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强化会计监督的思考和建议
关于强化会计监督的思考和建议
【摘 要】企业会计监督主要是为了提升企业内部的会计信息质量,保护企业的资产安全和完整,保证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有效贯彻和落实,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的一种过程,主要内容包括企业制定的一系列会计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还包括影响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方法、措施和程序实施效果的控制环境。
【关键词】会计监督;国家监督;社会监督;内部监督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完善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会计工作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会计涉及的范围不断扩大,业务处理也日趋复杂,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等对会计信息披露的时效、范围、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就是在明确了会计监督的内涵及构成的基础上,从针对当前会计监督弱化的现状,深入剖析会计监督弱化的根源问题,最后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具体办法。
一、会计监督的涵义
关于会计监督的确切含义,会计界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会计监督是以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为监督主体对单位经济活动进行的监督,就是利用会计监督经济。第二种观点认为,会计监督是指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对会计工作的监督,并利用正确的会计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的协调、控制、监督、督促,以达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经济效益的目的。因此,本文的落脚点是广义的会计监督。
二、现行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
1.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弱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会计原始凭证失真,基础数字不实,会计监督在实际工作中就显得无能为力。原始凭证混乱是当前企业存在的极其严重的问题,使会计信息真假难辨而难于监督。
(2)领导带头违法,使会计无法监督。事实表明,由于企业领导、企业法人为了谋取自身利益,不顾国家财经法纪,弄虚作假,并运用自身有利条件和权利唆使,强制会计人员开展违规操作的行为则是目前企业会计方面出现的违法行为。
(3)管理制度不健全,内部监督松弛。改革开放以来,部分企业片面理解搞活开放的政策,放松甚至放弃了企业日常的管理工作,造成内部管理规章制度的不完善、职责不明,使得会计监督无法有效落实。一些企业未能严格落实内部监督制度,甚至未能构建内部牵制制度;一些企业没有有效的管理办法,即便存在规章制度,在落实上却由一定的难度,内部控制制度形如虚设,使会计监督职能得到大大削弱。
2.社会监督的力度缺乏
对于社会审计监督而言,执业质量相对较差,社会公信力下降。其表现主要为以下几点:
(1)地下的会计师行业监督质量
由于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起步时间较晚,具有发展快,基础差的特点,加上上期由多家主办,管理繁杂,出现各自为政、监管不利的局面,其次由于相关政策的不配套,造成在发展中有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存在。例如:专职注册会计师较少,执业水平及业务能力较低等。
(2)社会审计行业出现无序竞争的局面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审计事业发展速度的逐渐加快,为了使社会公众利益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却出现了注册会计师行业无序竞争的现象,各会计师事务所通常会通过审计收费标准降低的方式来吸引业务。
(3)注册会计师法规不健全
对注册会计师及会计事务所来说,注册会计师协会的监管缺乏有效性,同时企业审计实际委托人为企业的管理当局,即委托人与被审计人合二为一,使审计机构难以保持其独立性。
3.政府监督功能重叠
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仍不够完善,在制定会计法规时,不存在相匹配的实施细则,法律条文过于粗糙,造成工作开展中出现依据不充分的现象,实际操作上有所缺乏。通常情况下,政府部门的会计监督是对事不对人,财政预算、审计工作及税务等部门都不具备任免被查单位的人事权利,从而不具备行政处分权,在一定程度上对政府部门会计监督的权威性造成影响。
三、强化会计监督的对策
1.内部监督的加强
(1)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
作为一个系统,内部控制的范围涉及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及管理等多个方面,会计控制系统则是其核心系统。在内容上,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应将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这一环节上突显,即从会计环节入手,延伸至其他管理环节,逐渐构成内部控制体系。
