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管理工作的通知

时间:2019-05-13 18:24: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管理工作的通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管理工作的通知》。

第一篇: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管理工作的通知

【法规名称】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管理工作的通知 【颁布机构】 【发 文 号】 【颁布时间】 【实施时间】 【效力属性】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

国土资厅函〔2011〕908号 2011-10-12 2011-10-12 有效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管理

工作的通知

各省(区、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中国地质调查局及部其它直属单位,各项目承担单位、协作单位:

为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工作,提高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的预算执行和经费使用效率,依据财政部、科技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试行办法》(财教(2006)219号)、《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国土资发(2008)191号)和《财政部关于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预算执行管理的通知》(财教(2011)227号)的要求,部决定进一步加强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的管理,并组织集中开展项目检查。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加强专项的管理

(一)进一步完善组织管理体系

部科技、财务主管部门负责专项的组织实施和监督工作。各省(区、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等主管单位为监管责任主体,要进一步健全管理体系,做到职责到岗,精心规划、部署、负责组织实施。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本省(区、市)和局属有关单位承担项目/课题的过程管理,组织项目成果和技术交流,参与检查、评估和验收工作。

项目承担单位要按照法人管理责任制要求,对项目、课题任务的实施负责。按照任务书的要求落实配套条件,完成预定目标,负责实施过程中的经费管理、会计核算及资产管理等工作,组织编报年度执行情况报告、预算执行(网上)报告和有关信息报表,及时报告项目执行中出现的重大问题,接受和配合组织实施部门的指导、检查和验收。

(二)进一步加强科技经费的监督管理

建立科技经费预算安排与预算执行情况挂钩制度。有关项目承担单位应于每年8月5日、11月5日前将7月31日、10月31日两个时点的项目经费预算执行情况报部。未达到考核指标要求的,将严格按照财

政部的有关规定,在下一年度预算安排中进行调减。

严格执行项目年度专项决算和财务审计制度。项目承担单位应按照规定编制项目经费年度专项决算,与年度执行情况报告一并报部。项目完成后,部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分类组织对项目的财务审计,财务审计是财务验收的重要依据。

(三)进一步加强项目的过程管理

加强对重大、重点项目的监督检查。部科技、财务主管部门,依托各省(区、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定期组织对项目的中期检查和现场抽查,重点了解项目的进展、经费使用效率和阶段成果,加强项目承担单位和协作单位的沟通,督促项目实现预期目标。

建立科技成果简报制度。项目执行过程中产生的,技术上有重大创新、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或有重大推广应用价值、产业化前景及经济效益显著的重大科技成果,项目承担单位、协作单位应及时以简报形式报送部科技主管部门,由部汇编《行业科研专项进展简报》并统一发布。

加强科技人才的培养和科研团队的管理。进一步强化对科技人才的培养,设立首席科学家(专家),负责项目实施的技术管理和协调,组织技术交流。对于完成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任务出色,有领军人才,国内一流,专业、年龄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研发团队,经评估认定一批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团队。

建立科研任务和预算执行进度通报制度。部根据年度执行情况报告、中期检查结果、预算执行情况,定期汇总通报有关情况,进一步强化科研任务和预算执行的统筹管理。

二、认真做好专项检查工作

(一)检查内容

1.专项管理制度落实情况。按照财政部和国土资源部关于专项管理的相关文件以及本通知的要求,对项目组织管理机制、财务管理以及项目监管和考核等制度落实情况进行检查。

2.资金使用和成效。检查科技经费的使用情况,是否按照要求网上填报预算进度,资金使用后的成效。

3.项目进展及成果。检查项目是否按照任务书开展工作,是否按照进度推进并实现阶段目标。检查项目取得的成果及转化应用情况。

(二)检查方式和进度安排

本次检查采取单位自查、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及中国地质调查局等主管单位检查、国土资源部抽查的方式进行。

1.2011年10月,承担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的单位,按照本通知的要求,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组织总结项目立项以来的实施情况、预算执行情况和阶段性科技成果,认真填写《项目年度执行情况报告》(附件1)和《项目进展简报》(每个项目限1000字以内,并附相关成果进展图表、图片。);组

织编制2010年度项目经费专项决算;按时报送至10月底节点的项目经费预算执行情况。有关项目协作单位要积极配合承担单位做好项目总结、资料提供等工作。相关材料经主管单位审核后于2011年12月10日前报送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财务司。

2.2011年11月,各省(区、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中国地质调查局等主管单位负责组织开展本辖区/本单位项目的检查工作。

各省(区、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中国地质调查局等主管单位对承担单位报送的材料进行审核,并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实地核查。检查完成后形成总结报告,填写汇总表(附件2),于2011年12月10日前报送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财务司。总结报告主要包括:完善管理制度以及本通知要求落实情况、经费使用情况和成效、对进一步做好专项工作的意见建议。

3.2011年12月,国土资源部组织专家对部分省(区、市)项目、重点项目进行抽查和财务审计。抽查采取听取汇报、查阅相关资料和现场检查等方式。抽查和财务审计安排另行通知。

三、有关要求

(一)注重建立科技创新的长效机制

各省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和有关主管单位要按照部署,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全面、系统掌握有关科研单位的情况,督促做好工作,并以检查为契机,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技创新新机制。

逐步完善绩效评价制度。部每年根据财政部的批复制定项目年度计划,并对年度计划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绩效考评。各单位项目年度执行情况报告、中期检查结果、预算执行和财务审计情况、项目成果和效益均为绩效考评的重要指标。考评结果将作为今后立项、确定预算和改进管理的重要依据。

(二)有序推进各项目年度工作

各单位要按照有关文件和任务书的要求有序推进各项研究工作。项目承担单位和协作单位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严格执行项目预算,专款专用,并确保自筹经费及时足额到位。应严格按照财政部的要求,于每季度第一周在财政部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

二○一一年十月十二日

第二篇:2014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

2014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

申 报 指

农业部

二〇一三年四月

第一部分 申报须知

一、组织部门

由农业部科技教育司、财务司会同有关行业司局共同组织实施。

二、专项定位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围绕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开展应急性、培育性、基础性科研工作,强调形成主导产品、主推技术、规程规范、决策支持方案等实用技术成果,并在生产上集成示范。

