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的法律适用问题[精选合集]

时间:2019-05-13 17:13: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的法律适用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的法律适用问题》。

第一篇: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的法律适用问题

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的法律适用问题

摘要:我国农村的基层组织比较多,农村基层组织人员协助政府工作和管理村公共事务,非法占有公共财物、挪用公款、索取他人财物或非法收受他人财物的行为常有发生,其行为是否属于刑法第九十三条第二款规定的“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刑法规定不明确。因此,在处理涉及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案件时,决定当事人的行为应如何适用法律规定是当前司法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因此,在刑法制度和司法工作中,对农村基层组织人员涉嫌职务犯罪涉及的法律适用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农村基层组织;职务犯罪;法律适用

农村基层组织成员职务犯罪的法律适用问题,在当前理论界、司法界均存在较大争议,特别在当前司法实践中,由于各级、各部门的司法工作人员观点不尽一致,导致该类案件在处理上存在较大的差异。虽然在《刑法》规定基础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在2000年4月29日第九届十五次会议上通过了《关于刑法第九十三条第二款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对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人员构成职务的情况作了明确规定,为依法处理此类案件提供了法律依据,但实践中争议与分歧依旧非常激烈。究其原因,在于我国农村的基层组织成员任职时有交叉、分工界限不明确,我国现有法律规定也不明确,存在一定的漏洞。致使在具体办理此类案件时遇到诸多问题,形成难受理、难立案、难判决等诸多情况。本文拟就其中一些问题谈些粗浅看法。

一、准确界定农村基层组织成员职务犯罪

正确理解相关法律和《解释》的规定,准确界定农村基层组织成员和公务的定义,是认定农村基层组织成员职务犯罪的重要依据。在处理涉及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案件时,应当根据犯罪嫌疑人的主体和行为的性质来作出准确的认定。

1.准确界定农村基层组织成员概念和范围

我们认为,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以及我国农村基层组织的客观现状,参照我国现有职务犯罪有关规定的精神,农村基层组织成员,应界定为:由村民选举产生或者受上级指派,在农村委会从事管理职责的人员,村党支部中从事管理职责的成员,以农村基层组织成员论。其范围具体包括:由村民选举产生的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委员、村委会委员、村党支部书记、副书记、委员。理由如下:

(1)村党支部书记等基层党组织中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应属于《解释》中所指的基层组织人员。立法文件未对党的组织工作人员可以构成犯罪的主体进行表述,是立法的技术原因,立法文件往往不在法律文件中将党的组织进行表述(如刑法上只讲“国家机关”,而未表述党和国家机关)。不管有无明文表述,人们均将党的组织赋予与同级法律意义上的组织相同的性质。如果村民委是基层组织,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犯罪可以构成贪污受贿罪,而对其实施领导的党支部人员反而不能对其职务行为承担刑事法律责任,这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因此,村党支部书记等人员应当属于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

(2)在村民委员会中从事管理职责的人员,如村民委员会分设的村民小组长和下属委员会负责人,应当属于“村民委员会等村基层组织人员”。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10条和第25条规定,我认为,这些组织本身属于村民委员会派生的机构,是村民委员会的组成部分,应当包括在基层组织的范围之内。村民小组长由村民小组会议推选,有协助人民政府开展工作的职能。这些人员在履行职能时,所行使的无疑是一种管理职权,故应当按照基层组织人员对待。

2.严格依法界定从事公务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贯彻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九十三条第二款的解释》的通知第3条规定:各级检察机关在依法查处村民委员会等村基层组织人员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犯罪案件过程中,要根据《解释》和其他有关法律的规定,严格把握界限,准确认定村民委员会等村基层组织人员的职务活动是否属于协助人民政府从事《解释》所规定的行政管理工作,对村民委员会等村基层组织人员从事属于村民自治范围的经营管理活动不能适用《解释》的规定。

根据上述规定,我认为,在办理村基层组织成员职务犯罪过程中,必须严格根据法律和立法解释的规定,区分清楚以下三种情况:依法从事公务、村内自治事务以及村级经营活动。

而在上述三种情况中,准确界定何谓“依法从事公务”,就是问题的关键。由于《解释》前六项规定,异常明确,因此不存在争议。但将其第七项“协助人民政府从事的其他行政管理行为”应当如何理解这一保底条款,以什么样的标准去界定什么是“行政管理行为”却是现今争议的主要根源。根据解释的精神,这些行为实质,是村基层组织协助人民政府从事行政管理工作,因此界定行为是否是公务,有两个要件:第一,必须属于协助人民政府行使的管理工作,而不是村委会的自治事务;第二,该事务必须属于我国行政法律、法规、规章、政策规定的、应属政府部门行使的管理行为。唯有依据这两个要件,才可能准确界定公务的范围,而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在实施这类行为时,利用职务之便贪污受贿的,应以国家工作人员标准定罪论处。

而村自治范围内的事务,是指人大立法解释的七项事务之外的既非协助政府从事行政管理,亦非企业经营性质的村自治事务建设和公益服务等自治事项。在此类活动中,村基层工作人员利用职务进行的犯罪,可以成立职务侵占罪和挪用资金罪。

至于村级经营活动,即村基层组织人员在集体经济组织进行的经营性活动,在此范围内利用职务进行犯罪,成立职务侵占罪、挪用资金罪和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

3.正确认识农村基层组织成员在办理村自治事务中不构成受贿问题

农村基层组织成员利用办理本村自治事务过程中,即村内公益事项、公益服务等事务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职务之便所发生的权钱交易行为。但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由于此时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不属于协助人民政府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范围,故不能以受贿犯罪认定;另一方面,村基层组织又不是公司、企业、事业单位,该行为不是在企业经营活动中而是在村自治事务办理过程中发生的,故又不构成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因此,根据现有法律规定,既不能成立受贿罪,也不能成立企业人员受贿罪。这种现象无疑是目前刑事立法中的一个明显漏洞。

二、完善相关立法的几点建议

(1)通过立法解释,明确村基层组织成员的概念和范围。我认为其范围具体应包括: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委员、村委会委员、村党支部书记、副书记、委员。

(2)通过立法解释,明确农村基层组织成员“从事公务”的定义、范围。界定行为是否是公务标准,有两个要件:第一,必须属于协助人民政府行使的管理工作,而不是村委会的自治事务;第二,该事务必须属于我国行政法律、法规、规章、政策规定的、属政府部门行使的管理行为。

(3)立法增设“农村基层组织成员受贿罪”。鉴于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身份的特殊性,将其利用管理本村自治事务的职务之便收受他人财物的行为适用受贿罪或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均似不妥,新设一罪名已成为必要。

(4)立法将村基层组织成员在依法从事公务、村内自治事务过程中利用职务之便实施的犯罪行为,划入检察机关自侦案件范围。由于村基层组织成员工作性质客观上存在复杂性,导致在定性上往往争议较大为保证此类案件的及时、公正处理,我认为应立法将此类案件划入检察机关自侦案件范围内,由对职务犯罪查处经验丰富的检察机关来负责侦查。这样既有利于法制的统一,又有利于加大对这类犯罪的查处力度。

第二篇:浅谈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

浅谈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

一、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原因分析

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自身来讲,最根本的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了问题,思想觉悟不高,廉洁意识不强,经受不住物欲的考验;从外部因素讲,这几年乡村干部职务犯罪呈上升趋势,说明在教育、管理、监督方面还有许多薄弱环节。具体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认识不足,法律意识淡薄。

