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提升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村级党组织创新能力的思考
提升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村级党组织创新能力的思考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带领群众发展生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使命和责任,其作用发挥如何,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近年来,在新农村示范村建设的历史重任面前,许多农村基层党组织缺乏凝聚力,不能吸引广大农村优秀青年向党组织靠拢,致使党员队伍老化、文化素质偏低,缺乏开拓创新能力和示范带动能力;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意识不强,一些党员干部缺乏市场经济意识,发展经济能力较弱,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本领不够,难以承担建设新农村的重任;个别农村基层党组织宗旨意识淡化,个别党员干部干工作、办事情无原则、无纪律,家族利益、个人利益至上,严重制约着新农村建设进程。因此,随着新农村建设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创新能力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迫切需要通过更新思想观念、加强队伍建设、丰富党建载体、健全工作机制等手段提高其创新能力,从而实现其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主力军、带头人的目标。
一、创新观念,适应新农村建设新形势
新农村建设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一项伟大工程,又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工作的重心。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针对新农村建设的总要求,努力探索和创新党的工作与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人民群众利益需求的结合方式,准确把握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与农村工作的结合点,切实转变安于现状、因循守旧、封闭狭隘、片面发展这四种妨碍发展的旧思想,强化四种新观念。一是强化以民为本观念。坚持把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想问题、办事情首先考虑群众的利益,听取群众的呼声,以群众得实惠为根本目的。二是强化科学发展观念。新农村建设要求基层干部考虑问题要全面,推进工作要协调,应整体谋划、统筹安排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各项工作,敢于担当、勇于解决在农村改革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各种突出问题。三是强化依法办事观念。稳步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带头守法,严格执法,依法依规做好基层群众工作,促进行政行为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四是强化民主公开观念。建设新农村,基层党组织应尊重和保障广大群众的民主权利,把公平、公正、公开、公道贯穿各项工作的始终,做到公开办事、公正论事、公平理事、公道处事。
二、创新内容,选好新农村建设带头人
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强不强、工作搞得好不好,关键在领导,关键在班子,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中,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的班子队伍显得尤为重要。要不断创新村干部选任方式,大力推行“公推直选”、“交叉任职”、“一肩挑”、选派大学生村官、优秀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到村任职、挂职锻炼等办法,选好配强村级班子。积极从党员致富带头人、复退军人、回乡知识青年、专业大户、外出务工返乡人员中培养选拔政治素质强、致富能力强、带动能力强的“三强”型村干部,切实将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优秀人才吸收到村级党组织中来,不断增强其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要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培养、管理和使用,充分利用他们有知识、有干劲、有魄力等优势,鼓励他们放开手脚带领群众兴产业、办企业、置家业,真正当好群众致富的领路人;要把当地致富能人和懂技术、有经验、有经济基础的返乡创业人员积极吸纳到村级党组织中来,充分利用他们的影响力、号召力带动当地群众开阔思路、大胆创业。要理顺村“两委”的关系,切实把以村支部为核心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好,不断巩固其领导核心地位,引导广大基层党员干部把精力和心思凝聚到新农村建设中来。
三、创新载体,营造新农村建设硬环境
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要坚决破除就党建抓党建的做法,坚持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理念,抓牢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创新党建载体,以发展的效果来检验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成效。一是深化效能党组织建设主题活动。坚持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为主要目标,以“党员晋星、支部晋级”为主要措施,深入开展“富民型”、“服务型”、“效能型”、“和谐型”、“诚信型”党员创建活动,争当五星级党员、争创“好”类党组织,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努力在美丽幸福新老厂建设中建功立业、奉献力量。二是开展村级党组织“晋位升级”活动。这项活动是自2009年以来全县村级党组织“升级晋档、科学发展”活动成果的巩固和扩大,是以建设服务型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为抓手,以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为重点,通过活动的深入开展,真正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带领群众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和谐稳定的坚强堡垒。村级党组织要充分结合新农村示范村、扶贫开发重点村、一村一品示范村建设和陕南移民搬迁工程,制定好总体工作规划和
年度计划,分解落实好各项任务和责任,掌握工作情况,强化工作举措,推动活动扎实开展,真正实现民富村强、同奔小康目标。三是创设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平台。充分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双联双建”、“四级承诺一评议”活动和“一册两聚四会”制度,积极推行村企共建、村村共建模式,着力搭建农村党组织和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平台。以建立“党员承诺制”为基本形式,引导帮助党员承诺当年要办的实事,在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提供致富信息、推广高新技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等方面发挥作用;以“党员志愿者”为基本形式,建立党员志愿服务队,围绕解决事关民生的重点、热点问题,引导党组织和党员积极帮扶救助困难群众,不断畅通群众表达意愿的渠道,扩大党组织与群众的沟通联系,创造党群和谐的良好环境。
四、创新机制,增强新农村建设新活力
创新机制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障,可以激发农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活力和热情,促进农村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一是创新党员培养管理机制。及时将有上进心、有文化、有致富项目且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青年全部纳入“入党积极分子后备库”,大力吸收农村知识青年入党;积极在农村致富能手中进行宣传、动员,正确引导他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适时将其发展为党员;重视培养优秀妇女入党,保证农村基层党组织中女党员的比例;及时处置不合格党员,强化党员宗旨意识,不断提高党员在群众中的威信。二是建立党员教育培训机制。结合农村党员的自身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既抓好党员阵地教育和远程教育,更注重实践培训和技能培训,不断增强党员干部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三是完善有效的激励保障机制。建立完善村干部任用、晋升、退出和管理机制,养老保险制度,科学的工资补贴发放形式,使村干部感到政治上有“奔头”、经济上有“想头”、生活上有“靠头”,从而调动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四是建立抓落实的工作约束机制。健全农村基层党建工作领导责任制度,抓好村级党组织书记党建工作责任制的落实,坚持和完善党员联系群众等制度,不断促进作风转变、任务落实。健全和完善基层党内民主生活制度,农村基层党员日常管理制度,约束和规范党员的日常行为,确保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第二篇:信息化背景下西藏高校建设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初探
