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蝴蝶效应与遏制预防职务犯罪
职务犯罪是依法治国的一个重要阻碍和突出问题。尽管我国对职务犯罪活动一直保持高压态势,打击和预防工作不断加强,一大批职务犯罪分子被查处,产生了极大的震慑作用,遏制了职务犯罪不断上升的势头,反腐败“治标”工程取得较大成果。但实际上,由于诱发腐败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尚未完全解决,职务犯罪滋长蔓延之势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控制,职务犯罪仍然有相对较高的发案率。由于目前我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从传统的计划经济转轨至市场经济需要一定过程,相应的政治体制改革不会一蹴而就,必然会出现与转型社会相联系的多种复杂社会心理,因此,职务犯罪仍将出现愈加复杂多变的趋势,使我们面临严峻的挑战。我们怎样才能更好的应对这种犯罪形势呢?产生于上个世纪的“蝴蝶效应”理论及其混沌学,或许对我们遏制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具有十分积极的指导和启迪意义。
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洛伦兹在一次演讲中说:可以预言,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一只蝴蝶偶然扇动几次翅膀,所引起的微弱气流对地球大气的影响可能随时间增加增大而不是减弱,甚至可能两周后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引起一场龙卷风。这就是被称为“蝴蝶效应”的著名理论。混沌学家把“蝴蝶效应”理论表述为: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极小的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巨大差异。这个貌似荒谬的论断,产生了据说是与相对论、量子力学,并称为当今世界最伟大的三大理论之一的混沌学。
混沌学认为,事物的发展,有三个阶段:混沌期-秩序期-新混沌期。所谓混沌期,就是事物将有可能向任何方向发展的不确定时期。事物在发展变化中存在一种模糊的、动态的、不稳定的状态,即混沌状态。秩序期,则是事物将会沿一定的方向按某种规律有序的发展时期。新混沌期,便是有序的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原有规律将失效,事物又进入到一个发展方向不可捉摸的时期。所谓规律,只有在秩序期,它才能显示其作用。这个理论,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有序与无序、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稳定性与不稳定性、完全性与不完全性、自相似性与非自相似性诸范畴辩证统一的世界。丰富了我们的认识论和实践观。它研究如何把复杂的非稳定事件控制到稳定状态的方法,研究世界如何在不稳定的环境中稳定发展的问题。混沌理论的方法对于处理复杂多变、动荡不定的重大事件有特殊功效。
“蝴蝶效应”及其混沌理论虽然由气象研究引出,但事实证明,“蝴蝶效应”确实在现实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屡见不鲜,而且在职务犯罪和职务犯罪的遏制预防中也不例外。
众所周知,今年3月,西安一个小青年彩民爬上广告牌的异常举动,引发了震惊全国的西安宝马彩票事件。由此发现了自1998年以来陕西省185场即开型体育彩票的大部分存在违规操作。14名犯罪嫌疑人被刑事拘留,一批涉案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受到惩处。宝马彩票事件还引发了许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外国友人和普通民众对彩票立法问题的强烈关注。
1999年3月,一封神秘的举报信,敲开了震惊全国的厦门远华走私案的黑洞,引发了福建省的官场大地震,并波及中央政府部门,217名犯罪分子落网,300多名国家机关干部涉案,3名省部级干部,26名厅局级干部,85名县处级干部栽下马,19人被判处死刑或无期徒刑,原公安部副部长李济周,厦门市原副书记刘丰,副市长兰甫受到惩处。这些都是典型的“蝴蝶效应”现象。
此类现象还如,沈阳“慕、马”案,牵出142起严重违纪违法案件,移交司法机关立案追究刑事责任的就有104人。河北省原国税局局长李真案,牵扯出50余起案件。除李真外,涉及厅级干部9人,还涉及到该省国税系统160多人。黑龙江省农业银行原副行长丁志国案涉案70多人,该省绥化市原市委书记马德案则涉及数百人。贵州省查处阎健宏行贿受贿、挪用公款案,带出8名地厅级以上干部和5名处级干部。福建闽江工程局特大受贿案涉及局党委书记、局长、4名副局长等7名地(厅)级干部和19名处级干部。无锡新兴实业总公司非法集资案带出一串案件,涉及2180人。这些案件在当地乃至全国产生的影响是难以估计的。这些串案、窝案、片案和案中案;这些查一案,牵一串,带一片的现象,都表现出明显的“蝴蝶效应”。
运用“蝴蝶效应”理论,仔细剖析上述这类社会现象,我们可以看出其“蝴蝶效应”的产生一般来说有三个基本条件:
第一、初始条件的偏差。这个偏差是相对于事物发展正常需要的,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从职务犯罪“蝴蝶效应”现象看,其初始的触发因素,往往是某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一念之差,一次细小的不自律检点的行为或违纪放纵或履行职责的疏忽。他们在执行党和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发生细小的偏差,而这个偏差,如果又出在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身上,或者这个偏差,恰恰又是很多有着密切利害关系的别有用心的人求之不得的,那么,这个细小的偏差就会被效仿、利用、扩散或者泛滥。宝马彩票事件中犯罪案件的初始偏差,或许就源于1988年在西安最开始的那次承包私人发行的违规行为偏差。由于它没有被及时纠正,而被“发扬光大”,被一百多次的复制扩散,终于酿成彩票犯罪串案、窝案。从遏制预防职务犯罪的“蝴蝶效应”现象看,其初始的触发因素也是源于细小的异动。如串案、窝案有的仅仅是一次巨款丢失被路人拾到而暴露;有的只被包工头怒骂,无意间露出马脚;还有被小偷偷出来的,被情人日记泄露的,也有“义女”失盗牵出“干爹”赠金的,市长被杀引出巨贪书记的……更多的是由于反腐机制的加强,遏制预防犯罪措施的创新,拔起萝卜带出泥的,或者社会各界对腐败的强烈反映、新闻媒体对腐败的高度关注,敲山震虎震出来的。一些案件的蛛丝马迹,由于上级领导、司法机关,监督部门高度重视,加上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广泛支持,一次反腐的“蝴蝶效应”就得以产生。人们记忆犹新的孙志刚事件,竟然改变了沿用几十年的国家收容体制。
第二、事物间存在相互依赖性。由于事物之间有相互依存关系,使得一个小小的误差有可能通过一条条相关链传送放大,最后导致极其意想不到或者不堪设想的后果。事物间的相互依赖度越高,发生“蝴蝶效应”的可能性越大,因为较高的依存度使得一方的误差往往会对其他各方造成巨大影响,进而被逐步扩大,形成难以预测的结局。厦门远华集团的走私犯罪的演变过程表明,走私犯罪紧紧依赖着当地海关、工商、缉私、税务等机关部门和上上下下的关键职位的大小官员,依赖着他们的腐败、渎职,否则走私犯罪寸步难行;而那些经不起历史考验,置党纪国法与不顾,贪图利用手中的权力以权谋私的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又紧紧依赖着远华集团走私犯罪获得的金钱来满足他们日益膨胀的腐败贪婪需要。而这些腐败分子相互之间,它又需要利用关系网,互相串通,上下密谋,内外勾结;下面作案,上面掩护;台前幕后狼狈为奸。正是这种犯罪体系内部之间的高度依赖性,使犯罪隐蔽狡诈,容易扩张,形成“蝴蝶效应”。
第三、不可预测性因素的介入。以不可预测性因素的介入,扰乱了原有系统内的正常秩序,事物间可确定的关系被不可确定所替代,使得由初始条件误差引起的一系列后发事件发生在混沌与秩序的边缘,从而产生不可预测的多样性后果。这是“蝴蝶效应”理论最值得玩味的地方。由于腐败分子一般具有特殊身份和智商高的特征,因此其腐败行为都十分狡诈,善于自我包装,自我保护,善于反侦查,防暴露。不少腐败分子熟知国家的政策法律和监督机制诸,有的本身就掌控着国家的重要权力,如“皮包丢失”,“情人日记”,“包工头怒骂”“义女失窃”不是意外,如果群众的举报,监督部门的反腐新举,贪官们预测到了,就会早有防范。一个小青年彩民会采取爬广告牌的举动来回答彩票主办方的非公正待遇,是谁也预想不到的。而媒体咄咄逼人的高度关注,更是其预料之外的事。但,正是这些不可预测性的因素的介入,促成了宝马假彩事件的“蝴蝶效应”。
那么“蝴蝶效应”及其混沌理论究竟对我们遏制预防职务犯罪的工作有什么启示呢?
