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时间:2019-05-14 18:47: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文《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文《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第一篇:论文《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摘要: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强有力保障。虽然我国在社会保障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效果不是很明显。这其中有很多的原因,比如观念误差,覆盖面不够广,资金、人员不到位,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本文将从怎样建设、巩固、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角度,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政府应尽的职责。

关键词:原则 目标 基本思路 构建 措施

引言:社会保障体系主要是保障弱势群体,保障他们的基本利益。农村就是整个社会最薄弱的环节,它需要社会的保障来实现城市、乡村之间的和谐,来实现农村地区的稳定,达到增收的目的,最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1社会保障体系概述

社会保障是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的救助和补贴。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臵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等。以养老保险、待业保险和医疗保险等为主体的社会保险制度,是构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

1.1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中处于核心地位,它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社会保障的基本。这是因为,一、社会保险目的是保障被给付者的基本生活需要,属于基本性的社会保障;

二、社会保险的对象是法定范围内的社会劳动者;

三、社会保险的基本特征是补偿劳动者的收入损失;

四、社会保险的资金主要来源于用人单位(雇主)、劳动者(雇员)、依法缴费及国家资助和社会募集。

1.2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是实现社会保障的最高纲领和目标。它的目的是增进群众福利,改善国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它把社会保障推上最高阶段;社会福利基金的重要来源是国家和社会群体。

1.3社会救助

社会救助属于社会保障体系的最低层次,是实现社会保障的最低纲领和目标。原因

一、社会救助的目的是保障被救助者的最低生活需要;

二、社会救助的对象主要是失业者、遭到不幸者;

三、社会救助的基本特征是扶贫;四是社会救助的基金来源主要是国家及社会群体。

1.4社会优抚

社会优抚安臵是社会保障的特殊构成部分,属于特殊阶层的社会保障,是实现社会保障的特殊纲领。社会优抚安臵目的是优待和抚恤;社会优抚的对象是军人及其家属;社会优抚的基本特征是对军人及其家属的优待;社会优抚的基金来源是国家财政拨款。

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

2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2.1社会主义公平原则要求国家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办事必须讲究公平原则。我国农村正处在落后的状况,农村传统的土地保障功能持续弱化,基本医疗保障问题严重,农村人口老龄化加快,养老形势不容乐观。只有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才能体现社会主义公平原则,逐步消除社会保障上城乡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目标,必须依靠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支持。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落实“五个统筹”的必然结果,是加快农民奔小康进程。

2.3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加快城市化进程需要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目前我国的消费水平还跟不上去,消费率很低,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制度,农民不敢使用养儿防老的钱,对自己预期收入缺乏信心,导致农村消费状况的恶化。因此,我们有必要构建完善合理的社会保障体系、稳定人心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缩 2 小城市差距,推动城市一体化进程向前发展。

3我国目前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农村社会保障意识滞后

由于长期以来缺乏农村社会保障的概念,更没有对农村社会保障实现法律化、规范化,导致许多乡镇干部把低保对象仅限于五保户、残疾人、特困户,大部分地区社保项目不健全,并且缺乏有机联系,难以构成整体优势。

3.2农村社会保障范围小,覆盖面窄

长期以来,由于农村发展相对滞后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等多方面原因,城乡差别进一步扩大,城乡二元化的格局相当明显。这种格局的存在使城乡之间的社会保障出现了巨大的差异,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享受国家给予的退休金、公费医疗、福利住房、粮食和副食补贴等各种保障,而农民几乎都享受不到这些保障。据统计,我国县城以下集体单位的1000多万职工和2000万个城镇个体经营者基本上得不到应有的社会保障权利,整个保障水平都很低。此外,在农村城镇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一部分农民处于社会保障的真空地带。一种情况是在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投身于乡镇非农经济,原农村以土地为基础的社会保障已经不能再起到保障作用,而在城乡分割的保障体系和劳动体系下,这部分农民也无法取得城市居民的保障权利;另一种情况是为经济发达地区或者城市经济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农民工,他们享受到的是有别于本地人口的保障政策和措施,或者在有些地区根本享受不到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目前,农村社会保障比较好的仅限于“五保”老人、残疾人、特困户等,标准普遍较低,而对大部分困难或比较困难的农民群众的社会保障比较弱或基本没有。在养老保障、医疗保障、教育保障等方面保障水平较低,有些方面甚至基本没有保障。

3.3农村社会保障发展不平衡,社会互济性低

经济比较发达的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较高,而贫困的地区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很低。在一些地区,农村社会保障项目发展不平衡,大部分地区社会保障项目不健全,而且各项目之间缺乏有机联系,未能形成配套,难以构成整体优势。一般而言,在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相对较高,而集中了我国大多数贫困人口的中西部地区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却很低。2009年,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发放数在东西部各省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别,黑龙江省下拨的低保资金为2.46亿,上海市下拨的低保资金为17亿,西藏农村低保资金支 3 出仅为11260万元。另外,我国农村地区各社会保障项目的发展不够平衡,大部分地区社会保障项目不健全,而且各个项目之间缺乏有机联系,难以构成整体优势。

3.4农村社会保障社会化程度低

首先,资金筹集没有社会化,未建立起社会化的筹资机制,统筹层次低,抗风险能力弱。其次,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大多停留在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依靠的管理服务模式上,尚未形成自上而下、各项社会保障相互有机联系的社会化管理服务体系。

3.5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投入力度不够,筹资渠道不畅

由于农村社会保障涉及面大、人数多,财政能力和集体经济实力有限,无力保障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的到位。例如,按照国家开展农村合作医疗的有关政策规定,其资金来源分别由国家、市、县级政府和农民个人各承担一部分,由于大多数区县是吃饭财政,大额度的农村社会保障资金投入必将增加地方政府巨大的财政压力。就个人方面看,许多地区由于经济落后,农民的收入偏低,维持基本生活都有困难,不可能过多承担农村社会保障中个人的费用。筹资渠道不畅,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缺乏,直接影响到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

3.6保障制度的可操作性差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救灾体系没有形成科学的等级评价制度。以往的灾情,全靠大致评估,下级往上报时,有意夸大数字,上级主管部门下放救济款时,跟着感觉走。这样造成两个方面的弊端:一是拉关系,托人情,滋生腐败;二是救济款发放不当,有时小灾多得救济,大灾少得救济。第二,没有一个具体的贫困标准和救济标准,因而评价一个家庭是否贫困时,就只能凭直觉,标准一降再降,受救济的人数逐步减少。而且农村社会保障缺乏制度化,政策缺乏稳定性与连贯性。除五保制度、优抚保障一直是比较稳定的制度化保障外,其他社会救助形式往往缺乏稳定性和制度化。农村社会保障处于条块分割、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状态,不仅增加了保障成本,也使其作用发挥受限。

