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党委书记对新农村文化建设分析思考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推进重点文化工程建设,组织发展形式多样的农村文化活动,积极培育农村文化市场,广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百日文化广场”,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进一步改善,农村文化建设呈现较好的发展局面。就**县**乡来说,这种好的态势、趋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村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二是农村基层文化队伍不断壮大、素质不断提高;三是农村特色文化品牌战略成效显著。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目前农村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主要问题是:文化基础设施还不健全,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文化体制、机制不活,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文化活动相对贫乏,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当前,农村文化建设正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发展和繁荣农村文化提供了政策支持。对此,认为要从以下四方面入手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促进农村的社会和谐。
一要建好文化阵地。文化阵地是广大农民群众树立共同的信念和目标,形成和谐的思想与文化,凝聚智慧和力量的有效平台。要坚持以乡政府为主导,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乡、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一是要坚持“政府主导,多方支持”。当前,文化阵地建设的资金来源仍然要以政府投入为主,县、乡两级纳入财政预算,确保有专项资金用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并在经济不断发展、财政不断增长的同时,逐年提高在这方面的投入比例。要继续实施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同时,要把项目带动战略引入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一些投资大、影响大的建设项目,可实行招商引资,采取商业化运作,推动一些公共文化工程的实施,逐步缩小公共文化设施的城乡差别。二是要坚持“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经济欠发达地区要使文化阵地建设随处可见难以做到,必须在有财力条件、有工作基础、有工作积极性的乡、村、农户率先建立一批质量较高、活动较正常的宣传文化中心、文化活动室、文化中心户。以点带面,通过建成一批巩固一批,示范一批带动一批,逐步在全乡建立较为健全的网络阵地。三是要坚持“综合利用、资源共享”。乡中心村可与乡宣传文化中心“共同使用”,村文化活动室可“一室多用”,人口较少、相距较近的几个村可实行“多村共用”,并明确由村文化管理员具体负责日常管理,充分发挥阵地的实际效用。
二要拓展文化内涵。根据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变化,不断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不断充实活动内涵,创新活动形式。一要丰富文化活动。充分利用农村节庆日、农村农牧民农闲时机开展文化活动。在活动形式上,要把经常性、小型多样的文化活动与定期举办大中型群众文化活动相结合;在活动时间上,要把“三下乡”与“常下乡”相结合;在文艺风格上,要将传统节目与现代节目相结合;在文艺内容上,要将民俗表演与政策形势宣传相结合。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既为群众提供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又增长农民的科技、法律等知识,提高依法致富的本领,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意识,培养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二要深化创建活动。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不断赋予文明村、文明户的创建内容,积极营造乡风文明的良好氛围,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移风易俗、抵制腐朽文化,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三要培育典型特色。通过特色文化增强文化的生命力、影响力和吸引力,对现有的民间文化资源要保护好、发展好,对潜在的、不完善的民间文化资源要系统挖掘、整理。对秉承传统、技艺精湛的乡村艺人可以通过授予“民间艺术大师”等称号的形式加以传承和弘扬。要积极开发具有当地传统和特色的绘画、编织等民间工艺项目,创新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开发农家乐民俗旅游项目,实施特色文化品牌战略,培育一批文化名乡、名村、名人。
三要创新文化体制。农村文化建设不仅要靠外部支持,而且也要通过对现有文化体制的改革创新形成良好的运作机制。一是要深化改革。改革的目的是增强活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县乡文化机构要面向农村,面向基层,改进服务方式,开展流动文化服务。二是要多方支持。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开展各种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文化经营活动,使农民群众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积极扶持热心文化公益事业的农户组建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文化室等。三是要规范管理。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营造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会环境。加强和充实县级文化市场行政执法队伍,充分发挥乡镇综合文化站监管作用,健全农村文化市场管理体系,加强执法力量,加大监管力度,提高执法
