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漳州市工伤保险实行市级统筹实施意见的通知

时间:2019-05-15 00:37: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漳州市工伤保险实行市级统筹实施意见的通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漳州市工伤保险实行市级统筹实施意见的通知》。

第一篇: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漳州市工伤保险实行市级统筹实施意见的通知

福建建达漳州律师事务所05962959312

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漳州市工伤保险实行市级统筹实施意见的通知

(漳政综〔2010〕184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单位:

《漳州市工伤保险实行市级统筹实施意见》已经市政府第十七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漳州市人民政府 二○一○年十一月二日

漳州市工伤保险实行市级统筹实施意见

为增强工伤保险基金的抗风险能力,保障工伤职工的合法权益,根据《福建省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闽政〔2004〕12号)和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关于印发〈福建省工伤保险实行设区市统筹实施意见〉的通知》(闽人社文〔2009〕32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实行工伤保险全市统筹,是提高工伤保险基金抗风险能力的重要举措,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总体要求。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快建立工作程序规范化、业务标准统一化、抵御风险能力强的工伤保险工作机制。

二、工作目标

工伤保险实行全市统筹,即统一参保范围和对象、统一缴费费率、统一基金管理、统一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统一工伤待遇支付标准、统一业务流程和信息系统。

市级统筹后,工伤保险业务经办暂维持现行社会劳动保险经办机构管理各类企业、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管理非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民办非营利组织的模式,待省工伤保险经办机构改革方案确定后,按省有关规定执行。

三、参保范围和缴费费率

各类企业、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非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民办非营利组织(以下简称用人单位)按属地管理原则(在漳州市的中央企业参加省本级工伤保险的除外)参加工伤保险全市统筹,缴纳工伤保险费,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工伤保险全市统筹后,单位缴纳工伤保险费的数额为本单位职工工资总额乘以单位缴费费率之积。工资总额的构成以国家统计局规定为准。月缴费基数最低不得低于全市上一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年度内缴费基数超过全市上一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00%以上的,按300%征缴,超过300%以上部分不予征缴。全市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以市统计局公布为准。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通知为执行日,执行日之前各县(市、区)的最低和最高缴费基数保持原来的不变。同时,工伤保险实行行业差别费率和费率浮动制度。具体规定按照漳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漳州市财政局、漳州市卫生局、漳州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关于工伤保险费率问题的通知》(漳劳社〔2004〕21号)执行。行业类别难以界定的,参照二类行业的基准费率执行。

全市辖区内所有的建筑施工企业,应当依照《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继续按照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建设局《关于转发福建省劳动保障厅、建设厅〈关于转发劳动保障部、建设部做好建筑施工企业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有关工作的通知〉的通知》(漳劳社〔2007〕249号)要求,依法为农民工(含施工现场所有作业人员)办理工伤保险;对拒绝办理农民工工伤保险的,建设部门不予办理《安全生产许可证》。建筑施工企业为农民工缴纳工伤保险费的数额,按照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建设局《关于调整建筑施工企业农民工工伤保险缴费费率的通知》(漳劳社〔2009〕19号)规定执行,即工程项目总造价的1.5‰。

四、基金管理和人员经费

工伤保险费根据“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的原则筹集,工伤保险基金全部纳入市级统筹统一管理,实行“核定收入任务、收支全额缴拨、基金短收自负、超收适当奖励”的财务管理体制。“核定收入任务”即在省政府下达我市扩面征收任务后,随即由市政府下达各县(市、区)参保扩面和基金征收任务,同时完成参保扩面任务和基金征收任务的视为完成征收任务,否则视为未完成任务;“收支全额缴拨”即当年基金收入全部缴入市级,当年基金支出全部由市级下拨;“基金短收自负”即未完成征收任务的部分由所在县(市、区)政府负担,每年由漳州市劳动保障局、漳州市财政局结算后通过上、下级财政结算直接将短收基金收回,短收基金的计算=基金收入少收数+(扩面任务少完成人数×不少于两个月的人均缴费数)(2010年按2个月计算,以后年度视基金收支情况另行确定);中央苏区县和特别困难县视情况给予适当照顾;“超收适当奖励”即对当年超额完成市政府下达收入任务的县(市、区),由市政府结合其当年基金支出情况,给予适当的经费奖励,具体奖励方案由市劳动保障局和市财政局制定,上报市政府审批后执行。

(一)各县(市、区)工伤保险历年结余资金是市级统筹基金的组成部分,考虑各县(市、区)的实际情况,市级统筹前的基金结余部分,资金暂留在当地,具体金额由漳州市财政局、漳州市劳动保障局根据各县(市、区)基金财务审查结果确认后下文通知。各县(市、区)确需动用历年统筹基金结余的,需经市财政和劳动保障部门批准后方可使用。

(二)市级统筹工伤保险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办法。

实行税务统一代征前,市本级和各县(市、区)工伤保险经办机构暂保留工伤保险基金收入户,各县(市、区)收入户于每月25日前将征收的基金全部上解市级经办机构,市级经办机构收入户于月末将全部基金上缴市财政专户,各级经办机构收入户每月余额应为零。条件成熟时市、县(市、区)经办机构收入户撤销。

实行税务统一代征后,工伤保险缴费收入就地全额缴入市级国库,基金仍按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市财政每月10日前开具支出通知,将基金列入单独的社会保障财政专户。

(三)工伤保险基金支出由市级财政拨付县(市、区)级财政社会保障工伤保险基金专户,市级工伤保险经办机构结合各县(市、区)经办机构支出户基金余额和基金需求,应于每月25日前向市财政提出各县(市、区)下月工伤保险基金支出计划,市财政复核后于次月5日前将基金下拨各县(市、区)财政社保专户。各县(市、区)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向同级财政部门申报当月用款计划。

(四)工伤保险全市统筹后,市级按照规定上解省级工伤保险调剂金。

(五)工伤认定调查核实经费列入市级财政预算,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根据全市工伤认定调查核实的工作情况统筹安排使用;工伤保险经办机构所需的管理服务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

五、工伤认定和工伤保险待遇支付

工伤认定按《漳州市贯彻实施〈福建省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规定》(漳政[2004]综163号)执行。劳动能力鉴定按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建省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的通知》(闽政〔2004〕12号)及漳政〔2004〕综163号规定执行,由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负责全市劳动能力鉴定工作。劳动能力鉴定收费标准按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转发福建省物价局、福建省财政厅〈关于核定全省劳动能力鉴定收费标准的复函〉的通知》(闽劳社文〔2008〕451号)执行。

工伤保险待遇实行统一标准、分级管理。各县(市、区)工伤职工医疗费用支出每例超过六万元的须经当地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审核后报市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审批;各县(市、区)工伤职工经医院建议需转往漳州市境内、外医院就医的须经当地工伤保险经办机构批准。工伤职工需配置辅助器具的按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福建省工伤职工配置辅助器具管理办法(试行)》(闽人社文〔2009〕76号)和《关于印发工伤职工辅助器具配置项目和指导价目(价格限额)的通知》(闽人社文[2009]103号)执行,配置的类型、价格须经当地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审核同意后再安装,超标安装的费用自负。

六、保障措施和工作要求

1、加强管理。工伤保险实行分级管理,市、县两级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分别负责经办本辖区内的工伤保险业务。各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应根据《福建省实施〈工伤保险经办业务管理规程〉细则》,统一规范工伤保险参保登记、基金征缴、待遇支付、档案和财务管理等工作程序和服务标准,做好工伤保险业务经办工作。同时要按照全市“金保工程”的要求,统一规划,加大资金投入,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要求,加快工伤保险软件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维护,实行漳州市和各县(市、区)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工伤保险信息内部网络的对接。

