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告(2013)34号
【法规分类号】***4 【标题】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告〔2013〕34号——证券公司参与股指期货、国债期货交易指引 【时效性】有效
【颁布单位】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颁布日期】2013.08.21 【实施日期】2013.08.21 【失效日期】
【内容分类】证券发行与管理
【文号】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告(2013)34号
【题注】2013年8月21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告(2013)34号公布并施行。【正文】
第一条 为规范证券公司参与股指期货、国债期货交易行为,防范风险,根据《证券法》、《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期货交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证监会令第55号)的规定,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 证券公司以自有资金或受托管理资金参与股指期货、国债期货交易(以下简称证券公司参与股指期货、国债期货交易),适用本指引。
不具备证券自营业务资格的证券公司,其自有资金只能以套期保值为目的,参与国债期货交易。
第三条 证券公司参与股指期货、国债期货交易,应当制定参与股指期货、国债期货交易的相关制度,包括投资决策流程、投资目的、投资规模及风险控制等事项。有关制度应当向公司住所地证监局报备。
第四条 证券公司参与股指期货、国债期货交易,应当具备熟悉股指期货、国债期货的专业人员、健全的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制度、有效的动态风险监控系统,确保参与股指期货、国债期货交易的风险可测、可控、可承受。
第五条 证券公司应当采用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对参与股指期货、国债期货交易的风险进行识别、计量、预警,并将股指期货、国债期货交易纳入风险控制指标动态监控系统进行实时监控,确保各项风险控制指标在任一时点都符合规定标准。有关动态监控系统数据接口应当向公司住所地证监局开放。
证券公司应当建立健全股指期货、国债期货的压力测试机制,及时根据市场变化情况对股指期货、国债期货交易情况进行压力测试,并建立相应的应急措施。
第六条 证券公司参与股指期货、国债期货交易时,应当制定详细的投资策略或套期保值方案。证券公司以套期保值为目的参与股指期货、国债期货交易的,应当在套期保值方案中明确套期保值工具、对象、规模、期限以及有效性等内容。
证券公司负责风险管理的部门应当对投资策略或套期保值的可行性、有效性进行充分验证、及时评估、实时监控并督促证券自营、证券资产管理部门及时调整风险敞口,确保投资策略或套期保值的可行性、有效性。
第七条 证券公司参与股指期货、国债期货交易,应当充分了解股票、债券等现货市场在交易机制、价格连续性、市场透明度、产品流动性等方面的特点,并审慎评估其对股指期货、国债期货投资策略的影响。
证券公司应当熟悉股指期货、国债期货有关交割规则,对实物交割的品种,应当充分评估交割风险,做好应急预案。
证券公司应当通过制度、流程、信息系统等方式,确保参与股指期货、国债期货交易业务的前、中、后台相关部门、相关岗位之间相互制衡、相互监督,不相容职务应当分离。
证券公司不得进行内幕交易、市场操纵、利益输送等违法违规行为及不正当交易活动。
第八条 证券公司以自有资金参与股指期货、国债期货交易的,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一)证券公司应当按照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以下简称中金所)有关规定申请交易编码。
(二)证券公司应当根据《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等规定,对已被股指期货、国债期货合约占用的交易保证金按100%比例扣减净资本。
(三)证券公司应当对已进行风险对冲的股指期货、国债期货分别按投资规模的5%计算风险资本准备(5%为基准标准,不同类别公司按规定实施不同的风险资本准备计算比例,下同);对未进行风险对冲的股指期货、国债期货分别按投资规模的20%计算风险资本准备。
其中股指期货、国债期货交易满足《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有关套期保值高度有效要求的,可认为已进行风险对冲。
(四)证券公司自营权益类证券及证券衍生品(包括股指期货、国债期货等)的合计额不得超过净资本的100%,其中股指期货以股指期货合约价值总额的15%计算,国债期货以国债期货合约价值总额的5%计算。
第九条 证券公司以受托管理资金参与股指期货、国债期货交易的,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一)证券公司应当按照中金所有关规定申请交易编码。
(二)证券公司应当选择适当的客户开展参与股指期货、国债期货交易的资产管理业务,审慎进行股指期货、国债期货投资。在与客户签订资产管理合同前,证券公司应当按照规定程序了解客户的情况,审慎评估客户的诚信状况、客户对产品的认知水平和风险承受能力,向客户进行充分的风险揭示,并将风险揭示书交客户签字确认。
(三)证券公司应当在资产管理合同中明确约定参与股指期货、国债期货交易的目的、比例限制、估值方法、信息披露、风险控制、责任承担等事项。
证券公司应当在资产管理合同中明确约定股指期货、国债期货保证金的流动性应急处理机制,包括应急触发条件、保证金补充机制、损失责任承担等。
(四)本指引实施前,证券公司已签署的资产管理合同未约定可参与股指期货、国债期货交易的,原则上不得投资股指期货、国债期货。拟变更合同投资股指期货、国债期货的,应当按照资产管理合同约定的方式及有关规定取得客户、资产托管机构的同意并履行有关报批或报备手续。
(五)证券公司定向资产管理业务参与股指期货、国债期货交易的,应当按合同约定的方式向客户充分披露资产管理业务参与股指期货、国债期货交易的有关情况,包括投资目的、持仓情况、损益情况等,并在定向资产管理业务年度报告中披露相应内容。
(六)证券公司应当在集合资产管理报告中充分披露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参与股指期货、国债期货交易的有关情况,包括投资目的、持仓情况、损益情况等,并充分说明投资股指期货、国债期货对集合资产管理计划总体风险的影响以及是否符合既定的投资目的。
第十条 证券公司、资产托管机构应当根据中金所的相关规定,确定资产管理业务参与股指期货、国债期货交易的交易结算模式,明确交易执行、资金划拨、资金清算、会计核算、保证金存管等业务中的权利和义务,建立资金安全保障机制。
第十一条 证券公司参与股指期货、国债期货交易的交易编码须在申请后3个工作日内向公司住所地证监局备案。
证券公司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定向资产管理合同终止的,应当在清算结束后3个交易日内申请注销股指期货、国债期货交易编码,并在5个工作日内向公司住所地证监局报告。
第十二条 因证券期货市场波动、资产管理计划规模变动等证券公司之外的原因致使股指期货、国债期货投资比例不符合规定的,证券公司应当在10个交易日内调整完毕,同时在该情形发生之日起2个工作日内向公司住所地证监局报告。
