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区城管局关于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思考
区城管局关于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思考
——关于宜兴市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向乡镇延伸
一、基本情况
我区现有建制乡镇7个(其中郊区镇3个),历史形成的自然集镇16个,国土面积1645平方公里(含中心城区),非中心城区人口18万,每镇平均辖人口2.5万多人。
(一)管理模式
宜兴市城管执法局向各建制镇(区)派驻执法中队,管理模式为“垂直领导、双重管理”。所谓“垂直领导”,一是执法中队为市局的派出和下属机构;二是中队领导班子和重要管理人员直接由市局派出;三是市局对各中队实行统一管理、指导和监督,并对其行为负完全责任。所谓“双重管理”,一是中队领导的人选由市局商属地党委后任命;二是中队的执法人员由市局会同属地,向社会公开招聘、择优录取,工资由属地财政负担;三是中队的办公用房和设备、执法车辆和器材等由局、镇(区)共同保障。这样形成了条抓块管、上下协同的联动管理机制。
(二)执法权限
各执法中队的执法权限,基本是按照省政府法制办核准的九项职责设定。一是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可以强制拆除不符合城市容貌标准、环境卫生标准的建筑物或设施);二是城市规划管理;三是城市绿化管理;四是市政管理;五是环境保护管理;六是工商行政管理(主要是对室外无照商贩的行政处罚权);七是公安交通管理(对侵占道路和燃放烟花爆竹的行政处罚权);八是食品卫生、医疗机构管理(主要是对无证室外摊贩、无证室外诊疗的行政处罚权);九是营业性演出和新闻出版管理(主要是对无证营业性演出和未经许可在室外从事出版物经营的行政处罚权)。目前,这九项职能在各镇(区)基本得到履行,但受城镇管理客观条件制约,尤其是城镇停车基础设施滞后和不良习惯的影响,一些乡镇停车管理、烟花爆竹燃放管理还有待进一步推开。
二、宜兴特色
在向乡镇延伸城管执法权的过程中,一方面,他们恪守法律和政策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另一方面,他们结合宜兴当地的实际,创造性和建设性地开展工作,形成了一些具有“宜兴特色”的做法。
(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宜兴市在推行城管执法向乡镇延伸过程中,始终明确这样的宗旨:紧紧围绕全市工作大局,紧贴城镇经济社会发展这一中心。实际上,这样的大局与中心,与属地党委政府工作的重心、居民群众关注的热点是有机统一的,因此,他们始终把促进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推行城管执法向乡镇延伸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群众的呼声与要求作为第一信号,把镇(区)容貌环境秩序改善的实际效果以及居民群众对属地城管执法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和检验该项工作的重要标准。
(二)实行“六个统一”
为了增强素质、树立形象、提高执法水平,他们从推进城管延伸的伊始就实行“六个统一”,即统一组织机构、统一中队建设、统一执法要求、统一管理标准、统一队伍管理、统一考核监督。为了保证这“六个统一”,他们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措施。例如为了保证执法的统一,他们规定了各中队使用市局统一制式的法律文书;统一行政执法程序;统一行政处罚中的自由裁量幅度。为了便于统一中队建设,他们规定全市统一配备工作服、执法装备、办公用房等设施。为了便于财务监督,他们规定在属地财政所领用省统一的罚没票据,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三)组织体系完善
各属地镇(区)成立镇级城市管理委员会,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负责部署总体工作,协调解决难点问题。专门发文明确中队为属地城管执法主体,列入属地机构序列。选优配强派驻中队领导班子,组建独立的党支部,强化基层班子的战斗堡垒作用。
(四)考核激励机制缜密完善
为了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工作责任心、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提升城管执法质量和队伍素质,他们对各中队和队员实行了较为细致缜密的考核激励机制。
考核分为两个层次进行。对中队的考核内容有队伍建设、业务工作、规范执法、信息上报、信访工作、内务管理共六个大的方面,实行百分制。中队月度考核分值连续两个月排末位或低于80分的,由局分管领导对中队领导班子进行诫勉谈话;发生严重违纪行为或重大工作失误的,给予黄牌警告。连续三次或半年累计四次排名末位的,中队负责人调离岗位。全年受到两次以上黄牌警告的,按干部管理权限及任职情况对中队班子成员作出调离、免职或解除聘任处理。对各中队队员的考核,由各中队制定考核标准并负责执行,也是采用百分制。各中队必须每天对队员进行考核,每天晨课进行点评,对每位队员考核中存在的问题和加减分情况记入评分卡。月度考核分值上墙公布。每月、每季评出“优胜队员”,给予奖励;每年评出“优胜队员”,给予重奖(奖励包括发放奖金和外出培训深造)。累计三次排名末位的,进行离岗培训学习。全年两次参加离岗培训的,年终考核为不称职,进行相应的处理。2009年,共有2人被诫勉谈话,2人被劝退。