2、时间安排。各工伤保险经办机构2010年11月底前做好工伤保险全市统筹的前期准备工作,2010年底前启动全市统筹。

3、工作要求

组织领导。各县(市、区)劳动保障和财政部门要切实加强工伤保险全市统筹的组织领导,按照本意见的要求抓好落实。

前期准备。在全市工伤保险软件信息系统未建立的条件下,各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应尽力健全参保职工数据库,对历年基金征缴和待遇支付资料进行了分类归档,对暂收、暂付款和欠费进行全面清理,收入户、支出户、财政专户基金要做到账账相符、账表相符。

财务审计。统筹前各县(市、区)的工伤保险基金收入和支出情况,由市、县(市、区)政府牵头,相应成立由劳动、财政、审计等部门为成员的工伤保险清产核资小组,对各县(市、区)工伤保险基金的账务财务进行审查,对各种暂收欠款进行清理,并出具审查报告,审查报告包括完整的资产负债表,各地历年结余的统筹基金(包括历年欠费)等相关内容,上报漳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会同漳州市财政局共同确认。各县(市、区)对参保单位历年欠缴的工伤保险费,要采取措施,加大清理和追缴力度,制定完成欠费清缴工作时间表,市财政安排一定的资金,对各县(市、区)清收上缴的工伤保险历年基金欠费部分,经市政府确认后按1‰的比例给予各县(市、区)奖励,用于相关单位开展工作必要的经费补助。发布部门: 发布日期:2010年11月02日实施日期:2010年11月02日(地方法规)

第二篇:洛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实行工伤保险市级统筹工作的通知

洛政〔2010〕55号

洛阳市人民政府

关于实行工伤保险市级统筹工作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洛阳新区管委会办公室,洛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各有关单位:

为提高我市工伤保险基金统筹层次,增强工伤保险基金抵御风险的能力,根据〘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令第375号)、〘河南省工伤保险条例〙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工伤保险市级统筹工作通知如下:

一、工伤保险市级统筹的方式和内容

实行工伤保险市级统筹后,全市工伤保险工作由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统一管理,市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负责全市工伤保险经办事务,各县(市、区)社会保险中心作为市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的派出机构具体承办本行政区域内工伤保险经办业务。全市

— 1 — 工伤保险实行统一缴费基数、统一缴费费率、统一基金管理、统一待遇发放、统一信息管理。

二、参保范围和对象

全市行政区域内各类企业、不属于财政拨款支持范围或没有经常性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和民间非营利组织、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以下称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参加工伤保险,为本单位全部职工(含农民工)或者雇工(以下统称职工)办理参加工伤保险手续,缴纳工伤保险费。本通知下发前已经将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纳入工伤保险参保范围的地区,按照原有的参保范围继续实施。

三、参保登记和基金征缴

(一)各县(市、区)社会保险中心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用人单位的参保登记、基金征缴、待遇发放和信息管理等工作。市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负责市本级参保单位的参保登记、基金征缴、待遇发放和信息管理等工作。

(二)用人单位应当按时缴纳工伤保险费。用人单位缴纳工伤保险费的数额为本单位职工工资总额乘以单位缴费费率之积。缴费费率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卫生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关于工伤保险费率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2003〕29号)规定执行。

四、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

县(市)行政区域范围内的用人单位,其职工受到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由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委托县(市)— 2 —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进行工伤调查认定。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对县(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工伤调查认定工作进行管理和指导。各县(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于每月5日前将上月工伤案件认定情况报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备案。

城市区范围内的用人单位,其职工受到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由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进行工伤调查认定。

全市工伤职工的劳动能力鉴定工作由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负责。

五、工伤保险待遇标准

工伤保险待遇标准统一按照〘工伤保险条例〙、〘河南省工伤保险条例〙及其他相关规定执行。

六、工伤保险基金管理

(一)工伤保险基金帐户的设立。各县(市、区)社会保险中心保留原有在国有商业银行设立的工伤保险基金收入户、支出户,各县(市、区)财政部门不再设立工伤保险基金财政专户。市本级现有的工伤保险基金收入户、支出户和财政专户直接转为市级统筹管理工伤保险基金的收入户、支出户和财政专户。

(二)工伤保险基金的上划与拨付。各县(市、区)社会保险中心征缴的工伤保险费(含滞纳金)于每月25日前全额上缴至市工伤保险基金收入户,在次月5日前将上月发生的工伤保险待遇支付总额上报市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市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

— 3 — 审核后向市财政部门申报,于20日前将工伤保险待遇拨付到各县(市、区)社会保险中心工伤保险基金支出户。

(三)各县(市)社会保险中心历年工伤保险基金的累计结余,全额上缴市工伤保险基金财政专户。市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根据各县(市)工伤待遇支付额度核定2个月的周转金,下拨到各县(市)社会保险中心工伤保险基金支出户。

(四)市、县(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根据〘河南省工伤保险条例〙有关规定及用人单位参保、基金征缴情况提出工伤预防费使用计划,报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和财政部门审核同意后提取,按规定用途使用。

(五)工伤保险基金应专款专用,接受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审计等部门的监督。

七、工伤保险医疗管理

(一)工伤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的管理。本着合理配臵医疗资源、确保工伤职工及时得到治疗的原则,根据市、县(市)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及辖区医疗机构情况,经各医疗服务机构申请(其中,县(市)区域内的医疗服务机构需经县(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初审),由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对工伤保险医疗机构进行定点资格认定。市、县(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照工伤保险政策与定点医疗机构签订书面服务协议。

(二)定点辅助器具配臵机构的管理。由市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从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确定的辅助器具配臵机构中 — 4 — 选定,并与其签定服务协议。

(三)工伤职工转诊转院的管理。市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确定的转诊机构中选择其全部或部分科室作为转诊机构,并与其签定服务协议。县(市)行政区域内工伤或患职业病职工在统筹地区以内转院转诊,报经县(市)社会保险中心同意;对转往统筹地区以外诊治的,报经市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同意。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与定点医疗服务机构、辅助器具配臵机构和转诊转院服务机构签订的服务协议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管理。

(四)工伤医疗费用审核。治疗工伤发生的符合工伤保险基金支付范围的医疗费用,3万元以下的由各县(市)社会保险中心负责审核;3万元以上的由各县(市)社会保险中心提出初审意见,报市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复核。

八、基础管理工作

按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工伤保险经办业务管理规程(试行)〗的通知〙(劳社厅发〔2004〕6号)及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控制度规定,全市统一规范工伤保险参保登记、工伤保险费征缴、工伤事故快报、工伤医疗、工伤康复、辅助器具配臵、工伤待遇审核与支付、财务管理、基金稽核监督等各项经办业务管理制度和办理程序,使用统一的表格和文书,统一确定企业和职工的编码。

— 5 — 市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与各县(市、区)社会保险中心实行联网管理,使用统一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工伤保险数据集中到市级数据中心,实行统一管理。各县(市、区)不再对工伤保险管理软件进行本地化修改。

九、工作责任

(一)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工伤预防、工伤补偿和职业康复相结合的工伤保险工作体系,努力发展职业康复事业,帮助因工致残者得到康复和从事适合身体状况的劳动。

(二)工伤保险市级统筹后,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按照工伤保险法规、规章,制定和完善相关工作制度和管理办法。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是当地工伤保险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县(市、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是当地工伤保险工作的直接责任人。

(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经办机构、从事劳动能力鉴定的组织或者个人,要严格按照〘工伤保险条例〙、〘河南省工伤保险条例〙有关规定,认真开展各项工伤保险工作。对违反法规规定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纪律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本通知自2010年7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3年。

