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共青团工作与和谐社会建设
论共青团工作与社会和谐建设
内容提要:和谐社会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共青团作为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肩负着带领和引导广大团员青年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任。和谐社会建设对共青团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要求共青团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切实加强共青团组织的自身建设,发挥共青团组织生力军作用。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共青团组织应加强工作创新,不断开拓共青团工作新局面。
关键词:和谐社会 建设 共青团工作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课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在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中,共青团组织的作用将日益突出,这为共青团组织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共青团作为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肩负着带领和引导广大团员青年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任,共青团工作要紧紧围绕和谐社会建设这一重要目标,不断开拓创新,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共青团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吸引力,为和谐社会建设做出贡献。
一、和谐社会建设对共青团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和谐社会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社会,是人们对社会生活的一种理想追求。和谐社会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共青团组织要引领广大团员青年建设和谐文化,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共青团组织的作用。
1、和谐社会建设要求共青团工作必须与时俱进 与时俱进是指我们观察问题、认识问题、发展理论,要随着时间、条件、形势、时代的变化而前进,并且我们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以实践为准绳,在实践中把握规律性,提高预见性,增强创造性。和谐社会建设是一项崭新的工作实践,是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次重大理论突破。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共青团工作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是因为共青团所处的环境,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和青年的现实状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时社会上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新矛盾、新问题。这就要求共青团工作要根据客观形势的发展变化,根据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解放思想,抓住机遇,以新的姿态和作为积极探索共青团工作的规律,推动共青团事业新发展,不断开拓共青团工作的新局面。
2、和谐社会建设要求加强共青团组织的自身建设 共青团组织必须用和谐社会建设理论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落实共青团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的各项任务。在思想建设上,共青团组织要教育引导广大团员青年,明确共青团组织目标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意义,保持全团思想认识和行动的和谐一致,这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内涵。在组织建设上,建立健全共青团各级组织,科学设臵共青团的基层组织,尤其是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经济组织及新社会组织建团,扩大共青团组织在新领域的覆盖面;开展以党建带团建的主题教育,加强对团干部和团员队伍的建设,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加强制度建设和能力建设,巩固共青团组织在和谐社会建设的组织基础。在作风建设上,着力解决共青团先进性的问题,包括思想作风、马克思主义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团的生活作风等方面的建设,团干部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力戒浮躁情绪,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
3、和谐社会建设要求发挥共青团组织生力军作用 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是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共青团始终是以党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根本宗旨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根本宗旨,因此,共青团组织要以党的奋斗目标为前进方向,把握共青团工作的政治导向、思想导向和价值导向,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做出新贡献;共青团组织要密切联系青年,竭诚服务青年,代表和维护青年的合法权益,为和谐社会建设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共青团要教育青年增强民主法制意识,引导青年正确行使民主权利,带领青年在社会建设和管理中发挥作用;共青团组织要激发青年创造活力,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积极投身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激励团员青年自主创业,开拓进取,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生力军作用。
二、创新共青团工作,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所谓创新,就是改革,就是突破,就是理论上不拘泥于现成的公式,实践上不停步于已有的成果,思想上不束缚于现成的经验。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共青团组织应加强工作创新,不断开拓共青团工作新局面,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建功立业,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1、共青团工作理念要创新,在实践中树立和谐理念 理念是人们经过长期的理性思考及实践所形成的思想观念、精神向往、理想追求和哲学信仰的抽象概括。理念创新是共青团工作创新的关键,和谐社会建设给共青团工作带来了许多新的理念。
(1)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对共青团工作来说,就是以青年为本,即一切以青年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实际出发,尊重青年、服务青年,保障青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满足青年成长成才的需要和青年不同层次的精神需要。共青团组织要代表青年的具体利益,努力为青年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进而促进青年的全面发展。
(2)树立民主法治的理念。发扬民主,依法治国,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共青团要紧紧围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加强对青年民主法律知识教育,增强民主观念,弘扬法治精神,切实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在全社会营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自觉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努力维护社会稳定。
(3)树立诚信的理念。诚信友爱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诚信是中国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之一,现代诚信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在当前,社会信用缺失已成为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共青团组织要在青年中开展诚信教育,使青年做人做事都要重诚信,讲信誉,树立“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诚信观,这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
