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大鲵资源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时间:2019-05-13 14:11: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保护大鲵资源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保护大鲵资源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第一篇:保护大鲵资源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保护大鲵资源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连南大鲵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连南大鲵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连南县西南端,距离县城78公里,属连南县香坪镇排肚村管辖范围。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鲵和区内其他珍稀动植物资源及其栖息地。保护区总面积1493.4公顷,其中核心区585公顷,缓冲区672.6公顷,实验区235.8公顷。区内崇山峻岭,森林茂密,溪水清澈,青苔蒲石,仍保持着原始森林生态环境。地理坐标:东经112°08′26.8″至112°11′36.2″,北纬24°23′15.5″至24°25′22.9″。

连南大鲵自然保护区始建于2000年3月,2003年6月报经清远市人民政府批准,升格为清远市市级自然保护区。2007年1月25日升格为省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主要管护对象为大鲵,属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学名为Andrias davidianus。是我国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列为CITES公约附录Ⅰ。经广东省有关专家认定,连南大鲵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是目前广东省唯一能确认的大鲵野外分布点,是大鲵分布的南界之

一。该保护区内气候温和宜人,生物种类繁多,生物区系复杂,动植物资源丰富,不仅有大鲵在这里繁衍,同时还有穿山甲、斑林狸、虎纹蛙等珍稀野生动物。根据最近的野外调查发现,区内已记录的脊椎动物5纲20目44科110种,野生维管植物107科261属509种,其中20种为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区内的大鲵既有成年个体,也有未成年个体,这表明在保护区内生存的大鲵种群是一个繁殖种群。

在连南大鲵保护区记录的野生动物中,大鲵、虎纹蛙、白鹇、松雀鹰、白尾鹞、领角鸮、褐林鸮、獐、穿山甲、斑林狸等10种为国家Ⅱ 1

级保护物种。大鲵、斑林狸被列为CITES公约附录Ⅰ。虎纹蛙、眼镜蛇、眼镜王蛇、松雀鹰、白尾鹞、领角鸮、褐林鸮、穿山甲等8种被列入CITES公约附录Ⅱ。在植物方面,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植物南方红豆杉;国家Ⅱ重点保护植物金毛狗、福建柏、凹叶厚朴、樟树、花榈木、半枫荷等。

保护区成立以来,在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清远市委市政府、上级渔业、渔政部门及连南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鼎力支持下,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管理工作进入正常轨道,相关的设施也逐步得到完善。通过加强管护,大鲵资源及其栖息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确保大鲵生息繁衍。

一、主要工作与经验

1、多与当地政府沟通,争取当地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保护区的建设离不开当地政府支持,多与政府沟通,争取政府的支持,对保护区的建设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近年来,连南几任县委书记、县长和主管副县长等县领导多次到保护区实地考察调研,与保护区管理处共同商议保护区的发展规划。几年来,连南县委县政府对大鲵保护区的建设和保护事业都非常关心和支持,在人力物力财力和宣教、民事处理等方面都给予保护区予以大力帮助和支持。在保护区管理处还没有成立的2002至2008年,连南县政府每年由县财政投入约6万元作为直接管理和管护人员的工资。在申报省级保护区的2004年,连南县委县政府获悉有人在保护区实验区建水电站后,予以高度重视,作出电站立即停工下马的决定,并从微薄的财政收入中划拨230多万元专款赔偿投资商。这对于一个年财政收入不足3500万的贫困县来说,这230万不是一个小钱,连南人民为保护大鲵这个珍稀物种资源所做的牺牲令人钦佩,这充分体现了当地政府对保护区建设的支持和对自然资源与环境的保护意识和决心。

又如在今年,为帮助保护区改善交通条件,将排肚村通往保护区的4.2公里道路实施硬底化,又在财政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又拿出150多万元支持保护区道路建设。目前该道路建设工程还在紧张施工之中,预计路面铺设10月底可完成,整个工程预计到2011年3月峻工。

2、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努力改善保护区设施建设。几年来,我们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努力改善保护区设施建设。2009年投资12万元装修保护区管理处办公室6间共120平方米,新购置办公台、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施一批。建立了二个野外观察站,设立界碑、标志牌、解说牌等,投资3万多元整治大鲵栖息环境300米2000多平方米。投资8万多元建造二个监护点简易房屋110平方米,并配套一定的生活设施和管护装备。今年投资188万元将通往保护区的4.2公里道路铺设水泥路面,实行硬底化建设。

3、竭尽全力,认真做好保护区的执法工作。大鲵保护区的管理涉及到森林资源,执法难度大。大鲵保护区除了聚集渔政大队全部力量打击偷捕、贩卖大鲵及其保护区内水生野生动物的不法行为外,还联合县森林公安分局,当地森林派出所开展执法行动,严厉打击乱捕滥猎,乱砍滥伐等破坏自然资源违法行为,确保保护区的日常工作秩序和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安全。成立大鲵保护区的几年来中,县渔政大队、县森林公安等执法机构都给予保护区以大力支持。在保护区管理处还未成立前,保护区的管理工作主要由连南渔政大队承担。保护区管理处成立后,渔政大队也还给予保护区以一如继住的支持和配合,每年都联合县森林公安分局和当地森林派出所开展2—3次执法行动,严厉打击偷捕、贩卖大鲵等野生动物和乱砍滥伐破坏自然资源等破坏自然资源违法行为,确保保护区的日常工作秩序和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安全。

