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常态下“五个着力”提升县委书记领导能力
新常态下“五个着力”提升县委书记领导能力
“郡县治,天下安”。县级处于承上启下、宏观与微观结合的重要位置,是国家治理体系中较为稳定的单元。认识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基本遵循。县委书记岗位关键、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准确理解、科学引领新常态尤为重要。结合在中央党校的理论学习和思想工作实际,我认为,新常态下加强县委书记队伍建设,必须把锤炼党性、能力建设、服务群众作为基本要求,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干事做起,适应新常态,推进新发展,实现新作为。
着力提升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
当前,我们正处在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阶段,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增长速度、发展方式、结构调整、发展动力等都在发生新的深刻变化,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状态变了,要求也会变。作为县委书记,指导发展的理念、体制、方式方法必须与时俱进,既要持续发力、开拓进取、积极作为;又要保持定力、不急不躁、顺势而为。
一是保持发展上的“自信心”。经济增速虽然放缓,但发展的总趋势没有变,发展仍是我们最大的主题。新常态、新特征、新要求,谁干得早、干得成、干得好,就能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优势,抢得先机;谁落后一步,就会一步慢步步慢。我们要始终保持发展的战略定力,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认识和判断上来。特别是欠发达地区,要辩证认识县情,科学谋划发展,树立“小县有大志气,求大作为”的雄心壮志,善于把要素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把后发优势转化为成长优势,增强科学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二是保持发展上的“平常心”。加快发展必须尊重规律,要始终将遵循规律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转化为力,冷静理性、顺势而为,遵循经济规律科学发展,遵循自然规律可持续发展,遵循社会规律包容性发展,加速推进有内涵、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实现速度与质量、发展与环境、经济与社会、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有机统一。
就我县来讲,在项目建设上,要做好“有中生新”和“无中生有”两篇文章,一方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支持传统产业搞联合、扩规模、抓技改、创品牌,实现横向拓展、纵向延伸。另一方面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按照“两符合、一能够”(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能够带来财税或增加就业岗位)的原则,着力建设“大而难、少而精、新而特”项目。
在城镇建设上,重点抓规划、抓基础设施、抓精品工程,特别是坚持规划的刚性引领,不急于求成,不贪大求洋,把宜居宜业融入到县城规划建设的血脉中,既注重功能配套,又注重品位提升,科学编制城乡总体规划,把空间规划、产业规划、城区总规,以及交通、水务等专项规划一起考虑,逐步实现“多规合一”,把握不准、考虑不成熟的,宁可留白,也不留憾。
三是保持发展上的“进取心”。新常态、新探索、新跨越,要创新思路和方式,增强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保持开拓进取的精气神,敢作为、能作为、有作为,坚持合理区间调整,实现合理的、适度的经济增长,着力抓好开放招商、项目建设、城乡建设、生态环境等各项重点工作,按照发展思路项目化、项目管理团队化、团队工作绩效化的思路,集中优势力量,成立攻坚团队,抓重点、破难点、育亮点,以重点突破带动和活跃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断提高发展的层次和水平。
着力提升改善民生的能力
习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始终把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摆在重中之重,使其更多地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经济增长降速、民生改善提速,这一降一提的鲜明对比,成为新常态后的一大亮点。实际上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但对民生的关注却要始终“超常态”,越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越要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越要坚定民生优先的理念,让老百姓物质更富裕、精神更富足、生活更美好。
在新常态下,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财政增收难度加大,而民生需求是多层面的,这就需要我们既要统筹谋划,协调推进,又要抓住重点,不撒“胡椒面”,不搞零打碎敲。特别在扶贫攻坚上,把握政策深度,找准对接角度,加大争跑力度,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积小胜为大胜。
