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湖北襄樊的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湖北襄樊的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各级领导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湖北襄樊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国内贸易的快速发展、旅游业的开放发展、环境与经济的共赢发展等等,这些可喜的进步使得湖北襄樊人民稳步过上了安康幸福的生活。
但是,今天的幸福来自昨日的苦难,襄樊经济发展的历史历程告诉我们,只有改革开放才是硬道理,才是经济复兴的阳光大道。
一、襄樊经济发展的历史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襄樊是一个以农业为主、覆盖面很大的区域,当时的行政区划是襄阳地区。那时,正值十年“文革”结束的第三个年头。襄樊人民刚刚迎来粉碎“四人帮”胜利之后的喜悦,却又陷入重重迷雾之中:“四人帮”被打倒了,“两个凡是”又来了;“文化大革命”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却仍高悬头顶;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了,全国经济却出现了两年的徘徊。当时在全国整个思想界充满着交锋。襄樊,毫不例外地同处在十字路口,各种思想交织在一起„„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了具有重大转折性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改革开放30周年标志性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本报从今日起连续推出由市委党史办和襄樊日报社合办的《潮涌襄江》专栏,刊发“襄樊改革开放30年重大事件及历史进程回放”系列报道。这组报道观点鲜明,背景深厚,脉络清晰,内涵深刻,它对“以史
鉴今、以史资政、以史育人”将起到积极作用,尤其是对进一步推进襄樊改革开放、加快建设名副其实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具有借鉴和启迪意义。这本是一个普通的年份,只因一次不平凡的会议而光耀史册!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襄樊人,都亲身经历了发生在中华大地上这场伟大的变革,都忘不了襄樊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进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犹如透过重重晨雾的破晓阳光,驱散了笼罩在鄂西北大地上的层层阴霾,让襄樊大地拨云见日,豁然开朗!“顶门杠”顶不住时代前进的车轮。经过在十字路口彷徨之后,襄樊的领导层顺应时代潮流向前跨进一大步,破除“两个凡是”的迷信,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打破僵化,走出徘徊。
政策变革——1978年到1982年的重大历史事件。
1979年,落实党的干部政策、对台政策、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国民党投诚人员政策的工作全面铺开。1980年,襄阳地区信访积案处理工作基本结束,大量群众上访的局面基本扭转,全区下放知青和城镇居民大批返城,区别“三小”工作全面结束,46000名下乡人员被安置就业,2889名小商、小贩、小手工业者被从资产阶级工商业者中区别出来,回到劳动者行列。1981年,襄阳轴承厂经国家验收投产。1982年,襄阳地委就三景管理区的错误做法下发通报,责令三景管理区改正错误,挽回影响,并要求全区各地认真检查,提高认识,增强党的政策观念,改进工作作风和方法,坚决改变勤劳致富先进人物受排斥、受打击、受干扰的不正常现象,鼓励农民发展家庭副业。这场由农村起步的改革,逐步
向城市、企业延伸。压缩生产性投资,调整重工业,发展轻纺工业,解决人民生活难题;改革工商企业,推行经济责任制,放权让利,开展增产节约,大搞技术改造等,使襄阳地区社会总产值由1978年的30.5亿元增加到46.3亿元。
对外招商势头强劲。
1984年,我市首家中外合资经营企业——襄樊三环尼龙拉链有限公司成立,实现了我市利用外资“零”的突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个全新的开放时代就此开始。
从1984年第一家外商投资企业引进到2007年,我市利用外资工作经历了四个阶段:起步初创阶段(1984年—1990年),主要利用国(境)外资金和市场,政府通过“筑巢引凤”,加大投资软硬环境的建设力度,利用外资集聚效应,打通了企业走向国际市场通道;发展起伏阶段(1991年—1995年),民营企业改制后,有了一定原始资本积累,于是有了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的意愿;结构调整阶段(1996年—2000年),利用外资工作在利用资金的同时,还利用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技术和设备,进行技术改造,提高“襄樊制造”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持续稳定发展阶段(2001年—现在),外资引进开始量质并举,拓展新的投资领域,积极引进现代服务业,引进技术创新企业和研发中心,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和跨国公司。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先后制订出台了《襄樊市鼓励外商投资的规定》、《襄樊市奖励招商引资中介人的暂行规定》、《襄樊市鼓励外商
投资优惠办法》等一系列鼓励政策,亲商、安商、扶商、惠商的社会氛围正逐渐形成。一批海外巨商、大公司纷至沓来,云集襄樊投资兴业,促进了我市利用外资的规模、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在我市安家落户的国际知名企业已有康明斯、日产、神龙、正大、佳通、博拉、沃尔玛、麦当劳、肯德基等十多家。
随着投资政策和投资环境的不断成熟与完善,外商在襄樊的直接投资也逐步从一般加工工业向第二、三产业拓展。已涉及到制造、农林牧渔、纺织、机电、交通运输、房地产业等10多个行业。在全市外商投资企业中,制造业占 64%,其中技术先进型和出口创汇型项目占有较大比重。投向高新技术、环保业的比重不断上升,科技含量显著提高,一批新材料、新能源、航天航空、精细化工、汽车配套等新技术项目,纷纷落户襄樊。
外商投资企业已经成为带动全市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大批外资企业的进入,繁荣了我市的国民经济,大大弥补了我市建设资金的不足,增加了财政收入,扩大了职工就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市知名度和城市品位。
在广大人民的长期努力下,湖北襄樊的经济,就这样一步步腾飞了。
二、襄樊国内贸易的快速发展
