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遵义市工伤保险条例实施意见
遵义市《工伤保险条例》实施意见
根据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贵州省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结合我市实际,对贯彻《条例》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参保登记和管理
㈠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各类企业、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以下简称用人单位)应当按照《条例》和《办法》的规定参加工伤保险,为本单位全部职工或者雇工(以下简称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
本市行政区域内各类企业的职工,均有依照《条例》和《办法》的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权利。
㈡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全市工伤保险工作。市人民政府的有关工作部门、工会和用人单位共同配合开展工伤保险工作。
各县、区(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工伤保险工作。市和县、区(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设立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以下称社保经办机构)具体承办工伤保险事务。
㈢工伤保险参保登记按照属地原则管理,其中中央和省在红花岗区、汇川区的企业由市社保经办机构登记参保。参加工伤保险的用人单位或职工,其工伤认定申请由负责参保登记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受理。末参加工伤保险的用人单位或职工,其工伤认定申请由事故发生地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受理。
㈣用人单位应当每年将参加工伤保险的职工名单、参保时间、缴费基数、缴费费率、工伤事故、工伤职工及其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等情况在 本单位内公示。
㈤社保经办机构应按有关规定与工伤保险定点医院签订服务协议,并向社会公布。
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应到定点医院就医,因情况紧急到就近医疗机构救治的,应在伤情稳定后5日内转入定点医院就医。
工伤职工未按上述规定就医所发生的医疗费用,社保经办机构不予支付。
㈥职工因工受伤经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或因工死亡后,用人单位或工伤职工应向工伤保险经办机构申请工伤待遇。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应当在收到申请之日起15日内核定工伤(亡)待遇。
㈦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依法对工伤保险费的征缴和工伤保险基金的支付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财政部门和审计机关依法对工伤保险基金的收支、管理情况进行监督。
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有关工伤保险的违法行为有权举报。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举报应当及时调查处理,并为举报人保密。
㈧用人单位未参加工伤保险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末参加工伤保险期间用人单位职工发生工伤的由该用人单位按照《条例》和本实施意见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项目和标准支付费用。
用人单位未缴纳工伤保险费期间,职工因工受伤(死亡)的,由该用人单位按照《条例》和本实施意见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项目和标准支付 费用。
㈨2004年1月1日后已受到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其工伤待遇按《条例》和本实施意见的规定执行。
㈩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拟定工伤保险业务管理规定、劳动能力鉴定管理办法与本实施意见配套施行。
二、基金征缴和支付
㈠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卫生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关于工伤保险费率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2003〕29号)文件精神,按照不同行业的工伤风险程度,将行业划分为三个类别:一类为风险较小行业,二类为中等风险行业,三类为风险较大行业。三类行业分别实行三种不同的工伤保险缴费率。社保经办机构根据用人单位的工商登记和主要经营生产业务等情况,分别确定各用人单位的行业风险类别。
㈡工伤保险费由用人单位缴纳。以本单位职工工资总额作为缴费基数,职工工资低于上年度市职工月平均工资的,按上年度市职工月平均工资计算缴费基数。市工伤保险费平均缴费率原则上控制在职工工资总额的1.0%左右,其中一类行业为用人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0.6%,二类行业为用人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1.2%,三类行业为用人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2.0%。按照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的原则,根据工伤保险费使用、工伤发生率、职业病危害程度等情况,可以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会同市财政局、卫生局、安全监督管理局提出调整分类行业基准费率的具体意见,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进行调整。㈢为鼓励企业加强安全管理,减少事故发生,在二、三类行业内实行费率浮动。在基准费率的基础上,可上下各浮动两档:上浮第一档到本行业基准费率的120%,上浮第二档到本行业基准费率的150%,下浮第一档到本行业基准费率的80%,下浮第二档到本行业基准费率的50%。实行费率浮动的企业,初次缴费费率按行业基准费率确定,之后可根据用人单位工伤保险费使用、工伤发生率、职业病危害程度等因素,由社保经办机构按有关规定一至三年浮动一次。用人单位属一类行业的,不实行业基准费率浮动。㈣工伤保险基金用于以下支出: ⒈工伤医疗费;
⒉一至四级工伤职工伤残津贴; ⒊一次性伤残补助金; ⒋生活护理费; ⒌丧葬补助金; ⒍供养亲属抚恤金; ⒎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⒏辅助器具费; ⒐工伤康复性治疗费; ⒑劳动能力鉴定费;
⒒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费用。
㈤我市工伤保险基金实行市级统筹,工伤保险基金存入市级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市和各县、区(市)社保经办机构按规定设置收入户和 支出户,收入户资金于每月底前全部划入市级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支付时,按规定程序由市级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拨付到登记参保的社保经办机构支出户。
㈥工伤保险基金应当留有一定比例的储备金,用于重特大事故的工伤保险待遇支付,储备金在工伤保险启动后连续提取五年,按当年工伤保险费缴费总额的15%计提。使用工伤保险储备金,应由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提出意见,经市人民政府同意后支付。储备金不足支付时,由市人民政府垫付。
三、工伤认定
㈠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因特殊情况不能按《条例》规定的30日内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报经管辖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同意后,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但所延长时限不得超过30日。
