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论文

时间:2019-05-15 11:10: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论文》。

第一篇: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论文

[摘要]对于农业大国来说,为了更好地进行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想方设法促进国家农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在我国的经济管理中,农业经济管理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而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如何做好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对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文章结合实际简要分析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对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现状加以分析,并据此提出一些做好新农村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新农村建设;发展

对于作为农业大国的我国来说,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国家社会发展的重点,且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充分体现出我国的综合国力。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现代化程度的不断加深,随着科学技术被广泛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当中,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为了寻找出一条适应市场发展的农业经济模式,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就要在把握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发展趋势、分析当前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探寻做好新农村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对策。下面结合实际对此加以探讨,以期为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1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的趋势

1.1农业经济管理更加现代化,农业经济管理思维向现代农业管理转变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药内容就是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实践提示,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水平是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得以提高、农民收入得以增加的重要物质保证。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实现农村经济管理现代化趋势已经无法阻挡。此外,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为确保农业经济发展,将着重加强农产品的深加工,在注重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同时,也将对农产品的可持续发展给予更多的重视。因此,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势在必行,而转变我国经济管理方式和思维也是大势所趋。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今后必须重视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和思维方式的转变。

1.2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被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农业经济管理也需要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最大限度地满足时代、市场对农业经济管理的新要求,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农业经济管理当中,以提高信息交换的实效性,保障农业生产过程的高效性,以提高农民的收入。

1.3农业经济管理生产化

随着农业合作政策的出台,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由利益政策连接起来的农业经济产业化机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某些大型企业的带动下,开始实现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不仅使大型企业的生产需求得以满足,也促使农产品实现标准化生产,充实了农民的腰包,增强了的农业经济效益。由此可知,农业经济管理产业化也将是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2新农村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尚未建立健全新农村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体制

虽然我国的市场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尚未给予农业经济发展高度的重视,且重视程度远远不如工业发展,这样导致当前仍然未建立健全和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导致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也和农业社会结构不相适应。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滞后性导致农业经济管理活动失去了执行力,不利于农业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2.2部分农业经济管理人员未充分认识加强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对于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的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国家相关部门和领导都对此予以了高度的重视,且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出台了相关政策。但是,部分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尚未充分认识到加强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忽视农业经济管理所产生的作用和效果,他们的思想观念尚未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与时俱进。这样使得他们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无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够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要求的指导下有充足的执行动力,容易在实际工作中出现原本应当避免的漏洞,对农业经济管理造成极大的影响。

2.3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工作素质有待提高

不少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缺乏与时俱进的思想,不能够及时吸取新政策的营养,不能够在掌握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对农业经济管理方法、模式加以研究,缺乏工作责任心,缺乏主动探究新型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的积极性,不仅有的管理人员不具有比较高的执行能力,而且自身知识结构单一,综合素质水平低下,导致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不能够适应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对当地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造成某种程度的限制。

3做好新农村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策略

3.1完善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体系,转变农业经济管理思想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为做好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就要对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加以优化和完善,建立一个和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体系,以满足社会经济变化需要。此外,还需要转变农业经济管理思想,如应当更新农业发展观念,完善新型农业经济结构,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注重农产品深加工,实现农产品多元化发展;想方设法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等。

3.2重视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建设,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大力加强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建设,定期对农业经济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增强他们对加强农业经济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他们的工作责任心,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水平,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帮助他们逐步形成全新的现代经济管理意识,提高他们的知识能力素质,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以适应当前经济的发展趋势。

3.3大力推进农业经济管理产业化发展

政府部门应当加大对农业经济的资金投入力度,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想方设法引进更多的现代化设备,吸引和招收高素质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投入到农业经济管理当中。结合实际,建立相应的合作社,注重原料生产加工,做好农产品原料加工的基地规划和特色产业园建设,使其符合国家新农村建设体系的构建要求。重点扶持农业龙头产业,促使农民、企业和市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相关部门需要在相关政策上给予产业化经营商相应的优惠,促使其更好地发展,以促进相关专业化合作组织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3.4大力推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

