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深入推进扶贫开发 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
中共**县委
**县人民政府
关于深入推进扶贫开发 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委领导的指示要求,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和《安徽省关于促进“十二五”农民收入倍增的实施意见》,结合我县实际,就“十二五”期间深入推进扶贫开发,促进农民增收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1、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生态优先、加速崛起、富民兴县为主线,以扶贫开发为中心任务,把扶贫开发作为脱贫致富、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把社会保障作为解决温饱、改善民生的基本手段,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加大投入为保障,以加快特色产业发展为主线,以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为重点,加大转移性收入,提高财产性收入,建立健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构建多元化的增收支撑体系,努力实现大面积减少贫困人口,大幅度提高群众收入。
2、主要目标。“十二五”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18 %以上,力争到2015年(下文如没有特别说明,发展指标均指到2015年)农民收入比2011年翻一番;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接近或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农村养老、教育、医疗、住房的保障水平较大提升,社会和谐稳定。
二、深入推进产业化扶贫,促进农民经营性收入持续增长
3、推进特色农业转型升级。坚持实施提升农业品质品牌和推进产业化“两品一化”战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稳步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创建省、县级现代农业示范区3-5个,争取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有突破,努力建设绿色、有机特色农产品基地,力争特色农业综合产值和人均收入均实现翻番,其中2012年特色农业综合产值超过12亿元,实现人均收入1500元以上。强力推进品牌建设,创新品牌营销模式,走“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路子,加大特色农产品宣传推介力度,奖励获奖获牌企业,支持奖励县外创办农特产品专营店,重点支持农产品创名牌工作,力争创建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农产品有明显突破,创建省著名商标和省名牌农产品8个以上。强力推进标准化生产,继续扶持茶、桑、菜和特色养殖高标准基地建设,全县无公害茶园、优质桑园、高山蔬菜基地面积和有机黑猪年出栏量分别突破16万亩、10万亩、15万亩、10万头,其中茶叶和高山蔬菜绿色或有机认证分别达3万和2万亩;加快制定和完善茶叶、高山蔬菜、蚕桑、有机黑猪种养基地标准、技术质量标准、加工工艺标准、包装标识标准,建立农产品质量检测安全体系,让农民在农产品提质中获得更多收益。积极扶持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完善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推进农产品加工集群化发展,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8家;创新和完善农业经营方式,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规模经营主体的扶持,培育省级示范合作社3-5家、市级示范合作社10家以上;扩大“农超对接”,扶持鲜活农产品仓储物流、加工配送和冷藏设施建设,支持茶、桑、菜、药等特色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努力打造皖西南乃至全国知名的农特产品交易中心。
4、加快林业结构调整。森林是**重要的战略资源,林业是支撑**农民长久增收的最具潜力产业。坚持生态优先、保护开发并重,引导支持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植药造福,大力发展特色林业、生态林业、高效林业,提高林下产出,力争全县林业经济收入达18亿元。继续深化林业改革,努力打造深化林业改革、促进扶贫开发的国家级示范区。大力扶持中药材产业发展,加快制定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严格控制茯苓、天麻等高耗林产业,鼓励农民发展种植性中药材。倾斜支持瓜蒌、油茶、毛竹、板栗、三桠、猕猴桃基地建设,新建或改建高标准油茶基地达8万亩、毛竹基地达10万亩,瓜蒌种植面积达4万亩。引导农民培殖袋装化香菇、木耳等食用菌,栽培特色森林果蔬;支持农民发展苗木花卉产业,建设区域性苗木基地。推进林果产品精深加工,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扶优扶强一批涉林企业和林业合作社,创建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5家、林业专业合作社200家,全县林业加工业年产值超过10亿元。
5、加快发展旅游服务业。坚持把旅游业作为全县经济增长的重要突破口,作为农民增收、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作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努力建设红色旅游及“三生有幸”(健身、养生、修身)、“净土**”休闲度假基地。倾斜支持旅游景区创建,力争2012年建成4A景区3个。扶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建成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实施农村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项目,加快风情小镇和秀美乡村建设,培育省优秀旅游乡镇8个;支持农户在旅游景区周边发展农家乐,发展5星级农家乐3家、4星级农家乐5家、3星级农家乐15家;支持农民结合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开发农业展示、花卉观赏、田园风光、生产体验、瓜菜采摘等新型乡村旅游产品。加快旅游配套产业发展,支持农民开发“**翠兰”茶、高山蔬菜、有机黑猪、手工布鞋、**八大碗、十大**名菜等旅游商品,延长旅游产业链条,增加农民收入。扶持农村现代服务业发展,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支持农村超市、便利店、商铺、批发部、专业门市等各类生产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不断提高农民发展服务业收入。
三、扩大就业创业,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大幅增长
6、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带动转移就业。在继续做好对外务工人员服务和对留守家庭关怀的同时,大力引导支持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县内转移就业,特别是要大力发展生态工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提高工资水平,形成促进县内转移就业的服务和保障机制。实施“三提三调”发展生态工业,提升家纺服装、汽配、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三大传统产业,并促进向光伏电子、机械制造、绿色能源三大新兴产业结构调整,突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农民县内转移就业,提高工资性收入在农民总收入中的比例。结对帮扶企业要优先录用农村富余劳动力,结对帮扶单位要从项目资金、政策咨询、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技术服务等方面提供支持,帮助农民就业。合理规划,积极整合义务教育、保障性住房、医疗卫生等资源,新增投入注重向园区周边集中,切实解决好企业职工和农民工就医、住房、子女上学等问题。加大对农民工服务支持力度,对企业新增岗位吸纳农民工达到要求的,切实落实各项税费减免、贷款担保和利息补贴等政策;对组织农村劳动力到县内企业就业的乡镇和每年用工人数净增50人以上的县内企业,给予一定奖励。健全用工信息发布制度,经常性举办人才和用工招聘会,免费为农民就业提供服务。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完善“工资保证金”、“欠薪应急周转金”制度,督促用工单位及时兑现农民工工资,建立健全农民工养老、医疗、工伤等保障制度。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提高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加强人事劳动争议仲裁调解工作。