㈡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在收到工伤认定申请后,应当根据《条例》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有关规定对工伤认定申请进行审查。工伤认定申请人提供材料不完整的,应按照有关规定要求工伤认定申请人限期补正全部材料。申请人按照要求补正材料后,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受理,受理时间从补正材料之日起计算。
㈢职工或其直系亲属认为是工伤,用人单位不认为是工伤的,由该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其举证期限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在30日内确定。
用人单位未按规定履行举证责任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可以根据受伤 害职工提供的证据或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调查核实的证据作出工伤认定决定。
四、劳动能力鉴定
㈠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负责全市劳动能力鉴定工作。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由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人事行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行政部门、工会组织、医疗卫生专家、社保经办机构代表以及用人单位代表组成。
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组织医疗卫生专家,依据国家制定的标准,对工伤职工的劳动功能障碍程度和生活自理障碍程度进行鉴定。㈡劳动能力鉴定费的收费标准按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省财政和省物价部门制定的标准执行。
五、工伤保险待遇
㈠职工因工伤暂停工作接受治疗的停工留薪期,按医疗机构的诊断意见确定,一般不超过12个月。伤情严重或者情况特殊,经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时间不得超过12个月。工伤职工或用人单位对医疗机构的意见有异议的,由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
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满后仍需治疗的,经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后,继续享受工伤医疗待遇,待治疗终结后,按规定享受伤残待遇。
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内,用人单位不得与其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㈡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五级、六级伤残的,经工伤职工本人提出,可以与用人单位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由用人单位以市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
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之和的标准为:以工伤职工距法定退休年龄的剩余月数计算,五级最高不得超过72个月,六级最高不得超过50个月。
㈢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七级至十级伤残的,劳动合同期满终止,或者职工本人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可以与用人单位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由用人单位以市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
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之和的标准为:以工伤职工距法定退休年龄的剩余月数计算,七级最高不得超过24个月,八级最高不得超过18个月,九级最高不得超过8个月,十级最高不得超过4个月。
领取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的工伤职工应由用人单位到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工伤保险关系终止手续。
㈣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五至十级并领取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的工伤职工重新就业后发生工伤的,仍可按《条例》和本《实施意见》的规定享受相应的工伤保险待遇。
㈤职工因工死亡的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54个月的市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㈥一至四级工伤职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或者其所在单位依法破产、关闭,应当办理退休手续,停发伤残津贴,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核定基本养老金时,工伤职工基本养老金低于伤残津贴的差额部份由工伤保险基金补足。
用人单位依法破产、关闭,应按本实施意见第五条第(二)、(三)款规定对五至十级的工伤职工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
㈦工伤职工因日常生活或者就业需要安装、配置辅助器具的,应当由工伤定点医疗机构提出建议,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后,到市社保经办机构签订服务协议的工伤辅助器具配置机构安装、配置。
六、本《实施意见》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解释。
七、本《实施意见》自2005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二篇:遵义市人民政府文件补充工伤保险
遵义市人民政府文件
遵府发〔2009〕25号
关于做好遵义市部分高风险行业及其从业人员工伤保
障工作的意见(试行)
各县、自治县、区(市)人民政府,新蒲新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有关工作部门:
为有效整合和利用社会资源,努力化解高风险行业企业经营风险,切实维护工伤职工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工伤保险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我市决定在部分高风险行业建立以工伤保险为主、商业保险为补充相结合的工伤保障制度。现就做好有关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部分高风险行业及其从业人员的界定
本意见所称部分高风险行业是指煤矿、非煤矿山(含井工开采矿山)、建筑施工企业。从业人员是指与煤矿、非煤矿山(含井工开采矿山)、建筑施工企业建立劳动关系或存在事实劳动关系的所有人员。
二、部分高风险行业及其从业人员工伤保障经办部门
工伤保险由遵义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具体经办,补充工伤保险由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遵义分公司试点经办,试点成功后全面推广。
三、资金征缴
(一)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工伤保险费的征缴。
1.煤矿企业工伤保险费的缴纳标准。
(1)对正常生产煤矿、整合期保留生产线的煤矿,根据《采矿许可证》上载明的规模量,以每吨煤3.5元计算当年应缴纳的工伤保险费。
(2)对整合、扩建和技改期间的煤矿,根据《采矿许可证》上载明的规模量,按正常生产煤矿缴纳标准的70%缴纳工伤保险费。
(3)对新建期间的煤矿,按《采矿许可证》上载明的规模量,按正常生产煤矿缴纳标准的50%缴纳工伤保险费。
煤矿企业缴纳工伤保险费的时间为每年第一季度,原则上一次性缴清全年工伤保险费。确因资金周转困难的,可以分两次缴清。为鼓励企业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有效防范工伤事故的发生,缴费标准实行每年浮动一次,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2.非煤矿山企业工伤保险费的缴纳标准。
