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
文化作为新农村建设的软动力,具有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作用。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文化需求,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内容。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全面启动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相关部门的不懈努力和广大文化工作者的辛勤劳动,我县基层文化设施日益完善,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亮点频现,新农村文化建设稳步推进,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一)加大财政投入,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速。
近年来,随着我县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县委、政府逐年加大文化基础建设的投入力度,同时我县各镇、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力度也得到进一步增加。目前,全县五个镇都有一个功能齐全、设施配套、能正常开展文体活动的镇文化站。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五申镇,2002年,该镇投资50万元(其中中央文明办投资12.5万元),建成面积为344.8平方米的镇文化站,其中包括图书阅览室、多功能厅、多媒体电教室、办公室及室外文化广场,随后,镇政府采取政府投资和接受社会各界捐赠等方式,添置了各类书籍(目前已达8000余册)、音像设备、各种琴类、演出服装等,有力地促进了当地文化活动的健康发展,并具有一定的借鉴引导作用。与此同时,按照有关规定,全县120个行政村,都设置了村文化室,其中单设文化活动室的行政村有17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14.2%,其他行政村的文化室与相关活动室合并使用。另据不完全统计,全县120个行政村中,90%以上的行政村采取集体经济投入或村民集资等形式,建起村露天剧场,基本满足村级电影放映、戏剧演出及其他公共活动的需要。同时,县政府投入276万元,用于全县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及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目前,全县城乡都可以收听到中央到地方电台的广播节目,农村可以收看到30套数字电视节目(双河镇城区、新营子镇及托克托工业园区可收看到46套有线电视节目),农村远程教育工程遍及()个乡村。农村文化设施的不断完善,为我县的新农村文化建设事业了提供了必要的物质“燃料”,有力地推动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速度。
(二)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为形成和谐托克托的良好社会风尚提供了动力
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表现出强劲的需求。伴随着我县经济的增强,我县广大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也日渐高涨,文化活动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喜人局面,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全县两个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县级文化活动规模宏大,感染力强。十几年来,县委政府一直坚持的“三下乡”活动,不仅给农民朋友送去了科技知识、医疗卫生知识,还将新思想、新观念以文化艺术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三下乡”已成为党和政府联系广大群众的一个“品牌活动”。每年一次的元宵节活动是全县人民祈福迎祥的盛大节日,县委、政府认真组织,积极引导,在为其赋予崭新的时代精神的同时,巧妙融入我县传统文化元素,再加上农村文艺队伍的积极参与,使得这一传统节日又具有了教育引导群众的双重功效。近几年的元宵节社火表演中,除保留群众喜闻乐见的秧歌、旱船、高等传统节目外,还通过制作大型花灯、大型彩车、挖掘发展我县传统文化艺术活动(如将我县几近失传的武秧歌重新整理并演出),使全县人民在享受节日欢乐的同时,深切感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和古老文化的神奇魅力。
二是基层文化活动灵活多样,贴近群众。县文明办认真组织开展“万村书库工程”,到2008年,已为基层赠送各类书籍3071册,光盘1801张,并配置了音像设备、书架等,2009年,又为50个行政村送去各类书籍共计81800册;县文化局组织两个农村流动电影放映队,深入全县乡村巡回放映,2007年共放映影片20部62场,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普及了农业科技知识;镇村两级也不甘落后,它们在春秋两季组织晋剧、二人台演出的同时,不断扩大文化活动的范围,如五申镇组织“周周乐”文化广场活动;新营子镇黑水泉、范陈滩营等村民组织文艺队伍参加县元宵节社火表演;古城镇什力邓村村民自发组织每年一次的庙会活动,现已成为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传统文化活动;伍什家镇小北夭、图家营村民自发组织了文艺演出队,除自娱自乐外,还积极参加县、镇文化活动,展现了新时期农民的良好精神风貌和不懈追求。
三是群众自办文化成为亮点,值得期待。在各级党委政府大力兴办文化事业的同时,我县群众自办文化也逐渐开展起来,并且越来越显得有声有色。由民间人士运作,由民间筹资建设的广宁寺恢复工程的前期基础已完工,计划用两年时间建成并接待游人;五申镇农民企业家王俊义先生投资40余万元,建成润德堂书法展馆,引导农民,特别是中小学生学习书法艺术,该展馆2006年被自治区文化厅授予“全区十佳文化大院”荣誉称号;黑水泉村民筹资50余万元,恢复了具有悠久历史的黑水泉井,建成了文化活动广场、文化室,并积极宣传该村的剪纸艺术。这些群众自办文化活动,虽然刚刚起步,甚至显得有些不太成熟,但毕竟显示出我县群众在追求高尚精神文化生活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县群众自办文化一定会越办越红火。
(三)文艺创作和文博专业水平不断提高,成果颇丰
近年来,我县从挖掘自身文化底蕴、构建和谐社会高度出发,积极鼓励、组织县内文化刊物、作品创作,涌现出一批好的文化刊物和作品。成功编辑出版了《托克托县志》、书画作品集《云中书画集》、地方文化志书《托克托文物志》、故事集《托克托民间故事集》;地方文化刊物《云中文范》已创办五年,受到全县干部群众的致认可;托县籍全区着名二人台剧作家柳志雄创作的新编二人台《叔嫂情》、小品《寻找老扶贫》等发映农村新风尚、新变化的作品在全市乃至全区受到好评。
二、我县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不足之处及存在问题
尽管我县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目前农村文化建设的与当前经济发展速度相比,仍不成正比,与之有较大差距。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广大群众对文化生活质量追求层次的不断提升,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不足之处及存在问题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仍然落后,发展不平衡现象依然严重
文化建设不能像经济建设一样看到高楼大厦的崛起,工厂林立的壮观;也不能带来可观的财政收入和增加老百姓的经济收入,因此许多基层政府考虑的还是公路交通、房屋建设、招商等内容,如何活跃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则很少被顾及。就全县5个镇来说,除五申镇外,其他4个镇的文化站普遍存在设施陈旧、书籍过时的问题。全县120行政村中,能满足农民文化需求的文化室只有11个,其他109个村文化室与其他办公室合用,文化专用设施严重缺乏,图书数量少、实用性差,很难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
(二)农村文化活动形式单一,个别活动存在消极影响
农民农忙时节因忙于劳作,几乎没有时间参加文化活动,要说有,只能是忙里偷闲看看电视、看看电影(县文体局巡回放映或其他商业行为),其他文化活动基本没有;农闲时节除以上活动外,可以看看村里组织的晋剧、二人台演出,有条件的村(如五申村、范陈滩营村等)可以组织农民举行棋类、扑克、乒乓球比赛,或组织观看影视剧、科教片等,而大多数村民文化生活比较贫乏、单调。同时,各种低俗和消极文化也乘虚而入,侵蚀农村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大量民歌无法得到传承,传统节目也在渐渐消亡,农村文化处于边缘化的境地。在传统将失,现代价值却无法建立起来的情况下,农民几乎必然会被各种其他力量所吸引,其中的一种强大力量是各式迷信。在不少地方,“黄、赌、毒”卷土重来,封建迷信活动日趋猖獗,尤其是农闲时节,许多农民参与赌博,几乎将一年辛劳所得输得精光,甚至欠下许多外债(其中借高利贷者不乏其人),严重影响了来年的生产生活和家庭和睦,同时也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消极因素。更重要的是,农村文化落后,扭曲了农民的价值观念,令人堪忧。
