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附件-2009年全国性病监测点监测工作要求(2009-05-31)
附件:
2009年全国性病监测点监测工作要求
2008年全国性病监测点监测工作启动后,在各省性病监测管理机构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在各监测点的共同努力下,基本按照2008年的工作要求完成了全年的任务。2009年各监测点应继续按照《全国性病监测方案》开展各项性病监测工作,以提高性病病例报告的准确性为核心目标,以健全性病疫情报告网络和工作机制为管理重心,以提高性病监测工作人员能力为工作重点,规范各项性病监测工作,持续提高监测质量。
一、工作目标
进一步健全性病监测点性病疫情报告网络,完善性病疫情报告管理的规章制度,提高性病监测工作人员的能力,统一性病诊断标准,不断提高性病疫情报告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收集真实可靠的性病疫情数据,为性病防治决策提供依据。
(一)梅毒病例报告实验室诊断病例达到95%以上,淋病病例报告实验室诊断病例达到90%以上,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报告实验室诊断病例达到95%以上。
(二)5种性病(梅毒、淋病、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病例报告的完整性和及时性均达到95%以上。
(三)5种性病疫情漏报率均在6%以内。
二、工作要求
(一)积极争取领导重视与支持
各监测点性病监测管理机构应定期向卫生行政部门及相关部门汇报性病监测工作进展情况,争取领导的重视与支持,从管理和资源等方面将性 病监测工作与艾滋病防治工作及项目整合,确保性病监测工作顺利开展。
(二)加强性病监测工作的经费投入和预决算管理
各监测点性病监测管理机构应积极主动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及相关部门申请性病监测工作的配套经费,做到利用艾滋病防治工作及项目的经费等资源促进性病监测工作。年初制定工作计划时应包括经费预算,年终上报工作总结时应提交经费决算。各省应加强国家下拨的性病监测点监测经费及省配套经费的使用与检查,做到专款专用。
(三)制定性病监测工作年度计划
各性病监测点应根据2008年性病监测工作开展情况,结合本地实际制定2009年性病监测工作年度计划,针对本地监测工作薄弱环节确定今年工作目标与重点任务,明确人员分工、时间安排及经费预算。性病监测工作可以纳入到性病艾滋病防治工作计划中。
(四)健全与完善性病疫情报告网络
各监测点应在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与支持下,加强性病监测工作的组织协调,进一步完善性病疫情报告网络,逐步将辖区范围内所有提供性病诊疗服务的医疗机构,尤其是民营、私人诊所等纳入性病疫情报告网络,提高性病疫情报告的覆盖面,减少漏报,同时指导各医疗机构健全与完善性病疫情报告管理的规章制度,做好性病疫情报告有关卡、簿及技术文件等的分发与供应。
(五)建立性病监测工作例会制度
性病监测点应逐步建立性病监测工作例会制度,可与艾滋病防治工作会议或培训相结合。性病监测管理机构应在第一季度召开性病监测工作会议,布置年度性病监测工作。每季度或每半年组织召开由卫生行政部门、卫生监督机构和医疗机构相关领导或工作人员参加的协调会,通报性病监测工作进展、工作安排与要求、存在的问题与建议等,分享性病监测工作的做法和经验。
(六)提高性病监测工作人员的能力
各性病监测点应继续加强性病监测工作人员的能力建设,以提高性病监测管理能力为重点,每年至少举办一次性病监测相关培训班,可采取以会带训等形式或与其他传染病(如艾滋病)防治培训等相结合。各监测点性病监测管理机构督促医疗机构定期组织实施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的病例报告意识和诊断报告的能力。新上岗工作人员必须接受岗前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七)加强性病疫情网络直报的审核
性病疫情管理工作人员应至少每周上网一次,对辖区内性病病例报告信息进行审核,对有疑问的报告信息应及时与报告单位或报告人核实,做好书面记录。性病病例报告信息审核应特别关注各期梅毒与淋病诊断的病例分类错误,根据卫生部下发的性病诊断标准,各期梅毒与淋病诊断的病例分类只有确诊病例(即报告卡上的实验室确诊病例)与疑似病例,无临床诊断病例、病原携带者和阳性检测者。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2008年传染病报告信息订正及年报编制工作的通知》要求,对于疑似病例应在网络上保留,不应删除。
(八)大力推广国家性病诊断标准,提高病例报告准确性
性病监测点应加强推广卫生部下发的性病诊断行业标准,使性病监测工作相关人员(医务人员、实验室检测人员、预防保健人员、网络直报信息审核人员、疫情管理人员、传染病疫情管理监督人员等)了解和掌握性 病诊断标准和病例报告要求。应督促各性病诊疗机构严格按照性病诊断标准进行诊断,按性病病例报告要求填报病例分类,以提高性病病例报告的准确性。
监测点性病监测管理机构应督促辖区内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按国家性病诊断标准进行性病的诊断,尤其是医疗机构对术前病人和孕产妇开展梅毒筛查检测时,应同时使用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和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并由该机构内具有性病诊断资质的医务人员按国家梅毒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和报告;如不具备上述条件,由首诊机构和首诊人员负责将检测阳性者转诊到具有性病诊断资质的医疗机构,并由接诊机构进行诊断和报告。血站机构对献血人员筛查出来的梅毒阳性病例应转诊到性病诊疗机构做进一步的检查与诊断,不进行病例报告。各监测点性病监测管理机构应在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支持与协调下,负责督导检查该项工作。