第二篇:党委书记对新农村文化建设分析思考
-范文最新推荐-----------------------
党委书记对新农村文化建设分析思考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推进重点文化工程建设,组织发展形式多样的农村文化活动,积极培育农村文化市场,广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百日文化广场”,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进一步改善,农村文化建设呈现较好的发展局面。就**县**乡来说,这种好的态势、趋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二是农村基层文化队伍不断壮大、素质不断提高;三是农村特色文化品牌战略成效显著。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目前农村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主要问题是:文化基础设施还不健全,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文化体制、机制不活,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文化活动相对贫乏,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当前,农村文化建设正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发展和繁荣农村文化提供了政策支持。对此,认为要从以下四方面入手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促进农村的社会和谐。一要建好文化阵地。文化阵地是广大农民群众树立共同的信念和目标,形成和谐的思想与文化,凝聚智慧和力量的有效平台。要坚持以乡政府为主导,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乡、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一是要坚持“政府主导,多方支持”。当前,文化阵地建设的资金来/ 4 源仍然要以政府投入为主,县、乡两级纳入财政预算,确保有专项资金用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并在经济不断发展、财政不断增长的同时,逐年提高在这方面的投入比例。WWw.yBask.要继续实施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同时,要把项目带动战略引入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一些投资大、影响大的建设项目,可实行招商引资,采取商业化运作,推动一些公共文化工程的实施,逐步缩小公共文化设施的城乡差别。二是要坚持“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经济欠发达地区要使文化阵地建设随处可见难以做到,必须在有财力条件、有工作基础、有工作积极性的乡、村、农户率先建立一批质量较高、活动较正常的宣传文化中心、文化活动室、文化中心户。以点带面,通过建成一批巩固一批,示范一批带动一批,逐步在全乡建立较为健全的网络阵地。三是要坚持“综合利用、资源共享”。乡中心村可与乡宣传文化中心“共同使用”,村文化活动室可“一室多用”,人口较少、相距较近的几个村可实行“多村共用”,并明确由村文化管理员具体负责日常管理,充分发挥阵地的实际效用。二要拓展文化内涵。根据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变化,不断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不断充实活动内涵,创新活动形式。一要丰富文化活动。充分利用农村节庆日、农村农牧民农闲时机开展文化活动。在活动形式上,要把经常性、小型多样的文化活动与定期举办大中型群众文化活动相结合;在活动时间上,要把“三下乡”与“常下乡”相结合;在文艺风格上,要将传统节目与现代节目相结合;在文艺内容上,要将民俗表演与政策形势宣传相结合。通过形式多样-范文最新推荐-----------------------的活动,既为群众提供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又增长农民的科技、法律等知识,提高依法致富的本领,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意识,培养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二要深化创建活动。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不断赋予文明村、文明户的创建内容,积极营造乡风文明的良好氛围,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移风易俗、抵制腐朽文化,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三要培育典型特色。通过特色文化增强文化的生命力、影响力和吸引力,对现有的民间文化资源要保护好、发展好,对潜在的、不完善的民间文化资源要系统挖掘、整理。对秉承传统、技艺精湛的乡村艺人可以通过授予“民间艺术大师”等称号的形式加以传承和弘扬。要积极开发具有当地传统和特色的绘画、编织等民间工艺项目,创新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开发农家乐民俗旅游项目,实施特色文化品牌战略,培育一批文化名乡、名村、名人。三要创新文化体制。农村文化建设不仅要靠外部支持,而且也要通过对现有文化体制的改革创新形成良好的运作机制。一是要深化改革。改革的目的是增强活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县乡文化机构要面向农村,面向基层,改进服务方式,开展流动文化服务。二是要多方支持。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开展各种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文化经营活动,使农民群众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积极扶持热心文化公益事业的农户组建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文化室等。三是要规范管理。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营造扶持健/ 4
