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脱贫攻坚战中发挥好纪检监察机关的“前哨”作用
在脱贫攻坚战中发挥好纪检监察机关的“前哨”作用
在脱贫攻坚战中发挥好纪检监察机关的“前哨”作用
根据市纪委监察局的统一安排,丽江市纪委监察局派出的8个纪工委监察分局于7月13日至25日,对市直部门开展了扶贫攻坚战责任落实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市直各部门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高度重视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工作,把做好挂钩联系工作作为落实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工作的载体。本着务实发展,立足当前,放眼长远的思路,扎实开展“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活动,积极探索建立党员干部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长效机制,对于关乎群众生产生活急需,有利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性项目给予大力支持,各部门加强协调,争取社会各方资源,尽最大努力,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得到了群众的充分肯定,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和谐稳定。
一、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领导重视,精心组织。市直各部门领导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并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一是建立机构。成立了 “挂包帮、转走访”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了专门的办公室,明确了分管领导、联络员、确保扶贫攻坚工作有人管、有人抓。二是制定方案。各部门根据省、市有关要求,结合实际,研究制定了《扶贫攻坚“挂包帮、转走访”工作方案》,对扶贫攻坚“挂包帮、转走访”的总体目标、人员安排、时间安排、组织实施、检查考评、工作纪律等方面作出了具体安排部署。三是专题研究。在深入开展首轮遍访、与县乡村干部和群众沟通交流的基础上,先后召开多次专题会议,研究和解决帮扶项目和资金问题,千方百计为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出主意、想办法,做到了开好局、起好步,动真情、扶真贫。四是落实帮扶责任。在认真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推动帮扶责任落到实处。在面对面了解的基础上,帮扶干部均认真填写了《丽江市遍访贫困村访谈问卷》《丽江市遍访贫困户访谈问卷(问卷一)》和《丽江市扶贫攻坚“挂包帮”“转走访”结对帮扶联系卡》详细做好了走访记录,全面掌握结对帮扶户的贫困状况,准确掌握导致贫困的原因和实际需要,研究制定到村到户帮扶措施和方案,并积极宣传各级支农惠农和扶贫开发政策,引导贫困群众转变观念,摆脱意识贫困和思路贫困,克服“等靠要”思想,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二)深入调研、掌握实情。一是扎实开展调研。深入到结对帮扶的县、乡、村干部进行联系对接,初步了解掌握基本的乡情、村情、组情、户情,共同商议确定结对帮扶的贫困对象,明确了帮扶任务。实地察看乡村道路建设情况和农业产业发展情况,走访听取扶贫攻坚工作汇报,并与县、乡、村干部进行了座谈交流,面对面与贫困户拉家常、听呼声,进一步了解掌握基本情况。二是选派精兵强将。各部门选派能力强、作风硬、熟悉农村基层群众工作的干部组成扶贫驻村工作队。各部门领导定期听取扶贫工作队员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工作情况汇报,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向扶贫工作队员了解询问有关情况,及时为扶贫工作队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通过扶贫工作队认真细致、全面深入的工作以及所提出的意见建议,为各部门制定精准扶贫计划和措施奠定了基础。三是认真分析致贫原因。在深入调研,多次走访基础上,认真分析研究了交通不畅,信息闭塞;气候多变,高寒冷凉,自然灾害频繁;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造血能力差,农民收入低等五个方面的主要致贫原因,为因地制宜、精准扶贫奠定了基础。
(三)积极行动、狠抓落实。一是主要领导带头深入村组,了解村情民意,真心帮扶贫困户。实地察看道路建设情况和农业产业发展情况,走访听取扶贫攻坚工作汇报,对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情况;二是分批完成首轮遍访工作。研究制定到村到户帮扶措施和方案,并积极宣传各级支农惠农和扶贫开发政策,引导贫困群众转变观念,摆脱意识贫困和思路贫困,克服“等靠要”思想,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三是认真开展“挂包帮”“转走访”回头看。根据扶贫工作队进村入户走访记录和了解的实情,进一步细化完善建档立卡资料,认真对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进行甄别,全面核实扶贫对象的信息数据,完善精准扶贫信息管理,为精准扶贫提供第一手数据,并确保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人,每名干部职工都与贫困户对上号、挂上钩、结上对。四是认真做好“挂包帮”“转走访”回访工作。采取“支部+工作队员”的方式,在不影响基层和本单位工作的基础上,有计划、分批次、有重点地组织干部职工进村入户与回访对象面对面进行交流和座谈,贫困群众和干部共商帮扶措施、共谋脱贫思路,进一步核实掌握挂包村、干部职工帮扶对象的脱贫进程,切实帮助挂包村、挂包户急需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四)健全机制、有序推进。一是建立挂联新机制。结合此次扶贫攻坚的挂钩点,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多点合一”挂联新机制,及时对党建联系点、新农村建设驻村帮扶、干部直接联系群众(“三联双帮”)。二是建立帮扶干部管理机制。认真落实《丽江市干部扶贫工作实绩考核办法》,进一步细化分解了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帮扶干部的工作内容和要求,建立了走访贫困村、贫困户常态化工作机制。三是健全保障机制。建立健全了定期专题研究扶贫攻坚会议、督促检查、年度考核等制度,确保“挂包帮、转走访”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
(五)因地制宜、精准帮扶。紧紧围绕省委、市委制定的推动产业扶持、安居建设、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能力素质提升、金融支持的“六个到村到户”和扶持生产发展、素质提升就业、移民搬迁安置、低保政策兜底、医疗救助扶持“五个一批”的扶贫攻坚总体要求,在认真开展“转走访”和驻村工作队实地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了“挂包帮”工作2015年、2016年帮扶计划和五年规划,为确保挂包到2020年实现脱贫、摘帽、增收的3个主要目标提供了保障。市纪委共筹措投入扶贫资金200.15万元;市委政法委督促有关部门完成了1380万元的柏油路建设,协调资金708万元通村道路建设资金,争取100万元的直过民族示范村建设资金,投资150万元进行道路硬化,投资130万元实施美丽宜居小村建设。目前,已协调到位资金1000余万元;市财政局投入265万元,正在协调落实200万元的美丽乡村建设资金;市农业局积极筹措资金以产业扶持为主,发挥农业技术指导优势精准帮扶,投入55万元发展脱毒马铃薯原种等种子及农机具扶持。
1.积极帮扶安居工程建设。为了更好的实施精准扶贫,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激发扶贫挂钩户脱贫的决心,市纪委2016年3月将贫困户安居工程建设补助由原来的每户0.5万元提高至每户1万元,并将追加的3.5万元资金下发到了贫困户手中,累计补助金额10万元。
2.加大投入改善当地交通条件:为有效解决当地群众出行难、增收难等问题,市纪委投入22万元实施了维新村1组村内道路硬化工程,市委政法委督促、协调、争取了近2000万元资金解决出行难问题,市财政局,移民局积极筹措资金建设通村通组道路,极大方便了当地群众的日常出行和农产品运输,带动了道路沿线运输、烤烟、魔芋、马铃薯、冬早豌豆等特色产业发展。
3.多措并举支持公益性项目建设:市纪委投入6.2万元在维新小学校门前至维新村委会道路沿线安装10盏太阳能路灯,方便孩子上下学和群众通行。针对通达乡农资交易市场建设项目资金不足的问题,在投资50万元的基础上,并分别向省商务厅和华坪县公安局协调争取建设资金各30万元,帮助通达乡加快推进农资交易市场项目建设,为增强当地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搭建了平台。通过向市卫计委协调资金10万元,帮助通达乡卫生院解决电脑、病床、药品柜、消毒柜等日常办公设配和医疗设备不足的问题。目前,正在同市水务局拟定维新村1组、2组人畜饮水工程实施方案。
