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张吉星:法治文化也是企业的重要竞争力
张吉星:法治文化也是企业的重要竞争力
http://www.xiexiebang.com 2012年07月04日 10:27 《法人》
中国石油(7.66,0.01,0.13%)化工集团公司法律事务部主任张吉星:法治文化也是企业的重要竞争力
领导人员的法制教育、法治理念的提升是法治文化建设的关键
文 本刊记者 辛红
“法律是权利是义务,是责任是担当,是参谋是智囊,是理念是文化,是成本是效益,是卫士是斗士,是支撑是保障”;
“领导重视是关键,重视领导更关键”;这些耐人寻味的警言警句出现在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化(5.13,0.03,0.59%)”)近期召开的2012年中国石化法制工作会议上。中国石化为这次会议专门制作了一个关于“法治文化”的展台,除了各色警句、普法月历、法律指南、风险提示、合规指引等书籍、视频、实物之外,这个展台上吸引人注意的还有极具普法创意的扑克牌,比如“大王”牌上设计的是宪法,“小王”牌上则是人大立法机构,不一而足,每张扑克牌上设计的法律内容都颇具用心。
耐人寻味的警句等是中国石化在法治文化建设方面做出努力的体现之一。今年,中国石化专门制定了法治文化建设纲要和法律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纲要,并且在系统内征求意见。按照纲要的要求,中国石化要将企业法治文化有机融入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发展战略,将依法经营、诚信经营、依法治企、合规经营培育成企业依法合规的核心价值理念,使企业法治文化发展成为中国石化的重要竞争力。
作为一家企业,中国石化为何如此重视法治文化,为何要专门制定两个纲要,又期待两个纲要实现怎样的目标?本刊记者就此对中国石化法律事务部主任张吉星进行了专访。
企业法治文化也是竞争力
《法人》:近年来,中国石化非常重视法治文化,在第七次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会议上作为两家企业代表之一作书面交流;作为唯一的企业代表,为司法部、全国普法办举办的“全国六五普法骨干培训班”授课;在国务院国资委政策法规局第十期法制讲堂作“积极培育央企合规文化”讲座,交流中国石化培育法治文化、合规文化的经验和做法。中国石化培育法治文化有哪些心得?
张吉星:目前在中国石化法治理念已基本形成共识。公司上下不断归纳总结提升,形成依法治企、合规经营的法治文化理念和共识,提炼出指导日常法律工作的警言警句,广为认同,广泛传播。
比如在指导思想上,始终强调“管理第一位”,实现“两个根本转变”;在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上,更加强调“决策先问法,违法不决策”,“国际化经营,法律要先行”,“尊重法律比强调法律的重要更重要”,“领导重视是关键,重视领导更关键”;在定位和职责上,更加强调总法律顾问要担当好“法律系统的领导者,重要决策的参与和把关者,企业规章制度的制定者,法律理念的传播者、法律工作职能体系的创建者、法律队伍的培育者、法律事业舞台的搭建者、企业合法权益的捍卫者”等等。
这些理念和共识高度概括了日常法律工作,并上升为法治文化的层面和高度,强化了领导干部和职工的法律观念、法律意识,成为在法律系统内外广为认可、传颂和推崇的中国石化法治文化的重要内涵和精髓。
《法人》:今年,中国石化制定并实施法治文化建设纲要。纲要提出了三项总体目标和八项重点工作,都是很实的内容。实施法治文化建设纲要的重点是什么?
