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美宗教文化差异对比
中美宗教文化差异对比 ——以基督教和佛教为例
摘要:中美两国是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最典型的代表,二者在宗教文化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美国是个非常宗教化的国家,人们的思想观念深受国内宗教及宗教团体的影响。而我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宗教的影响程度远远没有美国之深。本文针对宗教在中美两国的影响力、价值观导向、社会作用、用语习惯等方面的不同产开论述,以期能够从宗教的角度来深入了解中美两国的差异。
关键词:宗教;文化对比;中美差异。
一、前言
宗教文化体现着一个时期内人的情感、思想和信仰,也反映着一个时代里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理念。在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对较高的今天,宗教作为政治工具的时代已经逝去,它重新成为一种信仰和文化的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宗教我们可以清楚地窥见人类社会,因此,正确地认识宗教文化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美差异,更有效地进行交流和增进了解。
二、中美宗教信仰差异
美国虽然是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有基督教、天主教、犹太教、东正教、佛教、伊斯兰教、道教等,但是基督教毫无疑问占有绝对优势,有数据表明,在美国有信仰宗教的人数中,约有85%的人声明自己是信仰基督教。以基督教的教义《圣经》为例,它始终是美国最为畅销的书籍之一,年销量高达900万册左右。所以,基督教实际上是美国的国教,基督教文化也是美国的主流文化。
中国人信仰比较复杂,主要信的教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等,但以信仰佛教的人数最多,但差距不是十分巨大。
三、中美信教人数的差异
美国是个宗教色彩很浓厚的国家。据资料显示有30多万个基督教教堂、犹太教会堂、清真寺以及其他宗教活动场所。根据有关调查,82%的美国人认为自己信仰宗教。前美国总统布什在清华大学的演讲中更是说有95%的美国人自称信仰上帝。另一方面,美国是体育大国,但美国人花在宗教上的时间和金钱远比体育方面多。据有关报道,美国一年参加宗教活动的人数约为观看各种职业或大学体育比赛人数的13倍,美国一年捐献给宗教事业的资金总额约为花费在橄榄球、棒球和篮球三大联赛上的资金总额的14倍。美国人对宗教的热衷可见一斑。
反观中国,虽然是佛教大国,但在我们身边,信教人数的比例却一直不高,或者自认为信教,其实只是在遇到不幸的时候才想起来消灾祈福,又有几人家中像美国人一样每日礼拜,餐前祈祷呢?
四、中美宗教精神关注点的比较
西方的基督教文化认为,基督教的一切理论都是以神为中心而建立的,它的核心是对神的本质的论述。上帝是宇宙的创造者,他创造了自然万物、时间空间,他存在于自然之外而不是自然之中,为自然立法,制定自然界发展与变化的规律,所以上帝也是人类的创造者,上帝不仅创造了人类的灵魂和肉体,而且还创造了人类的历史,进入到人类的历史之中,为人类历史确定目的。因为上帝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并且关怀着人类,用自己亲生子的血为人类赎罪,所以人应该服从上帝。在这样一种神人关系模式之下,犯罪感与忏悔成为圣经的永恒主题。人类的最大幸福就是修复与上帝的父子般的关系,重新回到上帝的身边。人类修复与上帝的关系,要靠上帝的恩典,基督的救赎,要全心全意地爱上帝、爱他人,并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例如说帮助穷人或做祷告。
与基督教不同,中国宗教关注的中心是人,主张“神人合一”。佛教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印度佛教相比,中国佛教认为佛性是人的本性,人人都具有先天菩提智慧,因此又能觉悟本性而成佛,众生没有成佛,就是因为被世事迷惑,一旦顿悟,真智显露,就内外彻悟,见性成佛,所以才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种一念觉悟,刹那成佛与基督教人有原罪的思想差别巨大。而且,中国佛教说:“称名念佛为外因,实想念佛、观想念佛为内因,内外相应,往生极乐净土佛国。”这种心中有佛的思想与基督教时时祷告的思想又不同。最关键的是在佛教融合儒家过程中,儒家教人入世的思想没有因为印度佛家出世的思想而改变,相反,佛教越来越走上世俗化道路。“事君事亲,也能成佛”就是最好的体现。
