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保护资源 保障发展
保护资源 保障发展
为实现沧源跨越式发展努力拼搏
沧源县国土资源局是具体承担全县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县政府工作部门。这次会议在围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贯彻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重要政策措施分工方案>的通知(中办发[2011]27号)》、以及云南省政府转发的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意见的通知(云政办发[2011]109号)、白恩培和秦光荣在加快云南建设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杨洪波书记在全市优化软环境增强软实力制度创新工作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和在市第三次党代会上的市委工作报告5份文件材料,结合我县国土资源工作实际,提出以下具体措施:
一、认清形势、明确工作目标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给云南省提出的加快面向东南亚的桥头堡建设意见及临沧市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发展目标,对照我县的发展现状,我们认为我县的自然条件虽好,但是发展不足,发展单一,自我满足的观念还很突出,特别是在制约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瓶颈被逐一打破的条件下,越发凸现出来,就像耿沧二级公路建成后给我县带来的效应和证明,应该说我们沧源已经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期。但是客观的说现在(1)是我们县城的现状感 觉就是容量太小,功能不全,在短时间内根本不能满足和承接我们加快发展的需求,所以当前扩大城市规模是我们迫在眉睫的工作。(2)是我们的准备不足,随着佤山沧源知名度的不断提升,每年举办的摸你黑的庆典活动的影响力下,越来越多的客商选择沧源作为一个新的发展地,提出的许多要求无法回答。针对上述分析我县今后的工作方向是:
(一)做好土地整治项目,提高全县耕地质量。不断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确保我县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为下步城市发展和重点建设项目用地提供资源保障。今年内,在完成糯良乡土地开发整理(县级占补)项目的省级验收后,在10月实施我县第3个县级耕地占补,芒卡镇湖广村项目工作,今明两年内实现全县净增耕地5300亩。
(二)认真组织实施好“兴地睦边”土地整治重大项目。现已完成了我县2010-2015年沧源县94500亩“兴地睦边”的项目实施规划,现已经国土资源部审查批准。项目正在实施的勐角莲花塘等(10)个村的项目已完成投资3156.5万元,勐角乡翁丁等(3)个村的项目已完成投资2486.05万元,两个项目的外业工作将在10月底完成。今年12月开始组织勐董镇芒回村、班洪乡芒库村、勐角乡糯掌村3个第二批“兴地睦边”项目。
(三)加快我县矿产资源整活步伐。要充分利用我县已成立了的沧源矿业开发公司的平台,发挥功能作用:1是明确好在整活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应该享有的和承接的 及时办理相关手续;2是按照市场在运作的模式,为公司创造条件积极参与我县范围内矿权的各种挂牌交易,确实提升我县的矿产知名度。
(四)确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现已启动编制了我县《2011年—2020年沧源佤族自治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工作,明确了全县潜在地质灾害隐患点共计61个,其中:已经实现搬迁3 个,正在进行治理2个,目前全县还潜在地质灾害隐患点56个。我局按灾害类型划分,有滑坡37处、5处崩塌、其它地质灾害19处。另外就是发挥部门职责作用,通过各种渠道及时掌握各种信息动态,并从今年起在云南省政府决定实施的地质灾害治理项目中争取项目,目前已组织上报5个项目,其中,班洪乡地质灾害治理项目预算投资4000多万元,已获准实施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在2011年12月开始实施。
二、抢抓机遇、落实任务
通过对照分析,我局已认为当前我县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第一要务就是保障发展,具体地说就是使县委政府争取来的重大项目、决定实施城市发展项目以及招商引资来的项目按时的落地开工。
(一)是要充分利用桥头堡建设中的各种优惠政策条件,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向上争取汇报,特别是加强如何用地方面的沟通,少走弯路,逐步实现用地开工的正常化,规范化。
(二)在具体征地中重点开展好县城5号路、芒波路、信息物流中心、利源建材城、博安汽车交易城、碧丽园500吨茶叶精加工项目、2011年保障性住房建设等征地供地工作,涉及4个社区(村)8个居(村)民小组、共签订土地征收合同35宗,面积696.61亩,其中按年度支付面积332.58亩,一次性补偿面积364.03亩。同时积极工作确保沧源边境工业园区沧源石业公司第一期项目用地的开工。
(三)认真做好沧源佤山机场开工前的施工便道临时用地的报批工作,深入实地现状对照相应规定要求,摸索新做法,确保项目开工的手续完备。
三、提高水平、趁势而上
紧紧围绕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目标任务要求以及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在转变思路,善谋发展上下功夫,在增速提效,搞好服务上求实效,迎难而上,扎实工作,力争圆满完成2011年度各项目标任务,推动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建设项目用地报件的组织审查上报工作。指定1名局领导及股室负责人专一负责此项工作,通过与上级主管部门、中介服务机构的合作,在时间上,办理中加快进度,实现快速办理审批。
