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麻风病监测方案(试行)(卫办疾控[2006]93号)

时间:2019-05-12 20:30: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全国麻风病监测方案(试行)(卫办疾控[2006]93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全国麻风病监测方案(试行)(卫办疾控[2006]93号)》。

第一篇:全国麻风病监测方案(试行)(卫办疾控[2006]93号)

【发布单位】卫生部

【发布文号】卫办疾控[2006]93号 【发布日期】2006-05-19 【生效日期】2006-05-1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卫生部

全国麻风病监测方案(试行)

(卫办疾控[2006]9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为加强我国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做好针对脊髓灰质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麻风病等4种传染病的常规监测,我部组织专家制定了《全国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方案》、《全国流行性乙型脑炎监测方案》、《全国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监测方案》、《全国麻风病监测方案(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二○○六年五月十九日

全国麻风病监测方案(试行)

一、概述

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皮肤和周围神经。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列为丙类传染病。麻风病主要通过上呼吸道或密切接触传播。发病后如未及时治疗和处理,可致严重的畸残,给个人、家庭及社会带来严重的精神和经济压力,对人类的身心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目前在部分地区仍是较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我国麻风病主要分布在黄河以南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及长江流域。目前以云南、贵州、四川、西藏和湖南等部分地区流行较为严重。到2005年底全国累计登记病例近50万。近5年来,每年均可发现麻风新发和复发病例2000例左右,60%左右的病例集中在西南地区(云南、贵州、四川、西藏和湖南)。

疫情监测是预防和控制麻风病的重要措施之一,因此开展监测、分析麻风病流行因素、掌握麻风病的疫情特点与流行趋势,对于麻风病的预防和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监测目的(一)掌握我国麻风病的疫情动态和流行规律,分析流行因素。

(二)及早发现麻风反应和神经炎病例,减少麻风畸残的发生。

(三)为麻风病流行趋势的预测,制定有效的防治对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三、监测病例定义

(一)诊断原则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结合流行病学史进行综合判断。

(二)诊断标准

1、皮损伴明确的感觉障碍;

2、周围神经粗大伴相应的功能障碍;

3、皮肤和/或神经涂片中找到抗酸杆菌;

4、皮肤和/或神经病理有麻风病的特异性变化。

符合上述2项或2项以上标准者可确诊为麻风病例;只有一项者为麻风疑似病例,应作密切随访。

(三)病例分类

新发现病例:年度内新发现的麻风病人(不含复发病例);

复发病例:年度内发现的所有临床判愈后复发的病人;

现症病例:根据中国规定,现症病例为年度内正在接受治疗,或完成治疗后尚未达到临床治愈标准者;

需治病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规定,需要接受联合化疗的病人;

耐药监测病例:多菌型联合化疗后,复发病例再次联合化疗效果不佳者。

四、监测内容和方法

(一)病例登记报告

1、病例的发现与报告。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检疫机构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发现疑似或确诊病例,应在诊断后按规定 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及时报告。

2、麻风病新发现病例的登记和报告。

县级麻风病防治业务负责单位接到麻风病新发现病例报告后,应及时对病例进行检查确认,并填写《麻风初发病例初诊、现症病例年度随访检查及复发病例登记报告卡》(附1)进行报告。

3、麻风病复发病例的登记和报告。

县级麻风病防治业务负责单位接到麻风病复发病例报告后,应及时对病例进行检查确认,并填写《麻风初发病例初诊、现症病例年度随访检查及复发病例登记报告卡》进行报告。

(二)病例监测

1、麻风病现症病例的登记和报告。

县级麻风病防治业务负责单位按规定 对现症病例进行随访后,并填写《麻风初发病例初诊、现症病例年度随访检查及复发病例登记报告卡》进行报告。

2、神经炎监测。

县级麻风病防治业务负责单位按规定 对所有现症病例进行随访,并填写《麻风患者畸残记录表》 进行报告。

3、耐药监测。

各麻风病防治业务负责单位如遇可疑耐药监测病例,应及时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麻风病控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联系,进行耐药监测。

(三)相关资料收集和报告

县级麻风病防治业务负责单位每年年底进行麻风病防治情况统计,并填写麻风病防治情况统计表(见附2和3)进行报告。

五、数据收集、分析和反馈

(一)数据收集

1、疫情报告卡。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检疫机构应将填写的疫情报告卡按规定 进行网络直报。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应在诊断后按规定 向相应单位送(寄)出传染病报告卡,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具备条件的乡镇卫生院收到传染病报告卡后,即进行网络直报。

2、麻风初发病例初诊、现症病例年度随访检查及复发病例登记报告卡。

县级麻风病防治业务负责单位于次年1月20日前将本年度《麻风初发病例初诊、现症病例年度随访检查及复发病例登记报告卡》录入数据库,并逐级上报。各级单位应对登记报告卡进行复核。省级麻风病防治业务负责单位于次年2月底前将本年度《麻风初发病例初诊、现症病例年度随访检查及复发病例登记报告卡》数据库上报“中心”。

3、麻风病防治情况统计表。

县级麻风病防治业务负责单位于每年7月20日和次年1月20日前将本年度麻风病防治情况统计表录入数据库,并逐级上报。省级麻风病防治业务负责单位每年7月底和次年2月底前将本年度麻风病防治情况统计表上报“中心”。

