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稿)依法行政视阈下的行政监督

时间:2019-05-13 17:08: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修改稿)依法行政视阈下的行政监督》,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修改稿)依法行政视阈下的行政监督》。

第一篇:(修改稿)依法行政视阈下的行政监督

山东科技大学泰山科技学院学生学年论文

依法行政视阈下的行政监督

摘要:自从孟德斯鸠所提倡的“三权分立“学说在美国成功实践之后,行政权力和行政作用不可低估,同时,政府干预主义的普遍实践以及权力的市场化运作使得政府经常不能按照甚至公然违背体现民众意愿和利益的法律或者伦理道德规范行使行政权力,所以,人们通常比较容易集中注意力于行政方面,并在行政方面多下功夫。基于民众渴望能够实现对可能损害自身利益的行政权力进行有效监督的诉求,探究何种监督体制能够赋予民众可以使政府在作出做出行政行为尤其是具体行政行为时不得不考虑公众意志与要求的监督权利就就显得颇为迫切了。本文旨在通过对当前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分析与思考,探究增强政府依法行政意识、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依法行政 行政监督 思路与对策山东科技大学泰山科技学院学生学年论文

依照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权组织形式,政府是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政府各部门在行使行政权力过程中作出的行政行为应当符合由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体现公民意愿的法律法规的规定要求,即政府应当依法行政。但是在现实政治生活中,政府部门利益化倾向严重,损害了公共权力的公益性,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权益,导致政府与公民之间矛盾激化。因此,为保障公权力的公益性、保护公民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特别需要完善行政监督体系,加强行政监督。基于此,在依法行政视阈下研究行政监督体制是依据当前需要与长远考虑而作出的,也是人民群众对政府在行使行政权力过程中可能会违背公众意志而作出损害公共利益行为的预防需要。

一、我国依法行政与行政监督的现状

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正式写入宪法,而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法行政,为将宪法意志具体贯彻落实到实践之中,国务院在2004年出台并发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200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10年6月2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的决定,随着这些法律法规的不断修订与完善及其位阶效力逐步提高,我国依法行政工作取得重大进展,行政监督体系也日臻完善。我国依法行政与行政监督工作取得如下成就表现:

(一)行政立法步伐加快

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的行政管理基本上是以‘人治’为主,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主要是依政策办事,依领导人的指示、命令办事,当时人们大多只知道有刑法、民法和经济法等一些法律,而不知道应有行政法;只知道司法机关应依法办案,而不知道行政机关应依法办事.....及至八十年 山东科技大学泰山科技学院学生学年论文

代中期仍缺乏规范行政行为、行政责任、行政救济的基本法律,行政管理的大多数领域尚无法律调整,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所遵循的仍然主要是政策性文件。八十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开始加强立法工作,为依法治国顺利实施奠定法律基础,也为政府依法行政提供了法律依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立法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截至目前,我国现行法律235件,行政法规699件,地方性法规8000多件,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12308件,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框架,从根本上改变了无法可依的局面。”①

(二)行政管理向法治化过渡

基于依法行政这一全球共识,我国政府加快立法步骤,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政府提供法律支撑。随着行政立法工作的稳步推进,我国法律体系正在不断得到补充和完善,行政管理活动的法制化进程取得了长足进步。据统计,“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提出法律议案47件,制定行政法规167件,各部门和地方政府制定规章5208件。我们特别加强了政府自身建设的立法,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行政许可法、公务员法,制定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等”,②“2010年纠风和执法监察工作中,全国共查处强农惠农资金管理使用中违规违纪问题6014件,查处涉农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问题3031件,给予纪律处分或其他处理1703人;查处问题乳粉案件35起,对200余名相关责任人进行了责任追究;查处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问题1685件,给予纪律处分或其他处理1809人;查处教育乱收费问题涉及金额7.9亿元,给予纪律处分或其他处理3107人。监察部还直接参与调查处理了16起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截至目前,已有163人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197人受到纪律处分”。

①马凯:《在全国依法行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0年8月27日。②温家宝:《在全国依法行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0年8月27日。山东科技大学泰山科技学院学生学年论文

(三)行政监督体系初步形成

我国当前的行政监督形式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两类:

1、内部监督体系

(1)一般监督。一般监督是指基于组织层级和隶属关系,上下级行政管理机关之间、同级行政管理机关之间以及行政管理机关对其自身或公务员进行的监督活动。

(2)专门监督。此种监督是指在行政主体内部设有专门监督机关,即专门监察机关实行的专门活动。

(3)行政复议。行政复议是指行政相对人认为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而依法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复查该具体行政行为的申请,行政复议机关依法定程序对被申请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适当性进行审查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一种行政监督法律制度。

2、外部监督体系

主要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对其进行的监督,独立行使审判权与检察权而不受其他行政机关、团体或个人干涉的司法机关的司法监督,政党对其内部成员进行的党内监督,中间组织、公民和新闻媒体等社会的监督。

较为完善的行政监督体制可以更大范围地监督政府所实施的行政行为尤其是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合理、正当。

二、我国依法行政与行政监督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的法制建设已取得令人信服的成绩,但是我国当前正处于矛盾显化、群体性事件频发的社会转型期,改革开放事业正处在攻坚阶段,依法行政工作并未达到党和国家所期望的标准,也没能得到人民发自肺腑的认可与赞许,同时,由于法律法规的相对稳定性与实际情势的变化发展性以及落后腐朽思想观念尚未根除,我国整个行政监督体系尚存在很多漏 山东科技大学泰山科技学院学生学年论文

洞。

(一)“主权行政”观念意犹未尽,法制意识依然单薄

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所形成的官僚主义思想实质上是一种“主权管理的基本模式就是一种单向的命令与服从的过程,政府及其官员分享着行政”观念,“在这种观念下,政府是永不犯错的具体行动者,因此,行政神性的角色,因为他们的行动往往表现为一种居高临下的‘恩赐’”。①在这种观念作祟下,法制没有推行的土壤与基础,也不可能对掌握权力的人产生任何可以令其有所顾忌的约束力,为社会大众所诟病的乱处罚、乱收费、乱摊派和多头执法、重复执法等问题屡屡发生就是例证,这表明有些政府部门工作人员滥用手中的行政自由裁量权为本单位或者自己谋取暴利,而置法律于不顾,屡犯众怒却肆无忌惮。

(二)职责划分不够明确,部门之间推诿扯皮现象屡见不鲜

我国政府机构数量庞杂,职权相互交错,政府机构改革也陷入了“臃肿—精简—再臃肿—再精简”的尴尬处境。政府作为市场主体,在参与市场经济活动中经常受“理性经济人”角色的支配。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政府各部门对于己有利的事务进行干预,甚至与民争利;对于己不利的属于本部门管辖的事务采取回避,以规避需要承担的责任,忽视了其作为“公益人”应当履行的职责,导致角色错位。这种现象的存在导致行政问责对象不明确而失去监督与约束政府行政行为的权力的失真,依法行政、依法问责也就难以为继。