(4)树立公平正义的理念。公平和正义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只有坚持公平和正义,才能确定社会生活的主流信念和合理、和谐、规范的人际关系,从而形成讲道德、讲法制、讲秩序的行为规范,这样的社会环境有利于人人想干事、人人能干事、人人能干成事。共青团要积极倡导公平正义的和谐理念,实行公平原则下的目标激励,以调动青年的积极性。
2、共青团工作思路要创新,拓展共青团工作新领域 工作思路是对工作全局的长远的战略谋划,思路决定出路,思路创新是共青团工作创新的根本。在思路创新中,共青团组织要按照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在服务大局、服务青年的前提下,既要统筹兼顾,又要突出重点、难点和热点,找准突破口;既要考虑党政所需,也要实现服务青年成长成才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回顾过去,分析现在,前瞻未来,把握共青团工作的发展规律,研究制定共青团工作近期和远期规划,确定正确的工作思路。
(1)拓宽工作领域。针对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不断涌现的现实情况,切实加强“两新”组织团的建设,使新兴经济、社会组织发展到哪里,团组织就延伸到哪里。针对社区团组织的空白点多,工作影响力小的现状,在社区建立工作网络,落实组织保障,使社区团的组织网络日益完善,工作触角不断延伸。
(2)整合社会资源。资源是一切事业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和赖以生存的根基,更是提高共青团组织贡献率、参与率、认同率和影响力的重要保证。没有资源的有力支撑,再好的思路都是空谈。共青团组织要运用社会化、市场化和项目化等方式,整合社会各类资源,凝聚社会各种力量,为共青团事业发展所用。
(3)积极推广典型。要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和感染作用,积极培养一批事迹突出,影响面广的先进典型,通过全方位地选树各个层次的典型,着力培育共青团的先进群体。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比贡献,通过典型示范,促进青年立足岗位,建功立业,带动整个共青团工作不断发展,促进整体工作上台阶。
3、共青团工作内容要创新,竭诚服务广大团员青年 内容创新是共青团工作创新的基础。创新工作内容就是要在知识不断更新、科技日新月异的新时代,共青团工作要适应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着眼于党和政府关注,青年关心的实际问题,结合青年在成长成才中的具体需要,把服务青年的大目标落实到为青年解决实际问题的行动上,解决好青年的实际困难,竭诚为青年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容扩大了共青团工作的内涵,内容创新重点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有新作为。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和谐社会理论构筑团员青年的精神支柱。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团员青年,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凝聚团员青年,用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和谐精神激励团员青年,用良好的道德风尚塑造团员青年,把精神文明建设的总要求、总任务加以具体化,使广大团员青年在和谐社会建设中茁壮成长。
(2)在青年人才培养中有新内涵。共青团要强化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以现有的团校、青年刊物和教育培训基地为支柱,逐渐拓宽知识传播和技能培训系统, 引导青年崇尚科学,勇于创造,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围绕科技进步、科技创新开展活动,注重培养青年的科技素质。
(3)在青年文化建设中有新举措。共青团组织作为青年文化的主要推动者,必须深入青年,了解实际,努力建设优良的具有较高品位的青年文化,用健康向上的思想文化占领青年阵地,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近年来,文化建设在共青团工作中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共青团要广泛开展紧扣时代主题、突出特色、贴近青年需求的文化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
4、共青团工作机制要创新,加强和改进共青团工作 机制创新是共青团工作创新的保障,是加强和改进共青团工作必不可少的环节。共青团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团组织要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延伸工作手臂,拓宽工作领域,增强工作依托,扩大工作阵地,壮大工作队伍,就必须建立健全适应时代要求,社会化水平高、更加富有效能的工作机制。
(1)健全共青团社会化工作机制。共青团组织要紧紧围绕党政工作大局,针对社会和青年的需要开展工作,努力扩大工作外延,使工作触角延伸到社会各个领域。工作内容更加贴近社会生活,更加适应青年需求。社会化的青年工作运行机制的建立,将在服务大局与服务青年的有机结合中为共青团工作提供一种依托。
(2)建立活动的项目化管理机制。项目化管理是指按照项目的规律和特点,对项目实施的全过程进行科学化的组织管理,提高项目收益的活动。共青团在和谐社会建设中,要积极运用项目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建立健全立项论证、整体规划、过程监督、绩效评估的项目管理配套体系,确立项目推进目标责任制,促进共青团工作的项目化发展。
(3)完善团干队伍建设机制。组织领导的价值取向对于共同愿望的建立、自我超越的推进、团队学习的实施、系统思考的演练,特别是心智模式的改善是至关重要的因素。要把共青团组织建设为学习型团队,就要培养一支骨干队伍,让德才兼备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共青团干部要牢固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养成主动学习、不断学习的习惯,提高学习和运用新知识的能力。
5、共青团工作方法要创新,丰富工作的内容 方法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采取的措施和手段,方法创新是共青团工作创新的途径。共青团组织要结合工作实际,不断充实和丰富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容。在创新中,共青团组织必须了解当前广大团员青年的价值观念、伦理操守、文化心态、行为模式的变化。要改变过去传统和单一的工作方法,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服务和引导团员青年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不断提高团员青年迎接时代挑战的能力。
(1)借鉴先进的管理方法。共青团组织要大胆借鉴和吸收国内外文明成果和发达国家的管理方法,使共青团工作方法逐步实现四个转变:即由“声势型”向“实效型”转变,由“执行型”向“自主型”转变;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在转变中实现方法的创新。
(2)采用现代的科技方法。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对团员青年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影响巨大,团员青年价值取向呈现了多元化。因此,共青团组织要紧跟时代步伐,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方法,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现代传媒的宣传阵地作用,特别是网络的方法,赋予了共青团工作全新的内容和形式,丰富了与青年交流的手段。
(3)尝试运用参与式方法。参与式方法作为一种工作方法和手段,是发展主体积极地、全面地介入发展过程或发展项目中有关决策、实施、管理和利益分享等过程的一种方式方法。共青团工作要紧紧围绕党政工作中心,号召团员青年积极参与和谐社会建设,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第二篇:论公共关系与和谐社会建设
论公共关系与和谐社会建设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公共关系作为组织内求团结、外求合作的传播沟通艺术,正是一种追求和谐发展的艺术。本文从公共关系与和谐社会构件的关系出发,通过分析二者之间的联系,阐述了公共关系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给公共关系事业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公共关系
和谐社会建设
作用
影响
关系
一、公关的涵义、特征、职能
要了解公共关系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必须大概了解公共关系到底是研究什么的科学,它的特征和职能是什么,才能了解它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意义,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它的发展有何影响。公共关系学产生于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它虽然没有悠久的历史,但由于它具有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独特功能,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风靡世界的现代思潮。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公共关系的定义,只能对其涵义进行大概的表述,公共关系是一个社会组织在运行中,为使自己与公众相互了解、相互合作,采取传播、沟通手段争取公众的科学与艺术。