政府应该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村资金投入计划,结合不同的农业发展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当地发展的具体方针政策,给予适当的资金倾斜投入,从而帮助农村农业的信息化建设。此外,在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升过程中,应该重视对现代信息化技术人员的教育,培养农业信息化所需要的真正技术人才,这样才能够实现信息化建设与农业发展的有效结合,加快我国农业的建设。与此同时,不仅要鼓励技术人员勇于创新,以研发出满足农业经济管理需要的相关信息化技术,还需要重视对农民进行教育培训,教授给农民一些最基本的农业信息化知识,确保他们具有最基本的信息化能力。总之,应当充分认识到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加以解决,实现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科学、有效的农业经济管理,保证农村经济可以一直沿着科学发展和和谐发展的道路稳定向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整体需要。

参考文献:

[1]肯四才.新农村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措施探讨[J].经济管理,2014(12):143.[2]王丽珍.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之我见[J].现代经济信息,2013(10):49-50.[3]徐雪,孙航.贵州省黄平县农业经济管理发展调研[J].商场现代化,2012(22)89.作者:刘喜江 单位: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农村经济管理总站

第二篇:新农村农业经济管理论文范本

新农村农业经济管理论文范本

一、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经济管理现状

1.管理体制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目前,农业经济体制中还没有达到完善,经济体制与经济观念还不能够适应市场机制的发展,同时,农业经济管理制度还不能够适应社会经济体制的发展,与各个先进发展机制不适应。这种不完善的经济管理制度不仅影响经济管理活动的正常执行,给农业发展造成一定的滞后性。同时,农业经济体制管理中出现的不足导致由于利益产生的矛盾加深,使利益的协调不合理。

2.农业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的管理缺乏一定的重视

我国针对农业经济发展提出了重要的规章制度,并颁布了一些列的管理规定。但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这些规定没有得到管理人员的重视,也没有被充分利用到实践当中,使管理上规范化的缺乏,导致农业经济管理的执行力度较薄弱。

3.农业管理人员的执政能力较差

农业管理人员执行能力薄弱。主要由于农业管理人员存在知识掌握不完全,知识更新量少,对于先进技术的利用不够明确,自身知识及执行能力跟不上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市场化的发展需求。因此,必须提高管理人员的执行能力与知识水平,增强农业管理。

二、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

1.农业经济管理思维向现代农业管理转变

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使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开始不断发展创新。目前,农业经济管理逐渐重视农业生产中各个部分的管理。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农业经济管理将农产品的深加工与产品的质量安全方面逐渐提高,坚持农产品的可持续发展,并遵循我国环保的原则。农业经济管理模式逐渐由传统的模式转为现代管理模式,逐渐追求科技的创新与管理方式的改变。因此,必须重视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方式与思维发转变,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2.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

农业管理信息化就是将农业生产和管理以及农业科研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农业管理信息化除了能够服务于农业经济的生产、管理和科研,还可以作为农业经济决策的辅助系统。农业管理信息化是农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农业经济的重要工具,也能实现农业科技的高效开发。

3.农业经济产业化管理

农业产业化带动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农业产品基地建设取得了较快发展。随着农业合作政策的出台,农业经济合作组织迅速发展,以及相关的中介服务组织也得到较快发展,通过利用利益政策连接起来的农业经济产业化机制进一步发展,农业经济市场化的组织形式得到提高。在一些大型企业的带动下,农业产品开始标准化生产,农业产品质量得到有效提升,产生了一大批优质农业产品生产基地,满足大型企业的生产需求,而且带动了农业经济标准化生产水平,通过让更多的农民参与进来,进而促进农业经济效益增强。

三、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经济管理的有效措施

1.提高管理人员对农业管理的重视程度

为了促进新农村建设,加强农业经济管理,必须对农业经济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同时加大管理力度,使管理体制规范化,对农业管理工作进行合理的调整。对于农业人员的培训,应该建立专业的教育培训机构,增强人员的专业知识及能力,促进管理的合理化、加强管理人员对于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视。

2.建立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

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合理的规划是基础、经济的发展是首要、增加收入是关键、管理体制是保障。所以农业经济的发展要以经济为发展中心,并转变管理模式,对农业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农业经济制度进行创新,建立一个完善的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体系。维护机制政府之间要形成一种科学的机制,该机制能有效的调解处理矛盾、协调利益、保障权益、表达诉求,使各个方面的利益得以统筹与协调,从而让人民内部的矛盾得以妥善处理,也让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得以快速的纠正。同时政府部门应强化经济职能和服务职能,使人民的利益得到保障。

