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强化新农村文化建设思考建议
发展农村文化 丰富农民精神生活
发展农村文化,保障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构建和谐安庆的基础性工程。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不断出台和市委、市政府对广大农村发展投入的不断加大,农民负担越来越轻,钱包越来越鼓,水泥路修到家门口,大多数住进小洋房,新农合解决了农民看病难问题,义务教育免除了学
杂费,广大农村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对共有203个乡镇、人口达到610万的安庆市来说,逐步富裕起来的广大农村,必要的公共文化娱乐设施和公共文化资源却显得比较匮乏,农民缺少了参加文化娱乐活动的机会,从而使得电视和聚众赌博成为许多农民重要的休闲娱乐工具。“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也从侧面反映了当前我市农村文化生活的现状。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下,随着外出务工人员不断返乡,农村文化的不足更加影响到我市广大农村的治安稳定。因此,当前各级政府部门如果能够开展多种多样形式活泼、健康向上的群众娱乐活动,势必能够丰富农民生活,这就能有效抵制农村消极文化思想的影响,对于当前新农村建设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之所以显得比较滞后,主要受四种偏颇观念影响:“先后论”,强调先发展经济,后发展文化,先发展城市,后发展农村;“让道论”,强调乡镇经济基础弱,文化建设要让位于招商引资;“难抓论”,认为农村文化建设投入少、措施软、见效难;“自然论”,走一步看一步,做多少算多少,并且对农村文化建设目前也缺少科学的规划和明确的考核标准。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转变思想,积极行动,做到认识上有高度,行动上有措施,保障上有机制,考核上有指标,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一、转变思想观念,正确定位,充分认识丰富农村文化的重要性
农村文化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很重要方面是对老百姓精神生活和追求的引导。在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日益发展的今天,如何使老百姓跟上城市的发展步伐,达到用科学的思想武装自己,用科学和健康的思想教育下一代,摒弃迷信和愚昧等落后思想,已经是非常迫切和不容延缓的事情了。对于经济和文化双重落伍的广大农村来说,如何使他们清醒地认识到导致贫穷落后的根源和改变这种落后的根本途径,已经是我市跃上经济发展新台阶的重要前提。如果广大老百姓的文化素质提高了,对于现代科技文明的了解和掌握进步了,则可以想见,文化的支持力量和传递作用就会显现出来,这对我市经济和文化发展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提高认识,一定要从建设和谐安庆、文化强市的角度,充分认识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把农村文化建设摆到日常工作中去,把其纳入到目标管理责任中去。
二、注重实际效果,合理进行分类,适应多层次人群的文化需求
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返乡就业,农村群体对文化需求的差异更加明显,主要体现在不同年龄层次上:一是老龄人群和留守妇女。农村中的老人和妇女大多比较喜爱戏剧、迎灯等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以及宗教活动。所以,对这些民俗文化要因势利导、注重培育,使其向积极、文明、健康的方向发展。而宗教文化有济世利人、行善积德的和谐思想,在填补信众精神空间,约束不当行为方面有一定的正面意义。但必须加以管理,防止异端邪说渗透、封建迷信活动蔓延等负面影响。二是青壮劳力。留在农村的青壮年一般都缺少技能,劳作之余大多看电视、聊天、打牌,这一群体最盼望“农家实用科普讲座”。因此对于政府和群众团体组织的送书、送戏、送科技、送法律“四下乡”活动要切实抓住他们最渴望的需求,防止流于形式;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切合农村实际,从劳动群众的角度来考虑、满足他们的需求。而对于返乡就业、创业的农民工而言,其本身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一技之能,由于长期在城市生活,本身缺乏了农业技能,生活方式早已习惯了城市环境,返乡后显得很不适应,他们的求知、求富、求乐的愿望将更加强烈。对待这一群体,在加强对于他们的职业技能教育培训的同时,做好当地民俗文化表演工作,做好文化下乡的工作,同时充分发挥乡村公共阅览室的文化阵地作用,丰富返乡农民工的精神生活、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三是中小学生。校园文化由学校组织开展,但节假日的课外生活显得比较单调,并且由于长时间的和父母分离,心理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所以乡村领导干部要做好返乡父母的思想工作,切实保证他们加强思想沟通,同时开展各项民间活动,引导中小学生的思想健康发展。
三、加大资金投入,整合资源,创新多元化的投资模式
农村文化的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而农村文化管理的不健全更使得农村的文化发展出现青黄不接的状况。
因此应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纳入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去,纳入到财政支出预算中去,以解决农民看书、看报、看戏难等问题,要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开办文化设施,兴办文化企业、组办民间剧团和组织个体电影放映队。同时,加强对文化设施、文化经费的管理和利用,保障资金切实用之于农村文化的发展。
四、建立健全相关管理机制,实现农村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发展农村文化,保障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是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构建和谐安庆的基础性工程。要全面分析研究农村文化建设出现的新问题,探索新方法,寻找新途径,各部门要加强配合,各负其责,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农村文化工作;县乡村各级领导要在思想上、行动上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建立健全农村文化工作目标考核制度,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把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分解为具体的任务和要求,列入到年度村干部岗位责任制考核中去。各级新闻媒体要做好舆论引导工作,宣传先进,推广典型,形成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浓厚舆论氛围。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农民群体最基本的以及个性化和较高层次的文化需求,要从我市广大农村的实际出发,引导社会资源和政府资源进入农村文化建设领域,加强对农村乡土文化人才和队伍的培养,最终形成一个结构合理、发展平衡、服务优质、覆盖面广、保障有力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证农民充分享受社会发展的文化成果。
第二篇:对我县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我县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而完成这个任