公共关系的特征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以公众为对象、以美誉为目标、以互惠为原则、以长远为方针、以真诚为信条、以沟通为手段。
公共关系的职能广泛而复杂,是公共关系对社会组织所发挥的独特的、积极的作用,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搜集信息,组织宣传
2、监测环境,咨询决策
3、协调沟通,处理危机
4、创建文化,树立形象。
二、构建和谐社会的涵义
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达到一个目标,而在我们研究如何构建和谐社会之前,必须明确和谐社会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才能开展具体的建设工作。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以及理想目标可以概括为:
从根本意义上讲,和谐社会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三大矛盾的全面和谐的社会。和谐社会是一个多元的社会,一个宽容的社会,一个秩序化的社会,是公民、社会和政府相互支持配合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明确提出的重大任务,要求全党同志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全面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又快又好地推进社会主义全面可持续发展。实现这一理想目标可以借助公共关系事业加以促进和改善。
三、公共关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的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创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不断寻求、建立、完善一套能够不断解决社会矛盾和化解社会冲突的有效管理机制的过程。公共关系的信息传播沟通和关系协调功能,不仅对营造组织与相关公众的和谐关系能够起到良好的作用,而且可以对构建整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积极的作用。
公共关系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的积极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公关有助于信息传播,实现公平公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实现信息真实、有效、及时地传播与沟通,对于促进各种自然和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可持续利用;对于建立符合和谐社会目标要求的,以权力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和人道主义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信息的传播与沟通正是贯穿整个公共关系活动的一条主线,是公共关系的重要功能,对于消除“信息不对称”,实现信息公开、畅通传播,进而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其次,公关可以起到协调沟通作用,在社会生活中协调各种关系,化解矛盾冲突。要建设和谐社会,就必须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和冲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其一是:在人与他人的关系上,要建立起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社会关系,能够诚信友爱、融洽相处。关系协调是公共关系的另一重要功能。协调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三大矛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而公关的协调职能重在协调人与社会,即人与人的关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当中可以运用公共关系的这一功能,能够减少摩擦、化解矛盾、增强团结,形成互相信任、相互促进,共同满足,实现共同合作。通过协调社会中各种组织与社会公众中存在的利益、行为、心理差异,化解矛盾与冲突,促进社会良性循环与繁荣发展。
第三,实现全员公关,有利于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公共关系是指社会组织以现代传播沟通手段处理其相关公众关系,从而塑造良好的组织形象、优化组织生存发展环境。而组织形象要靠人来体现,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需要对全体员工实行公共关系管理,即全员公关管理。这是一种让全体员工高度重视组织形象,自觉创建和维护组织形象的公共关系管理方法,做到人人公关、时时公关、处处攻关,达到“人和”境界。发挥公共关系的信息传播与沟通以及关系协调功能的作用,对于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积极意义。普及公共关系信息传播与沟通和关系协调意识,使人人都具有沟通协调能力,懂得公关艺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推行“人人都懂公关、人人都会公关”的全员“公关”,充分发挥协调功能,减少社会的矛盾与冲突,增强和谐合作,使社会风气向文明、健康的方向发展。也就达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
四、构建和谐社会为公共关系带来的影响 公共关系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过程中,自身也在发生着变化,在为和谐社会服务的同时,公共关系也力求发展自身。构建和谐社会为攻关发展带来了机遇。当前,社会各界已行动起来,为构建和谐社会积极努力。此时,全社会都为公共关系提供了大舞台,为公关策划提供了大市场,为公关展示功能提供了良机。中国特色的公共关系,正面临着一次新机遇,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实际需要,大显身手,求得中国公共关系自身的大发展。
五、总结公共关系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综上所述:和谐的社会是公共关系这一事业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公共关系所要追求的最终目的。它是从更高的角度来构建人类的生存和繁衍环境的,是公共关系事业建立和生存的良好土壤。可以说构建和谐社会是更为宽泛的、更为宏观的“公共关系的大事业”。公共关系则是从微观的角度来为这种社会的和谐进行修补和沟通,是在为构建这种和谐社会添砖加瓦,从这一点上说,公共关系和构建和谐社会两者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公共关系只有在和谐的宏观社会环境里才能建立和发展,才能最好的发挥自己的作用,才能达到和谐组织、塑造形象的目的。而社会环境因为有了公共关系事业才能更好的走向和谐与健康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的宏观长远战略目标,而公共关系却对具体社会组织整体,统筹有序的、和谐的发展上显示出它的独到的功能。只要我们自觉地增强公关意识,发挥好社会组织与组织、社会组织与社会团体、社会组织与个人以及人与他人关系上的沟通协调作用,就会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观目标实现,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早日建成。
参考文献:
1、《新编公共关系学》 董原 兰州大学出版社
2、公共关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田省强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
3、公关对构建和谐社会发挥重要作用的三大途径
杜明国
公关世界
4、略论公共关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陈世杰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公共关系
黄洪雷
《经济师》
6、公关意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任满丽
公关世界
7、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冯之浚
科学学研究
8、公共关系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大有作为
崔秀芝
公关世界
9、和谐社会赋予公共关系新使命
陈晓莉
国际公关
10、谈和谐社会中的公共关系
徐爱华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11、论公共关系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董原刘嘉慧
热点关注
12、谈全员公关与和谐社会
熊淑玲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13、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几点思考
陈宁伟
决策参考
14、《公关实战精要》
李平亚
中国经济出版社