张吉星:企业法治文化建设的目标,要在正确处理企业文化、企业法治文化、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竞争力之间关系中加以确立。因此,我们提出的法治文化建设三项总体目标分别是:将企业法治文化有机融入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发展战略;将依法经营、合规经营、诚信经营培育成中国石化的企业经营核心价值理念;将企业法治文化发展成为中国石化的重要竞争力。
这三个目标紧贴企业文化、发展战略和竞争力,体现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原则。企业法治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战略是企业文化中经营理念的具体体现,企业文化、发展战略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增强企业竞争力。企业法治文化目标只有与企业文化、发展战略有机融合,避免务虚空洞,与企业竞争力合拍,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体现自身价值。
具体而言,建设企业法治文化的八项重点工作分别是:着力加强培养企业领导人员的法律观念和法治意识;着力强化企业法治文化的制度保障;着力加强企业法治文化成果的固化和传承;着力加强国内外立法动态研究;着力加强企业法治文化与国际化经营的接轨;着力加强企业法治文化的创新;着力加强企业法治文化的人才培养;着力加强法治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
需要强调的是,这八项重点工作中,领导人员的法制教育、法治理念的提升是法治文化建设的关键。企业领导人员对法治文化的认识高度和重视程度,对企业法治文化建设具有极为关键的意义。为什么中国石化在法治文化建设中鲜明提出“领导重视是关键,重视领导更为关键”的警句,就是基于这一认识。
打造百年老店必须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范机制
《法人》:今年中国石化法制工作的另一个重点就是法律风险防范,最近召开的法制工作会议上也为此制定了法律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纲要。法律风险防范一直是企业法制工作的重要内容,为什么中国石化还要专门制定一个纲要呢?
张吉星:中国石化在做大做优做强的过程中深刻感到,企业要实现长期健康稳健发展,打造“百年老店”,就必须健全和完善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为打造世界一流的能源化工公司提供坚实的法律支撑和保障。
这个纲要的制定,就是要脚踏实地、全面部署和落实法律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工作任务,包括制定和实施法律风险管理工作规划、编制法律风险清单和控制防范计划、编印法律风险防控手册、编写年度法律风险管理报告以及编印案例汇编等等。
目前,中国石化全系统122家直属企业已经100%设置总法律顾问,企业法律工作协调互助机制构建完成。在法律信息化建设方面,中国石化的合同管理信息系统上线后,截至今年2月底,仅87家企业在线运行合同就达11.6万份,标的额达4144亿元,系统用户达5.3万人,使合同管理突破了时空界限,提升了审查审批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严控了所有审批环节。目前中国石化的法律系统基本上在不同业务板块实现了制度、系统、文本、流程和标准的统一。
今后,中国石化还将进一步总结、提炼并形成法律风险防控成果,每年编制完成中国石化和各下属企业的《年度法律风险管理报告》、《案例汇编》以及《合规指南》等出版物,在合同、纠纷、工商、法律资源管理等具体管理制度已实施完善的前提下,制定完善《中国石化法律工作管理办法》上位“法”,持续动态更新和完善具有中国石化特色的标准合同示范文本库,重点组织编写区块合作、加油站网络发展、化工产品销售、非主营业务、CMIS百问百答和原油购销等标准合同示范文本工具书等。此外,中国石化还将加强合同违约风险防控,加强制度建设和信息化建设,强化知识产权法律风险防控等。
2014年所有境外机构都将设法律顾问
《法人》:近年来,我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所面临的法律风险问题一直为各界所关注。中国石化作为“走出去”的排头兵,截至2011年底,海外业务已遍及5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资产和收入已占到总资产和收入的三分之一。那么,在“走出去”的法律风险防范方面,中国石化有哪些实践心得呢?
张吉星:首先,定位世界一流,开展对标追标。法律事务部以“建设与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相适应的法律支撑保障体系”为主题,对标IOC、NOC的法律工作管理体制机制和专业水准,查找不足,明确努力方向;召开境外法律工作推进会,全面分析中国石化国际化新形势,对下一步境外法律工作开展提出具体目标和要求。
其次,完善境外法律工作制度,规范境外业务法律管理。颁布并实施了《中国石化境外法律工作管理暂行办法》,对境外法律工作体制和机制建设、合同管理、纠纷管理、公司事务、法律培训、法律中介机构、突发事件法律应对等进行了全面的界定和规范。
三是构建境外法律工作体系,充实法律工作人员。法律事务部已向中东代表处派驻法律代表。涉外专业公司和企业已相继在境外公司、项目部设立法律机构或派出法律人员。
四是持续深化国别研究和境外标准合同示范文本开发,有效指导境外业务开展。目前首批沙特等7个国家的《投资贸易法律指南》已印发,共计130万字。在此基础上,2012年,印发了第二批包括俄罗斯、香港等12个国家(地区)《投资贸易法律指南》,总计250万字,正在编印第三批美国等9个国家的法律环境研究和《投资贸易法律指南》系列工具丛书。2011年,全系统开发境外上游投资、石油工程、炼化工程、国际原油贸易、物资采购等各类境外业务标准合同示范文本220个,丰富和完善了已有的13类620份、涵盖各业务板块、领域的标准合同示范文本库。
