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决民生热点、难点问题中充分发挥纪检监察机关作用

时间:2019-05-13 18:40: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解决民生热点、难点问题中充分发挥纪检监察机关作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解决民生热点、难点问题中充分发挥纪检监察机关作用》。

第一篇:在解决民生热点、难点问题中充分发挥纪检监察机关作用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当前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众多,比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房屋拆迁矛盾问题、城乡低收入家庭生活困难问题、社会养老问题、环保问题、农村教育问题等等。这些发展中遇到的与老百姓利益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就极有可能酿成大事,影响社会稳定。高度关注民生,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更是纪检监察机关义不容辞的职责。那么,纪检监察机关应该如何在解决民生热点难点问题中充分发挥作用呢?我们认为,应从五个方面入手。

一、发挥桥梁作用,畅通人民群众利益诉求渠道

纪检监察信访工作是党和政府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是解决民生热点难点问题的重要途径。群众来信来访来电涉及的民生问题热点难点问题很多,据统计,仅2009年,我县纪检监察系统受理信访举报446件次,其中涉及民生问题就达212件次,占信访举报的47.5%。因此,我们要重视群众的呼声,搞好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加大资金投入,集中更多的财力、物力用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确保涉及民生信访突出问题得到妥善解决。纪检监察机关要充分的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拓宽群众的利益诉求渠道,完善信访听证、双向承诺、基层巡回接访、信访对话、吸收群众代表参与信访案件调查、信访听证处理疑难问题、信访问题公开答复等制度,推行领导干部联系点、民情恳谈、民情信箱、网上信访、政风行风热线等举措,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同时,要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对排查出来的问题,要逐人逐件建立台帐,落实领导包案责任。纪检监察干部要主动到困难多、矛盾多的地方去,尽心竭力地为群众排忧解难。为此,我们开展了“进百村、访千户、见万民”和“进百企、察实情、优环境”活动;组织在全县镇村干部中开展“双述一询三公开”活动,仅2009年就开展“述、询、评”活动430余次,1100多名党员干部、5600余名群众代表参与,提出意见和建议1200余条,解决热点难点问题360余件。在本年度群众评议机关“两风”工作时,纪检监察机关群众满意率达95.6%。

二、发挥监督作用,营造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优良环境 纪检监察机关要充分发挥监督作用,将监督推动工作深入到每件实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去,主动介入,推动落实。同时,纪检监察机关领导要积极主动深入第一线,对民生热点难点问题开展面对面、全方面、全过程的监督检查。

纪检监察机关要把加强民生工程廉政建设作为解决民生热点难点问题的着力点,深入推进“促廉从政工程”,围绕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就业援助、市容村貌改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以及创业基地、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文化和信息设施建设等民生工程的推进,会同有关部门健全完善民生工程建设的监督管理机制,确保民生工程建成优质廉洁工程。一要加强对民生工程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的廉洁教育。深入推进分层分岗教育和形式多样的廉政文化建设,加强对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廉洁推进民生工程、廉洁抓好民生项目建设的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严格遵守《廉政准则》,自觉抵制各种歪风邪气,形成“建廉洁工程、做廉洁干部”的良好氛围。二要健全完善民生工程建设监督管理制度。把民生工程建设纳入扩大内需专项检查和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之中,协调有关部门健全完善民生工程建设项目决策、行政审批、招标投标、物资材料采购、工程质量安全监管、资金管理使用等工作制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民生工程项目建设中的作用,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有效预防民生工程建设中腐败问题的发生。三要加强对民生工程建设的廉政监督。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重点民生工程的监督检查,坚持查投向、查开工、查程序、查资金、查管理,确保依法依规开展民生工程建设。四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督检查。要进一步规范政府投资行为,推广重大项目专家评议和咨询制度。完善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制度,实施严格的招标公告发布、投标、评标定标以及评标专家管理制度和惩戒办法,健全工程招标投标行政监督机制。进一步落实工程建设招投标、土地出让、产权交易和政府采购制度,深化统一招投标平台建设,拓宽公共资源交易的范围,改革公共服务、公共产品的供给和配置制度,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我县出台了《关于对全县党政群机关及事业单位权力运行重点环节与部位实施监督的办法》,明确监督的重点环节与部位。2009年,我县纪检监察机关直接参与政府采购、经营性土地招拍挂、建设工程招投标项目共44个,节约资金2110万元。五是抓好效能监察,提升工作效能。民生热点难点问题覆盖面广,牵涉部门多,任务艰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顺利实施,必须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善政府服务,提升行政效能。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大效能监察力度,促进机关作风转变,消除各种梗阻现象,切实保证民生工程实施的效率和质量。唯有如此,才能确保政府各项惠民政策落实到位,使广大公民的人身财产权益、社会权益、经济生活权益、救济权益以及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等合法权益得到更切实的尊重和保护。

三、发挥利剑作用,严肃查处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行为 查办案件是惩治腐败、加强监督最有力的手段,也是反腐倡廉取信于民的重要体现。纪检监察机关要通过加大办案工作力度,依纪依法惩治腐败分子,通过惩治,增强预防和教育的说服力和震慑力。当前发生在民生热点难点问题是的违法违纪案件,虽然是少量的,但在群众中造成的影响十分恶劣。要加大对民生政策落实、民生项目建设、民生制度执行等方面群众反映强烈问题的查处力度,严肃查处干扰民生工作、破坏社会和谐稳定的腐败案件;严肃查处利用民生工程建设进行商业贿赂的案件;严肃查处在改善民生工作中,国家公务人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与民争利、损害群众利益的案件;严肃查处损害群众利益问题背后的腐败案件,坚决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和根本利益。