第三篇:浅谈构建和谐社会与共青团工作创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顺应历史发展变化,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做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这一历史变革时期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时代呼唤,是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包括青年在内的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中最有朝气、最具有创新精神、最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是参与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共青团、少先队组织是广大青少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贡献,是共青团围绕和服务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共青团组织增强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始终发挥团结教育青年核心作用的必然要求。只有努力做到不断创新,共青团才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适应新时期工作的需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一、共青团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主要任务
(一)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共青团要坚持不懈地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青年,用科学发展观武装青年,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深深植根于广大青年的脑海之中,为他们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正确理论指导和根本思想保证;要进一步加强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青年全面回顾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展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灿烂前景,帮助青年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发展中国的正确之路,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引导青年把个人追求融入到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之中,把个人奋斗融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要用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激励青年,不断增强广大青年的爱国意识、团结意识和发展意识,激励他们以昂扬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投身和谐社会建设;要用良好的道德风尚塑造青年,要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引导青少年积极参与青年志愿者、青年文明号、手拉手、青年文明社区、青年文化节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促进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形成,促进广大青少年道德素质的提高;要用和谐观引导青年,要引导广大青少年正确看待我国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社会矛盾、社会问题,以积极的姿态参与社会生活,承担起自己的职业角色和社会角色,用贡献体现作为,用合作推进事业,用互助彰显责任,形成促进社会和谐的价值取向。
(二)激发青年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创造活力
发展保证和谐,只有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才能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青年充满活力,国家就生机盎然;青年不断创新创造,社会就持续稳定发展。共青团要按照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充分调动青年的积极性,不断激发青年的创造活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蓬勃生机。要大力开发青年人力资源,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优势,通过开展岗位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引导青年在实践中成才;发挥共青团广泛联系青年人才的优势,通过多种方式吸纳、聚集人才,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营造青年创新创造的良好社会环境,要注重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以评选青年创业奖、青年科学家奖、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和开展挑战杯科技竞赛等活动为载体,大力宣传青年典型的创新精神和创业事迹,为青年创新创造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三)引导青年在巩固和发展民主法治、安定有序的局面中发挥积极作用
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和基本保障。共青团要紧紧围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发挥好联系青年的桥梁纽带作用,让他们的意愿和诉求充分表达出来,让他们的权利和利益得到切实保障,把他们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积极有序地参与民主实践,共青团要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民主观念,畅通青年参与民主的渠道,充分发挥共青团和青联组织在人大、政协中代表青年的作用,积极建言献策,反映青年诉求;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共青团大力培育和发展青年社团,加强监督管理,推动形成社会服务网络化的新格局;依法维护青少年的正当权益,要高度重视青年的维权工作,要加强法制教育,增强青年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同时加大对青少年的服务力度,通过创建青少年维权岗、开展法律援助等方式,帮助他们依法维护正当权益;积极维护社会稳定,要教育引导青年始终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珍惜来之不易的稳定局面,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要大力增强青年的公共危机意识,有效动员组织广大青年参与应对和处理各种突发性事件,努力维护社会稳定。
(四)牢固树立青年为本的理念
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群众优势,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共青团是党联系青年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从革命党的助手转变为执政党的助手后,最大的危险是远离青年。团干部把党放到心中最高的位置,就要把青年放到最突出的位置,把服务大局和服务青年统一起来,把促进社会发展和促进青年发展统一起来。在社会利益整合中共青团要代表青年的具体利益,要成为广大青年的代言人,反映他们的呼声与需求,切实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在推进各项工作时,要把青年的利益放在心上,努力使团的工作能够给青年带来更多实在的利益。
(五)引导青年促进人与人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要求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容量相协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能牺牲子孙后代的利益。当前,我国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资源能源压力不断加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已经成为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要在人与人之间强调诚信友爱,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帮助青少年确立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开展积极投身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与实践活动。
二、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青年工作所遇到的问题
