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临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临海市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实施意见的通知
临海市人民政府文件
临政发„2010‟46号
临海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临海市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
实施意见的通知
临海经济开发区、东部区块、临海港区管委会,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政府直属单位:
《临海市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实施意见》已经十四届政府第28次市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年八月四日
(此件公开发布)
资源保障。
三、居住证类型和申领条件
居住证分为《浙江省临时居住证》和《浙江省居住证》两类。
(一)浙江省临时居住证:流动人口办理居住登记时,公安机关应当发给《浙江省临时居住证》;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当事人不要求领证的,可以不发证:
1、未满十六周岁的;
2、拟居住三十日以下的;
3、按照《条例》第八条规定办理居住登记的。
(二)浙江省居住证:流动人口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申领《浙江省居住证》:
1、持有《浙江省临时居住证》,连续居住满3年;
2、有固定住所;
3、有稳定工作;
4、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
5、已在本市区缴纳社会保险费3年以上的;
6、无违法生育子女行为;
7、无行政拘留以上违法犯罪记录。
对投资创业或引进人才的流动人口,根据投资创业或引进人才的流动人口申领《浙江省居住证》评分标准(见附件),无违法生育子女行为、无行政拘留以上违法犯罪记录的,且分数累计达到60分的,可以直接申领《浙江省居住证》。
房。
(二)持《浙江省居住证》的流动人口除可享受《浙江省临时居住证》的待遇外,还可享受以下待遇:
1、按照《临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临政发„2009‟35号)规定,享受政府提供的各类职业技能培训补助。
2、已建立并缴存住房公积金的,在与用人单位终止劳动关系不再在临海就业的,根据本人要求和提供的有效证明材料,其个人住房公积金账户内的缴存余额(包括单位为其等额缴存部分)可一次性支付给本人。
3、持合法生育证件的育龄夫妇,在现居住地生育子女的,可享受生育救助政策。
4、与其同住的子女,可由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有关规定安排接受义务教育。
5、对患有结核病、血吸虫病、艾滋病等传染病的,享受国家规定的免费检查项目和免费治疗项目的费用。
6、与临海市民同等享受市内旅游景点门票免费或优惠的政策。
7、根据有关规定选举或安排适当名额的市、镇(街道)两级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8、可根据相关规定参加当地各种荣誉称号评选,享受相关待遇。
附件:
投资创业或引进人才的流动人口申领
《浙江省居住证》评分标准
一、学历
博士 80硕士 60本科 30大专 10中专(高中)
5二、职称及专业技术
高级 100中级 60初级 30技师 50高级工 30中级工 15初级工
5三、投资和累计纳税
在本市内个人投资实收资本人民币50万元得10分,每增加50万元加10分;
第二篇:临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临海市水域滩涂养殖规划的通知(本站推荐)
临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临海市水域滩涂养殖规划的通知
临海市水域、滩涂养殖规划
为了有效利用水域滩涂资源,促进水域、滩涂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特制订本规划。
一、养殖业概况
临海市地处浙江沿海中部,北临三门湾、猫头洋、南靠台州市椒江、黄岩二区,与台州湾、一江山岛相邻,东西长86km,南北长45 km。所辖面积4021.11 km2,其中海域面积为1819.98 km2,海陆面积比为0.8:1。有0—10m米等深线海域面积为541.38 km2,-10—-20米等深线海域面467.20 km。有淡水水面9万余亩,主要为灵江流域、牛头山水库、沿海片的外塘及上乡片的山塘小山库。总之,地处浙江沿海中部的临海市,海域面积辽阔,淡水资源丰富,气候条件较为优越,盐度、酸碱度、透明度适中,溶解氧充足,水生物资源丰富,饵料资料充沛,大部分宜养水域环境污染程度较轻,具有很好的渔业开发利用前景。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临海的水产养殖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养殖品种结构和生产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优质产品的比例在不断上升,龙头企业和基地建设迈出了可喜的一步,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发挥了资源优势,推进了临海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水产养殖业在大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从我市水产养殖的整体现状来看,还存在以下七个方面问题。一是养殖品种比较单调,养殖结构尚欠合理;二是养殖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程度较低,渔业产业链太短;三是科技跟不上生产需求,养殖水平和技术含量不高。四是苗种来源短缺,品质日趋退化。五是水产品加工业的滞后与养殖生产发展的矛盾日趋明显,加工业已严重制约着养殖生产的发展。六是政府投入不足,养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配套设施跟不上生产发展的需要;七是水域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已经制约了水产养殖的发展。
二、区域布局
根据我市目前的养殖现状和特点,结合渔业区划的三条基本属性(自然条件、生产结构和发展方向),为了充分、合理、有序地开展利用海淡水资源,保护水产生态环境,促进我市海淡水养殖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现把我市水产养殖划分为三大区域。
Ⅰ区——浅海养殖区
浅海养殖指在低潮位以下海域的养殖开发活动。发展浅海养殖的基本条件:水深一般不超过20m,最大潮流流速不超过1.4m/s,有合适的地形、底质,饵料丰富,水体交换畅通,非交通航道、避风锚地等。该养殖区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具有较好的浅海养殖开发条件。本区域主要分布在东矶列岛。养殖现状:目前我市浅海养殖仅有几百亩的紫菜养殖,浅海养殖处于起步阶段,具有很大发展潜力。
发展方向:利用东矶列岛四周良好的水质条件和深水优势,加大资金和科技投入,建立一二个现代化深水潜式网箱养殖示范点,以东矶、田岙、雀儿岙岛为依托,开拓抗风浪海水网箱养殖和贝藻类养殖群,开发大黄鱼、鲷类、石斑鱼、鲈鱼、大菱鱼平 等品种的深水潜式网箱养殖和牡砺、贻贝、海带、裙带菜、扇贝等品种的筏式养殖,发展鲜活鱼、虾、蟹、贝暂养;利用东矶岛良好的岛礁和沙滩条件,大力发展海岛休闲观光渔业;利用头门岛、雀儿岙岛多岛湾和淤泥底质条件,大力发展岛湾围网养殖。该养殖区域是我市今后几年水产养殖的重要发展区域,也是实现临海海水养殖质的飞跃的突破口。根据该区的特点,又可分为三个小区。
Ⅰ
1、东矶岛养殖区:该区位于东矶岛西南面,乌沙头、三门礁以西,小东矶岛以北海域,可开发面积约90公顷,水深5—20米,沙泥型底质,可进行鲍鱼、黄鱼、鲈鱼、大菱鱼平、海带等品种养殖开发。是发展岛礁渔业和观光渔业的理想场所。目前该区还没有开发利用。