要着力开展专项治理,抓住群众反映强烈和社会关注的突出问题,严肃查处那些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给人民群众带来重大损失、造成严重后果的案件。我县纪检监察机关先后开展对中央、省、市支农惠农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执法检查。开展对“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通村公路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等工作,以及对农村沼气建设补贴、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等惠民政策落实情况的明察暗访,确保了资金落实到位。对扶贫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工程、人畜饮水打井等进行专项督查和检查验收。加强对民政资金特别是救灾资金物资管理使用情况的检查,重点对城乡低保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了监督。2008年,对全县4380名五保对象进行了逐户逐人核查,共清理应核销五保对象528人,追缴违纪资金13万元,查处违纪人员12人;2009年,对民政优抚资金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查出民政优抚违纪资金100万元,涉及违纪人员25人,对5人进行立案调查,移送司法机关5人;2010年上半年,联合民政、审计、财政对全县城乡低保进行了全面清理,共清退低保对象达19.8%。

四、发挥把关作用,努力增强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本领 纪检监察机关要真正适应形势和任务的发展要求,在解决民生热点难点工作中充分发挥作用,关键取决于纪检监察干部队伍的素质。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纪检监察自身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纪检监察干部队伍,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有力保证。

一是要提高政治敏锐力。纪检监察机关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服务民生,就必须坚定政治方向,在事关根本原则的问题上,必须坚持正确立场,旗帜鲜明。要正确认识自身所处的地位,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特别是要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信念,坚定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各项工作信心,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要有较强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

二是提高自我防腐能力。纪检监察机关在履行纪检监察职责的同时,还必须自觉主动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监督,不断提高抵御腐蚀的能力。根除“特权思想”,纪检监察干部要除掉“光环”,真正树立“在我们党内,任何人都没有不受监督的特权”思想;加强内部监督,纪检监察机关要从关心爱护同志出发,加强内部监督,建立健全办案、执法、纠风等工作责任机制和廉洁自律机制,加强内部监督制约;强化纪律观念,处在反腐败斗争第一线的纪检监察干部,如果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就有可能被消极腐朽思想侵蚀,甚至走上违法违纪的道路。因此,必须加强自我约束,增强纪律观念。确保纪检监察干部以更严的纪律意识、更强的法制观念,投身于反腐倡廉建设之中,廉洁高效地做好工作。

三是提高具体业务能力。新形势下的纪检监察机关要服务、保障科学发展,促进民生工作,必须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过硬的业务能力。这不仅要求纪检监察干部掌握好专业知识,掌握市场经济知识、现代科技知识、法律知识和财会审计知识,而且要求纪检监察干部的知识能力结构必须达到具有过硬的办案能力、较强的宏观指导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理论思维能力。

五、发挥服务作用,全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服务保障 纪检监察机关要把维护群众利益作为反腐倡廉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解决群众关心的民生热点难点问题作为我们工作的重点,努力构建一个稳定和谐的政治局面。纪检监察机关要坚持以人为本,多办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实事,努力把群众排忧解难的工作落到实处。目前群众关心的民生热点难点问题正是一大批人民群众的利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首要工作就是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无小事”。纪检监察干部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尤其要深入困难多、群众意见多、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同当地群众干部一道分析矛盾、解决问题,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目前群众关心的民生热点难点问题多在基层,这些热点难点问题往往在过去条条框框下难以解决,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创新方式方法,用新的方法去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和矛盾。具体体现在“四个保障”方面:一是保障民生政策落实。要深入开展“政令保畅”活动,进一步健全惠民政策措施落实的监督检查机制,对各项民生政策进行全面梳理,统计汇总,细化分类,通过定期检查、专项督查、执法监察和专题巡视等形式,重点对各项民生热点难点问题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督促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坚决纠正政策梗阻、政令不畅、弄虚作假、偏亲向友等行为,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以及破坏民生工作、影响社会和谐等问题,要严明政治纪律,严肃追究责任。二是保障民生项目质量。要把加强民生工程廉政建设作为促进民生工作的着力点,强化对民生工程建设的监督管理,把民生工程建设纳入扩大内需专项检查和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中。我们对全县2008年以来立项、将建、在建、竣工的100万元以上政府投资和使用国有资金的民生项目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育文化、医疗卫生项目,要在项目立项、行政审批、招标投标、物资采购、工程质量、安全监管、资金管理使用等方面开展全面排查清查,查投向、查资金、查管理,建立项目台帐,落实领导责任,明确整改时限,跟踪监督问效,切实预防民生工程建设中腐败问题发生,使每项民生工程都成为阳光工程、廉政工程和安全工程。三是保障民生资金安全。我们通过推行电子监管系统、开展专项检查、专项审计、公示公开等有效措施,加强对各类惠民补贴资金、公益事业投入资金、低保社保资金、住房公积金、饮水工程以及扶贫救灾救济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坚决查处贪污侵占、截留挪用、抵扣克扣、铺张浪费等问题,确保民生资金安全。四是保障民生环境和谐。认真履行纠风护民职责,切实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要深入开展专项治理,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开展“行风万人评”和廉政文化“六进”活动。同时,民生热点难点问题的落实情况,逐项研究具体措施和方法。要经常深入基层和有关单位了解工作进展情况,帮助研究解决具体办法。针对解决事件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采取召开协调会、现场办公会等方式,召集有关部门共同研究解决办法。遇到重大疑难问题,及时向党委、政府请示报告,提出意见和建议。要充分发挥纪检监察机关的组织协调作用,组织调动相关部门共同推动工作的开展