(三)文化队伍人才匮乏,素质堪忧
受历史、现实原因限制,目前,全县文化系统干部素质参差不齐,整体水平不高,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许多有成就的书法、图书管理、文艺创作、绘画、文博人员年岁已大,有的已经离开工作岗位,而相关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几乎没有充入,致使专业创作和管理人员队伍陷入青黄不接的状态。镇一级文化干部基本属于“内部调节”,且大多是从事兼职工作,更谈不到“以岗定人、公开竞聘、择优录用”。许多年轻、高素质的人才在文化岗位上工作不了几年,不是提拔,就是交流到其他更“重要”的岗位,基层文化队伍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
(四)文化产业发展滞后,文化保护任重道远
我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几千年的历史传承,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中既有各种历史遗迹和出土文物,又有民间口耳相传的诸如双墙武秧歌、寿阳鼓点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剪纸等传统艺术。遗憾的是,目前,我县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力度较小,特别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仍停留在初始阶段,如原来我县非常出名的双墙武秧歌,因缺乏传人,几近失传,虽经过整理,并已参加元宵节社火表演,但从其精髓、神韵而言,仍需下大力气继续保护、挖掘,因此,整理、保护、开发我县文化遗产,对于我县今后的发展来说,意义重大,任务艰巨。
三、几点建议
第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农村文化建设是各级政府所应承担的公共责任,也是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我们要从建设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来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工作,认真学习和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中办发[2005]27号)精神。把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对农村文化站要切实做到“四保留”:即“保职能、保阵地、保经费、保牌子”。对文化工作严重倒退的地区,要建立领导干部问责制。
(一)广开思路,加大文化设施建设力度
一是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县、镇两级财政拨专款用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二是多方融资,采取符合当地实际的方法,通过争取上级支持、村集体经济投入、引导企业和民间资本参与等方式,形成文化设施多元投入机制;
三是做好现有文化设施整合和新建文化设施规划工作,确保实现文化设施功效的最大化。
(二)加强引导和管理,促进全县文化活动健康发展
一是县文体局及其二级单位要根据全县实际情况,制定周密的工作计划,抓好全年特别是农闲时节文化下乡活动,充分发挥文艺工作者的积极作用,将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送到基层;同时,要选派专业人员进村入户,对基层文化活动给予指导、引导;
二是镇村两级要充分挖掘乡土人才的潜能,通过培训、资助等方式,真正让乡土文艺人才挑起开展健康文化活动的大梁;支持、鼓励民间开展各种有益的文体活动,不断扩大群众的参与面,抵制低俗文化和传统陋习,力争让健康文明的文体活动占据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
三是公安部门要严厉打击赌博行为,特别要严肃处理那些组织赌博者和放高利贷者,切不可仅对参与赌博者一罚之了。
(三)注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全县文化工作者的整体素质
一是下大力气对全县文化队伍进行规范整顿,认真执行以岗定人,对不胜任的予以交流,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基层文化工作;
二是通过公开考录、招聘等方式,吸收高素质、专业对口人员进入文化队伍,对确有一技之长的民间艺人、文化能人,不妨打破原有条条框框,破格调入;
三是对现有人员进行岗位培训、确定各自工作责任,确保人尽其才。
(四)培育、扶持、发展具有我县特色的文化产业。尤其要将托克托古老文化与新时代文化产业有机融合在一起,使文化产业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五)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由文化部门牵头,相关部门、乡镇参与,对全县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挖掘,特别是对其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及时进行保护性开发,要投入相当资金,培养传人,确保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有人。
总之,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要求有繁荣的文化与之相伴。目前,我县已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发展健康有益的社会主义文化,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全县人民的强烈愿望。我们相信,只要全县上下齐心协力,共同致力于文化建设,我县百花齐放的文化春天一定会展现在全县人民面前,全县人民也一定会共享改革发展带来的文化成果。
战略背景:新农村文化战略思考的出发点
1.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令人堪忧。给农村消极文化现象的产生、发展留下了极多的时间和极大的空间。在急剧的社会变迁中,来自现代化和城镇化的理念极力要用都市文化来取代农村文化。2.农村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文化动力。农民增收乏力,农村发展缓慢,农业弱势地位难以得到解决,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问题尽管是复杂和多因素的,但农村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越来越不相适应也是其中的关键问题之一。
“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等重大方针政策,其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而要完成这一系列任务,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是关键。因此发展农村文化,全面提高农民素质,也成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
3.国际文化竞争日渐激烈呼唤新农村文化建设提速。以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为代表的一批西方学者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和着作,鼓励美国将其现行的文化价值观推广到全世界,为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提供理论根据。他们断言,文明冲突不可避免。并公开宣称,美国的民主制度是人类历史的终结,人类社会最终都要走向美国的模式,历史将把所有的人都塑造成抱有美国式的价值观、民主自由与个人至上的人。这就无疑与我们中华文化追求的社会理想针锋相对。
不仅如此,文化还作为世界经济竞争的软实力,日益成为国际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跨国企业的竞争中,国外许多大企业,进入中国并取得竞争地位就是依靠其独特的企业文化优势。尽管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积累了丰厚的文化底蕴,但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国际文化竞争日趋激烈,我们的文化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文化竞争优势。农业是中国的弱势产业,又是中国的命根子;农村是中国发展的难点,又是中国发展的希望所在,是中国政治经济安全的大后方。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在农村,农村不仅要抵抗国际竞争的强势冲击,要在强大的国际竞争中保持稳定并赢得发展机会,更为重要的是要建设具有我们民族时代特色的农村文化,增强中国独具特色的农村文化实力,抵御国外强势的文化侵蚀。
战略指向: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制度瓶颈