Ⅰ
2、田岙岛浅海养殖区:该区位于田岙岛黄夫岙、马鞍屿西边,大骨牌礁以北,竹刀屿、蟹壳礁以南。海域面积约1000公顷,水深2—20米,泥沙型底质,最大流速为0.86m/s,是发展大型深水网箱的理想场所。
Ⅰ
3、头门雀儿岙岛浅海养殖区
该区位于我市头门岛、雀儿岙岛附近海域,面积约600公顷,水深2—7米,淤泥型底质,宜发展浅海岛湾围网养殖。目前已开发了约200公顷,以金海洋养殖有限公司为龙头,主要进行梭子蟹、青蟹、台湾草虾、贝类、藻类等品种的养殖。
Ⅱ区——滩涂围塘养殖区
滩涂围塘养殖区主要指沿海潮是区域以及利用兴修水利海塘内侧等进行养殖开发活动。滩涂围塘养殖在我市水产养殖中占有重要位置,养殖总面积超过2670公顷,产量达到1.8万吨。养殖现状:养殖面积广,总产量大,历史久,群众性养殖热情高涨,但养殖基础设施差,技术落后,品种结构不合理,产品档次低。
发展方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大对道路、进排水设施、浅水引水渠道等的投入,加快改造池塘结构布局,改善鱼塘生产条件。加强围塘滩涂养殖基地建设,走集约化养殖的新路子,提高技术水平,提高产品档次,要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方向发展。
根据该区的地域特性,可分为四个养殖小区,建立三个海水养殖基地。
Ⅱ
1、洞港养殖区。该区位于洞港闸到锅峙山脚,包括已废弃的珠门废盐滩,全区共有可养面积642公顷,其中:
滩涂养殖340公顷,适合养殖的品种为泥螺、蛏子、泥蚶等贝类品种,中高潮区可推广低坝蓄水养殖技术,提高单产和效益。
其中高标准围塘精养池250公顷。主要包括目前已经围垦的洞港二期工程,已由临海市东发水产养殖公司出资1400万元获得30年的使用经营权,目前已建成并进行了养殖,其中标准养殖池2700亩,养殖品种有青蟹、对虾、缢蛏、泥蚶等品种,成为海水围塘养殖示范基地。
Ⅱ
2、红脚岩养殖区。位于我市的东北角海岸,北自长大山、南至红脚岩,岙口形如蟹钳状,底质为粘土质粉砂型,水质条件良好,淡水引处方便。全区共有可养面积795.3公顷(包括石牛鳗坑精养塘),其中:
滩涂养殖600公顷,位于红脚岩二期外,是彩虹明樱蛤苗种自然产生的集散地,可开发230公顷的彩虹明樱蛤养殖基地,也是规划中的三期围垦区。
围塘精养池195.3公顷,主要包括红脚岩二期坝内面积170公顷,附近海域渔业作业鲜饵料丰富,运输方便,底质条件适合中国对虾、长毛对虾、斑节对虾养殖,改造后的围塘是发展鱼、虾、蟹、贝综合立体养殖基地,也是建立海水育苗厂的理想场所。目前已由绿业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列项,规划建设40公顷海水鱼塘、40公顷对虾精养池、80公顷混养池,10公顷育苗场正在规划中。石牛鳗坑精养塘面积共25.3公顷,已进行鱼、虾、蟹、贝等品种养殖,其中兰天养殖有限公司的大黄鱼养殖已成为我市海水鱼类养殖的龙头。
Ⅱ
3、北洋养殖区。该区位于我市北洋坝内外、北起短株山、南至白沙山,全区面积2000公顷,其中:
滩涂可养面积为1000公顷,底质为泥质、泥沙质,有机质含量较丰富,是养殖蛏子、泥螺、沙蚕的主要区域,中低潮区已养殖泥螺、缢蛏;中高潮区可推广蓄水养蛏、文蛤、泥螺;高潮区可开发高涂围塘精养青蟹、虾等品种,也可对大米草进行改作养殖沙蚕,目前已开发高涂围塘养殖100公顷,沙蚕养殖200公顷,泥螺缢蛏养殖500公顷,已成为缢蛏、沙蚕的养殖基地。
废盐滩可改造鱼塘1000公顷,主要指改造已废弃的盐滩,开沟挖渠,建立进排水设施,统一规划布局,减少碱害的互相传播,目前已基本上被利用,但缺少统一规划,档次低,产量低,养殖水平低,市楚升远水产品公司已着手250公顷的沙蚕等水产品出口基地建设,避免了低档次重复建设,提高养殖整体效益。
Ⅲ区——淡水养殖区域
淡水养殖区多为利用池塘、外荡、山塘、河道、水库等水面发展而成的养殖区域,随着养殖经济效益和养殖技术的不断提高,又发展了大片精养鱼塘。主要指改造低洼田,开发小水库精养,稻田养鱼等,因而形成了以山塘小水库为主。精养鱼塘为辅的一个淡水养殖区。其中大中型淡水水域容量多,面积大,大多数均未得到充分开发,属粗放型模式。建立以大中型水库外荡为主的名优水产养殖示范区,形成鳗、鳖、蟹、蚌等名特优新品种的集约化、工厂化养殖;加大实用新品种引进力度和课题项目试点工作;大力发展网箱、网围、网栏的“三网”养殖;总结加州鲈鱼网箱养殖、欧州鳗(中华鳖)工厂化养殖、稻田养殖技术和外荡套养珍珠技术的经验,并加以推广应用;建立新的养殖龙头企业和养殖示范基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临海淡水养殖一次新的飞跃。根据其功能和区域特点,该区可分为五个亚区。
Ⅲ
1、沿海平原养殖区
该区位于临海市东部沿海平原,是我市主要淡水养殖区,全区共有可养淡水面积2.2万亩,其中外荡有有0.87万亩,池塘约1.33万亩。
该构商品经济较为发达,是我市海洋渔业和淡水养殖重点发展区,该区不仅是我市淡水养殖鱼最早的地区,而且是我市鱼苗种繁育基地和河蚌育珠的集中产地,池塘养鱼单产名列前茅。由于外荡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水面宽阔,因而渔区宜发展三网养鱼和珍珠养殖,参照《国家海域管理使用条例》,对全市外荡实行招标落实使用权,引进外地先进的养殖技术和养殖模式,建立淡水名优品种的集约化、工厂化养殖场,近几年重点开发珍珠繁育、养殖、加工、销售一条龙的渔业生产基地和名特鱼类养殖示范基地,促使临海淡水养殖总体水平的提高。
Ⅲ
2、稻田养殖区
该区主要分布沿海平原区和大田平原区,宜发展稻田养鱼面积1000公顷,是发展淡水养殖潜力所在,目前已在连畔乡开展稻田养蟹鳖混养试点,在邵家渡开展稻田泥鳅养殖试点,在此基础上,经过3—5年推广,逐步建立稻田鱼、虾、蟹、鳖混养基地,使我市淡水养殖再提高一个层次。
Ⅲ
3、灵江流域增殖区
该区指灵江流域,包括永安溪和始丰溪两大支流和大田港、义城港,总面积约4.8万亩,该区为开放型水域,属自然捕捞型渔业特征。
发展方向和措施:主要以增殖为主,增殖品种主要有四大家鱼,鲤、鲫、鳊、鲂、中华绒毛蟹、河鳗,适当考虑新品种引进增殖,大田港水域近2000亩水面由于地理环境优越,交通便利,水域定量充足,水质清新,是发展珍珠养殖和名特优商品鱼基地理想场所,宜发展珍珠养殖加州鲈、鲑鱼等名贵淡水鱼示范园区。
Ⅲ
4、大型中型水库养殖区
该区主要指牛头山水库、溪口水库、童辽水库,总水面约1.4万亩,属粗放型渔业。养殖特点:粗放型、捕捞型、单立水平低,品种主要为花、白鲢。
发展方向和措施:由于大中型水库是饮用水的主要水源,无法进行大规模的高密度的网箱养殖开发,只有依靠增殖方式,这样既能改善饮用水水质,又能提高水库渔业单产,增加效益。在水库坝肢区和流域区,利用水库丰富的水资源,良好的水质条件,适当发展名优水产品种的集约养殖和名特品种的苗种繁育基地。在大型水库库湾处,可发展旅游观光休闲渔业,提高水库的综合经济效益。
Ⅲ
5、中西部山塘小水库养殖区
本区位于我市中西部低山丘那个地带,地形条件复杂,以中低山丘陵为主要特色,平均海拔高度在200—500m之间,拥有可养水面5400余亩,到目前为止已基本上得到利用。
养殖特点:生产水平高低悬殊,发展不平衡,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为自给型的渔业区。发展方向和措施:进一步推广山塘小水为“渔业丰收计划”课题成果,提高养殖户的总体养殖水平,提高水库的单产,扩大精养面积,提高养殖户的总体养殖水平,提高水库的单产,扩大精养面积,生产多品种鲜活鱼类,以解决当地人民吃鱼问题。
三、发展思路
针对我市水产养殖区域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根据《渔业现代化发展规划》和《渔业产业经规划》的内容纲要,发展临海水产养殖要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苗种基地建设,调整养殖结构,努力实现养殖品种名优化。
我市海淡水养殖虽然面广量大,但主要品种还是花白鲢、鲤鲫草、蛏子、泥螺等低殖品种(面积产量均占70%以上),名优新品种所占比例甚微。种苗基础薄弱是制约品种结构名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我市只有一家淡水鱼鱼种场,尚自给水足,海水育苗场(厂)还处于空白。水产养殖苗种绝大部分从外地调入,存在着品质不稳定、抗逆性差、病害难控制等缺点;而且一些种类是靠人工环境中少数亲鱼重复地进行近亲繁育而获得的后代的,其子代品质退化严重。因此,一方面要抓好苗种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对已养种养的选育和改良研究,加强对新品种的培育研究,做好鱼种场的扩建和升级工作,加深筹建红脚岩、洞港的海水工厂化育苗厂。另一方面要做好控制低值品种的放养量和放养面积。扩大名特优新品种的放养比例,改善品种结构,努力实现养殖品种名优化。