(五)以人为本、有情执法 市城管执法局向各镇(区)派驻中队后,要求各中队和队员在执法过程中,要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考虑弱势群体的实际困难,有情执法、文明执法。部分群众摆难设点是为了谋生,各中队在执法中既要考虑“面子”,又要考虑“肚子”,堵疏结合、以疏为主,管罚结合、以罚为辅,统一规划、合理引导,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杨巷中队针对布满街头的露天烧烤和流动摊点,在征得镇党委政府的同意支持后,专门辟了一块地,搭建了敞棚,统一安置入场经营,既解决了摊主的生活出路,又使全镇的容貌环境大为改观。和桥中队则对全镇的摊点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并进行统一管理,既使摊主生路不断,又方便了群众,同时又不影响镇容环境和交通。
三、成效明显
宜兴市推行城管执法向乡镇延伸一年多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属地镇(区)的容貌环境为之一新,达到了“领导放心、群众认可、上下满意”的预期效果。
(一)实现了机制长效化、管理常态化
在城管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向各建制镇延伸之前,属地政府为了加强镇容环境的管理,成立了诸如城监中队之类的队伍。但这类队伍缺乏执法主体资格,权力的合法性也不充分,在执法过程中难以展开手脚,对一些违法违规问题不能理直气壮地进行处理,长期处于尴尬状态。在城管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延伸到各建制镇之后,执法的主体问题解决了,权力有了合法性来源,建立了城镇管理的长效机制,实现了管理工作的常态化和规范化。加上严把人员“进口”关,加强队伍建设,注重素质的培养教育,执法质量和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机制一理顺,步步跟着顺,整个工作走上了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二)属地城镇管理旧貌换新颜
城管执法向各建制镇延伸一年多来,各属地镇(区)的镇容镇貌、环境卫生、规划、绿化、环保、交通等方面发生了全面性和根本性的变化,可以说有了一个质的飞跃。现在走进宜兴市各建制镇(园区),基本上没有违建,看不到随地摆摊设点和流动摊贩,(车辆)乱停乱放的现象不见了,看上去镇容美观,环境优雅,街面整洁,道路通畅。在所有的变化中,最明显的变化莫过于对“违建”这个“顽症”实行外科手术式的“治疗”。由于历史的原因,“违建”形成了“顽症”,屡治不愈。各中队派驻之后,在属地党委政府和群众的大力支持下,首先向这一“顽症”开刀。他们以法为据,依法执法,多手并用,多管齐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终于治愈了这一顽症。湖父中队敢啃硬骨头,依法依程序将“老大难”的违建——张公洞旁5户、新桥河两侧6户、竹海新村21户共1440平米全部拆除。该中队还对全镇地形地貌进行分析,绘成地图、标上标记,展开地毯式巡查、拉网式搜寻,杜绝反弹现象的发生,实现了违建的零增长。丁蜀中队印制了56000张《城管联系卡》,发送到全镇每家每户,全年共受理群众举报违建电话472个,实现对违建的“早发现、早制止、早查处”,把违建铲除于萌芽。
(三)城管执法队伍的形象焕然一新
以前各镇组建的城监中队,由于主体、权限存在瑕疵,执法质量和水平难以保证,故其形象受到一定影响。城管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延伸之后,市局向各建制镇派驻了中队,一方面选优配强中队领导班子,另一方面严把队员入口关(逢进必考、择优录取),保证了人员的基本素质。在此基础上,强化队伍教育培训,进行集法规知识、业务技能、军事化训练为一体的综合性、高强度培训。同时,实行严格的考核管理,严格落实执法责任制,强化错案责任追究。这样,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保证了执法的质量和水平。在执法过程中,他们秉法依序、进退有据、有理有节、不卑不亢,赢得了人们的尊重。遇到少数不理解的群众,他们坚持骂不还口、打不还手。遇到突发情况,他们还能起到突击队和生力军的作用。湖父中队在数次灭火抢险任务中奋不顾身、勇往直前,成为当地消防的主力军。在一次管道施工坍塌事故中,城管队员冒着生命危险,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组织抢险救灾,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全市各个中队及其队员,以其良好的素质和行为,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广大群众称赞他们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的队伍。
