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4年度申报指南
附件1:
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2014年度申报指南(支持方向和重点)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2013年林业厅局长会议精神,加快林业科技创新,支撑林业生态文明六大体系建设,推动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发展,依据《林业科学和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总体思路(2009-2020年)》,结合当前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的科技需求,编制提出2014年度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重点支持领域和方向。
一、重大项目
瞄准全局性、战略性、基础性、长期性重大林业科学问题,重点创新林业产业绿色发展关键技术,着力突破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和生态安全构建支撑技术,加快解决森林资源提质增量共性技术,强化技术集成与示范,引领现代林业科学发展。具体方向如下:
(一)林业产业绿色发展关键技术 1.木(竹)材工业(申报代码:ZA01)
重点支持集成家居木质产品制造、新型重组木(竹)材料制造、人工林低质木(竹)材家具制造等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2.生物基产品(ZA02)
重点支持纤维类原料制备液体燃料、非食用木本油料基新材料、木质纤维生物质炼制乳酸化学品等生物基产品开发。
3.林下经济(ZA03)
重点支持林下经济植物高效栽培与绿色利用、林下养殖和安全加工、林源植物香料生物调控及其高效利用等关键技术研究。
(二)林业生态建设支撑技术 4.典型区域生态建设(ZB01)重点支持生态脆弱区植被恢复与重建、美丽城乡景观构建、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等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5.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研究(ZB02)重点支持森林、湿地、荒漠生态系统的长期、稳定定位观测研究。
(三)森林资源提质增量共性技术 6.长期育种(ZC01)
重点支持北方重要针叶树种骨干亲本群构建、重要油料树种遗传资源创新利用、重要经济林果实形成的分子基础等研究。
7.森林培育(ZC02)
重点支持重要珍贵用材树种体细胞胚胎发生、能源林丰产培育、古树名木保护性培育等关键技术研究。
8.森林保护(ZC03)
重点支持重大森林有害生物分子生态调控、检疫性有害生物防控、林业生物灾害监测预警等关键技术研究。
二、面上项目
面向区域性、培育性、实用性、带动性地方林业发展科技需求,重点解决生态建设、森林培育与经营关键技术瓶颈,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着力完善灾害防控和公共支撑技术体系,支撑区域林业持续发展。具体方向如下:
(一)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领域
1.森林生态系统建设与保护技术(MA01)
重点围绕水源涵养林区、西南石漠化区、华北土石山区、滨海 盐碱地、库区消落带等典型林业生态工程区,开展高抗逆植物材料选育、植被恢复与重建、林分结构优化、效益监测与评价、林业生态文明建设评估等关键技术研究。
2.荒漠生态系统治理与恢复技术(MA02)
重点支持防沙治沙工程区、废弃与退化土地、青藏铁路沿线等典型荒漠化区,开展抗逆植物材料选育、植被恢复与重建、经营管护等关键技术研究。
3.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技术(MA03)
重点支持湿地关键物种选育与保护、栖息地保护、退化湿地恢复、景观生态规划、功能湿地构建等关键技术研究。
4.生物多样性保育技术(MA04)
重点支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保护与繁育、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监测评价等技术研究。
(二)森林培育与经营领域 5.林木良种选育技术(MB01)
重点支持区域主要用材林、生态林、经济林、特种原料林等树种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高效育种和产业化制种等育种关键技术研究。
6.种苗规模化繁育技术(MB02)
重点支持高世代种子园早实丰产稳产、林木快速无性繁殖、大规格容器苗规模化培育和高抗性苗木培育等关键技术研究。
7.定向培育与经营技术(MB03)
重点支持用材林可持续丰产经营、生态公益林结构优化、人工林地力维持、不同类型森林提质增效、林业专用肥生产、测土配方施肥等关键技术研究。
(三)林业产业领域
8.木材产业转型升级技术(MC01)
重点支持木制品绿色环保性涂装、木制品整体大幅立体表面装饰、木质传统民居现代化制造、木结构部件模块化制造、模压工程材料制造、防潮与防霉等功能性人造板制造、生物质胶粘剂制备等技术研发。
9.特色林源经济植物资源培育与加工技术(MC02)重点支持重要木本粮油、珍稀野果林、林源蔬菜、食用菌、香料和药用植物等特色经济植物资源开发和质量控制等技术研发。
10.花卉与景观植物培育技术(MC03)
重点支持我国特色花卉、彩色乔灌木、耐盐碱抗污染植物新品种选育和规模化繁殖等技术研发。
11.林产品化学精深加工技术(MC04)
重点支持松脂节能减排加工、活性炭循环利用、生漆资源利用、低质材木浆清洁生产、碳纤维制备、天然色素和香精生产、绿色植物饲料及添加剂开发等关键技术研究。
12.林业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技术(MC05)
重点支持油料、灌木等能源林资源收集和储运关键技术与装备,分布式林木生物质气化发电供热多联产系统生产工艺与装备,生物质预处理与炼制技术,先进裂解液化技术与装备,木本工业油料组分分离与利用技术研究。
13.竹藤资源提质增效技术(MC06)
重点支持特色竹类种质资源挖掘保存与培育、优良竹藤资源规模化繁育、竹林生态经营与修复、竹藤资源高值化利用等关键技术研究。14.森林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技术(MC07)
重点支持重要森林风景资源保护与培育、森林(湿地、沙漠)公园建设、林业游憩资源开发利用、森林旅游质量评价和绿色名录评估等关键技术研究。
(四)生态灾害防控领域 15.森林火灾防控技术(MD01)
重点支持森林可燃物管理、森林火险等级与火行为预报、林火探测与扑救、灾害损失评估、灾后生态系统重建等关键技术研究。
16.有害生物防控技术(MD02)