7、积极引导支持农民创业。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推进大别山特色经济圈建设,加速融入合肥经济圈和武汉经济圈,加快县经济开发区建设,为农民创业创造环境、搭建平台,积极创建创业型城市。大力支持农民创家业、能人创产业、乡村干部创事业,积极开展各项创业培训,重视培育、引进和用好农民创业带头人和农村致富带头人。积极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建立返乡农民工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重点资助青年农民工创业。加快农民工创业园建设。支持农民发展小型微型企业和个私经济,鼓励农民创办家庭农场和生态农庄,带动就业。切实贯彻执行资本金补助、税收返还、融资担保、规费减免、简化审批手续等促进农民创业的各项政策措施,鼓励金融机构开展小额信贷,扶持贫困村村民互助资金组织,努力满足农民创业的资金需求。适应农业专业化、规模化需求,扩大开发农业中的工资性就业岗位,促进留守农民充分就业。
四、激活农村生产要素,促进农民财产性收入显著增长
8、推进农村土地和林权制度改革。明晰农村土地和集体林权财产权属,支持农民从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林权的出让、转让中获得财产性收入,大幅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健全农村土地承包信息,加强对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引导和扶持,培育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着力建设县乡两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和县土地承包仲裁庭。加快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积极争取土地整理项目,稳步规范推进城乡土地增减挂钩,鼓励支持农民开展土地复垦和整理,实现土地效益最大化,增加农民收益。完善土地征用程序和补偿机制,妥善安臵失地农民。继续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深化各项配套制度改革,进一步明确林权主体,理顺经营关系。加快建立林业产权交易平台,构建林业要素市场和林权有序流转的机制,基本建立现代林业产权制度。
9、推进集体“三资”市场化运营。积极创新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坚持以制度建设为基础、规范管理为重点、民主监督为保障的管理机制,着力提高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民主化水平。探索农村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的有效实现形式,允许农民以出租或入股相关产业项目经营主体来获取租金或分红,让农民从集体“三资”市场化运营中获取更多收益。在不改变林地集体所有权和林地性质、用途的前提下,允许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规范流转林地承包经营权,鼓励农民通过入股分红、专业合作等方式,积极开展规模经营、集约经营,促进林农实现长期增收、森林生态保持良好。鼓励村级依托现有资源通过开发、租赁、入股、经营等多种形式发展集体经济,带动农民增收。
10、探索农村“三权”融资。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居民房屋及林权抵押融资为突破口,扩大农民融资空间,盘活农村存量资产。适度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在维护农民权益的前提下,依据有关规定,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居民房屋抵押融资试点。完善权益评估、风险补偿、资产流转等配套政策,实施政策性担保、财政贴息等扶持政策,引导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不断拓宽农民融资渠道。引导农民增强理财意识,支持设立农业担保机构和农村资金合作社,解决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支持农民结合乡村旅游开发利用闲臵房屋发展“房东经济”,开展资产及生产资料租赁业务,使财产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新增长点。
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促进农民转移性收入较快增长
11、提高农民补贴收入。严格落实国家各项惠农政策。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积极争取上级生态补偿力度。加大扶持特色农业、乡村旅游业、特色林业力度,建立专项发展资金,提高农民发展特色产业转移性收入。创新扶贫资金到户扶持机制,逐步增加直接扶持到户资金规模,使扶贫对象得到直接有效扶持。
12、加大扶贫解困力度。深化扶贫开发,力争“十二五”期间,完成或超额完成省下达的贫困人口减少目标。按照国家新的扶贫标准,对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继续完善扶贫开发与低保制度的有效衔接,把收入没有达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贫困家庭全部纳入低保,做到应保尽保。强化扶贫结对帮扶工作,推进结对共建。进一步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工作,积极倡议社会各界人士向贫困群众捐资捐物。将农村残疾人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并予以扶助,加快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发展农村慈善事业,广泛开展慈善救助活动,年均救助500人次以上。
13、减少基本消费支出。提高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全面落实国家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逐步推进免费中等职业教育进程;健全助学体系,开展“贫困家庭子女教育资助行动”,逐步把经济困难家庭子女接受学前教育纳入资助范围,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膳食补助,完善农村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制度,继续实行对当年考取并就读的二本以上建档在册贫困家庭大学生全覆盖资助。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继续用扶贫资金为建档在册贫困对象缴纳参保金,并逐步提高政府补助标准,农民医疗费用报销比例达70%以上;健全农村医疗救助和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制度,“十二五”期间,年均医疗救助资金增幅达15%以上。落实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加大对计划生育扶贫对象的扶持力度。推进农村新型社会养老保险,2012年实现全覆盖;完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切实做到先保后征。建立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孤儿基本生活费、抚恤优待标准与物价挂钩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因地制宜推进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切实保障五保户的基本生活权益。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坚持红色教育基地和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制度。
六、保障措施
14、加大投入力度。紧抓各项政策机遇,向上积极争取政策资金项目和一般性转移支付。县财政对“三农”投入要逐年增长,同时,大力实施以工代赈,建立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稳定增长机制,确保投入农业农村的总量、增量均有提高,为农民增收提供有力支持。整合各类涉农资金、扶贫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在不改变资金用途的情况,集中重点支持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农产品品牌创建、农业标准化建设、农产品流通、农业科技创新等方面,积极做好涉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
15、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积极筹集资金,扩大有效投入,加快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业加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加强农村道路、基本农田水利和安全饮水工程建设,推进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治、农村电网改造、通讯设施建设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重点实施好贫困村整村推进工程项目和中央福利彩票公益金项目,不断改善贫困村和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条件。