一、警示我们对职务犯罪初始的细小萌动应重视予以及时纠正。
我们常说“船大只怕钉眼漏”,“粒火能烧万丛山”、“善终者慎始,谨小者慎微”,但现实是,我们到处都可以看到对职务犯罪初始的细小萌动现象重视不够的情况。诸如对违纪行为视而不见,对违法行为轻描淡写,对监督不力、不负责任的态度蜻蜓点水等等。诚然,并非任何微小因素,都能导致“蝴蝶效应”的发生。它的发生需要“一定条件”,但,如果正好它们处在前述的三个条件之中,或许正是某个看似细小的违纪或违法行为,正是某个监督环节的细小过失,就会形成不久以后某个危害极大的职务犯罪串案、窝案、片案的重要起因。那种认为众多的违纪违法并没有酿成巨大危害社会的“蝴蝶效应”,而对几个细小的违纪违法现象大惊小怪、是故弄玄虚。这样的侥幸态度,危害是非常大的。
有一首外国民谣可以帮助我们形象的理解 “蝴蝶效应”给我们预防遏制职务犯罪工作的重要启示。这首民谣说:“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马蹄上一个钉子是否丢失,本是初始条件的一个十分微小的差错与否,但它随着时间的变化和这个过程中一些相关因素的变化,其结果却是,一个帝国或存或亡这样根本性的,意想不到的差别。
混沌理论认为在混沌系统中,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这就告诫我们:要特别注意初始条件、初始状态、出发点上的微小差别,要对这方面的微小差别保持高度的“敏感性”。战略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这似乎已不成为什么特殊的名言,我们对那些战略性的“大”的东西的关注,有时候甚至超出了我们的热情,然而在遏制和预防职务犯罪的工作中,日积月累的那些“小”的东西却着实让人震憾。防微杜渐,谨小慎微是许多人许多年后才能明白的浅显的道理。细节在遏制和预防犯罪机制体系发生变化的时候才会显示出它的威力。可见,防止因制度的细微偏差,造成消极效果的“蝴蝶效应”是我们应该得到的重要启示。所以,对职务犯罪初始阶段细小的萌动趋势予以及时纠正是遏制“群蚀群蛀”严重职务犯罪现象的重要之处。
再就是尽早发现捕获偏差。越是在扰动产生的初期,扰动带来的偏差解决起来就越容易,当然,如果事情发展大了,越是从源头寻找扰动发现偏差,要求的能力就越高,投入也就越大。当扰动传递得越远,就会被越来越放大,虽然发现起来越来越容易,但解决起来的难度却越来越大,甚至难以控制。所以,在设计发现和解决偏差的机制的时候,就需要掌握这样一个平衡点。系统的设计应该是去发现并解决那些已经有苗头而处在可控制阶段的偏差。就职务犯罪遏制与预防来说,我们的教训太多。如今,对监督的忽视仍然是严重的问题之一。
中国有句传统的古语:“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司马迁说这是《易》中之语。这个中华古训和“蝴蝶效应”的现代科学理论相距漫长的岁月却不谋而和。古代智者和现代科学家巧妙一致的见地,都告诉我们,职务犯罪遏制和预防工作本身容不得半点差错,一有偏差苗头,也应及时纠正。
二、警示我们要提高全社会遏制预防职务犯罪的敏感度和警觉性。
引起“蝴蝶效应”的主要原因不仅仅是蝴蝶,蝴蝶只是一个触发因素,而事物之间存在的相互依赖性,对蝴蝶的敏感性是更加重要的因素。所以,要避免负面的“蝴蝶效应”,就要阻断产生这种“蝴蝶效应”的事物之间的依赖性,降低其相互间敏感性,将犯罪阻断在局部,防止其泛滥。同时,要形成遏制预防职务犯罪的预警系统,提高全社会遏制预防职务犯罪的敏感度和警觉性。做到“系统监督,监督系统”,使得微小监督漏洞偏差扰动产生的扩展不至于在没有控制的情况下无限制的传递下去,从而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当前,由于我国的法律制度建设相对于飞速发展的经济建设显得滞后,社会主义民主尚不成熟,权力缺乏充分有效的监督,对外开放带来的外来消极因素对人们世界观、价值观的巨大冲击,因此,潜在的负面“蝴蝶效应”的风险也在扩大。一旦某可社会发展条链上的某一点发生变异,某个监督环节出现漏洞和偏差,引起某个系统坍塌的危险很大。所以,要保持遏制和预防机制体系对职务犯罪细小的萌动的高度敏感和警觉,使得职务犯罪细小的扰动,能够在局部就被缓冲掉,而不至于在整个系统里面放大而带来更大范围的灾难性的后果。
三、指导我们利用积极效果的“蝴蝶效应”遏制和预防职务犯罪。
如前所述,“蝴蝶效应”带来的不一定都是负面的,也可以作为积极的重要手段。任何一个系统都可能或者说在某一个时期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这就是说,看似强大的严密的系统,有可能存在被细小的扰动而引起坍塌的可能。这就是说,我们可以找到那个系统中业已存在的不平衡状态点,使用很小的启动,形成巨大力量为我所用,摧毁该系统。从我们过去查办的串案、窝案、片案可以看出,不少职务犯罪都不是孤立的,往往在一个地区,一个单位,一个系统形成严密的系统,尽管其上下庇护,互相串通,手法隐蔽,勾结严密,但也有内外矛盾,也有行为纰漏。如果善于从这些不平衡点入手,就可能掀起飓风。特别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加速、互相依赖性加强、虚拟特征日益明显,我国法制建设还在加快健全和完善,各种新型犯罪不断产生的情况下,一点很小的初始扰动,都有可能被放大后变成一场巨大的法制风暴。
在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实践中,要主动地利用“蝴蝶效应”,扩大遏制预防职务犯罪的效果。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和网络时代,人们不仅可以从广播、电视、报纸中获取和交换信息,移动通讯网、互连网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人获取交换信息的重要途径,而且由于网络的互动性、参与性,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网民参与其中,我们要及时把握时代特点,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扩大我们的遏制预防工作效果,制造一次次“蝴蝶效应”,使更大规模的遏制预防职务犯罪的龙卷风刮起,以强大的“蝴蝶效应”产生更加广泛的震慑效果,推动法制的进步和发展。
四、提示我们对职务犯罪的复杂现象和遏制预防职务犯罪中的复杂问题,要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
“蝴蝶效应”理论告诉我们,要以稳定的心态面对非稳定的事件,在非稳定环境下谋求稳定发展。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及时把握职务犯罪的动向和遏制预防机制发挥作用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手中有方,面对复杂情况,处乱不惊。考察一些职务犯罪预防工作起步早、成就突出的国家和地区,不难发现,它们往往拥有关于职务犯罪预防立法,把预防职务犯罪确立为依法必须进行的工作,应当预防而不预防,就是违法。在这一点上,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第二,走好分叉发展之路。现实世界的事情充满了敏感性和突变性。我国正处在各个方面的高速发展时期,新的事物不断涌现。当形势向着更新更高的方向转变发展时,我们要从各个方面及时适应。职务犯罪的手段变了,我们的遏制预防措施应该是早有准备,及时应对,尽量避免滞后,减少犯罪给社会发展造成的阻碍和危害。努力使我们的工作走好同步前行之旅,注意与新知识的同步,与新规则同步,与新行为方式的同步,与新的世界观同步
第二篇:加大预防查处力度遏制民生领域职务犯罪
加大预防查处力度遏制民生领域职务犯罪