(2)合理设置与科学定位内部审计机构
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内部审计队伍来,加强内部审计控制,首先应将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与定位问题得到解决。目前,在我国企业中一些企业同时对审计委员会和审计部进行了设立,大部分只设立了审计部门。若仅设立审计部门并将其设置在总经理的领导下,董事会则缺乏对总经理制衡的监控措施,加剧了内部人员控制的问题。所以,作为内部审计工作的基础,内部审计组织机构应科学有效的开展,从而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3)树立会计职业道德意识
树立会计职业道德意识,就是要培养会计职业界的独立、客观、公正的精神境界。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加强,组织会计人员认真学习并掌握《会计基础规范》中相关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具体规定,根据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标准来制约自己,使会计人员自身做到遵纪守法,进一步树立会计行业的尊严及荣誉感。
②运用有效的方法,对会计秩序进行综合治理。完善会计人员从业资格制度,使会计人员的从业资格得到明确。首先,制定一套具有较强操作性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对存在的职务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建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帮助他们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其次,各岗位人员、会计主管人员、会计机构负责人需进一步明确规定自身的职责和要求。
2.建立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
(1)增强独立性,提高可信度
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的灵魂与生命,我国国内民间审计行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增强独立性,提升可信度,使企业的形象得到有效提升。建议运用以下方法使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得以强化:会计师事务所聘用机制的完善,将会计师事务所的更换权利改为公司的非执行董事和委员会;职业道德规范的完善,确保注册会计师在形式上处于独立状态;职业环境的优化,在实质上使注册会计师处于独立状态。
(2)完善注册会计师监管,保证公平竞争
作为一个行业自律组织,注册会计师协会是一个带有“准政府”特点的行业管理机构,该机构与政府其它职能部门一起,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管理工作进行负责。这种行业监管制度已经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公平竞争造成影响,应明确分工政府和协会的职能,相应调整行业管理直至。政府应将管理方式改变,将原有的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政府应制定注册会计师执业基本要求和标准,对注册会计师业务要加强检查监督,但不干预;要采取正确的舆论引导,要在财政、税务政策上支持行业发展。
(3)社会舆论监督机制的强化
应将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逐步解决,需要全社会对其进行共同监督。作为一种人民群众参与的舆论监督,社会公众的检举监督以及新闻媒体的监督曝光应得到有效运用。会计工作是一项涉及面较广的经济管理工作,若仅凭会计人员、注册会计师和政府相关部门的力量开展企业会计工作的监督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人民群众的力量发挥出来,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利和义务将违法会计行为揭露出来,这是法律赋予每个单位和公民自身的权利和义务,对会计工作已发监督的顺利开展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应将全社会的力量动员起来,使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3.协调政府监督机制
要协调好政府部门监督,就需要建立政府监管行为的社会评价和责任约束机制。政府监管行为的社会评价和责任约束机制就是由一个社会民主评议机制和政府监管人员安排其监管行为的后果承担责任的制度。该体制的建立是官僚主义杜绝的关键,避免监管人员出现公权私用,使政府科学化监管得以实现。在监督过程中,政府各监督部门应做到依法监督、相互协调、各尽其责、各司其职。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有效配合,实现会计监督的协同开展,充分发挥各种专业监督的作用。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强财会法规的宣传、教育,加强各政府职能部门的通力合作和信息交流。
四、结束语
现代企业改革的核心是建立现代企业产权制度,其主要特征就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形成了一系列的委托代理关系。那么如何使会计监督体系的逐步完善,使会计监督职能得到加强和提升。本文结合会计监督与会计监督体系的相关内容阐述,深入分析会计监督体系的现实状况并进行原因剖析,探索会计监督体系创新的途径,并从监督体系的各个监督层面提出对策措施,提高会计监督的效率。
参考文献:
[1]财务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2]会计监督实务[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1