对露天作业的非煤矿山, 按三类风险行业标准一次性缴纳企业所有职工全年工伤保险费。对井下作业的非煤矿山,比照煤矿企业标准予以征收。对确因资金周转困难的非煤矿山,可以分两次缴清工作保险费。
3.建筑施工企业工伤保险费的缴纳标准。
以工程项目合同价(含追加合同价款)的15%确定缴费基数,根据工程的不同风险类别实行不同的缴费费率。其中:撤除工程为1.4%;土木工程、房屋建筑、路桥修建工程为1.2%;线路管道安装、装饰装修工程为1.0%;综合性建筑工程为1.3%。
(二)商业保险公司补充工伤保险费征缴。
1.煤矿企业补充保险费的缴纳标准。
(1)对正常生产煤矿、整合期保留生产线的煤矿,根据《采矿许可证》上载明的规模量,以每吨煤1.5元计算当年应缴纳的工伤保险费。
(2)对整合、扩建和技改期间的煤矿,根据《采矿许可证》上载明的规模量,按正常生产煤矿缴纳标准的70%缴纳工伤保险费。
(3)对新建期间的煤矿,根据《采矿许可证》上载明的规模量,按正常生产煤矿缴纳标准的50%缴纳工伤保险费。
煤矿企业缴纳补充保险费的时间为每年第一季度,原则上一次性缴清全年补充保险费。确因资金周转困难的,可以分两次缴清。为鼓励企业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有效防范工伤事故的发生,缴费标准实行每年浮动一次,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2.非煤矿山企业补充保险费的缴纳标准。
对露天作业的非煤矿山, 按三类风险行业标准的50%一次性缴纳企业所有职工全年补充保险费。对井下作业的非煤矿山,比照煤矿企业标准予以征收。对确因资金周转困难的非煤矿山,可以分两次缴清补充保险费。
3.建筑施工企业补充保险费的缴纳标准
以工程项目合同价(含追加合同价款)的15%确定缴费基数,根据工程的不同风险类别实行不同的缴费费率。其中:撤除工程为0.7%;土木工程、房屋建筑、路桥修建工程为0.6%;线路管道安装、装饰装修工程为0.5%;综合性建筑工程为0.65%。
四、待遇标准
(一)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工伤保险待遇标准。
企业职工发生工伤事故后,享受《工伤保险条例》、《贵州省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一至四级伤残职工和工亡职工,也可经工伤职工或工亡职工亲属申请,与用人单位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并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签订协议后,一次性结算工伤保险待遇(对已经开始领取长期性工伤保险待遇的职工或供养直系亲属,不得重新选择一次性结算工伤保险待遇),具体标准为:
1.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鉴定为一至四级伤残等级的工伤职工,以受伤时遵义市上职工平均工资为基数,一次性支付伤残补助金、伤残津贴、生活护理费等。标准为:一级16年;二级14年;三级12年;四级10年。
2.因工死亡职工,其直系亲属可享受一次性丧葬补助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一次性丧葬补助金标准为6个月遵义市上职工平均工资,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54个月遵义市上职工平均工资。
符合《因工死亡职工供养亲属范围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令第18号)的供养亲属,可一次性享受供养亲属抚恤金。标准为:配偶5万元,其他供养亲属3万元。一次性支付的供养亲属抚恤金总额不得超过职工工亡时遵义市上职工平均工资的10倍。
(二)商业保险公司工伤补充保险待遇标准
按《工伤保险条例》规定赔偿应由企业承担的工伤职工所有待遇,另加工亡一个职工3万元的赔偿。具体如下:
1.死亡职工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参保信息库内,经劳动保障部门认定为工亡的,中国人寿保险股份公司遵义分公司赔偿3万元用于处理工亡者的善后事务。工亡职工亲属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一次性结算工亡待遇不足20万元的,由中国人寿保险公司遵义分公司补足20万元给工亡职工亲属。
2.停工留薪期(停工留薪期执行社会保险相关标准)的工资、生活护理费、伙食补助费、交通住宿费。
(1)停工留薪期工资按遵义市上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标准支付。
(2)一至四级工伤职工生活护理费、伙食补助费日标准为不稳定期130元,康复期90元;五
至六级工伤职工生活护理费、伙食补助费日标准为不稳定期90元,康复期90元;七至十级和无伤残级别工伤职工生活护理费、伙食补助费日标准为不稳定期90元,康复期30元。
(3)工伤职工因伤情需要转外就医的交通住宿费按标准支付(具体标准另定)。
3、五至六级伤残职工由商业保险公司按《工伤保险条例》按月支付工伤职工的伤残津贴或按贵州省《关于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
4、七至十级伤残职工按贵州省《关于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标准赔偿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
(三)工伤职工和工亡职工亲属获得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和商业保险公司待遇赔偿后,不得再向用人单位索取超出《工伤保险条例》、《贵州省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关于大力推进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的意见》(黔劳社厅发[2006]21号)规定的待遇。
五、组织领导及工作职责
为做好遵义市部分高风险行业及其从业人员工伤保障工作,市人民政府决定成立遵义市部分高风险行业及其从业人员工伤保障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市劳动保障、安监、煤炭、建设、经贸委、公安、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负责人及商业保险公司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对此项工作进行组织、协调和督促指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安监局,由市安监局负责人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具体协调、督促工作的开展。各县、区(市)人民政府也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齐抓共管,推动此项工作有效开展。劳动保障部门负责制定具体办法,完善各项政策,规范劳动关系,加强劳动监察,办理参保登记、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基金管理、工伤保险待遇支付等;安监部门负责督促本地区部分高风险企业参加工伤保险和补充工伤保险,对未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参加工伤保险或未足额缴费的单位,不予核发安全生产许可证,并负责代收煤矿和非煤矿山企业工伤保险费;建设部门负责督促本地区建筑施工企业参加工伤保险和补充工伤保险,对未参加工伤保险或未足额缴费的建筑施工企业不予核发施工许可证,并负责代收建筑施工企业工伤保险费;商业保险公司负责征收企业补充工伤保险费,按时足额支付相关待遇,并参与工伤事故调查和劳动能力鉴定;煤炭管理部门负责提供煤矿企业的相关信息;经贸部门负责督促企业加强内部工作管理;公安部门负责协助企业维护稳定;监察部门负责对职能部门工作情况进行效能监督;财政和审计部门负责对基金安全的监管和审计。
为进一步细化落实本《意见》规定的办理程序、待遇标准等相关事宜,由市劳动保障部门牵头,会同市安监、煤炭、建设、商业保险公司等部门和单位,尽快制订《遵义市部分高风险行业及其从业人员工伤保障实施细则》。
六、如国家出台新的工伤保险政策,按新的政策执行。
七、本《意见》由遵义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解释。
八、本《意见》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二〇〇九年九月八日
主题词:劳动保障 工伤保险△ 意见
抄送:市委,市人大,市政协,市纪委,遵义军分区,市中级法院,市检察院。
遵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09年09月08日印发
第三篇:《重庆市工伤保险实施暂行办法》