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会环境。加强和充实县级文化市场行政执法队伍,充分发挥乡镇综合文化站监管作用,健全农村文化市场管理体系,加强执法力量,加大监管力度,提高执法 水平,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严厉打击违法违规活动,取缔无证经营。四要建好文化队伍。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保证是要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一要提高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素质。要经常组织文化工作者、文艺人员深入农村生产生活的第一线,从新农村建设的生动实践积累、激发灵感,为广大农民群众奉献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二要发挥好“文化组织员”的作用。村级文化组织员是最基层的专门从事文化管理的队伍,要通过加强培训和管理,充分发挥其组织、协调、辅导和开展农村文化活动的基础性作用。三要培养一批农民文化骨干。要让农民做农村文化的主角,注意发现、培育农民文化骨干和带头人,变“送”文化为“种”文化,特别是要发挥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活跃在农村文化事业中的“乡土艺术家”的作用,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充分发挥民间文化能人,传承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
第三篇:对新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的思考
对新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的思考
宁陕县农业局 作者:刘玉萍
廉政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份,无论是从农业生产、农村管理还是从农民身心健康等方面,都需要廉政文化的支撑,农村人多地广,为廉政文化建设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如何把廉政文化建设与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是当前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农村廉政文化的思想认识
1、思想上的误区。一是认为农村廉政建设“不必要”。有些干部群众认为,税费改革前,镇村级组织在收取农民提留、农业税、土地建房费等过程中,少数干部容易滋生腐败现象,税费改革后,这些相关的收费都取消了,腐败来源没有了,腐败的机会也少了,因此,在农村开展廉政文化建设也就没有必要了。二是认为农村廉政文化建设“没效果”。部分干部、群众认为农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接受能力差,开展农村廉政文化建设不会有什么效果。这两种不正确的思想认识应当引起廉政文化牵头单位的高度重视,并予以纠正。
2、新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关健问题,也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问题。我县是一个农业县,大部分人口生活在农村,经济区相对滞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和谐社会的任务十分艰巨。农村干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组织者和实践者,由于农村干部廉政意识、法制观念相对比较弱,很容易给腐败分子以可乘之机,而农村廉政文化建设就是通过文化的这种潜移默化作用,使农村干部廉洁从政,远离职务犯罪。农村廉政文化建设作为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目前农村廉政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农村廉政文化建设水平极不平衡。经过调研,我们发现在我县经济实力较强的并且主要领导狠抓文化工作的农村,从文化设施的建设投入、开展活动等方面都井然有序,力度较大。但一些经济实力较差,或领导不重视文化工作的,工作被动消沉,有的勉强应付差事,有的甚至没有开展任何文化体育活动,基本没有文化设施。
2、农村文化网络机构不健全,得不到组织保证。调查表明,大多数农村没有设立专职的文化、体育工作管理人员,都是临时指派,暂时负责,一事一议。少数村,也是由村两委、妇联兼任,有的由乡镇党委副书记直接兼任,造成精力难以保证,缺乏长效组织机制,责任性差,给上下工作的沟通、联系、协调、开展带来了很大难度。
3、资金得不到保障,开展文化工作难度大。这一现象多数体现在乡镇村组的工作上。经济较好的乡镇有经费预算,但杯水车薪,经济状况差的乡镇,困难较大,因此不能保证活动的开展。经济欠发达村尤其是比较偏远的乡镇农村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文体活动的开展上更是难以保证。
4、廉政文化进农村的意识有待加强。调查发现,农村廉政文化的氛围不浓,意识不强,表现在宣传力度不够,人员集中的地方,没有张贴浓郁的宣传材料,文艺表演活动也缺少廉政文化内容,群众对廉政文化不太了解。