农村基层组织职务犯罪涉案人员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多是农民出身,平时又不重视自身素质修养,接受党风廉政建设教育相对较少,自律意识不强,造成部分村干部素质低下,眼里无政策,心中无法律,把当村干部作为捞取个人好处的资本。涉案人员对党风廉政建设的规定要求和法律法规知之甚少,法治观念极其淡薄,有些人错误地认为拿好处费、感谢费,将集体的钱借给他人使用不是犯罪行为。

(二)攀比心理作怪,侥幸心理居多。

在党的富民政策的鼓励下,一部分农民办企业、跑运输、包工程,先富了起来。对此,有些村干部心理失衡,认为自己为集体辛苦工作,工资微薄,得不偿失,他们不是想如何依法勤劳致富,而是思想动摇,想歪点,出邪招,贪占截留、挪用受贿,以此作为“致富”手段。此外,他们都在被查处时暗自庆幸平安无事,或自我安慰不会出事,带着侥幸心理,继续违法犯罪,结果往往东窗事发,锒铛入狱。

(三)监督制约不足,村务财务不透明。

一是内部监督淡化。农村基层组织人员之间相互监督的意识淡薄,有的村党支部书记或者村主任独揽大权,对村级财务具有绝对的支配力。二是上级监督弱化。有些乡镇、办事处考虑稳定工作大局,一般采取松散性管理和所谓的“人性化”管理模式,导致对村干部的监督“软弱无力”。三是财务监督虚化。一些农村基层组织的财务人员变相成为村支书、村主任“私人秘书”,导致集体收入不入账、收支记账票据使用不规范、私设“小金库”现象时有发生。在办案中我们甚至发现个别村务监督小组公章由村报账员保管的现象。农村个别从事财务的人员文化及业务素质不高,例如发案的闵口村报账员郑某某、三门呈村报账员周某某、黎阳社区集体经济组织新阳投资公司出纳黄某某三人均为小学文化,不懂会计业务,不能胜任岗位,更谈不坚持原则,唯村支书和村主任的命令是从,不仅给村干部职务犯罪留下了可乘之机,也促使少数村干部的私欲澎涨,产生“不捞白不捞”的扭曲心理。

(四)制度落实不力,教育管理不严。

村规民约、民主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村民议事制度等等,仅仅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真正落实到实处的并不多,所有的管理制度几乎成了应付上级检查和达标的摆设。财务公开度不够,“白条子”出入账、随意审批、自收自支、虚假发票冲帐等不规范行为较为普遍,特别是对拆迁补偿款、土地出让金、集体资源承包租赁款等资金缺乏严格的监管,为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提供了便利条件。有的村私设“小金库”,供少数村干部自由挥霍。

二、预防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的对策

(一)强化法制警示教育。

充分利用警示教育基地资源,组织村“两委”人员定期参观培训,结合查办的典型案例,以案释法,充分发挥查办案件的治本功能,进一步提高他们廉洁从政的自觉性。今年,我院预防工作将进一步深化延伸涉农资金领域预防职务犯罪专项行动、“百场讲座”进乡村,通过上法制课、组织观看警示教育片、赠送预防职务犯罪宣传读本、现场观摩职务犯罪案件庭审等形式,实现对区内农村基层组织人员教育的全覆盖,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打好拒腐防变“预防针”。同时,我院将根据村居换届后的具体情况,及时进行专项调查,开展专项预防警示教育活动,对换届后的新任村“两委”人员跟踪打“预防针”,引导他们坚定理想信念、时刻牢记权利是人民赋予的,不辜负村民的重托和期望。

(二)加强涉农资金管理。

进一步健全完善“村财镇管”制度,各村定期上报财务凭证,由镇专门机构严格审核,制止“白条”、“包帐”、假帐等违反财经纪律费用的支出;改变村领导与财务人员的隶属关系,会计由镇经管站统一管理,报酬由镇政府统一支配;扎实做好村务公开,杜绝公款随意开支等不良现象,定期张榜公布财务收支情况并逐笔细化,保证公开内容的真实性,防止公开过程中出现随意性、盲目性,避免村务公开走过场。同时,充分发挥由检察院、监察局、财政局、审计局等多家单位组成的涉农资金专项行动领导小组作用,统一负责涉农资金领域的监管活动,通过检查涉农资金项目审批、实施和资金使用情况和走访农户,实行涉农资金动态监管。

(三)完善监督制约机制。

农村基层组织要增强村财务管理、使用的透明度,把村级政务、财务真正公之于众,自觉接受村民监督;相关职能部门、乡镇党委政府要加强对涉农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尤其是对大数额开支要认真核实,弄清楚开支的来胧去脉;财政或审计部门对项目要进行认真结算、审计,并对结算、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有关涉农职能部门、乡镇党委政府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促进规范和加强村级财务管理。

(四)延伸检察工作触角。

党委政府对于提出的村“两委”班子候选人进行认真审查把关,严格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坚决把作风霸道、有劣迹的“能人”排除在外。对正在接受调查或审查的人员,进行慎重研究,严格确定是否具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对于宗派家族矛盾突出的村居,积极选派公道正派、有能力的党员乡镇干部或大学生任职。在换届选举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办事,规范操作,检察机关切实发挥检察职能,营造风清气正的选举环境,派出1位副科级领导干部在换届选举期间驻村指导,并充分发挥2位正科级检察员驻村党建特派员作用,力保村居换届“阳光选举”。

(五)开展系统专业预防。

坚持对查处的每一起案件实行“一案一分析、一案一建议、一案一教育、一案一回访、一案一总结”,通过个案预防、专项预防、系统预防调研工作,为党委作出科学决策提供重要依据。2013年以来,该院围绕惠农补贴、农村社保、农村义务教育、征地补偿、农民培训、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基础设施及美好乡村建设等8类重点项目,开展个案预防7个;围绕财政等涉农资金主管部门,乡镇政府、基层站所、村两委班子等基层组织,开展系统预防;围绕涉农资金的申报、管理、发放、使用等4个重点环节,开展专项预防;针对本院查处的职务犯罪案件中发现存在的有关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监督不到位等方面的问题,发放检察建议5份,督促其规范管理,努力让涉农资金在制度内管理、在阳光下审批、在群众监督中运行。

第三篇:基层组织工作人员涉农职务犯罪的法律适用问题

基层组织工作人员涉农职务犯罪 的法律适用问题

【内容摘要】当前,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问题较为严重,但在实践中,检察机关对在查处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贪污贿赂犯罪具体适用法律时往往出现不同的认识,增加了查处的难度。本文从基层组织工作人员的具体范围和农村基层组织“协助人民政府从事行政管理工作”行为的定性两个方面着手,试对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涉农职务犯罪的法律适用问题进行探讨,以期能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关键词】涉农职务犯罪 基层组织工作人员 “协助人民政府从事行政管理工作”行为定性 【正文】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党和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的进一步落实,下拨到农民手中的补贴资金越来越多,而农村基层组织人员涉农职务犯罪案件也屡屡发生,自2005年至今,我院就查处此类案件5件5人。涉农职务犯罪严重干扰了国家法令和政策在农村的实施,侵害了农民的切身利益,极大地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造成党群、干群关系紧张,群众上访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农村的社会稳定。

从我院近年查办的涉农职务犯罪案件来看,涉案主体主 要是村主任、村支部书记、村会计这三类人。主要原因是村里的大部分权力都把持在村主任、村支书和会计手中。村里的重要事务一般都是他们说了算,甚至是某个村领导个人说了算。村里的重要事务根本就得不到民主监督或制约。犯罪手段和形式主要表现为收款不人帐监守自盗涂改帐目、单据虚报冒领公款私存获取利息。案件类型多为贪污、挪用型犯罪,对象主要涉及国家对土地、林业等自然资源的补偿款。