务,主体是农民。也就是说,农民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败的关键。要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就必须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近年来,xx县各级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改善,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局面。同时也要看到,农村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文化活动相对贫乏,城乡文化水平差距较大等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改变。
当前农村农民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文化基础设施薄弱,文化服务手段落后。据了解,团风县只有少数乡镇有农家图书屋,普及面远远不够。农民对科学致富、科学生产方面的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绝大部分乡镇没有设立文化站,文化宣传没有阵地,不利于新型农民的培育。
2、农村文化资源匮乏,农民文化生活枯燥。农村公共文化资源十分贫乏,农村文化消费普遍低下。据调查,农民在精神文化生活的投入非常有限,多数乡村农民每年用于订书报刊物的支出微乎其微。有些地方尽管能够开展一些如唱歌、跳舞、鼓乐队等传统活动,但受众则以老年和妇女为主。可提供的文化服务内容和文化资源严重匮乏,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形式没有被充分挖掘和利用,一些不良文化趁虚而入。正如农村流传的几句话说:“砌房看地理、处出卜好运、结婚看黄道、上学找算命”。不少地方“吹寿”做“佛事”的队伍生意兴隆,每到一些所谓的斋日,人头涌动。有些地方甚至色情活动有所抬头。
3、部分农村剩余的中青年劳动力由于没有技术,没有文化,加上一些腐朽落后思想的侵蚀,赌博、放码成风,严重影响社会治安和一方稳定。尤其是每年年终到年初一些打工返乡人员的加入,情况更加严重。打架斗殴时有发生,有些地方出现了一些偷盗现象,成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和谐的音符。
鉴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以及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作为一个xx县的一名普通公民,作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农是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素质不高,创业能力不强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根本原因之一,必须加强领导干部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的认识。必须纠正认为只要把经济工作搞上去,其他工作自然而然就上去了的错误思想。真正把文化工作的考核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主要政绩来考核。
二、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发展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全面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争取每个乡镇有文化站,有图书馆,并且集中培训一批懂文化管理,有文化艺术特长的人充实全县文化建设队伍。
三、各乡镇可结合本地实际每年举办一些有意义的文体活动比赛。比如镇级篮球、象棋、乒乓球比赛,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农民参与面,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农民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活跃农村群众文化生活。
四、广泛开展“文明村、文明镇、文明户”活动评比,以此引导和激励广大干部群众,让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广泛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组织农民开展“除陋习、树新风”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塑造新乡风、村风、民风,不断提高广大农村的现代化文明程度。
五、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农村文化建设,建立城市对农村的文化援助机制。继续开展文化节、科技、卫生“三下乡”助援活动。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对口扶贫计划,建立和完善城市对农村的文化援助机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捐助农村文化站、图书室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文化室、图书馆等。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促进农民自办文化的健康发展。
希望的田野有了文化的滋润,才能更加欣欣向荣;勤劳的人民接受文化的熏陶,才能生活得更加幸福美好。进行文化建设,让丰富多彩的文化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我们就一定能够培养造就出一代又一代高素质的新农民,加快xx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建设更加繁荣美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三篇:关于新农村廉政文化建设工作思考
中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明确提出了要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积极推动廉政文化进农村的新要求。面对农村廉政文化建设这项新工作,今年来,沙洋县纪委结合农村实际,采取试点搭桥、逐步摸索的方式,在农村廉政文化建设上进行了初步尝试,并就如何抓好新形势下的农村廉政文化建设进行了思考。
一、初步尝试
年初,根据中央颁布的《实施纲要》和荆门市纪委廉政廉洁文化“八进”工作方案提出的廉政文化进农村的工作要求,我们组织调研组深入农村进行了调研。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了高阳镇新贺村通过兴办村文化活动中心、促进村风民风好转的典型做法。农村廉政文化建设为什么建?怎么建?能不能通过借助村文化活动中心这个载体来推动?结合调研的情况,我们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初步尝试。
(一)思路定位。首先,我们认识到廉政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渗透于精神文明、学法守法等多个层面,如果缺少占我国人口绝大部分农村的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就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而廉政文化必须走进广大农村。其次,沙洋是个农业大县,绝大部分党员领导干部都来自农村,与农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抓好了农村廉政文化建设,他们的农村亲人朋友必然会通过亲情渠道来反哺影响其言行,促进其清廉从政。再者,开展农村廉政文化建设是要营造出“廉荣腐耻、风清政朴”的文化氛围,促进形成良好的村风民风,这也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基于以上认识,我们确定了“试点先行、积累经验、面上推进”的工作思路,把新贺村作为廉政文化建设试点村,将其文化活动中心定位为全县第一家村级廉政文化活动中心来筹建。