第十三条 证券公司参与股指期货、国债期货交易不符合以上规定或者导致风险控制指标不符合规定标准的,中国证监会或有关证监局将依法采取相应监管措施。
第十四条 证券公司参与其他经中国证监会认可的交易所上市期货产品交易的,参照本指引执行,中国证监会另有规定的除外。
本指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证券公司参与股指期货交易指引》(证监会公告〔2010〕14号)同时废止。
*** 国家信息中心【国家法规数据库】提供,仅供参考 ***
第二篇: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告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告
[2011]41号
为增强上市公司2011年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提
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维护资本市场“三公”原则,各上市公司及相关会计师事务所应当严格遵照本公告的要求,切实做好2011年年报编制、审计和披露工作。现就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总体要求
上市公司应严格遵守信息披露规范要求,认真执行公司信息披露事务管理制度,做好2011年年报披露工作。上市公司应严格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规定,真实、公允地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做好2011年财务报告的编制工作。
上市公司应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要求建立健全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上市公司应建立健全内幕信息知情人登记管理制度,维护信息披露的公平原则。
2011年年报审计是我国新审计准则实施的第一年,各会计师事务所及相关注册会计师在上市公司年报审计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新审计准则要求开展审计,提高风险防范意识,有效执行质量控制制度,勤勉尽责、审慎执业,做好2011年年报审计工作。
二、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和内幕信息知情人登记管理制度,提高信息披露质量
(一)强化责任意识,提高信息披露质量
上市公司应完善信息披露管理制度,强化信息披露责任意识,建立内部责任追究机制,促进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勤勉尽责。
上市公司应在年报“内部控制”部分披露建立年报信息披露重大差错责任追究制度的情况。报告期内发生重大会计差错更正、重大遗漏信息补充以及业绩预告修正等情况的,应逐项如实披露更正、补充或修正的原因及影响,并披露董事会对有关责任人采取的问责措施及处理结果。
(二)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重视内控信息的披露
上市公司应当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相关要求建立健全并有效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应当按照《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等的要求披露董事会出具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和注册会计师出具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报告。鼓励试点上市公司披露上述报告,主板上市公司自2012年起全面执行。试点上市公司如果仅针对母公司及重要子公司进行了内部控制的建设、评价和审计工作,需要在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和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中明确说明实施的范围和界定依据。
上市公司应在报告“内部控制”部分披露建立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依据,本年内发现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具体情况,包括缺陷发生的时间、对缺陷的具体描述、缺陷对财务报告的潜在影响,已实施或拟实施的整改措施、整改时间表、整改责任人及整改效果。
上市公司应在年报“内部控制”部分披露董事会对于内部控制责任的声明。聘请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进行审计的公司,如果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与公司的自我评价意见不一致,公司应解释原因。应于2012年开始实施内部控制规范的主板上市公司,应在年报“董事会报告”部分披露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
出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上市公司,应在年报“监事会报告”部分就董事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明确表示意见。
(三)建立内幕信息知情人登记管理制度,防范内幕交易
上市公司应按照《关于上市公司建立内幕信息知情人登记管理制度的规定》(证监会公告〔2011〕30号)的要求建立内幕信息知情人登记管理制度,根据内幕信息的流转做好内幕信息知情人登记管理工作。上市公司监事会应对内幕信息知情人登记管理制度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
上市公司应在年报“董事会报告”部分披露内幕信息知情人登记管理制度的建立及执行情况,本对内幕信息知情人买卖本公司股票及其衍生品种的自查情况及其责任追究情况,上市公司及相关人员因内幕信息知情人登记管理制度执行或涉嫌内幕交易被监管部门采取监管措施及行政处罚情况。
(四)规范募集资金的使用,充分披露对外投资情况,有效防范经营风险
上市公司应遵守募集资金使用的有关规定,依法披露募集资金使用的相关情况。严禁违规使用募集资金进行投资理财的行为。非金融机构上市公司在开展委托理财、委托贷款等对外投资事项时应认真分析该投资方式的风险及影响,有效防范经营风险,切实履行对外投资的法定审批程序和信息披露义务。
上市公司应在年报“董事会报告”部分详细披露报告期内公司投资理财的情况,包括资金来源、签约方、投资份额、投资期限、产品类型、预计收益、投资盈亏、是否涉诉等,并充分披露上述投资事项的表决程序及潜在风险。委托贷款除比照前述要求进行披露外,另需披露委托贷款的对象。
(五)增强诚信意识,切实履行相关承诺
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应增强诚信意识,切实履行在股改、资产重组、首次公开发行及再融资、股权激励等事项中所作的各项承诺。对不守信者的相关信息,中国证监会将记入诚信档案。
上市公司应在年报“重要事项”部分说明各承诺事项在报告期内的履行情况,详细列示承诺方、承诺类型、承诺事项、承诺时间、承诺期限、承诺的履行情况等。如承诺未能及时履行的,应说明未完成履行的具体原因及下一步计划。