(二)资料分析

各级麻风病防治业务负责单位定期对麻风病监测资料进行分析。

1、参考统计指标。

新发现病例:新发现病例数、发现率(/10万),年龄、性别、职业、发现方式、传染来源分布,平均延迟期、2级畸残比、儿童发病比、临床分型比、治疗分型比等;

现症病例:现症病例数、患病率(/万),2级畸残比、临床分型比、治疗分型比等;

复发病例:复发病例数、2级畸残比、临床分型比、治疗分型比等。

2、参考流行动态。

发现率趋势、患病率趋势、延迟期趋势、畸残比趋势、儿童发病比趋势、发现方式变化等。

(三)资料的报告和反馈

各级麻风病防治业务负责单位应由专人负责监测工作,定期将有关监测报告、统计分析和半年、年度总结以电子邮件,同时以传真或信函的形式上报上级麻风病防治业务负责单位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上级麻风病防治业务负责单位接到报告后,应及时对分析结果进行反馈(以文件、信函、督导等方式)。“中心”于每年8月15日和次年3月15日前将资料上报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以便卫生部及时了解麻风病疫情并向世界卫生组织报告。

六、监测系统的组成和职责

监测系统由卫生部、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麻风病控制中心、各级麻风病防治业务负责单位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组成,其职责分别是:

(一)卫生行政部门

卫生部领导和组织协调全国麻风病监测工作,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开展本辖区内麻风病监测工作,并提供所需的监测经费,保证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麻风病控制中心

1、组织监测方案的起草、论证和完善,为全国麻风病监测提供技术指导;

2、组织对全国各省级麻风病防治业务负责单位监测人员的培训;

3、负责全国监测数据的收集、整理、维护,定期对数据进行分析、反馈;

4、负责组织专家定期对全国麻风病监测系统进行督导、评价;

5、每年组织召开全国麻风病监测年度工作总结研讨会。

(三)麻风病防治业务负责单位

各级麻风病防治业务负责单位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皮肤病防治机构或地方病防治机构等,由各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确定,并配备适应工作任务的基本设置、人员、经费和设备。

1、省级麻风病防治业务负责单位。

(1)根据全国监测方案,起草本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监测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2)有效组织实施本省的常规监测工作;

(3)组织对市级麻风病防治业务负责单位监测人员的培训与指导;

(4)定期收集、整理和维护本省(直辖市、自治区)监测数据,并进行分析、反馈;

(5)定期对本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麻风病监测工作进行督导、质量控制和评价;

(6)每年组织召开本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麻风病监测年度工作总结会议。

2、地市级麻风病防治业务负责单位。

(1)有效组织实施本市的常规监测工作;

(2)组织对县级麻风病防治业务负责单位监测人员的培训与指导;

(3)定期收集、整理和维护本市监测数据,并进行分析、反馈;

(4)定期对本市的麻风病监测工作进行督导、质量控制和评价;

(5)每年对本市的麻风病监测工作进行年度工作总结。

3、县级麻风病防治业务负责单位。

(1)根据全国监测方案和省级的监测实施方案的要求,逐项落实各项监测工作;

(2)接受上级麻风病防治业务负责单位的培训与指导,规范各项监测工作;

(3)安排专人定期收集、整理、汇总和上报监测数据;

(4)定期对本地的麻风病监测工作进行质量控制和评价;

(5)对原始记录、技术资料档案及原始报告卡进行长期保存和管理;

(6)麻风病监测工作列入麻风病防治年度工作总结。

(四)医疗机构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负责麻风病病例的发现及报告工作,协助县级麻风病防治业务负责单位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病例发现工作。对医护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尤其是传染病防治法及相关知识的培训。

七、保障工作

(一)组织保障

1、麻风病监测应纳入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的日常工作;

2、各级麻风病防治业务负责单位应明确一名业务领导负责监测工作;

3、承担监测任务的麻风病防治业务负责单位应指定责任心强、业务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员具体实施监测工作;

4、参加监测工作的麻风病防治业务负责单位应加强相关业务人员的培训。

(二)经费和物资保障

1、为保障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提供麻风病监测的项目经费;

2、监测经费必须实行专款专用;

3、承担监测任务的麻风病防治业务负责单位应保证监测所需的各种物资和技术支持。

(三)质量控制

1、“中心”每年组织监测工作的质量评价;

2、“中心”将根据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对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所报病例实行抽样核实;

3、监测内容均使用统一的调查表和调查方法,做到方法和标准的统一,确保资料的质量;

4、建立统一的数据库进行数据录入。通过设计计算机软件来识辨调查表的逻辑错误,减少录入错误,同时通过人工抽查核对,发现非逻辑错误;

5、省、地市级麻风病防治业务负责单位负责对所辖地区所报病例的监测资料按至少30%进行抽样核实。抽样合格率不低于95%;

6、省级麻风病防治业务负责单位对麻风病实验室诊断(包括麻风查菌和/或病理)按至少10%进行抽样核实。抽样合格率不低于95%;

7、原始记录、技术资料档案、总结等长期保存管理;

8、各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将上述质量控制指标纳入各级麻风病防治业务负责单位的麻风病防治年度考核指标。

八、附表

附1:麻风初发病例初诊、现症病例年度随访检查及复发病例登记报告卡

附2:表1 全省(直辖市、自治区)麻风流行情况统计表;

表2 全省(直辖市、自治区)麻风MDT实施情况统计表;