1.养人的农村文化运行体制。县乡文化部门在过去那种“养人”式农村文化运行体制中,根本就没有能力和积极性为农民提供文化服务,致使乡村文化体系“空壳化”。特别是大多数农村基层文化部门的工作人员,不懂农村文化为何物,业务素质滞后,来从事文化工作的主要原因是希望拥有一个编制和身份,可以一劳永逸地吃一辈子财政饭。在财政包干体制下,县以上的文化管理部门由于经费紧张,又极力养人,以至出现把国家投入的文化设施租借出去作为娱乐场所来维持职工生存的现象。这种文化体制是一种典型的养人体制,投入再多也是在养人,不能为农民文化生活带来福利。农村文化体制与农村的市场经济越来越不相适应,阻碍了农村文化事业的向前发展,成为阻碍农村文化发展的瓶颈。
2.短缺而低效的文化投入机制。一方面,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严重不足,文化基础设施十分落后,公共文化机构难以运转,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非常短缺。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在全国文化厅局长会议上指出,2004年对农村文化经费投入30.11亿元,仅占全国文化事业费的26.5%,低于对城市文化经费投入47个百分点;2004年全国共有720个县级图书馆无购书经费,占公共图书馆总数的26.4%,多数县级电影公司难以正常运转,县级剧团有名无实。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文化系统艺术表演团体深入农村演出数量最多的是1964年,达82万场,而到了2004年,却只有23.4万场,仅相当于上世纪60年代的1/4;2004年全国县级图书馆人均藏书量仅为0.12册,低于全国图书馆人均藏书量0.3册,更远远低于国际图联人均1.5至2册的标准。而另一方面,国家的文化投入在文化管理部门内层层剥夺,越到基层,状况越差。文化部门从部委垂直管理到乡镇文化站,在省、市、县文化部门优先满足自己的要求之后,也就是财政投入在一级一级优先保障之后,到乡镇文化站时就已所剩无几。再加上政府文化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政府文化投入是政府出钱,请文化部门和文化团体为农民办事,造成投入者(财政)无法监督,受益者(农民)无权监督,这种机制不改,财政投入再多也没有效益。
3.缺乏内在动力的农村文化建设。政府在文化建设上,不仅难以像经济建设一样看到高楼大厦的崛起,工厂林立的壮观;也不能带来可观的财政收入和增加老百姓的经济收入,因而缺乏积极性。当前的新农村建设,基层政府考虑的还是公路交通、房屋建设、招商等内容,如何活跃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则很少被顾及。对于农民而言,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同样受到影响。不仅投入没有经济效益,而且参与文化活动,还要影响正常的劳动收入。税费改革以前组织乡村文化活动,参加的人可以计义务工,税费改革后取消了义务工,就很难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了。在文化部门的垄断下,我国农村文化中介组织缺乏生存发展的良好环境,难以发挥配置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交流、促进文化均衡发展的作用,也缺乏参与农村文化的积极性。
战略对策:政府推动力对接农村内生动力
1.转换文化建设的运行机制。当前的农村文化建设,未能把经营性文化和公益性文化区别开来,政府统包统揽,应该由政府主导的公益性文化事业长期投入不足,应该由市场主导的经营性文化产业长期依赖政府。要么是政府或某些组织输血式的拨款给农村,或者是造血式的“文化下乡”;要么就是简单地下达考核指标。“政府出钱办、群众围着看”,送去的“文化大餐”却往往不合农民的口味,农民并不很领情。弱势的农村文化发展必然要求政府的扶持,但政府对文化建设应重在引导而不是包办,特别需要与农村内生力量的接应。
充分发挥四个主体的联动作用。农民、政府、文化工作部门和文化中介组织,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四大主体。广大农民要当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核心主体,政府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和扶持必不可少,而文化事业工作部门或团体和文化中介组织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同样不可缺少,要使政府的推动力与农村文化建设的内生力有机对接。从农民的需要出发,从当地的基础和条件出发,将政府力量作用于社会力量,将时代资源嫁接于传统资源,才能使政府力量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才能唤醒农民的参与热情,才能调动沉睡于乡野的文化资源,从而形成生生不息的文化创造力,有力地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近年来的农村文化建设注重为农民送演出、送戏、送书、送科技,不仅很难把文化送到所有村,即使送到了村,也往往是“蜻蜓点水”,“来了就热闹、人走茶就凉”,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文化温饱”;而且对农民来说,这样一种“喂食”式的帮助,农民的选择余地不大,参与的热情就自然不高。为了真正让文化在农村得到很好发展,除了政府扶持外,还必须重视市场的力量,这是满足农民文化需要的必由之路。为此,要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的积极参与,为农村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我国有国有院团数千个,每年上演4000多台节目,数量之多,世界罕见。但由于缺乏市场意识,这些节目寿命极短,到第二年又被新的4000台节目所取代,造成了巨大的浪费。
全面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我国从2003年开始提出整体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工作重点就在农村。建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县乡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一个新的职能定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要从农民最迫切的需要出发,从基层政府最应该做到也能够做到的地方入手,保证基本的投入,完善基本的设施,建立基本的队伍,开展基本的活动。要从完善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文化站、行政村文化活动室入手,逐步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应该尽快建立农村公共文化投入的效益评估机制,防止地方政府将国家的文化投入不是用于农村文化建设,而是在城市里大搞文化形象工程。
把重点放在乡镇。农民更需要的是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文化生活,所以,必须把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心下移,充分发挥乡镇文化中心对村落文化建设的导向、辐射、推动作用。乡镇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乡镇文化建设的主要问题是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文化活动相对贫乏,与城市文化缺乏对话和交流,跟城市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农村文化建设必须高度关注乡镇文化发展,采取有效措施,把乡镇建设成为农村文化发展的中心,对乡镇标志性的文化遗产国家要加大保护,增加投入,加大开发力度。当前,如何在弱势的农业文明与强势的工业文明、城市文明的碰撞中,对农村传统文化革故鼎新,建设农村的现代文化,促进新农村建设,这是一个永远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
2.发挥农民的主体创造作用。农民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这是大家一致的观点。关键是农民怎样才能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真正主体。当前,政府和学者们都认为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就是增加投入,让政府多投钱来促进农村文化的发展,孰不知,这只是一种救世主的心态,农民并不在政府和学者们心中成为建设的主体。事实上,农民办文化既有热情,又有信心,也有能力办好。例如,湖南清朝时期总共有400多个大剧场,国家没有投入一分钱也搞得红红火火。当前农民自办的许多文化团体运转得非常不错,而政府主办的许多文化单位却惨淡经营也是生动的例证。