四、延伸思考
通过这次调研,我们掌握了许多情况,概括出宜兴的五点特色,对其成效也有了感性认识,同时,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城管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向乡镇延伸是顺时应势之措。一是顺应城镇建设发展大势。目前我省尤其是苏南、苏中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正处于快速上升阶段,集镇作为联结城市与农村的枢纽,其经济助推作用、人口集聚作用和功能辐射作用不断凸显。同时,这些城镇不仅在建设规模上不断扩张,在内涵品位上也有提档升级的内在要求。这就需要一支综合素质高、执法管理水平强的镇级城管执法队伍来保障。二是顺应居民群众对高质量环境的需求。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管理,城乡的面貌差距较大,集镇的环境容貌水平仍处于较低层次,直接影响了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尽管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硬件条件不断改善,但镇容镇貌、环境卫生等“软环境”跟不上,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就要打折扣。因此,实现城镇在城管领域一体化管理是“民心工程”,是“顺心之举”。三是适应在基层推进依法行政的需要。基层依法行政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但城管执法面广量大,直接面对群众,大面积、零距离接触群众,因此它是基层依法行政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城管执法向乡镇延伸,使主体和权源合法,权限明确,执法规范,对基层的依法行政将起着重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
第二篇:区城管局关于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思考乔沃维奇
区城管局关于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思考
——关于东宝区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向乡镇延伸的思
考
一、基本情况
东宝区辖1个乡,6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35个社区居民委员会,169个村民委员会,国土面积1 645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57万公顷。总人口3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4万人。
二、探索模式
近几年,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升温及房产开发的巨额利润,促使一些城区居民和开发商在未办理任何规划许可及建设许可手续情况下参与房产开发。通过一系列强力整治,中心城区违法建设势头得到了一定遏制。但是违法建设的现象有逐步像城郊乡镇蔓延的趋势,尤其以东宝辖区子陵镇等城郊乡镇违建现象较为严重。而解决、控制一直以来违法态势蔓延趋势,探索新型城市管理模式,是当务之际。同时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市容的扩充,大量的城郊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转化为城市户口,成为东宝新主人,因而加快城郊结合镇镇容镇貌融入市区统一管理是十分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现有的管理水平,才能打造环境优美、宜居、人民满意的幸福城市。因此关于城市行政处罚权和行政执法权向基层乡镇单位的延伸和转移探索,是对基层政权的进一步巩固,也是对基层执法能力的一种肯定和认可,对解决城市管理多头执法、重复处罚、效率低下,特别是对我们乡镇行政执法中普遍存在的“看得见、管不着”和“管得着、看不见”等权责不匹配的问题是个有效的手段,为乡镇在行政执法的过程中提供了执法依据和执法手段,处罚的结果的达到承认。
三、探索方案
(一)加强“两化”管理水平,创新管理体制,大力遏制城镇、城乡违法建设势头
1、加强管理,创新模式,服务群众。
随着东宝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加快进行,违建势头已有向牌楼、子陵、漳河等城郊乡镇蔓延的实际情况,我局结合工作实际,创新管理模式,突出执法主体,联合执法。一是提出管理模式。在区政府第六届十次常务会议上,我局提请建议龙泉、泉口街办,牌楼、子陵、漳河三个乡镇成立执法中队,加强管理。两个街办中队每队10人,由街办党委成员兼任中队长,负责本辖区控违拆违等工作;三个乡镇中队每队5人,由乡镇党委成员兼任中队长。中队实行双重管理,业务工作受区城管执法大队领导,人事编制、经费、党的关系按属地管理原则,隶属当地政府管理。这样形成了条抓块管、上下协同的联动管理机制。二是规范执法权限。各执法中队负责本辖区控违拆违工作,是本辖区控违拆违责任主体、执法主体。