第三篇: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景观建筑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我国进行的新农村建设出现的问题,从对现状问题入手分析原因,并提出运用景观解决当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问题。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城镇化 景观建筑学 形态类型学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problem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rural,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auses, try to propose the adop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o solve the current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Key words: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UrbanizationLandscape ArchitectureMorphological typology新农村建设的背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和更加全面的要求。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面临的崭新课题,是时代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关系

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相辅相成,互为条件。新农村的建设为城镇化发张提供了契机,城镇化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城镇化水平有利于加快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进程。有利于提高农业市场化程度。有利于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民整体文化素质。有利于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新农村建设的相关理论 骆中钊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与住宅设计》公国对我国各个时期的农村建设进行了概括总结,并对社会主义时期的新农村进行了展望,分别从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完善公共设施,弘扬传统文化的呢过方面提出十条理念。并对新农村建设前期工作到规划编制工作提出相关原则要求。其理论对新农村建设具有相当的指导意义与研究价值。

由崔英伟主编的《村镇规划》,主要对村镇规划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做了重要阐述,并对村镇规划的编制程序,成果要求方面进行了系统阐明。

由张泉,王晖等编著的《村庄规划》也是指导新农村规划的重要著作,根据江苏省在新农村建设实践基础上,对村庄规划区别于城镇规划的特点要素进行了总结概括,并存创造特色角度,列举了大量的规划实例。最后从技术角度,总结了

适合于新农村建设的相关科技手段。

清华大学的楼庆西教授在《乡土景观十讲》一书中,对乡土建筑,乡土环境及乡土景观等概念做了重要论述。从保护乡土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角度对乡土环境下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关联性做了重要的论述。现状

我国地域辽阔,因气候地域,民族风俗不同,各地乡村文化景观各异。聚落布局与所在地结合自然,建筑类型丰富,成为研究与发展本土建筑文化的原生态基因库。但伴随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兴起,出现了千村一面现象。农村传统文脉的断裂和缺失,原有的聚落纹理遭到了破坏,取而代之的是模仿城市规划的方格子(图1),自然条件,民俗文化等人文环境条件对村庄的规划设计的影响越来越小。

图1(图片来源:呼和浩特规划局)原因分析。

国内对于城市,乡村规划的重视与认识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城市对国家发展的贡献比例比农村大。因此长期以来在学科教育体系方面,对农村规划的重视不够。有关农村规划建设发面的理论研究不足。造成的结果是农村规划建设的相对滞后,并造成城乡二元差距的持续加大。城市需要乡村作为自己的材料,能源,劳动力甚至土地的供应者。这种长期持续的输出没造成了乡村可持续发展问题上的障碍。进而反作用于城市的发展,并最终影响国家整体层面的可持续发展。而与此同时,乡村反倒成为了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聚集地。,这些双高产业经历了由东到西,由沿海到内地的转移过程。先进发达地区被淘汰的落后产能产业在欠发达地区被作为重要的招商引资项目对待。并最终落户到政策监管相对薄弱的广大农村地区。当地政府希望为当地的经济带来益处。而结果却是造成了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并直接影响到所在地居民的生活健康状况,可谓得不偿失。另一个原因是对于中国农业生活生产方式发展趋势的认识有待深入。农业人口的自然增长,固然需要解决住房与建设用地。但如果不能将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作同步考虑。必然是就事论事的盲目扩大建设用地,而如果将城镇化与新农村的概念模糊化,认为新农村就是城镇化,必然在规划设计上犯错误。这种错误的直观表现就是将城市、城镇规划的方法直接用于农村的居住规划。而似乎是为了有意区别于城市规划,或者是为了逻辑概念的需要,将道路及建筑的尺度缩小化,以此来推定这就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另一种观点则是,随着国家对农村土地政策的推进与城镇化的加速,农业人口结构将发生根本性变化。将来从事农业生产的已非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农民将是一种职业而非身份。在农业生产方面,科技附加值增高,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规模化,集约化,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可以料想不久的将来,随着国家户籍制度的深化完善,相当数量的农民将变为城镇户籍人口。因此,单从增加农村建设用地角度,并希望通过城市规划的方式并来节约化的利用土地的规划方式是值得商榷的。

当下的农村已经于解放初期的农村不可同日而语。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初期情况也不同。农村作为城市的原料,劳动力供应地的角色也未根本改变,但二者的输入输出模式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信息化产业的渗透,物联网产业的突飞猛进。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信息化成为农村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而由此造成的劳动力相对过剩问题,以及农村产业结构转型后对农业管理与科技人才的需求也必然成为今后“三农”问题的焦点。而所有以上问题的解决都与新农村规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密切相关。问题解决