二是水产养殖坚持走基地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新路子。
基地化、集约化、规范化养殖是水产养殖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也是水产养殖产业优化升级和产业化的必然要求,不仅有利于水产养殖自身的发展,也有利于养殖苗种、饲料、水产药物及水产品贸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充分利用荒滩、咸碱地和低产鱼塘进行重新规划,提高养殖标准,改善养殖环境,形成连片的水产养殖基地。着重发展以下六大基地的养殖。一是做好洞港红脚岩万亩标准化海水综合养殖基地的规划工作。二是抓紧落实市绿业水产养殖公司的红脚岩2000亩高位养殖基地。三是做好洞港废盐滩3000亩低产塘的连片改建工作。四是万亩稻田养殖基地建设。五是北洋缢蛏养殖基地和沙蚕养殖出口基地。六是连畔外荡珍珠养殖基地。要形成规模,创好名牌,树立特色,实现渔业整体效益的提高。
三是加大对水产养殖的投入,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加速实用新品种的引进。
由于各种因素的存在,对水产养殖的投入很少,水产科研、基础设施建设、鱼塘改造等经费严重不足,水产养殖的发展后劲乏力。因此,一方面要加大对水产养殖的投入,政府部门应对养殖环境作总体布局,改善道路、进排水条件,养民应抓紧改建鱼塘结构,加深水位,加固池堤,提高鱼塘载鱼能力;另一方面应加大对水产科技的投入,加强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和进修,增加培训经费;寻求科研合作单位,聘请养殖专家为常年顾问,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步伐;加大适用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力度,提高品种的优化率;建立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和鱼病防治网络体系。
四是大力发展休闲渔业,促进渔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休闲渔业是集渔业、游钓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新兴产业,是传统渔业的延伸和拓展,是渔业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渔业已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亮点。我市休闲渔业起步较早,也曾有过一段发展高潮,但近几年发展缓慢。主要原因是档次低、项目单一,活动空间较狭,没有形成规模。因此,我们应该发挥我市依山傍海的优势,充分利用河网、水库、岛屿的资源,大力发展休闲渔业。主要抓好三项工作。一是在在型水库牛头山水库库湾处,规划一块围网养殖,开辟水上漂流、水中垂钓、山上观景、浅滩享饪品尝等项目。利用旅游景点的知名度,把休闲渔业项目串联成线,整体推出,往往效果颇佳。二是在大田港等近效地区建立城效型淡水钓业中心。三是扩大筹资渠道,制订优惠政策,吸引海内外资金参与开发东矶列岛岛礁游钓观光渔业项目,建立海上游钓基地,让游客尝海鲜、住渔村、体验海上生活的情趣。
五是加快水产加工业的开发,提高水产品综合价值的转化率。
历史以来,我市的海淡水养殖的产品一直以鲜销为主。近几年,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养殖产量的成绩提高,出现了某些品种某一时期的滞销现象,加上养殖品种的退化和养殖周期的缩短,从某种程度上又降低了养殖水产品的品质,价格不断下滑,效益下降,给养殖生产者带来很大损失,严重制约了养殖生产的发展。因此,发展水产品深加工,提高水产附加值已成为当务之急。目前,市政府正在出台优惠政策,扶持一、二个水产品加工企业,使我市水产养殖得到健康发展。
六是推广健康养殖技术,保护养殖生态环境。
随着我国加入WTO进程的日益临近,很多行业管理也将与国际接轨。目前,欧美等国对水产品的进口有很严格的卫生质量标准,我们必须适应国际市场的要求,加强对养殖质量管理,推广健康的水产养殖技术进行生产,主要包括选用优势健康的种苗、健康的饲料、低毒残留少的花物,无污染的养殖水源等;尽可能减少药物和添加剂的用量,应用生物工程技术、免疫技术等解决养殖病害防治,保证养殖水产品的质量达到国际标准的要求,增强我市的水产的出口创汇能力。
控制环境污染,保护养殖生态环境,促进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严格控制污染源,减少工农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量,减少药物使用量;二是对养殖水域进行科学论证和规划,并进行养殖容量的评估,控制放养量和放养密度,减少自身污染;三是严禁电、毒、炸等疯狂滥捕,保护野生水产苗种。
七是改善服务质量,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用好用足市里的优惠政策,转变工作作风和服务态度,克服消极主义、本位主义思想,站在全局角度看问题,吸引投资者开发水产养殖业。特别要加大力度,开发我市的海水苗种基地和深海潜水网箱养殖。有关部门和乡镇要积极支持配合,尽可能为投资者提供用地、用水、用电、道路和通讯等方面的便利;治安管理部门要大力整治周围环境,防止不法分子偷盗、哄抢鱼华、勒索养殖户,为投资者营造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
第三篇: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意见的通知
【发布单位】81502
【发布文号】鲁政发[1998]55号 【发布日期】1998-09-01 【生效日期】1998-09-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农业
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意见的通知
(鲁政发[1998]55号)
各市人民政府、行署,各县(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现将《山东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望认真贯彻执行。
一九九八年九月一日
山东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意见
“八五”以来,我省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种植业所占比重下降,牧渔业份额大幅度上升;粮食产量稳步提高,经济作物大幅度增长;林业由偏重社会效益向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并重的方向发展;畜牧业逐步由耗粮型、高成本的猪饲养为主向节粮型、低成本、高效益、综合饲养的方向发展;水产业初步形成了以渔业为主、多业发展的格局,海洋捕捞业由近海捕捞向远洋捕捞业拓展,实现了以养为主的转变。