五、中美宗教价值观的比较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长期处于农业社会,以家庭为社会再生产的基本单位,在相对封闭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环境中,逐步形成了以血缘为纽带,以家庭为本位,以忠孝为核心的价值观,虽然不同时期表现为不同的内容和特点,如儒家的道德价值观、道家的自然主义价值观、墨家的兼爱功利主义价值观、法家的权势功利主义价值观等等,但是其价值观均未超出以阴阳五行和“天人合一”为基础、以“三纲五常”规范体系为核心的封建主义价值观,宗教也不例外,不论是本地的宗教还是外来的宗教,它们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而基督教是一种哲学化的宗教,它的神学教义建立在哲学和逻辑的基础上,与中国的宗教在各方面都有巨大的区别。在美国的宗教文化中,基督教教义的许多具体成分被扬弃之后,其核心价值经过人类理性的整理和发展之后,形成对人类生存的终极关怀,即拯救与博爱精神。这样的基督教道德价值核心在文化深层次中维系着美国社会的生活秩序和人际关系,加强人们相互之间的认同感和共存感,也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群体存在及发展所必须的个人责任感和义务提供了道德保障,但是同时也形成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的价值观,从而进一步导致了中美价值观与宗教观的不同。
六、中美宗教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
宗教文化会对交际模式产生影响。美国人有着根深蒂固的基督教传统。在他们的语言体系中,用于赞美、感叹、诅咒、发誓、表达愿望或形象描绘时,宗教色彩比较强烈。美国人总是用“God”这个字眼,而中国人则表现出复杂多样的信仰内容。如西方人常说“By God”(向上帝起誓),中国人说“老天爷作证”;西方人说的“God bless me”(上帝保佑)相当于我们的“菩萨保佑”等。我们时常还会看到一些带有特定的宗教含义的词语,如果不了解其相关背景就会导致交流的障碍。例如“Endof the World”,对中国人来说,看到这个字眼往往会联想到“大难临头,人类即将毁灭的世界末日”,但对美国人来说,它只是表示有朝一日现世终将终结,所有人都将接受上帝的最后审判,好人升天堂,坏人下地狱,与汉语里讲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有类似含义。
宗教文化同样对中西方的词汇、习语等方面也产生重要的影响。汉语中有许多成语出自佛教的语言,它们主要来源于佛经的译作,还有一些成语虽不是直接出自佛经,但却是受佛教思想的影响之后产生的,例如“天花乱坠”,相传佛说法时,天人感动,飘散香花作为供养,又相传梁武帝请云光法师在南京讲经,天花乱坠。而基督教的语言和思想也不可避免地渗透到美国社会生活和政治体系的方方面面。《圣经》中的典故、比喻、谚语、俗语等习语广为世人所接受和使用,成为英语语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七、中美宗教的社会作用
宗教拥有构成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调节社会矛盾,稳定社会发展,规范道德良知,促进文化发展的功能,那么佛教和基督教又对中国和美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以宗教自我道德约束和调节社会矛盾的功能为例。美国的基督教教徒们习惯于通过自我反省来约束自己,一旦违反道德原则,就会产生愧疚感、不安感。教徒们在教堂中相互祝愿的一句话就是:愿平安伴随着你。所以,在基督教的影响下,教徒们的道德约束逐渐自觉,越来越发自内心。另一方面,在很多教徒身上可以发现助人为乐的品质。他们以助人为快乐,看到别人有困难时经常讲的一句话是:“我能帮助你吗?”宗教组织积极参与慈善活动,包括为穷人提供住房、为无家可归者发放食物、探望老年人和病人、收养孤儿和受虐儿童、为酗酒者和吸毒者提供戒酒和戒毒帮助等。据调查,美国的志愿者组织中,教徒占将近60%。哈佛大学神学院“妇女与宗教研究项目”主任安布罗迪女士说:“宗教团体提供服务与政府机构提供的社会服务是有区别的。如果是宗教团体提供服务,其服务人员是出于发自内心的善意,他们不仅提供物质的帮助,而且希望能帮助受助者找到自救的精神动力。政府机构提供的社会服务,则往往帮助你是因为这是他们的工作。”可以说这些宗教团体提供的社会服务大大缓解了社会不同阶层的矛盾。
反观中国,在这些方面还有所欠缺。一是氛围不够,像东南沿海一带没有多少信教之人,有些信教之人不过是为了祈求自己或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没有把范围扩大到其他人,宗教团体也没能在大范围内影响众人。二是现在的多数中国人往往处于快节奏的生活中,为物质的追求而耗尽精力而往往忽视了精神上的追求。
总而言之,美国的社会各阶层普遍都具有宗教情怀,是美国社会精神层面上的动力和约束。而中国在宗教上的精神追求还无法与之相比。
八、结束语