襄樊地区起初由于商业贸易的档次长期在中低档次上徘徊,欠缺高档商品市场;各种类型的市场布局还有待调整,市场之间也缺乏信息相互沟通、商品相互调配以及专门交通线路;商家大多只注重商品销售,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售后服务。而这种情况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襄樊市商贸委员会就就此情况采取了相关措施,使得现在的襄樊贸易有了很大的发展,突破了对本地区所辖各县(市)的辐射,先后形成包括服装鞋帽、日杂用品、家用电器、电力电气、机动车辆及其零配件、建筑材料、家具家饰、玩具、图书文化用品等各种工业品专业或综合批发零售以及农产品批发在内的几十处大型市场,并且还提供了一系列优质的售后服务,成为辐射鄂、豫、陕、川乃至大西北、大西南的商业批发零售中心。其中襄樊新华市场就是一个事例,襄樊市新华市场是1991年初动工兴建的大型服装批发市场,被列为全市“十大民心工程”之一,于1992年12月建成开业,市场为楼层式,共分六层,建筑面积30000平方米,摊位3000多个,经营人员7000多人,其中1----3楼经营服装,4-----5楼经营鞋帽、小百货,6楼为办公区。市场自开业以来,在襄樊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和重视下,已发展成湖北省第二大市场,形成了南有汉正街、北有新华市场的商品流通格局,商品辐射10多个省、30多个地区、100多个县(市),年成交额达10亿元,1992年至今共上交税费1.2亿元。同时还带动了襄樊的房地产、饮食、客货运输、纺织业的快速发展,为襄樊的经济发展和再就业工程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新华市场曾四次荣获省级文明市场,两次荣获国家级文明市场,1999年被国家经贸委列为全国一百强市场(商场)之一。
三、襄樊旅游业的开放发展
襄樊的旅游业在很早以前,无论软件还是硬件,都还存在着一定的薄弱环节。这些薄弱环节主要包括宣传力度不够,许多风景区不仅外地人极为陌生,就是本地人也不很熟悉;通往旅游点的道路还需要进一步通畅;各种旅游资源的开发和运用缺乏相互配合的机制,一定程度上存在恶性竞争的现象;旅游景点的周边配套开发尚需进行;缺乏高素质的旅游人才等等。但近些年来随着设施的不断完善,像电脑时代的来临,加快了旅游业的宣传,交通设备的不断更新,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的人民越来越多的向着精神文明方向享受,加之高科技人才的不断涌现,使得本身就拥有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并且交通便利,再加之政府对景点的重视和接连不断的扶持,使襄樊的旅游资源品种较为齐全,既有山水园林,也有人文古迹,更有秀丽的田园风光。其中比较有名的包括襄阳古城、襄阳夫人城、隆中风景区、水镜庄风景区等。像襄樊古隆中,是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居襄樊市区13公里,总面积209平方公里,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诸葛亮17岁至27岁在此隐居躬耕。刘备“三顾茅庐”和“隆中对”的千古佳话就发生在这里。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密。隆中风景区有着丰富的人文景观和优美的自然环境,明代就形成了“隆中十景”,即草庐亭、躬耕田、三顾堂、小虹桥、六角井、武侯祠、半月溪、老龙洞、梁父岩、抱膝石,建国后又先后修建或新建了隆中书院、诸葛草庐、吟啸山庄、铜鼓台、长廊、观星台、棋盘石、琴台、孔雀寨、猴山等众多景点。刘备“三顾茅庐”;和脍炙人口的《隆中对》的故事都发生于此。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生前给隆中题词:“诸葛大名垂宇宙,隆中胜迹永清幽”。1994年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6年被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作为旅游资源为襄樊带来了很大的收益!
四、襄樊环境与经济的共赢发展
襄樊地区由于观念上的差异,以致于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思维大多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指挥意识强而协商意识弱;控制意识很强而服务意识淡薄,部门意识强而整体意识弱,长官意识强而规则意识弱;一般人在就业方面还停留在坐、等、靠之上,自我创业精神很差;商业上还未真正摆脱小农意识,只顾眼前利益,小富即安,享乐意识强而投资意识弱等等。这些观念的差异在某些方面已经形成定式思维,导致了一步差而百步差的尴尬局面,使得中部地区的人们对各地发展出现如此大的差异有一种茫然难解的感觉。在企业发展与就业上来说,本地区民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没有力量缓解本地区的财政困难和就业压力。而这种情况出现的光景并不长,随着襄樊旅游业以及交通枢纽的有利条件的存在,带动了襄樊经济的不断往前发展,这种情况也迫使襄樊地区的官员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开始抛弃那种与在全国所处地理位置相巧合的“比东不如,比西有余”的想法,不再坐等东部发展的自然推动,而是在观念的差异性和企业的发展与就业上找原因,并且主动地行动起来,迈开了追赶东部、快速发展的步伐。使襄樊开始
了一个新的政治环境,他们还对襄樊地区的发展进行战略性调整,并且投资大型基础工程建设:南水北调、宁西铁路、洛湛铁路、武汉至汉中铁路复线、崔家营大型水利枢纽、汉水航道整治工程等,无一不在中部地区,这符合于国家新的全国均衡协调发展战略。而且在襄樊地区还可以欣喜地看到,除了粤汉高速铁路、宁西铁路不直接与襄樊地区相关之外,国家在中部的大规模投资所兴建的基础工程基本上是以襄樊地区为中心,其集结点正是襄樊。其中即使是宁西铁路,距离襄樊也很近,襄樊可从西边经焦柳线在南阳、东边经随州至信阳连接这条铁路线,并且东线在信阳还与京广线相通,加上原有的焦柳线、汉丹线、襄渝线,使得襄樊地区更加成为连接东部、华北、西北、西南、华南的快速要道,不用说,襄樊地区的客货通往这些地区就更加方便了。国家在中部的重点投资,使得襄樊地区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凸显出来。使襄樊成为众多领航着之一。
在教育方面,改革开放初期襄樊只是一味的建学校,招收本地学生却很少接纳外地学生,而当他们受到外地教育模式的影响是,他们对教育也做了调整,其主要效能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大量吸引外地学生来本地求学,从而通过增加消费者而扩大本地市场,使本地的商品就地找到更多的消费者,达到促进本地工农业生产的目的;二是让外来求学者及其亲人带来了外地市场丰富的信息,并把本地市场信息传递出去,从而为本地的产品在本地就找到了其他地方的市场;三是外来求学者越多,则可以本地的影响面越宽,区域品牌名声越大。除此之外,他们还
为本地的旅游业、商业、农业和产品售后服务业培养所需人才,从而激活一些学校,把沉淀的资本升浮起来,为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价值。其中襄樊学院采用以上措施,成为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重心下移战略决策的最早成果之一,作为办在地市州的地方省属大学,在这几年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宏观背景下,学校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形成了具备一定实力和规模的万人大学,为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跨越作出了贡献。为襄樊的经济收益带来了巨大的贡献!
