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渗透美育

时间:2019-05-13 18:14: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渗透美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渗透美育》。

第一篇:如何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渗透美育

如何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渗透美育

美育和德育历来密不可分,传统教育中的“寓教于乐”原则就反映了美育和德育应该是有机统一的。美育使人的心灵过到和谐,通过在个体心灵上情感生活的满足,人格的和谐平衡发展,促进个性道德的发展。美育作为德育的必要前提,同时也内在地包含着德育的因素。而且,借助于美育情感体验的机制,可以克服道德说教仅仅使人“知”,不能把道德内容内化到心灵深处去的缺陷,从而使得人从内心诚真地、自发地实现道德的善。学校德育之所以招致社会上及教育界内部的众多批评指责,问题就在于以往的德育抽去了美育的因素,背离了人自身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一蕴美事物的追求,而只呈现给人抽象的概念、空洞的说教和一大堆机械冰冷的规则,德育的面目因此变得丑陋不堪,毫无吸引力。

《品德与社会》作为小学年段的德育新课程,展示了回归儿童生活的崭新的课程价值取向,教育者应从中寻找和挖掘课程资源中的美育因素,以美的手段、美的技巧和美的内涵把《品德》课程打扮得精彩靓丽,让它从灰头土脸的丑小鸭变成魅力无限的美天鹅,引领儿童走向真善美的品德发展境界。具体措施如下:

一、在儿童的生活世界中发现美。

俄国的文艺理论大师车尔尼雪夫斯基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的角度去探究美,明确提出了“美是生活”的命题。他认为:“使人觉得世界上最可爱的事物的,就是生活。”的确,生活中充满了美,缺少的只是善于发现和捕捉美的眼睛。《品德》课程既然以生活为取向,就要以儿童的生活为基本内容,将儿童生活中所经历过的喜悦和烦恼,接触到的道理和知识,渴望过的理想和追求,一一真实地、完整地、全面地展现在儿童面前,引导儿童在原生态的儿童世界中发现美的行为、美的现象,从而受到教育和感化。

二、在课程的教学实施中呈现美。

《品德》课程文化是一种儿童的文化,它是应当充满“童趣”和“童乐”的。因此,我们所建构的课程生活是一种快乐的积极的有意义的充满美感的生活,让儿童在这种富含美感的诗意生活中得到精神和身体上的愉悦,发展良好的品德素养。

1、让教学情境成为美的鉴赏过程。

2、让语言交流成为美的传递过程。

3、以活动设计来预设美的因素。

三、在品德的养成实践中创造美。

良好品德的形成离不开长期而有效的行为实践,因此也可以说学生的品德建构是一个漫长的养成过程。如果学生总是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静态地分析别人,知道了应该怎样怎样,获得的只是理性认识。而这种缺乏实践活动中获得的情感体验的纯理性认识往往是不牢靠的。因为现实生活是动态的,是复杂多变的,还应让学生有亲身实践的体验,在体验中让学生发现人性中的道德美、人格美。使《品德》课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扫除空洞说教,让学生在虚拟现实的实践活动中直接感受体验。在《品德》课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的作用,实现着自己对儿童及其活动的支持、合作与指导。学生通过亲自实践,对道德观念的认识必定会更深刻、更持久。

教育家皮亚杰也说过:“儿童的认识全来源于活动。”活动是学生学习的初始。只有在活动中观察,在活动中认知,在活动中感悟,才能提高学习者的道德素养。体验是最真实、最感性的一种内心感受,通过活动能让学生进行道德情感的体验,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能内化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感想,引发道德行为,使知、情、意、行在品德形成过程中成为和谐的整体,促进人的发展。而《课程标准》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活动性。它从教师的角色和任务、课堂教学的形式以及课程评价方式的转变等各个方面都充分体现了课程的活动性。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解教材;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脑动手,并产生道德情感,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和生成。课堂回归生活,让学生在真实的主体实践活动中体验与创造是《品德》课堂教学的一大特点。

总之,《品德》课教学呼唤美的情境、美的生活、美的实践,以及一切美的因素,让我们重视美的手段,将德育蕴含在美的情境之中,以美感人、以美动人、以美育人,让孩子们从小体会到人性中的善,在五彩多姿的美的教育氛围中达成美德的建构和人性的升华。

