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狂犬病监测方案(试行)

时间:2019-05-13 18:43: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全国狂犬病监测方案(试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全国狂犬病监测方案(试行)》。

第一篇:全国狂犬病监测方案(试行)

全国狂犬病监测方案

一、概述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为乙类传染病。许多种类的哺乳动物都与狂犬病的传播有关,犬是发展中国家人狂犬病最主要的储存宿主和传播宿主。人感染狂犬病最常见的方式是通过感染狂犬病毒的犬、猫、野生食肉动物以及食虫和吸血蝙蝠的咬伤、挠抓、舔舐皮肤或粘膜破损处而感染。狂犬病毒主要通过破损的皮肤或粘膜侵入人体,经神经末梢上行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临床表现主要为急性、进行性、几乎不可逆转的脑脊髓炎,病死率100%。

狂犬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据1999年世界狂犬病调查报告,145个国家和地区中仅有45个无狂犬病报告。近年来,我国狂犬病疫情一直呈上升趋势,病死数居我国37种法定报告传染病首位。1996年全国报告狂犬病发病数曾一度较低,为159例,而2004年全国狂犬病报告发病数上升至2660例,与2003年同期相比上升30.58%。2004年狂犬病死亡人数占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总死亡构成的35.72%。我国的广西、湖南、江苏、安徽、湖北、广东和贵州等省份近年来疫情持续上升,疫情形势十分严峻。因此,建立全国狂犬病监测系统,在狂犬病多发地区开展监测,分析狂犬病流行因素、掌握狂犬病的疫情特点与流行趋势,对于狂犬病的预防和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监测目的

(一)掌握我国狂犬病的疫情动态和流行规律,分析流行因素,为制定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二)了解狂犬病暴露后预防处置现状,评价预防处置效果,为进一步规范暴露后预防处置提供依据。

三、监测定义

(一)病例定义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测结果三项指标确定病例的定义。

1、流行病学史

有被犬、猫或其他宿主动物舔、咬史。

2、临床症状

(1)愈合的咬伤伤口或周围感觉异常、麻木发痒、刺痛或蚁走感。出现兴奋、烦躁、恐惧,对外界刺激如风、水、光、声等异常敏感。

(2)“恐水”症状,伴交感神经兴奋性亢进(流涎、多汗、心律快、血压增高),继而肌肉瘫痪或颅神经瘫痪(失音、失语、心律不齐)。

3、实验室检测

(1)免疫荧光抗体法检测抗原:发病第一周内取唾液、鼻咽洗液或脑脊液涂片、角膜印片、皮肤切片,用抗狂犬病荧光抗体染色,狂犬病病毒抗原阳性。

(2)RT-PCR方法检测病毒核酸:发病第一周内取唾液、鼻咽洗液、脑脊液、角膜或皮肤组织,用RT-PCR方法检测狂犬病毒核酸阳性。

(3)死后脑组织标本分离病毒阳性或印片荧光抗体染色阳性、脑组织内检到内基氏小体或RT-PCR方法检测脑组织标本中病毒核酸阳性。

4、病例分类

(1)狂犬病疑似病例:指各级医疗单位临床医生上报的具有狂犬病临床表现,而难以确诊为狂犬病的病例。

(2)临床诊断病例:流行病学史加上临床表现的任意一条。

(3)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加上实验室检测的任意一条。

(二)狂犬病暴露者定义

狂犬病暴露者指被狂犬、疑似狂犬或狂犬病宿主动物抓伤、咬伤、舔舐皮肤或粘膜破损处的所有人员。

四、监测内容

(一)全国常规监测

1.病例的发现与报告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规范》,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检疫机构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发现疑似、临床诊断或实验室确诊病例应在诊断后24小时内填写报告卡进行网络直报。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应在诊断后24小时内向相应单位送(寄)出传染病报告卡,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疾控中心)和具备条件的乡镇卫生院收到传染病报告卡后立即进行网络直报。

2.病例个案调查

县级疾控中心接到狂犬病例报告后,应及时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调查内容见《狂犬病病例个案调查表》(附表1)。

(二)监测点监测

1.监测点的选择原则

(1)在近五年疫情持续高发的省,选取高发县区作为国家级监测点;

(2)监测点具有一定的狂犬病防制工作基础,能够承担并完成监测任务;

(3)监测点的确定:在近年来疫情持续高发的广西、湖南、安徽、贵州4省,选择高发地市或县区作为国家监测点。

2.监测内容

(1)常规疫情监测

① 病例的发现与报告

同全国常规监测。

② 病例个案调查

监测点所在的县级疾控中心接到狂犬病病例报告后,应对所有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填写《狂犬病病例个案调查表》(附表1)。

(2)实验室监测

①标本采集、保存和送检:严格按照《狂犬病标本采集技术指南》(见附件1)要求,采集监测点报告的所有临床诊断病例的唾液、脑脊液、尿液、鼻咽洗液、皮肤组织或病死者脑组织等标本,送至省级疾控中心进行检测(送检表见附表2《狂犬病人标本送检登记表》)。

②标本检测:省级疾控中心负责本省监测点标本的实验室检测,采用RT-PCR方法检测狂犬病毒特异性核酸,采用免疫荧光法或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狂犬病毒抗原,对病毒抗原和核酸阳性的标本进行

病毒核酸测序和分析。详细操作过程见《狂犬病实验室检测技术指南》(附件2)。

③结果鉴定:各省疾控中心将核酸测序和分析结果上报至国家疾控中心进行鉴定和分析。

④实验室检测结果的汇总、反馈:省疾控中心每季度末将本季度检测结果汇总并反馈到各监测点,国家疾控中心接到标本后一个月之内将鉴定结果向各省反馈。

(3)狂犬病暴露后预防处置情况监测

各监测点选择1所县区级疾控中心预防门诊、1所县及县以上综合医院和1所高发乡的卫生院进行狂犬病暴露后预防处置情况监测,由诊治大夫负责填写《狂犬病暴露人群门诊登记表》(附表4),收集前来就诊的所有狂犬病暴露者的预防处置相关信息。

(4)宿主动物监测

监测点所在地的疾控中心通过当地畜牧、兽医、公安等相关部门调查、了解所辖地区的犬等宿主动物情况,包括犬和其它有关动物的数量、种类和免疫覆盖等情况(调查表见附表5)。在可能情况下,对犬及其他宿主动物进行带毒情况调查。

五、数据收集、分析、反馈

(一)数据收集

1.狂犬病疫情法定报告信息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检疫机构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规范》的相关规定,对狂犬病病例进行报告。

2.狂犬病病例个案信息

县级疾控中心指定专人负责收集狂犬病病例个案信息,于每月10日以前将上月所有个案调查表录入狂犬病监测数据库,并上报省级疾控中心。省级疾控中心每月20日前将本省上月的狂犬病监测数据上报中国疾控中心。

3.狂犬病实验室监测信息

省级疾控中心负责收集、汇总辖区内狂犬病实验室检测结果,每季度末将本季度的结果录入狂犬病监测数据库,上报中国疾控中心。

4.狂犬病暴露者门诊汇总数据

监测点所在的县级疾控中心负责收集辖区内狂犬病门诊的《狂犬病暴露人群门诊登记表》(附表4),于每月10日前进行汇总并将汇总结果录入狂犬病监测数据库,报告上级疾控中心。

