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云南省两基本知识读本
云南省“两基”国检工作
知 识 读 本
云南省“两基”迎接国检工作 领 导 小 组 办 公 室
前 言
为广泛宣传“两基”国检工作相关知识,切实做好我省“两基”巩固提高各项工作,我们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教育部、省政府的相关规定,在编写《云南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国检工作手册》的基础上,编写了《云南省“两基”国检工作知识读本》,供各级各部门、各学校学习参阅。
编者
二○一○年七月
目 录
一、基本概念
1.“两基”的含义 2.义务教育的概念
3.“两基”国检的含义 4.“两基”国检的主体
5.“两基”通过国检的条件 6.“两基”国检的程序 7.“两基”国检的重点
8.云南省“两基”工作简介
9.云南省“两基”迎国检工作组织机构
二、指标要求
10.“两基”国检的主要内容
11.“两基”国检“一票否决”的内容 12.“两基”国检指标 13.“两基”国检对义务教育普及程度的要求 14.“两基”人口覆盖率的计算
15.小学入学率、初中毛入学率的计算 16.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的要求 17.青壮年非文盲率 18.个人脱盲的标准
19.基本扫除文盲单位的标准
20.国检指标规定的教师学历合格率 21.云南省中小学教学用房要求
22.云南省中小学生均图书配备标准要求 23.云南省各类学校教学仪器配备标准要求 24.云南省中小学生均校舍面积规定标准 25.国检指标对危房率的规定 26.中小学危房的等级划分
三、政策保障
27.云南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的规定 28.国检对教育经费的要求 29.教育经费“三个增长”
30.教育费附加征收、使用的政策规定 31.我国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
32.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的责任
33.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
34.西部地区“两基”攻坚的主要任务
35.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36.教育经费“挤出效应” 37.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 38.“两免一补”的含义
39.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开支范围
40.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政策规定 41.教育督导
42.云南省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要求 43.“三生教育”
44.普通中小学校现代管理的总体要求
四、常规管理
45.《义务教育法》对学校安全责任的要求
46.《义务教育法》对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对待学生的要求 47.云南省文明学校的条件 48.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
49.学校规章制度和规范办学行为的要求
50.加强学校常规管理,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51.做好学校校园环境建设的要求 52.加强学校文化建设的要求
53.加强安全工作,提高师生安全意识
54.州(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办事处)“两基”工作情况汇报应包含的内容
55.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简介的内容要求
一、基本概念
1.“两基”的含义
“两基”是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简称。2.义务教育的概念
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条规定,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
国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制度实施。3.“两基”国检的含义
指国家教育督导团对省级政府“两基”工作进行的全面督导检查。按国家“两基”验收工作程序规定,在全省以县为单位实现“两基”后,要以省为单位,整体接受国家教育督导团的全面督导检查。“两基”国检是国家依法对省级“两基”工作的整体评估和确认,是对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履行教育工作职责的督导检查和考核,是各省(市、区)党委、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国检标准高、要求严、涉及面广、任务重,是国家“两基”评估验收制度的一项主要任务。对省级实现“两基”的全面督导检查,要以县为单位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两基”标准,既要检查全省范围内“两基”工作的进展和总体水平,也要检查所辖区域内不同地区和不同群体的教育差距,特别是困难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教育状况;既要总结全省“两基”工作的成绩,也要查找存在的主要问题,特别要针对存在的问题检查整改的措施和实际效果。
4.“两基”国检的主体
组织“两基”国检的主体是国家教育督导团,接受“两基”国检的主体是省级人民政府。
5.“两基”通过国检的条件
“两基”通过国检的前提条件是:全省所有县(市、区)的“两基”均通过国家教育督导团的审查,并由教育部公布;省级上报的“两基”自查材料通过国家审查;所抽查地区(州、市、县)的“两基”各项指标全部达到国家标准要求。
6.“两基”国检的程序
“两基”国检的程序是:全面自查、提出申报、检前公告、组织检查、做出结论、发布公报。各省在接受“两基”国检前必须先在全省范围内开展自查,总结经验,查找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然后写出自查报告,在此基础上提出接受国检申报。
7.“两基”国检的重点
“两基”国检的重点是义务教育普及程度、教师队伍、办学条件、教育经费、教育质量、学校安全管理、扫盲工作等7个方面。
8.云南省“两基”工作简介
1986年10月29日云南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的《云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规定:到二十世纪末,全省人口三分之二的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其他地区基本普及初等义务教育。
我省于1993年开始开展以县为单位的“两基”评估验收工作,到2000年年底,全省有89个县(市、区)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为71.6%;106个县(市、区)扫除了青壮年文盲,人口覆盖率为81.8%;全省所有县(市、区)全部普及六年义务教育。
2002年,以“两基”攻坚为重点,全面实施《云南省基础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04年,实施《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2004-2007)》,我省2002年底未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35个县列入了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
2006年末,全省所有县(市、区)实现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目标。2007年末,我省超额1个县完成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全省实现“两基”的县(市、区)累计达到121个,人口覆盖率达到91.5%。2009年末,全省所有县(市、区)实现“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100%。
9.云南省“两基”迎国检工作组织机构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两基”迎接国家教育督导团检查验收工作的通知》中明确,省人民政府成立以省长秦光荣任组长,常务副省长罗正富、副省长高峰任副组长的省“两基”迎接国检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有省教育厅、省政府办公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民委、省公安厅、省监察厅、省司法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国土资源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文化厅、省卫生厅、省审计厅、省地税局、省统计局、省工商局、省扶贫办、省编办、省妇联、团省委等单位的负责人。《通知》还明确了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要求各州(市)、县(市、区)尽快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各地各部门要按照工作职责和要求,建立迎接国检工作责任制,把迎接国检各项工作分解到有关部门,落实到有关人员。
二、指标要求
10.“两基”国检的主要内容
(1)普及程度。重点检查贫困地区、民族地区中小学学生的入学率、辍学率、完成率,以及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女童接受义务教育等情况。
(2)教师队伍。重点检查农村中小学编制标准落实情况和空编不进人的问题;县域内教师均衡配臵等情况。
(3)办学条件。重点检查中小学校布局、大班额和教学仪器设备、图书等配备情况,中小学占地、校舍及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设施配套等情况,以及现代远程教育设备、实验室等使用效益情况。
(4)教育经费。重点检查教育投入的“三个增长”,农村税费改革后上级转移支付资金用于教育,教育费附加征收使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等情况,以及侵占、挪用义务教育经费,向学校非法收取或者摊派费用的问题。(5)教育质量。重点检查实施素质教育的情况。主要检查按教学内容和课程设臵开齐课程、开足课时,落实学生体质健康和体育锻炼标准、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情况,以及在义务教育阶段设立重点校和非重点校、重点班和非重点班、向学校下达升学指标的问题。
(6)学校安全管理。重点检查学校(特别是寄宿制学校)校舍与设施的安全,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以及加强对师生的安全教育,建立安全管理责任制、应急机制等情况。
(7)扫盲工作。重点检查近年来扫除青壮年文盲情况和脱盲人员复盲情况。
11.“两基”国检“一票否决”的内容
教育经费未达到“三个增长”、教育费附加未全部用于教育;有D级危房;普及程度不达标;教师学历达标率不达标或数量严重不足;2001年后拖欠教师工资;国检当年有重大安全责任事故;有弄虚作假行为。
12.“两基”国检指标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两基”迎接国家教育督导团检查验收工作的通知》(云政办发„2010‟21号)随文下发了《云南省“两基”国检指标要求》,其中包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盲程度、教师队伍、教育质量、办学条件和教育经费5方面 35项指标。
13.“两基”国检对义务教育普及程度的要求
(1)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以上,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5%以上。
(2)在校学生年辍学率小学1%以下、初中3%以下。
(3)视力残疾、听力残疾、智力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1998年以前验收的县(市、区)分别达到90%以上,1999年以后验收的分别达到80%以上。
(4)15周岁人口中初等教育完成率达到98%左右,17周岁人口中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达到90%左右。
14.“两基”人口覆盖率的计算
“两基”人口覆盖率是指已实现“两基”的县人口数之和占本地区总人口数的比重。用公式表示为:“两基”人口覆盖率=(已实现“两基”的县人口数之和÷本地区总人口数)×100%。本地区可以是州(市)、省、全国等范围。
15.小学入学率、初中毛入学率的计算 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净入学率)=(小学学龄人口中在小学就读的学生数÷小学学龄人口总数)×100% 初中阶段毛入学率=(普通、职业初中阶段在校学生数÷初中学龄人口总数)×100%。
16.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的要求
青壮年非文盲率农业人口95%以上,非农业人口98%以上。有学习能力的青年(15~24岁)非文盲率100%。近3年脱盲人员复盲率4%以内。
17.青壮年非文盲率
青壮年非文盲率是指青壮年非文盲人数占青壮年人口总数的比重。用公式表示为:青壮年非文盲率=青壮年非文盲人数(受完小学四年教育以上人数+扫盲合格人数)÷青壮年人口总数×100%。
①受完小学四年教育以上人数包括上完五年制小学三年级以上或简易小学毕业人数;②青壮年是指15-50周岁年龄段的人口。
18.个人脱盲的标准
国务院《扫除文盲工作条例》第七条规定,个人脱盲的标准是:农民识1500个汉字,企业和事业单位职工、城镇居民识2000个汉字;能够看懂浅显通俗的报刊、文章,能够记简单的帐目,能够书写简单的应用文。
19.基本扫除文盲单位的标准
基本扫除文盲单位的标准是:其下属的每个单位15—50周岁人口中的非文盲人数,除丧失学习能力的以外,在农村达到95%以上,在城镇达到98%以上;复盲率低于5%。
20.国检指标规定的教师学历合格率
在职教师学历和取得专业合格证书的合格率小学达到90%以上,初中达到80%以上。新补充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100%。
21.云南省中小学教学用房要求
小学:普通教室每班一间,城镇小学有图书室、阅览室、电教室、仪器和准备室、实验室、音乐教室、少先队活动和科技活动室等;农村完小有图书阅览室、实验室、少先队活动和科技活动室等;农村初级小学有少先队活动室和图书室(可兼用)。初中:普通教室每班一间,并有图书室、阅览室、电教室、理化生仪器室、理化生实验室、医务室、团队活动室等,农村初中如不具备医务室条件,亦应有简易卫生室,职业初中还应有相应的专业实验室。
22.云南省中小学生均图书配备标准要求 城镇小学、乡镇中心小学生均15册,其他农村小学生均10册,每生每年至少增加1元的新书;城市初中生均20册,农村初中生均10册,每生每年至少增加1.5元的新书。
23.云南省各类学校教学仪器配备标准要求
城镇小学、乡镇中心小学按一类标准,农村完小按二类标准,初级小学根据教学需要做适当配备;初中12个班及12个班以上的按一类标准,12个班以下的按二类标准配备。
2010年4月,省教育厅印发了《2010年“两基”迎国检普通小学和普通初中教学仪器配备目录》,供各地配备教学仪器时参考。
24.云南省中小学生均校舍面积规定标准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1989年颁布的《云南省实施小学、初中阶段义务教育必备办学条件的标准和要求》规定:小学平均每名学生应不少于3.6平方米,每名住校生增加4平方米;初中平均每名学生应不少于4.6平方米,每名住校生增加4平方米。
25.国检指标对危房率的规定
完成排除危房任务,全面消除D级危房。26.中小学危房的等级划分
根据建设部《危险房屋鉴定标准》,中小学房屋危险性鉴定应按下列等级划分:
(1)A级:结构承载力能满足正常使用要求,无腐朽危险点,房屋结构安全。
(2)B级:结构承载力基本满足正常使用要求,个别结构构件处于危险状态,但不影响主体结构,基本满足正常使用要求。
(3)C级:部分承重结构承载力不能满足正常使用要求,局部出现险情,构成局部危房。
(4)D级:承重结构承载力已不能满足正常使用要求,房屋整体出现险情,构成整幢危房。
三、政策保障
27.云南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的规定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编办等部门关于制定我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意见的通知》(云政办发„2002‟ 52号)规定,教职工与学生比初中为1:13.5~18,小学为1:19~23。各地要按照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编制数,配足配齐合格教师,合理配臵教师资源,杜绝空编不进人的现象发生。
28.国检对教育经费的要求
依法做到“三个增长”;教育费附加依法足额征收,全部用于教育,专款专用,使用合理,不得抵顶教育事业费拨款。
29.教育经费“三个增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用于实施义务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保证按照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义务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职工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
30.教育费附加征收、使用的政策规定 国务院规定,教育费附加以各单位和个人实际缴纳的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的税额为计征依据,教育费附加率为3%,分别与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同时缴纳。地方征收的教育费附加,按专项资金管理,由教育部门统筹安排,提出分配方案,商同级财政部门同意后,用于改善中小学教学设施和办学条件,不得用于职工福利和发放奖金。不得因教育费附加纳入预算专项资金管理而抵顶教育事业费拨款。
31.我国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
《义务教育法》第七条规定: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具体负责义务教育实施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义务教育实施工作。
32.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的责任
《义务教育法》第十三条规定: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组织和督促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帮助解决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困难,采取措施防止适龄儿童、少年辍学。
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协助政府做好工作,督促适龄儿童、少年入学。
33.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
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2004-2007年)是国家有关部门经国务院批准制定的旨在解决西部“两基”问题的计划。中央投入100亿元专项资金,采取集中投入、分步实施的原则,从2004年开始,到2007年,用4年时间帮助西部地区尚未实现“两基”的372个县(市、区)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38个团场达到国家“两基”验收标准。
34.西部地区“两基”攻坚的主要任务
《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2004-2007年)》确定了以下五项基本任务:
一是实施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
二是“两基”攻坚与巩固提高相结合; 三是资助困难学生; 四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五是稳步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
35.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2)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在免除学杂费的同时,先落实各省(区、市)制订的本省(区、市)农村中小学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所需资金由中央和地方按照免学杂费资金的分担比例共同承担。
(3)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4)巩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36.教育经费“挤出效应”
2006年,我省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为确保中央和省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时,防止地方减少投入,《云南省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方案》(云政办发„2006‟36号)明确要求,“实施免学杂费政策的同时,各级财政原来安排的中小学预算内公用经费必须继续保留,并用于中小学公用支出,严禁将免学杂费补助资金冲减、抵顶财政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拨款”。