2014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重点围绕强化支撑农业稳定发展、提升现代种业、创建“美丽乡村”、促进南海渔业生产、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领域,开展应急性、培育性、基础性等共性技术的研发与集成示范。

三、申报领域及项目 共计8个领域、83个项目。

(一)种业

重点开展主要粮油作物分子育种平台构建、品种选育和种子加工技术研究。

1.主要粮食作物前育种技术集成与分子育种平台构建 2.中国超级稻重点区域目标产量高效育种 3.玉米高产耐密宜机收新品种选育 4.超高产杂交小麦创制

5.油菜“早熟三高”新品种选育

6.主要瓜菜良种生产质量全程控制与种子采后处理 7.农作物种子快速安全脱水及内质分选

(二)渔业

重点开展南海渔场判别、高效捕捞、网箱养殖及船载渔获物加工技术研究。

8.南海渔业资源增殖养护与渔场判别 9.南海高效捕捞技术、装备及生产模式优化 10.深远海及岛礁网箱养殖装备

11.南海渔业资源船载渔获物保鲜及高值化利用 12.雅鲁藏布江中游渔业资源保护与利用 13.水产疫苗开发与实用化免疫

(三)农业资源环境与农村能源

重点围绕“美丽乡村”创建,开展农产品产地重金属污染评估、阻控作物品种筛选、生态修复以及沼气集中供气、生态农业工程及相关设备研究。

14.农产品产地重金属污染安全评估技术与设备研制 15.阻控作物重金属积累的遗传改良

16.农业环境生态修复和生态景观服务功能提升 17.大气污染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应对 18.保护蔬菜地土壤退化防治 19.农村沼气集中供气及配套设备

20.农村分散式能源生态复合型技术及配套设备 21.集约化条件下生态农业工程技术 22.区域性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及配套设备

(四)种植业

重点围绕农业生产重大关键技术,开展旱作节水、土壤改良、植物保护及相关园艺作物栽培技术研究。

23.西北地区旱作节水 24.砂姜黑土改良

25.主要作物微量元素营养调控 26.我国农田土壤酸化防治 27.我国耕地质量退化防治

28.主要农作物抗低温冷害及防控早霜、寒露风、倒春寒 29.东北春玉米高产高效种植 30.坡耕地持续利用

31.水稻重大刺吸性害虫综合防控 32.利用生态功能分子防控害虫与杂草 33.粘虫综合防治

34.长三角地区设施蔬菜高产高效生产

35.北方果树优良砧穗组合生态适应性筛选与早果优质栽培 36.华南特色水果商品品质提升 37.高山夏秋淡季蔬菜生产 38.滇西边境山区特色产业高效生产与产业化 39.河套地区酿酒葡萄产业化 40.江淮分水岭优势特色作物生产 41.大别山区特色产业高效生产与产业化 42.子莲新品种选育、高效栽培与产业化

(五)畜牧业

重点开展新品种自主培育、高效养殖、饲料开发及动物疫病防控研究。

43.肉牛新品种自主培育 44.肉羊新品种自主培育 45.乳肉兼用牛高效养殖

46.中国南方高品质畜禽养殖产业化 47.肉鸽资源开发与产业化 48.畜禽规模化养殖环境控制 49.饲料中抗生素替代品 50.苜蓿高效种植

51.中国南方经济作物副产物饲料化利用 52.北方干旱半干旱草原综合治理 53.中兽医

54.口蹄疫区域控制

55.猪瘟、猪蓝耳病等繁殖障碍性疫病综合防控及净化 56.动物源性沙门菌病防控

(六)农业机械与信息化

重点开展主要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设施园艺作物生产综合管理物联网技术及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技术研究。

57.旱作全膜双垄沟机械化生产及装备

58.长江中下游多熟制稻麦油复种农机农艺融合 59.主要粮食作物航空植保

60.北方地区土壤主要障碍性因子机械化防治 61.油菜机械播栽及收获 62.双季稻生产全程机械化 63.西北地区马铃薯机种机收 64.甜菜生产机械与配套农艺 65.日光温室集群智慧管控 66.设施蔬菜病虫害防控物联网 67.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及信息服务 68.基于国产卫星的农作物遥感监测

(七)农产品加工与农产品质量安全

重点开展肉类、粮食作物、园艺作物加工技术及装备研究,开展粮油作物产品、水产品、畜禽产品、果蔬产品危害因子风险评估、检验监测与预警技术研究。

69.传统肉类主餐制品工程化及装备 70.大宗水果产地初加工及贮藏质量控制 71.活性稻米、杂粮等食品加工及装备 72.蚕桑资源高值化加工利用及设备 73.畜禽肉加工过程危害因子控制 74.高性能特种工程天然橡胶加工

75.粮油作物产品中危害因子风险评估、检验监测与预警 76.水产品中危害因子风险评估、检验监测与预警技术 77.畜禽产品中危害因子风险评估、检验监测与预警 78.果蔬产品中危害因子风险评估、检验监测与预警 79.生鲜乳质量安全评价技术与生产规程

(八)热区农业

重点开展热带特色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以及南繁生物安全监测预警技术研究。

80.热带优稀水果产业化 81.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 82.热带油料作物生产

83.南繁区生物安全监测预警及控制

四、承担单位和参加单位选择

按照产业需求导向,强化顶层设计,公平公正和适度有序竞争的原则,以“公开申报、择优支持”的方式确定项目承担单位和首席专家。鼓励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农业部重点实验室专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地方创新团队联合参与项目申报。

五、申报资格和要求

(一)申报单位的条件

1、一般为中国大陆境内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

2、具有项目实施必须的科研设施条件。优先支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农作物改良中心等建设依托单位;

3、具有较强的研发优势,拥有相关领域国内知名的学科带头人和相对稳定的学术团队;

4、具有丰富的项目组织管理经验,优先支持主持过国家和省部级相关研究项目的承担单位;

5、每个项目的承担单位(含第一承担单位及协作单位)数量不超过8家。

(二)首席专家的条件

1、有固定工作单位,具有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开拓创新能力,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诚信记录良好,年龄原则上不超过55周岁,院士不超过65周岁。

2、只能主持1项或参加不超过2项国家级和省部项目。

3、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尚未结题的主持人,不能申请新的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

4、国家公务员不得参与申报。

不符合上述规定的申报书视为无效申请,不参与项目评审。

六、申报文件的编制与递交

(一)申报文件编写应要求语言精炼,数据真实、可靠。

(二)项目申报书提交流程为:

1、登陆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申报系统(网址是:http://119.253.58.231/hykj/apply)先行注册申报单位及申报人相关信息(用户名和密码自行设置)。

2、注册时需同时上传盖章的“申报函”扫描件。

3、管理人员对注册信息和“申报函”审核通过后,系统以短信方式予以提醒。

4、申报人登录申报系统填报申报书,并于2013年4月22日8点以前提交申报书。过后系统将自动关闭,不再接受申报申请。

(三)申报项目名称须与本指南确定的研究题目相一致,符合项目名称规范。

联系人:魏锴(010—59193070)

申报系统技术支持:黄锋(010—51503955)

第二部分 申报文件编制

一、申报函

我单位(单位全称)授权(姓名)(职称)作为首席专家,牵头申报(编号+项目名称)

地址: 邮编: 首席专家办公电话: 手机:-传真:

首席专家姓名: 单位法人代表姓名及单位公章:

年 月 日 9

二、申报书(格式)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项目申报书

项目名称: 申报组织单位: 农业部 项目申报单位: 项目首席专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二〇一三年四月

编写说明

1、申报书由项目申报单位组织编写。

2、突出农业产业特点,切实围绕产业需求开展科研攻关与集成;突出实用技术开发和示范应用,预期目标量化;突出联合协作,加强组织实施的管理创新。

3、字数控制在5000字左右,A4纸双面打印。11

编写提纲

一、技术需求分析

二、国内外研究进展

三、已有工作基础

四、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突出先进性、可行性)

五、预期目标及主要考核指标

六、项目参加单位

七、组织实施方式

三、附件

1、申报单位与参与单位基本情况介绍

2、首席专家基本情况介绍

3、近期从事同类研究或开发项目的名称及成果

4、承担该项目的主要支撑条件

5、与支撑计划等相关国家科技计划不重复的说明(如无重复,可不报)

6、其他

第三篇:2015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申报指南解析

附件1

2015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

专项项目申报指南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张高丽副总理和姜大明部长在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有关会议上的讲话精神,认真落实2014年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部署,严格贯彻《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有关要求,紧密围绕《国土资源部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土资发〔2006〕58号)、《国土资源“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国土资发〔2011〕137号)目标任务,以“尽职尽责保护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尽心尽力维护群众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确定以下研究领域为2015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的重点研究内容。

一、土地科技创新领域

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坚持节约集约用地,提升耕地质量和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要求,在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下,以开发实用技术为重点,支撑土地管理全面深化改革发展。

(一)重要类型耕地质量提升技术研究与示范

目标任务:针对重要类型耕地质量、生态的具体问题,综合分析相关研究已有基础和先进技术,研究补充耕地质量监测技术,分析质量、生态、影响作用机理,开发提升耕地质量、改善生态、修复污染的土地整治技术;将以上研究技术融合集成,形成成套技术系统,开发相应信息系统,结合土地休耕等用地方式调整等政策实践,优选典型区进行技术综合、集成示范。

申报要求:国土资源系统事业单位牵头,有关高校、科研院所根据情况参与,形成产学研用结合的团队。研究工作需与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县建设、土地整治工程紧密结合。

(二)重要区域土地优化利用技术研究

目标任务:按照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发展政策(国家级新区、改革开放试验区和区域发展规划)要求,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前提,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城乡统筹发展,开发基于土地调查融合自然社会经济信息的国土空间大数据技术,提升区域土地规模结构布局方式强度优化调整技术,基于“生命共同体”,改进土地用途管制技术,研究融合公众认知和在线模式的地价智能评估技术,基于“多目标优化技术”,研究考虑经济、社会、环境平衡发展的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模型与方法,开发相应信息分析系统。将以上研究技术融合集成,研究形成成套技术系统,优选典型区进行技术综合、集成示范。

申报要求:国土资源系统事业单位牵头,国土资源系统

内事业单位,有关高校、科研院所根据情况参与,形成产学研用结合的团队。需要明确的业务工作项目配套。

(三)重点城市节约集约用地技术研究与示范

目标任务:围绕重点城市建设用地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率,针对建设用地粗放、环境较差的具体问题,在现有技术标准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究基础信息调查监测、补充调查和信息整合技术,开发融合城市发展的建设用地大数据技术,提升“三规合一”或“多规融合”的规划控制技术,改进产业发展用地保障与控制技术,研究立体开发的节地模式,开发城市发展边界划定技术,开发信息分析系统;将以上研究技术融合集成,形成信息化成套技术系统,优选典型区,进行技术综合、集成示范,服务于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市(县)建设。

申报要求:国土资源系统事业单位牵头,有关高校、科研院所根据情况参与,形成产学研用结合的团队。需要与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创建相结合。

(四)不动产统一登记技术研究

目标任务:按照不动产统一登记的要求,研究土地、房屋、林地、草原已有调查、登记数据整合技术,开发不动产统一登记信息基准方法,开发统一监管平台技术,研究系统联网技术和数据传输、安全技术和公共服务技术,研制不动产统一技术标准,开发统一登记平台技术。

申报要求:国土资源系统事业单位、有关高校、科研院

所申报,联合住建系统、农业系统、林业系统有关房产调查、林地调查、牧草地调查单位,要求形成产学研用结合的团队。

二、地质矿产科技创新领域

为贯彻落实《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2011-2020年)》(国办发〔2011〕57号),围绕制约找矿突破的共性科技问题,立足整装勘查区,开展地质找矿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综合试验研究与示范应用,探索页岩气、海底矿产资源等新类型资源勘探开发科技问题,支撑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目标的实现。

(五)重点勘查区地质找矿关键科学技术难题研究与示范

目标任务:充分运用先进成矿理论方法,针对重点成矿区带、重点整装勘查区、重点矿集区找矿突破关键科技问题,开展成矿作用、成矿机制及成矿模型等研究,深化成矿规律认识,支撑找矿勘查部署,开展找矿应用示范;建立研究区主要矿床类型找矿预测地质模型,针对不同矿床类型和不同地貌景观,优选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钻探等勘查新方法、新技术、新装备,开展深部矿体定位预测、高精度快速勘查等实用化技术开发,并进行找矿预测应用示范。

申报要求:国土资源系统事业单位牵头,联合地勘单位、有关高校和企业申报。在科技与找矿工程紧密结合、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等方面有机制创新探索的优先支持。优先资助企业匹配经费的项目。