《重庆市工伤保险实施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促进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分散用人单位的工伤风险,根据《工伤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以下简称《征缴条例》)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各类企业、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以下称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本办法规定参加工伤保险,为本单位全部职工或者雇工(以下称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
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参加工伤保险,由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区开展工伤保险工作的具体情况,逐步纳入。
第三条 工伤保险基金实行全市统筹,分级管理。
全市建立工伤保险调剂金和储备金。
第四条 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全市的工伤保险工作。
区县(自治县、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工伤保险工作。
市、区县(自治县、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按照规定设立的工伤保险经办机构(以下称经办机构),具体承办工伤保险事务。
第二章 工伤保险基金
第五条 自本办法施行之日起,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征缴条例》和本办法的规定到所在区县(自治县、市)经办机构办理工伤保险登记,申报缴纳工伤保险费。跨地区、流动性较大的用人单位到市经办机构或其委托的区县(自治县、市)经办机构办理工伤保险登记,申报缴纳工伤保险费。具体办法由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制定。
第六条 工伤保险费根据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的原则,确定费率。
工伤保险费基准费率的确定及费率水平的调整,由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市财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提出具体方案,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工伤保险执行国家规定的行业差别费率及行业内费率档次,经办机构首次确定用人单位缴费费率时,按《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或《营业执照》规定的经营范围所对应的行业内费率档次确定;实际经营与《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或《营业执照》规定的经营范围不一致的,以实际经营所对应的行业内费率档次确定;跨行业经营的,以经营的最高风险行业所对应的行业内费率档次确定。
第七条 用人单位缴纳工伤保险费的数额为本单位职工工资总额乘以单位缴费费率之积,难以确认工资总额的企业和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按照上当地职工月平均工资乘以职工人数作为缴费基数;,新设立的企业以当年申报的职工月工资总额作为缴费基数。
用人单位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全额向地税机关缴纳工伤保险费。
经办机构应当为每个职工建立工伤保险缴费记录。用人单位和职工有权查询缴费记录。工伤保险费征缴的具体办法由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市地税部门制定。
第八条 各区县(自治县、市)按月将实际征收的工伤保险基金的50%上解到市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建立全市工伤保险调剂金。调剂金上解和使用的具体办法由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商市财政部门提出,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第九条 工伤保险基金用于下列支出:
(一)工伤医疗费;
(二)一至四级工伤人员伤残津贴;
(三)一次性伤残补助金;
(四)生活护理费;
(五)丧葬补助金;
(六)供养亲属抚恤金;
(七)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八)辅助器具费;
(九)工伤康复费;
(十)劳动能力鉴定(确认)费;
(十一)按规定支付与工伤保险业务相关的其他费用。
第十条 工伤保险基金结余部分作为储备金存入市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当年工伤保险基金收不抵支,用储备金支付;储备金不足支付的,由市财政垫付。储备金具体管理和使用办法由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商市财政部门提出,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第十一条 地税机关征收的工伤保险费直接划入国库,然后由国库划入财政部门在国有商业银行开设的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存入经办机构支出户的工伤保险基金,按照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优惠利率计息;财政专户资金,按照不低于同期居民银行存款利率计息。
第三章 工伤认定
第十二条 工伤认定由用人单位参保地的区县(自治县、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在市经办机构参保的用人单位职工的工伤认定由其劳动合同履行地的区县(自治县、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职工在参保地之外发生事故,可由参保地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委托事故发生地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进行调查核实,由参保地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进行认定.区县(自治县、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因工伤认定管辖发生争议的,由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指定管辖。
第十三条 职工发生伤害事故,用人单位应当自事故发生之日起3日内向负责工伤认定的区县(自治县、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报告,并填报《事故伤害报告表》;发生死亡事故或一次负伤3人以上(包括3人)的伤害事故,应在24小时内报告。
第十四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在工伤认定中,可以要求有关单位或个人在规定时限内提供补充证据。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认为是工伤,用人单位不认为是工伤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
第十五条 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认定为工伤或视同工伤的,发给《工伤证》,作为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凭证。《工伤证》应准确记载职工受伤害时间、伤害部位、职业病名称,或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鉴定与工伤有直接关联的疾病等。
《工伤证》由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统一制作,由负责工伤认定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核发,交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人保存。
第四章 劳动能力鉴定