当代青年处于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思想观念、群体结构、具体需求和行为方式多样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由于社会转型,带来的青年群体结构多元化和青年需求的多样化,并由此导致了青年社会问题的日益增多,必然引起青年与社会、青年群体之间各种不和谐因素的冲突加剧,给和谐社会的构建及共青团工作带来严峻挑战。作为人民群众的团体,共青团组织要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整体目标,思考和谋划青年事业的发展蓝图,着眼于基础建设和长远规划,团结和带领青年与时俱进跟党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对共青团组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当前共青团组织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在青年群体中共青团组织的覆盖面还有许多空白点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市场化深刻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信息技术深刻改变了人们特别是青年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也深刻影响着社会组织的运行方式、管理手段和工作模式。青年社会流动性的增强和职业分布的进一步广泛,很大一部分比例的青年从传统的共青团组织体系中“流失”。在众多的新经济组织中,共青团的覆盖面还不是很广泛。在外来务工青年和第二代民工子女中,共青团组织基本上还是空白点。传统意义上的共青团组织只是覆盖了体制内的青年,而许多青年还游离于团的组织之外。一些新的青年组织形式在青年群体中迅速发展,而共青团组织在这些领域中的影响力还有待加强。共青团组织必须进一步更新观念、改变方法、创新载体,重视网络的组织化功能。
2、共青团组织的工作与青年的需求还有一定距离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广大青年的需求日趋丰富。但共青团工作无论从内容上还是方法上都还略嫌单调,对青年难以形成吸引和凝聚力。共青团的工作机制还没有完全走出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存在“三多三少”现象:习惯于根据面上情况制定相关规划多,深入细致地帮助基层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相对较少;习惯于自上而下的指令性工作部署多,深入地对基层进行分类指导和服务相对较少;习惯于“号召型”、“活动型”的群众工作方式多,深入细致地开展针对性的工作相对较少。青年群体往往自发组织一些活动,而共青团的活动离青年较远。青年参加面较广的活动,往往不是由共青团组织的,而是由青年自发发动和组织的。
广大青少年面对升学、就业的生存压力,在就学就业、维权保障、人生指导等诸多方面的具体事务需要得到关心和帮助,必须把青年事务纳入政府公共服务的整体框架,必须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改变团内资源条块分割和社会资源纵向衰减的现状。
3、共青团的教育功能与青年的社会化要求不相适应
青年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既需要开展理想信念的教育,也需要开展行为养成、心理疏导、伦理培养、道德塑造等各方面的指导,而且个性化需求越来越明显,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共青团组织以传统的活动方式、脱离现实的思想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要求。同时,解决青年社会问题越来越强调运用科学方法和专业技能。但当前的青年工作者总体专业化水平不高,与青年和时代的需求有较大差距。
三、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不断创新青年工作
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持续发展,能够为青年一代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促进青年的全面发展。同时,青少年群体的健康发展,也会形成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社会力量,对实现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促进青年群体的和谐发展,以青年群体的和谐来促进整个和谐社会建设,共青团组织必须在继承中大胆创新,建立适应知识经济变革和发展的创新体系,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推进共青团工作的新发展,才能为构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1、创新工作思路
良好的工作思路是搞好共青团工作的基础,思路清晰,能促使共青团工作目标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并能整合团工作的整个资源,使共青团工作的目标得以实现。团组织要根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结合各种实际情况,创新工作思路,使团的各项工作任务按照这一思路顺利得以实现。创新工作思路必须按照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在服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前提下开始进行,既要考虑党政所需,社会所急,更要考虑青年所求。
2、创新工作内容
工作内容和工作主题是共青团工作实现工作职能,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根本。创新工作内容就是要在知识不断更新,科技日新月异的新时代,使团的活动和工作主题更加适应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更好地适应青年的需要,要努力做到在青年思想教育方向上更加符合和谐社会青年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多元化和信息化以及青年成长成才需求的特点;要围绕科技进步、科技创新开展活动,注重培养青年的科技素质和创新精神,造就高素质的青年人才。
3、创新活动方式
和谐社会的青年工作是一门科学,要团结带领广大青年积极投身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把握青年工作的规律,要针对当代青少年一代的特点,开展多样化、个性化、为广大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活动。要把继承传统和开拓创新结合起来,借鉴国内外青年工作的成功做法,总结各级团组织开展青年工作的有益经验。要充分利用志愿者行动、“我为优抚献爱心”、学雷锋扶贫助困、“绿色环保统一行动”等行之有效的品牌活动和特色活动,有力地促进了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也将起到重要作用。
4、创新工作机制
工作机制的创新,主要是建立科学的社会化运行机制,重点在工作网络、阵地建设、物质依托、队伍建设等四个方面创新,使团组织在新形势下能够延伸工作手臂,拓宽工作领域,增强工作依托,扩大工作阵地,壮大工作队伍。团组织要在坚持发展政治功能的前提下,完善和扩大团的社会功能,通过接受政府委托,加大共青团在青少年事务中的工作分量,要紧紧围绕党政工作大局,针对社会和群众需要开展工作,努力扩大工作外延,使工作触角延伸到社会各个领域,工作内容更加贴近社会生活,更加适应青年需求。社会化的青年工作运行机制的建立,将为在服务大局与服务青年的有机结合中加强团的建设提供一种工作依托,从而更有效地吸引青年,凝聚青年,教育青年,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服务。
第四篇:论IT行业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
论IT行业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
摘要
建设和谐社会,是每一个中国人民的责任,需要你、我、他共同努力。然术业有专攻,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区别于他人的方式。现代社会是科技文明的社会,IT领域覆盖着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航空航天,小到手表时钟。作为一名IT人,我有足够理由相信,IT行业的不断发展将会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做出卓越贡献。
关键词:IT、和谐社会、贡献
正文 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要的新概念。“和谐”成了中国战略机遇期的社会主调。因此,从更深层次的理论上把握“和谐社会”的要点也随即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我们80、90后现在是国家建设过程中的中流砥柱,同时二十一世纪进入信息时代,席卷全球的信息科技席卷全曲,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信息产业已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无论你是正在大学学习IT相关学科的同学,还是已经步入社会在IT行业打拼的人员,你的努力将会更大的挖掘出IT行业的潜力,生产出更多先进的IT产品,进而 IT产品的更新换代将会推动我国由IT大国向IT强国转变,并进而推动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步伐。