2、围绕中心、开展工作,服务大局
紧紧围绕全市、区工作大局,紧贴城镇经济社会发展这一中心。关注居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始终把促进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推行城管执法向乡镇延伸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群众的呼声与要求作为第一信号,把镇(区)容貌环境秩序改善,违法建设得到遏制的实际效果以及居民群众对属地城管执法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和检验该项工作的重要标准。
3、建立贯彻“六个统一”标准 为了增强素质、树立形象、提高执法水平,建议从推进城管延伸的伊始就实行“六个统一”,即统一组织机构、统一中队建设、统一执法要求、统一管理标准、统一队伍管理、统一考核监督。为了保证这“六个统一”贯彻实施,在以后工作中,我局将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措施。例如为了保证执法的统一,明确了各中队使用统一制式的法律文书;统一行政执法程序;统一行政处罚中的自由裁量幅度。
4、建立完善考核激励机制
为了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工作责任心、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提升城管执法质量和队伍素质,对各中队和队员实行了较为细致缜密的考核激励机制。考核分为两个层次进行。对中队的考核内容有队伍建设、业务工作、规范执法、信息上报、信访工作、内务管理共六个大的方面,实行百分制。
5、开展业务培训,加强执法队伍廉政建设
随着我市、区城乡一体化发展尽快进行,违法建设越来越有向城郊蔓延的趋势,而有效遏制违法事态的蔓延,就需要一支综合素质高、法律法规意识强、执法管理水平强的镇级城管执法队伍来保障。一是不断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开展队伍教育培训,进行集法规知识、业务技能、军事化训练为一体的综合性、高强度培训。二是实行严格的考核管理。严格落实执法责任制,强化错案责任追究。这样,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保证了执法的质量和水平。
(二)加大管理力度,改善镇(区)容貌环境秩序。
1、顺应民意,依法行政
一是顺应居民群众对高质量环境的需求。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管理,城乡的面貌差距较大,集镇的环境容貌水平仍处于较低层次,直接影响了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尽管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硬件条件不断改善,但镇容镇貌、环境卫生等“软环境”跟不上,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就要打折扣。因此,顺应居民群众对高质量环境的需求,实现城镇在城管领域一体化管理是“民心工程”,是“顺心之举”。二是适应在基层推进依法行政的需要。基层依法行政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但城管执法面广量大,直接面对群众,大面积、零距离接触群众,因此它是基层依法行政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城管执法向乡镇延伸,使主体和权源合法,权限明确,执法规范,对基层的依法行政将起着重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
2、大力开展创“三优”活动
一是开展专项整治活动。从整治脏、乱、差入手,全面加强城镇软环境,着力创造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提高城镇文明程度,改善人民群众的居住环境。二是制定完善城镇管理制度。制定形成一套完整的城镇管理规范,把城镇化建设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
3、增加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正处于快速上升阶段,集镇作为联结城市与农村的枢纽,其经济助推作用、人口集聚作用和功能辐射作用不断凸显。同时,这些城镇不仅在建设规模上不断扩张,在乡镇容貌环境也有提档升级的内在要求。针对目前我区乡镇环境卫生较差的状况。我局建议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在乡镇新增加部分垃圾池,统一回收运送市垃圾处理场销毁。
4、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乡镇居民的环保意识 利用宣传车,在全区所有建制镇(乡)利用宣传车流动宣传,提高了乡镇居民爱护环境,从我做起的责任意识;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网络及时报道工作动态。加大宣传教育引导力度,努力提高乡镇居民整体素质,通过多途径、多层次、多渠道宣传,形成了人人从我做起,爱护环境、爱我家园的强大宣传攻势。