时间:2008-5-10 来源:本院 责任编辑:梁为华 浏览次数:992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检察机关作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在保障民生、维护稳定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民生领域尤其是社会保险、土地赔偿、医疗卫生、移民补偿、新农村建设等领域的职务犯罪案件日益高发,开展对民生领域职务犯罪的专项查办工作成为检察机关当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所要完成的重大任务。在查办民生领域职务犯罪案件专项工作中,检察机关必须认真分析当前民生领域职务犯罪的特点,深入把握其症结,才能更好地化解矛盾纠纷,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一、当前民生领域职务犯罪的主要特点
近年来,民生领域职务犯罪案件呈现明显的高发态势。我院2005年至2007年查办的职务犯罪案件中,发生在民生领域的职务犯罪案件数量逐年攀升。2005年查办民生领域职务犯罪案件8件8人,占当年立办职务犯罪案件总数的38.1%;2006年查办14件14人,占当年立办职务犯罪案件总数的63.6%;2007年查办16件16人,占当年立办职务犯罪案件总数的69.6%。今年截止目前我院查办职务犯罪案件6件6人,全部为民生领域职务犯罪案件。从我院办理的案件看,民生领域职务犯罪案件有以下特点:
1、犯罪活动牵涉面广,渗透到民生领域的各个方面。近年来,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社会保险等领域一直是民生所系的重要领域,也是职务犯罪高发、易发并被检察机关重点关注的领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民生领域职务犯罪活动逐渐向不易察觉的部门蔓延滋生。过去被认为是“清水衙门”的教育部门、科研部门、卫生部门,近年来职务犯罪案件也屡有发生。如被我院立案查处的市实验小学后勤主任何某贪污、受贿案中,何某借校服采购、实验用品采购和食堂管理的职务便利,巧立名目大幅加价,在赚取学生钱财的同时还收受供应商高额回扣,导致学生家长怨声载道,部分身为下岗职工的学生家长到市教育局集体上访。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我院查处的民生领域职务犯罪案件共计44件,其中国土管理部门7件,农业部门8件,教育部门5件,卫生部门10件,劳动保障及社会保险部门13件,科研部门1件。职务犯罪行为已经渗透民生领域的各个方面。
2、系统性窝案串案突出,危害性大。从我院已查处的民生领域案件来看,系统性的窝案串案占整个民生领域职务犯罪案件的比例已经接近80%。有的案件涉及到了一些级别较高的领导(副处级二人);有的涉及到了一个单位集体腐败,甚至出现“洪洞县里无好人”的尴尬局面;有的涉及到了几个不同的部门和单位。系统性的窝案串案多发,很容易在一个部门、甚至在不同部门形成普遍恶劣的风气,产生“集体无意识”下的腐败气候,其潜在的腐蚀性、危害性无法估量。如2005年我院查处江汉石油管理局工农办主任李某(副处级)、副主任杨某(正科级)、金某(副科级)共同贪污土地赔偿款的窝案后,办案人员根据此案中掌握的线索,在2006年又查处了潜江市国土资源局积玉口土管所前后两任所长黄某(副科级)、张某(副科级)等五人私分江汉油田对农民的青苗补偿和土地赔偿案。在审讯过程中,该所前任所长黄某交代,他们的行为最初是“得益”于其好友、江汉石油管理局工农办主任李某的“启发”。从掌握的证据看,石油管理局工农办和积玉口土管所发生的两起窝案,在做帐、分赃等多个环节的手法都惊人地一致。
3、大都为贪污挪用案件。从近年来我院查处的民生领域44件职务犯罪案件看,多为贪污、挪用公款,其中贪污案件24件,占总数的54%,挪用公款案件19件,占总数的43%。这固然是由于行贿案件相对难于发现和查获,但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贪污挪用案件在民生领域的高发、易发性。犯罪嫌疑人大都利用手中的权力或职务之便,肆无忌惮地侵吞、挪用公款,使一些单位的管理制度层面,成了无形的的“空白点”。如江汉艺术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刘中文(正科)和教务科科长严先国等四人共同贪污案,他们巧立名目,借军训过程中发放军训服装之机大幅加价,侵吞差额近10万元。
4、犯罪手段呈现多样化、智能性。从办案情况看,犯罪分子手段可谓五花八门,呈现明显的多样化。有的打为“职工谋福利”的旗号建立小金库,然后由少数人私分;有的采取用假发票套取现金的方式侵吞公款;有的领导干部借采购、扩建虚增发生费用,造假达到贪污的目的。随着电子政务工程的不断推广,还有部分犯罪分子利用职务便利和相关专业技能,借助软件漏洞侵吞不义之财。2006年我院在办理市中心医院经管科出纳李某挪用公款私人办公司一案时,发现李某对医院收费数据库存在的漏洞了若指掌,但李某不但没有将这一漏洞向领导汇报以便及时修补,反而利用这个“技术秘密”大肆套取现金挪作己用。通过进一步侦查,办案人员又查获了知悉该漏洞的财务科门诊收费组长董家彬、会计李军,通过交接班的空隙时间改动数据库数据进行共同贪污一案。在案件侦破过程中,我院先后动用了大量技侦手段并到公安机关网监部门请人协助,最后才完全锁定了犯罪嫌疑人改动数据库时留下的全部痕迹。
二、当前民生领域职务犯罪高发的主要原因
上述分析显示,当前民生领域的职务犯罪活动已经日益严重,甚至在个别单位和部门形成了 “潜规则”,影响了国家的政策的贯彻实施和人民群众正常生产、生活,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背道而驰。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受社会不正之风影响,思想观念蜕变。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时期,在这个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口,旧有的利益格局被不断打破、重组,产生了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在利益冲突的矛盾中,部分人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松懈甚至蜕变。尤其是在新与旧、公与私、权与利、升职与退位的互相撞击中,部分掌握权力的党员干部容易产生 “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的心态,大搞权力运作的短期行为,从而让欲望、金钱、享乐人生的观念占上风,逐渐走上犯罪道路。如市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管理局局长汪某,即将退休,心理失衡,为了谋取个人好处,将养老保险基金20万元挪给朋友从事营利活动,走上了犯罪道路。再如,潜江市人大代表、杨市办事处蔬菜科学研究所书记兼主任余某从2006年12月至2007年5月,将土地征用补偿款86多万元挪用于自己个人购买彩票的营利活动,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三年六个月。
2、管理体制存在漏洞。“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管理漏洞是当前民生领域的职务犯罪发生的最主要原因。办案实践说明,犯罪分子往往利用经济体制改革之机,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钻政策空子、钻管理空子、钻时间空子,大肆侵吞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财产。如江汉油田新业劳务有限责任公司是江汉油田管理局出资90万和江汉油田管理局再就业管理中心出资10万元共同成立的一个以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为主要经营项目的单位(国有企业性质)。由于刚成立,单位在经费管理制度的运行评估、实时反馈、宏观调整等方面,都缺乏系统的监督纠正手段,以致五七工作站站长朱某钻了这个空子,为一己私利,将江汉油田再就业培训费虚报报出后,私自将28万余元挪给他人进行营利活动。