3.7农村社会保障的社会互济性低,管理规范性差。

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筹集采取以农民个人缴纳为主、集体为辅、国家投入为补充的形式。这使国家和集体所体现的社会责任过小,不仅造成了资金来源的不足,降低了保障标准,而且也影响了广大农民参加养老、医疗等保障的积极性。在部分贫困地区,养老金甚至只能由个人全部缴纳,这种社会养老保险实质上变成了个人自我储蓄积累保障。在管理方面,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支持,管理多头,民政部门、基金会、保险公司等均涉及农村社 4 会保障,政出多门,使农村社会保障无法可依,管理体制不顺。部分地区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社会保障资金管理不规范,基金运营不合理,保值增值程度低,甚至出现挤占、挪用甚至挥霍浪费基金的现象。

4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原则、目标和思路 4.1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须遵循的原则

根据《关于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意见》精神,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奋斗目标是:到本世纪末,在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初步建立起以社会救济、社会养老保险、优抚安臵、社会福利和社会互助为主要内容,层次不同、标准有别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与之相配套的社会保障服务网络。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原则是:①以家庭保障为基础,以农村居民为对象,以保障基本生活为目的,保障项目和保障标准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适应。②保障资金由个人、集体、国家共同负担,多渠道筹集,以个人和集体为主。③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既要保障全体居民,特别是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又要调动他们自力更生、发展生产和履行社会保障义务的积极性。④保障生活与扶持生产相结合、物质帮助与生活服务、政策扶持相结合。⑤政府组织、整体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重在制度建设,并与农村各项政策相衔接。

在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工作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各地要根据本地经济发展的不同情况,确定不同的重点。经济发达地区,要全面建立各项制度,并逐步完善,努力提高覆盖面。中等发达地区,要基本建立标准适当的各项制度,重在制度建设。欠发达地区,可有计划、有重点地分步实施,目前,要重点抓好社会救济、优待抚恤和社会互助。②积极稳妥地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凡开展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地方,都应该把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为重点。③要认真研究、处理好各项制度之间的关系。既要体现各种保障对象标准的差别和保障项目层次的不同,又要注意搞好政策上的衔接,相互配套的协调,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提高整体效益。④社会养老保险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保障对象最多的一个项目,一定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采取政府引导和群众自愿相结合的方法,注重宣传、引导和制度建设,不搞强迫命令,不搞摊派,不下达硬性指标。

4.2构建社会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

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目标,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既要考虑到需要与可能,循序渐进,又要考虑到最终与城市接轨,形成全国一体化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其具体目标是: ——近期目标。用3-6年的时间,在经济发达地区全面实行农村养老保险、合作医疗(或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到今年年底,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障覆盖80%的农民,农村低保覆盖全部农民,有条件的地区推进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进程。

——中期目标。用10年左右的时间,在经济发达地区实现城乡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的统一,到2020年在中部地区和有条件的西部地区,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障覆盖大多数农民,农村低保覆盖所有农民,农民健康状况改善,老年生活有所保障。

——长期目标。用20年左右的时间,建立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和农民保障需要的、城乡统一的基本社会保障制度,使广大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基本生活(最低生活)得到保障。

4.3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思路

(一)制度定位是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社会保障,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合作医疗(医疗保险)和农村低保,是国家的一项长期社会政策,是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养老保险、合作医疗(医疗保险)在性质上属于基本社会保险,既不是商业保险,更不需要农民负担。

(二)社会保障与家庭保障相结合,要确保保障水平适度。

目前我国的财力有限,社会保障的费用缴纳仍需要居民的参与。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保障还难以完全替代家庭保障,农村养老和医疗保障仍然必须坚持和强调社会保障与家庭保障相结合。

(三)保障资金由个人、集体(单位)、国家共同负担

筹资问题是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核心问题。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以地区内经济收入较低的群体为参照,对其相应的社保资金。要适当增加集体补助,通过政策扶持、加强管理、深化改革等途径,增收节支,大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集体经济组织也能分担一部分的参保费用。如此一来,本应由个人承担的参保费用变成三方承担,这样就更能巩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四)因地制宜,逐步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我国地域辽阔,在地域上很难做到一步到位,全面探索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应本着急用先立的原则,从农民最急需的保障项目入手,先建立农村低保,实行合作医疗试点并稳步实施,并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村进行养老保险制度试点。从具体步骤上讲,必须贯彻“先易后 6 难,逐步推进,重点突破”的战略方针,以确保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准确、有效、合理的执行和推广。

(五)巩固提高“五保”制度。一是按照政策规定重新核定五保对象和供养标准,对符合供养标准的应保而未保的对象,及时纳入保障范围。并通过对农村实行社会救助,对特困五保对象发放救助证,实行特殊救助。二是加强敬老院的建设与管理,提高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农村敬老院所需经费应纳入镇街财政预算,分期分批按时拨付。民政部门按照每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平均消费水平,根据五保供养标准不低于当地村民一般生活水平的原则,提出确定五保供养标准的指导性意见。市财政适当提高农村敬老院建设的补助资金。要采取改造、购买、新建、租赁、臵换、共建等多种办法,加快新建和改建、扩建敬老院步伐,改善办院条件,不断增加集中供养的人数。并通过发展院办经济和社会捐赠,逐步改善供养人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三是敬老院院长和在敬老院工作的其他人员应参加当地劳动社会保障,以解决后顾之忧,提高他们以院为家、持之以恒工作的积极性。

(六)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一是完善资金来源保证体系。确定区县、镇街合理的资金负担比例,建立稳定而逐步增长的市级农村低保补助基金,完善农村低保投入机制。二是完善资金安全运行机制。在农村低保资金发放上,目前以镇为单位的发放方式,容易造成镇级资金不能及时到位或被挪用的现象,建议采取以县区为单位统一发放的形式。镇级低保资金向县区统一交付,由县区直接划拨到个人帐户,通过银行或邮局发放,或由镇财政专项支付。建立农村低保工作举报监督制度,确保低保资金按月足额发到低保对象手中。三是建立科学的低保标准增长机制。在全市确定的最低标准之上,允许各区县根据自身条件确定相应的农村低保标准,雨花、栖霞、江宁等地区可以高一些,随着经济发展,逐步缩小与城市低保的差距。四是加强低保户综合救助。具体低保家庭的情况千差万别,有的是因病致贫,有的是因残致贫,有的家庭有老人需要照顾,有的家庭有小孩需要接受教育,需要针对不同家庭的特殊需求,开展以教育、住房救助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救助。