宗教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和发展,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也形成了中美巨大的宗教文化差异。在世界大融合的今天,探讨宗教文化差异应具有一种辩证意识和全球化意识。我们不能对宗教一律排斥,应该认识到宗教的有利一面。对于不同的宗教,不论是基督教、佛教还是其他教派,我们都应给予尊重,避免由于宗教问题所引发的冲突。同时,新时代的宗教要不断地发展、变化和调整,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中美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的不同,为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提供前提条件。
第二篇:中美文化差异
中美文化差异
摘要:文化的不同,会产生思维模式的不同;思维模式的不同,又会产生行为方式和社会关系的不同。中国文化重集体,美国文化重个人;中国文化重综合,美国文化重分析:中国与美国具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在非言语交际上也各有不同。现在从饮食、戏剧、教育以及婚恋观来浅析一下中美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中国文化 美国文化 差异
一、从饮食看中美文化差异
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美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源于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美国人注重“以人为本”。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1.两种不同的饮食观念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美国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美国人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这一饮食观念同美国以至于西方的整个哲学体系是相适应的。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西方哲学所研究的对象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为形上学理,形上学理互相连贯,便结成形上哲学。
而中国人是很重视“吃”的,“民以食为天”这句谚语就说明我们把吃看得与天一样重要。由于我们民族几千年来都处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人民总是吃不饱,所以才会有一种独特的把吃看得重于一切的饮食文化,这大概是出于一种生存需要。如果一种文化把吃看成首要的事,那么就会出现两种现象:一方面会把这种吃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不仅维持生存,也利用它维持健康,这也就是”药补不如食补”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对吃的过份重视,会使人推崇对美味的追求。在中国,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这种饮食观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也是吻合的。作为东方哲学代表的中国哲学,其显著特点是宏观、直观、模糊及不可捉摸。
2.饮食方式的不同
中美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会有一种形式,那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处的气氛。这种饮食方式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
而美国的餐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美国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美国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美国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美国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美国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
二、从戏剧看中美文化差异
由于地理环境、社会的经济、政治情况不同以及民族习惯、文化意识、艺术传统的区别,中美戏剧在发展中走着不同的历史道路,在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呈现出很大的差异