5.狂犬病宿主动物基本情况调查数据

监测点所在的县级疾控中心负责收集辖区内狂犬病宿主动物的基本情况,每年1月15日将上年的《狂犬病宿主动物基本情况调查表》(附表5)的内容录入狂犬病监测数据库,并将数据报告上级疾控中心,各省疾控中心负责收集省内所有狂犬病监测点的数据,并于每年2月15日前上报上年监测数据。

(二)数据质量控制

1.方法和标准的统一

(1)各项调查内容均使用统一调查表和调查方法;

(2)使用指定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和检测试剂进行标本检测。

2.数据库建立的质量控制

(1)使用统一的数据库录入数据;

(2)通过设计计算机软件来识辨调查表逻辑错误,减少录入错误;

(3)通过人工抽查核对,发现非逻辑错误。

(三)资料分析

各级疾控中心每季度、每年对狂犬病监测资料进行分析,也可根据需要不定期地进行分析。

1.病例的三间分布

从时间、地区、人群分布分析狂犬病的发病死亡特点。

2.病例的暴露情况分析

对致伤动物的种类、病例的伤口状况、预防处置情况等进行分析。

3.暴露人群治疗处置情况分析

对狂犬病暴露人群的特点,以及伤口处理、预防接种等情况进行分析。

4.狂犬病宿主动物分析

对监测点狂犬病宿主动物的数量、密度、免疫情况以及不同伤人动物的情况进行分析。

5.狂犬病病原学检测结果分析

分析狂犬病病原学及其遗传变异情况。

6.流行因素分析

综合监测结果及当地收集到的相关信息对狂犬病的流行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四)信息交流和反馈

各级疾控中心应由专人负责监测工作,定期将有关监测报告、统计分析和季度、年度总结以E-Mail、传真或信函的形式报上级疾控部

门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上级疾控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及时对分析结果进行反馈(以文件、信函、督导等方式)。

各监测点应定期将监测结果向邻近的地区及相关部门(如畜牧兽医部门)进行通报。

六、监测系统的组成和职责

(一)卫生行政部门

卫生部领导和组织协调全国狂犬病监测工作,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开展本辖区内狂犬病监测工作,并提供所需的监测经费,保证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组织监测方案的起草、论证和完善,为全国狂犬病监测提供技术指导。

(2)组织对全国各省级疾控中心和国家级监测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

(3)负责全国监测数据的收集、整理,定期对数据进行分析、反馈。

(4)负责狂犬病诊断试剂的标准化及各级网络实验室的质量控制。

(5)负责各省分离的狂犬病病毒的实验室鉴定工作。

(6)负责组织专家定期对全国狂犬病监测系统进行督导、评价。

(7)每年组织召开全国狂犬病监测年度工作总结研讨会。

2.省级疾控中心

(1)根据全国监测方案,起草本省的监测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2)有效组织实施本省的常规监测工作。

(3)组织对市级疾控中心和国家级监测点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与指导。

(4)定期收集监测数据,并进行分析、反馈。

(5)定期对本省的监测工作进行督导与评价。

(6)每年对本省狂犬病监测工作进行年度总结。

3.市级疾控中心

(1)有效组织实施本市的常规监测工作。

(2)指导本市国家级监测点的监测工作。

(3)定期收集监测数据,并进行分析、反馈。

(4)定期对本市的监测工作进行督导、质量控制与评价。

(5)每年对本市狂犬病监测系统进行年度工作总结。

4.县级疾控中心

(1)根据全国监测方案和省级的监测实施方案的要求,遂项落实各项监测工作。

(2)接受上级疾控中心技术的培训与指导,规范各项监测工作。

(3)安排专人定期收集、整理、汇总和上报监测数据。

(4)定期对监测工作进行质量控制与评价。

(5)每年对本地狂犬病监测工作进行年度工作总结。

(三)医疗机构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负责狂犬病病例的发现及报告工作,协助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标本采集工作。对医护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尤其是传染病防治法及相关知识的培训。

七、保障工作

(一)组织保障

1.狂犬病监测应纳入当地疾控中心日常工作。

2.各级疾控中心应明确一名业务领导负责监测工作。

3.承担监测任务的各级疾控中心应指定责任心强、业务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员具体实施监测工作。

4.参加监测工作的各单位应加强相关业务人员的培训。

(二)经费保障

1.为保障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国家为监测点提供一定的监测启动经费。

2.监测点所在的省、市、县应提供监测配套经费。

3.监测经费必须实行专款专用。

(三)物资保障

承担监测任务的各级疾控中心和医疗机构应保证监测所需的各种物资和技术支持。由中国疾控中心统一提供监测点检测试剂。

(四)质量控制

1.每年组织监测工作的质量评价。

2.每年根据监测点疫情变化,对监测点和监测工作计划进行必要的调整。

第二篇:全国狂犬病监测方案(试行)

【发布单位】卫生部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5-09-08 【生效日期】2005-09-0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卫生部

全国狂犬病监测方案(试行)

一、概述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为乙类传染病。许多种类的哺乳动物都与狂犬病的传播有关,犬是发展中国家人狂犬病最主要的储存宿主和传播宿主。人感染狂犬病最常见的方式是通过感染狂犬病毒的犬、猫、野生食肉动物以及食虫和吸血蝙蝠的咬伤、挠抓、舔舐皮肤或粘膜破损处而感染。狂犬病毒主要通过破损的皮肤或粘膜侵入人体,经神经末梢上行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临床表现主要为急性、进行性、几乎不可逆转的脑脊髓炎,病死率100%。

狂犬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据1999年世界狂犬病调查报告,145个国家和地区中仅有45个无狂犬病报告。近年来,我国狂犬病疫情一直呈上升趋势,病死数居我国37种法定报告传染病首位。1996年全国报告狂犬病发病数曾一度较低,为159例,而2004年全国狂犬病报告发病数上升至2660例,与2003年同期相比上升30.58%。2004年狂犬病死亡人数占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总死亡构成的35.72%。我国的广西、湖南、江苏、安徽、湖北、广东和贵州等省份近年来疫情持续上升,疫情形势十分严峻。因此,建立全国狂犬病监测系统,在狂犬病多发地区开展监测,分析狂犬病流行因素、掌握狂犬病的疫情特点与流行趋势,对于狂犬病的预防和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监测目的(一)掌握我国狂犬病的疫情动态和流行规律,分析流行因素,为制定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二)了解狂犬病暴露后预防处置现状,评价预防处置效果,为进一步规范暴露后预防处置提供依据。

