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网络舆情信息员队伍工作条例
网络舆情信息员队伍工作条例
为进一步完善网络舆情信息员队伍工作,加强网络舆情监测,特别是加强对与我校相关的网络舆情的引导与监控,防止不良信息的侵害,促进和保障校园网络信息服务健康、有序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监控小组实际情况,制定本细则。
第一条 网络舆情引导与监控管理
网络舆情信息员队伍由党委宣传部牵头管理,小组成员由各个学院选派的政治觉悟高、工作能力强、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组成,主要负责我校网络舆情的引导与监控工作。
第二条 网络舆情监控员及管理员职责
一、工作范围
(1)监控与学校相关的新闻网页、论坛和贴吧。(2)辅助宣传部老师开展日常工作。
二、工作职责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并以此作为开展宣传工作的理论武器,做好各项工作。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正确理解和运用网络舆论监督的权力,准确把握网络舆论监控的方法和形式,以改进工作、解决问题、增进团结、维护稳定为出发点,客观公正,确保网络舆论监控的准确性。
(2)做好网络监控工作。监控、管理校内外参与学生较多、影响较大的网页、论坛和贴吧,并正确引导舆论方向,对网民关注度高、影响较大,并可能成为持续关注焦点的与我校相关的舆情,第一时间直接向党委宣传部负责老师汇报。同时,利用值班时间在相关贴吧、论坛等发布关于我校正面消息,加强我校宣传。对容易引起网络舆情混乱的消息及时进行正面引导。确保严密监控涉及我校的网络舆情,进行解惑答疑,做到发现及时、汇报及时、疏导及时、处置及时。
(3)做好工作记录。认真、详细、负责地完成工作记录,特殊事件要做到跟踪记载处理过程及结果。对于不利我校声誉的较重大舆情信息或其他需特殊关注的舆情信息要做好仔细认真的电子档保存工作。
(4)认真编写《舆情汇报》。网络舆情信息员队伍根据舆情反映的内容和学生关注程度等进行初步研究、讨论,对学生关注度高、影响较大,并可能成为持续关注焦点的舆情,第一时间直接向上级领导汇报; 每月定期完成《网络舆情汇报》对当月的网络舆情及监控结果等进行总结。
(5)做好收发工作。在校收发室领取信件、报纸并送至宣传部办公室,做到及时、准确、负责。
第三条 网络舆情的引导与控制
(一)凡在与我校相关的论坛、贴吧、BBS(如百度“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吧”)等专门针对我校学生的网络服务系统发生有关江门职业技术学院的舆情,网络舆情信息员队伍经研究可直接进行引导或删除有害信息的操作。若无监控权限,可及时联系相关论坛、贴吧、BBS等的管理员协助。
(二)经监测发现在校园网以外的Web主页、BBS、博客等公众信息服务系统发生有关江门职业技术学院的舆情,网络舆情信息员队伍应及时上系部相关负责老师,系部老师及时报告领导及相关单位负责人,并根据具体情况报上级有关网络管理部门处理。
第四条 网络舆情信息员队伍工作重点针对下列信息:
(一)煽动抗拒、破坏宪法和国家法律、法规的实施;
(二)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否定四项基本原则;
(三)捏造或者歪曲事实,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
(四)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
(五)宣扬封建迷信、淫秽、色情、暴力、凶杀、恐怖等;
(六)损害我校声誉、形象的不实言论。第五条 网络舆情信息员队伍人员组成
(一)网络舆情信息员队伍由系部选派老师领导;
(二)网络舆情信息员队伍成员由系部选拔推荐政治觉悟高、工作能力强的优秀学生组成。
第二篇:网络舆情信息员队伍
网络舆情信息员队伍
本机构隶属于学生处的网络舆情信息员队伍通过各个信息员的连接,形成一个覆盖全校方方面面的信息网。主要职责是——维护校园稳定,切实解决学生困难,培养大学生责任感及主人翁意识。我们在每个学院,每个年级,都设有信息员,用来收集同学们对学校及在校生活的意见和建议,并向学校及时反馈。通过我们努力给考研的学生安排了自习室。我们真正以学生为中心,想同学们所想,思同学们所思,立志创建更好的科大服务!!!
让我们携起手来,一起为科大更好的明天奋斗!!!
网络舆情信息员队伍
本机构隶属于学生处的网络舆情信息员队伍通过各个信息员的连接,形成一个覆盖全校方方面面的信息网。主要职责是——维护校园稳定,切实解决学生困难,培养大学生责任感及主人翁意识。我们在每个学院,每个年级,都设有信息员,用来收集同学们对学校及在校生活的意见和建议,并向学校及时反馈。通过我们努力给考研的学生安排了自习室。我们真正以学生为中心,想同学们所想,思同学们所思,立志创建更好的科大服务!!!
让我们携起手来,一起为科大更好的明天奋斗!!!