二〇一〇年七月一日

主题词:劳动

保险

统筹

通知

主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督办:市政府办公室四科

洛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0年7月1日印发

第三篇: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的通知doc.doc

漳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 漳州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的通知

漳政办〔2008〕110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常山开发区,漳州开发区:

《漳州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实施。

漳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八年六月二十三日 漳州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目 录

1、总则„„„„„„„„„„„„„„„„„„„„„„

41.1 编制目的„„„„„„„„„„„„„„„„„„4

1.2 编制依据„„„„„„„„„„„„„„„„„„4

1.3 工作原则„„„„„„„„„„„„„„„„„„4

1.4 适用范围„„„„„„„„„„„„„„„„„„4

2、启动条件„„„„„„„„„„„„„„„„„„„„5

3、自然灾害救助组织体系及工作职责„„„„„„„„5 3.1 市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机构及职责„„„„„„„„5 3.2 市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任务„„„„„„„„„„„6 3.3 市相关成员单位及职责„„„„„„„„„„„„6

4、应急准备„„„„„„„„„„„„„„„„„„„„9 4.1 资金准备„„„„„„„„„„„„„„„„„„9 4.2 物资准备„„„„„„„„„„„„„„„„„„10 4.3 通信和信息准备„„„„„„„„„„„„„„„11 4.4 救灾装备准备„„„„„„„„„„„„„„„„11 4.5 人力资源准备„„„„„„„„„„„„„„„„11 4.6 社会动员准备„„„„„„„„„„„„„„„„12 4.7 宣传、培训和演习„„„„„„„„„„„„„„12

5、预警预报与信息管理„„„„„„„„„„„„„„13 5.1 灾害预警预报„„„„„„„„„„„„„„„„13 5.2 灾害信息共享„„„„„„„„„„„„„„„„14 5.3 灾情信息管理„„„„„„„„„„„„„„„„14

6、应急响动应„„„„„„„„„„„„„„„„„„16 6.1 I级响应„„„„„„„„„„„„„„„„„„16 6.2 II级响应„„„„„„„„„„„„„„„„„18 6.3 III级响应„„„„„„„„„„„„„„„„„20 6.4 IV级响应„„„„„„„„„„„„„„„„„22 6.5 信息发布„„„„„„„„„„„„„„„„„23

7、灾后救助与恢复重建„„„„„„„„„„„„„„24 7.1 灾后救助„„„„„„„„„„„„„„„„„24 7.2 恢复重建„„„„„„„„„„„„„„„„„25

8、附则„„„„„„„„„„„„„„„„„„„„„26 8.1 名词术语解释„„„„„„„„„„„„„„„„26 8.2 奖励与责任„„„„„„„„„„„„„„„„„27 8.3 预案管理与更新„„„„„„„„„„„„„„„27 8.4 预案实施时间„„„„„„„„„„„„„„„„27总则

1.1 编制目的

建立健全应对突发重大自然灾害紧急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规范紧急救助行为,提高紧急救助能力,迅速、有序、高效地实施紧急救助,最大限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维护灾区社会稳定。

1.2 编制依据

依据《福建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漳州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国家有关救灾工作方针、政策和原则,制定本预案。

1.3 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政府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

(3)部门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4)依靠群众,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公益性社会团体的作用。

1.4 适用范围

在我市区域内发生的洪涝、台风、暴雨、干旱、冰雹、冰冻、地震、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风暴潮、海啸、森林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及其他突发公共事件达到启动条件的,适用于本预案。启动条件

出现下列任何一种情况,启动本预案。

(1)发生台风、暴雨、干旱、洪涝、冰雹、冰冻等气象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一次灾害过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某县级行政区域内,死亡5人以上:紧急转移安置1万人以上;倒塌房屋1千间以上。或者在全市行政区域内死亡10人以上;紧急转移安置5万人以上;倒塌房屋1万间以上。

(2)发生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某县级行政区域内,死亡3人以上;紧急转移安置1万人以上: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1千间以上。或者在全市行政区域内死亡10人以上;紧急转移安置5万人以上;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1万间以上。

(3)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视情况启动本预案。

(4)对敏感地区、敏感时间和救助能力特别薄弱的贫困地区等特殊情况,上述标准可酌情降低。

(5)市政府决定的其他事项。

自然灾害救助组织体系及工作职责

3.1 市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机构及职责

市相关专项指挥机构是市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的领导机构,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总指挥,对应灾害种类市级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市民政局主要负责人、市政府相关副秘书长任副总指挥,市相关成员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参与自然灾害救助工作。

市民政局是市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机构,在市相关专项指挥机构的统一领导下,组织开展各类灾害的救助救济工作,指导灾区开展灾后倒塌民房恢复重建工作。

3.2 市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任务

(1)做好非常态下自然灾害的救助、救济综合协调工作。

(2)会商、分析、评估灾区形势,提出对策;协调落实对灾区的支持措施。

(3)听取灾区救灾工作汇报。

(4)收集、汇总、报告、评估灾害信息、灾区需求和救灾工作情况,通报灾情。

(5)协助、指导县(市、区)开展救灾工作。

3.3 市相关成员单位及职责

市民政局:组织开展防灾减灾、备灾救灾和灾后救助救济、恢复重建、社会捐助等工作。

市发改委:协调安排重大救灾基建项目,帮助落实项目建设资金,争取国家以工代赈资金。

市经贸委:组织跨县的应急生活必需品供应,动用市储备商品稳定市场;负责交通运输综合协调;指导灾后电力供应恢复工作。

市水利局:掌握、发布汛情、旱情,组织、协调、指导全市防汛、抗旱、抢险工作,对主要河流、水库实施调度,负责组织指导灾后水利设施的修复。

市公安局:负责灾区的社会治安工作,协助组织灾区群众的紧急转移工作。

市财政局:负责救灾资金安排、拨付和监督检查。

市国土资源局:负责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协助抢险救灾,协调重大地质灾害防治的监督管理。

市建设局:协助制定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帮助、指导灾后房屋和市政基础设施的抗震鉴定、修复、重建等工作。

市交通局:负责救灾人员、物资的公路运输,提供转移灾民所需的交通工具,组织抢修被毁公路。

市无线电管理局:保障自然灾害救助中使用的各类无线电台(站)的通信安全,及时排除无线电有害干扰。

市农业局:负责组织重大农作物病虫草鼠害、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帮助、指导灾后农业生产恢复和灾后自救。

市卫生局:负责抢救伤病员;开展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监测,做好重大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测预警;实施疾病控制和卫生应急处理措施,预防和控制传 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扩散和蔓延,保证饮水和食品卫生;组织心理卫生专家赴灾区开展心理危机干预。

市教育局:帮助灾区恢复正常教学秩序,帮助做好校舍恢复重建。

市林业局:负责重大林业有害生物、森林火灾的监测和防范工作。

市环保局:负责灾区的环境监测。

市广电局:负责抗灾救灾宣传报道和灾区广播、电视系统设施的恢复工作。

市安全生产监管局:负责安全生产事故应急管理和重特大事故应急救援协调、指挥工作。

市统计局:协助分析灾情统计数据。

市物价局:加强价格监督管理,保持市场价格稳定。

市粮食局:负责灾区粮食、食用油供应。

市海洋与渔业局:负责组织协调渔业船只、养殖人员的安全转移与救援工作。

漳州海事局:负责漳州沿海交通运输船舶疏散、海上搜救指挥和救援协调工作。

市气象局:负责气象灾害的实时监测、预警和预报,做好救灾气象保障服务。

市地震局:组织地震现场地震监视、监测,震情分析会商,会同有关部门开展震后房屋安全性鉴定、灾害评估和地震紧急救援。

市科技局:安排重大救灾科研项目。

市通信部门:组织开展灾区通信的恢复重建工作。

市保险部门:负责与灾害相关的保险理赔工作。

南昌铁路局漳州站:负责协调救灾人员、物资的铁路运输,抢修被毁铁路。

漳州军分区:根据地方政府请求,组织协调军队、武警、民兵、预备役部队参加抢险救灾。主要担负解救、转移或者疏散受困人员,抢救、运送重要物资(重点是救灾物资)等任务。必要时,协助地方政府进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市武警支队、消防支队、边防支队、森林支队:负责组织武警部队实施救灾,协助当地公安部门维护救灾秩序和灾区社会治安,协助当地政府转移危险地区群众。

