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区域经济视阈下高职高专专业建设路径探析
区域经济视阈下高职高专专业建设路径探析
当前的经济条件下,高职高专的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越来越密切了,这就要求院校在专业的设置上,要抓住市场的需求,在保证质量、结构、效益的基础上设置专业,另外,要注意对教学目标、教学模式、专业管理的创新和改革,使高职高专的专业建设能够高效率、高水平,这样才能为社会输出高质量的人才。
一、区域经济发展与高职高专专业建设的联系
(一)区域经济发展是高职高专专业建设的基础。区域经济是指某一区域的自然环境、经济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等经济特征。这种经济特征决定了一个地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需求,同时也是区域经济范围内高职高专的发展规模、类型、层次的重要基础。从某种程度来讲,区域经济结构类型决定了高职高专的专业结构设置。比如在一个工业所占比例较大的地区,高职高专在专业设置上,必然会选择设置较多与工业有关的专业;而在一个农业所占比例较大的地区,则会更多的设置一些与农学有关的专业。这种专业的设置具有必然性,从学生的角度来讲,这种专业设置,可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从高职高专来讲,其专业在这种产业结构背景下,其水平能够得到快速的提升。
(二)高职高专专业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高职高专专业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和人才的引进,高职高专通过与区域经济结构相接轨,为其提供了大量的人才供给,为区域经济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近年,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科技对经济的影响力越来越明显,与其相配比的专业性人才,能够更好的驾驭新兴的产业技术,对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都能更好的去掌握。高职高专通过创新专业设置,使其培养出的人才,能够为当地经济做出巨大的贡献,推动经济发展。
二、高职高专专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设置杂而不精。就目前来看,部分高职高专在专业设置上往往过于注重数量和规模,却忽视了质量,造成了一种专业设置很齐全,却没有精品、特色的专业。这些高职高专在专业设置的时候存在着这样的误区,即别的院校有的,我也应该有,不顾实际,盲目的扩大规模,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还有一些院校,不考虑专业的应用性,只从成本上做文章,致使其专业很多,却无法与当地经济结构相适应。
(二)专业设置与社会行业设置联系不密切。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脱节或其专业定位不明确,使其学生在毕业后,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和定位。这种学非所用的现象,导致了教学资源和人才的大量浪费,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也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三)高职高专专业教学水平有待提升,无法满足经济发展。部分高职高专因其资质和经济水平的制约,特别是一些民办的院校,其师资力量、教学设备、教学实训基地都不是健全。这种硬件上的缺失,使其培养的学生在就业时,造成其能力不足,无法胜任专业工作。另外,由于一些院校与外界联络较少,使得其专业的开设较为滞后,一些新兴的专业无法普及,造成了人才供给的断条与需求的断条。
三、创新型高职高专专业建设的方式探究
(一)专业设置要与市场相接轨。专业的设置是高职高专是否能够培养出优秀的、对经济发展有利的人才的基本前提。专业的设置其实是沟通学校功能与社会经济需求的纽带,是市场、产业、劳动力相互变化制约的前提,不容忽视。高职高专在进行专业设置时,首要考虑的就是要与市场对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人才进行培养。这一点与企业生产产品较为类似,即市场需要什么,院校就应当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这一点需要高职高专院校做好调研工作,做好与用人单位间的沟通,科学的、有针对性的进行专业设置,将有市场的专业做好、做精、做大,为企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储备。
(二)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创新教学。提高教学质量,采用创新的教学方式,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因高职高专院校的学时较为有限,所以需要其在其理论知识得以掌握的前提下,更多的去实践。院校一定要转变教学理念,大力的推行实践教学、应用教学,使学生能够在毕业后以最短的时间掌握工作技能,适应社会工作内容。在具体的实施上,学校可以大力推行勤工俭学、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寻找与本身专业有联系的企业单位,与之进行合作,设置人才培养基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又能为企业提供人才储备,实现双赢。
(三)创新专业管理。高职高专专业设置的是否合理,是否与市场需求相适应,都需要专业的创新的管理团队来进行调研和把握。高职高专的专业设置管理者需要对经济形式的发展趋势和社会生产结构的变更及时关注,将市场发展的规律和创新专业的建设联系起来,使专业的建设能够与时俱进。另外,管理者需要充分地考虑专业的规模、质量、结构是否与经济发展相一致,在专业规模的构建上,与市场人才需要是否一致;其专业质量,是否与市场经济需要的人才的层次相一致;其专业机构的整合度,是否区域经济结构相互一致。
区域经济发展与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设置是相互作用、紧密相连的,区域经济为高职高专专业设置提供环境和基础,而科学合理的专业的设置又能促进经济发展,所以在专业的设置上要以市场需求为主,有目的性的设置专业,做到有的放矢。
参考文献:
[1]黄晓平.高职高专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2).[2]梁爱文,刘先长.区域经济视阈下高职高专专业建设路径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12).