[3]企业会计制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第二篇:关于强化会计监督的若干思考
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市场经济的规范有序运作离不开会计监督,在金融危机逐步蔓延的特殊时期,如何进一步强化会计监督职能,更好地为“保增长,促发展,保民生,保稳定”的大局服务,已成为会计工作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课题。
一、会计监督的内涵会计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它是指依照国家法律和各种财经政策、规章制度对会计工作实行监督,并利用正确的会计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地协凋、控制、监督、督促,以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其特点是:1.会计监督受法律保护。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监督的过程中,有责任也有义务以财政经济法律、法规为依据,维护本单位和国家、社会公众等各方面的利益,会计人员行使监督职权是法律赋权并受《会计法》保护。2.会计监督是全过程监督。会计对经济活动全过程进行监督,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事前监督是指在经济活动之前,审查经济活动的计划和方案的合理性,防止发生违法、违纪的经济活动;事中监督是指在进行经济活动时,根据有关计划和预算的要求,保证各项内部管理制度的实施;事后监督是指在经济活动之后,进行分析、考核、反馈控制,监督经济活动的有效性。3.会计监督包括内部会计监督、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为了保证各单位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各单位除了对经济活动全过程进行内部会计监督外,还要接受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即接受国家财政、税务、上级主管部门等的监督和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督。
二、会计监督存在问题的分析目前,会计监督不力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会计定位的局限。就国有企业来说,在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杈尚未分离之前,会计人员兼有双重身份,他既代表国家利益监督企业的财务收支和经济业务,同时又是管理者。会计人员出于切身利益的考虑,很难旗帜鲜明地去维护国家整体利益,而各级政府部门在维护会计人员权益方面尚有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也是造成许多会计人员执法力度不足的原因。(二)内部监控的局限。目前多数企业的内审机构形同虚设,能起到对企业会计工作和经济活动进行监督作用的极少。一般设立单位内审机构和人员均是由部门领导委任,其隶属关系、经济利益均受到单位领导人的制约,这自然对内审人员的监督行为构成约束。不难看出,这种管理体制和监督模式对于会计监督是一种弱化。(三)国家、社会监督的局限。我国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国家监督,如财政监督、审计
第三篇:关于强化政府法制监督的思考和建议
政府法制监督是政府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没有立法权的基层政府法制机构的核心工作。**市的法制监督工作经历了一个艰难探索的过程,取得了一些成效。我认为,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形势发展下,在加强政府建设、推进管理创新的迫切要求下,政府法制监督工作应及时跟进,全面参与,使政府
法制监督融入政府管理方式变革的大潮之中,为全面履行政府法定职责作出新贡献。
一、**市政府法制监督工作简要情况
近年来,我们围绕政府管理、服务的实际,以全面履行政府职责为核心,对政府法制监督的内容进行了拓展,对监督的形式进行了探索和创新。
(一)围绕履行职责,确定监督重心。目前,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其重要原因是一些政府部门没有全面、正确履行法定职责,上级机关没有认真、准确实施监督所致。工作中,我们将政府法定职责的履行情况作为政府法制监督的重心,重点抓好政府、政府部门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监督。如近几年在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贯彻实施,城市房屋拆迁、土地权属争议解决、农用地征收征用等领域,我们都进行专项监督检查,促进了相关工作的依法开展。
(二)全面梳理职责,明确监督内容。我们结合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在行政处罚主体资格和处罚权限清理的基础上,对政府的职责进行了梳理。不仅梳理出具体行政行为职责,而且还梳理了政府其他法定职责。涉及各种规划的编制,如土地利用、城市建设、环境保护、防洪规划等;各种预案的制定,如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传染病防控预案等;各种标准的制定,如基准地价、城市容貌标准等,以及重大公共设施的管理和保护等领域;涉及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项目招标审批、国有企业改制、预决算管理、教育经费保障、公务员重大奖惩等内容。厘清了政府的各项职责,为政府开列了一份清晰的权力和责任清单,既是政府履行职责的依据,也为法制监督提供了明确的内容。
(三)创新监督渠道,提高监督能力。在原有工作基础上,积极探索开展行政执