全省农业产业结构虽然显著改善,但从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和提高农业的整体水平看,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农林牧渔结构不尽合理。畜牧业、渔业在四业中所占的比重仍然较低,优势不突出。二是各地结构调整大而全,小而全,趋同现象严重。农户信息不灵,盲目发展问题比较突出。各地没有形成较大的、各具特色的产业经济带、经济区,缺乏竞争能力强的主导产业和产品。三是品种结构中优质品种率低,产品质量不高;果品生产中,树种、品种结构不合理,特别是苹果早中晚熟品种结构亟待改善,传统品种改良开发力度不够;水产养殖和蔬菜生产产品档次不高,大宗常规品种产量高效益较低,而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名、优、特、珍、稀品种改良、开发力度不够。四是农产品加工和流通滞后。在全国领先的大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数尚少,许多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产品档次低,在国内外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流通渠道不畅,产销信息不灵,市场体系不完善。五是有些农产品生产大起大落,谷贱伤农、菜贱伤农、果贱伤农等问题时有发生,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为尽快解决上述问题,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促进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现就全省农业结构调整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方针和原则
我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要继续贯彻“决不放松粮食生产,大力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优化配置农业资源,综合发展农林牧渔各业,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使农业成为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基础产业,确保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加速实现农业的商品化、专业化和现代化。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应坚持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基础性作用。要保证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任何时候都不放松粮食生产。努力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确保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加强农业生态保护,发展可持续农业,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要注意农业内部各业及品种之间、农业与整个国民经济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地区之间结构的关系,使各产业之间保持合理的比例,地区之间实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要从实际出发,发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使之尽快转化为产业优势、商品优势,避免低层次的重复。把依靠科技进步贯穿于农业结构调整的全过程,吸纳、接受国内外农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整体素质。
二、二、农业结构调整的任务目标和区域布局
(一)农业结构。根据市场需求,加快发展畜牧业和水产业,促进农林牧渔四业全面发展。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00年达到2370亿元(1995年当年价,下同),2010年3500亿元;2000年农林牧渔四业结构调整为40∶2∶38∶20,2010年调整到30∶2∶45∶23,畜牧、水产两业比重达到68%以上。建设胶东沿海、鲁西北平原、鲁中南山区三个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农业区。
(二)种植业结构。在确保粮食稳定增长的前提下,积极发展优质高效经济作物,稳妥发展饲料作物,使种植业结构逐步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结构转变。粮食与经济作物产值比2000年调整到40∶60,2010年调整到30∶70。
粮食,2000年播种面积稳定在11800万亩左右,总产达到4500万吨,2010年总产达到5000万吨。
棉花,面积稳定在1000万亩左右。
花生,面积稳定在1200万亩左右。
蔬菜,占地面积控制在1000万亩左右。
果品,面积控制在1500万亩左右。
种植业总体布局大体分为四大区域:一是沿海经济发达区。在确保粮油、水果等农产品重要产区地位的同时,充分发挥区位、人才、技术和经济优势,大力发展创汇农业、高新技术农业,使之成为全省外向型农业基地和现代化农业的示范区。二是黄淮海平原开发区。通过改造中低产田,大规模实施综合开发、配套建设,形成以粮棉、畜牧、蔬菜为主的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基地。三是鲁中南山区。要在稳定粮田面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山区丘陵多、名特优稀产品资源多的优势,建设成为富有山区特色的粮食、花生、果品、烤烟等农产品重点产区。四是黄河三角洲地区。要通过全面开发,综合利用,充分挖掘其巨大潜力,建设成为国家农牧渔重要基地和三元种植示范基地。
(三)林业结构。以营林为基础,坚持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相结合,重点建设好沂蒙山区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平原农田防护林、沿黄防护林、治沙造林、淮河太湖流域防护林、济南保泉绿化、黄河三角洲造林绿化及沿京九林业带等九大生态工程,形成山区、平原、沿海、城镇四个绿化体系,建成经济林、速生用材林两个基地。到2000年全省林业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2%,森林覆盖率达到25%,2010年达到30%。在布局上,山区优先发展干杂果,积极抓好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的建设。平原以营造农田林网、防风固沙林为中心,发展林粮间作和四旁植树。沿海和岛屿要因害设防,以防风、防沙、防雾、保护农田和沿岸设施为重点,建成沿海防护林体系。城镇搞好大环境绿化、市区环境美化。
(四)畜牧业结构。加快品种改良,稳步发展猪、鸡生产,大力发展食草型、节粮型畜禽,推进规模化、集约化经营。2000年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8%,2010年达到45%。2000年肉类总产达到700万吨,2010年1000万吨。2000年工业饮料产量550万吨,2010年600万吨。要全面加快牛、羊、猪、鸡等优良品种的普及推广,加强肉蛋奶等基地建设。要发挥优势,突出重点,促进全面发展。加快饲料工业的发展,积极推广青贮氨化、生物发酵技术,提高作物秸秆转化率,发展草食畜禽。发挥资金、技术、市场优势,积极发展高起点、深加工、外向型畜牧业。
(五)渔业结构。大力发展海淡水养殖,加快发展远洋捕捞,搞好水产品的综合加工利用。到2000年,渔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20%,2010年提高到23%以上。2000年水产品总产达到710万吨,2010年910万吨。在布局上,淡水渔业以沿黄、湖泊和大中型水库、坑塘涝洼开发为重点,大力发展“三网”养殖及能够形成自然种群品种的移植增殖。海水增养殖要坚持鱼虾贝藻并举,重点突破海水养鱼。半岛北部沿海重点发展海藻和海水鱼增养殖,其它沿海重点发展虾贝类的增养殖。远洋捕捞继续抓好西非、南北太平洋开发,向印尼、南美和大洋州等海域推进。
三、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
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通过优化资源配置,突出主导产业、主导产品,发展名、特、优、稀、珍品种。全省鼓励发展的产业和产品是:
(一)种植业。粮食:小麦、玉米、大豆、稻谷、优质小杂粮;优质薯类;油料:优质花生;蔬菜:品质好、耐储藏、加工兼用型、无公害、设施栽培和出口创汇蔬菜和食用菌;饲料作物:青贮玉米、苜蓿、籽粒苋等高蛋白饲草;优质水果。