第三篇:网络舆情工作概述
第二章 网络舆情工作概述
第一节 网络舆情工作的概念及内涵
一、网络舆情工作的概念
网络舆情工作是收集、整理、分析和报送网络舆情信息,为社会组织和机构掌握社情民意和科学决策提供支持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广义上看,网络舆情工作包括网络舆情监测、网络舆情分析、网络舆情研判、网络舆情应对与管理、网络舆情工作体系管理等多个方面。狭义上看,网络舆情工作主要是指对互联网舆情的监测、分析与管理工作。网络舆情工作是伴随着网络及网络舆情的产生而出现的一项新工作,是舆情信息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网络舆情工作的分类
网络舆情工作的类型一般可按照舆情涉及的领域进行划分,如政务舆情(中央、省级、市级、县级政府机关等)、企业舆情(央企国企、上市公司、中小企业等)、教育舆情(公立高校、民办学校等)、行业舆情(地产、医疗、交通、通讯等)以及个人舆情等。或是按照内容渠道进行划分,如网络媒体舆情、社交平台舆情、即时通讯平台舆情等。
三、网络舆情工作的主体
相对于作为现实舆情主体的公众,以及作为网络舆情主体的网上媒体、意见领袖及网民等,网络舆情工作的主体是网络舆情工作者。目前对于网络舆情工作者这一群体尚无统一的称呼,比如根据中宣部舆情信息局对于舆情信息员的定义,网络舆情工作者可被称为网络舆情信息员;“人民网”等一些舆情工作机构则将网络舆情工作者称为网络舆情分析师。通常来说,网络舆情工作者被归属于政府和企业内参工作序列。现在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已将网络舆情分析师作为一门新兴职业,正式纳入职业培训序列。
网络舆情工作者的工作职责在于从互联网海量信息中采撷精粹,还原社会真实的矛盾构成,成为互联网时代下社会组织与民众进行良性沟通的桥梁。网络舆情工作者通常需要具备以下四个层面的知识和能力:
一是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如新闻传播学、社会学、逻辑学、统计学、情报学、经济学等理论;二是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如计算机应用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等;三是拥有一定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素养,如熟悉国家在互联网管理、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四是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网络传播的规律与社会发展的动向。
四、网络舆情工作的客体 网络舆情工作的客体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一是网络舆情的载体,即网络舆情信息。在不同视角下,网络舆情信息有着不同的含义。比如,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网络舆情信息的要素主要包括传者、受者、内容、传播渠道、传播效果。从政治研究的角度看,网络舆情信息的属性主要是其背后隐含在互联网舆论场和现实舆论场之中的权力。从社会研究的视角看,网络舆情信息的属性则是其本身的结构以及在外在结构中所处的位置。对于网络舆情工作的实际操作而言,信息多重属性的意义在于网络舆情工作的主体,即网络舆情分析师需要明确网络舆情工作是关于何种目的,继而明确采取何种方式来展开工作。
二是网络舆情信息的产生原因及相关经验、教训、启示。如果网络舆情工作仅仅停留在对网络舆情信息的关注上,就很可能陷入表面化、简单化的窠臼,变成“消解舆情就万事大吉”。事实上,网络舆情工作不仅需要引导和化解舆论,还需要帮助社会公共治理和社会组织行为的决策者不断优化决策,才能真正作为一种社会职业发挥正向作用。
第二节 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
一、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的概念
本书所称的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是指通过人工方式和自动方式,对网络舆情的现状、原因、趋势等进行观察、梳理和判断,形成不同形式的报告、图表等分析结果,满足掌握网络舆情和新闻追踪等信息需求的活动。
网络舆情监测的人工方式,主要是利用搜索引擎对信息来源进行人工监测,或对信息来源进行浏览选择。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能发挥工作人员的经验和主观能动性,但由于网络舆情信息量巨大、更新速度快、传播扩散快,单纯依靠人工开展工作往往面临信息采集和对已采集信息进一步分析处理的困难,监测效率低,对突发舆情事件的反应速度慢。
网络舆情监测的自动方式,主要是整合互联网信息采集技术及信息智能处理技术,对互联网海量信息进行自动抓取、自动分类聚类、话题识别与跟踪、文本情感分析等多种操作。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能够提高舆情监测的全面性、及时性,降低舆情监测成本,但受制于技术水平限制,有时监测结果会包含大量干扰信息或无效信息。
事实上,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是一项高度人机合一的工作,既需要扎实的系统数据与广泛的监测来源作为基础,也需要网络舆情工作者以客观视角进行观察和发掘。只有将二者的优势融合,才能保证网络舆情监测的效果。