然而,随着司法实践的深入,对于农村基层组织人员的主体、涉农职务犯罪的对象、农村基层组织人员的行为性质、是否能够成渎职罪等法律适用问题,由于各部门或者各司法工作人员观点各不尽一致,导致该类案件在刑事法律实务和刑事法学研究中一直长期存在争议。虽然在《刑法》规定基础上,全国人大和两院为在司法实践中统一认识,也曾分别就此作出相应的司法解释,但实践中争议与分歧依旧非常激烈,导致在处理上仍然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如何防止和减少涉农职务犯罪,使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的法律适用更加清晰,更具有可操作性,是当前检察机关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职务犯罪主体“国家工作人员”的概念,在97年《刑法》中规定:“国家工作人员是指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及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国家工作人员论。”由于对“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的表述过于含糊,对于村干部是否属于刑法第九十三条规定的“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有关司法机关存在不同意见,使得对这类犯罪案件的立案管辖不明,具体处理适用法律不统一,影响到案件的严肃依法处理。2000年4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届十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刑法第九十三条第二款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规定,村民委员会等村基层组织人员协助人民政府从事的下列行政管理工作,属于刑法规定的“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⑴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的管理;⑵社会捐助公益事业款物的管理;⑶国有土地的经营和管理;⑷土地征用补偿费用的管理;⑸代征、代缴税款;⑹有关计划生育、户籍、征兵工作;⑺协助人民政府从事的其他行政管理工作。村民委员会等村基层组织人员从事前款规定的公务,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占有公共财物、挪用公款、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构成犯罪的,适用刑法第三百八十二条和第三百八十三条贪污罪、第三百八十四条挪用公款罪、第三百八十五条和第三百八十六条受贿罪的规定。这个立法解释,对解决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的法律适用和确定公安检察机关职能管辖的分工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但司法机关在实践中如何准确适 用法律处理相关案件,关键在于准确界定《解释》中关于“基层组织人员”和“协助人民政府从事行政管理工作”两个方面的定义,这是认定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的重要依据。

一、基层组织工作人员的具体范围

我们在处理涉及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案件时,要对农村基层组织人员利用职务实施的行为准确定性,前提是正确把握我国有关法律对农村基层组织的界定。依照宪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立法解释,我国农村基层组织及工作人员主要涵盖三个方面:

1、村民委员会及村民小组。村民小组和村民委员会下属委员会本身属于村民委员会派生的机构,在语义上应当包括在基层组织的范围之内。尤其是下属委员会的人员,依法可由村民委员会工作人员兼任,故应当按照基层组织人员对待。但是,对村民小组长是否可以适用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犯罪的问题,审判机关往往持不同看法,其依据是最高人民法院 1999年6月18日作出的《关于村民小组组长利用职务便利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如何定性的问题的批复》,“对村民小组长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村民小组的集体财产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应当依照《刑法》第271条第1款的规定,以职务侵占罪定罪处罚”。我认为,一方面,按照《批复》行文的逻辑关系,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占有集体财 产与在协助政府从事管理过程中的贪占行为具有不同的性质,其行为后果也不尽相同。另一方面,按照法律适用规则,新法优于旧法,立法解释优于司法解释。因此,村民小组长在协助政府从事公务时,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应当按照贪污罪处罚,如果在协助政府从事公务之外,利用职务之便侵占集体财产的,应按照职务侵占罪处罚。

2、村党支部。村委会组织法对党支部有明确的规定,党支部完全属于立法解释的“村基层组织”。村委会组织法第三条规定:“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进行工作,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依照宪法和法律,支持和保障村民开展自治活动、直接形式民主权利。”这里的“基层组织”和立法解释中的“基层组织”应属于同一个法律概念。并且,中国共产党是我国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政治领导力量,村委会组织法更是明确规定党的基层组织即村支部,因此,如果说村委会是基层组织,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犯罪可以构成贪污受贿犯罪,但是对其实施领导的党支部人员反而不能对其职务行为承担刑事法律责任,这在逻辑上是不通的。所以把村党支部的工作人员视为村基层组织人员,这在刑法学界和司法实务中基本无争议。

3、村经济合作社等农村基层社区性集体经济合作组织。按照民法通则、土地管理法和地方性法规的规定,我国农村除了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还设有社区性的集体经济组织。全国人大法工委的《对关于村民委员会和村经济合作社的权利和关系划分的答复》规定:“集体所有的土地依照法律规定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应当由村农业生产合作社等农业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没有村农业集体经济组织的,由村委会经营、管理。” 依照上述法律法规和全国人大法工委的答复,村经济合作社既是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经济法人,又行使一般企业不具备的管理职能。村经济合作社属于村级社区性、综合性合作经济组织,但它与普通的村办企业等单纯经济实体不同,除自身经营外,还负有某些管理职能,其职责与村委会的职责存有交叉,这种状况为法律和全国人大有关答复所认可。因此,村经济合作社的地位应当属于村基层组织。

二、“协助人民政府从事行政管理工作”行为的定性 农村基层组织人员是否依法从事公务是判断是否成为刑法中的国家工作人员的主要标准。从事公务是行使国家管理职能的一种体现,集中反映出立法机关将国家工作人员与一般人员加以区分的立法原意。

《解释》在明确规定了6项行政管理职能后,以第7项“协助人民政府从事的其他其他行政管理工作”作为兜底条款,是因为有些具体行政管理工作不便列举,也无法详尽列举。这就要求我们检察机关在司法实践中既不能以此为法律的模糊依据扩大打击面,也不能对村基层组织人员在协助政 府从事的其他未列举公务中的犯罪一推了之。由此,我们对农村基层组织人员作案时“利用职务之便”的行为事实特征即职务性质可以分为三种形式:

1、依法从事公务的职务行为。职务犯罪是指具有一定职务的特殊主体,违背职责,利用职权或通过职务行为进行违法活动,触犯刑法有关规定,应受刑事处罚的行为。该罪行为人是依法从事职务活动的主体,其中一类就是指公务型主体,包括国家工作人员,即刑法总则第九十三条第一款和第二款规定的从事国家公务相关人员,例如贪污罪、挪用公款罪、受贿罪等犯罪主体。所以农村基层组织人员依法从事公务,根据《刑法》第九十三条第二款的规定及全国人大的立法解释,其实质就是协助人民政府从事行政管理工作,凡解释中规定的七项事务,必须就是从事公务。因此,农村基层组织人员发生在这七项事务范围之内的职务犯罪行为,必然一定构成贪污、挪用公款、受贿犯罪。

2、村民自治范围内的职务行为。村内自治事务,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应当包括村公共事务、公益事业和公益服务等自治事项,这些既非协助 人民政府从事行政管理工作,也非从事企业经营事务的村自治事务和公益服务活动,显然也是一种职务行为,但不是公务型主体,而是职务犯罪的另一类主体,即非公务型主体,包括在国家机关及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中所有不从事国家公务,但又 利用本身职务上的便利进行犯罪的人员,例如职务侵占罪,挪用资金罪,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等犯罪主体。这里把村基层组织人员应当视为其他单位中的工作人员在从事村内自治事务的活动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实施犯罪,虽不能成立贪污、挪用公款、受贿犯罪,但可以成立职务侵占罪和挪用资金罪,这里尤其需要说明的是,村基层工作人员在此职务活动中不能成立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因为村民委员会不是企业,不具备公司企业的性质,因此,不构成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