基于乡村规划理论的滞后的对策,本人认为是否可以从相对成体系的城市规划理论中进行转接因借。而城市规划理论又可分为“上源”理论(基于哲学认识论并用于认识城市本身的理论)与“下游理论”(用于分析具体城市问题的理论)。乡村规划可以从城市规划“上源”理论获得启发。原因在于考虑到“下游理论”的原初性与包容度。或者说作为分析工具的 “正当性”,将研究对象进行替换,可以从逻辑上保证研究结论的正确性。我们看到的许多将城市规划的具体方法直接用于乡村规划,正是由于错误地采用了“下游理论”的结果。

综合以上分析,作者提出应该运用景观建筑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处理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相关问题。景观建筑学核心是生存的艺术。是关于景观的分析、规划布局、设计、改造、管理、保护和恢复的科学和艺术。它与城市规划的主要区别在于:景观建筑学是物质空间的规划和设计,包括城市与区域的物质空间规划设计,而城市规划更主要关注社会经济和城市总体发展计划。只有同时经过掌握关于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双方面知识、懂得如何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景观建筑学才有可能设计人地关系和谐的城市。[1]

与市政工程设计不同,景观建筑学更善于综合地、多目标地解决问题,而不是单一目标地解决工程问题,当然,综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有赖于各个市政工程设计专业的参与。

与环境艺术(甚至大地艺术)的主要区别在与景观建筑学的关注点在于用综合的途径解决问题,关注一个物质空间的整体设计,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建立在科学理性的分析基础上的,而不仅仅依赖设计师的艺术灵感和艺术创造。

从1858奶奶奥姆斯特德提出Landscape Architecture以来,景观建筑学的内涵发生了很大变化,从最初的风景园林,景园设计到如今的宏观环境规划,环境生态,人类行为以及相关的历史文化层面。我们对其内涵的表述,目的在于说明将景观建筑学作为一种学科手段,运行于当前的新农村建设当中来。而从另自然与人类关系的层面,城市的景观建筑学更多关注如何在建筑为主体的城市内进行外科手术般的环境景观改良。农村的景观建筑学则是处理在以自然为主的广袤空间,协调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的关系。

用景观建筑学解决新农村的规划与设计,是从宏观角度确定新农村规划的理论立足点,而在具体的规划操作层面,我们又引入城市规划方法的类型形态学。以便在关注建筑细部的同时,兼顾开放空间与建筑之间的边角空间。而景观建筑学的操作层面主要正对新农村建设中的非居住空间的规划,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采用多层奶油蛋糕表达方式来确定土地的最佳使用方式,即:首先确定分析因素,这些因素分为气候、地质、地貌、水文、土壤、植被、野生生物生存环境和土地利用等几大类,每种因素用最深至最浅的灰色调画在图上;画成深浅相反的图,所有的图纸都是透明的。根据土地利用,将有关因素叠加,自然形成灰阶图形,将颜色深浅分为5等。最深的色调表示最高的价值,空白表示最低的价值。通过这种方法,用地的性质一目了然,通过对土地价值的了解,确定土地的最佳用途,并据此确定土地管理办法 [2]。

区别于农村的非居住空间,村庄的建设将有三种情况出现:其一,是对原有村庄的改进与整治。改进的原则应该是对原有传统风貌不破坏,对因地制宜的乡土建筑材料的创造性运用。改造的内容也应限定在建筑的加固,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卫生状况的改善。以及对村庄红线的严格界定。其二,是在整治基础上的适当扩建。其三是对人口流出较大的自然村施行撤并。解决的主要办法是类型形态学,类型形态学是从类型空间和结构研究衍生出的对城市形态的研究【3】。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类型形态学用于农村居住空间规划设计的适宜性。并将其概念转译如下:村庄形态学是对村庄类型空间与空间肌理进行研究,区别于城市类型形态学对城市空间和建筑周围的空间关注,村庄形态学则关注村庄空间与建筑周围空间。从中我们也能看出类型形态学于村庄建筑与环境的景观设计研究的适用性。

参考文献

[1]约翰.o.西蒙兹(美).《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俞孔坚 王志芳 孙鹏 译.北京:建工出版社,2000 年

[2] 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美).《设计结合自然》[M] 芮经纬 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6 年