可能有的人不禁会问,IT产业发展迅猛,但是飞速发展的IT产业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又有多大的关系呢?上文中我们论述了IT产业的重要性和未来发展前景。接下来我为大家解释一下什么是和谐社会:所谓和谐会,就是指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之间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按照这样的标准来衡量,所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各个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的协调、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那么我们从两个方面来看,首先我觉得和谐社会首要的是人民都能够富裕起来,至少也应该能达到温饱的水平。只有人们不再为温饱的事情发愁了,大家才会有更多的精力去丰富自己的精神需要。试想一下,为什么有一些地方总会发生**,就是这个原因。如果中国始终不能真正的富裕起来,那么中国社会的各种不和谐现象越来越突出.所有这些不仅影响着小康社会的建设,更有悖于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社会主义的性质.不难看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际上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而通过前文中列举出来的各项数据我们已经知道IT产业在我过经济建设中所占的比重,可见IT行业的发展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是十分重要的。其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的多方面,多层次的。从我们个人来说,只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了,我们的社会才会和谐。之前在以前科技不
1发达的时候,人们之间的沟通存在很多的障碍和不便,这会导致人们之间的误会不能及时地得到解决,小则会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大则会影响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现如今科技发达,IT行业使得人们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会方便,尤其是现如今,各种沟通工具百花齐放,QQ、微信、微博等等,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各种矛盾的误会也会及时的得到接触……长此以往,我们的社会也就更加的和谐了。
对于软件工程专业的我们来说,大学的生活仅仅剩下一个月的时间。我知道,每个人都有义务去为了我们国家的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纵观我们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IT行业,我们出去吃饭可以网上团购、百度上查阅信息、淘宝上购物、网络上听歌看电影。似乎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依赖着网络。记得我们专业老师也曾经和我们说过,IT行业是一个服务性的领域,我们可以为各行各业进行服务,试想想,如果没有IT行业,我们今天的生活能这样的方便、这样的快捷吗?人们在享受IT行业所带来的快乐,我们的社会也因为IT行业越来越发展而变得越来越和谐。
现如今二十一世纪进入信息时代,席卷全球的信息科技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信息产业最为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产业,其快速发展的关键是有一大批从事IT技术创新的人才。一定数量、结构和质量的IT人才队伍是IT产业发展的支撑,一个国家的IT人力资源储备、IT人才培养及使用状况决定该国IT产业发展的水平和潜力,一个国家IT发展的越好,这个国家也会越和谐。所以也可以说,IT产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高水平的IT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是我国从IT产业大国走向IT产业强国的前提条件,也是我国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中流砥柱。所以说无论是从大的方向讲,还是从小的方面讲,IT行业和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都是密不可分的,我们作为IT人,也会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第五篇:论义务教育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内容提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国义务教育历经五十 多年的发展,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但也隐藏着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相适应的矛盾和问题。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创建和谐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必由之路。
2004年10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明确和谐社会 将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我们党顺应历史发展变化,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我国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满足人民 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必然要求,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教育扮演着十分 重要的角色。和谐教育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本文主要通过对我国义务教育历史进程的回顾,对义务教育现存问题的反思,浅析如何全面推进义务教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义务教育促进了社会主义和谐发展
从新中国诞生的第一天起,共和国就把提高民 族 素质,普及义务教育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五十多年过去了,普及义务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中国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义务教育在曲折中前进。从新中国成 立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义务教育在曲折中探索前进。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学龄 儿童入学率仅为20%,人口中文盲和半文盲占80%以上。为了实现迅速普及初等教育目标,1951年10月,政务院颁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将工农速成学校、业余学校、识字学 校等正式纳入学校系统,重点加强工农干部教育、技术教育和小学教育,形成工农速成教 育、成人业余教育和正规教育三足鼎立之格局。1952年,全国学龄儿童入学率已达49.2%,小学毕业生升学率高达96%。1956年1月,面对国内经济的良好发展态势,教育部印发的 《十二年教育事业规划纲要》提出,“七年内在全国基本上普及义务教育”。当年9月,党的八大政治报告中将受教育时间延长为12年。那时,基础教育对于广大农村基本上是免 费的,我国的普及义务教育取得了可喜的巨大的进步。1964年,毛泽东发表著名的甲辰谈 话,对农村教育没有受到足够重视提出批评。在“文革”中,大批知识分子和知识青年下 放到农村,农村学校大量设立,民办教师也大量出现,教育资源由城市流向农村,使大规 模的农村教育成为可能,中小学教育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普及。1976年,农村学龄儿童 入学率达到97.1%,小 学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4.2%。这一时期的义务教育尽管教育质量存在较突出的问题,但它实现了大多数人上学的愿望,为消除文盲半文盲,提高全民整体素质发挥了积极作用。
义务教育走向法制化。义务教育的基 础性作 用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不断凸显,义务教育立法成为现实,义务教育和谐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1977年,邓小平刚复出就自告奋勇主管教育工作。提出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指出“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 ?。此后,教育问题备受关注。1980中共中央《 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要求,“必须逐步地提高教育投资的比重,改变教育 经费过少的状况。”提出“在八十年代,全国应基本实现普及小学教育的历史任务,有条 件的地区还可以进而普及初中教育”。1982年,“普及初等义务教育”被写进了新修改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5年5月,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邓 小平在这次会上发表了《把教育工作认真抓起来》的著名讲话。邓小平强调指出:“现在 小学一年级的娃娃,经过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将成为开创 二十一世纪大业的生力军。中央提出要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并且从中小学抓起,这是有战略眼光的一着。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的责任。” ? 在这次会议上,中共中央作出了《关 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义务教育变成了9年:“现在我们完全有必要,也有可能把实 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当作关系民族素质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一件大事突出地提出来”,明确地 提出了在全国有计划、有步骤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要求“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 交给地方”,中小学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1986年4月,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国家立法的形式正式确立我国实施九年义务教育,规定于当年7月1日开始实施;将教育经费“两个增长” ? 写进该法,确保教育经费的投入。《义务教育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普及义务教育的法律,它的颁布和实施开创了中国教育史的新纪元,使我国教育事业从此走上了依法治教的轨道,成为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