在民生事业上,从县情和财力出发,兼顾现实与可能,遵循“三个坚持”原则(坚持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坚持既当前可承受、又长远可持续,坚持既解决实际问题、又提升整体水平),把有限的钱用在刀刃上,多做雪中送炭的事,用每年干几件实事好事的办法,以锤子钉钉子的精神,扎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又非常紧迫的民生问题。
着力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
生态是最公平的福利,环境是最基本的民生。不管是富有还是贫穷,是干部还是群众,只要环境变差了,大家的生活都会受到影响。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新理念,就是在全社会倡导生态平等的新价值观,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战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一种“新常态”在各地各行各业展现出来。作为县委书记,必须科学认识、主动适应、积极应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新常态。
要深化一种认知,生态建设既是重大的生态问题,也是重要的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让广大群众切实感受到保护“绿水青山”就是保护“金山银山”。
要坚持一条路径,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把调整优化结构、强化创新驱动和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在绿色、低碳和循环的道路上推动更高水平的发展。
要把握一个关键,划定生态红线,善用铁规,真用铁腕,让红线成为“高压线”,像人口红线、耕地红线、水资源红线一样,作为硬约束、硬指标来执行。环境问题的形成非一日之功,治理起来也不可急于求成。
要把眼光放在长远处,把心思用在打基础上,把精力集中到实干中,当务之急就是解决好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从源头抓起、从苗头抓起,秉持“功成不必在我、克难理应在我,我们不做谁做、现在不做更待何时去做”的使命感、责任感,敢作敢为敢担当,努力做一些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
新和要切实做好“水”和“绿”的两篇文章。下大力气着力实施水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以引黄入冀、南水北调为契机,加快滏阳河水系治理,推进地表配套水厂和输水管网建设,逐步关停城区自备井,减少地下水开采。并对县城北部古河道及旧有坑塘进行整治,打造北湾湿地。扎实开展县城增绿工程,去年植树60万株,城区绿地面积3.6万平方米,顺利通过了省级园林县城验收。我们既做质变的突破工作,又做量变的积累工作,用实际行动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新的变化,过上较好的生活。
着力提升依法行政的能力
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随着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相互叠加、集中呈现,人民群众的价值取向、愿望要求和利益诉求越来越多样化,这对各级干部运用法治思维、法治理念、法治程序、法治方式来解决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社会稳定等提出了新要求。特别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行了战略部署,强调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标志着我党治国理政进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的状态。县委书记必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主动适应依法行政新常态,牢固树立法治意识,弘扬法治精神,自觉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
一方面要依法民主科学决策,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系统全面地掌握实际情况,深入分析决策对社会关系各方面可能产生的各种影响,认真权衡利弊得失,确保决策内容的科学性。同时,用好民主集中制这一法宝,严格决策程序,充分发挥常委会、全委会的作用,由集体讨论决定。我们成立了科学决策咨询委员会,聘请产业政策、法律法规、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等不同层面的专家学者,对重大举措、重要决定、重大项目建设等先进行可行性论证,确保干正确的事,正确地干事。
另一方面要依法依规办事,教育引导各级干部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严守法治底线,坚决纠正“摆平就是水平、搞定就是稳定、不出事就是本事”的错误倾向,特别是在信访稳定和安全生产工作上,要坚持问题导向,强化底线思维,注重从事物发展的负面后果研判发展趋势,通过建立健全相应的防范机制,妥善处理各类矛盾,最大限度减少不稳定因素,切实解决问题,坚决依法处置。
着力提升党要管党的能力