表3 全省(直辖市、自治区)分县(市、区)麻风流行情况一览表;

表4 全省(直辖市、自治区)分县(市、区)麻风流行情况统计表;

表5.1 全省(直辖市、自治区)各级麻风病防治业务负责单位一览表;

表5.2.1 全省(直辖市、自治区)各级麻风院、村一览表(1);

表5.2.2 全省(直辖市、自治区)各级麻风院、村一览表(2);

表5.3 全省(直辖市、自治区)各级麻风病防治业务负责单位人员统计表;

表6 全省(直辖市、自治区)麻风神经炎监测和治疗情况统计表

附3:麻风病防治工作调查表(卫统36表)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全国狂犬病监测方案(试行)

【发布单位】卫生部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5-09-08 【生效日期】2005-09-0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卫生部

全国狂犬病监测方案(试行)

一、概述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为乙类传染病。许多种类的哺乳动物都与狂犬病的传播有关,犬是发展中国家人狂犬病最主要的储存宿主和传播宿主。人感染狂犬病最常见的方式是通过感染狂犬病毒的犬、猫、野生食肉动物以及食虫和吸血蝙蝠的咬伤、挠抓、舔舐皮肤或粘膜破损处而感染。狂犬病毒主要通过破损的皮肤或粘膜侵入人体,经神经末梢上行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临床表现主要为急性、进行性、几乎不可逆转的脑脊髓炎,病死率100%。

狂犬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据1999年世界狂犬病调查报告,145个国家和地区中仅有45个无狂犬病报告。近年来,我国狂犬病疫情一直呈上升趋势,病死数居我国37种法定报告传染病首位。1996年全国报告狂犬病发病数曾一度较低,为159例,而2004年全国狂犬病报告发病数上升至2660例,与2003年同期相比上升30.58%。2004年狂犬病死亡人数占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总死亡构成的35.72%。我国的广西、湖南、江苏、安徽、湖北、广东和贵州等省份近年来疫情持续上升,疫情形势十分严峻。因此,建立全国狂犬病监测系统,在狂犬病多发地区开展监测,分析狂犬病流行因素、掌握狂犬病的疫情特点与流行趋势,对于狂犬病的预防和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监测目的(一)掌握我国狂犬病的疫情动态和流行规律,分析流行因素,为制定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二)了解狂犬病暴露后预防处置现状,评价预防处置效果,为进一步规范暴露后预防处置提供依据。

三、监测定义

(一)病例定义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测结果三项指标确定病例的定义。

1、流行病学史

有被犬、猫或其他宿主动物舔、咬史。

2、临床症状

(1)愈合的咬伤伤口或周围感觉异常、麻木发痒、刺痛或蚁走感。出现兴奋、烦躁、恐惧,对外界刺激如风、水、光、声等异常敏感。

(2)“恐水”症状,伴交感神经兴奋性亢进(流涎、多汗、心律快、血压增高),继而肌肉瘫痪或颅神经瘫痪(失音、失语、心律不齐)。

3、实验室检测

(1)免疫荧光抗体法检测抗原:发病第一周内取唾液、鼻咽洗液或脑脊液涂片、角膜印片、皮肤切片,用抗狂犬病荧光抗体染色,狂犬病病毒抗原阳性。

(2)RT-PCR方法检测病毒核酸:发病第一周内取唾液、鼻咽洗液、脑脊液、角膜或皮肤组织,用RT-PCR方法检测狂犬病毒核酸阳性。

(3)死后脑组织标本分离病毒阳性或印片荧光抗体染色阳性、脑组织内检到内基氏小体或RT-PCR方法检测脑组织标本中病毒核酸阳性。

4、病例分类

(1)狂犬病疑似病例:指各级医疗单位临床医生上报的具有狂犬病临床表现,而难以确诊为狂犬病的病例。

(2)临床诊断病例:流行病学史加上临床表现的任意一条。

(3)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加上实验室检测的任意一条。

(二)狂犬病暴露者定义

狂犬病暴露者指被狂犬、疑似狂犬或狂犬病宿主动物抓伤、咬伤、舔舐皮肤或粘膜破损处的所有人员。

四、监测内容

(一)全国常规监测

1.病例的发现与报告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规范》,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检疫机构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发现疑似、临床诊断或实验室确诊病例应在诊断后24小时内填写报告卡进行网络直报。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应在诊断后24小时内向相应单位送(寄)出传染病报告卡,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疾控中心)和具备条件的乡镇卫生院收到传染病报告卡后立即进行网络直报。

2.病例个案调查

县级疾控中心接到狂犬病例报告后,应及时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调查内容见《狂犬病病例个案调查表》(附表1)。

(二)监测点监测

1.监测点的选择原则

(1)在近五年疫情持续高发的省,选取高发县区作为国家级监测点;

(2)监测点具有一定的狂犬病防制工作基础,能够承担并完成监测任务;

(3)监测点的确定:在近年来疫情持续高发的广西、湖南、安徽、贵州4省,选择高发地市或县区作为国家监测点。

2.监测内容

(1)常规疫情监测

① 病例的发现与报告

同全国常规监测。

② 病例个案调查

监测点所在的县级疾控中心接到狂犬病病例报告后,应对所有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填写《狂犬病病例个案调查表》(附表1)。