4.注重能力素质提升:针对特色产业发展,积极争取有关单位的支持,帮助推进 “农家书屋”建设,为当地群众提供养蜂、花椒和核桃种植等方面的书籍,并邀请市、县农业专家、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为当地群众开展技术培训。
(六)加强督查、发挥纪检监察机关的“前哨“作用,确保实效。为确保扶贫攻坚相关政策落实到位、资金使用高效安全、项目实施顺利、党员干部务实清廉,推动市委、市政府扶贫攻坚工作安排部署全面落实,市纪委监察局先后牵头制定了《关于开展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责任落实纪律检查的工作方案》《关于开展扶贫开发攻坚战责任落实纪律检查的工作方案》《丽江市脱贫攻坚七条纪律要求》,要求全市纪检监察机关通过日常监督、明察暗访、集中检查、专项督办等多种方式开展监督检查,切实督促整改存在问题,严肃查处违纪违规行为,为推进我市扶贫攻坚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纪律保障。同时,会同市财政局、市审计局、市扶贫办研究制定了《关于扶贫攻坚“挂包帮”“转走访”资金或物品筹集管理使用办法》。
二、存在困难和问题及意见建议
(一)帮扶村组自然条件较差,基础设施滞后。一方面由于帮扶对象地处高寒山区,气候多变,霜冻、雪灾、冰雹、大风等灾害频发,每年均有农作物不同程度受灾,严重影响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帮扶对象大多数村组远离县城、乡政府所在地,多居住于高山谷地,群众居住分散,交通不畅,信息闭塞,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滞后,扶贫攻坚难度大。
(二)群众思想观念陈旧,致富意识不强。当地群众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且经济结构较为单一,生产经营能力不强,缺乏致富能力和发展门路,抵御风险和自我发展能力脆弱,持续增收能力不强。同时,贫困户不同程度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即使有相关政策扶持,也不愿做长远规划和打算,习惯满足于现状,群众工作难度较大。在帮扶对象中,有一部分是由于教育、残疾、疾病、年老体弱无劳动能力而致贫的,尤其是对于因病致贫和无劳动力等问题,难以采取有效措施帮扶,脱贫难度大。
(三)扶贫资金注入悬殊,致使脱贫效果差距较大。挂钩联系部门的争取和协调资源有差别,致使扶贫注入资金悬殊,有资源的部门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有保障,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生产生活条件,而有些部门心有余而力不足,在短时间内脱贫效果差距较大。
(四)意见及建议
1.各部门帮扶资金的筹措要符合财经纪律,避免因帮扶而违反财经纪律;
2.干部个人帮扶资金建议集中使用到产业发展或基础设施建设上,由“输血”式帮扶向“造血”式帮扶的转变;
3.各部门的帮扶立足于本部门的业务特点,发挥部门特长进行帮扶,如农业部门以种子、技术指导、农机具的投入方式帮扶;
4.在帮扶工作中,要防止形式主义,发挥真帮、真扶的作用。(郭顺英)
第二篇:论如何发挥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作用
论如何发挥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作用
纪检监察机关最主要的任务就是监督保证党规党法的执行,维护党的章程和其他党内法规,协助党的委员会加强党风建设,检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的执行,以及对行政机关人员实施监察。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需要,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深入发展,就必须加强党的纪检监察
工作,保证其监督任务的顺利完成。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所作的报告中强调监督作用时指出,反腐败要“坚持标本兼治,教育是基础,法制是保证,监督是关键。”这为切实抓好监督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纪检监察机关在为党的中心工作提供有效服务的过程中,应该更加密切地结合工作实际,进一步强化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力度,充分发挥其监督保证作用,做到在监督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实施监督。
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作用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监督的服务性。它是配合党政中心工作,为完成各项任务而实施监督保障,在监督中服务;二是监督的制约性。它在实现工作目标的全过程中进行检查监督,规范其行为,纠正其偏差,保证其顺利进行;三是监督的参与性。监督者积极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在参与中实施监督,以保证其有效性;四是监督的预防性。通过监督,可以及时发现对工作产生的不利因素,以便预防和阻止各种问题的发生,减少损失,防患于未然;五是监督的规范性。通过监督检查,可以使工作目标、计划、决策、协调、实施等各个方面更加科学化、规范化。要充分发挥纪检监察机关监督职能的作用,就必须强化监督意识,提高人员素质,健全管理制度,完善监督机制。
一、增强监督意识,是发挥纪检监察机关监督作用的前提。
纪检监察机关是党政工作的服务保障机构,其监督服务职能是形势赋予我们的一项重任,要在新的复杂多变的形势下搞好监督工作,提高监督意识则是其前提和基础,同时,监督意识的强弱也直接关系到监督的力度和成效。
监督意识包括接受监督和监督别人两个方面。江泽民同志指出,“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一定要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真诚和主动地接受监督,广开言路,听民言,察民意,知民情,不断改进我们的工作。”监督和被监督,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是辩证的统一。只有同时强化监督者和被监督者的监督意识,才能形成监督“共振”,增强监督效应。随着改革形势的深入发展,特别是法律知识的普及,使人们的监督意识在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人们能拿起监督这个武器,同党内腐败现象和社会不良倾向作斗争。由于市场经济形势的复杂多变,监督难度的不断增大,不愿监督、不敢监督、不会监督、不被监督的现象在不同层次的人员中还时有发生,以致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如我院(中国科学院)纪检监察部门每年收到群众举报信几百封,90%以上是匿名信,有的甚至直接要求纪检监察部门不要将信转到基层单位处理,从中可以看出,很多人在思想上还存有顾虑,怕领导得知后打击报复。又如当前在领导干部队伍中不断发生重大贪污受贿案和由于失职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案,几百万,上千万,甚至上亿元的经济案都有发生,使人们对实施监督,特别是对领导干部实施监督产生畏难情绪和“监督无用论”的思想。因此,在新形势下,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监督意识,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应强化领导干部的监督意识。作为领导干部,最重要的是要具备被监督的意识,使他们能够准确地进行角色定位,摆正公仆与主人的关系,乐于监督、自觉地接受监督。要使领导干部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加强监督,接受监督,是历史发展的需要,是领导觉悟和水平的体现,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削弱监督,拒绝监督,则是落后的表现。唐朝李世民,作为封建社会的统治者,还能吸取教训,善于纳谏,接受监督,以致出现“贞观之治”的繁荣景象。社会发展到今天,作为党的干部,人民的公仆,更应该端正思想认识,自觉地接受监督。要充分认识到,社会越向前发展,越离不开监督,越要强化监督。作为领导干部,他既是监督者,同时又是被监督者,不论职位高低,权力大小,都有履行监督的权利和接受监督的义务,只要摆正位置,就能使监督顺利地实施。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更应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使其不断地增强民主意识、法律意识、纪律意识和群众意识,充分发挥好党内监督、民主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的作用,使我们的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历史的经验证明,失去监督的领导终将垮台,失去监督的权力必将导致腐败。