义务教育取得阶段性成果。《义务教 育法》的出台,大大推进了我国普及义务教育的进程。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把发展 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 轨道上来”。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 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大计”,并确定 了将“到本世纪末,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以下简称“两基”)的重要目标。1993年出台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正式将“两基”作为我国20世纪90年代的义务教育发展的具体目标,教育经费“两个增长”增加为“三个增长” ?,并提出到20世纪末国家财政性教育 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1995年3月,全国人大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教育法》又以法律的形式将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固定下来。1997年,党的十五大站 在时代和历史高度,把实施“两基”作为落实“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再次提出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2000年底,国家宣布如期实现普九目标,全国平均“普九”人口覆盖率为85%。
至此,教育规 模最大,受教育者最多的义务教育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它的 普及扩大了适龄儿童受教育的机会,提高了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加快了我国从贫困走向小康的进程,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了条件。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义务教育任重道远
尽管我国到2000年已经 从总体上基本实现“普九”达标,2002年年底,全国实现 “两基”的县及县级单位已达2598个,人口覆盖率达到90%以上。但各省区的义务教育普及率差距很大,发展极不平衡,这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相适应,主要体现在: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经费短缺一直是 束缚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也束缚着我国人才战略的实施。虽然教育经费的 “两个增长”早已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93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 展纲要》也提出到20世纪末使国家财政性教 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4%的目标至今没有实现。为逐步改变教育投入相对较低的现状,中央于1998年出台了“1个百分点”政策 ?,到2002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 的比例为3.41%,是自1989年对此指标进行监测以来的最高水平,但是这个比率仍远低于 联合国规定的、发展中国家应达到的6%的标准。根本原因在于教育经费的增长没能与财 政收入增长相同步,更没有做到政府教育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国家对 教育的投入比例不协调。以2000年为例,国家财政收入比1995年增长了114.4%,而对教 育经费拨款的增长是102.9%,这远不能体现教育的战略重点地位和科教兴国战略的贯彻。不仅如此,我国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在此后连续三年呈下降趋势。《2004年全国教育 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显示,2004年我国国家财政性的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为2.79%,与上年公布的3.28%相比,减少了0.49个百分点;我国是用占世界0.78%的教育经费培养着 占世界近20%的中小学生。同时教育投入内部比例不协调,以“九五”期间为例,财政预 算内教育经费对普通高校拨款增长最快,增幅为155.8%;对普通高中的拨款增 幅为123.9%;对义务教育的拨款增幅仅为98%,明显低于高中和普通高校的增幅。投入不足使我国义务教育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老百姓也为支撑教育付出了极高的费用。
教育不公平现象突出。接受教育是现 代社会公民的基本人权,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要解 决的问题。当前,教育不公平的现象,主要体现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义务教育发展的差 距不断拉大,农村教育薄弱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转变。贫困的农村地区,在义务教育投入 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来说,都无法给学龄儿童提供公平的学习机 会。据公开资料显示:2000年以前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缺口已在1000亿元以上。农村义 务教育经费缺口的扩大,导致全国农村每年大约有100万左右名儿童不能入学,失学率也 居高不下,农村孩子没能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权。另一方面:城乡教育条件差距较大。一是 师资水平相差大,据《中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2001)数据,2001年全国,小学专任教 师学历合格率城市为98.3%,农村为96%;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城市为92.3%,农村为8 4.7%,学历比例悬殊更大。二是 农村中小学危房问题,硬件实施不足和落后等,使城乡教育质量存在很大差异。截至2002年,还有372个县没有实现“两基”目标,它们都集中在条件恶劣的西部农村地区。
素质教育实施不彻底。素质教育,是 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活动,使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时至今日,素质教育尚未得到真正落实,这与对素质教育的 认识,教育观念,教育内容和人才培养模式未能适应现代化建设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直接相关。师生关注的掌握多少个知识点,背了 多少个概念和公式,考了多少分,这不是义务教育的目的,也不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需要的。素质教育必须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全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全面推进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义务教育