教师:张永红

第二篇:《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

《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

法制教育是通过学校的各种教育形式,使学生知法、守法,并学会用法,培养和提高法律素质,形成良好的守法和护法习惯,自觉树立法律权威。从小培养学生法律意识,进行法律素质培养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能促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好习惯,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他们对新知识的学习依赖于自己的具体经验,接受性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教师要尽量使用学生能够理解的浅显语言、理解的情境,让他们明白教师话语的含义。法律知识比较单调乏味,如果对学生照本宣科地讲解抽象的法律条文,或者借助于听一两次法制理论教育讲座,都只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因为那样的教育会显得枯燥无味,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法制教育,不但不能提高他们的法制意识,增强法制观念,甚至还会造成学生用消极的方式去抵触,从而背离了学校开展法制教育的初衷。因此,教师有必要将现行各类学科的教学内容进行全面的开发,并把开发出来的法制因素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有机地进行渗透,从而真正在课堂教学中唱响法制教育的旋律。《品德与社会》教材安排了相当丰富的法律知识,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和认知特征,充分利用品德课的资源,对学生多形式、多渠道地进行法制教育,以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下面我就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我如何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在遵循教学计划和不改变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情况下,对学科内容的知识进行巧妙设计,努力寻找切入点和渗透点,向学生讲授该课知识的同时,将法律知识融入进去。

例如,在讲授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学会集体小主人――自主选举班委会这一课的时候,我利用教材和根据实际情况组织本班的学生自主选举班委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民主选举的方法,在真切的生活体验中体会民主选举的意义,增强民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为他们将来参与社会民主生活打下一定的基础。在学习《信任是做人的根本》这一课,利用书本上的案例:广州发生了严重的“假酒中毒”事件,导致50多人中毒,十多人死亡。在向学生讲授诚信是一份社会的责任,也是社会生活中的重要规则,同时也让学生树立了保护产权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有以下几个优点,第一,可以解决法制教育与一般教育在课时上的矛盾。渗透教育追求的是与主课内容的自然融合,并非教师在主课上专门设置时间进行法制教育,而是在课堂教学中自然而然,顺理成章地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渗透,不仅丰富了主课的内容,还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其次,可以较好地解决法制教育与教学计划之间的矛盾。课时少、教学容量大是当今义务教育的一大特征。如果法制教育的内容根据主课的内容而确定渗透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就没有必要改变原来的教学计划,也无须重新编制专门的法制教材,通过教师对主课的内容进行巧妙的安排就能实现法制教育;第三,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法律知识本来就是抽象乏味的条文,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如果把这些法律条文通过教材的具体内容进行演绎,使抽象的东西形象化、实用化,这样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二、在教学案例中渗透法制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列举生活中真实的事例,让学生充分讨论,透过实例,掌握法律知识。例如,我利用《法在我们身边》这一课的事例:我们社区有一个叫玉娟的同学,今年11岁,父母下岗后,家庭生活困难,因此,家里的人不打算让她上学,要让她到大伯开的饭店里打工。让学生讨论后说出自己的看法。首先,我问学生:由于家庭生活困难,玉娟的父母让孩子辍学打工这种做法对吗?孩子们都说不对,玉娟应该上学读书,但是,至于为什么不对,孩子们就说不上来了,于是我就相机给孩子出示有关的法律条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保护法》十三条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尊重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必须使适龄未成年人依法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不得使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辍学。玉娟的父母的做法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保护法》。其次,玉娟的大伯也违反了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保护法》规定:非法招用未满十六岁的未成年人,由劳动保障部门责令改正,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这样一说,孩子们都明白了自己原来享有如此重要的权利。就这样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法律知识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心里,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三、结合品德教学游戏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的教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游戏的方式习得知识是小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我们在进行游戏教学时,可借助情境教学,结合游戏规则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教育,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守法。

例如,在讲授《学校生活有规则》这一课,我在没有讲明规则的情况下进行游戏比赛,选男生5人,女生6人,男生传沙包,女生传乒乓球,哪一队先传完就赢。游戏结束后,同学们争论不休,都说不公平。针对这种现象,我相机给学生引入关于规则的教学,告诉学生游戏规则是由参加游戏的人共同制定的。如果游戏没有规则,或者有规则而不遵守,游戏就无法进行。在讲游戏规则的同时利用这一时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让他们知道,社会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规则也是由人们共同制定的。规则有大有小,国家法律就是最大的规则。如果我们在生活中不守法,国家就不能安定,所以同学们要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五凤小学)