五、襄樊与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
首先来谈谈襄樊的现状,2006年经济总量675亿,城市建成区面积约100平方公里,市区城市人口约120万,城市格局呈南城北市,北部布局汽车城,南部有余家湖化工能源区,东部有东津处女地待开发,有较强的工业基础,合理的城市布局,和优越的交通条件以及充足的发展空间!可以说襄樊已经很具备跨越式发展和成为这一区域中心的强劲实力!但是襄樊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待改!我们把襄樊连同周边地区做个比较和未来走向作个展望!我们襄樊和周围的十堰荆门随州南阳甚至陕西的东南部区域历史渊源很深,历来也都是襄樊处于主导地位!但是随着各地区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襄樊的压力越来越大,十堰的地理和空间受限不可能成长为这一区域的大城市,随州刚分出去羽翼未丰,荆门的城市经济活跃但是综合看也只是比随州略好也不足为惧!个人认为南阳以后对襄樊的威胁最大!我们先不看GDP,南阳的铁路和公路交通已经形成雏形,城市发展空间也很充裕,又处在豫西南这样的独立
单元,一般距离大城市远或者大城市辐射盲区的地方容易出现新的中心城市!所以相比十堰随州和荆门其最有条件成为襄樊的竞争对手!当然襄樊现在还是有很大优势的,襄樊周边已经形成了完善的城市体系(襄樊市区周边分布着随州枣阳宜城老河口丹江口十堰等大中小城市),而南阳除市区由于经济和商业及城建辐射力能力有限外也没有形成完整的城镇体系(只有个县级邓州市周边只有大量的县)!再有襄樊的城建和商业及城市规模都是南阳短时期内无法赶超的!南阳和襄樊就好比郑州之于武汉!
六、对襄樊经济的展望及小评
襄樊的经济发展了,腾飞了,虽然很好,但是我们都知道发展和竞争总是一起存在的,这一区域可说是天然的联合体!古往今来亦是如此!为了让我们襄樊的经济更加可持续发展,作为襄樊的人民还要做到以下四点:第一、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打牢思想理论基础;第二,要全面领会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第三,要深刻认识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大意义;第四,要正确认识科学发展与跨越式发展的辩证关系。我们还可以从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经济区的发展中得到启迪。我们甚至可以套用武汉城市圈的发展模式——协同发展!当然前提是襄樊必须更强大!从个人角度来讲,我很支持省直管县!这样可以调动襄樊周边县市的发展积极性,增强区域经济活力!形成更为强大的经济共同体!如果以后真的有缩省规划,那么以襄樊为中心的这一区域还是很抢眼的!在全国也是最有可能成为独立省份的区域之一!最后,让我们大
家学以致用,支持襄樊的城市建设,促进襄樊的经济的发展,使它蒸蒸日上!
第二篇:湖北县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一、湖北主要城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一)黄石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黄石通过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打造千亿元大产业、培育百亿元大企业、发展千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壮大黑色金属、有色金属、高新技术、建材、纺织服装、机械制造、能源、食品饮料等八大支柱产业集群。4个重点县域经济开发区现有企业400家,培育形成了10多个特色民营工业区,成为县域经济的新亮点、快速发展的新平台、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新载体。
黄石提出了“三园一带”的发展概念,即黄金山工业园区、大冶城西北工业园、阳新城区工业园、沿江经济带。据统计,“三园一带”动工的项目投资达253亿元,一大批项目已经入驻或正计划落户。截至2009年11月底,黄石施工项目数1321个,同比增长24.86%,其中投资过亿元项目108个,同比增长52.11%。
随着宝钢酸洗冷轧系列改扩建,福星铝业家用电器铝材,新兴管业铸管改造等一批重点项目陆续建成投产达效,到2009年12月末,黄石完成工业投资152.89亿元,同比增长35%。
(二)襄樊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襄樊市委、市政府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重大战略,先后出台了7个支持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政策性文件,进一步完善了县域经济综合考评激励机制,促进了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2009年,襄樊市县域经济总量保持较快增长,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7个县(市)区的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税收收入、固定资产投资额、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这6个重要指标再次超过市区,成为襄樊县域经济亮点之一。县域生产总值占全市总量的比重也逐年提高,达到56.6%,比2008年提高3.12个百分点。
——工业支撑作用更加突出。7个县(市)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79.79亿元,同比增长16.16%。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656.67亿元,同比增长61.8%,高于全市平均增幅21.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69.54亿元,实现利润21.31亿元,上缴税金16.0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8.13%、77.44%和30.41%,工业的主体地位和支撑作用更加突出。
——投资和消费增势强劲。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49.7亿元,同比增长71.73%,高于全市增幅17.93个百分点。县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全市的比重达60.84%,7个县(市)区2009年实际完成工业项目投资210亿元,同比增长128.26%,工业项目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60.13%。
(三)荆州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荆州市把“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增强县域经济竞争力”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立足比较优势,加强园区建设,精心策划项目,目前全市6个县市区都有一个以上重点产业进入全省60个产业集群。
集群发展为荆州市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提供了重要的产业保证。荆州区石油机械产业聚集了35家规模企业和100多家区内外协企业,销售收入突破50亿元。