第二篇: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
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
编辑:admin 时间:2012-12-23 12:53:00
统筹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效应是明显的,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和快速发展的欠发达区域增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拓展,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未来,中国的区域政策要按照“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的精神,加快推进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实施,创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新路径。
要推动区域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区域差距最首要的问题,就是各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为社会成员提供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是各个区域发展最基本的条件的均等。在全覆盖、标准化、可持续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不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均等化,进而追求更高水平的公共服务,是积极应对基本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的重大举措和施政方向。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尚处于起步阶段,要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国情,吸取发达国家均等化的经验和教训,一是扭转机会分配结构失衡的格局,提供均匀公正的制度供给和财政供给,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的比重,扩大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二是地方政府在中央指导下根据本地特色提供充足的公共产品,促进基本民生性服务、公共事业性服务、公益基础性服务、公共安全性服务的继续完善和共同提升,使不同区域的人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三是提高特定区域的优质、战略性公共物品供给力度,培育自我发展潜力;四是完善基本公共服务的质量,凸显人性化服务。
要缩小各地社会管理水平的区域差距,创建经济协调发展的软环境。政府提供的社会管理服务及其质量,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条件。区域经济发展总是嵌入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中,与地方政府的社会管理息息相关。过去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点是在经济领域,随着区域经济政策的逐步完善,协调的重心应该转向区域社会管理和服务,为本地区社会长治久安打下坚实基础。目前各区域的社会管理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不利于各区域生产要素和资本的力量整合,因此,各区域社会管理水平差距的缩小可以为协调发展提供优良的软环境。为了大致同步推进区域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积极主动地建设和变革,一是要科学分析区域资源环境、性别结构和社会结构,充分激励各区域社会资本的跨区域流动,加强区域协同能力建设;二是强化地方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跨区域联动,在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提高联点区域的社会综合管理水平;三是加强区域社会复合管理模式的优化创新,确保各区域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四是坚持维护区域协调发展基础秩序的公平正义,营造良好的区域社会生态。
要加强各层级政府与企业、社会的协同合作,鼓励民间力量的积极参与。区域互动的主体是多元的,既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群体或有组织的团体;既可以是各级政府,也可以是地方企业。区域的协同发展离不开与横向和纵向的互动,在合作中才能使区域协同发展获得强大的推动力。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早期,由于注意到了区域的功能互补和发展的异质性,特别强调中央与地方及地区之间的合作,一方面使国家的区域政策与地区自身的努力结合起来发挥更大的作用,另一方面加强地区专业分工合作,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在协调发展的推进阶段,中央政府可以向地方政府转移更多的责任,强调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这时应重视调动地方各级组织的积极性和鼓励民间力量的积极参与,促进地方政府在社会发展、改善民生和环境保护领域的公共资源配置中有更大的作为。充分发挥区域多元主体的作用,加强各层级政府与企业、社会的立体式、多层次、宽领域的协同合作,鼓励各次区域的横向联合。这样既减轻了中央政府的财政压力,又调动了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既使地方有了更大的灵活性和弹性,又有助于推进区域的交流合作与趋同发展。