信息化背景下西藏高校建设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初
探
摘 要:创新创业教育是指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及个性化开创性人才为主要途径的人才教育模式,该模式具有创新性、创造性及??践性。本文分别对国外、国内、区内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研究现状作了分析,以期通过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为辅助,以塑造学生全面素质为要点,利用创新创业教育五平台,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
关键词:信息化 西藏高校 创新创业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10-0-01
一、国外、国内、区内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研究现状
创新创业教育是指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及个性化开创性人才为主要途径的人才教育模式,该模式具有创新性、创造性及实践性。
国外高校中美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对象为本科生及研究生,其中,斯坦福大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哈佛大学注重经验教育。美国创业体系分为两种模式:聚焦模式,该模式是指学生经过严格筛选,在教学内容上呈现出高度系统化及专业化的特征;全校性的创业教育,该模式指面向全校学生开展的创业活动及创业课程,以不同知识背景下,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创业意识。英国高校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提升模式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并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其模式有:以商学院为主导的创业教育模式,以大学生为主导的教育模式。
国内近年来,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中日益受到重视,清华大学、沈阳师范大学等院校相继在20世纪90面进行了有效的尝试和改革。为了推动创新创业素质教育的发展,我国教育部从2002年开始了创业教育的试点,确定了清华大学等9所创业教育试点院校。通过开设相应课程,设立大学生创业园、科技产业园,提供创业基金等形式,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同时提供必要的资金资助及咨询服务。而目前我国越来越多的高校已相继采用了创新学分的形式,来推动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在探索新时期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方国内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培养模式主要有:(1)提倡“双课堂”相结合。双课堂是指将创业教育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融合开展创业教育,该模式更加注重对创业意识的培养以及创业知识体系的构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2)提倡理论联系实际模式。该模式将创业视为提升学生创业素质及个人能力的良好途径。
西藏区内大致如下:(1)从知网上搜索获知,关于信息化背景下培养西藏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研究的文章很少,相关文章仅有2篇;(2)西藏区内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非常重视,西藏大学、西藏民族大学先后入选“首批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第二批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对推动我区信息化背景下培养西藏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研究是势在必行。
二、研究对策
1.培养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观念和兴趣,优化课程体系,将信息化技术融入创新创业教育
营造宽松环境,转变学生观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深入人心;
通过创业教育网站、QQ群、APP等新媒体手段做好宣传引导,隔年举办“放飞梦想,创响校园”大学生创新创业论坛,促进创业成果、技术成果的有效转化,加快技术企业的孵化与培育。通过一系列活动充分展示创新创业建设成果,介绍创业成功团队事迹和经验;定期开展创业之星评选,积极宣传创新创业典型人物和事迹。
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通识课程。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拓展与延伸应该是面向学生全体的教育;创新创业所需的知识、能力、方法等必须通过特定课程的学习而获得。
线上线下相结合,积极引进网络课程资源。将翻转课题、问题导向、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引入到课程群创新教学中,探索基于微课的信息化教学,将信息技术与创新创业深度融合。
2.建立创新创业五轮驱动平台
五轮驱动是指开放实验室、实施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组建学生创新创业社团、搭建藏大微青年官方微信公众平台,通过五轮驱动,处处创新。学校制订了开放实验室管理办法,大部分实验室面向学生开放,学生通过导师的指导在开放实验室积极开展创意活动。
3.加强创新创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指导教师在高校教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往往具有很好的创意,但在具体创意的打磨、具体化、与现实接轨等环节不能很好的衔接,而指导教师在这些方面有较为丰富的经验。
组建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团队。聘请优秀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指导教师。
以高校实战实训能力提升项目为契机,选派相关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还可以派遣一些参与创新创业教学活动的教师参加教育部组织举办的“创业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或鼓励教师到创新创业一线。
4.大力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
高等学校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就要在校园内构建和营造一个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通过学生科技竞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结合学校的实习实践教学,针对国家级、省级学生科技竞赛(如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积极组织开展校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并有意识地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突出竞赛活动的创新性、创造性和工程实用性,在为参加国家级、省级竞赛选拔优秀队员、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同时,造就一支学生科技创新骨干队伍,带动一大批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科技创新氛围。
积极开展社团活动。通过成立各种创新创业性质的社团,举办各种讲座,让学生了解创新的基本思路,知道创业的基本过程。通过大学生科技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形成创新创业的文化良好氛围。在培养过程中,要做到普遍性与重点培养相结合,发现、培养一批骨干分子,发挥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于斯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路径探索[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308-309.[2]卜德龙.提升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几点思考[J].科技展望,2014(21):118.[3]李世鹏,陈昊,邱菊.信息科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之探索[J].大学教育,2015(5):151-152.