从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上率下改进作风,到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狠抓“四风”问题,可以看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已成为政治新常态。县委书记是党建“第一责任人”,要牢固树立“搞不好发展是失职,搞不好党风也是失职 ;发展搞好了是政绩,风气搞好了也是政绩”的理念,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严格落实党委的主体责任,努力尽到组织领导、教育引导、匡正风气、监督管理、以上率下五项职责,坚持把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考核,并严明责任分工,层层传递压力,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要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以《干部选任条例》为准则,按照习总书记好干部的标准,把干部的任免升迁与干事创业的成果挂钩,与群众的民意要求挂钩,坚持“干部抓工作、抓落实的态度,就是县委对干部的态度;干部抓工作、抓落实的质量,就是县委评价使用干部的标尺”,让想干事的人有舞台,让干成事的人有发展,让不干事的人让位置。
要强化作风建设。以“三严三实”促进干部作风转型,进一步抓常、抓细、抓长,以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决心和毅力,持续努力、久久为功。同时,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建章立制与解决问题相结合,筑牢制度的笼子,从制度和规则上保证“改进作风常态化”。
要从严管理干部。党要管党,首先是管好干部;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进一步健全教育、监督、惩处“三位一体”体系,突出教育这一前提,加强道德修养,敬畏历史、敬畏群众、敬畏组织、敬畏权力、敬畏制度、敬畏人生,强调养成,成为习惯,形成文化;突出监督这一关键,抓早抓小抓预防,让各级干部时时处处受到监督;突出惩处这一重点,强化执纪问责环节,对腐败行为形成震慑,努力营造良好的从政环境。
第二篇:新常态下的
新常态下的“坚守”
大德小学 李锦花
遥远的西北大漠,有一种胡杨的树种,它们生而三千年不死,死而三千年不倒,倒而三千年不朽,这沙漠里健壮而睿智的勇士,用自己的一生为我们诠释了坚守一词的深刻内涵。虽然我不可能是倔强的生长在沙漠中的胡杨,但我愿做那棵扎根于乡村英语教学试验田边的胡杨,任时光荏苒,任四季的变换,我始终用自己的生命和全部的爱, 坚守着乡村英语教学的希望和喜悦。
坚守是热爱。刚开始,我常常为自己不知道怎样为小学生上好英语课而茫然。但是我对英语的那份执着的爱告诉我要永不言弃。在教学中我常常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失败浇不灭我对英语教学那如火如荼的热情。在这样执着的支撑下,我昂首行踏进英语教学的珪步之中,在英语教学这块沃土上我默默地耕耘着。
坚守是进步。我是一位普通的乡村英语教师,要让孩子们学好英语,算的上比登天还难哪。我作为一名普通的英语教师,神圣职责是什么呢?经过我不眠的深思,向有经验教师的请教,拉一些对英语不感兴趣的孩子促膝长谈,拜访一些家长和他们交换意见。我明白了,明白了要教好英语,首先要让他们爱上英语、喜欢英语。啊。。我知道了,知道了!学生喜欢什么就不会厌烦什么。真是“山穷水复凝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
为此,每节课前我会认真研究、吃透教材,通读、精读课文,较好地掌握教材的全部内容,明确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课型、流程、方法等。在教学过程中我深知英语课中口语是老师与学生交流的主要方式,作为英语老师的我很注重加强英语口语在课堂中的运用,给学生创设愉悦的英语课堂氛围;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表现我会给予肯定和鼓励,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感受到我始终保持的微笑,并且和学生多交流,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我的课堂。
坚守是希望。我刚接手的班是五年级,班上有一个比较优秀的学生--赵嘉欣。她性格外向,刻苦努力,成绩优异。可是,她上四年级的时候,她生病了。有一个多月没有来上课,她落下了很多的课程,我暗暗地担心和着急。我不能把我的担心表现出来。上课的时候。我特意让她来回答她能够回答的问题,每次答完问题,我都会笑着对她说“你真棒”。一次,她的妈妈对我说;“李老师,今天我女儿回家特别的高兴在沙发上蹦来蹦去。我问她为什么,她说(李老师说我特别棒)”!后来,她深深的爱上了英语。
我作为新常态下的英语老师,我明白应该突破常规,寻求新的教学模式,敢于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实现老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学生作为主体的开放式课堂。新常态下的教育,不应该是强迫,而是引导;不是灌输,而是浸润;不是施压,而是影响;不是改造,而是改变。新常态下的教育,当以人为本,遵从人性,尊重孩子的生命个性,解放孩子的身心,给他自由发展的空间,鼓励他们不断尝试、直面挫折。只有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才能更好的发掘他们的个性。
在我的心中有一个诺言——那便是“坚守”;在我的手中有一粒金色的种子——那便是实践;在我的生活中有一个目标——那便是成功。我要用我的双手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渴求知识的种子,我要用我的勤奋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热爱英语的种子……也在我的心中播下希望的种子。我要用心守望着这份希望,更要用爱呵护着这份希望,默默地看着她破土、发芽,看着她开花、结果,我坚信幼苗终会长成参天大树。
此时,我要大声的对大家说:守望着自己爱着的田地,这就是我人生最大的幸福!
谢谢大家!