要关注“三农”问题的地区差异,促进区域统筹发展。实现农村由非均衡发展向均衡发展转型,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农业生产、农村建设、农民收入是区域经济的基础,也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统筹“三农”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前提,就是建立健全多元投入机制,破解欠发达地区农村产业发展资金难题,加快农业投资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引导社会资金渗透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合理引导农民工收入的投资倾向。“三农”协调发展的关键,是通过各种措施将农村地区与城市化进程和全国的现代化紧密联系起来,改善信息相对闭塞的状况,使其纳入相关经济圈的活动,广泛参与全国资金、劳动力和资源流通市场,让广大农村都有平等参与全国资金、劳动力和资源流通市场的机会。“三农”协调发展的指导原则是通过优惠政策和制度设计将农村地区的协调发展作为基本策略,完善农村地区发展政策体系。“三农”协调发展的必经之路是鼓励和引导农村产业的科技化、规模化、现代化、企业化经营,产生更多的以农村为背景的民营企业并形成科学合理的分布格局,提供农村经济协同发展的原动力和加速器。“三农”协调发展的推进措施是加强农村的项目建设,通过激励政策以协调区域空间分布。“三农”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加强农村法制宣传和道德建设,促进法律意识、民主意识、公共道德意识的提高,让农民真正参与到现代化建设中来。
作者:张静 穆增珍
来源:《光明日报》
第三篇:高职高专院校动漫专业建设探索
高职高专院校动漫专业建设探索
张丽香 王海
摘要:由于网络动漫的影响.动漫产业现已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但是动漫专业人才却相当的短缺。如何实现高技能型动漫人才的培养完成从传统动漫到计算机动漫的平稳转变, 以及动漫专业建设的新目标都成为新一代动漫教育工作者的重任。本文从动漫产业人才需求的特点出发,阐述了高职高专院校动漫专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其专业建设的建议。关键词:高职高专;动漫专业建设;动漫产业
由于社会对动漫产品的巨大需求.促进了我国动漫产业的兴起和快速发展.国外动漫产品的大规模进人.强有力地推进了我国动漫产业的本土化。而数字时代的到来.也给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带来了生机.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又给我国动漫专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和机遇。我国动漫专业的教育在本世纪初开始快速发展.日前已粗具规模.既有面向研究开发型的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教育.又有面向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高专、中专和各类培训班的教育.并逐步显现出体系化的雏形。开办动漫专业及相关专业的院校已经由最初的几十所发展到现在的400多所.在未来的几年里.还将有更多的院校开办动漫专业.而且专业方向将越来越细化。作为高职高专院校.如何针对社会的需求.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培养出符合动漫产业需要的动漫人才.已是各大院校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动漫产业对动漫专业人才需求的特点
目前我国的动漫人才相当缺乏,总需求量大约为25万人。而各高校每年能提供的毕业生大概在5000人左右.远远无法满足动漫产业对人才的渴求。在动漫产业中.人才的需求旱现“金字塔”型:最底层为运营、支持、服务等“边缘”人才;“中段”是动漫设计与开发人才:“塔尖”是主创作师、主程序员、美术总监等人才。而现在需求最多的是“中段”人才,“中段”人才以故事原创人才、动画软件开发人才、二维三维动画制作人才、动画产品设计人才、网络和手机游戏开发人才和动I田j游戏营销人才为主。然而.我国目前培养的人才却是以低端运营、服务人员为主。而“塔尖”人才并非经过j五年的学校学习就可以培养出来的。但是“中段”人才则是可以通过在校学习培养的:,所以.高职高专院校应根据动漫产业对人才需求的特点.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动漫是个发展较快的产业,传统的动漫工艺已不能适应新时期动漫产业的要求,计算机元素的大量引入.使得动漫变得更为牛动、逼真,流通得更为迅速。种种电脑特技让大众对动漫发展瞠目结舌之时.也给整个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这种要求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社会对动漫专业人才的要求.