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强化人大监督工作的思考
关于强化人大监督工作的思考
关于强化人大监督工作的思考
监督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重要职权。党的十八大就人大监督提出了要加强对“一府两院”的监督的明确要求,十八届四中全会对人大监督工作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任务。监督工作做得如何直接关系到人大作用能否得到发挥,决定着地方人大的形象和地位。因此,加强人大监督工作,增强监督效果是人大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人大及其常委会在依法行使职权时,要坚持做到敢于监督、善于监督、勤于监督、严于监督、勇于监督,才能切实发挥人大在围绕大局、监督为民、服务发展、推动法治、促进和谐的重要职能。
要做到敢于监督。思想是决定行动的先导。人大对“一府两院”的监督,是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权,这既是一种制约,又是支持和促进。吴邦国同志曾经指出:“人大既要监督又要支持政府工作,监督也是为了更好地支持。”张德江委员长强调,“人大及其常委会要理直气壮地把监督抓起来,以依法促进‘一府两院’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工作重点,切实加强和改进监督工作。”因此,人大及其常委会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监督与支持的关系,认识到人大对“一府两院”进行监督,不是找“一府两院”麻烦,更不是和“一府两院”唱对台戏,而是为了推动促进工作,只有敢于履行法定职责,有效监督行政权、审判权、检察权的行使,通过敢监督、能监督、会监督、出实效来落实监督职权。使监督过程成为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形成合力、推动工作的过程,促进“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推动依法治国进程。
要立足善于监督。在实施具体监督工作中既要加大力度,务求实效,又要支持“一府两院”开展工作,不给工作添乱,不搞花架子,把握好监督的度。人大开展监督工作,要坚持抓大事、议大事,按照《监督法》规定的“突出、集中、普遍”的原则,“既要抓住本行政区域内的工作重点,推动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也要考虑这些工作的现实条件。应紧紧抓住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工作和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选准监督议题,做应该做、能够做、做得成的事,力求干一件、成一件、见效一件。
要坚持勤于监督。人大及其常委会对“一府两院”的监督要经常化,把促进人代会通过的决议的执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监督,以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通过建立健全监督制度,按照法律法规要求科学合理地制定监督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确定日常监督、临时监督和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及跟踪监督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使监督工作做到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应经常性开展监督工作,定期组织开展执法检查、专题调研、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信访案件办理、代表建议的督办和代表专题视察等方式开展经常性监督,对“一府两院”工作进行全方面、多领域的监督,提高代表参政议政水平,推动“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只有监督日常化,才能对“一府两院”形成有效的监督效应,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
要突出严于监督。摸实情、鼓实劲、出实招、求实效,是人大工作的永恒主题。人大及其常委会对“一府两院”实施监督只是一种手段,推动工作才是根本目的。因此,人大及其常委会对“一府两院”的监督不能流于形式,对监督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向“一府两院”通报,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要求“一府两院”严肃对待,认真分析研究,提出改进意见,制定整改措施,逐条逐项抓好落实,并向人大常委会报告整改结果。人大常委会要跟踪检查整改落实情况,整改不到位,监督不停止。只有这样,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达到推动工作的目标。
要着眼勇于监督。宪法和地方组织法明确规定,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由人大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这就确定了人大监督的性质和法律地位——人大机关绝不是“橡皮图章”和“表决机器”;人大监督也绝不是摆摆样子、走走过场;而是代表国家和人民进行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监督。所以人大要真正树立权威,彻底改变“软弱人大”的局面,能否敢于和善于启用刚性监督手段非常重要,这也是改变长期以来广大人民群众对人大监督期望值的关键。《监督法》的实施,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对人大及其常委会强化监督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民群众对人大的期望越来越高,在监督工作中力求做到刚性监督多一些,监督手段硬一些。