2011年6月15日
第三篇:关于城乡一体化的思考
“切实解决制约城市化发展的体制性、政策性问题,逐步推进城乡一体化。”从结构调整的角度对城乡问题进行了认真思考,试图找到破解二元结构、三农难题的“钥匙”。
一、深化对城乡一体化的认识
从世界范围来看,城乡关系的发展轨迹是“城乡隔离-城乡联系-城乡融合-城乡一体”,这个城乡一体化的基本规律和发展趋势值得我们重视。当城市化水平提高到30%后,城市文明逐步加快向农村渗透和传播;当城市化水平达到50%时,城市文明普及率呈现加速增长的趋势,城乡差别明显缩小,城乡融合步伐加快;当城市化水平达到70%后,即实现了城乡融合、城乡一体化、城乡现代化。
我们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指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促进农村人口城市化,逐步缩小城乡差别,改变“村村像城镇、镇镇像农村”的状况,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使城乡共享现代文明。城乡一体化不是农村城市化,不是城市乡村化,更不是城乡一样化。简言之,“城市化+农村现代化=城乡一体化”。
二、城乡二元结构调整的主要对象和途径
用推进城市化主动调整城乡二元结构既是势所必然,也是顺势而为之举。调整城乡二元结构,要准确把握城市化和农村现代化的关系。城市化与农村现代化是现代化两个主要标志,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城市化+农村现代化=城乡一体化,任何孤立的理解都是不全面的。城市化并不仅仅是城市的现代化,还涵盖在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过程中建设新农村。城乡二元结构调整结果的表现形态是城乡一体化,城市和农村共同实现现代化。因此,当前城乡二元结构调整的主要对象是“三农”问题,即农民、农业和农村问题;破解“三农”难题,必须跳出“就农民论农民,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的思维定式;主要途径是减少农民、改造农业和缩小农村。
减少农民。关键是解放农民,减少农民,变农民为市民。如果说家庭承包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乡镇企业解决了农民的收入问题,那么城市化将解决农民的“身份”问题和现代化问题。一要减少传统意识的农民。减少农民要求减少传统农民,增加具有现代商品意识且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相适应的农民。出去打工后即使再回来的农民,在意识、思维方式上与留在原地的农民已经完全不同。二要减少农民绝对数量。既然没有那么多的要素、没有那么多资源让有能力的农民留在农村,还不如让他离开农村去“闯荡江湖”,去城市工作乃至安家落户。三要加快农民市民化。降低进城门槛,引导产业进城集聚,广开就业门路;把大量“离土不离乡”的农民工变为“离土又离乡”的现代产业工人,使“进厂不进城”的农民工成为“进厂又进城”的现代文明市民。
改造农业。改造农业要跳出“农业”抓“农业”,运用现代管理理念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的对接。农业现代化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是现代集约化农业和高度商品化农业相统一的发展过程,也是农业的工业化、市场化和信息化改造的过程。一是农业工业化的过程,它要求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装备设施来改造传统农业,并以具有现代素质的人员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技术来经营和管理农业。引入产业融合概念,抓住优势产业,延伸和衍生农业产业链,形成区域特色。加快农业的股份合作公司制改造,打破“农业龙头企业”的界定框框。二是农业市场化的过程,包括农产品商品化和农业生产要素的商品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传统工业的市场化改造经验运用到农业上来,运用“折旧”、“技改”等工业管理理念,创建有效的农业产业链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三是农业信息化的过程,要加快发展农业信息服务业,不断拓展信息服务新领域,大力发展网络服务、信息内容服务以及各种应用服务。农业信息化不仅仅是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而且要在信息技术的支持和引导下作科学决策,并改造传统农业。