市科协:协调有关学会救灾研究工作。

市红十字会:参加灾区救灾救助,开展社会捐助和现场伤员救治工作。

应急准备

4.1 资金准备

市发改委、市财政局根据市财政预算,安排市级救灾资金预算,并督促县(市、区)政府加大救灾资金投入力度。

4.1.1 按照救灾工作分级负责、救灾资金分级负担的原则,县(市、区)、乡(镇)各级财政应安排救灾资金预算。

4.1.2 市建立自然灾害救济预备金制度,县(市、区)、乡(镇)也应根据实际情况妥善安排自然灾害救济补助资金,用于帮助解决严重受灾地区群众的基本生活困难。

4.1.3 各级政府应根据财力增长、物价变动、居民生活水平实际状况等因素,逐步提高救灾资金补助标准,建立救灾资金自然增长机制。

4.1.4 救灾预算资金不足时,各级财政安排的预备费要重点用于灾民生活救助。

4.2 物资准备

整合现有救灾储备物资和储备库规划,分级、分类管理储备救灾物资和储备库。

4.2.1按照救灾物资储备规划,科学选址,进一步建立健全市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各县(市、区)要按照标准建立和健全救灾物资储备库,在仓储规模、物资种类和数量、应急期间保障能力上达到救灾工作要求。灾害多发乡(镇)要建立健全物资储备库、点。

4.2.2 及时调拨购置救灾帐篷、衣被、净水设备(药品)等救灾物资;建立救灾物资生产厂家、商家名录,签订救灾物资紧急购销协议。

4.2.3 市直各部门和各县(市、区)将所储备的救灾物资报各级救灾应急指挥部备案,以备灾害紧急期间统一调拨。

4.2.4 建立健全救灾物资紧急调拨、运输制度和应急采购、调拨制度。

4.2.5 科学选址,利用学校、广场、公园、敬老院等地点设立避难场所(点),规定转移路线,设置明确标识。2010年底前在全市村(社区)基本建立避难场所(点)。

4.3 通信和信息准备

通信运营部门应依法保障灾害信息的畅通。自然灾害救助信息网络应以公用通信网为基础,合理组建灾害信息专用通讯网络,确保信息畅通。

4.3.1 加强各级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建设覆盖市、县、乡(镇)三级的救灾通讯网络。

4.3.2 依托“数字漳州”政务网,建立部门互通的灾害信息共享平台,提供信息交流服务,完善信息共享机制。

4.3.3 充分发挥各类灾害监测预报系统的作用,建立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灾害监测、预警、评估和灾害应急辅助决策系统。

4.4 救灾装备准备

4.4.1 市直有关部门应配备救灾管理工作必需的设备和装备。

4.4.2 市民政局及各县(市、区)民政局应配备救灾必需的车辆、通讯、电脑、照相和摄像等设备和装备。

4.4.3 乡(镇)应配置救灾专用电脑和传真机等设备。

4.5 人力资源准备

4.5.1 加强自然灾害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建立村(社区)灾害信息员队伍,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4.5.2 建立健全专家队伍。组织民政、卫生、国土资源、水利、海洋、气象、地震、海事等各方面专家,重点开展灾情会商、赴灾区的现场评估及救灾管理的业务咨询工作。

4.5.3 建立健全与军队、公安、武警、消防、卫生、地震等专业救援队伍的联动机制。

4.5.4 培育、发展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队伍。

4.6 社会动员准备

4.6.1 建立和完善社会捐助的动员机制、运行机制、监督管理机制,规范突发自然灾害社会捐助工作。

4.6.2 建立完善救灾捐赠制度,规范组织发动、款物接收和分配以及社会公示、表彰等各个环节的工作。

4.6.3 各县(市、区)和重点乡(镇)都要建立社会捐助接收站(点),健全经常性社会捐助接收网络。

4.6.4 完善社会捐助表彰制度,为开展社会捐助活动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4.6.5 建立健全未受灾区地区对受灾地区、轻灾区对重灾区的对口支援机制。

4.7 宣传、培训和演习

4.7.1 开展社区减灾活动,利用各种媒体宣传灾害知识,宣传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避灾、自救、互救、保险的常识,增强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

4.7.2 市民政局负责组织县(市、区)灾害管理人员的集中培训。县(市、区)负责组织乡镇民政办人员的业务培训。不定期开展对各类专业紧急救援队伍、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组织的培训。

4.7.3 自然灾害多发地区,每年应根据灾害发生特点,适时组织演练,检验并提高应急准备、指挥和响应能力。

4.7.4 有关主管部门根据各灾害种类的特点参与或自行组织培训和演习。

预警预报与信息管理

5.1 灾害预警预报

5.1.1 市气象局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市水利局的汛情预警信息、市地震局的地震趋势预测信息、市国土资源局的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市林业局森林火险和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预警信息、市农业局的生物灾害预警信息、市海洋与渔 业局的海洋灾害预警信息,相关部门要主动及时向市相关专项指挥机构办公室和市民政局通报,并按有关规定发布预警预报。

5.1.2 市民政局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灾害预警预报信息,结合预警地区的自然条件、人口和社会经济背景数据库进行分析,对可能受到自然灾害威胁的相关地区和人口数量及时提出灾情评估意见,向市政府和市有关专项指挥机构办公室报告,同时向有关部门和相关县(市、区)通报。

5.1.3 市有关部门和有关县(市、区)应根据自然灾害可能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大量人员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的预警预报,提前做好应急准备或采取应急措施。

5.2 灾害信息共享

市民政局及时收集、汇总灾害信息,向有关单位和地方通报;各有关单位应主动及时向市相关专项指挥机构办公室报送各类灾害信息。

5.3 灾情信息管理

5.3.l 灾情信息报告内容:包括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灾害造成的损失(包括人员受灾情况、人员伤亡数量、农作物受灾情况、房屋倒塌、损坏情况及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已采取的救灾措施和灾区的需求。

(1)灾害损失情况包括以下指标:受灾人口、因灾死亡人口、因灾失踪入口、、因灾伤病人口、紧急转移安置人口、受淹县城、饮水困难人口;农作物受灾面积、绝收面积、毁坏耕地面积;倒塌房屋、损坏房屋、直接经济损失、农业直接经济损失。

(2)因灾需救济情况包括以下指标:需口粮救济人口、需救济粮数量;需衣被救济人口、需救济衣被数量;需救济伤病人口;需恢复住房间数、需恢复住房户数。

(3)已救济情况包括:投亲靠友人口数量、借住房屋人口数量、搭建救灾帐篷和简易棚人口数量;已救济口粮人口、已安排口粮救济款、已安排救济粮数量,已救济衣被人口;已安排衣被救济款、已救济衣被数量,已救济伤病人口、已安排治病救济款,已安排恢复住房款、已恢复住房间数、已恢复住房户数。