美国戏剧和西方戏剧是从古希腊戏剧开始的。同美国戏剧的起源相比,中国戏剧的起源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中国戏剧也是起源于民间,由于它形式特殊,包括说、唱、念、打等因素,是更为综合的艺术,因而是多源的,寻起“根”来,不像美国戏剧那么“单一”和明确。我们拿中美戏剧的起源作一比较,可以看到它们有若干不同点:第一,美国戏剧起源于祭酒神的颂歌,源头明确;中国戏剧的起源是多源的,比较复杂;第二,美国戏剧的起源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神秘的、幻想的、悲剧性的基因多;中国戏剧的起源,虽也和一定的宗教仪式有关,但俳优的活动,角抵表演等却都是娱人的,主要是现世的人的娱乐性活动,现实的、技艺性的、喜剧性的基因多;第三,美国戏剧是从歌舞演变而来,即由歌舞逐渐演变为故事表演;中国戏剧则是通过它们彼此的汇合、交织来实现。
总的来说,中美戏剧是两种不同特质的戏剧。美国的戏剧是剧作家的剧场,剧本是整个戏剧的灵魂,有了剧本,有了演员,就可以演戏。古希腊的戏剧有对话,有合唱,演出时也需要歌队和乐师,但音乐很简单,戏剧的演出主要是靠演员的姿势和声章来表达情感,展开剧情,所以剧本中的语言因素显得特别重要。中国戏剧是多种艺术因素的结合,包括歌唱、舞蹈、对白、武术等,演员在舞台上表演,是这些艺术因素的综合体现,而这些艺术因素的结合,必须在各方面都有一定艺术积累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三、从教育看中美文化差异
中国教育重视基础知识的巩固,美国教育重视创造力的培养;中国教育注重知识的灌输和知识的熟练掌握,重视“精”和“深”,美国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灵活应用,重视“广”和“博”。
以数学教学为例,中国教育使用题海战术,教师让学生重复练习,直至“炉火纯青”的地步;美国学校的数学教育则基本上是“点到为止”,教师一般不要求学生做完教科书上的习题,常常只要求做单数题或双数题。中国基础教育是训练学生熟练掌握技巧,美国教育只是让人明白是怎么回事,至于学生今后是否要以数学工程作为事业,则由学生今后自己去选择,学校的教育没有必要强迫学生把那些技术练得“炉火纯青”。
所以说,中国教育是“精英”教育,把那些不能把知识学得精深的人淘汰出去。美国教育是普及与精英相结合的教育,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是当平民还是做“精英”。自己选择走“精英”道路的,需要艰苦奋斗;选择走平民道路的,接受普及教育,平平淡淡、与世无争地接受社会生存所必需的基本知识的教育。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知识的教学只是点到为止而已。这样的教育是大众化的平民化的教育。虽然每个美国人在16岁以前必须接受强制性的教育,但是这种大众化的教育却比较普及,也就是标准比较低,它适合于绝大多数学生的接受水平。这是因为中国教育资源匮乏、就业市场受限制以及人文环境诸因素的影响,所以国内的教育只能这样“公平”地实施。中国学生在这种社会形态下没有选择的余地,美国学生则不同,选择走“精英”道路的少数人,只要艰苦努力、认真学习,力求“精”“深”,同样也能实现自己的“精英”教育。因为这是自己的选择,没有来自社会、家庭强制的压力,所以有一种愉快的发自内心的动力。
中美教育除了自我的定位问题之外,在学业课程的选择上还有很大的区别。中国教育要求数理化各科面面俱到,哪一科学得不好都有可能对人生前途造成致命的影响。美国的基础教育在达到最基本的要求的基础上,允许学生有较大选择的自由。比如,一位学生对物理、化学或生物不感兴趣,感觉有很大的困难,可以只选修比较基础的课程,而选修较多的自己擅长的感兴趣的课程,只选修理、化、生其中的一门,同样可以达到高中毕业要求,也能进入顶尖大学,同样有机会成为“精英”。
四、从婚恋观看中美文化差异
中国人以工作的成就为重,美国人以家庭为重,这与中美的文化氛围有关。中国社会从古到今一直倡导为集体、为国家牺牲自我,牺牲小家,媒体采访中国名人或大人物,他们常常说事业太忙,有些人甚至一个月或者几个月都没有与自己的家人吃过一吨饭,更有甚者,孩子或配偶或父母生病都没有时间去探望,这样的行为在中国似乎人们都觉得可以理解,挺感动的,甚至觉得高尚,生活中的普通人稍有点事业也说自己很忙,没有时间和家人在一起,当家人抱怨时,他还会理直气壮的说,我这么辛苦还不是为了这个家? 而美国人却以家庭为重,如果哪个人的孩子或爱人生病了,而他的丈夫却以工作忙为借口不陪在家人身边照顾他们的话,他们(大部分人,不含那些特殊行业的人)是会被人瞧不起的。而且他的家人也不会说出类似这样的话:“我要支持你的事业,所以你去忙吧,我自己照顾自己”。不会,美国人包括小孩都很在乎自己的感受,在乎是否被自己的家人在意和重视,他们把家庭和事业分的很清楚.美国倡导的是 ” EVEN IF YOU ARE RUSHED OFF YOUR FEET, MAKE SURE YOU MAKE TIME FOR FAMILY”.(即使你忙的脚不沾边,也要确信有时间与家人呆在一起.)美国人觉得工作只是谋生的手段,而只有家人才会不管你成功失败都会陪伴在你的身边,他们觉得和家人一起享受生活才是最幸福的事.结束语:从饮食、戏剧、教育、婚恋观的区别我们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中美文化之间的确有很大的差别,但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逐步走向世界,各种文化也会相互渗透,所以我们要在了解本国文化的基础上接受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已达到更好的交流。参考文献