5、虽然广大农村没有了农业税等收费项目,但是有上级转移支付资金、基础设施建设等专项资金,农民建房、计划生育等工作仍要依靠镇村两级来开展,农村产生不廉洁的领域还有很多,有些地方村委会盖个章还有 “吃拿卡要”的不廉洁行为。
三、当前应当如何做好新农村廉政文化建设工作思路
1、要把农村廉政文化建设切实摆上重要工作日程,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中来,形成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亲自抓,职能部门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一是抓好队伍建设。发挥党员干部尤其是老党员、老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组建廉政文化宣传队,在乡村中深入宣传廉政文化;二是加强组织领导。在镇村两级成立廉政文化领导小组,并设办公室具体抓廉政文化建设。
2、认真落实廉政文化工作的考核机制,加大考核分值,强化各级领导对加强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一是切实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将廉政文化建设纳入“三个文明”建设考核当中,年底由县相关部门进行考核,对不合格的乡镇、村尤其是体制不健全、领导不重视的乡镇、村要进行批评,并责令纠正;二是党风廉政部门要加强对乡镇村级各基层党员干部进行廉政培训学习,彻底从思想上认识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加强廉政宣传,要充分利用宣传空间,把廉政文化内容寓于文化形式之中,渗透到各个环节。例如:开展廉政歌曲比赛、党章知识竞赛、知荣明耻先进个人评选、廉政文艺表演等活动。充分利用学校、集镇、公共场所等醒目地段,集中制作图文并茂的廉政文化专栏,张贴廉政警句格言、漫画等宣传内容。县宣传部门不定期组织文艺表演下乡送廉政文化进村活动。使广大文艺创作人员深入农村、生产一线,发掘、创作反映农村廉政文化内容的节目,将鲜活的生活以文艺的形式表现出来,编排出优秀的文艺节目,并组织节目深入到农村演出,使干部群众在欣赏文艺表演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廉政文化的熏陶,真正达到入眼、入耳、入心的效果,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4、要重视农村廉政建设,加大农村反腐力度,对一些干部盖章“吃拿卡要”等腐败行为要坚决的惩治,我们不能只盯着那些高官,也要重视基层的反腐败,在农村即使很小的一个腐败案件也能伤害农民群众的利益,也伤害了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
5、对于一些地处偏远、经济确实落后的一些乡镇、村,县财政应该予以倾斜照顾,给予一定的资金,使廉政文化扎实地深入农村,深入基层。
四、对新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的一些建议 廉政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基础性工作。我们要从新时期廉政文化建设工作的规律和办法入手,研究解决新农村廉政文化建设工作的情况和问题。
1、加强乡镇村级党员干部思想认识,充分认识廉政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把坚定农村基层干部理想信念、增强宗旨观念作为廉政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切实增强廉政文化内容的预见性和针对性;二是把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观念作为廉政文化建设的重点内容,坚决有力地反击消极腐败文化。廉政文化建设一方面应当重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角度来进行有益的探索和思考,创新廉政文化载体,充分挖掘、吸收其中的一些精华,将其中的优秀成分转化,以丰富廉政文化建设的时代内涵。另一方面,大力宣传新时代涌现的反腐倡廉的思想文化。
2、加强对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的领导和指导。一是制定好《实施方案》。二是要提高基层干部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廉政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加大基层干部对什么是文化,什么是廉政文化,怎样开展新农村廉政文化建设问题的培训、思考和研究,了解本地都有哪些文化资源,提高对新农村廉政文化建设工作意义的认识,加深对廉政文化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意义的理解。三是要把廉政文化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加以检查落实。四是要把纪检监察、组织、宣传、教育、文化等部门的力量整合起来,建立廉政文化建设分工合作责任机制、资金投入机制、廉政文化创作机制,同时要发挥社会力量和群众力量,做到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群策群力,使廉政文化建设获得不竭的源泉和动力。
3、将民族传统文化与廉政建设充分结合起来,使廉政文化更加形象亲切的融入新农村建设当中。以传统节日为平台,把传统民族民间文艺和廉政文化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文化内容要让农民感到亲切可接受。一些传统文化的事件和人物,有的是来自于他们的祖先,有的是来自他们对未来生活的一种美好寄托,与他们自己的生活息息相连,容易被接受和传承。因此,在建设新农村文化的时候,应当把沉淀在农村中的这些文化内容尽可能地挖掘出来。同时保护和恢复原有的农村文化设施,引导一些公益性资金向农村文化建设方面流动,并鼓励青年志愿者为新农村文化建设做贡献,尽可能的使全民参与到新农村廉政文化宣传与建设。
4、创新廉政文化教育的内涵和载体,增强廉政文化教育的吸引力、渗透力和感染力。当前农村廉政文化产品仍然太少,尤其是群众易学、易记、易传、富有渗透力的廉政文化教育歌曲、民谣、格言、广告、对联、标语、顺口溜等的创作显得乏力,因此要组织乡村的文化人才和文化积极分子从传统文化资源中挖掘廉政文化教育素材,从中提炼出廉政文化教育的生动教材。要以党员干部和群众易于接受、乐于参与的形式,开展好廉政文化主题教育,使廉政文化教育融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之中。