3、进行经营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目前,我国有相当一部分村有经济合作社等社区性经济组织,它属于农村集体所有制的经济组织,即村经济组织从事以营利为目的经营性行为。在此范围内利用职务进行犯罪,应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加以区分,一种情况是经过工商部门注册的村办集体企业和公司,如果只是单纯进行经营活动中的职务行为,则成立职务侵占罪、挪用资金罪,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另一种情况是村支书、村委会成员兼农村经济合作社等村集体经济组织职务,按照地方性法规的规定,村经济合作社等经济组织属于农村集体所有制的经济组织,按照农村的实际情况和司法实践,一则可成立公司企业人员的犯罪;二则是村支书、村委会成员在兼任村集体经济组织职务的情况下,若其职务行为涉及《解释》中规定的七项事务,也应当视为从事公务,可构成贪污、挪用、受贿犯罪。

综上所述,个人认为,检察机关在处理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涉农职务犯罪案件时,不仅要考虑其犯罪客观要件,同时还要结合其犯罪主体身份来定性定罪。我们应当将三种农村基层组织形式(村委会、党支部、经济合作社)与三种职务性质(公务、自治事务、经营事务)结合起来,进行排列组合,然后决定当事人的行为应当适用何种法律认定行为性质。不能一律将村基层组织人员的职务犯罪作为贪污贿赂犯罪处理。而应根据行为人所属的组织和行使的职责,区分不同的情况,作出准确认定。

只有村基层组织(村委会、党支部、经济合作社)协助政府从事公务活动时,基层组织人员利用职务实施的行为才能根据刑法和立法解释认定贪污受贿犯罪。而村基层组织人员在集体经济组织进行的经营性活动中。利用管理或从事经营活动的职务便利而犯罪的,认定职务侵占、挪用资金和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党支部和村委会人员在非公务非经营的公益活动中,利用职务之便侵吞财物、挪用资金的,可以成立职务侵占罪和挪用资金罪;在非公务非商务的活动中(即村自治事务中)发生的村基层组织人员权钱交易的行为,既不能成立受贿罪,也不成立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

第四篇:关于农村基层组织人员涉嫌职务犯罪问题的调查报告范文

关于兴安盟农村基层组织人员

职务犯罪情况的调查

张善旭

张春华

一、调查目的

近年来,兴安盟检察机关查处的职务犯罪案件中,农村基层组织人员涉嫌贪污、挪用等职务犯罪案件数量有所增加,侵害农民利益、挤占国家惠农补助、补贴的案件随着国家政策向“三农”倾斜力度的增大与日俱增。如何挖掘其根源,抵制这种现象的发生,保持农村基层组织健康活力,保证党和国家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的方针政策真正落到实处,维护农村基层社会和谐稳定,推进农村社会良性发展,是开展这项调查的核心目的。

二、调查方式及内容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向各基层院下达专门设计的“关于农村基层组织人员涉嫌职务犯罪情况调查表”和访问资深反贪污贿赂犯罪案件侦查员两种形式展开。调查表内容主要涉及:农村基层组织人员涉嫌职务犯罪的罪名、侵害客体、犯罪对象、处罚情况等六类二十个问题。

三、农村基层组织人员涉嫌职务犯罪的现状

2010-2012三年间,兴安盟检察机关共查处贪污贿赂犯罪案件96件129人,其中主体为农村基层组织人员的74人。犯罪对象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扶贫款物的使用、分配上存在贪污、挪用、私分或分 配不公不均;二是惠农专项工程如整村推进工程、一事一议项目落实存在职务犯罪行;三是教育达标化解债务资金申报、分配中存在贪污犯罪行为;四是征地补偿中存在职务犯罪行为;五是退耕还林政策落实中的职务犯罪行为;六是骗取粮食补贴、草原奖补等补助; 七是侵吞农村人口最低生活保障等民政补助项目。从性质划分:贪污犯罪61人,挪用公款犯罪7人,受贿犯罪6人。作出有罪判决的58人,其中实刑2人,占涉案人数的2.7%;缓刑42人,占 56.8 %,免予刑事处罚的16人,占有量22%;作其他处理的14人,占19%。

四、农村基层组织人员涉嫌职务犯罪的成因

(一)制度落实方面的问题。村民组织法律的落实缺乏监督制约。民主制度不够完善,基层党组织发挥的作用不适应目前村级事务发展需要。如《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是为保障农村村民实行自治,由村民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而制定的法律。但在社会实践中,《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贯彻落实并非如立法宗旨所愿。大大小小的村级事务往往只由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一拍即合,或只其中一人决断,很少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商议决策,个别村(嘎查)除换届举选外,三年内不召开村民代表会。村民没有获得村务的正常渠道,知情权被剥夺。这样的做法直接导致决策易失误、村民自治权被剥夺、村务不公开,形成民主监督的空白空间。

由于各级政府对农村、农民、农业“三农”政策宣传、解读不到位,致使农民对政策规定不能正确理解或理解偏颇,断章取义,不完 全了解相关政策规定。因而村干部在政策落实中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浑水摸鱼,从中渔利,损坏党的形象,侵害农民利益。

(二)权利监督方面的问题。

农村基层组织人员的权利主要来自《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这一法律规定,其次是党委政府授权。依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履行权利,受村民代表大会及村民代表的监督,由于上述村级民主制度落实不够完善,导致最直接、最有力的监督力量弱化,处理村务及履行准国家工作人员职责行为变成了一两个人的个人意志体现。

自2002年以来,我盟各旗县市陆续出台政策,规定各乡镇苏木所属村(嘎查)财务帐由乡镇苏木经营管理站统一管理,但这种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只停留在保管、科目分类等层面上,对于收支内容的合理与否、客观与否等几乎不作审查。对村级账目没有例行审计、监管运行机制,白条入账情况普遍存在,无论是否真实支出,只要村主任或书记签字便可入账报销。此外,村级账目记账不及时,财务制度执行不规范,招待费、村干部吃喝费、私家车加油费(以因公开会、办公为由)、为相关部门年节送礼(以土特产品居多)费用所占比例近三分之一。例如,我盟科右前旗院举报中心初核科尔沁镇湖南村村干部涉嫌贪污案件中发现,该村现任班子组建以来,未召开过村民代表大会,重大村务多数只有村主任和村支书两人决策,其他村干部、村民代表及村民均不知情。村会计位置空缺,所有收入支出均由村主任掌控,乡镇经营管理站会计帮助记账。

(三)政策性扶贫补给或产业开发工程项目实施存在漏洞缺陷近年来,由于国力的不断增强和政府职能的转变,惠农政策层出不穷,国家财力物力投入逐年加大。扶持补助名目繁多,种类齐全。涵盖农业、林业、渔业、畜牧、土地、副业等各生产领域和住房、养老、医疗、就学、文化等生活领域。使广大农牧民史无前例的感受到了党的强国富民政策的温暖,但在惠农政策落实实践中,存在以下情况:

一是监督单位与被监督单位同流合污。以虚构事实,伪造证据,虚报数据等手段,乡镇与村嘎查两级领导联手骗取国家补贴。如:我盟扎赉特旗保力根花一个乡仅一年就利用村、乡两级合伙,以不同年份以不同农民名义虚构土地承包合同书,上报旗财政,骗取粮食补贴上百万元用于集体支出。这种现象在扎旗各乡镇普遍存在。旗级财政、农业等监督监管部门监督不力,形同虚设,在这个问题上没起到丝毫正面监督管理作用,以致国家财产受到严重损失,国家扶持政策源目的丧失,导致此类现象滋长漫延。