锦花老师,你好!你的演讲稿,主题新。内容实在,我在你原文的基础上把一些词句删减了些和补充了一些词句。如果有不妥的地方请见谅。
第三篇:新常态下文化建设
新常态下文化建设
今年11月9日,总书记在APEC会议开幕式上发表重要演讲,主题是“谋求持续发展,共筑亚太梦想”。总书记在演讲中指出“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而这个引人注目的“新常态”的提法及其主要特点,值得我们文化建设认真研究并积极适应。相对于作为基础的经济建设者而言,文化建设属于上层建筑及其意识形态的建设。也就是说,经济建设的诉求与追求,往往会渗透在文化建设的理念与举措中,也会决定着文化建设的方法与步骤。比如我们一度就笃信人均GDP的大幅增长将大力拉动文化消费,而未能细察这个“增长”的结构构成及其消费取向;比如我们一度也认为文化设施就应建得“有文化”,只是不少为显“政绩”的设施把“显豪华”当成了“有文化”;比如我们一度还认为“大歌舞”能够壮势“大繁荣”,于是不管大庆典、小庆贺都弄得花团锦簇、“群星灿烂”并滋生出“文化包工头”„„虽然那些“文化的虚火”被明令禁止而紧急刹车,但文化建设要真正回归“润物无声”“攻心为上”的功能,还需要“志存高远”“坚守理想”,还需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也还需要努力把握“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大格局,要有积极适应新常态的大智慧。
文化建设要积极适应新常态,第一要再度审视文化建设的本质和功能。近读总书记所著《之江新语》,我们看到他10年前就发表过两篇关于文化建设的精辟之论。在《文化是灵魂》一文中他写道:“一位哲学家曾做过这样的比喻: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这一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文化对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在《文化育和谐》一文中他指出:“文化即‘人化’,文化事业即养人心志、育人情操的事业。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文化育和谐,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和必然要求”。正是因为深彻洞悉文化的本质和功能,总书记不久前在主持文艺工作座谈会时就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从这样的高度认识文艺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也就是说,我们的文化建设要积极适应新常态,就其本质而言要以“弘扬中国精神为担当”,就其功能而言要以“凝聚中国力量”为使命。这是我们文化建设积极适应新常态的重中之重。
第二,文化建设要积极适应新常态,就要真切领略文化建设的方法和追求。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对于我们的文化建设而言,“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常态;与之紧密关联的“新常态”,是反映当前“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是表现当前从“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这也就是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要求的“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事实上,文化建设的方法和追求,其根本规律和基本特征就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以生活为源,强调的是生活决定文化建设的内容,也决定文化建设的取向;比生活更高,正如总书记所要求的,要“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
第三,文化建设要积极适应新常态,就要努力把握经济新常态的理念和举措。简言之,我们需要把握的理念一是着力于“质的提升”而非“量的泛漫”,二是着眼于“结构优化”而非“同质繁衍”,三是着手于“创新驱动”而非“要素驱动”,四是着意于“多元动力”而非“单一取向”。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有许多就是针对“质的提升”而言。他所说的“文艺创作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同样存在于我们文化建设的一些方面。因此,着力于“质的提升”就要改变“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改变“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我们的文化建设只有努力把握经济新常态才有可能积极适应经济新常态,才有可能逐步确立自身的新常态,才有可能在“高原”上崛起“高峰”,在“春季”里鼓荡“清风”。着力于“质的提升”是文化建设新常态的根基。
关于着眼于“结构优化”,是目前在文化建设许多层面上都应通过深化改革来加以调整的重要举措。在整体层面上,主要是着眼于科技进步给文化发展带来的革命性变化。这种变化一方面是科技使文化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效率进入生活,扩大了文化的覆盖面并增强了其渗透力。另一方面是这一进程中用户角色的重大转变,也即“用户创造内容”现象的发生,我们将为这种蕴含能动创造的文化体验去进行文化创造。结构优化,还体现在各文化业态建设的具体层面。以传统舞台演艺业态而言,当我们初步完成文艺院团的“转企改制”之后,接下来要做的一是实现其内部治理结构的优化,即真正实现“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二是在市场主体“内生动力”不断增强的前提下,实现“以资本为纽带的兼并、重组”,提高文化企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与此同时,我们要为文艺院团这一“市场主体”搭建运营平台,全面促进文化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流动,如目前“保利院线”和“中演院线”的所作所为。