二、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的步骤 通常来说,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的主要步骤包括:选题—确定信息源—获取数据抽样—建立时空坐标系—信息分析—基础研判—数据挖掘—形成报告。网络舆情选题需要在建立选题标准的情况下,从新闻事件、公众话题、热点现象等多方面入手确定。一般来说,选题标准取决于网络舆情工作服务对象的需求,如政务网络舆情,就需要在考虑政府工作职权范围、决策调整优化空间、是否涉及公众利益等问题的基础上进行选题。
网络舆情监测的信息源包括搜索引擎、传统媒体网络版、门户网站、微博、微信、论坛、博客、即时通讯工具等。根据选题的特点选择监测信息源后,对信息进行概率或非概率的抽样,获取数据。
在网络舆情监测分析阶段,首先需要确定分析的时间维度与空间向度,如明确舆情的发生期、发酵期、发展期、高涨期、回落期和反复期等阶段,以及政治取向、经济价值、社会观念等分析角度。
在分析过程中,网络舆情工作者会生成多种包含文字、图表等要素在内的分析报告。一般来说,报告既可以按照篇幅来分类,如简报、单篇信息、综述、专题等;也可以按照频率来分类,如日报、周报、月报、季报以及报告等。报告形式的选择取决于网络舆情的实际情况,如针对突发事件舆情,可在第一时间选择简报进行消息速报;针对某阶段内某经济领域的发展问题,则可选择专题报告进行梳理和深入分析。
表2-1 不同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报告的特点
篇幅 短 较短 中 长
时效性 强 一般 一般 弱
深入度 浅 较浅 较深 深
编辑量 小 较小 较多 多 简报
单篇信息 综述 专题
第三节 网络舆情管理
一、网络舆情管理的概念
本书所称的网络舆情管理,是指特定组织在对网络舆情进行监测与分析的基础上,依据法律、法规以及相关工作规范,启动相应流程、调动协调有关资源对网络舆情进行处置,从而实现改善管理、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在网络舆情管理过程中,一方面要按照网络舆情的规律对其进行处置,做好网络环境的引导;另一方面要促进解决网络舆情所反映的现实问题。既实现网络舆情的表里兼管,又完善健全了组织的内部管理。此外,广义上的网络舆情管理还包括了网络舆情工作体系建设的多个部分,如工作主体构建、工作制度建设、相关政策解读等。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其对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产生的影响越来越显著,网络中所反映出来的社情民意也越来越多地得到政府、企业等多种社会机构组织的重视。它们在进行网络舆情管理时的态度、回应方式及管理效果,不仅关系到社会民众的切身利益,还关系到其形象的树立及其职能的实现。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和多数企业已经意识到对网络舆情进行有效管理的重要性,并已经开始尝试积极、有效的回应和引导。
二、网络舆情管理的特点
管理对象的特点会很大程度影响管理活动的特征,从网络舆情的特点来看,网络舆情管理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综合性。在网络舆情管理的内容上,由于网络舆情纷繁复杂,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网络舆情管理所调整和干预的领域也相当广泛。当下热点网络舆情中所涵盖的官民关系、警民关系、医患关系、劳资关系等,都是网络舆情管理中容易触及的领域。在网络舆情管理的手段上,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网络舆情的传播手段和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相应地,网络舆情管理手段也具备多样性与综合性。如对网络舆情传播渠道借助数字信息技术进行管制,对虚假信息的发布和传播进行法律制度的规范,对网络舆情的走向运用政府发言人等制度来引导等。
第二,日常性。网络信息发布的即时性使得网民可以在第一时间获知并发布言论和看法;网络信息传播的便捷性又使得这种言论和看法得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广泛地扩散。因此,网络舆情的发生和发展往往难以预测,而且这种发生和发展也往往是随时随地正在发生的。因此,网络舆情管理也成为一种常态化的管理活动,它不完全因某一热点网络舆情的发生而开始,也不因该热点网络舆情的消散而终止。网络舆情管理活动不仅体现在网络舆情产生、发展、高潮、回落、平静直至消亡的过程中,更是一种无时无刻都在进行着的管理活动。比如政府对网络舆情的监测,就是一种时时刻刻进行着的日常性管理活动。
第三,引导性。基于互联网传播的开放性特点,网络舆情生长与发展的前提是互联网舆论参与各方交互的结果。这就为网络舆情管理提供了契机,即在恰当的时刻介入这一过程和空间。通过采取一定的管理方式,引导网络舆情的发展方向。正是网络舆情的群体交互性特点,使得网络舆情管理活动的引导作用成为可能。
第四,价值性。网络信息的发布方便快捷,相较传统媒体少了很多审查的环节和程序,因此网络上的错误虚假信息比比皆是。同时,互联网上人人都可以发表言论和见解,有些观点和态度并非中立客观,而是带有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存在片面偏激,甚至是不符实际、不负责任或仅仅是为了满足某种利益需求。此时就需要进行网络舆情管理,纠正网络舆情偏差和疏导非理性情感,也就使得网络舆情管理拥有了价值属性。第四节 我国网络舆情工作发展概述
一、我国网络舆情工作发展历程