3、监督制约机制软弱缺失。对权力部门的监督制约机制软弱甚至缺失是民生领域职务犯罪的重要原因。当前为进一步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党和政府建立的机构不少,采取的办法不少,但难以落实到位。如我院查办的市自来水公司保管员王某、杨某合伙监守自盗农村自来水改造物资款1.6万余元案,市民政局社会福利科科长李某贪污农村孤残儿童“明天计划”救助款4.8万元案,市供电局浩口供电所电费管理员熊某挪用农电资金案,国营熊口农场八大垸分场会计聂某贪污农工棉花款22多万案等七起新农村建设中贪污、挪用公款案就是典型的没有进行有效监督制约而发生的案件。
三、民生领域职务犯罪的预防对策
预防和减少民生领域职务犯罪的发生,遏制民生领域职务犯罪现象新的滋生和蔓延,是当前各级检察机关和社会有关部门一项艰巨而繁重的任务。针对民生领域职务特点和规律,我们不但要认真研究有效发现和查办职务犯罪,还要进一步构建民生领域职务犯罪的预防策略,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大教育力度,不断筑牢拒腐防变的道德防线。实践证明,无论是惩治严重刑事犯罪,还是惩治职务犯罪,只靠打击是解决不了根本性问题的。必须坚持打击与预防相结合,才是行之有效的办法。除了在制度、体制、机制等方面要继续加强和改进外,还必须围绕着以人为本这个原则,把道德理念的塑造作为以人为本治本的关键。在道德理念的塑造上,应着重把握五点。一是道德理念的塑造要与时俱进。要及时完善充实适应新时期内容要求的行为道德规范和准则,其内容既要继承我们民族中的优秀品质和优良传统,又要充分体现市场经济与时俱进内容。二是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一把手”道德理念的塑造,还要强化对一般工作人员的道德观的教育,加强预防职务犯罪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领导的人品、道德修养、做人准则的客观标准、社会评判、公正反馈的工作,对整个社会道德理念的塑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建立对“一把手”客观公正的评判通道,选好“一把手”,注意发挥“一把手”的桥梁作用。同时,加强班子成员之间的监督制约。三是加强对“涉财及涉权”工作人员的经常性教育,做到“警钟常鸣”。四是要把批评与自我批评、自查与互查工作作为党委的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在一个部门形成一个好的氛围,一个好的小气候。不能让不正之风和歪风邪气形成氛围与气候。五是帮助国家机关、企事业领导干部和财务人员过好权力关、金钱关、美色关,增强勤政廉政意识,珍惜政治生命,自觉抵御腐朽思想的侵蚀,防微杜渐,自觉做到“常戒非分之想,常怀律己之心,常修从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当好人民的管家和公仆。
2、加大监督力度,不断强化拒腐防变的制度防线。对公务人员的监督应受到约束与监督。一是要加强权力监督。要进一步完善“公正、公开、公平”制度,将单位的人财物进行公开,要将监督延伸到“八小时工作”以外,充分发挥职工代表大会的监督作用,努力调动广大职工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并进一步建立建全规章制度,使涉及民生领域的一切活动都有章可循,有规可守,做到违章必究,并对民生的重大决策、发展、规划、财务会计等建立公开制度,增强透明度,为经营者和各监督机构开展监督活动创造条件。二是要加强纪检、审计和检察监督。通过纪检定期谈话和审计,要搞清单位负责人和部门负责人任期内的经济责任,以便及时发现企业生产经营中的漏洞,防患于未然。三是要加强财务监督。要制约单位“一把手”的经济行为,建全专项款项预防机制,跟踪调查,一防到底。
3、加大打击力度,不断夯实拒腐防变的法律防线。当前,在党中央对腐败问题高度重视和支持下,我国反腐败工作成绩斐然,一大批腐败分子落马,有效地遏制职务犯罪高发多发的势头,发挥了惩一儆百的震慑作用,从而体现出检察机关依法查办职务犯罪案件的威慑力。但职务犯罪并没有因此而销声匿迹,反而在一定时期有反弹甚至给人以前仆后继之势。由于“准腐败”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仍大量存在,地方党委和政府出于稳定大局等诸方面考虑,对发现的“准腐败”现象采取只要退出赃物即放一码的态度,更使腐败分子有恃无恐。因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加大打击力度,坚持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在查办权力腐败中,要淡化政治因素,无论涉及到什么人,都要敢于依法坚决查处,只要达到犯罪标准的要坚决给予刑罚处罚,对“准腐败”现象也应一抓到底,给予组织处理,决不能办人情案、关系案,更不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要紧紧围绕民生领域职务犯罪易发多发的重点部位,以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切入点、着力点和突破口,突出办案重点,加大办案力度,形成高压打击态势。只有让腐败分子付出昂贵的代价,才能真正起到震慑作用,才能通过查处一批人,震慑一批人,警醒一批人,最终达到减少和遏制职务犯罪的目的。
第三篇:浅议农村信用社职务犯罪与预防
浅议农村信用社职务犯罪与预防
职务犯罪是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实施的贪污受贿、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等或者侵犯公民权利,破坏国家对公务活动的管理职能,依照国家法律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随着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不断深入,金融市场的逐步放开,农村信用社也将进一步得到发展。在农村信用社发生的案件中,职务犯罪居多,在新形势下如何切实有效防范金融职务犯罪,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影响,对于稳定农村信用社、稳定农村经济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在此谈点看法。
一、诱发农村信用社职务犯罪的原因
农村信用社发生的贪污、挪用、受贿、侵占等违法违纪行为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既有体制不完善、改革不力的原因,也有农村信用社内部思想、管理、用人、制度和队伍建设的原因。
1.职工的思想根源。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逐渐引发了人的思想、价值观念的变化,诱发了个别人的投机心理、冒险心理、侥幸心理,追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造成了一些人产生权钱交易、人情交易的心理,甚至不惜以职务、职权之便以身试法,满足自己的欲望。