重点支持林业有害生物诊断、天敌繁育与控制、林用生物药剂开发等技术研究。
(五)林业公共支撑领域
17.标准与质量检测技术(ME01)
重点支持营造林、森林生态效益监测、森林经营、林业碳汇、森林认证、资源获取和林产品加工过程质量标准,林(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和快速检测等技术研发。
18.林业信息化技术(ME02)
重点支持国家重大林业生态工程、森林资源监测、林业灾害监控与应急、森林防火通信与信息指挥系统、林产品质量溯源系统等信息管理技术研发。
19.林业装备研发(ME03)
重点支持节能降耗经济型的林木种子采收、种苗繁育、培育经营、采伐贮运、加工利用、森林防火及病虫害防治等灾害防控装备研发。
20.国际履约及重点双边合作(ME04)重点支持履行涉林公约、跨流域生态安全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森林文书等世界林业热点问题研究。
三、青年专项
围绕创新型、实用型科技人才培养需求,重点开展林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着力加强林业生产实用技术开发,显著提升青年科技人才创新能力。具体方向如下:
(一)理论与前沿技术研究(QA01)
重点支持林业种业、林业生态、生物制药、生物质材料、生物质能源等领域的理论探索、前沿技术创新和储备技术预研。
(二)实用技术集成与开发(QB01)
重点支持促进林地增效、林农增收的林木种苗扩繁、高效培育、抚育经营、特色资源加工利用等实用技术研发。
第二篇: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5申报指南
附件1:
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2015申报指南(支持方向和重点)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2014年林业厅局长会议精神,加快林业科技创新,支撑林业生态文明六大体系建设,推动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发展,依据《林业科学和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总体思路(2009-2020年)》,结合当前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的科技需求,编制提出2015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重点支持领域和方向。
一、重大项目
瞄准全局性、战略性、基础性、长期性重大林业科学问题,加快解决森林资源提质增量共性技术,着力突破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和生态安全构建支撑技术,重点创新林业产业绿色发展关键技术,强化技术集成与示范,引领现代林业科学发展。主要方向如下:
1.林木育种与资源培育(申报代码:ZD01)
重点支持主要林木(含竹藤花卉)核心种质遗传评价和良种创制、重要树种的全基因组测序、重要林木生长发育的调控机制、重要造林树种大径材丰产培育等研究。
2.森林经营与保护(ZD02)
重点支持全国林地立地质量评价、次生林质量提升、典型区域森林多目标经营、重大林业生物灾害防控等关键技术研究。
3.典型区域生态建设(ZD03)
重点支持重点区域多目标防护林构建、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树
种选育与生态重建、典型区域盐碱地治理等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4.木(竹)材工业(ZD04)
重点支持人造板制造、竹质工程材料制造、新型复合集成材料制造等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5.生物质产业(ZD05)
重点支持林业生物质能源和生物基产品规模化制备、环保胶粘剂研发等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
6.经济林及林下经济(ZD06)
重点支持核桃、油茶等优新种质创制及丰产栽培和精深加工利用,林下植物和食用菌资源开发利用等关键技术研究。
二、面上项目
面向区域性、培育性、实用性、带动性地方林业发展科技需求,重点解决生态建设、森林培育与经营关键技术瓶颈,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着力完善灾害防控和公共支撑技术体系,支撑区域林业持续发展。主要方向如下:
(一)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MA)1.森林生态系统建设与保护技术(MA01)
重点开展西北干旱侵蚀区、黄土高原区、华北土石山区、西南石漠化区等困难立地高抗逆植物材料选育、植被恢复与重建、林分结构优化、效益监测与评价等关键技术研究。
2.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技术(MA03)
重点支持典型湿地区的湿地关键物种选育与保护、栖息地保护、退化湿地恢复、景观生态规划、功能湿地构建、湿地水文调控等关键技术研究。
3.荒漠生态系统治理与恢复技术(MA02)
重点支持防沙治沙工程区、工矿废弃地等典型区域,开展抗逆植物材料选育、植被恢复与重建、经营管护、沙尘暴灾害损失监测评估等关键技术研究。
4.生物多样性保育技术(MA04)
重点支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保护与繁育、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监测评价等技术研究。
(二)森林培育与经营(MB)5.林木良种选育技术(MB01)
重点支持区域主要用材林、生态林、经济林、能源林、特种原料林等树种种质资源遗传评价、高效育种和产业化制种等育种关键技术研究。
6.种苗规模化繁育技术(MB02)
重点支持高世代种子园育种群体构建和早实丰产稳产、林木(含竹藤花卉)无性系产业化繁育、温室强化育苗、大规格容器苗规模化培育和高抗性苗木培育等关键技术研究。
7.定向培育与经营技术(MB03)
重点支持用材林高效经营、生态公益林可持续经营、低效林提质增效、国家森林数表信息化、林业专用肥生产、测土配方施肥、节水林业等关键技术研究。
(三)林业产业(MC)
8.木材产业转型升级技术(MC01)
重点支持木(竹)材精深加工、清洁生产和绿色保护,以及传统木建筑、新型地板、模压工程材料、功能性生物质材料、重组装饰材料制造等技术研发。
9.特色林源经济植物资源培育与加工技术(MC02)重点支持重要木本粮油绿色丰产经营与加工利用,特色干果种苗规模化繁育和高效培育,林源食用或药用资源安全培育、经营和开发等技术研发。
10.花卉与景观植物培育技术(MC03)
重点支持耐寒、耐旱、节水、抗病虫花卉与景观植物,耐盐碱抗污染植物新品种选育和规模化繁殖与标准化生产等技术研发。
11.林产品化学精深加工技术(MC04)