重视群众呼声、重视社情民意,是党和政府的光荣传统。虽然舆情工作在党的政策中始终都有体现,但真正意义上的舆情工作起步较晚。近年来,为了推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我国的舆情工作正逐步经历从不完善到完善、从民间重视到政府重视的发展过程。随着政府对舆情工作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2004年,舆情工作首次见诸中国共产党中央全会工作报告。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决定》中更是提出,“要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要求“各级决策者在制定发展战略和方针政策时,应当广泛听取学界和民间的意见,以开阔思路,择善而从,顾此而不失彼。从民意中发现社会上的问题和矛盾,不断改进我们的工作,这是提高执政党的能力和水平,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随着政治民主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网络舆情工作在政府的执政理念中,正逐步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2013年,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根据形势发展需要,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健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体制机制。健全基础管理、内容管理、行业管理以及网络违法犯罪防范和打击等工作联动机制,健全网络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形成正面引导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网络舆论工作格局”。在党中央重要理念引领下,我国网络舆情工作迎来机遇期,网络舆情研究与实践也迅速发展。如果说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促使全社会开始广泛关注网络媒体和网络舆论的重要监督作用,那么2007年的“山西黑砖窑事件”、2008年的“毒奶粉事件”、2011年的“郭美美事件”和“7·23”动车事故 接连引发的网络舆论及相关部门应对中存在的问题,则让全社会特别是政府管理部门及大中型企业认识到了网络舆情工作的重要性,继而催生了网络舆情工作这一行业。此后,在一些政府主办的大型活动中,逐渐出现了网络舆情工作的重要身影,如2008年奥运会期间,北京奥组委强化国内外舆情收集,借助国际公关公司、我国英文媒体及主流网站,提供了包括海外舆情和网络舆情在内的舆情监测服务。
二、目前我国网络舆情工作机构的类型
我国网络舆情工作,近年来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粗放到逐步细分的过程。目前的网络舆情工作机构大致包括四类:
第一类是由政府部门所成立的,主要监测民众对本国或本地区、本部门工作的各类反馈。此类机构依托于党政宣传思想工作系统,下设职能部门或企事业舆情服务机构,开展舆情信息汇集和分析,汲取社情民意,为决策提供参考,发挥联系领导同志和群众的桥梁作用,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和现实意义。比如,党中央、国务院都设立了为中央领导同志提供舆情信息服务的工作部门,网络舆情工作即是其舆情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信部、公安部等部委均有专门机构负责互联网舆情研究工作。
第二类依托主流媒体,凭借其广泛的消息来源与新闻实务经验,拥有对时事热点和受众心理变化较高的敏感性。近年来,媒体对业界政务舆情研究的成果大量涌现,为党政部门、企业和社会团体组建舆情监测队伍提供了指南,如新华网网络舆情监测分析中心、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等。
第三类依托高校或学术机构,善于在其较深厚的学术背景基础上,对网络舆情的变化和特点进行归纳梳理,并总结一般规律,形成系统性、公开性的报告和理论研究。如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口碑)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等。
第四类由软件公司或市场调查公司成立,具有较强的技术实力,对网络舆情数据的获取能力较强,近年来逐渐成为舆情工作行业内重要的技术型方阵队伍。另外,近年来,也有舆情监测软件公司与高校合作建立研究性机构,将前者的技术优势、市场经验与后者的学术优势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
不难看出,前三类网络舆情工作机构都与政府工作或多或少地存在联系,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我国网络舆情工作本身产生与发展的背景。上述网络舆情工作机构大多都有一套较为完整的网络舆情监测理论体系、工作方法、工作流程和应用技术,可以对传统媒体的网络版,各大网站、论坛、微博、博客、微信等进行监测,并进行专业统计和分析,最终形成系统的监测分析研究报告。
但是,这些机构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比如服务对象差别较大,有些侧重面向政府,有些侧重面向企业;擅长领域不尽相同,有些专攻金融行业,有些专攻时政热点;宣传重点不同,有些强调技术实力,强调人才优势;对产品开发程度不同,有些软件企业重在案例库汇集,而依托主流媒体或高校的机构则重视培训、图书、报告等衍生产品开发。