(九)加强性病疫情资料的分析、上报、反馈、分发与利用
各监测点性病监测管理机构应按季度和年度及时对网络直报的性病疫情报告资料进行分析。登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自“报卡浏览审核”按报告地区、终审日期、已审核三个条件查询并下载本季度或年度所有报告病例数据进行分析,并在规定的时限内上报季度与年度疫情分析报告和工作总结。同时向相关部门和医疗机构反馈季度与年度疫情分析报告。
监测点性病监测管理机构应于2009年4月10日、7月10日、10月10日和2010年1月10日前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及省级性病监测管理机构上报季度疫情分析报告与工作小结,于2010年1月15日前上报年度疫情分析报告及工作总结,并同时抄报到地市级性病监测管理机构。
省级性病监测管理机构对本省国家级性病监测点上报的季度与年度疫 情分析报告及工作总结进行审核,确保无误后于2009年4月15日、7月15日、10月15日和2010年1月15日前向国家性病中心上报监测点季度疫情分析报告及工作小结,于2010年1月20日前上报年度疫情分析报告及工作总结。季报与年度报告应包括电子文档、加盖公章的纸质文件。
(十)规范性病实验室检测方法,加强质量控制
各监测点性病监测管理机构应督促各医疗机构按国家有关性病实验室检测技术指南的要求开展性病检测项目,使用符合国家要求的检测试剂;应加强对临床检验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检测能力,规范检测方法。各监测点性病监测管理机构应帮助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开展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定性试验与定量试验、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淋球菌培养及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抗原检测等必要的性病检测项目。省级性病监测管理机构应加强对监测点各医疗机构性病实验室检测的督导与质量控制。
(十一)加强性病疫情报告的督导与技术支持
各监测点性病监测管理机构应每季度对辖区内医疗机构的性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进行现场督导。季度督导可与漏报调查结合进行。省级性病监测管理机构应至少每半年一次对本辖区内的国家级性病监测点进行现场督导与技术支持,及时将督导报告上报至国家性病控制中心并抄送各省卫生行政部门,并反馈给相关性病监测点。下半年督导可与年度考核、性病疫情漏报调查抽查结合进行。
(十二)规范性病疫情报告工作,开展疫情报告的季度与年度考核 各监测点性病监测管理机构应根据国家要求规范性病疫情报告的各项工作及各环节,包括医疗机构性病就诊病例的记录、传染病报告卡的填写、病例的网络录入、疫情的网络审核、数据汇总分析、上报、反馈等;应按 季度与年度对辖区内各医疗机构性病病例报告的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漏报情况进行定量考核,并通过卫生行政部门及时通报考核结果。省级性病监测管理机构应按季度及年度对各监测点性病病例报告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及疫情管理工作进行考核评分,并及时公布与反馈考核结果。
(十三)开展性病患病率及危险因素调查
各省份应积极争取经费,根据监测点的条件与实际情况,选择监测点开展高危人群的性病患病率调查。性病患病率调查可与艾滋病哨点监测或综合监测工作相结合,由国家性病控制中心提供技术支持。调查报告与数据库于2009年11月底前上报国家性病控制中心。
(十四)开展胎传梅毒的个案流行病学调查
各监测点性病监测管理机构对报告的胎传梅毒病例应核实诊断,进行胎传梅毒个案流行病学调查,指导与协助医疗机构开展随访、治疗工作。
(十五)加强性病监测资料档案管理
各监测点性病监测管理机构应做好各项性病监测工作记录,加强对性病监测工作原始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工作,保证其真实性和完整性。同时督促各医疗机构做好性病就诊病例的诊疗记录与资料保存工作。
第二篇:艾滋病性病防治监测工作方案
为了及时掌握艾滋病性病在人群中的分布、流行趋势及其各种影响因素,根据《区预防与控制艾滋病实施方案年-年)》文件精神和国家区域监测要求,特制定本方案。
一、监测目的1.掌握区艾滋病性病流行状况和流行趋势。
2.根据艾滋病性病发病情况和危险因素分析,实施艾滋病性病的干预,并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依据。
二、监测对象
卖淫嫖娼者、静脉吸毒者、孕妇、人工流产者、同性恋者、公共娱乐场所从业人员、外来流动人口。
三、监测工作的网络建设
1.成立区艾滋病性病防治监测工作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
参照国家和市级的监测技术要求,制定区的监测技术文件;解决区艾滋病性病防治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等。
2.监测报告及制度
为加强我区的艾滋病性病报告网络及制度建设,规范辖区性病门诊,建立健全艾滋病性病病例报告的各项规章制度,如首诊负责制度、性病门诊病例的登记与报告制度、匿名报告制度、性病专用登记本的建立和性病报告卡的发放制度、疫情自查制度、实验室管理制度、性病资料的保密制度、门诊和实验室衔接制度、转诊制度等。
3.加强实验室建设
在年内建成市五医院、闵中心医院艾滋病初筛实验室并投入使用;对开设性病门诊的一级医院,要求开展淋球菌培养检验项目。每年由区卫生局组织相关人员对医院实验室试剂来源进行检查。
4.人员培训
对区内所有医疗单位开展有关艾滋病性病防治培训,重点掌握艾滋病性病防治工作中各种法律法规、国家最新诊疗技术,经考试合格上岗。
5.加强协作