法监督工作新方式,拓展监督领域。一是把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文件纳入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范围,坚持有件必审,有件必备。二是规范重大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收费、行政裁决的备案审查工作,以市政府文件制发相关备案审查规则,结合执法责任制,随时开展抽查。三是启动行政执法投诉工作。制定出台了《**市行政执法投诉办法》;组建了**市政府行政执法监督局,安排了专职的投诉工作人员;督促各地、各部门相应的开展了行政执法投诉工作,建立健全了全市行政执法投诉网络;向社会公开了投诉电话、投诉受理范围、投诉方式等内容。全市每年查处行政执法投诉案件500多件。四是积极开展明查暗访活动。为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及时发现查处违法的行政案件,我们对影响企业发展、群众反映强烈的公安、工商、规划、土地、技术监督、交通、城管执法等重点执法部门的执法活动进行暗访,及时纠正违法执法行为。五是开展案卷评查工作。集中时间,组织各地、各部门法制机构负责人,开展对全市行政执法案卷的联评、联查。每年评查案卷近500本。及时发现程序违法、文书不规范,适用法律依据不当等问题,督促相关部门立即进行整改。
二、关于政府法制监督现状的思考
政府法制监督作为法治建设的一项明确而又具体的工作,是在1994 年的全国政府法制工作经验交流会上提出来的,之后,政府法制监督经历了一个从重视、淡化到重新加强的曲折过程。十多年来,国务院在贯彻《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的相关通知及《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决定》等文件中,多次提出要加强法制监督工作,要把法制监督作为政府法制工作的组成部分。据国务院法制办调查,全国大部分省市都出台了行政执法监督方面的法规、规章,将法制监督列为法制机构重要职能。但在实际上,政府法制监督还相对淡化,还存在一些制度上的缺陷:
(一)政府法制监督依据不明确。政府法制监督的直接法律依据是层级监督。对于层级监督来讲,《宪法》和《地方组织法》均有规定,依据是明确的,但关键是作为政府法制机构工作的法制监督,却缺乏明确依据。从关系上看,政府法制监督应是政府法制机构代表本级政府对行政机关职权行为进行的监督,层级监督和作为政府法制机构工作的法制监督应该不属同一概念。政府法制机构进行法制监督,存在着有无授权的问题,而从现行规定看,目前尚没有国家级有关规定作出明确授权。2003 年国务院贯彻《行政许可法》的通知指出“强化对实施行政许可监督,政府法制机构在这方面具有重要责任”,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明确法制机构监督职责在于文件备案、行政复议,仍没有将法制监督作为法制机构的正常职能。
(二)政府法制监督缺乏完整体系。从中央层面看,国务院法制
办的执法监督以协调研究为主,没有直接的监督职能,使中央政府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的最高行政层级监督权无法真正落实。受国务院法制办职能调整影响,部分省政府法制机构也淡化了法制监督的职能,将“执法检查”职能移交,改为主要以协调为主。个别省市虽然保留了法制机构的监督职能,但也主要是对具体行政行为的监督,省级政府层级监督无法完整落实
。而对于地市级以下政府法制机构来讲,由于受编制、人员、条件所限,法制监督的职责很难充分发挥。
(三)政府法制监督范围过窄。一是缺乏对行政职权行为的完整监督。实践中,政府法制监督所采取的行政复议、行政检查、执法人员上岗培训、发证、重大行为备案、案卷评查等,主要是针对具体行政行为。对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仅停留在规范性文件备案的层次,没有对行政机关履行行政职责行为实施全面监督。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之外的一些行政行为,如行政决策、行政指导、行政规划、内部行政审批行为、内部处理行为等,均没有纳入政府法制监督的范围。而实践中,这类行为虽不直接针对行政相对人,但却在更大范围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利益。过多对具体行政行为的监督,使执法监督与政府中心工作“两张皮”,无法与中心工作融为一体,难以真正发挥实效。二是对政府履行职责监督不到位。在具体行政行为的监督方面,现行监督主要局限于对政府各行政执法部门的监督。由于受条件所限,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监督很难实施,即使实施,也主要局限于行政复议方面,对其他行为则难以有效监督,政府自身行政行为的监督成了盲区。
(四)政府法制监督手段乏力。政府法制机构只有办事权、建议权,没有直接处理权,在具体监督工作中,被动应付多,主动实施少;书面检查多,现场监督少;整体监督多(通过执法人员培训发证等),个案监督少。在监督手段上,仍是传统的备案审查、培训发证、行政复议,缺乏主动深入实际,对具体案件的监督纠正缺乏实效性,甚至法制机构人员被有些执法人员认为是只懂制定法规政策的书生,与监察、审计部门时时掀起的廉政风暴相比, 政府法制监督的正当性、全面性、权威性尚未被政府、部门、社会认可。反观同样是行政监督的行政监察,既包括对具体行政行为的监督,又含有对行政机关全面履行职责的监督, 通过举报、投诉、主动检查、行风评议等多种方式进行。相对而言,政府法制监督不论是在手段方面,还是在权威方面,都无法和行政监察相比。由于缺少有效手段,权威性不高,再加上政府法制机构忙于为同级政府“办事”,缺乏对监督工作的整体部署、研究,因而实际监督效果并不明显。
基于以上原因,有专家甚至提出,将政府法制机构承担的部分监督职能分解到监察部门或相关的行政部门。但是,我国行政体制决定了行政层级监督应该是最有效的监督职能,行政系统内部应合理划分决策、执行、监督职能,各种职能应当相互独立行使,形成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作机制。近年来,随着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发布和对行政执法责任制的全面推行,为监督工作带来新的生机。