第四篇:对辽宁省新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的思考。
对辽宁省新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的思考
——从公共文艺入手,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开始
(2007年8月)
摘要:本文以新农村的精神文化建设为题,简单分析了当前农村精神文化现状,并重点对阐述了新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的切入点、注意点,最后结合自己三年来在辽宁地区的农村调研分析,在文末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政策性建议,以供辽宁省的相关政府部门参考。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精神文化
文艺
一、农村精神文化现状
随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高度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不断的提高,但与此孛行的是农村发展的滞后甚至倒退。非法宗教活动开始抬头;黄、赌、毒等社会丑恶沉渣泛起,老无所养,老无所乐现象日益严重,等等诸如此类的“病毒”因子导致农村社会的发展陷入了恶性循环之中。
我们苦思冥想如何才能使农村社会从恶性循环的阴影中摆脱出来?我们发现“病毒”因子之所以得以存活并泛滥,是因为人们的精神空虚,即而误入歧途,所以要解决好农村社会的问题,必须先治其精神,做好农村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坚持科学发展观,构件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做好城乡的协调发展。目前农村社会的精神文化建设还比较滞后,突出表现在农民业余文化生活缺乏有效的组织和管理;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艺形式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群众文化生活单调,文化设施落后甚至一无所有,城乡文化发展水平相差悬殊。这不仅制约了农村社会的快速发展,也制约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二、对新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的认识
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并做了一系列战略部署。其中的乡风文明为新农村的精神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但是如何去建设新农村的精神文化?是我们有待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作者本人对新农村建设问题有过三年的调研和思考,曾先后进入鞍山,海城,岫岩,台安,吉林四平,彰武等地的十几个农村调研考察,并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思想体系,对于辽宁省新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的思考便是其中之一。
如何建设新农村的精神文化,我认为首先必须认清以下几点: 新农村的精神文化建设,从公共文艺入手,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开始。
农村的精神文化水平反映了农民的精神面貌,生活习惯以及幸福感等多方面的重要信息。提高农村的精神文化水平,就是改善农民的精神面貌,生活习惯和提高他们的幸福感指数。
上世纪七、八年代以前,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多为组织性和群体性的,如集体看电影,看戏,参加集体文艺活动等,在集体的组织作用下,农民业余文化生活比较丰富,反映出的农民精神面貌和生活习惯,农村整体精神文化水平较好。但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集体生产向家庭生产转变,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民对集体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急剧下降,精神文化生活以个人和家庭组织为主,主要是看电视,打牌,闲聊等,农民业余文化生活陷入急剧单调之中,并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日益突出。
两者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丰富的业余文化生活需要依靠集体的力量,丰富的公共文艺活动可以改善农民的精神面貌和生活习惯,即而提高农村社会的精神文化水平。所以说,新农村的精神文化建设,应从公共文艺入手,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开始。8 新农村的精神文化建设不在于为农民提供多少文化产品和服务,而在于为农民提供挖掘和创造本土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条件和资源。
纵观全国各地的新农村精神文化建设,我们发现很多地方把新农村的精神文化建设简单的看成给农村多送几支慰问演出团,给农民多放几次电影,等等,而且做的是冠冕堂皇,自我陶醉,却没有考虑,送出去这么多的文艺之后给农民到底能带来多大的效应,能多大程度促进当地的精神文化建设?有的地方政府毫不谦虚的在报子上登出:“这样的节目好啊,好多年不见了”等农民的“心声”来炫耀自己的政绩。农民看到文艺团或放映队大张旗鼓的来自己家门免费演出,首先是新鲜,再者是气派,还有就是免费的,农民看了当然会叫好,但这能说明解决了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吗?这样的送文艺赠送能解决得了农民的一时胃口,能解决得了农民一世的胃口吗?这样的举措无异于扬汤止沸,况且这样的送,又能送得了几次,送得了几处,巨大滚雪球似的运作资金又将从何而得?