4、认真开展大鲵资源监测工作,掌握大鲵资源状况

自2008年以来,我们在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省渔业环境监测中心的大力支持下,认真开展大鲵资源调查监测工作,摸清大鲵资源状况。

一是在监测点每天观察并记录河中大鲵状况,测量水温、气温,观测并记录天气状况、水质变化情况;

二是于2009年4月对放生的56尾大鲵注射芯片进行跟踪观察监测,掌握其活动情况。

三是开展资源调查。今年8月11日至24日,连南大鲵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联合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江海声教授及6名研究生到保护区进行了为期15天的大鲵资源监测和调查。共开展了大鲵资源、鱼类资源、水生植物、鸟类资源、两栖动物、水质六项目调查。其中大鲵资源调查采用样带和诱捕二种方法调查、鱼类调查采用拦网调查方法、水生植物调查采用样方调查方法、两栖动物调查采用样线调查方法调查、水质调查用水质测量仪和流速仪测量水质和水流速度。每种方法连续调查3-5天。

在调查中,调查组在核心区几次发现了野生大鲵的踪迹,在缓冲区发现并捕捉到了放生大鲵,拍摄一些了珍贵的照片和视频资料。此次调查监测为下一步编制大鲵保护区的总体规划提供了宝贵的数据资料,对于促进保护区大鲵资源保护管理和科研工作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5、重视大鲵增殖放生工作,加快大鲵资源的恢复。为增加大鲵资源量,加快大鲵资源的恢复,2008年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和连南县人民政府的支持下,于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和10月16日开展了两次大鲵增殖放生活动,在大鲵自然保护区缓冲区万坑亚河段投放了大鲵苗

220尾,价值20多万元。通过监测观察,这些放生的大鲵目前都已适应了野生环境,生长良好。

6、强化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自觉保护意识。设立保护区以来,保护区管理处联合县农业局、县渔政大队等单位利用县广播、电视、标语、警示牌、印刷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开展对周边社区群众的法制教育,并经常与周边社区关心、支持保护区建设的村民举行座谈、交流、耐心地阐明建立大鲵保护区的目的意义和重要性,提高保护区周边广大群众保护大鲵及其他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法律意识。通过进一步宣传教育,社区群众的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都有所增强。如今年6月2日排肚村一群众在村边发现一尾受伤的大鲵,马上捕捞起来并及时通知保护区管理处,使该条大鲵能得到及时救护,使其重返大自然。。通过宣传教育,使广大群众初步形成了知法守法的良好氛围。

二、今后工作打算

1、增加在核心区设立一个监测点,增加聘请3名管护人员对区内的野生大鲵进行常态监测和保护。

2、购买监测仪器对放生大鲵继续进行跟踪监测。2009年注射芯片的大鲵由于扫描仪损坏而中断监测。计划在今年年底购买监测仪器重新对放生的大鲵进行注射芯片跟踪监测。

3、在做好日常管护、监测工作的同时,每年7、8月份继续邀请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江海声教授团队到保护区进行科学调查考察,掌握区内野生大鲵资源状况及其生境状况的第一手材料,为保护区的长期发展提供可靠的资料。

4、投资50万元建一个保护区门楼和保护站办公楼,改善管护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提高工作效率。

由于连南大鲵省级自然保护区刚成立不久,经济还不充裕,每年省财政下达管理处人员经费仅27万元,还要聘请6-7名管护人员。目前保护区的办公楼、实验室、宣教中心、救护中心等基础设施都还有待建设。

第二篇:浅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浅谈人与自然地和谐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大,生产力明显地提高,经济发展迅猛。但是,随即而来的是,对自然的破坏和对资源的过度开发与消耗,使得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劣。近来,我国长江中下游七省发生严重旱情,近3500万人受灾,洞庭湖、鄱阳湖、洪泽湖难觅烟波浩渺,不见碧波荡漾,昔日的天泽水乡如今却成了一望无际的草原......,人类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俨然成为当今全球人类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从自然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要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措施三个方面来浅谈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一、自然环境污染及其产生的原因

20世纪以来,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人类生产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加速推进了文明进步进程。都是,与之相伴而生的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一些列后果。

现存在的自然环境问题,可以将其分为十类:

一、土地遭到破坏;

二、气候的恶性变化和能源的浪费;

三、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四、森林面积的减少;

五、淡水资源受到威胁;

六、化学污染;

七、混乱的城市化;

八、海洋的过度开发和沿海地带的污染;

九、空气污染;