2.农村信用社自身原因。从1996年行社脱钩以来,农村信用社经历2次改革,但改革的步伐和效果不是很理想,形成了农村信用社自身建设出现了问题。一是体制不健全,农村信用社在改革过程中,其制度的存在的漏洞和不完善之处,造成了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职务之便加以利用。二是有章不循,这是当前农村信用社诱发职务犯罪的重要原因,少数农村信用社制度执行不力,有章不循,违规操作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制度形同虚设,起不到防范与制约的作用,三是风险防范意识不强,由于缺乏风险防范机制,对一些重要岗位监督制约失衡,起不到监督检查应有的作用。四是用人机制不当,农村信用社是一个特殊的企业,每天要与金钱打交道,一些人因拜金主义、享乐思想恶性膨胀,而铤而走险,加之用人把关不严,一味重视关系户,使个别品行差、素质差的人留在了重要岗位上。
3.科技防范差。从金融职务犯罪来看,有的利用先进的技术伪造、变造各种凭证,以假乱真,钻检查人员的空子,蒙混过关。特别利用计算机、信用卡等新型金融附生工具作案,其隐蔽性强,难以防范,加上农村信用社点多面广,防范尤为薄弱,给品行差的内部员工留下了空档。
二、信合职务犯罪的主要特点 近年来,个别信合工作人员以权谋私、贪污受贿、腐化堕落,败坏了党风党纪,在群众中造成了恶劣影响。从中国银监会[2008]190号文件通报情况看,2008年1至6月,全国农村信用社共发生案件44件,涉案金额2.27亿元,处理直接涉案人员77人,追究责任人员386人,其中追究领导责任120人,从以上数据分析,农村信用社案防形势严峻。1.职务犯罪表现形式多样化。从农村信用社发生的职务犯罪看,其表现形式是多样化的。一是贪污、受贿是农村信用社职务犯罪的主要形式。从查处的案件来看,作案金额越来越大。现在涉案金额几十万元上百万元已经不算大案了,几百万甚至上千万。从一个年轻的领导干部坠落为一个大贪官是发人深思的。农村信用社工作职务犯罪另一个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失职渎职,徇私舞弊。一些信合员工,为了徇私情、谋私利、违反规定,对应当按规定发放的贷款,却不坚持原则,违规发放跨区域贷款、顶名贷款、假名贷款、冒名贷款、化整为零贷款,抵押物价值高估贷款,甚至该抵押而不抵押,有的还伪造信贷材料、隐瞒真相、弄虚作假,给农村信用社加剧信贷风险,造成信贷资金损失。
2.连续作案时间长、次数多。这是农村信用社干部职务犯罪的又一个显著特点。涉案人一般都是在行政管理、信贷发放工作中作文章,多次贪污、受贿或挪用信贷资金和库款,连续作案,有些干部职工与借款人长期勾兑,双方成了“朋友”,借款人为了不按信贷政策、制度优先贷到款,个别领导和信贷人员从中收爱借款人的贿赂。
3.犯罪手段狡猾,隐蔽性强。由于农村信用社工作人员在行业上具有其自身特点,其文化素质、社会地位较高、社会接触面较宽,这就决定了一旦这些人从事犯罪活动,一般都深思熟虑,考虑周全,作案手段狡猾,在作案过程中和作案后,他们又能巧妙伪装,积极掩饰,具有极大的隐蔽性和欺骗性。
三、预防职务犯罪的对策
预防农村信用社职务犯罪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又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做好农村信用社职务犯罪工作既要做好人的工作,又要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既要做好案后亡羊补牢工作,又要搞好超前防范,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只有我们强化预防教育,健全机制,深化“三权”监督,才能认真贯彻执行好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的方针政策,把农村信用社职务犯罪降到最低点。
㈠抓教育,增强预防职务犯罪意识
加强预防农村信用社职务犯罪教育,努力实现对职务犯罪的“不愿为”。扎实开展学习型组织的创建,组织干部职工学习,不断改善心智模式,努力提升自我素养,实现由“他律”走向“自律”,由“不敢为、不能为”走向“不愿为”。1.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农村信用社各级领导要把预防职务犯罪拿上议事日程,定期研究,认真防范。对案件防范要有超前意识,新业务出台要有相应的防范措施。在实际工作中要克服麻痹思想、放松管理,要教育职工时常绷紧风险防范这根弦,堵塞各种漏洞,充分发挥各级组织作用,做到群策群防。
2.加大力度,抓好教育。一是要认真贯彻落实中纪委《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及反腐败工作》的安排部署,结合本部门工作实际,针对各个岗位、各个环节的具体工作职责,积极开展信合职业道德教育,强化纪律、作风和反腐倡廉教育。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和纪律作风教育。二是对职工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培养职工的优秀品质,树立良好的信合队伍形象,自觉爱岗敬业,大力弘扬正气,狠刹不正之风。三是开展警示教育。要利用有影响的案例和发生在本单位的案例适时对职工进行教育,剖析犯罪原因,深挖思想根源,让职工从思想上受到教育,吸取教训,让广大职工引以为戒,使有不良行为者悬崖勒马。
3.抓好教育,注重灵活性。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采取寓教于乐、寓教于管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不断创新教育的形式和方法,使教育历久常新,取得最佳效果。
㈡抓机制,夯实预防职务犯罪基础
当前,农村信用社加强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就是要认真贯彻落实《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实施意见》。在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中,提出要建立新机制,各级信合系统要结合各自的工作实际对新机制分别细化,具有可操作性。
1.建立领导机制。农村信用社“一把手”要对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负总责,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2.建立协调工作制度。农村信用社要与检察机关按照《关于做好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通知》精神,制定协调制度,明确双方的职责,并强化落实,从源头上做好预防职务犯罪工作。3.建立防范机制。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必须着眼于防范于未然,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农村信用社职务犯罪的原因、特点和规律,注意弥补制度的缝隙,从体制、机制、制度和管理上预防和减少职务犯罪。一是坚持逐级签订廉政建设责任书,规范职工在工作中的行为,增强监督力度。二是坚持信贷审贷分离制,不得违规放贷,杜绝以贷谋私。三是坚持重要岗位轮换制,各重要岗位经常轮换,能及时发现问题。四是坚持重要物品保管制,农村信用社对重要空白凭证、印章、密押、有价单证等进行重点管理,消除案件隐患。
4.建立监督机制。把监督工作贯穿到权力运行的全过程。认真贯彻落实《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监督管理办法》,要抓好检查落实,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㈢抓重点,防范职务犯罪易发环节
农村信用社按照分级管理、下管一级的原则,紧密本单位的实际,探索总结预防职务犯罪的新举措和新经验。
1.规范领导干部行为。信合管理领导干部都掌握着一定的权力,很容易出现用权不当,以权谋私,失职渎职等行为,并可能走向犯罪,因此,凡属重大决策、干部任免、基建和大额资金的使用,必须经集体讨论,不准个人和少数人专断。