(二)启动试点。创办村级廉政文化活动中心是一项创新工作,需要边探索边策划边推进。就今年而言,我们在启动试点上,主要是通过紧扣和发挥原文化活动中心的优势,抓了一些打基础的工作。一是提高村干部与群众的认识。为让农村群众理解、支持、参与廉政文化建设,我们组织高阳镇纪委多次到新贺村开座谈会,向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宣讲廉政文化进农村的内容和重要性,并捐赠了近千册廉政文化书画资料,让群众听在耳中、看在眼里、记在心中。二是集中民智收集办点意见。廉政文化活动中心是为群众办的,必须听取他们的意见。我们先后在该村群众中收集到了12条意见,如要建廉政文化阅览室、廉政文化电教室、请师资力量编排廉政文化节目等,这些正在进一步落实。三是抓活动中心的氛围营造。重点抓了廉政文化在中心的渗入,做到了廉政宣传标语(格言)遍布各个角落;指导开展了文化活动,在动员群众开展民俗文化的同时,组织师资力量下乡搞廉政文化节目创作和手把手地教村民演。今年以来,该中心已先后组织表演活动21次;组织反腐倡廉电教片展播,先后展播了9场次。四是构建工作网络。指导该中心下属的老年人协会充实力量,目前已达到168名会员,每名会员都明确了自己的任务。该村初步形成了村委会、廉政文化活动中心(老年人协会)、村民三位一体的运作网络,坚持了每月1日和15日的中心集中活动日,中心的文化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村民也从原先有人组织去,变成了现在中心广播一响自己主动去。文化活动开展好了,该村社会治安明显好转,抹牌赌博现象基本杜绝,村干部廉洁自律,尊老爱幼蔚然成风,村风民风焕然一新。
(三)下步设想。通过前阶段的基础工作,我们认为廉政文化活动中心必须采用将廉政文化、精神文明、普法教育等形式和活动载体捆绑起来一起推进的方式开展,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形成以廉政文化为主导的多功能活动中心,这样才能达到推动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的目的。下一步,我们将按市纪委的要求,从细化完善策划方案、丰富内容入手,重点在农村群众中宣传廉政文化,营造建设氛围;抓好中心的多功能室等硬件建设,将已建成的提档升级;组织开展适应村民的廉政文化活动形式,做到寓廉于乐;建立完善中心的运作制度,形成长效机制等等。力争将试点办出经验、办出成效、办成全市的精品。
二、问题及浅析
农村廉政文化建设是党风廉政建设的拓展与延伸,是农村形势发展的新需求,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通过廉政文化活动中心搭桥,推进农村廉政文化建设也只是我们的初步尝试。纵观本地及外地的工作动态,我们认为当前农村廉政文化建设尚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氛围缺浓。当前农村特别是内陆广大农村的文化发展还相对滞后,许多地方的村落没有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使得买码赌博风、封建迷信风、违法犯罪风等不良风气乘隙而入在农村滋生。而农村廉政文化作为一项新事物,其独特的文化体系和工作方法还在探索之中,在基层缺乏足够的重视、宣传和引导,加上各种不良文化的冲击,客观上导致廉政文化进农村尚没形成浓厚的舆论氛围。
二是主体缺位
。一些地方在开展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简单认为纪委才是主体,忽视调动农民参与廉政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造成了农村廉政文化建设主体的错位。实践证明,广大农村群众才是廉政文化建设真正的主体,纪委和相关组织只是必要的领导力和推动力。主体的缺位必然导致工作流于形式。当然,农村群众包括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两个层次,他们对廉政文化价值认
同的差异也会影响到主体的参与度,制约廉政文化建设的成效。
三是方式缺新。表现为有的地方开展农村廉政文化建设没有针对农村群众和村落文化的特点,仍习惯于沿用过去开大会、作报告、树典型等老载体、老套路,大众不感兴趣;有的地方对开展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的目标、内容、意义都搞不明确,光是口号叫得响,以为搞几次群众文化活动就可以了,行动起来“热热闹闹一场空,空留名声不讨好”。而我县新贺村文化活动中心则是针对村民的风俗习惯创建的,并将传统方法与现代手段相结合,让村民自发的参与到活动中来,建成了凝聚民心的新载体。
四是投入缺钱。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就是村级发展经费的拮据。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的主战场在农村村级,办文化活动中心需要费用、组织活动需要费用,而在现行体制下,仅靠村级自筹是无法从经费上保障的。廉政文化发展资金从哪里来成了各地开展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的桎梏。有的地方开展农村廉政文化建设,只靠上级财政投入或靠社会捐助,这也不是长宜之计,资金链的断缺必然制约农村廉政文化的健康开展。
五是机制缺合。表现为有的地方农村廉政文化建设是纪委统揽,孤军作战;有的将廉政文化建设与农村党建、普法、精神文明等工作相脱节,“你搞你的规定动作,我搞我的自选动作”,影响了廉政文化在农村的整体推进;有的是为上级要求而开展,不仔细策划方案,简单发个文件了事;有的以为突击抓一阵子就可以了,缺乏制度保障;有的没有将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范畴,没有形成长效机制。
三、对策与思考
面对当前农村发展的新形势和《实施纲要》提出的新要求,我们认为抓好农村廉政文化建设应立足于构建和谐新农村,通过紧扣以下六个方面,创新措施手段,不断适应和满足受众需求,才能让廉政文化似星星之火在广大农村燎原。
(一)明确主体,解决认识问题,消除观念误区。
必须明确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只有充分发动农村群众的踊跃参与,变被动参与为主动参与,农村廉政文化建设才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当前要切实纠正三种针对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的认识误区:一是要纠正农村廉政文化与农民群众无关的旁边者认识。廉政文化抓好了,党员干部违纪违法行为就会减少,群众的利益就会得到保障。二是纠正对农村廉政文化建设作用的片面化认识。农村廉政文化建设不仅包括对村党员干部的廉政教育,它也是面向农村群众的一种文化渗透。三是纠正对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的简单化认识。农村廉政文化建设不会一蹴而就,不是简单地组织活动就能抓好的,要在实践中摸索其途径,掌握其方法,认识其规律。
(二)因地制宜,解决载体问题,搭建承载平台。
任何一种文化都需要载体来承载,农村廉政文化也不例外。要因地制宜,采用农村党员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运用潜移默化的办法,通过创新载体来感染人,做到寓廉于乐。在实践中可以将传统模式与新型模式互为补充、完善。如搭建文艺表演平台,可以运用送戏下乡、知识竞猜、办表演赛等载体开展,我县纪山镇前不久通过举办农民运动会弘扬先进文化,农民好评如潮;搭建廉情恳谈平台,可以运用“村官与村民互动座谈”、村官述职述廉、廉政讲习所、警示教育会等载体开展;搭建电化教育平台,可以运用广播电视、廉政文化网、电化教育室等载体开展;搭建乡俗民风平台,充分挖掘农村民俗文化资源,运用乡土素材抓渗透,例如我县新贺村文化活动中心改编的花鼓戏《包青天》深受村民欢迎。总之,要使农村廉政文化的精神产品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三)正气扬清,解决氛围问题,抓好舆论熏陶。
农村廉政文化作为一种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果不去占领农村文化阵地,那么消极、荤庸的低俗文化必然会乘隙而入,充斥人们的头脑,导致人们生活方式、行为方式迷惘。一是要清除不良风气,净化文化环境。针对农村封建迷信、抹牌赌博、大操大办等不良风气突出的问题,公安、工商、文化稽查等职能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大专项整治力度,不断净化农村文化环境,为廉政文化培植良好发展环境。二是要寓廉于舆,坚持正面导向。采取开辟广播电视专栏、发放廉政文化传单等形式广泛宣传廉政文化的理念、做法及各类先进典型,营造出舆论媒体正面导向的良好氛围。三是要建设廉政文化景观。通过办村户廉政文化知识宣传栏、张贴文化标语、建廉政文化中心村(户)等形式,让廉政文化渗入到农村的每个角落,让农村群众随时感受到廉政文化的热潮,从而形成大众“崇廉尚廉、廉荣腐耻”的氛围。
(四)强化抓手,解决方法问题,综合手段并进。