16、强化科技支撑。加强与高校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力争建立10个以上战略合作平台,并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支持高校院所到我县兴建研发中心和度假基地。积极申报、认真实施农业科技项目,加强特色农业、特色林业的良种培育,科学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力争农业科技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以上。支持奖励企业科技创新,重点培育一批科技扶贫龙头企业,力争培育和引进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0家,发展国家级和省级重点新产品、高新技术产品10个。加快推进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实施科技进村入户工程,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建设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
17、强化人才支撑。大力实施“雨露计划”、“阳光工程”等扶贫培训项目,对农民工培训注重向职业教育和实用技术延伸,对贫困劳动力和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实行全免费培训,加大对扶贫对象培训的补贴力度,每年最低培训贫困劳动力800名,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坚持把扶贫开发与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继续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村任职,加强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使之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排头兵、领头雁。
18、加强防灾减灾。健全各类灾害应急预案,积极构建监测预警、应变防灾、灾后恢复等防灾减灾体系,提高灾害应急处臵能力,协调推进各项综合减灾工作,降低农民因灾收入损失。加强农业气象服务和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提高重大自然灾害预测预报预警水平和保障农业生产能力。推广农业防灾减灾技术,支持重大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和动植物疫病防控。大力发展农业、林业保险,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政策性保险品种,逐步把蚕桑、高山蔬菜、瓜蒌等特色农(林)业纳入政策性农(林)业保险。
19、减轻农民负担。健全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农民负担“监督卡制”等制度,健全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长效机制。加强对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计划生育、农民建房、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乱收费乱罚款的监管,加强对土地征占用中损害农民权益行为的监管,严肃查处截留、抵扣或挪用农民补贴补助和补偿的案件。整顿农村市场秩序,加强农资市场监管,严惩坑农害农行为。建立农业生产成本收益监测机制,防止因农资价格过快上涨增加农民生产成本。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非法集资等行为,保障农民财产安全,维护农村和谐稳定。
20、健全工作机制。将促进农民增收工作纳入到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和领导干部绩效考评内容,合理设臵考核项目。全县各地各单位要结合实际,科学制定农民收入年度目标,研究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强化责任,强化举措,确保农民增收目标如期实现。统计部门要强化对农民收入的监测,不断增强统计工作的准确性、科学性。县委县政府督查组、纪检监察、宣传、审计、县委县政府督查室等部门要加强监督,确保把促进农民增收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此《意见》精神,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
中共**县委 **县人民政府 2012年2月8日
第二篇:促进农民增收意见
促进农民增收意见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促进农民增收意见》的内容,具体内容:为了进一步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快促进农民增收,政府部门出示了指导意见。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供大家参考学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范文一各乡镇...为了进一步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快促进农民增收,政府部门出示了指导意见。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供大家参考学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范文一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级各相关部门: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转发财政厅、省委农工委〈关于盘活农村资产资源增加农民收入的意见〉的通知》(川办函〔2016〕8 号)、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成都市增加农民财产净收入专项改革方案〉的通知》(成委农领发〔2015〕8 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经区政府研究同意,制定本意见。
一、总体思路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区委关于“三农”工作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增强农民财产性收入专项改革,坚持城乡协调发展、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努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盘活农村资产资源,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挖掘增收潜力,进一步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为加快促进农民增收,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二、主要目标
“十三五”期间,我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不低于成都市二圈层平均水平;农民增收工作区委书记和区长负责制考核排名处于全省高收入组前 20 名。到 2017 年,我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 21000 元,其中: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突破 2000 元。到 2020 年,实现农村居民收入比 2010 年翻一番以上,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三、重点任务
(一)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
1.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发展水果、菌蔬、水产等优质高效农业,围绕“三线两片”产业布局,重点推进“伏季水果”“产村相融现代农业精品园区”“菜篮子”等项目建设。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农田水利、农村道路、耕地地力保护与提升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骨干力量,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确保“十三五”期间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 2.5%以上,其中 2016 达 3%以上。〔责任单位:区农林局、区国土局、区交通局、区水务局、区市场和质量监管局、区科经信局、各乡镇(街道)〕