(六)深部金属矿勘查技术方法应用研究与示范 研究目标:系统梳理已有良好研发基础的深部找矿方法、技术与装备成果,进一步深化研究,重点开展深部(500-2000米)找矿技术方法(大深度地球物理勘查、深部地球化学勘查等深部找矿勘查技术方法组合)适用性研究,提升新技术应用的实用性和工程化、产品化水平,形成可直接应用的深部金属矿勘查技术(含软件)、装备新产品。开展深部找矿勘查新技术试验示范,形成相应标准规范,进行推广应用。

申报要求:国土资源系统事业单位牵头,联合地勘单位、有关高校和企业申报。优先支持与老矿山找矿部署密切配合、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等有机制创新探索的项目。优先资助企业匹配经费的项目。

(七)页岩气勘查关键科学技术难题研究与示范应用 目标任务:针对页岩气资源评价、勘查开发领域存在的关键科学难题开展攻关研究。开展复杂类型页岩气生成机理与富集规律研究;开展页岩气赋存状态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开展页岩气有利目标区快速预测与选区评价技术攻关。上述研究成果要在页岩气调查评价与勘查示范工作中进行试验示范,并形成相关技术标准。

申报要求:此项研究应结合页岩气调查评价与勘查示范工作开展,鼓励国土资源系统事业单位牵头申报,有关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参与,在科技与页岩气找矿工程紧密结合、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等方面有机制创新探索的优先支持。

(八)海底矿产资源勘查技术方法应用研究与示范

目标任务:针对新类型海底矿产资源的调查评价与勘查,在系统梳理已有勘查技术方法和装备的基础上,开展海底矿产资源(天然气水合物、海底热液多金属硫化物、稀土粘土或软泥等)找矿预测和调查评价理论,探索研究新型调查评价技术方法和装备,为合理开发海底矿产资源提供技术储备,选定典型勘探区开展试验应用。

申报要求:国土资源系统事业单位牵头申报,有关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参与,形成产学研用研究团队和创新平台。

(九)地球科学基础与前沿研究

目标任务:以深部探测与实验研究数据、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等积累的大量科学数据为基础,进行深化研究,促进科学数据成果共享与服务;开展新型战略产业矿产资源研究;开展国家矿产资源战略储备理论与技术研究。

申报要求:国土资源系统事业单位牵头申报、有关高校、科研院所参与。

三、地质环境科技创新领域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加强对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地下水监测和地质环境等方面科学技术问题研究,加大地质环境监测防治和治理的技术创新。

(十)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技术装备研发

目标任务:通过自主创新或集成创新,重点研发可推广应用于地质灾害监测技术仪器设备;研制不同类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检验、修复加固技术及装备,选择典型区域进行实用化推广应用示范;研制空天地一体化快速应急监测关键技术集成设备,构建地质灾害速报和应急救灾决策信息平台;开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地质灾害安全远程监测系统研究;开展地质灾害风险损失评估研究与示范。

申报要求:国土资源系统事业单位牵头、有关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联合申报,形成产学研用结合的团队。优先资助企业匹配经费的项目。

(十一)岩溶地质环境整治和碳汇技术方法示范研究 目标任务:围绕西南岩溶区地面塌陷、生态恢复与岩溶碳汇的作用机制,开展岩溶塌陷探测与监测技术方法研究,建立岩溶塌陷灾害风险早期识别方法技术。开展气候变化与岩溶二氧化碳作用机理研究,开发人工增加岩溶碳汇技术设备,并进行示范。

申报要求:国土资源系统事业单位牵头,有关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参与,形成产学研用结合的团队。

(十二)地下水测试与污染修复技术设备研发 研究目标:通过自主创新或集成创新,重点研发地下水测年仪器,研发土壤和地下水等环境样品定深定质采集、处理与送检分析的相关仪器与装备,通过典型示范应用。研发可实用推广应用的地下水污染现场识别、原位检测与修复关

键技术,针对不同污染场地进行原位修复技术应用示范区。

申报要求:国土资源系统事业单位牵头,形成产学研用结合的团队。优先资助企业匹配经费的项目。

(十三)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监测关键技术研究

目标任务:开展不同类型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分析评估方法、监测预警技术和综合整治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重点研究矿产资源开发区水土污染快速检测和评价方法,峡谷区矿山山体稳定监测预警技术方法、地下水监测和矿山生态环境复垦新型技术研究;开展矿山边坡地质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开展稀土原地浸矿生态地质环境监测与综合监测与整治研究。

申报要求:国土资源系统事业单位牵头,联合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申报,形成产学研用结合的团队。

(十四)丝绸之路经济带关键环境地质问题研究 目标任务:围绕保障丝绸之路经济带社会发展和国土规划,开展区域构造活动的基本型式及致灾机理研究,重点开展河西走廊、天山北、南缘与塔里木盆地北缘交接带、伊犁河谷等廊带的区域地壳稳定性和地质灾害研究,研究经济带水资源开发和脆弱性保护方法技术,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申报要求:国土资源系统事业单位牵头,联合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申报,形成产学研用结合的团队。

四、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与岩矿测试科技创新领域 为深入贯彻落实资源节约优先战略,加强共伴生难选金

属矿产综合利用和高附加值非金属矿产高效利用研究,全面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水平,开展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先进技术推广研究,并选择具备条件的矿山企业对先进技术进行示范应用。加强绿色环保型地质实验测试技术研究与示范,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十五)共伴生难选制约生态环境的金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

目标任务:针对赋存资源量大、共伴生、低品位复杂难选、综合利用程度较低、目前开发利用中污染物排放量大的重要金属矿产资源(如难选冶共伴生钼钨多金属矿、高铁锰矿、共伴生稀散贵金属矿、低品位铝土矿、富钾卤水等),开展工艺矿物学和选冶新工艺综合研究,开发出高效、绿色环保的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及新装备、新药剂,形成标准规范。申报要求:国土资源系统事业单位牵头,联合相关高校和企业申报,形成稳定的产学研用创新团队。