十、极地臭氧层空洞。以上十类问题,是人类与自然严重的矛盾表现。

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要性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求我们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简单来说,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必须保护环境,是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生态基础和根本保障。生态良性循环主要是指三个方面:一是生物多样性的保持。对人类来说,生物多样性除了具有提供食物、工业原料、药物以及科研、美学等直接和间接的使用价值外,还具有不可估量的潜在价值,尤其对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可能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因此,生物多样性的保持是生态良性循环的核心。二是生态环境资源的有效保护。生态环境资源的有效保护是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生态环境资源的有效保护要求尽可能维持各个生态位的大气、水、土壤、温度、光照、无机和有机元素等物理、化学特征,尽可能维持或恢复各个生态位的生物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自然状态和谐的相互关系。三是自然环境的改善。自然环境的改善是生态良性循环的表现。随着工业文明的推进,自然环境的破坏呈全球性趋势,迫切需要采取措施尽快加以扭转,以使自然环境能够得到恢复和改善。

随着环境的日益恶化,人类也意识到了自然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相继做了一些列政策来保护环境,中国也制定了可持续发展战略。

自然及其演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首先,自然界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创造了人,也改造了人。生命的起源、生物的进化、人类的出现,都是自然发展、演化的结果。此外,自然环境还影响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如国家统一、语言分界、建筑、绘画等。最后,自然的变化一般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通常需要数百万年、数千万年甚至上亿年才能显现出来,相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自然的演变是一个慢变量。

“人是一种自然存在物,人离不开自然界”,就现今人类社会而言,自然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自然固有其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人类只有不断地认识自然,提高自己的生产力水平,才可能在更大的时空尺度上接受自然的挑战。

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措施

环境问题的本质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必须解决环境问题,。解决环境问题,除了必须树立正确的观念,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外,(一)树立正确的观念,树立科学的自然观与社会发展观

首先,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一种真正的平等、和谐的统一,即提倡把人类的利益和自然的利益统一起来的自然观。实践已充分表明,过去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是典型的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不负责任的愚蠢行为,教训极其惨痛,代价极其昂贵。在今天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我们不能在再走过去的老路,要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在综合发展的基础上,搞好胜生态经济建设,努力实现生态文明。我们并不反对人类对环境的利用,但认为这种利用应以承认、尊重环境和资源的价值为前提,并着眼于人类的长远发展,而不能超出自然的限度。

(二)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发展和自然资源的关系方面。环境问题的实质,在于人类经济活动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以及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在我国,由于贫穷落后,为了生存和发家致富,一些群众往往就地砍伐森林或廉价出售当地的自然资源。因此,政府必须统筹安排,切实担负起开发与保护自然环境的责任。同时,在生产方式上也存在着问题。现有的工业生产方式,大都是以消耗自然资源或是污染环境的运作模式, 是一个资源—产品—废弃物的过程。因此,要遵循客观规律,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生产方式,争取零消耗或是低消耗,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与能量的良性循环。

(三)全民动员,培养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

其一,加强生态文明观念的教育。生态文明观念的核心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塑,即必须认识到:人既是自然的主人,又是自然的存在物;人既利用自然,又必须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其二,加强生态道德教育。生态道德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大力培育全民族的生态道德意识,使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转化为自觉的行动,才能解决生态保护的根本问题,才能为生态文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其三,加强生态法制教育。保护自然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不仅需要人类的道德自觉,同时更需要社会法制的保障。

小结: 当前,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总趋势正从冲突走向和谐,环境保护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重视。我们对此应报以谨慎的乐观态度,相信人类自身的智慧。在未来社会里,我们应选择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持续发展。人生天地间,和谐相处是终极目的。在未来社会里,人类应该主动地、自觉地、积极地保护自然,维护自然生态的平衡。因为人也只是大自然中的一部分,终究不是“人定胜天”的。人类可以充分认识自然,合理利用自然,努力按自然规律改造自然,但永远不能征服自然。

注:《环境伦理学》余谋昌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第三篇:陕西大鲵资源养护与产业发展

陕西大鲵资源养护与产业发展

张树明 孙增民 夏广济 魏美乐

714000陕西省渭南市朝阳大街30号陕西省水产工作总站

大鲵俗称娃娃鱼,是我国特有的有尾两栖动物,1988年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007年《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J)第14届缔约国大会被列为Ⅰ类濒危物种。为保护大鲵资源,我国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开始大鲵驯养繁殖试验,九十年代后,随着水生野生动物特许利用政策的明确,大鲵驯养繁殖工作由以政府投入、科研单位承担逐步转变为以民间投入为主的多种形式。2002年陕西省大鲵繁殖试验取得初步成果,2005年通过对成败经验的总结探索,形成“原生态保护、仿生态培育、人工繁殖、集约化养殖”的发展路径,基本掌握了从亲鲵培育、产卵、受精、孵化到出苗各环节的关键技术,显现出秦巴山区大鲵自然资源的商业价值,即养殖的幼鲵成本低、质量优,受到全国各地大鲵驯养户的欢迎。加之对大鲵商品养殖技术的普及,群众自发性养殖大鲵热潮在陕南地区迅速兴起。