37.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 2009年4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正式启动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提出要把学校建成最牢固、最安全、家长最放心的地方。5月8日,国务院召开了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电视电话会议,印发了《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方案》,在全国中小学开展抗震加固、提高综合防灾能力建设,3年内完成工程建设。按照国家的要求,我省迅速组建领导小组,成立机构,召开会议,完善政策,明确职责,全面排查鉴定,制定时间表和路线图。38.“两免一补”的含义
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2010年我省小学、初中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分别为每生每年300元、500元,寄宿制学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分别为每生每年500元、750元。
39.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开支范围
《云南省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公用经费开支范围包括:教学业务与管理、教师培训、实验实习、文体活动、水电、取暖、防暑、交通差旅、邮电、仪器设备及图书资料等购臵,房屋、建筑物及仪器设备的日常维修、维护等。不得用于人员经费、基本建设投资、偿还债务等方面的开支。
40.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政策规定
进城务工就业农民流入地政府负责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地方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全日制公办中小学要建立完善保障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工作制度和机制,使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受教育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达到当地水平。
进城务工就业农民流出地政府要积极配合流入地政府做好外出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流出地政府要建立健全有关制度,做好各项服务工作,禁止在办理转学手续时向学生收取费用。建立并妥善管理好外出学生的学籍档案。在进城务工就业农民比较集中的地区,流出地政府要派出有关人员了解情况,配合流入地加强管理。外出务工就业农民子女返回原籍就学,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指导并督促学校及时办理入学等有关手续,禁止收取任何费用。
41.教育督导
我省于1988年恢复、重建了教育督导制度。2002年8月29日,省人民政府第113号令颁布《云南省教育督导规定》,明确了教育督导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管理权限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各级各类教育及其有关工作依法进行的监督、检查、评估、指导等活动。
2003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由总督学、副总督学、督学、特聘督学组成云南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
42.云南省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要求
2009年,根据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我省全面启动了新一轮的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工作,要求调出合理结构,调出规模效益,调出办学质量,调出领导水平。小学集中到乡镇或行政村,初中集中到县城或乡镇,高中集中到州、市或县城。目标任务是:通过三年的努力(2009年-2012年),一师一校的点全部撤销,300人以下的村小和教学点基本上撤并,初中学校规模1000人左右;在2008年学校数的基础上全省撤并小学数30%左右,普通中学撤并20%左右;中小学区域布局结构有明显的改善,教育资源得到明显的有效整合,教育质量明显提高。遵循四项基本原则:求真务实、因地制宜;宜撤则撤,宜并则并;宜建则建,宜拆则拆;整体规划、分步实施。
43.“三生教育”
云南以 “三生教育”为载体,扎实推进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从2008年春季学期开始,在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学生中实施了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简称为“三生教育”)。
44.普通中小学校现代管理的总体要求
云南普通中小学校现代管理阶段性主要目标是经过2至3年努力,初步建构起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符合现代基础教育体系及其教真育爱的价值取向、适应全省基础教育现代化趋势要求、引领全省基础教育事业和谐发展的普通中小学校现代管理基本制度框架,形成师生主动参与、依法管理、民主科学、规范高效的全省普通中小学校现代管理运行机制,全省基础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显著提高。
四、常规管理
45.《义务教育法》对学校安全责任的要求
《义务教育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安全制度和应急机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加强管理,及时消除隐患,预防发生事故。
46.《义务教育法》对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对待学生的要求
《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九条规定: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
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
47.云南省文明学校的条件
“十有”创建条件:有明确的育人育才方向,有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有正确的教育价值取向,有守法依规的办学行为,有风清气正的办学氛围,有积极进取的和谐校风,有良好的行为养成习惯,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有洁净有序的校园环境,有科学长远的发展目标。“十无”创建条件:教书育人无违规,行为规范无混乱,言行文明无低俗,遵纪守法无违反,环境卫生无死角,爱护公物无破坏,重视安全无伤亡,崇尚科学无邪教,日常管理无松懈,教研质量无下滑。
48.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
全省各中小学校要结合学校办学历史和特色,依据学校现代管理理念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确立科学的办学理念和学校办学目标。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要渗透于教育教学实践全过程,学校要用科学、先进、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引领学校发展。
49.学校规章制度和规范办学行为的要求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坚持依法办学。教育行政部门要督促指导中小学校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中小学校要把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贯穿于学校管理的全过程。要在学校门卫值班室、校长室、教务处、图书馆(室)、实验室等场所和地点悬挂相应的规章制度,使学校的各项工作、各个环节都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学校要建立有力的监督机制,督促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使学校各项工作规范有序,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50.加强学校常规管理,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义务教育阶段的所有学校要按省政府教育督导团颁布的《全日制普通小学督导评估标准》和《全日制普通初级中学督导评估标准》要求,健全、规范学校各种档案资料,注重痕迹管理,积淀办学历史。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严格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籍管理,学校要严格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计划,校长要深入课堂听课评课,教师要认真备课、认真批改作业,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质量。
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高度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守法、文明、礼貌、卫生,具有较高素养和进取精神的合格公民。
51.做好学校校园环境建设的要求
要营造勤奋的学习环境、和谐的校园环境、温馨的生活环境、浓郁的人文环境,以省级文明学校的标准要求打造每一所学校。校园规划要布局合理、高低错落有致、景物协调得体。校园绿化美化要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做到校舍干净、整洁、明快,不留卫生死角。门窗玻璃完好无损,标牌标示整齐规范。加强对教室、师生宿舍、办公室、食堂、厕所等方面的卫生监督和管理。不得在校园内的任何地方乱堆乱放,校园内的场地要平整平缓,要及时清除校园硬化地面上的尘土和沙粒,坚决消除刮风时尘土飞扬,下雨时泥浆遍地的现象。
52.加强学校文化建设的要求
学校是传播知识文化的主阵地,要引导学校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课程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等方面建设学校文化。学校文化建设要整体设计、精心打造、主题鲜明、内涵丰富;班级文化建设由学校引领、班级为主、丰富多彩、体现个性、贴近生活、贴近学习;功能室文化建设要体现功能室特点,要注重科学文化、管理文化、技术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的指导。建立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符合现代文化要求、体现学校特色的文明礼仪制度和个人仪表规定。形成科学的教育理念文化、深远的学校历史文化、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富有时代意义的科学文化、张扬学生个性的墙体和宿舍文化、渲染氛围的教室和办公室文化。
53.加强安全工作,提高师生安全意识
建立健全学校安全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学校门卫管理,强化学校门卫制度,把好人员出入关。加强校舍安全管理,排除中小学危房,消除消防隐患。强化实验室管理,规范对实验器材、药品的管理,严格实验程序,确保师生安全。强化食堂管理,确保食品安全。食堂工作人员证件齐全,服装规范、整洁。认真开展安全教育,增强师生自我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在师生中开展交通安全和用水用电安全等方面的教育,教育学生自觉遵守安全方面的法规和制度,珍爱生命。
54.州(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办事处)“两基”工作情况汇报应包含的内容
州(市)、县(市、区)情况及教育情况、全面反映普及程度、师资水平、办学条件、教育经费、管理与质量(含学校安全)、扫盲工作等方面各项指标的达标情况,以及实施“两基”过程中采取的主要措施,取得的主要成绩及特色亮点基本经验等。客观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对策和打算。
55.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简介的内容要求
在介绍学校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还要有以下两方面内容:
(1)政府行为在学校的体现,包括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落实情况,如学校公用经费、学生免杂费、寄宿生生活补助费、教师绩效工资等的情况。
(2)学校的特色、特点,并通过学校宣传栏、功能室、学生活动课等形式充分展示。
第二篇:国防基本知识读本
国防基本知识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的国防历史和国防建设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2.熟悉国防法规的基本内容,明确公民的国防权利和义务,增强依法建设国防的观念。
3.明确人民军队的性质、任务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掌握国防建设的基本内容。
4.了解国防动员的功能,熟悉国防动员的基本内容。
国防基本知识主要是指人们在国防实践中所形成的基本认识和经验的总和,是涉及国防建设各个领域的理性化的内容体系,是军事理论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
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武器装备的更新和战争的发展而不断丰富。掌握国防基本知识,对增强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关注国家的安危和兴衰,树立正确的国防观念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
对丰富国防知识,增强国防意识,培养建设国防和打赢现代战争所需后备人才,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激发爱国之情,增强报国之志,自觉履行国防义务,维护国家发展利益,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章主要从国防历史、国防法规、武装力量和国防动员四个方面介绍国防基本知识。
第一节 中国国防
第二节 国防法规
第三节 中国武装力量
第四节 国防动员
第一节
中 国 国 防
“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重要的无非两件大事:一是生存与安全问题,二是发展与富强问题。只要国家存在,就必须建设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利益和发展利益的强大国防。关注国防、了解国防、建设国防,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国防概述
国防,顾名思义就是国家的防务。
它是人类社会安全与发展需要的产物,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安全保障,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和民族的兴衰荣辱。
(一)国防与国家
国防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与国防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建设和巩固国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二)国防的基本类型 不同性质、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政策的国家,有着不同目标和不同特征的
国防。目前,世界上的国防类型主要有扩张型、自卫型、联盟型和中立型四大类。
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致力于与各国一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决定了我国国防是自卫型国防,与奉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国家的国防有本质的区别。
(三)国防的地位和作用 国防在国家职能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其强弱与国家安危、荣辱和兴衰息息相关。
国防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
国防是国家独立的基本前提。
国防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条件。
(四)现代国防的基本特征 现代国防是传统国防的继承和发展,是一种全新的国防理念和实践活动,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安全防务的整体性 2.国防力量的综合性 3.国防手段的多元性 4.国防建设的系统协调性 5.国防事业的社会性
二、中国国防历史 中国国防的历史源远流长。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演进和发展,中国社会先后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国防也经历了屈辱与荣耀、衰败与昌盛的历史。它记录了中华民族悲壮的过去,有着沉痛的教训;也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充
满着中华民族的勇敢和智慧。
(一)中国古代国防
(二)中国近代国防 中国近代国防是一部充满着孱弱、衰败和屈辱的历史。1840年,英国凭借船坚炮利,打破了清王朝紧锁的国门。在西方列强的侵略面前,腐朽的统治者奉行消极防御的指导思想,居安思奢,卖国求荣,结果是有国无防,大片国土被侵占,人民惨遭蹂躏和屠杀。1.清朝后期的国防 鸦片战争爆发后,西方列强大举入侵,从此清王朝一蹶不振,每况愈下,有国无防,内乱外患交织,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朝后期的军制。清朝后期的边海防建设。
2.民国时期的国防
(三)中国国防历史的启示
我国数千年的国防历史给了我们许多启示,特别是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的近百年中,“仓促应战——一败涂地——屈辱求和——割地赔款”,成为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四部曲。堂堂中华,泱泱大国,五千年文明,何以沦为如此地步?不能不引起我们认真思考。发展经济是富国强军的基础。政治昌明是国防巩固的根本。科技进步是国防发展的动力。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国防强大的关键。抚今追昔,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三、新中国国防建设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国防。60年来,中国国防与时代偕行、与祖国共进。
今天,国家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国防发展也同样站在了一
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全面加强,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加速推进,军事斗争准备卓有成效,我军已从一支陆战型半机械化军队发展成为诸军兵种合成、具有一定机械化水平并开始向信息化迈进的强大军队,为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为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中国式”的影响。回首走过的足迹、创造的辉煌,新中国国防大体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49—1953年。国家处在外御帝国主义侵略,内治战争创伤和经济恢复时期。
第二阶段是从1953—1965年。这一阶段是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突飞猛进的重要时期。
第三阶段是1965—1976年。这一阶段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第四阶段是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在给13亿人口的中国带来历史巨变的同时,国防和军队至今。
建设在党的创新理论引领下,同样发生了历史性巨变。思考题
1.国防的含义是什么? 2.现代国防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3.如何理解国防的地位和作用? 4.中国国防实践给我们的启示有哪些?