第三篇:浅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

浅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

―――成都市人民北路小学.曾利

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各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素质的培养,是学校实施美育的基本途径。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担负着美育任务,在教学中渗透美育,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知理解和欣赏数学美,既能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又能得到情感和美的培养。

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善于用心挖掘小学数学中美育的因素,还要善于探寻美育的途径。下面就粗浅地谈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渗透美的教育。

一、利用教材中彩色插图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激发学习兴趣。现行小学数学教材,特别是低年级教材,插图版面,数量较多,且彩版印刷的图画清晰,色彩鲜艳,画面形象可爱,这些插图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而且还能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受到美联社的教育。特别是刚入学校时,打开数学课本,一幅色泽鲜艳,形象生动的新年入学图跃入眼帘,小学生们顿时感到“好美啊!”这首先就让他们感到兴奋和激动,直接感受到图画中呈现的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周围事物的美,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对学习生活的兴趣。其它如认识10以内各数的主题图、例题、应用

题背影插图的设计都很美,教师利用这些插图进行辅助教学,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数学产生热爱,并转化为学习数学的动力。

二、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从而在教学中渗透美育。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其美育因素不象艺术那样外显和鲜明,因此,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挖掘小学数学中的美育因素,是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原前提和关键。例如可让学生在对图形的认识中,感受到不同图形的形式的美,在几何图形中,长方形具有对称、稳重之美,正方形具有刚劲、宏伟之美,圆具有柔和、流畅之美,等腰三角形具有平衡、庄重之美,而所有的对称图形则具有匀称、平衡、稳重之美。学生在对这些知识的学习中,不仅了解到这些图形的特征,还产生了欣赏美的一种愉悦的感受。又如,数学的数字和符号,它们既是科学的,又是艺术的。十个记数符号0、1、2、3、4、5、6、7、8、9,它们在不同数位上就代表不同的数值,用这十个数字与位置结合,就能写出一切自然数,而“+”、“-”、“×”、“÷”、“=”、“<”、“>”这些数学符号更是形式简单、内涵丰富,能清楚精确地表示计算方法和数量间的关系。通过对这些数学和符号的认识,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简洁与精致的美。

三、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在教学中渗透美育,陶冶美的情操。

教学中,教师善用教材内容中的美的因素,对教学环节进行精心的设计,不仅能使学生更好、更牢地掌握数学知识,还能使

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例如,在教学“对称图形”时,就可在课前设计观察引趣和课后设计运用提高两个小环节。课前教师出示美丽的蝴蝶标本、红艳艳的枫叶,问学生:这些昆虫、树叶好看吗?它们的形状有什么特征?学生被这鲜艳的色彩,美丽的图案吸引住了,都说:很美,它们的形状都是对称的。接着出示“天平”、“剪纸图案”,问:这些图形有什么特征?美吗?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类对称图形,研究它的特征和运用,学会画美丽的对称图案,并进行评选,学生积极性很高,发挥了各自的创造性,在运用中继续巩固了所学知识,进一步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陶冶了美的情操。

正如罗素所说:数学不但拥有真理,而且具有至高的美。只要我们用心地挖掘,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素质培养的途径还有许多。

第四篇: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

刘丽君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二节课。

案例背景

我国数学家徐利治认为:“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审美能力,即能增进学生对数学美的主观感受能力。” 数学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数学的结构、图形、布局和形式无不体现数学中美的因素。当然不少人也认为数学枯燥无味,认为学数学的人满脑子是数码和符号,做事像一加一等于二一样刻板,不懂艺术不懂美。的确数学不像音乐、绘画那么直观,怎样能与美联系起来呢?作为课程实施主阵地、主战场的课堂教学将是渗透美育的重要途径,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巧妙地把美育融入其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加课堂的生动性,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得到美的享受,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呢?

案例描述

“同学们,你能将卡通人物放在图片你认为最合适的位置,让图片看起来最美吗?上来摆一摆吧。”(多媒体课件演示)

对于这个生活中常见的摆放问题,学生觉得很容易,于是马上就有很多人举手要求上台摆一摆,我叫了班级里2位不大爱发言成绩不是很好的同学上台进行了尝试。结果一位学生将卡通人物放在了正中间,另一位则将其放在中间偏右上一点的位置。

(摆放结束)“这两位同学的摆放如何,美吗?”