一、大鲵的资源现状

(一)大鲵自然栖息地生境破碎,分布区域明显萎缩

当前大鲵自然栖息环境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生境破碎”。所谓“生境破碎”是指原来一大块连续分布的大鲵生境,由于各种原因而使分布面积缩小,或者被分割。这种破碎的生境一方面限制了大鲵潜在散布能力,缩小了觅食、越冬、产卵的区域,从而使其逃避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被捕杀的危险性加大;另一方面使得该物种的基因交流机会减少,只能在较小范围内近亲繁殖。此外,当生境破碎后,大鲵只在很小范围内摄食有限的生物资源,一旦该区域的饵料生物不足就可能导致大鲵个体死亡,导致物种衰退甚至走向灭绝的境地。

(二)非法捕捉大鲵屡禁不止,野生资源濒危

目前陕西省野生大鲵主要集中在秦巴山区海拔900米~1200米之间的密林山溪河流里,这里的洞穴、石缝和清凉的溪流是大鲵最佳栖息环境。据调查,20年前在秦巴山区山涧小溪中随处可见成体的大鲵,个体一般在3公斤~6公斤。据资料记载,宝鸡市凤县和太白县,1970年~1978年每年捕捉大鲵量在2000公斤~5000公斤左右;20世纪70年代,汉中市大鲵年出口量在5000公斤左右。90年代后,秦岭地区大鲵的黑市收购价曾高达每公斤4000元。在这种利益诱惑下,非法捕捉、收购、运输、贩卖大鲵的链条越发完善,专业化水平越来越高,捕捉个体的重量也从3公斤~6公斤下降到1.5公斤以下,现在几乎看不到5公斤以上的野生大鲵。严峻的资源衰退形势引起了各级政府和群众的重视,许多农民开始自觉参与到保护大鲵资源的行动之中,他们守护大鲵栖息的洞穴,发现可疑人员积极举报,使非法捕捉大鲵活动有所收敛。据当地农民反映,每年春节前后一些洞穴就会涌出1龄幼鲵,一般在200尾~500尾左右,多的可达2000余尾。有专家推测,陕西省野生大鲵的资源量不足5万尾,这个数据是否准确有待考证,但足以说明野生大鲵物种的濒危状况。

(三)大鲵资源保护的方式

对濒危野生动物的保护,目前最为有效的方法是建立保护区和驯养繁殖场。建立自然保护区,通过设施建设和有效管理,从而使大鲵的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达到保护大鲵种群及其群落的目的。目前,陕西省已经建立的水生动物自然保护区有10个,其 1

中:国家级1个,省级3个、市级2个、县级4个,保护区总面积4.36万公顷,这些保护区为陕西省大鲵生态系统的有效保护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建立驯养繁殖场,将大鲵从原生境转移到人工建造的环境中进行驯养繁殖,从而使大鲵物种数量得到有效保护。陕西省大鲵驯养繁殖已经成为热点,目前全省已批准建设大鲵驯养繁殖场有67家,饲养亲鲵3万余尾。据统计,近20年来,陕西省累计繁育大鲵幼苗超过200万尾。其中:1996-2002年繁殖幼苗0.6万尾,2003-2005年繁殖幼苗9.9万尾,2006年繁殖幼苗11.5万尾,2007年繁殖幼苗18万尾,2008年繁殖幼苗25万尾,2009年仅汉中市的留坝、宁强、略阳三县繁殖幼苗就超过50万尾,全省繁苗超过100万尾。

二、大鲵经营利用的现状

按照陕西省水生野生动物特许利用政策,目前,全省已有8家驯养繁殖场获得《水生野生动物经营利用许可证》。但是,还有数以千计的农民养殖户,他们过去一直在暗中养殖,对野生资源构成潜在威胁。虽然他们养殖的苗种主要来源于人工繁殖的幼苗,但这些农民养殖户所养大鲵种质来源复杂,有繁殖能力,无防病手段,缺乏必要的档案记录,无法得到合法的销售途径。如何引导这些农民养殖户,陕西省渔业行政主管部门需要专题研究并采取相应措施。

据了解,仅汉中市农民养殖户就有4000多户。其中,具有一定繁殖规模的养殖户300多家(繁殖幼苗数量在1万尾—3万尾之间),勉县、城固、留坝、略阳等县的一些乡镇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娃娃鱼之乡”。以留坝县武关驿镇为例,全镇养殖大鲵亲本2,000多尾,2009年繁殖幼苗14万尾,销售幼苗10万余尾,形成产值2500万元。仅此一项,全镇农民人均收入增加60%。按照《汉中市渔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目标,到2010年,汉中市大鲵养殖户将达到5000户,年养殖大鲵100万尾,年产值达到20亿元。