农村廉政文化建设是新事物,必须注重方式方法的正确性。一是要坚持三个原则。即:“三贴近”的原则,要坚持贴近农村、贴近农民、贴近生活;正面引导的原则,坚持正确的文化导向;熏陶渐染的原则,力求使廉政文化潜移默化地予以渗透。二是要采取点上突破与面上推进的方法实施。农村廉政文化建设不能搞统一模式,哪种模式农民欢迎就采用哪种,然后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再分类别推广,只有这样才能稳步推进。三是要抓好互动结合。结合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将廉政文化有机融入农村文化;结合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将廉政文化纳入农村党建工作,重点抓好先进性教育、“三会一课”等工作;结合农村基层民主及法制建设工作,将廉政文化渗入农村管理,特别是要抓好村务公开、民主理财、普法教育等工作;结合扶贫帮困,将廉政文化落脚到维护群众利益上,从农民最盼、最急、最需的方面入手加强廉政文化建设。
(五)拓宽渠道,解决投入问题,化解资金桎梏。
主要是抓好四个投入:一是财政投入。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大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经费的投入,并在每年编制财政预算时有所安排。财政投入主要是对农村廉政文化重点项目的扶持,推进廉政文化精品的形成,保证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二是市场投入。如引进市场化运作方式,通过文企冠名联姻等方式,吸纳社会闲散的民间资金和商业资金,鼓励社会力量对农村廉政文化的投入。三是政策扶持投入。如实行农村廉政文化建设发展基金政策,通过政府主导,多形式充实基金。四是其他方式投入。如利用办联谊会、树功德碑、请在外工作的同乡资助等形式筹措。
(六)紧扣目标,解决机制问题,着力整合推进。
一是目标要明。我们认为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的目标是要通过科学的理论体系、正确的舆论导向、优秀的文化作品,来提高农村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的法纪政策观念和廉政廉洁意识,促进人民群众理解、关心、支持、参与反腐倡廉工作,形成廉荣腐耻的价值取向和社会风尚。就近期而言,重点是要针对农村人口居住分散、文化水平低、文化设施落后的特点,创造出一批优秀的廉政文化作品,建设一批农村廉政文化活动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廉政文化活动,在广大农村形成浓郁的廉政文化氛围。二是制度要立。农村廉政文化建设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要以人为本,通过不断探索建立健全相适应的制度体系,形成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如要建立有农民代表参与的农村廉政文化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三是责任要实。推进农村廉政文化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仅靠纪委一家是很难做好的,因此要将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的任务纳入宣传、文化、民政、公安等部门党风廉政责任制的考核管理范畴,年初订计划、年中抓督办、年底严考核,从而实现整合力量,推动农村廉政文化建设。
第四篇: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对策思考
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对策思考
http://www.xiexiebang.com/ 2008-1-4 18:51:36 来源:福州社科网
[提要]加强农村新文化建设,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讲文明新型农民的基本保证。本文从福清市目前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出发,剖析其存在问题和形成原因,就如何发挥传统文化优势、构建公益性文化服务体系、文化资源整合、创新村镇文化、培养文化队伍等方面提出了对策与建议,强调要努力把握“四个切入点”,紧紧抓住“四个着力点”。
[关键词]农村新文化建设 存在问题 对策建议
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基础。繁荣农村文化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特别是我市正在全力推进文化大市战略、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之际,如何把农村文化建设抓实、抓好、抓出特色,已成为我市目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亟待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目前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胡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民的活动范围、方位、节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他们在求富的同时,积极求知、求美、求乐。在改革开放这个时代大趋势的推动下,我市农村文化建设有了较快的发展,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文化生活较为活跃,文化产品日益丰富,人才队伍不对扩大,文化大市建设迈出了矫健的步伐。总的来说,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文化阵地重在建设,得到了进一步拓展。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市各级纷纷加大对基层文化阵地建设的投入,加快各类文化设施建设,使文化阵地有了长足的发展,为繁荣农村文化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一是公益性文化阵地日趋完善。“十五”期间,仅政府投入资金就达8000多万元,陆续建成了龙江文化公园、体育文化公园、街心公园、解放广场、虎溪公园以及老干部活动中心、职工文化中心、青少年宫等一大批文化基础设施,极大地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就近、经常和有选择地参加文化活动的需要。据统计,全市有文化馆、镇街文教卫生服务中心、村居文化分站和各种俱乐部、村居文化室236个,其中市级文化馆1个,镇街文教中心21个,村居文化分站(文化室)214个,文化馆舍总面积为13万平方米;有图书馆(室)476个,其中市级图书馆1个,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图书馆235个,镇街、村居图书室240个,馆室总面积2万平方米,总藏书116万册,年均接待读者约400万人次。农村体育场地篮球场703个,排球场93个;100—300米跑道、运动场99个,400米跑道、田径场13个,体育馆4座、各类体育训练房6座、游泳池9个、门球场88个、气排球场65个、地掷球场33个、网球场10个。城乡建有健身公园广场21个,活动面积10万多平方米,安装体育健身路径91条,实现每个乡镇和15%村居建有一条健身路径。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了以文化馆、图书馆为龙头,以镇街文教卫生服务中心、镇街老年人体育协会为枢纽,以社区、村居文化室和老年人体育分会为基点的三级文化体育网络,成为一个广覆盖、多层次、具有张力和活力的组织体系。二是新型文化载体不断拓展、延伸。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农民购买力的逐步提高,广播电视的进村入户以及农技110终端的不断延伸,特别是“市、镇街、村、户”四级文化网络的基本形成,农村接收社会信息的渠道多了,参与社会活动的渠道顺了,了解社会市场的渠道通了,接受社会教育的面更广了,广大农民基本改变了过去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封闭生活方式,有些先富起来的农民开始转变观念,从原先的充实“钱袋”到今天的充实“脑袋”,涌现出了许多农村“科技带头人”、“科学种田户”,同时开始追求健康、向上、丰富的文化生活。各乡镇以文明村创建为载体,广泛开展了“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青年、好党员”等评选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开展。海口镇岑兜村多方筹资377万元,建起占地面积66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中心;拆除原破旧的露天戏院,建成可容纳1100位观众的大戏院,中心内设有一个篮球场、一个门球场以及棋牌室、健身室、阅览室等设施。