艾滋病行为监测要取得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配合,才能有助于调查者接近监测的目标人群和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1)公安局、司法局、计生委、人口办等艾滋病防治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要根据各自工作职责,配合区卫生部门组织高危人群的行为调查和干预工作。
(2)各镇、街道落实相关人员,开展对辖区内高危人群预防与控制艾滋病性病各项健康教育,配合区卫生部门进行行为调查和干预工作。
四、监测内容与方法
1.病例报告
凡在我区内开展性病艾滋病诊疗服务项目的医疗机构,在日常医疗服务工作中诊断的性病病例、艾滋病病例,包括在本地患病的外来流动人口,均须填写“性病报告卡”,并将传报卡报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年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包括总发病率、不同病种的发病率、构成比及流行特点,与历年同期比较。
2.开展不同人群的艾滋病筛查
区妇幼所提供婚前体检者的艾滋病性病数据。
医疗单位提供产前体检者、人工流产的艾滋病性病数据。
区公安局提供收容、劳教、戒毒等机构的艾滋病性病数据。
区人口计生委提供计划生育或生殖健康门诊中艾滋病性病数据。
3.行为监测
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计行为监测方案,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艾滋病性病防治人员落实方案的实施。行为监测对象主要有以下二类:
(1)高危人群:静脉注射毒品者、暗娼、嫖客、性病患者。
(2)重点人群:公共娱乐场所工作人员、外来流动人口。
五、监测资料的分析与反馈
每年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做好监测资料分析,报区卫生局和艾滋病防治工作委员会。
六、监测资料档案的管理
各医疗机构对《性病报告卡》、《性病疫情登记簿》、疫情分析报告、工作总结等材料,要装订成册,分类保存和管理,有专人负责。《性病报告卡》要求保存5年。《性病疫情登记簿》、疫情分析报告、《艾滋病性病监测资料汇编》等要求长期保存。
艾滋病性病防治监测工作方案
为了及时掌握艾滋病性病在人群中的分布、流行趋势及其各种影响因素,根据《区预防与控制艾滋病实施方案年-年)》文件精神和国家区域监测要求,特制定本方案。
一、监测目的1.掌握区艾滋病性病流行状况和流行趋势。
2.根据艾滋病性病发病情况和危险因素分析,实施艾滋病性病的干预,并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依据。
二、监测对象
卖淫嫖娼者、静脉吸毒者、孕妇、人工流产者、同性恋者、公共娱乐场所从业人员、外来流动人口。
三、监测工作的网络建设
1.成立区艾滋病性病防治监测工作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
参照国家和市级的监测技术要求,制定区的监测技术文件;解决区艾滋病性病防治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等。
2.监测报告及制度
为加强我区的艾滋病性病报告网络及制度建设,规范辖区性病门诊,建立健全艾滋病性病病例报告的各项规章制度,如首诊负责制度、性病门诊病例的登记与报告制度、匿名报告制度、性病专用登记本的建立和性病报告卡的发放制度、疫情自查制度、实验室管理制度、性病资料的保密制度、门诊和实验室衔接制度、转诊制度等。
3.加强实验室建设
在年内建成市五医院、闵中心医院艾滋病初筛实验室并投入使用;对开设性病门诊的一级医院,要求开展淋球菌培养检验项目。每年由区卫生局组织相关人员对医院实验室试剂来源进行检查。
4.人员培训
对区内所有医疗单位开展有关艾滋病性病防治培训,重点掌握艾滋病性病防治工作中各种法律法规、国家最新诊疗技术,经考试合格上岗。
5.加强协作
艾滋病行为监测要取得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配合,才能有助于调查者接近监测的目标人群和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1)公安局、司法局、计生委、人口办等艾滋病防治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要根据各自工作职责,配合区卫生部门组织高危人群的行为调查和干预工作。
(2)各镇、街道落实相关人员,开展对辖区内高危人群预防与控制艾滋病性病各项健康教育,配合区卫生部门进行行为调查和干预工作。
四、监测内容与方法
1.病例报告
凡在我区内开展性病艾滋病诊疗服务项目的医疗机构,在日常医疗服务工作中诊断的性病病例、艾滋病病例,包括在本地患病的外来流动人口,均须填写“性病报告卡”,并将传报卡报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年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包括总发病率、不同病种的发病率、构成比及流行特点,与历年同期比较。
2.开展不同人群的艾滋病筛查
区妇幼所提供婚前体检者的艾滋病性病数据。
医疗单位提供产前体检者、人工流产的艾滋病性病数据。
区公安局提供收容、劳教、戒毒等机构的艾滋病性病数据。
区人口计生委提供计划生育或生殖健康门诊中艾滋病性病数据。
3.行为监测
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计行为监测方案,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艾滋病性病防治人员落实方案的实施。行为监测对象主要有以下二类:
(1)高危人群:静脉注射毒品者、暗娼、嫖客、性病患者。
(2)重点人群:公共娱乐场所工作人员、外来流动人口。
五、监测资料的分析与反馈
每年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做好监测资料分析,报区卫生局和艾滋病防治工作委员会。