三、监测定义

(一)病例定义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测结果三项指标确定病例的定义。

1、流行病学史

有被犬、猫或其他宿主动物舔、咬史。

2、临床症状

(1)愈合的咬伤伤口或周围感觉异常、麻木发痒、刺痛或蚁走感。出现兴奋、烦躁、恐惧,对外界刺激如风、水、光、声等异常敏感。

(2)“恐水”症状,伴交感神经兴奋性亢进(流涎、多汗、心律快、血压增高),继而肌肉瘫痪或颅神经瘫痪(失音、失语、心律不齐)。

3、实验室检测

(1)免疫荧光抗体法检测抗原:发病第一周内取唾液、鼻咽洗液或脑脊液涂片、角膜印片、皮肤切片,用抗狂犬病荧光抗体染色,狂犬病病毒抗原阳性。

(2)RT-PCR方法检测病毒核酸:发病第一周内取唾液、鼻咽洗液、脑脊液、角膜或皮肤组织,用RT-PCR方法检测狂犬病毒核酸阳性。

(3)死后脑组织标本分离病毒阳性或印片荧光抗体染色阳性、脑组织内检到内基氏小体或RT-PCR方法检测脑组织标本中病毒核酸阳性。

4、病例分类

(1)狂犬病疑似病例:指各级医疗单位临床医生上报的具有狂犬病临床表现,而难以确诊为狂犬病的病例。

(2)临床诊断病例:流行病学史加上临床表现的任意一条。

(3)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加上实验室检测的任意一条。

(二)狂犬病暴露者定义

狂犬病暴露者指被狂犬、疑似狂犬或狂犬病宿主动物抓伤、咬伤、舔舐皮肤或粘膜破损处的所有人员。

四、监测内容

(一)全国常规监测

1.病例的发现与报告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规范》,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检疫机构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发现疑似、临床诊断或实验室确诊病例应在诊断后24小时内填写报告卡进行网络直报。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应在诊断后24小时内向相应单位送(寄)出传染病报告卡,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疾控中心)和具备条件的乡镇卫生院收到传染病报告卡后立即进行网络直报。

2.病例个案调查

县级疾控中心接到狂犬病例报告后,应及时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调查内容见《狂犬病病例个案调查表》(附表1)。

(二)监测点监测

1.监测点的选择原则

(1)在近五年疫情持续高发的省,选取高发县区作为国家级监测点;

(2)监测点具有一定的狂犬病防制工作基础,能够承担并完成监测任务;

(3)监测点的确定:在近年来疫情持续高发的广西、湖南、安徽、贵州4省,选择高发地市或县区作为国家监测点。

2.监测内容

(1)常规疫情监测

① 病例的发现与报告

同全国常规监测。

② 病例个案调查

监测点所在的县级疾控中心接到狂犬病病例报告后,应对所有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填写《狂犬病病例个案调查表》(附表1)。

(2)实验室监测

①标本采集、保存和送检:严格按照《狂犬病标本采集技术指南》(见附件1)要求,采集监测点报告的所有临床诊断病例的唾液、脑脊液、尿液、鼻咽洗液、皮肤组织或病死者脑组织等标本,送至省级疾控中心进行检测(送检表见附表2《狂犬病人标本送检登记表》)。

②标本检测:省级疾控中心负责本省监测点标本的实验室检测,采用RT-PCR方法检测狂犬病毒特异性核酸,采用免疫荧光法或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狂犬病毒抗原,对病毒抗原和核酸阳性的标本进行病毒核酸测序和分析。详细操作过程见《狂犬病实验室检测技术指南》(附件2)。

③结果鉴定:各省疾控中心将核酸测序和分析结果上报至国家疾控中心进行鉴定和分析。

④实验室检测结果的汇总、反馈:省疾控中心每季度末将本季度检测结果汇总并反馈到各监测点,国家疾控中心接到标本后一个月之内将鉴定结果向各省反馈。

(3)狂犬病暴露后预防处置情况监测

各监测点选择1所县区级疾控中心预防门诊、1所县及县以上综合医院和1所高发乡的卫生院进行狂犬病暴露后预防处置情况监测,由诊治大夫负责填写《狂犬病暴露人群门诊登记表》(附表4),收集前来就诊的所有狂犬病暴露者的预防处置相关信息。

(4)宿主动物监测

监测点所在地的疾控中心通过当地畜牧、兽医、公安等相关部门调查、了解所辖地区的犬等宿主动物情况,包括犬和其它有关动物的数量、种类和免疫覆盖等情况(调查表见附表5)。在可能情况下,对犬及其他宿主动物进行带毒情况调查。

五、数据收集、分析、反馈

(一)数据收集

1.狂犬病疫情法定报告信息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检疫机构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规范》的相关规定,对狂犬病病例进行报告。

2.狂犬病病例个案信息

县级疾控中心指定专人负责收集狂犬病病例个案信息,于每月10日以前将上月所有个案调查表录入狂犬病监测数据库,并上报省级疾控中心。省级疾控中心每月20日前将本省上月的狂犬病监测数据上报中国疾控中心。

3.狂犬病实验室监测信息

省级疾控中心负责收集、汇总辖区内狂犬病实验室检测结果,每季度末将本季度的结果录入狂犬病监测数据库,上报中国疾控中心。

4.狂犬病暴露者门诊汇总数据

监测点所在的县级疾控中心负责收集辖区内狂犬病门诊的《狂犬病暴露人群门诊登记表》(附表4),于每月10日前进行汇总并将汇总结果录入狂犬病监测数据库,报告上级疾控中心。

5.狂犬病宿主动物基本情况调查数据

监测点所在的县级疾控中心负责收集辖区内狂犬病宿主动物的基本情况,每年1月15日将上年的《狂犬病宿主动物基本情况调查表》(附表5)的内容录入狂犬病监测数据库,并将数据报告上级疾控中心,各省疾控中心负责收集省内所有狂犬病监测点的数据,并于每年2月15日前上报上年监测数据。

(二)数据质量控制

1.方法和标准的统一

(1)各项调查内容均使用统一调查表和调查方法;

(2)使用指定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和检测试剂进行标本检测。

2.数据库建立的质量控制

(1)使用统一的数据库录入数据;

(2)通过设计计算机软件来识辨调查表逻辑错误,减少录入错误;

(3)通过人工抽查核对,发现非逻辑错误。

(三)资料分析

各级疾控中心每季度、每年对狂犬病监测资料进行分析,也可根据需要不定期地进行分析。

1.病例的三间分布

从时间、地区、人群分布分析狂犬病的发病死亡特点。

2.病例的暴露情况分析

对致伤动物的种类、病例的伤口状况、预防处置情况等进行分析。

3.暴露人群治疗处置情况分析

对狂犬病暴露人群的特点,以及伤口处理、预防接种等情况进行分析。

4.狂犬病宿主动物分析

对监测点狂犬病宿主动物的数量、密度、免疫情况以及不同伤人动物的情况进行分析。

5.狂犬病病原学检测结果分析

分析狂犬病病原学及其遗传变异情况。

6.流行因素分析

综合监测结果及当地收集到的相关信息对狂犬病的流行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四)信息交流和反馈

各级疾控中心应由专人负责监测工作,定期将有关监测报告、统计分析和季度、总结以E-Mail、传真或信函的形式报上级疾控部门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上级疾控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及时对分析结果进行反馈(以文件、信函、督导等方式)。