(三)行政监督软弱乏力,行政违法难以追究

前已述及,我国已经初步形成行政监督网络,但就其实际运作来看,其监督作用并不理想,甚至一些监督措施流于形式,负责实施行政监督的部门因为某些关涉到自身利益的缘故而没有担负起公民和国家权力机关所 ①竺乾威:《公共行政学》(2008年11月第三版),复旦大学出版社,第299页。山东科技大学泰山科技学院学生学年论文

委托的监督行政权力运行的职责。

行政机关内部的监督部门虽有一定独立性,也有一些监督规范,但也仅流于形式;就外部的行政监督而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法理上虽是国家权力机关,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但是由于人大监督的软性,其监督的力度大打折扣;公民的个体监督虽然有宪法依据①,“然而,在现实的社会政治生活中,这种监督作用将会由于信息的不完备而失去效力” ②;政党的监督则则仅限于对内部成员的纪律约束,监督效度较弱;媒体媒体作为监督政府行政行为的“第四权力”体,由于受到政府部门管制而失去独立性,其监督效果并未达到理想状态,例如近期备受社会诟病的“封口费”问题。

(四)行政执法人员缺乏法律素养,执法质量与效果缺乏公众认可 执法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要高质量地完成执法任务,不仅要求执法人员有较高的法律素质,而且要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政治素质,而在现实生活中,不少执法人员素质不高、不懂法律。这就导致政府在执法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伤害人民与政府之间感情的违法或者不当行为。

四、完善行政监督机制的思路与对策

(一)宣传法制教育,强化法律意识,奠定依法行政思想基础 此项措施的前提是权力机关要加快立法步骤,严格按照《立法法》的程序要求创制法律,不断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尤其是要充实完备规范政府行政行为、限制行政权力的行政实体法与行政程序法。在法律较为充实完备的法制环境下,对社会主体(包括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进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现代民主法制观念或者说是宪政理念教育。

按照上述逻辑来讲,行政机关开展依法行政工作,要求行政执法人员 ①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第四十一条款。②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2007年2月修订版),武汉大学出版社,第346页。山东科技大学泰山科技学院学生学年论文

必须具备法律意识与法制观念。所以,进行法制宣传教育是很有必要的,这也是对意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的正确哲学思维方法的具体运用。

进行法制教育宣传的对象有两个;一是要对政府公务员队伍进行普法宣传,包括组织公务员学习岗位职责以及在日常工作中会涉及到的职业伦理规范和相关的法律规范:二是要向公民尤其是法律素养欠缺者普及法律知识,对这一类群体应该普及实用性较强或者与其所从事工作相关性较强的法律。

确定了法制教育普及对象之后,还需根据不同对象选择有差异的普及方式,以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政府公务员组织性强、工作稳定,同时又有多种培训机构可供选择,所以,这一对象可通过集中到某一培训机构培训(如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高等院校以及专门的社会培训机构)或者请专家学者到本单位作讲座或报告;而对于另一对象可以通过法律知识普及员或者志愿者(包括法学专业大学生或者法律工作者组成的志愿团体到村到单位的普及方式,另外,随着网络问政的兴起,通过网络普及法律知识日益成熟,同时,诸如报刊、杂志等大众化读物以及电视也可作为法律知识的宣传渠道。

通过法制教育的宣传,行政人员在具体执行国家权力机关的意志实践过程中就会权衡即将作出的行政行为是否合法、合理与正当。

(二)创新制度,强化监督,奠定依法行政制度基础

加强行政监督,全面开展依法行政还需加强制度建设,而且是刚性制度建设,将政府行政行为纳入制度化轨道。

在政府内部,推行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实施官员财产申报制度、让贪污腐败在阳光下消失;严格落实行政问责制度,让公仆对人民负责。虽然这些制度都已在实践中施行,但效果并不理想,这也导致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越来越低。这些制度施行效果不理想有一主要原因是制 山东科技大学泰山科技学院学生学年论文

度本身不够完善,不能够很好地与现实接洽,所以要推进制度创新,弥补制度漏洞。

创新制度,强化监督的另一重要方面是强化外部监督,从主体制衡的视域开拓行政监督新模式。

1、党的监督

作为执政党,更有义务和责任去监督政府是否依照经过国家权力机关上升为法律法规的党的意志与反映公民意愿的法律法规作出行政行为。基于此,执政党应该加强党的纪律建设和制度建设,完善党内生活民主化,例如实行党内常任制,落实党员在党内的主体地位;开展党内选举,保障党员正当行使选举权利,实现党内民主。此外,还应充分发挥由各民主党派组成的人民政协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政治协商的职能。

2、司法机关的监督

在司法监督领域,一方面要积极推行以民意为核心的司法大众化改革,扩大公民司法参与,让民意参与司法,确保社会公平与正义;另一方面积极实施以权威至上为主要内容的司法职业化教育,是司法工作专业化、制度化、科学化,提高司法工作的效率,保障司法公正。总之,要推进司法大众化与司法职业化相结合的司法改革,强化司法监督的监督效度。

3、社会团体的监督

强化外部监督,还应充分发挥专业中间组织的作用,对政府的施政行为进行专业性监督评估,形成政府施政绩效监督评估书面报告,并向全社会予以公布,增强政府工作的公开透明性。例如,“兰州大学中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价中心”的成立并运行,将改变过去中国政府绩效评价活动一直由政府部门自身来组织实施的情况,由学术性中介组织实施的政府绩效评价活动,在我国尚属首次,这样可以更好地排除各种干扰因素,使评价过程、方法更加科学合理,评价结果更加客观、真实可靠。

4、舆论监督

在信息时代,舆论监督的力量越来越大,其发挥作用也愈来愈重要。正如开创行政学理论研究先河的威尔逊所言:“在行政管理活动当中,群众 山东科技大学泰山科技学院学生学年论文

舆论将起什么作用?准确的答案似乎是:公共舆论将起权威性批判家的作用。” 特别是近来兴起的网络问政,所以,社会公民和其他监督力量要充分依托网络这一服务平台,探索行政监督的新方式。

5、权力机关的监督

国家权力机关可以通过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严格立法程序等立法权的实施,运用法律强制力监督约束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

(三)加快行政伦理建设,奠定依法行政伦理基础

法律法规与制度的约束属于他律范畴,这种外部约束只是行政人员囿于外部环境(权威、自身利益的威胁因素以及社会的评价与社会容忍度等),而并非是受监督者自愿接受监督。经过一段时间后,由于客观情况变化而漏洞显现的外部规范的约束就丧失了它存在的意义。所以,只有通过行政伦理教育,增强行政人员的自律意识与能力,才能更加有效的监督政府的督促政府依法行政,才能建设一个廉政爱民且极具责任感的好政府,正如梅里亚姆所言:“权力和对权力行使负责,是构成好政府的要素”。②