(二)加强执法监管,防范和遏制国土资源违法行为。继续严厉打击非法开采行为,坚决制止滥采乱挖矿产资源的行为,建立矿产资源开采利用规范管理的长效机制,维护良好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秩序。加大动态巡查力度,切 实做到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置。加大违法案件查处力度,对动态巡查和卫片执法检查中发现的土地违法行为及时进行查处,做到既查事又查人,并严格实行问责制。加强与城建、规划、城管以及公、捡、法、纪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加大部门协作配合执法力度,形成国土资源执法合力。
(三)切实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杨善洲精神,大力提升服务质量,进一步规范行政行为,通过缩短审批时间、简化审批程序,强化监督检查。同时,深入开展了“创先争优活动”,并建立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机制,切实解决国土资源部门在服务和保障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树立国土资源系统行业新风。
(四)在实际工作中,特别是在重大事项决策中,要主动站出来不做老好人,多想办法出主意,客观分析不找理由。在保护资源方面当好守门员,在保障发展上做好参谋助手。
二0一一年八月二十二日
第二篇: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关系
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关系
内容摘要:提高国土资源管理水平必须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效解决耕地资源保护不严、建设用地供应不足、国土资源管理不到位的问题,使国土资资源优势在团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中充分体现出来。
关键词:保护保障发展
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财富之母。土地、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不可再生的稀缺性资源。加强国土资源管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方面。坚持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并重,是国土资源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只保护资源、不保障发展,不是科学发展观;同样只保障发展、不保护资源,也不是科学发展观,两者均不可偏废。所以,如何科学、合理地规划、保护、利用、管理国土资源,促进资源的永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国土资源部门开展思想大解放、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点。
提高国土资源管理水平必须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效解决耕地资源保护不严、建设用地供应不足、国土资源管理不到位的问题,使国土资资源优势在团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中充分体现出来。正确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一是“惜地”与“用地”的关系,即守住耕地底线与经济建设占用土地之间的关系;二是“占地”与“补地”的关系,即各类建设项目占一块耕地与补一块耕地之间的矛盾;三是“管地者”与“用地者”的关系,依法依规管地带来的是国土资源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用地秩序的良性循环,是规范用地者的用地行为,也是依法保护用地者合法权益;四是“长远”与“眼前”的关系,严格保护耕地、推进土地集约利用、依法依规用地、保护被征地农民利益等,促进国土资源的永续利用。正确处理好这些关系,才能提升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才能有针对性地、创造性地抓好国土资源管理,才能充分发挥国土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独特优势,才能实现“双赢”。
创新举措,着力提升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能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增强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的实际能力,建立、落实节约集约用地措施,着力在节约集约用地上见成效、出成果,以此推进土地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由传统化、粗放型向精细化、集约型转变。在政策导向上,敏锐地把握土地宏观调控政策的新变化、新要求,不断深化对土地管理重要性的认识,牢固树立科学的用地观,始终坚持把节约集约用地作为保障发展的重点。树立以发展促集约、以集约促发展的理念,把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工作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缓解当前用地紧张矛盾的有效途径、守住耕地红线的根本举措,降低开发成本、提升竞争力的内在要求。具体来讲,主要从以下七个方面来加大节约集约用地推进力度:一是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合理安排兵团下达的用地计划,将有限的用地指标用于团场重点项目、民生项目和节能减排项目。及时排出大项目、好项目,多头多路想办法向上争取兵团“点供”用地。二是严格土地规划管理。结合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在对现有建设用地的开发利用及投入产出评估的基础上,依法合理调整各类建设用地空间。三是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土地闲置满两年、依法应当无偿收回的,坚决无偿收回,重新安排使用;不符合法定收回条件的,也应采取改变用途、等价置换、安排临时使用、纳入团场储备等途径及时处置、充分利用。四是提高土地投资强度。五