其次,要强化监督机关工作人员的监督意识。监督机关工作人员总体上看监督意识是比较强的,监督的效果也是比较明显的。但随着领导体制的变化,机构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化,监督的难度逐渐增大,监督机关工作人员思想上的畏难情绪越来越显现出来,主要体现在:一是从领导和被领导,监督和被监督的关系上看,往往领导者是被监督者,监督者是被领导者,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二是作为监督机关的工作人员,其关系隶属于行政领导之下,对下级监督尚可,对同级监督不易,对上级监督更难,思想上存有怕领导给小鞋穿,遭领导打击报复的顾虑;三是随着市场经济形势的深入发展,犯罪的手段越来越隐蔽,涉及面越来越广,其监督的难度越来越大。因此,作为实施监督的工作人员,应该充分认识到,依法进行监督,是保障党和人民利益的客观要求,是社会进步发展的需要,从而
使他们增强监督的责任感,克服畏难情绪,知难而进,积极主动地实施监督。
再次,要强化群众的监督意识。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群众观点是最根本的观点,群众路线是最基本的路线,群众监督是最有效的监督。在反腐败斗争中,许多大案要案的突破,最初都是源于群众的举报线索。因此,提高广大群众的监督意识,发挥群众监督的作用,是我们实施有效监督的关键。当前,要突出解决群众中不愿监督、不敢监督和监督无用论的思想,使广大群众充分认识到在新的形势下发挥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民主监督的重要性,不断增强监督意识,并自觉地参与监督。
二、提高人员素质,是发挥纪检监察机关监督作用的关键。
要充分发挥纪检监察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党政监督的有效性,关键在于提高纪检监察人员的素质。随着改革形势发展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条件下反腐败斗争的形势和任务更加艰巨复杂,对纪检监察机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使我们的思想政策水平,观察问题和处理矛盾的能力,与新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就必须努力提高纪检监察干部队伍的政治思想素质、文化业务素质、纪律作风素质和道德品质素质。
1、努力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应该承认,纪检监察队伍从整体上看还是好的,政治上是坚定的,思想作风是健康的,能够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较好地实施其监督和服务职能。但也应该看到,由于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在我们队伍里也有极少数人经不住考验,堕落为腐败分子。正人先正己,作为纪检监察干部,首先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要保持坚定的立场,有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淡泊名利,乐于奉献,做清正廉洁的模范。
2、不断增强文化业务素质。面对改革开放新的形势和特点,要发挥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保障作用,单凭政治思想觉悟高是远远不够的。纪检监察工作政策性、原则性强,涉及领域比较广,工作难度比较大。因此要求其成员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和掌握各种相关的法律知识,精通党纪政纪法规,了解和熟悉市场经济管理中有关金融、贸易、财务、审计、税收等各种业务知识,扩宽知识面,由过去“单一型”的知识结构转变为“复合型”的知识结构,才能更加有利于实施有效的监督。
3、加强纪律作风素质的培养。监督别人,首先要监督好自己。纪检监察干部要做到恪尽职守,公正严明,依法办事,不徇私情,就要有严格的组织纪律观念和优良的工作作风,这是实施监督的重要保证。纪检监察干部要在工作实践中继承和发扬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既做到坚持和发扬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反对弄虚作假、言行不一;坚持和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坚持和发扬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反对好人主义、阿谀奉承;坚持和发扬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的作风,反对以权谋私、敷衍塞责;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作风,反对铺张浪费、奢侈挥霍。
4、保持高尚的道德品质素质。高尚的道德品质素质是纪检监察干部必备的素质之一。试想一个道德败坏、品质低下的人,如何去检查监督他人,又怎能具有说服力。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很多人经不起考验,抵制不住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侵蚀,经受不住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在资产阶级糖衣炮弹面前败下阵来,损害了党的威信和纪检监察干部队伍的形象,在群众中产生了极坏的影响。所以,纪检监察干部要有严格的自律精神,要坚定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身体力行共产主义道德,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律、自励,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受得住“委屈”,把得住“原则”,永远保持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
在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前,加强纪检监察队伍的自身建设,提高纪检监察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尤为重要。而要达到其素质的提高,一要加强培养教育,决不能只重选拔和使用,而放松培养和教育;二要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认清新形势,研究新问题,学习新知识,不断地为自己“充电”;三要加强实践锻炼,在实际工作中锻炼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只有不断地提高自我,才能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形势,发挥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保障作用。
三、健全管理制度,完善监督机制,是发挥纪检监察机关监督作用的重要保证。
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监督机制,对当前深入进行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保证顺利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要从法制、机制、体制上彻底根治腐败,保证党的事业的顺利完成,就要在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础上,围绕纪检监察工作的重点、难点、弱点建章立制,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监督保障。
1、建立坚强的领导体制和正常的工作机构,完善监督领导机制。
当前,我们纪检监察机关实行的是同级党委、行政和上级纪检监察机关的领导,以同级党委、行政领导为主的双重领导体制。这种领导体制,对于加强党和政府对纪检监察工作的领导,增强党纪政纪的权威性、有效性起了较为重要的保证作用。我们党处于执政党的地位,是党的事业的领导核心,纪检监察工作置于党的领导之下,有利于排除阻力和干扰,顺利实施党纪政纪的监督。同时,作为监督体系,除了党内监督和行政监督外,还有民主监督、法律监督、经济监督、技术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这些监督体系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纪检监察机关监督作用的发挥,离不开其他监督体系的协助配合,只有在党和行政组织的统一领导下,各种监督体系才能协调配合,优势互补,更充分地发挥监督机制的整体作用。但从领导体制和工作机构来看,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上级纪检监察机关对下级纪检监察机关往往只限于业务指导;领导机关有些部门和少数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干扰党纪政纪监督工作;基层纪检监察机构不健全等。特别是当前在机构改革中,基层纪检监察机构被撤销、合并,专职人员变兼职人员,而且从以纪检监察工作为主转变为纪检监察为辅,使此项工作受到较大的影响。因此,我们还需不断加强对纪检监察工作的领导,一是要理顺领导关系;二是要保证正常的工作机构;三是要配备高素质的干部,以完善监督领导机制,从而保证纪检监察工作的顺利进行,增大监督工作的力度。