重点支持松脂节能减排加工、功能活性炭及碳纤维高效制备、低质材木浆清洁生产、栲胶新资源利用、生漆资源利用、多糖资源利用、林源活性物质提取利用等关键技术研发。
12.林业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技术(MC05)
重点支持林木生物质资源收储与能源化、中高热值生物燃气制备与应用、生物质预处理与炼制、木质纤维(纤维素、木质素等副产物)高值化利用等关键技术研发与装备研制。
13.竹藤资源提质增效技术(MC06)
重点支持特色竹藤种质资源挖掘利用、竹林可持续丰产经营、竹藤高附加值产品开发、竹藤林效益监测与评价等关键技术研究
14.森林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技术(MC07)
重点支持重要森林风景资源保护与培育、林业游憩资源开发利用、森林旅游质量评价等关键技术研究。
(四)生态灾害防控(MD)15.森林火灾防控技术(MD01)
重点支持森林可燃物管理、森林火险等级监测与火行为预报预警、林火探测与扑救、灾害损失评估、灾后生态系统重建等关键技
术研究。
16.有害生物防控技术(MD02)
重点支持林业生物灾害诊断与预警、发生规律监测、天敌资源开发与环境协调性防治与营林措施调控等关键技术研究。
(五)林业公共支撑(ME)17.标准与质量检测技术(ME01)
重点支持林木(含竹藤花卉)种苗繁育、植物新品种测试、营造林、森林经营、森林生态效益评估、经济林产品采收和加工、林化、木材加工和林业装备安全性能等方面标准和质量安全高效精准检测等技术研发。
18.林业信息化技术(ME02)
重点支持重大林业生态工程监测与管理、森林资源监测与评估、林业灾害监控与应急、林业装备安全性能检测、智慧林业等信息管理技术研发。
19.林业装备研发(ME03)
重点支持苗木生产作业、森林培育经营、荒漠化工程治理、木材高效收储运、木质材料先进加工、林果与林下资源采收与精深加工、森林防火及病虫害防治等装备研发。
三、青年专项
围绕创新型、实用型科技人才培养需求,重点开展林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着力加强林业生产实用技术开发,显著提升青年科技人才创新能力。具体方向如下:
(一)理论与前沿技术研究(QA01)
重点支持林业种业、林业生态、生物制药、生物质材料、生物质能源等领域的理论探索、前沿技术创新和储备技术预研。
(二)实用技术集成与开发(QB01)
重点支持促进林地增效、林农增收的林木(含竹藤花卉)种苗扩繁、高效培育、抚育经营、特色资源加工利用等实用技术研发。
第三篇:2014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申报指南DOC
2014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
申 报 指
农业部
二〇一三年四月
南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发布2014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
项申报指南的通知
日期:2013-04-16 16:49 作者: 来源:农业部科技教育司
根据财政部《关于组织开展2014公益性行业科研专
项经费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财教便函[2013]43号)的有
关要求,我们遴选了2014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农办科号 的建议项目,形成了《2014[2013]26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申报指南》,现予以发布。请按要求组织申报。
联 系 人:魏锴
联系电话:010—59193070
农
业部办公厅
2013年4月16日
第一部分 申报须知
一、组织部门
由农业部科技教育司、财务司会同有关行业司局共同组织实施。
二、专项定位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围绕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开展应急性、培育性、基础性科研工作,强调形成主导产品、主推技术、规程规范、决策支持方案等实用技术成果,并在生产上集成示范。
2014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重点围绕强化支撑农业稳定发展、提升现代种业、创建“美丽乡村”、促进南海渔业生产、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领域,开展应急性、培育性、基础性等共性技术的研发与集成示范。
三、申报领域及项目 共计8个领域、83个项目。
(一)种业
重点开展主要粮油作物分子育种平台构建、品种选育和种子加工技术研究。
1.主要粮食作物前育种技术集成与分子育种平台构建 2.中国超级稻重点区域目标产量高效育种 3.玉米高产耐密宜机收新品种选育
4.超高产杂交小麦创制
5.油菜“早熟三高”新品种选育
6.主要瓜菜良种生产质量全程控制与种子采后处理 7.农作物种子快速安全脱水及内质分选
(二)渔业
重点开展南海渔场判别、高效捕捞、网箱养殖及船载渔获物加工技术研究。
8.南海渔业资源增殖养护与渔场判别 9.南海高效捕捞技术、装备及生产模式优化 10.深远海及岛礁网箱养殖装备
11.南海渔业资源船载渔获物保鲜及高值化利用 12.雅鲁藏布江中游渔业资源保护与利用 13.水产疫苗开发与实用化免疫
(三)农业资源环境与农村能源
重点围绕“美丽乡村”创建,开展农产品产地重金属污染评估、阻控作物品种筛选、生态修复以及沼气集中供气、生态农业工程及相关设备研究。
14.农产品产地重金属污染安全评估技术与设备研制 15.阻控作物重金属积累的遗传改良
16.农业环境生态修复和生态景观服务功能提升 17.大气污染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应对 18.保护蔬菜地土壤退化防治
19.农村沼气集中供气及配套设备
20.农村分散式能源生态复合型技术及配套设备 21.集约化条件下生态农业工程技术 22.区域性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及配套设备
(四)种植业
重点围绕农业生产重大关键技术,开展旱作节水、土壤改良、植物保护及相关园艺作物栽培技术研究。
23.西北地区旱作节水 24.砂姜黑土改良
25.主要作物微量元素营养调控 26.我国农田土壤酸化防治 27.我国耕地质量退化防治
28.主要农作物抗低温冷害及防控早霜、寒露风、倒春寒 29.东北春玉米高产高效种植 30.坡耕地持续利用
31.水稻重大刺吸性害虫综合防控 32.利用生态功能分子防控害虫与杂草 33.粘虫综合防治
34.长三角地区设施蔬菜高产高效生产
35.北方果树优良砧穗组合生态适应性筛选与早果优质栽培 36.华南特色水果商品品质提升 37.高山夏秋淡季蔬菜生产