(六)解决同业竞争,减少关联交易,维护关联交易的公允性
上市公司应积极通过并购重组、整体上市等方式增强主业的独立性、完整性和透明度,从根本上解决同业竞争、减少关联交易。确实不能减少的关联交易,应定价公允,并严格履行相关决策程序和信息披露义务。
上市公司应在年报“公司治理”部分披露公司是否存在因部分改制、行业特性、国家政策或收购兼并等原因导致的同业竞争和关联交易问题;如存在,应披露相应的解决措施、工作进度及后续工作计划。公司、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已对此作出承诺的,应在年报“重要事项”部分披露承诺的解决期限、解决方式及承诺的履行情况。
(七)规范关联方资金往来,严禁违规占用,保障上市公司资金安全
上市公司应规范与控股股东及其他关联方之间的资金往来,完善关联方资金往来的管理制度,防范关联方占用上市公司资金,保护公司及股东的合法权益。上市公司如根据公司制度将资金存放在集团财务公司的,应制定并严格执行决策程序,确保资金安全和公司财务独立性。
上市公司应在年报“重要事项”部分如实披露关联方资金往来情况。上市公司发生控股股东及其关联方非经营性占用资金情况的,应充分披露资金占用期初余 4 额、发生额、偿还额、期末余额、占用原因、预计偿还方式及清偿时间。公司应同时披露年审注册会计师对资金占用的专项审核意见。上市公司与集团公司发生资金往来的,应详细披露相关的决策程序和资金安全保障措施,以及期初余额、发生额、偿还额、期末余额、利息收入、利息支出情况。
(八)增强社会责任意识,鼓励披露社会责任报告
上市公司应增强社会责任意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鼓励上市公司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社会责任报告应经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并以单独报告的形式在披露报告的同时在指定网站对外披露。上市公司应充分认识和披露公司在社会责任履行中的差距和不足,避免“报喜不报忧”的选择性披露情况。
列入环保部门公布的污染严重企业名单或存在其他重大社会安全问题的上市公司及其子公司,应在年报“董事会报告”部分披露公司存在的问题和整改情况。没有重大环保或其他重大社会安全问题的公司,需明确披露“公司不存在重大环保或其他重大社会安全问题”。如报告期内被行政处罚,应披露处罚事项、处罚措施及整改情况。
(九)完善利润分配政策,积极回报股东,增强利润分配的透明度
上市公司应树立回报股东的意识,提升股东回报,在综合分析企业经营发展实际、股东要求和意愿、社会资金成本、外部融资环境等因素的基础上,科学决定公司的利润分配政策。同时应增强利润分配的透明度,充分披露利润分配信息,便于投资者进行决策。
上市公司应在年报“董事会报告”部分以列表方式明确披露公司前三年股利分配情况或资本公积转增股本情况,以及前三年现金分红的数额、与净利润的比率。同时应披露本次股利分配预案或资本公积转增股本预案。
上市公司应当披露现金分红政策的制定及执行情况,说明是否符合公司章程的规定或者股东大会决议的要求,分红标准和比例是否明确和清晰,相关的决策程序和机制是否完备,独立董事是否尽职履责并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中小股东是否有充分表达意见和诉求的机会,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充分维护等。对现金分红政策进行调整或变更的,应当详细说明调整或变更的条件和程序是否合规和透明。对于本报告期内盈利但未提出现金利润分配预案的公司,应详细说明未分红的原因、未用于分红的资金留存公司的用途。
(十)创业板上市公司应重视核心竞争力和风险等非财务信息的披露
创业板公司应强化对核心竞争力及风险等非财务信息的披露,应按照《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30号—创业板上市公司报告的内容与格式》(证监会公告〔2009〕33号)的要求,如实披露核心竞争力及其重要变化以及对公司的影响,全面披露可能对公司未来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产生不利影响的各种风险因素。
在讨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风险因素时,应充分结合其现阶段所面临的特定环境,结合公司所处行业以及所从事的业务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对公司的核心优势、研发投入、风险因素等进行讨论时,可提供必要的财务数据予以细化说明。讨论与分析应充分解释财务数据的变动原因及其可能反映的重大趋势。鼓励公司披露管理层在经营管理活动中使用的各种关键业绩指标,并披露关于指标计算的假设、计算方法等有助于投资者理解的背景信息。引用外部资料、数据应有充分、客观的依据,并应说明资料、数据的来源。
(十一)优化年报摘要的披露内容,提高年报信息的有效性
为解决年报摘要中部分披露内容信息含量低、信息冗余问题,各上市公司应在保证上市公司充分披露年报信息的前提下,简化2011年年报摘要披露的内容与格式,提高年报披露的有效性。上市公司应按照《2011年上市公司报告 6 摘要披露格式》(见附件)要求进行2011年年报摘要的披露。
三、正确理解会计准则及相关监管规定,保证财务信息披露质量
(一)恰当界定会计估计变更的生效日期
一般情况下,会计估计变更应自该估计变更被董事会等相关机构正式批准后生效。上市公司董事会决议中确定的会计估计变更采用时点,除有确凿证据表明导致会计估计变更的相关情况在决议日之前即已存在的,应当严格按照会计准则及有关监管规定确定会计估计变更的适用时点。
(二)合理区分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与非调整事项
在报告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期间发生的有关事项中,判断某一事项属于报告调整事项还是非调整事项,取决于该事项表明的情况在报告资产负债表日或资产负债表日以前是否已经存在。对于报告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期间发生的债务重组交易,如重组协议签订于日后事项期间,不属于报告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
(三)关注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成本的计量
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作为购买方的上市公司以发行本公司股票作为合并对价的,一般情况下,企业合并成本应以上市公司股票在购买日的公开市场价格为基础计算确定。在董事会就企业合并事项的决议公告日到购买日之间时间间隔较长,且在此期间公司股票价格出现较大幅度波动的情况下,如果作为合并对价发行的股票同时附有一定限售期和限售条件的,可以采用适当的估值技术确定公司发行股票的价值,并据此计算企业合并成本。在极特殊的情况下,如果上市公司能够证明被购买方的公允价值可以更为可靠地确定,也可以以被购买方在购买日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计算确定企业合并成本。
(四)合理确定金融资产及非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充分披露公允价值确定基础