关于着手于“创新驱动”,可以说也是文化建设积极适应新常态的个中要义。中国经济新常态,不仅与资金、技术、信息人员流动达到高水平的亚太市场密切关联,而且与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同步进行。城镇化作为我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必然推动我国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必然主导我国现代文化的发展进程。“创新驱动”是相对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而言的,这在文化建设的新常态中更应得到高度重视。如果说,我们既往的“继承创新”较多关注“要素驱动”,那么“创新驱动”则呼唤着文化建设的“集成创新”。作为科技创新理念的平移,文化建设的“集成创新”一要有自主意识,创新要素与内容的选择要服从主体解决文化发展问题的需要;二要有跨界意识,要全面开放创新要素与内容的选择视域,以实现主体选择的最优化;三要有协同意识,要善于集中智慧、凝聚优势、开放建构、转型升级;四要有贯通意识,要将各创新要素与内容有机整合,生成一个具有独特品格的有机整体。
关于着意于“多元动力”,就文化建设积极适应新常态而言,特别鲜明地体现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中。作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确定的文化建设目标之一,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有三个要点:一是要建立“体系构建”的协调机制,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二是要建立群众评价反馈机制,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三是要整合相关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与之相关,还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发展,培育文化非盈利性组织。这里的“社会化发展”,其实是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自我表现、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是我们文化建设新常态要培育的“多元动力”。我们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设施建设、项目组织、活动开展方面都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着意于“多元动力”作为适应新常态的举措,要特别在“引导群体心理”上下功夫。作为国家文化部的“文化创新工程”项目,我们最近验收了云南省保山市腾冲的“文化惠民示范村建设”和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的“主题社区建设”,关注到二者在群体心理引导方面有共通之处:即一是讲和谐,使人心不争;二是讲凝聚,使人心不散;三是讲陶冶,使人心不俗。面对中国经济呈现出的新常态,文化建设要有积极适应新常态的文化自觉,以使我们能更好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能更好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第四篇:“五个从严”构建组织工作新常态
“五个从严”构建组织工作新常态
“五个从严”构建组织工作新常态
中组部部长赵乐际在近日召开的全国组织部长会上强调,要抓好思想教育、巩固活动成果、抓好制度执行、严管严督干部、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等问题,为做好新一年的组织工作指明了方向,也解决了如何形成组织工作新常态的疑问。笔者认为,要构建组织工作新常态,就必须紧扣赵乐际同志的讲话精神,努力做到“五个从严”。
思想教育从严,拽紧从严治党“牛鼻子”。赵乐际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抓好思想教育这个从严治党的根本,可以说是紧紧抓住了从严治党的“牛鼻子”。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对于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和作风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上的滑坡是最严重的病变,思想上松一寸,行动上就会散一尺。只有拧紧思想教育的“镙丝钉”,做到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才能把从严治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作风建设从严,持之以恒整治“四风”。习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明确提出:“活动收尾绝不是作风建设收场”。实践证明,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抓一抓就好转、松一松就反弹,有的还会变本加厉。只有继续抓好整改落实,不断巩固拓展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对变异、反弹的“四风”问题紧盯不放、锲而不舍,把抓作风建设变成常态,才能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作风新气象。