监利县新沟镇被确定为全省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将成为打造食品深加工百亿产业集群的新起点。石首市提出着力培育医药化工、林产品加工、汽车零固件、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电子和轻工建材六大产业集群的目标,改变过去依靠1至2个产业支撑的局面。洪湖市石化设备制造产业集群聚集了160家企业23类275个产品。
项目建设为荆州市县域经济的持续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2009年,全市争取中央拉动内需投资15.1亿元,完成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384.8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05.5亿元,增长23.8%,美的电器、三安弘晟光电、雨润食品、草本工房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落户建设,交通完成投资28亿元,水利完成投资12.8亿元。
2009年,荆州市县域地方生产总值达到577.0亿元,县域一般预算收入提高到13.7亿元;县域GDP平均发展速度达到13.9%。全市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114家,其中县域达到768家。
(四)十堰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十堰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坚持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统筹城乡的重大战略,把推进工业化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核心举措,全力推进县域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房县近两年来共引进钻石水泥、润田矿泉水、湖北华尔靓硅铁矿等亿元项目6个,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37家。
6县市以产业对接、环境建设、项目服务为抓手,提高招商引资水平,使农夫山泉、雨润集团等国内知名大企业相继落户,工业园区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十堰市政府从土地出让、财政支持、技术开发等方面制定了20项优惠政策。
(五)孝感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2009年,孝感市纳入全省考核的7个县市区完成生产总值613.42亿元,同比增长15.1%,占全市总量的90%
孝感将坚持创新发展县域经济不动摇,不断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全力打造县域特色产业,全面实施重点工业产业倍增计划。重点发展汽车机械、电子信息、能源、盐磷化工、纺织服装、食品饮料、金属制品、纸制品、塑料制品、医药、建筑材料等11个工业产业,同时,扎实推进7个县管省级开发区和14个特色工业园区建设,构建一批带动力强的县域产业集中带。
加大县域招商引资力度,优先考虑符合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要求的项目。着力引进战略投资者,注重总部经济招商,做好“回归工程”招商,并注重引进绿色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
(六)荆门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产业资本的大量流入以及本土企业的长足发展,荆门的潜在优势逐步焕发出物流、生产、市场经济优势。资料显示:2009年,荆门GDP增幅高于全省1.6个百分点,县域经济总量已占全市经济总量的八成。
通过延伸拉长产业链形成产业链式聚集。目前,全市初步形成了6条首尾相联、共生耦合的生态产业链,逐步实现了荆门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确立与循环经济相契合的休闲文化旅游特色理念。形成了京山山水休闲、钟祥文化休闲、中心城区运动休闲等三大旅游板块。2009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663.59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30.28亿元。
(七)随州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州抢抓中部崛起、沿海产业转移、湖北“两圈”建设和“襄十随”城市群建设的机遇,大力实施“推进全民创业、扩大对外开放、建设工业强市”三大行动,统筹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和城区经济发展。各县市区共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290.3亿元,占全市的83%,县域经济呈现出三足鼎立、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
(八)恩施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2009年,全州各县市实现生产总值280.68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增长12.8%,创造了自2000年以来的最高增幅。县域经济在州域经济中的比重达到了98.2%。
特色农业、资源型工业、生态文化旅游业,是恩施县域经济发展的三大重点。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州委、州政府实施的“生态立州、产业兴州、开放活州”战略。
在产业兴州的征程上,抢抓“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机遇,大力开发特色旅游项目。去年,全州接待中外旅游者663.6万人次,增长42.1%,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9亿元,增长20.9%。
依托丰富的生物、矿产、能源资源,恩施州开发了一大批资源型加工项目。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逐步显现,湖北中烟恩施卷烟厂、腾龙水泥公司、华新水泥(鹤峰)公司等一批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投产运行,全州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9户,实现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56.6亿元,同比增长26.9%。
(九)天门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2009年,天门市实现生产总值208.99亿元,增长14.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5.82亿元,增长26.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3亿元,增长38%;招商引资到位资金30.05亿元,增长55.2%。