是实行定额管理。确定工业项目容积率一般不低于0.7,建筑系数不低于30%,绿地率不得高于20%,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面积不得超过工业项目总用地面积的7%。六是鼓励建设标准厂房和多层厂房。集中建设一定比例的多层标准厂房。七是强化建设用地跟踪管理。坚持建设用地许可公示制度,完善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制度,强化用地合同管理。
突出重点,下决心解决影响科学发展的问题。从国土资源系统和当前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来看,影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国土资源形势严峻。人多地少,后备资源严重不足,是国情、省情,是一个影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国土资源大量耗用,已经不只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粮食安全、生态文明和社会和谐的全局性问题。二是护地惜地意识淡薄。当前,一些地方浪费土地、粗放用地、乱占滥用土地现象比较严重,重用地、轻保护,重项目征用、轻复垦开发,重新增新占良田、轻存量土地利用,有的地方甚至把土地的粗放廉价使用作为优惠条件对外招商引资。三是土地违法违规现象较为严重。每年违法违规用地都时有发生。违法违规用地主要表现为工业用地、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部分闲置土地、征而不用等。同时违法违规用地往往坑害职工利益,引起涉地信访投诉增多。四是国土资源管理的自身能力和方式不能适应需要。“一家管、大家用”,管理方式粗放、精细化程度低,管理手段、能力薄弱,缺乏有效的规划控制、标准规范和有力的保障机制,执法力度不够,参与和配合宏观调控能力差。土地管理方式、机制、措施、效果以及队伍的素质、作风和服务水平等与科学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因此,必须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解决思想观念、发展方式和管理方式上的不足,树立正确的土地资源观。要抓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保障科学发展还需重点抓好以下六项任务:
(一)加大土地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进一步宣传普及《土地管理法》,增强全民土地基本国策意识。继续加大土地法制宣传力度。抓住“土地日”、“地球日”等,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等多种宣传渠道,积极宣传当前新形势下的土地新政策、新法规和依法集约用地先进典型,曝光违法用地案件,特别要加大对师、团级级主要领导的宣传,进一步转变团场干部群众的用地观念,营造更加浓厚的宣传氛围。
(二)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实施土地用途管制,落实基本农田保护的“五个不准”。将各团行政一把手列为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耕地保有量、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计划实施的第一责任人,将耕地保护目标列入各级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考核内容,列入团场工作考核内容,一级抓一级,层层签订责任状,确保耕地保护责任到位。进一步深入开展基本农田保护“争先达标”活动,落实基本农田管护有效措施。
(三)保障经济发展用地需求。一是要继续认真贯彻落实“有保有压”的供地方针,重点保证团场重点工程、民生工程以及好的大的项目用地。二是要切实加强对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严格把关,从源头上控制浪费土地的现象。有效控制项目用地规模,不断提高建设用地的投资强度和产出率水平。三是继续开展闲置土地清理,盘活存量再次配置利用。不断加大整合资源、挖掘存量的工作力度,继续开展好闲置土地的清理和再配置工作,严格执行闲置土地处置政策,对土地闲置不满两年的,按20%征收土地闲置费;对土地闲置满两年的,该收回的收回,该追加投资的限期追加投资,未按期追加投资的实行分割收回,重新配置。努力排解建设用地的供需矛盾。
(四)加大土地执法监察力度。努力开展争创 “土地执法模范团场”和“土地
执法模范连队”,加强土地执法监察动态巡查工作,巩固“百日行动”成果;以基层国土管理机构调整为契机,积极构筑预防土地违法的长效机制,加强土地执法监管,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制止,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加强对区域内涉嫌违法用地行为的查处;与各有关部门加强协同配合,坚持共同监管,启动联动机制,加大查处力度,遏制新增违法用地的发生。
(五)创新国土资源基础管理工作。创新创优地政地籍管理工作,按照上级部署,积极做好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查清每个团每一块耕地和基本农田的面积、位置和保护情况,为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缓解人地矛盾创造条件,配齐配强干部队伍,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大力推进国土资源信息化水平,窗口、档案管理服务等其他基础业务工作都要创新创优,使国土资源管理能力和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六)加强国土干部队伍建设。要在成立中心团场国土资源分局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组合、重新设置和调整机构职能,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岁月匆匆,风雨兼程。20年多年来,新兴的土地管理不断走向成熟,但面临的严峻形势也不容乐观,当前后备资源稀缺、人多地少、土地粗放利用、土地供需矛盾日益尖锐,更为严峻是有限的耕地资源还在继续减少。“节约集约用地,坚守耕地红线”的任务光荣而又艰巨,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唱响主题,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维护权益,服务社会”的总要求,全面履行国土资源管理职责,坚持依法依规、从严从紧、有保有压、节约集约的方针,大力实施国土资源精细化管理,努力开创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第三篇:保护资源 保障发展