行政伦理的核心是责任,行政伦理的基本问题是责任及其履行。在行政伦理立法方面应偏重行政责任,强化对政府人员的责任意识教育。可以在行政机关内部经常开展行政伦理交流讨论会、学习先进人物事迹、进行工作标兵评选活动等方式开展伦理规范的学习与熏陶。同时还要加快行政伦理立法,以法律的形式强化伦理规范的约束作用,比如向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提交《行政责任法》草案或者《行政伦理法》草案。

通过行政伦理建设营造行政机关廉政、勤政、负责、法治的优良工作作风,督促行政机关严格按照公平正义、清正廉洁、作风正派、认真负责的职业伦理要求,确保权力在合理正当的范围内运作。

①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2007年2月修订版),武汉大学出版社,第27页引自[美] 威尔逊:《行政学研究》中译文 《国外政治学》1988年第1期,第48页。②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2007年2月修订版),武汉大学出版社,第16页引自梅里亚姆:《美国政治思想》中译本 北京:商务印书馆,第224~225页。①

第二篇:行政监督

论当前我国行政监督体制下的公民政治参与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167 更新时间:2009-6-30 15:21:5

5摘要:我国现行行政监督体系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公民参与的主体意识不强,各个监督主体的监督不到位;公民参与政治的制度建设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健全;公民参与政治的渠道不足;缺失公民社会的大环境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政府行政效率和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为此必须通过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完善制度建设,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拓宽公民参与政治的渠道,实现监督形式的多样化;积极营造公民社会等途径来解决。

关键词:公民参与;行政监督;行政效率

20世纪中叶前后,一些国家的公共行政领域发生了变化,公共行政由“等级为中心”向以“公民为中心”转变,政府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政府与公民的关系方面发生了质的变化。行政民主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世界范围内,公民有组织地参与公共事务以及第三部门的建立推动了民主化进程。公民参与已成为现代民主政治制度下公民所具有的一种普遍性行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也开始强调“公民的有序参与政治”,并把它作为推进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公民参与是加强行政监督,推进政风建设的有效手段,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体现,是行政决策科学化、政治民主化的保证,对建设法治政府,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有着重要意义。

一、当前我国行政监督体制下公民政治参与的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在鼓励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但目前还存在亟须解决的问题: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公民参与的主体意识不强,公民参与的广度、深度还不够,公民参与制度化保障还不健全,公民参与政治的渠道不畅等。

(一)公民参与的主体意识不强,各个监督主体的监督不到位

由于传统行政文化的负面影响,造成公民参与政治的热情不高。表现在对公共政策制定的政治冷漠心理和依附顺从态度上。长期以来,我国没有形成公众积极参与的政治文化,“官本位”强调官吏只向上级负责,而不受下属和人民的制约。权威型行政文化导致了行政决策和行政管理者与公众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与交流,管理与决策被看作只是行政领导的职责和权力内的事,普通行政人员及广大社会公众实际上被排除于管理、决策过程之外。在行政系统内部,为保证政令统一,强调上下级之间严格的命令与服从关系。在行政系统外部,政府作为行政管理主体对社会公众发号施令,作为管理对象的公众总是被动地接受。政府及行政官员们居高临下的姿态,破坏公众参与的社会氛围,大部分民众还是选择了消极的服从政府权办,忽视自身的权力,公民参与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较低。集权式行政文化片面强调政府的统治性、公民的服从性,使得政府与作为行政管理相对方的公民双方地位不平等,剥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

至今为止,一些公民参与政治的活动具有随大流的从众性,真正出于自主意识自愿参加的公民参与行为还不多,而且由于大多数人无法直接参与到最高权力机关的宏观政策制定的过程中,也很难真正影响到政策的制定,公民参与‘的效果不理想,导致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公民缺乏独立的主体意识,一方面对公共政策执行主体权威盲目崇拜,把自己的政治和政治命运要求寄托在对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主体的部分“清官”身上,而不能依法对其不法行为进行监督和投诉;另一方面,他们缺乏应有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他们对公共政策制定中应有的政策权益不敢或不愿去主动争取,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助长了人治型和专制型政治文化的顽固不化。再加上公民的权利意识、法律意识贫乏,参与国家和社会管理的经验相对较少,素质和能力偏低,这些都导致了公民参与不足。

无论是公众还是一般行政人员,甚至是一些行政领导,对行政决策和行政管理活动的监督意识淡薄,监督思想认识不到位。从行政系统内部监督来看,很少真正撤销或改变不适当的行政规范性文件;上级政府对下级具体行政行为的审查,仍处于不告不理的阶段。从行政系统的外部监督关系看,人大权力机关的监督权威尚未归位,公民参与监督还没有形成风气,舆论监督的作用还非常不够。

(二)制度建设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全

1.监督体制不完善,没有形成监督的合力

目前,我国监督体系的基本架构是内部行政监督体制和外部行政监督体制相结合的监督体系,已经形成了一个以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及其行政行为为指向中心的全面的约束体系。但是,现在的行政监督体制还是存在着不少的缺陷,这些不足影响了政府工作的效率,也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主要体现在:

第一,我国的行政监督体制多元无序。各类行政监督体系在运行机制上缺乏应有的沟通和有机的协调,致使监督主体之间的相互推诿或重复监督现象严重。这使行政监督工作难以真正落实,影响了行政监督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第二,专门监督机构受制于监督客体。我国监督机构的设置不是独立的,而是受同级行政机关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双重领导;其负责人不是由党政领导人兼任,就是由党政机关任命。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领导的监督,上级监察机关处于“管得着”但“看不见”的状态,本级监察机关是“看得见”但“管不着”。目前对这部分监察对象的监督,主要依靠群众的举报揭发。然而这些人身居庙堂之高,一般群众很难了解其违法违纪的事实详情,由此造成了一个监察黑洞。其原因在于监察机构设置于政府内部,在政府首长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从整个行政管理系统来看,虽然处于执行机构的地位却没有实际上的独立性,所以对政府首长的监督显得责大权小,位卑言轻,结果是同级监察机关对行政首长的违法违纪行为无可奈何,有心监督但力不从心,甚至唯首长之命是从,使监督人员往往受制于长官意志。

监督机构附属型的隶属关系体制,使监督主体在人员编制、经费拨付、劳动工资等方面受制于监督客体,这就为行政领导对监察机关的监察活动进行干预打开了方便之门。一些地方领导干部为了局部利益,从本位主义和个人私利出发,对本单位发生的违法违纪案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对该立案的不立案,该清查的不清查,该处理的不处理;或者千方百计阻挠监察工作,使得违法违纪行为难以得到及时严肃的查处。

监察机构缺乏实施监督职能所必需的权力与权威,在实践中较少发挥监督作用,较多履行办案职能。由于监察部门和其他部门平起平坐,本身不具有而且上级也未赋予其综合管理的职权,在涉及财务开支、计划立项、物资分配、土地征管、房产管理等方面的不廉洁问题时,也无从干涉。

2.行政监督法治程度低,弹性因素强

目前我国行政监督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备,缺乏明确的监督标准和监督方法,这就容易导致监督的随意性,不利于准确判断和及时纠正监督客体的越轨行为,追究其违法乱纪责任,从而损害了行政监督的科学性与严肃性。从行政系统内部监督关系看,上级对下级的执法监督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及部门的行政行为监督不够,监督