六、监测资料档案的管理
各医疗机构对《性病报告卡》、《性病疫情登记簿》、疫情分析报告、工作总结等材料,要装订成册,分类保存和管理,有专人负责。《性病报告卡》要求保存5年。《性病疫情登记簿》、疫情分析报告、《艾滋病性病监测资料汇编》等要求长期保存。
第三篇:电压监测点设置要求 - 中国电力资料网
电压监测点设置说明 供电监管办法对C类和D类电压监测点设置要求:
供电电压质量监测分为A、B、C、D四类监测点。并应随负荷及客户数量变化增减相应类别电压监测点数量。
1)A类——带地区供电负荷的变电站和发电厂的20kV、10(6)kV各段母线电压。2)B类——35千伏专线供电用户和110千伏以上供电用户应当设置电压监测点。
3)C类——35千伏非专线供电客户或者66千伏供电用户、10(6、20)千伏供电用户,每10000千瓦负荷(本单位C类用户平均负荷)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用户设置1个以上电压监测点,所选用户应当包括对供电质量有较高要求的重要用户和变电站10(6、20)千伏母线所带具有代表性线路的末端用户。
4)D类——380/220V低压供电用户每百台配电变压器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用户设置1个以上电压监测点,所选用户应当是重要电力用户和低压配电网的首末两端用户。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按照供电可靠性用户定义进行划分。2 电压监测点设置说明: 1)A类:电压监测点应安装在变电站中控室内能取到10千伏母线PT电压的屏柜内。2)B类:电压监测点必须设置在35千伏专线供电用户侧和110千伏以上供电用户侧。
3)C类是指10(6、20)千伏供电用户即专用配变用户,电压监测点必须设置在10kV配网线路末端专用配变高压侧处。
4)D类是指380/220V低压供电用户即公变的居民用户,电压监测点应设置在重要电力用户和低压配电网的首末两端,首端电压监测点可设置在公用配变的低压侧,末端电压监测点应设置在居民用户电表前。
年的总电量5)本单位C类用户平均负荷= 本单位所有专用配变去8760小时
6)C类电压监测点数量>
本单位C类用户平均负荷10000本单位公用配变总数27)D类电压监测点数量=
1008)电压监测应选择已取得DL 500认证的设备进行监测,其中包括电压监测仪、负控终端、配变终端,对于C类电压监测点可基本采用负控终端做为监测设备;对于D类电压监测,首端可用配变终端进行监测,末端必须装设电压监测仪进行监测。
第四篇:2008-06-17-504661-附件:《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管理办法》(试行)
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管理办法
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管理办法 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保证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监测成果质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的规定和《联合国关于在发生严重干旱和/或荒漠化的国家特别是在非洲防治荒漠化的公约》的要求,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由国家组织开展的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
第三条 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任务是对全国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及其防治状况和发展趋势实施监测,为国家制定荒漠化土地或沙化土地防治政策、规划和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依法防沙治沙、实行行政领导任期目标责任考核奖惩制度,保护、治理和合理利用沙区资源提供依据。
本办法所指的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的含义及其监测范围、任务和内容以《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技术规定》的规定为准。
第四条
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要坚持宏观监测与微观监测相结合,定期监测和不定期监测相结合,先进技术和常规技术相结合,遥感监测和地面调查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的先进监测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监测的精度和灵敏度,以满足不同层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管理办法
次、多个方面的需求。
第五条 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由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安排和部署,各地要按照全国统一的技术规程、标准和工作要求开展工作。
第二章 监测体系
第六条
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网络体系由国家级、省级和县级三个层次组成,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各自行政辖区内的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并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监测结果情况。
