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文化长效机制构建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文化长效机制构建分析
作者:郦娃娜
来源:《新农村》2012年第07期
摘 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全力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本文在分析了新农村文化建设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加大投入、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农村文化形式、建立长效机制、培养优秀文化骨干等措施,对新农村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农村 文化发展 文化建设
2011年10月,十七届六中全会再次强调要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要求和目标,必须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利用和依靠文化、教育和科技等力量。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指在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体现农村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对于全面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减少城乡差距,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与繁荣的重要基石,“基石”牢固与否是完善社会主义各项建设关键所在。进入21世纪,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虽然新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进步,但文化建设,尤其是农村文化建设,是目前最薄弱、最复杂的一项工程。目前,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基层文化建设经费投入不足
在社会建设过程中,有限的财产往往需要应用于社会建设各个领域,文化事业投资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偏低,加之政府对农村与城镇投入政策的倾斜,对农村的投入总量远远落后于城镇投入总量。导致目前新农村文化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文化活动发展滞后,文化设施落后,文化资源严重匮乏不能满足现代农民的文化需求,制约着农村文化的发展[1]。目前,许多农村文化站建设受场地、经费的限制,文化建设的发展基本处于进展迟缓甚至停滞状态,造成基层文化资源严重匮乏,人民活动仍然仅限于扭扭秧歌,看看电视,翻翻报纸等传统单一枯燥形式。文化部门举办的舞台艺术进农村演出也不多见。新时期下许多富有时代气息为农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在农村得不到充分的发展。
2.重物质轻文化现象严重
农民整体文化水平不高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文化生活。较低的文化水平制约了其对文化的需求。分析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多数农民过分的追求物质享受,对文化生活的消费投入极其有限,常常误把对订阅报刊、看戏看电影的投入费用视为一种奢侈与浪费;二是多数人并未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有些孩子成绩不好,就直接辍学打工,不再继续接受教育,造成教育的恶性循环;三是有些读书学历较高的人,基本都脱离农村而不会继续呆在农村扶持当地教育,从而造成农村文化建设后继乏人的状况。由此可见,当前的教育方式和农民对教育的理解与认知程度严重阻滞了农村教育的发展步伐,致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后备力量严重匮乏。
3.文化干部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农村文化活动开展的质量,农民尤其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和文化科技素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于历史原因和长期受落后观念的影响,基层宣传思想干部队伍存在知识结构陈旧,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由于缺少必要的教育培训,自身不加强学习,对党的路线与方针政策理解不准,开展工作时常提不出思路,抓不到要点。乡镇事业机构改革后所建的文化站处于无人负责境地。基层一些老的宣传文化工作者逐步退出队伍同时,新人员补充不及时,形成了宣传文化工作上的漏洞。即便有人在从事该项工作,往往也是身兼数职,难以把精力放在文化中。不少负责人下去包村屯,不能发挥其应有的组织辅导功能,使农村文化活动处于散乱、无组织状态。因此,目前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基本上处于老化、弱化的状况。
二、新农村文化长效机制构建的措施
充分理解农村文化对于立足研究农村文化长效机制是十分必要的。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文化构建的问题逐步得到我国社会各界高度重视,高度发展的农村经济对新农村文化建设产生的了较强的文化冲击力,使农村文化建设任重道远。多数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逐步从温饱即满、闭关自守转变为面向市场、勇于竞争,大批农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出现偏差。适时更新传统建设理念,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能使农民物质生活丰衣足食,而且使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得以提高[2]。而如何合理构建农村文化长效机制,正是当前农村工作重要而迫切的任务。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建立农村文化长效机制:
1.加大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各级政府特别是乡镇政府要充分发挥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引导作用,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的倾斜,对重要的公共文化资源进行合理整合,逐步增加农村服务的资源比重。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充分发挥网络、电视、电影、农村远教网络等现代媒体的作用,积极发挥宣传思想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各阶层共同参与文化建设,广泛开展农村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完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覆盖体系,加快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确保信息传播“村村通”长期有效运行。
二是对邻近村舍重要的公共文化资源进行合理整合,组建集图书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村文化活动室,配备专职人员进行管理。高效利用农村中小学图书室、电子阅览室,使其定时向群众开放,把中小学校建成宣传、文化、信息中心。
2.建立良好的文化教育机制
“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欲流之远,必浚其源。”农村教育的发展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扩展培养新型农民的内涵,强调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充分挖掘与发挥农村知识群体的灯塔作用,积极引导农民参与文化建设[3]。
一是要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创新农村教育管理体制,使中小学办学体制与管理体制实现有机结合,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体制与制度的保障。树立“培养乡土文化人才,发展乡土文化事业”的全新理念。此外,通过在乡村建立文化室,培训农村文艺骨干,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激发人们的文化创造活力,引导农村文化走自我发展,自我提高之路。
二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推进农村各类教育协调发展,造就高素质的农村教师队伍,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较好的物质条件、师资保障和教学环境。并重点建设集教育、科技、文化、体育、法制教育和家长学校六位一体的乡镇文化中心,形成开放式的社区教育新格局,有力地促进乡村文化建设。
3.优化农村干部队伍素质建设
繁荣农村文化建设,必须培养一支有高度政治素质与文化素质的文化骨干领路人[4]。定期对他们进行专业培训与考核,以带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培养农村文化骨干队伍要形成制度,制定出计划,常抓不懈。
一是改革用人制度,建立健全和拓宽农村文化人才选拔、培养和使用渠道,形成有利于优秀文化人才成才和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面向社会广纳贤才,吸引高层次文化人才,建设一支对农民群众感情深厚、长期扎根基层的文化组织者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关键。培养文化骨干,解决文化事业单位干部青黄不接问题。以确保各层面工作有人管、有人做,保障农村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二是提高农村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对农民文化骨干进行定期的绩效考核,实行社会群众监督制,力促村干部改进作风、干事作为、创先争优。此外,充分发挥民间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5]。积极宣传农村文化工作者扎根基层、服务农民的先进事迹,在全社会形成关心支持农村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总之,以和谐社会为目标的小康社会建设过程中,经济发展是中心,文化建设是关键。健全科学发展观背景下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多方面力量,不断深化改革,使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和机制创新性有机结合,建立和完善农村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文化发展中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着力提高群众的文化生活品位,使大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更好地建设出广大农民群众深受教益的文化阵地。
参考文献