保护资源保障发展
营造我市节约集约用地的良好氛围
辽源市人民政府代市长 金育辉
6月25日,我们将迎来第21个全国土地日。今年全国“土地日”主题是“土地与转变发展方式——促节约 守红线 惠民生”。这个主题意义重大,它突出了节地,守线和惠民三个要求,展示了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积极参与宏观调控,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主动作为和心系民生的大局意识。确立这个主题的着眼点和出发点,就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坚持走资源节约型道路,以节约集约用地来支持、保障和服务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土地管理工作,在较短时间内调整完善了国家土地管理政策和体制。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多次强调,要把严格土地管理作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落实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多年来,全市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在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深入开展耕地保护,特别是有效开展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工作,全市 1
经济社会发展的合理用地需求得到切实保障,一直保持耕地占补平衡。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市现有耕地26万公顷,人均耕地只有3.14亩,耕地保护形势不容乐观。加之当前我市正处于“三个转型”的重要阶段,“三化三动”战略实施的关键时期,一大批扩内需、促增长、保民生的项目急需落实,建设用地需求激增,土地供求矛盾突出,土地问题成为贯穿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始终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作为转型中的城市,农业固本、工业强市、推进“五城联创”、实现“三个转型”是奋力实现辽源崛起的必由之路。全市各部门一定要深刻认识土地的重要战略地位,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统筹解决好节约集约用地与保护耕地红线、保障科学发展、惠及民生的关系,营造我市节约集约用地的良好氛围。从保护资源来讲,节约集约用地也是坚守耕地红线的必然要求,只有节约优先、集约利用,才能尽可能地不占或者少占耕地。同时,守住了耕地,就是守住了衣食之源。从保障发展来看,全面落实资源节约优先战略,通过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的转变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土地供需矛盾。节约集约用地,就是破解“双保”两难局面的根本出路。因此,无论是从落实“双保”这一民生任务来看,还是从土地本身对民生的重要性来看,促节约、守红线本身也是“惠民生”应有之义。
保护资源,保障发展,需要优先保障重点项目建设用地。
计划指标保重点,一般项目靠挖潜。今年,全市新开工建设项目较多,用地面积大。要充分利用省政府下达的建设用地指标,重点保障全市重大工业项目、重大民生工程的用地需求。同时,发展改革、国土资源等部门要互相配合,争取将本地重点项目列入国家或省重点项目范围,尽可能使用国家、省预留用地指标。要对保障性安居工程供地做到“应保尽保”。切实确保今年我市保障性安居工程65.8公顷建设用地。
保护资源,保障发展,需要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和干部离任审计制度。全市各级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要牢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面积等高压线,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监管职责,采取得力措施支持耕地保护工作,确保占补平衡。探索完善征地补偿制度改革,逐步缩小征地范围,尽可能压缩各种建设占用耕地的空间。
保护资源,保障发展,需要强化实施节约集约用地机制。认真实施从严从紧的用地政策,限制城乡用地规模。严格建设用地预审和报批管理,要按照国家颁布的节约集约用地标准和禁止、限制供地目录,核定各类建设用地规模,对不符合集约用地标准、违反产业政策和供地政策的建设项目,国土资源部门要坚持原则,顶住压力,坚决不予供地。积极引导和鼓励项目建设使用存量土地和未利用地,能用存量建设
用地的不用耕地,能少用地的就不多用地,能用劣地的就不用好地,节约每一寸土地特别是耕地。不断深化国有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大力推动土地收储工作,激活土地一级市场,严格实行经营性用地和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探索扩大基础设施用地有偿使用范围,提高土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水平。积极挖潜盘活存量用地,全面清理处置闲置土地,鼓励对低效土地进行二次开发,提高投资强度、建设容积率和产出效率。严禁在已划定集聚区外随意摆放工业项目,除国家、省重点项目选址有特殊要求外,今后新建工业项目一律向产业集聚区集中。