各监测点应定期将监测结果向邻近的地区及相关部门(如畜牧兽医部门)进行通报。

六、监测系统的组成和职责

(一)卫生行政部门

卫生部领导和组织协调全国狂犬病监测工作,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开展本辖区内狂犬病监测工作,并提供所需的监测经费,保证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组织监测方案的起草、论证和完善,为全国狂犬病监测提供技术指导。

(2)组织对全国各省级疾控中心和国家级监测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

(3)负责全国监测数据的收集、整理,定期对数据进行分析、反馈。

(4)负责狂犬病诊断试剂的标准化及各级网络实验室的质量控制。

(5)负责各省分离的狂犬病病毒的实验室鉴定工作。

(6)负责组织专家定期对全国狂犬病监测系统进行督导、评价。

(7)每年组织召开全国狂犬病监测工作总结研讨会。

2.省级疾控中心

(1)根据全国监测方案,起草本省的监测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2)有效组织实施本省的常规监测工作。

(3)组织对市级疾控中心和国家级监测点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与指导。

(4)定期收集监测数据,并进行分析、反馈。

(5)定期对本省的监测工作进行督导与评价。

(6)每年对本省狂犬病监测工作进行总结。

3.市级疾控中心

(1)有效组织实施本市的常规监测工作。

(2)指导本市国家级监测点的监测工作。

(3)定期收集监测数据,并进行分析、反馈。

(4)定期对本市的监测工作进行督导、质量控制与评价。

(5)每年对本市狂犬病监测系统进行工作总结。

4.县级疾控中心

(1)根据全国监测方案和省级的监测实施方案的要求,遂项落实各项监测工作。

(2)接受上级疾控中心技术的培训与指导,规范各项监测工作。

(3)安排专人定期收集、整理、汇总和上报监测数据。

(4)定期对监测工作进行质量控制与评价。

(5)每年对本地狂犬病监测工作进行工作总结。

(三)医疗机构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负责狂犬病病例的发现及报告工作,协助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标本采集工作。对医护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尤其是传染病防治法及相关知识的培训。

七、保障工作

(一)组织保障

1.狂犬病监测应纳入当地疾控中心日常工作。

2.各级疾控中心应明确一名业务领导负责监测工作。

3.承担监测任务的各级疾控中心应指定责任心强、业务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员具体实施监测工作。

4.参加监测工作的各单位应加强相关业务人员的培训。

(二)经费保障

1.为保障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国家为监测点提供一定的监测启动经费。

2.监测点所在的省、市、县应提供监测配套经费。

3.监测经费必须实行专款专用。

(三)物资保障

承担监测任务的各级疾控中心和医疗机构应保证监测所需的各种物资和技术支持。由中国疾控中心统一提供监测点检测试剂。

(四)质量控制

1.每年组织监测工作的质量评价。

2.每年根据监测点疫情变化,对监测点和监测工作计划进行必要的调整。

八、附件

附表1 狂犬病病例个案调查表

附表2 狂犬病人标本送检登记表

附表3 狂犬病病原学检测结果表

附表4 狂犬病暴露人群门诊登记表

附表5 狂犬病宿主动物基本情况调查表

附件1 狂犬病标本采集技术指南

附件2 狂犬病实验室检测技术指南

附件(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试行)

【发布单位】卫生部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5-08-17 【生效日期】2005-08-1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卫生部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试行)

病媒生物监测是疾病预防控制中一项重要的系统性基础工作。为确保监测工作的科学、规范、统一,监测数据的真实、可信,特制定此方案。

一、背景

病媒生物是指能传播疾病的生物,一般指能传播人类疾病的生物。广义的病媒生物包括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媒介主要是鼠类,属哺乳纲啮齿目动物;无脊椎动物媒介主要是昆虫纲的蚊、蝇、蟑螂、蚤等和蛛形纲的蜱、螨等。病媒生物不仅可以直接通过叮咬和污染食物等,影响或危害人类的正常生活,更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一系列的重要传染病。

病媒生物性传染病是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旅游和贸易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变,病媒生物种类、密度和分布等发生了新的变化,不仅原有的病媒生物性传染病范围扩大、发生频率和强度增加,而且一些新的病媒生物性传染病不断出现。

在我国法定报告的传染病中有许多属于病媒生物性传染病,如鼠疫、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疟疾、登革热、地方性斑疹伤寒、丝虫病等;而一些消化道传染病则通过病媒生物的机械性传播在人群中扩散,如痢疾、伤寒等。通过对病媒生物的有效控制,可以减少它们对人群的骚扰和经济损失,更可以预防和控制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系统地开展病媒生物监测不仅为制定病媒生物控制方案提供依据,而且为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流行趋势提供预测预警信息。我国过去曾比较系统地开展过病媒生物的监测,对病媒生物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各地方法不统一,进行数据的比较和分析比较困难;且原有的一些方法已经不适于现在社会发展状况,部分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流行状况也发生了变化;同时近年来周边国家一些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爆发流行已对我国形成威胁,因此加强病媒生物监测工作已经成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一个迫切任务。

二、监测目的(一)掌握监测对象的种类、数量、分布及季节变化,为预测预报和处理应急事件积累基础数据。

(二)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病媒生物防制方案提供依据。

(三)分析病媒生物的长期变化和当地传染性疾病的相关性,为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提供技术支撑。

三、监测定义

病媒生物监测是指以科学的方法,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鼠类、蚊类、蝇类和蟑螂等病媒生物,对其种类、数量、分布和季节变化等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对结果进行解释和反馈,供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制定、实施、评价和调整病媒生物控制的策略和措施。

四、监测系统组成和职责

(一)监测系统

监测系统由卫生部、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组成。

(二)分工和职责

1.各级卫生行政部门

卫生部领导全国病媒生物监测工作,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开展本辖区内的监测工作,并提供所需的专项监测经费,保证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全国监测方案的起草、修改和完善,根据省级疾控机构的建议,确定全国监测点的布局,组织全国监测工作的实施;承担全国性病媒生物监测的技术指导和培训;负责监测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反馈;并组织专家进行监测质量的检查和质量控制。

3.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依据全国监测方案的要求,组织开展辖区内监测工作;负责协调各级监测点的工作,督促检查监测方案落实;按时收集、分析、上报和反馈监测结果,进行技术指导和监测质量控制和考核工作。

4.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病媒生物监测方案的实施,指定专人负责监测点工作,完成监测任务,并对区、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进行技术指导。

5.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根据各省监测工作安排,配合完成或承担监测任务。

五、监测内容和方法

(一)鼠密度监测

1.监测点的选择

每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按不同地理方位选3至5个地级市,每个市设城镇居民区、特殊行业(餐饮、食品制售)和农村自然村3个类型的监测点各1个,每个监测点每月室内外一次性布放200有效夹夜。由于鼠密度监测的特殊性,各市应结合本地情况,确定监测点的范围,为避免连续监测对鼠密度造成影响,相邻月份应在监测点内的不同区域布放鼠夹,三个月内不得在同一区域布夹监测,不同月份选取的监测区域之间距离应大于0.25km。

2.监测时间

每月中旬进行调查,以月作统计单位。

3.监测方法

采用夹夜法。统一选用中型钢板夹(见附件1),以生花生米为诱饵,晚放晨收。室内按每15m2布夹1只,沿墙根均匀布放。室外每5m布夹1只。居民区以外环境为主,特殊行业以室内环境为主,各种房间(厨房、库房)都应兼顾,农村自然村室内外均匀布放。