三、目前我国网络舆情工作中存在的整体性问题
目前来看,由于我国的网络舆情工作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发展中也存在一些现实问题:
一是网络舆情工作机构的专业人员严重缺乏。目前多数机构借助软件系统能解决舆情工作中面临的部分问题,但仍需要舆情工作者在软件数据基础上,进行人工分析研判。而国内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多由传统的文字或新闻工作者转型而来,离市场需求有较大缺口。
二是网络舆情工作的系统性不够。目前国内多数机构提供的服务主要是在未发生网络舆情危机时充当“体检中心”,或是在网络舆情危机发生后进行简单的“灭火”、“堵水”;大多数不具备真正全面的危机应对功能。这使得其工作服务的对象在遇到问题时难以迅速采取专业有效的应对。事实上,网络舆情工作应由舆情监测、分析、管理等多个环节构成,而不仅仅只是提供监测数据。三是网络舆情工作行业规范尚未建立。由于目前政府管理部门尚未出台严格的行业规范和标准,部分商业网站、广告公关公司为追求商业利益,假借网络舆情工作机构的名义进入网络舆情工作的“灰色地带”,不仅伤害了健康的舆论生态,也使外界对网络舆情工作形成误解,影响了行业的正常发展。目前,经过相关部门认定登记颁证的“舆情”相关软件达数百款,市场上还大量存在未经认证的同类软件。在舆情工作领域扩展的同时,推动舆情工作行业透明化、规范化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本章完)
第四篇:网络舆情工作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网络情信息收集、分析、研判、反馈和引导工作,提高网络舆情监测和危机化解能力,形成突发事件*舆情处理合力,最大限度地降低和消除负面影响,为石家冲街道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结合本街道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网络监督的作用,搭建好街道与群众、街道与网民之间信传递的桥梁,有效引导网上热点问题,按照“统一领导、把握重点、讲究方法、正面引导”的原则,逐步建立使全科学、规范、有效的网络奥论应对工作长效管理机制,为实现与网民的沟通和良性互动,服务街道的稳定和发展良好的*舆论环境,提高人民群众对街道服务的满意度。
二、工作原则
(一)坚持事件处置与信访、舆情处置并重的原则,充分认识信访、舆情处置是事件处置的一个重要环节,始终坚持事件处置和信访、舆情引导处置“两手抓、两手硬”的原则,快速有效的做好事件处置和信访、舆情处置工作。
(二)坚持事发单位和事件处置部门为信访、*舆情处置工作第一责任人的原则。根据中央、省、市相关文件中关于“事件处置主体是信访、輿论引导第一责任人”的精神,明确事发单位和事件处置部门为*舆论引导工作第一责任入。强化各个村(社区)作为信访舆情处置第一责任主体的意识,主要负责人应自觉担当起信访、舆情处置第一责任人的角色。
(三)坚持协调联动加强舆情处置合力的原则。各村(社区)要高度重视突发事件信访、*舆情处置工作,在网络*舆情应对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各自职责开展工作,形成信访、*舆情处置合力。
三、职责分工
(一)组织领导机构及职责。成立石家冲街道网络*舆情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工委书记陈勋任组长,党工委副书记、街道办事处主龙庭吉任组长。领导小组负责指导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对重大网络舆情做好跟踪、督查和协调,深入探索网络輿情变化规律,研究有效引导管理网络*舆情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应对网络*舆情的预见性、针对性与有效性;根据*舆情的发生、发展、演变情况,适时启动应急预案;审定*舆情应对和处置方案,确定新闻发布口径和接受采访对象;落实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办事机构及其职责。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办公室主任金平任办公室主任,党建干部、宣传干事为网络情信息员队伍,负责网络*舆情的收集、整理、报送和跟踪等日常工作,及时掌握舆情热点和社会动态,了解社情民意,便于回应疑问、改进卫作,并根据*舆情发展趋势,适时对论进行正面引导。
(三)事件处置单位工作职责。一是指定1名负责人和2名联络员负责*舆情应对工作,及时提供事件有关信息,配合宣传部门工作,协助做好现场采访记者的接待;指定专人(原则上是分管工作负责人)按照统一口径接受记者采访。二是新闻发言人。建立网络发言人制度,组织委员朱长银为网络新闻发言人,宣传干事为联络员。
四、应对机制
(一)加强舆情监控。网络舆情信息员要每天浏览《湘西红网》、《湘西网》、《湘西生活网》等热门热点论坛,发现舆情在第一时间报送至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报内容包括网络名、舆情和网友留言大概内容等,并监测*舆情发展动向。要在《湘西红网》、《湘西网》、《湘西生活网》等热门热点论坛中注册,取得发贴资格,同时要对热门热点论坛的帖子实施监控。