2.培育农村新兴产业新型业态。借力“蓉欧+”战略机遇,积极招商引资,拓宽融资渠道,大力培育一批新兴产业新型业态,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入融合。统筹推进乡村旅游提档升级与“小组微生”幸福美丽新村建设,重点打造凤凰湖休闲度假、人和山地运动、福洪清泉姚渡赏花品果、龙王垂钓休闲等景点和“一镇一点”乡村旅游示范点位。支持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自
建平台或与国内知名电商平台及本土电商平台开展合作,加快推进农村电子商务示范村创建。扩大现有特色食用菌园区、清泉农产品加工物流园区规模,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支持农产品烘干、仓储、分选设施建设,完善鲜活农产品一体化冷链物流体系,推进区域性骨干农产品批发和零售市场建设,实施信息化改造,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农产品进城与农资和消费品下乡双向流通格局。〔责任单位:区文体广新旅游局、区旅发中心、区商务投促局、区民政局、区农林局、各乡镇(街道)〕
(二)调整农民转移就业结构,强化农民工劳动保障,稳定农民工资性收入。
3.拓宽农民转移就业渠道。紧盯市场用工需求,培育具有“一技之长”的新生代农民工,推进农民向服务业、高端制造业转移就业。建立创业服务工作室或创业服务窗口,制定针对返乡农民工创业的扶持政策。依托“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实施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支持和鼓励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等行业开展上岗培训和技能提升培训,开辟更多新的就业增长点和就业渠道。到 2020 年,实现新增农民转移就业 20000 人以上。〔责任单位:区人社局、区科经信局、区建设局、各乡镇(街道)〕
4.强化农民工劳动保障。加大法治宣传力度,引导用人单位合理确定农民工工资水平和增长幅度,提高农民工依法维权意识和能力;强化劳动保障监察,紧盯重要领域、重点企业,部门联动开展对农民工讨薪纠纷的专项排查、调处活动;畅通农民工法律援助绿色通道,简化法律援助工作程序,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确保农民工资性收入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50%以上。〔责任单位:区人社局、区科经信局、区建设局、各乡
镇(街道)〕
(三)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盘活农村资产资源,提升农民财产性收入。
5.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以放活土地经营权为突破口,开展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革试点、农村产权规范流转交易和经济林木(果)权证、农村“新四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等农村产权扩面登记颁证工作,着力建立现代农村产权制度。〔责任单位:区委统筹委、区农林局、区国土局、区水务局、区交易中心、各乡镇(街道)〕
6.盘活农村资产资源。支持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股份合作、集体自主、租赁托管等形式盘活农村闲置房产、未开发利用或闲置建设用地、农村撂荒耕地、可开发利用林地、宜渔水面等资产资源。探索新型集体组织、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以农产品品牌、商标、信誉等无形资产与工商资本合作经营新机制。推进将财政投资形成的资产转交农民合作社持有和管护,提高农民合作社经营收益。〔责任单位:区农林局、区委统筹委、区国土局、区财政局、区房管局、区水务局、各乡镇(街道)〕
范文二
__县政协
根据市政协统一部署,__县政协组织__籍的市政协委员,对影响和制约农民增收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和具体分析。
一、影响和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问题
1、农业生活资料价格持续上涨。据调查,近年来化肥、农药、农膜、种子等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较大。与前年相比:化肥上涨 30%,农药上涨 25.3%,农膜上涨 30%,种子上涨 11.1%。就我县而言,由于农业投
入品涨价,使农业生产的亩均成本提高近40 元,而去年农业税减免、粮食直补、农机具补贴等加在一起,农民每亩地得到的政策性增收只有 34元,农民种粮所得到的政策性好处基本被生产资料涨价所抵消,加之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农民从农业中获得的收入不增反降。
2、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从农业产业化方面看,__只有肉鸡、精制米两大主导产业形成了完整的龙型产业链,其它产业链农业技术推广手段落后,农业成果不能及时转化为生产力,导致农业生产水平降低,农业现代化进程减慢。
综上分析,从根本上解决我市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必须要有新思路、新举措,从而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
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几点意见
1、把推进政府转型作为根本。政府在农民增收过程中虽然起到不定期的推动作用,可是政府要明白自己不能为农户承担利益风险,因此政府不要对农民指手画脚,干预农民的生产经营,而是要把精力放在为农民服务上,全力打造服务型政府。一要做好政策服务。政策是导向,是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动力之源。政府就是要集中精力制定具有预见性、贴近农村实际、有效提高农民收入的政策,减少垄断对农民利益的剥夺与侵害,以政策促增收。二要做好资金服务。没有投入就没有发展。政府要从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农民是促和谐的主体的高度出发,尽可能地增加农业投入,特别是增加农田基本设施、品种改良、农业新技术、农业品牌的投入,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三要做好信息服务。政府要通过多种渠道为农民提供市场、技术、劳务、销售等“一条龙”信息服务,不断扩大信
息覆盖面,让农民用最低的成本获取最丰富的信息,为农民选择致富项目提供参考意见,引导农民闯市场,在牢牢把握市场主动权中增加收入。
2、把加速结构调整作为重点。要把农业发展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统筹考虑,把结构调整放到县域经济发展中统筹规划,把农民增收放到国民收入分配的总格局中统筹安排。目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增加农民收入,就是按照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的总体安排和部署,强力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特色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积极扶持县域骨干企业,培育县乡支柱产业,引导农村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形成集群效应。同时,按照“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占三分之一、发展产业吸纳三分之一、扩大劳务输出实现域外就业三分之一”的目标,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向周边地区、南方发达地区和国外市场转移,发展农村劳务经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3、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关键。政府有关部门特别是涉农部门,要按照培养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的新要求,强化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在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上下功夫,使农民真正拥有增收的本事。一是在教育培训内容上与时俱进。不论是技术还是品种,都要跟上时代节拍,不能几年甚至十几年一个本子、一套路子,与实际严重脱节,与发展背道而驰。二是在教育培训方式上灵活多样。要坚持电化教育、现场观摩、外出考察、相互交流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综合运用,寓教于乐,让知识和本领装满农民的脑袋,让财富和实惠装满农民的口袋。三是在教育培训理念上不断创新。要构建农业实用技术人才“金字塔”,塔的底部是广大农民,塔的中部是农村乡土人才和技术骨干,塔的顶部是专业技术人才和专家学