因此,人大必要时启用特定问题调查、质询、撤职、罢免等刚性监督手段,让监督真正“硬起来”。只有这样,人大的监督才能真正起威慑作用,才能切实提高人大监督权威,才能充分发挥人大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依法治国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篇:强化人大监督提高审议质量
强化人大监督提高审议质量
强化人大监督提高审议质量
**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地方人大的监督权,是宪法赋予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重要职权,代表和体现着国家和人民的意志。人大行使监督权离不开会议审议,这是人大工作的特色。依法召开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一府两院”的工作报告或执行法律、法规及人大决
议、决定等情况汇报,是人大常委会行使决定权、监督权、任免权的主要形式和载体。审议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大监督水平的高低。近年来,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坚持把提高审议质量作为强化人大监督工作的重要环节来抓,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实践来看,审议质量不高,监督力度不大,仍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人大审议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造成的不良影响概括地讲,主要存在“五不”现象:
一是有些事项不便审议。有些重大事项不经人大或人大常委会审议决定,往往“党委定调子,政府拿盘子,”,共同拍板,联合发文作出决定。
二是情况不明“不会”审议。有的人大代表、组成人员受自身素质和本职工作等方面的影响,难以进入角色,平时理论学习和调查研究不够,往往吃不准法律法规的规定,吃不准有关问题的实际情况。因调查不深,知识不足,情况不明,胸中无数而沉默少语。有的虽发言,但只是不着边际地泛泛而谈,说一些套话、空话、题外话,“鼓槌敲不到点子上”。
三是心存疑虑“不敢”审议。受“官大于民”旧观念的束缚,认为“批评上级有碍前途”,审议何必顶真,往往心有余悸,谨小慎微,不想“自找麻烦”。
四是碍于情面不好审议。过分考虑到本部门或个人的利益,当老好人思想严重。怕说多了不讨人喜欢,说硬了搞僵关系,往往是“多栽花,少栽刺”。
五是思想守旧不肯审议。认为“人大工作老一套”,例行公事,履行程序,不解决什么问题,代表讲了也没用,或过去所提意见和建议未被采纳,心有怨言,认为“人微言轻”,与其绞尽脑汁地想,唇焦口燥地讲,倒不如闭口不谈地好。
“五不”现象的存在对人大工作造成的不良影响不可低估,主要有:
影响之一:有损于人大权威。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职权是至高无上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只有依法行使好包括审议权在内的各项职权,才能树立和维护人大的权威。代表、组成人员如果不能充分行使职权,积极参与审议,监督“一府两院”工作,势必会失去广大人民群众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信任和希望,降低人大的威信。
影响之二:有悖于人民要求。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推进,人民群众对民主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需要敢于反映群众呼声,敢于说真话的人大代表。如果代表、组成人员参与审议顾这顾那,轻描淡写地走过场,不为群众呼吁,人民群众是不会满意的。
影响之三:有失于代表职责。《代表法》明确规定了人大代表的权利和义务。人大代表不仅是荣誉,更是职责,应始终牢记人民的嘱托,充分履行代表的审议权、监督权,勇于发言,说出真话、心里话。如果仅当“荣誉代表”、“挂名代表”,就是一种失职。
影响之四:有败于人大会风。会议审议时不积极发言,不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和建议,或闲聊,或看其它报刊杂志,有的甚至迟到早退,跑进跑出,使本应严肃务实的人代大会或人大常委会会议显得松散随便,影响了权力机关的议事质量和工作效率,败坏了会风。
二、努力提高人大常委会的审议质量努力提高人大常委会的审议质量,是坚持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方面,也是树立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威信的重要途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必须站在履行国家权力的高度,从实际出发,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审议工作,提高监督水平,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一)、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审议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人。人大代表、组成人员是人大监督工作的主体,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履行职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提高常委会的审议质量,就必须将学习作为加强自身建设的重中之重、常抓不懈。一是要加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党的十六大精神的学习,紧紧抓住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精髓,用党的基本理论武装组成人员的头脑,提高组成人员的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增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二是要加强对宪法、地方组织法、代表法、选举法的学习,掌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研究探索搞好人大各项工作的方法、程序和途径。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健全和完善以常委会议事规则为龙头的各项规章制度,促进常委会的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三是要加强对市场经济、wto、科技、历史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增加知识储备,拓宽知识面,提高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和前瞻性。