第二节
国 防 法 规
国防法规是由国防和武装力量建设领域的法律法规及相关制度而构成的。在依法治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新形势下,国防法规对于保障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顺利进行,做好军事斗争准备,实施全民国防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国防法规的产生和发展
国防法规是随着国家和战争的出现而产生的。
我国古代典籍中有“师出于律”、“刑始于兵”的记载,表明国防法规产生于战争实践。由于国防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军事斗争,所以国防法规早先称之为军事法规。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非常重视国防法规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逐步走上法制化轨道。
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以下简称《兵役法》)于1955年7月30日经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颁布;军队的各项条令条例和《民兵组织条例》等也相继制定。改革开放后,国家加大了国防立法的力度,制定了一系列国防法规。
1997年3月14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以下简称《国防法》),2001年4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以下简称《国防教育法》)。
从而,基本形成了与国家法律制度相适应、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防法规体系,满足了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需要。
二、国防法规的特性 国防法规是国家法律的组成部分,除具有法律的一般特性,即鲜明的阶级性、高度的权威性、严格的强制性、普遍的适用性和相对的稳定性外,还具有区别于其他法规的特殊性。
(一)调整对象的军事性
(二)司法适用的优先性
(三)处罚措施的严厉性
三、国防法规体系 国防法规体系是指由不同层次、不同门类的国防法律规范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协调的有机整体。
我国的国防法规体系,按立法权限区分为四个层次:第一是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第二是法规,由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制定,由中央军委制定的为军事法规。
第三是规章,由军委各总部、各军兵种、各军区制定的为军事规章,由国务院有关部委与军委有关总部联合制定的为军事行政规章;第四是地方性法规,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贯彻执行国家国防法规的实施办法、实施细则、补充规定等。
四、公民的国防权利和义务 国防权利与国防义务各有不同的含义,权利是主动的,义务是被动的;权利可以放弃,义务必须履行。
(一)公民的国防权利 《国防法》第五十四条规定:“公民和组织有对国防建设提出建议的权利,有对危害国防的行为进行制止或者检举的权利。”
第五十五条规定:“公民和组织因国防建设和军事活动在经济上受到直接损失的,可以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补偿。” 1.提出建议权 2.制止和检举权 3.获得补偿权
(二)公民的国防义务
1.兵役义务
兵役义务是公民在参加国家武装力量和以其他形式接受军事训练方面应当履行的责任。
《兵役法》第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分民族、种族、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和教育程度,都有义务依照本法的规定服兵役。” 公民履行兵役义务的主要形式有三种。
服现役。
服现役是公民在军队中所服的兵役。
服预备役。
预备役是公民在军队以外所服的兵役,是国家储备后备兵员的形式。
2.接受国防教育的义务 3.保护国防设施的义务 4.保守国防秘密的义务
5.支持国防建设、协助军事活动的义务 思考题
1.什么是国防法规?国防法规的主要特性是什么? 2.中国国防法规体系由哪些层次和门类构成? 3.公民、组织的国防义务和权利有哪些? 4.公民履行兵役义务的途径有哪些? 5.国防教育的目的、方针和原则有哪些?
第三节
中国武装力量
中国武装力量是以全国人民为基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长期的战争和社会建设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为了适应新的时代环境,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经过60年的实践和探索,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武装力量体制。
一、中国武装力量的构成
武装力量的组织与构成,通常受国家政治制度、经济实力、军事战略、地理环境、人和历史传统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量,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部队和预备役部队、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民兵组成。”
(一)中国人民解放军
(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
(三)中国民兵
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编成、使命和发展 中国人民解放军由陆军、海军、空军和第二炮兵构成。
(一)陆军 1.发展历程 2.体制编制 3.部队建设
(二)海军 海军是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军种,是海上作战行动的主体力量,担负着保卫国家海上方向安全、领海主权和维护海洋权益等任务。海军主要由潜艇部队、水面舰艇部队、航空兵、陆战队、岸防部队等兵种组成。其使命是“防御外
敌海上入侵,收复敌占岛屿,保卫我国领海主权,维护祖国统一和海洋权益”。发展远海合作与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能力也成为海军使命任务的重要方面。1.发展历程 2.体制编制 3.部队建设
(三)空军 空军是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军种,是空中作战行动的主体力量,担负着保卫国家领空安全和领土主权、保持全国空防稳定等任务。空军主要由航空兵、地面防空兵、空降兵、通信兵、雷达兵、电子对抗兵、技术侦察兵、防化兵等兵种组成。
其使命是“组织国土防空,夺取制空权,独立或联合(协同)其他军种作战,保卫祖国领土、领空、领海主权和国家利益,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保障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1.发展历程 2.体制编制 3.部队建设
(四)第二炮兵 第二炮兵是由中央军委直接指挥的战略部队,是中国实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主要担负遏制他国对中国使用核武器、遂行核反击和常规导弹精确打击任务。
第二炮兵是我国核力量的主体,肩负着威慑和实战双重使命。
第二炮兵遵守国家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贯彻自卫防御核战略,严格执行中央军委命令,以保证国家免受外来核攻击为基本使命。
第二炮兵所属导弹核武器,平时不瞄准任何国家;在国家受到核威胁时,核导弹部队将提升戒备状态,做好核反击准备,慑止敌人对中国使用核武器;在国家遭受核袭击时,使用导弹核武器,独立或联合其他军种核力量,对敌实施坚决反击。
第二炮兵常规导弹部队主要担负对敌战略战役重要目标实施中远程精确打击任务。思考题
1.中国武装力量的基本体制是什么?由哪些基本要素组成? 2.中国武装力量诸要素所担负的使命是什么?
3.中国人民解放军由哪些军种组成?它们分别诞生于何时? 4.中国人民解放军各军种分别由哪些主要兵种组成?