工业向园区集中,新型工业化引领经济腾飞。2009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24.2亿元,增长45.5%,占全市比重57.3%。集聚效应催生出具有区域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集群,纺织服装、特种车及汽车零部件、水泵阀门、医药、化工、食品加工等六大产业。
农民居住向集聚区集中,城镇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以中心城区为龙头、重点镇为支撑、荷沙线小城镇带为纽带,加快城镇化发展步伐。中心城区面积拓展到30平方公里、30万人;规划撤并40%的自然湾,并选择10个村开展统规统建、统规自建农村新型社区试点,实施农民居住、公共服务、产业发展、项目资源布局“四个集中”。
二、湖北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企业集聚群趋势明显
黄石等五个市(州)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建立相应的经济园、经济带或是具有较强联系的产业链,将众多相关企业、工业集聚,增强竞争能力和生产能力。通过经济园区的发展辐射周边地区,推动当地县域经济的发展,促进全市总体经济水平的提升。
各个经济园区对经济的发展贡献巨大。园区内的经济增长水平和投资增长水平绝大多数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有力的促进了其它地区的发展,拉动了全市总体经济发展水平。
(二)主要以工业为主的发展模式
湖北县域经济发展现在主要还是依靠工业支撑或是拉动。通过新建或引进一批工业项目,对已有的优势工业,企业加大投入,改造一批缺乏活力的工业企业项目来拉动经济的发展。工业企业数不断增加,工业总产值不断上涨,工业产值在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不断加重,增长速度也明显快于当地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
各经济园区的工业企业能有效的吸引投资,尤其是固定资产的投资的增长显著,工业项目投资占了主要部分。
(三)对矿产和能源的依赖性较大
湖北县域发展中,一些工业企业对能源的需求较大。各个州(市)都发展建设或引进了重型工业,如十堰的二汽、黄石的宝钢酸洗冷轧系列,孝感的能源、金属制品,荆门的水泥行业都需要充足的能源作为支撑;或是充分利用当地的矿产资源,积极发展冶金,电力的产业。这批工业或矿业企业都耗能较大,对能源或相应的矿产资源有很高的要求。
三、低碳环境下湖北县域经济发展的措施
(一)紧跟国家政策,贴近市场需求
今年两会期间,温总理强调要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体现了国家对发展低碳经济的决心和必然性。湖北发展县域经济要紧跟潮流,准确分析国内外环境和政府方针,估计国家可能出台的有关限制碳排放的政策,及时调整产业结构,淘汰整改将来可能违反国家政策方针的企业,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随着低碳经济产业的不断发展和低碳消费理念的提出,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将发生变化。企业要遵循市场规律,进行细致的市场调查,注意各种产品的需求变化。找准市场发展方向,尽量实现供需平衡,既要避免严重的供大于求,造成产品积压,出现无效供给,既浪费
能源资源,又降低了经济效益,又要避免严重的供小于求的发生,白白失去机会,使该赚的钱没有赚到。
(二)迎接变革挑战,抓住变革机遇
随着产业结构向低碳产业发展,一些高耗能的企业和产业可能会被淘汰或是降低其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给县域经济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当地政府要积极面对出现的变化,认真寻求解决的办法改变产业结构,降低能耗,提高效益。
同时,低碳产业的出现也给经济的发展带了机遇。由于低碳产业刚刚起步,前景十分乐观,一批新兴的低碳产业将成为今后发展的主流产业,低碳经济的到来可以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要重视一批能为低碳产业服务的产业的发展潜力,建立前向型的企业,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当地政府要顺应发展潮流,抓住发展机遇,积极发展低碳产业。
(三)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
我国的能源系统效率为33.4%,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0%。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等八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耗能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机动车耗油水平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这说明我国能源利用效率比较低下,但是提高能源效率的潜力巨大。针对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对能源的消耗较大的特点,积极开发新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成本和减少碳排放量。
(四)调整能源结构,使用清洁能源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对化石燃料的依赖短时间内难以改变,调整化石能源的使用结构就对低碳经济显得尤为重要。三种化石能源中煤的含碳量最高,石油次之,天然气的单位热值碳密集度只有煤炭的60%其它形式的能源如核能、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等属于无碳能源。因此在现在的能源格局下,化石能源方面应该加速发展天然气,减少煤炭的使用;在条件允许下加大太阳能、水能和核能的利用或是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减少煤炭在工业能源结构中的比重。
(五)扶植低碳产业,鼓励新兴技术
政府应出台一系列对低碳排放量企业的优惠政策,扶植一批有前景的低碳产业,给与政策上的优惠,对其进行补贴或是给与减免税等有利于降低其生产成本,增强其竞争力的德措施,使之成为新的经济支柱,减少经济发展对高耗能产业的依赖,平衡产业结构,发展绿色经济。同时,由于低碳经济的不断深入,对低碳技术和清洁能源的要求越来越高,开发发展这些清洁能源,使之成为新型的能源产业,实现经济与科技两手抓,经济和环境同步走,既推动经济的发展,又推进了低碳技术的前进,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第三篇:湖北调研报告
湖北调研活动汇报
——教育教学组
为深入贯彻落实我校要求,推动我校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教育教学组紧紧围绕学校任务分工,于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2日,与各高校教务管理部门领导对口开展了教育教学工作经验交流会,深入开展相关研究。现将调研活动汇报如下:
一、经验