和谐社会离不开人的和谐,离不开教育的和谐,义务教育是教育整体工程的基石,全面推进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义务教育成为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义务教育的目标。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和谐义务教育。和谐,是全 体人民的共同理想追求,是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旋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问题是培育高素质的人,人与社会是统一的,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的综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和谐社会的和谐程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与之相应的和谐教育、和谐的义务教育。首先,保证公民接受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机会均等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要求。义务教育是教育中的基础,它向所有适龄儿童 提供均等的学习、发展机会,是实现个人和社会和谐发展的最佳时期。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所倡导的教育公平,教育均衡主要体现在这个阶段,教育和谐也是主要体现在这个阶段。其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的素质面临着严峻挑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偏低,劳动力 知识结构重心偏低,这就要求党和政府必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以提高整个中华民族 的文化素质,使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们都具备最起码的科学文化知识为目的的义务教育,是教育优先发展的具体体现,是解决巨大人口压力向人力资源转化的最有效途径。义务 教育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性 远远大于其他阶段教育。和谐义务教育应该是和谐的教育、公平的教育、诚信与法制的教育、以人为本的有效的教育。这理应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它的实现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原创文章,尽在文秘知音www.xiexiebang.com网。
政府应担负起构建和谐义务教育的历史重任。全面推进和谐义务教育,要求以人为本,公平公正。面对义务教育投入不足和义务教育机会均等等问题,政府应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担 负起历史责任。可喜的是,新一届政府在这方面作出了不懈努力。2003年9月,国务院召 开了建国以来的第一次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作出《国务院关于进一 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明确了农村教育在教育工作中“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提出到2007年,争取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享受到“两免一补” ?,努力做到不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 而失学;西部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要达到85%以上,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 以下。2005年12月23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农村义务教育问题,发 出《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主要内容:
(一)从2006 年开始,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007年扩大到中部和东部地区 ;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二)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 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
(三)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校 舍维修改造所需资金,中西部地区由中央和地方共同承担,东部地区主要由地方承担,中 央适当给予奖励性支持。
(四)巩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按照国务院深 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改革的要求,在今年开学初,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中小学 生全面免除学杂费。这是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瓶颈的根本之策,也是一项惠民、利民的 大政策。与此同时,《义务教育法》也在修订之中,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法》将进一步推 进教育公平,更充分的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2020年中国教育发展纲要》起草工作已经 全面启动。这是又一个中长期的教育发展规划,将围绕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 目标,谋划发展、规划未来。将体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更好地研究解决关系教育全局 和人民群众关心的重大问题,包括不少与义务教育相关的问题。如,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和对外开放的环境下,如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如何 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随着财政体 制改革的深入,如何解决好教育 投入;在城乡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很大差距的条件下,如何促进教育的公平公正;如何更加充分地发挥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等等,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养合格人才。抓质量就是要切实抓好素质教育。作者认为,实施好素质教育,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德育先行,使学生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以育 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眼中无“差生”,让 其“天生我才必有用”,彰显学生个性,培养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 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二是教学教材内容要与时俱进。义务教育要最大限度地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应重新重视国学价值,如单独开设以《三字经》、《曾广 贤》等为内容的道德修养课,以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伦理的教育。书中的邻里、父子、兄弟、姊妹等人际关系和谐融洽,对树立和谐社会道德观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三是要营 造推进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改革和完善选才制度,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使素质教育走向全社会。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 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 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四是适当延长义务教育年限。义务教育年限的长 短,是培养人的素质高底的表现。目前许多国家已实现了12年义务教育,朝鲜也实现11年 免费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年限延长正为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并实践。当前,我国正全力构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急需一批又一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的,献身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且国力已具备,完全可以先在部分条件成熟的地区试行“9+3”义务教育,然后再推广,以保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顺利进行。
搞好义务教育,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使得社会通过人的综合素质提高而变得更加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有序,是时代赋予义务教育 的使命,也是构建和谐教育根本的目的,只有人的综合素质提高了,人全面发展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才能更快更好的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想追求才能真正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