第四节
国 防 动 员
国防动员是将国防潜力转化为国防实力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重要形式,是加强国防建设、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根据战争的规模,国防动员一般分为总动员和局部动员。
总动员是指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国防动员。局部动员是指在局部地区实施的国防动员。
一、国防动员概述
(一)国防动员的产生与发展
国防动员因其与战争紧密相连,又被称做战争动员。而“动员”一词最早出现在18世纪末的法国。
1789年法国爆发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大革命,为了保卫革命胜利的果实,应对当时英国、俄国、普鲁士、奥地利等国结成的反法同盟,法国国
民公会实施了全国总动员,并于1793年8月23日颁布了《全国总动员法令》,首次提出了“动员”这一概念。在这个动员令下,法国的战争能量就像火山爆发、江河决堤一样被充分释放了出来,最终把英军赶入了大海,把多国联军赶出了法国。这个法令可以说具有划时代意义,不仅仅在于它第一次提出了“动员”的概念,更重要的它是人类战争史上第一部国家动员法令。
之后20世纪初,日、俄战争时期,侵华日军总参谋长儿玉原太郎把汉字中的“动”和“员”两个字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动员”一词,由此也就传入了我国。今天,“动员”作为各国公认的固定概念,作为国际通行的军事术语,已被普遍使用。国防动员因其与战争紧密相连,又被称做战争动员。战争动员产生于奴隶社会,形成于封建社会,发展于资本主义社会。尤其是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战争动员进一步发展。动员规模空前。
动员领域扩展。动员行动持续不断。动员体制不断完善。动员法规日臻完善。
(二)国防动员的功能和作用
国防动员是国防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准备和实施战争的重要措施。具备“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的功能,具有促进发展、维护稳定和打赢战争的作用。
1.国防动员具有平时服务的功能,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国防动员实行“平战结合、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原则,可节约国防开支,有利于国家集中力量发展经济。
和平时期,国家的中心任务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国防建设不
可能有过多的投入,必须提高国防建设的效益。有限的国防经费,要想获得最大的国防效益,必须健全完善动员体制,建设一支精干的常备军和强大的后备力量相结合的武装力量,做到“平时少养兵,战时多出兵”。不仅可以经常保持较强的国防整体威力,为国家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而且可以减轻国家负担,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一方面,国防动员建设可以节约国防开支,从而间接地服务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国防动员建设的成果可以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国防动员具有急时应急的功能,是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有效手段国防动员的最初功能是应对战争的需要。国防动员具有战时应战功能,是打赢现代战争的基础环节为遏制战争爆发并夺取战争胜利而积聚强大的战争力量,是国防动员的基本功能与任务。战争动员不仅通过平时的准备,为战争实施积聚强大的战争潜力,而且通过建立一套平战转换机制,使这种潜力在战争爆发后迅速转化为实力,为赢得战争的胜利奠定必要而坚实的物质基础。应战功能是指国防动员在服务于战争方面的作用和效能。由于国防动员本身就是随着战争的产生而产生、随着战争的发展而发展的,所以,应战功能是国防动员的基本功能,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胜战。
二是止战。
二、国防动员的基本领域 国防动员的基本领域包括:武装力量动员、国民经济动员、人民防空动员、交通战备动员和政治动员。
(一)武装力量动员 武装力量动员,是国家为适应战争的需要,扩充和调整军队及其他武装组织,使其由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所进行的活动。
它是国防动员的核心,其他动员都是围绕武装力量动员来进行的。武装力量动员包括现役部队动员、后备兵员动员、预备役部队动员和民兵动员。
(二)国民经济动员 国民经济动员是国家将经济部门、经济活动和相应的体制从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所进行的活动。
国民经济动员是战争动员的基础和重要内容,对于充分发挥国家的经济潜力,提高军品生产能力,及时满足战争对各种物资和勤务保障的需求,具有重要的作用
国民经济动员主要包括工业动员、农业动员、贸易动员、财政金融动员、科学技术动员、医疗卫生动员和劳动力动员。
(三)人民防空动员 人民防空动员是国家发动和组织人民群众防备敌人空袭、消除空袭后果所进行的活动。
(四)交通战备动员 交通战备动员,是国家统一管制各种交通线路、设施、工具和通信系统,组织和调动交通、通信专业力量为战争服务的活动。
(五)政治动员 政治动员是国家为进行战争而开展的宣传、教育、组织工作和外交活动。
三、国防动员的组织实施 国防动员的组织实施,通常按照进行动员决策、发布动员令、充实动员机构、修订和落实动员计划等步骤进行。
(一)进行动员决策
(二)发布动员令
(三)充实动员机构
(四)修订动员计划
(五)落实动员计划
(六)解除国防动员实施
四、国防动员的发展趋势 目前,人类战争形态正由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过渡、转型,与此同时,伴随着战争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的国防动员也必然面临新的挑战、新的要求,这些新的挑战、新的要求折射出国防动员未来发展的趋势。
(一)精确动员逐步走向战争舞台,将成为未来动员发展的方向
(二)科技、信息动员地位不断上升,将成为未来动员的重心
(三)先期动员作用更加突出,将成为未来动员的关键
(四)一体化动员应运而生,将成为未来动员的全新样式 思考题
1.什么是国防动员?
2.国防动员的功能和作用是什么? 3.国防动员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人民武装动员包括哪些内容? 5.国防动员组织实施的步骤有哪些?
第三篇:税收基本知识读本要点
税收基本知识读本
第一章 税收概述
1.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利)通过(法律形式),强制地、无偿地参与社会产品分配而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2.税收是国家以(社会管理者)的身分,依靠国家政治权力进行的分配,上交利润是国家以(资料生产者)的身分,依据财产权力对国有企业收入进行的分配。
4.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的职能包括(财政职能,经济职能,监督职能),(财政职能)是税收最基本的职能,也是税收存在的基本依据。
6、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要求按照(“照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税收制度。
7、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原则包括(财政原则,公平原则,效率原则,适度原则,法制原则)
9、税收的产生,从经济条件看,税收的产生是以(私有制的存在)为前提的;从社会条件看,税收是随着(国家的形成)而产生的。
10、我国税制的指导思想是:(统一税法,公平税负,强化征管,规范税制,合理分权,理顺分配关系,保障财政收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税制体系。新税制的建立,保证了国家宏观目标的实现和市场结构的高度化)。
第二章
税 收 负 担
1.从国家的角度看,税收负担反映国家在税收课征时的(强度要求),而从纳税人的角度看,税收负担反映出纳税人在缴纳税收时的(负担水平)。
2、宏观税负是(指一定时期特定地区的税收收入与其相应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值)。包括(国家宏观税负、地区税收负担、行业税收负担、个税种税收负担)等具体内容。
3、微观税负包括(企业总体税负 企业税种税负 企业产品税负 个人税收负担 企业税收负担)等具体税负指标。其中企业税收负担是微观税负问题的主体。
4、税收负担由(经济因素 税收政策因素 税收征管因素)共同影响和决定。
5、税收政策因素影响税负主要表现在(国家职能、政府收入取得方式、产业政策以及地区发展战略)等四个方面。
6、中国全部政府收入由(预算内收入、预算外收入、制度外收入)构成。
7、(社会保险税费)一般是与各税种的税收收入并列构成一国税收收入计算宏观税负的。中国目前实行的社保制度覆盖面只有约(20%)的人口。
8、通常可用三类指标来描述生存产力发展水平:(一是经济发展水平,用人均GDP 表示。二是都市化程度。三是总部经济影响)。
9、中国行业税负问题包括五个层次,即(产业税负 门类行业税负 大类行业税负 中类行业税负以及小类行业税负)。
10、中国产业税负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产业税负高低差异大,第一产业税负最低,第二产业税负最高,第三产业税负位居中间;二是产业税负变动趋势不一致)。
三、问 答 题
1、什么是税收负担及其分类?
税收负担是指纳税人承担的税收负荷,亦即纳税人在一定时期应交纳的税款,简称税负。税收负担具体体现国家的税收政策,是税收的核心和灵魂,直接关系到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也是税收发挥经济杠杆作用的着力点。按负担的层次划分,可分为宏观税收负担和微观税收负担。按负担的方式划分,可以分为等比负担、量能负担和等量负担。按负担的内容划分,可以分为名义税收负担和实际税收负担名义
2、中国宏观税负水平及主要影响因素。
3、在对中国宏观税负进行国际比较是应注意哪些问题? 4中国地区税负水平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因素。
5、行业税负的主要内容及行业间税负差异的主要原因。
6、影响企业总体税负的因素。
二、是非题
1、错误(营业税税负是营业税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企业所得税税负是企业所得税占企业利润总额的比重。)
2、错误(人均GDP高的国家,税负水平相对较高,人均GDP水平低的国家,税负水平相对较低。但人均GDP相近的国家税负水平相差很大,不少人均GDP低的国家比一些人均GDP高于他们的国家税负水平还高,同样也存在着不少反例。)
3、正确(政府收入一定的情况下,税收所占比重高,税负就高,税收所占比重低,税负也低。)
4、错误(需求弹性大于供给弹性的,消费者负担的比例小于生产者负担的比例;需求弹性小于供给弹性的,消费者负担的比例大于生产者负担的比例。)
5、正确(拉姆齐法则基本内涵是对弹性相对较低的经济活动征收相对较重的税收,而对弹性较高的经济活动征收相对较轻的税收,可以提高税收效率。)
6、正确(地区税负贡献率由两个因素构成:一是地区税负水平;二是地区GDP占全国GDP的比重,两因素的乘积即是税负贡献率。)
7、错误(中国高征低退的进出口税收制度,在净出口大于零的情况下,不仅不形成负税收,还带来净收入。)
8、正确(中国内外资企业税负差异主要来自流转税税负差异和所得税税负差异)
9、错误(未来实行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以及资源税、社保税环保税、地方税的改革均属于增收政策。但实行增值税由生产型转为消费型,推行内外合一的企业所得税,为照顾弱势群体而继续有针对性地扩大税收优惠政策范围等属于减收政策,有减负的效应。)
10、错误(东部税负最高,中部地区的平均税负在东中西部地区中最低,而不是西部地区最低。)问答题