者。政府在强化农民培训中,要引导农民树立科技是致富之源的理念,使农民的优秀分子变成能人,能人变成红人,红人变成领路人,最大限度地推进科技、项目进家庭,切实发挥科技在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
4、把完善发展模式作为载体。
范文三
各乡(镇)、街道党委,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委和区级机关各部门,区人武部党委,各人民团体: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和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更好地顺应示范区“二次创业”的新形势,加快农村改革发展步伐,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 2009 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和《省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科学认识形势,明确目标任务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把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作为全区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采取得力措施,组织实施一系列推动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战略工程,我区新农村建设取得较大成就,农村面貌发生较大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农民收入水平走在全省前列。但是,作为示范区下辖的唯一县区,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与示范区加快发展的新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农村发展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农村整体面貌不新;农业产业规
模化、产业化、市场化程度不高,示范效应不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难度较大。特别是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已有所显现。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我们面临的形势更为紧迫,任务更为艰巨。全区各级各部门一定要认清当前农村工作面临的形势,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全委会精神,科学分析各方面发展条件的变化,充分认识和利用中省支持示范区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抢抓国家扩大内需、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机遇。
(三)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着力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建立和完善地方农业标准。以现代农业标准化示范园为重点,积极引导园区内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按标准组织生产。严格执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和完善农产品标识和可追溯制度,加大投入力度,落实监管责任。禁止非标农药、化肥入区和使用,杜绝不合格农产品进入市场,打造杨陵无公害蔬菜品牌。抓好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推广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扩大农产品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规模。鼓励开展农产品原产地保护和商标注册,实施品牌经营。对获得省级名牌产品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一次性奖励 3 万元;对获得国家名牌产品或中国驰名商标的,一次性奖励 50 万元。不断加快我区农业生产标准化、生态化、品牌化战略步伐。
(四)扶持壮大二三产业,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依托示范区“二次创业”加快发展的优势,紧紧围绕农高会和在建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使其成为推动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一)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抓住国家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机遇,围绕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大项目整合力度。以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综合实施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节水灌溉等涉农项目工程,建设渠、井、窖相互保障,水、电、路相互配套的农业基础设施。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保护性耕作技术,提高土地质量。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装备水平。积极重视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提高监测水平,完善处置预案,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灾害处置和农民避灾自救能力。为农业生产奠定良好基础。
(二)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抓住国家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机遇,结合民生八大工程,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强以水、路、电、讯、气等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三)全面推进小城镇建设。依据《杨凌城乡总体规划》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发展的需要,进一步修订我区乡镇建设规划和村庄布局规划,加快编制村庄建设规划,重点发展小城镇,建设中心村,结合城中村改造,推进村改居,建设新型社区。四、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制度建设
(一)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家庭经营要向采用先进生产技术和手段的方向转变,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着力提高集约化水平;统一经营要以区内两所高校的科研力量为依托,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向以多种合作方式,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落实国家土地流转政策,做好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等工作,依法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鼓励农
民采取出租、入股、质押、置换等方式流转农村土地经营权,支持离土离乡农民自愿、有偿转让宅基地使用权,支持有条件的农民通过房产出租等途径增加财产性收入。解决好被征地农民就业、住房和社会保障,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二)健全统筹城乡发展机制。统筹土地利用、城乡规划和产业发展,促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
第三篇:促进农民增收
白水民间资本助推经济发展澄城六大举措促进农民增收
(记者 王小丽 通讯员 杨娟)作为全省首个出台《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意见》的白水县,今年民间资本呈现出活跃态势,已有48亿民间资本计划投向71个建设项目。白水县圣源果业有限责任公司二期工程目前正在建设中,这个占地15亩,由民间资本投资2800万元的工程计划建设18个冷库、两个储藏库和加工车间等,用于果品的冷藏和外贸加工,预计6月份就可以投入运营。白水康贸粮食物流、弘海
海洗浴等项目也已开始试运营。这些注入白水民间资本的项目不仅涉足果业、粮食等基础产业,同时也逐步进入白水的基础设施、民生和社会事业等领域。
近两年,白水不断放宽民间投资范围,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县内各阶层自主创业、引导外出打工人员回乡创业,吸引县外人员来白水创业。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性产业、市政设施、公益性事业、旅游开发等领域。开展各类培训活动,提高民营企业主管理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减免各类税费,帮助企业减轻负担。