5.3.2 灾情信息报告时间

(1)灾情初报。县级民政部门对于本行政区域内突发的自然灾害,凡造成人员伤亡和较大财产损失的,应在第一时间了解掌握灾情,及时向市民政局和本级政府报告初步情况,最迟不得晚于灾害发生后2小时。对于造成死亡人口(含失踪人口)5人以上或其他严重损失的重大灾害,应同时上报省民政厅。市民政局在接到县级报告后,在2小时内完成 15 审核、汇总灾情数据的工作,向省民政厅和本级政府报告,同时向市相关专项指挥机构办公室通报。

(2)灾情续报。在重大自然灾害灾情稳定之前,市、县民政部门执行24小时零报告制度。县级民政部门每日9时前将截止到前一天24时的灾情向设区市民政局报告,市民政局每日10时前向省民政厅报告。特大灾情根据需要随时报告。

(3)灾情核报。县级民政部门在灾情稳定后,应在2个工作日内核定灾情,向市民政局和本级政府报告。市民政局在接到报告后,应在3个工作日内审核、汇总灾情数据,将全市汇总数据(含分县灾情数据)向省民政厅和本级政府报告,同时向市相关专项指挥机构办公室通报。

5.3.3 灾情核定

(1)会商核定。市相关专项指挥机构办公室组织市民政、农业、水利、国土资源、气象等相关成员单位进行综合分析、会商,核定灾情。

(2)民政、水利、地震等有关部门组织专家评估小组,通过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和专项调查等形式对灾情进行评估,核实灾情。

5.3.4 建立因灾死亡人口台帐、倒塌房屋台帐和需政府救济人口台帐。县级民政部门在灾情核定后,要及时建立因 16 灾死亡人口、倒塌房屋和需政府救济人口(住房恢复重建和生活救助)的花名册,为恢复重建和开展救助提供可靠依据。

应急响应

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救灾工作以地方政府为主。灾害发生后,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根据灾情,按照分级管理、各司其职的原则,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做好灾民紧急转移安置和生活安排工作,做好救灾、灾害监测、灾情调查、评估和报告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损失。

根据突发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等因素,设定四个响应等级。启动响应等级建议和终止建议,由市相关专项指挥机构办公室或市民政局负责提出,报市相关专项指挥机构决定。在市相关专项指挥机构的统一领导下,各成员单位根据响应等级的需要,切实履行本部门的职责。

6.1 I级响应

6.1.1 灾害损失情况

(1)在我市行政区域内,发生台风、干旱、暴雨、冰雹、冰冻等气象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一次灾害过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

死亡50人以上;

紧急转移安置30万人以上;

倒塌房屋10万间以上;

(2)发生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出现下列情况之一:

死亡50人以上;

紧急转移安置30万人以上;

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10万间以上。

(3)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视情况启动本预案。

(4)对敏感地区、敏感时间和救助能力特别薄弱的贫困地区等特殊情况,上述标准可酌情降低。

(5)市政府决定的其他事项。

6.1.2 响应工作。

(1)由市相关专项指挥机构负责人主持会商,相关成员单位参加,对灾区救灾的重大事项作出决定。

(2)由市相关专项指挥机构负责人率有关部门赴灾区慰问灾民,指导救灾工作。

(3)市相关专项指挥机构办公室实行24小时值班,相关成员单位每日12时前向市相关专项指挥机构办公室报告救灾情况。

(4)市民政局全局动员,实行24小时值班,并做好救灾有关工作:接到灾害发生信息2小时内,向市政府、市相关专项指挥机构负责人报告;灾害发生后12小时内,商市 财政局提出下拨救灾应急资金建议报市政府,协调铁路、交通等部门紧急调运救灾物资;组织开展全市性救灾捐赠活动,统一接收管理、分配救灾捐赠款物;协调落实市委、市政府的有关指示。

6.2 II 级响应

6.2.1 灾害损失情况

(1)在我市行政区域内,发生台风、干旱、暴雨、冰雹、冰冻等气象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一次灾害过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

死亡30人以上,50人以下;

紧急转移安置10万人以上,30万人以下;

倒塌房屋5万间以上,10万间以下。

(2)发生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出现下列情况之一:

死亡20人以上,50人以下;

紧急转移安置10万人以上,30万人以下;

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5万间以上,10万间以下。

(3)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视情况启动本预案。

(4)对敏感地区、敏感时间和救助能力特别薄弱的贫困地区等特殊情况,上述标准可酌情降低。

(5)市政府决定的其他事项。

6.2.2 响应工作

市相关专项指挥机构办公室实行24小时值班,及时与有关成员单位联系,沟通灾害信息;组织召开会商会,分析灾区形势,落实对灾区的救灾措施;组织有关部门听取受灾情况汇报。

市民政局实行24小时值班,开展以下工作:

(1)灾情发生后12小时内,派出由局领导带队的救灾联合工作组赶赴灾区,慰问灾民,核查灾情,了解救灾工作情况,了解灾区政府的救助能力和灾区需求,指导地方开展救灾工作。

(2)根据灾区政府或民政局与财政局申请,灾情发生12小时内商市财政局制定救灾应急资金补助方案,报市政府审批后及时下拨到灾区;灾情发生后24小时内制定并完成向灾区紧急调拨救灾储备物资工作,及时协调铁路、交通等部门落实有关救灾物资的紧急调运工作;监督基层救灾应急措施的落实和救灾款物的使用;随时落实市政府紧急救助工作指示。

(3)每2小时与县级民政救灾部门联系一次,必要时可直接与受灾乡镇联系,及时掌握灾情和救灾工作动态信息;接到灾害发生的信息后2小时内编发《重要灾情》,报送市政府和市相关专项指挥机构办公室。

(4)向社会发布接受救灾捐赠的公告,组织开展全市性救灾捐赠活动;公布接受捐赠单位和账号,设立救灾捐赠热线电话,向社会公布灾情和灾区需求情况,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的救灾捐赠;及时下拨捐赠款物,定期对救灾捐赠的接收和使用情况向社会公告。

6.3 III级响应

6.3.1 灾害损失情况

(1)在我市行政区域内,发生台风、干旱、暴雨、冰雹、冰冻等气象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一次灾害过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

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

紧急转移安置5万人以上,10万人以下;

倒塌房屋1万间以上,5万间以下。

(2)发生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出现下列情况之一:

死亡10人以上,20人以下;

紧急转移安置5万人以上,10万人以下;

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1万间以上,5万间以下。

(3)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视情况启动本预案。

(4)对敏感地区、敏感时间和救助能力特别薄弱的贫困地区等特殊情况,上述标准可酌情降低。

(5)市政府决定的其它事项。

6.3.2 响应工作

市相关专项指挥机构办公室实行24小时值班,及时与有关成员单位联系,沟通灾害信息;组织召开会商会,分析灾区形势,研究落实对灾区的救灾救助支持措施;组织有关部门共同听取受灾情况汇报;协调有关部门向灾区派出联合工作组。

市民政局实行24小时值班,开展以下工作:

(1)灾情发生后12小时内,派出由局领导带队工作组赶赴灾区慰问灾民,核查灾情,了解救灾工作情况,了解灾区政府的救助能力和灾区需求,指导开展救灾工作。

(2)根据灾区政府或民政局和财政局申请,在灾情发生后24小时内商市财政局制定救灾应急资金补助方案会,报市政府批准后及时下拨;灾情发生后24小时内完成向灾区紧急调拨救灾储备物资工作,协调铁路、交通等部门落实有关救灾物资的紧急调运工作;监督基层救灾应急措施的落实和救灾款物的使用。