采取“缺什么,补什么”的方法,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开座谈会交流学习体会,解疑答惑,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努力提高常委会组成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为提高议事深度、监督质量、决策水平奠定基础。
(二)、深入调研掌握实情“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深入基层,走访群众,调查研究,掌握实情,了解群众的呼声和要求,参加审议时才会心中有数,讲得准确,讲得到位,讲到点子上。“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本”。只有认真搞好会前的调研,才能在会议审议中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人大常委会要重视调查研究,着力提高调研质量,努力把常委会建设成为调研型的机关。一是制定调研方案,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及专业知识,明确方法、步骤、时间要求以及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二是要认真搞好调研。视察、调查、执法检查等都是进行调研的形式。在调研中,既要听汇报,察看面上的工作,又要将重点“下移”,采取问卷调查、个别走访、选点察看,征求基层人大代表和群众的意见,倾听民意,掌握第一手资料。坚决克服“只看好的,不看差的”、“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等不良的调研之风。三是要召开好调研座谈会。参与调研的人员要积极发表意见,要去粗存精、沙里淘金;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中找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避免浅尝辄止,人云亦云,以便形成质量较高的调研报告,为常委会审议提供参考。调研报告成绩概括要全面精练,问题提得要准确深刻,建议的针对性、操作性要强。
会中认真组织各项审议。要营造一个民主务实的会议氛围,引导代表、组成人员在审议时紧扣主题,畅所欲言,力求使审议发言“准、深、透”。“准”就是对“一府两院”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要找得准,提出的建议和对策也要准。“深”就是发言要突出重点,简明扼要,避免重复“一府两院”工作汇报中讲过的内容,要多加分析,勇于指出问题的深层次原因。“透”就是广开言路,有的放矢,把每个议题议透,取得实效。同时,审议还要做到议而有决,对各项审议事项作出明确态度,或作出决议、决定,或作出审议意见,交有关部门依照办理。要高度重视决议、决定、审议意见的质量,符合人民的意志和要求,体现法治精神,使其具有权威性、法定性、人民性。只有这样,才能使被监督者心悦诚服,乐于接受。
(三)、依法审议客观公正。首先,要做好会议的筹备工作。审议的议题要在二十天前通知常委会组成人员及有关部门,让组成人员有充分的时间围绕审议的议题进行调研。会议文件应在3天前发到组成人员手中,要向参会人员提供相关的法律知识等有关材料。对会议的安排,时间要相对宽松,保证组成人员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审议。其次,会议期间主持人要积极引导组成人员讲实话、说实情、依法审议。要注意克服“三种倾向”:一是“海阔天空,不着边际”的倾向;二是只唱“赞歌”的倾向;三是“乱发牢骚,借机报复”的倾向。发言要依法、有理、有据,简短明了,抓住问题的症结所在,少讲成绩,多谈问题;少说空话,多提建议,适时集中大多数人的意见。重要工作,还应及时做出决议、决定。形成的决议、决定要注意适宜于本地区人民群众可承受的程度、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改革的力度,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精神,符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把落脚点放在促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上来。
(四)、跟踪监督狠抓落实。落实是审议的延续,也是审议的目的和落脚点。落实常委会决议决定和审议意见,是维护宪法及其他法律、法规的必然要求。常委会工作机构要按照全面准确反映审议情况整理审议意见,经主任会议讨论通过后,以常委会文件印发给有关部门进行办理,明确办理时限。要将决议决定和审议意见的办理工作列入督办工作事项。常委会工作机构要及时了解办理工作的情况,加大督办力度,采取检查、调查等形式,督促承办部门在规定时间内将办理情况书面报告常委会。主任会议要定期听取审议意见办理情况的汇报,对不认真办理的承办部门,提出批评意见,或进行跟踪视察,督促其尽快办理;对拒不办理的部门,要按照法定程序采用质询、罢免等硬性手段,促进审议意见的办理工作。
(五)、坚持原则,依法开展人大审议。审议“一府两院”工作报告必须坚持原则,依法进行,做到既不失职,又不越权。
一要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要充分发扬民主,切实尊重和保护人大代表、组成人员的民主权利,保证言论免责权,让大家都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使会议的各项审议最大限度地体现集体的意见和智慧。在民主的基础上,要特别注意正确地集中,防止任何形式的个人独断专行,保证决策的正确性。
二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确定审议议题要从实际出发,每次会议议题不宜过多,避免泛泛而谈,流于形式。会议审议要做到实事求是,一分为二,客观公正。会议作出的决议、决定和形成的书面审议意见要符合实际,切实可行。