(二)快速核查应对。领导小组办公室接收*舆情后,立即根据责任范围将舆情联系单传送至有关信息员。*舆情涉及的有关村(社区)要在第一时问对*舆情进行调査研究,及时掌握事实真相,制定*舆情处置方案或工作实施计划,经分管领导审批后,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供基本材料。一般在收到舆情联系一天内要有个情况核实结果返回给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小组办公室配合拟定对外处理情况说明,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审定,重大事件按照要求报上级有关部门审定,统一对外引导口径。对恶意攻击、散布谣言、严重影响本地形象的有害信息,及时向市委宣传部、政法委及公安局等相关部门反映并采取措施,与刊登不实消息的相关网络媒体进行
沟通,积极主动消除不利消息。根据舆情的发展情况,适时启动正面引导机制,在网络上使奥论的导向得到扭转。
(三)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对于观点偏颇、反映事实失
实或恶语中伤,但影响不是很大的网络*舆论,要通过正当途径公开辞谣,以跟帖等方式正面引寻,以正视听。对那些以文字、视频、图片等方式出现反映不好的网络舆情,有可能引发热点的重要輿论和敏感话题,发现后要及时上报领导小组办公室,坚持“速报事实、慎报原因、谨慎定性、统口径”的原则,通过论坛发帖、言回复、网络新闻发布和政务微博发布等形式,及时回应,正确引导,抢占正面信息发布的先机,有针对性地解疑释惑、澄清事实、批谣言、引导舆论。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网络舆情应对工作作为了
解社情民意的新途径、开展宣传教育的新渠道、强化群众监
督的新手段,各村(社区)要提高认识,落实专人强化*舆情
信息收集渠道,加强舆情信息综合分析,主动开展舆论引导,为石家冲街道各项工作开展营造良好的网上舆论氛围。
(二)加强引导,注重时效。*舆论引导要统一口径,讲究策略,坚持正面宣传引导,及时发布准确、权威信息,疏导和稳定公众情绪,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公众猜测和新闻煤体的不准确报道,掌握*舆论主动权。
(三)上下联动,快速处理。针对网络上反映的问题,在网下要快速核实,如确实是工作做得不到位的事情,要迅速采取果断措施进行处理,并把处理结果及时在网上公布。如一时逐不能处理的要说明原因,给出时间表,要给网民一个合理的答复。
(四)及时总结,提高水平。加强对网络奥情评论员的培训,提高*舆情评论员的政治敏锐性、*舆情收集技巧、*舆论引导能力和奥情研州能力。对每件重大*舆情应对结東后要及时总结,分析问,查我不足,以高网络情应对管理水平。
第五篇:网络舆情
[摘 要] 在突发危机事件中,如何应对复杂多变的网络舆情,将成为各级劳教机关和场所执政能力的一个体现。掌握话语权、占领舆论的制高点,将成为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重要措施。本文旨在通过对“网络舆情”概念、形成过程、传播特点的分析,探讨劳教机关和场所如何应对和处置好网络舆情。
快速发展的网络技术、急剧增加的网民规模和不断拓展的网络新闻,使网络舆论成为社会、经济中越来越重要的力量。而网络舆情一旦形成,处理不当,就会激化舆情,招来网民铺天盖地的批评,形成火力甚猛的监督攻势,常常置政府于被动局面。如2008年的“俯卧撑”,2009年的“躲猫猫”,2010年的“咆哮哥”等网络热点事件。
劳教监管场所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历来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在日常执法和应对突发事件时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被国际人权组织和“三股势力”和“民运”等不法分子进行炒作,传播虚假信息,扩大事件本身,用以恶毒攻击我国政治制度、歪曲法律政策、抹煞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恶意破坏社会秩序,威胁社会稳定。如2009年“广东韶关群殴事件”发生后,被境外三股势力在网上大肆炒作,借机对中国进行攻击,煽动群众上街游行示威,境内敌对势力与其遥相呼应引发了“乌鲁木齐7.5事件”。学习和把握好新形势下的网络舆情发展和应对规律,掌握网上舆论的主导权,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更好地服务于劳教(戒毒)工作的发展,已是摆在了我们劳教场所各级领导面前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与挑战。
一、认清互联网时代下网络舆情发展与变化的复杂性
博客、论坛、社区、微博等Web2.O标志性应用的诞生,使网民不再仅是传统互联网中的信息接收方,也是网络信息编辑、生成、发布的重要主体,网民意志得以更自由的表达,并形成具有普遍影响的网络舆论。网络表达形式的快捷、信息的多元、便于互动交流,使其具备了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成为了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4.57亿,手机网民3.03亿人,博客用户规模2.95亿人,域名总数866万,网站总数191万。如此庞大的人
群规模,决定了网络舆论主体的复杂化,不同网络舆论主体在不同动机下对待同一事件所表达的网络言论不同,使网络舆论质疑力量也有一定的盲目性,常常不但不能代表民意,且在不同程度上冲击着正常网络舆论秩序。加之网络舆情在发生机制上的突发性、传播途径上的扩散性、后果控制上的难控性等特点,使网络舆情的发展与变化更加复杂化。
二、深化对网络舆情的认识
1.网络舆情的含义