三、大鲵产业发展的潜在优势

陕南秦巴山区是我国大鲵分布数量最多的地区之一,其主要原因是气候、地理位置等适宜大鲵栖息。陕南秦巴山区的主脉分布在山地北部,构成秦岭山脉,具有温带气候特征,海拔多在500米~2000米之间,南部区内分布着嘉陵江、汉江、丹江等长江水系的中小河流;秦岭北麓分布着千河、石头河、黑河、涝河等70多条河峪,属黄河的二级支流;区内小河沟密布,水资源丰富,总量占陕西省水资源量的百分之七十多,且水质优良,无污染;区内森林茂密,植被条件好,号称“中国中央森林公园”;区内物种多样,是国内乃至世界性重要的物种基因库之一。

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等生态修复工程,对秦巴山区生态环境进行养护。原来被破坏的大鲵等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环境得到极大的恢复,全省已建成水生动物自然保护区65.5万亩,大鲵驯养繁殖场67处,养殖大鲵种群数量超过50万尾。目前,陕西省大鲵驯养种群数量和年繁殖幼鲵数量居全国之首。

四、推动大鲵资源养护和产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对在大鲵资源开发利用的认识。在大鲵开发利用上,我们不仅要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用足用好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更要与国际上通用的野生动物保护理念接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处理好大鲵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秦巴山区的区域优势,采取积极保护策略,引导大鲵产业健康发展。

(二)加强渔业法制和依法行政能力建设,为大鲵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大鲵为国有生物资源,国有资源的猎捕、驯养繁殖和经营利用理应受到政府监管。如果监管体系的发展滞后于群众性大鲵养殖业的发展,势必造成国有资源的破坏和流失,这包括大鲵种质资源的退化和栖息地资源的破坏和流失,后果是掠夺性的快速发展带来资源的荒漠化。那

时陕西大鲵产业的优势地位将完全丧失,引发广大群众的抱怨和不满。因此,大鲵产业要发展,基层渔政监管体系建设是关键。它们担负着大鲵野生资源的保护、栖息地生态环境修复、养殖亲本来源的追溯、商品鲵流通和质量安全监督,以及对投入品使用的监管和指导的重要职能。因此,要加强和完善渔政执法体系建设,加大财政经费拨付力度,保证开展工作的经费。

(三)开展大鲵的资源调查和科学研究,建立计算机网络数据系统。重点调查各地野生资源量,研究大鲵驯养繁殖、苗种培育技术。对人工养殖的苗种建立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实行对人工养殖、市场销售全过程监管,杜绝对野生资源的捕捉和销售行为。

(四)成立大鲵资源养护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养殖农户的组织化水平和自我发展能力。制定“人工养殖大鲵经营利用的条件要求”和“大鲵经营利用的控制措施”等管理制度,整合大鲵养殖农户,成立大鲵经营利用管理中心,建立养殖大鲵卡片档案,促使大鲵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农民增收。

(五)高度重视拯救与保护大鲵的种质资源。大鲵的驯养繁殖,首先要从种质资源抓起,尽快建立大鲵种质资源库和种质资源保护区,彻底解决大鲵人工驯养繁育中的“种源”问题,并通过放流健康大鲵,从真正意义上恢复秦巴山区大鲵物种资源量,使大鲵资源能够为人类永续利用。

(六)将大鲵资源养护工作纳入水生动物疫病防治体系和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并列入当地政府的财政预算。大鲵是一个新兴养殖物种,疫病发生的机理、病因、传播途径、危害程度等都没有定论,有待研究证实。但规模化的养殖已经出现一些疫病的发生和蔓延,且给个别养殖户带来了较大损失,也给大鲵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隐患。目前,控制风险的有效途径就是在水生动物疫病防治体系内建立大鲵疫病监控系统,有效隔离带病大鲵进入养殖区,对治疗用药进行管理和指导,防止疾病的蔓延和扩散。同时,将大鲵列入到水产品质量监测体系,由财政提供专项的大鲵抽查经费,确保上市销售大鲵的质量和食用安全,促使这一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七)开展大鲵机体生化成分深度研究,开发补食、保健、医药、化妆品等高端产品,延伸开发利用的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引导其朝商品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第四篇:论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

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

摘要: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问题愈加突出。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先后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两个新概念。无论是“科学发展观”还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涉及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哲学问题。

关键词: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

引言

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实质是人类的发展问题,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产生了不同的人类文明。伴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人与自然的关系也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这是一个由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这一演变过程既是辩证法发展逻辑的必然,也是现实的要求。人类所追求的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并不是没有对立的和谐,而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对立统一基础上共生共荣共进的和谐,这种和谐需要通过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来实现,是以人为本的和谐。善待地球,科学发展,就是要正确对待地球自然系统,特别是要珍惜地球母亲赐予我们的自然资源,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正文

一、肯定自然的发展阶段

几百年前的原始时期,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中对自然的肯定性一面占据了主要地位,以肯定自然的方式肯定自己的存在。在这一阶段尽管人类已具有自觉能动性的特殊存在,也使自然以适应人的生存和发展,但此时的人类主要依靠血肉之躯同自然环境抗争,其对自然的否定性是极其有限的,人在自然面前是渺小微弱的;“天意”支配着人意,人只能以低等的姿态逆来顺受,而人对自然的影响微乎其微。进入农业社会后,人类生产力水平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对自然力的利用大大加强,开始使用各种金属工具,大大加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同时,在对自我认识上,开始把自己同其它万物区别开来,提升了自己在万物中的地位,认为“为天下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但是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都比较落后,人类没有也不可能创造更高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对自然界肯定性一面仍然占据支配地位的,农业文明在很大程度上是顺天和靠天保佑的文明,仍摆脱不了“自然关系站上风”,“人不仅受自然支配并且是自然的奴隶”的受支配、受制约的处境。