二是有些政策间衔接不够紧密;尤其是政策实施方案不够严谨,不够切合实际,可操作性不强;还有个别项目落实单位为求政绩,要求时效性特别强,不符实际、不合客观规律的抢期,以致于具体工作无从如实反映并保质保量落实。我盟科右前旗院初核案件发现,上级机关扶持本旗察尔森镇水泉嘎查建养殖园区,在配套资金未全额到位、建设施工组织不完备的情况下要求短时间内建成投入使用,导致标准降低、配套设施不全,近一百万元的项目无招投标、无预决算、无检查验收,整个工程仅为村书记和村主任两人全权负责。还有的地 方,村级组织及乡镇政府为图政绩或套取专项资金,虚设项目标志、宣传图版,或者以一个已完成项目套取若干个项目资金,从而挤占挪用、中饱私囊。还有时达不到目的,而使农民误以为争取到了项目资金却未实施工程,从而怀疑相关人员贪污、挪用等行为引发举报。

上述这种缺乏科学合理管理机制的状况极易滋生腐败。三是政策制定缺少足够的前瞻性,对社会发展前景预判不足。例如,我盟科右前旗科尔沁镇湖南村村民集体访,举报村主任危草房改造款发放不均。经查:湖南村从2009年国家实施农村危草房补助政策以来,只有2009年危草房改造指标与农民申请并建住房数相等,故国家补助得以全额发放,此后申请并建房户均高于当年政府批准指数。为此,经请示镇政府,采取将当年全村所得补助金平均分给建房户。有的年份农民所得补助较多,有的年份(有时上下相邻两年)较少,且有时相差几倍。而且,随着物价的不断提升,越晚建房,建材价格越高,农民得到的补助反而越少。

针对农村人口住房补助这一大类救济内容来看,在兴安盟贯彻落实的项目,先后就有过茅草房改造补助、危草房改造补助、危房修缮补助等项目,享受各项待遇的条件、补助标准各不相同。

站在一定的时间结点上进行前后比对,呈现出的结果较为混乱,这无形中给一些不法分子提供违规违法运作的可乘之机。

综观上述情况,自然产生这样的疑问:政策制定是不是越细越好,条目越多越好?政策规定在什么情况下以怎样的形式入法较为妥贴、规范?政策的导向引领作用怎样才能发挥极致而不易误会为社会福 利?从而更好地激励广大农民群众自立自强,开创小康生活的斗志。

(四)农村基层组织人员正常劳动报酬过低,基层还会产生一些招待费用而无更多集体收入可供支付,公共经费不足导致权利泛滥。

我盟多数旗县村级组织转移支付经费在39700元至36700元按村人口多少而异,农村基层组织人员平均年薪4500元——7000元不等,此外,财政不承担交通费、通信费、办公经费等项目。座落远的村嘎查距离所属乡镇百余里,距离旗县政府所在地上百公里,村集体均无交通工具。村干部每月因工作关系仅往返于村镇及村旗(县)之间就要若干次,加上在村与村之间的活动,必然产生一定费用,当这些费用无处消化时,便产生骗取套取等行为。

(五)各级政府对一些专项经费挤占挪用,雁过拔毛,农村基层组织人员欲盖弥彰引起老百姓怀疑猜测。政府职能的转变,促使各级政府纷纷想办法、谋发展、搭平台,尤其在本级财政收入低微的落后、欠发达地区,矛盾异常突出的显现,为快速发展经济,政府常常会在专项资金上作文章,来平衡大局经济发展格局,摆布有限财力,或用于处理应急事项,从而在短时间内个别项目会受到一定影响,村干部又不能如实向老百姓公开实情,导致怀疑犯忌直至举报,积淀下来很容易形成深层矛盾,影响干群关系、党群关系,进而对村级组织、乡镇党委政府公信力、执行力形成付面影响。

(六)部分农村基层组织人员组织平衡协调能力较低,不能解决本村出现的问题。

一是不能正确解读、宣传党的政策;二是不能客观公正的落实党 的政策,由于私心重,偏袒一方利益;三是群众基础薄弱,威信不高,工作得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与理解,政令不通;四是利益平衡过程中不善于做群众工作,工作方法简单粗糙;五是工作作风不严谨,拖沓、敷衍。从思想上忽视老百姓的利益,所以很难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七)文化素质原因。

农村人口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受教育程度不高,村干部中高中毕业生都寥寥无几,高中以上学历的更是绝无仅有。自身权利义务及国家集体个人利益摆布不当,国家意识、法律意识、责任意识淡薄,道德观念、集体荣誉感不强,履行职责的政治素养不够,行为基准不正确,不能摆脱小农意志和本我利益。随着农业税被取消,惠农补贴逐年增多,农民自认为国当为民,为国贡献问题则少思量。农民内心深处国与家的关系失衡,大局观念差,理想信念局限性较大,更看重并期盼的是国家的给予和恩赐,不能从更深远的意义理解党和国家增强综合国力、使人民富裕文明幸福的惠民理念。基层组织人员在这样的环境下由于受到文化素质的影响,很难主动学习、主动改造世界观、执政观,很难拔高自己的思想认识,稍有利益诱惑、荣誉诱惑,便迷失方向,失去原则,突破底线,从而渐渐滑向违法犯罪的深渊。

五、扼制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的对策

(一)加强教育培训

首先要解决农村基层组织人员的思想认识问题,从政策理论到道德规范,从职责履行到责任义务,从工作出发点到方式方法的运用,以及法定权利义务和违法违纪所要承担的后果与责任,进行系统的培训指导,并建立相应长效机制,使这种专业培训形成常态,打牢我国这样一个农民人口占多数的农业大国最基层元素的根基。使执政教育与警示教育并行,使思想道德水平与做事能力共同提高,明确权利的来源,明确责任的归宿,形成畏惧法律、畏惧纪律,为民谋事、为党争光的理念。营造以带民致富、为民谋利为已任的新型氛围,塑造好代表党和政府在广大农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更好的落实我党的富民强国安邦的各项政策,落实党的群众路线,使广大农民群众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早日实现广大农民的中国梦。

在教育农村基层组织人员问题上,检察机关延伸工作触角,在乡镇设立检察工作室发挥作用方面,我盟有初步探索:一是在集镇赶集日到集市现场设点布阵,走到农民群众中间,和老百姓近距离接触,了解诉求,传递法律政策规定,解答咨询,指导农民依法维权。二是通过参加乡镇一级人代会、党代会、综治、选举动员、重要文件学习传达、重大政策部署等大型活动,延伸法律监督触角,建立犯罪预防体系,提供依法行政法律服务,防范风险,保护农民利益,保障农村基层组织人员的职务廉洁性。三是通过在当地查处微型违法违纪行为,起到用身边的事警示身边人的作用,使犯罪预防工作更贴近生活,贴近百姓。今天的司法下乡是为了保证或促使国家权力,包括法律的力量,向农村有效渗透和控制。因此,从一个大历史角度来看,司法下乡是本世纪以来建立中国现代化民族国家的基本战略的一种延续和发展②。应当使送法下乡发挥广义作用,在送上刚性法律规定的同 时,送上保护,送上预防,送上警示,送上安全,送上守法自觉性。

(二)加强民主政治,建立权利制约、制衡机制

没有监督的权利必然滥用,没有制衡的权利必然失衡。民主制度是我党的又一制胜法宝。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③。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是全国人大制定颁布实施的一部村务组织法律,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提高、自我监督的作用,但是由于农村人口流动性小等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村级民主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小。由此看来,《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修订、监督落实机制的完善势在必行。一要充分发挥村民代表大会及其专门小组(如理财小组)、村民代表的民主决策、民主监督作用,实行村务公开。二要进行村级实绩考核考评,从班子产生之初设定竞选目标,乡镇政府每或每半年组织实施民主政策落实及村长竞选目标审查落实,签订责任状,并督促责任目标的实现。三要建立村级财务定期审计审查制度,规范会计制度落实,杜绝不合理开支,防止虚报、谎报、滥报、瞒报现象的发生。