[1] 吴冰 中西方文化差异拾零 闽西职业大学学报 2002 [2] 邢东 中美文化差异管窥 全国优秀英语学术论文集 1997[6] 陈
平商务礼仪
中国电影出版社
[3] 邓炎昌,刘润青 语言与文化[M].外国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8 [4]贾玉新 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5] 罗艳丽 从饮食文化差异透视中美核心价值观[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2)
Abstract: Cultural differences, will have different mode of thinking;thinking of the different patterns of behavior and will be produced in different social relations.The collective weight of Chinese culture, American culture weight individuals;Chinese culture re-synthesis, re-analysis of American culture: China and the U.S.have different customs and religious beliefs, in the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is also different.Now from the diet, drama, education, and love and marriage to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China and U.S Key words: Chinese culture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第三篇:中美文化差异论文
从对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看中美文化差异
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中最早期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教育形式。因为无论在哪个国家,儿童总是一个民族的希望和未来,而家庭教育对儿童思维模式和世界观的形成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世界上有许多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每种都呈现出与其文化相关的特点。以中、美文化影响下的中美家庭教育为例,两者在家庭教育观念、教育目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上都存在诸多差异。本文将从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产生差异的原因和不同结果等三方面展开对比。同时希望提出切实有效的建议帮助更多的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一. 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1.教育观念的差异
在中国,家长往往着眼于孩子的未来,他们更注重孩子能否找个好工作,能否在顺境中度过一生。基于这种期望,大多数中国父母认为他们的主要责任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优越的生活条件,为此他们愿意付出所有。基于“知识改变命运”的立场,中国父母除了关心孩子的日常生活外只关注他们的智力,希望他们一辈子都在刻苦勤奋的学习。而美国家长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依靠自身的能力和经验,因此更加注重培养孩子们适应环境和独立生存的能力。还有,传统的中国家庭教育强调仁爱与服从,他们喜欢“塑造”孩子,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和发展。恰恰相反,美国孩子拥有更 多自主权,因为美国家庭更加注重公正和自由。2.教育目的的差异