动漫的创作早已不是传统陈旧的纸卜绘制和印刷。计算机元素的加入、越来越细的设计分工.也给动漫专业人才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动漫不再是单一的学科,而是一个多学科融合的综合学科.它要求动漫T作者是兼具刨作与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所以在教学计划的设计七.在专业课程的设置L,不仅要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还要重视对他们创作能力的培养。创作能力的培养体现在增加学生的人文修养.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足够的理解和把握.对文学、艺术和影视创作有一定的研究与修养,只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素质.才能适应工作的要求。
高职高专院校动漫专业的培养现状
我同动漫专业是1953年开始设立的.但是在2000年以前,动漫专业的招生和就业情况并不理想。例如.作为我国动画人才培养的龙头,也是全国最早创建动嘶学院的北京电影学院.在2000年以前共有动漫专业毕业生50人,平均一年只培养一个毕业生,而且这其中还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毕业后转了行.2000年以后,动漫产业的广阔市场受到社会的追捧,社会对动漫人才的需求猛增,许多院校开始纷纷设立动漫专业,有些大学甚至设立动漫学院.到2006年,我国已有447所高校开办动漫专业.每年为社会输送动漫人才近5000人。社会上还有不少的培训机构开办各类动漫培训.使得动漫人才的培养形成一定的规模。
我国高职院校的动漫专业多半设立在艺术类或计算机类院系中.由于设置的院系不同.对动漫专业的学习侧重点也不相同。一般来说.艺术类院系开办的动漫专业较为侧重原画能力的培养.而计算机类院系开办的动漫专业一般会将教学重点放在动漫设计或游戏的相关软件的应用上。现在,很多院校设立了动漫学院或动嘶学院.将动漫争业细化为各个方向.例如原画方向、游戏方向等.面向社会的具体需要。制定了不同岗位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高专院校动漫专业的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课程体系不完善
由于动漫专业是个较新的专业.对于该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以往可供借鉴的经验不多。在相当多的专业院校晕.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对动漫专业的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的定位.许多人认为动漫专业的教育就是美术教育和计算机教育的结合.有的人则偏重技术层面或艺术层面。对其教育本质理解的狭隘.导致制定的专业培养方案并不完善。事实上.动漫专业教育即使是细化了专业方向。也仍是艺术与技术结合、理论与技能结合、创作与经营结合等内涵形成的综合性教育体系。所以需要不断的探讨课程体系.逐步完善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目标.
师资力量薄弱 我国动漫专业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现在的教师大部分是由原来从事美术或计算机教育的教师担任.或者是从公司里聘请有项目经验的动漫人才来进行实训课程的教学或进行专题讲座。公司的专业人才具有良好的技术和项目开发经验.但是缺乏教师的专业技能.对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能力并不了解.其专业知识结构和技能体系不够系统:学校的教师虽然具有良好的动漫专业理论知识.但缺乏动漫项目的开发经验.所以,师资力量是目前动漫专业发展的最大难题。
硬件设备落后
动漫专业涉及的相关教学设施分为基础实验摩和专业实验室.具体分为标准动嘶实验室、音视频实验室、非编实验室等,主要设备是计算机和各类动漫游戏制作软件。由于这些设备相当昂贵.现在只有一小部分有经济实力的院校能提供优秀的设备资源。例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动漫专业就拥有价值一千多万元的动漫教学仪器设备.拥有国内最先进和最完善的影视动画教学实习设施.该校引进厂国际尖端品牌全套IBM双屏工作站.Edit实时编剪系统、Sony数字,模拟录影设备以及国际先进的专用三维动画捕捉系统,但是并非每个院校都有这么雄厚的资金.大部分院校的动漫专业仅仅拥有普通计算机实验摩、画室等基本教学设备。由于设备相对落后,无法满足教学的要求.使得教师只能将部分教学内容“纸上谈兵”或放弃不讲.这使得学生毕业后无法立即从事相应的岗位,还需要由企业负责相关的培养学习.
高职高专院校动漫专业的发展对策
动漫专业是目前市场看好的朝阳产业,随着网络的发展,其发展前景不可估量.高职高专院校要将动漫专业建设得更合理,笔者提出几点建议:
准确定位,确定特色教学
高职高专的教育特色就是注重以市场为指导,以就业为导向。在专业培养目标上.要根据国内动漫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特点和学校的教学条件以及学生的素质实施准确定位。不能盲目的跟从其他院校.要从自己院校的实际出发.制定适合学校发展的教学计划,不断完善课程体系。优化专业结构。在教学中.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遵循“理论够用.注重实践”的原则.