三要坚持抓大事的原则。要抓大事、议大事、管大事,抓住重大的、长远的、宏观的、全局的问题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认真地审议,力求议深议透。
四要坚持监督与支持并重的原则。江泽民同志指出:监督“一府两院”工作是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责。这种监督是一种制约,又是一种支持和改进。人大对“一府两院”的合法、正确的行为给予肯定,就是支持。人大通过监督,帮助“一府两院”纠正失误,减少损失,吸取教训,改进工作也是支持。
(六)、联系实际,大胆改进审议方式。
一是分组审议与专题审议相结合。为了使审议内容和审议形式得到最佳统一,会议在安排分组审议的基础上,可围绕本地经济建设、改革开放过程中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题审议,组织一部分熟悉有关方面工作的代表、组成人员参加审议,邀请有关部门负责人列席会议,直接听取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当场解答和办理代表提出的有关问题。这样使审议的重点更加突出,审议的深度、广度得到明显体现,从而有效地促进审议质量的提高。
二是一般审议与重点审议相结合。为避免审议中的“冷场”、“走题”等现象,在会前可选定一部分熟悉有关方面工作、语言表达能力强的代表、组成人员作为重点发言对象,通知他们尽早搜集有关资料,列出发言提纲。会上,他们的发言在整个审议过程中要起到主导、启发他人的作用,保证审议的效果。
三是书面审议与口头审议相结合。单纯采用口头审议的形式,既受时间的限制,又使少部分心中有数而不善言辞的代表、组成人员难以表达清楚个人的意见和建议。为弥补不足,可采用书面审议与口头审议相结合的方式。印制书面审议专用稿纸发给代表、组成人员。代表、组成人员利用休息时间可以通过书面形式向上反映一些不宜面对面直接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这样使审议的形式更活,审议意见也更具有全面性、深刻性。
四是审议与表决相结合。为保证审议意见最大限度地反映集体意愿,更加符合法律,会议在联组审议的基础上,应尽快形成书面审议意见的初稿,并及时提交会议进行表决。如表决通过,再交由“一府两院”依法办理。
(七)、不断改善、构建基础保障体系。
首先,要加速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依法治国方略的大力推进,要更加重视解决领导体制问题,依法理顺党委与人大、政府、司法机关之间的关系,做到各司其职,并且逐步走向法制化、制度化。
其次,要建立工作通报制度。要从法制上进一步明确一切国家机关都要向同级权力机关报告工作的制度。“一府两院”的重要文件,包括工作计划、重要决定、规章制度、重大事项的处理等,必须及时报送。这样便于监督者更加了解被监督者的情况,更好地实施监督。
最后,要加强监督主体的自身建设。一是思想建设。要认真学习法律法规以及邓小平理论、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深刻认识到人大代表依法审议是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意愿,自觉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具体形式。二是作风建设。要不负人民重托,树立良好作风,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走访群众,联系选民,了解民意,反映民情,敢为群众鼓与呼。三是制度建设。主要有:学习培训制度、联系选民制度、会议考勤制度、代表向选民述职制度、参加审议的约束制度、总结评比制度等等。通过一系列制度建设,约束代表活动行为,完善代表监督机制,促进其更好地履行职责,进一步推动人大监督水平的提高。
第三篇:做好新形势下人大监督工作的几点思考
做好新形势下人大监督工作的几点思考
监督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人大作为权力机关的监督是最高层次的监督。在新的形势下,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进行深入地实践和思考,进一步改进监督方式,增强监督工作实效,切实保证监督职权能够行使到位,树立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权威。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就做好新形势下的人大监督工作谈几点看法。
一、坚持和依靠党的领导,是人大监督工作取得实效的根本保证
做好人大监督工作,必须坚持和依靠党的领导,这是任何时候也不能动摇的原则。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实践和斗争中创造的一种新型的政权组织形式。人大的监督工作,必须紧紧坚持和依靠党的领导,才能保持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人大制度优越性才能得以充分体现。实践证明,人大监督工作只有围绕党委的中心工作开展,与党委的中心工作同步合拍,才能得到党委更多的支持和重视,取得应有效果。对此,人大及其常委会应做到:
一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了解和把握党委的工作重心,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开展监督。二是要善于运用法律程序,使人大的监督过程变成组织、动员广大群众实现党的意图和主张的过程。三是坚持党委的工作重点就是人大监督的重点,制定工作计划,安排监督事项,都要紧扣党委的工作部署。四是坚持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人大及其常委会开展重大事项监督,对涉及全局性的重大事项作出决议决定,都事先以人大常委会党组的名义报经同级党委原则批准,真正保证人大监督工作的正确方向。监督工作中遇到困难和问题时,也及时向同级党委汇报,以取得党委的支持。
二、提高对监督权的认识,是人大监督工作取得实效的理论基础
人大监督工作仍然是当前人大工作的薄弱环节,与宪法和《监督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对人大监督工作缺乏足够的认识。解决这一问题,首要的就是要提高人大工作者对加强人大监督工作的认识,克服消极、错误的思想倾向。