第二篇:在解决民政民生热点难点问题中充分发挥纪检监察机关的作用

在解决民政民生热点难点问题中充分发挥纪检监察机关的作用

□王会新

民生问题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首要问题,是古今治国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十七大又进一步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做出了“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大战略决策,把民生保障摆到更加突

出的位置。可见,民生问题已上升到我们党执政理念的高度。当前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民生“热点”、“难点”问题,诸如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这些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都源于社会建设的滞后,如果解决不好,就会影响社会稳定。而民政承担着以困难群众、特殊群体、优抚群体为主体的贫困群众的最基本、最现实、最兜底的民生保障任务,是民生保障的“底线”,是民生建设的基础,高度关注民政民生,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更是纪检监察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本文从民政的视角,结合琼海民政工作实际和个人工作实践,浅谈纪检监察部门应该如何在解决民政民生“热点”、“难点”问题中充分发挥作用问题。

一、畅通群众诉求渠道,积极主动解决民生信访问题

纪检监察信访工作是党和政府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是解决民生“热点”、“难点”问题的重要途径。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推进、改革开放的深入,群众来信来访来电反映的民生热点难点问题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仅我市民政部门受理的涉及民生问题的信访举报60件次。基层纪检监察要重视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认真研究解决民生信访问题,积极解决他们的诉求,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当党的卫士,做群众的贴心人”。

首先,要畅通群众诉求渠道。进一步健全完善市纪委监察信访举报中心、乡镇信访室、村(社区)信息员三级信访网络,专人负责,信访件逐人逐件建立台帐,做到“日清月结”,使领导及时了解社情民意,掌握民生“热点”、“难点”问题。要逐步健全完善领导接访、基层巡回接访、信访对话、信访问题公开答复、吸收群众代表参与信访案件调查等制度,推行领导联系点、网上信访。政风行风热线等举措,并持之以恒,抓出实效。

其次,要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实行领导包片、包案责任制,基层纪检监察干部要积极主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处理和解决民生突出问题。尽量把问题处理在初时、处理在荫芽状态,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不要坐在办公室“守株待兔”。要加强市纪检监察机关、市直属单位纪检委(组)和乡镇协调配合。对涉及各部门各行业的重大民生信访问题,做到全市一盘棋,劲往一处使,真正把问题解决处理到位。

三是要加强对民生“热点”、“难点”问题调查研究和分析。民生问题具有时代特征,不断发展变化转型,是一个动态的问题。基层纪检监察要认真研究分析其变化发展规律,摸清其产生原因、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针对其症结,提出解决方案,采取有效措施处理解决。,在我市第六届村(居)委会换届选举中,我局设立村(居)委会换届选举热线电话和举报箱,受理农村基层干部群众来访、来信、来电咨询380多人次,采取基层巡回接访、信访对话、吸收群众代表参与信访案件调查信访问题公开答复等形式,答复处理信访突出问题120多场次,组织村(居)干部开展“双述”活动204次,全市1300多名党员干部、5000多名群众代表参与测评,提出意见和建议400余条,共解决民生热点、难点问题510余件。由于群众诉求渠道畅通,解决信访问题方法、方式多样,答复处理问题及时,有效地维护了换届期间的社会稳定,保证了我市第六届村(居)换届选举工作任务顺利完成。

二、发挥纪检监察职能作用,加强对民政民生热点难点问题监察

民政工作“情牵万家,事关民生,惠及百姓”,服务对象多,涉及面广,其服务范围涵盖了社会救助服务、社会福利和慈善服务、社会事务服务、救灾救济、优抚安置等。而民政民生问题的关键是“民政对象”的确定和民政专项资金的安排使用,严把“两大关口”是解决民政民生“热点”问题的关键,是基层纪检监察工作的着力点。为此,局纪检组要认真做好如下工作:

(一)加强监督,严把民政对象“准入关”。

1、争取领导支持,全方位介入民政对象的确定工作。即争取镇党委、政府和民政业务部门领导的支持,纪检监察全面介入民政城乡低保、城乡医疗救助、救灾、优抚、农村特困户危房改造、抚恤伤残人员等对象的确定工作,这些民政救助(补助)对象的确定,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要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政府相关政策标准,逐一监督核定民政服务对象的准入关。只有核准对象,才能切实解决“三个群体”(困难群体、特殊群体、优抚群体)最基本、最现实、最具体的民生保障问题,使真正需要救助的对象得到救

助,充分体现党和政府的关怀。

2、对各类补助对象进行动态管理监督。由于各种原因,造成服务对象不符合标准进入或个别对象身份已转换,其他社会人员因各种天灾人祸和意外情况需要进入救助的应及时补充吸纳。因此,对已进入的救助对象应进行动态管理、定期核查,纪检监察介入监督,做到“应退尽退”,确保民政民生政策落到实处。

3、调查研究,了解实情。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加上多数民政对象由村(居)委会决定,部分对象不符合标准,导致群众反映不公正。为此,纪检监察人员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的呼声,并进行调查核实。如属实,应向有关领导汇报并妥善处理,该享受的确保享受,不符合条件的坚决取消,保证公平、公正。