对于美,大家都有不同的认识,因此老师的话刚一完,立刻就有学生举手回答:“我认为第一位同学的摆放比较美,很对称。”

接着又有一位学生提出了自己对美的理解:“我认为这两位同学的摆放还都不够美,应该放在图片的右下方的位置比较好些,而且摄影老师也说了这样的取景比较好一些。”

学生这学期正好在学摄影,但能将摄影与数学联系起来,也还有点出乎意料,然而这对我们教师来说应该是高兴的,于是我马上让这位学生将卡通人物摆在了相应的位置,让大家来看,这样摆放感觉如何呢,这时,部分同学开始小声的说:“对哦,看起来比较舒服呢。”接着,我乘机追问:“这样摆看起来比较舒服,那这里有什么数学知识呢?”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被拉到了数学上来,而且他们的兴趣丝毫没有减少,反而开始高涨起来。

接下来,老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学习资料任选一个五角星,测量五角星上C点到A、B点的距离。并计算一下ACAB和BC

AC的值分别是多少,它们相等吗?

(通过测量,学生齐声回答):“0.6,相等。”“这个式子有什么特点呢?”从而得出“黄金分割”的定义。教师并指出:“以后利用一元二次方程,我们可以计算出黄金分割比

51

2512ACAB是。”我的话刚一完,就有一学生疑惑的举起手:“为什么会是呢?是哪里来的呢?”于是,很多学生也开始好奇起来,开始追根问底,疑惑不解。对此,我本想不会有学生提问才是,不是都说以后会说的吗,知道就行了啊,可是毕竟学生是提出这个问题了呀,讲还是不讲呢,不讲学生肯定会失望,看来是非说不可了。“我们如果设AB=2,AC=x,那么BC=2-x,所以由AC

ABBC

AC得到,x22x,以后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可以2

解得x=51。所以黄金比是

始轻松起来。512。”通过解释,学生开始明白,课堂的气氛也因此开

这样,再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体现,即在乐器和建筑上的应用。

然后提问:“你会作出一条线段的‘黄金分割点’吗?”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了黄金分割的意义。那么怎样作一条线段的黄金分割点?”

“如果我们假设”,我刚想说下去——“线段AB=2,那么只需在这条线段上构造长度为51的线段。”

居然有个学生打断了我的话,说“老师,我们可以先假设线段AB=2,再在上面画出51的线段就可以了哦。”此时,我还真觉得不对劲,居然有学生抢我的台词,这不是很要命嘛,有点惊讶,但也心里确实也佩服这位学生。课后我回想上课的内容,才知道,原来是在向学生介绍为什么黄金比是

是意外的收获。

又有一位学生起来:“那就先做出5再减去1就可以啦。” 学生继续思考,并嘀咕着“怎样做出5呢?”

马上又有位学生起来:“可利用在数轴上表示一个实数的方法,构造Rt△。”

大家表示赞同:“对哦,做个直角三角形”

这位学生继续回答:“使得这个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是1和2就可以了。”

就这样,在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一唱一答的解决了我抛给的问题,还居然让我当了一会隐形人。

下面,借助多媒体展示课后随堂练习中找黄金分割点的另一方法。(边演示边讲述)并让学生回答“你能说说这种做法的道理吗?”学生开始思考起来,慢慢地部分学生开始交流,接着就有人举手,我叫了其中的一位学生上台讲讲他的思路,让他也当一次老师。结果这位学生精彩的回答赢得了大家的肯定,同学们都鼓起掌来。课堂气氛一下子又活跃起来。

最后,“昨天大家已经收集了一些有关黄金分割的资料,现在你也上来‘说一说生活中的黄金分割’,跟同学们一起分享好吗?”学生都纷纷举手要求回答,此时,我知道接下来的讲台应该交给大家了。让我也来当回学生吧。课堂中学生的讨论非常的精彩,举了很多生活中黄金分割的例子,比如:人体上的肚脐,眉毛等,健康饮食上,工业上原料的配置等等。通过交流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原来也是这么的美,感觉意外之余,增加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原来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

案例评析

人们常说:“成功的教学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数学的教学过程不仅仅是学生个体的512时,学生知道方法,可以设整条线段长为2,这真

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而且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特殊审美过程。而“黄金分割”(即有名中外比)是古希腊人在探求美感产生的数字化规律,体现了人类对美的追求,是美的原则。

1、数学美,美在来源于生活

数学家乔纳森·戈兰也说过:“数学不仅仅是数字,它更是艺术。在没有被表达出来之前,大多数数学观念不是建立在逻辑的基础上的,而是直觉与美。”于是我就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来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你能将卡通人物放在图片你认为最合适的位置,让图片看起来最美吗?”让学生再现生活中美的体验,感受生活的美。也正是贴近学生的生活,才让学生联系到摄影知识,感受数学与其它学科的联系。课后,还有很多学生围着老师说:“老师,这是数学课吗?怎么像在上语文课呢!”