(3)每2小时与县级民政救灾部门联系一次,必要时可直接与受灾乡镇联系,及时掌握灾情和救灾工作动态信息;接到灾害发生的信息后2小时内编发《重要灾情》,报 送市政府,并向市相关专项指挥机构办公室通报;商市相关专项指挥机构办公室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通报灾情和救灾信息。

(4)不定期向社会公布灾情和灾区需求情况;公布接受捐赠单位和账号,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的救灾捐赠;设立救灾捐赠热线电话,受理捐赠事宜;及时下拨捐赠款物,对救灾捐赠款物进行调剂;定期对救灾捐赠的接收和使用情况进行公告,接受社会监督。

6.4 IV级响应

6.4.1 灾害损失情况

(1)某县级行政区域内,发生台风、干旱、暴雨、冰雹、冰冻等气象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一次灾害过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

死亡5人以上,10人以下;

紧急转移安置1万人以上,5万人以下;

倒塌房屋1千间以上,1万间以下。

(2)发生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出现下列情况之一:

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

紧急转移安置1万人以上,5万人以下;

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1千间以上,1万间以下。

(3)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视情况启动本预案。

(4)对敏感地区、敏感时间和救助能力特别薄弱的贫困地区等特殊情况,上述标准可酌情降低。

(5)市政府决定的其他事项。

6.4.2 响应工作

市相关专项指挥机构办公室实行24小时值班,及时与有关成员单位联系,沟通灾害信息;协调有关部门落实对灾区的支持措施,视情况向灾区派出工作组。

市民政局实行24小时值班,开展以下工作:

(1)灾情发生后12小时内,派出救灾现场协调工作组赶赴灾区,慰问灾民,核查灾情,了解救灾工作情况,了解灾区政府的救助能力和灾区需求,指导开展救灾工作。

(2)根据灾区政府或民政和财政部门申请,灾情发生后24小时内商市财政局制定救灾应急资金补助方案,报市政府审批后及时下拨到灾区。如灾区需要,灾情发生后24小时内完成向灾区紧急调拨救灾储备物资。

(3)与灾区民政部门保持密切联系,随时掌握灾情动态信息;组织开展灾情会商、评估,分析灾区形势,提出对策;接到灾害发生的信息后2小时内编发《重要灾情》,报送市政府领导,并向市相关专项指挥机构办公室通报。

6.5 信息发布

6.5.1 信息发布坚持实事求是、及时准确的原则。

6.5.2 重大灾情由市政府统一审核发布,其中水旱灾害由市防汛办发布。涉及军队内容的,送军队有关部门审核。要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简要信息,并根据灾情发展情况做好后续信息发布工作。

6.5.3 信息发布的内容主要包括:受灾的基本情况、救灾的动态及成效、下一步安排、需要说明的问题。

6.5.4 信息发布包括授权发布、组织报道、接受记者采访、举行新闻发布会、重点新闻网站或政府网站等形式。必要时,请新闻办组织协调。

灾后救助与恢复重建

7.1 灾后救助

7.1.1 县级民政部门每年9月和次年1月调查冬春灾民生活困难情况,建立需政府救济人口台帐。市民政局将需政府救济人口等灾民生活困难情况报省民政厅,附分县的调查统计表。

7.1.2 市民政局组织有关专家赴灾区开展灾民生活困难状况评估,核实情况。各级民政部门制定冬春临时救济工作方案。

7.1.3 根据县(市、区)的申请报告,结合灾情评估情况,市民政局会同市财政局提出自然灾害救济补助费分配方 案,经市政府同意后下拨,专项用于帮助解决冬春灾民吃饭、穿衣等基本生活困难。

7.1.4 向社会通报各地救灾款下拨进度,确保救济资金在春节前发放到户。

7.1.5 通过开展社会捐助、对口支援、紧急采购等方式解决灾民的过冬衣被问题。

7.1.6 发展改革、财政、农业等部门落实以工代赈政策、灾歉减免,粮食部门确保粮食供应。

7.2 恢复重建

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坚持“政府主导、分级管理、社会互助、生产自救”的救灾工作方针,灾民倒房重建由县(市、区)负责组织实施,采取自建、援建和帮建相结合的方式,以受灾户自建为主。建房资金通过政府救济、社会互助、邻里帮工帮料、以工代赈、政策优惠等多种途径解决。房屋规划和设计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充分考虑灾害因素。

7.2.1 组织核查灾情。灾情稳定后,县级民政部门立即组织灾情核定,建立因灾倒塌房屋台帐和恢复重建台帐。市民政局在灾情稳定后l0日内将全市因灾倒塌房屋等灾害损失情况报省民政厅,附分县灾情数据统计表。

7.2.2 开展灾情评估。重大灾害发生后,市民政局组织有关专家赴灾区开展灾情评估,全面核查灾情。

7.2.3 制定恢复重建工作方案。市、县根据灾情和实际,制定恢复重建方针、目标、政策、重建进度、资金支持、优惠政策和检查落实等工作方案。

7.2.4 根据县(市、区)政府向市政府的申请报告,结合灾情评估情况,市民政局会同市财政局提出自然灾害救济补助费分配方案,经市政府同意后下拨,专项用于灾民倒房恢复重建。

7.2.5 市民政局定期通报各地救灾资金下拨进度和恢复重建进度,适时向灾区派出督查组,检查、督导恢复重建工作。

7.2.6 民政部门商有关部门制定优惠政策,简化手续,减免税费,平抑物价。

7.2.7 卫生部门做好灾后疾病预防和疫情监测工作。组织医疗卫生人员深入灾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宣传卫生防病知识,指导群众搞好环境卫生,实施饮水和食品卫生监督,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

7.2.8 发展改革、经贸、教育、财政、建设、交通、水利、农业、卫生、广播电视等部门以及电力、通信等企业做好救灾资金、物资安排,组织做好灾区学校、卫生院等公益设施及水利、电力、交通、通信、供排水、广播电视设施的恢复重建工作。保险机构做好理赔资金准备和理赔工作。

7.2.9加强救灾款物管理使用工作,确保救灾款物及时发放到灾民手中,接受社会监督。

附则

8.1 名词术语解释

自然灾害:指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包括洪涝、台风、干旱、冰雹、冰冻、地震、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风暴潮、海啸、森林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

灾情:指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情况,包括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等。

灾情预警:指根据气象、水文、海洋、地震、国土等部门的灾害预警、预报信息,结合人口、自然和社会经济背景数据库,对灾害可能影响的地区和人口数量等损失情况做出分析、评估和预警。.8.2 奖励与责任

对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由市政府表彰;对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中英勇献身的人员,按有关规定追认烈士;对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中玩忽职守造成损失的,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当事人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8.3 预案管理与更新

本预案由市民政局负责管理。预案实施后,市民政局适时召集有关部门和专家进行评估,并视情况变化做出相应修改后报市政府。各县(市、区)根据本预案制定本辖区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本预案由市政府办公室负责解释。

8.4 预案实施时间

本预案自印发之日起生效。

第四篇:漳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公安局《加强养犬管理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

漳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公安局 《加强养犬管理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

漳政办〔2009〕197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漳州、常山开发区管委会,市直各单位:

市公安局制订的《加强养犬管理工作实施意见》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漳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九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加强养犬管理工作实施意见

市公安局

(二○○九年十一月)

加强养犬管理,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区和谐。近年来,社会上无序养犬引发的卫生、环境和治安等问题日益突出。为加强养犬管理,保障公民身体健康和人身安全,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和市容环境,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养犬管理工作的意见》(闽政办〔2009〕146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加强领导