建立合理的教师队伍,培养“双师型”人才
对于一个专业来说,拥有一支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在动漫专业师资队伍的建没卜,除了学历、职称结构要合理外.应当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和培养.采用“走出去,请进来”和“产学研”结合的方法。提供良好的师资队伍培养方式.建立一支稳定的师资队伍.
重视校企合作,加强人才培养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和重要特色.动漫专业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除了学校提供的实验设备外.校企合作的实习基地可作为实践教育的主阵地.对人才素质的培养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各院校必须加强与动漫企业的合作.与企业联手培养人才或为企业定向培养人才,探讨多种可行性。现在主要有两种校企合作的方式,一种是企业提供项目,学校安排学生到企业中参与项目开发;另一种是学校开设实训课程,企业提供培训人员对学生进行实训教学。无论采用什么方式。目标均是通过利用双方的资源,达到共同培养动漫人才的目的。
作为高职高专院校应以市场需求及其变化为导向.注重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并适时地调整与优化动漫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培养出企业真正需要的动漫专业人才。参考文献:
[1]傅立新,顾亿天,徐大鹏,史光辉.重视基础加强实践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动漫人才——动画专业人才培养适应性调查报告[J].中国大学教学,2007。(5). [2]赖晶亮.高职高专动漫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发展策略[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7.(23). [3]张刚.动漫产业现状与职业院校动漫专业教育[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23(10). 作者简介:张丽香(1978—),女,广东潮阳人,私立华联学院软件工程系讲师.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神经网络。
王海(1975—),男,江苏邳州人,私立华联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讲师、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数据挖掘、数据仓库。
第四篇: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下)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下)试卷
只选错的
1、我国城乡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公有制和非公经济的融合发展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一个趋势。
正确
错误
2、生产要素流动的规律是边际效益率。生产要素流向边际效益低的地方。
正确
错误
3、判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财政是否为公共财政,主要看其收入来源,而不是财政支出结构。
正确
错误
4、农业现代化的一般和中国特色结合起来,才是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正确
错误
5、随着改革不断深入,我国多种经济成分不断发展,非公经济越来越少,独资企业越来越多,各种企业的财产组织性日渐增多。
正确
错误
6、我国的三大产业:工业、农业、服务业。
正确
错误
7、我国东部地区想继续保持经济不断增长,需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还要向质量效益型企业发展。
正确
错误
8、建国初期我国重点发展农业,优于服务业,如今世界粮食危机严重,农业仍然是优于服务业发展。
正确
错误
9、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把过去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转变为进口协调拉动。
正确
错误 10、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开展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要求国土资源划分为若干板块实行切合实际的区域政策。
正确
错误
11、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分为三大功能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
正确
错误
12、限制开发区如自然保护区等,有不允许开发的地区。
正确
错误
13、国土开发格局的区域划分,以行政区为依托,没有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
正确
错误
14、各主体功能区之间,需要西部向东部产业转移。
正确
错误
15、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解决好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
正确
错误
16、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
一体化
多元化
丰富化
同步化
17、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立。
政企合并 政企分开 政企对立
政企同步发展
18、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需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要实现公共服务,建立完善的公共体系,实现()。
基本公共服务特殊化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重点公共服务优先化
重点公共服务均等化
19、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对()进行就业援助制度。
单亲家庭
军属家庭
零就业家庭
无子女家庭
20、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是加大公共服务领域投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
核心
关键因素
前提条件
手段