2.规范信贷人员行为。县联社要加强对信贷人员的管理和教育,社会上有些人员为了从农村信用社贷到款,不择手段与有权部门的人拉关系,甚至不惜重金收买一些意志薄弱的人,成为这些人的俘虏,为他们说话,为他们办事,放弃信贷原则违规放贷,形成新的信贷资金风险。
3.规范重要岗位人员行为。一是农村信用社管理人员经常对出纳库存现金进行检查,防止出纳人员贪污、挪用、盗窃库款。二是农村信用社要监督会计帐务是否做“五无六相符”,重空管理是否按规定,有无不严密之处。三是防止计算机操作人员利用管理上的漏洞盗取资金,只有通过对这些重要岗位人员的加强管理检查督促,才不会给犯罪分子留下可乘之机。
㈣抓查处,纯洁信合干部队伍
上级农村信用社要经常对下级农村信用社进行检查监督,上级对下级的各网点负责人和信贷人员进行行为排查,各网点负责人对管钱、管帐、管信贷、计算机操作等重要岗位人员进行排查,稽核检查力度要加大,不仅加大对农村信用社的帐务、财务、信贷、制度执行等方面的稽核,还要加大监督各级、各职能部门对下级的监督排查是否到位。对确有问题的,而排查人员未排查出来的,要追究排查人员责任,对违章违制违纪的人员加大行政处罚力度,对违法人员绝不手软无条件地移送司法机关查处,达到以政视听的效果,只有加大违纪违法案件查处,才能纯洁信合干部队伍,才能减少和避免事故和案件的发生。
第四篇:遏制以罚代刑防范职务犯罪
遏制以罚代刑 防范职务犯罪
提要
行政执法活动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工作量大,强度高是其工作特点,因此在执法过程出现一些瑕疵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果这些瑕疵是人为性故意行为,就必须究其原因,以示警示,敲响警钟。本文以土地行政执法中出现的以罚代刑现象为背景,从其产生原因、以及同职务犯罪的联系进行分析探讨,并对防范以罚代刑和职务犯罪的有效措施进行积极探讨,对于规范行政执法,防止职务犯罪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我院近年来受理的土地管理行政机关申请强制执行的涉及土地违法案件中,有相当一部分的违法行为大大超过了法律规定的刑事犯罪追诉标准,行政机关只做单一罚款和恢复原状的行政处罚,并没有依照规定将已经达到刑事追诉标准的向公安机关移送,造成了土地违法案件屡禁不止,屡罚不能见效的恶性循环,纵容了土地违法行为的蔓延。
一、典型案例透出以罚代刑
典型案例:行政执法机关在执法检查中发现某殡葬管理所设立的殡葬服务机构(下称殡葬服务部)未经批准占用耕地35200㎡建陵园,经调查取证后,做出限期拆除在非法占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恢复土地原状并处罚款的行政处罚。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未申请行政复议也未提起行政诉讼,行政机关逐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经审查,行政机关提供的证据显示,殡葬服务部在某乡所属农村擅自占用集体土地的面积为东西长220米,南北宽160米,约52.8亩。建设殡葬服务设施的施工始于1994年,殡葬服务部取得工商登记的时间是2005年,行政执法人员现场勘
测时间为2008年。涉案土地现状为殡葬服务基础设施已建设完成,部分墓地已经投入使用。殡葬服务部的违法占地建设行为从1994年延续至2007年,在长达13年之久的时间里,占地50多亩,大兴土木并面向社会公开进行殡葬墓地招揽服务,该行为的性质绝不是行政违法这么简单。
土地是国家的命脉,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各国政府尤为重视土地的保护。我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我国刑法规定:‚违反土地管理法规,非法占用耕地、林地等农用地,改变被占用土地用途,数量较大,造成耕地、林地等农用地大量毁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土地资源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指出:‚违反土地管理法规,非法占用耕地改作他用,数量较大,造成耕地大量毁坏的,依照刑法第三百四十二条的规定,以非法占用耕地罪定罪处罚‛。同时规定‚非法占用耕地‘数量较大’,是指非法占用基本农田五亩以上或者非法占用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十亩以上。‛ 《行政处罚法》第七条第二款规定:‚违法行为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得以行政处罚代替刑事处罚‛;第三十八条规定:‚调查终结,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对调查结果进行审查,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做出如下决定:.....(四)违法行为构成犯罪的 ,移送司法机关‛;第六十一条规定:‚行政机关为牟取本单位私利,对应当依法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不移交,以行政处罚代替刑罚,由上级行政机关或者有关部门责令纠正;拒不纠正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给予行政处分;徇私舞弊、包庇纵容违法行为的,比照刑法第一百八十八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结合本案的基本事实,殡葬服务部占用耕地已达52.8亩,2
从其占用的性质看,未经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批准,属于非法占用;从其占用的数量看,占用耕地52.8亩,早已超出刑法有关非法占用耕地罪关于占用耕地十亩以上的追诉标准。因此,将殡葬服务部占用土地建陵园的行为定性为涉嫌非法占用土地刑事犯罪是无可无非议的。行政执法机关在对违法占地行为人进行处罚时,明知《行政处罚法》有‚违法行为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得以行政处罚代替刑事处罚‛的法律规定,非但不将案件移送司法机关,而以行政罚款了结此案,其行为也已涉嫌职务犯罪。
二、以罚代刑涉嫌职务犯罪
刑法第四百零二条规定:‚行政执法人员徇私舞弊,对依法应当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不移交,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文所引案例是一起典型的应当移交而不移交且情节严重的案例。
首先,从刑法规定分析,本罪的犯罪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具有行政执法权的特殊主体,既包括一线的执法人员,也包括审批岗位的执法人员,还包括领导主管人员。
其次,从本罪规定的主观因素分析,应当是出于故意才构成犯罪,即明知所办案件已构成犯罪,应当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而不移交。
我们应当看到,行政执法机关对于应当依法移交司法机关的涉嫌刑事犯罪的案件,行政执法人员对案件的性质是十分清楚的,其之所以不积极移送的原因不外乎是行政权力的无限膨胀和部门利益所致。在现行法律规范体系中,立法机关从社会管理的复杂性、多样性考虑,设立了自由裁量权法律体系,其宗旨在于视违法行为情节和危害性的不同,赋权于行政机关自