第三篇: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情况调查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情况调查
寒假期间,我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做了一番调查,在这十多天的调查中,我了解了现在农村中出现的很多问题,我采访了一些农户和村干部,我对农村中的一些问题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首先就是农村中的教育问题。因为从三年前农村中就开始执行两免一补政策,即对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段家庭贫困学生实施“两免一补”(免费提供教科书,免收杂费,逐步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这走又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的好政策。而且落实的比较到位.副村支书***说: 为了响应中央号召,我们村为中小学免费发放教科书和免杂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扩大我省“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免费发放教科书资助范围,向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同时免除杂费。“两免”标准为:小学每生每期80元,初中130元,特教95元。按照“一费制”标准,除中央财政负担的免费教科书资金外,其余资金由省、市两级财政各负担一半.2.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在“两免”资助范围内,对贫困寄宿生在校住宿期间补助生活费,每生每天补助1元。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政策可逐步落实,2005年受资助面要达到贫困寄宿生的80%,2006年达到100%,所需经费由县级财政负担。老百姓都说这是一件好事啊。这是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利国利民的大事。老百姓确实感受到了党的温暖。第二个老百姓比较关注的就是免交农业税。皇粮国税,古已有之。直到今天,“交公粮”一词,仍是中国农民的口头禅。在过去几十年中,我国以牺牲农民收入、农村发展的代价进行了城市工业化建设,导致城乡收入差距越拉越大。在经济增长的“大蛋糕”中,占人口总数绝大多数的农民不仅没有得到相应的好处,反而在某些方面还遭受着严重的“不公”。比如在税制方面,城市和农村一直实行的是“双轨制”,广大农民的税负长期高于城市居民。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专门面向农民征收农业税的国家,总税率达百分之八点四。随着城乡贫富差距的拉大,全面取消农业税已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取消农业税,还在于它破除了对农民的不平等待遇。人民群众对这项民心工程感到非常高兴。村民***告诉我,他家有4口人,耕种3亩地、70株橄榄,还做些生意,年收入2万元左右。他说:“现在农民享受这么多优惠政策,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的亲民、爱民。我们对党和政府的农村政策由衷地拥护!”村党支部书记***告诉我,从2003年起,村民们免交“三提五统”,去年又免交种粮耕地农业税,今年起全面免交农业税,全村农民每年减轻负担38万元,基本达到“零负担”。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2004年,全村人均收入达3100元。这对我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农村中依然有很多问题存在,例如农民的就医问题。农民就医是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的问题。我认为应当赶快解决这一问题。,农民就医难主要表现在很多家庭看不起病,还有很多家庭因病致贫,或者因病返贫。对此,各级政府也做了很大的工作和努力,也确实加大了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进一步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定好位,找准位臵,使其真正起到初级医疗卫生保健的功能;第二、要建立农民看病的统筹制度,对于一些特困患者,政府应该考虑解决部分款项,减免他们的就医负担,帮助他们度过难关;第三、要进一步改善农村医疗条件、提高农村医疗水平,可以选派一些有培养前途的高考分数较低的高中毕业生送医学院校进行培养,入学前与他们签定合同,毕业后回农村基层卫生院工作。有条件的县、市医院还可以定期为农村培养实用性医疗人才,进一步充实农村医疗队伍;第四、要增强责任感,进一步关注农民兄弟的身体健康,有条件、有优势的医院和医护人员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广泛地开展各种有利于农民就医的活动。
这就是我在这次社会时间中的调查所的得,农村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政府应该尽快解决,决不能姑息。这次的社会实践我的收获很大,我常常被有思想、有远见、有决策的农民所感动,更被他们的勤劳、朴实的品质所折服。感受也很多。我也感受到了农民的朴素和勤劳。总之,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对中国的农村建设有了一个更全面的认识。这次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虽短,但它留给我们的启迪却是深刻而长远的。我通过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认识了社会,明确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激发了自己的学习热情,真正达到了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目的。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专科)(衢州)调查报告
题 目:关于乡镇行政管理的现状和特征 分 校: 班 级:学 号: 姓 名:
关于乡镇行政管理的现状和特征的调查报告
乡镇是我国政府管理“五级结构”的最末端机构,承担着贯彻上级政策、管理乡镇农村、沟通城乡的重要职责。有道是“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足见乡镇管理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乡镇是我国行政体系的最基层一级,是人民政权的基石、改革的前沿、发展的重点、稳定的关键。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全面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重点在乡镇,工作着力点也在乡镇。乡镇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和水平,直接关系着一个县区、一个市的整体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
乡镇管理是以乡镇政府为核心的乡镇组织依法管理乡镇范围内社会公共事务的活动,其特点主要表现为管理主体的多元性、执行决策的直接操作性、组织运作的综合性、管理环境的中间性和管理对象的涉“农”性。乡镇管理在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乡镇设臵现状
统一设党委、政府、人大、人武部、纪检委(监察室)和团委、妇联。一般乡镇内设党政办,经济发展办、社会事务办、企业办、计生办等等,同时乡镇设臵司法所、派出所、水管所、计生服务所、劳保所、国土所、财政所,和文化站、林业站、农业站等,这些就是传统的七所八站。站所一般3—5人。
二、现行乡镇管理体制的特征与弊端 乡镇管理属于基层管理的范畴,具有:(一)综合性