[1]郑风田,刘璐琳.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文化: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8(1):112-115.[2]阳耀芳,孙静.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2):13843-13844.[3]陈冲,李新中.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几个问题[J].职教研究.2009,12(1):65-68.[4]郭国祥,丁建芳.近年来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学术论坛.2009,35
(7):133-136.
第二篇:努力构建服务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
玉溪银监分局着力“三送”
努力构建服务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
2007年以来,玉溪银监分局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有关会议精神,发挥行业和人才优势,积极为新平县马鹿村委会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科技服务,通过开展送教育、送科技、送物资活动,努力构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一是送教育,构建服务新农村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学校充分利用人才优势和智力优势,着力培养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各类应用型人才。利用为吉林省培养“一村一名大学生”这一平台,积极向未来的“村官”和新农村科技致富的领路人们传授“三农”建设的最新信息和科技知识。据不完全统计,在已毕业的352名“一村一名大学生”中,有近20%的毕业生成为了村干部的后备军,30%的毕业生自主创业,成为了农村科技致富的带头人。目前,仍有1100名“一村一名大学生”在校。学校教育学院和吉林省卫生厅积极协调,争取到了6个省全科医师骨干培训班的编外名额,为学员进行为期10个月的培训,学校为其承担学习、生活费用39000元。
二是送科技,构建服务新农村科技兴农长效机制。学校充分发挥学科特别是农业科技、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优势和综合优势,为农村进行技术指导,学校的科研人员、专家教授定期或不定期地到农村进行科学技术的介绍、示范、推广和运用。学校组织专家、教授深入长春、吉林、白城、松原、四平、延边等地,进行农业政策、农村建设、致富信息、科技促农等知识讲座、政策咨询和技术培训,有上万人次接受了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教育。为使教育支农、科技支农制度化,学校还建立了“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定期派科技人员为驻地农户进行技术培训、信息咨询和政策服务。学校组织农学专家、教授深入农村,了解种养殖场(户)在生产中遇到的一些技术问题,为他们排忧解难。动物繁育专家张嘉保教授与吉林省畜牧兽医工作站和长春市家畜繁育指导站的有关人员一道,赴延吉、白城等地,就吉林省黄牛改良工作献计献策;预防兽医学专家张西臣教授多次带领寄生虫病实验室的研究生深入农安县万顺乡对饲养户饲养的猪、牛、羊进行寄生虫病检查和诊断;丁壮教授多次深入吉林省鑫达牧业有限公司和吉林省海天牧业有限公司猪场进行技术指导,并多次参加猪场重大疫情的诊断和救治工作;周虚教授多次到长春市双阳区走访农户,了解动物养殖情况,解决农户们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并就动物繁殖繁育新技术进行讲解;王庆钮教授、张世宏教授、闰飞副教授等人多次带领学生到松原市,为当地农户讲解农作物栽培、优良品种推广、农业新技术应用等知识和开展信息咨询。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专家教授和研究生多次赴梨树县,进行吉林省农村合作组织发展现状调研,分析现行农村合作组织的优势与不足,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三是送物资,构建服务新农村结对帮扶长效机制。2008年,学校承担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镇由36个增加到59个。学校将与农村结对帮扶,作为建立党员受教育,农民得实惠长效机制的重要举措。2008年,学校有17个学院、7个校级直属学生组织和10余支学生社团等近3的名师生组成的5支重点团队、1支分队先后奔赴6个帮扶村镇。为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学校成立了全国首家农村远程医疗咨询会诊中心合心医院服务站,作为以丰富优质的医疗资源服务“三农”的新尝试。通过视频交流,不用农民进城,就可以解决农民看病难、看不起病的问题,跨越了地域、时间上的限制,缩短了农村患者和大医院医学专家之间的距离,深受农村乡镇医院和农民的欢迎。在为农村提供医疗服务的同时,学校还号召广大师生员工将闲置的图书、计算机捐给农村建立图书室。2008年向长岭县永久镇葛平村小学等多所学校赠送教育图书,向6个帮扶村镇赠送了回收后重新组装的计算机。组织专家编写农村科技信息手册发放给农民,向吉林市船营区、长岭县等地农民赠送《家畜常用养殖技术》、《农作物栽培新技术》等技术手册。此外,还向农民赠送科研新成果,如向长春市绿园区农民赠送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的“军牧一号”种猪,为农民走依靠良种发家致富做出了贡献
第三篇:发展和谐的农村文化 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发展和谐的农村文化 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没有小康的农村,就没有小康的社会;没有和谐的农村,就没有和谐的社会。因此,在构建整个和谐社会中,务必高度重视和谐农村的建设。和谐农村,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农村。构建和谐农村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从社会各个领域整体着眼,全面推进。发展农村文化是构建和谐农村的重要内容,更是构建和谐农村的重要途径。