(十六)紧缺高附加值制约生态环境的非金属矿产高效利用研究

目标任务:针对紧缺价值较高的重要非金属矿产,以及资源量大、目前利用粗放且污染环境的非金属矿产(如低品位叶腊石矿、占地污染环境的粉煤灰、煤矸石、低品位胶磷矿、蒙脱石、蛇纹石、珍珠岩、钾长石、石墨、萤石等),开展工艺矿物学及分选加工的综合研究,开发出高效利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药剂和新装备,促进我国非金属矿产资

源开发利用的环保化和转型升级,并形成标准规范。

申报要求:国土资源系统事业单位牵头,联合相关高校和大型矿山企业申报,形成稳定的产学研用创新团队。

(十七)绿色环保型地质实验测试技术研究与示范 目标任务:针对数量众多、大量使用有毒有害化学试剂的地质测试实验室,开展绿色无污染检测技术创新与示范,形成环保型地质检测实验室技术规范,从根本上解决长期潜在的实验室点状化学污染因素,建立环境友好型地质实验测试示范基地。针对地质勘查需求的各类岩石样品,开展绿色环保的实验技术研究,建立绿色环保的分析方法及标准,为开展资源环境调查与评价提供技术支撑。

申报要求:国土资源系统事业单位牵头,联合相关高校和大型矿山企业申报,形成稳定的产学研用创新团队。

五、国土资源标准研究领域

围绕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公共服务、保护生态环境等重大部署和重点工作急需,制修订一批国土资源标准规范,为国土资源依法行政、公益性调查评价和公共服务提供有效支撑,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国土资源行业科技进步。

(十八)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标准研究与制定

目标任务:贯彻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以节约集约用好土地,确保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为目标,强化节地市场准入标准,开展交通用地等重点行业用地标准研究,科学区分用地行业,研究不同行业用地的内在规律;科

学制定不同行业的土地使用标准;研究建立节约集约用地标准体系。

申报要求:重点支持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有关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挂靠单位等牵头,联合行业研究部门、部相关直属单位、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申报。

(十九)耕地质量监测和土地生态修复技术标准研究与制定

目标任务:贯彻落实严格保护耕地,提高耕地质量的要求,基于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土地质量分等工作成果,开展综合研究,建立耕地质量综合监测指标体系和综合监测评价技术要求;研究建立耕地质量监测预警模型和监测网络,研究开展耕地质量风险评估;研究耕地质量检测与修复技术和修复方案,研制一批耕地质量检测技术标准;研究制定高标准农田建设相关技术要求;研究制定盐碱地快速改良相关技术标准。

申报要求:国土资源系统事业单位牵头,联合有关部质量监督检测中心、高校和科研院所申报。

(二十)地质矿产标准研究与制定

目标任务:支撑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标准制定急需,开展关键支撑技术方法集成创新研究,完善和总结可靠适用的新型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制定基础地质调查、地质矿产勘查新技术、新方法、新要求急需技术标准;研究制定页岩气、天然气水合物等新兴矿种和非常规能源调查勘查标准;研究

制定矿产资源综合勘查、综合评价、综合开发、综合利用相关技术标准;研究制定地质实验测试技术与质量管理标准规范和急需标准物质;研究制定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相关技术标准;研究制定地质勘查单位勘查装备条件相关技术要求。

申报要求:鼓励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有关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挂靠单位牵头,联合国土资源系统事业单位、学会协会、行业优势单位申报。

(二十一)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标准研究与制定

目标任务:围绕国家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技术标准制定的急需,开展关键支撑技术方法集成创新研究,完善和总结可靠适用的新型理论、方法和技术;研制地质灾害、地下水、矿山环境、地热、地质遗迹等急需的技术标准;以及开发基于现行规范的指南和软件。

申报要求:鼓励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有关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挂靠单位牵头,联合国土资源系统事业单位、学会协会、行业优势单位申报。

六、国土资源综合管理领域

围绕国产业务卫星在国土资源领域应用、提升公民国土资源科学素质等国土资源综合管理中的共性科技问题,开展研究与示范应用,形成可在实际中规模化应用的先进适用技术,支撑国土资源综合管理和发展。

(二十二)国土资源调查监测业务卫星遥感信息服务关

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目标任务:面向国土资源及行业和社会公众对国土资源专业遥感信息需求,研究解决业务卫星数据向专业标准产品生产及信息服务过程中的核心技术和业务化应用,开展国土资源业务卫星信息服务体系及关键技术研究;开展国土资源业务卫星信息产品设计、研发、生产与服务关键技术研究;研发国土资源业务卫星遥感信息综合服务系统平台并开展信息服务示范,形成遥感信息生产与服务成套技术和支撑能力, 促进国土资源业务卫星可持续发展。

申报要求: 国土资源系统事业单位牵头,联合有关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优势单位及典型地区应用示范单位组成的研究团队优先支持。

(二十三)提升公民国土资源科学素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目标任务:针对我国缺乏科学评价公民国土资源科学素质方法技术的问题,研究公民国土资源科学素质评价技术,形成公民国土资源科学素质基准和提升公民国土资源科学素质大纲;运用大数据、云共享等新信息技术,整合典型地质博物馆资源,研究数字化可视化通俗化网络展示关键技术,研发共享开放的中国数字地质博物馆示范系统;针对我国典型地区特殊自然地理条件,研究适用于各类地质遗迹野外标示解说系统特殊性能要求的新型有机无机彩色复合材料及作业技术,开发长寿命抗自然侵蚀耐磨性耐候性好的彩

色复合彩色材料制备技术,并在典型地区进行示范应用。

申报要求:国土资源系统事业单位牵头,联合有关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优势单位以及典型国土资源科普基地依托单位组成的研究团队优先支持。

(二十四)地质大数据技术架构与关键技术研究 目标任务:充分利用已有基础地质、矿产资源、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地质数据,基于大数据理论技术为指导,开展地质大数据技术架构研究,搭建地质大数据实验研究平台;开展地质大数据云计算资源平台技术研究;开展地质大数据存储管理与索引检索、高性能并行处理、地质知识发现与推理、网络服务中用户行为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展地质大数据智能服务、地质行业社会舆情监测及矿产资源综合评价预测等示范应用;开展国土资源知识开发与服务平台建设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申报要求:国土资源系统事业单位牵头,联合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申报,形成产学研用结合的团队。

(二十五)自然资源管理的科学理论与现代技术方法研究

目标任务:围绕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和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系,针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源头保护和过程监管,主要研究:自然资源综合调查监测评价登记理论与方法,自然资源的垂直基准与全球基准统一理论与方法,重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理论与监测技术,国土规划理