乡镇管理的综合性特点主要表现在:第一,管理对象和内容却十分庞杂。每一个乡镇都设有党、政、武、企、群众团体等机构,领导着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工作。第二,从管理方法的运用上看,乡镇各项管理工作的开展,各项事业的发展,必须把各项工作加以综合,采取综合性的具体措施和办法,才能把各项工作推动起来,从而收到明显的效果。第三,从管理职能上看,由于乡镇工作的直接性和综合性的特点,综合协调和合作是非常必要。乡镇党、政、经各部门只有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和帮助,才能使乡镇管理朝着预期的目标发展。总而言之,综合性是乡镇管理的一个明显的特点。(二)实践性 乡镇处于我国政权系统的最基础一级,乡镇管理处于广大农村第一线。承担着贯彻上级政策、管理乡镇农村、沟通城乡的重要职责,具体地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并使之具体化,把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乡镇管理必须具体、实际。因此,乡镇管理必须直接面对乡镇各个部门或行业,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乡镇管理必须从实际出发,解决实际问题,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三)群众性
乡镇作为农村基层行政区域单位,实质是乡镇管理机关代表人民群众管理乡镇各项事务。要以广大农民和城镇居民的愿望和要求为基本出发点,一切从群众出发,一切为了群众。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利
益是一致的,管理的本质是为人民服务。乡镇管理不但切实反映和维护农民和城镇居民的正当利益,同时也体现农民和城镇居民的愿望和要求。
综上所述,在现行体制下,乡镇政权的运作和管理特征集中体现为:一是执行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上级党政机关的指令和要求都要通过乡镇来贯彻执行,并具体落实到农民群众中去。二是综合性。乡镇全面负责管理本行政区域的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和财政、民政、公安、司法行政、计划生育等行政工作。三是直接性。除村民自治组织外,它没有下属行政组织,基本上是直接同农民群众打交道。四是非完整性。不象县以上领导机关那样功能完备、机构齐全。乡镇管理体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职能转换不到位。一是管理职能越位。管了许多本应由市场、企业和中介组织管的事。二是服务功能错位。上级将名目繁多的指标分解下达给乡镇,并签订目标考核责任状,有些指标采取“一票否决制”,与乡镇主要负责人政绩“挂钩”。乡镇领导不得不将主要精力投放在落实各项指标上,没有足够精力为农民服务。三是社会职能缺位。尤其是免征农业税后,由于财力制约,大部分乡镇只能维持工作运转,无力承担公共设施建设,影响了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整体水平。《地方人民政府组织法》规定,乡镇政府的职权为七项。但在实际工作中,目前乡镇承担的工作内容十分庞杂,可概括为八大类近50项,乡镇工作事无巨细,包罗万象,面广、量大、事杂,将有些
应由社会承担的职能纳入乡镇管理范围,将有些应由农民做的事情由干部来做,成为“全能政府”、“无限责任政府”。越位、缺位、不到位的情况较严重,有些应该做的工作没有精力去做,而有些不该做的工作却疲于奔命。
(二)站所设臵不合理。站所的设臵大而全,而且带有计划经济体制的色彩。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要求。乡镇不论人口多少,规模大小,站所设臵千篇一律,这种状况增加了财政开支,降低了工作效率。有的站所上划由上级主管部门垂管,又受乡镇属地管理,乡镇和部门之间缺乏有机配合与协作,形不成人才、资金、设施、技术的优势互补。同时还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的现象,即管理型的干部多,服务型的干部少;“万精油”式的干部多,掌握专业技能的干部少;生产型的干部多,经营型的干部少,制约着乡镇功能的有效发挥。
(三)人权事权脱节。突出表现为责权分离,管用脱节。设在乡镇的站所、中心,有的职称评定在县以上部门,考核却在乡镇。不少站所驻在乡镇,人财物却垂直管理,形成“能看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由于乡镇和站所主管部门权责重叠交叉,乡镇责大权小或有责无权,县直部门权大责小或有权无责。《宪法》规定,乡镇政府是我国最基层一级政权,但《行政处罚法》等法规没有赋予乡镇政府执法资格,疑似乡镇在法律规定方面职权残缺,存在着“责任大、权力小”和“任务多、要素少”的现象。如禁止农用车载客、安全生产、农村环保等,乡镇没有执法管理权,但工作还得干,只有“违法行政”。由于职能的弱化,工作手段和方式只能靠单一的教育和说服,而现在利益多元化的状况下这种手段是越来越不被认可,很多情况下是无效管理。在对经济发展的协调中,最常见的是作为为企业发展征地的主体嵌入,让群众理解为官商勾结的负面行动,阻力前所未有,《物权法》出台更加剧了企业征地发展与群众利益的对立,单有的说服已经完全丧失了功能并且容易让乡镇政府卷入具体行为是否具有合法性的质疑,甚至卷入法律纠纷旋涡,难于在对经济的发展支持与老百姓的利益维护中有所作为,陷入干部无能、政府无用的信誉危机。
(四)政事、政企不分。财权、物权为在县区业务部门,事权留在乡镇,存在着“见到人的管不到人,管到人的见不到人”和“有责任的没法管,有权管的没责任”的现象,造成乡镇职能虚化,责任增大,自主权缩小。一些站所上划后,大都承担着本行业的行政管理职能,肢解了乡镇政府的行政职权,难以发挥应有的行政效能。同时,乡镇政府往往包办了企业、事业单位的事;党委政府也很难把党务和政务分开。条块分割,权责分离,乡镇政府很难统筹、协调,不能有效地配臵管理要素,进而充分履行职能。另外,有法律地位但没有执法权。
(五)乡镇债务多,负担较沉重。乡镇财政实际上是转移支付财政,自身没有财政能力,收钱无门,挣钱无路,要钱无缘,要想干事、干成事、不出事,实在苦恼。由于债务较多,负担较沉重,偿还难度大,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乡镇的正常管理工作。同时,乡镇偿还能力有限,主要依靠县区财政加大转移支付额度。并且为了发展和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旧债尚未还清,又累欠新债,有的乡镇不得已向社会集 资,向农村信用合作社借贷。花钱去路多,收钱来路少,乡镇领导穷于应对,甚至无可奈何,不能全身心地投入管理工作、服务活动和事业发展。
上述问题的存在,不能归咎于哪级组织、哪个领导,其成因是复杂的。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五大,经过20年的农村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农村管理体制、管理对象、管理任务、管理方式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既有现实的原因,又有历史的原因;既有社会条件的原因,又有自然条件的原因;既有体制机制的原因,又有资金等管理要素匮乏的原因;既有乡镇自身工作的原因,又有上级组织的原因。这也是目前需要认真思考并逐步进行解决的问题。当前,我国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新情况、新问题大量涌现,乡镇管理必须创造性地回答和解决农村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现实矛盾和问题
第四篇: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资兴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探析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资兴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探析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党的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暴露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适时合理地调整和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成为摆在当前各级党组织面前的重大课题之一。为此,我们就如何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调整和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作了专题调查研究。