行为缺乏精细的标准,随意性大;监督有名无实、不到位,不到出现大问题就不予以处理。

3.决策层和社会各阶层的联系缺失,公民参与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监督行为滞后我国行政监督的问题还体现为偏重于追惩性的事后监督处理,忽略了行政行为发生前的预防和进行中的控制。往往是等到问题出现,造成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以后才去追究。这种监督虽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打击腐败和惩罚失职具有一定作用,也能够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但是,其造成的损失与危害有时难以弥补。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决策中政府行为缺乏全程监督。

知情才能议政,行政决策的透明度不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众的参与度或不能及时参与。我国传统行政管理的特点就是封闭性,一方面,一些官员受中国传统的“官本位”思想影响,忘记自己公仆身份,拒绝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听取和吸收公民意见,公民参与权和决策权无从得到保障;另一方面,信息透明度不够,在政务公开的程序、内容真实性方面没有做到规范,有些政府公布的信息不全或避重就轻甚至故意隐瞒事实,这些都严重损害了公民的知情权,公民不能及时全面地对政策制定进行有效监督。

4.缺乏公民对官员的评估机制。

首先,由于对官员的考核一直是“官考官”,就形成了公务员“唯上”的工作思维方法,一个地方的各级政府的工作方向常常随领导人的变动或兴趣转移而变动。其次,传统的考核标准具有零散性、随机性特点,人为因素很大。再者,传统考核缺乏延续性。其中,最主要的是“民考官”没有得到重视,很少吸收公众的意见。

(三)参与渠道不完善

选举制度、听证会制度、信访制度、民意调查制度、与人大代表接触这些能够引起广泛参与的方式是我国公民参与政策制定的重要渠道,但是在很大程度上这些都只是一种形式,其具体功效还有待提高。而那些相对比较正式的渠道又大多是官方的,公众参与的广度和深度都严重不足。

(四)公民社会大环境的缺失

公民社会强调公民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参与和对国家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我国公民社会到近代才出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在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下,公民社会处于缺失状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社会的基础条件发生了变化,市场和民主法治的发展,为公民社会的成长提供了条件。但是转型期的中国尚不具备公民社会完备的制度设计;组织化程度不高,一些非营利组织的独立性不强,还带有官方色彩;社会普遍的平等观念没有确立,对弱势群体及社会底层成员的歧视依然存在;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不强;对权威服从甚于对法律的敬威等等。

三、转型期完善行政监督体制下的公民参与的路径选择

针对目前中国行政监督方面存在的以上种种问题,必须寻求解决的办法,转换和优化行政监督机制。

(一)培育公民参与意识

培育公民参与意识,首先,解决思想观念问题,提高公民参政议政的意识。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由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中的政治生活,民主建设过程包括公民参与的发展缓慢,从领导阶层到一般公民。都在不同程度上轻视公民参与。随着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我国公民主体地位和意识不断加强,公民越来越注重和保护自身利益。越来越多的公民意识

到自己有能力影响那些与他们生活紧密相关的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并不断要求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获得发言的机会。对公民的这种思想意识要积极引导。其次,要通过宣传和教育,提高公民自身素质。“一方面,通过教育的途径,从小培养人民对公共事务的兴趣和习惯,是政治成为其生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教育人们认知政府的法律、制度,并且学习如何实际操作这些制度。”通过培育,使公民具备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自主意识、责任意识、法制意识等现代观念。

(二)完善制度建设。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

1.健全监督机制,加强公众和舆论监督

第一,注意监督主体之间的协调,强化监督主体的独立性。针对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多元无序,各类行政监督体系在运行机制上缺乏应有的沟通和有机协调的弱点,应该建立简化的行政监督体制统一的领导机制。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行政监督机制完善也应该以此为目标,要进一步调整监督体系,对监督主体功能重组协调,依法建立立体的社会监督网络。协调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社会组织、社会舆论、人民群众的监督和党的监督这些主要监督主体之间的关系,使各种监督主体形成合力。要明确每一种监督主体的地位、职责、权限以及具体规范监督活动的范围、方式和程序等。要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完善民主监督机制。要落实党内监督条例,加强民主监督,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温家宝总理在谈到民主监督时借用了毛泽东回答民主人士黄炎培的一句话:我们要自觉地接受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经常地听取民主党派和党外人士的意见,也听取专家学者各方面的意见。最重要的,是听取民间的意见。只有行政监督机关保持独立,才能保证监督的有效性。为此,应该建立自上而下的独立的外部监督体系。在组织上使现行的监督监察部门从行政机关独立出来,不再隶属于行政部门的领导,并提升其地位,赋予其相应的职权,监督同级行政部门和行政首长。独立出来的监察机关是自上而下的垂直领导体制,下级监察部门只受上级监察部门的监督,干部的任免由上级进行,并只对上级负责,不受行政部门的约束。要给监察机关和监察人员充分的自主权,使他们能够独立地行使监察权,而不至于受到其他权力不合理的干涉,影响监察效果。建立相对独立监督机构后,要把该机构作为整合整个行政监督力量的统一领导机构,由它统一组织、管理、协调和指挥各种行政监督力量。这样就可避免监督主体多、政出多门、各行其是、力量分散的缺点,形成一股强大的监督合力,充分发挥监督体系的整体效应。

第二,加强公民监督和舆论监督。公民监督是指公民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施的监督。公民监督是我国行政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通过举报、控告和检举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渎职、侵权等行为,公民还可以通过信访等渠道实行监督。从我国近年来反腐败工作实践看,监察机关办案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群众举报。这说明人民群众监督的作用。人民群众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看似微不足道,但是却对政府的行政工作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平常的百姓对政府的工作进行同步监督,就会使行政机关人员心无旁鹜地投入本职工作中,无暇顾及不必要的事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杜绝贪污腐败事件的发生,从而提高政府行政工作的效率。

加大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舆论监督以其置身于事外而具有公正性。它以其信息传递上的公开、迅速、广泛,对监督客体产生巨大的政治压力和效应。马克思称新闻舆论监督为“第三种权力”,足见其重要作用。

强化社会及新闻媒体的外部监督。对滥用权力者和腐败者及搞不正之风的行为进行揭露和曝光,将其错误和罪恶公布于众,产生全民公审的威力。让社会各界的群众积极参与行政监督活动,通过不同的渠道直接监督政府行为,使其依法行政,帮助政府纠正工作失误,预

防失职、擅权、腐败现象。

2.健全行政监督法规,实行行政监督的法制化

要保证政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实现,使公共政策更加合理科学,避免和减少重大的失误,就应有一套较为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将公共政策过程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加强行政监督立法,健全法规是依法实行行政监督的前提和基础。行政监督工作既需要基本法规,还要制定各类行政监督机关组织法;既要制定实体法规,还要制定行政监督程序法。统一立法,尽快制定一系列互相配套、覆盖范围广、操作性强的法规体系。要明确规定立法监督、执法监督和守法监督三项内容,并把执法监督和守法监督作为重点。依法监督才是有效的监督,行政监督主体监督职能的行使,必须有法定的方式和程序。

