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前沿)新农村建设视阈下农村党支部领导能力的思考

时间:2019-05-12 16:05: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理论前沿)新农村建设视阈下农村党支部领导能力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理论前沿)新农村建设视阈下农村党支部领导能力的思考》。

第一篇:(理论前沿)新农村建设视阈下农村党支部领导能力的思考

新农村建设视阈下农村党支部领导能力的思考

张衍霞

1(中共山东省委党校,济南,山东 250021)

摘要:进行新农村建设,必须切实提高农村党支部的领导能力。本文针对目前农村党支部领导能力的现状,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提出了切实加强农村党支部领导能力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党支部;领导能力

农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农村党支部领导作用发挥如何,直接影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及和谐村庄的建立与成败。因此,必须切实提高农村党支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领导作用。

一、农村党支部领导能力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工作部门对于提高农村党支部“四大”领导能力高度重视,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例如,山东省潍坊寿光市三元朱村以王乐义为领导的村党支部,带领村民以冬暖式塑料大棚发家致富,并向全省、乃至其他外省市传授相关技术。除了这些闻名全国的典型,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还有许许多多能够领会中央农村经济工作精神,并把这些精神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的优秀党支部。他们能够把上级对“三农”的支持保护政策用足用好,充分发掘本村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等,带领群众发展特色农业或工副业,从而走向富裕之路。

在充分肯定大多数农村党支部带领群众建设新农村领导能力的同时,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党支部在这方面的能力还比较弱。在经济方面,有的村干部无一技之长,发展经济的技术和能力还不如一般群众,根本谈不上带领群众闯市场,发展农村经济;有的虽有能力,但缺乏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思想,只顾自己发家致富,不愿为群众提供服务。在民主政治方面,有的素质不高,能力不强,决策不 张衍霞(1969年——)山东聊城人,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共党史的研究。1

民主,工作方法简单粗暴;有的支部组织活动少,致使有的党员党性观念、宗旨观念淡薄,不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有的党支部对文化生活重视不够,认为“不抓粮食没饭吃,不抓文化不要紧”,致使许多地方的农村文化生活匮乏、单一,集体主义、遵纪守法、尊老爱幼、团结邻里等积极健康的思想价值观念和各种科学知识得不到有意识的培养和传播,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迷信、赌博等消极腐朽的东西乘虚而入,影响了农村的健康发展。在村庄的安定团结方面,有的村支部工作不够主动,即把自身定位在搞好上级盯得比较紧的任务,如催粮交款,计划生育工作等,而对于村里的治安、环境卫生、协调关系、帮贫济困方面的工作则比较消极。

二、目前影响农村党支部领导能力的原因

尽管各级党委在农村党支部建设上倾注了大量心血,做了认真细致和富有成效的工作,但是,就目前的现状来看,农村党支部的领导能力还存在一定问题。其主要原因是:

一方面,农村存在着的制约党支部领导能力提高的客观因素:一是村里债务面广量大,短时间内化解比较困难,减弱了乡村持续发展的能力;二是村集体经济发展缓慢,村干部工资报酬低,耗费精力多,年老离任后生活又无保障,影响了工作积极性;三是村里可支配财力减少,难以兴办公益事业,弱化了党组织的作用;四是上级党委缺乏有效的考核、培训和监督制度,干部德、能、勤、绩无法准确公正的反映出来,优不奖,劣难罚,挫伤了干部工作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农村党支部自身能力建设方面还存有与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的问题:一是部分村干部综合素质不高,驾驭复杂工作局面、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不强,带领群众发展经济能力不强,工作作风、履职能力等与广大群众的期望要求尚有差距;二是创新能力较差。一些干部思想保守,不善于调查研究和思考,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拿不出很好的办法和对策,要么束手无策,要么畏难退缩;三是个别党支部班子不团结,缺乏工作合力,导致工作脱节,领导核心作用弱化。

三、切实加强农村党支部的领导能力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笔者认为,农村党支部在加强自身建设方面应该有“三个着力点”:

1、着力于解决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影响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主要问题,努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农村党支部要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明确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深化农村改革的工作思路。制定和完善增强村级组织服务功能、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保护和调动农民群众发展经济积极性等方面的具体措施。在实际工作中,要以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促进和谐村庄建设。要妥善解决基层矛盾,通过实行“一把手”责任制、不定期排查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严格责任追究制、重大问题报告制度等措施,加强协调各方利益、化解各种矛盾的能力,为构建和谐村庄营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实现农民之间、农民和政府、农民和周边企业之间的关系和谐。

农村一些矛盾和问题的解决,农村干部队伍的稳定,从根本上有赖于农村经济、特别是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因此,各级党委要积极引导农村干部把工作重心放在发展农村经济,特别是发展村集体经济上来。要立足乡情、村情,坚持因地制宜,发展优势的原则,带领农民确立正确的经济发展路子。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与扶助,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实施规模效应。

2、着力于解决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群众关心的重点问题,积极推动和谐农村建设。

当前农村受各种思想观念影响的渠道明显增多,程度明显加深,群众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在打牢共同的理想和信念上下大功夫。中央目前提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心放在基层和农村,农村党支部也要不断提高宣传思想工作的针对性和主动性,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服务工程来加强农村的文化阵地建设,从实际出发,把体现党的意志同反映农民心声统一起来,积极引导社会热点问题,帮助农民群众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同时制定和落实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具体措施。