(二)林业。优质干杂果品;花卉、盆景;森林食品、药材、香料;野生动植物保护、种植及自然保护区建设;营林;森林旅游;木片、人造板及木浆造纸等综合精深加工利用。
(三)畜牧。优质高产肉牛、肉羊、奶牛、奶羊、肉鸡、肉免、肉鸭、瘦肉型猪等畜禽及产品;牛羊猪的良种改良;特种畜禽养殖;饲料添加剂原料、预混料、浓缩料生产;高效低毒、无残留兽药产品、微生物制剂。
(四)水产业。外海和远洋捕捞,开发南北太平洋资源,并积极开拓南美、南大洋;高效创汇水产品养殖增值;水产苗种及鱼用饲料生产。水产品精深加工、保健食品及药用品的开发生产。
(五)农副产品加工业。鼓励发展蔬菜、果品、畜牧、水产、林业、粮油等产品精深加工。重点扶持一批资产负债率低、产品市场好、带动能力强的骨干龙头企业。
限制和控制发展的产业产品是:
种植业,稳定蔬菜面积,提高蔬菜单产,限制占用耕地扩大蔬菜面积,控制大路菜生产。
林业,限制劣质干杂果品及其它林产品,严格控制木材采伐和小规模人造板企业生产。
畜牧业,限制产量低、品质差、市场狭窄的畜禽产品;限制发展低效、高残留兽药。
水产业,降低近海捕捞强度;适当控制低值鱼类的繁育和养殖。农副产品加工,限制低效益、低技术含量、污染重、耗费资源高的项目。
四、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
(一)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1.在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中,把粮棉油放在首要位置,坚持市地自求平衡,省内自给有余的原则,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
2.完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稳定粮田面积。采取最严厉措施保护耕地,确保全省耕地面积不少于1亿亩;不断完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全省划定的8000万亩基本农田保护区不得随意侵占。
3.抓好农业开发示范区和商品基地建设。(1)在荣成、桓台等已实现小康的8个县(市),进行农业现代化试点,探索推进农业两个根本性转变,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经验和路子,推动全省农业现代化建设。(2)新建立一批农业商品基地。继续抓好32个商品粮、34个优质棉基地县和67个粮棉大县建设。“九五”期间把商品粮贡献量达5000万公斤、棉花产量15万担以上的53个县全部建成基地县,使全省商品粮、优质棉县分别达到75个、44个,商品粮、棉的贡献量达到全省的75%以上。
4.提高林牧渔业产品产量和质量。切实搞好传统产业的品种更新改造。下决心压缩那些产量高、但质量差的品种,推广高产优质新品种;积极推广粮--经--饲三元结构种植模式,扩大饲料饲草资源,推动畜牧生产的专业化、区域化和规模化。坚持养殖、捕捞、加工并举,以名、优、特、新产品为重点,加快浅海滩涂和内陆水域开发,加快发展淡水渔业和远洋渔业。当前,要以劣质果改造、优质菜上市和优质肉牛、肉羊、瘦肉型猪繁育,作为全省农业结构调整的切入点,切实抓好。
(二)大力扶持名牌农产品,实施名牌战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水平。要像工业部门抓名牌那样,抓好农产品名牌的扶持。各地要将当地的名、优、特产品排出名单,制定具体政策,给予扶持培植,重点在畜牧、果品、蔬菜、水产四大主导产业上下功夫。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发展保护地栽培、反季节生产,促进大众产品高档化,名特优产品优质化,使之升级上档次,形成规模优势,成为省内外的名牌产品,取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提高国内市场的占有份额,进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高出口创汇水平。
(三)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1.进一步培植主导产业,发展特色农业,走专业化、名优化之路。要通过几年时间,培植一批各具特色的经济区、经济带。
2.抓好产业化龙头企业布局,在建设重点龙头企业上有突破。要围绕资源优势和主导产业,有计划地发展各种类型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对原有企业改组、改制、改造,把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壮大起来,防止一哄而起,盲目铺新摊子,搞重复建设。省里切实抓好50家省级龙头企业,组织大型产业集团。各地按照规划,重点抓好500家区域性龙头企业建设。
3.不断健全产业化运行机制,鼓励引导龙头企业采取契约制、合作制、会员制、股份制等形式,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
4.引导广大农民积极兴办各类合作经济组织。推广莱阳、莱芜、宁津等地发展合作经济的经验,力争到2000年在全省初步构建起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框架。
(四)大力培育和开拓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
1.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等环节,进一步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在农产品的集中产区,建立健全一批辐射全国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在鲁南、鲁西蔬菜集散地发展和扩建一批蔬菜专业批发市场;积极发展资金、劳务、信息、技术、生产资料等要素市场建设。加强交通、仓储、冷藏等市场设施建设,逐步形成覆盖全省、辐射全国、走向世界的市场网络。
2.搞好农村流通组织建设。大力发展农民联合运销组织和队伍,鼓励和支持农民进入流通领域。国有商业系统和供销社,要积极转变经营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在城乡建立销售网点,在市场竞争中发挥主渠道的作用。
3.加强市场销售网络建设。各地要尽可能采用先进通讯手段,尽快建立信息网络,为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引导农民按市场确定生产经营。
4.切实搞好农产品生产销售信息服务。省计委安排一定基本建设经费,健全完善全省信息服务网络,把农业结构调整纳入以市场信息为导向的轨道上来,逐步实现农产品生产、经营、加工、销售过程的信息化。
(五)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加强农业科技攻关,增加农业科技储备,抓好良种产业化工程。省里继续安排专款,用于作物、畜禽、水产良种的研制、引进、示范。完善首席专家负责制,确保小麦、玉米、棉花、蔬菜、肉牛、瘦肉猪、水产、林果等十大攻关示范样板工程顺利实施。重视和加强农业科技攻关,增强科技储备,为农业科技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2.加快现有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使之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广泛推广间作套种、冬季农业、旱作农业、节水灌溉、保护地栽培、配方施肥、组培脱毒、病虫害综合防治以及先进农业机械等适用技术。要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健全科技服务网络。认真落实“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计划”,抓好农业高新技术项目的实施,不断提高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
3.把发展持续农业提到重要位置。按照国家规定,采取综合措施,杜绝农业污染和海洋污染,防止农业生态的恶化,保护好农业的土地、水利、品种等资源。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的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