保护资源,保障发展,需要大力推进土地开发整治工程。积极申报开展农村和矿山土地综合开发整治项目。全市各部门要通力合作,争取以更高标准,更大规模,统筹规划,整体推进田、水、路、林、村、房综合整治,改善生态环境,扩大耕地面积,逐步提高我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保护资源,保障发展,需要严肃履行土地执法监管职能。当前,全市土地违法形势依然严峻,违法用地宗数、面积依然较大。完成全国土地卫片执法检查“零约谈、零问责”目标还很艰巨。在当前扩内需、保障长的特殊历史时期,各部门必须正确处理主动服务和严格监管、改革创新和依法行政的关系,认真落实土地保护和利用共同责任机制,纪检监察、公安司法、国土资源等部门要加强配合,各司其职,下大力气查处、纠正土地保护和利用工作中责任不落实、征地补偿不到位、违反土地供应政策等重大问题,不断总结工作经验,建立部门联合办案长效机制,坚决遏止土地违法高发势头。
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国家设立“土地日”的目的,在于唤起全社会珍惜土地和科学用地的意识。我们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紧紧围绕“土地与改变发展方式——促节约 守红线 惠民生”主题,切实担负起保护土地,特别是保护耕地的历史责任,营造全市节约集约用地和严格保护耕地良好风尚的形成,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推动“五城联创”、实现我市“三个转型”。
第四篇:争当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的排头兵
争当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的排头兵
—— 老厂国土资源分局科学管地用地的建议做法
老厂国土分局——李勇品
老厂镇是云南省富源县管辖的一个资源型乡镇,紧邻罗平县东郊,面积236平方公里,人口4.4万余人,辖9个村121个村民组,拥有耕地9868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8187公顷。
随着资源保护与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矛盾凸显,如何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双赢,成为我镇用地的难题,为破解这个难题,老厂国土资源分局以保护资源为己任,以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为重点,突出开源节流,强化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既保护了耕地资源,又保障了用地需求,实现了双赢。
一、耕地“大家用,大家一起管”
每年年初,县人民政府都会组织召开由各乡镇、各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国土资源工作会议,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进行安排和部署,与各乡镇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建立以基本农田保护为重点的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通过确定责任主体、考核目标、奖惩措施等,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形成政府牵头,部门联动,耕地“大家用,大家一起管”的局面。
我镇不仅在耕地保护上不遗余力,保障发展用地也是竭尽全力。据统计,今年以来,我镇共上报临时用地30余宗,供应土地1382.73亩,保证了各煤矿、采石场和洗煤厂等企业项目用地。
二、联动机制确保违法行为不疏漏
为确保耕地红线不突破,我镇应积极探索国土资源执法新举措,真正做到预防与治理相结合,全面维护国土资源管理秩序。
在违法用地预防上,分局和执法中队充分发挥村级国土资源管理员作用,把预防的触角延伸到全镇各个角落。我镇在全镇9个行政村各聘请一名或二名国土资源管理员,全镇各村委会国土资源管理员平时宣传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和政策,有各类国土资源违法违规行为及时监督、制止和举报,真正做到地动我知。
在动态巡查上更应做到全镇覆盖。在巡查力量上,做到国土分局、执法中队、国土资源管理员、村干部协助巡查相结合;在巡查时间上,对违法用地行为高发区、易发区和少发区采取不同的巡查策略,做到基本农田保护区和违法用地高发区域每周至少巡查三次,其他地段每周一至二次,并认真做好台帐记录,同时加强节假日的巡查次数;在巡查空间上,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对国土资源
违法真正做到治早、治小、治了,将违法占地消灭在萌芽状态。
为确保违法违规用地不疏不漏,分局还贯穿实施县、镇、村四级的动态巡查零报告和月报告制度,分局能第一时间掌握巡查一线的第一手资料,以便及时上报镇人民政府和县国土资源局。
在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上,我镇建立了协调一致的部门联动机制,全镇基本形成了政府主导、国土资源分局牵头、各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格局。近几年来在土地执法百日行动、集中整治违法用地违法建设活动和卫片执法活动中,政府牵头、各相关部门鼎力配合,强力制止国土资源违法、维护国土资源管理秩序。
三、一流的队伍创一流的业绩
——争创以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节约型、廉洁型单位为目标,以保护国土资源目标管理为动力,在分局倡导求真务实风气,致力增强干部职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依法管理、依法决策的水平,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过硬、清正廉洁的干部队伍,为管好、用好国土资源提供坚实的队伍保障。
——争创以“五型”单位创建提升素质。全面展开以“抓学习、正风气、树形象、严管理、强素质、高效率”为主要内容的“五型”单位创建活动。在单位内部兴起学习之风、实干之风、创新之风、节约之风和廉洁之风,提升单位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开创国土资源工作新局面。
——争创以目标责任化建设提升凝集力。按照“年初建账、年中查账、年底交账”的要求,镇人民政府、县国土资源局与国土分局签订廉政建设和业务工作两大类目标责任书,将党风廉政建设和各项业务工作目标任务细化、量化,分解到单位、部门,确保各项任务完成。