公司对于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应当采用适当方法合理确定公允价值,并以此为基础对相关交易事项进行处理。在采用估值技术确定金融资产公允价值时,应充分关注估值模型以及计算参数的合理性,并在附注中详细披露估值模型、重要参数的选取依据和估值过程,以及必要的敏感性分析。如果两年内对相同或类似项目均采用了估值技术确定公允价值,但估值结果存在重大差异的,还应说明差异的原因。
本期发生以明显高于账面价值的价格出售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交易的,应在附注中比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披露要求说明交易作价的基础和依据。
(五)结合公司经营业务状况,合理判断和披露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及信息
公司应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和具体经营业务的特点,正确理解、判断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并对重要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增加必要的附注说明。对于涉及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应在营业外收入项目附注中充分披露补助的具体性质、内容、形式和取得时间。对于公司在以前作为非经常性损益列报,但报告因经营业务等的变化导致不再作为非经常性损益的,应在附注中作出说明。
(六)以控制为基础合理确定委托、受托经营情况下的合并范围
公司应正确理解控制的含义,以同时拥有被投资方或其他主体财务和日常生产经营决策的主导权以及相应享有与决策权有关的经营损益为判断依据,确定控制能力的存在,并以控制为前提确定合并报表范围。在存在委托、受托经营的情况下,受托方公司应结合实际情况从委托或受托经营企业的财务和经营决策权,相关经济利益、风险和报酬的归属,以及合同期限的长短、可撤销性等方面综合 8 判断控制权的归属,并对判断的结果和依据作出充分披露。
(七)贯彻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合理确定交易的经济实质及相关会计处理原则
公司应根据对有关交易的经济实质进行分析确定相关的会计处理政策。在年报编制过程中,公司应合理分析盈利模式和交易方式创新对交易经济实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确定会计政策,特别应关注债权与股权的划分、实质上风险的转移与形式上追溯权的关系等,按照最能够反映有关交易经济实质的方式进行会计处理。
四、严守职业道德、加强内部管理,切实履行应尽的审计程序
(一)健全独立性制度,杜绝内幕交易
会计师事务所应通过制度安排,明确对项目参与人员的独立性要求,组织员工对本人及父母、配偶、子女及其配偶股票买卖情况进行自查,包括但不限于买卖股票、自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整改情况,并于2012年5月31日前将相关情况书面报告中国证监会会计部。
(二)加强质量复核,提高执业质量
会计师事务所应按照业务质量控制准则的要求,制定并实施适合自身特点的业务质量复核体系。复核中应关注项目组是否已就涉及意见分歧的事项、其他疑难问题或争议事项进行适当咨询;业务工作底稿是否反映项目组针对重大判断执行的工作,以及是否支持得出的结论。会计师事务所应建立业务质量检查、评价与责任追究机制,对审计程序执行不到位和未严格履行复核程序等情况进行责任追究。
(三)规范内部控制审计,切实推进整合审计
对于聘请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进行审计的公司,注册会计师应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及其实施意见的要求执行与财务报告相关内部控制的审计。内部控制审计过程中,注册会计师应坚持自上而下的审计方法,注重结合整合审计的要求,充分了解与认定有关的交易处理流程,识别出企业层面的控制及业务流程中可能发生的错报风险和相关的控制,测试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并出具恰当的审计意见。内部控制审计获取的审计证据和形成的结论应同时考虑财务报表审计中所进行的实质性测试结果,切实将整合审计落到实处。
(四)关注异常情况,保持应有的职业怀疑态度
注册会计师应当将风险评估贯穿于审计全过程,关注销售确认、存货管理、资金往来等重要业务环节的异常情况,考虑是否存在重大错报风险,以及是否可以通过追加审计程序降低风险。
1.关注关联方及关联交易的完整性和公允性
注册会计师应认真学习企业会计准则及有关监管规定,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判断交易是否公允,交易对方是否为未识别的关联方。必要时,注册会计师可以执行查询工商资料、征询律师意见、实地走访、向重要股东和关键管理人员实施函证等程序识别关联方。对于管理层以前未识别或未向注册会计师披露的关联方或重大关联交易,注册会计师应重新评估被审计单位识别关联方的内部控制是否有效,以及是否存在管理层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
2.有效执行存货监盘程序
注册会计师要高度重视存货监盘的重要性,对财务报表存在重大影响的存货要安排足够的审计人员现场监盘。由于被审计单位存货的性质或位置等原因导致 10 无法实施监盘程序的,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能否实施替代审计程序,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证明期末存货的数量和状况。无法实施存货监盘,也无法实施替代审计程序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的,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对审计意见的影响。
3.严格履行函证程序
注册会计师应对询证函保持必要的控制,确保函证过程不受被审计单位影响。在未收到回函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应严格实施替代审计程序,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对于回函与预期存在差异的情况,注册会计师应保持高度的职业怀疑态度,充分分析差异原因,不得仅以管理层解释作为证据。
4.重视集团财务报表审计
集团项目合伙人首先应从规模和风险两个角度合理识别重要组成部分,并确定拟执行的工作类型,不得通过将重要组成部分变更为不重要的组成部分回避应执行的工作;其次应及时了解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实施的风险评估程序和风险应对措施,并在此基础上确定直接参与的程度及采取的应对措施。合并过程中,集团项目合伙人应注意所有组成部分是否已包括在集团财务报表中,重大调整是否恰当反映并得到管理层的正确处理和授权、是否有适当证据支持并充分记录,集团内部交易、未实现内部损益及内部往来余额是否核对一致并抵销,并恰当考虑组成部分期后事项对集团财务报表的影响。