3.进一步完善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切实保障公民的知情权,提高公民参与监督的有效性和及时性

“加强决策层和社会各阶级的联系,倾听社会的呼声,反映他们的利益要求和愿望,接受社会各阶层的监督和制约。”没有政务信息的公开,就没有社会大众的知情权的落实;而没有知情权的落实,参政议政的权利的行使也就无从谈起。在不危及国家和社会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安全的情况下,进一步扩大政务公开的范围,提高行政行为的透明度,以便更广泛地接受群众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近年来,我国在政务公开上开始进行探索,并取得较大的突破,但仍存在不少问题,要采取相应对策加以解决,要实现政务公开法制化;充分利用信息时代的技术优势,扩大政府信息公开化的义务主体范围,提升信息公开的广度。公民参与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一个过程,它同时也应该表现出一种结果。公民参与只有以能够让他们看得见的形式表现出来,只有让公民行使权利,才是真正的民主。只有民情民意被尊重和重视,才能最终保障和调动公众参与政务及一切社会活动的积极性。我们不仅强调要保证公民的参与权,而且还要保证公民的有效参与,即公民参与后能充分有效地发挥其参与的作用。要确保公民参与有实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参与代表的选择应更具有科学性。二是明确公民参与的权利和义务,让公民理性参与。既明确参与代表调查研究和收集信息的权利、与主管部门沟通协商的权利、调查研究和意见表达受保护的权利,又明确其遵守国家法律的义务。三是有序参与,规范公民参与程序。通过制定必要的规定、办法,使公民参与有章可循。四是尽可能多地安排交流对话的时间,使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得到充分表达。以往的行政监督体制偏重于权力运行后果的监督,而对权力运行过程的监督相当薄弱。实践证明仅靠事后监督,无法彻底解决政府及职能部门出现的日益严重的腐败和渎职现象,而且事后监督只能应付既成事实。要防止重大决策的失误,遏制腐败现象的产生,必须由目前的事后检查;惩戒为主的监督,转向注重行为因果、事件始终的全过程监督,建立有效的防范与控制机制。不仅要对行政决策行为的可行性的监督,而且也要注意对实施过程的监督。做好事前的防范性监督、事中控制性监督和事后的查处性监督,真正实现把问题禁于未萌,把恶果止于未果的最佳监督功效。

4.建立和健全公民参与对官员的评估机制。

科学的评估体系,有利于提升政府管理能力,形成以绩效为导向的管理机制,提高行政效能。在对行政官员绩效考核时,要吸纳群众的意见,要把群众意见、“公民满意度”作为考评干部的重要砝码。一个地方的民众,对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的水平最有发言权,以多数人的立场对被评定者予以观察评价的话,可获得对被考评人更客观、真实的评价。对官员的评估一旦有了足够的公众参与度,就会使政府公务员变“唯上”为“唯民众”。

当然,让民意成为导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现在民意表达的程度与对公共决策施加影响甚至形成压力的要求,显然还相差甚远。这是因为我们传统的政治文化中“官威不可犯”之类的观念在人们的思想中根深蒂固,非一朝一夕所能改变的。但是,社会在不断进步,人们的民主意识在不断增强,民意的评价将越来越重要。公众声音的充分表达,不仅有助于纠

正行政决策的错误,而且还可以强化公众的民主和参与意识,培育一种健康的政治文化,因此,必须重视行政发展的民主价值取向,干部考察工作要注重运用民主这个武器,坚持走群众路线,倾听群众呼声。

(三)拓宽公民参与渠道,实现监督形式的多样化

近年来公民参与政治的渠道主要有:通过选举人民代表和推荐政协委员的方式参与政策议程,党和政府开设的来信来访、领导接待日、各种不定期的座谈会等渠道。还有听证会制度、信息公开制度、民意调查制度、公示制度、旁听制度等,也已成为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的途径。但对于普通公民来说,能够直接参与的机会太少,很大程度上来信来访、领导接待日这些活动只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克服领导机关和领导者的官僚主义作风、塑造党的形象而开设的。可见,真正能够吸纳公众参与公共政策的渠道还需要拓宽,已经形成公民参政的渠道还有待进一步落实。

监督形式的多样化就是要实现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监察结合、主动监察和被动监察并举。特别要拓宽自下而上监察的途径,加强主动监察。自上而下的巡察制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监督方式。这种监督方式不仅可以加强监察官的权威,排除政府部门和地方官对监察工作的干扰,而且可以及时发现和揭露官员的贪赃枉法行为,防止腐败蔓延。通过派员巡察的方式,主动获取监察情报,及时发现行政偏差和失误,采取切实可行的补救措施,有利于克服坐镇接受检举的被动监察局面。进一步加强监察机关工作主动性,尤其应该建立常规的主动监察制度。实行常规主动监察可以促进廉政,同时也可以促进勤政。

(四)积极营造公民社会

营造有利于我国公民参与的政治文化,为公民参与创造良好的政治心理背景。一般来说,有利于公民参与发展的文化氛围有:一是普遍的平等观念;二是广泛的自主意识;三是强烈的责任感;四是法制原则。为此,必须克服传统政治文化造成的参与中的冷漠和急躁情绪,积极培育公民参与所需要的适度、理性的心理背景。培育公民社会向着理性、自主、自治、自律的方向发展。

还要树立政府官员的正确理念。政府部门是公共政策的主要制定者和执行者,政府官员对待公民参与的理念直接影响到公民参与的作用发挥。这就要求政府官员必须树立正确的理念,充分尊重公民的人格和合法权利,承认公众在公共政策整个运行中的主体地位,积极推进公民参与公共政策。

公民参与在许多方面培育了更积极的政府,同时现代民主也造就了更积极的公民和公民组织,政府与公民共同成长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一大进步。扩大公民有序参与政治,开辟公民参与政治的渠道,尊重民意,用公开透明的方式让公众尽可能地参与重大决策,并使之制度化、程序化、常规化,是公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得以真正落实,既有利于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及其贯彻实施,也有利于拉近政府与公众的距离,形成和谐的社会氛围。

本文仅供参考,若您需要原创论文定制服务或论文发表服务,请联系本站客服,谢谢 客服联系方式

本论文转载于易起论文网:

第三篇:行政监督

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包括:外部行政监督体系和内部行政监督体系

外部监督(行政机关以外的监督主体费行政机关以及工作人员的监督)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司法机关、政党监督、人民群众社会团体,新闻舆论的监督)

内部监督(国家行政机关的自我监督行政监察机关的专门监督和审计机关的特种监督)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是内部监督流于形式,执法监督偏重于追惩,对执法不作为缺乏有效监督,执法监督缺乏必要的公开度和透明度。基于上述情况,有必要设立行政督察室以加强执法内部监督,达到弥补现行内部监督机制的不足;拓展、完善公民的行政救济途径;防微杜渐,保证行政执法权的依法行使之目的。

(一)从公民政治参与的角度看待我国行政监督体系:

二十世纪中叶以后国家的公共领域发生了变化:由“等级为中心”转向“公民为中心”政府职能角色的变化与社会的和共鸣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世界范围内公民有组织地参加公共事务以及第三部门的建立!我国行政监督下公民的政治参与现状与问题!公民的主体意识不强,参与广度深度不够,公民参与制度保障不健全,参与的渠道不畅等。

(1)转型期完善行政监督体制下公民参与的路径选择:培养公民参与意识,通过教育培养对公共事务的兴趣,教育人们认知政府的法律制度和学习如何参与和操作这些制度!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自主意识 责任意识 和法律意识等现代观念

(2)加强公众和与舆论监督!尤其是加大新闻媒体的舆论和外部主体监督 对滥用权力和腐败者 以及搞不正之风的行为进行揭露和曝光并将其错误和罪恶公布于众,产生全民公审的威力!