4.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切实抓好农科教结合,广泛开展对农民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农村传授科技知识,结合实施“绿色证书”工程、科技教育工程和百万农机手培训,对农民进行一技一训,一业一训,实现“九五”期间把全省青壮年农民普遍培训一遍的目标。
(六)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1.以治水为重点,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坚持兴利和除害两手抓,单项治理和综合开发相结合,抓好抗旱、防涝、蓄水、引水、节水,全面提高水利设施建设的综合效益。
2.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以增产粮棉提高效益为中心,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加快实施两大跨世纪工程(海上山东建设和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抓好黄淮海平原和黄河滩区农业开发,南四湖、东平湖开发。争取用5年左右的时间,使开发区基本建成现代化农业样板区。
3.以主要农作物和主要生产环节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力推广节本增效新技术,继续发展高效适用的农业机械,特别是注重发展集体与合作所有的大中型农业机械,实现农业机械的科学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搞好农艺农机结合,使我省主要农作物的主要生产环节到2000年实现机械化作业。
(七)加强领导,形成合力,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顺利实施。
1.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当前大多数农产品由卖方市场进入买方市场,价格下滑,农民增收减缓的新形势,抓住机遇,积极主动地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把结构调整当作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振兴农村经济,确保农产品稳定增长和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的重要措施来抓。2.改革旧的农业管理模式,正确处理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的关系,强化市场在结构调整中的主导作用。结构调整是一动态过程,要引导农民和合作经济组织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使产品和产业结构适应市场的变化。
3.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各地要增强全局意识,自觉服从国家的宏观经济发展要求和统一规划,执行国家产业政策,科学决策,避免盲目发展,重复建设。要立足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把着力点放在县级,因地制宜地搞好农业结构调整。
4.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农民进行结构调整。通过信息引导和政策引导,搞好试验和示范,依靠典型带动农民自觉地进行结构调整。充分发挥农业综合部门和专业部门的职能作用,搞好组织协调,动员各方面的力量支持农业结构调整。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瑞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瑞安市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
瑞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瑞安市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
各片区管委会,各乡、镇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瑞安市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已经市人民政府第34次市长办公会议通过,现予印发,望认真组织实施。
二OO一年三月六日
瑞安市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意见
为实施建设现代化新瑞安导向战略,加快我市城市化进程,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促进我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特制订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十五大精神为指针,围绕建立现代化中等城市的目标,进一步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尽快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户籍管理制度,改变二元户籍结构,实现一体化管理,使户籍登记能够如实反映公民的居住和身份状况,逐步消除因城乡分割造成的公民在经济、社会生活中权利和义务的不合理状况,促进我市城镇人口集聚,加快我市城市化进程。
二、改革目标和原则
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到2005年,瑞安市总人口达到124.5万人左右,城市化水平达55%以上;其中,在瑞安中心城区(包括安阳镇、新闻建设管委会、经济开发区)集聚人口21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90%以上;莘塍镇集聚人口8.5万人,城市化水平90%;塘下小城市集聚人口17万人,城市化水平80%;飞云镇集聚人口8.5万人,城市化水平70%;马屿镇集聚人口6万人,城市化水平70%。
改革的基础原则是:
(一)实行按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原则;
(二)城镇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原则;
(三)村级集体资产性质、归属不变的原则;
(四)注意户籍改革要与我市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其他方面工作衔接配套,整体推进。
三、实施范围
按程序上报省公安厅批准,首批争取在我市中心城区和莘塍、塘下、马屿、飞云四镇的建成区进行户改,以后在龙湖、陶山、湖岭等建制镇逐步推开。
四、改革内容
(一)按照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原则,本次户籍制度改革之前已办理的地方城镇居民户口、蓝印户口、自理口粮户口、渔场、林场、农场性质户口等,要在清理整顿的基础上,对其中符合在城镇办理城镇常住户口条件的,应统一登记为城镇居民户口;对不符合条件的,要动员其将户口迁至原籍或现居住地。
(二)建立与户籍制度改革相适应的粮籍关系管理制度。根据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对城镇居民户口的粮食供应实行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相结合的办法,即在正常年景以市场调节为主,粮食部门保障供应,供应价格随行就市;当市场粮食供求形势发生较大变化,市场粮价出现较大幅度波动时,根据地方政府的指令,动用储备粮和粮食风险基金,进行适时调节,以保障供应,稳定粮食价格。
(三)逐步建立适应人口流动的社会保障机制。以市场化、社会化为方向,加快建立以养老、失业、医疗保险为主体,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覆盖城乡的统一社会保障体系。进城农民按不同的从业情况参加社会保险,建立个人帐户。