5、中国地区税负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地区税负平均水平差异大。中部地区的平均税负在东中西部地区中最低,而不是西部地区最低。(2)地区税负上升幅度差异大。总体上与宏观税负变动方向大致相同,但变动幅度差异较大。(3)地区税负贡献差异大。东部地区税负贡献率在决定中国宏观税负水平方面作用显著,这既反映东部地区税负水平较高,也反映出东部地区GDP占全国比重较高。从中部与西部比较看,中部地区税负低于西部地区,但税负贡献率大于西部,反映出西部GDP占全国比重低于中部地区现状。
影响地区税负水平的因素也主要表现为经济、政策和征管三大原因。
(一)影响地区税负差异的经济因素:
1、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
2、地区经济结构差异。
3、地区对外依存度差异。
4、地区经济差异
(二)影响地区税负差异的税收政策因素:影响地区税负差异的税收政策因素就是税收与税源地区性的背离。通过1994年财税体制改革,现行体制即承认了1994年以前的各地既得利益,也确立了地区实际支配收入与所征收人之间的相关关系,客观上调动了各地区征收的积极性,但也进一步加大了地区差距。
(三)影响地区税负差异的征管因素:征管水平的差别是经济和政策因素之外影响地区税负的重要因素。通常认为,经济发达地区税源丰裕,财政资金充足,来自财政资金需求的压力小,征管力度相对较小。相反,经济欠发达地区税源不足,但财政资金需求压力大,征管力度相对较大。
6、中国行业税负问题,包括五个层次的行业税负问题,即产业税负、门类行业税负、大类行业税负、中类行业税负以及小类行业税负,小类行业税负即同业税负。行业间税负差异的原因主要体现在行业内部结构性差异、政策差异和征管水平差异等。
(一)行业内部结构差异
行业内部经济结构差异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行业内部小行业的税负高低差异。二是行业内部产业集中度差异。
(二)政策差异
政策差异包括税收政策差异、产业政策差异和价格政策差异等。
1、税制设计的一般差异。
2、体现国家产业政策的税收差别政策。
3、价格政策差异。
(三)行业赢利能力和利润水平差异
(四)如何看待行业间税负差异:不同行业间存在着客观差异因素,直接用不同行业的税负比较,其结果难以说明不同行业的税收“负担”轻重状况,因为税负差异产生的原因是不同的。因此,在进行税负比较时尽剔除行业差异的客观因素,即进行同业税负比较。
7、企业总体税负指某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实际缴纳的全部税款占该企业当期生产经营成果的比重。影响企业总体税负的因素:企业税负与税负成因和宏观税负成因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也由经济、政策和征管三个因素决定。一般情况下,企业劳动生产率整体水平高,企业生产的产品中高税负的产品占比重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好,企业所处的行业税负整体水平高,企业所处的地区税负整体水平高,则企业税负就高,反之则低。因税收政策通常不针对某个具体企业制定,因此,政策因素对企业税负的影响主要通过企业所处的行业、地区和产品所适用的税收政策体现出来。企业的微观运行状况和适用政策结合就是企业的税收承受能力。税收征收管理力度则表现为能将企业的应征税收在多大程度上变成入库税收,实现税收由潜在形态向实在形态的转化,是征管因素对税收影响的具体体现。除了来自税务部门内部的征收管理外,征管因素还包括企业纳税人的自觉纳税意识或纳税的自觉程度,相关部门在税收征纳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社会法治环境等外部因素影响。最终,企业税负反映的是企业缴纳的税款与企业总体生产成果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企业缴纳税款的能力和税收征管水平的综合反映。
第三章 税收制度与税制结构
一、填空题:
1、纳税人是指按照税法规定(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广义的纳税人包括(代扣代缴、代收代缴义务人。)
2、(征税对象(课税对象))是税收制度的基础性要素,其他税制要素的内容往往是以其为基础确定的。
3、(计税依据(税基))是指税制中规定的据以计算各种应纳税款的依据或标准,主要有(从价计征、从量计征)两种。
4、税率是税收制度的核心要素,基本形式有比例税率、累进税率、定额税率。
5、累进税率是指将征税对象按数额大小划分若干等级,相应规定不同等级的税率。
6、比例税率有单一比例税率和差别比例税率两种基本形式。
7、累进税率按照征税对象指标的不同,分为绝对累进税率和相对累进税率两种形式,按照累进依据和累进方法的不同,分为全额累进税率和超额累进税率。
8、税源是指税款的最终来源,亦可看作是税收负担的最终归宿。
9、税收按税负能否转嫁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按征税对象分为商品和劳务税、所得税、财产税和行为税等。
10、税收负担预期能够转嫁或易于转嫁,纳税人与负税人不完全一致的税种,一般称作间接。
11、按税收计算标准划分,税收分为从量税和从价税。
12、价内税种是指税款构成征税对象价格组成部分的税种。
13、流转税是以商品或劳务流转额为征税对象的税种的统称。
14、世界各国税制结构经历了从以简单直接税为主,到以间接税为主,再到以现代直接税为主的税制演变历程。
二、单项选择题:
1、代扣代缴义务人是指(A)
A、有义务从持有的纳税人收人中扣除纳税人的应纳税款并代为缴纳的单位或和个人 B、有义务借助与经济往来关系向纳税人收取应纳税款并代为缴纳的单位和个人 C、因税法规定,受税务机关委托而代征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D、实际负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2、代收代缴义务人是指(B)
A、有义务从持有的纳税人收人中扣除纳税人的应纳税款并代为缴纳的单位或和个人 B、有义务借助与经济往来关系向纳税人收取应纳税款并代为缴纳的单位和个人 C、因税法规定,受税务机关委托而代征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D、实际负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3、下列税种中,征税对象与计税依据一致的是(C)。A、印花税 B、车船税 C、营业税 D、个人所得税
4、定额税率的基本特点是(A)。A、税率与征税对象的价格脱离了联系 B、税率与征税对象的价格紧密联系 C、税率与征税对象的数量脱离了联系 D、税率与征税对象的价格和数量脱离了联系
5、下列采用超率累进税率征收的税种是(D)。
A、资源税 B、个人所得税 C、土地增值税 D、企业所得税
6、我国目前采用定额税率的税种是(A)。
A、资源税 B、印花税 C、土地增值税 D、消费税
7、在累进税率条件下,税额的增长幅度(B)征税对象的增长幅度。A、等于 B、大于 C、小于 D、不能确定
8、实践中,为了征管的方便,通常规定有税收级距或者叫纳税档次,对每一个档次所实行的不同税率也可称作(C)。
A、累进税率 B、比例税率 C、边际税率 D、平均税率
9、通过直接缩小计税依据方式实现的减免税是(B)。
A、法定式减免 B、税基式减免 C、税额式减免 D、税率式减免
10、征税对象未达到规定数额的不征税,达到规定数额的,就其全部数额征税。该规定数额即为(D)。
A、征税标准 B、免征额 c、费用扣除 D、起征点
11、征税对象与规定数额相同时,不需征税,超过规定数额的,仅就超过部分征税。该规定数额即为(B)。
A、征税标准 B、免征额 c、费用扣除 D、起征点
12、税法规定的税率是指(C)
A、实际税率 B、定额税率 C、名义税率 D、比例税率
13、下列税种中属于价外税的是(A)。
A、增值税 B、营业税 C、消费税 D、个人所得税
三、多项选择题:
1、关于征税对象与计税依据的关系,正确的有(AD)
A.征税对象是指征税的目的物,计税依据则是针对该征税目的物制定的据以计算应纳税款的依据或标准,是征税对象的量化规定
B.征税对象体现量的规定性,而计税依据则是体现质的规定性 C.征税对象数额与计税依据数额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一致的
D在同一税种中,征税对象一般只能有一类,而计税依据却可以不同。
2、下列通过税率的延伸增加纳税人负担的特殊税率形式有(BD)A、累进税率 B、加成 C、边际税率 D、附加
3、以下关于税率的表述中,正确的是(AC)。
A、税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税收收入多少和纳税人负担的大小,是体现税收调控作用的最重要手段之一。
B、纳税人在计算应纳税款时,应以税法规定的税率为依据,因此,税法规定的税率反映了纳税人的税收实际负担率。
C、在累进税率条件下,征税对象数额越大,税率越高,能较好地体现税收的公平原则。D、比例税率适用于对价格相对稳定、质量等级和品种规格比较单一的大宗商品的征税。
4、我国现行税制规定的纳税期限形式有(ABD)。
A、按期纳税 B、按次纳税 C、按月计征,分期预缴 D、按年计征,分期预缴
5、下列减税、免税的具体方式中,属于税基式减免的具体形式的是(ABDE)。A、免征额 B、加计扣除 C、减半征收 D、税收抵免 E、少计收入
6、下列减税、免税的具体方式中,属于税额式减免的具体形式的是(BC)。A、免征额 B、直接免税 C、减半征收 D、税收抵免 E、少计收入
7、下列税种中属于间接税的是(BCD)。
A、企业所得税 B、营业税 C、消费税 D、增值税
8、下列税种中属于直接税的是(CD)。
A、增值税 B、营业税 C、车船税 D、个人所得税
9、下列税种中属于从量税的是(BCD)。
A、车辆购置税 B、土地使用税 C、车船税 D、资源税
10、影响税制结构的因素有(ABCDE)A、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B、经济结构
C、经济运行体制 D、政策目标 E、政治因素 F、税收的管理能力
11、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和以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相比较,(ABD)。A、在组织财政收入方面,流转税比较稳定及时
B、流转税实行比例税率,计征简便;所得税一般采用累进税率,调节手段灵活 C.、从促进公平的角度出发,以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更易体现公平原则 D.、所得税征管难度大,对征管能力要求相对较高
12、以下关于国际税制结构发展与特征的表述,正确的是(ABCD)A、税制结构的选择与各国国情特别是经济发展阶段有着密切的关系 B.、发展中国家多实行以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
C.、发达国家多实行以个人所得税(含社会保障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 D.、各国税制结构朝着所得税和流转税并重的方向发展。
四、判断题:
1、税目是税法规定的应征税的具体项目,现行税制中的消费税、营业税都采取了列举税目的征税办法。
2、比例税率有单一比例税率和差别比例税率两种基本形式。通常,所得课税多采用差别比例税率,而在流转税中多采用单一比例税率。
3、全额累进税率是指以增量为税基的累进税率,其应纳税额的计算是在征税对象数额提高一个级距时,只是对超过前一级征税对象数额的增量部分按照提高一级的税率征税,每个等级分别按该等级的税率计税后汇总得出应纳税额。
4、实际税率和名义税率即税法规定的税率往往一致,所以通常名义税率是衡量纳税人实际税负程度的主要标志。
5、边际税率是相对于平均税率而言的,指全部税额与征税对象总量的比例。
6、附加与加成是税率的特殊形式。附加是在依税率计征税收的基础上,再征收一定成数的税款。加成是在正税之外附征一部分税款。
7、现代税收理论通常把对收益、所得和财产为课税对象的各种税列为直接税,而把以商品、营业收入或劳务收入为课税对象的各种税归属于间接税。
8、税制结构大体分为三类:第一类以所得税为主体;第二类以流转税为主体;第三类以财产税为主体。
9、一般而言,对于所得税等非商品课税,通常在取得收入的环节征税;而对商品课税,则需要在从生产到消费的众多环节中,选择具体的纳税环节。
10、政策目标的不同会影响税制结构的选择。出于效率优先的考虑,税制结构应以直接税为主,从促进公平的角度考虑,税制结构应以间接税为主,五、简答题:
1、税收制度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2、什么是减税和免税?通常有哪几种形式?
3、起征点与免征额有区别吗?为什么?
4、什么是税制结构?税制结构有哪些类型?