2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以()为主体,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私有制
混合所有制
公有制
公有制和私有制
22、《企业国有资产法》的出台出台和执行,有利于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提高我们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水平。
国有资产
企业财产
公共财产
公有制财产
2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按单独编制,纳入本级人民政府预算,报()批准。
上级人民代表大会
本级人民代表大会
当地财政部门
国家财政部门
24、建立起城乡公共服务的统一制度,要靠完善的公共财政体系 ;要靠全国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
财政直接支付制度
资产异地管理制度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资本经营预算制度
25、十七届三中全会的“五个统筹”提到农村服务业的发展,要与农民接受服务的能力和()相适应。
消费水平
消费喜好
消费环境
家庭收入
26、十七大报告指出:把过去主要依靠()产业拉动,转变为一二三产协调拉动。
一
二
三
四
27、企业自主创新的良性循环为()。①资金投入②取得技术效果③转化为经济效益④资金再投入
①→③→②→④
①→②→④→③ ③→②→①→④
①→②→③→④
28、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阶段。
大力兴农
先工业后农业
一元结构
以工促农、以城带乡
29、要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制度,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是在()提出的。
十七届六中全会
十七届三中全会
十七届五中全会
十六届三中全会
30、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实行政企自觉分开,()适当分立。
所有权和经营权
所有权和管理权
财产权和管理权
以上答案都不对
31、公共财政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主要用于()的一种财政。
提供公共产品
提供公共服务
履行政府职能
履行宏观经济政策
32、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针对经营性国有资产投资的利润如何()的一项经营制度。
收缴
分配
监管
使用
33、国家取得的下列国有资本收入及支出中,应当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包括()。
从国家出资企业分得的利润
国有资产转让收入
从地方出资企业取得的直接收入
从国家出资企业取得的清算收入
34、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统筹整体与局部发展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统筹政治文化发展
35、以()作为划分企业类型的标准。
企业的财产制度
企业的资本组织形式
企业的资产规模
企业的盈利能力
36、自主创新包括()几大创新。
新能源创新
技术的创新
体制和机制的创新
管理的创新
37、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中,公共服务包括()。
“三就一保障”
交通
科技
通讯
能源
38、下列选项中属于公共财政的是()。
税收
财政拨款给交通建设
国家支付的义务教育经费
外汇
39、国有资本中企业的改革包含()制度。
政企分开
政资分开
利税分开
人岗分开
40、国有投资可以有()形式,是相对非国有投资而言的。
国有独资
国有控股
国有参股
外资
第五篇:新时代下高职高专院校实验室建设探讨
新时代下高职高专院校实验室建设探讨
(刘卫兵 郑州财经学院 450000)
摘 要 新的时代下高职高专院校肩负着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技术型人才的重任,如何结合高校专业特色和科学研究,建设和发展高校实验室为广大学生提供可靠的培养条件。如何适应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结合教学实践环节的改革来创建相应的实验室,这已成为影响高校科研水平、育人质量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实验室,硬件建设,软件建设,高职高专
高职高专院校实验室是学校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教学和科研质量,实验室水平是反映一个学校教学水平、科学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为了适应教学改革的形势,必须加强实验室建设,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
一、新时代下高职高专院校应怎样建设实验室
(一)硬件方面
实验室的建设包含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两方面,硬件建设包括:实验用房、仪器设备及基础设施等物质条件。软件建设包括:实验室的管理体制和模式;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具有业务水平和组织管理水平很高的技术人才担任主任之职;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实验室技术人员并加强实验室与各系部教研室之间的联系等等。实验室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硬件建设是软件建设的基础,软件建设是硬件建设的强有力的保障。
1.设备选购
新时代下,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发展迅速。其实验室的建设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根据学校办学规模、专业发展的需要选准学校专业重点对专业发展方向所建的实验室进行定位、规划和决策。
(1)正确认识基础实验室和重点实验室
基础实验室为保证正常的教学科研活动而组建的,是高校办学的基础。其任务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完成正常的教学实验任务。学生在这里能够增强感性认识,提高自身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当然,基础实验室教学任务重,仪器数量多,利用率高。而重点实验室则是配套
学校重点学科建立起来的,是学校教学科研的支柱,是学校办出水平、办出特色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提高师资队伍水平、稳定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手段。