一、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和管理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负责组织制订有关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的工作方案、技术规程和技术标准,组织开展全国或区域性的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组织指导和检查各省(区、市)的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发布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等。其具体业务主管部门为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防治荒漠化管理中心。
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委托其荒漠化监测中心或其它技术力量较强的调查规划设计单位作为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的技术依托单位。技术依托单位负责研究、制定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技术规程和标准;承担监测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和质量监督以及监测成果汇总、分析与评价;负责国家级荒漠化和沙化监测信息系统的建设、运行、更新及维护等。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管理办法
二、省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和管理各自辖区内的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其主要职责是根据国家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的有关技术规定,组织制定本省区的监测工作方案、操作细则;组织、指导和监督检查本省区的监测工作;组织进行省级监测成果汇总评价等。省级监测的技术工作应由具有甲级资质的省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单位承担,没有甲级资质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单位的省区,也可以与技术力量相对较强的科研院所和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单位合作。各省技术承担单位和监测队伍要保持相对稳定,以保证监测工作的连续性和监测结果的可靠性。
三、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各自辖区内的监测工作。其主要职责是按照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技术规程和省区的操作细则,独立开展或协配合省级林业部门开展本行政区域内的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定期或不定期地报告荒漠化、沙化动态变化情况,特别是在监测过程中发现土地发生荒漠化、沙化或者荒漠化、沙化程度加重的,要及时向县级人民政府和上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完成省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部署的各项监测任务。
县级监测工作一般由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组建或指定专门的机构负责,监测队伍的组成应包括乡镇林业站的技术人员。
第七条 依据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的不同的目的和要求,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包括宏观监测、重点(或敏感)地区监测、典型定位监测、专项工程效益监测以及沙尘暴灾害评估五个方面的内容。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管理办法
一、宏观监测。为每五年开展一次的全国范围内的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目的是为获取各省区、大区域或全国范围内的荒漠化、沙化现状及动态变化宏观数据,为国家、大区域及各省区制定荒漠化防治、防沙治沙的宏观决策提供依据。该项监测从1994年开始为第一期,1999年为第二期,2004年为第三期,以后依次类推。
二、重点(或敏感)地区监测。目的是为满足某种特定需要而对一些诸如荒漠化扩展迅速、影响强烈或工程治理等受关注的地区进行专项监测,提供重点地区荒漠化或沙化面积、动态变化及其原因等情况,为防沙治沙执法、地方行政领导政绩评价、区域性防治规划的制订和决策提供依据。根据需要不定期地开展。
三、典型定位监测。目的是为了深入分析、研究荒漠化或沙化发生、发展、演变机理以及土壤、植被、气候、社会经济等因子与土地荒漠化或沙化动态变化的相互关系,而对若干典型地区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长期连续观测、分析。
四、防沙治沙重点工程项目绩效监测。目的是掌握和了解防沙治沙工程项目实施质量和效益,为综合评价工程建设的效果提供依据。从工程开始实施直至结束连续进行监测。
五、沙尘暴灾害评估。每年进行沙尘暴观测、相关灾害信息调查和收集及其灾害情况评估,并对下一沙尘暴趋势状况进行分析预测的一项监测工作。
第八条 典型定位监测站由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视工作需要有计划地批准建立。典型定位监测站依据定位监测技术规定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管理办法