一、农村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
1、发展和谐的农村文化有助于推进和谐农村的构建
在构建和谐农村中,文化的功能和作用显而易见。对核心价值取向的认同作用。农村是否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全体社会成员有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共同的理想信念既是联系农村各种社会群体和谐相处的精神纽带,又是实现和谐农村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就不可能实现农村和谐。特别是实行市场经济以来,我国农村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已经出现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趋势还将进一步发展。它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理想的关注,不同利益群体差距的扩大已经对坚持共同理想信念提出挑战。
2、和谐的农村文化具有认同功能
它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表达和谐社会的理想,宣传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张,使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引导广大农民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和认同中国广大人民共同的根本利益,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共同奋斗。
3、和谐的农村文化对社会道德的规范作用
农村是否和谐,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农村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素质。道德建设是维护农村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构建和谐农村,离不开道德建设。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因其群众性、教育性、娱乐性特征及寓德于文、寓教于乐的传统成为深受广大农民喜爱的道德教育的好形式。通过广泛开展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可以在农村倡导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并自觉不自觉地以此规范自已的行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风尚。
4、和谐的农村文化对社会成员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作用 文化落后、愚昧无知,是根本不可能构建和谐农村的。和谐农村的最终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构建和谐农村应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而提高农村社会成员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村更为和谐。
由于农村群众文化在内容上具有综合性的特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种知识包容其间,又由于在活动对象上具有广泛性,不同层次的人们都可以从中发挥才智,取得教益,因此它具有普及知识作用。发展农村群众文化可以充分发挥它的传授交流效能、社会教育效能、乐中求智效能,为和谐农村建设提供文化基础和智力支持。
5、和谐的农村文化对社会心理危机的缓和作用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从整体看,还落后于城市。城乡差距且有扩大的趋势。根据中国人民大学社会研究报告《走向更加公正的社会》的计算,中国的弱势群体大约有1.4-1.8亿人。其中大部分居住在农村。再加上“看病难、上学难、打官司难”等现象在农村尤为突出及失去土地等原因,造成农村社会矛盾激化、社会情绪和一些地方心理危机产生、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加,严重影响了和谐农村的构建。农村文化的发展可以提供宣泄情绪的渠道,可以架起沟通心灵的桥梁,可以粘合各种心理裂痕,可以给农村弱势群体带去党和政府的人文关怀和文化抚慰,从而舒缓压力、娱乐心身、化解矛盾、增进融会,促使大多数社会成员保持社会生活的安定和睦。
6、和谐的农村文化对社会风气的净化作用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构建和谐农村的强大精神动力。通过农村文化建设,可以弘扬正气、凝聚人心,净化社会风气,倡导良好的社会心态,营造融洽和谐、团结互助的人际关系,形成自觉遵守社会秩序的舆论氛围和民主、平等、法制、科学、诚信的社会环境,促进农村 的和谐发展。
二、农村文化现状严重影响了和谐农村的构建
农村文化功能充分发挥的前提是本身必须是强势文化。纵观农村文化的现状,虽然由于近年来农村文化建设力度的加大,不少地方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它仍然远远落后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也落后于城市文化的发展,落后于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目前的农村文化属于弱势文化,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