(二)加强监督,严把工作人员操作规范。

严把对象进入关是治标,严把执行人员操作规范是治本,只有标本兼治,实行双向监督,才能确保对象准确,使民生工程真正体现民意。

1、监督是否按政策和程序操作。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城乡医疗救助、特困户建房、救灾救济、优抚安置、孤儿救助等所有民政对象的确是否按政策和程序操作,是否采用了评议制,通过三榜公示,操作过程是否正常是否公开、公平、公正,资金发放是否通过“一卡通”等,都是基层纪检监察机关发挥作用的着力点,只有执行政策,程序规范,又公开、公平、公正,才能确保民政对象符合标准,否则,就会出现问题。为此,纪检监察机关要介入监督,定期或不定期抽查,确保操作人员执行规范,达到“应保尽保”的要求。

2、监督是否暗箱操作。实行民政对象三级审批,所有的民政对象首先由村(居)委会确定,而确定人主要是村支部书记和村(居)委会主任。据了解,民政对象的确多数是准确的,但也不排除在民政对象确定中有优亲厚友、讲人情、靠关系,或暗箱操作,利用权力谋取私利的,造成该享受的没享受,不该享受的而享受,引起民愤,群众呼声高,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为此,基层纪检监察机关要充分发挥监督职能作用,经调查核实,应追究当事人的相关责任。

(三)、开展民政专项资金监督检查。

纪检干部要认真学习了解《民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明确监督检查的重点内容,民政资金、项目分配和审批是否科学、合理,理由和依据是否充分,是否经过集体讨论决定,分配方案和审批流程是否按要求运行,程序是否到位;资金和项目实施监管制度是否健全,落实是否到位;财经纪律、廉政规定是否落实,资金拨付发放手续是否规范、完备,帐款、帐表、帐册、帐卡、帐物是否相符;查资金拨付落实是否及时、足额发放。主要抓三个方面:

1、开展民政专项资金的执法监察。每年选择二至三类民政资金列入执法监察项目,由纪检监察部门牵头,组织财政、审计、民政等部门参加,对上民政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执法监察,对违规违纪问题和存在不足提出执法监察建议书,责令相关部门限期处理和纠正。

2、开展专项治理,有重点地纠正和解决问题。扎实开展民生领域民政突出问题的专项治理,做到组织领导、工作责任、实施方案三落实,工作程序到位,解决和纠正问题到位,切实把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解决好,促进民政资金操作制度化、程序化,管理规范化,结果公开化。

3、开展民政内部审计。协调财政、审计部门每年对市局、镇政府开展一次民政财务审计。对民生工程建设项目开展跟踪审计。

(四)加强对民生工程重点项目的监督。

近几年,我市民政民生工程重点项目主要有:农村敬老院建设项目、社区服务设施建设项目、儿童福利设施建设项目、农村特困户危房改造工程项目等,其中一部分属中央扩大内需投资项目,纪检监察部门要把加强民生工程廉政建设作为解决民生热点、难点问题的着力点,深入推进“促廉从政工程”,把民生工程建成“民意工程”。一是要加强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的廉政教育,使其严格遵守《廉政准则》,建廉洁工程,做廉洁干部。二是健全完善民生工程建设监督制度。协调有关部门健全完善民生工程建设项目决策、行政审批、指标投放、物资材料采购、工程质量安全监管,资金管理使用等工作制度,有效预防民生工程建设中的腐败问题的发生。三是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督检查。认真落实《关于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意见》,把民生工程项目作为招投标监督的重点对象,将资格预审、评标和中标后合同履行作为监督执法重点环节,建立民生工程项目惩戒办法,健全工程招标投标行政监督机制。在民生工程实施后,及时向社会和群众通报,让群众监督,确保民生工程实施顺利开展。

三、加大案件查办力度,严肃查处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行为

查办案件是惩治腐败,加强监督最有力的手段,也是反腐倡廉取信于民的重要体现。纪检监察机关,要充分发挥查办案件的治本功能,加大办案工作力度,依法惩治腐败分子,通过惩治,增强预防和教育的说服力。

民政系统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大对民生政策落实、民生项目建设。民生制度执行等方面群众反映强烈问题的查处力度,严肃查办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中,国家公务人员滥用职权、贪污受贿、腐化堕落、失职渎职案件,严肃惩处利用人事权、行政执法权、行政审批权谋处非法利益的行为,群众的合法权益和根本利益。严肃查处损害群众利益问题背后的腐败案件,坚决推进开展专项治理,抓住群众反映强烈和社会关注的突出问题,畅通群众参与反腐倡廉建设渠道,对贪污、挤占、挪用救灾救济、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捐赠、城乡医疗救助、农村危房改造、福利彩票公益金等专项资金方面的案件,加大查办力度。,配合海南省审计厅审计组,对来优抚资金使用管理情况进行审计,查处了贪污优抚资金工作人员1名,贪污金额6700多元;,我局紧密配合检察机关,查处了利用工作之便,在参与审核部分参战军队退役人员工作中进行受贿工作的人员1名,受贿金额29800多元;配合检察机关查处了诈骗贪、污城乡医疗救助资金工作人员1名,贪污金额13笔共计5.1万元。6月,由我局牵头,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组成联合检查组,开展社会救助、优抚政策落实和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专项执法监察,下半年,配合省、市监察审计、财政等部门开展对抗洪救灾专项资金进行审计,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了民政专项资金的管理。