三、加强政府法制监督的建议
(一)加快政府法制监督制度建设。要加强政府法制监督,亟需出台规范政府层级监督的法律或行政法规。目前,虽然我国大多数省市制定了行政层级监督的地方性法规,但是层级较低,摆不上台面,只有制定统一完善的行政监督法,才能与行政处罚法、行政强制法、行政复议法等一起构筑行政法治的完整体系。
(二)明确政府法制机构的监督主体地位。行政层级监督的主体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而政府是由行政首长、秘书长、各部门负责人组成的,他们无法实施对行政执法的日常监督。这也是层级监督长期弱化、浮于表面的原因。法制监督的权力主体是各级政府,执行主体是政府法制机构,只有“层级监督专门化”,才能真正保证层级监督权的落实。政府职能庞大纷杂,必须有相应的执行部门来实施具体监督职能,以法律或行政法规的形式对政府法制机构的执法监督主体地位作出明确规定。
(三)将监督作为政府法制机构的核心职能。法制监督工作是政府法制工作的一项经常性工作,专业性强、工作量大,必须有专业化机构,采取专业化手段。因此,必须明确法制监督为政府法制机构,特别是无立法权的市县级政府法制机构的主要职能。这是落实行政层级监督法律制度的需要,是构筑执法监督体制的需要,也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需要。政府法制工作机构作为政府法制建设方面的职能机构,就是要在法律制度建设上保证权力意志得到切实贯彻,理所当然地应把工作重点放在行政法制监督上。而行政机关承担的立法起草工作,实质上是受权力机关委托的立法,不应也不能作为政府法制工作机构的主要工作,而且随着法律、法规的逐步健全,行政机关立法的功能将会逐步削弱。因此,各级政府及其所属部门的政府法制机构领导的主要精力、政府法制机构的主要人力、政府法制工作部署的重点方向以及政府法制工作实绩的主要考核指标等各方面,都应围绕如何切实加强行政法制监督这一目标。显然,这就需要逐步实现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工作重心的战略性转移。
(四)将全面履行法定职责作为政府法制监督的主要内容。以全面履行法定职责为重点,将行政职权行为全面纳入监督视野。凡是建设法治政府所要求的一切内容均应纳入监督,凡是行政机关履行职权行为均应纳入监督,凡是行政权力运作的一切环节均应纳入监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履行对“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综合协调、监督指导之责。当然,在具体实施上应各有侧重、分步实施。在监督对象上,应当明确凡是行使行政职权的机关、组织均应纳入监督,地方政府法制机构对本行政区域内具有领导、指导、监督职责的一切机关、组织均可实施监督。
(五)整合监督资源,提升监督效能。一是整合行政监督资源,完善行政监督和责任追究责任,全面加强政府内部监督问责,提升法制监督层次与效能。二是拓宽行政执法责任制范围,全面加强法制监督。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不能只通过文件备案、执法人员考核、案卷评比等,还应当积极探索多种方式,将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作为推行行政问责制,开展绩效评估,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工作的一部分。三是通过考核法定职责履行情况实施绩效评估。在绩效评估中,依法行政并非是与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指标并列的单独一部分,而应是各项指标的内在涵义和评估标尺。因此,各项指标的考核,都是履行法定职责的考核,依法行政涵盖绩效评估的各个方面。
第四篇:关于强化嘉善事业单位会计监督的思考
关于强化嘉善事业单位会计监督的思考
—以嘉善国土资源局为例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事业单位机构体制的建立可以大大提升我国的经济效益,在事业单位会计建设过程中,应当加强对单位的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善性以及事业单位内部预算执行情况所进行的监督,提高事业单位有序化、合理化的制度体系,有效的促进财务水平。本文以嘉善县国土资源局为例,展开对嘉善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如何加强会计监督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字]事业单位内部监督
一、引言
会计监督,是指单位内部的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依法享有经济监督检查职权的政府有关部门、依法批准成立的社会审计中介组织,对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善性以及本单位内部预算执行情况所进行的监督。
二、嘉善县国土资源局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基础工作薄弱。
在我从事嘉善国土资源局工作中往往因为会计人员素质较低,内部管理松懈等原因而削弱了会计基础工作,导致会计账目混乱、财产不实,数据失真等现象,不能有效地按照国家财会法规、财经制度独立进行会计监督。
1、会计凭证的填写缺乏有效的原始凭证支撑;在财务处理凭证过程中,对于原始凭证取得的内容不具有完整性,如:科室所人员差旅费报销单的填写缺少附件张数、出差任务等数据。自制的原始凭证格式
和内容不够规范,如:发放给附属乡镇所职工奖金等大额现金支出无具体收款单位签章,仅由制单单位代签。
2、账目明细混乱,账表不全;财务科室不设置总账,无法对各明细项目进行核对、和平衡账务,对财务报高情况的提供,也只有报表,没有报表附注和财务状况等说明,对上级拨入的固定资产不做财务处理,使单位一部分资产游离在外。