2、数学美,美在与艺术的紧密联系。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在活动中发现新知,在应用中进一步理解新知,在理解基础上再探其作法,最后进行生活拓展”的总体思路。通过测量五角星来让学生经历了尝试、操作、探索等体验过程,调动学生积极学习,使学习数学成为每个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内在需求和追求。力求做到课堂的结构美;在教学方法的形式上,主张千变万化,给学生神美形也美的感受,从动手体验操作到学生的主动探索到最后的学生相互交流。在教学手段上,利用了多媒体平台让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生动:如这节课的引入,利用flash课件就可以让学生再现生活片段使得课堂教学更加形象,更加直观;另外,在学生的“说说生活中的黄金分割”过程中,我们就可以快速的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大家了解,一些漂亮的图案都能很生动的演示出来,使得同学们的讲解更加精彩。

3、数学美,美在意料之外

数学史家M.Kline说“一个精彩巧妙的证明,精神上近乎一首诗”。教学中,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意外情况。对此,如果教师能因势力导,巧妙地化解矛盾,将会使教学魅力平添,美不胜收。在本课的教学中就发生了意料之外的问题:一个是在教学的开始,学生将数学摄影联系在了一起,结果很好的达到引入的目的;另一个是在讲黄金比值时,学生的刨根问底让我们不得不给出合理的解释,可正是这意外的提问解释,将给后面的黄金分割作图的探索打下了基础,才出现了学生“抢”老师的话并进行深入思考讨论的过程。这些让我们知道在课堂上机智也是一种美。

4、需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1)有些落后的农村没有多媒体怎么办,学生回家如何查阅资料呢?即使是教师介绍,学生能很直观的感受到吗,对于美的体验能到位吗?对此,《课标》也指出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于条件不允许的地区要尽可能的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我认为应尽可能通过其他的方式让学生得到感受,比如引入中的摆一摆可以拿一盆花让学生在窗台上摆放,同样也可以达到感受美的目的。

(2)对于黄金分割学生都很感兴趣,因此课前的准备都很充分,都很认真的上网查资料,可是我们的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让每位或大部分同学来介绍他们的资料,最后也只能是建议他们把资料拿给同学、老师课后进行交流,这样会不会打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呢。对此,《课标》也指出我们要给学生创设不同的平台让学生得到充分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因此,我想是否可以设立一个课外讨论小组供交流呢。

随着科学的发展,数学越发艺术化,艺术也越数学化。它俩似乎曾经在山脚下分手,又

将在山顶上汇合,数学上的真与艺术上的美是统一的。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数学教学的美育功能,不仅可以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还可以获取知识,开发智力,促进“德”、“智”的协调发展。

第五篇:浅谈在文学作品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

浅谈在文学作品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人们对美的感受、理解和追求,在他们的生活中起着巨大作用。它使人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更加高尚,使人有美好的理想和远大的奋斗目标。在中小学美育教学中,文学作品的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小学语文课本中,文学作品占有大量比重,特别是中高年级,课本选用了许多中外名篇。这些文学作品既有强烈的思想性,又有很高的艺术性。这些文章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个美的心灵。如果在教学中,像教一般的课文那样只是让学生弄懂字、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把整个教学过程当成一种冷静的、理智的认识和思维的过程,文学作品便失去了它本身的特点和艺术价值。学生没有领略到文学作品的內在美,实在是很大的遗憾。所以,我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注意挖掘教材的潜在因素;有机地渗透美的教育,有意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欣赏艺术美的能力,使学生既得到审美的愉悦,又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那么,在文学作品中如何渗透美的教育?