(3)实行行政监督法制化

(4)政务信息的公开制度保障公民的知情权

(5)建立和健全公民参与与对官员的评估机制,科学的评估机制

监督形式的多样化 自上而下 和自下而上相结合主动监察和被动监察并举

(6)积极营造公民社会营造公民参与的政治文化(普遍的平等观念广泛的自主意识强烈的责任感 和法制原则)和为公民参与创造良好的政治心理背景培育公民社会向着理性自主 自治 自律的方向发展!

(二)行政问责制度的建立的角度分析我国行政监督机制)

(三)构建和谐社会(服务性政府)的角度来研究行政监督机制

 [4] 汪来杰.行政权力监督制约机制探析[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

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一个健全的行政监督机制。完善当前我国的行政监督机制,需要从其外部和内部环境努力,优化其外部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优化其内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观念意识、领导体制、监督方式、监督程序、监督内容、监督保障、监督力量的整合。

(四)电子政务的建立的视角下 行政监督机制的建立

第四篇:浅谈和谐视阈下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

浅谈和谐视阈下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

高校管理干部肩负着对高等学校各项工作的领导、决策、指挥、协调、管理和服务的重要任务,是推动高校教学、科研工作正常运转,构建和谐校园的一支重要力量。高校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革和发展统领全局,进一步加强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和谐、高素质的职业化管理干部队伍,不断提升高校管理工作水平,为加快高校的改革、建设和发展,构建和谐校园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一、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的现实困境

(一)管理干部缺乏构建和谐校园的使命感和先进的管理理念

部分高校管理干部没有深刻把握构建和谐社会的内涵,缺乏构建和谐校园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感,未能明确和谐管理目标、贯彻执行和谐管理理念,未能树立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的思想。他们没有系统地学习过高等教育学、管理学理论等,缺乏管理业务知识和管理技巧,处理公共事务的手段落后,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潜心于管理工作的深层次研究和思考。这些均影响了高校管理水平、管理效益的提高,影响了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

(二)高校管理干部职责不清晰,人际关系不和谐,管理效率亟待提高

部分高校管理干部职责不清晰,习惯于按规章办事,服务意识淡薄,缺乏工作创新的活力和竞争的激情。部分管理干部与教师、其他管理干部之间人际关系不和谐,表面上和睦相处,内心却相互抵触,遇到问题时相互扯皮、推脱,存在“隐性缺失”现象。“隐性缺失”指从职数配备上看人员配置齐全,但实际工作中却因种种原因在人力或精力上投入不足而延误工作的现象。部分管理干部尤其是“双肩挑”或“一肩多职”的干部缺乏管理经验,社会兼职过多,管理工作只能处于疲于应付的被动状态。这些现状制约着高校行政管理部门指挥、组织、协调功能的发挥,影响了高校管理工作的运行效益,对构建和谐校园产生了不良影响。

(三)高校党政管理干部的管理运行机制不健全

目前各高校管理运行机制不健全,没有建立适合高校党政管理干部具体情况的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与学校教师、教辅人员相比较,高校党政管理干部的工作对象、方式、手段不同,岗位工作难以量化,考核指标难以做到科学和易于操作,考核结论在评聘职称、职务晋级、确定津贴标准等使用上缺乏可比性和科学性。而许多高校在领导岗位聘任过程中,强调选拔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但高校管理干部工作任务具体而烦琐,很少有精力从事教学和管理研究,难以出科研成果,竞争能力相对较弱。这些不仅严重挫伤了管理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也直接影响到管理干部队伍的稳定。

(四)管理干部待遇偏低,缺乏职业归属感和自豪感

高校将教学、科研作为学校中心工作,在教师进修培训、岗位津贴制度等政策制定时向教学科研人员倾斜,投入了大量的经费。但部分高校把管理工作当做一般事务性工作,没有形成对管理工作的正确认识,对管理干部队伍缺乏应有的关注。与同等年龄、学历、资历的教学科研人员相比,管理干部在相关待遇方面有着不小的差距;与公务员比较,管理干部主要是为高校教学科研的顺利开展做好服务工作,他们虽有相应的行政级别或职务,却没有相应的“权力”。这些实际情况导致管理干部出现明显的角色落差,他们渴望成就事业,但实现价值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容易产生迷惘和失望心理,对构建和谐校园缺乏热情,对管理工作产生职业倦怠,缺乏职业归属感和自豪感。

二、加强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重要性

建设和谐校园,向社会传递和谐的校园文化,向社会输送具有和谐理念的高素质人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高校管理干部是高校领导、教师、学生间信息沟通的重要桥梁,是高校教学、科研、管理目标得以顺利实现的重要保证,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组织保障。高校管理干部的管理思想、管理水平、管理效能如何,直接影响到高校的教学、科研水平,影响着高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

质量,影响着高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影响着和谐校园的构建。

同时,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双重推动下,高等教育的结构优化和布局调整加快,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和管理程序逐步调整,对传统教育管理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专业化的现代管理必将代替粗放式的传统管理,对高校的生存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素质的职业化管理干部队伍,具有专业性、专职性、稳定性的特点,有助于克服“双肩挑”干部模式的弊端,正确处理好行政管理与教学科研的关系;有助于提高管理干部的整体素质和办事效率,增强管理干部的岗位责任意识和竞争意识,实现高校的专业化、科学化、现代化的管理;有助于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增强高校竞争能力和发展潜力,加快高校事业的全面发展,更好地构建和谐校园。

因此,加强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提升高校管理工作水平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组织保障,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所在。加强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构建和谐、高素质的职业化管理干部队伍,有利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提高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有利于创造师生健康发展、自我实现的和谐环境,促进高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重要组织保障

(一)加强教育培训工作,引导管理干部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提高构建和谐校园的能力