解决饥民温饱问题,只给他一碗饭却不给他种子又怎能解决他们的温饱?同样,要解决农民业余文化生活匮乏的问题,又岂能单靠送几支文艺慰问团就可以解决的呢?所以说送文艺不如种文艺,送文明不如创文明,我们应该给农民送去“种子”,提供“沃土”这才是真正的解决之道。这“种子”可以是一种文艺形式,可是一个文艺节目,也可以是一位文艺老师,总之,可以作为农民文艺学习的人和物都可以看为“种子”,这“沃土”可以是一个文艺广场,可以是一个文艺设备,也可以是一种争先恐后比试才艺的活跃气氛,总之,可以为农民开展公共文艺活动带来方便的物品和环境都可以视为“沃土”。
我们大学生支农队伍在下乡调研过程中,都有一个与农民一起联欢一起表演节目的内容,而且每次都开展的非常成功。我们下去的大学生也几乎都是五音不全,没有特出文艺才能,但又为何能成功的开展文艺联欢呢?原因在于我们是送“种子”供“沃土”。
首先我们是精心的准备我们的文艺节目,而且努力发掘村中的文艺能人,并请他们“出山”,再者我们的文艺节目不要求多么的正规(这正规其实代表了城市的文艺模式),我们力求保持农民自己的文艺模式。最后我们的文艺联欢是全民参与的,从小到刚会走路的孩童大到花甲的老人,我们都竭诚欢迎。也即我们将文艺的主体放在农民自身,我们只作为一个引导和催化的媒介。
我们的文艺联欢的成功不仅表现在我们一起与村民联欢时,所营造的快乐氛围更表现在我们走后,农民们继续保持和发展了这样的文艺联欢。
拿我们这次下乡目的地——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四堡子乡鸡冠山村东,西烧锅地屯来说,在我们来之前,村民没有任何的文艺活动,一到晚上整个屯子陷入沉寂之中。我们来之后,开始挖掘村中的文艺能人并邀请他们和我们一起联欢,地点设于我们寄宿的村民院子里。刚开始时村民们也都比较害羞不敢上台表演,但随着我们的鼓动,越来越多的人亮出了自己的绝活。有独唱的,有合唱的,有拉二胡的,有扭秧歌的,也有演小品的……其中不乏愚教于乐的好节目,虽说大家的手艺都不太正规,但大家玩的都很欢,而且有些村民为了第二天能表现好,回去之后竟和自己的老伴练习到深夜,这是我们所没有想到的,由此看出村民们的文艺热情是非常高的。连续几天的文艺联欢给村民们留下了很多欢乐,在我们临走之即,他们也表示要继续将文艺联欢搞下去,我们不由得为之高兴。
再拿我们去年下乡目的地——吉林省四平市犁树县郭家窝堡村来说,我们为他们选出了文艺能人,由他们组织村民开展每晚(天气适合的情况下)的文艺联欢,自我们走后他们的文艺联欢一直继续着,而且文艺节目越来越丰富,参与的人员始终不减,甚至外村的村民不惜千里来取经学习,整个村庄的精神文化水平由此得到很大提高。
我们大学生下去没有为村民带去多少,多好的文艺,只是作了一次引导和催化,但结果却是村民们自发组织了自己的文艺联欢,并使其得到了继续保持和发展。这说明广大的农民朋友对群体的公共文艺活动是非常喜爱的,他们也完全能够自己承担角色,提高自身的精神文化水平。
但我们也发现农村中没有合适场地和一定的基础设施成了村民开展公共文艺活动的限制因素。我们在郭家窝堡选取的“文化广场”是村中十子路口处的一块露天空地,面积不大而且地面凹凸不平,尘土飞扬。“文化广场”的简单设备(灯泡、外放和电源)都是暂时和村民借的,短时间村民可以承担,但长期以往将难以承受。在彰武县四堡子乡东、西烧锅地屯选取的广场是农户的院子,问题也同样如此。如果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大力为农民解决此类问题,并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的自发文艺活动,农民现今的不良精神文化生活将得到改善,农村的精神文化建设也将由此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所以综上所述,新农村的精神文化建设不在于为农民提供多少文化产品和服务,而在于为农民提供挖掘和创造本土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条件和资源。希望有关政府部门在新农村的精神文化建设上能为农民多送点“种子”,多提供“沃土”。12 不能将国际的,城市的文化产品及其模式作为农村文化产品及模式的模板,要尊重和支持农民自己的文化创造。
只有农民喜欢的文化产品及其模式才是农民所需的,外界的高级文化产品及其模式固然是很高雅和优秀的,但其有着特殊的消费人群,不一定适合农民的需求。相反农民自发自演的通俗节目的吸引力远远大于电视的荧屏节目,这一点可以从我们每次下乡与村民成功的文艺联欢得到证实。虽然农民通俗的节目内容和模式比不上荧屏上的精彩和正规,但却是村民自发自演的,大家玩在一起笑在一起。
有的地方政府为了突出自己的政绩,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上提出抓好文艺精品工程建设,如要求着力打造普洱茶原生态大型舞蹈诗《溶化的玛瑙》,佤族舞蹈诗《司岗里》,以哈尼族叙事长诗为载体的歌舞剧《洛奇洛耶·扎斯扎依》等一批优秀作品,这种完全是不切实际的。抓优秀文艺精品固然是对,但是没有必要拿城市或其他地方的文艺精品来约束自己,艺术是来源与广大群众的,而不是来于几部优秀作品。所以我们应该尊重和支持农民自身的文化创造,吸纳和鼓励农民自发创造的各种文艺产品及其模式,从而形成百家争鸣的大好形势。13 农村精神文化建设要立足于农民素质提升。