缩小农村。浙江要提前实现现代化,少不了农村这一块。现在我们说穷、说落后,主要是穷在山区,落后在农村。城市化本质上是解决现代化的载体,但是没有落后的农村和贫穷的山区发展起来,那么就无法实现现代化。城市化是解决农村问题的重要手段,是调整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途径。缩小农村是使有限的资源更多地集聚,让更少的人运作并发挥最大的效益。一是减少村庄的数量,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大幅度迁移自然村、小山村,撤并行政村,使其向中心城镇集聚,改变分散的状况,从而形成合理的城乡分布格局。二是增加农村的效益,农村发展并不是随着农村数量的减少而速度变慢、总量变小、效益变差,恰恰相反,会使农村发展速度变快、总量变大、效益变好。三是把广大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活安康、社会文明的新农村。
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发达地区要不失时机地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发达地区推进城乡一体化要重视四个转化过程:一是先“虚”后“实”的过程,即先要深入调研理清发展思路,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实施城乡“一盘棋”规划,然后出台相关政策,安排重点项目,落实建设资金。二是以“点”带“面”的过程,即根据经济条件和群众意愿,抓好几个示范村,通过改造旧村、治理环境等形式,以点带面,有序推开。三是从“硬”到“软”的过程,即从道路、污水治理、垃圾处理等硬环境入手,奠定城乡一体化的现实基础,再逐步提高村民的素质,推进进城农民市民化。四是由“小”及“大”的过程,先实施农村“路面硬化、卫生洁化、路灯亮化、家庭美化、环境优化”的小五化工程,再推进“工业园区化、农业产业化、农田标准化、农民知识化、城乡一体化”大五化工程,最终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
欠发达地区要重视城乡二元结构的调整。欠发达地区推进城乡二元结构调整要正确处理三对关系:一是“内”与“外”的关系,即人口的内聚外迁、产业的内聚外来和资金的内聚外引。二是“大”与“小”的关系,即小县大城关、小企业大集群和小财大用。三是“进”与“出”的关系,即山民出深山进新城、工业出老城进新区和农民出农业进工商。这是我们在衢州、丽水等地调研中,对欠发达地区加快城乡二元结构调整的概括和体会。
第四篇:关于城乡一体化的思考
关于城乡一体化的思考
姓名:XXX
班级:XXXXXX
学号:XXXXXXXXXXXXXX
摘要:城乡一体化是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新形势下推动农村改革发展提出的根本要求,是具有重大创新价值的发展战略。但城乡一体化规划还面临许多问题和困难。本文将就这些问题提出一些解决的途径。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问题;途径
一、引言
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一体化旨在加强统筹城乡管理,打破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协调城乡空间布局,逐步消除城乡矛盾,缩小城乡差别。但城乡一体化规划还面临许多问题和困难
二、当前城乡规划一体化中存在的问题
从宏观的角度看:(1)城乡一体化过程中产业发展不平衡。政府更注重城市的产业调整、投资环境的改善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而忽视了乡镇的同步推进,以至于城乡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出
现失衡。(2)城乡规划不科学,布局不合理。城乡规划受短期利益的驱动,缺乏长远发展计划。空间布局过于分散,“中心地”功能偏弱,工业的空间、产业和人口等集聚度很低。(3)条块分割,整体协调不足。城乡一体化的建设包含着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并且需要有机组合协调发展,但行业之间,部门之间和地区之间发展相当不平衡,发展水平、速度和拓展面的落差都比较大。(4)生产要素的区域可流动性仍太低。上至城区之间,下至村与村之间,都在不同程度上形成自我封闭的区域单元,并力求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它不仅使布局过于分散的产业和人口难以集聚和优化组合,而且不利于扩大经营规模,对城乡的总体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构成重要制约因素。(5)城乡管理体制不健全。
此外,还存在土地开发征用问题、劳动力就业问题、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教育、医疗卫生、文化问题和环境问题等一系列的问题。
三、解决城乡规划一体化问题的途径
如何遏制城乡发展的失衡现象,加快解决二元结构的突出矛盾?这不仅要靠中央政府的政策向“三农”倾斜,而且要靠工农、城乡的直接互动,逐步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战略转变。所以要从体制上下工夫,打破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建立城乡统筹的管理体制。
1、构建城乡一体的规划体制。将城乡分立、多头分设的规划部门统一于一个统筹城乡规划的部门之中,对城乡建设中涉及的土地利用、工业园区建设、城镇建设、城乡住宅建设、城乡道路建设、水面和绿地分布、生态环境等进行统一规划和空间布局。