制度执行从严,不留暗门不开天窗。“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组织部门担负着管党治党的重要职责,履行着管干部、管党员、管人才的基本职能,能否带头执行制度,可以说是从严治党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在制度执行上,组织部门只有不打折扣、规规矩矩“从我做起”,才能达到“向我看齐”的“蝴蝶效应”。只有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以最讲认真的态度和钉钉子精神抓好制度执行,不留暗门,不开天窗,才能让从严治党落到实处,避免成为一句空话。
干部监管从严,形成良好政治生态。实践证明,没有监督,权力就会绝对化,而绝对化的权力必然走向腐败。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组织部门作为党委管干部的职能部门,必须守土尽责,推动从严管理监督干部常态化。要重点防止干部带病提拔,切实改变重使用轻管理现象,开展突出问题专项整治,严肃纠正和查处违反政治纪律、政治规矩问题,让干部时刻感到身边有把“戒律尺”,脑中有盏“红绿灯”,才能进一步形成良好的从政环境和政治生态。
组织建设从严,激发基层组织活力。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是新常态下党建工件的重要内容和紧迫任务,是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提高基层党建整体水平的重要基础。只有进一步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抓好带头人队伍,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才能进一步激发基层组织活力,提升基层组织战斗力、凝聚力和号召力,真正畅通联系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网友 雷波)
第五篇:新常态下如何提升农行营业网点服务质效
新常态下如何提升农行营业网点服务质效、随着互联网经济和金融的迅猛发展,各大中小型银行的进驻,在咄咄逼人的竞争压力及市场经济大背景下,银行与银行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在于营业网点服务质效的竞争。营业网点是银行直接与客户沟通的第一窗口,代表着银行的实力和整体形象,是银行形象展示和产品营销的平台和阵地。在同行业竞争中,农业银行点多面广,目前云南省对外营业网点679个,在四大行中占比44%。因此,全面提升农行营业网点质效已剑在弦上。现结合自己在农行一年多的柜员工作实践,就如何全面提升网点服务质效谈一谈自己粗浅的想法。
目前,我行通过网点软导,存款保险制度、“三化三铁”的实施,在服务质效上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依然还存在着许多不足:
(一)贷款风险增加。由于近几年经济萧条,特别是钢铁行业的滞后,致使许多中小企业关闭破产,不良资产增多,贷款难度加大。2014年农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249.7亿元,增加352亿元,不良率1.54%,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0.29个百分点。不良贷款“双升”,创三年新高,其中30%集中在中钢集团等国有企业。增加了贷款资本占用,影响了我行利润指标、(二),员工压力大。
1、低端客户偏多,业务量大。例如通海支行的七个网点,每月中下旬,来缴纳电费的客户络绎不绝,由于农村客户偏多,有百分之三十的客户不会签字、输密码。素质太低的客户还会因为没听懂一句话、补填单、不会设置密码变得无理取闹,干扰正常交易秩序,甚至投诉员工。他们的行为严重影响到正常业务的办理,大大降低了服务质量,而且也影响到高端客户的拓展,无形中给农行员工增加了许多压力,影响工作情绪和质量。
2、农行员工老龄化速度加快,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力度不够。由于总行曾实行人员“零增长”政策,造成员工未能梯次配置。近几年虽然加大了新员工的招聘补充力度,但因历史欠账太多,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员工年龄结构性问题。目前,基层行基层员工年龄偏大。2014年末,全行在职员工平均年龄42.85岁(含劳务派遣用工,如果不含则为43.43岁),其中,35岁以下3212人,占比23%;36——50岁7810人,占比56%;51岁以上2895人,占比21%。虽然新入行的员工均为大学生,自身素质较好,多数很快就能成为“业务骨干”,但所占比重太少,难以改变客户基数大的局面。经常来不及喝一口水、上一个厕所,就忙到下班,致使新员工工作压力太大,疲于应付客户,降低了服务质量。
(三)基层营业网点硬件设施与业务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一是叫号机、点钞机、打印机等机具短缺、老化、损坏严重,直接影响业务办理效率,而且造成大厅秩序混乱。二是自助渠道建设跟不上。离行式自助银行网点少,客户自助终端少,影响服务质效。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提高营业网点服务质效。
(一)强化信贷基础管理、严控信用风险。