4.统计与计算

%

有效夹数=布夹总数-无效夹数

捕鼠总数是指鼠夹捕获鼠类的数量总和,鼠夹上夹有鼠头或大片鼠皮则定为捕到鼠,记入捕鼠总数。若已击发的鼠夹上有鼠毛、鼠尾、鼠爪,该夹计入布夹总数,定为未捕到鼠。

无效夹是指丢失或不明原因击发的鼠夹。

捕获鼠类后,进行鼠种鉴定,并同时记录捕鼠地点、性别、体重(精确到0.1g)和头体长(见表1),汇总表见表2。

5.注意事项

监测前做好宣传告知,防止误伤儿童和宠物。监测中使用鼠布袋并用麻醉剂处理,防止死鼠的体外寄生虫游离而叮咬监测人员,同时也便于进行体外寄生虫的调查。

(二)蚊密度监测

在成蚊监测和伊蚊专项监测所列的方法中,可以选择一种方法用于当地的监测。

1.成蚊监测

定时、定点进行成蚊密度监测。

(1)诱蚊灯法

①监测点的选择

每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按不同地理方位选3至5个地级市为监测点。每个地级市城区选择居民区、公园(含街心公园)、医院各4处,农村选择民房和牲畜棚(牛棚和猪圈等)各4处,没有牲口棚的以民房补齐。除牛棚、猪圈外,其它均在外环境中进行。

②监测时间

每月2次,相邻两次的测定间隔应为15天,风雨天气(风力五级以上)顺延。越冬蚊活动前一个月即开始监测,连续两次监测皆未捕到蚊虫后结束。

③监测方法

每处使用诱蚊灯(见附件2)1只,监测从日落20分钟后开始,连续诱集6小时。第二天,将集蚊盒取出,鉴定种类、性别并计数。

④密度指数计算

分别将每盏灯每晚的监测结果填入数据报表(见表3),记录当时主要气象数据(气温,湿度,风力),环境类型。汇总表见表5-1。

(2)人工小时法:

①监测点的选择

每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按地理方位选3至5个地级市为监测点。每个地级市城区选择城市中心2个居民区,城郊结合部3个居民区,每个居民区调查4户,农村选择自然村2个,每个自然村调查农户4户,不相邻的牛棚和猪圈(或其它牲畜棚)各2处。没有牲畜棚的以民房补齐(共2户)。进行室内成蚊密度监测。

②监测时间和方法

每月2次,相邻两次的测定间隔应为15天。日落1小时后,用电动吸蚊器(见附件3)在每个监测点的室内环境捕捉15分钟,分类计数。居民区可以选择在楼道。越冬蚊活动前一个月即开始监测,连续两次监测皆未捕到蚊虫后结束。

③密度指数计算

调查结果填入数据记录表(见表4)。汇总表见表5-2。

密度指数计算以只/人工小时为单位。

注:各地方案选定后,原则上长期使用同一种方案。

2.伊蚊专项监测,该项监测针对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各地根据实际需要开展此项监测。有埃及伊蚊分布的监测点,应该在监测过程中,注意收集该种伊蚊分布范围的资料。

(1)诱蚊诱卵器法

①监测点的选择

每个地级市选居民区、公园、工地、医院、废品收购站等其它伊蚊孳生场所共布放200只诱蚊诱卵器,居民区每户一只,公园、工地每10m一只(见附件6)。

②监测时间

各监测点于每月中旬监测一次。越冬蚊活动前一个月即开始监测,至连续两月皆未捕到蚊虫后结束。

③监测方法

用诱蚊诱卵器,连续放置四天,第四天检查、收集诱到的成虫及蚊卵(见表6)。统计蚊卵阳性率,同时记录调查期间平均气温和降雨情况。汇总表见表8-1。

(2)容器指数法

①监测点的选择

每个地级市按不同地理方位选4个街道的居民区,每个街道检查室内外积水容器不少于100个;公园、工地、废品收购站和其它单位各2个,检查积水容器不少于100个。

②监测时间

各监测点于每月中旬监测一次。

③监测方法

检查各种积水容器内伊蚊幼虫和蛹的阳性率。各种积水容器按性质分为永久性(如水缸、水池等)和暂时性(如花瓶、轮胎、废弃瓶罐等)容器(见表7),可分别统计计算指数。汇总表见表8-2。

④密度指数计算

(三)蝇密度监测

1.监测点的选择

每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按地理位置选取3至5个地级市,每个市设3个监测点,每个监测点随机选择农贸集市1处、餐饮外环境2处、绿化带1块和居民区1个。各个监测点相对固定。

2.监测时间:根据当地主要蝇类发生规律,确定常年的监测时间。选择适宜的气象条件,每月中旬监测一次。

3.监测方法

采用笼诱法。每处放1个诱蝇笼(见附件5)。

放置时间:每次放置6小时,上午9~10点之间布放,下午3~4点间收回。

4.种类鉴定、数据统计和记录

收笼后,用乙醚或氯仿杀死后分类,统计各蝇种的数量。记录监测当天的天气情况(气温,湿度,风力)(见表9)。汇总表见表10。

5.成蝇密度计算:

(四)蟑螂密度监测

1.监测点的选择

每个省份按不同地理方位选取3至5个地级市,每个城市设3个监测点,每个监测点随机选择农贸市场1处、餐饮2处、宾馆1处、医院1家和居民区1个,各个监测点相对固定。

2.监测时间

全年监测,每月中旬监测一次。

3.监测方法

应用粘捕法,统一用粘蟑纸(规格:17×10cm)调查。用甜鲜面包为诱饵(2克/片),每处布放10张粘蟑纸。市场布放在食品加工销售柜台,餐饮和宾馆布放在操作间和餐厅,医院布放在病房,居民区在各户的厨房,晚放晨收。每个标准间(约15m2)放置1张,居民每户厨房放置1张。不得选择一周内药物处理过的场所作监测点,每次监测时,粘捕纸必须更新。

4.统计和计算

捕获蟑螂总数是指粘蟑纸粘捕到成若虫总数。

登记粘捕到的蟑螂种类和雌、雄成虫或若虫数。同时记录回收的粘蟑纸总数(见表11)。汇总表见表12。

六、数据收集、分析、反馈

(一)数据收集内容:

1.鼠密度监测记录表

2.鼠密度监测汇总表

3.成蚊诱蚊灯监测记录表

4.成蚊人工小时法监测记录表

5-1.成蚊监测汇总表-诱蚊灯法

5-2.成蚊监测汇总表-人工小时法

6.白纹伊蚊/埃及伊蚊诱蚊诱卵器监测表

7.伊蚊容器指数监测记录表

8-1.伊蚊监测汇总表-诱卵器法

8-2.伊蚊监测汇总表-容器指数法

9.苍蝇监测记录表

10.苍蝇监测汇总表

11.蟑螂监测记录表

12.蟑螂监测汇总表

(二)统计分析指标

1.初步的种类、构成比、各项密度指标;

2.的消长曲线;