农民是否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这就关系到为什么人的问题,不仅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首要问题,更是方向问题。农民的主体地位,决定着新农村文化建设就是为农民服务。当前文化产品的提供者、制造者、传播者把眼光主要放在反映都市生活上,却不熟悉农村、不了解农民,以为想当然的情况就是农村的情况,以为自己的喜好就是农民的喜好。坐在空调房里闭门造车而非深入乡村调查研究生产出来的东西,怎么可能符合农村的现实?怎么可能符合农民的喜好?毛泽东早在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旗帜鲜明地提出“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这一问题,他指出我们的文艺应当为最为广大的人民服务,最为广大的人民是指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而要为最广大的人民服务,就要深入工农兵群众,就要以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最广大群众的目前利益和将来利益的统一为出发点,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去表现群众的生活。那时的文艺作品说的是农民的语言,反映的是农民身边的事情,让农民感到亲切自然。相对于目前文艺上一概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洋人文艺和美女文学,毛泽东时代的文艺无疑使大多数农民都感觉自己处于中心地位而非边缘地位。
农民需要文化,但文化更需要农民。具有民族性的文化才具有世界性,农村的传统文化、乡村文化、通俗文化是原生态的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是现代文化的魂。中国社会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将来,民族文化的代表不是集中在城市,而是体现在乡村。因为只有农村才具有我们民族独特的文化资源,才具有内容极为丰富的民间原生态文化,有的民族文化就“活”在广大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如红白喜事、庙会香会所举办的仪式和戏歌表演,实质上是农民在自娱自乐。这不仅是农民的一种文化生活方式,而且是我们民族原生态文化的生命延续。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农村文化建设的困境,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忽视了农民创造文化的主体的作用。如果在文化创造上,农民成为了旁观的局外人、简单的劳动者,这种身份不仅造成农民对文化建设的冷漠,而且使我们民族文化的发展没有了源头活水。
3.建立城市文化反哺农村的机制。城市的文化基础雄厚,文化设施先进,文化现代化气氛浓厚,城市文化反哺农村可以实现城市与农村的双赢。城市文化反哺农村这是社会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城市文化进一步发展的前提。城市文化也只有在与农村文化的碰撞中,吸收农村文化浓厚的民族特色,才能引领时代潮流。为此,一是文化公共产品要向农村倾斜。建设先进的农村文化,造就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基础。在新农村建设实施“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战略中,政府有义务也有能力在农村公共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二是加快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化进程。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要把城市与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在促进城市文化发展的同时加快农村文化建设的步伐,将城市文化资源逐步引向乡村,把城市里图书馆、博物馆、电影院等强势文化资源向农村流动,实现城乡图书馆联网协作,促进城市图书馆的服务向乡村延伸,形成以城带乡、城乡文化资源一体化的文化事业协调发展的格局。三是建立对农村的文化援助机制。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支持农村文化建设,积极引导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捐助,重点捐助文化站(室)、图书室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村公益性文化实体和文化活动。动员城市单位和居民以各种方式捐赠电视机、收音机、计算机和农民群众需要的图书杂志、音像电子出版物等,可由捐助者直接交付农村,也可由民政部门、人民团体和有关民间组织负责组织发送。社会力量通过依法成立的非营利公益性组织或国家机关向农村文化事业的捐赠,纳入公益性捐赠范围,按税法的有关规定税前扣除。
战略重点:培育农村文化市场
农村文化的发展,必须有一个促进其发展的平台,市场是文化流动和交换的场所,也是文化碰撞的平台。没有文化市场,文化就不能在流动中发展,不能在交流中进步。我国农村文化市场严重滞后,与农村经济市场发展不相适应。在农村经济日渐市场化的形势下,农村文化却还是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特别是当前农村民间文化的兴起,迫切需要文化市场的建立和完善。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不上市场就不能显示文化的特有价值。因此,必须把发展农村文化市场作为战略重点和农村文化建设的突破口。
1.培育和完善文化市场主体。农村文化市场主体包括农民、政府、文化管理组织、文化单位和民间文化组织等。农民是农村文化市场的首要主体,要按照市场的要求,使农民成为农村文化市场中独立人格,能自主参与文化交换的市场主体。政府应该摆脱计划经济思维的束缚,在农村文化市场中扮演好投资者、监督者和参与者的多重角色。文化管理组织要在文化市场中代表政府进行文化服务,进行具体的文化市场管理,要以非赢利的身份参与市场。文化组织是农村文化市场的主力军,是农村文化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也是国家文化投入的主要对象,文化组织使用国家文化资源,应该服从国家的宏观调控,其赢利应该回报社会;民间文化组织正日益成为农村文化的重要主体,也是农村文化发展的重要资源。文化中介组织不仅是联结文化单位与个人,政府与农民不可或缺的媒介,也是促进城乡的文化资本、文化遗产和文化人才交流的重要平台,一方面为文化交流提供信息,降低文化交流的交易成本;另一方面为文化交流提供场所,降低文化流动的成本,降低文化消费的价格,推进文化事业的发展。国家要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鼓励民间资金投入农村文化建设。要把国家投入拉动,民间集资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比如民间图书馆、民间剧团、民间博物馆,以及民间艺人、文化能人、文化经纪人等,要建立一套国家支持体系,引导文化专业户组建非公有制文化企业,鼓励各种形式的农民自办文化,不断发展壮大新时期下的农村内生型文化。
2.改革文化市场的管理部门。必须紧紧抓住文化管理体制改革这个中心环节,为文化生产力开辟广阔的发展空间。文化管理部门的改革要适应农村文化市场的要求,如规范市场,为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制定行业标准。因此,文化管理部门必须与从事文化的企事业单位分离而保持行政独立,防止行政与市场嫁接导致市场秩序失范,使企业成为行政的影子,行政管理部门变成利益垄断部门,从而阻遏文化产业进入农村的发展之路。
3.加大文化市场要素的培育。农村文化市场要素是市场发育的关键,市场要素包括文化资本、文化人才、文化遗产等。要促进农村文化资本的优化配置,就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配置作用,使文化资本按市场的要求运行。乡土特色文化人才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条件,要加快农村乡土特色文化人才的保护和培育,增强农村对城市文化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文化遗产是农村文化建设的精华,要保护和挖掘农村文化遗产,促进文化遗产的开发与充分利用。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发展缓慢的地方,往往非物质文化遗产异常丰富,农村是我国文化遗产非常丰富的地方,要注意保护这些遗产不受损害。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稀缺的文化资源,一旦开发出来就是财富,就是不可复制的文化生产力。要充分利用这些遗产,挖掘其文化价值,打文化品牌让农民发家致富。
4.完善农村文化市场的法律与规章。当前相关法律与规章不适应农村文化的发展,更不适应调节农村文化市场的活动。完善农村文化管理的法律法规,依法进行农村文化市场调节与管理,是农村文化市场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为此,政府和文化等有关职能部门要以净化农村文化市场为抓手,及时采取有力措施,规范农村文化市场,在制度和政策上支持新农村文化市场建设。要遏制农村不良文化现象蔓延,光靠政府部门财力支持还不够,要在政策和法律上为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提供宽松的发展环境,吸引各方面社会力量热心农村文化建设。私营文化团体是农村文化市场的新生力量,政府要建立资助私营文化团体发展的法律制度体系,对有突出贡献和富涵文化意义的私营文化团体进行必要的经济援助。
第二篇:党委书记对新农村文化建设分析思考
-范文最新推荐-----------------------