总之,在肯定自然阶段,人对自然的影响是极其有限,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的能力都处于极低的水平,没有形成系统的发展理论,人类对自然的索取和破坏没有超过自然的自我更行和修复能力,人与自然关系处于一种原始的“一自然为中心”低层次的和谐状态,人类屈服于自然。但正如被统治阶段对统治阶段的反抗一样,人类也从来没有放弃过对大自然的反抗,尽管这多半是徒劳的。这种反抗源于人类所独有的自觉能动性,人类总是力图改造自然使自然适合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种人化自然的行为始终没有停止过。一旦人类的力量足够强大,就会冲破这种屈从关系,从而进入对自然的超越和否定阶段。

二、否定自然的发展阶段

人类文明发展到近代,人文主义唤醒了人类的主体意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类拥有移山倒海的力量,这时的人类已不再是被动和渺小的,而是无比豪迈地喊出了“人定胜天”的口号,正如比尔·迈克基本在《自然的终结》一书中所说的,“我们再也不能认为我们自己是被巨大的力量抛来抛去的物种,现在,我们就是那些巨大的力量。飓风、雷暴和大雷雨已经不是上帝的行动而是我们的行动”。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逆转,人类进入对自然的否定阶段。特别是传统发展观的兴起,人类力图彻底摆脱自然的束缚,使自然臣服,以此消解人与自然的对立,人类已经把自己当成征服和驾驭自然的神,对自然肆意掠夺,资源被毫无节制的消耗,大自然成了人类排放废物的垃圾箱,人与自然的矛盾尖锐化。

近几年的发展状况敲响了警钟,保护资源和环境迫在眉睫。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18.2万亿元,年增长9.3%,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要看到我们的经济增长还是资源型、粗放型的增长,经济质量不高,长此下去难以为继。

一是资源消耗太大。从资源消耗总量看,2003年至2004年我国实现的GDP约占世界的4%,而为此消耗的各类国内资源和进口资源,经折合后粗略估算为50亿吨。从资源消耗的增幅看,近年来,我国钢铁、有色金属、水泥等主要原材料消耗弹性系数(原材料增速与GDP增速之比)正呈扩大之势。2004年石油消费已跃居世界第二,发电量消耗占全球消耗的13%,此外,还有钢材消耗占全球的27%,水泥消耗占全球的40%,煤炭消耗占全球的31%。

二是资源利用效率太低。从资源利用效率看,我国资源产出率大大低于国际先进水平。2003年我国消费钢材2.6亿吨、煤炭15亿吨,水泥8.2亿吨,分别相当于世界产量的36%、30%和55%;消费原油2.6亿吨,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位。我们消耗了这样巨额资源,而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约占世界4%。以单位能源每千克油当量的使用所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计,中国大约是0.7美元,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而日本同样能源使用所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却高达10.5美元,为全球之冠,约相当于中国的15倍。

三是环境污染太重。我国废弃物排放水平大大高于发达国家,每增加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比发达国家高10多倍,每年大约污染造成选择经济损失占GDP的3%~7%。这些令人触目惊心的数据,不仅反映出我国是用高能耗、高物耗和对环境的高损害来维系多年的经济高增长,同时,也告诉我们降低资源消耗、减小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大有文章可作,我们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

总之,在否定自然阶段,“人类中心主义”取代了肯定自然阶段的“自然中心主义”,随着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发展观的兴起,出现了以人类为绝对利益中心的“绝对人类中心主义”,这是人类征服自然的阶段,在这个阶段,自然全终结、人与自然矛盾全面凸显。虽然人类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但是这种违背自然规律的无知和妄自尊大必将遭到自然的严厉报复。因为人是能动性和受能性的统一,“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力量,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是受动的、受限制的存在物。”这种人和自然辩证法是不能违背的,否则必然要遭到惩罚,威胁到人类发展和生存的全球性、生态失衡和生存环境的恶化昭示了这一切。