(2)实验室监测

①标本采集、保存和送检:严格按照《狂犬病标本采集技术指南》(见附件1)要求,采集监测点报告的所有临床诊断病例的唾液、脑脊液、尿液、鼻咽洗液、皮肤组织或病死者脑组织等标本,送至省级疾控中心进行检测(送检表见附表2《狂犬病人标本送检登记表》)。

②标本检测:省级疾控中心负责本省监测点标本的实验室检测,采用RT-PCR方法检测狂犬病毒特异性核酸,采用免疫荧光法或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狂犬病毒抗原,对病毒抗原和核酸阳性的标本进行病毒核酸测序和分析。详细操作过程见《狂犬病实验室检测技术指南》(附件2)。

③结果鉴定:各省疾控中心将核酸测序和分析结果上报至国家疾控中心进行鉴定和分析。

④实验室检测结果的汇总、反馈:省疾控中心每季度末将本季度检测结果汇总并反馈到各监测点,国家疾控中心接到标本后一个月之内将鉴定结果向各省反馈。

(3)狂犬病暴露后预防处置情况监测

各监测点选择1所县区级疾控中心预防门诊、1所县及县以上综合医院和1所高发乡的卫生院进行狂犬病暴露后预防处置情况监测,由诊治大夫负责填写《狂犬病暴露人群门诊登记表》(附表4),收集前来就诊的所有狂犬病暴露者的预防处置相关信息。

(4)宿主动物监测

监测点所在地的疾控中心通过当地畜牧、兽医、公安等相关部门调查、了解所辖地区的犬等宿主动物情况,包括犬和其它有关动物的数量、种类和免疫覆盖等情况(调查表见附表5)。在可能情况下,对犬及其他宿主动物进行带毒情况调查。

五、数据收集、分析、反馈

(一)数据收集

1.狂犬病疫情法定报告信息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检疫机构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规范》的相关规定,对狂犬病病例进行报告。

2.狂犬病病例个案信息

县级疾控中心指定专人负责收集狂犬病病例个案信息,于每月10日以前将上月所有个案调查表录入狂犬病监测数据库,并上报省级疾控中心。省级疾控中心每月20日前将本省上月的狂犬病监测数据上报中国疾控中心。

3.狂犬病实验室监测信息

省级疾控中心负责收集、汇总辖区内狂犬病实验室检测结果,每季度末将本季度的结果录入狂犬病监测数据库,上报中国疾控中心。

4.狂犬病暴露者门诊汇总数据

监测点所在的县级疾控中心负责收集辖区内狂犬病门诊的《狂犬病暴露人群门诊登记表》(附表4),于每月10日前进行汇总并将汇总结果录入狂犬病监测数据库,报告上级疾控中心。

5.狂犬病宿主动物基本情况调查数据

监测点所在的县级疾控中心负责收集辖区内狂犬病宿主动物的基本情况,每年1月15日将上年的《狂犬病宿主动物基本情况调查表》(附表5)的内容录入狂犬病监测数据库,并将数据报告上级疾控中心,各省疾控中心负责收集省内所有狂犬病监测点的数据,并于每年2月15日前上报上年监测数据。

(二)数据质量控制

1.方法和标准的统一

(1)各项调查内容均使用统一调查表和调查方法;

(2)使用指定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和检测试剂进行标本检测。

2.数据库建立的质量控制

(1)使用统一的数据库录入数据;

(2)通过设计计算机软件来识辨调查表逻辑错误,减少录入错误;

(3)通过人工抽查核对,发现非逻辑错误。

(三)资料分析

各级疾控中心每季度、每年对狂犬病监测资料进行分析,也可根据需要不定期地进行分析。

1.病例的三间分布

从时间、地区、人群分布分析狂犬病的发病死亡特点。

2.病例的暴露情况分析

对致伤动物的种类、病例的伤口状况、预防处置情况等进行分析。

3.暴露人群治疗处置情况分析

对狂犬病暴露人群的特点,以及伤口处理、预防接种等情况进行分析。

4.狂犬病宿主动物分析

对监测点狂犬病宿主动物的数量、密度、免疫情况以及不同伤人动物的情况进行分析。

5.狂犬病病原学检测结果分析

分析狂犬病病原学及其遗传变异情况。

6.流行因素分析

综合监测结果及当地收集到的相关信息对狂犬病的流行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四)信息交流和反馈

各级疾控中心应由专人负责监测工作,定期将有关监测报告、统计分析和季度、总结以E-Mail、传真或信函的形式报上级疾控部门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上级疾控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及时对分析结果进行反馈(以文件、信函、督导等方式)。

各监测点应定期将监测结果向邻近的地区及相关部门(如畜牧兽医部门)进行通报。

六、监测系统的组成和职责

(一)卫生行政部门

卫生部领导和组织协调全国狂犬病监测工作,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开展本辖区内狂犬病监测工作,并提供所需的监测经费,保证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组织监测方案的起草、论证和完善,为全国狂犬病监测提供技术指导。

(2)组织对全国各省级疾控中心和国家级监测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

(3)负责全国监测数据的收集、整理,定期对数据进行分析、反馈。

(4)负责狂犬病诊断试剂的标准化及各级网络实验室的质量控制。

(5)负责各省分离的狂犬病病毒的实验室鉴定工作。

(6)负责组织专家定期对全国狂犬病监测系统进行督导、评价。

(7)每年组织召开全国狂犬病监测工作总结研讨会。

2.省级疾控中心

(1)根据全国监测方案,起草本省的监测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2)有效组织实施本省的常规监测工作。