(三)制定政策,规范农村产业项目的监督、监管

好的制度是能够容纳冲突并能够用制度化方式解决冲突的制度④。诸多惠农项目的落实,政策规定相对宏观,基础操作规范不完备,验收机制不健全,专业机构没有发挥技术专长进行指导监督监管的机制。把专业项目如建设、环保、农牧渔业农及农副产品加工、旅游业、工业生产等具体产业技术支持方面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专业指导、监督、引导作用,使每一个项目都实现其设定目标,而不是摆空架子应付检查却无实际产能。如:凡涉及占地、改变土地用途等项目应当由国土资源部门把关并进行了跟踪监督,实时监控;涉及建筑项目由规划、建设、质检等部门把关;涉及农业、牧业、工业、水利、旅游等项目开发由相应机构负责审批、监管、监督。引入问责制,谁主管谁负责,分清责任,理清功过,对于监督管理部门玩忽职守、失职渎职、不作为、滥作为行为,视情节、后果给予严肃处理,确保国家投入真正惠及于农,逐步实现农业产业化,使农民致富,农村文明,农业发展,规范社会管理秩序,促进社会进步文明,加快城镇化进程。

(四)加大对违纪违法犯罪行为的处罚力度

基础秩序是社会的基础设施,基础秩序的内容是具有元制度性质的基础制度以及类似于禁忌的核心价值;制度的失败往往不是由于制度本身的不完善,而是在于基础秩序的缺失⑤。历年来,对农村基层组织人员涉嫌职务犯罪、职务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大,或不处罚,导致职务违纪违法犯罪行为屡禁不止。从职务犯罪案件的处罚结果来看,我盟约60%以上的被告人被判处缓刑,实刑中约70%的被告人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受到党、政纪处分的不到10%。而且,此类案件往往缺少申诉主体,因处罚过轻引起二审、再审可能性不大。由此可见,对农村基层组织人员加大其职务违纪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处罚力度,是保护村干部和预防职务过错行为的必要措施,是惠农资金投入安全的正确选择。

(五)相应增加村级政府办公经费,提高村干部政治待遇和薪金 激励机制的引入和必要的经费保障是防范和杜绝侵犯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廉洁性的基础保障。科学预算经费支出,相应增加村干部薪酬,从正面加大物质支持,防止其冒险触及农民或集体利益,避免在处理村级事务中发生尴尬局面。提高政治待遇,增加纪律约束,使其增强自律意识,更广泛地受到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使村务管理更加科学、规范、合理、有序。

(六)规范各级政府行为

连续几年国务院一号文件都针对“三农”发出,财力物力人力投入和政策制定方面也有了向“三农”的明显倾斜,政府职能日益向服务型转变。而有些地方政府不能顺应这种主流转变,利用可能的机会,以各种理由和名目或套取或截留专项资金用做他用,导致政策制定原本效果大打折扣,影响宏观设计,侵害农民利益,损害政府形象。严格规范政府行为,严肃处理错误做法,严厉处罚主要决策者的责任,是真正使政府职能转变、社会转型、干群合一的重要途径。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有限政府,避免政府在社会矛盾中处于首当其冲的位置,强化政府作为规则和程序制定者以及矛盾调节和仲裁者的角色。⑥

(七)政策宣传解读欠缺

回顾解放初期,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由武装斗争向发展经济转变,出台的一系列政策规范得到从上到下的贯彻落实,笔者以为,重要原因是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重视对政策的学习理解把握,基层工作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宣讲解读政策规定,吃住在老百姓家中边共同劳 动边督促政策落实。归根到底,就是党的群众路线的贯彻问题。学习宣传政策不仅是治国之策,更是全国人民统一思想的制胜法宝。新一届党中央部署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必然会加快小康社会建成进程。

①教育达标化解债务资金:为化解我盟1997年以来教育系统开展的教育达标活动而形成的债务,于2008年向自治区财政申请的专项资金

②朱苏力:《为什么要送法下乡》。

③《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第136页。④孙立平《调整利益关系 化解社会矛盾》 ⑤孙立平《当前中国的社会问题与利益关系调整》 ⑥孙立平《调整利益关系 化解社会矛盾》

第五篇: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问题(最新修改版)分析

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问题

作者:李先赋

【按:今年2月县人代会期间,人民代表提出了希望法检两院深入乡镇开展预防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和警示教育的建议。我院对此作出了积极响应,组织力量对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问题进行了调研,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撰写了这篇讲稿,并利用第一季度全县各乡镇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机会,派员赴各乡镇开展宣讲活动,起到了了良好的教育警示作用。本讲稿将在今后的宣讲活动中,不断地完善提高。】

这次宣讲的话题是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问题。也许有人会说:不是国家干部才有职务犯罪吗?村基层组织都在农村,他的人员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怎么也会涉及职务犯罪的问题呢?下面我们就来讨论几个问题,解开这个疑问。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村基层组织人员指哪些人: 村基层组织人员到底包括哪些人呢?由于我国农村的基层组织比较多,除村委会外,还有村党支部、村经济联合社、经济合作社、农工商联合企业、治保会、妇联、团支部、民兵排、村民小组和各种协会等。所以,村基层组织人员的范围是比较宽泛的。但是从各地目前出现的情况看,发生在掌管村经济活动的人员身上的问题比较多,比如村党支部、村委会和村经济联合社、经济合作社、农工商联合企业的人员,他们有的人在经济活动中禁不住利益诱惑失足走上犯罪道路。

下面,我们来看几个案例:

为了让大家对村基层组织人员腐败违法犯罪问题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我们来列举几个案例。

案例

一、马某某和陈某、刘某等人共同受贿案。马某某是某镇的一个村党支部书记兼任村委会主任,陈某是村委会副主任,党员;刘某是该村村党支部委员。2013年1月17日,马某某代表村委会、村党支部与镇党委政府签订《社会管理网格化责任书》,受镇党委政府委托,协助政府从事县城所在地城市规划区违法建设和违法占地“两违”清理整治工作。当日,马某某召集陈某、刘某和村委委员刘某某、计生专干刘某某、村民小组组长骆某某、黎某某共七人开会,成立“两违整治工作小组”,决定向“两违”户收取所谓“管理费”,作为辛苦补助。工作小组成立后,马某某等人不仅没有对该村“两违”问题进行清理整治,反而纵容辖区居民违法占地、违法建房,然后向“两违”户收取所谓“管理费”。在短短三个月内,工作小组收受34户农户的谓“管理费” 共计84500元用于私分。此外,马某某从2012年至2013年年初,私自收受 11户“两违”户500元至4000元不等的好处费共计18200,默许其违法占地、违法建房。马某某等人的监守自盗行为导致该村的“两违”问题十分突出,政府工作非常被动,影响极其恶劣。这属于基层组人员协助人民政府从事的其他行政管理工作过程中的违法犯罪行为。

案例

二、村支部书记非法占有拆迁补偿款案。2005年因某乡一个村的两个组发生滑坡地质灾害,乡政府先后申请县发改局解决两个村民组农户的搬迁安置资金。2006年1月12日,该村支书唐某领取一个民组的安置费3万元,实际支付安置费15000元,其余15000元占为己有。同年6月25日,该村支书又领取另一个村民组的安置费6万元。在没有其他人员参与和监管的情况下,自己记账自己开支。这6万元安置费中,只有10640元用于平整场地、安置搬迁户,以交通费、接待费名义列支1.6万余元,其余33000余元不能说明去向。因这次地质滑坡解决两个村民组的75000元安置费,有48000元被村支部书记占为己有。虽然事后这个村支书辩解称其非法占有的资金已经用于其残疾人弟弟某某修建房屋,并未自己使用,但其行为在性质上是以权谋私,是贪污行为。此外,这个村支书还在2013年2月将国家征收用于安置地质灾害搬迁户的200多平方米建设用地使用权以38000的价额私自转让给他人。这是一个村党支部委员会干部以权谋私的典型例子。一个老支书,工作二十多年,本已德高望重,受人敬仰,然而一旦晚节不保,落得身败名裂。而今,等待着他的的将是法律的庄严审判,实在可悲、可叹、可惜!