(四)对已经完全纳入城市建成区,基本没有纯农业用地或只存少量农业用地的村,可实施“撤村建居”的改制;原集体资产可通过量化,变村民为股东,组建股份制的经济实体,其经
营所得按股份分红;对由村集体资产改制的经济实体,在经营方面予以政策扶植,并在一定期限内予以减免税费的优惠。
五、落户条件
下列农村户口的人员,在这次户改实施范围以内有合法固定住所和稳定非农职业或者已有稳定的生活来源的,可以办理城镇居民户口:
(一)在户改城镇经商务工兴办第二、三产业的人员,以及随其共同居住生活的直系亲属;
(二)户改的城镇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聘用的工作人员、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及随其共同居住生活的直系亲属;
(三)在户改城镇购买商品房或合法自建房屋的及随其共同居住生活的直系亲属;华侨、港澳台同胞经批准在户改城镇购买商品房或者合法自建房所需照顾入户的内地亲属;
(四)在户改城镇投资兴办实业的外商的国内亲属和华侨、港澳台同胞的国内亲属;
(五)生活投靠户改城镇居民的直系亲属;
(六)在户改城镇范围内居住的农民,土地已被征用,需要依法安置的,可以办理城镇居民户口;
(七)其他具备在户改城镇落户条件的人员。
六、待遇和义务
(一)经批准在户改城镇落户人员登记的户口,户口性质为城镇居民户口。已办理落户手续的人员与当地原有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和义务。当地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单位应当同对待当地原有居民一样,对他们的入学、就业、参军、安置、户籍迁移、粮油供应、社会保障、计划生育等一视同仁。
(二)集体资产所有权归属不变,已转为城镇居民户口的原农民,永久享有原村集体资产所有权。在进行撤村建居试点过程中,不得以任何形式平调村级集体资产所有权。
(三)进城落户的农民按“自愿、有偿”的原则,可依法进行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其合法取得农民集体所有的宅基地可以由所在村给予适当补偿后收回,也可以依法进行转让、出租、转包、抵押等流转活动;其所承包经营的土地和自留地可以转包给他人经营,也可以退回给村集体组织或拆成股份转入集体经济组织。
(四)计划生育政策实行短期过渡。通过这次户改,村民转为居民后,三年内继续执行原村民计划生育政策。
七、办理程序
本次户籍制度改革提倡整村进行户改,以村为单位集体办理手续。
整村户改的行政村,要提供以下材料:申请报告;要求“农转非”人员名单(以户为单位)。具体办理程序:
(一)本村要求“农转非”的村民以户为单位,由村委会统一登记,打印成花名册,并由村委会填写统一格式的申请表。
(二)具体“农转非”人员名单由公安局派出所户籍底册核对无误,镇人口集聚办公室审核盖章后,上报市城镇人口集聚办公室。
(三)市城镇人口集聚办公室牵头组织有关部门现场会审。
(四)会审同意后由市城镇人口集聚领导小组办公室发文,公安局户政办理中心和粮食局粮籍办理中心办理落户手续。
(五)外来户以户为单位向现在居住地的居委会或村委会提出申请,并提供原户籍所在地派出所证明、居民身份证、房产证明、务工证明或工商营业执照等,由居委会或村委会统一汇总,经镇人口集聚办公室审核后,上报市城镇人口集聚办公室。
八、组织领导和实施要求
(一)户籍制度改革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情况复杂,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必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市城镇人口集聚领导小组要牵头组织有关部门认真做好户改的审批办理工作。各有关镇要相应成立镇人口集聚领导小组,负责宣传发动和审核工作。
(二)公安机关是户籍管理的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认真把好审批关;严格执行按照居住地登记户口原则和以户为单位办理的原则,防止产生新的人户分离,坚持人户一致,杜绝空挂户。
(三)市人武部和市计划、粮食、财政、教育、劳动、人事、民政、计划生育、房管等部门要积极支持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加强联系,密切配合,保证这项工作顺利平衡地进行。
部门名称: 户政科
联系电话: 0577-65855216
e-mail:
职责: 负责全市户籍、居民身份证、边境通行证及公安基层基础工作;负责指导或办理全市常住人口的登记、迁移、注销、变更、农转非、户籍改革、人口统计等工作;组织实施与指导对全市暂住人口、重点人口、高危人群、出租房管理、门牌编制管理等工作;审核、指导征兵、招收飞行员的政审工作;管理边境管理区通行征的签发工作;负责全市人口信息计算机管理,对公安派出所的业务基础工作进行指导、监督、服务和等级评定。负责指导全市平安社区创建活动;指导全市治保会、协警队伍等治安保卫组织的建设;负责暂口管理协警员的绩效考评、业务培训等工作。
第五篇: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苏州市居住证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苏州市居住证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苏府规字〔2011〕4号)
各市、区人民政府,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太仓港口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
《苏州市居住证管理暂行办法》已经市政府第68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苏州市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三月二十九日
苏州市居住证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保障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居住登记和居住证的申领、发放、使用等相关服务与管理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居住的非本市户籍人员应当按照本办法规定申报居住登记及申领居住证。
第四条 公安机关是居住登记及居住证管理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居住登记和居住证办理、制作、发放以及居住信息管理与保护等相关工作。
发改、教育、民政、司法、财政、人社、住建、交通运输、卫生、人口计生、工商等相关部门,应当根据各自职责做好非本市户籍人员服务和管理的相关工作。
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以及其他组织,应当协助做好非本市户籍人员服务和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五条 公安机关根据本市实际情况和便民原则,可以委托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居住房屋出租管理办公室、流动人口服务中心、综治工作中心、行政服务中心或者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从事居住登记、居住证受理、发放及持证人住址变更等辅助性工作。
公安机关和受委托从事居住登记、居住证受理、发放及持证人信息变更等辅助性工作的组织统称为受理机构。
公安机关应当在本辖区内通过公告等方式告知居住登记及居住证的办理方式和办理地点。
第六条 市政府电子政务主管部门指导、协调相关部门完善信息系统,督促相关部门做好非本市户籍人员信息的采集、管理、维护和更新工作。
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非本市户籍人员服务和管理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将制作居住证所需费用以及非本市户籍人员服务管理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第二章 居住登记