2、健全党内监督和行政监督制度,完善监督制约机制。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发展,中央纪委、监察部围绕党的中心工作,针对反腐败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需要,制定了一系列党纪、政纪法规;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也相应制定了一系列制度规定,使党纪政纪监督机关实施监督有了严格的依据,使纪检监察监督对象的行为有了明确的规范,对搞好纪检监察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如针对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关于党政机关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廉洁自律“五条规定”的实施意见》等多项规定;为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制定了《关于提高县以上党和国家机关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质量的意见》;为规范党政机关的工作,制定了《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行为的若干规定》;为防止“三乱”现象,制定了《关于坚决制止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的决定》。总之,近年来,通过制定党内监督和行政监督的一系列规章制度,规范了领导机关和党员干部的工作,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实践证明,监督机制是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来加强、巩固和保证,加强制度建设是纪检监察机关实施监督的有效途径。但是,从目前制定的党纪政纪监督制度规定看,还存在制度不够完善,规定标准不够统一,有的制度规定“弹性”大、不规范,从而使监督的制约性受到影响。因此,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进一步健全党内监督和行政监督制度,不断加强和完善监督制约机制。
3、不断强化法规制度的建设,完善监督管理机制。
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保障工作是一项长期的、重要的、难度较大的工作,为使我们的监督工作能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增强监督管理的权威性、服务性、实效性和规范性,就必须不断地强化法规制度建设,完善监督管理机制。
一是强化法规制度的整体性,增强监督管理的权威性。纪检监察机关要实施党纪政纪的有效监督,就应该对党员干部的政治立场、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道德品质等各个方面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所以必须改变那种重事后、轻事前,重查处、轻防范的做法,不能出现了漏洞,才“亡羊补牢”,要尽可能根据党章、国家法律、政令条例、规定,从本单位、本系统、本部门的实际出发,制定一个比较全面的,相对稳定的制度规定体系。实践证明,只有通过不断地适应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形势,制定出各项监督工作需要的科学的、完整的、系统的管理制度,才能增强监督管理的权威性。要靠制度来规范工作,靠制度来管理干部队伍,靠制度来防止腐败现象,靠制度来推动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是强化法规制度的针对性,增强监督管理的服务性。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管理是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单位的具体任务进行服务的,要使这种服务能真正到位,就必须在法规制度的建设中突出针对性。当前,纪检监察工作的重点就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预防腐败现象的发生。我们要针对滋生腐败的关键环节,如权力的集中点、需求的短缺点、体制转换的交汇点、政策法规的法力点、政治思想工作的薄弱点,对单位来讲,就是管人、管钱、管物、管车、管房、管工程的部门和人员最容易发生问题,产生腐败。近年来,在干部任命中的买官卖官现象,在钱、物管理中的贪污现象,在房屋分配和车辆使用中的谋私现象,以及工程承发包中的行贿受贿现象等腐败问题经常发生,而且愈演愈烈,发展趋势非常严重。因此,要针对新形势、新特点、新问题,制定出新政策、新措施、新办法,使我们的各项法规制度更加具有适用性,坚决抵制各种不良倾向和腐败现象,增强监督管理职能,更好地服务于各项工作,服务于经济建设,服务于社会。
三是保持法规制度的连续性,增强监督管理的实效性。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管理工作重在实效,而要体现其实效性,就必须使实施监督的法规制度适应形势发展和实际工作的需要,要不断地制定、修改和完善管理制度,努力保持法规制度的连续性。如在抓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方面,党的十四大以来,中纪委先后制定了党政机关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廉洁自律“五条规定”、“新五条规定”、“四条补充规定”和企业领导干部的“四条规定”,这些规定在当时对领导干部的从政行为起到很好的作用,为保持此项法规制度连续性和相对稳定性,中央于1997年又制定了《廉政准则》,对各项规定作了补充修改,使之更加准确和系统化、规范化。又如我单位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前年按照中央的要求,各单位都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关于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今年为更好地落实责任制,各单位又进一步修改补充了此项规定,并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了实施细则,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人。同时,我们还结合“三讲”教育,认真检查此项工作的贯彻落实情况,保持了制度的连续性,增强了监督管理的实效性。
四是强化法规制度的可操作性,增强监督管理的规范性。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管理工作要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强化法规制度的可操作性。任何单位及工作,都有其普遍性和特殊性,我们在法规制度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应坚持做到:第一,要针对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做到有的放矢,使管理制度符合客观实际;第二,要坚持群众路线,广泛听取和认真采纳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使管理制度更加具有群众基础,变领导的决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第三,要深刻理解和领会中央精神和上级领导机关的要求,把宏观的、原则的要求变为具体的、明晰的实施办法,这样,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上级的指示;第四,要力求使法规制度达到细化、量化,体现出工作任务目标明确,检查落实标准清楚,措施办法具体得力,奖励惩罚有法可依。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各项法规制度具有可操作性,从而使监督管理工作达到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总之,纪检监察机关作为党内、行政监督工作的主力军,作为各级党政领导的得力助手,要使其监督保证作用得以充分、有力、高效地发挥,就要坚持不断地研究新形势、新特点、新问题,努力提高思想认识,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健全完善管理制度,增大监督管理力度,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实现党的十五大提出的跨世纪的宏伟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篇:牢记职责使命 创新方法举措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2015年以来,延安市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稳中求进和时间服从质量的总要求,全面实施“八个一批”工程,全力改善贫困地区基础公共服务设施条件,脱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效。三年来,全市累计实现15.75万人脱贫,贫困人口由20.52万人减少到4.77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3.2%下降到3%。贫困村由693个减少到338个,三个贫困县中延长县达到了贫困县退出标准要求。2018年,延安将完成1.18万户、3.7万贫困人口脱贫,338个贫困村退出,延川和宜川两个贫困县“摘帽”任务,实现全市整体脱贫目标。