(三)定期报告、反馈资料

1.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每月1日前将前一月病媒生物监测结果录入数据库,以电子和书面的形式逐级汇总上报。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月10日前上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个月做监测简报反馈给各省。

七、保障措施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把病媒生物监测工作纳入综合目标管理的内容,切实加强领导,大力支持。各级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应加强管理,建立病媒监测队伍,落实工作人员,采取具体措施以保证专业队伍的稳定,提供必要的监测设备和工作、防护条件,使用好监测经费,促进病媒监测与疾病监测工作的有机结合,确保病媒生物监测方案的顺利实施。

八.附件(媒介生物)

表1 鼠密度监测记录表

表2 鼠密度监测汇总表

表3 成蚊诱蚊灯监测记录表

表4 成蚊人工小时法监测记录表

表5-1 成蚊监测汇总表-诱蚊灯法

表5-2 成蚊监测汇总表-人工小时法

表6 白纹伊蚊/埃及伊蚊诱蚊诱卵器监测表

表7 伊蚊容器指数监测记录表

表8-1 伊蚊监测汇总表-诱卵器法

表8-2 伊蚊监测汇总表-容器指数法

表9 苍蝇监测记录表

表10 苍蝇监测汇总表

表11 蟑螂监测记录表

表12 蟑螂监测汇总表

附件1 鼠夹

附件2 诱蚊灯

附件3 电动吸蚊器

附件4 诱蚊诱卵器

附件5 捕蝇笼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狂犬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试行)

***狂犬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试行)

1.总则 1.1背景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发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是迄今为止人类病死率最高的急性传染病。近年以来,我国狂犬病疫情呈上升趋势,病死率高居各类法定报告传染病首位。目前我县狂犬病疫情、疫点、疫区有所扩大,疫情形势十分严峻,特制定本应急处理技术方案。

1.2目的

为确保本县一旦发生狂犬病暴发疫情,能迅速查清疫源,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扑灭疫情。

1.3工作原则

狂犬病暴发疫情的应急处理工作,应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统一指挥,依法管理,分级负责,科学应对,快速处置”原则。

1.4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卫生部《狂犬病暴露后处置工作规范(试行)》、《狂犬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7014-1997)、《狂犬病防治手册》、《消毒技术规范(第三版)》、《全国狂犬病监测方案》和《浙江省狂犬病监测方案》

1.5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本县区域涉及狂犬病暴发、流行、控制与处理的各项工作。2.分级判定

I级(红色预警)):1个月内,有2个以上县(乡镇)发生狂犬病疫情20例以上,或发病水平超过过去5年同期平均水平2倍以上的;

Ⅱ级(橙色预警)):1个月内,同一县(乡镇)内发生狂犬病10例及以上,或发病数虽未到20例,但扩散至毗邻县;

Ⅲ级(黄色预警)):1个月内,1个县(乡镇)发生狂犬病3例及以上,或同一县内超过2个乡、镇发生疫情,病例数在10例以下的,或发生动物间狂犬病疫情的。Ⅳ级(蓝色预警)):1个月内,1个县(乡镇)发生狂犬病少于3例的或发生动物间狂犬病疫情。

3.应急响应

县疾控中心根据狂犬病疫情提出预警报告,报请县卫生局研究决定,由县卫生局报请县政府研究决定,启动应急响应。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报请省卫生厅,统一向社会发布疫情信息。应急响应的变更与终止程序与启动程序相同。

3.1分级响应

3.1.1 Ⅰ级(红)的响应

(1)由省卫生厅或省政府成立指挥部,统一负责狂犬病应急疫情控制工作的组织、指挥、协调。

(2)县、县(乡镇)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辖内狂犬病防治工作的组织管理与指挥协调。在省疾控中心派专家组的指导下,县、县(乡镇)疾控中心负责辖区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现场处置工作。

3.1.2 Ⅱ级(橙)的应急响应

(1)在省卫生厅领导下,县、县(乡镇)的卫生局分别设立指挥部,负责疫情应急处置、防治工作的组织管理与指挥协调。

(2)县、县(乡镇)疾控中心在省疾控中心专家组的指导下负责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现场处置工作。

3.1.3 Ⅲ级(黄)的应急响应

(1)在县卫生局的领导下,由县疾控中心派出专家组对疫情的应急防控工作进行指导,并负责向省疾控中心和县卫生局报告疫情的发展和调查处置情况,必要时省疾控中心派员指导。

(2)疫情涉及县(乡镇)卫生局设立指挥部,负责辖内狂犬病防治工作的组织管理与指挥协调。

(3)疫情涉及县(乡镇)疾控中心在县级专家组的指导下,负责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现场处置工作。

3.1.4 Ⅳ级(蓝)的应急响应

(1)疫情涉及县(乡镇)卫生局设立指挥部,负责狂犬病防治工作的组织管理与指挥协调,并向县卫生局报告疫情发展和调查处置情况。必要时,县疾控 2 中心派员指导。

(2)疫情涉及的县(乡镇)疾控中心负责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现场处置工作,并向县疾控中心和同级卫生局报告疫情信息和调查处置情况和进展。

4.现场处置 4.1流行病学调查

4.1.1目的:核实诊断、调查传染来源,查明疫情的分布,分析可能影响疫情的因素,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

4.1.2内容和方法:包括病例核实诊断、个案调查和标本采样;搜索病例;确定疫点、疫区;狂犬病暴露后预防处置情况调查;宿主动物情况调查。

4.1.3工作流程与步骤

(1)核实诊断:根据《狂犬病诊断标准》核实诊断;

(2)个案调查:按狂犬病个案调查表的内容进行,重点掌握暴露(咬、抓伤等)及伤口处理情况;免疫接种情况;伤人动物情况,尤其是一犬伤多人情况。

(3)采样:必要时可采集病人(或疑似病人)的血清、唾液、脑脊液、鼻咽洗液、皮肤组织或病死者脑组织等标本送检。

(4)搜索病例:搜索病例所在的乡镇(街道)、社区可能存在的尚未报告的犬伤病例。

(5)宿主动物调查:对发病乡镇(街道)、社区的宿主动物快速调查,掌握宿主动物密度和免疫情况。

(6)调查结果分析:综合分析影响发病的各项因素,如伤人动物种类、暴露方式、暴露部位、暴露程度、暴露后伤口处理及时性和规范性,疫苗接种及时性(包括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或抗血清注射情况)等,明确疫点、疫区范围。

4.2控制措施 4.2.1控制传染源

(1)对确诊或疑似狂犬病人就近住院隔离治疗观察。

(2)对病死尸体立即就近火化,不得转运,以免扩大污染区域。(3)被宿主动物咬(抓)伤者或密切接触者,应立即采取伤口处理,免疫接种。

(4)建议疫点、疫区所在的乡镇(街道)组织公安、城管等部门及时追踪 3 捕杀伤人犬,犬尸应消毒、焚烧、深埋(距离地面1米以下,距水源50m以上)。

(5)建议捕杀疫点内所有野犬,对必须饲养的猎犬、警犬、实验用犬以及日益增多的宠物犬、猫加强管理,进行登记,并做好预防接种,发现病犬、猫必须击毙,以免伤人,咬过人的家犬、猫设法捕获,隔离观察10天,能成活的动物可暂时解除隔离,尽可能地检查唾液是否带毒,以明确是否为健康带毒犬),不得转移、外卖、剥食野犬、猫等疫源动物,一年内禁止引入任何犬、猫类。