该村还建立“五社四榜”(晚霞社、文明社、学习社、科技社、合作社;成才榜、功德榜、好样榜、能人榜),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提倡农村文明新风。2005年10月,该村被中央文明委评为“创建全国文明村镇先进工作村”,为我市唯一获得殊荣的村庄。三是新型文化阵地日渐成熟。为进一步繁荣农村文化、加强农村宣传文化阵地建设,近几年,我市各级政府全力抓好文化阵地建设,以文化站和农村基层党校为依托,通过“文化中心户”和各种有效载体,从满足农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需求出发,把农村宣传文化阵地向广大农户辐射。这些“文化中心户”成为知识传播的“大学校”,信息交流的“交换台”,技术推广的“农技校”,民情收集的“前哨所”,文化活动的“新载体”。经济相对强劲的乡镇,则充分利用村经济收入比较高的优势,各村都设立了录像室、棋牌室、活动室和阅报栏,通过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乡村文化的吸引力和辐射功能,并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阵地。
2.文化队伍重在培养,得到了进一步壮大。
农村基层文化社团蓬勃发展,全市有民间职业剧团近90个,演职人员3870个,年演出场次在2万场以上,占福州市闽剧市场三分之二。各类健身、管乐队、十番队、木偶剧团、车鼓队、腰鼓队、舞龙舞狮队等群众文体队伍近200支,还有不少的诗社、画社、文学社等民间文艺社团;农村业余文艺人员近万名,形成了一支较为庞大的农村文化队伍。
3.文化活动重在实践,活动品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侨乡文化的优势,运用多种载体,丰富文化内涵,吸引群众积极参与,陶冶情操、充实生活。一是抓住各种节日契机,组织开展各具特色的群文活动。元宵、端午、中秋、重阳等民族节日的文艺踩街、闽剧表演、社戏庙会等系列纪念活动,不仅成为一道道民间文化艺术展演的窗口,而且成为了联络海外炎黄子孙感情的纽带。二是创新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基层文化活动。基层文化活动的载体需要不断创新,要始终以载体和形式的多样性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多样性。各级部门不断寻求、创设新的活动载体,有针对性地开展内容丰富、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在福清,各镇街每年都举办数十场以上广场文化系列活动,参与演出的群众文艺骨干约2.3万人次,现场观众15万多人次。一年一度的广场文化周活动已成为福清文化的品牌。一年一度的全民健身节,年年有特色,至今已经举办了第十届,充分展示了“为美好生活而锻炼”的新风貌;坚持年年举办中小学生综合性运动会,推动学校体育活动活跃开展,已办第44届;同时利用社会力量,广泛开展群众文化体育工作。仅去年全市各镇(街道)、各企业、学校共开展大型文体活动近百场,单项活动73场次,参加演出的演员达5000多人次。三是贴近群众,积极组织开展文化下乡活动。长期以来,我们定期组织文化下乡、文化扶贫活动,通过不同形式、不同风格,自编自导,经常深入社区、乡村开展各具特色的表演,把“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深入宣传到千家万户,深受广大农村群众的普遍欢迎,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大“助推器”。2001年,中央电视台以“福清文化掠影”为主题,对福清主题鲜明、载体活跃的民间文艺活动作了长达半小时的专题播出。4.文化改革重在创新,改革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结合本市实际,不断解放思想,坚持与时俱进,我市在文化改革上,迈出了新的步伐。一是探索多元投入机制。在政府投入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同时,大力吸引民资、外资投资基层文化建设。多元的投入既增强了基层文化建设的发展后劲,又开辟了市场经济下多渠道筹措文化建设经费的改革新路。与此同时,企业赞助文化活动的氛围也日趋浓厚。每年市里都有企业、部门举办或赞助各类文艺活动。社会各界的参与为基层文化建设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二是探索文化发展机制。坚持人文和自然并举,挖掘景点文化内涵,做好名人文章,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打响福清文化旅游品牌。发扬企业文化,实施名牌战略,促进文化与经济互动,发展文化经济产业。坚持繁荣与管理并重,大力扶持健康有益的文化产品,倡导适合广大群众消费水平的文化休闲活动,培育和完善文化市场体系。三是探索内部管理机制。出台干部职工绩效考评、竞争激励机制和廉政勤政等,强化改革意识、责任意识、风险意识,形成不断催生新人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切实加强队伍建设。
二、存在的问题与形成原因
对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准,对照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要求,对照建设文化大市的战略目标,我市的农村文化建设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
1.基层文化建设尚未适应农民日益增长的多元文化需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群众收入逐年增加。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群众对高尚的、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越来越迫切。同时,随着人民群众知识结构的改变,目前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已从过去单纯的兴趣爱好变为现在广泛的“求富、求知、求美、求乐、求新”的多元化需求。广大群众想通过文化活动来提高生活水平、加快增收致富步伐;想通过文化活动来学习文化知识、掌握使用技术、提高自身素质。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有了较大的提高,由原先被动的适应变为现在主动的选择,逐渐成为基层文化建设和发展的主体。然而,目前我市基层文化总体上与这种需求还有一定的距离,还没有抓住群众的文化兴奋点、跳出小文化的圈子;部分地方的基层文化工作形式还比较单一,文化活动内容和方法缺乏新意,群众文化生活匮乏;文化活动层次也不够高,有组织的知识型、科普型、高雅的文化活动开展普遍较少,群众参与面窄、关心支持率低;大部分群众的闲暇时间被打牌、搓麻将、看电视占据,文化活动仅为单纯的娱乐活动,文化真正的教化功能弱化。
2.农村文化建设尚未适应服务对象多层次的特点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农民收入来源从第一产业为主逐渐转向二、三产业,而城镇化的发展,又使大量农村人口不断流动,向城镇积聚,这些新情况,促进农村人口涌现了多层次的特性。面对多层次的文化服务对象,目前基层有针对性的文化活动非常欠缺。尤其在农村,特别需要重视和关怀三方面群体的文化需求:一是青少年尤其是未成年人。目前,我们所能提供的文化产品、活动场所还不能满足未成年人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社会上还存在着种种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消极因素。二是老年人尤其是农村老年妇女。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群的比例逐渐升高。相对而言,农村老年人越来越成为文化生活的边缘群体。他们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生活比较孤独,既有信仰寄托的需求,也有交流倾诉的需求,而目前相应的文化服务和活动场所十分缺乏。三是外来人口尤其是外来民工。目前,外来务工人员仍处在社会的边缘状态,也处在文化建设的半盲区,一些乡镇和企业虽已关注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活动,但总体上仍然匮乏。
3.认识偏差,传统历史文化保护开发不足