一、切入点:顺应形势,增强新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宏大的系统工程,它要求顺应农村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城乡互动日益加强、农村党员从业方式日益多样化以及党员流动性增强的趋势,加强党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 创新和调整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党组织设置向非公有制企业和各类经济组织延伸。中央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和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主题,要求各级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始终把生产发展摆在第一位,调整组织设置,在农村各类经济组织中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中建立党组织,做到经济组织发展到哪里,党员的作用就影响到哪里;党员发展到哪里,党组织的设置就深入到哪里,使党组织的格局与经济规模、经济形势相适应。这样不仅有利于加强党对农村经济工作的领导,有利于加快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发展农村生产力,而且有利于自觉调适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农村经济工作的驾驭力和领导力。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党组织设置为农村无职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提供尽职平台。传统的农村党组织设置模式,无法为农村无职党员发挥先锋
模范作用提供尽责平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村无职党员提出了新的要求,每个农村党员都应是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和中坚,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在设置上要打破传统的单一的按行政地域设置模式,从有利于促进村级工作开展和调动无职党员的积极性出发,根据农村党员的工作实际和自身特点,分类设置党组织特别是党小组,从而让每个无职党员头上都有一份责任,每个党员都有自己的尽责平台。
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党组织设置与新形势下对党员的教育管理相适应。传统的设置方式,往往考虑如何正常开展组织生活较多,研究怎样发挥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较少,没有按照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该发挥的作用进行教育和管理,教育管理方式单一,特别是对流动党员,缺乏有效的教育管理手段,更谈不上发挥其作用,导致农村部分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的素质总是提高不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有一大批责任心强、素质较高的党员干部从中发挥生力军作用,这就要求党组织设置在更科学合理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尽可能地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使每个党员干部都纳入党组织经常性的管理和教育,切实提高他们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二、立足点:面对现实,增强资兴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的合理性
资兴市共有34个党委,34个党总支,647个党支部,14313名党员。现有农村基层党委29个,占全市基层党委的85%;农村基层党支部379个,占全市基层党支部总数的58.6%,其中行政村党支部266个,占41%;农村党员9262名,占全市党员总数的64.7%。从目前来看,资兴的农村党组织设置形式主要是按传统的行政地域设置,即按行政区划,在乡镇(街道)一级设立党委,村一级设立党支部,组一级设立党小组。此外,也有一些地方在非公有制企业等新经济组织中建立了党组织,把党小组建在产业链和责任岗上。这一传统的设置形式,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弊端已经逐步显现。主要体现在:
一是不利于加强对新经济组织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的领导。随着农村市场化
进程的加快,农村经济结构、经济组织结构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一些非公有制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量涌现,据统计,资兴目前就有农民养猪、养鱼、种果、种蔬菜、杂交制种、竹木加工、农家游、组织劳动力转移协会共8个,在这些经济组织中建立党组织是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的现实需要。而现实的情况是,绝大多数非公有制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建立党组织缺乏足够的认识,或者想建立却没有得到一些党组织足够的重视,导致存在着“有企业(协会)无党组织”的现象,党对新经济组织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的核心领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二是不利于加强对农村无职党员的管理。当前,农村部分无职党员缺乏尽职平台,在新农村建设的大潮中难以找到自我。调查发现,部分农村党支部不开展经常性的组织活动,党员作用的发挥还只局限于每年开几次会,选举时举举手而已,党员应尽责任难以尽到和先锋模范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一位农村老党员甚至说:“支部平常不开会,不搞活动,到年终收党费才找党员,我们成了只交党费的党员。”
三是不利于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和管理。随着非公有制企业和各类经济组织的出现,部分党员也流入到这些组织中,有的还发挥着主力军作用,但由于没有相应的建立党组织来管理这些党员,导致出现“有党员无党组织”的现象,一些党员甚至长期游离于党组织之外,有点组织观念的还委托家人交党费,个别党员几乎与组织失去联系。
三、着力点:努力探索,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的实效性
党的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保证。要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必须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形式多样化发展的要求,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调整组织设置,完善工作措施。