2012年,中国石化对外投资环境仍然面临挑战。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欧债危机不断蔓延,中东北非地缘政治持续动荡,发达国家经济衰退的趋势未转。特别是一些资源国的社会政治关系复杂,民族和宗教冲突及恐怖活动抬头,政治及公共安全风险增大;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则加大对相关国家制裁力度,利用“长臂管辖”,操纵并干涉外国企业在其所谓制裁国家的投资,能源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法律风险不断加大。中国石化将全面落实《中国石化境外法律工作管理暂行办法》,以有效应对这些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境外法律工作组织机制建设将会是我们的一个工作重点。中国石化要以实现境外机构法律机构健全、法律归口管理明确、法律专业人员岗位落实、法律职责到位为重点,以逐步建立健全与中国石化国际化经营相匹配的境外业务法律支撑保障体系为工作目标,加强对企业及其境外机构法律工作的管理、检查、督导和考核,大力推进建立境外法律机构、配备专职法律人员、全面、全程参与境外项目和日常管理、外派人员持证上岗等制度。逐家落实各涉外单位和企业在其境外机构(包括分子公司、项目部或办事处等)设立法律部门、法律岗位,选派专职、专业法律人员在其境外机构工作,担负起法律风险防控职责,把精细管理落实到境外法律风险防控的全过程。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简介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英文缩写Sinopec Group)是1998年7月国家在原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基础上重组成立的特大型石油石化企业集团,是国家独资设立的国有公司、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和国家控股公司。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注册资本1820亿元,总部设在北京。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对其全资企业、控股企业、参股企业的有关国有资产行使资产受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出资人的权力,对国有资产依法进行经营、管理和监督,并相应承担保值增值责任。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控股的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先后于2000年10月和2001年8月在境外境内发行H股和A股,并分别在香港、纽约、伦敦和上海上市。目前,中国石化股份公司总股本867亿股,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持股占75.84%,外资股占19.35%,境内公众股占4.81%。
第二篇:企业文化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
据一项对世界500强企业的调查研究表明,这些企业之所以出类拔萃关键是有优秀的企业文化,从事企业文化研究长达17年之久的清华大学教授张德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是企业文化,但目前国内企业在这方面还有较大差距。他说,典型的表现就是我们的市场不太讲究道德,我们企业的内部的激励机制,不是一个完整的激励机制,或者说过多地依赖了金钱的作用。而要想把企业成千上万名员工凝聚起来,只有金钱是不够的,企业必须具备共同的价值观、目标和信念。有些企业在吸引人才时过分强调高薪未必是件好事,这很容易把员工的注意力只集中在报酬这一个方面。他认为,优秀的企业文化,应该以顾客为中心,平等对待员工,平衡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提倡团队精神,并鼓励创新。
第三篇:企业文化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文化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
据一项对世界500强企业的调查研究表明,这些企业之所以出类拔萃关键是有优秀的企业文化,从事企业文化研究长达17年之久的清华大学教授张德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是企业文化,但目前国内企业在这方面还有较大差距。他说,典型的表现就是我们的市场不太讲究道德,我们企业的内部的激励机制,不是一个完整的激励机制,或者说过多地依赖了金钱的作用。而要想把企业成千上万名员工凝聚起来,只有金钱是不够的,企业必须具备共同的价值观、目标和信念。有些企业在吸引人才时过分强调高薪未必是件好事,这很容易把员工的注意力只集中在报酬这一个方面。他认为,优秀的企业文化,应该以顾客为中心,平等对待员工,平衡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提倡团队精神,并鼓励创新。
第四篇:企业文化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最终版]
企业文化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
摘要:据一项调查表明,世界500强出类拔萃的关键是有优秀的企业文化。17年来一直从事企业文化研究的清华大学教授张德也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是企业文化,但目前国内企业在这方面还有较大差距,典型的表现就是市场道德的缺位和激励机制中过于依赖金钱。