11月29 日,我们来到大学进行调研。大学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水电特色与优势比较明显、综合办学实力较强、享有一定社会声誉的地方综合性大学,与我校同为国家水利部和湖北省政府共建高校。该校现有26个学院,57个本科专业,涵盖理、工、文、医、经、管、法、教育等8大学科门类。该校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方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确立“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大力实施教改工程、创新创业工程,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学分制教学改革,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力组织开展学科竞赛和文体竞赛活动。该校在教育教学方面经验:
第四篇:湖北导游词之襄樊古隆中
女士们、先生们: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历史文化名城——襄樊游览观光!我们今天要参观的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古战场——古隆中。三国故事湖北多,这可不是在吹牛。三国演义120 回,其中的75回就发生在我们湖北,而这75回中又有44回发生在襄樊。
古隆中,又名诸葛庙,它位于历史文化名城襄阳以西13公里的西山环拱之中。据《舆地志》记载:“隆中者,空中也。行其上空空然有声。”隆中因此而名之。
在隆中的山林中有大量的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留下的遗迹和历代修建的纪念建筑。每处遗迹都反映了诸葛亮的重要活动,或反映了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现保存和修复的纪念建筑面积共占地十三亩(不包括庭院),有庄严的殿堂,有依山傍水的亭、廊、楼、榭,建筑风格朴实,具有浓厚的鄂西北民居风味。武侯祠始建于晋朝,隆中文物风景区的形成,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隆中诸葛亮故居,现是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风景名胜区之一。我国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青年时期在这里隐居长达十年之久。脍炙人口的《隆中对》和刘备“三顾茅庐”的史事都发生在这里。
这里清静幽雅,天苍山青水碧。隆中山、乐山、旗山三山环拱,隐若玦环。路回山隐隐,树锁昼阴阴。这里古迹众多,文化沉淀丰富。诸葛亮当年活动遗迹:草庐、六角井、躬耕田、小虹桥、抱膝石、梁父岩等历千年而安然。先贤凭吊诸葛亮,引以托情的武侯祠、卧龙深处、隆中书院、古牌坊以及众多借以托志的碑碣石仍旧相间茂林修竹。
这里文豪云集,志士倾吐情怀。晋代习凿齿。唐代崔道融、宋代苏轼、明代王越等都吊古隆中。现代郭沫若先生亦挥毫抒情,党和国家领导人董必武更有吟怀:“诸葛大名垂宇宙,隆中胜迹永清幽。” 隆中之所以天下闻名,原因有三个:一是诸葛亮的躬耕之地;二是刘备三顾茅庐的所在之地;三是著名的“隆中对策”的提出之地。从晋代开始,仰慕诸葛亮大名的人们就在这儿修建了纪念诸葛亮的建筑,它们是:三顾堂、草庐亭、草庐碑、六角井、躬耕田、抱膝石、梁父岩、老龙洞、半月溪、小虹桥、武侯祠、野云庵等,被称为“隆中十二景”。这些建筑记载着诸葛亮在隆中的生活情况和有关传说。诸葛亮17岁定居隆中一处依山傍水的村庄,过着边耕边读的田园生活。这就是胡曾在《南阳》一诗中所咏的:“世乱英雄百战余,孔明方此乐耕锄。”诸葛亮躬耕南阳,与古代一些逃避现实的隐士是不同的,十年期间,他发奋读书,广交士林,认真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史实,以“观其大略”,还密切注视着天下形势,自比管仲、乐毅,视社会的安定与动荡为自己的责任。所以,有人把他与当时一位杰出人物——庞统,并称为“卧龙”和“凤雏”。
诸葛亮27岁那年。刘备三次来到隆中,虚心地向他请教统一全国的大计。诸葛亮向三顾茅庐的刘备认真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从战略着眼制定了隆中决策,这就是著名的《草庐对》。话虽只有三百多字,但有对魏、蜀、吴的力量估计,也有统一全国的方针、措施。他最后还肯定地说,只要按提出的决策行事,“霸业可成,汉室可兴”。他的主张说得刘备钦佩备至。在刘备的卑词厚礼相邀之下,诸葛亮感于刘备“帝室之胄,信义著於四海,总览英雄,忠贤若渴”,便跟随了他出了山。从此,他们“感通君臣分,义激鱼水契”。诸葛亮一刻也没有忘却自己的责任,为实现隆中决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故世人一致称誉他是“汉室栋柱”、“治世良材”。诸葛亮也从此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最终成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世人景仰,古隆中也因他而闻名于世。好了,说着说着我们就到了古隆中风景区了,请大家随我一起到景区里参观。古隆中牌坊 大家请看,在我们眼前的这座石牌坊就是古隆中的第一个景点,它是在清朝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为湖北提督陈文炳负责修建,作为古隆中风景区的标志。石牌坊高约六米,长约十米,在正面大门上刻的是“古隆中”三个大字,两边石柱上雕刻着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赞扬了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和诸葛亮业济两朝的赤胆忠心,两边小门上雕刻着诸葛亮的名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表明了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时,虽过着平淡的生活,却胸怀远大的志向。现在请大家看一下石牌坊的背面,上方有五个大字“三代下一人”,这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诸葛亮是夏、商、周三代以后最高尚、最伟大的人,没有其他人可以和他相提并论。两边柱子上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这句诗赞扬了诸葛亮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小虹桥 过了石牌坊,穿行躬耕田,就到小虹桥了。清代王铽在《隆中十咏》中,写到小桥说:“有人睹物思玄德,曾向小虹桥上行。”这座小桥还有一段趣史。据说,刘备二顾茅庐时,在桥旁遇见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一看老人衣着狐裘,谈吐不凡,曾误以为诸葛亮,闹了一场误会。从此,小虹桥也和隆中一样著名于世了。