第八条 非本市户籍人员应当自到达居住地之日起7日内,持本人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明向居住地受理机构申报居住登记,填写《苏州市流动人口居住信息登记表》。
第九条 用人单位或者学校为非本市户籍人员提供住所的,由用人单位或者学校到非本市户籍人员集中居住地受理机构申报居住登记,也可以通过互联网系统申报居住登记。
前款规定以外的人员由本人到居住地受理机构申报居住登记。
第十条 房屋所有人、承租人或者房屋中介机构为非本市户籍人员提供居住条件的,应当督促居住人员申报居住登记;居住满7日仍未申报居住登记的,房屋所有人、承租人或者房屋中介机构应当向居住地受理机构报告居住人员的情况。
第十一条 下列非本市户籍人员按照如下规定申报居住登记:
(一)在旅馆及其他可供住宿的经营性服务场所内住宿的人员,按照有关规定办理住宿登记;
(二)住院就医人员办理住院登记;
(三)流浪、乞讨等居无定所的人员,按照有关规定由相关部门负责登记。
第十二条 公安机关应当拓展非本市户籍人员居住登记信息采集方式,开通电话、传真、网络等申报渠道,方便非本市户籍人员和有关单位申报居住登记。
第三章 居住证办理
第十三条 居住证一人一证,短期居住证和居住证式样一致。首次申领居住证不收取费用。
年满十六周岁,拟在居住地居住半年以上的非本市户籍人员,应当申领居住证;拟在居住地居住一个月以上至半年的非本市户籍人员,应当申领短期居住证。未满十六周岁的非本市户籍人员,可以依照本办法的规定申领短期居住证、居住证。
第十四条 申领居住证的人员,应当到居住地受理机构办理申领手续,并提交下列证明材料:
(一)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明;
(二)固定居住处所证明材料;
(三)居住地就业或者就学等证明材料。
不满49周岁的已婚女性应当提供《婚育证明》或者《苏州市非户籍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卡》;携带未满16周岁子女的,还应当出示子女户籍证明或者户口簿。
未成年人应当由其监护人或者监护人委托的其他人办理申领手续。
第十五条 受理机构接到办理居住证申请后,对材料齐全的,应当受理,并出具回执;对材料不齐全的,应当告知需要提交的材料。
申请材料经审核不符合要求的,公安机关应当在7个工作日内书面告知申请人;符合要求的,公安机关自受理申请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核发居住证。申请人应当持回执到受理机构领证。第十六条 用人单位应当在与非本市户籍人员建立劳动关系之日起30日内,督促其申领居住证或者办理居住证信息变更。
第十七条 已满十六周岁的非本市户籍人员,在居住地居住满30日仍未申领居住证的,为其提供居住条件的房屋所有人或者承租人应当督促居住人员申领居住证。
第十八条 居住证持有人的姓名、居民身份号码、户籍地址等重要信息发生变更影响使用功能的,应当自变更之日起3日内到受理机构换领居住证。
居住证持有人居住地址、工作单位、政治面貌、婚育状况等登记信息发生变更的,应当自变更之日起10日内到现居住地受理机构办理变更登记。
第四章 居住证使用
第十九条 居住证是非本市户籍人员在居住地居住和享有居住地公共服务的证明。
居住证持有人在享受公共服务机构提供的公共服务时应当出示居住证。
第二十条 相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充分研究、开发并逐步完善居住证使用功能。
公共服务机构和商业服务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时,应当为居住证持有人提供服务便利。
第二十一条 居住证持有人在居住地居住期间可以享有下列权益:
(一)按照规定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并享受相关待遇;
(二)按照规定安排接受义务教育的子女入学;
(三)按照规定享有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等服务;
(四)按照规定享有传染病防治和儿童计划免疫保健服务;
(五)按照规定参加职业技能培训;
(六)按照规定申领机动车驾驶证、办理机动车注册登记手续;
(七)按照规定参加居住地社区或者物业服务企业的有关事务管理;
(八)符合户籍准入政策规定的,可以申请登记为户籍人口;
(九)享有本市规定的其他待遇。
第五章 居住证管理
第二十二条 居住证应当每年签注一次。短期居住证半年内经签注可以转换为居住证。第二十三条 居住证持有人应当自居住证签注有效期届满前30日内到现居住地受理机构办理居住证签注。逾期不办理签注或者不如实提供签注信息的,自动中止其居住证使用功能。
居住证中止使用功能后,可以按照本办法申请重新启用原居住证,连续居住时间从重新启用之日起计算。
第二十四条 公安机关和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应当完善流动人口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和居住证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信息保护等级、信息查询与使用授权、信息安全管理等制度。
第二十五条 相关部门应当将采集的非本市户籍人员信息通过政务网平台实现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
居住证持有人使用居住证办理各项行政业务手续后,相关部门应当及时将业务办理信息反馈至居住证信息管理系统。第二十六条 居住证遗失、损坏的,居住证持有人应当及时申请补领或者换领。补领或者换领居住证,应当缴纳证件工本费,工本费标准按照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七条 单位和个人应当真实、准确提供居住信息、材料,不得提供虚假信息或者虚假材料。
第二十八条 公安机关依法可以查验办理单位和个人的居住登记与居住证的办理情况。第二十九条 国家行政机关、其他履行法定职责的单位和个人在履行法定职责时可以查询、使用与其履行职责相关的居住信息。查询、使用居住信息应当符合相关规定,相关单位应当予以配合。
居住证持有人可以向公安派出所或者行政服务中心查询本人的居住信息,公安派出所和行政服务中心应当按照信息查询相关规定提供服务。
第三十条 相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对居住信息采集、使用、管理过程中所获悉的信息应当予以保密,不得擅自披露,不得进行买卖,不得用于法定职责或者使用授权以外的用途。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处罚。
第三十二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处罚法》第五十二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一)伪造、变造或者买卖居住证的;
(二)买卖或者使用伪造、变造的居住证的;
有前款所列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 相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履行本办法规定的相应职责或者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索贿受贿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四条 外国人、无国籍人和香港及澳门特别行政区居民、台湾地区居民不适用本办法。
持有《姑苏英才服务卡》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居住证》的人员不另行申领居住证,除享受规定的人才优惠权益外,同时享受本办法规定的权益。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实施前已依法申领暂住证的,在暂住证有效期内可继续使用,也可免费申领居住证。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自2011年4月1日起施行。
发布部门:苏州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1年03月29日 实施日期:2011年04月01日(地方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