(七)完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一是确定切合实际的合作医疗范围。立足完善和发展农村合作医疗,全面推进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提高大病补助标准,重点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家庭和人员的困难,有条件的地方应同时兼顾基本医疗小额费用的补偿,提高合作医疗受益面。二是多渠道解决合作医疗资金。一方面要适当加大政府的投入,政府要逐渐成为合作医疗的投资主导方,减少对农民酬资的依赖,并且发动社会力量,多渠道融资;另一方面,继续加强和落实对农民酬资的收缴工作,建立医疗救助基金,帮助特困户、五保户参加合作医疗和大病医疗补助。三是加强农村卫生服务 体系建设。全面实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发展计划,深化农村卫生改革,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综合利用卫生资源,完善农村卫生服务机构功能,构建以区县、镇街、村为基础,适应居民需求的卫生服务体系,为农民群众提供价格低廉、质量可靠的卫生服务。鼓励发展社会医疗保险、医疗救助等多种形式的农村居民医疗保障制度,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八)探索建立不同层次和水平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养老保险是农村社会稳定和健康发展的保证,随着郊县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逐步推进由家庭养老为主向社会养老等多种形式转变。一是尽快建立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对因征地而失去土地的农民,严格地讲应完全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上海、嘉兴、杭州等地已经对失地农民采取了与城镇社会保障基本接轨的社会保障办法。南京应学习这些城市的做法和经验,遵循“以土地换社保”的原则,尽快出台政策,从制度上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核心是基本养老保障制度。主要内容应包括,将年满16周岁以上被征地农民纳入基本生活保障范围;设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基金,资金来源主要是土地补偿费、安臵补助费和政府每年从土地出让受益中出资,其中土地补偿费和安臵补助费作为个人账户资金;将参加基本生活保障的人员划分不同的年龄段,分别享受相应的待遇,并随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建立调整机制;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账户应能够与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接轨,可以续保。此外,还应将被征地劳力纳入城镇失业人员管理服务范围,对符合条件的要发放《就业登记证》,享受城市下岗失业人员有关优惠政策,免费提供劳动技能培训,推荐就业。对于因租地而失去土地经营权的农民,解决保障的办法主要是提高土地租金。二是把进城务工的农民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体系。进城务工的农民有比较稳定的收入,随着户籍制度改革的全面推行,可以根据尽同样义务、享受同样权利的原则,及时将他们纳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城镇保险体系,以加快农民的市民化进程。三是纯农户的养老保障以家庭为主,同社区保障和国家救助相结合。在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下,难以建立统一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主要依靠家庭养老,特殊困难的群体可纳入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在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可学习东莞和张家港等市的经验,把纯农户纳入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5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 5.1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一)制度模式:以个人账户为主,实行小统筹、大账户。每个公民一经出生,均享有终身不变的社保号码,上面记着个人社保的缴费情况。根据国家社保基金发放标准,将一定社保 基金发放到每个参保人员手中。

(二)筹资机制:由农民、集体、国家三方参与社保基金的缴纳。社保基金仍以个人缴纳为主,缴纳的费用占比在50%以上。以集体补助为辅,集体补助比例控制在缴费总额的10%-30%。政府视财政情况,给予缴费总额10-30%的统筹基金。

(三)缴费水平和缴费方式:设立低、中、高多个档次,由参保人根据不同的经济条件、收入水平、健康状况进行自主选择,并可在申请批准后调整缴纳档次。可以积极引导农民按月度或按年度定期缴费方式进行缴费。在农民收入不稳定的情况下,允许采取多样的缴费方式和较长的缴费期限。在特殊情况下,还可以申请暂停或缓缴费用。

(四)基金管理和运营:基金以县(市、区)为单位独立运作,由社保经办机构集中统一管理,专款专用。为参保农民建立个人账户,将个人缴费和部分集体补助以及历年利息积累全部计入个人账户,当达到领取标准时,再进行基金的提取。政府可以积极探索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途径,按国家有关基金运营的法律法规规定对基金进行市场化运作,力争保值增值。(基金运营必须由省级社保经办机构负责)

(五)享受待遇:根据个人账户积累额,对当地满60岁以上的居民进行按月发放。当个人账户余额不敷使用时,可由统筹基金支付。各地区要加大政府财政和集体投入力度,有条件的地区要发放社会统筹养老金。

5.2农村医疗保障制度

建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目标是减轻农民患病后的经济负担,提高农民健康水平,确保农民有病可医治、治病无后顾之忧,生活依然可以得到保障。农村医疗保障不宜建立全国统一的模式,应由各地根据当地的发展水平灵活选择保障模式。目前,我国的农村医疗保障的模式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2020年,在发达地区实现农村医疗保障与城镇基本社会医疗保险的住院医疗对接。在其他地区,全面实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人口的减少,最终逐步实现城乡社会基本医疗保障一体化。

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实行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并逐步提高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筹资标准。其具体标准,由各地根据本地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财政承受能力和农民医疗需求确定。在坚持大病统筹为主的原则下,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助方式,鼓励进行制度创新。

5.3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获得基本生活保障也是农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低制度是国家和社 会为保障收入难以维持最低生活的农村贫困人口而建立的社会救助机制,也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关键之所在。目前我国只有少数地区实现了这一项制度。因此,国家要加快农村地区最低生后保障制度的推进,逐步扩大覆盖面,使农民中的贫困弱势群体不致陷入衣食无着的境地,体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我国计划于今年在所有的农村地区都实行这项制度,构筑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在实施农村低保的过程中,一要科学确定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二要合理筹集保障资金。保障资金应由各级财政承担,并吸收社会捐赠,不能转嫁到农民身上;三要正确界定保障对象。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一般应包括低收入家庭、因病灾致贫的家庭、“三无人员”(无依靠、无能力、无收入)等。

结束语:构建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一项宏伟的民生工程。它不仅仅保障个人的基本的生存权利,还壮大了集体经济,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和国家的稳定、健康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和重大的战略意义。政府一定要履行自己的职责,公民也应该积极参与,以确保这项宏伟的民生工程得到顺利的实施。

参考文献: 刘书鹤.农村社会保障的若干问题[J].人口研究,2001(5)赵晷湘.建立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系统思考.[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0(3)3 李守经.农村社会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 蒋翠珍.建立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初探[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1(9).5王延中.中国的劳动与社会保障问题[J].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刘翠霞.中国农村的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J].新华文摘,2002(2).郭海清.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最大难点与解决办法[J].经济师,2004(1).张启春.谈谈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J].江汉论坛,2003(4).9高灵芝.试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框架建设[J].山东社会科学,2003,4:124-127.10董玲.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政策建议[J].山东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6: 11欧定余,姜军松.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渤海大学学报,2006,5: 12童星,赵海林.影响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非经济因素分析[J].南京大学学报,2002,5:

第二篇: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时政热点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一、重要论述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2009年对于社会保障体制建设又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年伊始,保险法草案、新医改方案、事业单位养老保障改革、农村新型养老保险试点酝酿出台。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制度建设,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提高社会保障待遇。同时多渠道增加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中央财政拟投入社会保障资金2930亿元,要求地方财政也要加大投入,这些都表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入了关键时期。可以肯定,随着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不断加大力度、扩大覆盖面,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民众从中受益,对于改善民生、扩大内需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在经济面临困难,财政收入增长受阻,各方面又都需要巨大投入的情况下,更要注意保持社会保障事业的正常发展,因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稳定居民消费预期,才能实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目标。

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关注民生,越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时事链接

1.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指导意见》,决定今年在全国选择10%的县(市、区、旗)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以后逐步扩大试点,全国普遍实施,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日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在中国政府网接受访问并回答了网友提问。

2.2009年7月2日卫生部、民政部、财政部、农业部、国家中医药局五部门下发《关于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卫生部农村卫生管理司副司长聂春雷13日指出,意见共提出发展新农合的8条要求,使参合农民受益更多。

(1)明确目标任务,稳步发展新农合制度;

(2)逐步提高筹资水平,完善筹资机制;

(3)调整新农合补偿方案,使农民群众更多受益;

(4)加大基金监管力度,确保基金安全运行;

(5)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

(6)坚持便民的就医和结报方式,做好流动人口参加新农合的有关工作;

(7)健全管理经办体系,提高经办服务能力;

(8)加强新农合与相关制度的衔接。

三、命题分析

近几年来,我国社会保障发展迅速,在制度建设上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一个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已经基本形成,但从制度实施及各地实践情况看,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制度体系不健全,保障项目较少,保障范围窄,覆盖面小,保障标准低,总体水平不高。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统筹城乡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积极有效地建立与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是社会各界值得潜心研究的重要课题,这也是一个重要的民生问题。从近两年的公务员考试的趋势来看,申论材料大部分是围绕社会关注,大家关心,政府一直努力解决的重大问题展开。因此,民生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热点,而民生问题中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完善这一重要部分,考生在备考过程中要认真对待。

四、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经济形势也出现较大波动。在这种情况下,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保障的各项制度,使社会保障制度起到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的作用,对于保障居民基本生活,稳定居民消费预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都是十分重要的。

我国当前城乡居民社会保障的实际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社会保障制度需要加快完善的几个方面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应对经济波动的挑战、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人口迁移流动的加快、就业形式的多样化等,都要求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完善。

1养老保险尤其是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亟待提高

养老保障一直是居民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家庭结构日益小型化,家庭保障功能逐渐弱化,传统的家庭代际养老模式受到很大的挑战,城乡居民对城乡养老保险及相关服务的需求快速提升。

2解决医疗问题依然是改善民生的重点之一

医疗作为关系民生的大事之一,一直为城镇居民所关注,在2006年的同类调查中,“看病难、看病贵”是排在第一位的社会问题。尽管这两年医疗保障和医疗服务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和很大成绩,但在2008年全国调查中,“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依然排在第二位,是仅次于“物价问题”的社会问题。

3失业保险的覆盖面需要进一步扩大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我国下岗失业问题的总人数增加,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急剧攀升,近五年来每年都在800万人以上。但是,目前的失业保险覆盖面依然偏小,有相当部分的失业人员得不到失业保险的救助。

4要完善非公有制企业和非正规就业者的社会保险制度

目前社会保障的享有状况,仍与就业单位的性质有紧密的关联,公有制单位比非公有制单位的社会保障程度要高很多。调查数据显示,在目前就业的18~60岁的人口中,就职于公有制机构和三资企业的人员,养老保险的覆盖率较高。

5参保人群的年龄老化问题需要引起注意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居民的人均预期寿命也不断提高,居民的年龄结构趋于老龄化,社会用于老龄人口的养老保障、医疗保障以及相应的社会福利事业的负担也因此而增加,社会保障参保人员的年龄结构也逐渐向老龄化过渡,社会保障基金的支付压力越来越大,必须及早对参保人员结构老龄化问题进行研究。

(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措施

近几年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迅速扩大,医疗养老等对居民的生活压力有所下降,通过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使更多的家庭具有了规避生活风险的能力。而通过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消除家庭正常消费的后顾之忧,才能稳定消费预期,坚定家庭居民的消费信心,使居民放心消费,从而扩大内需。

1进一步巩固城乡社会保险发展成果,切实提高保障能力

经过几年的努力,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迅速扩大,但是还需要继续努力,巩固这一成果。尤其是实行缴一年费保一年的险种,还需要增加吸引力,一方面提高保障水平,使参保群众切实受益;另一方面建立连续缴费参保的激励机制,通过扩大保险的覆盖面,增加居民社保基金的支出能力,达到保险“大数法则”的要求,促进社会保障事业健康发展。同时还要加强宣传,提高各项社会保障政策的知晓率。

2加快实施农村养老保险,减轻居民养老负担

城镇社会保障体制框架基本确立之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应该摆上政策议事日程。农民最渴望解决的养老、医疗问题,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后,迫切需要建立新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而各地自行组织开展的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也需要国家政策的有力指导和扶持。

3关注农民工和非正规就业者的社会保障问题

农民工社会保险参保率较低,除其自身的保险意识较弱和缺乏主动性外,用人单位受利益驱动不愿参保,现行制度不太适合农民工就业实际状况,转移接续不顺畅,执法力量薄弱也是重要原因。结合我国经济的发展阶段和下一步目标,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统筹考虑,特别是要设计一套衔接城乡的符合农民工流动特点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全国性统一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

4扩大参保覆盖面,改善参保人群的年龄结构

参保人群的老龄化问题要求我们必须优化参保结构,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来扩大参保人群,将参保范围从原来的城镇职工扩大到全社会,设计出不同层次的医疗保险项目来适应不同层次的人群,使更多的人可以参加社会保险,扩大在职人员和年轻人参加社会保险比例,使参保人员年龄结构进一步优化,延缓参保人员结构老龄化的进程。