一是从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高度,认识人大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力。宪法明确规定,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各级人大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大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权力直接来自人民,它行使监督权的实质就是对权力的制约,防止权力的滥用,是人民管理国家事务的重要体现。
二是要从人大监督在国家监督体制中的地位,认识人大监督权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在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存在党组织的纪检监督、政府的行政监察、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等多种形式的监督,但这些监督与人大监督的对象、范围、程序不同,在法律地位和效力上也有很大的区别。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是代表国家和人民对其他国家机关的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监督。
三、坚持原则,善于用权,讲究方式方法,是提高监督效能的关键措施
有效地行使人大监督职权,不仅要按照宪法、《监督法》的规定,运用监督权,尽职尽责,工作到位,而且更要注重讲究方法,善于运用监督权,寓监督于服务之中,实现监督方式方法与监督实效的有机统一。笔者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摆正“三个关系”
一是人大与“一府两院”的关系。人大与“一府两院”尽管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但同时二者又统一于国家政权体系中,都要对人民负责,其根本目标是一致的。因此,人大监督要取得良好的效果,首先必须做到不失职,理直气壮地对“一府两院”进行监督,督促其牢固树立宗旨意识,不断改进工作,树立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权威。其次,要讲究监督艺术,用支持的思维考虑监督,从支持的角度部署监督,以支持的方式开展监督。同时,要合理调控监督的强度,充分考虑“一府两院”承受能力。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失误,既要依法监督,促其改正,又要充分理解,做好群众的工作,使“一府两院”能够正确认识监督,诚心诚意接受监督,积极主动争取监督。
二是大事与小事的关系。人大监督和决定的事项是涉及本行政区域内全局的、根本的、长远的重大问题,以及人民群众十分关系的问题,而不是“一府两院”的繁琐事务。要有管有放,切忌事无主次,事无巨细皆监督。
三是谈成绩与摆问题的关系。人大及其常委会在评议、视察、审议过程中,既要全面客观地肯定成绩,更要实事求是地指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不能只讲好的方面对问题避而不谈,或是和风细雨一擦而过。
(二)精选监督重点
要围绕经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这两个重点来确定人大工作指导思想,制定工作计划,要紧扣事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依法有效地开展监督。坚持立足全局,抓大事、抓关键,突出重点,做到选题求“精”,问题要“准”。在工作监督方面,要紧紧围绕党委战略部署,注重对重大经济决策、工业经济运行、农业结构调整、卫生事业发展、教育事业发展等开展监督检查,以促进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在民主法制建设方面,要强化对执法机关特别是司法机关的监督,有效遏制执法不公和司法腐败,促进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保证法律法规在本行政区域内正确贯彻实施。同时,要抓住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和一些突发性的重大问题,集中力量,依法监督解决,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三)讲求监督实效
首先要力戒形式主义,树立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在监督中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要抓就一抓到底,要抓就抓出成效,要找出问题的症结和根本,采取切实可行的监督方式,促使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其次要增强针对性。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监督工作中不能一概而论,千篇一律,而要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广泛论证,科学决断,做到一事一议,一针见血。要通过多种监督形式,选准监督的突破点,有的放矢地提出建议意见,措施要适当,内容要具体,操作性要强,便于整改落实。
再次要加强调查研究。人大监督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调查研究的深度。要深入基层搞调研,了解民意,全面倾听群众的心声,掌握第一手材料,吃透真实情况,抓住要害问题,使审议和评议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提出的建议意见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作出的决议、决定切实可行。