由裁量。然而,在司法实践中,行政机关将自由裁量权滥用,动辄施以最高限处罚,更有甚者,仅仅由于被处罚人的态度不同就课以不同的处罚,行政权力肆意的扩张,权力行使的随意性,几乎渗透到所有的行政执法领域,导致行政权力的滥用,严重违背了立法宗旨,也违背了法律授权,造成不良的社会效果,影响了政府的形象。同时,行政机关部门利益、钱本位意识也是导致案件故意不予以送的原因之一。从现行的行政执法运行体系来看,虽然表面上处罚和收款部门是分开的,一般的做法是委托银行开一专户,并冠以某某政府行政处罚专户,但最终罚款还是以某种方式转入到处罚机关,实质上是将应当上缴国库的罚没款缴纳了单位的现金库。也正是由于这种运行机制,行政执法机关非常清楚,如果案件一旦移送司法机关,无异于断了自己单位的财路,部门利益无法实现,最终导致了案件的不移送。
第三,从本罪侵犯的客体分析,以罚代刑首先直接侵犯了行政执法依法行政的正常活动秩序,滥用了行政处罚权,也侵犯了国家立法、司法的尊严;另一方面,由于行政执法机关将应当移交司法机关追究行为人刑事责任的案件以罚款处罚予以消化,也妨碍了司法机关惩治犯罪职能的正常行使,这时的行政机关实质上是充当了违法犯罪行为人的保护伞。
第四,本罪的客观方面的要求是情节严重。从本案的违法行为性质、危害后果等方面分析,无容臵疑可以定性为行政执法人员存在严重的徇私舞弊,其以罚代刑以达到严重的程度。其中,本案违法行为人严重破坏土地的行为已达到刑法规定的可以判处3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程度,且违法行为人涉嫌群体,而非一个人所为,而且行政执法人员对行为人违法占地的面积是明知的,自始至终就没有将案件移送的意思表示等等,这些4
足以说明情节的严重性。
综合以上分析,职务犯罪的成因不外乎管理制度和个人因素两方面。我们的用人机制不完善,还没有行之有效的录用、考核、任免等制度,现行的制度徒有虚名,还不能突破关系网、金钱网的束缚,加之行政执法法出多门,职权交叉、争案源、争管辖屡见不鲜,自由裁量有立法无监督,执法活动不透明,一人执法较为普遍,以权谋私、权钱交易已不是什么秘密,‚交钱了事‛在一些领域中成为一种潜规则,久而久之纵容了执法的随意性,放任了违法行为人,以至于在部分执法人员身上吃、拿、卡、要、违法、违纪等问题经常出现。另一方面,受社会上贪图享乐、攀比等不良思潮影响,加之个人品行、修养的不够,对于权力行使无拘无束,放纵个人私欲,一些执法人员被拉下水,成为了违法犯罪嫌疑人的保护伞。
三、以罚代刑成因
(一)、立法与制度缺陷
立法滞后现实是成文法体系所不可避免的。不可否认,我国立法机关在改革开放以来的长足发展和进步,但我们也应当清醒的意识到,一些本因以立法解决的问题,由于部门利益群体之间利益之争,迟迟不能立法,导致了管理的真空地带,使不法行为游走于法律的边缘。另一方面,我国现行的行政执法运行体系也是导致以罚代刑重要原因,我们不难发现,行政执法人员乐于对违法行为主体课以罚款处罚,往往是自身经济利益息息相关的,罚没款虽然形式上缴入专户,但最终要和行政执法人员罚款数额直接挂钩,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现在交警为何对于罚款敬职敬业,反而冷落了维护交通秩序这一根本的法定职责。根本原因在于,你罚款越多,自己获取的利益越多,行政执法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行政执法人员谋取私利的合法工
具和外衣。
(二)、执法人员素质因素
司法实践中,行政执法机关在遴选、培训执法人员过程中缺乏制度保障,一些执法人员对于岗位法律规范还没有来得及完整的学习一遍,更谈不上领会立法宗旨,就已被指派到了一线执法岗位,加之其手中的处罚权不受约束,人人手里拿着罚款单,动辄就对相对人施以罚款,无形中助长了执法人员无法无天的潜意识,助长了行政权力的无限扩张。
(三)、监督制约机制的空缺,是以罚代刑总要因素。行政执法的现实状况表明,对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的活动进行监督制约机制基本是空白。执法人员手中的罚款单随意就开出,没有什么部门可以对其行为进行监督,而对于被处罚主体提出的申诉也仅仅停留于表面,加之法律意识的淡漠,诉诸司法救济者寥寥无几,这些都助长了行政执法人员我行我素的优越性意识。另一方面,行政处罚缺乏第三方介入监督,容易形成暗箱操作,虽然也有处罚前的告知和听证程序规定,但欠缺了第三方的监督,你听你的证,我罚我的款,听证流于形式,有的连形式都没有,加之处罚并不向社会公开,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的缺位也是以罚代刑盛行的原因之一。
(四)、人情案作怪。
现实社会中,人际关系像网络一样错综复杂,行政执法人员来自于社会,必然和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执法过程中,要面临社会方方面面的压力。包括权势的压力和人情的压力。一些领导干部对执法人员的指手画脚,以及压案、销案行为,难怪社会上会出现违法行为人对执法者不屑一顾,动辄就把某某领导挂在嘴边,而我们的一些执法机关的领导也时不时地给执法人员以暗示,称某某领导关注此案等等,使得执法人6
员进退两难。另一方面,一些执法人员碍于关系,对于有亲属、朋友找上门来的说情风,无免疫力,往往网开一面,对违法行为人以宽恕方式处理,该罚的不罚,多罚的少罚,该移送司法机关的也就以罚代刑‚私了‛。
四、遏制以罚代刑
从根本上根治土地违法案件的蔓延,是一项长期的、多部门共同协调方能完成的系统工程。
(一)、提高执法人员的认识,强化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把治理土地违法案件上升到是否是依法行政和是否是渎职行为的高度去认识。要认识到‚以罚代刑‛从法律层面上的实质就是滥用职权和玩忽职守的形态。在面对土地违法案件已达到法律规定的追诉标准时,是从部门经济利益角度考虑,处以罚款加恢复原状了事,还是严格执行法律规范,以涉嫌刑事犯罪移送公安机关,不同的处臵方法性质截然不同。前者由于客观上造成没有移送,无论是对涉嫌犯罪的立案标准缺乏准确了解而错误地界定进而以为不必移送立案只需行政处罚,还是由于对行政执法活动中发现涉嫌犯罪案件缺乏刑罚意识而疏忽大意没有移送,均不影响该行为的性质,即可以归咎于执法素质和业务水平低下,属于失职行为,但情节严重的则构成渎职犯罪。
(二)、应当建立土地违法巡察制度。土地是国家的命脉,是人类生存的基础,管理和利用好土地,是国家的基本国策。如果仅仅从处罚环节上防止‚以罚代刑‛,并不能有效遏制土地违法案件。从移送到法院的土地违法案件的情况看,并不是在违法行为人实施土地违法行为的伊始被查处的,而是土地被破坏到相当程度后才被查处,且这一过程并不是一个短的时间过程,有的长达多年。因此,有必要建立土地违法巡察制度,实施包片负责,责任到人,不定期和定期巡察相结合,及时发现,及时查处。
(三)、建立土地违法究责制。一是以辖区为单位,辖区行政首长为第一领导责任人,土地所在地基层组织负责人为直接责任人。在任职同时签署土地责任书,强化领导责任,把土地管理和利用基本国策变为土地辖区行政长官的具体职责,发现土地违法案件,先问责,并有其负责全程监督处臵,处臵不良的究责免官。二是相关司法机关同土地管理行政机关建立案件移送与监督究责制。行政管理机关对于符合刑事立案条件的案件及时移送公安机关,同时向检察机关备案。对于该立不立、立而不诉等问题,由政法、人大监督机关进行督察,实行渎职究责。
(四)、改革行政执法理念,实行以事立案。土地违法案件有时不能及时确定行为人,因而行政机关,往往以此为由不予立案也导致违法行为不能及时查处。面对土地违法案件的特点,要转变观念,对于发现的土地违法事实,或者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经过审查认为符合法律规范的追诉标准,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但犯罪嫌疑人不能确定的案件,依法作出的立案决定,并做证据保留,依法定程序移送公安机关。
(五)、加强行政执法内部监督。对于影响较大或有代表性的土地违法案件,实施公开听证程序,并对行政处罚的具体违法事实及处罚结果进行分类公开,以便于行政相对人进行横向比较。行政处罚的程序和结果公开不仅有利于接受监督,对于排除对行政执法活动的各种干扰也具有现实的意义,可以由内至外地克服以罚代刑。