第三篇: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县地处鄂东南边陲,是个省级贫困县。全县总人口44.3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4.27万人。最近,**县委、县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对全县农村贫困人口状况和贫困原因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全县相对贫困人口有1.16万户、3.49万人(人平纯收入在958元以下),绝对贫困人口有0.67万户、2.1万人(人平纯收入在693元

以下)。通过分析贫困人口的现状和贫困成因,全县贫困人口具有如下特征:一是从年龄情况看,贫困人口相对集中,16-60岁这个年龄段的贫困人口有2.27万人,占农村贫困总人口的64.9%;二是从教育情况看,农村劳动力素质明显偏低,1.16万户贫困户家庭主要劳动力是文盲的有0.21万户、占18.4%,小学文化程度的有0.66万户、占56.8%,初中文化程度的有0.25万户、占21.6%;三是从职业分布看,家庭主要劳动力基本务农,1.16万贫困家庭共有劳动力1.77万人,其中从事农业生产的有1.02万人,占57.7%;四是从致贫原因看,劳动力残障疾病是主要原因,因智障、疾病、身残导致贫困的有0.83万户,占71.4%;五是从居住情况看,具有明显的分散性,3万多贫困人口分散居住在全县12个乡镇、185个村、3000多个自然湾。农村贫困人口的这些特征,充分说明农村贫困家庭的自我发展能力相当弱,依靠开发式扶贫很难解决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成为制约农村反贫困政策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因此,要切实解决农村贫困人口问题,必须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一、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切实解决贫困人口生活难问题。**县于2007年7月全面建立起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县有1.25万人享受到低保待遇,人均月平补助30元。从整体来看,目前农村低保补助水平低,保障范围窄,处于绝对贫困线以下的农村人口都没能纳入低保范围。为此,建议进一步完善农村低保制度:一是合理确定保障标准。为维持农村贫困人口必需的吃饭、穿衣、用水、用电等基本生活费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不应低于绝对贫困线,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应保尽保;二是完善资金筹措机制。要根据各地财政状况,合理确定财政分级负担比例,实行分类对待,对贫困地区和财政困难县市要通过增加转移支付或降低负担比例等办法给予适当倾斜。同时强化地方落实配套资金的制约措施。低保资金是贫困人群的“保命钱”,应视同干部工资、职工养老金一样予以保障,全额预算安排。对低保资金可以实行省级统筹,专户管理,封闭运行。省里每年根据地方负担比例,核定好各地应负担的配套资金,直接将资金在省级转移支付资金中划转到低保资金专户。

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切实解决贫困人口看病难问题。**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于2007年元月1日正式启动实施。2007年全县参加合作医疗农民27.12万人,元至11月,共有3.25万人次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得到医疗保险基金补偿746.9万元,其中:门诊补偿25027人次、金额88.5元,住院补偿7479人次、金额658.4万元。但在实际运行中,还存在药物目录范围偏窄、补偿标准较低、基层卫生服务滞后、农民受益面小等问题。因而,必须进一步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一是解决贫困人口的参保问题。对农村五保户、农村低保户和其他农村困难人群,其个人缴费资金财政应给予补贴,确保这些人员全部参加合作医疗;二是改进合作医疗实施办法,降低住院补偿起付线标准、提高住院补偿比例,对农村贫困人口实行无起付点、无封顶线、减免检查服务费用等措施,切实解决好贫困群体“看得起病、住得起院”的问题;三是定期组织农民进行健康体检,做到有病早发现、早治疗,尽量避免农民因病致贫;四是加大对农村卫生事业的投入,落实工作经费,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三、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切实解决贫困人口养老难问题。随着农村家庭养老和土地养老功能的逐步弱化,以及失地农民的不断增加,农村养老问题越来越突出。建议政府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保险资金可按照“个人筹资为主、集体和政府资助为辅”原则筹集。目前,应尽快出台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办法,切实解决好被征地农民的养老问题,保障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四、完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切实解决贫困人口特殊及临时困难问题。一是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建议每年按照上年农村低保支出的5%或农村人口每人1元的标准预算安排农村医疗救助资金。同时,对农村贫困人口实行无病种限制、无封项线等措施,放宽救助对象范围,提高补助标准,切实解决好“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二是完善农村教育救助制度,全面落实国家支教助学政策,积极筹措资

金,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贫困学生全免学杂费和课本费,提高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对非义务教育阶段的贫困学生给予适当资助,提供贴息贷款;三是整合资金,建立救助应急机制,切实帮助农村贫困人口等弱势群体以及遭受自然灾害的人群,解决好基本生活、子女上学、住房困难、受灾受困等问题。四是因地制宜支持农村福星工程建设,抓好农村福利院软硬件建设,切实提

高五保户集中供养率和保障水平。

五、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制度,切实解决贫困劳动力就业难问题。一是整合资金,重点抓好困难农户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建议将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阳光工程”、“温暖工程”、“雨露计划”和就业培训资金整合在一起,采取“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和“免费培训、免费鉴定、免费职介”的政策,使得农村困难家庭实现“五一计划”:每一户困难家庭,有一名劳动力,经过一至三年的职业培训,掌握一门实用技能,找到一份稳定工作,从而逐步走上脱贫致富之路;二是完善小额担保贷款制度,建议将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对象范围扩大到农村贫困家庭,对符合条件、有创业能力、项目可行的农村困难家庭,给予1-2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财政给予贴息支持,鼓励农村困难家庭通过创业摆脱贫困。

第四篇: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建立高水平多层次全覆盖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农村改革的基础性工作,关系着农民生活、农业发展和农村和谐稳定。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农民养老医疗保险、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低保等工作重点,不断探索,勇于创新,逐步形成了有劳有获、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济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一、我市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现状

(一)狠抓就业培训,提供就业保障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提高农民素质是农民稳定就业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县按照“大培训、大转移、大增收、大发展”的总体思路,以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为抓手,充分利用“阳光工程”、“雨露计划”、“技能就业计划”、“青春富康行动”、“万名巾帼家政服务工程”等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路径,充分整合行政资源、培训资源和政策资源,每年投入资金200万元(其中项目资金100余万元,地方财政配套和机构注入100余万元)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迄今为止,全县共有52000人接受就业性培训,占农村劳动力的77.4%。17647人参加各种形式的技能培训,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36.2%。全县外出务工人数达到43280人,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91.5%。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工达到26484人,占外出务工总人数的61.2%,我县劳务经济已经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二)加大执法力度,提供维权保障