一、让学生感受美的语言。好的文学作品是形式美和内容美的统一体。文学是语言艺术,文学作品的形式美主要体现在语言美。我主要采取下面的办法来让学生感受作品中的语言美。

1、教师范读。教学《鸟的天堂》,我让学生闭目静听教师 范读,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再现作者笔下美丽的南国风光。

2、放录音。如教学《桂林山水》,让学生听录音,体会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3、学生朗读。教学《草原》第一段,我请学生朗读,然后评议。学生说这段给人开阔的感觉,应该读得舒展,声调不能太高,而且作者被草原美景陶醉了,所以要读出无限向往的语气。再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体会到作品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草原的赞叹和热爱。

4、学习鉴赏。学习《琥珀》第一段,让学生轻声读,找出写得好的句子,并说明好的原因,有的学生特别喜欢蜘蛛逼近苍蝇的句子,认为作者把当时的紧张气氛写出来了;有的学生说环境的描写很好,读者好像闻到了松脂的味道;还有学生说这一段都写得好,本是介绍科学知识,却写得像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

二、让学生体会意境美。意境是文学作品中描写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我常借助幻灯、电视或挂图再现作品中美的意境。如教学古诗《望庐山瀑布》,我让学生一边看挂图,一边听录音,既愉目,又愉耳。气势磅礴、一泻千里的瀑布如在眼前。我还利用作品,展开想象,创造美的意境。教学杜甫的《绝句》,让学生想象黄鹂婉转的鸣声、白鹭飞上蓝天矫健的身姿。学生根据诗的前两句,用自己的话创造出一幅色彩明丽、清新开阔的画面。另外,各种形式的听和读都是体会意境的好办法。

三、理解作品的内容美。文学作品的教学不能停留在只让学生仅仅知道一个动人的故事或是认识完美的形象和形式,还必须过渡到对形象或形式中所包含的意义的理解,让学生受到情感和道德上的陶冶。

1、制造氛围,激发美好的感情。如教学《小音乐家杨科》时,我录制了配乐朗读,低沉、哀怨的曲子,如歌如泣的朗读,把学生带到一种沉重而悲哀的气氛里,对扬科的同情和对扬科所生活的时代的憎恨之情油然而生。

2、理解内容,陶冶美好的情操。如教学《一个苹果》,抓住下面的句子:“喉咙干得烟熏火燎似的”、“嘴唇干得裂了好几道血口子”、“嘴唇干得发紫”,让学生们体会战士们是在非常缺水、每个人都有充分理由吃下那个苹果的情况下互相推让,谁也不肯吃。这是一种多么美好的战友情谊呀!教学《穷人》这一课,让学生弄明白桑娜为什么毫不犹豫地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而后又“忐忑不安”。抱回西蒙的孩子是因为桑娜觉得孩子不能没有照顾,自己这样做是完全应该的;“忐忑不安”是对丈夫关切,怕丈夫承受不了这样重的负担,桑娜纯朴而善良的心灵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理解课文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情感陶冶的过程。

四、课后写作,表达美好的情感。教完一篇课文,我常常布置一些与课文密切相关的写作题,加深学生对课文印象,了解学生对课文思想感情的把握。学习《小音乐家扬科》,写《可怜的小扬科》,学生对扬科的同情溢于言表。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写《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的家》,学生美好善良的心灵得到了充分展现。学了《琥珀》,写《苍蝇(蜘蛛)的故事》,学生写得情趣盎然,充满对自然界的向往和对科学的热爱。

鲁讯说:“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好的文学作品的教学不但要使学生有愉耳、愉目的美的感受,还要有陶情养心的情感的感动和意志的激发,最后达到赏心怡神的理智的满足,陶冶他们的心灵,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文学作品的教学,就是要使学生通过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生动鲜明地认识世界,发现生活中的美。这种认识是富有理想和充满激情的,它一旦进入学生的脑海,就显得持久和深刻,成为追求和创造美的动力。

下载如何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渗透美育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渗透美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美育中渗透德育[模版]

    在美育中渗透德育 美育和德育是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对加强学校和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作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之中美育得到全面的阐述:美......

    在品德与社会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是一门典型的育......

    美育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美育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背景分析] 数学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数学的结构、图形、布局和形式无不体现数学中美的因素。我们有些学生不能把数学与美联系在一起,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 【摘要】 美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享受,一种乐趣,一种陶醉。真正的美应当是纯洁的,真实的,善良的。他能使人的内心产生无比的喜悦和兴奋,在欣喜中受到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 实施素质教育离不开美的教育,而美的教育部仅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气质,高雅的情趣,而且能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结构,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在科学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

    如何在科学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 沂源县第二实验小学 郑继霞 当人们重新认识到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应当和谐发展时,对小学科学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科学既要探求“真”。......

    浅谈在诗歌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5篇)

    牵手诗歌,与美共舞 ——浅谈在诗歌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 [内容摘要]:审美教育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诗歌教学则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首先从初中诗歌教学......

    如何在生物课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

    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 美育亦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笔者认为在生物教学中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