案例

三、社区干部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相互勾结损害国家利益案。在2012年青龙镇某社区征地工作中,该社区主任冯某某、某村民组组长冯某某协商,事先找县国土局征地股干部

罗某某、沈某某商量,让他们在测量征地面积的时候做手脚套取国家的征地补偿款,并许诺给予好处。罗某某、沈某某答应后,冯某某等人携带现金5万元约请罗某某、沈某某吃饭、洗澡,并用4万元现金向罗某某、沈某某行贿。罗某某收受贿赂款后与沈某某均分。事后,罗某某、沈某某在征地测量的过程中采取重复测量、扩大实测面积等手段弄虚作假,骗取征地补偿款22万元。现已被立案侦查,案件正在办理当中。

案例

四、多名社区干部共同侵吞集体资金案。2012年青龙镇某社区土地征收工作中还涉及到一块非法买卖的土地,当地村民对这块土地的征地补偿款的归属提出异议。经青龙镇、县国土局、社区、村民组代表与购买方协调处理,达成了村民组与购买方平分征地补偿款的协议。村民组分得的款项中,有10万元被参加协调处理的干部瓜分。其中,社区支部书记兼主任王某某分得2万元,副主任冯某某分得2万元,村民组组长冯某某分得2万元,社区干部冯某某分得1万元,县国土局两个干部以工作经费名义各分得1万元,青龙镇干部安某分得5千元,群众代表张某某分得5千元。就在同一时期,社区副主任冯某某还伙同村民组组长冯某某、出纳冯某两个所谓“村民代表”私分了城北工业开发区给高洞村民组集体的公路补偿5万元,每人分得现金1万元。

现在,我们来看看国家法律的相关规定:

依照我国刑法的规定,村基层组织人员在依照法律从事公

务的活动中,作为国家工作人员看待,既享有相应的权力,也要受法律的约束,而不是说可以随心所欲,胡作非为。哪一些活动属于履行公务呢?按法律规定,协助人民政府从事下列工作就是属于履行公务,共有七项:一是从事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的管理;二是从事社会捐助公益事业款物的管理;三是从事国有土地的经营和管理;四是从事土地征用补偿费用的管理;五是从事代征、代缴税款;六是从事有关计划生育、户籍、征兵工作;七是协助人民政府从事其他行政管理。协助人民政府从事上述七项工作时,属于依照法律从事公务。为什么法律将这些活动规定为履行公务呢?这是因为这种管理活动本身属于国家和政府工作的组成部分,但这些工作又需要村委会等村基层组织来协助,或者需要村委会等村基层组织来发动、组织村民积极参与,或者需要将相关款物委托村委会等村基层组织进行管理。因而村基层组织人员参加这些活动属于履行公务。

村基层组织人员从事公务活动中的职务犯罪:

村基层组织人员从事公务活动中,哪些行为要追究刑事责任?

一是贪污受贿。按照法律和司法解释的规定,个人贪污数额在五千元以上要立案追究;个人贪污数额不满五千元,但如果情节较重,也要立案追究。哪一些情形属于情节严重呢?例如“烧香摸屁股搞惯手脚”多次贪污、贪污公款用来搞赌博嫖娼

非法活动、贪污行为影响了救灾抢险工作、贪污救济款粮造成救济对象生活困难等等,多次贪污未受处理的,要新账老账一并算,按照累计贪污的数额计算。对受贿罪的数额规定贪污罪的规定是一样的;如果索贿的,还要从重处罚。

二是挪用公款。挪用公款进行非法活动,例如挪用公款赌博、吸毒、嫖娼或者挪用公款从事放高利贷等国家禁止的行为,数额在5千元以上的要立案追究;挪用公款从事个人的营利活动,例如挪用公款做生意的,数额在一万元以上,也要立案追究;挪用公款归超过3 个月未还,即使没有用来进行非法活动,也没有用来做生意等营利,但数额在一万元以上的,也要立案追究。

三是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玩忽职守也统称为渎职。滥用职权指故意超越职权或者故意不履行职责,主要有四种表现:一是超越职权,擅自决定或处理没有具体决定、处理权限的事项;二是玩弄职权,随心所欲地对事项作出决定或者处理;三是故意不履行应当履行的职责,或者说任意放弃职责;四是以权谋私、假公济私,不正确地履行职责。玩忽职守指严重不负责任,不履行或者不认真履行职责,工作马马虎虎,草率从事,敷衍塞责;或者阳奉阴违,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或者擅离职守,撒手不管;或者该管不管,该作不作,听之任之等。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或者造成企业停业、停产6个月以上或者破产等等,要根据不同情况予以立案追究。另外,弄虚作假,不报、缓报、谎报或者授意、指使、强令他人不报、缓报、谎报情况,导致重特大事故危害结果继续、扩大,或者致使抢救、调查、处理工作延误的,要立案追究。

村基层组织人员从事村务自治活动中的职务犯罪: 前面讲的是村组织基层人员协助政府从事公务活动中的职务犯罪。那么,村民委员会等村基层组织人员从事公务活动以外的属于村民自治范围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可能涉及那些犯罪呢?村民委员会等村基层组织人员从事属于村民自治范围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如果侵占、挪用集体资金、集体财产或者收受好处徇私舞弊触犯刑法的,适用刑法关于职务侵占罪、挪用资金罪和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的规定。由于这些犯罪行为都是与其在村委会、村党支部的身份职务有关,我们也可以把它叫做村务自治活动中的职务犯罪。这几种犯罪的立案标准和处罚幅度分别于与贪污罪、挪用公款罪和受贿罪是相当的,只是查处的机关不同,贪污罪、挪用公款罪和受贿罪由检察院查办,职务侵占罪、挪用资金罪和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由公安机关查办。

按照相关规定,侵占资金数额或者财物价值累计在5000元以上的,应当立案追究。挪用资金进行非法活动的,如进行吸毒、赌博等,原则上无论多少都应当立案追究;挪用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数额5千元以上,进行营利活动的应当立案追究;挪用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数额

1万元以上、超过三个月未还的,应当立案追究。村组织基层人员在土地承包、经营集体经济等经营、管理活动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或者违反规定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数额在五千元以上的,应予立案追究。

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的特点:

村基层组织人员虽然只是“村官”,但权力不小,又缺乏有效的监督,因而容易滋生腐败。以村“两委会”为例,《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赋予村民委员会广泛的权力,其中有的权力“含金量”是很高的,例如管理本村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其他财产的权力,组织村民依法发展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和其他经济的权力,组织实施本村的建设规划和兴修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的权力,发包集体土地的权力,等等。此外,还受政府的委托从事各种款物的管理、分配,从事国有土地的的经营和管理,协助有关计划生育、户籍、征兵工作等重要工作。而村党支部又是村委会的领导机构,而且“两委”人员往往交叉任职。所以,村官虽小,一旦腐败起来的危害却很大。

村基层组织人员腐败的几个特点:

一是村干部违法违纪作案手法多样,五花八门。有的相互勾结、合伙作案;有的收入不入账,直接侵吞;有的以发补助、奖金的名义将公款私分;有的借接待、跑项目、购物资等事项,虚列开支、虚报冒领等等。