四、判断题:
1、正确
2、错:通常,所得课税多采用单一比例税率,而在流转税中多采用差别比例税率。
3、错:“全额累进税率”改为“超额累进税率”。
4、错:实际税率和名义税率即税法规定的税率往往不一致,通常实际税率是衡量纳税人实际税负程度的主要标志。
5、错:平均税率是相对于边际税率而言的,指全部税额与征税对象总量的比例。
6、错:加成是在依税率计征税收的基础上,再征收一定成数的税款。附加是在正税之外附征一部分税款。
7、正确
8、错:第三类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双主体。
9、正确
10、错:出于效率优先的考虑,税制结构应以间接税为主,从促进公平的角度考虑,税制结构应以直接税为主,五、简答题:
1、答:○1纳税人 ○2征税对象 ○3税率 ○4纳税环节 ○5纳税地点 ○6纳税义务发生时间 ○7纳税期限 ○8减税和免税 ○9税务违法行为处理。
2、答:减税、免税是国家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或社会经济目标而给予某些纳税人或征税对象减征部分税款或免征全部税款的税收优惠。减免税通常有税率式减免、税额式减免、税基式减免三种基本形式。
3、答:(1)有区别。
(2)○1实行起征点规定时,达到起征点就要征税,并且是按收入全额征税;②实行免征额规定时,纳税人收入与免征额相同时,不需征税,超过免征额时,仅就超过免征额部分征税。
4、答:(1)税制结构是由若干不同性质和作用的税种相互联系、相互配合、有机组织而成的税收结构体系。
(2)税制结构一般分为三类:○1以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包括以全额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和以增值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两种;②以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③以所得税和流转税为双主体的税制结构。
第四章 税 法
一、填 空
1、税法是国家制定的调整税收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税法是一门综合的法律部门。一般认为,税法包括税收实体法、税收基本法、税收争讼法、税收程序法、税收处罚法。
3、所谓税收关系,是有关税收活动的各种社会关系,包括税收征纳关系、其他税收关系。
4、在税法体系中,占主体地位的是按税种立法的各税种法,主要是对税收构成要件作出规定,属于实体性规范。
5、法律规范有任意性规范和强行性规范之分。税法是公法,税法规范属于强行性规范。
6、税收的职能主要体现在收入、调节分配、调控经济三个方面。
7、税收法律关系是指在税收活动中征税主体、纳税主体、其他涉税主体之间根据税法规定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8、税收法律关系包括税收征纳法律关系和其他税收法律关系。
9、国家享有请求纳税人缴纳税收的权利,称之为税收债权;纳税人负有缴纳税收的义务,称之为税收债务。
10、税收法律关系的主体可以分为征税主体、纳税主体、其他涉税主体。
11、税收法律关系的客体,指税收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12、税收法律关系的客体主要是两类:一是货币,二是行为。
13、税收活动中征纳主体双方以及其他涉税主体的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
14、税收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税收法律关系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也是税收法律关系的核心。
15、税法体系是指一个国家不同的税法规范有机联系而构成的统一整体。
16、税收法律规范性文件的法律效力等级依次为:税收法律、税收行政法规、税收规章、地方性税收法规和规章、其他税收规范性文件。
17、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并公布实施的税收法律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18、税法的解释,因解释主体不同而效力不同。包括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行政解释。
19、税法解释的方法有文义解释、系统解释、目的解释、历史解释、扩张解释与限缩解释。20、税法的效力包括时间效力、空间效力、对人效力。
二、单项选择
1、从狭义上讲,下列不属于我国税法的是(D)。
A、个人所得税法 B、税收征管法 C、企业所得税法 D、增值税暂行条例
2、对于税法的基本原则,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有(C)。A、税收法定主义的功能偏重于保持税法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 B、经济上的税收公平不具备强制约束力,仅作为制定税法的参考 C、与其他税法原则相比,税收合作信赖主义渗入了更多的社会要求
D、税收公平主义赋予纳税人既可以要求实体利益上税收公平,也可以要求程序上税收公平的权利
3、关于税法的效力,下列表述错误的有(D)。
A、效力低的税法与效力高的税法发生冲突,效力低的税法是无效的
B、国务院通过的行政法规,由总理最终决定,并签署国务院令公布实施‘,在公布后的30日内须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
C、在诉讼发生时,税收程序法优于实体法,主要是为了确保国家课税权的实现
D、税务规章与地方’}生法规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国务院最终裁决
4、按照现行征管制度规定,关联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未按独立企业之间业务往来进行交易,税务机关有权核定其应纳税额,这一做法体现了税法原则中的(D)。A、税收法律主义 B、税收合作信赖原则 C、税法公平主义 D、实质课税原则
5、关于税法的时间效力的陈述,下列选项正确的是(B)。A、税法的时间效力是指税法何时生效的问题
B、对于重要税法的个别条款的修订,目前大多采用这种自通过发布之日起生效的方式 C、税法的失效方式中,很少采用的是直接宣布废止 D、我国及许多国家的税法均不坚持不溯及既往原则
6、目前符合我国现行税法体系的是(B)。A、宪法、税收基本法、单行税法 B、宪法、单行税法
C、宪法、税收法典、单行条例 D、宪法、税收法典、单行税法
7、下列税法原则中与法定性原则存在一定冲突的是(C)。
A、实质课税原则 B、税收公平原则 C、税收合作信赖主义 D、平等性原则
8、下列税法中属于税收实体法的有(A)。A、企业所得税法 B、一般纳税人认定管理办法 C、发票管理办法 D、税务行政复议实施办法、9、关于税法的解释,下列陈述正确的是(C)。
A、税法的立法解释是指全国人大的立法解释,国家税务总局没有立法解释权
B、全国人大的税收立法解释和被解释的税法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其他机关的解释不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C、国家税务总局和财政部可以对其所立税收规章作出立法解释 D、国家税务总局的行政解释在税收行政执法中不具有普遍约束力
10、不属于我国税法生效方式的情况有(A)。A、税法公布后由省税务机关决定生效日期 B、税法通过一段时间后开始生效 C、税法自通过发布之日起生效
D、税法公布后授权地方政府自行确定实施日期
11、可以作为法庭判案直接依据的税法解释有(B)。A、各级行政机关的行政解释
B、国务院对其制定税法所作的立法解释 C、各级司法机关的司法解释 D、各级检察院作出的检察解释
12、关于税法的空间效力的陈述,下述正确的选项是(A)。
A、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税收法律,在除个别特殊地区(港、奥、台和保税区)外的全国范围内有效
B、由地方立法机关、国务院、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制定具有特别性质的税收法律、法规,如对经济特区、老、少、边、贫地区等有效,是在全国范围内有效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在全国范围内有效 D、国务院、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税收法律法规在全国部分地区有效
13、在税法对于人的效力方面,凡是我国公民和外籍人居住于我国的,虽未在我国境内设立机构,但有来源于我国收入的外国企业或组织等,均适用我国税法,这体现的原则是(C)。A、属地原则 B、属人原则 C、属地与属人相结合的原则 D、保护主义原则
14、下述体现了实质课税原则的是(B)。
A、征纳双方关系从主流上看是相互信赖,相互合作的,而不是对抗的 B、纳税人借转让定价而减少计税所得,税务机关有权重新估定计税价格 C、税法的各类构成要素皆必须且只能由法律予以明确规定 D、负担能力相等,税负相同;负担能力不等,税负不同
15、下列属于实体从旧程序从新原则的正确解释是(B)。
A、对同一事项两部法分别订有一般和特别规定时,特别规定的效力高于一般规定的效力。B、实体法不具备溯及力,而程序法在特定条件下具备一定溯及力 C、实体法、程序法权利义务均以其发生的时间为准
D、新法、旧法对同一事项有不同规定时,新法的效力优于旧法
三、多项选择
1、关于税法的效力与解释,下列表述正确的有(ABCD)。A、我国税法采用属人与属地相结合的原则
B、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均具有法的效力,均可以作为办案和适用法律、法规的依据 C、税法的限缩解释是指为了更好地体现税法精神,对税法条文所进行的窄于其字面含义的解释
D、税法的效力范围表现为空间效力、时间效力和对人的效力
2、按解释权限不同,税法的法定解释可分为(ACD)。A、立法解释 B、学术解释 C、司法解释 D、行政解释
3、根据税法的适用原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C)。
A、根据实体从旧、程序从新原则,纳税人在新税法公布实施之前发生的纳税义务在新税法公布实施之后进入税款征收程序的,新实体法在原则上不具有约束力
B、根据法律优位原则,税收法律的效力高于税收行政法规的效力,但税收行政法规的效力与税收行政规章的效力相同
C、程序法优于实体法是指在诉讼发生时,税收程序法优于税收实体法适用
D、根据实体从旧、程序从新原则,纳税人在新税法公布实施之前发生的纳税义务在新税法公布实施之后进入税款征收程序的,新程序法在原则上不具有约束力
4、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通过的税收法律有(ABCD)。A、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
D、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适用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等税收暂行条例的决定
5、下述关于税收法律关系主体的陈述,正确的是(ABCD)。A、国家是真正的征税主体
B、没有法律明文授权,任何机关不得成为征税主体
C、税务机关的征税权是国家行政权力的组成部分,具有强制力 D、各级税务机关是获得授权成为法律意义上的征税主体
6、我国税法生效方式包括的情况有(AB)。A、税法通过一段时间后开始生效 B.税法自通过发布之日起生效 C、税法公布后由省政府决定生效日期 D、税务机关自行确定生效时间
7、税收法律关系是由主体、客体、内容三要素构成的。下列关于税收法律关系主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有(AD)。
A、税收法律关系的主体是税务机关和纳税人 B、税收法律关系的征税主体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C、税收法律关系的征税主体只能是税务行政执法机关
D、税收法律关系主体中纳税人资格是由国家通过法律直接规定的
8、税收法律关系变更的原因,主要有(BD)。A、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 B、纳税人自身的组织状况发生变化 C、由于税法的废除
D、洪水冲毁了纳税人的厂房、设备
9、引起税收法律关系消灭的原因包括(BCD)。A、税务机关组织结构的变化 B、纳税人履行了纳税义务 C、纳税义务超过追征期限 D、纳税人的纳税义务被依法免除
10、关于税收法律、法规、规章的陈述,下列正确的是(ABC)。A、《关于惩治虚开、伪造和非法出售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决定》属于税收法律 B、《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属于全国人大通过的税收法律 C、《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属于税收法规 D、《税务部门规章制定实施办法》属于税务行政规范
11、按照税法效力的不同,可以将税法分为(ACD)。A、税收规章 B、税收制度 C、税收法规 D、税收法律
12、下列税收文件属于税法行政解释的有(BD)。
A、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偷税、抗税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 B、国家税务总局消费税问题解答
C、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惩治虚开、伪造和非法出售增值税专用发票犯罪的规定 D、国务院关于调整金融保险业税收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
13、下列税收法律、行政法规,构成我国税收实体法的有(BD)。A、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印花税暂行条例 C、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四、简答题
(一)结合税收法律关系的性质分析税法的概念与特征
(二)简要回答税法的法律渊源有哪些?
(三)税法的适用原则有哪些?
(四)简述税法解释的方法
(五)简述税法的效力
四、简答题
(一)结合税收法律关系的性质分析税法的概念与特征
1、税收法律关系是指在税收活动中征税主体和纳税主体以及其他涉税主体之间根据税法规定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税收法律关系中主要是税收征纳法律关系,包括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税收实体法律关系和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的税收程序法律关系。
税收实体法律关系,以税收请求权为内容,就其性质而言,理论上称其为公法上之债权债务关系。国家享有请求纳税人缴纳税收的权利,称之为税收债权;纳税人负有缴纳税收的义务,称之为税收债务。
故可以得出税法的概念是,国家制定的调整税收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税法是一门综合的法律部门。一般认为,税法包括税收基本法、税收实体法、税收程序法、税收争讼法和税收处罚法。
2、通过税收法律关系的表现可以得出税法具有以下的特征(1)税法以税收关系为调整对象
(2)税法是实体性规范和程序性规范的集合体(3)税法规范的成文性与强行性
(二)简要回答税法的法律渊源有哪些?
1、宪法
2、法律和有关规范性文件
3、行政法规和有关规范性文件
4、国务院所属部门制定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5、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和有关规范性文件
6、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7、省级以下税务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8、条约、协定、税收安排
(三)税法的适用原则有哪些?