桥为石拱,青石板面。桥下流水清澈,淙淙有声。当你漫步桥上,独自徘徊,不由得你不思索刘备那种“求才若渴”的精神。武侯祠 绕过牌坊,拾级而上,便是武侯祠。现存武侯祠建于明末清初,依山而建,共分四层院,一层高一层。正殿有诸葛亮的塑像,陈列有铜鼓及其他石刻文物等。两侧设有配殿,西配殿名“三义殿”,内塑有刘备、关羽、张飞像。殿前庭院中有一桂花树,据说为明末时植,每年盛花季节清香扑鼻。中设庭院。祠内所陈列的文物中,有一面同治年间在广西出土的铜战鼓。相传是诸葛亮七擒孟获时用过的战鼓。武侯祠外古树参天,松柏滴翠,祠内庭院错落,淡雅幽静。武侯祠大厅的木匾上雕刻着董必武“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的题词。正厅、西厅、后厅分别陈列着“诸葛亮生平简介”,后厅里还存放着一尊诸葛武侯塑像,是人们凭吊祭祀的地方。诸葛亮逝世后,老百姓对他十分思念,因为诸葛亮不仅是劳动人民心目中智慧的化身,更是劳动人民心目中的一代勤政廉洁的名相。因而,凡是他到过的地方,纷纷为他立庙,各地的武侯祠多得数不胜数。目前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的武侯祠就有七座。然而纪念地太多,就难以分辨真假。从古到今,为谁是诸葛亮正宗纪念地而发生过不少争执。其中尤以湖北襄阳古隆中和河南南阳卧龙岗两地的武侯祠谁为“正宗”之争最为有名。两地的武侯祠,历史悠久。隆中的建于晋代,保留着古朴的风貌;南阳的建于唐代,更显得宏大堂皇;两地都以诸葛亮的躬耕地自居,为武侯祠的正宗而争。为此,还打过不少笔墨官司。“隆中派”以《隆中对》之“隆中”为证,“南阳派”以《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为证,争得不亦乐乎。直到清代咸丰年间,襄阳人顾嘉衡出任南阳做知府,可要处事公平,不能向着家乡,将武侯祠的正宗桂冠判给襄阳,否则叫他这个知府坐不稳。襄阳人认为,既然是家乡人到南阳为官,一定要为家乡人伸张正义,将古隆中的武侯祠判为正宗,否则不要他回家乡。两边互不相让,要等顾知府表态。顾嘉衡听了双方的意见,没有立即表态,请大家下堂休息,说是第二天再判。第二天一早,双方又来到府衙,等顾知府的评判,只见顾嘉衡拿出文房四宝,提笔写了一幅对联: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辩襄阳南阳 此联一出,双方心服口服,都佩服顾知府的才智,从此这场争论才告一段落。那么,诸葛亮躬耕之地究竟在何处呢?只要了解当时的历史地理知识,就不难辨别。隆中在汉时属南阳郡所管辖,于是诸葛亮便称自己“躬耕于南阳”。明代以后,隆中才划归襄阳,而襄阳、南阳又分属湖北、河南两省,因此才有了以上的争论。事实上,诸葛亮的躬耕之地只有一处,那就是古隆中。
武侯词是隆中的主要建筑,睹物言情,赵孟若在《书汉丞相诸葛武侯传后》诗中“万古君臣一鱼水,死生不变见英雄”的句子,确切地说明了诸葛亮和刘备的良好关系。诸葛亮自公元207年离开隆中,次年即一举促成了孙(权)刘(备)联盟,他在“羽扇纶巾谈笑间”,使得曹操的强大水军“樯橹灰飞烟灭”。从而赢得了著名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后,诸葛亮辅助刘备取得荆州四郡,整顿赋税,充实军备。公元211年,盘据益州(四川)的刘湾派法正迎接刘备入蜀,共同抵御曹军。诸葛亮则从荆州率领张飞、赵云溯江而上,与刘备会师成都。此后,刘备自领益州牧,任命诸葛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事,总揽军政。刘备据有荆、益,初步实现了隆中决策的战略布署,“吴有长江之险,蜀有崇山之阻”,奠定了鼎足之势。在这短短的七年之中,诸葛亮运筹帷幄,竟然使无立锥之地的刘备,有了一块不小的根据地。后来,荆州失陷,刘备领兵出三峡,进到夷陵(今湖北宜昌东),舍舟登陆,“树栅连营七百里”,兵力分散,遭到吴的沉重打击,刘备一败涂地。清退到白帝城(今四川奉节)时,已经病危。临终他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刘备虽是一番真心话,而诸葛亮那“勤勤陈说扶汉室,慷慨感义许驱驰”的初衷,却始终不变。公元223年,刘禅继位,诸葛亮以丞相辅政,封武乡侯,开始治事,又领益州牧,政事不分大小都由他决定。他“受任於败军之际,奉命放危难之秋”。而他尽力辅佐刘禅,一直到自己停止了呼吸,体现出一位伟大政治家的高风亮节。公元227年,以汉中为大本营,诸葛亮亲自率师10万出征,北伐曹魏,谋求蜀汉的统一。临行前写下了传诵千古的《出师表》,希望刘禅发奋图强的一片苦衷,至今读来仍能使人“寒涕垂”。在北伐曹魏期间,他已是统帅,遇有用人不当,贻误军机,他就弓;咎自责,以谢国人。他在挥泪斩了“言过其实”、爱说大话的马谡以后,恳切上书,承担全部责任,表明自己是“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是“授任无方”,以致“恤事多阁”,自请降级三等,以示惩戒,还颁发《劝将士勤攻己阙教》,要求部下勤於批评,随时指出他的缺点错误。公元234年8月,诸葛亮积劳成疾,病死在陕西五丈原郭氏坞(在今岐山县西南),终年54岁,葬於定军山。“出师未捷身先死”,蜀汉军队不得不撤回汉中。目空一切的司马懿在巡视了诸葛亮所布置的阵地后,也不得不叹服他是“天下奇才也!” 诸葛亮在从政方面,是以国为重,毫无利己之心。刘备托孤时,刘禅才17岁,他悉心辅助刘禅,常劝他不要“塞忠谏之路”,如果“人君拒谏,则忠臣不敢进其谋,而邪臣专行其政,此为国家之害也。”他希望刘禅注意做到“纳言之政”。说是“为政之道,务於多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万物当其目,众音住其耳。”否则举国“惟争一人”,后果不堪设想。而他自己“任重才轻,故多阙漏”,需要广开言路,鼓励人们多提不同意见。而且他不许亲人干预政治。所以,他“行君事而国人不疑”“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诸葛亮在生活上也很俭朴。死后,的确做到了不使自己“内有徐帛、外有赢财”。他在上表刘禅时曾说:“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徐饶。”诸葛亮以身许国,说到做到,在中国历史上确是难得的可贵。诸葛亮无论从政、治军都堪称千古奇才,道德又清高,故很早就受到人们的崇敬。西晋时,镇南将军刘弘到了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其阎。”在宋代以前,隆中就建起了供人们祭祀的祠堂。到了明代,分封在襄阳的襄简王未见淑,看中了隆中这卧龙伏凤的绝好风水,竟攫为自己的墓地,使诸葛亮故宅的建筑俱毁无遗。现在的武侯词,是清代康熙年间重建的,砖木结构,飞檐叠瓦,前后三进,中设庭院。1958年正殿经过修缮,至今保护得很好。殿内正中悬挂的“汉武侯像”拓片,是明代万历年间的雕刻。后殿供奉着诸葛亮的塑像,真是“山中有遗貌,矫矫龙之姿”。三顾堂 武侯神祠的右下首,便是三顾堂,顾名思义就是为了纪念刘备“三顾茅庐”而修建的。据说刘备三顾茅庐时在这里拴过马。后人依此建一四合院,名三顾堂。堂内陈列有岳飞手书的《出师表》。三顾堂内有刘备、关羽、张飞的塑像。门前的三棵古柏,相传是刘、关、张挂马的。原材自然早已死了,现存的为后人所栽,当无可置疑。唐代冯志韵草庐诗说:“卧龙人去远,此地尚名冈。身应营星陨,心期国祥长。老臣犹有像,炎汉已无光。所幸遗民在,凭君一劝耕。”他写诗的时候,草庐当还完好,而今草庐已无故迹可寻,留下的只有一个隆起的巨大山包。山包前那个由后人建造的六角形庐亭,覆盖红、绿、黄三色琉璃瓦,多少弥补了当年草庐的情趣。踏进大门,一股花香扑面而来,院内花木清幽。两旁廊壁上砌嵌着数十块石碑,分别刻有隆中全景图、诸葛亮的《前出师表》、《后出师表》和《隆中对》,还刻有一些古人诗词,以示孔明一生功业。
第五篇:湖北襄樊工商联工作小记
湖北襄樊工商联工作小记:以会招商 以商引商
2010年12月07日10:27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E-mail推荐:
具有28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襄樊,正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近年来,围绕把襄樊打造成为适宜创业、适宜人居的“双宜居”城市的目标,现已形成了以汽车工业为龙头,纺织、电力、食品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的产业特色,综合实力名列湖北省前茅。200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201亿元,全市民营经济总量达568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47.3%;税收收入45.48亿元,占全市的53%;民间投资完成440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76.7%。民营经济的发展已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巨大牵引力,成为优化经济结构、加速城镇化工业化的重要推动力。
之所以有这样的成绩,是襄樊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引导企业全面转变发展方式,努力打造阳光新政的结果。同时,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支持工商联工作。湖北省襄樊市工商联主席王绍玲告诉记者。
在今年初以市委的名义召开的全市工商联工作会议,那是工商联历史上所没有的,市里“四大家”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悉数到场,市委书记唐良智、市长李新华、市政协主席万桃元分别对市工商联工作作重要指示,这是对工商联工作的极大鞭策和鼓舞,更体现了各级领导对工商联事业的关心支持。王绍玲在总结近年来襄樊工商联工作时如是表达。
熟悉王绍玲的人无不认为她是一个充满活力,肯干实事,能干实事的人。当然,她也是一个性格开朗的人。
近年来,王绍玲和工商联的同事一起风风火火地走了全国许多地方,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她所说的“三来”,“我们要把发展经济所需要的人才、资金留下来,引回来,用起来。”“留下来,引回来,用起来”的收获颇丰,就在今年年初的襄樊市工商联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唐良智这样评价:
“去年全省上市中小板的4家企业中,襄樊独占2家,且都是非公有制企业,今年一批非公有制企业产值又有望实现翻番的目标,非公有制经济不断成长壮大,去年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的42%,这与市工商联富有活力和成效的工作密不可分。”同时,市委领导就做好新形势下的工商联工作提出了三点要求:要充分认识新时期工商联工作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工商联在推进我市跨越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要加大商会建设力度,走出一条“一个会员一帮友、一个商会一批商”的“以会招商、以商引商”的新路子。的确,襄樊市工商联在整个襄樊的快速发展中所承担的分量越来越重。
“我们要实现襄樊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四年翻番的目标,就必须继续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创造更好的环境。”王绍玲深知工商联工作承载的重量。
也因此,如何配合党委、政府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工作目标,成为工商联工作的头等大事。王绍玲认为,工商联有商会组织的优势,这种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天然优势在招商引资工作中可大有作为。
其实在王绍玲的心中一直坚信着有为才会有位的信念。
王绍玲还记得,在2008年全市统战工作会议上,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要求市工商联“充分运用工商联这个纽带和桥梁,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与协调,发挥好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代表人士的资源优势,加强与东南沿海地区特别是广东、福建、浙江、上海等地区工商界的联系,做好这些地方工商界代表人士的工作,拓宽承接产业转移的渠道”。
如何能达到政府的目标要求,发挥组织网络优势,开展“以会招商、以商引商”招商引资的新路子是工商联的优势所在。近几年,全市工商联系统引进项目23个,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33.7亿元。
这些故事的背后,离不开襄樊市工商联着力建设商会组织网络的战略部署。王绍玲告诉记者,襄樊市委、市政府充分发挥工商联的职能作用,立足工商联组织功能的开发,在坚持统战性前提下发挥经济性,延伸民间性。2006年,出台了《襄樊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工商联工作的意见》的文件(襄办发13号文件),明确了工商联的具体职能。2009年底,市委专门召开常委会,研究部署工商联工作,作出了在市工商联设立“襄樊市非公有制经济党的工作委员会”决定。
由此,工商联以建立“纵到底,横到边”的组织网络体系为目标,加大异地商会、行业商会、基层商会建设力度,组建了襄樊温州商会等5个异地商会;在云南昆明组建了昆明襄樊商会;全市共成立行业商会41个,乡镇(街道)分会66个。
据了解,襄樊各级工商联组织充分发挥商会“以会招商、以商引商”的作用,积极为促进经济发展服务。三年来,全市各级工商联组织先后邀请了12批180余人来樊考察投资,共引进项目23个,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33.7亿元。
王绍玲说,“商会是凝聚企业家精英的场所,是连接政府与企业家的重要桥梁,理应始终紧扣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主动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建设,以有为换有位,以活动促活力。”
“以有为换有位,以活动促活力”表现最集中还是今年9月份襄樊第四届诸葛亮文化旅游节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上,襄樊工商联拿出一份令市委、市政府极为满意的成绩单。
“中国·襄樊投资环境和人才引进说明会”共签约103个项目,投资总额达到552.2亿元。
工商联第一家外地商会——昆明襄樊商会成功与高新区签订了10亿元的汽车产业项目。
引进的“光彩事业工业园”已有202家企业入驻,投资额近30亿元。
成功举办中国(首届)民营企业发展“隆中对”„„
当前,“十二五”规划实施在即,民营经济的发展正迎来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难得机遇。王绍玲认为,这也是商会发展的空间。对此,她提出了三点建议:
一是要抓好商会的领导班子和会员队伍建设。把政治素质好、政策水平高、服务意识强、行业业务精、协调作用大、其企业和本人具有代表性,能把众多企业团结起来的企业家选出来当商会会长。最大限度地把行业内的优秀非公有制企业家吸收到商会中来,提升商会的影响力,扩大会员的代表性,从而引领板块经济发展。
二是要建立灵活有效的商会运行机制,规范运作,规范管理。
三是要发挥商会行业自律职能。商会组织要抓住政府职能转变的机遇,争取参与到行业服务标准的制订、职业技能的考核等社会职能;有条件的还要争取承担行业统计、行业调查,以及参与制订行业发展规划、价格协调和公信证明等职能。(刘艳)
(责任编辑:王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