在这场如火如荼的脱贫攻坚工作中,延安市老区扶贫开发局牢记职责使命,大力弘扬延安精神,从总书记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中深刻感悟为民服务初心,不断增强打赢脱贫攻坚战政治担当和行动自觉,充分发挥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市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职能作用,认真履行脱贫攻坚参谋员、协调员、联络员、督导员、服务员职责,统筹各方资源,动员一切力量,创新方法举措,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着力推进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齐头并进,在延安革命老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做出了积极贡献。2017年6月份承办了全国农业产业扶贫精准脱贫经验交流会议,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对延安市扶贫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今年承办了全国脱贫攻坚政策培训研修班,全省省级单位驻村工作示范培训班,推出了《陕西:洛川县以“三变”改革促“三赢”》《延川县扶志扶智,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七项行动”》等典型经验,延安领导干部驻村蹲点调研、贫困退出实时监测、贫困县退出市级核查等做法,得到了中省扶贫部门的充分肯定和适时推广。连续三年市级考核为优秀单位,2017年获得了陕西省劳动竞赛委员会扶贫攻坚先进集体光荣称号。
一、抓统筹、强推动,发挥参谋助手作用
一是在工作思路上发挥参谋作用。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助推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延安革命老区贯彻落实习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率先脱贫致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行动方案》《关于举全市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确定了到2018年实现全市整体脱贫,到2020年与全国人民一道同步够格进入小康社会“两步走”的工作思路。
二是在目标统筹推进上发挥参谋作用。紧盯减贫目标任务,每年2月13日前,组织召开全市学习贯彻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精神座谈会,重温习总书记讲话精神,增强各级各部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并根据阶段性工作推进情况,组织召开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会、市脱贫攻坚指挥部会议、脱贫攻坚工作会议,专题分析形势、研究问题、破解难题、统筹推进。
三是在重点工作环节上发挥参谋作用。助推市委、市政府积极有序推进各级领导干部驻村蹲点调研、签订脱贫“军令状”、基础设施“三提升”、易地扶贫搬迁一年启动三年建成、农村危房改造“清零”行动、特色产业培育等重点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就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等各项政策,努力在工作重点、问题焦难点上,出主意、想办法,发挥作用,使党委、政府的各项决策能真正抓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牛鼻子”。
二、抓组织、强队伍,发挥主力军作用
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必须要有一支能打硬仗、会打硬仗的扶贫队伍。为了迅速适应新时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工作形势和要求,在全市及时建立了强有力的脱贫攻坚干部队伍体系。一是健全组织推动体系。在市县成立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以党委副书记为总指
挥的脱贫攻坚指挥部基础上,按照“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的要求,又指导和督促市县成立了“八办三组”(八办:即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易地搬迁、危房改造、生态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兜底保障8个办公室。三组:即基础设施保障组、资金投入保障组、督查督导组),同时推动乡镇建立了扶贫工作站,每个行政村配备1—2人信息联络员。二是实现帮扶领导力量定位。建立了市级领导包抓县区、乡镇、贫困村制度,将35名市级领导定位在13个县区、35个贫困村重点包抓帮扶,选派153名市直部门县级后备干部到脱贫攻坚一线锻炼,扛起重要责任。同时要求,县区“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县区委常委等县级领导干部也全部包镇、包村、包户。三是整合“四支队伍”力量。选派37470名市、县区党政企事业单位优秀干部开展联户扶贫,1784名优秀党员干部担任贫困村和党建后进村“第一书记”,组建1546个驻村工作队,实现了全市所有贫困村村村有驻村工作队、户户有包扶责任人。全面整合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乡镇包村干部、村“两委”干部四支队伍工作力量,形成脱贫有力“铁拳”。四是转变扶贫部门职能。依照市委意见,积极督促县区扶贫部门由政府议事协调机构或事业单位,转换为政府职能部门,并设立了扶贫信息监测管理中心,增加了人员编制,扶贫系统干部队伍得到发展壮大。
三、抓协调、强服务,发挥凝聚力作用
加强与各行业部门的协调对接,实现信息资源互通共享,建立脱贫攻坚一体化工作机制,凝聚起全市脱贫攻坚强大合力,市扶贫局责任第一。为此,围绕全市高质量整体脱贫目标,综合协调、重点服务,促进了各级各部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并从大事上、难事上与部门县区共促共抓,一系列重点工作推进快、成效好。
一是全面服务推进基础设施“三提升”工程。主动对接市发改委等部门,下县到村实际查看任务,拿出意见共同向市委、市政府汇报,使基础设施“三提升”工程全面启动,共新建76个未通畅建制村通沥青(硬化)路446公里,98个行政村“油返砂”公路569公里,实施571处安全饮水提升工程,常住30户以上村组通动力电全部达标。全面消除行政村不通沥青(水泥)路、饮水不安全、常住30户以上村组不通动力电的问题。
二是全面服务推进“两房”建设。在2016年一次性启动了1.73万户、5.63万人易地扶贫移民搬迁项目,建设集中安置点117个,集中安置率94.4%,目前已建成94个,已达到入住条件12996户43482人,占比为75.1%。2018年9月底前集中安置的全部达到入住条件,分散安置的全部搬迁入住。全面推进了农村危房改造“清零”行动,2018年对全市农村危房进行全面排查,共实施了7409户危房改造,全面消除了农村居民住房不安全问题。
三是全面服务推进培育壮大脱贫产业。把产业扶贫作为贫困群众稳定脱贫的根本举措,立足全市林果、棚栽、养殖三大主导产业,为39420户建档立卡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全部建立了长线增收产业,并进行了多轮次重点督办,全面跟踪监督产业扶贫资金到村到户。到2017年,全市苹果种植面积达到366万亩,总产量达323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十分之一,苹果产值已经突破100亿元。有超过100万人从事苹果产业,覆盖了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的70%以上,果业收入约占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一半以上。2018年春季新建果园8.41万亩,为计划退出的4393户贫困户新建苹果1.15万亩、各类杂果0.07万亩,户均发展苹果2.6亩。深入推进了以苹果为主的农产品后整理工作。围绕苹果分级分选、冷链物流、包装储藏、精深加工和营销推介等工作,新建成选果线9条、冷(气)库3.1万吨,着力打造“洛川苹果、延安苹果、梁家河苹果”三个品牌,实现了农民收入倍增。2017年,通过后整理带动农产品产值增加94.7亿元,农民人均增收2340元,仅苹果一项年产值增加20多亿元,贫困户果农人均增收1000多元。全面开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围绕“三权定心、三变发力、产业转型、打赢脱贫”主题,确定推进全市200个试点村进行“三变”改革,全面推广“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