加强管理干部队伍的教育培训, 引导管理干部树立和谐管理理念,增强管理干部的综合素质,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和前提。首先,高校管理干部要树立构建和谐校园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构建和谐校园的能力。高校应在管理干部中开展和谐社会建设理论的教育活动,引导高校管理干部充分认识到高校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历史使命,增强管理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政绩观和构建和谐校园的自觉性,提高管理干部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其次,高校管理干部要树立和谐管理理念,提高管理水平。高校的管理目标是以人为本,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各高校应定期举行管理干部培训活动,对学校发展的战略规划、阶段目标和重大改革等问题进行学习研讨。通过各种培训和实践锻炼,引导高校管理干部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明确高校管理目标,把学校、教师、学生的和谐发展作为高校的管理目标,从经验型管理向科学型、开拓型管理转变,不断提升高校管理水平。①最后,引导高校管理干部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增强心理素质。高校引导管理干部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逐步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找准职业定位,制定合理的人生规划;要加强管理干部的心理素质教育,引导管理干部正确地认识自我,增强抗挫折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实现管理干部的内心和谐。

(二)加强职业化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提升高校管理工作水平,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组织保障

1.科学合理设置岗位,努力构建职业化管理干部队伍。高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管理干部在构建和谐校园过程中的重要性,根据高校事业发展的规模和服务对象的数量、范围等,制定管理干部队伍建设规划,科学合理设置岗位,对高校内部有关组织和层次进行相应调整和优化,努力克服管理干部队伍庞杂、协调性差、人际关系不和谐等现象,提高工作效率,有效降低管理成本。②同时,高校在积极推进高校教师聘任制的同时,不断探索新的管理方法,积极推进教育职员制度,推行“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同管理”为主要特点的聘任合同制,适当控制“双肩挑”干部职数,实现“身份管理”“过程管理”向“岗位管理”“目标管理”“和谐管理”的转变。

2.深化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构建和谐、高素质的管理干部队伍。高校要深化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改革,深入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等规定要求,采取“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的方式,推行干部公平竞争与党组织考察任命相结合的聘任制,继续推行干部考察预告制、任前公示制、试用期制。在选拔管理干部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竞争理念③,坚持并紧紧围绕学校发展的需要选人,真正把具有高素质、高水平、勇于开拓、积极创新的人才充实到管理干部队伍中来,努力构建和谐、高素质的管理干部队伍,提升高校管理工作水平,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重要组织保障;要打破管理干部岗位之间相对封闭的状态,实行合理流动,完善岗位交流和轮换制,坚持实行学校内部机关与基层、党务与行政之间的交流轮岗,增强干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健全动态管理考核机制,加强有效管理和监督。加强有效管理和监督,保持干部队伍的纯洁性,是建设高素质的高校管理干部队伍的重要保证,是促进管理干部健康成长,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措施。各高校要加强对管理干部的任期目标管理,明确各管理岗位职责,建立健全动态管理考核机制,创新评价考核体系,对管理干部进行定期的和不定期的、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考评和监督,并将干部职务的升降、工资收入、福利待遇与考核结果挂钩。在具体

操作过程中,要制定体现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和构建和谐校园要求的干部实绩考核标准,采取组织评价与群众参与相结合的方式,对管理干部进行全面评价,确保评价结果的真实、准确、可靠。同时,高校要遵循“教育为主、预防为主、事前监督”的原则,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建立健全监督制度,如任前廉政谈话制度、重大事项向党组织汇报制度、收入申报制度、干部离任审计制度以及教代会定期评议领导干部制度等,促使高校管理干部自觉接受党组织的监督。

4.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促进管理干部的全面发展。高校应为管理干部的发展创造和谐的外部环境,如健康的人文环境、公平的竞争环境、良好的工作环境、便利的生活环境等,营造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广大干部,激发管理干部建设和谐校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高校应坚持以人为本,将合理有效的规章制度和人性化的管理结合起来,关注管理干部的职称评定、职务晋升、津贴分配等方面的问题,逐步缩小乃至消除他们与同等条件的教学、科研人员之间在上述方面的差距,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激发管理干部的进取和创新意识,增强他们的职业归属感、成就感和荣誉感,满足管理干部自我实现的合理要求,促进管理干部的全面发展。高校要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教育培训工作,提高管理干部构建和谐校园的能力,加强对管理干部的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和有效监督管理,努力建设和谐、高素质、结构合理的职业化管理干部队伍,不断提升高校管理工作水平,为构建和谐校园,促进高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第五篇:目的论视阈下的汉语广告语翻译

黄梨, 贾和平.目的论视阈下的汉语广告语翻译.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9,5.目的论视阈下的汉语广告语翻译

一、功能派翻译理论中的目的论

功能派翻译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出现于德国。该理论提出“任何翻译都是有一定目的的,或者说都是要实现一定的功能的,而译文是否忠实于原文往往取决于翻译的目的。此外,还要考虑译语与原语在语言和文化方面的差异,也就是说,传统翻译理论中居于首要位置的‘信’、‘忠实’或‘对等’,都要服从于翻译目的或功能”。由此可见,功能派是以目的论为其核心理论的。

“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过程,即“目的决定手段”,翻译策略必须根据翻译目的来决定。由此,目的论对翻译过程提出了三项基本法则: 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其中“目的法则”是首要法则。“目的法则”强调翻译应能在译语情景和文化中,按译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

功能派创造性地提出了目的性原则,突破了对等理论的限制,要求翻译活动必须依据翻译目的,以文本目的为翻译过程的第一准则。同时,它还强调忠实原则,并提出了翻译标准多元化的观点。这就使得翻译更贴近实际,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译者所遇到的翻译工作是多种多样的,单一的翻译标准并不能囊括一切。

二、广告翻译的特点

广告是一种有特定目标的商业活动,有极强的目的性。其目的就是传递信息,争取消费者,从而吸引他们的眼球,促成其购买活动。因而,广告必然要以消费者为中心,投消费者之所好,供消费者之所需。目的论认为,译文的预期目的和功能决定翻译的方法。要做好广告翻译首先要弄清广告文本的目的和功能。

著名的美国市场营销协会AM A(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给广告下了这样的定义:Advertising is the non-personal communication of information usually paid for and usually persuasive in nature about products, services or ideas by identified sponsors through the various media(广告是由特定的广告主通常以付费的方式,通过各种传播媒体对产品、劳务或观念等信息的非人员介绍及推广。)据此定义可知,广告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向消费者传达商品或服务的信息,以达到促销的目的。既然促销是广告行为的最终目的,那么商业广告翻译的首要目的就是: 跨越文化障碍,实现源语广告在目的语文化中的促销功能。现代广告学认为,广告的功能在于: 提供信息、争取顾客、保持需求、扩大市场和确保质量。因此,可以认为信息功能和劝诱功能是广告最主要的功能。

一般来说,广告须遵循KISS原则,即“keep it short and sweet。广告应力求简洁,一方面为商家节约投资,另一方面利于消费者的接受。不同文化的消费者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因此广告文体风格也会因地域和文化背景而有所不同。在翻译广告时,译者要特别注意去了解的目语文化的广告规范,使译文风格符合译语读者的品味。也就是说,广告翻译要遵循译入语的广告语体风格,要尊重译语文化,注重译文读者的反映。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广告翻译实现它的预期功能,有效地把产品介绍给译入语消费者,并促其购买产品。