3、财务会计系统存在缺陷;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带来的是“以机代手”的记账模式,这对于陈旧的手工记账模式而言大大提高了会计核算工作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但是在现实操作中会计电算化只是将传统的会计流程搬到了计算机中,仅仅是“以机代账”而无法真正脱离手工记账的模式,没有充分利用会计电算化的优势发挥会计手工处理方式下无法比拟的作用和功能。
(二)财务管理失控。
所谓国土资源局是指负责规范国土资源权属管理。承担全国耕地保护,确保规划确定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承担及时准确提供全国土地利用各种数据的责任,它的财务管理模式是不以生产经营和盈利为目的,而是更有效的利用、开发、保护土地,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但随着事业单位财政体制的改革,财务科室并没有顺应新形势,没有对本单位的管理工作予以重视,导致财务管理失控。
1、内部控制制度管理失控。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将财务风险降到最低点,并能形成一项长效机制,单位内部虽制定了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但也只是将制度“印在纸上,挂在墙上”予以应付相关部门的检查验收,未真正做到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防止徇私舞弊行为的发生。
2、领导财经法纪观念淡薄。单位财务管理的好坏与领导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领导虽有强烈的政纪意识,但如何真正做到规范单位财务核算却不太重视,依法理财观念淡薄,对相应的财务管理知识了解甚少,他们只是单纯的认为只要自己不挪用公款,不藏污纳垢,廉洁自律,至于如何真正做到规范财务管理,和自己没有重要关系。这样一来,会导致轻视会计继续教育等业务技术培训,从而导致财务管理失控。
3、会计核算不恰当。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收付实现制可以很好的记录单位的收入、支持和费用等方面,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单一的收付实现制是以月的形式收取,而有些收入应
当按年收取的,这会导致与其相应的支出因各种原因必须在下支付或当年无法全部支付,使得当的收支不配比,造成核算期间单位支出和收入不平衡,从而影响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三)公务人员消费漏洞明显。
所谓公务消费,是指公职人员在行使职权、执行公务中所列支的各种费用。公务消费行为的有效管理,可以遏制不合理消费和铺张浪费等不正之风,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1、财政开支缺乏,资金使用没有约束性。对于局内部的一些会议、考察经费基本由财务部直接支付,却没有制定相关的管理、核算程序,部分附属乡镇所,钻了空子,有多少用多少;
2、财政缺乏预算。单位对于每年的财政预算计划不够周详,导致一些不必要的开支,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活动或节日庆典,尽量做好每一笔钱用在刀刃上。
3、缺乏有效财政监管机制。公务消费权一般都掌握在“一把手”中,而对于公务消费的具体项目不够透明化,容易造成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虚,下级监督太弱,群众监督太难的现象,加大财政监管力度,是提高我局廉政之风的重要举措。
嘉善县国土资源局会计监督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弱化。
1、法律体系不够健全。1999年中央修订了《会计法》,但是没有对相关配套的行政机构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这会使得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缺乏可操作性针对性,容易诱发会计造假行为。
2、缺乏会计监督的惩治力度。虽然在会计法律制度里明确规定了“不得”发生这样或者那样的行为,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对于那些违反了“不得”发生的行为里的事项却未作出明确的处理办法,因此对于财务人员的监督力度缺乏威慑力。
(二)财务管理机构设置不完善。
1、票据专管员的设立。一个单位的大多数收支都在票据上体现,票据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室应当设立票据监管员,杜绝财务报销不合规、税收流失等现象。
2、乡镇所费用支出管理。乡镇所对于费用支出项目缺乏管理,容易导致超额度支出,例如在6•25全国土地日宣传活动中,由于某乡镇铺张宣传,导致经费超出预算,而宣传效果达不到预期所想,因此应当加强对乡镇所费用支出管理。
(三)财务部门综合素质不强。
1、业务能力。不论是企业或者是事业单位,财务人员都应当熟悉财经法规、制度,领会各项法规、条款的精神,随着经济条件的迅速发展,一大批专本科毕业生都面临就业问题,这时的单位负责人在招聘新进工作人员时必须要考虑会计的基础知识掌握牢靠的人员优先考虑,要培养他们的业务能力,从书本的死知识到灵活运用到日常操作中。
2、定期培训。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在会计领域里,应当随时更新自己的业务知识,首先负责人应当起好带头作用,其次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多参加一些职称考试,使财务部门的工作能力可以更上一个台阶。
四、加强对嘉善县国土资源局会计监督的对策及意见
(一)提高对会计监督的再认识。
会计监督在主体是经授权的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这里主要强调“经授权”的概念,因为监督是一种全力约束的体现,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必须经授权才能体现授权者的意志的会计监督。