[3] 沈克宁.《建筑类型学与城市形态学》北京:建工出版社,2010 年

第四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思路论文

1基于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内涵与作用认知

将现代信息技术介入到农业生产、农业经营与经济之中,即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其核心在于农业信息的收集、挖掘与利用。推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进程,需要以高质量的人才为基础,基于此,需要关注农民信息化教育,切实提高群众信息化认识水平。此外,还应实现农业生产要素信息化,如空气、水与土壤等,引导农民了解生产要素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依托信息化管理,还可有效把握市场动态,为构建市场主导模式的农业经济创造了条件。基于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现实作用来分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依托农业信息,合理优化与调配农业资源,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依托网络平台,可以高效率共享农业信息,加强不同区域间农业信息的交互程度;及时获取市场动态与市场需求信息,指导与优化农业种植结构;为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现代农业提供信息条件;切实提高农业经济整体质量,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2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具体路径

2.1强化政府引导作用,为信息化实现创造有利条件

在推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进程中,政府应充分发挥积极作用,引导专业人才参与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之中,关注发展规划与整体布局,协调各部门,合理优化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资源。增加财政支持力度,监督资金应用状况,切实将资金投入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中,提高资金利用率。政府部门应结合区域实际,考量农业发展结构与水平,编制符合本地实际的信息化发展方案,如在农村开展信息化培训工作,引导专业对口大学生返乡,对信息化建设项目提供优化政策。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信息化意识,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顺利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2.2推动农业信息网站建设,开展信息化培训工作

建立并逐步完善农业信息网站,构建规范性的信息交流制度,明确信息发布规范,提高农业信息交流频度与广度,推动农业信息共享,以更好服务于农业生产实际。在构建农业信息网站后,需要是安排工作人员定期进行维护更新,做好农业信息收集工作。做好农业信息挖掘,并为农民的生产活动提供有效的信息,指导生产活动,并满足不同种植户信息的需求。网站信息在收集与发布时,需要确保信息具备有效性、及时性与完整性。此外,农业信息应表现出鲜明的针对性,综合本区域内农业发展的实际,重点收集相关的农业信息,提高信息利用率。坚持信息渠道效益,切实让农民体验到信息化所带来的变化与具体效益,从而让更多农民群众主动参与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之中。此外,信息化实现与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群众力量。而农民整体存在着信息化意识低问题,基于此,需要面向群众开展信息化培训工作,通过具体培训让农民准确把握信息化内涵,了解信息化建设的意义与价值所在,引导农民掌握信息化应用方法。可以在农民设置信息化工作小组,为农民提供信息化咨询与技术支持,推动农业信息化进程。

2.3构建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

进行信息化示范基地建设,可以为发挥示范基地引导作用,让农民群众更为直观感受与了解信息化建设的现实价值,提高群众信息化重视程度。政府应通过补助政策、发挥项目带动作用,通过农户自筹与企业优惠等方式,普及农户计算机应用率。引导农民学会通过互联网查询与获取相应的农业信息,加强农业信息沟通与交流,为现代化农业建设奠定基础。

基于农业开展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农业发展模式转型的必要条件。在大力推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要求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发挥政策导向优势,并积极做好农业信息化顶层设计,结合区域实际编制发展规划,合理调配资源,引导社会力量进入到农业信息化建设之中,为信息化实现创造有利条件,关注农业信息网站建设,构建信息交互平台,强化农民培训工作,培养与发展群众信息化意识,发挥示范基地引导作用,让群众真切感受到信息化价值,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扫平障碍,并服务于农业经济。

参考文献:

[1]邢叶东.浅谈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商业,2014,(8):85.[2]王宇飞.关于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6,(27):122-123.

第五篇: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情况调查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情况调查