38.滇西边境山区特色产业高效生产与产业化 39.河套地区酿酒葡萄产业化 40.江淮分水岭优势特色作物生产 41.大别山区特色产业高效生产与产业化 42.子莲新品种选育、高效栽培与产业化
(五)畜牧业
重点开展新品种自主培育、高效养殖、饲料开发及动物疫病防控研究。
43.肉牛新品种自主培育 44.肉羊新品种自主培育 45.乳肉兼用牛高效养殖
46.中国南方高品质畜禽养殖产业化 47.肉鸽资源开发与产业化 48.畜禽规模化养殖环境控制 49.饲料中抗生素替代品 50.苜蓿高效种植
51.中国南方经济作物副产物饲料化利用 52.北方干旱半干旱草原综合治理 53.中兽医
54.口蹄疫区域控制
55.猪瘟、猪蓝耳病等繁殖障碍性疫病综合防控及净化 56.动物源性沙门菌病防控
(六)农业机械与信息化
重点开展主要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设施园艺作物生产综合管理物联网技术及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技术研究。
57.旱作全膜双垄沟机械化生产及装备
58.长江中下游多熟制稻麦油复种农机农艺融合 59.主要粮食作物航空植保
60.北方地区土壤主要障碍性因子机械化防治 61.油菜机械播栽及收获 62.双季稻生产全程机械化 63.西北地区马铃薯机种机收 64.甜菜生产机械与配套农艺 65.日光温室集群智慧管控 66.设施蔬菜病虫害防控物联网 67.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及信息服务 68.基于国产卫星的农作物遥感监测
(七)农产品加工与农产品质量安全
重点开展肉类、粮食作物、园艺作物加工技术及装备研究,开展粮油作物产品、水产品、畜禽产品、果蔬产品危害因子风险评估、检验监测与预警技术研究。
69.传统肉类主餐制品工程化及装备 70.大宗水果产地初加工及贮藏质量控制 71.活性稻米、杂粮等食品加工及装备
72.蚕桑资源高值化加工利用及设备 73.畜禽肉加工过程危害因子控制 74.高性能特种工程天然橡胶加工
75.粮油作物产品中危害因子风险评估、检验监测与预警 76.水产品中危害因子风险评估、检验监测与预警技术 77.畜禽产品中危害因子风险评估、检验监测与预警 78.果蔬产品中危害因子风险评估、检验监测与预警 79.生鲜乳质量安全评价技术与生产规程
(八)热区农业
重点开展热带特色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以及南繁生物安全监测预警技术研究。
80.热带优稀水果产业化 81.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 82.热带油料作物生产
83.南繁区生物安全监测预警及控制
四、承担单位和参加单位选择
按照产业需求导向,强化顶层设计,公平公正和适度有序竞争的原则,以“公开申报、择优支持”的方式确定项目承担单位和首席专家。鼓励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农业部重点实验室专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地方创新团队联合参与项目申报。
五、申报资格和要求
(一)申报单位的条件
1、一般为中国大陆境内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
2、具有项目实施必须的科研设施条件。优先支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农作物改良中心等建设依托单位;
3、具有较强的研发优势,拥有相关领域国内知名的学科带头人和相对稳定的学术团队;
4、具有丰富的项目组织管理经验,优先支持主持过国家和省部级相关研究项目的承担单位;
5、每个项目的承担单位(含第一承担单位及协作单位)数量不超过8家。
(二)首席专家的条件
1、有固定工作单位,具有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开拓创新能力,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诚信记录良好,年龄原则上不超过55周岁,院士不超过65周岁。
2、只能主持1项或参加不超过2项国家级和省部项目。
3、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尚未结题的主持人,不能申请新的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
4、国家公务员不得参与申报。
不符合上述规定的申报书视为无效申请,不参与项目评审。
六、申报文件的编制与递交
(一)申报文件编写应要求语言精炼,数据真实、可靠。
(二)项目申报书提交流程为:
1、登陆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申报系统(网址是:http://119.253.58.231/hykj/apply)先行注册申报单位及申报人相关信息(用户名和密码自行设置)。
2、注册时需同时上传盖章的“申报函”扫描件。
3、管理人员对注册信息和“申报函”审核通过后,系统以短信方式予以提醒。
4、申报人登录申报系统填报申报书,并于2013年4月22日8点以前提交申报书。过后系统将自动关闭,不再接受申报申请。
(三)申报项目名称须与本指南确定的研究题目相一致,符合项目名称规范。
联系人:魏锴(010—59193070)
申报系统技术支持:黄锋(010—51503955)
第二部分 申报文件编制
一、申报函
我单位(单位全称)授权(姓名)(职称)作为首席专家,牵头申报(编号+项目名称)
地址: 邮编: 首席专家办公电话: 手机:-传真:
首席专家姓名: 单位法人代表姓名及单位公章:
年 月 日 10
二、申报书(格式)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项目申报书
项目名称: 申报组织单位: 农业部 项目申报单位: 项目首席专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二〇一三年四月
编写说明
1、申报书由项目申报单位组织编写。
2、突出农业产业特点,切实围绕产业需求开展科研攻关与集成;突出实用技术开发和示范应用,预期目标量化;突出联合协作,加强组织实施的管理创新。
3、字数控制在5000字左右,A4纸双面打印。13
编写提纲
一、技术需求分析
二、国内外研究进展
三、已有工作基础
四、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突出先进性、可行性)
五、预期目标及主要考核指标
六、项目参加单位
七、组织实施方式
三、附件
1、申报单位与参与单位基本情况介绍
2、首席专家基本情况介绍
3、近期从事同类研究或开发项目的名称及成果
4、承担该项目的主要支撑条件
5、与支撑计划等相关国家科技计划不重复的说明(如无重复,可不报)
6、其他
第四篇: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工作总结
附件1:
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工作总结
(参考提纲)