(3)组织对市级疾控中心和国家级监测点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与指导。

(4)定期收集监测数据,并进行分析、反馈。

(5)定期对本省的监测工作进行督导与评价。

(6)每年对本省狂犬病监测工作进行总结。

3.市级疾控中心

(1)有效组织实施本市的常规监测工作。

(2)指导本市国家级监测点的监测工作。

(3)定期收集监测数据,并进行分析、反馈。

(4)定期对本市的监测工作进行督导、质量控制与评价。

(5)每年对本市狂犬病监测系统进行工作总结。

4.县级疾控中心

(1)根据全国监测方案和省级的监测实施方案的要求,遂项落实各项监测工作。

(2)接受上级疾控中心技术的培训与指导,规范各项监测工作。

(3)安排专人定期收集、整理、汇总和上报监测数据。

(4)定期对监测工作进行质量控制与评价。

(5)每年对本地狂犬病监测工作进行工作总结。

(三)医疗机构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负责狂犬病病例的发现及报告工作,协助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标本采集工作。对医护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尤其是传染病防治法及相关知识的培训。

七、保障工作

(一)组织保障

1.狂犬病监测应纳入当地疾控中心日常工作。

2.各级疾控中心应明确一名业务领导负责监测工作。

3.承担监测任务的各级疾控中心应指定责任心强、业务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员具体实施监测工作。

4.参加监测工作的各单位应加强相关业务人员的培训。

(二)经费保障

1.为保障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国家为监测点提供一定的监测启动经费。

2.监测点所在的省、市、县应提供监测配套经费。

3.监测经费必须实行专款专用。

(三)物资保障

承担监测任务的各级疾控中心和医疗机构应保证监测所需的各种物资和技术支持。由中国疾控中心统一提供监测点检测试剂。

(四)质量控制

1.每年组织监测工作的质量评价。

2.每年根据监测点疫情变化,对监测点和监测工作计划进行必要的调整。

八、附件

附表1 狂犬病病例个案调查表

附表2 狂犬病人标本送检登记表

附表3 狂犬病病原学检测结果表

附表4 狂犬病暴露人群门诊登记表

附表5 狂犬病宿主动物基本情况调查表

附件1 狂犬病标本采集技术指南

附件2 狂犬病实验室检测技术指南

附件(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全国狂犬病监测方案(试行)

全国狂犬病监测方案

一、概述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为乙类传染病。许多种类的哺乳动物都与狂犬病的传播有关,犬是发展中国家人狂犬病最主要的储存宿主和传播宿主。人感染狂犬病最常见的方式是通过感染狂犬病毒的犬、猫、野生食肉动物以及食虫和吸血蝙蝠的咬伤、挠抓、舔舐皮肤或粘膜破损处而感染。狂犬病毒主要通过破损的皮肤或粘膜侵入人体,经神经末梢上行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临床表现主要为急性、进行性、几乎不可逆转的脑脊髓炎,病死率100%。

狂犬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据1999年世界狂犬病调查报告,145个国家和地区中仅有45个无狂犬病报告。近年来,我国狂犬病疫情一直呈上升趋势,病死数居我国37种法定报告传染病首位。1996年全国报告狂犬病发病数曾一度较低,为159例,而2004年全国狂犬病报告发病数上升至2660例,与2003年同期相比上升30.58%。2004年狂犬病死亡人数占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总死亡构成的35.72%。我国的广西、湖南、江苏、安徽、湖北、广东和贵州等省份近年来疫情持续上升,疫情形势十分严峻。因此,建立全国狂犬病监测系统,在狂犬病多发地区开展监测,分析狂犬病流行因素、掌握狂犬病的疫情特点与流行趋势,对于狂犬病的预防和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监测目的

(一)掌握我国狂犬病的疫情动态和流行规律,分析流行因素,为制定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二)了解狂犬病暴露后预防处置现状,评价预防处置效果,为进一步规范暴露后预防处置提供依据。

三、监测定义

(一)病例定义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测结果三项指标确定病例的定义。

1、流行病学史

有被犬、猫或其他宿主动物舔、咬史。

2、临床症状

(1)愈合的咬伤伤口或周围感觉异常、麻木发痒、刺痛或蚁走感。出现兴奋、烦躁、恐惧,对外界刺激如风、水、光、声等异常敏感。

(2)“恐水”症状,伴交感神经兴奋性亢进(流涎、多汗、心律快、血压增高),继而肌肉瘫痪或颅神经瘫痪(失音、失语、心律不齐)。

3、实验室检测

(1)免疫荧光抗体法检测抗原:发病第一周内取唾液、鼻咽洗液或脑脊液涂片、角膜印片、皮肤切片,用抗狂犬病荧光抗体染色,狂犬病病毒抗原阳性。

(2)RT-PCR方法检测病毒核酸:发病第一周内取唾液、鼻咽洗液、脑脊液、角膜或皮肤组织,用RT-PCR方法检测狂犬病毒核酸阳性。

(3)死后脑组织标本分离病毒阳性或印片荧光抗体染色阳性、脑组织内检到内基氏小体或RT-PCR方法检测脑组织标本中病毒核酸阳性。

4、病例分类

(1)狂犬病疑似病例:指各级医疗单位临床医生上报的具有狂犬病临床表现,而难以确诊为狂犬病的病例。

(2)临床诊断病例:流行病学史加上临床表现的任意一条。

(3)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加上实验室检测的任意一条。

(二)狂犬病暴露者定义

狂犬病暴露者指被狂犬、疑似狂犬或狂犬病宿主动物抓伤、咬伤、舔舐皮肤或粘膜破损处的所有人员。

四、监测内容

(一)全国常规监测

1.病例的发现与报告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规范》,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检疫机构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发现疑似、临床诊断或实验室确诊病例应在诊断后24小时内填写报告卡进行网络直报。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应在诊断后24小时内向相应单位送(寄)出传染病报告卡,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疾控中心)和具备条件的乡镇卫生院收到传染病报告卡后立即进行网络直报。