——争创以廉政建设塑造部门形象。认真落实领导干部“一岗双责制”,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与业绩评定、奖惩结合起来,激发领导干部抓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过去,老厂以农业为支撑。今天,老厂的全面建设已步入新的轨道。未来,老厂会发展得更加美好。为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老厂国土资源分局将一如既往地把握“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维护权益、服务社会”的工作方针,力争做保护资源、保障经济社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的排头兵。
第五篇:旅游发展与资源保护
旅游发展与资源保护
旅游发展与资源保护
2016/12/31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我国完成了从旅游短缺型国家到旅游大国的历史性跨越。2015年,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度达到10.8%。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和全球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旅游业成为社会投资热点和综合性大产业。
当前,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经济现象,旅游与资源环境关系密不可分。良好的资源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环境是旅游业得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而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关系也是旅游业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旅游作为产业首先出现在发达国家,这些国家往往很重视旅游目的地的非经济价值;在旅游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人们则往往更看重旅游目的地的经济价值和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而忽视了旅游产业及相关行为对旅游目的地产生的负面影响。
“十三五”期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旅游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我国旅游业将迎来新一轮黄金发展期。同时,如何解决旅游与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以及环境资源问题以适应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应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
北京美丽风景旅游规划设计院在多年的规划实践工作中,通过对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过程中产生的众多问题的具体剖析,力求阐明两者间的关系及实质,并从现行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现状产生的问题着手,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使我国的旅游环境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一、旅游开发与保护的辨证关系
人类生活和生产所需的各种物质都依赖于自然环境的供给,自然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自然环境的日益恶化已经成为当代人类所面临的最重大的全球性问题之一。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赖以发展的前提,是旅游业的基础。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两个方面。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包括地貌,水温,气候,生物等;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包括人文景物,文化传统,民情风俗,体育娱乐等。旅游资源与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就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保护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保护了旅游资源。
旅游业作为资源依附性很强的产业,比任何其他行业都更依赖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质量。“十三五”期间,我国旅游业处于黄金发展期、结构调整期和矛盾凸显期,也面临不少挑战。处理好人和自然、自然和价值之间的关系应成为我国研究的重点课题。人类在喝下自己酿造的苦酒之后,一定要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价值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重新认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从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中检讨自己的行为,吸取经验和教训,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大力治理已经破坏的自然环境,消除人类和自然之间的严重对立,在更高的水平上实现人和自然的完美的和谐统一,保证人类自身全面发展,健康的走向光明的未来。
据媒体报道,云南省著名景点玉龙雪山曾为获得更大商业价值,在景区架设多条索道,每条索道都伸入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而这些索道的建设和运营,导致大量游客涌入,使亘古冰川遭到破坏,部分冰川开始融化;高山植被和野生花卉被游客践踏、破坏;野生动物的数量急剧减少,最初规划时还存在的珍稀动物,现在已难觅踪迹。