三、对自然的否定之否定阶段

在人类对自然的否定阶段,人类盲目的行为结出了文明的“苦果”,从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到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再到比尔·迈克基本的《自然的终结》,都给沉醉在工业文明辉煌成果中的人们敲响了警钟,引起了人们对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广泛关注和重视。人类开始重新审视人和自然的关系,在对以往的不可持续发展观及其后果进行深刻总结和彻底反思的基础上人类提出了一种全新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它的提出和确定,标志着人类在发展理念上的一次根本性革命。人类开始寻找一条人和自然和谐共生共荣共进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从此开始进入到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否定之否定阶段,即在强调人作为能动性和受动性统一的特殊存在的基础上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谋求建立人与自然共生共荣共进的新型和谐关系。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则进一步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社会经济与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其实质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这种发展观深刻反映了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新情况,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新要求,是准确把握世界趋势,认真总结我们发展经验,深入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指导思想上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它弥补了可持续发展观理论视野的局限性,是对可持续发展的传承、完善和发展,编辑地涵盖着可持续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又包含许多理论创新。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是“和谐”,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包括他人和自身)三者的和谐统一,为人与自然关系的解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总之,人与自然关系从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进程表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否定之否定阶段的到来既是辩证法发展逻辑的必然,也是现实的要求。这种和谐不是对原始的“以自然为中心”的低层次和谐的简单复归,也不是工业文明的“绝对人类中心主义”,这是一个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特征和基础的人和自然相互促进和谐共生的阶段,人和自然的辩证发展历程呈现出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运动过程。否定之否定阶段的完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呈现出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并且实践方面通常是滞后于理论的构想,现在人类正处于向这一阶段的过渡时期。

在这三个阶段的演变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呈现出从肯定到否定,再到

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趋势。在人的发展第一个阶段,这时个人没有独立性,直接依附于一定的社会共同体,人们的联系和发展仅限于共同体内部,在这一阶段只是以肉体与自然相抗战,人类的发展是低层次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屈从自然的阶段,这是一种原始的低层次的和谐状态;在人类发展的第二个阶段,这一时期科学技术迅速的发展,分工越来越细,人的活动片面化,人与人交往频繁,人类创造了辉煌的文明,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进入到征服自然的阶段,人与自然的矛盾激化了,造成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同时,人受物统治而异化成为单向度的片面发展的人,社会关系作为异己的力量支配着人,社会矛盾尖锐化;第三个阶段,社会关系不再是异己的力量支配人,而置于人类共同控制之下,人类将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成为具有自由个性的人,在这一个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全新的共存共荣共进的和谐关系,进入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否定之否定阶段。

以人为本的发展就是要通过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通过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来满足人们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需求。“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是自然、人、社会三者和谐发展的终极目标。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前提和归宿,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善待地球,科学发展,就是要正确对待地球自然系统,特别是要珍惜地球母亲赐予我们的自然资源,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把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深刻认识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对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意义。

结论

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我们必须严肃对待,统筹人与自然、人与生态、人与环境、人与资源的发展,让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平共处。这种和谐需要通过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永续的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马克思恩克斯选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 [美]比尔·迈克基本.自然的终结[M].宋晓春,马树林,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4]钱易,唐孝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5]秦廷国,论以人为本和人类中心主义问题[J].学习论坛,2007.[6]马克思恩克斯选集:第3卷[M].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上)[M].王之佳,柯金亮,等译.长春:吉林出版社,2005.[8]傅治平,和谐社会导论[J],人民出版社.

第五篇:保护资源 保障发展

保护资源 保障发展

为实现沧源跨越式发展努力拼搏

沧源县国土资源局是具体承担全县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县政府工作部门。这次会议在围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贯彻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重要政策措施分工方案>的通知(中办发[2011]27号)》、以及云南省政府转发的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意见的通知(云政办发[2011]109号)、白恩培和秦光荣在加快云南建设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杨洪波书记在全市优化软环境增强软实力制度创新工作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和在市第三次党代会上的市委工作报告5份文件材料,结合我县国土资源工作实际,提出以下具体措施:

一、认清形势、明确工作目标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给云南省提出的加快面向东南亚的桥头堡建设意见及临沧市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发展目标,对照我县的发展现状,我们认为我县的自然条件虽好,但是发展不足,发展单一,自我满足的观念还很突出,特别是在制约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瓶颈被逐一打破的条件下,越发凸现出来,就像耿沧二级公路建成后给我县带来的效应和证明,应该说我们沧源已经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期。但是客观的说现在(1)是我们县城的现状感 觉就是容量太小,功能不全,在短时间内根本不能满足和承接我们加快发展的需求,所以当前扩大城市规模是我们迫在眉睫的工作。(2)是我们的准备不足,随着佤山沧源知名度的不断提升,每年举办的摸你黑的庆典活动的影响力下,越来越多的客商选择沧源作为一个新的发展地,提出的许多要求无法回答。针对上述分析我县今后的工作方向是:

(一)做好土地整治项目,提高全县耕地质量。不断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确保我县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为下步城市发展和重点建设项目用地提供资源保障。今年内,在完成糯良乡土地开发整理(县级占补)项目的省级验收后,在10月实施我县第3个县级耕地占补,芒卡镇湖广村项目工作,今明两年内实现全县净增耕地5300亩。

(二)认真组织实施好“兴地睦边”土地整治重大项目。现已完成了我县2010-2015年沧源县94500亩“兴地睦边”的项目实施规划,现已经国土资源部审查批准。项目正在实施的勐角莲花塘等(10)个村的项目已完成投资3156.5万元,勐角乡翁丁等(3)个村的项目已完成投资2486.05万元,两个项目的外业工作将在10月底完成。今年12月开始组织勐董镇芒回村、班洪乡芒库村、勐角乡糯掌村3个第二批“兴地睦边”项目。