要加快水、电、路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进一步改善村容村貌,例如德州市积极建设沼气池和大型秸秆气化站,推广农村太阳能热水器,为农民提供洁净的新能源。新能源进村入户在赶走炊烟、改善农民生活和农村生活卫生环境状况的同时,还可以为他们节省能源费用支出,使农村

走上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3、着力于解决管理民主和农村党组织与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加强基层组织。

伴随农村税费改革的推进,村级党组织由管理向服务的职能转变势在必行。这种职能转变的速度,决定着一定时期内村党支部功能和作用的发挥。各级党组织必须全力推动村党支部服务职能的及时跟进,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势任务,重新明确村级党组织的工作职责,落实工作任务。把为民分忧、替民解难、促民发展作为农村全部工作的重心和落脚点,不断转变工作方式方法,逐步拓宽服务的途径和手段,增强服务本领和技能。不断加强村党支部成员的思想观念教育,引导树立服务绩效理念,增强服务意识,消除旧有狭隘的权力观、私利观和价值观,为切实做好服务工作,发挥村党支部服务功能提供动力。

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改进农村党组织的组织设置、活动方式和工作方法,深化“三级联创”活动。在村党组织领导下,有序推进村民自治,健全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教育引导农村党员增强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坚定性,明确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具体要求;综合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农村党员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

参考文献: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学习读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

2、姚锐敏等著:《乡村治理中的村级党组织领导》,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3、牛若峰等著:《中国的“三农”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4、于生主编:《农村基层党的执政能力调查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

5、万福义主编:《新世纪新阶段党的基层工作实务》,人民日报出版社2003年版。

第二篇:5设视阈下农村党支部领导能力问题研究

新农村建设视阈下农村党支部领导能力问题研究

作者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 张衍霞 农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农村党支部领导作用发挥如何,直接影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及和谐村庄的建立与成败。因此,必须切实提高农村党支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领导作用。

一、农村党支部领导能力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工作部门对提高农村党支部“四大”领导能力高度重视,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许多党支部能够把上级对“三农”的支持保护政策用足用好,充分发掘本村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等,带领群众发展特色农业或工副业,从而走向富裕之路。

在充分肯定大多数农村党支部带领群众建设新农村领导能力的同时,还要看到有部分农村党支部在这方面的能力相对较弱。在经济方面,有的村干部无一技之长,发展经济的技术和能力还不如一般群众,根本谈不上带领群众闯市场,发展农村经济;有的虽有能力,但缺乏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思想,只顾自己发家致富,不愿为群众提供服务。在民主政治方面,有的素质不高,能力不强,决策不民主,工作方法简单粗暴;有的支部组织活动少,致使有的党员党性观念、宗旨观念淡薄,不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有的党支部对文化生活重视不够,认为“不抓粮食没饭吃,不抓文化不要紧”,致使许多地方的农村文化生活匮乏、单一,集体主义、遵纪守法、尊老爱幼、团结邻里等积极健康的思想价值观念和各种科学知识得不到有意识的培养和传播,影响了农村的健康发展。在农村的安定团结方面,有的村支部工作不够主动,把自身定位在搞好上级盯得比较紧的任务,如催粮交款,计划生育工作等,而对于村里的治安、环境卫生、协调关系、帮贫济困方面的工作则比较消极。

二、目前影响农村党支部领导能力的原因

尽管各级党委在农村党支部建设上倾注了大量心血,做了认真细致和富有成效的工作,但是,就目前的现状来看,农村党支部的领导能力还存在一定问题。其主要原因是:

首先,农村存在着的制约党支部领导能力提高的客观因素。一是村里债务面广量大,短时间内化解比较困难,减弱了乡村持续发展的能力;二是村集体经济发展缓慢,村干部工资报酬低,耗费精力多,年老离任后生活又无保障,影响了工作积极性;三是村里可支配财力减少,难以兴办公益事业,弱化了党组织的作用;四是上级党委缺乏有效的考核、培训和监督制度,干部德、能、勤、绩无法准确公正的反映出来,难以提高干部工作的积极性。

其次,农村党支部自身能力建设方面还存有与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的问题。一是部分村干部综合素质不高,驾驭复杂工作局面、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不强,工作作风、履职能力等与广大群众的期望要求尚有差距;二是创新能力较差。一些干部思想保守,不善于调查研究和思考,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拿不出很好的办法和对策;三是个别党支部班子不团结,缺乏工作合力,领导核心作用弱化。

三、切实提高农村党支部的领导能力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笔者认为,农村党支部在提高领导能力方面应该有“三个着力点”:

(一)着力于解决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影响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主要问题,努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农村党支部要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明确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深化农村改革的工作思路。在实际工作中,要以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促进和谐村庄建设。要妥善解决基层矛盾,通过实行“一把手”责任制、不定期排查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严格责任追究制、重大问题报告制度等措施,加强协调各方利益、化解各种矛盾的能力,为构建和谐村庄营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实现农民之间、农民和政府、农民和周边企业之间的关系和谐。