1、继续做好信贷业务结构调整、拓展新业务。以国家产业、行业政策以及我行信贷政策为导向,根据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思路,研究地方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情况,关注地方新兴产业的发展动向,认真做好市场调研和拓展工作,积极介入优势行业客户,做好信贷结构和客户结构的逐步调整,化解贷款集中度偏高的风险。大力拓展新业务,创新业务品种。加快发展资本占用率低的各种表外业务和中间业务。积极发展理财、信托、银行承兑汇票、保函等表外业务,进一步扩大融资规模。提高融资品种、利率、期限的优化度,降低融资经济资本占用值。对小企业贸易融资业务品种予以倾斜,发展经济资本占用系数较低业务品种。将信贷群体逐步转移到具备议价空间较为广泛的小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客户群体,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发挥云南桥头堡的重要作用,创新业务品种,以一带一路的思想发展对外业务,提高农行效益。
2。严控不良贷款新增,落实考察。坚持开展好信贷“四项治理,一项管控,一项清收”专项治理活动,围绕“三化三无”目标创建活动,加强信贷评级授信工作,规范担保管理,严格客户准入,加强贷后管理、系统数据管理、在线监测力度,做好风险预警、监测、分析和风险提示。重点做好信用风险领域专项治理工作,管户经理要认真履行贷后职责,做足、做实事实风险客户、潜在风险客户的日常跟踪和管理工作。对潜在风险客户,采取压缩信用余额或实施主动退出,前瞻性地做好防范工作。定期落实和开展贷款客户考察工作,尽可能的了解贷款客户动向、经营状况,及时作出信贷调整,从源头上规避贷款风险。
(二)加强员工队伍建设。
1、改进内部管理,为员工减压。银行内部对员工的管理和要求应树立“以人为本”。由强调整齐划一的“刚”性管理转变为有效高智慧水平的“柔”性管理,使员工感受到组织的温暖。“柔性管理”是一种采用非强制方式和非权力性影响力,在人们心中产生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转变为自觉行动的管理。其最大的特点是以人为本。为此,银行对员工的管理,首先,应合理安排员工的工作。做到知人善任,用其所长,人尽其才,使每位员工都能适得其所,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聪明才智,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其次,领导应尽可能的给予关心和帮助员工的合理、正当需求。如在子女就业、夫妻分居、学习进修、个人发展上给予关心和帮助;根据员工不同的起点和工作表现,建立健全各种学习、进修。奖惩机制,使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2、员工要树立服务意识,提升业务水平和解决处理关键问题的能力。作为服务行业,我们的宗旨就是要用心服务,以客户为中心,这就要求我们树立服务意识,微笑服务。无论新老员工,都应该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提升业务办理速度。应该严格按照《中国农业银行营业机构“三化三铁”工作考评办法》,全面开展“三化三铁”工作,通过持续推进临柜业务“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促进营业机构实现“铁账、铁款、铁规章”的管理目标,为各项业务快速发展和安全运行奠定坚实基础。其次,员工要能够换位思考,急客户之所急,想客户之所想,做客户之所需,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客户的抱怨和投诉,安抚客户情绪,加强与客户的沟通和解释,坦诚地接受客户的批评和建议,避免引起其他客户的不满情绪,进而努力实现客户满意和服务提升的双赢。再次,需从待遇、选拔、考核、培训等方面,选拔出一支过硬的大堂经理队伍来,提高大堂经理人员素质,才能很好地实现快速合理引导和分流客户,减少客户等待的时间,为客户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作为新青年的我们,在当今社会,有份农行的工作算是幸福的,能茫茫碌碌算是美丽的。所以,我们应该耐住性子,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吃苦耐劳,勤学进取的精神,将业务发展和自身发展统一协调。做到“三型青年”,即知识型,增强业务知识,拓宽知识层面;生活型,保持积极向上,有健康的身体,阳光的心态;能力型,有正确独挡一面的实力。做到“三严三实”(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并发挥主观能动性感受在农行成长的优越感,比学赶超的紧迫感,工作中攻中坚克难的危机感,树立信心,夯实自我,与农行同发展、共命运。
(三)加强硬件建设,完善维修保障机制。良好的硬件设施,能够给客户耳目一新的感觉,也助于柜员高效办理业务,容易得到客户的认可和好评。农行基层营业网点的硬件建设上,首先要设施齐全,保障员工在上班时间能够有机可用,然后是要定期维修升级,让机器的运行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另外,增加自助终端的配备,充足的自助设备是保证服务高效的基础,自助终端能够有效缓解因人员不足而出现的服务缺失等问题。城镇上,中学学校里,可以建设离行式自助网点,可有效服务师生群体,提高服务质效。
农行营业网点服务质效的全面提升是一项长远的、系统的、复杂的工作,对于我们提升整体竞争力、建设城乡一体化全能型国际金融企业有着不可言喻的意义。根深才能叶茂,抓好根基才能让农行这棵大树枝繁叶茂,茁壮成长。[参考文献] 1.李恩琼 《浅析银行员工工作压力的成因及疏导与释放压力的对策》 2.黄婧《浅议农行柜台业务工作现状》 3.董兴伟《浅析基层营业网点如何提升竞争力》 4.吉庆东《对县域支行风险管理的思考》
5.周曦《论新形势下如何全面提升网点的市场竞争力》 6.刘昆《关于加强员工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