评述:
企业文化之所以长期被国内企业所忽视,或者虽心有余而力不足,一个关键的原因就是企业文化的作用往往是潜移默化的,其他的经营手段的作用则直接得多。对于广大中小企业而言,生存是第一要务,对大企业(往往是国有企业)而言,又缺乏必要的动力,现在有压力了,又不知从何下手。
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文化是企业的大脑和潜意识,是企业凝聚力和活力的源泉。没有一定的企业文化做支撑,中小企业将很难长大,大家都朝眼前利益看,一旦遇到困难便会一盘散沙;没有形成一种积极的企业文化,大企业对内将缺乏凝聚力,对外将不能从根本上形成、提升企业形象,因此很难有长久的生命力和核心竞争力。试想,是什么造就了微软们?又是什么使HP、IBM们在长达半个世纪以上的岁月中一次次重新焕发青春?当然不是资本,也不是规模,不是技术,也不是某一群特定的优秀员工。这些因素每天都在变化,是看不见的企业文化,是不断创新、用于挑战的精神,才使这些企业不至于在面临困难时便一盘散沙,而是勇于变革迎接挑战。
中国企业怎样才能从企业文化的“沙漠”中走出来呢?由于企业文化的形成非一朝一夕,笔者以为中国企业必须从“小”抓起,从意识上抓起,因为中国中小企业占95%以上,它们中孕育着明天的大企业。对于大的企业而言,则宜从观念上改变,从制度上“强制”形成,长期锲而不舍方能修得正果。
第五篇:创新文化塑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创新文化塑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刘杨,研究员,中国市场学会文化创意产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北京师范大学公共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
中国企业家合作协会/中国企业家联谊会秘书长
引言
约瑟夫.熊彼特于1912年出版《经济发展理论》一书,开创了关于“创新”研究的先河。20世纪80年代以来,业界对企业创新的研究开始兴起,彼得.德鲁克出版了《创业精神与创新》一书;迈克尔.波特探讨了如何通过创新塑造企业竞争优势;彼得.圣吉在《变革之舞》中也对企业创新管理发表独到见解。进入21世纪,诸多学者和专业人士开始对支撑“创新活动”并决定其成效的“创新文化”进行研究和实践。
对企业而言,创新文化是指与创新相关的文化形态,即是企业将创新作为经营管理理念,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条件,制定出相应的创新战略,形成全企业范围的创新思维、创新理念、创新素养和创新习惯,聚拢和整合各种创新资源,实施与时俱进的文化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通过持续创新塑造和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形成以创新为核心要素的企业文化。其形成过程如下图所示。
创新文化:全球的浪潮
哈佛大学的约翰.科特教授经过二十年的研究认为,凡是经营业绩能够长期保持优异,能够战胜各种困难的企业,都有一个强有力的企业文化支持。实践证明,企业的兴衰与企业
1文化的创新(即创新文化)有关,由此,国际上掀起以文化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为特点的创新文化的浪潮。世界500强企业如IBM、摩托罗拉、惠普、诺基亚、西门子、三星、索尼等,无不把创新文化作为企业重要的发展内容。
创新文化在中国
中国历史上的创新文化曾经非常繁荣,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一系列创新成果引领和造就了5000年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但是在近100多年的历史中,由于各种原因,创新文化处于停滞状态,甚至被压抑,造成了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长期与国际主流有巨大的差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2005年经过修订之后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使我国超过英、法、意,成为美、日、德之后的全球第四经济大国。但是,我们有生产无技术,有产品无品牌,有价格竞争力无核心竞争力,制造业的人均劳动生产率是美国和日本的4%,8亿件衬衫才能换一架波音飞机,100%的光纤制造装备、80%以上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和石油化工装备,70%的轿车制造、数控机床、纺织机械,都要依赖进口。
自加入WTO以来,我国已愈来愈深地融入到全球化浪潮中,国内一些企业(如联想、海尔、海信等)也开始注重建设创新文化,以应对内外的挑战。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许多企业的创新是基于残酷的市场竞争的被动反应,并不是自发的,创新文化建设还比较初级,甚至根本谈不上创新,只能在世界经济体中充当边缘角色,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经营管理各个环节都会受制于人,很难在世界竞争格局中把握先机和获得跨越性的发展。