第十六条 市、区县(自治县、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由同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人事行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工会组织、经办机构代表以及用人单位代表组成。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下设劳动能力鉴定中心,区县(自治县、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下设劳动能力鉴定办公室。鉴定中心、办公室挂靠同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承担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第十七条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承担以下鉴定或确认工作:
(一)工伤职工劳动能力的鉴定;
(二)停工留薪期的确认;
(三)配置辅助器具的确认;
(四)疾病与工伤关联的确认;
(五)供养亲属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鉴定;
(六)职业康复的确认;
(七)工伤职工旧伤复发的确认;
(八)其他受委托的劳动能力鉴定。
在市经办机构参保的用人单位的劳动能力鉴定(确认)由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统一组织,必要时可由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指定的区县(自治县、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承担。
第十八条 工伤职工停工留薪期满或停工留薪期内伤情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可由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向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劳动能力鉴定申请,填报《劳动能力鉴定表》,并提交《工伤认定通知书》或《工伤证》、病历及其他诊疗资料。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申请作其他工伤鉴定(确认),应按规定提交相关资料。劳动能力鉴定和确认的具体办法由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制定。
第十九条 申请鉴定的单位或者个人对区县(自治县、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的鉴定(确认)结论不服的,可以在收到该鉴定(确认)结论之日起15 日内向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申请再次鉴定(确认),并提交区县(自治县、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的鉴定结论及相关材料。
申请鉴定的单位或者个人对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的首次鉴定(确认)结论不服的,可以在收到该鉴定(确认)结论之日起15 日内向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申请再次鉴定(确认)。参加过首次鉴定(确认)的专家不能参加再次鉴定(确认)。
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的再次鉴定(确认)结论为最终结论。
第二十条 自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作出之日起1年后,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用人单位或者经办机构认为伤残情况发生变化的,可以向负责首次鉴定的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申请复查鉴定。
第二十一条 按本办法第十七条规定的范围所产生的劳动能力鉴定(确认)费用,参加工伤保险的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鉴定(确认)结果为疾病与工伤无关联、供养亲属未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以及再次鉴定(确认)或复查鉴定的结论没有变化所产生的鉴定(确认)费用由申请者承担。未参加工伤保险或未足额缴纳工伤保险费期间发生的鉴定(确认)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收费标准由市物价部门会同市财政部门、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确定。
第五章 工伤保险待遇
第二十二条 用人单位按本办法规定参加工伤保险,按规定缴纳工伤保险费,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经认定为工伤的,按《条例》和本办法的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第二十三条 申请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应向经办机构填报《工伤保险待遇申请表》,提交工伤认定结论通知书或《工伤证》、劳动能力鉴定结论等材料。
申请享受供养亲属抚恤待遇的,根据所申请的待遇项目提交以下补充材料:
(一)被供养人户口簿、身份证、公安户籍管理的生存证明;
(二)街道办事处或乡镇政府出具的无生活来源证明;
(三)学校出具的在校学生的证明;
(四)民政部门出具的孤寡老人或孤儿的证明;
(五)养子女的收养证书;
(六)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供养亲属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鉴定结论。
第二十四条 工伤职工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伤情严重或者情况特殊,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可以申请延长停工留薪期,经参保地的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期限不得超过12个月。用人单位不同意延长的或工伤职工要求延长未获确认的,由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申请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再次确认。
第二十五条 工伤职工因日常生活或者就业需要,要求安装、配置辅助器具的,可由工伤职工或其所在用人单位根据负责工伤治疗的医疗机构的建议,向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申请确认。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需要安装、配置的,由经办机构安排到签订服务协议的辅助器具配置机构安装、配置,并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与配置机构结算费用。安装、配置辅助器具的具体办法由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制定。
第二十六条 工伤职工在工伤医疗机构发生的费用先由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垫付,待工伤认定后符合工伤保险基金支付范围的费用,由经办机构予以报销。具体办法由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制定。
第二十七条 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一级至四级伤残的,自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鉴定结论的次月起享受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伤残津贴、生活护理费。工伤职工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后,其实际领取的伤残津贴不得低于所在区县(自治县、市)的最低工资标准。
第二十八条 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五级至·十级伤残的,自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鉴定结论的次月起享受一次性伤残补助金。由用人单位按月发给五级、六级工伤职工伤残津贴的,用人单位和职工应按规定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工伤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后,其实际领取的伤残津贴不得低于所在区县(自治县、市)的最低工资标准。