中国证监会将在年报披露过程中对上市公司报告财务信息披露质量进行复核,并在年报结束后对有关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现场检查,一旦发现违法违规问题,中国证监会将依法追究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及相关注册会计师的责任。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二○一一年十二月三十日
第三篇: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信访工作规则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信访工作规则(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证券期货信访工作,保护信访人的合法权益,维护信访秩序,根据《信访条例》,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 本规则所称证券期货信访,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以下统称信访人)采用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电话、走访等形式,向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就证券期货监管工作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意见或者投诉请求,并被依法处理的活动。
第三条 证券期货信访事项包括:
(一)举报有关机构或者个人违反证券期货法律、行政法规、规章的行为;(二)举报中国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工作人员的违法、违纪、失职、渎职行为;(三)对证券期货监管工作或者政策提出建议和意见;(四)其他涉及证券期货监管职责的信访事项。
前款第(一)项的机构包括证券发行人、上市公司、证券经营机构、期货经营机构、基金管理公司、基金托管银行、基金代销机构、证券期货投资咨询机构、证券期货资信评估机构,以及从事证券业务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等单位。
第四条 证券期货信访工作坚持统一政策、当地处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深入调查研究、以事实为依据,依法、合规、及时、就地解决问题与疏导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第五条 中国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建立统一领导、部门协调,统筹兼顾,各负其责的信访工作机制,实行信访监督工作制度,依法处理信访事项。
第六条 中国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充分利用现有政务信息网络资源,建立信访信息系统,加强内部信访信息交流,提高办理效率。同时,为信访人提出信访事项、查询信访事项办理情况提供便利。
第二章 信访工作的机构和职责范围
第七条 本规则所称信访工作机构,是指中国证监会办公厅信访处和中国证监会派出机构确定的具体负责信访工作的机构。
信访工作机构应当足额配备信访工作人员,为信访工作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中国证监会各派出机构及会内有关部门应当确定一名负责人主管本部门的信访工作,并指定一名信访工作联系人。
第八条 中国证监会办公厅信访处履行下列信访工作职责:(一)登记、接收、交办、转送信访人提出的信访事项;(二)承办上级机关交由处理的信访事项;(三)协调处理重要信访事项;(四)督促检查信访事项的处理;(五)向信访人回复信访事项;(六)研究、分析信访情况,及时向上级机关及本单位领导报告正在发生或可能发生的重大、紧急信访事项;
(七)开展调查研究,提出完善政策和改进工作的建议;(八)对中国证监会派出机构的信访工作进行业务指导。
中国证监会派出机构的信访工作机构履行前款第(一)项至第(七)项规定的信访工作职责。
第九条 中国证监会各派出机构及会内有关部门应当在信访工作机构的组织协调下,按各自职责分工认真办理中国证监会办公厅信访处交由处理的信访事项,及时反馈工作进展情况和结果,积极协助接待群众来访,提供与信访工作有关的专业性意见,做好后勤服务和安全保障工作。
第十条 中国证监会实行信访工作责任制。中国证监会派出机构按照监管工作职责,负责处理属于本辖区职责范围内的信访事项及中国证监会办公厅信访处交办的信访事项,减少和避免重复上访和越级上访。
第三章 信访事项的接访
第十一条 信访工作机构应当为信访人提供便利条件,在办共场所或者通过报纸、网站等媒体向社会公布其通信地址、电子信箱、投诉电话、传真号码、信访接待时间和地点等相关事项。
第十二条 信访工作机构应当提供必要的来访接待场所。
信访人采用走访形式信访的,接访人员应当告知其到接待场所提出。
第十三条 信访人采用走访形式信访的,接访人员应当指导其填写《信访人来访登记表》,记载信访人姓名(名称)、单位或地址等内容。必要时,可以复印信访人的身份证明,进行录像、录音。
5名以上信访人就同一理由以集体走访形式信访(以下简称集体上访),接访人员应当告知其推选人数不超过5人的代表到接待场所提出信访事项。
第十四条 业务、政策性较强的信访事项,信访部门认为如有必要,可以商请有关部门配合做好接待工作。须共同接待的,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应当在信访工作机构要求的时间内到达接待场所。
第十五条 可能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复杂、疑难、突发性紧急信访事项或者信访信息,信访工作机构应当立即报告本单位主管信访工作的领导,有关部门在职权范围内依法采取措施,果断、紧急处理,防止不良影响的发生、扩大、恶化。
必要时,中国证监会派出机构将有关情况及时报告中国证监会和有关地方人民政府。第十六条 信访人采用走访形式信访的,接访人员应当要求其提供书面材料;信访人提出投诉请求的,应当要求其在书面材料中载明信访人的姓名(名称)、住址和请求、事实、理由。
信访人提供书面材料确有困难,以口头形式提出信访事项,特别是涉及投诉请求的,接访人员应当认真、耐心听取其陈述,准确记录其姓名(名称)、住址和请求、事实、理由,并由信访人签字或按手印确认。
第十七条 采用走访形式的信访人反映情况完毕、有关材料已被登记、接收,或者信访工作机构已将书面答复意见当面递交信访人的,接访人员应当告知其尽快离开接待场所。第十八条 信访人违反《信访条例》第十八条、第二十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接访人员可以停止接待,同时,对信访人进行劝阻、批评或者教育,并通知本单位负责保卫工作的部门加强安全工作;经劝阻、批评和教育无效的,由负责保卫工作的部门通知公安机关:(一)拒绝到指定的接待场所提出信访事项、拒绝按要求推选代表提出信访事项,或者擅自进入办公场所;
(二)在办公场所周围、公共场所非法聚集,围堵、冲击证券监管机构,拦截公务车辆,损坏公私财物,或者堵塞、阻断交通;
(三)携带危险物品、管制器具;
(四)侮辱、殴打、威胁、要挟工作人员,或者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
(五)在信访接待场所滞留、滋事,或者将生活不能自理的人弃留在信访接待场所;(六)煽动、串联、胁迫、以财物诱使、幕后操纵他人信访或者以信访为名借机敛财;(七)其他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国家和公共安全的行为。