和国家的要求开展工作,接受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的技术依托单位的组织和业务指导,依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规划设计部门进行。各省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支持辖区内的定位监测站的业务工作。
第九条 为加强对监测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成立监测工作领导小组,及时召开会议研究解决监测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由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主要领导担任组长,防沙治沙、造林、资源、计财和监测技术承担单位等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参加,办公室设在防沙治沙主管部门,负责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的日常工作。办公室组成人员应包括荒漠化业务主管部门和监测技术承担单位负责人。监测组织机构要上下一致,便于工作协调和联系。
第十条
加强监测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国家、省和县三级监测机构和队伍,做到机构确定、职责明确,人员固定。荒漠化、沙化面积较大的省区,应以现有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机构和队伍为基础成立荒漠化和沙化监测中心,专门从事本省区的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
第十一条
加强科技支撑工作,切实将科技保障贯穿于监测工作的全过程。各地要成立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咨询专家组,加强对监测工作的技术咨询和指导。积极支持新技术试点和推广,不断完善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的技术体系,提高监测工作的科技含量。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管理办法
第三章 质量管理
第十二条 各级监测管理机构和监测承担单位必须树立质量第一意识,高度重视监测的质量和进度,加强检查督促,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监测各项工作任务。
第十三条 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实行全面质量管理。要本着“预防为主,防检结合”的原则,严格执行“事前指导,事中检查,成果校审”的三环节管理。
各级监测管理机构与监测技术承担单位要成立专门的质量监督小组,负责监测工作的质量监督工作。每个监测工序完成后,都要进行质量检查,严格把关。检查合格的,检查人员要在验收单上签字。前一道工序没有检查、检查不合格的或没有检查人员签字的,不得进入下一道工序。
第十四条 要层层建立监测质量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实行监测承担单位领导、项目负责人和监测人员三级责任制,将监测的质量责任落实到人。并按监测成果质量状况实行奖惩。
第十五条 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家或上一级主管部门的监测技术规程(或规定),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制订监测实施细则或操作办法。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的各项技术规程、实施细则和操作办法等,须经专门的专家会议论证通过后报送上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备案。
第十六条 各地在监测工作正式开展前,要认真做好培训和试点工作,统一技术标准、操作方法和有关要求。参加监测和质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管理办法
量监督工作的人员都要接受系统的岗前培训,进行严格考核,实行持证上岗。不合格的,不得上岗工作。
第十七条 建立检查验收制度,确保监测成果质量。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的检查验收实行“三查一验”制度,即监测工组自查、省级检查、国家阶段性检查(由国家监测技术承担单位负责)和国家级质量验收。通过层层检查,严格把关,确保监测成果质量。检查验收的内容、标准和要求应当严格执行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技术规程、操作细则等规定。对于成果质量达不到要求的,必须返工。
第十八条 为保证各地监测成果质量,各省区的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成果应经相关专业领域专家共同论证后才能正式行文上报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论证时应有国家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委派的专家参加。
第四章 监测经费管理
第十九条 国家将根据各地荒漠化和沙化监测任务情况,安排一定的专项财政补助经费用于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各地应安排配套资金用于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配套比例原则上不得低于1:1。