五级至十级工伤职工本人提出与用人单位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的,或者用人单位依据《劳动法》第二十五条规定解除劳动关系的,或者七级至十级工伤职工劳动合同到期用人单位难以安排工作而终止劳动关系的,由用人单位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以全市上年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计发,其中五级12个月,六级10个月,七级8个月,八级6个月,九级4个月,十级2个月。五级、六级工伤职工
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以按月发给的伤残津贴为基数计发,初次领取伤残津贴的,按15年计算;已经领取了伤残津贴的应扣除已领取的月份,但扣除后支付的年限不得少于5年。七级至十级工伤职工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以全市上年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计发,其中七级15,个月,八级12个月,九级9个月,十级6个月。终止或解除劳动关系时,工伤职工距法定退休年龄10年以上(含10年)的,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按全额支付;距法定退休年龄9年以上(含9年)不足10年的,按90%支付,以此类推,每减少1年递减10%。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1年的,按全额的10%支付。
领取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的工伤职工应将《工伤证》交给用人单位,由用人单位到经办机构办理工伤保险关系终止手续,符合失业保险规定的可以享受失业保险待遇。重新就业后新发生的工伤,按本办法规定的程序进行I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按照新鉴定的伤残等级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第二十九条 因工死亡职工的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54个月的全市上职工月平均工资。
第三十条 伤残津贴、供养亲属抚恤金、生活护理费根据职工平均工资和生活费用变化等情况适时调整,由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调整方案,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第三十一条 用人单位依法破产或被注销营业执照的,应将一至四级工伤职工、享受供养亲属抚恤金待遇的人员以及已退休的工伤人员领取工伤保险待遇的手续,移交其长期居住地的街道、乡镇社会保障服务机构,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应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的工伤保险待遇由经办机构支付。未达到退休年龄的五级至十级工伤职工应由用人单位按照本办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的标准,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
第六章 管理与监督
第三十二条 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主管全市工伤保险工作,履行下列职责:
(一)贯彻执行工伤保险的法律、法规,制定工伤保险政策并组织实施;
(二)制定工伤医疗服务机构和辅助器具配置机构的管理办法;
(三)制定工伤预防宣传培训规划和职业康复计划并组织实施;
(四)负责审核全市工伤保险基金预算及决算;
(五)负责全市工伤保险工作的管理协调和监督检查;
(六)法律、法规赋予的其他职责。
第三十三条 区县(自治县、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工伤保险工作,履行下列职责:
(一)贯彻执行工伤保险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二)负责对用人单位和职工进行工伤保险政策的宣传、培训;
(三)负责工伤认定工作;
(四)监督检查工伤保险基金的缴纳、支付、使用;
(五)负责本级经办机构发生的工伤保险行政争议的复议工作;
(六)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第三十四条 市经办机构承办工伤保险事务,履行下列职责:
(一)负责编制全市工伤保险基金预算、决算;
(二)管理全市工伤保险基金,负责工伤保险调剂金和储备金的管理和使用;
(三)负责受理跨地区、流动性较大的用人单位的工伤保险登记、缴费申报,确定缴费费率,核定和支付工伤保险待遇;
(四)负责与工伤医疗服务机构和工伤辅助器具配置机构签订服务协议;
(五)组织开展工伤职工职业康复工作;
(六)负责工伤保险基金收缴、支付的各项统计分析工作;
(七)指导、监督、检查区县(自治县、市)经办机构的工作;
(八)法律、法规规定和上级机关委派的其他工作。
第三十五条 区县(自治县、市)经办机构承办本行政区域内的工伤保险事务,履行下列职责:
(一)负责编制工伤保险基金预算、决算;
(二)受理用人单位的工伤保险登记、缴费申报,确定缴费费率;
(三)受市经办机构的委托,负责与本行政区域的工伤医疗服务机构签订服务协议;
(四)管理工伤保险基金,核定和支付工伤保险待遇;
(五)组织开展工伤职工职业康复工作;
(六)编报工伤保险基金的会计、统计报表;
(七)免费提供工伤保险待遇查询和政策咨询服务;
(八)法律、法规规定和上级机关委派的其他工作。
第三十六条 市、区县(自治县、市)财政部门对工伤保险基金的收支、管理情况进行监督,负责及时审批、拨付工伤保险基金。
第三十七条 市、区县(自治县、市)地方税务机关按照《征缴条例》规定,负责工伤保险费的征收,对用人单位在缴纳工伤保险费过程中的违法行为依法查处。
第三十八条 市、区县(自治县、市)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对承担工伤服务的医疗机构进行监督检查,依法查处违法行为。
第三十九条 愿意开展工伤服务的医疗机构和辅助器具配置机构可向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符合工伤服务条件的,由市经办机构或其委托的区县(自治县、市)经办机构根据工伤服务的需要与之签订服务协议。具体办法由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制定。
第四十条 用人单位应当将每年参保职工名单、参保日期、缴费情况、内发生的工伤事故、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和工伤待遇支付情况,在次年的1月底前在本单位内公示。公示时间不得少于15天,并将公示情况书面报所属经办机构备案。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一条 用人单位末依照本办法规定参加工伤保险,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可依照《征缴条例》有关规定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罚款。
在未参加工伤保险期间职工发生工伤的,由该用人单位按照《条例》和本办法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项目和标准支付费用。
第四十二条 用人单位不如实申报职工人数和工资总额,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处瞒报少缴工资数额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依照《征缴条例》有关规定处以罚款。
由于用人单位给职工缴纳的工伤保险费基数不实而造成工伤职工待遇降低的,其差额部分由用人单位补足。
第四十三条 用人单位参加了工伤保险后迟延缴纳工伤保险费的,由地税机关责令限期缴纳,并可依照《征缴条例》有关规定加收滞纳金,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罚款。
在足额缴纳工伤保险费之前,职工的工伤保险待遇由用人单位支付。
第八章 附则
第四十四条 《条例》实施前,职工已认定为工伤的,以及2002年12月31日以前发生的伤害事故或职业病尚未进行工伤认定的,其认定标准、待遇标准、支付渠道均按照过去有关政策规定执行,以后参加伤残津贴、生活护理费和供养亲属抚恤金的调整,其待遇支付渠道不变。
《条例》实施前1年职工受到事故伤害或患职业病,尚未完成工伤认定的,按照《条例》和本办法的规定执行。其中原已参加当地工伤保险的,工伤待遇按工伤保险的规定执行,未参加工伤保险的工伤待遇由用人单位支付。
《条例》实施前已开展了工伤保险的区县(自治县、市),应将原工伤保险基金节余部分存入当地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用于支付原规定的工伤保险基金列支项目,节余部分用完后用新的工伤保险基金支付。
新老工伤政策的具体衔接办法由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制定。