论与方法,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国土综合整治理论与技术,自然资源用途管制理论与方法,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开发相应的信息系统,研制相应的技术标准;优选典型区进行示范。

申报要求:国土资源系统事业单位、有关高校、科研院所申报,要求形成产学研用结合的团队。

七、前沿探索与创新领域

积极跟踪国内外国土资源科技发展现状,开展前沿探索与创新领域研究,抢占未来科技竞争制高点。

(二十六)地缘战略下的国土开发格局研究

目标任务:按照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在自然环境条件下,着眼于地缘战略的国土开发,综合支撑国内科学发展的资源保障与突破国外战略遏制的国土安全,研究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理论与方法,研究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要求下的区域国土开发格局构建的规划方法。

申报要求:国土资源系统事业单位、有关高校、科研院所申报,要求形成产学研用结合的团队。

(二十七)生态环境脆弱区地球关键带地质环境研究 目标任务:跟踪分析国际生态环境脆弱区(带)和地球关键带研究进展,选取人类工程活动强烈的典型流域、平原(盆地)和强烈活动的构造带进行试点研究,建立生态地质环境调查监测、脆弱性评价、功能区划和风险管理的理论和

方法。

申报要求:国土资源系统事业单位、有关高校、科研院所申报,鼓励学科交叉,形成产学研用结合的团队。

第四篇: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工作总结

附件1:

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工作总结

(参考提纲)

总体要求:文字表述要高度凝练,尽量简洁,避免冗长,力求准确表述。

一、本单位归口管理的专项承担情况

概述本单位归口管理的行业专项承担情况,包括项目数量、经费、项目学科类别、本单位配套支持,对本单位学科发展和团队建设的支撑,以及项目主要社会经济效益等方面情况。也可包括等情况。

二、已取得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效

将所有行业专项项目按以下相关领域进行分类,系统总结相关领域重大进展成效。相关领域包括林木育种、森林培育、森林经营、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荒漠化防治(含水土保持)、森林生态、湿地治理与恢复、林产化工、木材加工、林业机械等。每个领域分三个层次总结:

(一)理论和技术创新方面:系统凝练该领域在理论研究、技术创新、产品研制等方面的创新性和技术突破,与国内外相关领域进行比较分析;

(二)成果应用方面:系统总结以上成果的应用情况,包括推动生态工程建设、支撑产业转型升级、服务林农增收致富等,尽量多用数据和实例说明情况,避免空泛;

(三)成果应用前景分析和深化研究建议:科学展望以上成果应用前景并分析应用成效。为促进现有成果取得更大科技突破,或成果进一步完善并在生产实践中发挥更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下一步改进或深化研究的建议。

三、下一步重点需求

围绕国家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建设及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梳理提出2015~2020年期间行业专项的重点创新任务。数量不宜过多,紧扣国家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

四、问题与建议

总结提出行业专项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下一步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五、典型案例

筛选重大创新成果作为典型案例,简要阐述项目成果创新性、成果应用情况、前景分析等,文字不超过800字。每个案例提供2张最具代表性、能充分展示成果成效的图片,要求分辨率在1024*786像素以上,大小不得小于2M。

第五篇: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附件:

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管理办法

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征求意见稿)

目 录

总则

组织管理体系与职责分工

承担与协作单位及项目负责人条件 项目立项及其预算审批流程 项目实施与管理 项目验收与后效评估 资产与知识产权管理 监督管理 附则

——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以下简称“行业专项”)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财政部和科技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试行办法》(财教„2006‟219号)和《财政部 科技部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财教„2011‟434号),结合气象行业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行业专项主要面向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对气象服务的科技需求,集聚全行业优势力量,全面落实气象事业发展的天气、气候、应用气象和综合气象观测等重点研究领域的任务部署,加快突破事关气象事业发展的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带动性的重大科技问题,优先解决现代气象业务发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关键科技问题,有效地推动区域特色领域科技创新和优势专业方向发展,切实增强现代气象业务发展科技支撑能力,开展气象行业应急性、培育性、基础性科研工作。

第三条 行业专项组织实施以需求为牵引,以应用为导向,明确任务目标,突出研发重点,明晰管理职责,注重实施绩效,推动成果转化应用,促进气象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成长;行业专项与国家科技计划支持的项目合理区分层次、统筹衔接。

第四条 行业专项管理包括项目立项、监督、检查、验收和后效评估等环节。项目预算的编制、审批,支出范围及标准,预算执行和财务验收等严格按照财教„2006‟219号和财教„2011‟ — 2 — 434号执行。

第五条

中国气象局负责行业专项的指南发布、受理申请和组织评审,并对资助项目实施管理。

第六条 以业务应用为目标的行业专项项目立项时须明确具体可操作的业务应用考核指标,同时须明确其成果的业务应用单位。

第二章 组织管理体系与职责分工

第七条 在财政部、科技部的指导下,成立行业专项经费管理咨询委员会(以下简称“咨询委员会”)。咨询委员会对行业内外跨部门、交叉学科行业专项项目组织实施发挥咨询评议作用。其主要职责是:

(一)评议行业专项指南,提出项目建议;

(二)提出项目承担单位选择方式建议;

(三)对项目执行的全过程发挥咨询评议作用。

第八条 中国气象局组建成立行业专项专家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成员由中国气象局从行业相关领域资深专家和中国气象局科技委员会专家中遴选产生,气象科学研究重点领域首席科学家为其当然成员,并滚动调整。专家委员会对行业专项组织实施发挥科学研究目标把关和专业技术指导作用,其主要职责是:

(一)审议行业专项指南;

(二)评审(议)项目建议书、实施方案和预算;

(三)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跟踪咨询指导;

(四)对行业专项的重大事项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九条 重点研究领域首席科学家的主要职责是:组织制(修)定相关重点领域研究计划;围绕相关重点领域发展目标,牵头梳理行业专项指南任务建议,把握立项评审工作方向;组织相关领域行业专项实施进展交流、检查和成果总结评估,推动成果转化应用。

第十条 中国气象局有关职能机构依据其职能分工承担相关组织协调与管理工作。科技与气候变化司牵头负责行业专项的组织管理工作;业务职能司围绕业务发展需求,对行业专项指南、项目应用研发任务目标、成果测试及转化应用等进行指导、审查把关与督查协调;计划财务司负责对项目进行预算审核、预算执行情况检查和财务验收;审计室负责组织协调项目财务审计和专项实施风险防控督查工作。