(三)加快我县矿产资源整活步伐。要充分利用我县已成立了的沧源矿业开发公司的平台,发挥功能作用:1是明确好在整活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应该享有的和承接的 及时办理相关手续;2是按照市场在运作的模式,为公司创造条件积极参与我县范围内矿权的各种挂牌交易,确实提升我县的矿产知名度。

(四)确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现已启动编制了我县《2011年—2020年沧源佤族自治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工作,明确了全县潜在地质灾害隐患点共计61个,其中:已经实现搬迁3 个,正在进行治理2个,目前全县还潜在地质灾害隐患点56个。我局按灾害类型划分,有滑坡37处、5处崩塌、其它地质灾害19处。另外就是发挥部门职责作用,通过各种渠道及时掌握各种信息动态,并从今年起在云南省政府决定实施的地质灾害治理项目中争取项目,目前已组织上报5个项目,其中,班洪乡地质灾害治理项目预算投资4000多万元,已获准实施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在2011年12月开始实施。

二、抢抓机遇、落实任务

通过对照分析,我局已认为当前我县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第一要务就是保障发展,具体地说就是使县委政府争取来的重大项目、决定实施城市发展项目以及招商引资来的项目按时的落地开工。

(一)是要充分利用桥头堡建设中的各种优惠政策条件,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向上争取汇报,特别是加强如何用地方面的沟通,少走弯路,逐步实现用地开工的正常化,规范化。

(二)在具体征地中重点开展好县城5号路、芒波路、信息物流中心、利源建材城、博安汽车交易城、碧丽园500吨茶叶精加工项目、2011年保障性住房建设等征地供地工作,涉及4个社区(村)8个居(村)民小组、共签订土地征收合同35宗,面积696.61亩,其中按支付面积332.58亩,一次性补偿面积364.03亩。同时积极工作确保沧源边境工业园区沧源石业公司第一期项目用地的开工。

(三)认真做好沧源佤山机场开工前的施工便道临时用地的报批工作,深入实地现状对照相应规定要求,摸索新做法,确保项目开工的手续完备。

三、提高水平、趁势而上

紧紧围绕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目标任务要求以及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在转变思路,善谋发展上下功夫,在增速提效,搞好服务上求实效,迎难而上,扎实工作,力争圆满完成2011各项目标任务,推动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建设项目用地报件的组织审查上报工作。指定1名局领导及股室负责人专一负责此项工作,通过与上级主管部门、中介服务机构的合作,在时间上,办理中加快进度,实现快速办理审批。

(二)加强执法监管,防范和遏制国土资源违法行为。继续严厉打击非法开采行为,坚决制止滥采乱挖矿产资源的行为,建立矿产资源开采利用规范管理的长效机制,维护良好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秩序。加大动态巡查力度,切 实做到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置。加大违法案件查处力度,对动态巡查和卫片执法检查中发现的土地违法行为及时进行查处,做到既查事又查人,并严格实行问责制。加强与城建、规划、城管以及公、捡、法、纪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加大部门协作配合执法力度,形成国土资源执法合力。

(三)切实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杨善洲精神,大力提升服务质量,进一步规范行政行为,通过缩短审批时间、简化审批程序,强化监督检查。同时,深入开展了“创先争优活动”,并建立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机制,切实解决国土资源部门在服务和保障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树立国土资源系统行业新风。

(四)在实际工作中,特别是在重大事项决策中,要主动站出来不做老好人,多想办法出主意,客观分析不找理由。在保护资源方面当好守门员,在保障发展上做好参谋助手。

二0一一年八月二十二日

下载保护大鲵资源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保护大鲵资源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自然界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健康持续发展的需要。现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已成为......

    论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

    论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 摘要: 立在能源消耗较高、生态环境破坏较大的基础之上,无论是维系人们基本生存的耕地、淡水,还是支撑经济持续增长的能源和矿产资源都相对短缺。我......

    基于生态自然观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核作文 2014-2015-1《自然辩证法概论》考核作文 授课班级 7 姓名 周 博 学号 142281374 基于生态自然观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摘要: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生态......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动人序曲

    最近几年,生活在北方的人们有一个明显的感受:春天的沙尘天气少多了。据统计,近年我国沙尘暴发生频次总体呈减少趋势,由2001年的13次下降到~年的6次。生态专家认为,这既得益于“天......

    第五单元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第五单元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第十课 大自然的警告 教学目标: 了解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教学重点: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教学难点: 学会与动植物和谐相......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让天更蓝水更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教学设计郑庄中心小学 曲丙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地球是人类的家园,它正遭到各种污染,环境污染已威胁到人类生存,我们要保护环境。知道......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是:肯定人是自然界的相对主体,人类的社会经济必须继续向前发展。同时,要清醒认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努力做到在与自然......

    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自然 摘要: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已成为当今世界高度关注的议题之一。人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