(6)建议农业部门一个月内完成对疫区内犬类立即实施高密度应急接种,尽快建立宿主动物间免疫屏障。

4.2.2疫点消毒:病家和病人就诊医院的门诊、病房以及被狂犬或病人污染的区域、病人的分泌物和排泄物要严格消毒处理。

4.2.3开展健康教育:利用多种形式在社会公众中普及狂犬病防治知识,让他们懂得人和动物发病时的症状,提高群众的自我防范意识,群防群治,树立“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自觉做到“三不一坚持”,即对死亡或确诊发病的宿主动物不屠宰、不剥食、不销售,坚持对死亡动物尸体焚烧,加强个人防护。

5.现场应急监测与报告 5.1职责

(1)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全县狂犬病疫情的监测、预警工作,建立全县狂犬病监测网络,负责全县疫情资料的收集、分析、利用与反馈,并进行技术指导,同时及时掌握、分析全国或全省疫情发展趋势,并做出预警。

(2)县(乡镇)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收集、核实辖内疫情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对辖内狂犬病疫情开展监测、信息报告与管理。

5.2监测内容与方法(1)监测内容

包括病例监测、暴露人群监测、宿主动物监测,有条件的可开展病原学监测。(2)监测方法

病例监测由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服务站、个体诊所等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发现疑似、临床诊断或实验室确诊狂犬病病例后进行疫情报告,开展病例个案调查并登记上报,协助采集标本。

暴露人群监测由犬伤门诊医生负责收集就诊的所有犬伤暴露者的预防处置相关信息。

宿主动物监测由疾控中心向农林(兽医)、公安部门了解所辖区域内宿主动物的种类构成、密度、免疫覆盖率、带毒情况等。

病原学监测系对采集病人、宿主动物标本进行病毒分离、核酸检测等,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流行毒株进行分析。

5.3处置报告

及时完成调查处置报告,并上报上级有关部门。6.后期处置

6.1长效监测:按浙江省狂犬病监测方案要求,定时、定点开展监测点监测,定期分析评价监测情况,掌握流行规律及可能影响流行的因素,为制定有效的防控方案提出科学依据。

6.2效果评估

6.2.1控制措施效果:狂犬病发病率、流行持续时间等。

6.2.2宣传教育效果:社区人群、学校学生狂犬病预防知识的知晓率、暴露人群及时就医率和免疫接种率。

6.2.3医务人员培训效果:狂犬病临床诊断符合率、疫情报告及时率,对犬伤暴露后规范处理率。

6.2.4犬类“管、免、灭”效果:宿主动物的登记率、犬的免疫覆盖率、免疫率、可疑犬类捕杀率、流浪犬比例等。

第五篇:开封市人间狂犬病监测分析

开封市人间狂犬病监测分析

[摘要] 目的了解开封市2012-2013年狂犬病疫情流行特征及狂犬病暴露人群的分布特征,形成防治建议,为政府决策服务。方法

收集“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所报告的2012-2013年开封市狂犬病的数据和各狂犬病门诊登记的狂犬病暴露人员数据并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开封市2012年和2013年狂犬病的发病率为0.21/10万和0.15/10万,病例主要为60岁以下的散居儿童和农民,狂犬病2012-2013年平均暴露率为52.14/万,2013年暴露率低于2012年,暴露人群中男性多于女性,16~45岁年龄组暴露数最多,伤口部位主要分布在四肢,下肢暴露最多,平均98.90%的暴露人员受伤后曾进行过伤口处理,致死动物以犬为主。结论 开封市狂犬病暴露强度处于较高的水平,成为一个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狂犬病的防控重点是农村地区的散居儿童和农民。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人间狂犬病主要是人被携带狂犬病毒的犬、猫类等动物咬伤、抓伤而感染,病死率为100%。近年来,我国狂犬病暴露人群和发病人数有增多趋势,这一方面提示动物带病毒率增加,另一方面也说明暴露者早期采取积 极有效的预防措施有待加强[1]。为了解开封市2012-2013年狂犬病疫情流行特征及狂犬病暴露人群的分布特征,提高人群的自我防护意识和制定相应的狂犬病预防策略提供依据,遂对开封市2012~2013年狂犬病疫情及暴露人群资料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狂犬病病例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http:// 10.249.1.170/UVSSERVER2.0)”,暴露人群的资料来源于2012年和2013年开封市狂犬病门诊暴露人群登记资料。人口资料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1.2 狂犬病临床诊断病例定义

有被犬、猫或其他宿主动物舔、咬史。并且至少具有以下临床症状中的一条,(1)愈合的咬伤伤口或周围感觉异常、麻木发痒、刺痛或蚁走感。出现兴奋、烦躁、恐惧,对外界刺激如风、水、光、声等异常敏感。(2)“恐水”症状,伴交感神经兴奋性亢进(流涎、多汗、心律快、血压增高),继而肌肉瘫痪或颅神经瘫痪(失音、失语、心律不齐)[2]。

1.3 狂犬病暴露者定义

狂犬病暴露者指被狂犬、疑似狂犬或狂犬病宿主动物抓伤、咬伤、舔舐皮肤或粘膜破损处的所有人员[2]。

1.4 统计分析

用Microsoft Excel 2003软件统计狂犬病门诊暴露人群登记数据,并且进行数据分析和绘制统计学图表。用SAS(Statistics Analysis System)9.13版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样本率或百分比的比较用卡方检验,双侧检验,α=0.05。结果

2.1 狂犬病人间疫情流行病学分析

2.1.1 发病强度

2012年共报告开封市狂犬病临床诊断病例10例,死亡10例,发病率为0.21/10万;2013年报告狂犬病临床诊断病例为7例,死亡7例,发病率为0.15/10万。2.1.2 地区分布

开封市2012年所辖的县区狂犬病发病情况分别为:顺河回族区1例,发病率为0.43/10万;杞县3例,发病率为0.31/10万;通许县1例,发病率为0.18/10万;尉氏县1例,发病率为0.11/10万;开封县2例,发病率为0.29/10万;兰考县2例,发病率为0.30/10万。2013年开封市狂犬病发病情况为:龙亭区1例,发病率为0.79/10万;通许县3例,发病率为0.53/10万;尉氏县1例,发病率为0.11/10万;开封县1例,发病率为0.14/10万;兰考县1例,发病率为0.14/10万。

2.1.3 时间分布

2012-2013年开封市所报告的17例狂犬病发病时间分别为,2月份2例,4月份1例,5月份1例,6月份2例,7月份3例,8月份1例,9月份2例,10月份3例,11月份2例,其他月份无病例报告。

2.1.4 人群分布

2012-2013年开封市所报告的17例狂犬病病例中男性10例,女性7例;17例病例中年龄最小的为2岁,最大的80岁,≤14岁年龄组5例(29.41%),15~59岁年龄组7例(41.18%),≥60岁年龄组5例(29.41%);所报告的病例中散居儿童3例,工人1例,农民11例,学生2例。2.2 狂犬病暴露人群的特征