农村一些矛盾和问题的解决,农村干部队伍的稳定,从根本上说有赖于农村经济特别是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因此,各级党委要积极引导农村干部把工作重心放在发展农村经济,特别是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上来。要立足乡情、村情,坚持因地制宜,发展优势的原则,带领农民确立正确的经济发展路子。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与扶助,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实施规模效应。

(二)着力于解决管理民主和农村党组织与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伴随农村税费改革的推进,村级党组织由管理向服务的职能转变势在必行。这种职能转变的速度,决定着一定时期内农村党支部功能和作用的发挥。各级党组织必须全力推动村党支部服务职能的及时跟进,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势任务,重新明确村级党组织的工作职责,落实工作任务。把为民分忧、替民解难、促民发展作为农村全部工作的重心和落脚点,不断转变工作方式方法,逐步拓宽服务的途径和手段,增强服务本领和技能。不断加强村党支部成员的思想观念教育,引导树立服务绩效理念,增强服务意识,消除旧有狭隘的权力观、私利观和价值观,为切实做好服务工作,发挥村党支部服务功能提供动力。

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改进农村党组织的组织设置、活动方式和工作方法,深化“三级联创”活动。在村党组织领导下,有序推进村民自治,健全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教育引导农村党员增强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坚定性,明确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具体要求;综合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农村党员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

(三)着力于解决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群众关心的重点问题,积极推动和谐农村建设。

当前农村受各种思想观念影响的渠道明显增多,程度明显加深,群众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构建和谐农村必须在打牢共同的理想和信念上下大工夫。农村党支部要不断提高宣传思想工作的针对性和主动性,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服务工程来加强农村的文化阵地建设,从实际出发,把体现党的意志同反映农民心声统一起来,积极引导社会热点问题,帮助农民群众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同时制定和落实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具体措施。要加快水、电、路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村庄规划和环境治理,进一步改善村容村貌,使农村走上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有了一个个和谐村庄,才有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总之,农村党支部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党在农村的中心任务,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支部和党员队伍建设,着眼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实际问题的解决,着眼于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着眼于党在农村自身形象的不断提升和执政基础的日益巩固,加强领导能力建设,充分发挥好、保护好、实现好农村党支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第三篇: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几点思考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几点思考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在这“二十字目标”中,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表征,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能否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乡风文明”的本质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它包括文化、风俗、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文化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是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要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既要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又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既要推进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又要加强农村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农村精神文明是农村发展现阶段的基本要求和重要表现。在农村发展硬件投入普遍不足的情况下,把农村发展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下面结合章贡区实际,就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作初步探讨。

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党中央一贯高度重视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自1995年中宣部、农业部联合发出《关于深入开展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若干意见》,在全国农村开展了以创建文明家庭、文明村镇和文明乡镇企业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群众性创建精神文明活动以来,陆续实施了一系列精神文明创建工程,精神文明建设机制得到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的文化面貌得到较大改观,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升。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从社会文明建设看,“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是物质层面上的,属于物质文明建设的范畴,前者是建设新农村必要的物质基础,后者是建设新农村的物质体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是精神层面上的,属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前者是建设新农村的灵魂,后者是新农村的具体体现,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协调统一。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立足于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立足于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立足于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改变农村面貌,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促进农民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向现代化转变。

二、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长的迫切需要,也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十六大以来,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着眼于增强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基础,着眼于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着眼于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农村文明程度,取得了新进展,积累了新经验。但我们也要看到,在农村局部地方,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封建迷信活动、黄赌毒等沉渣泛起,见利忘义、坑蒙拐骗、假冒伪劣等现象时有发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改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不断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首先,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可以引导农民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观念和文明意识,教育和引导广大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冲破落后传统观念束缚,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觉性和紧迫感。第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可以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通过提供多种形式的技能培训,推动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开展创建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等活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第三,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能推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加快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设施建设,切实提高农村基层文化服务的能力。

三、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途径

一、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形成“文明乡风”。

“村容整洁”是农村的外表,“乡风文明”是农村的灵魂,两者都是农村文明程度的体现。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要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的总体要求,围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入开展爱国爱家、遵纪守法、勤劳致富、计划生育、移风易俗、赡养老人、讲究卫生等方面的宣传教育,坚决遏止封建迷信蔓延、宗族势力抬头、反动邪教渗透的现象,引导农民增强现代文明意识,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激发农民群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传统美德,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一是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胡锦涛同志关于“八荣八耻”的要求,是新时期践行“乡风文明”的基本准则。章贡区在全区各镇村的“社情民意点评栏”中专门开辟“道德评议窗”,制作“八荣八耻”宣传牌、宣传单、宣传画,进行广泛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同时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媒介和开展以“一个评议窗、一块指示牌、一个美德袋、一张新课表、一本美德贴、一本美德册、一张格言卡、一张宣传画、一本童谣集、一面美德墙”为内容的“美德十个一”活动,把总书记的要求贯彻到农村,努力营造倡导文明,移风易俗的氛围,并引导农民提高素质,抵制和摆脱封建迷信等愚昧落后观念和陈规陋习的影响,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健康、文明、进步的风尚占领农村阵地,逐步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推进“文明乡风”的形成,保持农村社会的繁荣稳定。二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章贡区利用农村“临时法庭”、“模拟法庭”、“道德法庭”等形式,教育和引导农民学法、知法、懂法、守法,增强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诚信意识。同时积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治安联防队伍建设,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构建农村治安防控体系,制订和完善村民公约,加快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技能的新型农民。三是加强宣传文化阵地建设。以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为核心,积极发展群众文化。章贡区各村充分利用戏台、祠堂、学校、广场等阵地搭建起“邻里大家乐”风采展示活动平台,做到“五有、四化、一互动”:即“有一个舞台、有一个组织、有一个团体、有一个计划、有一个展示;活动经常化、形式多样化、内容精品化、参与平民化;台上台下互动”,在各种节庆、民族传统节日、农闲时间,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广泛吸引群众参与,丰富和活跃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确保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