1、提高认识,增强调整和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的新思路。一是要充分认识到只有建立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适应的党组织设置,才能进一步促进农村经
济社会发展。农村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新经济组织的大量涌现,各地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和差异性,要求党组织设置必须根据变化了的客观情况,不断调整和完善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式和方法,去适应客观现实,这样,才能真正建立各具特色的党组织设置,才能带来党组织工作旺盛的生命力,从而为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二是要充分认识到只有建立健全党组织设置,才能保证党的组织体系的整体性。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全党组织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没有农村基层党组织把广大农村党员有效地组织起来,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开展工作,党在农村就会失去坚定的、可靠的基础,党的组织体系的整体性就会受到破坏。因此,建立健全农村党组织设置是构成党的组织体系整体性的必要条件。三是要充分认识到只有建立健全党组织设置,才能坚持从严治党,加强对党员教育管理,充分发挥党支部和党员的“两个作用”。党章规定,每个党员,不论职务高底,都必须编入党的一个支部,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内外群众的监督。由此可见,党对党员的教育管理,主要依靠党的基层组织进行的。建立健全农村基层党组织,有利于改变目前一些党组织对党员教育管理力不从心的状况,有利于对党员实施组织监督,有利于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也是落实从严治党方针的有力保证。
2、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党组织设置的新形式。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的调整和完善,是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进行的过程,面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要鼓励基层积极探索,勇于创造。目前,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完善:
(1)在行政村,要进一步理顺党组织设置形式。一是行政村党员人数在50人以内,暂不具备改建党总支部条件的,应根据经济发展需要,重新划分党小组和新建党组织。其中经济比较发达、专业分工比较明显的行政村,可按行业划分成工业、农业、建筑业等党小组;村级企业已有一定的基础,可建企业党小组,与按村民小组划分的党小组同时并存。二是行政村党员人数超过50人,或党员人数接近50人,专业分工比较明显的,可改建行政村党总支或党委,党员按行业或居住远近建立党支部和党小组。三是按党员责任岗设置党小组。村党支部可以分经济发展、村务监督、公共事务、思想政治工作四大类分别设置科技致富岗、政务财务监督岗、治安调解岗、新风倡导岗等16个岗位,并根据每个党员的不同情况,因事设岗、因人设岗、因需设岗,“对号入座”,因岗管理,并按责任岗设置党小组。2005年,资兴在彭市乡推行按责任岗设置党小组的试点取得成效,现在全市正在推行。
(2)在非公有制企业和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要建立各具特色的党组织设置形式。一是跨村、跨乡的经济联合体,相对独立,比较稳定,有正式党员3人以上的,可建立党的支部,由经济联合体所在地党组织领导,或由所在地党组织确定其隶属关系。比如碑记乡,针对煤炭企业和水泥企业党员队伍的实际,从有利于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的角度出发,分别建立了煤炭企业党支部和水泥企业党支部。二是针对“有党员无组织”的私营企业,要因厂制宜采用不同形式,灵活设置私营企业党组织。其中对坐落在乡镇所在地的私营企业,可采取以下办法:企业规模大,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又有合适支部书记人选的私营企业,一般以企业为单位建党支部;企业规模小,正式党员3名以下,或虽有3名以上党员但由于各方面原因一时难以单独建党支部的私营企业,就近或按行业建立联合支部,或者将这些党员直接划归工办党支部管理;对坐落在行政村的私营企业,除企业规模较大,党员数量较多外,为理顺同行政村支部的关系,一般设立党小组,归行政村党支部领导。党员数量较多且已建立党总支的行政村,也可建立企业党支部,归行政村党总支领导。三是在一些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设立党小组。如资兴东江镇田心村,近年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蓬勃发展,相继成立了东江菜、东江鱼、生猪等5个专业协会,在此基础上,每个专业协会都成立了党小组,紧密了村党组织与村支柱产业的联系,有效促进了产业发展。四是对外出的党员,要根据外出时间和人数来设置党组织。外出时间较长,人数又较多的,可建立临时党支部或正式党支部,人数较少的可建立临时党小组或党小组,原则上由本乡或本村党组织领导;从业地点比较固定的,也可由所在地党组织领导或由所在地党组织确定其隶属关系。
3、明确目标,逐步建立和健全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的新格局。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服从和服务于农村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适时地调整和改进党组织设置,需要新建的新建,需要调整的调整,需要改进的改进,在调整和改进党组织设置中,要注意把握三条原则。一是服务经济的原则,要从有利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调整和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二是行业相近、地域相邻的原则。新经济组织和其他组织以及行政村新建、改建、联建党组织要按行业、地域相近的原则调整和改进组织设置。三是便于工作的原则。要根据党员从业性、流动性来设置党组织,以增强党同群众的联系,加强对党员的管理。具体思路是要建立一个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纵横结合,覆盖整个农村的党组织设置新格局。
第五篇: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基层党组织能力建设
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基层党组织能力建设
[摘要]当前的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社会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它向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能力~iU,l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核心和根本目标,它包括执政能力、引领农村经济发展、引导农村文化建设和统筹农村社会发展的能力。制约农村基层党组织能力建设的因素主要有思想认识不足、队伍建设滞后、管理体制、发展现状制约等方面。对此。应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基层党组织;能力建设;陕西省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切实搞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坚持党管农村的重大原则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保证。当前,一些地方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存在着诸如观念滞后、队伍结构不合理、文化素质偏低、组织功能弱化等问题,因而导致基层党组织能力不足。切实解决这些问题,努力提高基层党组织的能力和水平,乃是关系新农村建设的一项根本任务。本文从农村现代化的视角,以陕西省为重点,简要分析农村基层党组织能力建设的相关问题。以冀有助于农村基层党建和新农村建设。