目前,对于农村基层文化建设,还存在着不少认识上的偏差,从而影响和制约了基层文化的发展。在当前的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追求现代文化发展,忽视传统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发掘,导致目前部分乡镇、村落一些特有的历史文化遗产遭到破坏,一些传统的民间艺术濒临失传。
4.投入不足,基层文化建设发展不够平衡
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加大对农村基层文化的投入,使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但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相比,与农民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相比,目前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且发展不平衡,高起点、高标准的文化设施不够,市镇两级出于财政紧张,对文化体建设发展资金的安排有一定的难度。21个镇街的文化基础建设,有独立活动阵地,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文化站只有7个,只占33%。城市社区文化体育的日益活跃与农村文化体育的相对贫乏之间反差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
5.体制不顺,农村文化管理制度存在缺陷
目前,我市仍尚未建立完善的用人机制,从一定程度上导致目前我市基层文化人才流失严重,现存在的文化建设工作队伍人才缺乏、结构老化,知识层次不一,工作队伍也缺乏稳定性。自2003年5月,21个镇街文化站改制为文教卫生服务中心,虽有编制45个,但没有专职专用,一人多兼,大部分文化工作有名无实,只装个门面。还有的乡镇文化管理和专业人员纷纷跳槽,农村文化队伍专业骨干力量大量流失。随之而来的后果是:农村文化队伍人才匮乏,素质较低,后备力量明显不足,文化工作质量下降,无法满足农村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三、构建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与思路
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根本出发点,以加强文化基本设施、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内容和基本活动方式建设为主要内容,大力发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具有地方特色的先进文化,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正确方向,确保基层文化建设发展;坚持基础设施优先发展,为促进基层文化事业提供有力支撑;坚持与时俱进,推动基层文化建设不断创新;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坚持依法管理,大力整顿和规范文化市场秩序。要以乡镇和中心村为重点,通过统筹、整合、建设,全面加强文化阵地、文化队伍、文化活动内容和方式的建设,基本建成与福清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遍布城乡的基层文化体系,使我市基层文化建设走在前列,为推进率先发展、实现富民强市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良好的人文环境。为此,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必须重视和把握“四个切入点”,紧紧抓住“四个着力点”。
(一)“四个切入点”
1.重发掘,加强乡镇、村落历史文化建设。农村文化涵盖面广,其中传统文化、乡村文化、通俗文化是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灵魂所在,也是现代文化的基础。当前,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应当消除一味强调现代文化建设的认识偏差,发掘好、保护好乡镇及村落的传统历史文化资源。福清是千年古邑,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在农村,也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资源,如名人文化、民俗文化、民间艺术、人文景观、生活习俗、价值观念等。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应当在发展现代文化的同时,要抓好农村传统历史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的开发,提升农村民间民俗文化,并将潜在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的现实优势、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为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广泛开展乡土历史、乡土的宣传教育与文化娱乐活动,引导科学的乡土文化与经济的融合,以文化促进农业、工业旅游业等产业的发展。2.重投入,加强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必须跟上群众的需求和时代的节拍。针对我市基层文化设施总量不足、设备落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当前必须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工作的决定》,把农村乡镇和城市社区作为福清基层文体建设的两个着力点,按照“选好用地、先行规划、多方筹资、分步实施”的总体思路,做好市体育文化中心的筹建工作,融博物馆、图书馆、文化艺术培训中心、室内体育馆、游泳馆和室外田径场等于一体,构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建立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体需求为核心,统筹和辐射城乡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加强文化阵地建设,提升基层文化工作整体水平。坚持城乡一体,统筹规划,优化文化设施布局;加快构建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整合资源、盘活存量,加强管理,充分发挥文化阵地的功能和作用。要健全完善市文化馆、镇(街)文化卫生服务中心、村居文化室三级公共文化活动网络,大力改善群众文化设施的内外部环境条件,为市民群众提供就近方便的文化活动场所,初步形成以标志性文化体设施为龙头,群众性文化体设施为基础,覆盖全市的文化设施网络。要充分利用各村现有的祠堂、老人会场所,实行资源共享,增添设备和活动内容,吸纳青少年入内活动。并结合农村开展“文化进乡村、文化进祠堂”活动,在继续办好乡村文化活动中心的同时,逐步完善乡镇文化站、图书馆阅览室等现有阵地的自身建设;要加强农村宣传文体阵地建设,以“五个一”(一个活动室,一个阅览室,一个篮、排球场,一条健身路径,一个文化协管员)为重点,逐步提升农村文化品位。
3.重培养,加强农村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当前应建设组织好三支队伍:一是建设一支民间文化队伍。积极支持民间文艺团体、文化示范户、文化经营户等的发展,支持他们采取多种方式拓宽文化服务渠道,引导他们开展健康的文化活动,在经费、场地等方面尽可能地给予扶持;二是建设一支专业文艺工作者队伍。鼓励专业文艺工作者特别是文化馆、文联、剧团的创作者、演员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生活,为基层多创作贴近群众、生活气息浓郁的节目;三是建设一支文化协管员队伍。吸引政治素质好、文化水平高、年纪又比较轻的人员参与到文化协管队伍中来,并对其实行基层文化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制度,加强工作岗位规范,保持队伍的相对稳定。制定基层文化人才中长期培训计划,建立基层文化工作者的培训网络,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努力为基层文化组织管理人员提供一个能够充分发挥作用、施展才华的空间和舞台,营造一个尊重人才、爱护人才、关心人才的良好环境。
4.重创新,加强文化达标乡镇和文化特色村建设。“文化达标镇(乡)”创建活动和文化特色村建设是繁荣农村文化的有效载体,有具体的考核标准和硬性指标,在农村基层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坚持扎扎实实地开展这项工作,并在创建工作中不断进行创新、完善,要在重视文化达标镇(乡)建设硬件设施标准的同时,更加注重软件方面的建设,改变活动内容单