1、税收法定原则
2、法律优位原则
3、特别法优于普通法原则
4、实体从旧、程序从新原则
5、实质课税原则
6、信赖保护原则
(四)简述税法解释的方法
税法的解释,是指对税法规定的内容所进行的理解和说明,旨在阐明税收法 律规范的含义。具体的解释方法有:
1、文义解释,又称语义解释,是指按照法律条文用语的文字意义,对法律规范的含义内容进行具体阐述。文义解释在税法解释中尤为重要,是税法解释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准则,税法解释首先应当按照税法条文的文义进行,不能背离税法条文的文字意义。
2、系统解释
系统解释,又称体系解释,是指根据法律条文在法律体系上的地位,即在法律编、章、节、条、款、项的前后关联位置,或者相关法律条文的意思,阐明法律规范的含义。
3、目的解释
目的解释,是指以法律规范目的为根据,阐释法律含义的方法。这里所说的目的,包括税法的整体目的,即实现税收职能的目的;也包括税法具体条文、具体制度的规范目的。目的解释方法的使用,亦在配合文义解释,确定法律条文的真实含义。
4、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指通过对立法背景,特别是立法者于制定法律时所作的价值判断及其所欲实现的目的的解析,推知立法者的意思。
5、扩张解释与限缩解释
扩张解释,是指法律条文之文义过于狭窄,不足以表示立法真意,乃扩张法律条文之文义,以正确阐释法律规范意义内容的解释方法。与扩张解释相对应,限缩解释是指法律条文之文义过于宽泛,不符合立法真意,乃限缩法律条文之文义,以正确阐释法律规范意义内容的解释方法。
扩张或者限缩解释,实际上是文义解释的具体方法,是在系统解释、目的解释、历史解释的基础上,对法律条文含义内容的范围予以扩大或者缩小,不应超出法律条文可能的范围。
(五)简述税法的效力
税法的效力是指税法的适用范围,即税收法律规范在何时、何地、对何人具 有法律约束力。税法的效力包括时间效力、空间效力和对人效力。
1、税法的时间效力
税法的时间效力是指税收法律规范的有效期间,包括何时开始生效实施、何时终止效力以及是否有溯及既往的效力。
(1)税法的实施
通常情况下,税法的实施时间在税法中有明确规定。税法规定的实施时间往往晚于税法公布的时间,中国绝大多数税收实体法和税收征管法,其生效时间采取这种做法。但也有一些税法,规定自发布之日起生效实施,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第45条规定,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2)税法的失效
税法的失效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一是新税法明确规定自新税法生效之日起旧税法废止,这是目前中国税法采用最多的一种废止方式。
二是新税法或者修改过的税法开始生效实施,旧税法自行废止,新税法不明文规定旧税法的失效。
三是新税法规定与其相抵触的部分税法规范被废止,比如税收征管法第92条规定,本法施行前颁布的税收法律与本法有不同规定的,适用本法规定。也就是说,这些不同规定被废止。四是直接宣布废止某项税法,或者暂停执行某项税法,比如2000年暂停征收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3)税法的溯及力
税法的溯及力是指新税法可否适用于其生效以前发生的事件或行为。如果可以适用,该税法就有溯及力;如果不能适用,则没有溯及力。我国税法对溯及力问题没有明确规定,但基本上体现了不溯及既往的原则。
2、税法的空间效力
税法的空间效力是指税法约束力所能达到的地域范围。一般而言,税法的效力及于税法制定机关所管辖的区域。
(1)在全国范围内有效。香港、澳门、台湾和保税区可以除外。(2)在地方范围内有效。由地方立法机关或政府依法制定的地方性税收法规、规章、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税收行政命令在其管辖区域内有效。
3、税法的对人效力
税法的对人效力,是指税法可以适用的纳税主体范围。税法的对人效力实际上就是一国的税收管辖权问题。(1)属地原则
属地原则是指,一国以地域范围作为其行使课税权力所遵循的依据。凡本国领域内的一切人,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都适用本国税法。属地原则亦称来源地原则,只要收人来源于本国领域,该国就有权对其行使税收管辖权;来源于境外的收人则不予课税。(2)属人原则
属人原则是指,一国以人员范围作为行使课税权力所遵循的依据。凡是本国公民或者居民,不管其身居国内还是国外,都要受本国税法的管辖。根据属人原则确定税收管辖权,乃是依据纳税人与本国政治法律的联系或者居住的联系来确定纳税义务,而不考虑其收人是否来源于本国领域之内。
(3)属地与属人相结合的原则
属地与属人相结合的原则确定税收管辖权,通常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本国居民或者居民公司,无论其收人来源于何处,均适用本国税法;二是非居民来源于本国领域的收人,适用本国税法。我国采用是属地与属人相结合的原则
税收基本知识——第五章 税权
一、填空题
1、税权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在税收领域享有和行使的各项权力的总称。
2、根据税权行使主体和运行环节及其特点,可以将其划分为税收立法权、税收执法权和税收司法权。
3、税权的中心是税收执法权。
4、行使税收立法权的行为包括制定、补充、修改、废止。
5、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税务局实行省级人民政府和国家税务总局双重领导体制。
6、税收执法权的范围分为地域管辖级别管辖和分类管辖。
7、税收司法案件一般分为税收行政案件和税收刑事案件。
8、税法解释权的分为税收立法解释权、税收执法解释权、税收司法解释权 三种。
二、单项选择题
1、在税权中,(A)是基础。
A、税收立法权 B、税收执法权 C、税收司法权 D、税法解释权
2、在税权中,(C)是关键。
A、税收立法权 B、税收执法权 C、税收司法权 D、税法解释权
3、下列属于中央固定收入的是(C)。
A、增值税 B、企业所得税 C、车辆购置税 D、个人所得税
4、下列属于地方固定收入的是(C)。A、营业税 B、资源税 C、车船使用税 D、城市维护建设税
5、个人所得税中央和地方分享比例为(D)。A、75:25 B、40:60 C、50:50 D、60:40
6、《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立法法》自(B)施行。
A、2000年1月1日 B、2000年7月1日 C、2001年1月1日 D、2001年7月1日 7、2005年9月27日我国最高立法机关第一次举行听证会,其听证内容是(C)。A、铁路票价听证会 B、交强险听证会
C、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立法听证会 D、圆明园整治工程听证会
8、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表决税收法律草案,需要经(B)全体代表表决通过才能生效。A、三分之一 B、二分之一 C、三分之二 D、四分之三
9、自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党务委员会,对法律草案一般实行(C)会议审议。A、一次 B、二次 C、三次 D、四次
10、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部门规章,应当在公布后(B)日内报送有关机关备案。
A、10 B、30 C、60 D、90
11、实现税收立法权目的的主要途径是(B)。
A、税收征收权 B、税收执法权 C、税收司法权 D、税法解释权
12、税收执法权的核心是(A)。
A、税收征收权 B、税收减免权 C、税务检查权 D、税务管理权
13、税收司法权的核心权力是(C)。
A、侦查权 B、检察权 C、审判权 D、公诉权
14、涉及淮南市地方税务局一审税收行政案件,一般应由(B)负责管辖。A、淮南市中级人民法院 B、田家庵区法院 C、大通区法院 D、田家庵区检察院
15、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案件,由(B)立案并进行刑事侦查。A、纪检部门 B、检察机关 C、公安机关 D、审判机关
16、下列不是税收行政案件中,税收司法权行使主体的是(C)A、中级人民法院 B、区检察院 C、市公安局 D、区人民法院
三、多项选择题
1、税权具有(ABD)特征。
A、法定性 B、专业性 C、强制性 D、普适性 E、民主性
2、将税权划分为税收立法权、税收执法权和税收司法权,体现了(BD)原则。A、依法治税 B、分工合作 C、公平公正 D、监督制约 E、科学民主
3、从国家制度建设来看,税权划分包括(BD)。
A、税收立法权 B、纵向划分 C、税收执法权 D、横向划分 E、税收司法权 4、1994年实施分税制的原则是(ACDE)。
A、统一税法 B、集中财力 C、简化税制 D、合理分权 E、公平税负
5、下列属于中央与地方共享收入的是(ABD)。
A、营业税 B、资源税 C、房产税 D、城市维护建设税 E、车辆购置税
6、税收立法权的表现形式(ABCE)。
A、税法初创权 B、税法修改权 C、税法解释权 D、税法执行权 E、税法废止权
7、税收立法权的特点表现为(CD)。
A、分权立法 B、单一体制立法 C、邦联制立法 D、授权立法 E、国际贯例
8、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的是(BCE)。
A、《税收征收管理法》 B、《个人所得税法》 C、《企业所得税法》 D、《企业所得税实施细则》 E、《立法法》
9、《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规定法律制定的一般程序包括哪几个阶段(ABCE)。A、提出法律议案B、审议法律草案 C、表决法律草案D、公布法律E、实施法律
10、有权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立法议案的的主体有(ADE)。
A、国务院B、财政部 C、国家税务总局D、最高人民法院E、最高人民检查院
11、国务院税收税收立法程序主要是(ABCE)。
A、起草税收税收法规草案B、审查和通过税收行政法规草案 C、公布税收行政法规D、税收行政法规实施 E、税收行政法规备案
12、国务院有权撤销(ABD)。
A、财政部制定的违反《税收征管法》文件 B、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违反《税收征管法》文件 C、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制定的的违反《税收征管法》文件 D、安徽省人民政府制定的的违反《税收征管法》文件 E、淮南市人大常委会制定的的违反《税收征管法》文件
13、下列属于税收执法主体的是(ABE)。
A、市地方税务局B、省财政厅 C、市审计局 D基层人民法院 E、海关分署
14、下列属于地方税务系统税收执法权行使范围的是(BCD)。A、中国工商银行总行缴纳的营业税 B、建筑安装企业缴纳的营业税 C、大型铜矿企业缴纳的资源税 D、省人民政府缴纳的车船使用税 E、市地方税务局缴纳的车辆购置税
15、税收司法权的客体是(BD)。
A、公安机关 B、税收行政案件 C、审判机关 D、税收刑事案件 E、检察机关
16、税收司法权的主要特点(ABCDE)。
A、独立性 B、公正性 C、保障性 D、终局性 E、专业性和复杂性
17、税收纠纷案件存在两种情形,分别是(AC)。
A、复议前置程序 B、简易程序 C、选择复议程序 D、一般程序 E、诉方优先程序
18、人民法院在审理税收行政案件时,遇有(ACD)情形之一的,停止执行具体行政行为。A、被告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 B、原告申请停止执行的 C、法律规定停止执行的 D、法规规定停止执行的 E、原告可能胜诉的
19、对于税收行政案件,人民法院经审理,根据不同情况可分别作出(ABCDE)。A、判决维持 B、判决撤销或者部分撤销具体行政行为 C、判决被告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 D、判决被告在一定期限内履行 E、行政处罚明失公正的,可以判决变更
20、人民法院审理税收行政案件,依法实行(ABCD)制度。
A、合议 B、回避 C、公开审判 D、两审终审 E、三审终审
21、税收行政案件中,(ABCE)对税务机关的征税决定不服,可以依法起诉。A、纳税人 B、扣缴义务人 C、纳税担保人 D、检察机关 E、其他税务当事人
22、公安机关对纳税人及其他税务当事人税收刑事犯罪进行立案,其来源(ABCDE)。A、报案 B、控告 C、税务机关移送 D、举报 E、自首
四、判断题
1、在邦联制国家,税权集中在中央。()
2、中央税务机构征收的共享税中地方分享部分,由中央税务机构征收后,通过国库划拨地方金库。()
3、经省或者自治人民政府批准,自治州、自治县在国家统一审批减免税收项目之外,对属于地方财政收入的税收,有实行减税或者免税的权力。()
4、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制定的地方政府税收规章,在西藏自治区范围内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5、国家税务总局作为行政管理机关,其主要职责是实施一般具体行政行为。()
6、人民法院审理税收行政案件,是对税收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审查。()
7、对纳税人或者其他税务当事人涉嫌偷税、抗税、骗税和其他危害税收征管犯罪案件,由检察机关立案侦查,启动司法程序。()
8、人民法院审理税收行政案件,可以将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部门规章、省人民政府发布的地方规章作为依据。()
五、简答题
1、我国税收立法权的特点?(我国税收立法权与其他国家相比有何不同)
2、我国税收立法权主要由哪些主体行使?
3、我国税收执法权的特点?
4、我国税收执法权的种类?
5、我国税收司法权由哪些主体行使?各自职责是什么?
6、税收刑事案件的内容包括哪些?
7、什么是税法解释权?其特点是什么?