1、农村文化经费投入明显偏小
首先,国家以及省、市、县政府对公共文化资源的分配上存在重城市、轻农村的有失公平现象。无论是投入总量还是人均投入数量,农村都远远落后于城市。加上作为农村文化建设主要责任承担者的乡、镇党委、政府又大多存在重经济、轻文化的倾向,对农村文化投入甚少。农村文化经费的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村文化的发展。
2、公共文化机构运转乏力
农村文化主要是乡镇和村两级文化。乡镇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点。乡镇文化站是乡镇政府主办的农村公共文化机构,担负着组织农村广大群众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和辅导基层文化的重任。但目前的乡镇文化站除了为数不多的地方办得较好外,大多陷于困境,步履艰难。具体体现在基本设施落后;人员老化、素质不高。加上活动经费难以 保障,难负公共文化服务之重任。作为最基层的村级公共文化机构村文化俱乐部或文化室设施更差、管理缺人、经费拮据,很难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大多名存实亡。
3、农村文化生活十分贫乏
农村文化需求与供给脱节。农村的文化活动总量偏少,形式陈旧、单一,手段落后,对群众缺乏吸引力。特别是偏远山区、贫困地区的农民、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生活更是单调枯燥。在农村个别地方的农民甚至常年看不到一场电影、一场演出、一本书。农村健康文化生活的贫乏造成色情演出等不良文化的乘虚而入,封建迷信猖獗、赌博盛行,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和秩序。
农村文化的现状如果不改变,就不能承担构建和谐农村的历史使命。况且和谐农村是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农村,构建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农村不可或缺的内容。因此,在构建和谐农村中必须发展农村文化。
三、构建和谐农村,发展和谐的农村文化
如何发展农村文化,促进和谐农村的构建是当前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应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落实发展农村文化的政府公共责任,加大对农村文化的投入,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围绕构建小康农村和和谐农村的总体目标,广泛开展农村群众文化活动,以此推动和谐农村的建设。
1、落实政府公共责任,加大对农村文化的投入
发展农村文化,各级政府特别是乡镇政府要提高认识,明确责任。要充分认识发展农村文化在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历史使命,克服重城市、轻文化,重经济、轻文化的错误观念;要明确并牢固树立发展农村文化,保障广大农民的文化权益是政府天职的执政理念;要切实做到“五个纳入”,即把发展农村文化纳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精神文明建设总体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领导干部目标责任考核;要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农村文化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特别要解决长期困扰农村文化发展的设施和经费问题,加大对农村文化的投入,确保农村文化经费有较快的增长;要建立发展农村文化的长效机制。
2、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要发展农村文化,必须在农村着力构建“结构合理、发展平衡、资源共享、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良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这个体系里,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统筹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服务机制、设施、机构和队伍建设。要特别重视乡镇文化站的“四基建设”,充分发挥国办文化事业单位的主体主导作用。同时要实现服务对象的扩展和服务层面的延伸,建立和逐步完善村级文化俱乐部(文化室),让农民在家门口享受文化。还要充分调动社会办文化的积极性,整合农村文化资源,积极探索各方共建、共享农村文化的新路。
3、广泛开展农村文化活动,助推和谐农村建设 农村文化活动是体现文化对构建和谐农村助推价值的主要途径。农村文化活动的活跃与否也是农村文化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要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依托,围绕构建“两个社会”的战略目标,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通过活动充分发挥农村文化的宣传教化、普及知识、调剂精神作用,促进农民群众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提高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凝聚人心、化解矛盾、增进融合,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特别要组织好春节、端午、中秋等富有凝聚力、亲和力的中国传统节日的民族民间文化活动和地域文化活动。要扩大农村文化活动的覆盖面,增强农村文化活动的感召力和吸引力,扭转目前农村文化供求脱节、活动单调、缺乏吸引力的局面。让人人享有和谐文化,让文化促进和谐农村建设。
第四篇:浅谈农村新农村建设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