第十一条 项目承担单位的主要职责是:

(一)督促项目负责人编制项目建议书、实施方案和预算申报书,以及任务书和预算书;审核并确认项目负责人所提交材料的真实性;

(二)依据项目任务书和预算书内容,督促项目组具体实施项目研发工作,按规定使用和管理项目经费,落实项目约定支付的自筹经费及其它配套条件;

(三)督促项目组遵守和执行国家和部门关于设备购置、外事、保密等有关规定;

(四)监督检查项目进展情况,督促项目负责人接受监督检查、验收和后效评估,及时报告项目实施有关重大事项;

(五)在项目实施前与各协作单位签订协议,明确对项目执行中产生的知识产权与成果权属;

(六)建立规范、健全的项目科学数据记录和报告制度,按要求对项目形成的技术报告、论文、数据、评价报告等进行归档,及时组织项目完成数据汇交和成果登记;

(七)组织科研成果业务转化和推广应用。主持或参与承担项目研发的相关业务单位应在项目成果的业务转化、中试、检验评估、应用测试和推广应用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第十二条 项目负责人的主要职责是:

(一)根据行业专项指南编制项目建议书,按要求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和预算申报书;

(二)按照财政部批复编制项目任务书和预算书,并根据签订的任务书和预算书内容组织实施项目研发工作,按规定使用项目经费;

(三)接受监督检查、验收和后效评估,按要求报告项目实施进展情况、预算执行进度和有关重大事项;

(四)负责项目成果推广应用培训、宣传和社会科普工作。

— 5 — 第三章 项目承担与协作单位及项目负责人条件 第十三条

项目承担单位和协作单位的条件如下:

(一)一般为中国大陆境内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内资或内资控股企业等;

(二)具备项目实施所需的支撑和保障条件。

第十四条

鼓励承担单位与国内科研、业务、教育部门优势研究力量或相关企业联合攻关。

第十五条

项目负责人的条件如下:

(一)学术水平高,开拓创新意识强,组织协调能力突出;

(二)作风民主、严谨,无学术不端行为和不良信用记录;

(三)项目主体研究思路的主要提出者和实际主持研究人员;

(四)申报项目当年年龄不超过57周岁,具有副高级(含)以上的专业技术职称;国家公务员(包括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人员)不能作为项目负责人;

(五)正式受聘于项目承担单位,每年在项目承担单位工作时间不得少于六个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项目的研究,其在主持的项目上投入的工作时间和精力应达到自身实际工作量的50%以上;海外和港澳台地区人员可以作为非保密项目的负责人;

(六)项目负责人同期只能主持一项行业专项项目,同时可参加一项。具有副高级(含)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未主持在研项 — 6 — 目的人员同期参加的项目数不超过三项。所主持的在研行业专项项目计划于申请新项目当年结题,且已经通过财务验收的,项目负责人可以申请主持新项目;

(七)因特殊原因,如项目预期有重大创新,且无其他合适承担者,或行业急需的某些特殊人才等,经批准,项目负责人条件可适当放宽。

第四章 项目立项及其预算审批流程

第十六条 行业专项指南编制。

(一)根据气象科学研究计划,按照业务发展需求的优先级,面向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各组成单位,征集行业专项任务建议,经重点研究领域首席科学家梳理凝练,形成行业专项指南初步建议。

(二)业务职能司对指南初步建议进行审议把关,避免重复建设,并结合业务急迫需求提出补充完善意见。

(三)专家委员会对补充完善的指南初步建议进行评议和进一步完善。

(四)依据专家委员会意见,中国气象局研究确定并公开发布行业专项指南。

第十七条 项目建议书审议。

(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对项目建议书进行形式审查。

(二)业务职能司对项目建议书进行审查把关,重点审查项

— 7 — 目研究内容及其与相关业务建设项目任务重叠情况,以及技术关键点、预期成果、业务应用考核目标等。

(三)专家委员会对项目建议书进行审议,形成可研项目及其承担单位建议。

(四)咨询委员会审议和完善可研项目及其承担单位建议。据此,中国气象局研究确定可研项目建议,报科技部查重。

第十八条 项目实施方案和经费预算评审。

(一)每个项目实施方案分送三位以上专家委员会专家书面评审,其中,财务专家书面审核项目经费预算。

(二)业务职能司对项目实施方案进行审查把关,重点审查项目技术路线,以及设备购置、业务应用目标、技术指标、目标等内容的合理性、可行性。

(三)根据专家书面评审意见,组织项目实施方案修改完善和经费预算调整。

(四)集中分领域组织项目答辩评审。答辩评审专家组由专家委员会中随机抽取部分专家组成。

(五)根据答辩评审意见,组织项目实施方案再次修改完善和经费预算进一步调整。

第十九条 根据项目答辩评审结果,结合科技部查重意见,中国气象局研究确定推荐立项项目,公示后正式报送财政部。

第二十条 根据财政部批复,科技与气候变化司会同计划财 — 8 — 务司组织与项目承担单位和项目负责人签订项目任务书和预算书,在网站上公布立项项目相关信息。

第五章 项目实施及管理

第二十一条 项目承担单位应当制定内部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内部监控制度,加强对项目实施和经费使用的监督和管理,按规定对专项经费及其自筹经费分别进行核算。

第二十二条 专项经费的拨付按照财政资金支付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经费使用中涉及政府采购的,按照政府采购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三条 实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项目实施期间出现项目计划任务调整、项目负责人变更、项目承担单位或协作单位变更等重大事项,项目承担单位应当及时向科技与气候变化司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执行;有关项目预算调整事项,项目承担单位应当及时向计划财务司提出申请,并抄报科技与气候变化司,经批准后执行。