2.2.1 暴露强度

2012年开封市狂犬病暴露例数为28492例,暴露率为57.10/万。2013年暴露例数为23548例,暴露率为47.19/万。两年暴露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467.26,P<0.01)。

2.2.2 暴露人群的地区分布

2012-2013年开封市所辖县区中兰考县暴露病例数最多分别为8454例和7310例,禹王台区暴露病例数最少分别为309例和201例,2013年和2012年各县区暴露病例数比较尉氏县、通许县和顺河区暴露病例数升高,其余县区均有所降低 2.2.3 暴露人群的时间分布

2012年和2013年开封市各月份均有狂犬病暴露病例发生,2013年总体的暴露水平低于2012年,没有明显的暴露高峰月份,2012年暴露的高峰月份为7-9月份,这3个月份共有狂犬病暴露病例10977例,占全年暴露总病例数的38.53%,其中8月份暴露病例数最多,为4472例,占全年暴露总病例数的15.70% 暴露病例的人群分布

开封市2012-2013年共发生狂犬病暴露病例52040例,其中男性33383例、女性18657例,男女性别比为1.79:1;暴露病例中0~15岁年龄组15519例,占总暴露病例数的29.82%,16~45岁年龄组暴露病例数最多为25039例,占总暴露病例数的48.11%,≥46岁年龄组为11482例,占暴露病例总数的22.06%;两年的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的暴露病例构成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表1)。

2.2.5 暴露人群的伤口分布特征

2012-2013年暴露人群中伤口数目为一处的病例有46573例,占总病例数的89.49%,伤口数目多处的病例有5437例;伤口部位在下肢的最多为30366例,占总病例数的58.35%,其次为上肢,病例数为15899例,占总病例数的30.55%,伤口部位在躯干部的为5231例,在头面部的为1544例;受伤程度为浅层的病例有47456例,占总病例数的91.19%,受伤程度为深层的病例数为4584;两年的暴露病例在伤口数目、伤口部位、受伤程度这三方面的构成比分别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表1)。

2.2.6 伤人动物以及伤口处理

2012-2013年暴露病例的致伤动物以犬为主,犬致伤病例数为47023例,占总病例数的90.36%,其次为猫,致伤病例数为4168,其他动物致伤病例数为849例;暴露病例中51467例进行了伤口处理,占98.90%,5745例暴露病例暴露后使用了抗血清,占11.04%,两年的暴露病例在致伤动物、伤口处理、抗血清使用等这三方面的构成比分别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和2013年开封市狂犬病的发病率分别为0.21/10万和0.15/10万,低于湖南省湘西自治州[3](0.48/10万)和广东省[4](0.40/10万)的发病率,两年中所报告的病例年龄分布上主要集中在60岁以下年龄组(70.59%),在职业构成上主要为散居儿童和农民,这与郭绶衡等[5]调查一致,提示开封市人间狂犬病防控的重点地区为农村,重点人群为60岁以下年龄组的散居儿童和农民,因为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较多,小年龄组人群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暴露后不告知家长而未进行伤口的处置,大部分农民不了解狂犬病防治知识,加之经济状况不好,暴露后舍不得花钱就诊,而致这些地区的人群狂犬病高发,所以应特别加强对小学生和散居儿童的保护。

开封市2012年和2013年狂犬病的人群暴露率分别为57.10/万和47.19/万,两年的暴露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提示2013年暴露率较2012年有下降的趋势,两年平均暴露率为52.14/万,高于刘雪梅[6]等研究的惠州市2006和2007年人群狂犬病暴露强度(22.7/万和24.1/万)和陆红梅[7]等研究的上海市松江区狂犬病暴露强度(47.79/万),本次调查对象是暴露后去狂犬病门诊就诊者,郭绶衡等[8]曾报道过湖南省农村人群狂犬病暴露后就诊率为75.29%,因此推测开封市狂犬病暴露率应是比较保守的,同时提示开封市人群狂犬病暴露强度处于较高的水平,已成为一个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暴露人群中男多于女,并且以16~45岁的青壮年为主,0~15岁的少年儿童次之,这与这些人群活动频繁或劳动中暴露机会多有关。伤口部位以四肢居多,特别是下肢较多,原因是四肢部位更易于动物攻击,致伤动物以犬为主,因此,犬只的规范化管理与免疫是防制狂犬病的重点。

近年来随着狂犬病防制宣传力度的加大,监测显示98.90%的暴露人群进行了暴露后处置,处置率高于何剑峰等[4]报道的广东省人群狂犬病暴露后处置率,暴露后伤口的规范处置对于防制狂犬病意义极大,无论暴露者是否自行处理过伤口,均应由医务人员按照规范步骤处理。

狂犬病的防治工作涉及畜牧、卫生、公安、药监等多个部门,需要综合防控。加强犬的管理和登记,严格实行家犬的圈养或拴养,通过给犬、猫等接种狂犬疫苗,来减少人狂犬病的发生。引导群众了解和掌握一定的医学常识,在被伤害后能及时妥善处置伤口、暴露后人群规范处置的落实也是狂犬病防治的当务之急。

下载全国狂犬病监测方案(试行)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全国狂犬病监测方案(试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全国麻风病监测方案(试行)(卫办疾控[2006]93号)

    【发布单位】卫生部 【发布文号】卫办疾控[2006]93号 【发布日期】2006-05-19 【生效日期】2006-05-1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卫生部 全国麻风病......

    2008-06-17-504661-附件:《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管理办法》(试行)

    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管理办法 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管理办法 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保证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监测成果......

    全国流感监测方案(2017年版)、流感诊疗方案(2018年版)

    全国流感监测方案(2017年版) 为进一步规范、有序开展流感监测工作,全面提高流感监测工作质量和水平,加强省级流感参比中心能力建设,为流感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特制定本方案。一......

    《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死因监测工作规范(试行)》[推荐阅读]

    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死因监测工作规范(试行) ( 中疾控卫发[2005]372号 )居民死亡报告和死亡原因统计工作是通过持续、系统地收集人群死亡资料,并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死亡水平、死亡原因......

    狂犬病日宣传活动方案

    狂犬病日宣传计划 2011年9月28日是第5个世界狂犬病日,今年的主题是“共同行动,使狂犬病成为历史”。按照上级疾控部门的要求,我院围绕活动主题特制定本活动计划: (一)、提高认识,共......

    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技术方案

    附件2 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技术方案 一、监测形式 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数据报送采取网络直报形式。数据上报系统网址为:http:// y.chinadtc.org.cn。 二、监测内容......

    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试行)五篇

    外科一类切口目标性监测方案(试行) 一、目的 了解手术病人的切口感染率、危险因素,及时发现问题,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达到有效控制感染的目的。 二、监测方法和内容 术后第一天开始......

    死因监测方案

    孝感市死因监测实施方案(试行) 一、死因监测目的 居民病伤死亡原因(以下简称死因)监测工作是通过定期、系统地收集人群死亡资料,并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人群死亡水平、死亡原因及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