四、增强自身素质,是人大监督工作取得实效的力量之源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大常委会所担负的任务越来越重,这就要求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把自身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增强人大及其常委会自身素质是人大监督工作取得实效的基础,只有不断地增强自身素质,监督工作才能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一要增强政治素质。政治思想是导向,必须牢牢把握党的领导原则,增强党性观念。在深入系统地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础上,要重点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理论,进一步明确新的历史条件下人大监督工作的目标、方向和基本任务,将之贯穿于人大行使职权的整个过程,落实到人大工作的各个方面。二要增强业务素质。“一府两院”知识覆盖面广,信息量大。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这就决定了人大及其常委会要不断更新知识,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要深入学习宪法和各种法律法规,认真学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主政治理论,练好基本功。三要优化群体结构。要进一步优化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结构。在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办事机构人员配备上,既要形成合理的年龄梯次结构,人员上新老结合,更要注重专业知识结构的改善。同时,通过不断加强对干部教育培训,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务实高效、作风过硬、团结协作、勤政廉洁的人大干部队伍。
第四篇:对人大城建监督工作的几点思考
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城建监督工作的几点思考
(2011年11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实施四年以来,区人大常委会紧密结合西固区城市建设发展实际,就在新形势下进一步贯彻好监督法,推动城市形象品位提升,促进城市功能发挥,加快西固由传统生产型城市向现代宜居城市转型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思考。
一、对我区城市建设发展基本情况的认识。
西固区地处兰州市西大门,位于连接西南、西北的重要交通枢纽,“西三角”经济带、“兰西银经济区”的核心区域,是未来兰州区域经济交往合作的大通道、桥头堡。随着新一轮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兰州市“东扩西展”战略的推进,西固区位优势更加凸出。全区总面积385平方公里,规划面积43平方公里,总人口3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4万。
西固区是国家级石化城,是兰州市最重要的工业区,发展最好时期的工业总量、地区性财政收入约占兰州市的1/2,全省的1/5。十一五期间,我区提出打造“都市型现代新型石化城”的思路和举措,全区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达55.4亿元,市容市政面貌得到了较显著改变。但由于历史原因,我区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多,矛盾多,困难多。总体讲,西固区城市建设纵向比较有发展,横向比较发展缓慢,与城关、七里河、安宁等城市建设发展相比,与国内其他知名石化城相比,作为省市核心工业区,西固在城市开发建设、城市建筑景观风貌、城市消费经济特色与吸引力等方面都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目前,城市基础设施薄弱,城市布局不均衡,设施不配套,功能不完善,路网结构不合理,断头路达60%;建筑低矮陈旧,新建筑、高品位建筑少,地标建筑少,几十年变化不大,缺乏现代城市气息和形象;据区人大城建委2007年调研,西固东西路、福利路、合水路“三线”中,平房、1层、2层建筑所占地段长度占三线总长度的53.8%,三层以上建筑共有191栋,其中3—6层113栋占59.2%,7—9层66栋占34.6%,12层以上仅12栋占6.2%,且西固东西路无10层以上建筑,合水南路无9层以上建筑;我区土地资源稀缺,由于污染严重,生态环境刚性制约的矛盾十分突出,造成土地开发价值低。
城市作为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龙头,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强大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特别是在兄弟城区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今天,城市环境优劣、城市形象好坏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市民对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城建监督工作,促进政府不断做好城市建设和管理,实现城市经济繁荣发达、市民生活舒适便利、城市环境整洁优美的管理目标,既是展现城市文明程度、反映城市投资环境、促进城市功能发挥的要求,也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这对于早日实现区委提出的“再造新西固”战略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突出“三个围绕”,把握监督工作的重点
只有把握好监督重点,才能增强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近年来,我们在履行城建监督职权时,坚持从全区工作大局出发,紧紧围绕区委工作的重点、政府工作的难点、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找准监督工作的切入点,取得了良好效果。在安排具体监督项目时,我们按照注重实效,突出重点的原则,加强对现
代新型石化城建设开发、城中村改造、土地征用、大气污染治理、城市绿化、城市环境卫生、市容市貌、环卫设施改造、城市垃圾场建设、饮用水源地保护、城市防汛等方面工作的监督检查,有力的促进了区委确定的重点工作的落实和政府遇到的难点问题的解决,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和切身利益。今后,我们将紧扣区委九届九次和十次全委扩大会议确定的“再造新西固”战略目标和“十二五”城市建设发展重点工作,按照“强石化、调结构、聚中心、建新城、治污染”的要求,创新监督方式,改进监督方法,持续加强对物流和石化新城建设、城市综合管理、节能减排和大气污染治理、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和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等工作的监督,不断促进我区城市建设水平再上新台阶。