寒假期间,我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做了一番调查,在这十多天的调查中,我了解了现在农村中出现的很多问题,我采访了一些农户和村干部,我对农村中的一些问题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首先就是农村中的教育问题。因为从三年前农村中就开始执行两免一补政策,即对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段家庭贫困学生实施“两免一补”(免费提供教科书,免收杂费,逐步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这走又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的好政策。而且落实的比较到位.副村支书***说: 为了响应中央号召,我们村为中小学免费发放教科书和免杂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扩大我省“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免费发放教科书资助范围,向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同时免除杂费。“两免”标准为:小学每生每期80元,初中130元,特教95元。按照“一费制”标准,除中央财政负担的免费教科书资金外,其余资金由省、市两级财政各负担一半.2.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在“两免”资助范围内,对贫困寄宿生在校住宿期间补助生活费,每生每天补助1元。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政策可逐步落实,2005年受资助面要达到贫困寄宿生的80%,2006年达到100%,所需经费由县级财政负担。老百姓都说这是一件好事啊。这是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利国利民的大事。老百姓确实感受到了党的温暖。第二个老百姓比较关注的就是免交农业税。皇粮国税,古已有之。直到今天,“交公粮”一词,仍是中国农民的口头禅。在过去几十年中,我国以牺牲农民收入、农村发展的代价进行了城市工业化建设,导致城乡收入差距越拉越大。在经济增长的“大蛋糕”中,占人口总数绝大多数的农民不仅没有得到相应的好处,反而在某些方面还遭受着严重的“不公”。比如在税制方面,城市和农村一直实行的是“双轨制”,广大农民的税负长期高于城市居民。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专门面向农民征收农业税的国家,总税率达百分之八点四。随着城乡贫富差距的拉大,全面取消农业税已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取消农业税,还在于它破除了对农民的不平等待遇。人民群众对这项民心工程感到非常高兴。村民***告诉我,他家有4口人,耕种3亩地、70株橄榄,还做些生意,年收入2万元左右。他说:“现在农民享受这么多优惠政策,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的亲民、爱民。我们对党和政府的农村政策由衷地拥护!”村党支部书记***告诉我,从2003年起,村民们免交“三提五统”,去年又免交种粮耕地农业税,今年起全面免交农业税,全村农民每年减轻负担38万元,基本达到“零负担”。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2004年,全村人均收入达3100元。这对我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农村中依然有很多问题存在,例如农民的就医问题。农民就医是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的问题。我认为应当赶快解决这一问题。,农民就医难主要表现在很多家庭看不起病,还有很多家庭因病致贫,或者因病返贫。对此,各级政府也做了很大的工作和努力,也确实加大了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进一步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定好位,找准位臵,使其真正起到初级医疗卫生保健的功能;第二、要建立农民看病的统筹制度,对于一些特困患者,政府应该考虑解决部分款项,减免他们的就医负担,帮助他们度过难关;第三、要进一步改善农村医疗条件、提高农村医疗水平,可以选派一些有培养前途的高考分数较低的高中毕业生送医学院校进行培养,入学前与他们签定合同,毕业后回农村基层卫生院工作。有条件的县、市医院还可以定期为农村培养实用性医疗人才,进一步充实农村医疗队伍;第四、要增强责任感,进一步关注农民兄弟的身体健康,有条件、有优势的医院和医护人员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广泛地开展各种有利于农民就医的活动。

这就是我在这次社会时间中的调查所的得,农村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政府应该尽快解决,决不能姑息。这次的社会实践我的收获很大,我常常被有思想、有远见、有决策的农民所感动,更被他们的勤劳、朴实的品质所折服。感受也很多。我也感受到了农民的朴素和勤劳。总之,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对中国的农村建设有了一个更全面的认识。这次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虽短,但它留给我们的启迪却是深刻而长远的。我通过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认识了社会,明确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激发了自己的学习热情,真正达到了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目的。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专科)(衢州)调查报告

题 目:关于乡镇行政管理的现状和特征 分 校: 班 级:学 号: 姓 名:

关于乡镇行政管理的现状和特征的调查报告

乡镇是我国政府管理“五级结构”的最末端机构,承担着贯彻上级政策、管理乡镇农村、沟通城乡的重要职责。有道是“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足见乡镇管理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乡镇是我国行政体系的最基层一级,是人民政权的基石、改革的前沿、发展的重点、稳定的关键。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全面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重点在乡镇,工作着力点也在乡镇。乡镇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和水平,直接关系着一个县区、一个市的整体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

乡镇管理是以乡镇政府为核心的乡镇组织依法管理乡镇范围内社会公共事务的活动,其特点主要表现为管理主体的多元性、执行决策的直接操作性、组织运作的综合性、管理环境的中间性和管理对象的涉“农”性。乡镇管理在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乡镇设臵现状

统一设党委、政府、人大、人武部、纪检委(监察室)和团委、妇联。一般乡镇内设党政办,经济发展办、社会事务办、企业办、计生办等等,同时乡镇设臵司法所、派出所、水管所、计生服务所、劳保所、国土所、财政所,和文化站、林业站、农业站等,这些就是传统的七所八站。站所一般3—5人。