党委书记对新农村文化建设分析思考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推进重点文化工程建设,组织发展形式多样的农村文化活动,积极培育农村文化市场,广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百日文化广场”,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进一步改善,农村文化建设呈现较好的发展局面。就**县**乡来说,这种好的态势、趋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二是农村基层文化队伍不断壮大、素质不断提高;三是农村特色文化品牌战略成效显著。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目前农村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主要问题是:文化基础设施还不健全,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文化体制、机制不活,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文化活动相对贫乏,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当前,农村文化建设正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发展和繁荣农村文化提供了政策支持。对此,认为要从以下四方面入手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促进农村的社会和谐。一要建好文化阵地。文化阵地是广大农民群众树立共同的信念和目标,形成和谐的思想与文化,凝聚智慧和力量的有效平台。要坚持以乡政府为主导,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乡、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一是要坚持“政府主导,多方支持”。当前,文化阵地建设的资金来/ 4 源仍然要以政府投入为主,县、乡两级纳入财政预算,确保有专项资金用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并在经济不断发展、财政不断增长的同时,逐年提高在这方面的投入比例。WWw.yBask.要继续实施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同时,要把项目带动战略引入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一些投资大、影响大的建设项目,可实行招商引资,采取商业化运作,推动一些公共文化工程的实施,逐步缩小公共文化设施的城乡差别。二是要坚持“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经济欠发达地区要使文化阵地建设随处可见难以做到,必须在有财力条件、有工作基础、有工作积极性的乡、村、农户率先建立一批质量较高、活动较正常的宣传文化中心、文化活动室、文化中心户。以点带面,通过建成一批巩固一批,示范一批带动一批,逐步在全乡建立较为健全的网络阵地。三是要坚持“综合利用、资源共享”。乡中心村可与乡宣传文化中心“共同使用”,村文化活动室可“一室多用”,人口较少、相距较近的几个村可实行“多村共用”,并明确由村文化管理员具体负责日常管理,充分发挥阵地的实际效用。二要拓展文化内涵。根据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变化,不断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不断充实活动内涵,创新活动形式。一要丰富文化活动。充分利用农村节庆日、农村农牧民农闲时机开展文化活动。在活动形式上,要把经常性、小型多样的文化活动与定期举办大中型群众文化活动相结合;在活动时间上,要把“三下乡”与“常下乡”相结合;在文艺风格上,要将传统节目与现代节目相结合;在文艺内容上,要将民俗表演与政策形势宣传相结合。通过形式多样-范文最新推荐-----------------------的活动,既为群众提供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又增长农民的科技、法律等知识,提高依法致富的本领,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意识,培养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二要深化创建活动。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不断赋予文明村、文明户的创建内容,积极营造乡风文明的良好氛围,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移风易俗、抵制腐朽文化,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三要培育典型特色。通过特色文化增强文化的生命力、影响力和吸引力,对现有的民间文化资源要保护好、发展好,对潜在的、不完善的民间文化资源要系统挖掘、整理。对秉承传统、技艺精湛的乡村艺人可以通过授予“民间艺术大师”等称号的形式加以传承和弘扬。要积极开发具有当地传统和特色的绘画、编织等民间工艺项目,创新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开发农家乐民俗旅游项目,实施特色文化品牌战略,培育一批文化名乡、名村、名人。三要创新文化体制。农村文化建设不仅要靠外部支持,而且也要通过对现有文化体制的改革创新形成良好的运作机制。一是要深化改革。改革的目的是增强活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县乡文化机构要面向农村,面向基层,改进服务方式,开展流动文化服务。二是要多方支持。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开展各种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文化经营活动,使农民群众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积极扶持热心文化公益事业的农户组建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文化室等。三是要规范管理。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营造扶持健/ 4
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会环境。加强和充实县级文化市场行政执法队伍,充分发挥乡镇综合文化站监管作用,健全农村文化市场管理体系,加强执法力量,加大监管力度,提高执法 水平,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严厉打击违法违规活动,取缔无证经营。四要建好文化队伍。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保证是要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一要提高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素质。要经常组织文化工作者、文艺人员深入农村生产生活的第一线,从新农村建设的生动实践积累、激发灵感,为广大农民群众奉献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二要发挥好“文化组织员”的作用。村级文化组织员是最基层的专门从事文化管理的队伍,要通过加强培训和管理,充分发挥其组织、协调、辅导和开展农村文化活动的基础性作用。三要培养一批农民文化骨干。要让农民做农村文化的主角,注意发现、培育农民文化骨干和带头人,变“送”文化为“种”文化,特别是要发挥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活跃在农村文化事业中的“乡土艺术家”的作用,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充分发挥民间文化能人,传承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
第三篇:对新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的思考
对新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的思考
宁陕县农业局 作者:刘玉萍
廉政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份,无论是从农业生产、农村管理还是从农民身心健康等方面,都需要廉政文化的支撑,农村人多地广,为廉政文化建设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如何把廉政文化建设与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是当前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农村廉政文化的思想认识
1、思想上的误区。一是认为农村廉政建设“不必要”。有些干部群众认为,税费改革前,镇村级组织在收取农民提留、农业税、土地建房费等过程中,少数干部容易滋生腐败现象,税费改革后,这些相关的收费都取消了,腐败来源没有了,腐败的机会也少了,因此,在农村开展廉政文化建设也就没有必要了。二是认为农村廉政文化建设“没效果”。部分干部、群众认为农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接受能力差,开展农村廉政文化建设不会有什么效果。这两种不正确的思想认识应当引起廉政文化牵头单位的高度重视,并予以纠正。