养犬管理涉及面广,治理难度大,需要各级各有关部门密切协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为确保我市养犬管理工作取得成效,市政府决定成立全市养犬管理工作协调小组。

组 长:刘文标 市政府副市长

副组长:肖招鸿 市政府副秘书长

林 斌 市公安局副局长

成 员:黄再升 市农业局副局长

余绍麟 市卫生局副局长

陈文海 市工商局副调研员

陈维福 市执法局副局长

林日德 芗城区副区长

周俊雄 龙文区副区长

郑文全 龙海市副市长

刘达文 漳浦县副县长

施仲达 云霄县副县长

沈义和 诏安县副县长

朱展发 东山县副县长

曾 民平和县副县长

余金武 南靖县副县长

郑明福 长泰县副县长

方龙辉 华安县副县长

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市公安局,负责全市养犬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收集汇总等工作。市公安局治安支队支队长赵永利任办公室主任。各县(市、区)应成立相应的养犬管理组织机构和办事机构,确保养犬管理工作组织领导到位,责任落实到位。

二、职责分工

(一)公安部门:牵头协调养犬管理工作;查处因养犬行为引起的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排除有关部门在开展养犬管理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阻碍依法执行公务的行为等。

(二)农业(畜牧兽医)部门:负责犬类狂犬病的疫苗免疫、监测,发放犬类免疫证以及病犬、犬类尸体的无害化处置等工作;对兴办犬类饲养场和隔离场所,涉犬屠宰加工场所,以及犬类和犬类产品无害化处理场所进行审查,符合条件的发放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对设立从事动物诊疗活动的机构进行审查,符合条件的发放动物诊疗许可证;开展犬类狂犬病防治知识宣传工作等。

(三)卫生部门:负责狂犬病疫情监测及疫情处理;保障人用狂犬疫苗的供应,负责被犬伤人员的伤口处理及狂犬疫苗的使用;配合有关部门开展狂犬病预防控制知识的宣传教育等。

(四)城管执法部门:负责查处因养犬而破坏市容环境卫生的行为;负责查处占用道路、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饲养、经营犬只的行为。

(五)工商部门:负责对涉犬经营单位进行登记;对犬类经营单位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管理;对涉犬经营单位违反工商管理法规的经营行为进行查处;对取得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并符合登记条件的申办犬类饲养场、隔离场所,涉犬屠宰加工场所,以及犬类和犬类产品无害化处理场所和取得动物诊疗许可证的从事动物诊疗活动的机构办理登记注册手续等。

(六)各县(市、区)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科学细化措施,制定具体实施管理办法,依法组织协调本辖区内各相关职能部门和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实施养犬管理工作,开展集中统一专项整治行动,捕杀狂犬、捕捉流浪犬,规范养犬秩序。

三、工作措施

(一)引导群众主动登记。以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以及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为主体,以社区为重点,组织业主委员会或物业服务企业、村(居)干部、志愿者等深入社区,开展养犬知识和文明养犬宣传教育工作,引导群众主动登记,摸清社区养犬底数,做好登记造册。

(二)组织开展养犬情况集中检查。对犬只未实行栓(圈)养管理、不及时清理犬只粪便、养犬干扰他人正常生活、放任犬只恐吓他人或驱使犬只伤害他人等违法养犬行为,依照法律法规进行处罚,强化规范养犬。

(三)组织实施犬类狂犬病免疫。按照《中华人民共人国动物防疫法》的规定,在专项行动中群众主动登记的所有犬只,组织实施狂犬病免疫工作,登记犬免疫率要达到100%。

(四)集中清理街面无主犬、流浪犬。对流浪犬进行集中收容,组织捕杀病(死)犬并及时进行检(免)疫和无害化处理。

(五)集中治理涉犬经营单位。对以营利为目的,在固定场所从事犬只养殖、交易经营的行为进行集中清理,查处无照经营行为;对非法犬类交易市场及犬养殖场予以取缔;对犬医院、犬商店等涉犬单位超范围经营进行检查,规范犬只经营、诊疗活动。

(六)组织集中治理行动。春节前,各县(市、区)要组织集中开展一次犬患治理专项行动,重点解决三个问题:一是犬破坏环境卫生等问题;二是非法犬类交易市场、街面流动无照售犬及犬医院、犬用品商店超范围经营等问题;三是犬伤人、扰民等问题。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养犬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公安部门牵头,各相关职能部门参加的协调小组,协调小组各成员单位都要明确分管领导并确定一名联络员。各级协调小组要定期召开会议,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协调,及时通报情况信息,研究部署工作,建立配合紧密、信息互通、措施有效的工作机制。市协调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加强对本系统养犬管理工作的督促、检查与指导,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对涉及多个部门或具有共性的问题,应及时提请协调小组研究解决。

(二)明确责任,强化治理。各级协调小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协作,齐抓共管,共同做好养犬管理工作。要强化治理,推动规范管理,在执法过程中用足用好《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同时加强对涉及养犬管理工作相关问题的跟进式调查研究,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管理模式,切实提高管理工作水平。

(三)广泛宣传,加强引导。要把宣传教育引导作为加强养犬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地开展 宣传教育工作。要利用基层组织工作优势,充分发挥村(居)委会、社区、物业服务企业以及养犬协会等组织的作用,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开展养犬管理集中宣传日和文明养犬社区行等活动、召开社会各阶层座谈会等形式,加强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团体、各界群众交流沟通;通过电台、电视台、报刊、互联网等宣传途径,加大对违规养犬的危害、狂犬病危害、犬只管理与免疫、被犬咬伤后的处理等知识的宣传力度,教育、引导群众充分认识犬患和狂犬病蔓延的严重危害性,提高群众文明规范养犬的自觉性和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发动群众积极举报违章养犬行为,自觉参与犬类监督管理,形成人人支持、人人参与、人人监督规范养犬的良好氛围。在管理和执法工作中,要把原则性和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教育和处罚相结合,采取“先教育、后处罚,教育为主、处罚为辅”的办法,体现人性化管理,努力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第五篇:关于实施漳州市中小学名师十百千工程的意见

关于实施漳州市中小学名师十百千工程的意见

漳教人[2009]103号

发表时间:2009-5-4 15:56:0

3来源:漳州市教育局

访问次数:1652

各县(市、区)教育局,市直学校: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振兴,教师为本。为进一步打造一批德才兼备、开拓创新的中小学名师,成为支撑我市中小学教育事业发展的领军队伍,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漳州市“科教兴市”战略以及《漳州教育十一五规划》精神,决定实施中小学名师十百千工程。

一、宗旨和目标

根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积极落实教师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全面推进教师教育创新,选拔一批有培养潜质的优秀中青年教师,设立专项资金,采取多种培养方式,开展专项培训。通过培养培训,使他们进一步提高学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并发挥带头和示范作用,逐步成长为我市中小学教师队伍的领军人物,促进我市中小学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立足我市教育发展,力争用5年时间,遴选一批“十佳”名师作为研究型教师培养对象,800名教师作为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2000名教师作为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开展专项培训。至2012年,使全市中小学骨干教师队伍的比例达到10%以上,使每一所中心小学以上的学校至少有一名教师参加市级以上骨干培训,每一所初中和中心小学的每一个学科至少有一位教师参加县级及以上骨干教师培训,形成有一定规模的骨干教师梯队。

二、原则与要求

各县(市、区)教育局及学校要为名师的成长创造条件,提供平台,采取各种措施,立足在岗位中培养,让名师在学习中提升、在实践中成长。

㈠加强师德修养和人文素养。名师应是师德的楷模。每位培养对象要重视自身的师德修养,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教师职业道德的训练,增强教育的使命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和职业观,以高度的政治热情、高尚的道德情操教育学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加强人文素养培养,主动参与人文素养提升的实践活动,学习优秀文化艺术,陶冶情操,增强人文底蕴,塑造人格魅力,成为广大教师的楷模。