2、构建城乡一体的行政管理体制。把市政府有关部门的经济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由只管城市或城乡分割管理一律向农村延伸,实行统一管理,创造城乡一体的行政管理模式。
3、构建城乡一体的土地制度。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的各项权利。鼓励和支持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采取出租、入股、质押、臵换等各种方式,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改革征地制度,完善征地程序,及时给予农民合理补偿。实行多种补偿安臵办法,切实解决好土地被征占农民的社会保障和就业问题。城市要构建完善的土地开发制度。土地开发要适度。
4、构建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体制。深化就业制度改革,实行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平等就业,加快清理和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政策、不合理限制和乱收费行为。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健全农民进城就业的服务体系,建立适合进城就业农民的社会保险体系,加强对进城就业农民享有平等合法权益的保护。
5、构建城乡基础设施一体体制。①加快城乡公路建设,构建城乡一体的公路交通体系。②深化水利体制改革,建立城乡一体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健全供水、防洪和水生态环境保障体系。重点抓好江河防洪安全工程、微水节灌工程和人畜饮水工程建设。③加
快城乡电网改造和建设,建立城乡一体的电网输送体系。
6、构建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制。建立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并与城市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接轨。
此外,还要加快构建城乡一体的户籍体制、城乡一体的生态环境体制、城乡一体的财政和税收体制、城乡一体的产业布局体制等的改革。
当前我国城乡一体化规划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还很多。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未来的进程中,要坚持城市反哺农村,工业支持农业,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统筹规划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城乡规划一体化的道路。
第五篇:如何实现我市城乡客运一体化
如何实现我市城乡客运一体化
“十一五”以来,我市大力实施城乡道路基础建设,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的宏伟目标。基本具备了村村通客车的道路条件,在省、市、县
如何推进我市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的启示
近年来,我市把建设农村交通运输网,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重要内容,在探索实践中,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摸索了一些经验。下面就如何推进我市城乡公交一体建设笔者浅显地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是借势利导 理顺体制
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增强道路客运竞争力,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则,进行营运组织、营运结构、营运方式、营运行为的战略性调整。首先我们必须在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理顺机制。高台县安信运输公司在城乡客运公交一体化改造过程中,不搞“一刀切”,严格按照省运管局和市运管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本县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形式,既保证城乡客运一体化改造工作的顺利开展,又努力兼顾各方利益,减少推进中的阻力和矛盾。他们主要采取了以下二种形式:一是整合社会闲散车辆,进行集约化公司化运营。在整