(六)、实行行政处罚公示制度。将行政处罚所认定的违法行为事实、处罚理由和依据,处罚内容等事项,在固定栏目予以公示,接受舆论和公众的监督,同时也是一种对社会公众的8
普法教育方式。
(七)、规范案件审批报告制度。按照《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的规范要求,制定出详细的自查、部门复查和上报回访制度,案件承办人员无论是简易程序合适普通程序处罚的案件,首先由承办人写出自查报告,报部门复查,然后定期书面报告上报主管机关的法制部门,由法制部门按照《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的规范进行审核,定期回访,追究直接责任人和相关负责人的法律责任,使执法人员不愿也不敢以罚代刑。
(八)、以典型案例教育执法人员。
可以参考党员干部警示教育的方式,遴选出典型案例,组织行政执法人员开展教育活动,采取以案释法的形式,揭露以罚代刑的社会危害性和其种种表现方式,并通过正面宣扬先进的方法,在执法人员中倡导公正执法、弘扬正气,并及时总结本部门的检验教训,一案一评,将规范办案的法律规范印成小册子,人手一册,弘扬严格执法、公正执法的正气。
(九)、司法提前介入,防范于未然。
司法机关提前介入行政执法机关,并不是依据法律规定行使司法监督权,而是以司法机关司法实践中常见的违法案件为典型,进行提前介入打预防针,防患于未然,通过专题授课、案例分析、法律规范辅导、典型案件的现场观摩以及答疑解难的方式,将规范的行政执法授之于执法人员,促进依法行政制度化、规范化。
(十)、检察机关派驻要害、敏感部门。
检察机关对法律的实施依法行使监督检查职权,有权对行政机关行政执法活动进行法律监督。法律监督是保障国家法律实施的重要手段,也是防止行政机关滥用职权的有效措施。可
以借鉴检察机关派驻看守所的方式,定期向敏感、要害部门的行政机关派驻检查员,并实行检查员轮换制度,以此强化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制意识和自我约束意识。
(十一)、开门接受监督。
行政执法需要全方位的监督,这种监督包括人大的法律监督、媒体舆论的监督和公众的监督。
人大监督,应建立重点案件、典型案件报告制度,通过案件报告制度建立起规范的监督体系。
舆论监督要发挥客观、公正、及时的特点,开辟专栏,以案说法。同时还可以通过专题讨论,专家点评等方式,对热点问题进行舆论监督。
公众监督在现行体制下是一个薄弱环节,由于公众缺乏阐述观点、发表见解的途径,因此,不妨主动创造条件,在固定地点开辟专栏,定期或不定期的将案件公之于众,提供反馈意见的途径,并及时对反馈意见进行公开答复,还监督权于民众。总之,只有遏制以罚代刑,才能有效的预防职务犯罪,同时,只有通过分析以罚代刑产生的内外因,制定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才能有效的控制和解决职务犯罪。
第五篇:预防职务犯罪
近年来,我局认真贯彻落实区预防职务犯罪的指示精神,围绕“堵源头,抓建制,求实效”的工作要求,坚持“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以法制教育为手段,增强全局干部队伍防范意识”的预防工作思路,充分发挥纪检监察机构的职能作用,使我局的预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深入贯彻《条例》
做好预防职务犯罪有利于从根本
上改善党群、干群关系,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党的凝聚力、影响力和号召力,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做好本部门的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局党委高度重视,成立以党委书记陈祖芳为组长,纪委书记王国栋为副组长,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预防职务犯罪领导小组。按照《武汉市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条例》把单位目标与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把个人权利职责与工作人员的年终考评结合起来,规范本单位的依法行政行为。
二、以预防为主,狠抓思想教育
做好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必须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从思想教育上抓起,做到警钟长鸣。一是根据水务行业特点,我局仔细研究分析可能引发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领域和环节,重点关注水务工程建设。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和方案,建立完善的制约机制。二是加强工作人员的理想信念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权力观,构筑思想政治防线。深入开展“三个代表”的学习教育活动,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强化党员干部对党的宗旨意识,坚定理想信念。三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强化工作人员的自律意识,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利用每周开展的政治学习时机,组织领导干部和机关全体工作人员学习《武汉市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条例》、《公务员法》、《行政许可法》等与工作实际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在公务活动中,正确使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不越权不失职,树立爱民意识,全心全意为服务对象服务,做依法行政的楷模。四是开展警示教育,做到警钟长鸣。在思想上敲警钟,在行动上行规范。组织观看《盛世警钟》、《公仆本色》等反腐倡廉录像片,在观看中邀请局主要领导干部配偶及职工家属共同参与。通过典型的案例剖析,加深干部职工对手中权利和肩负职责的认识,在思想上牢固树立公仆意识。领导干部配偶及职工家属积极争做“廉内助”,不利用亲情、友情做人情交易。五是开展思想交流,批评与自我批评。组织大家撰写学习教育心得体会,开辟学习专栏和以会议的方式交流学习体会。局党委班子之间,党委班子与工作人员之间,工作人员与工作人员之间,广泛开展交心谈心活动,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坦诚交换意见和看法,解决工作和思想上的矛盾,增进大家相互之间的了解。通过教育使大家对“预防职务犯罪”重要性有了充分的认识,增强了法纪意识、责任意识和防范意识。
三、抓好措施落实,建立自律机制
认真落实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做到廉洁不贪占,勤政不失职。一是认真开好民主生活会,对重大问题实行集体决策,坚持实事求是,民主集中的原则。敢于说真话讲实话,以事论事,有根据地提出个人的看法和意见,使领导在大事上能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进行科学决策,促进各项文秘家园工作正确实施。二是建立领导干部约束机制,严格执行“五不许”规定,坚持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