三变改革”脱贫模式,使农民、集体、企业联股联利联心,真正把贫困户嵌入了产业链,农村和贫困群众脱贫动力得到了全面释放,安塞区南沟村、黄陵县索罗湾村等一批农村“三变”改革示范点不断涌现。
同时,全力服务社会扶贫、就业扶贫、生态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兜底保障等工作。在全面配合做好中央部委定点帮扶工作的基础上,多次组织召开座谈会、联席会、观摩会,深化并加快推进苏陕扶贫协作,国企合力团助力、高校“双百工程”、优质医疗资源下沉“3+X”帮扶,万企帮万村等社会扶贫工作,在物质、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多方面凝聚了多方力量,发挥了服务协调作用。
四、抓培训、强宣传,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一是加强帮扶干部培训。针对干部不会干、干不好等突出问题,开展多层次、全方位培训,明政策、强素质、提水平。做到了市委组织部对全市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培训全覆盖;市扶贫局对全市扶贫系统干部培训全覆盖;县区对“四支队伍”、各级联户帮扶干部培训全覆盖。
二是丰富宣传形式。每年明确宣传主题,在市电视台、延安日报开设《帮扶榜样》《脱贫之星》专栏,每天至少报道一名帮扶干部和脱贫之星先进事迹。2017年开始,每季度在延安日报晾晒一次县区和市“八办两组”牵头部门工作成绩,每半年召开一次脱贫攻坚系列新闻发布会。总结、挖掘、推广了延川县激发内生动力七项行动、安塞区文化扶贫、黄龙县旅游扶贫、洛川县苹果产业扶贫等一批先进典型在全国各大媒体展示,印发《脱贫攻坚》22期,推送延安脱贫信息专报微信公众号60次。
三是激发内生动力。联合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共同推行“党建引领、教育引导、村规民约、文明模范、公益救助、司法保障”扶志六法,指导贫困村建立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道德评议会,倡导勤劳致富文明新风,革除红白事大操大办、兴建庙宇、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筹办标准化农村爱心超市1505个,通过“积分改变习惯、勤劳改变生活、环境提振精气神、共建文明新乡村”模式,实行正向引导激励,有力地促进了贫困群众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的内生动力。
五、抓机制、强落实,发挥基础保障作用
一是完善“四级书记”抓脱贫工作机制。在市、县、乡、村四级书记抓脱贫工作机制的基础上,建立了市级领导包抓县区镇村脱贫、军令状、驻村蹲点、奖励激励等制度,同13个县区和11个市级部门立下“军令状”,层层签订脱贫攻坚目标责任书,作出完不成任务将引咎辞职的承诺。运用“三项机制”,对2017年评选的5名优秀乡镇党委书记全部予以提拔使用,提拔使用脱贫攻坚一线县级后备干部22名,市县两级提拔使用优秀第一书记332名。
二是完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三年来,全市累计投入各级财政扶贫资金37.3亿元,其中,市县两级财政投入23.6亿元。三个贫困县整合涉农资金9.64亿元,以硬要求督促13个县区全部建立1000万元以上扶贫贴息贷款担保基金,累计筹措担保基金1.56亿元。互助资金一次性覆盖693个贫困村,同时支持175个主导产业村建立了互助资金协会,资金累计达到2.98亿元,资金周转使用总量超过8亿元,贫困户借款累计达3.7万户次。今年以来,市县按照不低于当年财政收入的2%,增幅不低于上年的30%的标准,落实配套资金7.64亿元;中央部委定点扶贫、苏陕扶贫协作、省市县单位联村帮扶、国企助力帮扶等方面累计投入帮扶资金2.8亿元。
三是完善督查督导工作机制。在常态化督查下,实行了市级领导带队督查暗访和主动晾晒成绩接受社会监督等制度,确保按照时间节点,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同时,坚持动态监测贫困退出达标率,每月实时监测全市贫困户脱贫、贫困村退出、贫困县“摘帽”相关指标达标完成情况,及时掌握减贫工作存在主要问题,找准问题症结,并在全市进行通报,高质量地推进各项重点工作。
四是建立作风保障机制。围绕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活动安排,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在市委政府主要领导、市委常委带头下,明确了市、县区所有包联帮扶贫困村、贫困户的领导干部每月至少开展一次驻村蹲点调研具体要求,并实行一月一通报制度。做到走访调研“三个全覆盖”,即:市级领导对所包抓的县区乡镇(街道)走访全覆盖;县区党政主要领导对辖区所有贫困村走访全覆盖;乡镇(街道)党委书记、乡镇长(街道主任)对辖区内所有贫困户走访全覆盖。扎实推进冯新柱案“以案促改”工作,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专项巡查,开设“12317”扶贫监督热线,切实加大扶贫领域违纪违规案件查处力度,以过硬作风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2015年以来,共受理扶贫领域问题线索4727件,核查4579件,处理4744人,党纪政务处分1203人。
第四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如何发挥纪检监察机关的职能作用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如何发挥纪检监察机关的职能作用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个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纪检监察机关作为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着眼时代要求,忠实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职能作用。
一、围绕发展,必须服务中心,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富裕幸福的社会,监察机关要强化中心意识,在提高服务第一要务的能力上下功夫。建立健全惩防体系大力增强反腐能力。在工作指导上,要坚持以发展为中心,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紧紧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重大决策来筹划监察工作,不断增强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自觉性;积极研究阻碍经济发展、影响发展环境和妨碍社会稳定的苗头性、倾向性和普遍性问题,不断增强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主动性;下大力解决一些机关存在的服务态度差、办事效率低、纪检不作为、纪检乱作为、为政不廉等问题,打造坚实的诚信环境,营造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建造快捷高效的服务环境。在案件查处中,要保持从严打击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高压态势。善于用发展的眼光查找因行风政风导致生产关系紧张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根源、部位和环节,敢于治理贪赃枉法、以权谋私、与民争利和“吃、拿、卡、要”等严重挫伤群众建设积极性的不良行为,突出惩处破坏、干扰、影响经济发展的人和事,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二、必须以人为本,维护人民群众利益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的社会,监察机关要强化民本意识,在提高执纪为民的能力上下功夫。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要把执纪为民的基本理念贯穿于监察工作的方方面面。坚持以人民群众的意愿为制定纪检管理政策措施的基本依据,注重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问题入手,狠刹严重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始终抱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去执法、去服务,当人民群众的贴心人。切实解决“为谁执纪,为谁服务”这一根本问题,特别是在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征地拆迁、企业农民工工资兑现、教育收费、农村教育“两免一补”、医疗服务和医药购销、农