合过程中由高台县安信运输公司公交分公司收购社会车辆8辆,进行资源整合实行资产重组,统一经营。二是以县城为中心高台县安信运输有限责任公司经营城区20公里以内的宣化、五坝、南华、火车站和骆驼城等部分短途客运班线改造为公交班线,加大发车密度,进行循环滚动发车,实现了城乡客运一体化。他们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推广。目前,我市共有公交线路21条,公交车辆155辆。除甘州区,高台县已成功进行公交化改造,开通了城乡公交车,其它县区均在探索阶段。笔者认为全市运输企业应该抓住农村公路网络村村通建设的有利时机,加快城乡公交一体化进程的发展,实现公交下乡,农村班车进城的目标。二是实地调查 因地制宜发展城乡公交
面对农村客运市场散、小、弱、乱的现状,我们应该深入实地调查,因地制宜,发展城乡公交。目前,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客源相对流向工业,商业较为发达以及具有开发潜力的城镇,这样便为城乡公交一体化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城乡公交客运的特点是便捷、直达,要改变“舍近求远”的运营布局,发挥全程运输的优势,确定合理的远距离行程,积极发展中短途客运。中短途客运虽然运距不长,运价低,但是客源密集,营运实载率高,客运经营业户可获得较大的利
益空间,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安信运输公司在发展城乡公交中,本着多带通村庄、多覆盖人口、多带通旅游景点,方便群众就近乘车的原则,制定了以原有的客运线路辐射乡村循环客运线,大村直通客运线,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集点,中心村辐射周边村的客运网规划。根据线路和道路情况,在还未通柏油路的宣化镇寨子村,站北村,巷道乡元丰村、元新村、元号村、南华镇小海子等村开通了公交车。在全县范围内形成了“半小时交通圈”和系统完整的农村道路客运网络,极大地改善了城乡招商引资硬环境,方便了群众出行,实现了“村村通客车”工程,并向深层次拓展服务和延伸,有力地促进了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公路修到村里头,客车通到家门口,乘车方便了,群众满意了。
三是加快客运网络建设 规范运行
根据交通部和省公路运输管理局《关于加快发展农村客运和开展农村客运网络化试点工作的通知》精神,我们应该借鉴外地短途客运公交化改造的做法和经验,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出适合自己发展的<城乡客运公交化运行规划或实施方案>,以便操作运行。日前,我市甘州区昌运公司,高台县安信公司已完善了农村客运网络,改造了现有农线,在周边20公里以内形成公交运营辐射。基本达到了以“三化”(经营主体公司化、经营方式公交化、经营行为规范化)、“五定”(定线、定班、定站、定票价、定经营期限)、“五统一”(统一管理主体、统一营运车型、统一营运标识和编号、统一调度排班、统一服务标准)为主要内容的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的改造目标。
为了确保城乡公交高质量的运行和服务,应该选择科学的运行规则和服务方式。首先应该把住司乘人员的上岗关。客运从业人员素质差参不齐,严重影响着服务质量。我们不仅坚决禁止未经主管部门培训合格的从业人员上岗,还在运营中出现服务质量事故给予惩戒和黄牌也不准上线路营运。其次要根据市场需求,把好运力投放“关口”,加快运力结构的调整。从严控制普通客运车型进入市场,尽快淘汰破旧车辆,投放适应公交的车辆,要实施政策引导,鼓励客运经营业户上档次,上水平,满足不同层次旅客的要求,提高道路客运的安全性。三是规定严格的发车,行车时间,全程限时到达,并健全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目前,有些企业运行中实行的指纹监点器在路途中监点,提高了科学化管理的程度,减少了人为因素。这些措施的应用既优化了运力结构,又方便了城乡居民乘车。在服务中欺客、甩客、压班压点等不规范经营行为逐
步减少,三轮摩托车,出租“黑车”抢客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将大大增强。四是提升服务理念 创建城乡公交品牌
城乡公交一体化在开放竞争中已步入一个新的阶段,道路客运经营业户只要不断自我规范,自我调整,就能够不断提高竞争,在旅客运输业中取得更大的优势,得到更大的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服务品牌。规范的公交化模式运营一段时间后,一个特定的范围内的客运服务品牌也就随之产生。目前,统一的车型及颜色,统一的服装及票价,规范的服务用语等都在逐步被群众所认识,所接受,所传送。
为了让乘客满意,充分发挥城乡公交一体化的优势,我们还应该不断积累经验,完善服务。一是继续开展以“三优三化”、诚实守信为内容的业务培训,进一步强化了服务规范、服务秩序、文明用语,提倡做到“迎乘、随乘、送乘”全程服务,提倡“七报二宣”及开车前一分钟宣传。二是进一步优化服务举措。如打造车厢文化,让班线经营者细心经营车厢,使乘客走进公交车,感受到公交服务工作的温馨。设立老人、孕妇、军人专座,张贴了温馨卡通提示画和换乘车次发车时刻表,方便乘客转乘。三是实行城乡公交月票优惠卡,以优质的服务,低廉的价格给广大农民兄弟直
接带来公交化改造的便利和实惠。同时,在服务上,对乘务员提出了十分严格的要求,包括讲普通话、微笑服务、礼貌待客等。让城乡公交服务真正树起一块叫得响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