总体要求:文字表述要高度凝练,尽量简洁,避免冗长,力求准确表述。
一、本单位归口管理的专项承担情况
概述本单位归口管理的行业专项承担情况,包括项目数量、经费、项目学科类别、本单位配套支持,对本单位学科发展和团队建设的支撑,以及项目主要社会经济效益等方面情况。也可包括等情况。
二、已取得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效
将所有行业专项项目按以下相关领域进行分类,系统总结相关领域重大进展成效。相关领域包括林木育种、森林培育、森林经营、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荒漠化防治(含水土保持)、森林生态、湿地治理与恢复、林产化工、木材加工、林业机械等。每个领域分三个层次总结:
(一)理论和技术创新方面:系统凝练该领域在理论研究、技术创新、产品研制等方面的创新性和技术突破,与国内外相关领域进行比较分析;
(二)成果应用方面:系统总结以上成果的应用情况,包括推动生态工程建设、支撑产业转型升级、服务林农增收致富等,尽量多用数据和实例说明情况,避免空泛;
(三)成果应用前景分析和深化研究建议:科学展望以上成果应用前景并分析应用成效。为促进现有成果取得更大科技突破,或成果进一步完善并在生产实践中发挥更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下一步改进或深化研究的建议。
三、下一步重点需求
围绕国家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建设及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梳理提出2015~2020年期间行业专项的重点创新任务。数量不宜过多,紧扣国家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
四、问题与建议
总结提出行业专项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下一步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五、典型案例
筛选重大创新成果作为典型案例,简要阐述项目成果创新性、成果应用情况、前景分析等,文字不超过800字。每个案例提供2张最具代表性、能充分展示成果成效的图片,要求分辨率在1024*786像素以上,大小不得小于2M。
第五篇:2015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申报指南解析
附件1
2015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
专项项目申报指南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张高丽副总理和姜大明部长在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有关会议上的讲话精神,认真落实2014年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部署,严格贯彻《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有关要求,紧密围绕《国土资源部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土资发〔2006〕58号)、《国土资源“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国土资发〔2011〕137号)目标任务,以“尽职尽责保护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尽心尽力维护群众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确定以下研究领域为2015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的重点研究内容。
一、土地科技创新领域
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坚持节约集约用地,提升耕地质量和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要求,在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下,以开发实用技术为重点,支撑土地管理全面深化改革发展。
(一)重要类型耕地质量提升技术研究与示范
目标任务:针对重要类型耕地质量、生态的具体问题,综合分析相关研究已有基础和先进技术,研究补充耕地质量监测技术,分析质量、生态、影响作用机理,开发提升耕地质量、改善生态、修复污染的土地整治技术;将以上研究技术融合集成,形成成套技术系统,开发相应信息系统,结合土地休耕等用地方式调整等政策实践,优选典型区进行技术综合、集成示范。
申报要求:国土资源系统事业单位牵头,有关高校、科研院所根据情况参与,形成产学研用结合的团队。研究工作需与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县建设、土地整治工程紧密结合。
(二)重要区域土地优化利用技术研究
目标任务:按照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发展政策(国家级新区、改革开放试验区和区域发展规划)要求,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前提,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城乡统筹发展,开发基于土地调查融合自然社会经济信息的国土空间大数据技术,提升区域土地规模结构布局方式强度优化调整技术,基于“生命共同体”,改进土地用途管制技术,研究融合公众认知和在线模式的地价智能评估技术,基于“多目标优化技术”,研究考虑经济、社会、环境平衡发展的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模型与方法,开发相应信息分析系统。将以上研究技术融合集成,研究形成成套技术系统,优选典型区进行技术综合、集成示范。
申报要求:国土资源系统事业单位牵头,国土资源系统
内事业单位,有关高校、科研院所根据情况参与,形成产学研用结合的团队。需要明确的业务工作项目配套。
(三)重点城市节约集约用地技术研究与示范
目标任务:围绕重点城市建设用地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率,针对建设用地粗放、环境较差的具体问题,在现有技术标准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究基础信息调查监测、补充调查和信息整合技术,开发融合城市发展的建设用地大数据技术,提升“三规合一”或“多规融合”的规划控制技术,改进产业发展用地保障与控制技术,研究立体开发的节地模式,开发城市发展边界划定技术,开发信息分析系统;将以上研究技术融合集成,形成信息化成套技术系统,优选典型区,进行技术综合、集成示范,服务于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市(县)建设。