“一村一”大学生行政管理专科毕业论文
题目: 浅谈新农村社会建设
姓名:沙来斌专业层次:专科
学号: 1***3专业名称:一 村 一
指导教师:吕 永 刚分校名称:滁州
浅谈新农村社会建设
1***3 沙来斌
目录
一、陆岗村的基本情况:
(一)陆岗村概况
二、当前陆岗村的发展现状:
(一)在经济方面,陆岗村的收入大致分布
(二)村民的文化生活
(三)教育事业的发展
(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三、陆岗村行政村进行新农村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一)村民对新农村建设了解情况
(二)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观点
(四)分析
四、对新农村建设的总结探讨:
浅谈农村新农村建设
1***3沙来斌
摘要:农业、农民、农村问题,是我党在革命和建设中始终高度重视的基本问题。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表明,农业丰收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昌、农村稳定则社会安宁,“三农”问题始终关系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在解决“三农”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解决“三农”问题的改革措施和政策不断加大,特别是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 村”的目标后,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及发展政策进入了越来越有利于农业、农民、农村的氛围。自2013年1月份起到2013年3月我个人就新农村建设等“三农”问题做了如下调查,调查地是南谯区章广镇陆岗行政村,希望能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有关方面起到一点参考和借鉴作用。关键词:农业、农民、农村建设问题
一、陆岗村的基本情况:
陆岗村行政村包含21个自然村(中鲁、东尹、小
七、河东、北头、南头、西尹、前徐、洼徐、张岗、陆岗、南黄、小徐、小刘、大耿、石塘、小王、何洼、郭坂、鲍庄、刘成)大约2560多人,整个行政村面积约11.5平方公里,其中可使用耕地大约3400亩,约占总面积的27%。这章广镇的其他村庄相比土地使用率很低,这主要是因为村内种植了大面积的树,并且21个自然村之间并不连续,院落分布没有规律,院落占地较多。陆岗村同时位于南谯区西部地缘比较偏僻,经济发展缓慢,交通也不方便。
二、当前陆岗村的发展现状:
1、在经济方面,陆岗村的收入大致分布如下:
农业收入40%,养殖业收入20%,外出打工收入30%,其他10%,现在陆岗村的收入结构逐渐趋于多样化,对农田的依赖性大幅减小,同时可以看出养殖业在陆岗村逐步发展起来。我通过对村庄的调查了解到,现在的年轻人基本上是常年在外打工,家里的农田一般由其父母耕种,所以村里由于缺少劳动力,种植业逐年衰退,大片的农田被种上了杨树、麻栎、桃树、茶叶。另外年龄在40-50岁的中年人一般在家里养殖猪或羊,但是由于流行性疾病时常发生而农民又没有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抵御,往往造成猪或羊大量死亡,另外由于农村治安条件不好偷盗现象时常发生,等等这些原因使陆岗村的养殖业很难形成规模。
2、村民的文化生活:
与他们先进的子女教育观念相比,他们自身的文化生活方式显得尤为单调。调查显示大部分的村民在休息时间选择打牌、打麻将作为消遣,一小部分的村民以看娱乐节目和电视剧作为主要休闲方式,几乎没有村民读书看报,关心时事。甚至还有村民参与赌博。可见陆岗村村民的文化生活十分匮乏,虽然村里积极想办法解决但是由于村庄大,居住分散,很难进行有效地管理和引导。
3、教育事业的发展
现在大部分村民都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工作,他们一般会把孩子送到县城的寄宿学校上学,村里的的年轻人基本上全是初中及其以上学历,其中高中毕业约占20%,大学毕业或在读约占5%。可见胡陆岗村的年轻人文化水平还是不错的的,于此形成对比的是陆岗村小学的发展及不乐观,老师匮乏,学生数量逐年减少。
4、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现在基本上所有的村民都参加了新型合作医疗,90%以上的村民有养老保险,现在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可领取55的补助,8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可领取85元的补助。但是在陆岗村只有1个很小的卫生所,并且条件及其简陋,村民大部分选择到乡镇进行看病,十分的不方便。这几年在村里得癌症去世的逐年攀升,60岁以上的老人身体普遍不好。由于村民平时并不太注重饮食卫生一些肠胃病,肝病也有较高的发病率。
三、陆岗村行政村进行新农村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1、村民对新农村建设了解情况:
由调查结果可知,村民们们对新农村建设的了解程度不太清楚,其中一点不知道的普遍是40岁以上的人,比较了解的多为村干部老师、和年青人。所以要想在陆岗村进行新农村建设,加强对村民的宣传工作十分有必要。
2、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观点:
我总结原因如下:
(1)、对政策不了解,持怀疑态度。
(2)、大部分表示无力承担购买、搬迁、装修楼房费用,必须借贷,不能承受这样的经济压力。
(3)、对政府的补偿条件不满意。
(4)、家里刚刚盖新房子,造成巨大损失。
(5)、大部分认为不符合农村生产生活现实,对大量农民住房强行拆除属于历史上罕见的败家子行为,是对农村农民财产和经济的严重侵犯与剥夺,令人难以容忍。
(6)、政府组织开发的楼房属于劣质楼房,其安全和使用年限远没有农民自己盖的房子质量高,寿命长。一旦地震“万人村”就会变成“万人坑”。
(7)、认为基层政府为了政绩和经济利益,在舆论宣传方面弄虚作假,欺下媚上。
3、分析:
省市级政府对区乡政府的激励措施:
1、每从农村农民住房中腾出1亩地,补贴3.9万元。