为充分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我县设立农民工服务中心,对外出务工农民提供培训、就业、维权“一站式”跟踪服务。一方面,对县内从业农民工实行档案代管、劳动关系代理、工资代发。另一方面,在外出务工比较集中的地区建立维权服务站,全权负责农民工用工对接、安排就业、维权等 系列服务工作,使外出务工农民能就业、能赚钱、能维权。同时对外出务工农民提供无偿法律援助,开通“12333”免费维权服务热线,全天24小时开展热线服务,使外出农民工安全有保护,合法权益有保障,老、病、伤有保险。今年,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4066人,医疗保险3070人,工伤保险4828 人;签订劳动合同8150人,鉴定率为100%;处理劳动争议64起,涉案1201人,为务工者挽回经济损失271.5万元。

(三)启动农村养老保险,提供养老保障

一是出台《远安县农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办法》,农民参加养老保险消除了制度障碍。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成立工作专班,在每个乡镇各确定一个试点村集中宣传相关政策,印制《致全县农民朋友的公开信》2万份分发给农民群众,鼓励农民朋友参保。截止到10月底共有470人参加农村养老保险,征收社保基金700多万元。二是为保障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县人民政府第9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远安县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实施办法》,该办法着眼于协调被征地农民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为我县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提供了政策保证。三是制定《远安县村干部养老保险试行办法》,村干部在职期间的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实行村干部个人缴纳与财政补助相结合的办法。村干部当年缴纳养老保险费,由县财政对村支书、村主任按照40%的比例给予补助,对其他村干部按照30%的比例给予补助。今年年底全县378名村干部将全部参加农民养老保险,预计征收保险费265余万元元,其中财政补助88余万元,个人缴纳177余万元。

(四)加快农村合作医疗步伐,提供医疗保障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广大农民朋友的知晓率。采用印刷宣传单、电视新闻报道、村务公开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和典型事例,让全县每一个农民认识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好处和实惠,2008全县共有154713位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

合率达到99.34%(2006、2007年分别为90.6%、96.7%)。参合农民按人均95元标准共筹集合作医疗基金1469.8万元,其中门诊医疗基金123.8万元,住院基金1258万元,风险基金88万元,月可使用住院基金104.83万元。二是加大对乡镇卫生院的投入力度和加强村级卫生室建设,不断改善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的医疗环境和条件,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受益率。将村卫生室纳入村级组织活动范畴,提高乡村医生补助经费,鼓励农村从业人员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并取得职业资质,支持大中专院校医学毕业生到村卫生室工作,进一步巩固网底建设。县乡配套支持乡镇卫生院、县中医院建设401万元。三是多方筹措资金,提高大病救助标准。今年已经救助标准由10%提高到30%,救助上限由2000元调整提高到4000元,并且取消救助的病种。截止到目前,集中收治高度精神病40人,大病救助共补助43.6万元。

(五)实施困难群体救助,提供生活保障

我县从去年开始实行农村低保制度,现已顺利实现了农村特困救助向农村低保救助的过渡。根据调查摸底情况,将困难农户分为四类,即生理和智力有问题,家里缺乏劳动力的家庭、因病返贫或家里有子女上学负担重的家庭、因为各种自然灾害导致减产减收造成的贫困、农村的鳏寡孤独和已经丧失劳动能力而子女又不在身边的老人。针对不同种类的困难农户,采取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全县农村共有低保户2498户,涉及人民群众5033人,补助额普遍增长。

二、农村社会保障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

我县农村人口约15.6万,今年仅有470人参加农民养老保险,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太低。家庭养老仍占据着农村养老保障的主体地位。社会救济、社会优抚、农村低保以及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对象还局限于“最困难的人”或者“最光荣的人”,农村大多数人仍游离于社会保障“安全网”之外。农村养老保险的缺失,不仅使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无法规避生活风险,也使更多的老年家庭子女难以承受“二、四、一”式(一对夫妻供养四位老人和一到两个孩子)的供养负担。社会保障无法覆盖所有的人群,从而直接导致基层经办人员具体工作过程中,顾此失彼,难以体现公开、公平、公正,部分群众怨气较大,极少数地方容易出现不稳定事件。

(二)农村社会保障管理水平不高,工作合力弱

一是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专业化水平不高,没有形成一支从研究到操作的专业化队伍,很多新措施、新办法的实施缺少前期论证,对已有政策执行情况难以进行科学评估,只好边工作边修改,加大了政策实施的成本和削弱了政策的权威性。二是体制高度分散、多头管理、政出多门、条块分割、统筹办法不

一、信息无法共享。仅医疗保障就涉及劳动、民政、计生等多个部门,部门之间缺乏联动效应,职责越位与缺位并存。有病参保、无病退保,小病小保、大病大保,重病转保、病愈小保,逆向选择风险在城镇职工医保、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保中逐步显现。三是工作手段陈旧。农村社保制度的实施涉及面广、业务量大、操作复杂、政策性强,而目前县直主管部门乡镇开展社保工作的人员和经费不足,影响了社保工作正常开展。

(三)农村社会保障投入不足,资金筹措难

2008年县政府加大了对农村社会保障的财政投入,省市支持的资金也有大幅度提高,但是相对于庞大的农村人口仍然不足,难以满足农村贫困群众的救助需求。反映在救助效果上,表现为救助范围偏窄、救助水平偏低,部分困难群众没有真正摆脱生活困境。我县农村低保全面推开后,在主要食品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下,今年低保补助水平比预计可能会下降。这表明,相对于农村低保水平的提高,财政的投入还明显不足。我县农民养老保险采取“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推行个人账户积累式养老保险制度。缴费标准参照城镇灵活就业人员,事实上农民的收入水平和城镇灵活就业人员相比还是较

低。公共财政补助不足的情况下,符合现代要求的良性发展的农民养老保险制度近期很难形成。

(四)农村低保人员杂,管理任务重

我县制定农村低保标准是根据维持农村居民基本生活所必须的衣、食、住费用,适当考虑其他所需费用来确定。但在实际操作中,标准的确定人为因素比较多,缺乏科学测算和合理精算。少数村民攀比思想严重。“他困难,我也困难,他吃我也吃”,部分村民不管是否符合条件,纷纷提出吃低保,造成村干部和相关部门平衡协调难度大。由于情况复杂,家庭实际收入很难核定,导致有时在评议申请对象是否纳入低保范围和享受的保障标准时比较难把握。在实际操作中,难免存在人情保、达不到“应保尽保”的现象。

(五)农民工问题复杂,解决办法少

目前农民工问题虽然得到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各地也都出台了大量的政策,但是囿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根深蒂固,某些深层次的难题至今还没有兼顾各方的治本之策,制度性的突破还要中央统一部署。比如,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参照城镇灵活就业人员来处理,制度衔接有障碍;农民工养老保险异地转移不顺畅,导致流动性较强的农民工纷纷退保;部分企业欠缴农民工社保费和工资问题比较严重。