二、现行乡镇管理体制的特征与弊端 乡镇管理属于基层管理的范畴,具有:(一)综合性

乡镇管理的综合性特点主要表现在:第一,管理对象和内容却十分庞杂。每一个乡镇都设有党、政、武、企、群众团体等机构,领导着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工作。第二,从管理方法的运用上看,乡镇各项管理工作的开展,各项事业的发展,必须把各项工作加以综合,采取综合性的具体措施和办法,才能把各项工作推动起来,从而收到明显的效果。第三,从管理职能上看,由于乡镇工作的直接性和综合性的特点,综合协调和合作是非常必要。乡镇党、政、经各部门只有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和帮助,才能使乡镇管理朝着预期的目标发展。总而言之,综合性是乡镇管理的一个明显的特点。(二)实践性 乡镇处于我国政权系统的最基础一级,乡镇管理处于广大农村第一线。承担着贯彻上级政策、管理乡镇农村、沟通城乡的重要职责,具体地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并使之具体化,把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乡镇管理必须具体、实际。因此,乡镇管理必须直接面对乡镇各个部门或行业,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乡镇管理必须从实际出发,解决实际问题,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三)群众性

乡镇作为农村基层行政区域单位,实质是乡镇管理机关代表人民群众管理乡镇各项事务。要以广大农民和城镇居民的愿望和要求为基本出发点,一切从群众出发,一切为了群众。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利

益是一致的,管理的本质是为人民服务。乡镇管理不但切实反映和维护农民和城镇居民的正当利益,同时也体现农民和城镇居民的愿望和要求。

综上所述,在现行体制下,乡镇政权的运作和管理特征集中体现为:一是执行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上级党政机关的指令和要求都要通过乡镇来贯彻执行,并具体落实到农民群众中去。二是综合性。乡镇全面负责管理本行政区域的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和财政、民政、公安、司法行政、计划生育等行政工作。三是直接性。除村民自治组织外,它没有下属行政组织,基本上是直接同农民群众打交道。四是非完整性。不象县以上领导机关那样功能完备、机构齐全。乡镇管理体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职能转换不到位。一是管理职能越位。管了许多本应由市场、企业和中介组织管的事。二是服务功能错位。上级将名目繁多的指标分解下达给乡镇,并签订目标考核责任状,有些指标采取“一票否决制”,与乡镇主要负责人政绩“挂钩”。乡镇领导不得不将主要精力投放在落实各项指标上,没有足够精力为农民服务。三是社会职能缺位。尤其是免征农业税后,由于财力制约,大部分乡镇只能维持工作运转,无力承担公共设施建设,影响了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整体水平。《地方人民政府组织法》规定,乡镇政府的职权为七项。但在实际工作中,目前乡镇承担的工作内容十分庞杂,可概括为八大类近50项,乡镇工作事无巨细,包罗万象,面广、量大、事杂,将有些

应由社会承担的职能纳入乡镇管理范围,将有些应由农民做的事情由干部来做,成为“全能政府”、“无限责任政府”。越位、缺位、不到位的情况较严重,有些应该做的工作没有精力去做,而有些不该做的工作却疲于奔命。

(二)站所设臵不合理。站所的设臵大而全,而且带有计划经济体制的色彩。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要求。乡镇不论人口多少,规模大小,站所设臵千篇一律,这种状况增加了财政开支,降低了工作效率。有的站所上划由上级主管部门垂管,又受乡镇属地管理,乡镇和部门之间缺乏有机配合与协作,形不成人才、资金、设施、技术的优势互补。同时还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的现象,即管理型的干部多,服务型的干部少;“万精油”式的干部多,掌握专业技能的干部少;生产型的干部多,经营型的干部少,制约着乡镇功能的有效发挥。