二是财政拨款、土地和集体资产是贪腐重点。主要表现在利用职权,以贪占、截留、私分、挪用等形式非法占有土地补偿款,救灾救济、扶贫优抚款物以及粮食直补、移民、退耕还林、农村合作医疗“参合款”等款项;以低价私自出租、转让、发包集体所有耕地、林地、矿山、滩涂、荒地等,贪污土地补偿款、工程款及承包款等。

三是一旦发生腐败很可能就是窝案、串案。村干部都是当村民中推荐选拔出来的,都是乡亲邻里关系,甚至沾亲带故,在利益均沾的背后,相互之间的监督制约荡然无存,甚至结成稳定的相互维护的利益团体,长期心照不宣,“前腐后继”。

四是村干部腐败的隐蔽性很强。有的腐败问题长达七八年甚至十多年之后才被发现,主要的原因是监管机制不健全。村务公开的决定权在村“两委班子”手中,公开不公开和公开到什么程度由村干部自行决定,往往流于形式。因而,有些贪腐问题,是时隔多年才曝光,时过境迁,查处困难。

五是村级组织人员的腐败问题容易引起集体信访等群体性事件。贪腐问题一旦曝光,消息就村寨间迅速传播。不论是实际受到损害的村民还是怀疑自己受到侵害的村民,往往怀着愤怒心情,成群结队地到处信访。有的问题时间久远,有的问题似是而非,有些事情是捕风捉影,因此难以迅速搞清真相、平息事态,极易被别有用心的人挑唆利用,形成长期访、重复访、越级访,对社会稳定带来很大压力。

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原因剖析

一是外部监管机制不健全。大多数村民自治意识和观念相对淡漠,再加上一些地方没有对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行有效的宣传,致使许多村民不懂该法,难以组织起来集体监督村干部的日常工作。因此,大多数村民也难以发现村干部的越轨行为,即使发现了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是有的乡镇领导认为基层工作难度大,特别是农村干部出点问题在所难免,怕查了案子伤了感情,影响工作积极性,于是能捂则捂;有的把查案和稳定对立起来,怕查了案子乱了班子,于是能拖则拖;有的不愿查案,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纵容了腐败问题的滋生和蔓延。俗话讲:“万丈深塘有底,人心无底”。所以,有的人胆子越搞越大,贪心越来越难以满足,最终走上犯罪道路。

三是村基层组织之间,特别是“两委”之间、“两委”成员之间的制约机制十分脆弱,容易被共同的利益瓦解掉。除非是分赃不均或者争夺权力,大家才撕破脸皮,互揭老底。否则大都利益均沾,“大哥不说二哥,两兄弟差不多”,大家相安无事。有的村会计、出纳不分,一人兼任;有的村钱账不分,白条坐收坐支;有的会计不懂业务,没有主见,对支书主任惟命是从。

四是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制度没有很好贯彻。有些村,村“两委”从向村民群众亮“家底”,老是藏着掖着,含含糊糊。比如,全村还有哪些没有承包到户的集体机动地?每年的集体收益

有多少?到村里的项目有哪些、资金是多少?等等。村民根本就不清楚情况,所谓的村民监督小组也就形同虚设。“公示墙”、“明白账”,结果在农民心里也就变成了“糊弄墙”、“糊涂账”。

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问题的预防对策:

总的对策是坚持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治相结合,推进农村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具体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以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为抓手,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筑牢党员、干部服务群众、廉洁自律的思想基础,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思想觉悟。加强乡镇党委对党支部的领导和乡镇人民政府对村民委员会工作的监督指导。

二要以规范和制约权力运行为核心,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党务公开。健全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制度,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可以由相关政府部门介入村务公开,将有关的项目、资金向关涉的村或村民组公布,使之透明化。

三是加强监督检查,切实纠正损害农民利益的突出问题。严肃查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涉农违纪违法案件,建立村级项目审计问责制度,及时审查公布项目落实和资金的使用结算;完善村级组织内部、外部的监督制约机制。

四要坚决打破部分村“两委班子”由部分人长期把持的局面,注意培养有能力、素质好的人员起来进入村“两委班子”。

对群众反映强烈,能力差、办事不公、私心杂念重的基层部要及时按照规定程序更换。

五要注重培养村民的自治意识、监督意识、监督能力。逐步改善村民自治能力差,监督干部能力弱的局面。村委会是全体村民的自治组织,村民要有主人翁意识,要明白村里的事儿就是大家的事儿也是自家的事儿,对村委会工作要积极支持、参与,也要理直气壮地监督。

严惩“村官”腐败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农村稳,则天下安。农村的繁荣、稳定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繁荣、稳定。因此,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重视“三农问题”,连续多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以“三农问题”为主题,出台了很多惠农政策。

但是,我们清醒地看到,在一些地方,村基层组织已经逐渐变成了干部腐败的温床。他们有的人利欲熏心,大肆贪污受贿,有的滥用职权,谋取私利,有的吃拿卡要,勒索群众。有些地方村民打一个证明、盖一个村委会的公章都要“孝敬”干部才得行。有的是明目张胆的收钱,有的得打一斤酒、请一顿饭,最不堪也上包烟或者提一篮鸡蛋。有的依仗家族势力,对抗群众的监督,打击、报复、孤立反映问题的村民,甚至挖空心思给党委政府和司法机关调查、处理腐败问题设置障碍,对抗反腐。有的为了牟利“掌权”,在选举中拉拢选票,许诺“官职”,甚至明目张胆直接贿选。这些丑恶现象,应当像清理垃圾一样将

其毫不留情地一扫而光,还农民朋友一个风清气正的世界。

结语:

前面列举的这些例子是发生在农民朋友身边的腐败,大家都深恶痛绝,如果任由其发展下去,将动摇党和国家在农村地区的根基!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因此,哪怕是对农村,只要有腐败,只要发现腐败问题,不论大小,就要坚决“亮剑”,拒不姑息养奸!同时,我们也要向长期工作在广大农村,勤勤恳恳,清正廉洁的基层组织的干部表达深深的敬意!下面,借用一首打油诗与大家共勉:

历览古今多少官,成由清廉败由贪; 自古清白无遗祸,从来贪争有后患。莫说村官面子小,德高望重乡亲欢; 大人细娃称颂你,喝口凉水心也甘!

下载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的法律适用问题[精选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的法律适用问题[精选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研究涉农职务犯罪法律适用问题

    研究涉农职务犯罪法律适用问题 摘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中,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国正处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关键时刻,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

    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

    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 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2007-02-10 16:46:52农村基层组织人员的重要职责是办理好农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带领广......

    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情况分析(共五篇)

    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情况分析近年来,党中央把"三农"问题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改革措施,做出了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社会主......

    查处涉农职务犯罪的法律适用问题

    查处涉农职务犯罪的法律适用问题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近郊农村土地被征用。而因土地征用做造成的职务犯罪问题也越来越多,不少农村基层工作人员在土......

    涉农惠民领域职务犯罪法律适用问题的探讨

    涉农惠民领域职务犯罪法律适用问题的探讨 在新农村建设中,国家对“三农”投入大幅增加,支农惠农补贴资金增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征用农村土地拆迁等工作也越来越......

    村委会等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问题的定罪分析

    村委会等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问题的定罪分析 吉林镇赉县纪委: 贾作辉 李丽 村民委员会等村基层组织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实施犯罪的定罪问题,一直是司法实践中的难点问题,亟待解......

    职务犯罪量刑规范化适用情况及问题分析

    职务犯罪量刑规范化适用情况及问题分析 对于职务犯罪,我国刑法规定了较为严厉的法定刑,历来是我国刑法打击的重点犯罪.近年来,党中央、中纪委等多次强调要狠抓职务犯罪案件,......

    外商投资企业法律适用相关问题分析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外商投资企业法律适用相关问题分析 曹钧 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