民负担、公路三乱、食品安全等热点、难点问题的治理上,当好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的“保护神”。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努力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纪检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打牢构建和谐社会的群众基础。
三、围绕创新,构建长效机制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富于创造、充满活力的社会,监察机关要强化创新意识,在提高创新能力上下功夫。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使国家和社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监察机关必须着眼新的形势和新的实践,把握规律性、体现时代性,富有创造性。一是观念要更新。以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精神姿态,深入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廉政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实现思想观念由静态向动态、单一向复合、平面向立体、封闭向开放的转变。大胆探索,锐意创新,坚决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坚决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为构建和谐社会注入新的活力和强大动力。二是思路要创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进程的加快,监察工作的领域越来越宽。一些违法违纪行为由公开向隐蔽、由个体向集团、由局部向跨部门跨地域、由初始化到智能化发展,面对新情况、新问题,要更新思路,拓宽领域,大胆探索,综合运用经济、纪检、法律等手段,不断提高监察工作的科技含量和信息含量。三是体制要创新。加大源头治理力度,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政府决策机制,深化纪检审批制度、财政管理体制、干部人事制度。尤其是在医药购销、设备采购等领域,进一步运用市场机制,全面推行公开招投标,坚决纠正交通、建设等重点领域发生的违法违纪行为。四是举措要出新。法纪法规教育要由单一条款灌输与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形式并用;监督工作由机关行风评议监督与人大、政协、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监督并举;制度建设由临时的、分散的向规范化、系统化转变;实现事后惩处与事前、事中教育监督紧密结合,旗帜鲜明地保护改革者、鼓励探索者、教育失误者、惩治违纪者、追究诬告者。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纪检监察机关职能作用的主要途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纪检监察机关要认真履行职能,积极探索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职能作用的途径。工作实践中我们感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纪检监察机关发挥职能作用的途径主要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通过严肃政治纪律,在促进党员、干部遵守政治纪律上发挥保障作用。政治纪律作为党的四大纪律之首提出,是党员干部应该首先遵守的纪律。政治纪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保障。可目前在一些单位和部门,对遵守政治纪律的重要性和对违反政治纪律造成的危害性的认识还没形成共识。对违反政治纪律的行为同样要受到处分和对违反政治纪律往往比违反其它纪律的影响还要大还没有认识到位。基于此,纪检监察机关应切实加强对党员干部遵守政治纪律自觉性的教育,有必要在全党开展一次严肃政治纪律的专题教育,强化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保证党员干部在思想上、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通过对选任干部的监督检查,在促进干部队伍建设上发挥保障作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组织保障是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目标内在的必然要求。干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决定因素。选任干部关口把的不好,出现一些贪、庸官,就会给党的事业造成损失。纪检监察机关要切实加强对选任干部的监督检查,对选拔干部实行全过程监督。实际工作中,我们感到卓有成效的办法是纪检监察机关要全程参与对选拔干部的民主推荐,演讲答辩,组织考察、考核,党委会票决等各个程序的监督。同时加大用人责任追究力度,确保选好人,用好人。
(三)通过查办违纪违法案件,为经济建设发挥保障作用。纪检监察机关一项重要的职责就是查办违纪违法案件。纪检监察机关要通过查办违纪违法案件,为经济建设清阻排障。当前,纪检监察机关要把查办阻碍经济发展的涉软案件,领导干部以权谋私的案件和失职渎职的案件等作为查办的重点,加大惩治腐败的工作力度,从而促进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
(四)通过认真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在维护社会稳定中发挥保障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是社会稳定。没有社会稳定作基础,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就不可能顺利实现。纪检监察机关要把解决群众的热点问题切实抓在手上。近几年来,我们通过认真解决城镇拆迁中侵害居民利益,企业改制中侵害职工利益,土地征用中侵害农民利益,农村集体机动地承发包中侵害村民利益,农
村林木间伐侵害村民利益,拖欠农民工工资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使群众的利益得到切实维护,从而维护社会稳定大局。
(五)通过开展对党员、干部进行党风廉政教育,在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建设上发挥保障作用。构建和谐社会需要良好的党风政风。开展党风廉政教育,是源头治腐、端正党风和政风的源头性和基础性工作。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开展党风廉政教育活动,既注重形式,又注重效果。开展的送党规党法下基层活动,正反面典型教育活动,勤政廉政和求真务实的“两政一实”主题教育,重要节假日前发提示信活动,召开指定内容的民主生活会等,都收到了较好教育效果,使党员、干部在思想上自觉筑牢防线,提高了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六)通过完善制度建设,在构建反腐败机制上发挥制度的保障作用。制度反腐是党中央实施反腐的一项重大举措。建立完善的制度保障机制,可以有效遏制腐败问题的发生,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反腐败体系提供制度保障。工作实践使我们感到,纪检监察机关应加强规范思想教育的制度,严密的权力制约制度,严格的权力运行制度,行之有效的监督制度,严厉的打击惩处制度等五个方面的制度建设。
(七)通过澄清举报的问题,在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上发挥保障作用。保护干部是纪检监察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能。对干净干事干部的保护,可以大大调动干部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一大批敢想敢干富有创造力的干净、干事的干部。纪检监察机关既要加大力度严厉惩处腐败分子,又要对勤政廉政的干部加以保护,通过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认真细致的调查工作。为干净干事的干部澄清问题,使他们轻装上阵,在经济建设中建功立业。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纪检监察机关的职能作用
应注意的问题