㈡学习教育科学理论,提高教育综合素养。教育实践必须要有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每位培养对象要在培养期内完成规定的教育理论书籍的阅读,有一定数量和一定质量的读书笔记、读书随笔,努力提高教育理论水平。㈢参加教育科学研究,提高教改实践能力。要把教育科学理论应用于教育科学研究,指导教学改革实践。每个培养对象都要申报和承担县级以上的教育科研课题,或独立开展课题研究,积极进行教育研究和教改探索,并力争出成效、出成果。

㈣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创新教学方法和工作方法。每个培养对象要增强开拓创新的意识,成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骨干,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活动,创新教学方法和工作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力争在课堂教学、课程改革、学科竞赛、研究性学习、科技创新活动、德育工作等某一方面有所创新,取得一定成绩,形成特色。

㈤开展传帮带,发挥示范作用。每位培养对象都要承担指导和培养新教师和青年教师的工作,在传、帮、带的过程中,树立形象,提高自身的能力。要结合自己的理论学习、专题研究和教育教学实践,积极参加各类专题研讨和送教下乡活动,或开设讲座、举行教学示范课,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切实掌握主持教研活动、阐述教育教学见解和指导教研、教学的能力,发挥带头和示范作用。

㈥开展各类培训,更新技能和知识。每位培养对象要积极参加各类进修、培训和学术经验交流活动,积极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激活教育思维,丰富教育经验,增强教育的感受力、洞察力和想象力。要珍惜每一次学习、考察、交流、研究的机会,积极搜集资料,及时把握教育发展和学科发展的动态,积累理论学习成果和科学实践经验。

㈦掌握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升华教育教学理论的方法。每一个培养对象都要增强经验意识,珍惜自己的教育教学成果,及时积累、总结、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并力求能够将其提炼、升华为教育教学理论,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和特色,写出独具特色和有独到见解的教育教学文章或专著。

三、培养方式 ㈠搭建四个平台

1.开展“十佳”评选活动。每两年一届,组织开展 “十佳”校长、“十佳”名师、“十佳”优秀青年教师、中学“十佳”学科教师等评选,通过师德考核、课堂风采展示、能力评测等以教学比武为主的方式,选拔一批中小学名师。

2.开展送教下乡活动。继续深化“百所城乡小学携手共建共赢”和“百校千师送教下乡”活动,全市中小学优质学校要通过“一携二”或“一携三”的共建帮扶形式,与农村薄弱学校开展共建赢活动。在共建结对子基础上,每位培养对象通过上一节观摩示范课、做一个小型的业务讲座、指导一位农村教师成长的基本模式,积极开展送教下乡活动。

3.开展师德标兵评选。定期组织开展师德标兵评选活动,评选百名市级师德标兵,千名县级师德标兵。4.开展对台合作交流。与台湾地区有关教师教育培训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组织骨干校长、教师赴台培训交流;承接台湾地区部分中小学教师(校长)来漳学习交流,促进两岸教师教育工作的交流与合作。

㈡建设三个基地

1.师范院校培训基地。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和省内、辖区内师范院校为主,建设漳州市教师专业发展创新平台,重点培养研究型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2.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培训基地。各县(市、区)要加大教师进修学校建设力度,在师资配备、资金投入方面优先保证。开展示范性教师进修学校创建工作,至2012年全市建设3所省级示范性教师进修学校,4所市级示范性教师进修学校。县级培训基地重点培养骨干教师。

3.网络培训基地。以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的网络培训平台为依托,建立中小学校长培训平台和教师继续教育平台。加强漳州教育信息网建设,整合全市教育信息资源,建立互联、互通的工作机制,实现优质教师教育资源互联共享。

㈢开展三项培训

名师队伍培训按分级负责、分层培训原则进行,市教育局主要负责研究型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培训,县(市、区)教育局主要负责名师调训及骨干教师的培训。

1.研究型教师培养对象的培训。在全市“十佳”名师中选拔100名年富力强,有发展潜质的优秀中青年教师,作为研究型教师培养对象,与有关师范院校合作,创建漳州市研究型教师导师制培养平台,采用研究性学习与导师指导相结合;在职学习与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训,每期培训周期为2年。主要是提升教育教学理论素养;指导总结经验,提炼、升华为教育教学理论,形成教育教学特色和风格;为其搭建能力、成果展示的平台,让其素质、能力全面、充分地发展,成为教育专家和教学行家。

2.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的培训。选拔800名骨干教师作为市级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对象,由市级培训基地开展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培训班,先进行通识培训,再分学科分专业进行培训。每期的培训周期为1年,集中培训时间为3个月。着眼夯实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基础,全面提高教育科研能力和教学研究水平,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形成自己的个性、风格和特色。

3.骨干教师培训。在全市专任教师中选拔2000名中青年优秀教师,作为骨干教师培训对象。县(市、区)属学校以县为单位,由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组织开展骨干教师培训;市直学校以校本培训为主开展培训,形成一支骨干教师基础队伍。

以上培训的具体实施方案另行制定。

四、培训经费

培训经费以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为主,采取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个人按一定比例分担的办法,多渠道筹措培训经费。市级财政每年从教育费附加中安排150万元用于各类教师培训,县级财政要切实按照教职工工资总额1.5~2.5%的标准核拨教师培训经费,中小学校要按学校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教师培训经费,民办学校举办者也要按本校教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安排教师培训经费,保证培训工作和教师继续教育的顺利开展。

五、培养使用

㈠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要将名师安排在学校教育教学重要岗位上,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名师在省、市等更广阔的平台上施展才华。

㈡经考核优秀的名师列入学校后备干部培养对象。㈢师德高尚、业绩突出的名师,市教育局将推荐作为漳州师范学院聘任的教育硕士生副导师。

㈣建立名师岗位津贴制度,每年按一定标准给中小学名师岗位津贴,所需经费由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统筹解决。

六、工作要求

㈠充分认识实施“名师十百千工程”的重要意义。当前,解决我市骨干教师力量薄弱和骨干教师年龄老化问题十分迫切。“名师十百千工程”是我市推出的中小学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各(县、区)教育局及学校党政领导要增强责任感和危机感,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将名师工程放在突出的位置,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大经费投入,落实好工作。㈡认真做好“名师十百千工程”的组织实施工作。市教育局负责工程的全面组织实施。各(县、区)教育局负责本县(市、区)层面上的组织实施工作,并结合本地情况,制定本辖区名师的培养计划,切实抓好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㈢各学校要将实施“名师十百千工程”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结合“名师十百千工程”的实施,加强本校骨干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培训。要根据本校培养对象的实际,制定具体的培养培训方案,增强培养培训的针对性,要在工作上和时间上给予支持,保证培养对象顺利完成各项学习培训任务。

㈣建立定期考核、科学评估、动态竞争的管理机制。建立名师两年一次的考核制度,实行分类考核、分级管理办法。“十佳”名师由市级考核;学科带头人由县级考核,市级审核;骨干教师由学校和县(市、区)教育局考核。各县(市、区)教育局和各学校要建立培养对象的业绩档案,两年一度,对培养对象履行职责情况、计划完成情况和成长情况,进行综合考核,对经考核不具备培养要求的,应及时调整。具体考核方案另行制定。

漳州市教育局

二○○九年四月二十九日

下载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漳州市工伤保险实行市级统筹实施意见的通知word格式文档
下载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漳州市工伤保险实行市级统筹实施意见的通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