一、形式落伍的现象,增强农村文化活动的吸引力;镇、村不仅要建文化站、文化中心,更要完善其内部管理,使基层文化设施置有所用,充分发挥其公益性、服务性之功能。
(二)“四个着力点”
1.抓认识,领悟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我们必须克服少数同志重经济、轻文化的观念,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文化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繁荣农村文化,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做好新形势下农村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是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有利于巩固和扩大农村文化阵地,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有利于推广普及科技知识、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有利于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因此,我们必须确立“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把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工作摆上各地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2.抓机制,保证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长效性。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是一个覆盖面广、牵涉领域多的系统工程,需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运行机制,促进基层文化建设的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保证基层文化建设的各项任务真正落到实处。一是领导机制。要把基层文化建设列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形成主管副职具体抓、宣传文化部门重点抓、工青妇等其他部门共同抓的工作格局。二是投入机制。一方面,要把基层文化建设列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所需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对文化馆、图书馆等公益性文化单位,财政要在基础建设、日常管理、设备器械更新维护、重大活动等方面给予经费保障;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建立基层文化建设的多元投入机制。可以采取城乡共建、文化帮扶、社会捐助、村民集资等方式吸收鼓励民间资本对社会公益性文化活动、项目和建设设施的投资或捐赠,形成一个以政府投入为主,各类民办、捐赠以及其他形式为补充的基层文化投入机制。三是考核机制。各级政府要把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基层文化建设切实和单位的其他各项任务一起进行细化、量化,作为考核内容,纳入市、镇(街道)的岗位目标责任制,纳入行政村的“双争”目标管理考核。
3.抓活动,满足农村文化需求的多样性。针对农村文化生活需求多样性的特点,农村基层文化工作内容要从群众的生产、生活、思想实际出发改变基层文化工作单纯搞文娱活动的观念,注重把先进性与广泛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结合起来,把思想道德教育、普及科技和卫生知识、开展体育活动等有机地融入基层文化工作中。坚持在基层文化活动形式上的创新,努力为群众提供参与文化活动的广阔舞台。同时还要针对基层群众生活水平、知识层次、文化需求发生的巨大变化,结合传统民间文艺特色,注入现代生活的新内容,努力满足群众“求美、求乐、求知、求新”的需求。4.抓典型,引导农村文化需求的自觉性。农村文化建设,除要研究如何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问题外,还要研究如何才能使文化成为群众自觉需要。基层文化活动具有点面结合的特点,特别是在农村,文化活动开展好的一个或几个村,往往可以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带动一个区域文化活动的活跃。要搞好示范,以点带面,集中人力、物力,选择一批基础较好的村庄建立文化示范带,带动了全市基层文化工作的开展。要积极发动广大农民参与文化建设。农民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农民,要通过政府行为组织和发动群众参与,形成群众的文化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传播知识、教育农民,提高农民自身对文化的认识,从而变成一种自觉的需求;通过评选“文化达标乡镇”、“文化活动示范户”、“文化庭院”等典型评选,用典型引路,引导农民乐意投入文化活动的自觉性。
第五篇: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
——以恭城瑶族自治县为例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农村文化建设中作为新农村建设中的软力量,为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本文通过对恭城瑶族自治县新农村文化建设情况的调查,重点分析了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对此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希望能对
社会有所帮助。
关键词:文化
成果
困境
途径
文化作为新农村建设的软动力,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文化需求,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精神文明建设更显得迫切和必要,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更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
恭城瑶族自治县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近年来,随着该县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县委、政府逐年加大文化基础建设的投入力度,全县117个行政村,都建有科技文化辅导室或阅览室,拥有科技书籍、文学书籍近20万册。全县9个乡镇有6个乡镇共筹措资金150万元,建起了崭新的科技文化站。进一步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为保证行政村和村屯文化建设有文娱场所等设施,该县从2000年起,每年通过各种渠道投入200多万元,使农村文化建设面貌焕然一新。特别是平安乡的北洞源村,村委会采取政府投资和接受社会各界捐赠等方式,添置了各类书籍(目前已达400余册)、音像设备、各种琴类、演出服装等,有力地促进了当地文化活动的健康发展,并具有一定的借鉴引导作用。
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表现出强劲的需求。伴随着该县经济实力的增强,该县广大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也日渐高涨,文化活动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喜人局面,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全县两个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县级文化活动规模宏大,感染力强。县委政府一直坚持的“三下乡”活动,不仅给农民送去了科技知识、医疗卫生知识,还将新思想、新观念以文化艺术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三下乡”已成为党和政府联系广大群众的一个“品牌活动”。桃花节和月柿节均陆续推出了瑶族的本土文艺,广场文艺较好地展示了瑶族文化的含量和魅力。恭城依托十里桃花长廊的大岭山和潮水岩新村,依托万亩月柿基地的红岩新村,自2003年以来,分别举办了六届桃花节和五届月柿节,2007年11月成功举办了第九届中国盘王节暨第五届桂林恭城月柿节,岭南三省(区)10县各地瑶胞云集恭城,同台献艺,共同庆祝瑶族这一盛大节日。县委、政府认真组织,积极引导,在为其赋予崭新的时代精神的同时,巧妙融入该县传统文化元素,再加上农村文艺队伍的积极参与,使得这一传统节日又具有了教育引导群众的双重功效。