第二十四条 项目实施实行报告、阶段检查和中期评估制度。逐步建立实施联系专家制度。

(一)项目负责人按要求编制项目执行情况报告和有关信息报表,并于每年11月15日前报送中国气象局;按要求报送项目预算执行进度。

(二)重点研究领域首席科学家或项目承担单位牵头组织开

— 9 — 展对相关领域项目实施的阶段检查和中期评估,并可结合项目实施进展交流和成果应用推广活动举行,同时,形成书面检查评估报告报中国气象局。

(三)项目实施联系专家由相关重点研究领域首席科学家提名并经中国气象局认定,跟踪督查指导项目实施和问题整改。

(四)针对检查、评估中发现有重大问题的项目,将视情况限期整改;情节严重的将中止项目执行并做相应的处理。

第二十五条 凡涉及对外合作、对外签署合作协议或备忘录等法规性文件以及重大专业设备购置,项目承担单位应事前按有关规定程序报批。

第六章 项目验收与后效评估

第二十六条 项目验收应在规定执行期结束后六个月内完成。项目验收以正式签订的任务书和预算书确定的考核目标和预算安排为依据。

第二十七条 项目验收包括财务审计、财务验收、应用测试和综合验收。

(一)参照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财务审计的相关规定,审计室在全国范围内组织认定一批具有科技经费审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申请项目验收前,项目承担单位可就近聘请具有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项目财务审计,并出具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项目财务审计报告。审计室对项目实施过程财务执行情况和项目验收 — 10 — 审计报告实行抽查,并督查有关风险监控制度落实情况。

(二)计划财务司负责组织项目财务验收,并形成财务验收意见;业务职能司或其委托的相关管理职能机构根据项目承担单位提出的申请对项目形成的软件、系统、平台或仪器设备等成果组织应用测试,并形成应用测试报告;对具有明确业务应用目标的项目,项目承担单位应联合相关业务应用单位于项目验收前完成其成果转化应用中试,并形成成果应用中试报告。

(三)项目通过财务验收和应用测试后,项目承担单位提交《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项目验收材料汇编》,提出综合验收申请。科技与气候变化司从专家委员会随机抽取部分专家组成验收专家组,进行项目综合验收。

第二十八条 对执行期结束后六个月仍不能进行验收的项目,中国气象局将对有关单位和项目负责人进行通报。项目因故不能按期完成的,项目承担单位应提前三个月申请延期,经中国气象局批准后按新方案执行;如未获批准,项目仍需按原定期限进行验收。

第二十九条 项目综合验收结论分为通过验收和不通过验收。项目完成任务书规定的研究任务和考核目标(指标),并依照预算书通过财务验收,为通过验收;存在下列行为之一的,为不通过验收:

(一)项目目标任务完成不到85%;

(二)所提供的验收文件、资料、数据不真实,存在弄虚作

— 11 — 假;

(三)未经批准,项目承担单位、项目负责人、项目目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等发生变更;

(四)超过下达的项目任务执行年限半年以上未完成,并且事先未做出说明;

(五)未通过财务验收。

第三十条 项目复议。因提供的验收文件资料不翔实、不准确等原因导致验收意见争议较大,或项目的成果资料未按要求进行归档和整理,或研究过程及结果等存在纠纷尚未解决,需要复议。需要复议的项目,项目承担单位和项目负责人在首次验收后的半年内,针对存在的问题做出改进或补充材料,并再次提出验收申请。若未按规定时限要求进行改进或补充材料,视为不通过验收。

第三十一条 对不通过验收的项目,中国气象局将对项目承担单位和项目负责人进行通报,记录一次不良信用记录。

第三十二条 项目后效评估。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委托重点研究领域首席科学家,对项目验收后成果转化应用情况进行连续1-3年的跟踪调查评估。

第三十三条 逐步建立和完善以用为本的成果交流与评价激励机制。对项目验收或后效评估优秀的重大关键科技研发成果或具有较强应用前景的重要科研成果或其项目负责人,优先通过行业专项和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给予持续滚动支持,确保 — 12 — 成果最终实现业务转化应用并提升业务水平。结合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布局,逐步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或中试平台(基地),多途径搭建行业专项成果交流展示平台,推进行业专项成果业务转化、交流共享和推广应用;优先推荐取得重大业务转化应用效果的优秀成果申报国家各类科技奖励或参与国际学术与技术交流。

第七章 资产与知识产权管理

第三十四条 加强行业专项成果和知识产权的管理与保护。行业专项取得的成果要按照《科技成果登记办法》等有关规定进行登记和管理。涉及国家机密的,按《科学技术保密规定》执行。项目形成的知识产权,其归属和管理按照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的规定执行。项目承担单位应当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工作。

第三十五条 鼓励行业专项科研成果的转让和转化。成果转让和转化过程中涉及的知识产权及相应权益等问题,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与科技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执行。

第三十六条 对于合作研究的项目,在项目启动前,项目承担单位应与各协作单位约定成果和知识产权的权益分配,不得有恶意垄断成果和知识产权等行为。项目承担单位和协作单位违反成果和知识产权权益分配约定,将形成不良信用记录。

第三十七条 项目验收后,项目研究过程中购置或试制形成

— 13 — 的固定资产,由承担单位或购置(试制)单位代表国家负责管理和使用,资产的处置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执行。项目形成的知识产权,按照国家相关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执行。专利权的归属与实施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的规定执行。

第三十八条 论文及专著须标注“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经费资助”(英文:“Special Fund for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in the Public Interest”)字样及项目编号。著作权的归属和使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规定执行。

第三十九条 项目研究过程中形成的无形资产,由承担单位负责管理和使用。研究成果转化及无形资产使用产生的经济效益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和国家有关财务制度的规定执行。

第八章 监督管理

第四十条 按照公开透明的原则,及时将项目遴选结果、项目经费、工作进度、预期成果及项目检查、验收等信息上网公布,接受监督。

第四十一条 对于违反财教„2006‟219号、财教„2011‟434号和本办法有关规定的,中国气象局将对有关单位和责任人进行通报,并视情况采取缓拨、减拨、停拨经费等措施,要求项目承担单位限期整改。整改不力的,视情节给予通报批评、追回已拨付经费,取消其承担或参与行业专项资格等处理,并记入有 — 14 — 关单位和项目负责人信用记录。

第四十二条 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单位及项目负责人自不良信用记录产生起,取消其三年内承担行业专项项目的资格。

第四十三条 行业专项管理实行回避制度。在项目立项、检查、验收、后效评估等环节中,有利益关联的单位和个人,应予以回避;参与项目管理的单位和个人对项目未公开信息和资料应负有保密义务。

第九章 附则

第四十四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管理办法》(气发„2008‟345号)同时废止。

第四十五条 本办法由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负责解释。

下载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管理工作的通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管理工作的通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