舆论是民众对于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具有影响力的意见,舆情则是民众关于现实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政治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而网络舆论是民众对于公共事务通过信息网络公开表达的具有影响力的意见,网络舆情就是民众通过互联网对政府管理以及现实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政治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1]
2.网络舆情的形成网络舆情形成的方式有以下几种:第一种,公共事件发生,随后公众在网络论坛、博客或者社交网站等公共平台上对该事件进行描述、议论、揣测、分析。如四川成都“6.5公交车燃烧事件”、浙江杭州“飙车案”、湖北巴东“邓玉娇案”等事件;第二种,针对政府提出的具有争议性的政策进行讨论,如上海市“户籍新政”、北京市房地产“限购令”;第三种:由地方政府官员的不当言行引起的,如河南郑州市副局长“替谁说话”事件和“安徽马鞍山局长打人”事件。
网络舆情的形成离不开以下几种因素:首先,事件本身往往具有突发性与公共性的特点。比如成都公交车燃烧事件,在上下班的高峰期,一辆公交车突然燃烧,现场惨不忍睹,该事件已经超出了社会新闻。其次,网络传播具有匿名性、去中心化、交互性等特点,尤其在Web2.0时代,网络活动的用户之间的“互动和分享”更加方便和频繁,这些网络传播本身的特点造成了热门话题的高跟帖率、高转载率,从而导致了议题迅速扩展为网络舆情;第三,政府的处理不当,会激化舆情,最典型的是湖北石首市骚乱,警方对于青年厨师涂远高的非正常死亡未能给出令家属和公众信服的答案,在新闻发布会上语焉不详,这样暧昧的态度激怒了网民,从而引爆网络,最后舆情扩大到骚乱这样的群体性事件。
3.网络舆情的特点
具有传播范围广、速度快、影响大的特点。网络传播具有无限性,具有强影响力的公共事件一旦发生,网友就会很快将自己所看到的记录下来,然后通过手机短信、手机上网、论坛发帖,网络聊天等形式传播出去。在网络世界中,传者与受者的身份比较模糊,这种特点就造成了网络传播的传受同时性,这种特点加速了网络传播。在官方消息不确切、语焉不详的情况下,更促使网民传播自己的揣测。
具有易变性和非稳定性的特点。李普曼在《舆论》中指出舆论的形成过程主要经过了“在现实政治世界的基础上,政治家或煽动家的巧妙的符号操作和宣传活动下,大众传媒通过定型的政治印象制造模拟环境,并形成大众定型的心理认知,再形成意志”的几个环节。而舆情作为公共情绪,它既有感情又有思想,具有很大的易变性和非稳定性。面对鱼龙混杂的网络社会,地方政府更应该掌握舆论的“制高点”,起到“灯塔”导航作用。
三、如何科学应对网络舆情的发展
(一)科学分析,掌握舆情发展方向。从传播学角度来看,舆情分析是对事件中各种信息进行有效梳理,将各类大众舆论信源进行有效排查,去伪存真,从中得出事件处理的依据,并迅速做出科学决策的过程。由于劳教场所事件往往具有突发性和隐蔽性的特征,通过舆情分析,把大量零散的网络信息贯穿起来,找出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的东西,通过判断舆情信息变化的基本特征,分析其态势,预测其走向,揭示问题的实质所在,可以找出这些问题形成的根本原因,提出解决问题、引导舆论的对策建议,为正确的引导舆论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搭建与网民良性互动的网络平台,抢占舆情主动权。目前我区劳教机关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按照内外有别的原则,分别建立了各自的内、外网站,但在外网网站的建设上注重于单向的信息发布和宣传,信息内容相对单
一、互动机制还没有建立,使网站对大多数网民的吸引力不够。搭建与网民良性互动的网络平台,一方面要重视自身外部网站的建立和维护,及时利用网站平台发布信息,开设网民诉求通道,回应网民应诉的各种问题,有效化解隔阂和对立情绪,在收集网络舆情上发挥自身平台的作用。另一方面,要积极介入一些重大知名网站和论坛,及时
了解网络舆情动态,收集相关舆情资讯,为平时工作提供参考。此外,我们的各级劳教场所负责人和业务部门还可以采取开放博客、公布电子邮箱等方式,征求网民意见和监督议题,畅通网民访求渠道和网络监督通道,提升公共治理水平。2010年2月起,广东肇庆市公安局率先在微博上建立了全国首个通过实名认证的公安微博,此后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公安局及省公安厅的官方微博相继开通,到5月11日,全部完成认证并在网上建立起了微博群,挂上了闪亮的“V”字符号,大受网民追捧。2011年全国“两会”期间,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同志公开微博与广大网民交流,征集民情,密切了与网民的交流,就引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三)加强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引导网络舆情发展。网络时代的公共治理,要求我们把网络舆论作为了解民情、掌握民意的晴雨表,及时掌握网络舆情动态,同各种网上错误言论作斗争,引导网络舆情健康发展。只要我们多发表正面的言论,正确引导,各种错误思想、错误观点、错误倾向就是失去市场,败下阵来。要认真贯彻中办、国办《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意见》,努力建设和培养一支政治强、业务精、懂网络的高素质网络评论员队伍,在各种论坛里面针对政各种热点话题,发出主流声音,有效消除公众非理性民主、情绪式民主带来的消极后果。