第十九条 信访人通过电话形式信访的,接访人员应当认真填写《电话记录表》,并请对方说明联系办法;信访内容涉及投诉的,接访人员还应当记录信访人的姓名(名称)、住址和请求、事实、理由。必要时,可以录音。
信访人通过书信、传真、电子邮件信访的,信访工作机构应当指定专人拆封、阅读、编号、登记。
中国证监会会内有关部门及派出机构的非信访工作部门接到采用书信、传真、电子邮件等形式的信访材料,应及时转交本单位的信访工作机构。
第二十条 信访工作人员发现信访件中存在威胁、恐吓等言论,或信访件中夹带危险物品的,应当及时转交本单位负责保卫工作的部门。
第四章 信访事项的受理、交办、转送
第二十一条 信访工作机构收到信访事项,能够当场答复是否受理的,应当当场书面答复;不能当场答复的,应当予以登记并填写转办单,自登记之日起3日内转交有关部门办理。有关部门自接到转办单之日起7日内,做出是否受理决定,并将书面答复意见回复信访工作机构。如果有关部门认为不应由本部门办理的,应在接到转办单当日提出书面意见,告知信访工作机构,由信访工作机构重新确定转办部门,填写转办单后转交有关部门办理。信访工作机构在收到有关部门做出的是否受理回复之日起5日内书面告知信访人。但是,信访人的姓名(名称)、住址不清的除外。
第二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受理:(一)信访事项不属于中国证监会职责范围;
(二)依法已经或者应当通过诉讼、仲裁、行政复议等法定途径解决的投诉请求;(三)信访人提出投诉请求,但未说明信访人的姓名(名称)、住址和请求、事实、理由或未按规定对其投诉材料进行确认;
(四)信访事项已经受理或者正在办理,信访人在规定期限内再次提出同一信访事项;(五)信访人不服中国证监会派出机构做出的信访事项书面答复意见,自收到答复意见之日起超过30日向中国证监会请求复查;
(六)信访人对中国证监会依照本办法规定做出答复意见或复查意见不服,仍然以同一事实和理由提出投诉请求。
对前款第(一)项规定的情形,信访工作机构应当告知信访人到有关承担法定职责的机关提出信访事项;对前款第(二)项规定的情形,信访工作机构应当告知其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办理。
第二十三条 对依照法定职责属于中国证监会处理的信访事项,中国证监会办公厅信访处根据其反映内容的性质、类型和涉及部门的职责权限,作分类处理,分别确定办理单位或部门:
(一)上级机关交由处理的信访事项,商会内有关部门办理;(二)举报有关机构或者个人违反证券期货法律、法规、规章的信访事项,填写转办单后转中国证监会相关派出机构办理;涉及跨地区的重大投诉请求事项,转会内有关部门办理;
(三)对证券期货监管工作及证券期货市场提出建议、意见的信访事项,填写转办单后转会内有关部门办理;
(四)检举、揭发中国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工作人员违法、违纪和失职、渎职行为的事项,转交纪检、监察部门办理;
(五)信访人对中国证监会派出机构所做出的信访事项答复意见不服,提出复查请求的,填写转办单后转有关部门办理;
(六)涉及证券、期货交易所,证券业、期货业协会,证券登记结算机构职责范围内的信访事项,填写转办单后转上述有关单位办理。
信访人直接向中国证监会派出机构,证券、期货交易所,证券业、期货业协会,证券登记结算机构提出的信访事项,由上述单位自行办理。
第二十四条 信访工作机构收到下列信访事项,应当提出受理、交办、转送的建议,报请本单位负责人阅批:
(一)群体性上访、反复上访和异常上访等信访人反映强烈的事项;(二)上级机关交办的重要信访事项;(三)其他情况重大、紧急的信访事项。
第二十五条 办理信访事项的人员不得将信访人检举、揭发、控告的材料,有关领导对其作出的批示,以及其他有关信息透露或者转给被检举、揭发、控告的人员或者单位,不得隐匿、销毁或者伪造信访人的信访材料。
第五章 信访事项的办理和督办
第二十六条 中国证监会各派出机构及会内有关部门对交办的信访事项应当逐件进行登记、调查、核实,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章、政策及我会实际情况,分别按以下方式办理:
(一)对建议、意见类信访事项,应当认真进行研究,有利于改进工作、促进证券期货市场健康发展的,应当积极采纳;
(二)对举报、投诉类信访事项,就举报、投诉内容对信访人做出答复;
(三)对中国证监会办公厅信访处交由复查的信访事项,应重新进行核查,并出具复查意见。
第二十七条 本规则第二十六条第(二)项规定的事项,中国证监会各派出机构及会内承办信访事项的有关部门应当自受理信访事项之日起55日内办结,代拟书面答复意见,经本部门负责人审阅、签字后,回复本单位信访工作机构。信访工作机构应当自收到回复之日起5日内将书面答复回复信访人。
重大、紧急,或事实清楚、政策明确的信访事项,承办信访事项的有关部门应当从快办理。情况复杂的,承办信访事项的派出机构有关部门经本派出机构负责人批准,会内有关部门经分管会领导批准,可以适当延长办理期限,但延长期限不得超过30日,并告知信访人延期理由。但是,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中国证监会交由派出机构办理的信访事项,派出机构还应当在书面答复信访人的同时,将书面答复抄送中国证监会办公厅。
第二十八条 对本规则第二十六条第(三)项规定的事项,中国证监会有关部门应当自收到复查请求之日起25日内办结,代拟书面复查意见,经本部门负责人审阅、签字后,回复信访工作机构。信访工作机构应当自收到回复之日起5日内将书面答复回复信访人。第二十九条 送达信访人的书面意见,中国证监会机关办理的,加盖信访专用印章;派出机构办理的,加盖派出机构信访专用印章。
第三十条 办理或复查重大、敏感、复杂、疑难的信访事项,可以组成联合调查组进行调查。
对重大信访事项的答复,必要时,应当报请本单位负责人阅批,或者提请本单位办公会议审议。
第三十一条 信访工作机构发现本单位有关部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督办,提出改进建议,并报告本单位负责人:
(一)无正当理由未按规定的办理期限办结信访事项的;(二)来按规定反馈信访事项办理结果的;(三)未按规定程序办理信访事项的;(四)不执行信访处理意见的;(五)违反本规定的其他情形。
收到改进建议的有关职能部门应当在30日内书面反馈情况;未采纳改进建议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第三十二条 信访工作机构应当对信访事项进行分析,从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和重要的、有代表性的问题,定期编发有关信访资料,及时向本单位领导报告信访反映的主要问题及转送、督办情况,并就信访反映的突出问题提出处理或改进建议。
中国证监会派出机构应当每季向中国证监会办公厅报送本单位信访事项的数据统计、涉及内容、办理情况及情况分析。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三条 证券、期货交易所,证券业、期货业协会,证券登记结算机构的信访工作,参照本规则执行。
第三十四条 办理信访事项过程中的公务回避、工作纪律、绩效考核、行政处分以及档案管理等事项,依照《行政监察法》、《公务员法》、《档案法》、《信访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和中国证监会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三十五条 信访人违反《信访条例》第十九条规定,捏造、歪曲事实,诬告、陷害他人的,承担有关民事、刑事等法律责任。
第三十六条 本规则自2005年7月14日起施行。