四、判断题
1、错误。在邦联制国家,税权集中在地方。
2、错误。中央税务机构征收的共享税中地方分享部分,由中央税务机构直接划入地方金库。
3、正确。
4、正确。
5、错误。国家税务总局作为行政管理机关,其主要职责不是实施一般具体行政行为,但根据需要也可以和可能行使一定的具体税收执法权。
6、错误。根据行政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审理税收行政案件,只对税收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不审查其合理性,但对税务行政处罚显失公正的,人民法院可以依照行政诉讼法规定作出变更。
7、错误。对纳税人或者其他税务当事人涉嫌偷税、抗税、骗税和其他危害税收征管犯罪案件,由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启动司法程序。
8、错误。人民法院审理税收行政案件,以法律和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依据,地方性法规适用于所辖行政区域,国务院部、委发布的部门规章以及省人民政府和其所在地市级人民政府、国务院批准的圈套市人民政府发布的地方规章只能作为参照。
五、简答题
1、答:世界各国由于政治、经济体制和国情各不相同,所以税收立法权也各不相同。我国税收立法权与其他国家相比有以下突出特点:一是与单一制国家特征相一致,税收立法基本采用单一体制。也就是说中央税、共享税以及地方税立法权都集中由中央行使。二是税收立法以授权立法为主。即国家权力机关授权同级国家行政机关或者下级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税收法律规范性文件(也包括上级国家行政机关授权下级国家行政机关)。
2、答:我国税收立法权的呈多元性,包括:(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2)国务院;(3)特别行政区立法会;(4)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5)国务院税务主管部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和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6)地方人民政府;(7)其他主体。
3、行使税收执法权,必须信用证法规范,必须严格按照税收法律规范性文件规定执行,必须依法征税、应收尽收,不得违法实施减税、免税、退税、补税和其他税收行为,不得损害纳税人利益,不得徇私舞弊、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受贿索贿,不得刁难或者歧视纳税人。在税法面前,税务机关和纳税人地位平等,税务机关依法征税,纳税人依法纳税,所有税收主体一体遵守税法,在税法范围内进行税务活动,享有权利、发行义务,任何机关和个人不能例外。纳税人实施税收违法行为必然受到法律制裁,税务机关或者税务人员实施税收违法行为,同样必须受到法律制载,税务机关或者税务人员实话税收违法行为,同样必须受到法律制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4、答:我国税收执法权的种类主要有:(1)税款征收权(核心权力);(2)税收减免权;(3)税务检查权;(4)税务处罚权;(5)税务行政复议裁决权;(6)其他税务管理权(包括税务登记办理权、账簿凭证管理权、发票印制管理权、漏管漏征清理权、纳税申报受理权、核定应纳税额权、税收保全措施权、税收强制执行权等等)。
5、答:税收司法权主体,是指依法行使税收司法权的国家机关。我国税收司法权的主体包括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不同税收司法机关其职责各不相同:(1)公安机关的主要职责是:办理纳税人和其他税务当事人涉嫌税收刑事犯罪案件;(2)检察机关的主要负责三类涉嫌税收刑事犯罪案件:一是贪污贿赂犯罪,渎职犯罪,利用职权实施非法拘禁、刑讯逼供、报复陷害、非法搜查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犯罪以及侵犯公民民主权利犯罪;二是纳税人和其他税务当事人涉嫌税收刑事犯罪案件,根据公安机关起诉意见书审查决定是否提起公诉;三是依法实施法律监督、行使抗诉权案件;(3)审判机关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对税收行政案件和刑事案件的调查取证,并作出判决和裁定。
6、税收刑事案件包括两类案件,一类是纳税人或者其他税务当事人涉嫌偷税、抗税、骗税和其他危害税收征管犯罪案件;一类是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涉嫌职务犯罪案件。
7、答:税法解释权,是指国家机关对税收法律、税收法规和其他税收规范性文件就其宗旨、意图、含义和具体适用作用阐释、说明以及规范,确保税收法律、税收法规和其他税收规范性文件得以全面、完整实施的权力。其具有以下特点:(1)普适性。是指待命税法解释权就是对税法作出进一步明确,以利于规范和具体适用。(2)多元性。税法解释权内含于税权各个分项权力之中,税收立法、税收执法和税收司法都需要运用税法解释权。(3)授权性。与税收立法以授权立法一样,通过权力机关或有权机关授予,是税法解释权的主要形式。
第六章商品与劳务税制度思考题
一、简答题:
1、商品劳务税包括哪5个税种?
答:商品劳务税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车辆购置税、关税和营业税5个税种。
2、增值税分可以分为哪三种类型?请简述各自优缺点。
答:作为增值税征税对象的增加值,在各国增值税制度中,其内含和外延不尽相同。这种差异主要源于各国对外购固定资产价值的扣除规定不尽一致,有的允许全额扣除,有的允许部分扣除,有的则不允许扣除。以此为标准,各国增值税大体上可以分为生产型增值税、收入型增值税和消费型增值税三种类型。
消费型增值税的优点在于:一是生产资料全部不在课税之列,彻底实现增值税消除重叠征税的内在要求;二是固定资产购进一次性扣除,鼓励投资,有利于创业和促进技术进步;三是不必区分资本货物和非资本货物,有利于税收征管。生产型增值税的主要优点是在经济过热期可以起到抑制投资的作用。其缺点主要是,不能消除重叠征税,不利于技术进步,也不利于征管。收入型增值税兼有消费型和生产型的优点,最大的缺点是不利于征管。三种类型各有特色,各有优缺点。但从增值税消除重叠征税、环环相扣便利征管的内在特征考量,消费型在理论上确实优于生产型和收入型。这也正是世界各国绝大多数选择消费型增值税的原因。
3、简述《中部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暂行办法》的适用范围
答:《中部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暂行办法》第二条规定,本办法适用于中部六省老工业基地城市从事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业、冶金业、汽车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电力业、采掘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以下简称纳税人)。
本条所称中部六省老工业基地城市是指:山西省的太原、大同、阳泉、长治;安徽省的合肥、马鞍山、蚌埠、芜湖、淮南;江西省的南昌、萍乡、景德镇、九江;河南省的郑州、洛阳、焦作、平顶山、开封;湖北省的武汉、黄石、襄樊、十堰和湖南省的长沙、株州、湘潭、衡阳。上述城市以行政区划为界。
本条所称为主,是指纳税人生产销售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业、冶金业、汽车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采掘业、电力业、高新技术产业年销售额占其同期全部销售额50%(含50%)以上的纳税人。适用的具体行业范围见附件。
第三条规定,纳税人发生下列项目的进项税额准予按照第五条的规定抵扣:
(一)购进(包括接受捐赠和实物投资,下同)固定资产;
(二)用于自制(含改扩建、安装,下同)固定资产的购进货物或增值税应税劳务;
(三)通过融资租赁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凡出租方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融资租赁业务征收流转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0]514号)的规定缴纳增值税的;
(四)为固定资产所支付的运输费用。
本条所称进项税额是指纳税人自2007年7月1日起(含)实际发生,并取得2007年7月1日(含)以后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交通运输发票以及海关进口增值税缴款书合法扣税凭证的进项税额。
4、简述车辆购置税的纳税人及税率
答:车辆购置税于2001年1月1日在我国实施,是一个新的税种,通过“费改税”方式演变而来。车辆购置税的纳税人是指在我国境内购置应税车辆的单位和个人。其中购置是指购买使用行为、进口使用行为、受赠使用行为、自产自用行为、获奖使用行为以及以拍卖、抵债、走私、罚没等方式取得并使用的其他行为,都属于车辆购置税的应税行为。车辆购置税实行统一比例税率,税率为20%
5、简述关税完税价格
答:关税完税价格是关税最重要的计税依据,由海关以进出口货物的成交价格为基础进行审定。分为进口货物的完税价格和出口货物的完税价格。
进口货物的完税价格由海关以货物的成交价格为基础审查确定,并应当包括该货物运抵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输入地点起卸前的运输及其相关费用、保险费。
出口货物的完税价格由海关以该货物的成交价格以及该货物运至中国境内输出地点装载前的运输及其相关费用、保险费为基础审查确定
6、我国进口税则设有的税率形式有哪些?
答:在我国加入WTO前,我国进口税则设有两栏税率,即普通税率和优惠税率。在我国加入WTO后,自2002年1月1日起,我国进口税则设有最惠国税率、协定税率、特惠税率、普通税率和关税配额税率等税率形式。对进口货物在一定期限内可以实行暂定税率。
7、消费税设置哪14个税目,税率是如何规定的?
答:现行消费税设置以下14个税目:
1、烟
2、酒及酒精
3、化妆品
4、贵重首饰及珠宝玉石
5、鞭炮、焰火
6、成品油
7、汽车轮胎
8、摩托车
9、小汽车
10、高尔夫球及球具
11、高档手表
12、游艇
13、木制一次性筷子
14、实木地板。
消费税按税目或者子目设置税率,分别采用比例税率、定额税率以及比例税率、定额税率相结合的做法。
第四篇:两学一做基本知识
“两学一做”基本知识
1.“两学一做”的具体内容
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 2.“两学一做”的四个专题
专题一:学习尊崇党章,唤醒党章意识,自觉遵守维护党章。
专题二:学习党规党纪,强化规矩意识,自觉严守党的纪律。
专题三:学习系列讲话,增强看齐意识,自觉践行讲话要求。
专题四:学习先进典型,增强先锋意识,自觉争做合格党员。
3.合格党员的标准(四讲四有)
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
4.盛总经理动员讲话中三个“牢牢把握”内容,即指导思想、“五项基本原则”和“三个突出特点”
(1)牢牢把握学习教育的指导思想。这次学习教育的指导思想,概括起来就要抓住两个管总的“纲”。一是坚持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以尊崇党章、遵守党规为基本要求,把用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全党作为根本任务,切实加强党的思想建设。二是聚焦“四个进一步”的目标要求,把学习党章党规的目标锁定在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党性觉悟上,把学习系列讲话精神的目标锁定在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上,把严格党性锻炼的目标锁定在进一步树立清风正气、严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上,把推动党员创先争优的目标锁定在进一步强化宗旨观念、激发担当精神、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上,从而为党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的团结统一夯实基础,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深入推进铁路创新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2)牢牢把握学习教育的基本原则。“五个坚持”的基本原则,为开展学习教育明确了准绳。一是坚持正面教育为主、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二是坚持学用结合、知行合一。三是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实效。四是坚持领导带头、以上率下。五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
(3)牢牢把握学习教育的基本特点。一是突出全体党员受教育。二是突出经常性教育。三是突出党支部主体作用。
5.当前党员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什么?
理想信念模糊动摇的问题,党的意识淡化的问题,党员宗旨观念淡薄的问题,党员道德行为不端的问题,党员精神不振的问题。
第五篇:中国石油员工基本知识读本(读后感
健康/中国石油员工基本知识读本(十)读后感
这本书我很喜欢,它分别从人体结构、症状预警、疾病防护、科学体验、心理保健、传统医学、运动与营养、急救常识等八个方面展开,详细讲述了从人体构造到日常健康维护,再到疾病查证与防护的健康方案。本书的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章 健康从认识自己开始 第二章 身体症状预警健康状况 第三章 摆脱疾病享受健康人生 第四章 科学体检为健康护航 第五章 健康快乐从心开始 第六章 了解一些中医常识
第七章 科学运动和均衡营养才能让我们更健康 第八章 石油员工常用急救知识
我认为,第一章 健康从认识自己开始和第七章 科学运动和均衡 营养才能让我们更健康最有用。结合暑假知识,我认识到了健康商数 HQ(Health Quotient):健康商数包括身心状态,对健康知识的了解与生活习惯的适当性等,即『身心的健康』程度愈高者,商数愈高。『健康知识认知』愈正确者商数愈高,『生活习惯』佳者,商数则愈高。此三项常会交互影响,任何一项朝正向发展,将可影响其它两项往正向发展。要维持高的健康商数,则需时时检验身心状态,多吸收相关知识并维持良好的习惯。
我认为,这些知识可以改变我的人生品种,让我更幸福。如果说人生是100万,那么,健康就是前面的1。没有这个1,一切都归零。认为从今天做起学习健康知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一个身心的健康的幸福的人。
最后,认为以一首健康是福的歌曲结束我的文章。健康是福
老百姓都说健康是福,健康是阳光,健康是雨露。真心关爱,真情付出,你的健康是我最大的满足。
老百姓都说药到病除,心情是良药,健康是财富。热爱生活,快乐生活,你的笑容是我最大的满足。
祝你健康,祝你健康,愿你平平安安一生幸福。健康是福,健康是福,愿你开开心心青春永驻。健康是福 健康是福 健康是福
阿弥陀佛,让我们一起做健康快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