事实上,近年来旅游业发展中类似“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比比皆是。敦煌莫高窟由于游人过多导致洞窟内壁画褪色、空膨;黄山过多开发建设,被世界遗产委员会警告;一些地方的古城过度商业化,如南京古城墙增设“透明观光电梯”致反对声一片;还有十三陵、清东陵被私自挖掘;长城墙体被拆;等等。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提出旅游可持续发展指标的概念,并倡导建立科学体系对全球典型旅游地进行监测和分析,指导旅游目的地科学发展、提高旅游目的地的示范性地位、推动旅游目的地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目前,已在中国和希腊建立起监测点,对于总结当地旅游发展模式、探索未来发展道路、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很高的价值。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旅游可持续发展观测点管理与监测中心以及桂林、黄山、张家界、喀纳斯和成都等地监测点代表进行了工作报告。
二、人与自然
人本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由自然界发展而来的。自从地球上出现了人类,自然就不再是纯粹的天然的大自然了。自然界在人类的作用下已经深深的打上了人的烙印。但无论人类社会如何发展,发展到多么高的社会形态,人类都不可能超越自然而存在。人类应当爱护自然、保护自然,与大自然同呼吸、共命运,以科学的态度接受大自然的洗礼,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人类为了满足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对可接触到的自然界进行改造,形成了人工自然。例如农田、池塘、果园、水果和庄稼等。还有通过实践手段所及从而变革了的另外部分,这些物质原来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但是人们根据客观自然规律,利用自然条件和人类的智慧创造出来,并且继续在自然的作用下存在和发展,例如交通工具、建筑物、旅游景区等。
人们在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不断的向自然界中排放各种废弃物,形成了被废弃物污染过的人污自然。
伴随着旅游发展,人工化自然的领域总是在不断的扩大。他的每一步扩大都意味着我们的活动介入到了大自然的一个新的领域。在人工自然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的估计各种实践活动所导致的自然平衡的改变可能给人类的生产和发展带来的影响,从而作出趋利避害的最佳选择。
告诫大家,旅游是个筐,但不是什么都能装!
三、旅游开发不可避免地会造成资源的破坏
旅游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旅游业的重要基础,但事实上在世界的不少地方,由于人们对旅游资源在发展旅游业中作用片面的理解,出现了不少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方面的问题。有些地方甚至以各种手段千方百计地发掘各种旅游资源,过度的开发和消耗性利用所形成的弊端,带来了生态环境失衡或历史文化遗产的毁灭。
开发利用不合理、不科学,轻规划重开发使不少国家级风景区人工化、商业化现象泛滥,有的风景区正逐渐失去原生态。“比如,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的时候,拆旧建新,建造一个所谓全新的‘遗址’,破坏了原有的历史风味。在自然风光很美的地方大修大建,修很宽的路通往山上,山顶建索道。再比如,一些地方把旅游资源承包给出去,乱建别墅山庄,以山景别墅、海景别墅为噱头搞商业宣传。”根据中国国情,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目标是发展,基础是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关键是协调旅游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旅游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避免旅游资源的被破坏和枯竭。我们这一代人不仅负有保护和利用好现有的环境,为开发、建设更多、更好的旅游区,发展旅游业的任务;而且更负有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更多、更好的生存、生活环境,以创造更多的旅游财富的责任。
概括性的讲,对旅游资源的破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是“内源性”破坏,即旅游资源遭到旅游活动本身(如旅游者、旅游建设等)的破坏,主要表现形式为: 游人在景区的超负荷活动造成对旅游资源的损害或破坏;少数游客对旅游资源的蓄意破坏;旅游资源的“破坏性建设”;
其次是“外源性”破坏,即旅游资源被周边区域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污染和破坏。主要表现为: 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造成旅游资源的毁坏;某些人为了牟取暴利,滥捕滥伐,致使许多景观植物和动物濒临灭绝;文化艺术生产活动对旅游资源的破坏;工业生产活动对旅游资源的污染及破坏等。
四、旅游开发对文化的影响
由于人文旅游资源所具有的文化性,旅游开发会带来外来文化的冲击也可能是对旅游资源的毁灭性打击。尽管旅游者与资源所在地的交流和影响以及两种文化的作用是相互的、双向的,但事实上,外来文化、外来旅游者对旅游地的冲击和影响远大于他们所受到资源地的影响。
现在旅游业发展很快,需求也很大。很多旅游景点都是人满为患,一到节假日就是看人去了,最后往往是人去得多的景点就遭殃。旅游业既要强调发展,也要强调资源的保护。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历史文物资源,缺乏有效保护对其造成的伤害或者损害是不容低估的。而我们这些旅游景点,特别是珍贵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不可重塑的,一旦受到破坏,难以恢复。因此,要正确处理促进旅游业与资源保护的关系,“在立法当中要特别强调旅游资源保护的问题,要加大这方面的力度,这样才能够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走上良性的发展轨道。”
五、法定规划科学发展