二是基层文化活动灵活多样,贴近群众。全县共有龙狮队60多个,业余文艺团队16个。其中观音乡水滨芦笙挞鼓队、三江羊角狮公队、西岭新合乡山歌队是该县瑶族文化的重点,每年通过办节的契机来展示其独特的瑶族文化内涵,使之得到提升和继承。,除自娱自乐外,他们还积极参加县、镇文化活动,展现了新时期农民的良好精神风貌和不懈追求。
三是群众自办文化成为亮点,值得期待。该县群众自办文化近年来也逐渐开展起来,并且越来越显得有声有色。由民间人士运作,由民间筹资建设的九板婆王节吸引了大批游客,北洞源村民筹资2万余元,组织新年篮球赛,建成了文化活动广场、文化室,并积极宣传该村的剪纸艺术。这些群众自办文化活动,虽然刚刚起步,甚至显得有些不太成熟,但毕竟显示出该县群众在追求高尚精神文化生活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该县群众自办文化一定会越办越红火。
四是文艺创作和文博专业水平不断提高,成果颇丰。县文化旅游局自2005年以来对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颇有成绩,“三庙一馆”已列为国家级保护单位,《吹笙挞鼓舞》、《恭城油茶》、《九板婆王节》、《八岩瑶牯圩》、《新合瑶族婚礼》等项目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恭城油茶》、《吹笙挞鼓舞》两个项目被市级推荐申报并获得了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5年5月开始,不间断地收集民族古籍资料并上交一部份到区古籍办,曾获高度赞扬。古籍资料的挖掘和收集,为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可参资料,同时也为《碑方集》、《经方集》、《契约集》等的结集成书奠定了基础。
该县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不足之处及存在问题
尽管该县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目前农村文化建设的与当前经济发展速度相比,仍不成正比,与之有较大差距。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广大群众对文化生活质量追求层次的不断提升,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不足之处及存在问题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仍然落后,发展不平衡现象依然严重
文化建设不能像经济建设一样看到高楼大厦的崛起,工厂林立的壮观;也不能带来可观的财政收入和增加老百姓的经济收入,因此许多基层政府考虑的还是公路交通、房屋建设、招商等内容,如何活跃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则很少被顾及。许多村文化室与其他办公室合用,文化专用设施严重缺乏,图书数量少、实用性差,很难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
二、农村文化活动形式单一,个别活动存在消极影响
农民农忙时节因忙于劳作,几乎没有时间参加文化活动,要说有,只能是忙里偷闲看看电视、看看电影(县文体局巡回放映),其他文化活动基本没有;农闲时节除以上活动外,有条件的村(如红岩村、白洞源村等)可以组织农民举行棋类、扑克、篮球比赛,或组织观看电影、科教片等,而大多数村民文化生活比较贫乏、单调。同时,各种低俗和消极文化也乘虚而入,侵蚀农村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大量瑶族山歌无法得到传承,传统节目也在渐渐消亡,瑶族文化处于边缘化的境地。农村文化生活贫乏,除了聊天、打牌外,农民没有其它文化活动,导致一部分群众沉迷赌博和庙会活动,致使一些地方赌博及“六合彩”等歪风盛行。
三、文化队伍人才紧缺,整体素质不高
受历史、现实原因限制,目前,全县文化系统干部素质参差不齐,整体水平不高。由于基层文化站待遇低,难以吸收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人才,而且原先引进人才的渠道不规范,镇一级文化干部基本属于“内部调节”,且大多是从事兼职工作,素质参差不齐。而相关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几乎没有充入,致使专业创作和管理人员队伍陷入青黄不接的状态。
四、文化产业发展滞后,文化保护任重道远
该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几千年的历史传承,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中既有各种历史遗迹和出土文物,又有民间口耳相传的诸如瑶族排歌、长鼓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遗憾的是,目前,该县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力度较小,特别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仍停留在初始阶段,如该县的瑶族长鼓舞,因缺乏传人,几近失传,虽经过整理,并已参加桃花节、月柿节表演,但从其精髓、神韵而言,仍需下大力气继续保护、挖掘,因此,整理、保护、开发该县文化遗产,对于该县今后的发展来说,意义重大,任务艰巨。
几点建议
一、加强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硬件设施的健全是发展农村文化的物质保障,改革开放的经济建设成就,为工业反哺农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为加大文化建设提供了物质保障。县镇两级要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电影放映以及远程教育工程,建设一批满足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文化站、图书室、文体活动中心,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加强引导和管理,促进全县文化活动健康发展
一是县文体局要根据全县实际情况,制定周密的工作计划,抓好全年特别是农闲时节文化下乡活动,充分发挥文艺工作者的积极作用,将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送到基层;同时,要选派专业人员进村入户,对基层文化活动给予指导;
二是镇村两级要充分挖掘农民们本身的创作潜能,通过培训、资助等方式,真正让农村文化艺人挑起开展健康文化活动的大梁;支持、鼓励民间开展各种有益的文体活动,不断扩大群众的参与面,抵制低俗文化和传统陋习,力争让健康文明的文体活动占据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
三是公安部门要严厉打击赌博行为,特别要严肃处理那些组织赌博者和放高利贷者,绝不能仅仅对参与赌博者罚款。另外还要积极宣传科学文化知识,破除迷信,引导农民群众的正确价值观。
三、注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全县文化工作者的整体素质
一是通过公开考试、招聘等方式,吸收高素质、专业对口高校毕业生进入文化系统工作;
二是对那些有一技之长的民间艺人可以破格任用,这同时也是提高就业率,保护传统文化的办法。三是对现有人员进行岗位培训、确定各自工作责任,确保人尽其才。
四、积极开拓文化产业市场,充分利用现有文化资源
一是通过组织申报各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活动,提高农村保护和传承传统优良民间文化的意识,让民间的火龙舞、瑶族山歌、油茶舞等发扬光大;
二是充分利用节假日和农村集市开展文化活动,如桃花节、月柿节、关帝文化活动等,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参考资料:
《台上播种台下收获 恭城县农村文化建设力度见成效》 盘科学2006年1月17日《桂林日报》
《恭城瑶族自治县文化建设基本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