(2)合理选择设备
设备的技术性能与设备的价格呈正比关系,设备投资不能盲目追求设备的先进性,而应根据教学科研实验的实际需要和经济条件来决定。要经过各方面调查研究,生成可行性分析报告,并对比选型。教学设备在选择时强调实用性和易操作性,要求不易损坏,同时要保证一定的数量,但对其精度往往要求不是很高。而科研仪器设备必须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精度、较好的性能,才能保证产生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设备的选型应根据教学科研的实际需要,要兼顾实用性与通用性,用有限的资金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
(二)软件建设
1.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和模式
软件建设首先要从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和模式方面下手。新时代下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也在发生变化,传统的实验室管理体制和模式已不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高校要建立综合实验设备中心,实验室要由综合实验中心统一管理,并建立“设备购置、实验室管理、实验教学、实验室建设、实验员管理”等一条龙的管理模式。实验室建设和改造充分发挥设备和实验室统一管理的优势,并且实验资源也会得到优化配置和共享,提高实验室利用效益。增强了实验教师的指导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统一管理后,所有实验室可作为一个整体共同参与开展生产服务,增强了科技服务能力。可见,“实验设备中心”对于高校更好充分发挥教学、科研和科研开发起着重要作用。
2.强化实验室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
加强实验室管理,防止重购轻管的现象,目的在于提高实验仪器寿命,充分发挥使用效率,更好地为教学和科研服务。要强化实验室管理,必须做到:建立健全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只有建立健全了各种规章制度,才能使实验室建设始终处于规范化、合理化、公正化之中;实验仪器设备建帐建卡。实验仪器设备是学校的重要资产,一定要建帐建卡专人管理;建立设备使用信息反馈制度,对设备进行专项备案,以便为主管部门日后制定设备购置计划的调查论证、选型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选聘热爱实验室工作、具有奉献精神、具有较高业务水平和
善于组织管理的实验室主任。实验室主任既是实验室的学术带头人,又是实验室的主管和实验教学的组织者,由他来进行工作部署、指导、检查和总结;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来加强实验室的工作人员队伍素质。培养和选拔实验教学骨干,建设高素质的实验技术队伍。实验技术队伍是高校教学和科研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一支结构合理,能熟练掌握现代化实验技术和对实验室进行科学管理的高水平实验技术队伍,既是高等教育培养人才和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也是搞好实验室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需要。
加强实验室内部之间以及与教研室之间的联系,理论教师属教研室,而实验人员属实验室,教研室很少参与实验室的教学研究和建设,因而给实验教学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如何加强实验室内部之间的交流以及协调好实验室与教研室之间的工作关系,是加强实验教学的研究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是深化实验室体制改革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现在有很多高校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实行一体化管理机制。也就是将相关的教师和实验室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组成一套教学工作班子,相关人员可在教研室与实验室之间流动。这样,既有利于加强实验室活力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又有利于减少工作环节,加强统一管理。
三、新时代下,寻求多种途径建设高水平的实验室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新时代的科学研究就要具备高新技术实验室。这就要求我们高校的实验室建设要有超前意识。为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必须从过去的低、中档向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发展,而资金是制约实验室建设和发展的主要因素。目前我国高职高专民办院校办学经费较紧张,能用于实验室发展与建设的设备经费就更显不足,实验室要发展,就必须寻求多种途径。学校可以采取和企业联合办实验室以及采取借、租、赁的方式搞实验室建设。这种方式并不局限在本系统内,如学校内部不同学科之间或兄弟院校之间,都可以加强沟通和交流,让闲置不用或没有充分发挥作用的设备运转起来,至于其中的费用问题可通过自行协商解决。对于学校系统以外的合作,形式更加灵活多样,既可以借、租赁他人的仪器设备,也可以别人出设备,学校出入联合搞对外有偿服务,还可以把课程少的教师派到别的单位联合搞开发等等,最后把所得经费的相应部分再投资到实验室建设中去,促进实验室的进一步发展。
总之,高校实验室是各高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信各高校也会重视其发
展。同时,我们也有理由相信,我国的高校实验室必将建设成为能满足各高校教学科研的高水平和高效率的现代化的实验室。
参考文献
[1]李璇,杨万政.构建现代化高校实验室工作新模式[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8):166-169.[2]周伯明,王菊芳.实验人员队伍建设是高校实验室建设的关键[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05,22(8):142-146.[3]朱文强.完善高校实验室管理队伍建设的研究与探讨[j].科技广场,2010,(2):136-138.[4]刘欣,尹秀玲,宋金玲.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模式的改革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15):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