导致旅游业“轻保护重开发”有着深刻的原因:一是旅游资源产权不明导致责权利关系不明确,实际开发者出于逐利目的破坏性地开发资源,对相关利益方造成损害;二是旅游资源多头管理,公共旅游资源部门化倾向日益严重,不同部门基于各自的部门利益,往往形成过度开发或绝对保护两种片面认识,遇到利益争先恐后、遇到问题互相推诿;三是旅游规划不具备刚性法律地位,在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重大项目规划及其他产业规划协调时处于弱势地位,对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的作用难以得到有效发挥。
针对“重开发轻保护”突出问题,新出台的旅游法在总则中明确提出,“旅游业发展应当遵循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国家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在有效保护旅游资源的前提下,依法合理利用旅游资源。”
同时,旅游法还专门设置“旅游规划和促进”一章,以法律的形式规范各地科学合理利用资源,促进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根据旅游法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旅游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以及旅游资源丰富的设区的市和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要求,组织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对跨行政区域且适宜进行整体利用的旅游资源进行利用时,应当由上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或者由相关地方人民政府协商编制统一的旅游发展规划。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对本级政府编制的旅游发展规划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并向社会公布。
在规划内容上,“旅游发展规划应当包括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旅游资源保护和利用的要求和措施,以及旅游产品开发、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旅游文化建设、旅游形象推广、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要求和促进措施等内容。”在旅游发展规划框架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编制重点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专项规划,对特定区域内的旅游项目、设施和服务功能配套提出专门要求。”
在规划衔接上,“旅游发展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以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文物等人文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规划相衔接。”“各级人民政府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应当充分考虑相关旅游项目、设施的空间布局和建设用地要求。规划和建设交通、通信、供水、供电、环保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应当兼顾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对于人文资源利用上,旅游法规定“对自然资源和文物等人文资源进行旅游利用,必须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符合资源、生态保护和文物安全的要求,尊重和维护当地传统文化和习俗,维护资源的区域整体性、文化代表性和地域特殊性,并考虑军事设施保护的需要。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资源保护和旅游利用状况的监督检查。”
此外,旅游法还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并组织实施有利于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产业政策,推进旅游休闲体系建设,采取措施推动区域旅游合作,鼓励跨区域旅游线路和产品开发,促进旅游与工业、农业、商业、文化、卫生、体育、科教等领域的融合,扶持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旅游业发展。各级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资金,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公共服务和旅游形象推广,建立旅游公共信息和咨询免费平台,鼓励和支持发展旅游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
六、结论
旅游业已不再是人们所说的“无烟产业”,它也同样会影响生态平衡和环境质量。无论从生态方面考虑,还是从经济方面考虑,我们都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了,我们应该从现在做起为促进环境保护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努力。“旅游发展是硬道理,硬发展旅游是没道理”。在开发我国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必须留意抓好环境的保护工作,才能使有限的旅游资源得以永续利用,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为迎接更多的国际旅游者,增进我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作出应有的贡献。保护旅游资源、创造优美的生活娱乐环境,不仅是我们这一代人发展旅游产业的使命,而且也是为我们子孙后代创造良好的生存、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