2、新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关健问题,也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问题。我县是一个农业县,大部分人口生活在农村,经济区相对滞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和谐社会的任务十分艰巨。农村干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组织者和实践者,由于农村干部廉政意识、法制观念相对比较弱,很容易给腐败分子以可乘之机,而农村廉政文化建设就是通过文化的这种潜移默化作用,使农村干部廉洁从政,远离职务犯罪。农村廉政文化建设作为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目前农村廉政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农村廉政文化建设水平极不平衡。经过调研,我们发现在我县经济实力较强的并且主要领导狠抓文化工作的农村,从文化设施的建设投入、开展活动等方面都井然有序,力度较大。但一些经济实力较差,或领导不重视文化工作的,工作被动消沉,有的勉强应付差事,有的甚至没有开展任何文化体育活动,基本没有文化设施。
2、农村文化网络机构不健全,得不到组织保证。调查表明,大多数农村没有设立专职的文化、体育工作管理人员,都是临时指派,暂时负责,一事一议。少数村,也是由村两委、妇联兼任,有的由乡镇党委副书记直接兼任,造成精力难以保证,缺乏长效组织机制,责任性差,给上下工作的沟通、联系、协调、开展带来了很大难度。
3、资金得不到保障,开展文化工作难度大。这一现象多数体现在乡镇村组的工作上。经济较好的乡镇有经费预算,但杯水车薪,经济状况差的乡镇,困难较大,因此不能保证活动的开展。经济欠发达村尤其是比较偏远的乡镇农村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文体活动的开展上更是难以保证。
4、廉政文化进农村的意识有待加强。调查发现,农村廉政文化的氛围不浓,意识不强,表现在宣传力度不够,人员集中的地方,没有张贴浓郁的宣传材料,文艺表演活动也缺少廉政文化内容,群众对廉政文化不太了解。
5、虽然广大农村没有了农业税等收费项目,但是有上级转移支付资金、基础设施建设等专项资金,农民建房、计划生育等工作仍要依靠镇村两级来开展,农村产生不廉洁的领域还有很多,有些地方村委会盖个章还有 “吃拿卡要”的不廉洁行为。
三、当前应当如何做好新农村廉政文化建设工作思路
1、要把农村廉政文化建设切实摆上重要工作日程,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中来,形成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亲自抓,职能部门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一是抓好队伍建设。发挥党员干部尤其是老党员、老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组建廉政文化宣传队,在乡村中深入宣传廉政文化;二是加强组织领导。在镇村两级成立廉政文化领导小组,并设办公室具体抓廉政文化建设。
2、认真落实廉政文化工作的考核机制,加大考核分值,强化各级领导对加强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一是切实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将廉政文化建设纳入“三个文明”建设考核当中,年底由县相关部门进行考核,对不合格的乡镇、村尤其是体制不健全、领导不重视的乡镇、村要进行批评,并责令纠正;二是党风廉政部门要加强对乡镇村级各基层党员干部进行廉政培训学习,彻底从思想上认识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加强廉政宣传,要充分利用宣传空间,把廉政文化内容寓于文化形式之中,渗透到各个环节。例如:开展廉政歌曲比赛、党章知识竞赛、知荣明耻先进个人评选、廉政文艺表演等活动。充分利用学校、集镇、公共场所等醒目地段,集中制作图文并茂的廉政文化专栏,张贴廉政警句格言、漫画等宣传内容。县宣传部门不定期组织文艺表演下乡送廉政文化进村活动。使广大文艺创作人员深入农村、生产一线,发掘、创作反映农村廉政文化内容的节目,将鲜活的生活以文艺的形式表现出来,编排出优秀的文艺节目,并组织节目深入到农村演出,使干部群众在欣赏文艺表演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廉政文化的熏陶,真正达到入眼、入耳、入心的效果,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4、要重视农村廉政建设,加大农村反腐力度,对一些干部盖章“吃拿卡要”等腐败行为要坚决的惩治,我们不能只盯着那些高官,也要重视基层的反腐败,在农村即使很小的一个腐败案件也能伤害农民群众的利益,也伤害了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
5、对于一些地处偏远、经济确实落后的一些乡镇、村,县财政应该予以倾斜照顾,给予一定的资金,使廉政文化扎实地深入农村,深入基层。
四、对新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的一些建议 廉政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基础性工作。我们要从新时期廉政文化建设工作的规律和办法入手,研究解决新农村廉政文化建设工作的情况和问题。
1、加强乡镇村级党员干部思想认识,充分认识廉政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把坚定农村基层干部理想信念、增强宗旨观念作为廉政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切实增强廉政文化内容的预见性和针对性;二是把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观念作为廉政文化建设的重点内容,坚决有力地反击消极腐败文化。廉政文化建设一方面应当重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角度来进行有益的探索和思考,创新廉政文化载体,充分挖掘、吸收其中的一些精华,将其中的优秀成分转化,以丰富廉政文化建设的时代内涵。另一方面,大力宣传新时代涌现的反腐倡廉的思想文化。
2、加强对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的领导和指导。一是制定好《实施方案》。二是要提高基层干部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廉政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加大基层干部对什么是文化,什么是廉政文化,怎样开展新农村廉政文化建设问题的培训、思考和研究,了解本地都有哪些文化资源,提高对新农村廉政文化建设工作意义的认识,加深对廉政文化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意义的理解。三是要把廉政文化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加以检查落实。四是要把纪检监察、组织、宣传、教育、文化等部门的力量整合起来,建立廉政文化建设分工合作责任机制、资金投入机制、廉政文化创作机制,同时要发挥社会力量和群众力量,做到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群策群力,使廉政文化建设获得不竭的源泉和动力。
3、将民族传统文化与廉政建设充分结合起来,使廉政文化更加形象亲切的融入新农村建设当中。以传统节日为平台,把传统民族民间文艺和廉政文化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文化内容要让农民感到亲切可接受。一些传统文化的事件和人物,有的是来自于他们的祖先,有的是来自他们对未来生活的一种美好寄托,与他们自己的生活息息相连,容易被接受和传承。因此,在建设新农村文化的时候,应当把沉淀在农村中的这些文化内容尽可能地挖掘出来。同时保护和恢复原有的农村文化设施,引导一些公益性资金向农村文化建设方面流动,并鼓励青年志愿者为新农村文化建设做贡献,尽可能的使全民参与到新农村廉政文化宣传与建设。
4、创新廉政文化教育的内涵和载体,增强廉政文化教育的吸引力、渗透力和感染力。当前农村廉政文化产品仍然太少,尤其是群众易学、易记、易传、富有渗透力的廉政文化教育歌曲、民谣、格言、广告、对联、标语、顺口溜等的创作显得乏力,因此要组织乡村的文化人才和文化积极分子从传统文化资源中挖掘廉政文化教育素材,从中提炼出廉政文化教育的生动教材。要以党员干部和群众易于接受、乐于参与的形式,开展好廉政文化主题教育,使廉政文化教育融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之中。
第四篇:对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对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洪湖市汊河镇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农村工作会议和省市会议就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重要部署,为我们抓好新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主题,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作为汊河镇这样一个农村发展相对滞后的乡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立足实际,统筹安排,瞄准着力点,狠抓落实,稳步推进,努力提高农村综合发展能力,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突破发展。