第四篇: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规范
【发布单位】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发布文号】证监发(2003)56号 【发布日期】2003-08-28 【生效日期】2003-08-2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 规范上市公司与关联方资金往来及上市公司对外担保若干问题的通知
(证监发(2003)56号)
各上市公司及其控股股东:
为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及其他关联方的资金往来,有效控制上市公司对外担保风险,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根据《公司法》、《证券法》、《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及其他关联方的资金往来
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及其他关联方的资金往来,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一)控股股东及其他关联方与上市公司发生的经营性资金往来中,应当严格限制占用上市公司资金。控股股东及其他关联方不得要求上市公司为其垫支工资、福利、保险、广告等期间费用,也不得互相代为承担成本和其他支出;
(二)上市公司不得以下列方式将资金直接或间接地提供给控股股东及其他关联方使用:
1、有偿或无偿地拆借公司的资金给控股股东及其他关联方使用;
2、通过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向关联方提供委托贷款;
3、委托控股股东及其他关联方进行投资活动;
4、为控股股东及其他关联方开具没有真实交易背景的商业承兑汇票;
5、代控股股东及其他关联方偿还债务;
6、中国证监会认定的其他方式。
(三)注册会计师在为上市公司财务会计报告进行审计工作中,应当根据上述规定事项,对上市公司存在控股股东及其他关联方占用资金的情况出具专项说明,公司应当就专项说明作出公告。
二、严格控制上市公司的对外担保风险
上市公司全体董事应当审慎对待和严格控制对外担保产生的债务风险,并对违规或失当的对外担保产生的损失依法承担连带责任。控股股东及其他关联方不得强制上市公司为他人提供担保。
上市公司对外担保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一)上市公司不得为控股股东及本公司持股50%以下的其他关联方、任何非法人单位或个人提供担保。
(二)上市公司对外担保总额不得超过最近一个会计合并会计报表净资产的50%。
(三)上市公司《章程》应当对对外担保的审批程序、被担保对象的资信标准做出规定。对外担保应当取得董事会全体成员2/3以上签署同意,或者经股东大会批准;不得直接或间接为资产负债率超过70%的被担保对象提供债务担保。
(四)上市公司对外担保必须要求对方提供反担保,且反担保的提供方应当具有实际承担能力。
(五)上市公司必须严格按照《上市规则》、《公司章程》的有关规定,认真履行对外担保情况的信息披露义务,必须按规定向注册会计师如实提供公司全部对外担保事项。
(六)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应在报告中,对上市公司累计和当期对外担保情况、执行上述规定情况进行专项说明,并发表独立意见。
三、加大清理已发生的违规占用资金和担保事项的力度
(一)上市公司应自本《通知》发布之日起一个月内,按照本《通知》规定,对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及其他关联方已经发生的资金往来、资金占用以及对外担保情况进行自查。
自查报告应在规定期限内上报公司所在地中国证监会派出机构备案,经各地派出机构审核或检查后,应在最近一期报告中作为重大事项予以披露。
(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应当指导和协调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解决违规资金占用、关联担保问题,要求有关控股股东尊重、维护上市公司经营自主权和合法权益,促进上市公司依法经营管理,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增强上市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三)上市公司董事会应当针对历史形成的资金占用、对外担保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保证违反本《通知》规定的资金占用量、对外担保形成的或有债务,在每个会计至少下降30%。
(四)上市公司被关联方占用的资金,原则上应当以现金清偿。在符合现行法律法规的条件下,可以探索金融创新的方式进行清偿,但需按法定程序报有关部门批准。
(五)严格控制关联方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占用的上市公司资金。关联方拟用非现金资产清偿占用的上市公司资金,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1、用于抵偿的资产必须属于上市公司同一业务体系,并有利于增强上市公司独立性和核心竞争力,减少关联交易,不得是尚未投入使用的资产或没有客观明确账面净值的资产。
2、上市公司应当聘请有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资格的中介机构对符合以资抵债条件的资产进行评估,以资产评估值或经审计的账面净值作为以资抵债的定价基础,但最终定价不得损害上市公司利益,并充分考虑所占用资金的现值予以折扣。
审计报告和评估报告应当向社会公告。
3、独立董事应当就上市公司关联方以资抵债方案发表独立意见,或者聘请有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资格的中介机构出具独立财务顾问报告。
4、上市公司关联方的以资抵债方案应当报中国证监会批准。中国证监会认为以资抵债方案不符本《通知》规定,或者有明显损害公司和中小投资者利益的情形,可以制止该方案的实施。
5、上市公司关联方以资抵债方案须经股东大会审议批准,关联方股东应当回避投票。
四、依法追究违规占用资金和对外担保行为的责任
(一)中国证监会与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资委”)等部门加强监管合作,共同建立规范国有控股股东行为的监管协作机制,加大对违规占用资金和对外担保行为的查处力度,依法追究相关当事人的法律责任。
(二)上市公司及其董事、监事、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违反本《通知》规定,中国证监会将责令整改,依法予以处罚,并自发现上市公司存在违反本《通知》规定行为起12个月内不受理其再融资申请。
(三)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违反本《通知》规定或不及时清偿违规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中国证监会不受理其公开发行证券的申请或其他审批事项,并将其资信不良记录向国资委、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和有关地方政府通报。