(六)乡镇工作机构缺位,执行难度大

随着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撤销了原乡镇劳动保障所。随着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农民期望值高、领导重视、社会关注,但由于基层工作缺乏抓手,宣传不到位,工作力度缺乏,也影响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全面展开。

三、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领导,不断加强队伍建设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应该成为政府的经常性工作,主要领导要高度重视,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要加大目标责任制对社会保障工作的考核分量,努力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一是加强乡镇保障机构建设。建议恢复乡镇劳动保障站(所),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保障,使之有人管事,有人办事,架起农民与保障机构间的桥梁。二是规范保障行为。对保障项目、保障标准、资金来源、保障对象、组织实施、监督管理等方面做出制度安排。三是加强队伍建设。社会保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法律法规多,要建立一支懂法、懂行、懂电脑应用的知识型队伍。农村社会保障经办人员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把关注民生、保障民生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把精力用在抓落实上,把感情贴在民生上,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指数。

(二)加强宣传,扩大农村社保政策的知晓面

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涉及到劳动、民政、卫生等多个部门,各相关应加强协调,共同制定出适合农村的宣传教育规划,按照“舆论先行”的原则,在农村进行广泛的社会保障政策以及社会保障优越性宣传。要建立社会保障宣传日,确立宣传主题,扩大宣传效果,让农民了解社会保障将给他们带来的实惠,增强他们主动参与社会保障的意识。

(三)大胆创新,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管理体制

目前现行的多头管理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职能交叉、政策扯皮、执行弱化、保障滞后。而现实的要求是,必须有一个集中协调与分工管理相结合、新型高效的管理体制来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进行管理和协调。因此,建议建立县农村社会保障联席会议制度,由联席会议协调各相关部门,统一规划全县农村社会保障建设。整合资源,成立“远安县医疗保险局”,全权负责城镇居民和农民的医疗保险工作,从而使职能统一、投入集中、高效运作,节约行政成本。

(四)加大投入,不断拓宽农村社保资金的筹措渠道

进一步扩大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提高低保标准,实现应保尽保,就必须广辟财路,多方筹集农村社会保障资金。一是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市财力的支持。我县在农村社会保障方面的财政补助虽然每年都在增加且投入力度大,但是相对庞大的农村人口,实在还是“杯水车薪”。地方党委、政府和各相关部门要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市财政在资金上的倾斜,加大低保资金等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的专项转移支付力度,促使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健康发展。二是县政府应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农村社会保障支出,积极落实配套资金。三是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捆绑其他部门节余资金,用于农村社会保障。

(五)逐步完善,不断创新农村社会保障的工作方法

一是合理界定农村低保对象。农村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应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其保障的对象, 尽可能防止“养懒汉”现象, 更好地发挥低保制度的作用。一方面,界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要以通过最大劳动努力,仍然达不到最低生活保障线为衡量标准。另一方面,要在全面调查了解掌握贫困家庭的成员结构、收入水平、生活费支出、致贫原因等情况的基础上,结合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的确定,分类别、分情况制定出属于保障对象的条件与范围,严格按审批程序进行。二是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农村社会保障基金安全。农村社会保障主管部门要完善财务管理规程、业务操作规程等,对农民养老保险业财务、信息系统管理等重要岗位进行合理设置,进一步明确基金征缴、基础数据录入、个人帐户管理、数据汇总统计、财务等工作岗位职责,使工作人员能够按照岗位职责和办事程序履行职责,同时规范业务流程,形成了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

(六)统筹城乡,不断整合医疗制度的“三张网”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覆盖城乡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体系。“三张网”同时面向人民群众,同样着享受财政补贴。“三张网”应遵循互相促进,和谐发展的原则,不能相互“吸引”,互相“拆台”。“三张网”制度是根据不同人群而设计的,带有社会福利性。分别采取政府帮助缴费、政府补助和个人缴费、单位与个人缴费三种方式。任何人参加两种以上社会保险有失公平,也浪费了公共财政资源。因此,只能选择参加一种适合自己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杜绝重复参保现象。鼓励有经济能力的单位和个人,通过参加社会补充医疗保险与商业保险来提高医疗保障水平。

(七)强化执法,不断保护农民工的核心利益

把农民工工资清欠工作作为维护农民工权益、解决农民工问题的突破口和重心。一是抓源头,严把各类工程建设开工审批关。所有工程建设开工必须缴纳工资支付保障金,作出无拖欠承诺,加强对各类违规工程建设的查处力度,严格执法。二是抓制度。建立长效机制,全面建立工资支付预警制度和工资支付保证金制度,变阶段性、突出性检查与各项日常工作相结合,常抓不懈。三是抓协调,加强部门协作配合。农民工工资清欠清理工作涉及面广、情况复杂、涉及工程建设、劳动用工的各个方面,各个部门要认真按照法律、法规规定,严格对拖欠行为实施监控,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建设、劳动、公安、财政、工会、安监、工商、法院要密切配合,在明确各自职责的范围情况下,对拖欠行为要联合采取措施直至勒令停业,采取司法强制措施。四是强化劳动保障监察执法。采取主动巡察与举报专查相结合,专项监察与重点督导相结合的办法,督促用工单位全面签订劳动合同,监督工资支付,加强工资支付情况监管,依法查处恶意欠薪的不法行为。

第五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在提标杆促转型座谈会的发言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全市“四提四促”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讨论开展以来,我局迅速行动、积极谋划,查摆不足、自我加压,提标杆促转型,着力从以下六个方面提升工作标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一、抬高创建标杆,全力争创国家级创业型城市。

在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的基础上,对照更高的创建标准,力争通过两年左右的努力,实现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目标。继续优化创业政策环境,加强创业型经济发展的规划引领,研究出台更加宽松和便利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更有针对性的引导扶持政策。大力培育创业主体,丰富宣传形式,引导各类人群更新观念,激发创业热情;针对在校大学生、返乡创业人员、大学生村官、创业扶持干部的不同特点开展创业培训;征集发布好创业项目,扎实开展创业实训基地建设与创业实训工作。继续建设创业载体,加快大学生创业园二期建设,推进城市转型吸纳就业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园区项目建设,全面完成省批农民工创业园建设,进一步规范、培育现有的创业园。完善创业服务体系,设立乡镇(社区)创业指导服务中心,深入推进“千人创业扶持计划”,鼓励发展创业协会、创业者联谊会等组织。加大创 建工作考核力度,将创建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对县区创业、就业工作实行“双百分”考核,突出增加对创业工作的考核比重,把更多的考核权交给创业者,以保证考核的真实性。