(三)人权事权脱节。突出表现为责权分离,管用脱节。设在乡镇的站所、中心,有的职称评定在县以上部门,考核却在乡镇。不少站所驻在乡镇,人财物却垂直管理,形成“能看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由于乡镇和站所主管部门权责重叠交叉,乡镇责大权小或有责无权,县直部门权大责小或有权无责。《宪法》规定,乡镇政府是我国最基层一级政权,但《行政处罚法》等法规没有赋予乡镇政府执法资格,疑似乡镇在法律规定方面职权残缺,存在着“责任大、权力小”和“任务多、要素少”的现象。如禁止农用车载客、安全生产、农村环保等,乡镇没有执法管理权,但工作还得干,只有“违法行政”。由于职能的弱化,工作手段和方式只能靠单一的教育和说服,而现在利益多元化的状况下这种手段是越来越不被认可,很多情况下是无效管理。在对经济发展的协调中,最常见的是作为为企业发展征地的主体嵌入,让群众理解为官商勾结的负面行动,阻力前所未有,《物权法》出台更加剧了企业征地发展与群众利益的对立,单有的说服已经完全丧失了功能并且容易让乡镇政府卷入具体行为是否具有合法性的质疑,甚至卷入法律纠纷旋涡,难于在对经济的发展支持与老百姓的利益维护中有所作为,陷入干部无能、政府无用的信誉危机。

(四)政事、政企不分。财权、物权为在县区业务部门,事权留在乡镇,存在着“见到人的管不到人,管到人的见不到人”和“有责任的没法管,有权管的没责任”的现象,造成乡镇职能虚化,责任增大,自主权缩小。一些站所上划后,大都承担着本行业的行政管理职能,肢解了乡镇政府的行政职权,难以发挥应有的行政效能。同时,乡镇政府往往包办了企业、事业单位的事;党委政府也很难把党务和政务分开。条块分割,权责分离,乡镇政府很难统筹、协调,不能有效地配臵管理要素,进而充分履行职能。另外,有法律地位但没有执法权。

(五)乡镇债务多,负担较沉重。乡镇财政实际上是转移支付财政,自身没有财政能力,收钱无门,挣钱无路,要钱无缘,要想干事、干成事、不出事,实在苦恼。由于债务较多,负担较沉重,偿还难度大,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乡镇的正常管理工作。同时,乡镇偿还能力有限,主要依靠县区财政加大转移支付额度。并且为了发展和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旧债尚未还清,又累欠新债,有的乡镇不得已向社会集 资,向农村信用合作社借贷。花钱去路多,收钱来路少,乡镇领导穷于应对,甚至无可奈何,不能全身心地投入管理工作、服务活动和事业发展。

上述问题的存在,不能归咎于哪级组织、哪个领导,其成因是复杂的。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五大,经过20年的农村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农村管理体制、管理对象、管理任务、管理方式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既有现实的原因,又有历史的原因;既有社会条件的原因,又有自然条件的原因;既有体制机制的原因,又有资金等管理要素匮乏的原因;既有乡镇自身工作的原因,又有上级组织的原因。这也是目前需要认真思考并逐步进行解决的问题。当前,我国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新情况、新问题大量涌现,乡镇管理必须创造性地回答和解决农村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现实矛盾和问题

下载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摘要: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到全国人口总数的一半以上。农村是农民生活和生产的基地,也是全国人民的生活源泉、国民经济......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规划初探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规划初探【摘要】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在乡村的广泛推进,作为乡村建设重要因素的乡村景观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与研究,同时应该以合理的乡村景观规划作......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社区走势研究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社区走势研究——以湖北省农村社区发展研究为个案 作者:张艳国,胡盛仪来源: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摘 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旨在解决......

    浅谈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土地资源集约利用

    浅谈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摘要:土地的有限性决定其稀缺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提升我国现代化水平的重大而又艰巨的历史性任务,新农村建设中发展经济与保护......

    在建设新农村背景下的中国城镇化

    中央从全局战略高度科学分析和把握形势,提出以新农村建设为战略重点,促进城镇化协调发展。这项重大的历史任务将造福9亿农民,大幅度缩小城乡差距,对于整个中华民族和国家未来走......

    (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产业发展

    红途队实践论文成果: (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产业发展 摘要: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直接影响到就业结构与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乡村发展步入转型升级的新阶段,现......

    毕业论文—建设新农村背景下的农村劳动力

    毕业论文 建设新农村背景下的农村劳动力 转移问题研究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经济管理 姓名: 摘 要 新农村建设运动正在进行,可在部分农村却出现了劳动力短缺,劳动力文化素质......

    农业经济管理

    农业经济,又叫劳动经济,即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劳动力资源的占有和配置。 由于科学技术不发达,人类开发自然资源的能力很低。对于大多数资源来说,短缺问题并不突出。例如,直至19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