一要更新发展理念,聚力抓好新农村建设“一盘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全局出发,总结经济社会发展经验,分析农村改革形势,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作出的战略决策。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原则,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作为我们基层组织和领导干部,处在农村工作的第一线,肩负着推动区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要从政治、全局和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决策的精神实质,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要求,在抓“三农”工作的理念上有一个新的认识,高点定位、统筹兼顾地抓好新农村建设工作。首先,要以全新的思维审视新农村建设。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要求中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社会综合发展程度的标志,它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障等诸多领域,内容丰富,涵义深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要求是宏观层面上的要求,就微观层面来看,新农村建设既涉及到硬件,又涉及到软件,主要有六个方面的内容,即新设施、新环境、新房舍、新公共服务、新社会保障和新精神风貌,只有达到这“六个新”,农村才会有新的全面的发展。因此,我们在决策和实施新农村建设时,脑海里既要有大目标的发展轮廓又要有具体内容的“新意”要求和工作要求,只要把握到这一点,才能卓有成效地开展新农村建设。其次,要以全局的意识统筹新农村建设。要遵循规划为先的原则,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因地制宜,突出重点,认真做好新农村建设规划工作,为农村发展定好目标、调好节奏、留足空间。要遵循经济发展为重的原则,突出经济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领先位置,努力促进农民增收,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实力,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要遵循统筹协调的原则,注意城乡统筹和一二三产业之间的互动,注意人与自然的和谐,使新农村建设既体现经济发展水平又体现社会进步程度。要遵循可行性原则,结合大局要求和本地实际,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目标和指标体系,使新农村建设既体现一般要求又体现本地特色,切忌生搬硬套,不追求实际效益。再次,要以科学的态度抓好新农村建设。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尊重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使新农村建设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要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正确的政绩观,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总要求和“规划先行、分类指导、试点示范、基础突破”的思路,扎实稳妥、和谐有序地推进新农村建设。二要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是前提、是基础,增加农民收入、富裕农民是目的。汊河农业镇,农业生产发展相对滞后,农民收入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很大。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必须把生产发展放在首位来抓,积极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要紧紧围绕“水产、粮食、蔬菜”三大主导产业和劳务经济,坚持规模、效益并重的原则,实现产业发展的新突破。农业生产要逐步实现以户为基础、以村为单元,发展一村一品,要抓大户、带一般、上规模,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发展圈、厕、沼气“三位一体”循环经济,提高产业质量和经济效益。***业要在适度扩大种植规模的同时,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加强科管、加工增值、提高效益上,着力抓好省道沿线优质**基地建设和***基地建设;继续抓好**产业示范户、示范园建设,带动管理工作上水平。**业要以规范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为重点,不断调整**种植结构;加强与**批发市场、**经销商和药品生产厂家的联系,大力发展订单**业。劳务产业要以提高输出的组织化程度为重点,加强对劳务人员的输前技能培训和输后维权服务工作,不断拓展输出地域,发展订单劳务,打造劳务品牌。在抓好产业发展的同时,要积极做好省国道沿线畜产品基地、**基地等农产品基地和品牌的申报工作,力争新认证一批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继续抓好农产品加工、包装、推介工作,不断提高我镇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加大产业服务体系建设力度,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进一步培育、发展、规范农村产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其服务、自律、维权职能,实现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不断提高农民发展产业的组织化程度。
三要以开发扶贫为抓手,充分利用政策优势,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在贫困地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先要解决好农民的增收问题。汊河镇是省级老区贫困乡镇,贫困面大,扶贫开发任务十分艰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一定要把解决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和长期任务来抓,坚持不懈地抓好扶贫综合开发工作,努力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要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政策导向和投资趋向,积极做好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的申报争取工作,力争在项目申报和争取上实现新的突破,短期内使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的落后面貌有较大改观。要把新农村建设与扶贫重点村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平整、小流域治理、安全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沼气、改厕等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结合起来,坚持基础建设与产业开发、村容村貌整治并举,提高扶贫综合开发成效。按照“分级负责、分类指导、定点帮扶、整村推进”的原则,切实抓好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从根本上改变贫困人口的生存环境,为新农村建设创造条件。统筹安排用于农业和农村的项目,最大限度的发挥项目的综合效益。坚持高标准建设,严把工程质量关,真正把项目建成一流标准和群众满意工程,以良好的工程形象争取上级的资金支持,使新农村建设“有米可炊”。另外,还要积极探索信贷扶贫到村、到户的新途径,大力开展产业扶贫、科技扶贫,广泛开展社会扶贫,切实安排好贫困户和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重视解决边缘人群的脱贫问题,加快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步伐。