第四十五条 经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异地集中参加重庆市工伤保险的用人单位,其职工的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待遇核定、待遇支付等,按本办法执行。
第四十六条 职工本人工资是指工伤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前12个月平均月缴费工资。职工受伤前本人工资不足12个月的,按实际发生月平均工资计算;不足1个月的以参保缴费基数或用人单位实际发放的、约定的日工资为基数计算。
第四十七条 外省(区、市)的用人单位在本市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职工在本市发生工伤,由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其直系亲属向参保地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申请工伤认定。外省
(区、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委托调查的,由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指定区县(自治县、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调查核实。
本市的用人单位在外省(区、市)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职工在外省(区、市)发生工伤,由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其直系亲属向参保地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申请工伤认定。负责工伤认定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可委托事故发生地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调查核实。
第四十八条 本办法自2004年1月1日起施行。
第四篇:温州市:建筑施工企业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实施意见
温州市:建筑施工企业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实施
意见
温州市建筑施工企业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实施意见
温政办(2007)175号
为规范建筑施工企业农民工工伤保险,保障建筑施工企业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根据《工伤保险条例》、《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5号)、《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浙江省建设厅转发关于做好建筑施工企业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工作的通知》(浙劳社工伤〔2007〕24号)及《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工伤保险的意见》(温政发〔2007〕14号),结合建筑施工企业农民工流动性大、工资收入难以确定的特点及我市实际,现就温州市建筑施工企业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有关问题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在本市行政区域范围内从事房屋建筑工程、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装饰装修工程等活动的建筑施工企业(包括建设工程项目的建筑施工总承包企业、建设单位直接发包的专业承包企业),均应按照《工伤保险条例》和本意见的规定,为从事建筑施工的农民工办理工伤保险,落实工伤保险待遇。
本意见所指的建筑施工企业农民工,是指本市行政区域范围内直接从事建设工地施工、具有本市或外地农业户籍、符合法定劳动年龄、企业招聘的农村从业人员。
在建筑施工工地临时从事施工工作的非农业户籍职工,也适用本意见。
二、建筑施工企业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以建设工程项目为单位,由建筑施工企业为参与该项目建设的所有农民工统一办理参保登记和缴费手续。
建设工程项目需分包时,由建筑施工总包企业为参与该项目建设的所有农民工统一办理参保登记和代缴工伤保险费。建筑施工总包企业应当与专业工程分包、劳务作业分包企业签订《建设工程项目代缴农民工工伤保险费的协议》(见附件1),并作为分包合同的组成部分。
专业工程分包、劳务作业分包企业作为用工主体,应当依法履行工伤保险的法定义务。施工企业中标或承揽业务后,在工程项目开工前,应持建设工程项目中标通知书(或工程交易单)、工程项目承包合同的原件及复印件,到建设工程项目所在地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工伤保险参保登记,填报《建设工程项目工伤保险参保审核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核定工伤保险缴费数额后,建筑施工企业再到该工程项目所在地地方税务机关一次性申报缴纳工伤保险费。
四、建设工程项目农民工工伤保险的缴费数额。以工程项目承包合同总造价的11%作为农民工工资总额,按1%的费率缴纳工伤保险费,即按工程项目工程总造价的1.1‰缴纳工伤保险费。
建筑施工企业工伤保险费应列入工程总预算造价中,单独列项,不参加投标竞争。
五、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可根据统筹地建设工程项目上两个缴费工伤保险费的收支情况、工伤事故发生率等因素,按工伤保险浮动费率规定提出调整建议,由劳动保障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提出工伤保险费率调整意见,经当地政府批准后实施。
六、建筑施工企业应当在领取《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后及工程项目开工前,根据农民工实际用工情况,及时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报《建设工程项目工伤保险参保职工增减花名册》。建筑施工企业所报送的参保职工工伤保险关系,自申报核定之次日起生效。未能及时报送的,在农民工上班之日起10日内发生工伤事故的,建筑施工企业应在申请工伤认定的同时,如实填报《建设工程项目未及时报送名册的职工补办参保登记确认表》,并提交职工招录用和记工考勤卡等有效证明,由劳动保障行政主管部门确认后,允许其补办参保登记,视为已参加工伤保险。
农民工参加多个工程项目施工,建筑施工企业逐一按工程项目为农民工办理参保登记。在参保有效期内,因工作原因遭受事故伤害或患职业病的,由相关工程项目所参保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支付工伤保险待遇,不得重复享受。农民工在参保有效期外或在未参保的工程项目工地上遭受事故伤害或患职业病的,由用人单位按《工伤保险条例》等有关规定兑现工伤保险各项待遇。
七、农民工在建设工程施工工地上的工作期限为农民工的参保有效期。由企业按农民工工种和工程进度填报(以工程项目合同期为限)。如建筑施工工期延长,建筑施工企业应当于合同工期到期前30日内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备案,其工伤保险期限可相应顺延。但工伤保险期限不得超过工程项目竣工验收的期限。
已为农民工办理工伤保险的建设工程项目,建设单位、建筑施工企业以及建设工程项目名称发生变更的,原建筑施工企业应当持主管部门的变更批准文件或有效证明及时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参保登记变更手续。
八、建筑施工企业农民工工伤保险待遇计算时,农民工本人工资统一按照工伤发生时统筹地上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核定。
建筑施工企业农民工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和其他工伤保险待遇按照《工伤保险条例》及有关规定执行。1至4级伤残农民工的工伤保险长期待遇以及工亡农民工供养亲属的抚恤金实行一次性支付,详见《温州市建设工程项目农民工工伤保险待遇明细表》(见附件2)。
建筑施工项目竣工后,而工伤职工医疗期尚未结束的,建筑施工企业向社保经办机构填报《建设工程项目工伤职工待遇支付延期表》,社保经办机构在工伤职工医疗终结或劳动能力鉴定后,凭有关手续支付工伤保险待遇。
九、建筑施工企业办理农民工参保手续后,应当按照劳动保障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规定的式样,制作《建设工程项目农民工工伤保险公示》(见附件3)标牌,并在工地的显著位置予以公示。