申报要求:国土资源系统事业单位牵头,有关高校、科研院所根据情况参与,形成产学研用结合的团队。需要与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创建相结合。
(四)不动产统一登记技术研究
目标任务:按照不动产统一登记的要求,研究土地、房屋、林地、草原已有调查、登记数据整合技术,开发不动产统一登记信息基准方法,开发统一监管平台技术,研究系统联网技术和数据传输、安全技术和公共服务技术,研制不动产统一技术标准,开发统一登记平台技术。
申报要求:国土资源系统事业单位、有关高校、科研院
所申报,联合住建系统、农业系统、林业系统有关房产调查、林地调查、牧草地调查单位,要求形成产学研用结合的团队。
二、地质矿产科技创新领域
为贯彻落实《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2011-2020年)》(国办发〔2011〕57号),围绕制约找矿突破的共性科技问题,立足整装勘查区,开展地质找矿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综合试验研究与示范应用,探索页岩气、海底矿产资源等新类型资源勘探开发科技问题,支撑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目标的实现。
(五)重点勘查区地质找矿关键科学技术难题研究与示范
目标任务:充分运用先进成矿理论方法,针对重点成矿区带、重点整装勘查区、重点矿集区找矿突破关键科技问题,开展成矿作用、成矿机制及成矿模型等研究,深化成矿规律认识,支撑找矿勘查部署,开展找矿应用示范;建立研究区主要矿床类型找矿预测地质模型,针对不同矿床类型和不同地貌景观,优选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钻探等勘查新方法、新技术、新装备,开展深部矿体定位预测、高精度快速勘查等实用化技术开发,并进行找矿预测应用示范。
申报要求:国土资源系统事业单位牵头,联合地勘单位、有关高校和企业申报。在科技与找矿工程紧密结合、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等方面有机制创新探索的优先支持。优先资助企业匹配经费的项目。
(六)深部金属矿勘查技术方法应用研究与示范 研究目标:系统梳理已有良好研发基础的深部找矿方法、技术与装备成果,进一步深化研究,重点开展深部(500-2000米)找矿技术方法(大深度地球物理勘查、深部地球化学勘查等深部找矿勘查技术方法组合)适用性研究,提升新技术应用的实用性和工程化、产品化水平,形成可直接应用的深部金属矿勘查技术(含软件)、装备新产品。开展深部找矿勘查新技术试验示范,形成相应标准规范,进行推广应用。
申报要求:国土资源系统事业单位牵头,联合地勘单位、有关高校和企业申报。优先支持与老矿山找矿部署密切配合、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等有机制创新探索的项目。优先资助企业匹配经费的项目。
(七)页岩气勘查关键科学技术难题研究与示范应用 目标任务:针对页岩气资源评价、勘查开发领域存在的关键科学难题开展攻关研究。开展复杂类型页岩气生成机理与富集规律研究;开展页岩气赋存状态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开展页岩气有利目标区快速预测与选区评价技术攻关。上述研究成果要在页岩气调查评价与勘查示范工作中进行试验示范,并形成相关技术标准。
申报要求:此项研究应结合页岩气调查评价与勘查示范工作开展,鼓励国土资源系统事业单位牵头申报,有关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参与,在科技与页岩气找矿工程紧密结合、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等方面有机制创新探索的优先支持。
(八)海底矿产资源勘查技术方法应用研究与示范
目标任务:针对新类型海底矿产资源的调查评价与勘查,在系统梳理已有勘查技术方法和装备的基础上,开展海底矿产资源(天然气水合物、海底热液多金属硫化物、稀土粘土或软泥等)找矿预测和调查评价理论,探索研究新型调查评价技术方法和装备,为合理开发海底矿产资源提供技术储备,选定典型勘探区开展试验应用。
申报要求:国土资源系统事业单位牵头申报,有关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参与,形成产学研用研究团队和创新平台。
(九)地球科学基础与前沿研究
目标任务:以深部探测与实验研究数据、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等积累的大量科学数据为基础,进行深化研究,促进科学数据成果共享与服务;开展新型战略产业矿产资源研究;开展国家矿产资源战略储备理论与技术研究。
申报要求:国土资源系统事业单位牵头申报、有关高校、科研院所参与。
三、地质环境科技创新领域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加强对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地下水监测和地质环境等方面科学技术问题研究,加大地质环境监测防治和治理的技术创新。
(十)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技术装备研发
目标任务:通过自主创新或集成创新,重点研发可推广应用于地质灾害监测技术仪器设备;研制不同类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检验、修复加固技术及装备,选择典型区域进行实用化推广应用示范;研制空天地一体化快速应急监测关键技术集成设备,构建地质灾害速报和应急救灾决策信息平台;开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地质灾害安全远程监测系统研究;开展地质灾害风险损失评估研究与示范。
申报要求:国土资源系统事业单位牵头、有关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联合申报,形成产学研用结合的团队。优先资助企业匹配经费的项目。
(十一)岩溶地质环境整治和碳汇技术方法示范研究 目标任务:围绕西南岩溶区地面塌陷、生态恢复与岩溶碳汇的作用机制,开展岩溶塌陷探测与监测技术方法研究,建立岩溶塌陷灾害风险早期识别方法技术。开展气候变化与岩溶二氧化碳作用机理研究,开发人工增加岩溶碳汇技术设备,并进行示范。
申报要求:国土资源系统事业单位牵头,有关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参与,形成产学研用结合的团队。
(十二)地下水测试与污染修复技术设备研发 研究目标:通过自主创新或集成创新,重点研发地下水测年仪器,研发土壤和地下水等环境样品定深定质采集、处理与送检分析的相关仪器与装备,通过典型示范应用。研发可实用推广应用的地下水污染现场识别、原位检测与修复关