四要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和民主政治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同时要大力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提高村民民主管理和自治水平。要高度重视农村教育事业,积极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做好“两免一补”政策的落实工作,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大力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加强村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和医务人员的培训,做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加大药品食品监督执法力度,增强农村卫生服务功能,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坚持不懈地抓好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强化经常性工作措施,深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抓好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的兑现落实工作,积极推进村民自治,提高计划生育工作整体水平;深入宣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遵纪守法意识;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继续抓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积极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广泛开展“文明户”、“文明院落”、“文明村场”创建活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教育和引导群众破除迷信,移风易俗,改变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着力治理脏、乱、差,努力改变农村普遍存在的粪土乱堆、污水乱泼、畜禽乱跑、柴草乱堆、广告乱贴“六乱”现状,改善
村容村貌,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环境。要以村委会换届选举为契机,大力宣传推进村民自治建设的法律法规,让农民进一步了解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容,提高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和参与管理村级事务的积极性;进一步建立健全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各项制度,严格实行村务公开和“一事一议”,规范和加强村级事务管理,提高村级工作的制度化、民主化、科学化水平;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和基层组织建设,提高村级干部的整体素质和村级班子的“三力”,建立健全村党支部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为农村工作开展提供组织保证。
第五篇:对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摘 要:农村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基层,推进农村法治文化建设对于以法治文化建设助推法治中国,对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法治文化;法治中国;新农村建设
十八届四中全会吹响了推动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号角,要进一步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弘扬法治精神,树立全民、全社会学法守法遵法用法的理念和意识,奠定法治国家的文化建设根基。中国法治文化建设的根基在农村,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的发展对于建设法治中国,推进以法治国的进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推进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的意义
要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离不开法治文化的支撑。只有扎实推进农村法治文化建设,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法治支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1.1 农村法治文化建设是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础在基层,工作重点在基层”,可见,农村基层法治文化的水平,与国家整体法治文化建设息息相关。倘若一个国家的法治建设离开了法治文化,那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现在全国仍有9亿多人生活在农村,要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推进农村的法治步伐,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
1.2 农村法治文化建设是保障农村和谐稳定的有力手段
一个法治社会,需要法治的保障,否则就建设不成和谐社会,而农村法治文化正是建成和谐社会的有力手段。它能有效化解矛盾和冲突,惩治违法犯罪,判别生活中的法律纠纷行为,维护法律的公平与正义,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保障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友爱互助诚信。
1.3 农村法治文化建设是保障农村改革发展的现实需要
实践已经证明,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法治就越来越被需要。为了充分发挥法治对农村改革发展的保驾护航作用,大力推进农村法治文化建设就势在必行。
当前农村法治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们国家虽然连续搞了六个普法教育,力度很大,但是很多老百姓现在还没有形成自觉地学法、守法、用法、遵法的良好意识和好的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2.1 农村基层干部法治文化意识淡薄
从总体上看,农村学法、守法、用法整体氛围仍然不浓,干部法律知识普遍缺乏,整体上法治意识仍然比较淡薄,依法办事、依法处理个人事务方面的意识不强。农村基层干部习惯了行政命令式地落实,你怎么布置,我就怎么干,只顾低头忙碌自己那一亩三分地,根本就不去研究国家的政策和一些法律条文制度,以致于对法律条文一知半解,甚至还比不上村民了解得多,懂得我,导致了问题增多,矛盾增多,上访量增加,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全国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
2.2 农民对法律信仰程度不高
部分农民有着根深蒂固的传统人治思想的观念,重人治而轻法治,相信人大于法,情大于法,权大于法,对法律的权威意识和法治意识淡漠。遇到纠纷和冲突,往往第一时间千方百计去找人走关系找门路,有的甚至于去上访去闹,信访不信法。很少有人会去寻找法律上的依据,用事实和法律说话,遇事去找法,化解矛盾靠法,解决问题用法。正如总书记所说的,要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
2.3 农村法治文化宣传效果不佳
法治文化宣传往往集中在交通方便,人口比较密集的乡镇街道和社区,而对于偏僻、交通不方便、信息不畅通的农村来说,法治文化宣传的质量和数量上有所下降,效果不明显,表现在方式手段过于单一,局限于贴标语,发发传单,开会照本宣科等传统形式。另外,加上农民法治素质低,缺乏兴趣,因此对法治文化宣传内容消化程度不高,导致农村法治文化宣传效果不佳。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的几点对策
3.1 强化法治文化宣传,营造良好法治氛围
要全面深化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增强普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提高农村干部群众法治意识为重点,充分结合群众生产生活上的“法律需求”,建立多样化的普法平台,设计多样化的普法形式和载体,完善法制宣传设施建设,在农民居住密集地带开展丰富多彩的法治文化活动。另外成立法治文化宣讲团,通过宣讲使法治文化形象生动,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农民生活中,使法治文化做到家喻户晓,得到有效的传播,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为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3.2 通过以案说法教育,强化农村干部群众法治办事意识
针对平时工作生活中农民容易碰到的、经常接触的、面临的一些常见法律问题,通过以案说法,容易被农民理解和接受。另外,充分利用现有的宣传栏、农贸市场、网络、电视、学校等法制宣传专栏,设立一些法律咨询点,调解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民事纠纷,并针对影响面广的典型案例进行有的放矢的讲解,增强农村干部依法办事的能力,做好农民群众树立法律意识的带头人,着力在农村形成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氛围。
3.3 借助新农村建设,提升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的影响度
借助新农村建设,在村、小区住房、农村拆迁安置楼,打造一批法治文化广场;在农村广泛建设一批法治文化壁画;借助农家书
屋建设,全面建立农村法制图书角,从而推动农村法治文化阵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