和谐新农村只有在积极健康的文化基础上才能实现,因此在新农村的精神文化建设上要抵制一些不良的文化因素,使他们消失在萌芽之中,同时要在广大农民朋友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中赋予积极健康的文化因素,最终促进农民素质的提高。
三、对辽宁省新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的建议
积极推进新农村精神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化建设,不仅能够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更好地推进全面小康进程,同时对于维护农村稳定,促进科学文明乡风的养成,以及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也将发挥十分突出的作用。基于以上几点认识并结合作者本人对辽宁省部分农村的深入调研分析,现作出以下几点建议,以供相关决策部门参考。
1、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加快、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基于辽宁省农村的实际情况,可实施“文化广场”千万屯工程,即在每个屯的适宜地点建设相应的简易文化广场,(简易文化广场一般用水泥硬化地面,配以灯泡,外放即可,总投入不超过3000元/屯,有条件的村或屯可相应提高档次)供村民开展业余文化活动。
2、鼓励各种形式的农民自办文化,培养一批农村文化骨干分子(每个乡镇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每个屯选出适当的文化骨干分子,用于组织和引导当地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扶持一批优秀农村业余文化团,建立相应嘉奖机制,使农民自发文化团体得以蓬勃发展。
3、挖掘和传承积淀于广大农村地区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使之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二人转,扭秧歌,小品是辽宁地区广大农村的优良文化基础,应当继续发展和创新,并按照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将先进性和广泛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教育性和娱乐性结合起来,精心策划一些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文化传播。
4、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农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加大公共文化服务向农村倾斜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提高用于乡镇和村的比例。培养、引导、提升农民的思想道德意识和文化鉴赏品位,扩大农村文化市场的消费群体。
5、积极组织开展农村文化服务活动。组织开展“三下乡”活动,鼓励青年志愿军和应届大学毕业生深入广大农村从事文化信息传播、活动组织、人员培训等活动。可重点支持一批先进的高校支农社团协同参与新农村精神文化的建设,因为他们教一般的下乡有较深的理论基础和成熟的下乡经验。
四、结束语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经成为当今时代必然和必需的选择。精神文化作为上层建筑,既是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同时也是建设新农村的必要动力。一方面,推进新农村精神文化建设,是构建农村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需要。目前,农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已经并继续发生历史性的巨变,它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集现代科技、教育、卫生以及法律制度、思想观念、伦理道德等新文化这个大背景,以及以它为内容的文明成果的支撑。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新农村的精神文化建设,就不会有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形成,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目标就不能实现。另一方面,建设新农村,农民是社会主体,是基本力量,推进新农村精神文化建设,是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需要。? 辽宁省作为东北三省的领军人,更应当走在前面,将新农村的精神文化切实做好,从而率完成新农村的建设,率先带领全民进入现代化。
第五篇: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