据介绍,今年全县民间资本共投向71个建设项目,总投资48.6亿元。目前已有26个项目开工,投资1.97亿元,全部项目有望在明年内完成。
本报澄城讯(通讯员 张建军 记者冯战武)今年以来,澄城县委、县政府结合县情实际,围绕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长21%的目标,重点实施六大举措,确保群众增产增收。这六大举措即:深入开展“水利建设年”活动,明确今年水利建设七大重点任务,为促进全县农业农村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县财政列出300万元专项资金,加大对苹果新建园苗木补贴力度。截至目前,全县新建果园2.4万亩,占全年任务的60%;对新建标准化圈舍每栋奖补1.8万元,对新建600头
种猪场奖补80万元,进一步增强群众发展生猪产业的积极性,力争年内实现存栏70万头,出栏100万头目标。同时,狠抓生猪产业发展的饲料来源,全面扩大地膜玉米种植面积,积极落实农资补贴等,确保全县18万亩任务完成;严格按照“城乡增绿、农民增收”的方针,坚持经济林与生态绿化并举,全县新发展核桃经济林1.2万亩,绿化道路20公里,义务植树35万余株;抓住农民进城基础在户籍、核心在住房、关键在社保、重点在培训、根本在就业五个关键问题,建立和完善土地、住房、社保、就业、教育、卫生等各项相关保障机制,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目前700余人已办理落户手续;积极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春季“百日集中整治”活动,积极推行村、组(巷道)垃圾“户清扫、村收集、镇拉运、集中处理”模式,有效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
第四篇:浅析如何促进农民增收
浅析如何促进农民增收
杨龙书
[论文提要]:增加农民收入是改善农民生活、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基础。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针对影响当前农民收入增长的各种因素,我认为,要增加农民收入,一是要加大政府资金投入,改善农村生产、投资环境;二是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不断增强农业竞争力;三是要积极促进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农民就业创业道路;四是要加强农业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
[关键词]:农民 农民增收 有效途径
增加农民收入是改善农民生活、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基础。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努力开拓农民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既是我们面临的重大任务,又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增加农民收入对解决好“三农”问题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问题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农民增收面临的形势
近几年来,国家一直非常重要“三农”问题,采取了一系列强农富农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有效地缓解了农民收入增幅下滑的态势,进一步促进了农村的稳定和发展。但是,农民收入水平低及增长缓慢的态势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国际金融危机快速扩散和蔓延,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加深,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冲击不断显现,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难度明显加大,国内通涨持续,农资价格不断上涨,生产成本不断加大,自然灾害频繁,农民增收乃 1 至“三农”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二、影响农民增收的原因
农民收入增长困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究其主要原因:
(一)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
经过多年来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农业生产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但是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仍然较低。农民仍然是靠天吃饭,一遇自然灾害,农业便减产。一旦遭遇天旱,农业用水就成问题,农业减产,农民减收就成定局。
(二)农业成本增加、比较效益低
近几年来,农产品价格虽然大幅提高了,但增速低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人工价格增速,致使农业成本大幅度增加,农业生产比较效益越来越低,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三)农民生产技术水平较低
当前,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整体较低,尤其是掌握和运用现代科技的能力差,不能很好地适应当代农业的要求,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农民向二、三产业的转移。大多数劳动力属于进入劳动年龄人口自然形成的“体力型”劳动者,绝大多数农民还是从事传统的辛勤劳作,受到专业和职业培训的寥寥无几,造成农民在发展农业方面,缺乏有效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在引进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方面,缺乏筛选能力。不能有效地促进和拉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农民劳动力总量大,有效就业不足
农民收入增长困难的深层原因,就是农业中的劳动力总量居高不 下,农民的就业极不充分。这是农民主要靠农业难以保持收入增长的关键所在。
(五)农业组织化程度低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一直以单打独斗为主,农村没有形成有利于扩大再生产的农业合作组织,小农户面对大市场仍是目前农村经济的基本格局。这种一家一户分散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信息化、标准化、优质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三、促进农民增收的几点对策
针对影响农民增收的问题,笔者认为,当前要促进农民增收必须着重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几乎所有农产品都呈现出阶段性、结构性和区域性的供求失衡现象。农业生产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虽然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分工有了较大进展,但区域比较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区域性结构不同程度存在大而全、小而全问题。二是一般性品种多,专用品种少;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精深加工产品更少。三是产品质量偏低,名优产品比例不高;由于结构调整滞后,农产品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脱节,从而导致部分农产品“卖难”和价格下跌,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为此,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提高农业竞争力,是解决现阶段农民增收的关键问题。一是政府要加强引导,依靠典型示范推动结构调整。改变光靠行政手段推动结构调整的作法,创新工作思路,从示范引导入手,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示范一批,推广一批。通过典型示范,效益吸引,提供服务的方法引导农民主动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形成农业结构调整的浓厚氛围。二是要在农产品结构调整上,要大力实施“良种”工程,坚持在名、特、优、新上做文章,培树知名品牌。引进优质高效新品种,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促进效益的提升,进而实现农业生产由追求数量型向追求质量效益型转移。三是在产业结构调整上要发挥比较优势,建设优势主导产业发展基地。抓规划,抓协调,抓服务,通过调整优化区域布局,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扩大基地规模,建设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二)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富余劳动力向非农行业转移