二、大力创新创建载体,丰富文化生活。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关键是要有一个好的载体。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抓住农户这个细胞,在入户到人上下功夫;抓住村这个关键,在夯实基础上下功夫;抓住小城镇这个龙头,在示范带动上下功夫;抓住连片创建这个纽带,在整体提高上下功夫,不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一是注重发展新型文化载体。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广播电视的进村入户以及远程教育的不断延伸,农村接收社会信息的渠道多了,参与社会政治的渠道顺了,了解社会市场的渠道通了,接受社会教育的面更广了,广大农民基本改变了过去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封闭生活方式,有些先富起来的农民开始转变观念,从原先的充实“钱袋”到今天的充实“脑袋”,涌现出了许多农村“科技带头人”、“科学种田户”,同时开始追求健康、向上、丰富的文化生活。章贡区抓住契机,注重培养民间艺人,对民间艺人进行登记造册,组织引导、农民自发组建了唢呐、二胡、舞龙、腰鼓等演出团体,开展经常性的演出活动;同时充分发挥省、市文明单位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带头示范作用,全面启动“文明帮建”活动,帮助34个自然村建设宣传文化活动室,营造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群众文化氛围。二是注重培植地方特色文化。农村文化的生命在于特色。近几年,章贡区在巩固和发展原有特色文化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传统民间文化,每年举办一次全区农民文化艺术节,在农民文化艺术节上通过举办“沃土欢歌”文艺演出大赛、“新村新貌”书画摄影展、“好戏下乡”专业剧团巡演、“精品回放”电影村组巡映以及“喜运丰收粮”、“喜运丰收果”、“喜夺胜利果”等农民趣味竞技比赛,从多个层面立体展现全区农村农民的文化特色,给农民朋友打造内容丰富的精美文化大餐。各镇村也纷纷结合传统文化,注入时代气息,培植各具特色的乡村文化,通过不同形式、不同风格,自编自导,经常深入各村开展各具特色的表演,把国家各项方针政策深入宣传到千家万户,深受广大农村群众的普遍欢迎,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大“助推器”。

三、注重创新工作形式。章贡区结合工作实际,大胆创新工作形式,在农村文明创建中实现了四个“变”。一是变“普通话”为“地方话”,把政策精神编成“三字歌”、“三句半”、民谣、鼓词说唱等地方形式,使上级文件精神变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听得懂,容易记,增强了政策文件宣传的实效性。二是变“念文件”为“演节目”。一改过去枯燥的“念文件”方式,把要宣传的内容编成戏曲、小品等文艺形式,寓教于乐,寓教于演,寓教于学,让群众愿意来,坐得住,听得进。三是变“被动听”为“主动答”。改变过去“干部在台上宣讲,群众被动接受”的形式,把要让农民知道的内容编成知识竞赛题,通过举办知识抢答赛,或者在文艺演出中穿插有奖问答,让台上台下互动起来。四是变“灌输式”为“互动式”。把“一厢情愿”式的灌输教育,变为“听得进去、说得出来”、由一知半解转变为不懂就问的“互动式”。从“我们讲什么群众听什么”,变为“群众关心什么我们就讲什么”,使得思想政治工作与群众所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有效地解决了“群众坐不住、听不懂、学不进”的问题,大大增强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三、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提升道德水平。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农村的有机结合,必须建立协调机制,协调发展。乡风文明与“二十字”目标的其余几项相比较,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也是一项“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工作,做好这项工作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是不可少的。因此,在工作中,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与制度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完备的制度保证文明创建常抓不懈,农村精神文明才能长足发展,才能始终与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一致。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要及时总结文明创建的先进经验,不断完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常规程序,制定较为完备的指标体系,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从而逐步实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章贡区在新农村建设中积极探索,建立健全各种机制,引导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不断提升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一是建立健全门前“三包”责任制。依靠群众自治组织,发挥“五老”作用,积极探索形成村民共同保护环境、爱护卫生、革除陋习的责任机制和约束机制。二是建立健全评比监督机制。按照《新农村建设公约》和《村民文明卫生公约》等自治章程,在农户中广泛开展“卫生光荣户”、“十佳和谐村庄"、“十佳文明信用农户”、“十佳文明信用村”等群众性创评活动,使创评活动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规范村民日常行为,转变农民生活习惯和生活观念。三是建立健全群众性文明创建和自我教育机制。结合新农村建设村庄环境整治,在全区组织开展以“良好风尚到户、思想教育引导到户、知识信息赠送到户、检查评比到户”等“四到户”和每个村“组建一个倡导新风理事会、演出一台新农村建设专题的文艺节目、每季办好一件群众满意的好事实事、培育宣传好一个典型、每月组织开展一次志愿者义务劳动、各镇编写一批村规民约或三字歌、三句半、快板词”等“六个一”为主要内容的“4+6”文明创建活动,把突击整治与经常性管理有机结合,有效防止了“集中整治一阵风,长效管理一场空”现象的发生。同时积极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成立了扶贫帮困等志愿服务队,长期开展公益活动,形成“村落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良好氛围。

