记。是为“手不释卷”。一年级要求孩子们“每天一句”,二年级开始一周三篇日记。是为“间有所记”。母语是可亲的,母语学习是简单的。快乐地诵着诗意满满的句子,读着童趣盎然的儿童文学
名著,写着虽然稚嫩却出乎性灵的句子,看云的学生何其幸福!只有这样一个充分感受过母语温暖的教师才能把学生带到母语温暖的怀抱。
要做一个好的语文教师,自己先做语文人,要培养读书的种子,自己先做读书人。这是看云告诉我们的再朴素不过的真理。
其实这个道理是再简单不过的。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如果我们自己不能听说读写,又怎么教孩子听说读写呢?语文教师成长的第一要义就是力求自己成为语文的化身,语文教师应该力求锤炼自己的语言、文学素养,然后才是教育素养,教学方法。教师培养、教师培训应该唤醒教师对于语言的感觉,然后才是技巧的训练。但遗憾的是,多少年以来,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却更多是在技巧的泥潭里打转。母语教育改革的根本出路在哪里?我看恐怕还在培养一批热爱母语,有较高的语言素养,有教育情怀的语文教师。
让我们一起回家,回到母亲的怀抱。
跟着看云,跟孩子们一起:
日有所诵。诵童诗,诵唐诗,诵诗经,诵论语,诵老子,诵泰戈尔,诵在时间的流里,在四季的风中。
手不释卷。读儿童文学,读教育名著,读古往今来的文化名著。
间有所记。写所见,所闻,所感。写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做过的事,写自己的教育思考。发出自己的声音。
本处之二:回到大地的怀抱——“草根”的力量
看云曾经自称“草根教师”。她的的确确是一个“草根”,这么多年,她一直呆在一个城郊结合部的小学,这么多年,她一直带着一个班,任教语文课并做班主任。
她的班是她的“根”。她把自己的根扎在55个孩子中间。她在带过两个大循环回头带一个一年级班的时候,在教育在线用“guiqulai”开辟了专题帖。“心平气和的一年级”、“第一度春夏”、“我们二年级了(上)(下)”、“三(2)班的故事”是她的网络班级日志,记录了她的教学、班主任工作以及部分生活。这些原生态的班级日志给我们研究看云提供了很好的资料。她的几本著作基本都是她的这些日志的整理。《心平气和的一年级》出版后受到很多老师和家长的喜爱,已经被评为吉林省新闻出版奖,《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这个初读上去有点长,有点啰嗦的书名,仔细品味却多么充分的表达了一个草根教师的自足自得,这本书出版的当年就成了教育畅销书。一个无名无位的小学语文教师,出版、即将出版6本书,我想这个数字会不断长大,在当代中国可谓一景,感谢网络时代,感谢让她专心教育写作的李玉龙,感谢让她真正走进小学语文教学的玫瑰,感谢出版她第一本著作的编辑杨爱萍,感谢教育在线……有了他们,看云才代表“草根“教师们发出自己的声音。
这几年,她也开始比较多地在全国讲学,但不同的是,她不太上公开课。她基本说的是自己的读书、写作和教学,也就是拿自己和自己的这个班“说事”。也许有些老师会说,这只能说明看云课上得不够精彩。也许确实,和技艺娴熟的名师相比,她的课不能算是“好看”,但一节公开课不是评价一个老师的唯一标准。看云曾经写道:语文不光是课。语文更不是那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课。语文是“这样的老师”与“这样的学生”一起学习语文时候的独特的生命体验。
我是深以为然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学,师生是长在一起的。教学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教学是一种师生共同经历,互相影响,共同成长的生命过程。如果说,在现在的中国,以课代训还有一定的价值,用上研讨课来探讨母语教育,探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话,也只能是一种手段,只能在最一般的层面,看出一些普遍性的问题。也就是说,说到底,公开课、研讨课只能是一种模型的展示和探讨,最多相当于科学研究中的一次演示。连实验都谈不上,教育的根本实验应该是一个个班级,一个个学校。如果教育改革就是为了搞出一些精致得不能再精致的所谓示范课,如果课程改革就是为了培养出一个又一个将“舞台”当成“课堂”(或是将课
堂当成舞台)的名师,如果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不在意一个个活泼泼的学生的生命和个性,那么我们课程改革的道路将不是越走越宽广,而是越走越进入歧途。
草根看起来是多么的卑微,因此很多的老师都希望自己能成为“大树”,成为“标杆”,还是让我们来看看草根的力量:
草根看云在55个孩子的心中种下了母语的种子、真善美的种子。看云的孩子们多么幸福啊,当他们长大成人,回忆在这个小学校度过的时光,不会不回想起曾经的那些诵着童谣童诗长大的岁月,那些薛老师讲过的温馨的一个个故事,那些读过的一本本的有情有趣的好书,那些自己写出来的稚嫩的文字。(引用孩子们的文字)我羡慕并祝福这些孩子,他们的小身体里孕育着优良的种子。走到哪里,他们手里攒着大把大把的金子啊,他们会从这里出发,走得很远很远。
草根看云改变着一个小组。很多资深的网友一定记得看云写过的《小语组的故事》。她现在的办公室有四位老师,在办公室,他们从来不谈家长里短,在一起做得最多的就是一起大声读书。一开始是看云读什么,他们读什么。他们一起读过《老子》、《论语》,后来是小李读的童书已经远远超过了看云。小李、严老师、跳背开始带着自己的班级的学生读书。同轨的严老师也许是一个在普通不过的老师,但她的班级也在发生很大的变化,她的学生(引用小李或者严老师的日记),她在日记中写道:
草根看云的力量改变着一群小语姐妹。看云的文字、看云的讲演唤醒了一批又一批小语兄弟姐妹。从她上网以来,她的每一贴都有着很高的点击率,自从她从头带一个班,开辟班级的专题帖后,很多老师每天都来看贴,不少老师亦步亦趋,跟着她带着孩子们送童诗,读童书,上读书汇报课,用她的办法解决班级的一些问题。她是有“文字般若”的,有光辉,有穿透力,你读她的文字会被点燃,被唤醒,明白真正的语言之美。在教育文字中,好看好读的文字实在不多。她的几本书广为流传,并不是商业推广的成功,而是文字本身的力量。相比于她的文字,她的演讲更有光彩。正如在我的开头讲到的,听了她的演说,你会知道,言说的最高境界其实就是合乎“道”,也就是找到我们言说的事物本身的内在的“道”,然后让我们的语言符合它的节奏。
草根看云的力量影响了55个家庭。看云的家长会是很有特色的。在2004.8.31的帖子中,她这样写道:“大约四点就醒来,想着带领家长读书的事情,想着第一次家长会的讲话,就再也睡不着了。……我更坚定了培养读书型父母的决心。”以后她每个学期开两次家长会,家长会基本开成了读书指导会和报告会。她要求家长们和孩子们一起读书,一起写日记,为了让家长们动起来,她付出了极大的心血。从她写作的《请跟我来——给家长的封信》(刊登在《小学青年教师》2005年期)。她不是为了发表而写的,她是为了这些家长而写的。为了一个个家庭的孩子能跟上班级的整体节奏而写的。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不少家长一个个跟着看云一步步走上来,有些家长还开始写诗,(引用家长的一首诗一些文字)读梁漱溟先生的传记和他的著作,最感兴趣的是他的乡村建设,还有陶行知先生的乡村教育,中国正在进行新农村的改革,我坚信,一切政治的、经济的改革都不能改变一个社会的形态,最终的改革必须通过教育、文化的改革实现。看云从一个班出发所作,以一个教师的身份所做的班级——家庭教育互动的工作,有着实验、研究、推广的重要意义。我国有多少乡村教师,如果我们能把有兴趣投入这项事业的老师们组织起来,从一些哪怕细小的点开始做起,例如带着家长们读书,例如跟农民们交流教育的正确理念,例如建立文明的基本风尚等等,这样的新农村建设将会多么扎实、有效。
除了自己班级的家长,看云还唤醒了无数的家长。多少年来,我们的教育体制培养了很多的“名师”,但影响却都是在教育的范围内。经常出现的现象时,在教育圈内,更多是在某个学科的教师圈内,可谓名声鼎沸,名师的写作也是非常“专业”。看云却打破了这个怪圈,她的文字、她的影响超出了所谓的教育圈子,有很多的家长每天都来读她的贴,照他的方法教育
孩子,给孩子读书。很多家长把她当成了朋友,真正可以信赖的专家。
跟着看云,做一个“草根”。
紧贴着大地行走。盯着一个班。一个学校。我们的教育生命只有和孩子的生命成长连在一起才是真实的。
盯着一个点,做一件事。不要企望爬上一个标杆,指望不朽。点滴的建设才是真实和有效的。本处之三:回到活泼自然的生命
“8小时之外我属于家,属于孩子。”在儿子上高三以前,看云八小时以外所有的时间都和儿子在一起。
在看云居住的小区,有很多的香樟树,她家楼后的一株最为茂盛。每天,儿子出门,她站在窗口,儿子下楼,走到这株树下,回头一笑,挥挥手;每天晚上,儿子下晚自习,她站在窗口等候,儿子走到树下,抬头喊一声“妈妈”。是爱给了这棵树生机和圆满吗?
看云的儿子金戈从小学到初中一直在她自己的任教的学校——合肥62中学学习,这是一个只有一栋楼的学校。从小学到高中,金戈从来没有上过一个另外的培训班。高中三年的时间内,金戈每天坐公交车从郊外到市内,在路上就要有2个小时。2005年夏天金戈考上了南开大学国际会计系。
她自己一直保持着一种简单、率真的生活。在看云这里,没有一般的普通意义上的社会关系,同学、同事、邻居、领导……她对别人基本没有应酬和客套。但你不要以为她是一个情感冷淡者。她给每一个请教的网友,有教师也有很多是家长,一一回复短信,我不能确知总量有多少,我相信这些短信如果能够公布出来,为大家所阅读,大家才可以了解一个真实的、真诚的看云。
她从来不勉强自己,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跟很多喜欢说豪言壮语,把自己往崇高一路塑造的人截然不同,大概是得了王小波的真传,她总是喜欢一个劲自鄙,“我就是为了自己轻松,带孩子们读书的!”,“我只为自己做事。”
不仅在家庭,对自己,对学生,她也把对生命本身的关注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她认为老师给孩子的教育,应该是母亲希望给孩子的教育。她带着孩子们诵童诗,读童书,允许孩子们在草地上打滚,孩子们在教室里可以摆弄各种玩具。为了孩子们能够安全的进出学校,淡泊的她可以和校长据理力争。
在看云的开示下,我终于领悟,生命所要的实在不多。追逐外物的我们,去除狂妄,反观内心,才可以得到和谐和宁静。必先有完整幸福的生活,才有真正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必先有真正活泼清新的自己,才有真正健康精进的教师,必先有清静自由的生命个体,才有真正觉悟自由的民众。
再惊天的事业,在时间的长河中不会留下什么痕迹,为了我们真正的活过,新的一年,让我们跟着看云一起:
回到母语,回到生命,回归童年,回到我们自己。
2007年元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