三、加强法律监督,开展执法检查要抓好“三个结合” 监督法专列第四章,明确规定了各级人大常委会对法律法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的重点和具体操作规程。按照监督法规定的程序,几年来,我们在开展对《甘肃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兰州市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法办法》、《兰州市实施防治城区冬季大气污染特殊工程》、《兰州市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办法》、《兰州城市重点绿地保护规定》、《兰州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办法》、《兰州市城市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和污染防治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等法律法规检查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探索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认为开展好执法检查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进行。一是成立执法检查组和拟定实施方案的准备阶段。二是进行检查、视察和调查走访的活动阶段。通过广泛听取和收集各方面意见建议,掌握执法机关对相关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情况以及执法中存在的问题。三是起草执法检查报告阶段。对所检查的法律法规实施情况进行评价,提出
执法机关在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和以后需要改进的意见建议。四是会议审议阶段。将执法检查组的报告提请人大常委会审议,常委会会议安排专项议题,听取执法检查组的报告并进行审议,形成审议意见。执法检查中,我们着重把抓好“三个结合”作为改进执法检查方式的标准和努力方向。首先是听取汇报与走访座谈相结合,把重点放在深入基层走访座谈上,以发现问题,搞清根源。其次是把普遍检查与重点抽查相结合,把重点放在抽查上。在普遍检查中发现突出问题,在突出问题中寻找深层次的原因,为达此目的就需要对一些突出问题进行重点检查、重点解剖,从多角度、多侧面深入了解情况,分析根源。再次是把明察与暗访相结合,把重点放在暗访上。执法检查采取轻车简从的办法,避免前呼后拥、大张旗鼓,还可综合运用个别走访、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多走访,多暗访,尽可能掌握全面、真实的第一手材料,把检查的过程变成体察民情、汇集民意的过程。
四、强化工作监督,调动人大代表充分履职
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是党和国家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渠道。在城建监督工作中,我们注重代表作用的发挥,通过制度保障、载体保障、经费保障来充分调动人大代表履职的积极性,鼓励代表为推动西固区城市形象品位提升,促进城市功能发挥鼓与呼。2007年以来,我们共组织330多人(次)市、区人大代表参与到执法检查、视察、调研和专项工作评议活动中;曾在连续三年开展的“石化城建设城市管理打硬仗和六大整治”行动中,坚持市区代表联动机制,充分发挥两级代表的各自优势,每年都组织开展百名代表进社区活动,分赴城市管理一线,对交通秩序、城市环境卫生、市容市貌、市场秩序、城市道路乱开乱挖、大气污染治理工作进行重点督查,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有力的促进了政府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工
作监督中,我们还通过市、区人大代表积极参政议政来不断解决城市建设中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一是加强有关区人代会上代表提出的有关城市建设议案建议的办理。四年来,共办理“硬化临洮街后街社区门前道路”、“解决下川菜市场占道经营”、“解决金沟乡连片供热”等涉及城市建设管理方面的重点议案督办件5件,以解决百姓关心事。二是通过市代表向市人代会积极反映西固城市建设的难点,促进问题的解决。四年来,通过市代表,积极向市人代会提出“拓建西固16#、9#路,建成西固首条贯穿南北大道”、“在2008年实施西柳沟立交桥建设”等涉及城市建设的议案,以解决政府的难心事。
五、加强专题调研要注重把握好“三个要素”
调查研究是提高人大工作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人大常委会行使职权的重要方式。其中,专题调研又是人大常委会依法履职和提高监督质量与效果的一种有效形式和手段。近年来,我们相继开展了西固新型石化城开发建设、我区土地征用工作情况、我区“城中村”改造工作进展情况等专题调研活动,所提意见建议,有力地促进了我区的城市建设开发。尤其在2007年《西固新型石化城开发建设专题调研报告》中所提建议,受到了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许多已被采纳,现在有些建议已逐步落实,如:2008年区政府启动了编制福利路、西固东西路沿线控制性详规,目前已完成,待市上批准后即可实施。规划要求先期对沿线4层以下影响市容的陈旧建筑进行改造,对5—9层建筑进行限期改造,对9层以上建筑进行立面装饰和灯光亮化。现在正按照“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利益共享”的原则,采取“一条干道、一个公司”的运作模式、调动企业力量,引入社会资本,全方位进行改造提升,争取把每一条干道打造成经济带和景观大道,以线代面,提升城市整体形象。政府已开始着力构筑“三纵四横”城市交通
框架,正有序推进29条断头路改建工程,以彻底解决西固东西拥堵、南北不畅的交通难题。