第四篇: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几点思考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几点思考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在这“二十字目标”中,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表征,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能否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乡风文明”的本质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它包括文化、风俗、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文化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是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要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既要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又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既要推进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又要加强农村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农村精神文明是农村发展现阶段的基本要求和重要表现。在农村发展硬件投入普遍不足的情况下,把农村发展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下面结合章贡区实际,就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作初步探讨。

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党中央一贯高度重视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自1995年中宣部、农业部联合发出《关于深入开展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若干意见》,在全国农村开展了以创建文明家庭、文明村镇和文明乡镇企业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群众性创建精神文明活动以来,陆续实施了一系列精神文明创建工程,精神文明建设机制得到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的文化面貌得到较大改观,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升。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从社会文明建设看,“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是物质层面上的,属于物质文明建设的范畴,前者是建设新农村必要的物质基础,后者是建设新农村的物质体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是精神层面上的,属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前者是建设新农村的灵魂,后者是新农村的具体体现,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协调统一。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立足于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立足于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立足于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改变农村面貌,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促进农民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向现代化转变。

二、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长的迫切需要,也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十六大以来,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着眼于增强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基础,着眼于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着眼于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农村文明程度,取得了新进展,积累了新经验。但我们也要看到,在农村局部地方,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封建迷信活动、黄赌毒等沉渣泛起,见利忘义、坑蒙拐骗、假冒伪劣等现象时有发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改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不断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首先,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可以引导农民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观念和文明意识,教育和引导广大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冲破落后传统观念束缚,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觉性和紧迫感。第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可以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通过提供多种形式的技能培训,推动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开展创建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等活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第三,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能推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加快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设施建设,切实提高农村基层文化服务的能力。

三、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途径

一、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形成“文明乡风”。

“村容整洁”是农村的外表,“乡风文明”是农村的灵魂,两者都是农村文明程度的体现。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要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的总体要求,围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入开展爱国爱家、遵纪守法、勤劳致富、计划生育、移风易俗、赡养老人、讲究卫生等方面的宣传教育,坚决遏止封建迷信蔓延、宗族势力抬头、反动邪教渗透的现象,引导农民增强现代文明意识,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激发农民群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传统美德,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一是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胡锦涛同志关于“八荣八耻”的要求,是新时期践行“乡风文明”的基本准则。章贡区在全区各镇村的“社情民意点评栏”中专门开辟“道德评议窗”,制作“八荣八耻”宣传牌、宣传单、宣传画,进行广泛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同时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媒介和开展以“一个评议窗、一块指示牌、一个美德袋、一张新课表、一本美德贴、一本美德册、一张格言卡、一张宣传画、一本童谣集、一面美德墙”为内容的“美德十个一”活动,把总书记的要求贯彻到农村,努力营造倡导文明,移风易俗的氛围,并引导农民提高素质,抵制和摆脱封建迷信等愚昧落后观念和陈规陋习的影响,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健康、文明、进步的风尚占领农村阵地,逐步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推进“文明乡风”的形成,保持农村社会的繁荣稳定。二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章贡区利用农村“临时法庭”、“模拟法庭”、“道德法庭”等形式,教育和引导农民学法、知法、懂法、守法,增强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诚信意识。同时积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治安联防队伍建设,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构建农村治安防控体系,制订和完善村民公约,加快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技能的新型农民。三是加强宣传文化阵地建设。以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为核心,积极发展群众文化。章贡区各村充分利用戏台、祠堂、学校、广场等阵地搭建起“邻里大家乐”风采展示活动平台,做到“五有、四化、一互动”:即“有一个舞台、有一个组织、有一个团体、有一个计划、有一个展示;活动经常化、形式多样化、内容精品化、参与平民化;台上台下互动”,在各种节庆、民族传统节日、农闲时间,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广泛吸引群众参与,丰富和活跃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确保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