根据我国农村农业人口众多的特殊国情,政府必须要高度重视富余农业劳动力向非农行业转移,促进农业劳动力的充分就业。由于农村教育水平较低,长期以来,农业劳动力生产技能较低,所掌握的职业技能较少,不能适应当前快速工业化对劳动工人的要求,所以必须加强对农民劳动者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让他们掌握其他生产技能,促进向非农行业转移。
同时要积极扩大农民工就业。要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支持企业多留用农民工,督促企业及时足额发放工资,妥善解决劳动纠纷。对于生产经营遇到暂时困难的企业,要根据有关政策,使其与员工在 双方平等协商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采取灵活用工、弹性工时、在岗培训等多种措施稳定就业岗位。要在扩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增公益性事业中,尽可能多地使用农民工;采取以工代赈等方式,引导农民大规模参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就业潜力,拓展农村非农就业空间,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村二三产业。要鼓励和支持农民工回乡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就业促进创业,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增收机会。要健全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为农民工提供免费的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服务,以扩大农民工就业增收空间。
(三)要加大农业投入,改善农村生产投资环境
近几年来,农村生产条件虽然得到了改善,但相对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第二、三产业得到了长期较快发展,而农业的增长速度相对就慢了较多。因此,要改变农村农业落后的生产环境,各地政府必须重视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要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加快对“三农”的投资,促进农村经济进入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积极开展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农业科技的发展、推广和运用,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强大推动力。当前,表现在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农业科技的竞争。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农业科技发展方面普遍存在着投入偏低、推广网络不健全、农民数量大但接受程度低等问题。
(四)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步伐 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发展农业产业化,着重点是培育和发展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等农业生产组织。一是推进各种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的发展。按照政府引导、农民自办、能人带动等方式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围绕龙头企业和市场需要,按区域布局和产业类型组建集生产技术指导、销售服务为一体的专业性经济合作组织,真正把农户、企业和市场连结在一起,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提高农民在基地生产和市场销售上的集约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使之成为组织和带领农民闯市场的主力军。二是创新合作扶持方式,按照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思路,由直接扶持农民向扶持龙头企业转变,从资金、政策上向龙头企业倾斜,增强其自身实力和带动辐射能力。三是要把龙头企业当成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主要载体和关键来抓。坚持开放引进一批、大力发展一批、嫁接改造一批的思路,根据全县的区域优势和产业特点,紧紧围绕烤烟、水果、优质稻等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和培育产地市场型、深加工型及基地订单型龙头企业,通过协议购销合同、保护价收购等形式,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逐步形成一头连农户,一头连市场,农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发展链条,带动全县传统特色产业的改造升级,使其真正成为优势产业。
(五)积极改善农村金融环境
当前,农村金融在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金融环境,是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有效助推器,也是 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基础。优化农村金融环境,一要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体系建设。要进一步降低农村金融市场准入条件,不断扩大准入范围,积极培育多元化的新型农村金融服务主体,努力构建包括政策金融、商业金融、合作金融在内的种类多样、覆盖全面、分工明确、有序竞争、服务高效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二要加快发展农业政策性保险。要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并进一步探索建立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提高农业保险的覆盖面,增强农业的抗风险能力。三要强化农村金融服务。要鼓励和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大力发展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服务,为广大农村地区客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四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要对服务农村的金融企业在税收、信贷风险保障等方面给予一定政策优惠,及时调整贷款在城乡、区域、产业之间的投放比例。
第五篇:浅析如何促进农民增收
浅析如何促进农民增收
灵石县两渡镇镇长侯文斌
增加农民收入是改善农民生活、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和促进
城乡一体化的基础,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农民幸福指数的基石。努力开拓农民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既是各级党委、政府面临的重大任务,又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增加农民收入对解决好“三农”问题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问题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近年来,灵石县两渡镇党委、政府以“一村一品”、工业项目建设、生态建设为抓手,在培育农民增收点、增收方式、增收效益等方面寻求突破,做了一些积极有益的探索
一、当前我镇农民增收面临的形势
近年来,国家一直非常重视“三农”问题,出台了一系列强农富农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有效地缓解了农民收入增幅下滑的态势,进一步促进了农村的稳定和发展。但是我镇作为典型的工矿型乡镇,受农业生产立地条件、煤炭资源整合以及煤焦市场低迷等影响,农民收入水平不高及增长缓慢的态势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难度明显加大,农民增收乃至“三农”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二、影响农民增收的原因
农民收入增长困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究其主要原因:
(一)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
随着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农业生产条件
有了明显改善,但是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仍然较低。农民仍然 1
是靠天吃饭,一遇自然灾害,农业便减产。一旦遭遇天旱,农业用水就成问题,农业减产,农民减收就成定局。
(二)农业成本增加、比较效益低
近几年来,农产品价格虽然大幅提高了,但增速低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人工价格增速,致使农业成本大幅度增加,农业生产比较效益越来越低,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三)农民生产技术水平较低
当前,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整体较低,尤其是掌握和运用现代科技的能力差,不能很好地适应当代农业的要求,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农民向二、三产业的转移。大多数劳动力属于进入劳动年龄人口自然形成的“体力型”劳动者,绝大多数农民还是从事传统的辛勤劳作,受到专业和职业培训的寥寥无几,造成农民在发展农业方面,缺乏有效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在引进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方面,缺乏筛选能力。不能有效地促进和拉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农民劳动力总量大,有效就业不足
农民收入增长困难的深层原因,就是农业中的劳动力总量居高不下,农民的就业极不充分。这是农民主要靠农业难以保持收入增长的关键所在。
(五)农业组织化程度不高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一直以单打独斗为主,农业合作组织还不健全,小农户面对大市场仍是目前农村经济的基本格局。这种一家一户分散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信息化、标准化、优质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三、促进农民增收的几点对策
针对影响农民增收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所在乡镇的实际,认为当前要促进农民增收必须着重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以“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为抓手,在培育农民增收点上求突破。
一是在实施“一村一品”工作上,我镇按照“镇有主导产业,村有特色品牌”的要求,精心组织,动员镇村两级干部,针对各村实际,确定发展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建设“核桃经济大县”的目标,在“一乡一业”上以核桃产业为主导,重点突出核桃经济林建设,把发展核桃产业摆在全镇工作的突出位臵,把核桃产业作为转型发展的支柱产业来抓,确定了5年内人均拥有2亩核桃林、100株核桃树,建设万亩核桃标准化专业大镇的目标,力争到“十二五”末,我镇核桃经济林发展到3万亩,到盛果期年产核桃200万公斤,实现产值4000万元,人均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在主抓核桃产业的同时,根据各村的地域优势、传统产业特点,积极引导和扶持发展葡萄、西瓜、香油、生猪、笨鸡、生态观光农业等涉农产业或产品。同时,以村为单元,围绕主导产业,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完善特色优势产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全镇“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按两步走发展战略,即示范村建设和推进村建设。2012年完成7个示范村建设,并通过示范村建立帮扶带动机制,辐射带动其他11个村的发展,实现产业区域聚集。到2013年底,全镇所有的推进村全部达到示范村标准,较大幅度提升全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二是通过广泛宣传、政策倾斜、政府扶持,以“支部联协会”为抓手充分发挥6个生态建设协会作用,严格考核管理等多种措施,促进“一村一品”工作顺利推进。
1、强力推进东、西两山万亩核桃经济林建设。
万亩核桃经济林建设是我镇积极响应县委、政府加快生态建设和建设“核桃经济大县”的号召,全面启动恢复生态治理,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惠民工程,涉及东山区的两渡、索洲、徐家山、房家庄和西山区的新庄、张村、杨家垣、后庄等村,规划核桃林栽植3万亩。2013年全部完成工程建设任务,重点打造徐家山、新庄、张村3个核桃经济专业村。目前,核桃栽植1.2万亩,现已挂果的有2000亩,实现经济效益110万元,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
2、发展以养殖、庄园经济等为补充的其他产业。
按照核桃为基、多元发展的思路,着力培育2个养殖专业村:新庄村(朱家岭)生猪养殖专业村和徐家山村(尤家山)笨鸡养殖专业村;1个生态观光专业村:张村神岭生态观光专业村;2个庄园经济(林间套种)专业村:徐家山村套种西瓜和张村套种黄豆经济专业村。
同时,选择农业产业基础较好的特色产业作为“一村一品”典型进行推广。如两渡村官滩400亩葡萄园、东山尤家山300亩西瓜园、军营坊村年加工5000斤小磨香油等。根据两渡特殊的地理位臵,高标准规划了以军营坊村为中心的蔬菜大棚园区。通过广泛发动,全镇共发展蔬菜大棚210亩,其中军营坊村何小多发展100亩、张宏斌发展50亩、两渡村岳义宏、雍金宝各发展30亩。这些产业的规模化、特色化发展和典型带动,增加了农民致富渠道,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大大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发展。
(二)以工业项目建设为依托,在促进农民增收方式上求突
破
我镇境内有6座煤矿、35个洗煤厂、4个煤炭发运站,是一个典型的工矿型乡镇、是全县“项目建设集聚地”,镇党委、镇政府把促进农民增收与工业项目落地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项目建设带动农民增收,把劳务产业作为农民增收因素中最活跃、最直接、最现实的产业来抓,加大农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转移力度,收效明显。一是立足于以煤为基,筑牢煤炭产业基础,稳步推进铁新、安苑、华苑和聚义鑫辉源四个矿井技改和复工复产,积极创优环境,保证灵北、河东两大煤矿及洗煤项目建设。二是立足于循环发展,推动聚义五大项目开工建设,编制了两渡工业园区总体规划并通过评审,确立了建设生态循环经济示范园的发展思路,框定了工业园区准入门槛,稳步推进聚义焦化项目各项基础工作,目前万事俱备,正在寻求合作伙伴。又一以煤矸石为原料生产矿棉装饰板和建筑墙体保温材料的创新型项目——总投资30个亿元的煤矸石制纤项目落地建设。三是立足于多元发展,全方位推动转型项目落地。引进投资4.5亿元永泰能源公司装备制造项目、投资2亿元杰泰微电子科技项目、投资1亿元山西宏胜矿产品开发公司、投资3000万元晋达包装公司低纱复合包装袋制造项目、晋阳碳素项目等一批新型项目。通过以上三轮驱动,老百姓的钱包鼓起来了,生活富裕了,幸福指数提高了。
(三)以生态建设为载体,在农民增收渠道上求突破
我们坚持把生态建设作为农业转型发展、实现农民就业的一个新型产业来抓,以创建全省林业生态示范镇为目标,依托企业持续投入,加快土地流转,大力度推进。同时,全镇组建9个农村生态建设协会等民间组织,不断优化核桃产业和农村劳动力就业
结构,实现环境改善、企业发展和农民致富的三赢目标。力争完成全镇15万亩土地绿化,在全镇建设3万亩优质核桃基地和10个生态园林村,使全镇森林木覆盖率达45%。如张村农民生态建设协会从2010年组建以来,承担了保利铁新煤业集团委托实施的总投资达2100万元的造林工程、筑路工程、生态观光园建设工程,流转本村土地2700亩,将本村57个农民由种植户转化为核桃建设的产业工人。
我镇在实施好保利生态经济示范园和东山农业生态综合开发等生态建设工程的同时,紧紧抓住当前“绿色”和“生态”理念日渐普及和农业观光旅游产业地位不断提升的新机遇,积极拓展生态建设产业,将生态景观、田园风光开发、农家乐融为一体培育成新型产业,有效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新渠道。我镇张村神岭生态园就是新型产业发展的一个好模式。神岭生态园成立于2010年10月,位于两渡镇张村神岭山,毗邻108国道,生态园以绿色核桃产业为依托,以生态观光旅游为特色,投资900万元,种植了侧柏、国槐1500余亩、大豆1000余亩、月季花4万余苗、核桃树2000株、柿子树100株,开发了天星娱乐广场、天星阁、怡心亭、寻芳谷等景点。生态园致力于打造“回归自然,生态和谐”的品牌形象,创建了“神岭绿色核桃”品牌,打造了两渡镇核桃经济林种植示范村。创立了以“农家肥、原生态、现采摘”为特色的“神岭绿色核桃品牌”采摘园,核桃经济收入实现连年增长,套种大豆产量3万多斤,月季花销售收入达50万元,解决农民就业70余人。目前,又实施了以“二十四孝道德教育基地”为中心的配套项目,包括二十四孝道德教育雕刻、文昌宫,以及钓鱼、瀑布观景和农家乐餐饮等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