键技术,针对不同污染场地进行原位修复技术应用示范区。
申报要求:国土资源系统事业单位牵头,形成产学研用结合的团队。优先资助企业匹配经费的项目。
(十三)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监测关键技术研究
目标任务:开展不同类型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分析评估方法、监测预警技术和综合整治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重点研究矿产资源开发区水土污染快速检测和评价方法,峡谷区矿山山体稳定监测预警技术方法、地下水监测和矿山生态环境复垦新型技术研究;开展矿山边坡地质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开展稀土原地浸矿生态地质环境监测与综合监测与整治研究。
申报要求:国土资源系统事业单位牵头,联合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申报,形成产学研用结合的团队。
(十四)丝绸之路经济带关键环境地质问题研究 目标任务:围绕保障丝绸之路经济带社会发展和国土规划,开展区域构造活动的基本型式及致灾机理研究,重点开展河西走廊、天山北、南缘与塔里木盆地北缘交接带、伊犁河谷等廊带的区域地壳稳定性和地质灾害研究,研究经济带水资源开发和脆弱性保护方法技术,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申报要求:国土资源系统事业单位牵头,联合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申报,形成产学研用结合的团队。
四、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与岩矿测试科技创新领域 为深入贯彻落实资源节约优先战略,加强共伴生难选金
属矿产综合利用和高附加值非金属矿产高效利用研究,全面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水平,开展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先进技术推广研究,并选择具备条件的矿山企业对先进技术进行示范应用。加强绿色环保型地质实验测试技术研究与示范,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十五)共伴生难选制约生态环境的金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
目标任务:针对赋存资源量大、共伴生、低品位复杂难选、综合利用程度较低、目前开发利用中污染物排放量大的重要金属矿产资源(如难选冶共伴生钼钨多金属矿、高铁锰矿、共伴生稀散贵金属矿、低品位铝土矿、富钾卤水等),开展工艺矿物学和选冶新工艺综合研究,开发出高效、绿色环保的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及新装备、新药剂,形成标准规范。申报要求:国土资源系统事业单位牵头,联合相关高校和企业申报,形成稳定的产学研用创新团队。
(十六)紧缺高附加值制约生态环境的非金属矿产高效利用研究
目标任务:针对紧缺价值较高的重要非金属矿产,以及资源量大、目前利用粗放且污染环境的非金属矿产(如低品位叶腊石矿、占地污染环境的粉煤灰、煤矸石、低品位胶磷矿、蒙脱石、蛇纹石、珍珠岩、钾长石、石墨、萤石等),开展工艺矿物学及分选加工的综合研究,开发出高效利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药剂和新装备,促进我国非金属矿产资
源开发利用的环保化和转型升级,并形成标准规范。
申报要求:国土资源系统事业单位牵头,联合相关高校和大型矿山企业申报,形成稳定的产学研用创新团队。
(十七)绿色环保型地质实验测试技术研究与示范 目标任务:针对数量众多、大量使用有毒有害化学试剂的地质测试实验室,开展绿色无污染检测技术创新与示范,形成环保型地质检测实验室技术规范,从根本上解决长期潜在的实验室点状化学污染因素,建立环境友好型地质实验测试示范基地。针对地质勘查需求的各类岩石样品,开展绿色环保的实验技术研究,建立绿色环保的分析方法及标准,为开展资源环境调查与评价提供技术支撑。
申报要求:国土资源系统事业单位牵头,联合相关高校和大型矿山企业申报,形成稳定的产学研用创新团队。
五、国土资源标准研究领域
围绕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公共服务、保护生态环境等重大部署和重点工作急需,制修订一批国土资源标准规范,为国土资源依法行政、公益性调查评价和公共服务提供有效支撑,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国土资源行业科技进步。
(十八)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标准研究与制定
目标任务:贯彻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以节约集约用好土地,确保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为目标,强化节地市场准入标准,开展交通用地等重点行业用地标准研究,科学区分用地行业,研究不同行业用地的内在规律;科
学制定不同行业的土地使用标准;研究建立节约集约用地标准体系。
申报要求:重点支持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有关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挂靠单位等牵头,联合行业研究部门、部相关直属单位、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申报。
(十九)耕地质量监测和土地生态修复技术标准研究与制定
目标任务:贯彻落实严格保护耕地,提高耕地质量的要求,基于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土地质量分等工作成果,开展综合研究,建立耕地质量综合监测指标体系和综合监测评价技术要求;研究建立耕地质量监测预警模型和监测网络,研究开展耕地质量风险评估;研究耕地质量检测与修复技术和修复方案,研制一批耕地质量检测技术标准;研究制定高标准农田建设相关技术要求;研究制定盐碱地快速改良相关技术标准。
申报要求:国土资源系统事业单位牵头,联合有关部质量监督检测中心、高校和科研院所申报。
(二十)地质矿产标准研究与制定
目标任务:支撑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标准制定急需,开展关键支撑技术方法集成创新研究,完善和总结可靠适用的新型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制定基础地质调查、地质矿产勘查新技术、新方法、新要求急需技术标准;研究制定页岩气、天然气水合物等新兴矿种和非常规能源调查勘查标准;研究