二、大力创新创建载体,丰富文化生活。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关键是要有一个好的载体。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抓住农户这个细胞,在入户到人上下功夫;抓住村这个关键,在夯实基础上下功夫;抓住小城镇这个龙头,在示范带动上下功夫;抓住连片创建这个纽带,在整体提高上下功夫,不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一是注重发展新型文化载体。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广播电视的进村入户以及远程教育的不断延伸,农村接收社会信息的渠道多了,参与社会政治的渠道顺了,了解社会市场的渠道通了,接受社会教育的面更广了,广大农民基本改变了过去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封闭生活方式,有些先富起来的农民开始转变观念,从原先的充实“钱袋”到今天的充实“脑袋”,涌现出了许多农村“科技带头人”、“科学种田户”,同时开始追求健康、向上、丰富的文化生活。章贡区抓住契机,注重培养民间艺人,对民间艺人进行登记造册,组织引导、农民自发组建了唢呐、二胡、舞龙、腰鼓等演出团体,开展经常性的演出活动;同时充分发挥省、市文明单位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带头示范作用,全面启动“文明帮建”活动,帮助34个自然村建设宣传文化活动室,营造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群众文化氛围。二是注重培植地方特色文化。农村文化的生命在于特色。近几年,章贡区在巩固和发展原有特色文化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传统民间文化,每年举办一次全区农民文化艺术节,在农民文化艺术节上通过举办“沃土欢歌”文艺演出大赛、“新村新貌”书画摄影展、“好戏下乡”专业剧团巡演、“精品回放”电影村组巡映以及“喜运丰收粮”、“喜运丰收果”、“喜夺胜利果”等农民趣味竞技比赛,从多个层面立体展现全区农村农民的文化特色,给农民朋友打造内容丰富的精美文化大餐。各镇村也纷纷结合传统文化,注入时代气息,培植各具特色的乡村文化,通过不同形式、不同风格,自编自导,经常深入各村开展各具特色的表演,把国家各项方针政策深入宣传到千家万户,深受广大农村群众的普遍欢迎,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大“助推器”。

三、注重创新工作形式。章贡区结合工作实际,大胆创新工作形式,在农村文明创建中实现了四个“变”。一是变“普通话”为“地方话”,把政策精神编成“三字歌”、“三句半”、民谣、鼓词说唱等地方形式,使上级文件精神变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听得懂,容易记,增强了政策文件宣传的实效性。二是变“念文件”为“演节目”。一改过去枯燥的“念文件”方式,把要宣传的内容编成戏曲、小品等文艺形式,寓教于乐,寓教于演,寓教于学,让群众愿意来,坐得住,听得进。三是变“被动听”为“主动答”。改变过去“干部在台上宣讲,群众被动接受”的形式,把要让农民知道的内容编成知识竞赛题,通过举办知识抢答赛,或者在文艺演出中穿插有奖问答,让台上台下互动起来。四是变“灌输式”为“互动式”。把“一厢情愿”式的灌输教育,变为“听得进去、说得出来”、由一知半解转变为不懂就问的“互动式”。从“我们讲什么群众听什么”,变为“群众关心什么我们就讲什么”,使得思想政治工作与群众所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有效地解决了“群众坐不住、听不懂、学不进”的问题,大大增强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三、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提升道德水平。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农村的有机结合,必须建立协调机制,协调发展。乡风文明与“二十字”目标的其余几项相比较,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也是一项“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工作,做好这项工作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是不可少的。因此,在工作中,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与制度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完备的制度保证文明创建常抓不懈,农村精神文明才能长足发展,才能始终与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一致。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要及时总结文明创建的先进经验,不断完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常规程序,制定较为完备的指标体系,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从而逐步实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章贡区在新农村建设中积极探索,建立健全各种机制,引导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不断提升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一是建立健全门前“三包”责任制。依靠群众自治组织,发挥“五老”作用,积极探索形成村民共同保护环境、爱护卫生、革除陋习的责任机制和约束机制。二是建立健全评比监督机制。按照《新农村建设公约》和《村民文明卫生公约》等自治章程,在农户中广泛开展“卫生光荣户”、“十佳和谐村庄“、“十佳文明信用农户”、“十佳文明信用村”等群众性创评活动,使创评活动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规范村民日常行为,转变农民生活习惯和生活观念。三是建立健全群众性文明创建和自我教育机制。结合新农村建设村庄环境整治,在全区组织开展以“良好风尚到户、思想教育引导到户、知识信息赠送到户、检查评比到户”等“四到户”和每个村“组建一个倡导新风理事会、演出一台新农村建设专题的文艺节目、每季办好一件群众满意的好事实事、培育宣传好一个典型、每月组织开展一次志愿者义务劳动、各镇编写一批村规民约或三字歌、三句半、快板词”等“六个一”为主要内容的“4+6”文明创建活动,把突击整治与经常性管理有机结合,有效防止了“集中整治一阵风,长效管理一场空”现象的发生。同时积极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成立了扶贫帮困等志愿服务队,长期开展公益活动,形成“村落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良好氛围。

三、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应着重抓好几个环节

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一样,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体公民,全社会齐抓共建,各方面共同参与。能不能搞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关系到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水平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兴衰成败。新世纪、新目标、新任务、新要求,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此,我们必须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总结经验,分析研究存在问题,找准推动工作的突破口和切入点,进一步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

(一)抓领导。路线确定之后干部是决定因素。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确定之后,关键的问题在于各级党政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实践证明,哪个地方的领导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就能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否则,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不会长久。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首先,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把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其次,要加强乡村党、政、群组织建设。形成以党支部为核心,村委会、工会、共青团、妇联及有关协会相互配合,齐抓共创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大网络体系,并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才能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顺利发展。