积极构建“红客” 队伍,主动引导舆论。由于长期以来,公众在传统媒体的宣传报道中很难找到负面信息,所以在遇到突发事件时,信息来源多样化的网络往往成为人们了解事实真相的趋向性选择。但是面对网络上关于新闻事件的海量报道,一般公众往往会无所适从。这时候,他们更需要权威的“舆论领袖”的声音作为自身决策的重要依据。拉扎斯菲尔德“二级传播”理论告诉我们,“舆论领袖”在影响受众的态度方面作用明显。意见领袖往往是网络世界中的舆论主宰和引导者,在网络舆论表达中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和感染力。关注网上的“舆论领袖”,培养网络红客,发动网络红客来引导网络舆论,是劳教机关应对网络舆情发展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做法。网络红客们有见地、有代表性的发言被版主用醒目的字号和色彩加以强调,放在网页或论坛的突出位置后,对于强化主流言论,孤立非主流言论,影响舆论走向,倡导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做好网络舆情应对预案,建立快速应急反应机制,回应网民关切。网络舆论的威力巨大:“炒谁谁死,捧谁谁红。”而互联网上的涉警信息永远是热点和焦点。劳教人民警察“公正执法、程序规范公开”和“形象”等问题往往都成为了负面炒作的主要对象。一旦出现网上涉警负面舆情,必须加以重视。否则,可能成为危机突发事件的加速器和推动力。为此我们必须对一些敏感度和社会关注度较高的事件,如执法过错、脱逃、非正常死亡、所内案件和公共卫生等,更易受到网络舆论的关注和媒体的炒作,因而应当按照其脆弱性和敏感度,详细制定受网络舆论冲击的相应预案,以免事后的被动反应。
要建立和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和新闻发布会制度,牢牢掌控话语权。从不敢说,不会说,到说真话。坚持“先入为主”,第一时间作出反应,给出声音,要成为核心信息源。“宁可说错了,也要自己说。”要让老百姓听到劳教机关和场所发出的声音,哪怕这种声音并不是权威解答。在第一时间发出的声音,至少表明了劳教机关的一种姿态,给公众一个承诺和信心。在已经发生的多起危机事件中,最终导致事件扩大、恶化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政府、机构没有及时作出反应,任由谣言滋生。如2009年的“躲猫猫”事件。2月13日,《云南信息报》首先报道了玩游戏撞墙致死的“躲猫猫”事件,经网络转载以后,立刻迅速引起了网民强烈关注,而云南省晋宁县公安局却没有任何回应。2月20日,网友组织开始进入看守所调查“躲猫猫”事件,晋宁县公安局仍然不主动配合,还企图敷衍了事,引发了网民潮涌式的批评。造成“躲猫猫”迅速成为2009年开年网络上最为红火的网络词语,成为俯卧撑、打酱油以后,又一个充满了悲剧色彩的戏谑之词。直至2月27日、28日:云南检方公布“躲猫猫”案结论:“牢头狱霸”殴打致死;相关负责人被免职,至此该事件才慢慢平息。同样是2009年,成都“6.5”公交车燃烧事件在人民网发布的“2009年上半年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排行榜”中,排名第一。我们来回顾事件的处置过程。事件发生仅2小时,成都市政府就召开了首场新闻发布会,当天连开三场,不断公布伤亡、救治和现场情况,让真相赶在传言前边。6月6日第四场发布会主动回应市民有关疑问,使质疑声音减弱。7日第五场发布会认定“有人带油上
车”,网民转而追查纵火者,民众的思路和情绪与政府逐渐合拍,最终这一突发恶性事件平稳落幕。
(五)细化与媒体沟通协调的科学路径,利用媒体力量应对舆情发展。善待媒体,加强与媒体的协调沟通。劳教场所的特殊性,决定了发生在劳教场所里的新闻,对于媒体来说,往往是吸引眼球的好材料。尤其是舆论热点一旦形成之后,媒体也更加关注和需要劳教场所的权威信息充实报道内容,增加新闻含金量,劳教场所则需要媒体澄清真相,传播主流声音,这时,我们的劳教场所就要充分利用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的机会,及时推出事实的真相和分析问题的发生根源,可以很好地利用媒体的放大效应和舆论的热点效应,引起上级部门的重视,推动问题的解决。
在处置危机事件过程中,劳教机关和场所的宣传部门要担当起联络员的角色,学会契合媒体、公众的需求。劳教机关和场所缄默不言,或者语言表达上过于偏激,甚至对抗媒体采访,将有可能将媒体逼成一个联盟。信息的供需矛盾始终困扰着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一方面,群众迫切需要了解真相;另一方面,真实信息的供应又跟不上,导致各种“路边社”消息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混淆、遮蔽、消解着真相。当媒体无法从劳教机关和场所渠道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时,只能从社会其他层面搜寻信息。可以设想,一旦遭到媒体联盟群起发难,警方陷入孤立境地,丧失了有限的话语权,后果将不堪设想。
“与媒体打交道,态度决定一切。”要以诚相待,要学会说“感谢”。学会关心与理解,诚恳对待批评意见。要善于倾听,倾听和发言一样重要,它不仅是原则,也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在此,劳教机关和场所要学会与媒体对话,加强对话能力的培训,以提升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能利用有限的话语权来引导舆论导向,从而培养驾驭新闻媒体的能力。
总之,应对与处置危机事件,是一项复杂的工作,绝非一日之功。归根到底还是要转变思想认识,加强培训工作,提升科学管理水平,加强宣传队伍建设,发挥宣传的作用,学会应对新闻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