2、腾出的土地可以流转,招商、拍租,以获取收益。
3、农民被集中规划到大型社区后,可以将农民承包的耕地因地制宜地集约经营,即将土地转包给种田大户,规模化经营,失地农民可以到土地承包大户当“农业工人”。陆
岗村在章广镇属于人口密度较小,土地使用不合理,土地开发利用潜力很大。但是由于陆岗村比较偏僻,交通不发达所以人民收入很低。南谯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对全区农民住房全部拆除,合村并点,让农民全部住进楼房,建立新型农村社区,实行城市化管理。新农村要求楼房一般需8万-10万,加上装修费,一个家庭大约要承20万的费用,而政府对房屋拆迁的补偿一般一家平均为45000元左右,最高的也超不过10万。因此新农村建设势必会给村民蒙上巨大的经济负担。陆岗村村没有工业发展,如果强行推动让出土地,那么大部分人将无法就近及时的找到工作,是大部分劳动力闲置。现在农村的机械化程度较低,把土地承包给一户经营,很难保证产量的提高。在村民进行集中按置后,村民就不能像从前一样进行小规模的家庭养殖,这就意味着占陆岗村20%收入的养殖业面临着挑战。
四、对新农村建设的总结探讨:
像陆岗村这样的行政村,农民生活还没有达到小康水平,农民生活还很不富裕,经济承受能力非常有限,经不住折腾。在这样的新农村运动中,不仅会使农民返回赤贫状态,而且还会使大部分农民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大大降低农民的经济能力,属于一次性把农民的口袋掏空。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埋下社会动荡的根源。假如在合村并点之后,农村土地实行集约经营,意味着大批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不仅进一步削弱农民生存和增收的基本物质条件,这无意于返回到了“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使家庭联产承包制下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荡然无存,而且,集约经营的土地由于机械化作业,大量出现“农民工人”的虚梦将落空,致使大部分农民成为无业流民,从而为中国社会的稳定带来可怕的隐患。凡是稍微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明白,中国农村的稳定是中国社会稳定的支柱。正如陆岗村民担心的一样,许多基层政府急不可耐地贯彻执行,让农民住楼、改善居住环境的背后,凸显的是巨大的经济利益,是经济利益的驱动使然。一是从合村并点、拆迁民房中腾每出1亩地,补贴3.9万元,这里面有巨大的经济利益。二是腾出的土地可以流转,招商、拍租,也可以获取巨大的收益。三是,农民们住楼时缴纳的每平方差额费用将是巨大的经济收入。所以为农民盖楼、让农民住楼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经济利益,这才是问题的本质。关键是政府所追求的经济利益,完全是取之于农民,是与民争利的行为。
由上观之,尽管新农村建设方式是出于急于建设新的农村,但有可能在具体操作上存在与民争利、扰民的现象,有操之过急之嫌。在执政观念上还需要进一步领会党中央关于新农村的真正内涵。此举应当因地制宜,在充分尊重民意的基础上进行,切不可一哄而上,严重影响干群关系,影响国家稳定的大局,应当切实从发展生产力的角度维护和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涸泽而渔的方式不可取。切实加强乡村规划,使村庄的建设和管理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是村民生活环境、促进村庄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对促进农村精神文明
建设,培育新型农民,综合提升农村可持续发展实力有重要意义。村庄规划实施总结重点在于了解规划的科学性、适用性以及可操作性。实施总结的主要内容包括:村庄规划的编制完成情况;村庄依据规划进行建设的情况;规划实施过程中与土地利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衔接的情况;规划实施中的主要问题等。农民是村庄的建设者、居住者和使用者,也是规划最直接的利益相关方,规划实施的好与坏,农民最有发言权。因此,农民意见的征求是规划实施总结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有关政府部门在进行规划实施总结时,要采取多种方式认真听取农民意见。村庄规划的实施总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宝藏进行,以便及时反馈规划实施中的问题,及时调整和优化规划,提高规划实施管理效能。有了科学、合理的村庄规划,并在这一规划指导下,统筹来自各级政府部门的公共资金,便宜可解决当前农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更好地建设21世纪有中国特色、中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广东民革144期
2、南方日报2006-02-103、南方网
4、新华网
第五篇: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构建
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构建 黄旗堡街道中心幼儿园
民族振兴,教育是根本,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教育要发展,教师是关键。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成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挥在哪、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在教师的所有素质中,师德最为重要,是教师之灵魂。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灵魂和基础,关系到的办园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面对形势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教师为本,构建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促进师德建设的垒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造就关爱幼儿,教书育人,学人为师,行为世范的教师队伍,为培养合格接班人和社会主义建设者作出贡献。