一、“后发”现代化中的农村问题
“后发”现代化是在传统农业社会内部展开的,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农村发展的迟滞现状成为制约现代化进程的关键环节。同时,农村还是影响国家政治秩序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在现代化政治中,农村扮演着关键性的„钟摆‟角色……如果农村支持该政治制度和政府,那么,该制度自身就可免遭革命之虞,政府也有希望使自身免受叛乱之虞。如果农村处于反对地位,那么,制度和政府都有被推翻的危险……在一个具有有限政治参与的体制内,传统的乡村精英分子的支持足以使政治保持稳定。而在政治意识和政治参与正在拓宽的制度内,农民就成了决定性的集团。”因而,国家有必要高度重视和顺利实现农村的现代化转型,方能最终实现现代化起飞。
在亚洲“四小龙”所开创的“东亚模式”中,这一点极为明显地表现出来。“东亚模式”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处理好农村发展和推进工业化之间的关系。比如,台湾地区先后进行了两次土地改革。第一次土地改革“通过田赋征实、肥料换谷等制度,台湾工业化从农业和农民中获取了大量的资本积累。据有关研究,从农业部门流出的剩余,1952年为44亿元,1952—1955年的年平均量为49亿元,1956—1960年的年平均量为31亿元”。第二次土地改革则以推行共同经营和委托经营为主,旨在促进土地所有者和生产者的分离,实现农业的专业化生产、机械化耕作和企业化管理。“如果说台湾的第一次土改解决了土地所有权问题,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那么第二次土改才真正解决了台湾农业现代化问题,使台湾的农业与工业一起走上了现代经济发展的大道。”和台湾地区一样,韩国在工业化取得一定成效后,时任韩国总统的朴正熙亲自主持发起了旨在推动农村发展的“新村建设”运动,以协调工农业发展和社会整体进步。通过这一运动,农村的落后现状得以彻底扭转,工农城乡差别大大缩小,实现了现代化起飞。
30年来,我国的现代化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但在现阶段,“三农”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要继续推进现代化,就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和促进农村的全面进步,以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可以说,我国现代化的全面实现,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在此情况下,党和政府适时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而“十一五”时期则是推进现代农业、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和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关键时期。党的十七大报告更鲜明地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这就把新农村建设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之中。这些都意味着我国的农村现代化进入到一个全新时期。
党的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保证。农村现代化新时期的到来也向农村基层党组织提出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的核心则是其能力和水平的大幅度提升。因此,笔者认为,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心应该是能力建设,这是关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问题。
二、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能力要求
具体而言,新农村建设要求基层党组织主要提升以下四个方面的能力。
(一)农村建设新阶段中的执政能力
农村基层党组织体现着党对农村的彻底领导。在农村现代化的新阶段,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仍应置于首位。
首先,要更坚定地坚持和强调“党管农村”的重要原则。针对近年来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不力的状况,必须强调党管农村、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是我党的一项重要原则,在面临诸多新问题新挑战的情况下,非但不能削弱和淡化党的领导,反而要更加坚持和强调这一重要原则。
其次,对村民选举活动要积极参与和主动领导。《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三条是基层党组织领导村民选举的明确法律依据,因而应该积极参与和主动领导。积极参与,就是积极做好宣传动员,引导村民认真、正确地行使权利;也应该动员党支部成员作为候选人公平参选。主动领导,就是配合村民选举委员会做好选举组织工作,并切实履行监督职能,保证选举公正。
最后,坚持对村委会的领导和对村务公开的监督。由于人们对村民自治的片面理解,在一些地方出现了党支部难以领导村委会的现象。笔者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制度创新,从制度层面上增强党支部的群众基础。近年来开始普遍推广的“两票制”、“两推一选”、村两委的“一体化”、“一肩挑”等,都是值得重视的探索。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的“村党支部书记兼任村民代表会议主席”、“双签制”的做法,很好地解决了党支部与村委会“民意基础不对称”的问题,增强了党的群众基础,有力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
(二)引领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干部,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致富、带富能力,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大幅增收,已成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首要任务。”对于处于西部的陕西农村来说,这方面的能力建设更显重要。
首先,要树立强烈的市场意识和现代农业理念。在西部农村中,农民的市场观念不强,缺乏现代农业经营理念,小农生产经营依然占优势。基层党组织要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必须树立强烈的市场意识,以市场化和产业化建设现代农业,促进特色产业形成。
其次,积极促进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形成。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其迅速准确的市场信息、较高的专业化水平,通过产前、产中、产后的一体化服务,降解了分散农户的市场风险,并通过利益机制把分散的农民连接成为一体,成为农村社会中一种具有多元功能的社会组织。基层党组织应该积极促进这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形成,以其发展经济和整合农村社会的独特功能,服务于新农村建设。
最后,努力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挥农村基层组织作用应以一定的村级集体经济为基础,但是,现有村级集体经济普遍表现出困难重重、发展后劲严重不足等不利态势。基层党组织要更新观念,努力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三)引导农村文化建设的能力