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
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农村社会发展的重点和难点。随着农民物质生活逐渐富足,对文化的兴趣和呼声愈来愈强。推进文化建设,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客观现实和时代要求。近年来,党和国家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农村经济发展普遍较快,农民思想意识有所提升。鉴于以上成效,党中央又对农村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加强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把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纳入城乡规划和设计,拓展投资渠道。完善面向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当前农村文化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滞后;第二,农民文化生活单调;第三,优秀传统文化流失;第四,农民主体性地位缺失。结合实践并分析其成因,笔者认为提升农民素质、全面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第一,合理管理、利用现有文化设施。当前,许多人片面地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建活动场所、剧院、文化大院、图书室等文化基础设施,而对于如何管理、如何利用这些设施并没做太多思考。一些农村新建的文化活动场所要么闲置,要么挪为他用,根本没有起到实际效用,甚至有的地方将其看做应付上级检查的摆设。所以要想真正提升农民素质,繁荣农村文化,必须以农民的主体性参与为主。我们要积极引导农民学会管理文化设施,学会组织设计文化活动,最终从引导逐渐转为农民的自发性组织。
第二,充分挖掘并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在工作中我发现,农民的大部分空闲时间是打牌、聊天、下棋等。文化生活比较单调。出现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就是农民的文化生活贫困,传统文化信仰流失。要解决此问题,应从挖掘农村本土的优秀传统文化入手。农村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的精髓,许多优秀文化作品就出自农村。如民间艺术、乡村演出、节日庆典等。我们应引导农民正确看待传统文化,并建立相应的平台给其展示的机会,让农民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第三,尝试施行农村“文化消费补贴”。“家电下乡”政策使农民得到了实惠,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和谐、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扩大农村消费起到重要作用。所以,我们可以借鉴“家电下乡”政策,增加专项经费,大胆尝试“文化消费补贴”制度,促进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其实这一政策在广东省已开始尝试施行,主要从对城乡低保户的订报、购书、看电影、看电视等基本文化消费定额补贴开始实施。
第四,发展农村教育,引领社区文化。当前农村教育问题遇到了不少困境,随着布局调整的实施,以及农村适龄儿童的大量外出就学,许多农村学校濒临倒闭。笔者认为,农村学校是农村文化最先进的地方,也是农村重要的公共文化设施之一。农村学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农村学校不仅是教育未成年人的地方,还包括对成人的教育,而且对整个社区文化都有示范、辐射和引领作用。我们应促使农村学校与农村社区形成良性互动,发展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
第五,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由于大量有文化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使新农村建设失去了主力军。因此我们应大力倡导在外不能就业或就业不理想的青年到广大农村建功立业,一方面解决城市就业压力,一方面加强了农村人才队伍。通过他们的带领和引导,激活农民的参与热情。
总之,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农民是主体,转变农民的观念、培养新型农民是重心。我们应想尽一切办法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增强农民自发参与的积极性。同时,由于许多农村信息交通还比较闭塞,农民根深蒂固的传统落后文化一时较难改变,我们只能一步步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