二、提高服务水平,促进城乡充分就业。

坚持以人为本、城乡统筹、公平就业、素质就业、绿色就业理念,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不断提高就业质量、大力倡导绿色就业,通过健全配套的政策法规体系、规范高效的就业服务体系、便捷适用的信息网络体系,实现城乡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更加合理、社会保障更加完善、劳动关系更加和谐的充分就业城市目标。完善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推进市、县(区)和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平台标准化建设。加强基地建设,新建一批就业园、街建设。全面落实各项就业扶持政策,扩大扶持范围,实行城乡就业同待遇。着力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健全和完善面向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长效机制,重点抓好大中专毕业生、被征地农民、“4050”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就业。以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为目的,打造大培训格局。大力发展职业技能教育事业,建成1所技师学院和若干公共实训基地,高技能人才占职工的比例达到并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构建覆盖城乡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充分发挥各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作用,组织开展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再就业培训等各类培训,不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 化的能力。完善职业培训补贴办法,建立健全职业培训补贴与培训质量、促进就业效果挂钩机制,提高劳动者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培训力度,形成信息引导为龙头,职业培训为依托,地区之间、校企之间协作为纽带的劳务输出新机制,在技能型人才的评价考核机制上进行探索。

三、健全完善制度,构建覆盖城乡的社保体系。构建覆盖城乡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积极实施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全面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将社会保险的扩面征缴与促进灵活就业、加快城镇化建设和转移农村劳动力结合起来,依法将符合参保条件的私营企业劳动者、农民工和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城镇社会保险覆盖范围。落实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目标考核办法和养老保险基金市级统收统支办法,规范运行模式。探索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渠道;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企业年金,探索建立独立运行、单独核算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制度。持续推进新农保工作,强化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切实做到“未征先保”、“即征即保”。提高医疗保障待遇水平,实施医疗保险政策调整措施和特大医疗费用统筹制度,落实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普通门诊统筹,兑现新增门诊规定病种报销待遇,探索建立异地安置人员医疗费用结算服务。充分发挥失业保险在保障生活、促进就业两方面作用,统一城乡人员失业保障措施,农民工可比照城 镇职工参保缴费、领取失业保险金及享受其他待遇。拓展工伤补偿与工伤预防、工伤康复的促进作用;建立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调整工伤待遇水平的机制。探索建立城乡居民生育保险办法,将参加居民医疗保险的育龄妇女纳入保障范围。探索社会护理保险,强化医疗保险对医疗资源分布的调节作用。

四、解决重点问题,力争实现“同城同待遇”。积极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统一市域内基本医疗保险管理体系,实现保障制度、保障方式、运行机制和管理办法四统一;稳妥推进有色公司医保纳入地方医保体系。完善工伤保险市级统筹,完成老工伤人员纳入基金统筹管理,重点解决国有企业有伤残等级的老工伤人员和工亡职工供养亲属问题,同时妥善解决好国有企业其他老工伤人员和集体企业老工伤人员纳入工伤保险统筹管理问题。通过统筹基金调剂、企业趸缴或补缴部分费用、政府补助等多种渠道,筹集国有企业老工伤人员等纳入工伤保险统筹管理所需资金。探索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并轨,实行统一管理经办、统一信息平台、统一待遇支付、统一基金调剂,从而达到城乡居民享受同等的医疗保障。

五、实行精细管理,优化社会保障质量。

推进社会保险稽核工作规范化、高效化,充实稽核力量,创新稽核方法,明确稽核重点,加强部门联动,确保社会保险费应收尽收,促进参保人数外延式扩大和基金内涵式增长。加强社会保险基金预算,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强化社会保障基金运行分析监管,建立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为主导的基金协同监管机制,强化监管手段,重点加强医保基金监管,结合金保工程建设,利用数据信息系统,深入推进医保“实时结算”,督促医院提高数据上传质量,力争监控到医生具体医疗行为。不断加大对定点医院检稽核力度,重点检查定点医院有无分解住院、挂床住院、降低入院标准等违规行为,防控医疗违规行为。引入社会监督,设立由部门代表、医疗机构、专家代表组成医疗保险基金监督组织;依据《医疗保险违规行为举报奖励办法》,鼓励对违规行为进行投诉举报,积极引导市民参与监督管理。细化和完善定点医疗机构协议管理,推行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信用等级制度。规范社保业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继续实行覆盖省市县各类企业、不同统筹、不同地区、不同险种的养老资格认证,防范重复享受或冒领养老金现象发生。继续完善工伤鉴定、劳动能力鉴定程序,建立异地鉴定机制,提高鉴定的准确度、公信度。

六、加大改革力度,促进居民收入增长。

针对我市人均GPD较高而居民收入相对较低的现实,以居民收入达到或超过全国水平为目标,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 革,促进居民收入增长。组织开展收入分配情况调研,制定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指导性意见。大力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在总结首批试点企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经验的基础上,扩大试点面,争取试点范围超过20家企业,引导企业建立健全工资决定机制和员工工资与企业效益挂钩的正常增长机制。进一步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规范公务员津、补贴工作,逐步提高国有企业下岗人员等困难群体的收入水平。在完成事业单位预发工资(生活)性补贴工作的基础上,稳慎推进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工作。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加强特殊工时管理;做好对企业工资分配的宏观指导,建立企业薪酬调查制度,及时发布企业工资指导线、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调整最低工资标准。继续完善农民工工资保障金制度,把收取保障金与企业诚信评价等级挂钩,推行农民工工资实名制发放,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二〇一一年四月二十七日

下载论文《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文《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也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吉林全面振兴的重要保证。几年来,省委、省......

    吉林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促进国有企业深化改革

    吉林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促进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本报记者 石明山吉林省坚持统筹兼顾,同步推进,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同时,大力提高全省社会保障水平,从根本上维护和保障了职工群众......

    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促进残疾人共享小康生活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十七大又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残疾人事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残疾人是全面建设小......

    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初探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求做到人......

    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一项带有根本性的制度建设,也是一项开拓创新性的重大改革任务。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必须从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推进改革和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出......

    浅谈如何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浅谈如何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社会问题,也是全社会一直关注的热点问题,直接关系着亿万百姓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民生及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同时也是当前......

    结合实际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国家最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之一,具有保障居民基本生活、调节收入分配、拉动经济增长、维护社会稳定等重要功能,被称为社会的“安全网”和“稳定器”。加快......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三农”问题是困扰我国农村现代化和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尽管各级政府和学术界对如何解决“三农”问题提出了多种观点,但是农村城镇化、农民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