第三篇:在解决突出问题中建强党支部

党支部是党的最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要从强化政治功能、突出服务功能、整顿后进党支部等方面入手加强党支部建设,推动解决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强化熔炉作用,重点解决党员理想信念动摇问题。好铁百炼方能成钢,党员同样离不开党支部大熔炉的锤炼锻造。针对少数党员信仰缺失、精神空虚、价值取向物化等问题,在支部生活中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解决好思想“总开关”问题。要组织党员认真学习党章党规,深入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帮助党员站稳政治立场、保持政治定力,坚定共产党人的信仰追求,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通过内容丰富、行之有效的教育引导,帮助党员彻底除掉头脑中的“病灶”,补足精神之“钙”,成为党的事业的忠诚拥护者和坚强捍卫者。

强化堡垒作用,重点解决党员党的意识淡化问题。当前,少数党员对应承担的责任义务认知不清,组织生活参加不经常,组织观念和纪律意识弱化。加强支部建设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剂有效良方。要推动党支部规范化建设,通过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基本制度,进一步

秀“第一书记”、党员领导干部定期联系、加大投入等措施,抓好后进党支部的整顿和转化,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狠抓纪律建设,引导党员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按党的纪律规矩办事、按组织程序办事、按规章制度办事。

强化阵地作用,重点解决党员宗旨观念淡薄问题。针对少数党员出现的服务意识薄弱、漠视群众疾苦、忽视群众利益等问题,党支部要强化政治功能,发挥思想教育主阵地作用,组织党员练好服务群众这个基本功。要突出服务功能,找准联系服务群众的着力点,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现实的问题,落实好党员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制度,组织党员经常深入基层、了解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心声。

强化引领作用,重点解决党员发展劲头不足问题。对那些庸政怕事不敢为、懒政怠政不想为、工作推诿不履责的党员,要及时咬耳扯袖提醒、郑重警示告诫,教育引导党员增强责任意识,立足岗位尽职尽责,攻坚克难主动作为。要围绕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等方面内容,抓好理论和专业化能力培训,进一步提高党员推动和引领振兴发展的能力水平,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干事创业有热情、破解难题有本领、引领发展有成效的开路者和实干家。

第四篇:构造法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应用

构造法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应用

1220510062吕彬

摘 要:构造是在数学的学习里是最重要的思想方法之一,它能够简化其运算量,探求最优解法,充分发挥创造性,加强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间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本文主要探讨构造法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基本思想和策略,并且以具体实例探讨构造法在数学解题中的应用,目的是为解决数学问题的学习和研究提供相应参考。

关键词:构造法;模型;数学问题;

构造思想,简而言之就是指在对问题进行仔细的分析、对其实质进行了解深刻的基础之上,借助逻辑思维推理或长期经验的积累,充分发挥较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把原有问题从原来的模式中转化为更具反映其本质特征的新模式的思想方法。

构造法就是构造出运用定理或公式的条件,或者对于所解决的题目赋予几何上的意义,构造是数学运用的基本思想方法。通过认真仔细的观察,将进一步深入的思考,构造解题的模型,因而使问题得到了相应解决。构造的内涵非常丰富,没有完完全全的固定模式套用。它是以现实问题的特殊性和广泛抽象的普遍性为基础。针对具体的数学问题特点进而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法。在做题时,要擅于将形与数相结合,将式子与函数、图形、方程等建立相关联系,构造出一个新问题形式,架起一个连接结论和条件的桥梁,如函数、图形、模型、方程等,在几种形式之中找出对应关系。进而能把问题给以解决。利用构造法解题,可以使三角、几何、代数等各种知识相互渗透,有利于提高学生基础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加强学生解决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大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很多数学问题用构造法来解决,可以获出简捷、新颖、独特的方法。

构造法有许多种,其中重要的有构造图形法、构造数列法、构造方程法、构造方程法、构造反例法等,本文主要通过举例来说明构造法在数学解题中的应用。

1、在不等式证明中的应用

在初等数学中不等式的证明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证明不等式有很多方法, 比如大家都知晓的分析法、综合法、反证法、比较法、参量法、数学归纳法、放缩法、微分法等,在解决不等式证明中, 图解法和换元法是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换元,可以将复杂不等式转化成简单不等式,通过构造函数,将不等式的条件化归为形象、直观的关系。在这,我来谈谈在不等式证明中构造法的应用。构造法是根据不等式的条件,构造满足题目条件的函数、图像、方程等,以这些方程、函数为桥梁,从而达到证明的目的。

下面我们来看看具体实例的问题:

1、已知:0d

c,n0,求证: 11nn (1c)(1d)nncd

1,对于任意xx0,因为 21xn证明:令f(x)(1x)n

2)[f(x11nn][f(x)](1x)(1x)0,121nnx2x

1nnxx11所以f(x)f(x)n2nn10 21nx1x2x1x

2所以f(x)在[0,]上单调增加,由0dc 知f(c)f(d),即11nn,证毕。(1c)(1d)nncd

从此题可充分看出构造法的巧妙运用,大大帮助我们解题的效率,使题目变得简洁明了,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不等式的解法。

2、在数列问题中的应用

在解决一些自然数N或与不等式有关的题目时,根据问题所出的结论及条件的结构,一般情况可通过设想、转换等手段构造出一个与问题有关的数列,然而对解题有很大的帮助。构造法在数列中一般有三种:

1、由已知条件直接构造一个或者几个式子,再根据这些式子的相互结合、变化来解决问题;

2、把题目中给出式子变形,构造出新的式子来解题。

3、由问题的已知式子,重新构造出另一个式子,把两个式子建立关系相加、减、乘、除或者其他结合方式来解答问题;