(二)抓规划。要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做好新农村建设规划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短期、中期、长期规划,特别是小集镇的规划,不但要有街道、机关办公场所、学校、商贸服务等基础设施规划,还要有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电脑室、卫生院(室)、影剧院、老年人活动中心、教师之家、科技之家、职工之家、公共娱乐场所、绿色长廊、室外体育活动设施等,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抓投入。精神文明建设也需要投入,要将抓投入纳入到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之中加以考虑,采取分级负责,多渠道投入的办法解决精神文明建设软硬件方面的投入,辅之以必要的设施设备和活动所必需的经费,为精神文明建设各项任务的有效完成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如果没有投入,只是理论上、口头上的呐喊,再好的措施办法都是一纸空文。

(四)抓阵地。加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要把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纳入农村经济社会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摆在应有的位置,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我们必须强化阵地意识,扩大阵地范围,切实建好包括农村广播电视网、村镇文化站、图书室、阅报栏、电影放映点、农民夜校、乡镇党校等各种思想文化阵地,努力探索加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的规律和办法,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逐步建立健全各类阵地的管理制度,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正确把握阵地的发展方向,针对不同类型的阵地,制定不同的投入办法,不断改善农村思想文化阵地的条件,并使其发挥重要作用,用健康向上的思想文化占领农村阵地,为农民提供良好的精神食粮。

(五)抓载体。要在农村抓好种植、养殖等大户的同时,广泛开展“十星级文明户”、“文明庭院”、“文明村”创建评比活动。要不断加大基层工作的力度,把创建活动作为农村工作的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列入规划,常抓不懈。创建活动要实行一村(组)一标准,不搞一刀切,标准要简单明了、具体实在、群众认可、便于操作、便于评比、便于群众监督,采取各种办法,吸引更多的农户和村(组)参加到创建活动中来,不断扩大活动的覆盖面。

(六)抓活动。要根据农村文化活动的实际和农民群众自身特点,在节假日和农闲时间,利用农村思想文化阵地,组织农民群众开展一些体育竞赛、文娱创演、科普培训及移风易俗、遵纪守法、敬老爱幼、勤劳致富、当家理财能手等评选活动,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融入到活动之中,达到寓教于乐,家喻户晓的目的,形成农村良好的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氛围,使农村思想文化阵地的主动权牢牢地掌握在党的手中。

(七)抓典型。要多渠道地在群众积极性高,乡村组干部作风实,有阵地、有投入、有设施和一定交通条件的村组,选取不同层次的试范点,就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机构、阵地建设、经费投入、活动开展、管理工作、评比考核等方面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持之以恒地抓下去。通过抓典型示范,不断总结出具体可行、成效明显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经验做法,并逐步在广阔的农村推广,起到以点带面,抓一点带一片、促一方的效果,以此来提升一个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水平。

(八)抓创新。创新是前进的不竭动力。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唯有创新,才能打开工作新局面。以创新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做到从实际出发,突出地方特色,找准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结合点。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创新的过程。实践无止境,认识无止境,改进创新无止境。尤其是在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物质条件、社会环境和农民思想观念发生很大变化的情况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简单地沿用过去的老套路,精神文明建设就不可能取得成效。必须根据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实际和规律,在内容、形式、方式、手段、机制等方面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采取新举措,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改进中加强,在加强中创新,在创新中提高,在提高中完善,始终保持强大的生机与活力,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近年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着眼于增强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基础,着眼于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着眼于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农村文明程度,取得了新进展,积累了新经验。但我们也要看到,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物质生活改善,农民群众求知、求乐、求美,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愿望更加强烈,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改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不断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强化宣传教育。要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的总体要求,围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入开展爱国爱家、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勤劳致富、计划生育、移风易俗、赡养老人、讲究卫生等方面的宣传教育,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纳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采取村广播、宣传画、文化墙、文艺节目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活动,利用农村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各类群众组织,增强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努力营造倡导文明、移风易俗的氛围,逐步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推进“文明乡风”的形成,保持农村社会的繁荣稳定。

加强阵地建设。加强农村宣传文化阵地建设,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要把农村宣传文化阵地建设纳入农村经济社会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摆在应有的位置,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必须强化阵地意识,扩大阵地范围,切实建好包括农村广播电视网、村文化大院、图书室、阅报栏、电影放映点、农民夜校等各种宣传文化阵地,针对不同类型的阵地,制定不同的投入办法,坚持建管并重,在各种节庆、民族传统节日、农闲时间,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广泛吸引群众参与,丰富活跃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确保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宣传文化阵地。

创新活动形式。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惟有创新,才能打开工作新局面。以创新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就要做到从实际出发,突出地方特色,找准工作结合点。首先,要变“普通话”为“地方话”,把政策精神编成“三字歌”、“三句半”、民谣等地方形式,使上级文件精神变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听得懂,容易记,增强政策文件宣传的实效性。其次,要变“念文件”为“演节目”。一改过去枯燥的“念文件”方式,把要宣传的内容编成戏曲、小品等文艺形式,寓教于乐,寓教于演,寓教于学,让群众愿意来,坐得住,听得进。第三,要变“灌输式”为“互动式”。把“一厢情愿”式的灌输教育,变为“听得进去、说得出来”、由一知半解转变为不懂就问的“互动式”。从“我们讲什么群众听什么”,变为“群众关心什么我们就讲什么”,虚功实做,使得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与群众所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切实增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抓典型示范。一个先进典型,就是一本鲜活的教科书,使抽象的价值体系变得具体生动,看得见、摸得着,让人民群众可信、可亲、可学。要多渠道地在群众积极性高,乡村干部作风实,有阵地、有投入、有设施和一定交通条件的村镇,选取不同层次的试范点,就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机构、阵地建设、经费投入、活动开展、结对帮扶、评比考核等方面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持之以恒地抓下去。通过抓典型示范,不断总结出具体可行、成效明显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经验做法,并逐步推广,起到以点带面,抓一点带一片、促一方的效果,以此来提升全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水平。