面对农村文化凋敝、主体价值观缺失、一些落后腐朽思想死灰复燃的严峻现实,基层党组织应具备引导文化建设能力,以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阵地。
首先,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当前,各种自私自利的、消极颓废乃至腐朽堕落的思想观念在农村沉渣泛起,喧嚣一时,扰乱了农村的人心,搞坏了农村社会风气。基层党组织要积极重视“乡风文明”建设,采取农民喜闻乐见的多种文化形式,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和谐农村社会。
其次,宣传现代民主、法治理念的能力。即利用村民自治这个契机,积极宣传和引导农民群众,普及法治理念,为乡村社会增添法律文化,以法治理念促进新农村建设。
最后,重塑集体主义观念的能力。近年来,集体主义观念受到了种种责难,似乎它和市场经济是天然不相容的。然而,我们发现,从闻名遐迩的南街村、华西村到小有名气的陕西省户县东韩村、礼泉县白村等,正是集体主义观念提供了强大发展动力。因此,基层党组织应该努力重塑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农村的思想凝聚力。
(四)统筹农村社会发展的能力
新农村建设是推动农村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旨在全面、整体地推动农村发展。在内容上,它包含了经济发展、政治文明、法治强化和文化建设;在结构上则是着力优化新农村建设的组织领导、建设主体、资源供给、人才供应等要素。从短期目标而言,新农村建设要促进农村经济社会进步,改变农村发展不足的现状;从长远目标而言,则是要实现农业和农村的整体现代化,彻底改变现存的城乡二元结构。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学会正确处理多方面关系,包括争取资金与挖掘内部潜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文明乡风建设、坚持领导与转变职能等。总之,要统筹经济、政治与文化均衡的发展,推动农村整体进步。
三、基层组织能力建设的制约因素及其解决措施——陕西省的探索和实践
根据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能力建设的制约因素和陕西省的实际做法,笔者提出如下解决思路:
(一)思想认识不足。重在教育和规范
对于基层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应有的作用和能力,不少基层党组织还存在着模糊认识,缺乏思想上的重视和准备。对此,应扎实开展对基层党组织成员的思想教育,并强调教育的规范化和设定明确目标。在教育规范化方面,陕西省委通过建立健全教育培训机制,组织实施素质培训工程。要求各市委每3年对乡(镇)主要领导干部进行不少于1个月的普遍轮训,各县(市、区)委每年要对基层组织成员进行不少于10天的培训。同时,设定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中长期目标,即以“三级联创”活动和“旗帜工程”为契机,争取通过5年努力,使全省80%的乡(镇)党委达到“五个好”乡(镇)党委建设目标,90%的村级党组织达到“五个好”村级党组织建设目标。
(二)队伍建设滞后。应予调整和加强
农村基层党组织整体队伍状况是制约其能力建设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当前基层党组织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结构不合理,“„三偏‟现象突出:在许多农村,党员队伍存在着年龄偏老、文化偏低、数量偏少的„三偏‟现象”;二是党组织活动难以保证,党员队伍出现“断层”;三是党组织工作状态不佳。对这些问题应努力调整。
首先,积极推行制度创新,选好“带头人”。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两推一选”、“双推直选”、“公开选聘”、“下派任职”等办法选好“一把手”,普遍收到实效,值得认真研究和推广。陕西省宝鸡市千阳、凤翔和太白三县开展的村支书“公选”颇有典型意义。三个县首批“公选”村支书共131名,并且实行“异地任职”,有力促进了党支部工作。其次,促进组织完善与素质提高。尤其要注重在青年农民、外出务工人员、专业协会负责人、致富能手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切实解决“三偏”问题。陕西省委制定了专门规划,力争到2010年,全省农村党员中35岁以下的比例达30%,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达40%;到2020年,农村党员中35岁以下的比例达40%,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达50%。
(三)管理体制阙如.需要认真健全和完善
当前基层党支部管理体制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村“两委”关系不协调;普遍缺乏对村基层党组织的跟踪管理和明确的考核标准;激励机制不够,基层党组织队伍的待遇难以保障;税费改革带来农村基层组织面临“无钱办事”的困境、村级债务问题突出等。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人手。
首先,通过交叉任职,理顺现行村“两委”关系。积极推行和提倡具备条件的村支书兼任村委会主任,提倡具备条件的村“两委会”其他成员依法实行“交叉任职”。陕西省委提出,力争到2010年。村支书兼任村委会主任的比例达到50%,村“两委会”成员“交叉任职”比例达80%。
其次,建立考核奖惩制度,完善对农村基层组织的管理监督。陕西省已经全面推行村干部“年初工作承诺制、年中检查初评制、年末述职评议制”的“三制”管理办法,将考核结果与经济报酬、调整使用和评先评优挂钩。完善任期、离任审计和责任追究制度。
最后,建立完善待遇保障机制。拟逐步将村干部的补贴报酬直接列入市、县(区)财政预算;积极推行在职、退职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探索村干部“年薪制”和公职化的路子;多途径解决村干部的政治待遇问题。前述陕西省宝鸡市三个县“公选”村支书的另一亮点就是“年薪制”,通过待遇保障提高了工作积极性。
(四)发掘自身潜力,寻求突破口
长期积累下来的发展滞后,不利地域条件和较为闭塞的文化环境,传统习惯对市场的天然排斥等,是西部农村面临的普遍性问题。因此,基层党组织必须从发掘自身潜力人手,认真寻求突破口,然后才能带动发展。在这方面,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张堡镇白村的经验值得重视。
白村从一个没有优势的落后村一跃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首先得益于组建了一个好班子。在村支部书记的带领下,班子成员增强了“村荣我荣、村衰我耻”责任感。他们把企业模式和竞争机制引入班子内部,实行项目包抓,责任到人,并进行考核奖惩;开展“党员九带头”活动,发挥党组织的整体优势。其次,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和思考,明确提出“舞水果龙头,敲养殖锣鼓,奏三产乐章,唱经济大戏”的发展思路。现在白村年产优质果6000多吨,2005年此项收入就达1000多万元。村里还积极走农商结合的路子,多渠道增加群众收人。最后。为了保持发展优势,白村注重培养新农民。村里筹资定期举办科技知识讲座、实用技术培训、组织外出参观学习等,树立新观念。在全村评选十星级文明户和长年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树立新风尚。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内容丰富,目标要求甚高。当前应该围绕着提高能力这个核心来推动建设。真正体现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扎实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动农村社会发展,促进小康社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