2、在数列{bn}中,b18,b22且满足bn24bn13bn0,求数列{bn}的通项公式。

分析:放眼看本题无从下手,但是要是有心人仔细观察会发现题目中给出的条件经过变形构造出另外一个式子后,本题就会迎刃而解。

解:由bn

2bn24bn13bn0经过变形后构造出: bn13(bn1bn),又b2b16

所以数列{bn1bn}是以6为首项,3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则bn1bn63n1,即bnbn163n2(n2)

再利用构造法会得出:

bn(bnbn1)(bn1bn2)...(b2b1)b1(6)(3n11)8113n 3

1本题是类型二的典型题目,通过给出条件进行变形转换构造出另一个式子,进而解题由复杂变简单。构造法在高等数学里是重点、难点,在数列里更是难点、重点,因此掌握好构造法对于解决数列的问题有很大帮助。

3、构造反例的应用

为了否定一个命题, 构造反例是经常用的方法。反例是指用来说明某个命题不成立的例子,它与论证是相反相成的两种逻辑方法,论证是用已知为真的判断确定另一个判断的真实性,反例是用已知为真的事实去揭露另一个判断的虚假性。

下面我们通过几个例子来具体谈谈构造反例的应用:

1、命题“若x,y为无理数,则x也为无理数”是否成立?

思考分析:此题假如从正面来回答是有很大的难度的,因此我们要利用构造反例法,构造出一个反例来进行证明。如下:

(1(2y

xy 为无理数,则取xy

xyy2仍为反例。同学们往往认为x,y是无理数,然而x一定是无理数,然而这个观念是错误的,从上

面可以看出x

y是无论它是无理数还是有理数,都对这个命题提供了一个反例,避免了从正面来证明此命题。

4、构造法在方程问题上的应用

日常生活中,我们在做数学题中会遇到许多方程问题,还有许多问题可以转化成方程问题进行解答,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构造出一些方程去解题。遇到需要构造方程的题目时,首先要把面对的问题转变为方程问题去对待,构造出方程后要讨论其性质特点,推出相关结论,最后将推出的方程或方程组结论带回原题中。

在运用方程的观点来解决数学问题时应该注意到:

(1)有时公式可以当做为等量关系或者方程。于是,求值问题可以看作是解方程,恒等式证明可以看作方程变形;

(2)函数有很多性质都能归结成为方程问题的研究;

(3)不等式的求解和证明和方程有关。

2、已知实数x,y,z满足xyz5,xyxzyz3,求z的最大值。

思考分析:对于题目中有两数积以及两数和的问题,我们可以考虑构造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出来,然后借助判别式“0”来求最值。

解:因为xy5z,xy3z(xy)3z(5z)z25z3,是关于t的一元二次方程t2构造出x,y

实根,(5z)tz25z30的两个

由“(5z)

从而解得124(z25z3)0”可知(3z13)(z1)0,13131,当xy时,z适合题意,333z13z的最大值是

3用方程解决数学题是很简便的一种方法, 对于较为复杂的数学问题则要求根据题目需要去设计方程。方程与函数等许多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可根据问题中的结构特点和数量关系, 构造出新的方程,从而使复杂的问题得到解决。构造方程法应用较广, 如求值、证明计算等问题都可以运用方程来解决,掌握这部分知识很重要。

5、构造法在几何图形中的应用

在几何问题中, 我们往往会遇到求夹角的最小(大)值和求线段的最短(长)距离等问题, 如果仅仅从几何方面去思考, 往往使问题难以解决, 倘若能够灵活地运用构造法, 问 题则会趋于简单。

数与形是数学研究中两个不同的侧面,但是这两个侧面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有一些数学问题,如果给问题中的代数关系赋予几何意义,那么往往就能借助直观形象对问题作出透彻的分析,从而探讨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如果问题条件中的数量关系有明显的或隐含的几何意义与背景,或能以某种方式与几何图形建立起联系,则可考虑通过构造几何图形将题设中的数量关系直接在图形中得以实现,然后,借助于图形的性质在所构造的图形中寻求问题的结论. 构造的图形,最好是简单而又熟悉其性质的图形. 这些几何图形包括平面几何图形、立体几何图形及通过建立坐标系得到的解析几何图形.

华罗庚曾说过“数离开形少直观,形离开数难入微”,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可沟通代数与几何的关系,使得难题巧解。所谓构造图形指的是如果问题条件中的数量关系有明显的几何意义或以某种方式可与几何图形建立联系,则可通过几何作图构造图形,将题设条件及其数量关系直接在图形中得到实现,然后在构造的图形中寻求原问题的结论。

例1 对于正数y,z,x,证明

思考分析:三个正数y,z,x

解:构造的三角形图如右图1,AC2z2y22zycos1200y2z2AB2z2x22zxcos1200x2z2xzBCyx2yxcos120xy

根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得:AB

222022AC 得证

本例构造的图形直观的反映图形的性质,从而使问题得解

结束语

通过以上几个例子,我们可以发现,构造法在解题过程中有着意想不到的功效,问题很快便可解决。构造法解题重在“构造”。构造法在数学解题中有很多的应用,是数学思想方法中很重要的一种。