我们认为今后在工作中进一步做好专题调研工作必须要把握好“三个要素”:一是在选题上要要把握“准”。选好题目是开展好专题调研的前提和基础,应紧扣中心,围绕大局,善于捕捉热点,勇于抢抓难点,科学选题,准确命题,有针对性地开展。选题范围应围绕党委、政府中心任务和工作大局;围绕影响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主要矛盾;围绕人大常委会工作确定的审议议题;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来确定。二是在实施上要把握“精”。调研前应精心拟定实施方案,有计划、按步骤地进行。首先明确调查对象的范围,考虑是采取全面普查、重点调查还是随机抽样的方式;其次注重调研前的准备工作,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等方式了解调研内容的基本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要做好调研的物质保障工作;最后应切实深入群众,倾听民声、集中民智、反映民意,积极寻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综合归纳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建议。三是在调研范围和方式上要把握“广”。只有开展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才会在行使监督职权时有“底气”,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有“硬气”。因此,专题调研应采用“听、看、访、查、问”等多种方式,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调查,既听“阳春白雪”,也听“下里巴人”;既看“亮点”也看“暗处”,全面搜集信息,深入细致解剖,客观公正评价,确保调研报告全面、真实、可靠。
第五篇:强化机务段安全检查监督工作的思考
强化机务段安全检查监督工作的思考
在铁路运输生产活动中,机务安全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和国家财产的安危,其安全性直接决定了列车能否安全正点运行和行车事故的发生率。机务段应积极创造安全的运输生产环境和制定自我约束的管理体系,提高全员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规范其作业行为,减少违章引发的行车事故。努力营造人人“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良好舆论氛围,对推动铁路运输生产安全管理将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笔者认为只有进一步增强机务段安全检查监督工作,使安全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才能确保运输安全工作持续稳定发展。
一、明确开展安全检查工作的主要目的
1、掌握运输生产一线职工所关心的问题。一是机务段各级管理干部要切实关心和重视一线职工的思想、情感、需要,充分发挥职工在安全管理上的主观能动作用,因此要在安全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安全就是生命线、效益线、幸福线”的思想。在管理中发挥职工的作用,体现人性化管理。二是各职能科室要牢固树立服务观念,设身处地为运输生产现场着想,为生产一线职工着想,尽力帮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三是机务段各级管理干部要把人性化管理体现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全面激发广大职工的工作热情和主人翁责任感,使职工从“要我安全”转变为“我要安
全。重点要检查“五大规”和《机务行车安全管理规则》、《机务行车安全管理规则补充细则》、《段细》等行车规章制度的落实和执行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执行规章制度不到位的问题。
2、检查各项安全措施的落实和执行情况。要明确段、车间、班组三级在安全管理工作中各自的职责和义务,重点检查有关部门对安全控制点、安全薄弱环节是否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重点控制,通过全面检查进一步细化和制订以自控、互控、监控为主线的安全控制措施。
3、检查行车安全装备和各种设备质量。机务段各级安全管理人员要重视对机车监控装置等行车安全装备的软件和硬件的检查,不定期地对机车检修设备质量状态进行全面检查。采取激励手段充分调动有关人员积极开发现有行车安全装备的潜在功能,如开发道口自动鸣笛功能、引进开发调车作业监控系统、开发使用“列车运行状态实时查询系统”等,提高安全装备保安全的可靠性。
4、检查非正常情况下行车规章制度的执行和落实情况。一是要认真检查有关部门落实《机务系统非正常情况下行车作业办法》的情况,非正常情况下的行车组织办法和安全措施是否需要进一步完善;二是重点检查机车乘务员在非正常情况下行车作业的情况;三是检查运用干部是否到作业现场进行有效控制。
管理工作的需要,将安全检查分为日常检查、不定期检查、定期检查。日常检查和不定期检查的主要内容是检查运输生产一线职工,特别是机车乘务员在行车过程中执行规章制度的情况和及时发现或识别运输生产中存在不安全因素。定期检查的主要内容是查找和分析行车规章制度存在的问题,对检查中发现的新安全隐患及时制订相应措施加以防范和消除。在开展安全检查监督检查工作时,要有机地把各种形式的安全检查方法结合起来,及时发现和整改安全生产工作的存在隐患。
4、紧盯阶段重点工作。一是要抓好防洪安全卡控工作,认真开展防洪应急演练,加强干部添乘检查,牢固树立防大洪、抗大汛的思想,全面落实好防洪安全责任制。二是抓好春运安全检查工作,加大临客机车整修力度,强化担任临客牵引任务机车乘务员的培训。三是认真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切实提高干部职工的安全责任意识,以及发现和解决安全问题的能力。
5、形成安全检查报告。机务段各级安全管理干部每次完成检查都要形成安全检查报告,以方便领导决策和分析安全问题的需要。一是要将检查中发现的具体问题或不安全因素列入报告中,并对不安全的问题提出科学的控制方法或措施。二是要按照危害行车安全的大小列出其优先性,表明需采取措施的紧迫性,如果是需要立即采取和措施,应立即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