我国企业的创新文化相对比较落后,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两个主要方面。一方面,传统文化中“安于现状、墨守成规”的心理习惯根深蒂固于国人心中,对于创新活动,许多人抱有的态度是不支持、不参与,难于深厚培育创新文化的氛围;而国内外的企业实践证明,企业要想做强、做大和国际化,必须大力营造崇尚创新的组织文化。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用“市场换技术”的策略,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国缺乏核心技术的窘境仍然存在,国外企业对核心技术的垄断,占据了巨大的行业利润,如微软公司垄断了90%以上的操作系统,高通公司CDMA2000技术垄断了3G市场的85%。因此得出的结论是:在一定条件下一些技术可以引进,但是自主创新能力却不可能通过引进获得,真正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根本买不来的。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图示了解我国企业创新文化发展的瓶颈因素。
建设创新文化的思路
2005年,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视为未来5年的国家任务。2006年,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年~2020年),首次以专题形式明确提出要发展我国的创新文化,同时企业应该成为创新的主体;各级政府机构配套发布了相关规定,这些都从政策层面确立了发展创新文化的要求。
在创新文化体系中,文化创新是先导,创新战略是核心,制度创新是保障,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是实现绩效的手段,而创新的最终目的是追求卓越绩效和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1、文化创新。我们认为,企业文化对于企业,恰如思想对于人,它外塑企业形象,增强员工的成就感、归属感;内强员工素质,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能造就团结、和谐的氛围,给企业带来强大的竞争力。正如不断变化着的世间万物一样,企业文化也具有动态性,如果一个企业的文化长期保持在同一状态,那么它的生机就会逐渐消失。企业文化的动态性客观上要求人们在实践中把握和驾驭它,即要求人们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企业文化,创新企业文化。同时要在企业内部统一理念与核心价值观、发展战略与愿景,具体包括如下几个着力点:全球化、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建设学习型组织、民主包容、领导力、执行力、诚信、危机意识、团队精神与资源共享等。
2、技术创新。以取得市场竞争力为导向,是一个从产生新产品或者新工艺的设想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它包括新设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到扩散这样一系列活动,本质上是一个科技、经济一体化过程,由技术开发和产品制造这两大环节构成。根据现实条件,我国企业可以采取采用自主创新为主,模仿创新(先从国外引进产品,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良、升级、创造)为辅,兼顾合作创新(两个企业以上组建技术联盟)的技术创新战略。例如北大方正就采用自主创新战略,开发了激光照排技术;乐凯胶卷走的则是模仿创新的途径,通过引进即通过引进影像技术,进行模仿和创新;绵阳市经贸委发起包括中国物理工程研究院在内的多家单位的技术联盟,是近来合作创新的典例。
3、制度创新。其一,企业要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其二,企业在内部要配套建立相关制度,以保障创新的实现。例如,(1)成立关于创新的组织结构(创新决策委员会和创新项目负责人制度),创新决策委员会由高层管理人员组成,定期审议各种创新提议,创新项目负责人主要协调和推动企业内部的各种创新活动;(2)建立科学合理的创新投入与绩效考核制度,鼓励创新,容忍失败;(3)发挥员工主人翁精神和创造能力,建立基于员工的创新提议制度;(4)建立客户调查制度。创新项目立项之前,需要进行完善的客户调查,以满足客户需求、提升客户满意度为出发点;(5)建立通畅的合作协调机制,使与创新相关的各个企业、部门和团队间能够实现信息流动、知识共享、充分协作,同时匹配关于创新活动的内部会议制度,保证工作效率、沟通效果。
4、管理创新。当今社会已经由后工业社会向信息文化社会全面转化,对企业提出了国际化、市场化、信息化、集团化、网络化的要求,企业要在战略、市场、人力资源等管理领域不断创新,以适应时代的需要。战略管理方面,要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制定清晰的战略,有步骤地淘汰老产品、推出新产品,利用互联网、局域网、办公自动化等信息化手段为创新服务;市场管理方面,创新要服务于市场,迅速应对市场竞争变化,在推广新产品和建设品牌的过程中,重视和强化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崇尚优质服务,打造服务品牌特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要有意识地、有计划地招聘、培养、任用(提升)、留任创新型人才,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体系,鼓励和推动创新,实现共赢。
结语
在创新的实践中,跨国公司已经进入收获期,中国企业才刚刚起步。目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国家任务已经在各地陆续部署,但这些工作还远远不足于提升我国企业整体创
新实力。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共建卓越创新文化,把“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从而塑造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