参考文献

第五篇:非正式制度在解决农村土地纠纷问题中的应用

非正式制度在解决农村土地纠纷问题中的应用

摘 要:农村存在着大量的土地纠纷的问题。土地对农民来说既是必要的生产资料,也是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土地的纠纷也自然是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但是,我们应当看到,现实生活中,农村土地纠纷的问题比较复杂。有农民和农民之间的土地纠纷,有农民和村集体等组织之间的土地纠纷,也有集体组织与国家之间的土地纠纷。尤其是国家政策的变动后,实行包产到户,农民土地纠纷就更为普遍,加之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之间的土地纠纷又呈现出不同的现状。而解决这些纠纷需要制度。制度根据存在的形式可以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在农村这个熟人社会中有时并不适用,农村土地纠纷问题的解决更多的要靠人情关系来实现。土地纠纷的解决也就与非正式制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关键词:土地纠纷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

一农村土地纠纷的概述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社会生产比不可少的物质条件,也是构成农村生产关系中最有决定意义的客体。

所谓土地纠纷,是指当事人因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以及其他有关土地的权利归属问题发生的争议。具体而言,就是两个以上单位或个人同时对未经确权的同一块农村土地各据理由主张权属,根据各方理由难以解决的土地权属矛盾。

根据争议的内容不同,可以分为三类:土地确权纠纷。此类纠纷是指因不同主体间就土地所有权或土地使用权的归属或界线等问题产生异议而引发的争议纠纷。土地侵权纠纷。此类纠纷是指因对他人已依法取得的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构成侵害,侵权人与被侵权人之间引发的争议纠纷。土地行政争议。此类纠纷是指因相对人对土地行政主管机关或人民政府作出的土地行政处罚等具体行政行为不服而引起的争议纠纷。

农村土地纠纷有诸多特点。纠纷情况复杂。农村土地纠纷一般不仅仅是土地的问题,通常还包含着许多其他的因素在里面。纠纷产生的年代久远。不少农村土地纠纷是土地改革时期遗留下来的问题。问题查证难度大。由于时间久远等因素,事实难以查清。纠纷与国家政策关联性强。我国许多的农村土地纠纷都产生于国家土地政策的变动。土地改革、集体化、人民公社会运动等政策的变动,产生了很多土地纠纷,而且遗留至今。

引起土地纠纷的原因比较复杂。包括相邻单位或者个人之间权属界线不清,实地面积与批准面积不一致,用地手续不完备,有关补偿、安置措施未落实,国家政策变动,其他历史原因遗留问题等。

二非正式制度及其运用

非正式制度是是相对于正式制度而言,它指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习惯习俗、伦理道德、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及意识形态等对人们行为产生非正式约束的规则,是属于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在非正式制度中,意识形态处于核心地位,它不仅可以蕴涵价值观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性,而且还可以在形式上构成某种正式制度安排的“先验”模式,甚至有可能取得优势地位或以“指导思想”的形式构成正式制度安排的“理论基础”和最高准则。

非正式制度具有自发性、广泛性、持续性、非强制性等特点。所谓自发性,是指非正式制度安排主要是由文化遗传和生活习惯累积而成的,并非理性设计,人们遵循某种非正式制度安排常常是出于习惯而非理性的计算。广泛性是指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调节人们行为的大部分空间,其作用范围远远超过正式制度安排。持续性是指一种非正式制度一旦形成就将会长期延续,其变迁是缓慢渐进的,在变迁中先前非正式制度的许多因素经常会在新规则中“遗传”下来。非强制性是指它不像正式制度那样必须遵守,并有一套强制性的实施机制,而主要是靠主体内在的自觉或良心来维持的。

非正式制度在农村土地纠纷中广泛使用的原因及其优势:

1、正式制度在解决农村土地纠纷中的局限性,需要非正式制度来补充。

所谓正式制度,是指人们有意识建立起来的并以正式形式加以确定的各种制度安排,包括国家法律、政府政策条例等,以及由这些规则构成的一种等级结构,从宪法到成文法,再到特殊的细则及政府的规章制度。在研究农村土地纠纷的问题上,我们所说的正式制度主要是指国家的土地制度和土地纠纷解决机制,以及与之有关的法律法规。(下同)

不可否认正式制度在解决纠纷中起着基础地位的作用。它在整体上维持了社会秩序的稳定,为土地纠纷解决提供了大的方向和政策,起着一种导向性作用。正式制度在规范社会秩序中,首先从源头上减少了纠纷的发生,其次,在一些重大的土地纠纷中起着相当关键的作用。但正式制度在解决农村土地纠纷中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一方面是制度的设置上。

正式的制度的概括性与地区特点不符。国家制定的正式制度是国家根据国家总体情况来制定的,但固定的规范容易产生刻板、僵化的倾向,不易随时代的发展而及时变迁,而农村土地纠纷都带有明显的地方特色,每一个地区的土地纠纷的表现形式、纠纷内容、适合的解决机制都有所不同。从这点上讲,国家大的制度、规定在地方有很多不适应。

正式制度的阶段性与土地纠纷的遗留性之间的冲突。从时间上看,正式制度一般在一个时间段内具有稳定性,但是我们不可忽视它的变化性,新中国成立60年来,国家有关土地方面的制度就作了几次大的调整,包括1953年完成的土地改革,70年代后期的集体化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改革开放以来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各种农业生产责任制。有关农村土地方面的法律,大多是90年代才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86年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实施条例》1991年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2002年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1985年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1994年出台)。用现行的法律制度评价历史问题必然会有很多不足之处。另外,现行的有关农村土地方面的法律法规大多是90年代制定的,而现在的土地纠纷又呈现出许多新的状况,比如说城市扩大,政府征用城市郊区的土地,房地产事业的迅速发展,农村劳动力结构的变化等等,使土地纠纷变得更加复杂化。这就使得解决机制与纠纷出现脱节的现象。