会计监督的对象是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过程以及其引起的资金活动,这里的“特定主体”就是会计主体,即为会计服务的特定单位,我们这里所说的特定单位特指事业单位。然而所引起的“资金活动”既包括经济活动引起的经济现象,也包括了同这些经济现象相关的经济关系。
(二)健全内控监督机制,加强政府综合监督力度,里外约束。事业单位的内控监督机制无论是在设置的系统性方面还是在执行力度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事业单位同企业相比,缺乏了严重的监控体系,必须要提高和加强我们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规范的控制制度才能有效的做到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从而有效的保障事业单位资产的安全性、完整性。
加强政府综合监督力度,在政府部门成立专门的审计部门,定期对相关事业单位进行账目清查,了解单位的资金往来情况,从而有效的防止事业单位出现单位经济犯罪和扼杀腐败风气。公开透明化一些政策性的财务状况,比如最近政府单位发起的“清三河”行动,应该透明的公告我们事业单位具体的捐款人数、捐款金额及捐款用途,真正的做到用到实处。
(三)对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强化再教育,提高责任意识。
伴随着财政资金的不断加强和会计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会计的适应性、灵活性有了较高的要求,我们会计人员也应当不断的加强学习,更新自己的财务知识,才能更好的利用财政资金。
一方面,我们继续抓好对事业单位的继续教育,所谓会计继续教育就是对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接受一定形式、有组织的理论知识和业务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一般会计继续教育通常都要学习24小时,然后进行一场考学测验,从而来考察会计继续教育的成效。我们事业单位必须加大对会计人员考学重视力度,有效的提升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
另一方面,我们提倡会计人员的业务深造。虽然事业单位的财务没有工业会计这样复杂,需要核算成本等方面,但是我们还是提倡对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深造,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会计人员可以参加一些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学,让我们为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奠定更好的基础。
四、总结
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督职能能否真正得以落实,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不断的提高会计监督意识,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防止徇私舞弊,预防腐败等多方面结合起来才能确保事业单位会计监督职能步入正常的轨道中来。
第五篇:强化审计监督工作建议
一是围绕规范管理和促进改革加强财政审计。以预算执行为总抓手,以建立公共财政为目标,坚持收支并举,突出支出审计,加强对预算收支平衡情况、重点支出的安排和资金到位、预算批复追加(减)情况、部门预算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非税收入收支管理情况、政府采购实施情况等重点内容的监督检查。
二是围绕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加强专项审计调查。
重点关注“三农”、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以资金流向为主线,加大延伸审计力度,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全程跟踪审计;加大审计调查力度,及时发现普遍性、苗头性和典型性问题,并针对问题深入分析,提出改进建议,为宏观管理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三是围绕促进完善投资管理体制加强政府投资项目审计。以为政府节约投资资金为目的,加大工程项目竣工决算审计力度;进一步加强投资审计日常管理和复核,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审计质量;注重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分析评价项目建设效果,促进提高投资项目科学决策水平。
四是围绕完善领导干部监督机制加强经济责任审计。重点关注涉及民生的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加大对领导干部重大经济事项集体决策的监督,特别是工程项目招投标、大宗物资采购的监督;高度关注镇一级债务情况,加强镇级资产负债审计;加强与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协调与沟通,加大审计结果运用力度,增强审计监督的实际效果。
五是围绕科学发展和节约型社会建设加强效益审计。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目标,加大专项效益审计力度;结合预算执行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和投资审计,在项目中关注管理和效益方面的内容,加大结合型效益审计项目的比重,做到专项型效益审计与结合型效益审计同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