(一)牢固树立四个理念。纪检监察机关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应有的职能作用,必须牢固树立四个理念:一是牢固树立发展决定一切的理念。纪检监察机关要紧紧围绕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来谋划部署工作,做任何事情都要服从服务于发展第一要务。二是牢固树立治党严于一切的理念。要始终坚持必从严治党原则,树立治党严于一切的理念。三是牢固树立群众利益高于一切的理念。要把为群众谋利益做为纪检监察机关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尺度。四是牢固树立创新高于一切的理念。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纪检监察工作要不断创新,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没有创新,纪检监察工作就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就要落后于时代,因此要树立创新高于一切的理念。
(二)正确处理五种关系。纪检监察机关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应有的职能作用,还应正确处理五种关系。一是正确处理份内工作和分外工作的关系。属于纪检监察机关受理范畴的,要认真处理好。对不属纪检监察机关受理范畴的,也要注重搞好协调处理好。二是正确处理重点和一般的关系。纪检监察机关的工作重点应紧紧围绕中心,为大局服务,这个重点要紧紧抓住一刻也不能放松。其它一般性的工作也要兼顾好。三是正确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以往抓纪检监察工作的成功经验要很好的继承,同时要注重纪检监察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在创新中不断提高纪检监察工作的整体水平。四是要正确处理牵头和协调的关系。纪检监察机关做为反腐败的牵头部门,要真正起到牵头作用。做为党委抓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主要助手,要搞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协调各责任部门和单位抓好工作。五是正确处理好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关系。纪检监察机关在执纪办案中要做到宽容相济,既要坚持原则,又要灵活处理,既要使违纪者得到应有的处理,同时还要考虑查办案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果。
(三)做到六个到位。纪检监察机关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应有的中能作用,还要做到六个到位。即思想认识要到位,宣传教育要到位,规章制度建设要到位,监督检查要到位,查处工作要到位,组织领导要到位。
第五篇:如何发挥好效能监察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如何发挥好效能监察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从事纪检监察工作近两年来,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认识到效能监察工作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下面就本人认识谈一下,如何发挥好效能监察在企业管理中其应有作用。
1、正确认识这项工作的真正意义。
1.1应正确把握效能监察的含义。1989年第二次全国监察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了“效能监察”这个概念,并对开展行政效能监察和企业效能监察工作提出了要求。2006年出台的《中央企业效能监察暂行办法》对效能监察是这样定义的:“企业效能监察是企业监察机构针对影响企业效能的有关业务事项或活动过程,监督检查相关经营管理者履行职责行为的正确性,发现管理缺陷,纠正行为偏差,促进企业规范管理和自我完善,提高企业效能的综合性管理监控工作。”效能监察概念包含七层意思:效能监察主体、效能监察对象、效能监察内容、效能监察方式、效能监察作用、效能监察目的、效能监察性质。
1.2认真解决《办法》对正确认识效能监察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办法》对效能监察工作领导体制和责任体系、任务权限方式、基本程序、建议和决定、奖励和惩处都作出了明确规定。它是中央企业十多年来效能监察实践经验的结晶,是国资委在中央纪委、监察部的正确领导下,把企业效能监察的具体经验系统化、感性认识理性化、成功做法制度化的结果。企业效能监察是通过强化企业内部监督,完善内部管理制度,以追求利润(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为目标的。不认真解决,或者不正确执行是体会不到其真正意义的。
1.3要从效能监察的效果来看看待这项工作的重要性。通过认真分析企业经营管理薄弱环节以及效益流失原因,不但可以促进企业完善内控制度,堵塞管理漏洞,节约资金、挽回和避免经济损失,提高创效水平,而且还能通过剖析背后隐藏的消极腐败因素,挖掘和查处违法违纪人员。
2、正确实施效能监察工作。
正确实施好效能监察工作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选题立项。选题立项一般分为专项效能监察和综合效能监察两种方式,但一定要结合企业当前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和突出问题来开展。这样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既可以抓住关键部位,成效又十分显著。从大多数国有企业效能监察的实践来看,只要认真做好分析,不论是以点带面,还是以基础管理工作为出发点带动全局,都是选题立项首要考虑的。
人员得力。一定要按照“精干、高效、有利工作、结合实际”的原则配备监察人员。效能监察工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综合性,配置熟悉各种业务、公正廉明、较真碰硬、又有专业知识的效能监察队伍十分必要。
统一思想。在实施效能监察之前,监察组成员务必要召开一次统一思想,熟悉业务,明确任务、明确分工、明确责任的会议,消除因认识不统一,综合协调不顺而給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达到预期目的,提高工作效率。
领导重视。效能监察是为推动企业管理、堵塞漏洞服务的,为企业第一管理者理当支持效能监察工作。但往往由于受监察组自身建设的影响,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从而在第一管理者心中产生了疑问。因此,在争取领导支持的前提下,一定要重视监察组自身素质建设。
求真务实。为避免工作流于形式,监察组成员必须有求真务实的作风,既不能发现问题不分原因,动则整改罚款,又不能绕着问题走。必须树立对企业负责的态度来开展工作。而且还要凭借丰富的工作经验,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客观公正地按照效能监察的四大原则:合法性、合规性、合理性、时限性来做出评价。
牢牢把握以上五点关键环节,就能够取得效能监察的实效。
3、发挥效能监察工作的真正作用。
效能监察的作用体现在避免和挽回经济损失,节约成本,提高效能、效率、管理水平,实施责任追究等多个方面。发挥效能监察工作的真正作用是效能
监察工作的落脚点和出发点。
施工企业要充分发挥效能监察的作用,必须紧紧围绕提高经济效益这个中心,抓住企业管理中的重点部位和容易滋生腐败的薄弱环节,加大对“三重一大”、“三项招标”关键环节的监督力度,做到事前预防、事中制止、事后查处,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实现效益最大化。
3.1立足于企业发展,提高经济效益的中心,使效能监察工作真正做到选准一个项目、查透一类问题、完善一套制度、规范一项管理,是效能监察工作追求的目标。世界上没有哪一个管理是十分完美的,只有不断地改进、总结、学习,才能逐步区域完美。完成一项工作后,我们要“回头看”,看督促整改的效果,以促进效能监察工作水平的提高。
3.2还要完善监察手段,形成效能监察的合力。通过组织协调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效能监察工作在企业中的应有作用。效能监察工作一般的做法是按照宣传动员、整改排查、总结提高、重点抽查的大体步骤来进行的。笔者认为,从哲学的角度出发,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结合开展效能监察工作更有利于工作的开展和取得成效。“自下而上”是“自我”发现问题,主动接受上边督导检查,帮助解决问题;“自上而下”
是上级组织督促落实检查执行正确性与否采取的一种监察方式。
因此,两者有效结合,作风发挥才会更好。
3.3效能监察中发现的具有共性的问题要及时与领导沟通,与部门沟通。效能监察工作关联的工作很多,要把监察取得的成果在全局上共享,促进全局工作的提高。总之,效能监察是各级纪检监察组织围绕企业的中心工作,发挥其职能,服务于企业发展的重要平台。我们施工企业要在改革中谋发展,就必须紧紧围绕提高经济效益这个中心,坚持循序渐进,不断创新,融会贯通,讲求实效,向高层次的管理和监督迈进,把实际工作中的潜能转化为动能和资源,企业效能监察就一定能够取得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