三、汉语广告语的翻译方法和策略 为了使广告翻译有的放矢,译者在翻译前就必须充分了解委托人的翻译目的。目的论认为,翻译策略的选择必须依赖翻译的目的,即一切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也就是广告翻译方法的选择应由具体语篇的目的或功能来决定。由此,译者在广告翻译中应考虑以下三个因素: 译文语体、读者感受和译语文化。1.汉语商标的翻译策略 商标是商品的标志,它直接影响着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判断,甚至最终左右他们的购买行为。因此,为产品命名是厂商最重要的行销决策。

从语言上看,商标的构成极为简单,通常是一个词或者词组,其翻译过程不受句子、段落、篇章等较深语言层次的影响。然而,商标的翻译也是一种复杂的语际间符号的转换活动,是一种跨文化交际形式。只有充分考虑到文化背景的不同和审美习惯的差异,才能让潜在消费者产生好的联想,激发购买欲望,实现购买行为。要达到这一目的,通常采用以下翻译方法。

(1)音译法。通常是按照原商标的读音从目的语中选取最近似语。此法简单易行,若译得成功,则能保留原商标名音韵之美,又使译文充满异国情调。如: 太极(功夫)一 Taiji, 柯达(胶卷)一 Kodak, 百事得(燃气灶具)一Best, 康佳(彩电)一 Konka, 美菱(冰箱)一 Meiling, 西铁城(手表)一 Citizen。

(2)意译法。在目的语中选取与原商标语义的对应项,包括字面直译法和解释性释义法。字面直译法,即按原商标词的基本词义直接译成目标语,如: 时代(杂志)— Times, 蓝带(啤酒)一 Blue Ribbon Beer, 长城(电器)一 Great Wall, 钻石(手表)一 Diamond, 自由鸟(服饰)一 Free Bird, 自然美(化妆品)一 Natural Beauty, 贵夫人(床上用品)一 Fair Lady等。解释性释义法,即用汉语将英文商标的大致意思译出,通过精心选词或加字,准确传递商品信息,反映商品性能功效,便于消费者记忆。如: 快意(空调)一 Coolpoint, 敌杀死(农药)-Decis, 禾大壮(农药)一 Ordram,息斯敏(抗过敏药)一Hismanal等。

(3)音意结合法。译名既保留原商标的大致发音,又克服音译法缺乏具体意义的弱点,形意兼备。由于很难在译语中找到发音和意义都与原商标吻合的词,在实际操作中通常选用一些与汉语商标谐音、同时具有美好含义的英语词汇,如: 黛丝(洗发水)一Daisy, 方太(厨具)Fountain, 白沙(集团)一Beshiny, 海信(电器)-Hisense, 乐白氏(饮料)一Robust 等。这类译名响亮上口、简洁易记,达到了音、形、义的统一。

2.汉语口号语的翻译策略

英语书面广告强调巧妙的设计和良好的效果,而奇巧的构思和强烈的感召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广告的口号之中。在信息社会中,广告口号是否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是衡量广告口号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广告口号应易于理解,便于记忆,还应力求新颖独特,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汉语广告口号语常见的翻译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直译法。用直译法翻译口号能忠实地传递原文的主旨。例如:“一切皆有可能”(李宁服饰)Anything is possible;“给我一个机会,还你一个惊喜”(嘉亨印务)Give me a chance and you will have a big surprise;“拥有完美肌肤的秘诀”(丁家宜化妆品)The secret for perfect skin等。但需要注意的是,直译法并非对原形的“愚忠”,不等于字字对译。在必要时,译者应对原文的语言形式进行适当的修改,使译文表达更加地适规范易为译语读者理解和接受。

(2)转译法。指摘取口号原文中最具表情功能和呼唤功能的部分,加以引申、发挥后用地道的英文表达出来。这种方法在口号翻译中最为常见,既可照顾到原意,也可兼顾译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心理。如以下译例: 国酒茅台,相伴辉煌(茅台酒)Good and vigorous spirit 鹤舞白沙,我心飞扬(白沙集团)Fly Higher 运动休闲,我行我速(CBA运动体闲系列)Go my own way.我有我品质(龙的牌真空吸尘器)What we do, we do well.(3)仿译法。指套用英语中与产品所宣扬的理念相近的名言警句、俗语谚语。仿译法让西方消费者倍感亲切,而且具有独特的修辞美。对这一方法的成功运用,往往会收到绝佳的效果。例如: 爱您一辈子(绿世界化妆品)Love me tender, love me true.一册在手,纵览全球(《环球》杂志)The Globe brings you the world in a single copy.中原之行哪里去? 郑州亚细亚。(亚细亚商场)While in Zhengzhou do as the Zhengzhounese do 一Go shopping in the Asian Supermarket.随身携带,有备无患;随身携带,有惊无险。(速效救心九)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四、结语

广告作为一种主要的促销手段,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以及传媒如此活跃的今天,其重要性越来越不容忽视。因此,广告翻译更要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中实现不同文化间的广告促销的目的。众多的广告翻译实践表明,传统翻译理论已不能适应广告这种特殊文体的要求,难以达到广告的目的和功能。目的论要求译者在广告翻译时以目的为核心,充分发挥目的语的优势,使广告译文具有充分的信息力、十足的表现力、强大的说服力以及无限的魅力,从而更好地促销商品、宣传理念。

下载(修改稿)依法行政视阈下的行政监督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修改稿)依法行政视阈下的行政监督.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美学视阈下的应用写作探究

    应用文的审美特质探究 唐杰 (东北石油大学人文科学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8) 【摘 要】应用写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劳动,是一项不断认知美、创造美、传播美的过程,其审美特质和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阈下北大荒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阈下北大荒精神 摘要: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

    行政监督学论文

    《行政监督学》 论文 题目:我国政府信用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院系: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 完成日期:2013年5月7日 目录 摘要.........................

    行政监督论文

    论行政监督的有效性 摘要:中国行政制度形成已有千年,行政监督制度日臻完善,但当代政治界对于行政监督的内涵仍存在分歧,各持己见。完善行政监督势在必行,但其道路上仍然存在着一......

    行政监督读书笔记

    8行政监督的概念 “监者,临下也、领也、察也、视也。督者,监察也。” 在我国,监督一词首见于《后汉书·荀彧传》:“古之遣将,上设监督之重,下建副二之任,所以尊严国命而鲜过者也。......

    行政监督工作制度

    XXXXXXX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化妆品监督所 行 政 监 察 工 作 制 度为改进机关作风、优化政务环境,全面提高公信力和执行力,围绕创建“三型”机关,制定本工作制度。 一、 以......

    共青团视阈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探析

    共青团视阈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探析 摘 要: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是培育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培养具备创新创业能力优秀人才的必要途径,本文根据共青团视域下扬州大学对......

    慎独视阈下高校网络道德自律成稿

    慎独视阈中的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慎独视阈中的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 【摘要】: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交流平台,已成为大学生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思想、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