另一方面是制度的运用上。

国家层面的制度本身与地方实际情况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其起到的作用大多数时候只是一个指导性作用,对解决农村土地纠纷来说意义不是很大。地方的规章制度在运用的时候也会遇到一些问题。在土地纠纷中,很大一部分是农民与政府之间的纠纷(因征地而引起的纠纷比较多)。政府作为制度的建立者,在纠纷中又作为一方利益主体,就很难保证正式制度的运用时确实公正合法。同时,应该注意到的是,即使政府正确运用正式制度解决农村土地纠纷,其公信力本来就受质疑,在这种情况下去解决问题很难达成一致,即使达成一致,农民也或多或少对处理结果抱着质疑。

2、农村土地纠纷的特点需要非正式制度的调整。

要选择农村土地纠纷的解决方式,我们就不得不先分析农村的特点及农村土地纠纷的特点。虽然国家一直在倡导依法治国,倡导用法制来规范社会。但是我们的现实社会,尤其是农村,人们还生活在世俗社会当中。人们还是按照传统的习惯说话办事。对大多数人来说,其对法律的了解是刑法中的几种重要犯罪,及自己的行动不违反刑法就行了。很少有人在日常生活中去评价自己的行为是否合法,是否违反了某某法律的规定。而且,我们仔细调查就会发现,一般民众所了解什么行为违反刑法也只是根据一般的传统,没有谁专门从刑法法典中去学习。人民在遇到纠纷时,一般是从传统习惯以及地方的普遍价值观去寻找解决方案,除非万般无奈,很少有人会思考用法律来解决问题。即使当事人想用法律解决问题,他也会遇到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自己对法律不了解。要是找懂法的人帮忙的话,花费的代价比较高。因此在农村发生农民之间的土地纠纷,人们一般会选择从协商和调节开始,而更普遍的是找当地的村干部进行调解。村干部在调解时综合考虑当地的习俗,争议双方的利益、力量对比,以及其他与争议相关的实际情况。这种解决方式本身就是非正式制度的运用。

3、解决纠纷的成本要求非正式制度的广泛存在。

我们在考虑运用制度的选取时,还要注意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使用该制度的成本。正式制度的运用,需要有一个执行机构,需要按照较为严格的程序,同时还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对一般比较小的土地纠纷,或者纠纷所涉及的利益关系不是很大时,运用正式制度的花费可能会比争议所涉及的价值更大。而非正式制度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非正式制度在解决纠纷时的效力比较高,其所需要的成本也相对比较低。对农民之间的土地纠纷来说,一包烟或者一顿饭就解决问题了。

运用非正式制度解决农村土地纠纷,其考虑的因素比正式制度要广。正式制度是正式的条文及其相应的结构组成,其伸缩性比较小。而非正式制度要考虑纠纷双方的利益均衡,纠纷双方可接受程度,纠纷双方关系的维系等等。

另外,非正式制度的运用具有较强的地区适应性。在我国,农村土地现状差异很大,土地纠纷的种类、复杂程度也相应的有很大的差别。在东部地区,由于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大量的农民失去了土地。沿海地区一般人均耕地不足0.7亩,据在沿海12个省、市、区的调查,仅2000~2001年共征地246.9万亩,其中耕地171.4万亩,失地农民236万人,大体上每征用一亩土地就会造成1.4人失去土地。而土地利用价值相对较低的西部山区、高原地带,土地纠纷争议不是很大,多是农民之间的土地纠纷。而对于草原地区,土地纠纷则主要体现在土地制度的变化造成大量农民失去原有土地而引起的纠纷。从这些状况我们可以看出,这些纠纷的产生,是历史传统的土地格局受到现实因素的冲击,导致双方利益严重冲突。如果仅仅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办理,很多农民的利益得不到满足,征地的补偿达不到农民可接受的程度,这样的结果是产生了大量上访的群众。怎样处理这类问题,关键是看选取的解决措施是否符合当地的实际。其实农民并非守着土地不放,不放的原因是因为没有从土地中得到应得的利益。在很多城市边缘的农村地区,农民其实是很想土地被征用开发的。因为他们的生活面貌会因此而改变,只要给的补偿不至于低到他们不可接受的程度就行。这就需要我们考虑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结合运用。

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相结合是指在国家政策法律的大体背景下,充分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遵从原有习惯,打破一层不变的政策、法律规定,寻找适合当地发展的解决模式。这种结合运用以保护农民利益为核心,为农民找到可以持续发展的路径。

非正式制度在解决农村土地纠纷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它也有自身的缺陷,也有无法克服的弱点。当农村土地纠纷上升到集体与国家之间的纠纷时,单纯的靠非正式制度是不能解决的。在这种纠纷当中,没有一个非正式制度的代表能够维持其起作用的权威了。这一点跟非正式制度非强制性的特点密切相关。这种纠纷,必然会运用正式制度,只是非正式制度会影响正式制度的运用程度。

非正式制度在农村土地纠纷中的解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正式制度的重要补充。从适用的有效性角度看,非正式制度在农村地区发挥着比正式制度更为便捷和广泛的作用,与正式制度一起构成了农村土地纠纷的整体解决机制。

下载在解决民生热点、难点问题中充分发挥纪检监察机关作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解决民生热点、难点问题中充分发挥纪检监察机关作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