十、建筑施工企业违反规定,将工程(业务)分包给不具备法定资质或用工主体资格的组织或个人的,该组织或个人招用的劳动者发生工伤的,由该建筑施工企业承担用工主体责任。
十一、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核发建设工程项目《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时,应当查验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出具的《建设工程项目工伤保险参保审核表》和地方税务机关出具的缴费凭证。对未按本通知规定给农民工办理工伤保险的建筑施工企业,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暂不予办理《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同时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依法暂扣或吊销其《安全生产许可证》。
十二、劳动保障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意见的监督管理,对辖区内的建筑施工企业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情况实施劳动监察;对未为农民工办理工伤保险手续和缴纳工伤保险费的建筑施工企业,责令其限期参保,拒不参保的,依法进行查处。
十三、本实施意见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2008年1月1日前已中标或承揽业务的建设项目不适用本实施意见)。
附件:(略)发布部门:温州市政府 发布日期:2007年11月29日 实施日期:2008年01月01日(地方法规)
第五篇:关于工伤保险若干问题的解决意见
关于工伤保险若干问题的解决意见
津劳局[2004]361号
二○○四年十一月十八日
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各区、县劳动保障局,集团总公司及有关单位:
为顺利实施和完善工伤保险制度,保障工伤职工的合法权益,现就工伤保险若干问题提出以下解决意见:
一、各类用人单位自2004年1月起(2004年1月1日后成立用人单位自成立之日起)应当依法参加工伤保险,按时足额为全部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
在工伤保险实施第一年,用人单位由于参保登记、缴费核实等原因出现未按时缴费或者间断缴费的,在此期间发生工伤的职工,可在用人单位补缴工伤保险费后,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相应待遇。
二、劳务派遣组织应当参照一类行业的缴费费率,按照其工资总额的0.5%按时足额缴纳工伤保险费。劳务派遣组织与派入单位应当在派遣协议中对派遣职工工伤保险事宜进行约定,派遣职工发生工伤事故,工伤保险待遇的支付从其约定。
三、原用人单位在册不在岗的职工到现用人单位从事临时劳动,现用人单位应当为其缴纳工伤保险费。从事临时劳动的职工发生工伤事故后,由现单位负责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现用人单位没有为从事临时劳动的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的,从事临时劳动的职工的工伤保险待遇由现用人单位负担。
四、用人单位注册地不在本市的,原则上在注册地参加工伤保险。用人单位未在注册地参加工伤保险的,应当在本市参加工伤保险。
凡是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农民工,用人单位必须及时为他们办理参加工伤保险的手续。对用人单位为农民工先行办理工伤保险的,各地经办机构应予办理。
五、职工因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或者职工因为工作原因遭受其他伤害事故涉及民事赔偿的,伤害赔偿总额低于工伤保险待遇的,参加工伤保险的,由工伤保险基金和用人单位补足差额部分。对于自行协商处理伤害赔偿事宜并且当事人明确放弃工伤赔偿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不再受理其工伤认定申请。六、一次性领取供养亲属抚恤金的工亡职工供养亲属,其领取的一次性供养亲属抚恤金年限按照工亡职工供养亲属的年龄依次划分为:年龄在65周岁以下的,领取待遇的年限为15年;年龄在65周岁至70周岁之间的,领取待遇的年限为10年;年龄在70周岁以上的领取待遇的年限为5年。
工亡职工亲属一次性领取供养亲属抚恤金的,其工伤保险关系同时终止。
七、工伤职工再次发生工伤,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鉴定后,其伤残等级高于前次伤残等级的,其伤残津贴、生活护理费等长期待遇标准按照新鉴定的伤残等级待遇标准支付,并发给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差额。
八、工伤职工的伤残津贴、护理费应当自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对其做出劳动能力鉴定结论的次月起,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供养亲属抚恤金自工亡人员工亡的次月起,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
九、企业破产,在资产清算时应当优先预留用于支付工伤职工工伤保险待遇的费用,交由经办机构统一管理和发放。预留费用以工伤人员15年内需要由用人单位支付的工伤保险待遇费用为标准计算。
十、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受理非法用工单位拒不支付伤亡人员一次性赔偿的案件后,对调查核实的情况,应当协助申请人进行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据此做出处理决定。
十一、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伤残职工或者死亡职工的直系亲属、伤残童工或者死亡童工的直系亲属与非法用工单位就赔偿数额问题发生争议的案件时,应当告知伤残人进行劳动能力鉴定后,按照劳动争议处理的有关规定处理。
十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规定,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医学观察期间的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
十三、本规定实施前由用人单位按比照工伤待遇照顾对待的伤残人员,仍由用人单位支付相关费用。
十四、退休人员返聘后,在工作中受伤,不适用工伤保险政策。
十五、关于因工负伤被鉴定为1-4级人员的有关待遇问题,应当按照市劳动保障局《关于对〈工伤保险与养老、医疗政策衔接问题的处理意见〉的通知》(津劳局[2004]195号)执行,具体标准如下:
(一)1996年9月30日以前发生工伤于2004年12月31日前办理退休手续的,不同伤残等级的“补齐”标准为本市上职工月平均工资的90%-75%。
对于2004年12月31日前未办理退休手续的,按照负伤前本人月平均工资的90%-75%,由工伤保险基金按月支付伤残津贴。伤残津贴低于本市最低工资标准的,由工伤保险基金补足差额。
(二)1996年10月1日至2003年12月31日发生工伤尚未达到退休年龄的,按照《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劳部发[1996]266号)和《天津市企业职工工伤范围和保险待遇的暂行规定》(津劳险[1997]37号)以及《关于调整一九九六企业职工工伤保险待遇的通知》(津劳险[1997]188号)、《关于调整一九九八企业职工工伤保险待遇的通知》(津劳险[1998]114号)、《关于调整一九九九企业职工工伤保险待遇的通知》(津劳险[1999]111号)、《关于调整二○○○企业职工工伤保险待遇的通知》(津劳险[2000]155号)、《关于调整二○○一企业职工工伤保险待遇的通知》(津劳办[2001]137号)文件规定的标准核定伤残津贴。核定后的伤残津贴,应以2002本市职工月平工资的75%即865.5元为基数,低于865.5元的,以865.5元为基数的90%-75%标准计发,不足部分,由工伤保险基金补足差额。
十六、对于因工死亡和因工负伤被鉴定为1-4级后死亡的人员,其供养亲属抚恤金按照下列标准执行:
(一)1996年9月30日以前发生工伤的,供养亲属抚恤金计发基数低于本市最低工资标准的,可以本市最低工资标准作为计发基数进行调整,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规定的比例支付。
(二)1996年10月1日至2003年12月31日发生工伤的,供养亲属抚恤金以2003年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作为计发基数,仍按照《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规定的比例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