制定矿产资源综合勘查、综合评价、综合开发、综合利用相关技术标准;研究制定地质实验测试技术与质量管理标准规范和急需标准物质;研究制定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相关技术标准;研究制定地质勘查单位勘查装备条件相关技术要求。
申报要求:鼓励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有关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挂靠单位牵头,联合国土资源系统事业单位、学会协会、行业优势单位申报。
(二十一)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标准研究与制定
目标任务:围绕国家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技术标准制定的急需,开展关键支撑技术方法集成创新研究,完善和总结可靠适用的新型理论、方法和技术;研制地质灾害、地下水、矿山环境、地热、地质遗迹等急需的技术标准;以及开发基于现行规范的指南和软件。
申报要求:鼓励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有关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挂靠单位牵头,联合国土资源系统事业单位、学会协会、行业优势单位申报。
六、国土资源综合管理领域
围绕国产业务卫星在国土资源领域应用、提升公民国土资源科学素质等国土资源综合管理中的共性科技问题,开展研究与示范应用,形成可在实际中规模化应用的先进适用技术,支撑国土资源综合管理和发展。
(二十二)国土资源调查监测业务卫星遥感信息服务关
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目标任务:面向国土资源及行业和社会公众对国土资源专业遥感信息需求,研究解决业务卫星数据向专业标准产品生产及信息服务过程中的核心技术和业务化应用,开展国土资源业务卫星信息服务体系及关键技术研究;开展国土资源业务卫星信息产品设计、研发、生产与服务关键技术研究;研发国土资源业务卫星遥感信息综合服务系统平台并开展信息服务示范,形成遥感信息生产与服务成套技术和支撑能力, 促进国土资源业务卫星可持续发展。
申报要求: 国土资源系统事业单位牵头,联合有关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优势单位及典型地区应用示范单位组成的研究团队优先支持。
(二十三)提升公民国土资源科学素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目标任务:针对我国缺乏科学评价公民国土资源科学素质方法技术的问题,研究公民国土资源科学素质评价技术,形成公民国土资源科学素质基准和提升公民国土资源科学素质大纲;运用大数据、云共享等新信息技术,整合典型地质博物馆资源,研究数字化可视化通俗化网络展示关键技术,研发共享开放的中国数字地质博物馆示范系统;针对我国典型地区特殊自然地理条件,研究适用于各类地质遗迹野外标示解说系统特殊性能要求的新型有机无机彩色复合材料及作业技术,开发长寿命抗自然侵蚀耐磨性耐候性好的彩
色复合彩色材料制备技术,并在典型地区进行示范应用。
申报要求:国土资源系统事业单位牵头,联合有关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优势单位以及典型国土资源科普基地依托单位组成的研究团队优先支持。
(二十四)地质大数据技术架构与关键技术研究 目标任务:充分利用已有基础地质、矿产资源、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地质数据,基于大数据理论技术为指导,开展地质大数据技术架构研究,搭建地质大数据实验研究平台;开展地质大数据云计算资源平台技术研究;开展地质大数据存储管理与索引检索、高性能并行处理、地质知识发现与推理、网络服务中用户行为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展地质大数据智能服务、地质行业社会舆情监测及矿产资源综合评价预测等示范应用;开展国土资源知识开发与服务平台建设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申报要求:国土资源系统事业单位牵头,联合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申报,形成产学研用结合的团队。
(二十五)自然资源管理的科学理论与现代技术方法研究
目标任务:围绕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和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系,针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源头保护和过程监管,主要研究:自然资源综合调查监测评价登记理论与方法,自然资源的垂直基准与全球基准统一理论与方法,重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理论与监测技术,国土规划理
论与方法,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国土综合整治理论与技术,自然资源用途管制理论与方法,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开发相应的信息系统,研制相应的技术标准;优选典型区进行示范。
申报要求:国土资源系统事业单位、有关高校、科研院所申报,要求形成产学研用结合的团队。
七、前沿探索与创新领域
积极跟踪国内外国土资源科技发展现状,开展前沿探索与创新领域研究,抢占未来科技竞争制高点。
(二十六)地缘战略下的国土开发格局研究
目标任务:按照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在自然环境条件下,着眼于地缘战略的国土开发,综合支撑国内科学发展的资源保障与突破国外战略遏制的国土安全,研究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理论与方法,研究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要求下的区域国土开发格局构建的规划方法。
申报要求:国土资源系统事业单位、有关高校、科研院所申报,要求形成产学研用结合的团队。
(二十七)生态环境脆弱区地球关键带地质环境研究 目标任务:跟踪分析国际生态环境脆弱区(带)和地球关键带研究进展,选取人类工程活动强烈的典型流域、平原(盆地)和强烈活动的构造带进行试点研究,建立生态地质环境调查监测、脆弱性评价、功能区划和风险管理的理论和
方法。
申报要求:国土资源系统事业单位、有关高校、科研院所申报,鼓励学科交叉,形成产学研用结合的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