2.病例个案调查

县级疾控中心接到狂犬病例报告后,应及时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调查内容见《狂犬病病例个案调查表》(附表1)。

(二)监测点监测

1.监测点的选择原则

(1)在近五年疫情持续高发的省,选取高发县区作为国家级监测点;

(2)监测点具有一定的狂犬病防制工作基础,能够承担并完成监测任务;

(3)监测点的确定:在近年来疫情持续高发的广西、湖南、安徽、贵州4省,选择高发地市或县区作为国家监测点。

2.监测内容

(1)常规疫情监测

① 病例的发现与报告

同全国常规监测。

② 病例个案调查

监测点所在的县级疾控中心接到狂犬病病例报告后,应对所有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填写《狂犬病病例个案调查表》(附表1)。

(2)实验室监测

①标本采集、保存和送检:严格按照《狂犬病标本采集技术指南》(见附件1)要求,采集监测点报告的所有临床诊断病例的唾液、脑脊液、尿液、鼻咽洗液、皮肤组织或病死者脑组织等标本,送至省级疾控中心进行检测(送检表见附表2《狂犬病人标本送检登记表》)。

②标本检测:省级疾控中心负责本省监测点标本的实验室检测,采用RT-PCR方法检测狂犬病毒特异性核酸,采用免疫荧光法或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狂犬病毒抗原,对病毒抗原和核酸阳性的标本进行

病毒核酸测序和分析。详细操作过程见《狂犬病实验室检测技术指南》(附件2)。

③结果鉴定:各省疾控中心将核酸测序和分析结果上报至国家疾控中心进行鉴定和分析。

④实验室检测结果的汇总、反馈:省疾控中心每季度末将本季度检测结果汇总并反馈到各监测点,国家疾控中心接到标本后一个月之内将鉴定结果向各省反馈。

(3)狂犬病暴露后预防处置情况监测

各监测点选择1所县区级疾控中心预防门诊、1所县及县以上综合医院和1所高发乡的卫生院进行狂犬病暴露后预防处置情况监测,由诊治大夫负责填写《狂犬病暴露人群门诊登记表》(附表4),收集前来就诊的所有狂犬病暴露者的预防处置相关信息。

(4)宿主动物监测

监测点所在地的疾控中心通过当地畜牧、兽医、公安等相关部门调查、了解所辖地区的犬等宿主动物情况,包括犬和其它有关动物的数量、种类和免疫覆盖等情况(调查表见附表5)。在可能情况下,对犬及其他宿主动物进行带毒情况调查。

五、数据收集、分析、反馈

(一)数据收集

1.狂犬病疫情法定报告信息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检疫机构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规范》的相关规定,对狂犬病病例进行报告。

2.狂犬病病例个案信息

县级疾控中心指定专人负责收集狂犬病病例个案信息,于每月10日以前将上月所有个案调查表录入狂犬病监测数据库,并上报省级疾控中心。省级疾控中心每月20日前将本省上月的狂犬病监测数据上报中国疾控中心。

3.狂犬病实验室监测信息

省级疾控中心负责收集、汇总辖区内狂犬病实验室检测结果,每季度末将本季度的结果录入狂犬病监测数据库,上报中国疾控中心。

4.狂犬病暴露者门诊汇总数据

监测点所在的县级疾控中心负责收集辖区内狂犬病门诊的《狂犬病暴露人群门诊登记表》(附表4),于每月10日前进行汇总并将汇总结果录入狂犬病监测数据库,报告上级疾控中心。

5.狂犬病宿主动物基本情况调查数据

监测点所在的县级疾控中心负责收集辖区内狂犬病宿主动物的基本情况,每年1月15日将上年的《狂犬病宿主动物基本情况调查表》(附表5)的内容录入狂犬病监测数据库,并将数据报告上级疾控中心,各省疾控中心负责收集省内所有狂犬病监测点的数据,并于每年2月15日前上报上年监测数据。

(二)数据质量控制

1.方法和标准的统一

(1)各项调查内容均使用统一调查表和调查方法;

(2)使用指定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和检测试剂进行标本检测。

2.数据库建立的质量控制

(1)使用统一的数据库录入数据;

(2)通过设计计算机软件来识辨调查表逻辑错误,减少录入错误;

(3)通过人工抽查核对,发现非逻辑错误。

(三)资料分析

各级疾控中心每季度、每年对狂犬病监测资料进行分析,也可根据需要不定期地进行分析。

1.病例的三间分布

从时间、地区、人群分布分析狂犬病的发病死亡特点。

2.病例的暴露情况分析

对致伤动物的种类、病例的伤口状况、预防处置情况等进行分析。

3.暴露人群治疗处置情况分析

对狂犬病暴露人群的特点,以及伤口处理、预防接种等情况进行分析。

4.狂犬病宿主动物分析

对监测点狂犬病宿主动物的数量、密度、免疫情况以及不同伤人动物的情况进行分析。

5.狂犬病病原学检测结果分析

分析狂犬病病原学及其遗传变异情况。

6.流行因素分析

综合监测结果及当地收集到的相关信息对狂犬病的流行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四)信息交流和反馈