第二十条 各地要严肃财经纪律,保证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经费的专款专用。中央财政荒漠化和沙化监测补助资金主要用于全国宏观监测、重点(敏感)地区监测、典型定位监测和沙尘暴灾害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管理办法
信息收集及灾害评估及防治重点项目效益监测等领域。
荒漠化和沙化监测资金主要用于与上述监测工作相关的仪器设备、软件和卫片等物资的购臵,调查经费,技术咨询、培训和指导,专题调研,检查验收,资料收集、建档和信息系统构建,成果印刷以及有关的会议等。各地不得以任何理由截留、挤占和挪用资金。
第二十一条 为提高资金的使用效果,监测经费实行报帐制。中央专项财政监测补助资金由国家集中下达,各省区可视监测工作进度和质量情况分批将资金拨付给监测承担单位。监测工作启动前可预拨60%的启动资金,外业结束后内业汇总前再拨30%的资金,剩余10%的资金需在整个成果通过省级论证并经国家级验收合格后方能拨付。对未达到质量要求的,经返工达到国家进度和质量要求后,才能拨付剩余资金。第二十二条 加强对监测经费使用情况的管理。各地要及时地将资金使用情况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要与审计部门密切配合,对荒漠化和沙化监测专项资金的拨付、使用和配套资金落实情况定期进行检查和审计。对查出的违规、违纪问题建议各地及时纠正,严肃处理,并进行通报。
第五章 监测数据和成果管理
第二十三条 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成果由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防治荒漠化管理中心统一管理,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管理办法 的技术依托单位进行维护。
第二十四条 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成果由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法统一发布。
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宏观监测成果每五年发布一次。监测成果发布的内容主要包括:荒漠化、沙化的面积、分布、变化状况和危害以及荒漠化、沙化的防治情况和效益等。
第二十五条 各级荒漠化和沙化管理机构和监测技术承担单位要做好监测成果的保密工作。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外提供监测数据。
第二十六条 各级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管理机构和监测技术承担单位要做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档案资料的积累、归档工作。每次监测工作结束后,要认真总结,将监测成果及相关技术规程、文件、报告以及相关基础资料等分门别类地进行归档,建立档案,专人负责管理,有条件的要进行计算机管理,以备查阅。
第二十七条 各地要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等技术,逐步建立国家、省、县三级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地理信息管理系统,实行信息化和网络化管理。
第六章 奖励与惩罚
第二十八条 国家将对各省级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成果进行综合评价。对于监测成果较好的单位和先进个人,将予以表彰,并给予必要的奖励。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管理办法
第二十九条 对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省区和个人,将视情节予以通报批评、调减省区监测经费,情节严重的将建议有关部门对主要负责人和主要责任人给予必要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一)不按国家规定开展监测工作的;
(二)监测成果质量较差,返工后仍未达到国家规定的质量要求的;
(三)未按时提交监测成果,影响全国汇总的;
(四)资金使用出现违纪违规现象的;
(五)弄虚作假,编造数据的;
(六)未经同意擅自对外泄露监测数据的。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条 各地应根据本办法,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报上一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由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第五篇:济南市2018年第3季度性病监测工作小结
济南市2018年第3季度性病监测工作小结
本季度,在济南市卫计委的领导下和省皮防所的指导下,在 医院领导的积极支持和协调下,积极落实了《山东省性病监测工作考 核实施方案》,我市性病监测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
1.完成了性病疫情监测日报及2018年3季度疫情分析汇总及上报、反馈。
2.开展院内自查工作,对以往的传染病上报,网络直报流程进行了细化,责任到人,坚决杜绝漏报,误报和迟报现象的发生 3.组织各县区进行了麻风性病防治与疫情管理报告培训会,培训临床医师及疫情管理人员共120人,为我市麻风性病疫情防治工作奠定了基础。
4.对济南市各区进行了随机抽查督导检查,下达了督导通知单,责令整改。
5.积极准备迎接省皮防所组织的性病防治工作督导检查
济南市皮肤病防治院
2018年10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