一、以教师为本,构建师德建设统一协调机制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做好师德建设工作,必须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形成合力,健全机制。建立统一协调机制是师德建设的必然要求和有力保障,是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关键内容。教育部明确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师德建设作为一项事关教育工作全局的大事,纳入教育事业总体规划,加强领导,统筹部署,切实做到制度落实、组织落实、任务落实、措施落实、人员落实。
二、以教师为本,构建教师的成才成长机制
邓小平同志讲:“要教育人民,必须自己先受教育,要给人民以
营养,必须自己先吸收营养。”因此,要进一步强化教师职业道德的学习和培训,要从思想教育人手,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真学习《教育法》、《教师法》等教育法律法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营造教师成长成才的良好环境,引导教师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志存高远,爱岗敬业;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用正确的思想观念来教育幼儿,以良好的思想和道德风范去影响和引领幼儿。
三、以教师为本,构建师德建设的激励机制
第一、建立合理的考核机制。“师德考核是人们依据一定的标准,对教师做出善恶判断,确定其道德价值,表明自己褒贬的一种实践活动。”这种考核可以激发教职工的荣誉感和职业责任感,能够进一步强化良好的职业道德,改进和提高教职工的职业道德素养。
第二、健全师德建设的奖励机制。幼儿园要把对教师道德规范要求纳入有关法律法规和各项具体决策之中,要将评选师德先进个人制度化,要注意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奖励与舆论导向相结合,在精神奖励上,通过开展评先创优活动和倡导高尚的师德活动,树立教书育人的典型,以掀起树形象、学榜样、找差距、作贡献的热潮,充分发挥典型任务的激励、向导、示范作用,从而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在物质奖励上,通过设立师德奖励基金,对师德高尚、业绩卓著的教师予以表彰和重奖,在晋级、评聘,职称评审、进修深造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教师发表的有关教书育人的文章、著作,应以教育科研成果对待。
第三、加强师德建设的舆论宣传。通过校报、宣传栏、网站等多种形式宣传师德先进,如在校报上开设“名师”专栏,建立师德教育网站等,以扩大师德宣传网络的覆盖面,增强师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利用每年的教师节组织师德主题教育,集中开展师德宣传教育活动;通过“优秀教师”、“师德标兵”、“优秀班主任”等评选活动,对那些思想道德素质优秀、教书育人事迹突出、贡献突出、家长称颂、幼儿喜欢的优秀教师大力进行表彰,广泛宣传先进事迹,交流家园共育、教书育人工作的先进经验,以倡导尊师重教的好风尚。
四、以教师为本,构建师德建设的动态监控机制
教师的师德行为具有外在性、主动性、善恶性、可塑性的特点,可以通过教育、评价、监督来改变。因此,可以通过构建民主监督、教师职业良心自律监督等方式来调控教师的师德行为,最终促使教师自觉履行师德义务。构建监督机制也应做好如下工作:
第一、首先建立师德建设的领导与监督机构;其次建立师德建设督导队伍;最后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资源。
第二、建立系统完善的约束制度。幼儿园要依据《教育法》、《教师法》以及有关法规、条例,从增强敬业意识,提高教学质量、塑造师德风范入手,制定本园《师德建设规范》和《教师职业道德行为准则》等制度,重点强化教职工队伍在思想道德、教学纪律、教学风气、教学科研、教书育人等方面的责任和义务,通过举办经验交流座谈会、观摩教学、参观访问、学习典型等多种形式,使师德教育制度化、科学化、有形化、经常化。
五、以教师为本,构建师德建设的信息反馈机制
反馈是控制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构建信息反馈机制,必须做好如下工作:
信息反馈要迅速、准确。信息具有滞后性、时效性特点,必须高度重视信息反馈的时效和速度,一旦发现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就应及时汇报,迅速向上级领导反馈,信息反馈者要对了解的情况进行分析,认真核实,对所掌握的材料认真筛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以保证信息的价值及准确性。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师德建设,是保证高等教育质量和体现高等教育精神的重要一环,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实践,也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之所在。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师德建设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扎扎实实地将师德建设抓紧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