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紧紧围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根本目标,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促进农村协调发展。要不断完善村规民约和卫生保洁制度,大力推进农村“清洁家园行动”深入开展,积极探索形成村民共同保护环境、爱护卫生、革除陋习的责任机制和约束机制,形成“村庄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良好氛围。要建立健全评比监督机制,在村户中广泛开展“十星级文明户”、“文明信用村户”、“文明卫生村户”、文明村镇等群众性创评活动,使创评活动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让广大群众在参与各类创评活动中达到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目的,防止“集中整治一阵风,长效管理一场空”现象的发生,规范村民日常行为,培养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五篇:加强农村专业协会推进新农村建设(理论)

加强农村专业协会推进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生产是关键和核心。我们作为农业县,近年来经济的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活跃在全县农村经济生活的多个领域,对促进我县生产发展、农民增收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为推动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心须大力加强农村专业协会建设。

一、农村专业协会是促进经济发展的纽带和桥梁。农村专业协会把干部、农民、企业、能人和市场串成了一个产业链条,助推了经济发展。一是“党支部+公司+协会”模式。使一些农村基层组织在协会成立过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党支部、村委会干部被农民会员选举为协会负责人,这样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更加贴近群众,符合群众的意愿。同时,农村基层组织核心作用也对协会发展提供了有力地支撑,使协会作用更加突出;二是“龙头企业+协会”模式。以各类农产品销售加工企业为主导创办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把农户与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农业产业化体系更加完善。三是“农业服务机构+协会”模式。以各类农业服务机构为主导创办农村专业协会,把对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四是“能人+协会”模式。以农村能力为依托成立的各种专业经济协会,是能人的示范带动辐射作用得到更有效的发挥。

二、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的一支重要力量。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适应市场,适应我县县情,植根于本乡

本土,是农民自己的经济合作组织,在沟通上下、联络农商、服务农民、改善我县农业县现状和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一是有力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把农户联合起来,增强了获取信息技术的能力,实现小产生与大市场有效对接,提高了结构调整的市场导向性,有效解决了农民在结构调整中遇到的信息难寻、门路难找、技术难求、产品难销售等问题,是各类农业生产区域稳步扩大,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二是有效的解决了农产品卖难问题。各类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在开拓市场、扩大销售方面具有明显的规模化优势,是农产品的销售范围和渠道不断拓宽,市场影响力不断扩大,不仅有效解决了农产品卖难问题,增加了农户收益,而且降低了销售成本,改善了农产品流通秩序。三是促进了农业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各类农村专业经济协通过把市场、把农业科技推广与农户利益联结起来,积极开展各类技术培训指导、良种引进和新技术推广运用工作,成为推动农业科技发展新的重要力量。四是专业经济协会对农村贫困户送良种、送肥料、送技术、帮销售,使一部分贫困户得到脱贫。五是积极为劳务输出牵线搭桥。使劳务经济真正走向市场,按照市场规律运转,不断发展壮大重要力量。

党中央“十一五”规划纲要已对“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经济组织”做出了部署。我县只要进一步加大培育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力度,使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更好地富裕农村,造富农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断做出新贡献。

下载(理论前沿)新农村建设视阈下农村党支部领导能力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理论前沿)新农村建设视阈下农村党支部领导能力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视阈下党的群团工作建设思考

    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视阈下党的群团工作建设思考 摘 要:对于党的群团工作而言,这是进行党的建设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这项工作是党与人民群众建立联系的重要渠道,也是一种重要的......

    新农村建设视域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考(5篇)

    新农村建设视域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考 [关键词] 新农村 社会保障制度 对策党中央、国务院以中发[2006]1号文件形式,发布了关于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

    毕业论文—建设新农村背景下的农村劳动力

    毕业论文 建设新农村背景下的农村劳动力 转移问题研究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经济管理 姓名: 摘 要 新农村建设运动正在进行,可在部分农村却出现了劳动力短缺,劳动力文化素质......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摘要: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到全国人口总数的一半以上。农村是农民生活和生产的基地,也是全国人民的生活源泉、国民经济......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社区走势研究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社区走势研究——以湖北省农村社区发展研究为个案 作者:张艳国,胡盛仪来源: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摘 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旨在解决......

    农村药品两网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思考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议”是新的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落实构建和谐社会,不断巩固和加强农村基础建设地位,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

    在全县农村党支部建设新农村会议上的发言材料

    以村为家以奉献为荣为把**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奋斗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感谢领导给我机会,很荣幸作为农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代表在这个会上发言。我叫**,现年29岁,走马......

    和谐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宗教问题研究

    和谐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宗教问题研究 ——对湘潭县农村宗教信仰的调查与思考 王洪斌 根据我们对湘潭县农村人口宗教信仰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湘潭县农村人口大约116万,其中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