各级疾控中心应由专人负责监测工作,定期将有关监测报告、统计分析和季度、总结以E-Mail、传真或信函的形式报上级疾控部

门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上级疾控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及时对分析结果进行反馈(以文件、信函、督导等方式)。

各监测点应定期将监测结果向邻近的地区及相关部门(如畜牧兽医部门)进行通报。

六、监测系统的组成和职责

(一)卫生行政部门

卫生部领导和组织协调全国狂犬病监测工作,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开展本辖区内狂犬病监测工作,并提供所需的监测经费,保证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组织监测方案的起草、论证和完善,为全国狂犬病监测提供技术指导。

(2)组织对全国各省级疾控中心和国家级监测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

(3)负责全国监测数据的收集、整理,定期对数据进行分析、反馈。

(4)负责狂犬病诊断试剂的标准化及各级网络实验室的质量控制。

(5)负责各省分离的狂犬病病毒的实验室鉴定工作。

(6)负责组织专家定期对全国狂犬病监测系统进行督导、评价。

(7)每年组织召开全国狂犬病监测工作总结研讨会。

2.省级疾控中心

(1)根据全国监测方案,起草本省的监测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2)有效组织实施本省的常规监测工作。

(3)组织对市级疾控中心和国家级监测点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与指导。

(4)定期收集监测数据,并进行分析、反馈。

(5)定期对本省的监测工作进行督导与评价。

(6)每年对本省狂犬病监测工作进行总结。

3.市级疾控中心

(1)有效组织实施本市的常规监测工作。

(2)指导本市国家级监测点的监测工作。

(3)定期收集监测数据,并进行分析、反馈。

(4)定期对本市的监测工作进行督导、质量控制与评价。

(5)每年对本市狂犬病监测系统进行工作总结。

4.县级疾控中心

(1)根据全国监测方案和省级的监测实施方案的要求,遂项落实各项监测工作。

(2)接受上级疾控中心技术的培训与指导,规范各项监测工作。

(3)安排专人定期收集、整理、汇总和上报监测数据。

(4)定期对监测工作进行质量控制与评价。

(5)每年对本地狂犬病监测工作进行工作总结。

(三)医疗机构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负责狂犬病病例的发现及报告工作,协助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标本采集工作。对医护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尤其是传染病防治法及相关知识的培训。

七、保障工作

(一)组织保障

1.狂犬病监测应纳入当地疾控中心日常工作。

2.各级疾控中心应明确一名业务领导负责监测工作。

3.承担监测任务的各级疾控中心应指定责任心强、业务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员具体实施监测工作。

4.参加监测工作的各单位应加强相关业务人员的培训。

(二)经费保障

1.为保障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国家为监测点提供一定的监测启动经费。

2.监测点所在的省、市、县应提供监测配套经费。

3.监测经费必须实行专款专用。

(三)物资保障

承担监测任务的各级疾控中心和医疗机构应保证监测所需的各种物资和技术支持。由中国疾控中心统一提供监测点检测试剂。

(四)质量控制

1.每年组织监测工作的质量评价。

2.每年根据监测点疫情变化,对监测点和监测工作计划进行必要的调整。

第四篇: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伤害监测工作的通知(卫办疾控发〔2005〕189号)

【发布单位】卫生部

【发布文号】卫办疾控发〔2005〕189号 【发布日期】2005-08-31 【生效日期】2005-08-3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卫生部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伤害监测工作的通知

(卫办疾控发〔2005〕18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计划单列市卫生局:

伤害是全球各国面临的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每年约有70~80万人死于各种伤害,占死亡总数的11%,居死因顺位第5位。由于伤害的高发生率和高致残率消耗着大量的卫生资源,给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带来了沉重的疾病负担。为了制定伤害干预措施和预防与控制策略,评价干预效果,合理配置卫生资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慢病中心)组织专家制定了《全国伤害监测方案》(见附件),并于2004年在全国11省(市)的70家医疗机构开展了为期一年的伤害监测试点工作。通过建立全国伤害监测系统,持续、系统地收集、分析、解释和发布伤害相关的信息,从而实现对伤害流行情况和疾病负担进行详细和全面的描述。现将《全国伤害监测方案》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并提出如下要求:

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卫生行政部门要充分认识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加强领导,按照全国伤害监测工作的部署和要求,协调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及有关部门,做好伤害监测和组织管理工作。

二、慢病中心根据《全国伤害监测方案》负责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及时组织开展各级培训,做好现场实施指导和工作督导,并及时汇总、分析监测资料,编制报告,上报卫生部。

三、为保障本次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慢病中心将统一安排工作经费,专款专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卫生行政部门也应根据工作需要安排一定的配套经费。

附件: 全国伤害监测方案

二○○五年八月三十一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工作实施方案(试行) 卫办疾控发[2004]136号

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工作实施方案(试行)卫办疾控发[2004]13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计划单列市卫生局:

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VCT)是及早发现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重要策略,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通知》和卫生部、财政部《艾滋病免费自愿咨询检测管理办法》有关精神和要求,指导和规范全国开展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工作,我部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组织专家制定了《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工作实施方案(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本方案实施中出现的问题或情况,请及时反馈我部疾病控制司。

附件: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工作实施方案(试行)

二00四年九月二日

附件:

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工作实施方案(试行)

为贯彻落实卫生部、财政部《艾滋病免费自愿咨询检测管理办法》有关精神,指导、促进全国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工作的开展,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现状评估

在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工作实施前,应对本地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现状和需求进行评估,现状评估包括本地性病艾滋病的流行趋势,高危人群的数量,本地能够承担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和转介服务的机构数量、技术水平;需求评估重点是机构设置对于求询者的可及性,人员配备、培训及设备、试剂、经费需求和现有资源利用的可行性。现状评估调查表参见表1。

二、实施计划的制定

根据现状评估结果和工作任务,各省、区、市卫生行政部门要制定本地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实施计划。计划中应提出具体工作指标,包括辖区内提供自愿咨询检测服务的机构数及工作人员数、自愿咨询检测服务的人群类型和估计数等。还应包括艾滋病咨询、检测及转介服务网络建设、人员培训、设备和试剂采购、供应和管理、宣传活动和督导检查计划等。

三、咨询检测服务点的设置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可在求询方便的地点设立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服务点。艾滋病高流行地区的县级综合医院和适量的省、市级医院必须设立自愿咨询检测服务点。

为保护求询者的隐私,咨询室应有单独的房间或空间,能进行保密性咨询;有保密文件柜保存资料。环境安静舒适,室内张贴规范服务要点、注意事项、工作制度等;并备有宣传资料、转介卡、安全套和有关咨询登记表。

HIV筛查实验室依据《全国艾滋病检测工作规范》组织专家评定认可。

四、咨询员的选择和培训

提供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服务机构应确定至少1名专职人员提供咨询服务。咨询员的选择应考虑到责任心、知识面和交流能力等因素。咨询员在从事咨询服务前,须接受省级组织的艾滋病咨询培训后上岗工作。

五、咨询检测服务程序

咨询检测服务应遵循方便、保密和人性化服务的原则。其工作程序为:在求询者登记后,咨询员为其提供检测前咨询,求询者在知情同意的基础上自愿选择是否接受HIV检测。对于接受HIV检测的求询者,咨询员要开具HIV检测单,指引求询者到指定地点接受检测。检验员根据检测结果填写“检测结果报告单”和“检测登记表”(见表3),并送交咨询员。咨询员根据检测结果,为求询者提供检测后咨询。

HIV筛查检测的方法和结果判定见表4。HIV筛查试剂的选择以及HIV筛查试验具体方法和技术要求见《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

六、咨询检测登记与报告

咨询员和检验员应为每个求询者填写国家统一制定的《咨询个案登记表》(见表2)和《HIV筛查检测登记表》;对HIV筛查复检阳性者,须填写《传染病报告卡(艾滋病)》,实行实名登记。开展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工作的各有关单位,须按月填写国家统一制订的《咨询登记月报表》和《筛查检测登记月报表》(见表

5、表6),并于每月2号前上报所辖地县级疾病控制机构。

疾病控制机构要按月逐级上报《咨询登记月报表》和《筛查检测登记月报表》。县(区)级疾病控制机构于每月5号前报市(地)级疾病控制机构,市(地)级疾病控制机构于每月10号前报省级疾病控制机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向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报。《传染病报告卡(艾滋病)》须按疫情报告有关规定上报;具有网络直报条件的单位,要实行网络直报。

检测单位和医务人员应依法为求询者的检测结果保密。

七、转介服务

卫生行政部门应指定提供转介服务的机构或组织,明确转介程序。提供艾滋病转介服务机构或组织主要包括:提供HIV确认试验和CD4淋巴细胞检测服务的机构,提供抗病毒治疗或信息的医疗机构,提供机会性感染和其它艾滋病相关疾病治疗的机构,提供母婴阻断服务的机构以及提供对感染者、病人及其家庭关怀和帮助的机构或组织等。

八、大众宣传和外展工作

各地在建立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服务点后,应充分利用大众媒体广泛开展自愿咨询检测服务的宣传活动,尤其是对静脉吸毒和卖淫妇女等高危人群,结合现已开展的干预活动,通过外展工作发放艾滋病咨询检测卡和宣传手册等方法,提高此类人群对艾滋病咨询检测主动参与的意识。

九、其它咨询检测服务

对暂不具备HIV筛查实验室但潜在求询者较多的场所,如性病门诊、美沙酮门诊和针具营销中心等部门,可结合日常工作为就诊者或求助者提供艾滋病咨询及HIV检测的信息,其相关工作人员应接受有关培训。

在有偿献血或吸毒等人群集中的农村地区,应组织为这些人群提供集体咨询,并在自愿基础上提供HIV抗体检测。HIV检测结果应分别告知每一位受检者,并做好检测后咨询。

十、督导评估

市(地)、县(区)级卫生行政部门应根据工作计划,组织安排自查和督导评估工作,每半年将自查活动总结报上级部门备案。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每年组织一次检查评估工作;评估报告应在报表完成后同时报送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下载全国麻风病监测方案(试行)(卫办疾控[2006]93号)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全国麻风病监测方案(试行)(卫办疾控[2006]93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