国有控股股东违反本《通知》规定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依法给予纪律处分,直至撤销职务;给上市公司或其他股东利益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非国有控股股东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违反本《通知》规定的,给上市公司造成损失或严重损害其他股东利益的,应负赔偿责任,并由相关部门依法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五、其他
本《通知》所称“关联方”按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规定执行。纳入上市公司合并会计报表范围的子公司对外担保、与关联方之间进行的资金往来适用本《通知》规定。
六、本通知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二零零三年八月二十八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信访工作规定
【发布单位】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发布文号】证监稽查字[1999]32号 【发布日期】1999-12-12 【生效日期】2000-01-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信访工作规定
(1999年12月12日证监稽查字〔1999〕32号)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及其派出机构(以下简称“证券监管机构”)的信访工作,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依据国务院《 信访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度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信访工作,是指对涉及证券监管机构职权范围的建议、举报和投诉事项进行接收和办理的工作过程。
第三条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证监会”)稽查局信访处为证券监管机构信访工作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指导督办系统的信访工作。其他部门应当协助做好信访工作。
派出机构应设专人负责信访工作。
第四条 信访工作人员应当忠于职守、廉洁奉公、保守秘密。
第五条 信访工作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实事求是,维护证券期货市场公开、公平和公正;
(二)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举报材料不得转送被举报单位或个人;
(三)方便群众,接受社会监督;
(四)实行领导责任制,统一受理,分级负责,归口查办。
第二章 信访事项的接收
第六条 证券监管机构应为信访人提供便利条件,设置举报接待场所,设置举报专用电话和传真机,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传真号码和通信地址。
中国证监会设“主席热线”专线电话。稽查局信访处负责“主席热线”的管理工作,各部门轮流值班接听热线电话。
第七条 信访部门负责信访事项的日常接待、接收工作。
对于群众来访,必要时有关部门应当配合信访部门做好接待工作。
对于重要的信访事项和群众集体上访,有关部门领导应亲自处理或做好接待工作。
第八条 证券监管机构受理信访事项应当分类登记:
(一)对到证券监管机构上访的,应填写《群众来访登记卡》,必要时可以录音;举报人不愿意留下姓名或不同意录音的,不可勉强。
(二)对电话(包括“主席热线”电话)上访的,接听人应问明情况,认真填写《电话记录卡》,必要时可以录音。对举报电话,除情况不明无法立案外,应当填写《电话记录卡》。
(三)对信函和其他书面信访材料,应当指定专人拆阅、登记。
(四)对上级机关转来并带有领导同志批示的信访件,应当单独登记立卷。
第九条 信访部门根据信访事项的内容,对信访件作分类处理:
(一)对涉及会内有关部门业务以及需要由派出机构、专员办公室、交易所办理的信访事项,在填写转办单后转相关单位办理。
(二)涉及重要问题和紧急情况的举报事项,应及时编写《信访要件摘报》,按程序逐级上报证券监管机构领导;必要时可直接报送。
(三)涉及证券监管机构工作人员违法违纪问题的举报事项,转交机构纪检委、监察局办理;
第十条 对不属于证券监管机构职权范围的来访和电话举报,应当向举报人耐心解释,请其向有关主管机关反映;对不属于证券监管职权范围的书面举报材料,由信访部门转送有关主管机关办理。
第三章 信访事项的办理
第十一条 证券监管机构有关业务部门对接办的信访件应当逐件进行登记、了解、甄别。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办理:
(一)对于建议、意见类信访件,应当认真进行研究,注明处理意见。
(二)对于要求解决问题类信访件,应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和证券监管机构有关规定,注明回复意见。
(三)对于举报类信访件,一般性问题由本部门组织调查处理,对于符合立案条件的,应当按照《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调查处理证券期货违法违规案件基本准则》有关立案的规定办理。
第十二条 中国证监会有关部门应当在接办信访件30天内将办理情况反馈给信访处,如有特殊情况应当说明原因。对上级领导机关和中国证监会领导批示限期办理的,应当按期完成。
第十三条 中国证监会派出机构、各证券期货交易所发生的信访事项,应在职权范围内认真办理,不上交矛盾。
对中国证监会批转的信访事项,应当及时调查,认真处理。一般情况下应当在45日内报告办理情况。如有特殊情况应当说明原因。
第十四条 对于到中国证监会的集体上访,应由会办公厅组织,信访处、保卫处及有关部门共同处理,并及时报告会领导。
派出机构所在地方如发生与证券期货有关的集体上访,应及时将情况上报中国证监会,并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积极做好化解处理工作;同时主动依靠当地政府,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态扩大;劝阻群众集体进京上访。
第十五条 信访部门负责信访事项的督促检查工作,定期公布信访事项办理情况。
第十六条 信访部门应定期编发有关材料,及时向证券监管机构领导报告信访反映的问题、意见和建议。
中国证监会信访处定期编发《证券信访》、《每日热线》和不定期编发《信访要件摘报》,向会领导报告信访反映的问题和意见以及批转信访件的办理情况。
第四章 信访事项回复及信访材料归档
第十七条 对上级领导机关交办和有关领导批示的信访件,须按程序报审后,及时以书面形式回复。
第十八条 凡署名并提供联系方式的信访人,有回复要求的,应将办理结果回复信访人。
有联系电话的,有关部门应当直接联系信访人,给予口头答复;
有通讯地址的,有关部门起草回复信函,由信访部门盖章后,统一寄送。
第十九条 证券监管机构信访部门对已经办结的信访件应当立卷归档。对于上级机关领导和证监会领导批示的举报材料保存10年,一般的信访材料保存1年,保存期满后按有关规定销毁。
第五章 附则
第十九条 本规定由中国证监会负责解释。
第二十条 本规定自2000年1月1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