家庭教育的母的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也是觉得中美家庭教育差异的根本原因。对大多数中国家长来说,“望子成龙”是父母最殷切的希望和矢志不渝努力的方向;而美国家长则更多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有能力的人。因此也就解释了为何每年一度的高考在中国能够引起广泛的关注。3.教育方式的差异
不同的教育观念和目的导致了不同的教育方式。中国家长对孩子往往实行管束性、干涉性、封闭式教育。如在生活上包办代替,包括鼓励孩子只要好好学习,任何家务都不需要做;在社交上过度保护,生怕孩子“学坏”,不愿意让孩子与外界接触;在学习上过于严厉,中国家长把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能否考取高等学府视为孩子成材的唯一标准,所以让孩子们把所有时间都放在学习上,其他都是在浪费时间。4.教育内容的差异
简单说来,中国家庭教育变成了学校教育的延伸,重视读书,偏重智力的开发;而美国家庭则注重素质教育,让孩子在体力、认知、语言、社会性、情感上获得和谐发展。二. 产生差异的原因 1.历史背景不同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价值观内敛保守,缺乏冒险精神和创 造意识;而美国是一个历史较短的移民国家,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能够较快接受新的思想和文化,更富有冒险精神。2.经济形势不同
中国人口基数大,就业机会少,压力大,想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很难,而好成绩则是找到好工作的敲门砖;在美国,就业机会多,美国家长认为职业不分高低贵贱,只要能在社会立足即可。3.社会条件不同
截止目前,中国的社会保障和养老制度还不很完善,许多家长把孩子当做自己的私有财产,中国人的观念认为“养儿防老”,他们也就更希望孩子有个好未来,也能更好地肩负起赡养父母的责任;而美国社会保障制度健全,不指望孩子的赡养,只希望把他们培养成一个有独立人格和社会责任感的个体。三. 产生的不同结果
由于教育观念、目的、方式、内容上的不同,中美家庭教育的结果自然也有明显差异。如大多数美国孩子比中国孩子更能适应社会,面对挑战和挫折;中国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不强,人机交往能力弱;而许多美国孩子缺乏赡养父母的责任感;中国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更加和谐亲密。四. 建议
根据中国的特殊形势,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中国家庭有必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模式,才能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如 更加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独立意识,自立能力,合作精神;在中国大力倡导和实施素质教育;同时,中美两国在家庭教育方面还有互相借鉴学习、取长补短。
第四篇:中美文化差异感想
中美文化差异感想
中国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美国是西方文化的一个融合体,近年来两国在文化的交流上越来越亲切,但两国仍有很大的差异,我们将这两个典型的代表进行对比能够让我们更加全面的了解美国文化,并重新审视中国五千年来积淀下的文化传统。
从美国教育来看,,一般对孩子不表扬也不批评,理由是:批评了你的孩子会刺激你的孩子,表扬了你的孩子会刺激其他的孩子,他们注重儿童自身的纵向发展而避免对儿童进行相互比较。而中国教师喜欢采用横向比较法,如利用小红笔、小红旗、排名次表等方式鼓励孩子,看谁表现好。当纠正孩子不良行为时常常采取表扬其他孩子,以其他孩子做榜样的方式。这会对孩子进行刺激,针对不同人会有不同效果。而中国的虎妈,狼爸,这种压迫式教育有时会让孩子受不了,所以才会爆出学生频频自杀的事件。
中国流传数千年的文化传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重视以人为本,强调集体主义,内部和谐,而美国的个人主义价值观起了决定影响:个人奋斗,自主独立。这种价值观使得每个人都有奋进的念头,而中国早就了追求了平均的胜利.美国人的世袭观念很淡他们愿意白手起家来实现自己的人身价值,所以他们在身后只会留下很小一部分的财产留给孩子,而中国人以信仰为基础的家教,牢不可破的团结以虔诚为动力,所以在死后,尽可能地将财产留给子孙。
中国是世界上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是世界上的最大发达国家,中国是东方文化的典型代表,拥有五千年的历史,而美国只有几百年的历史,两个甚至没有交集的国家,在文化上当然有很大的差异,当然,随着全球化的加深,两个国家在文化上开始互相借鉴彼此有益的一面,来更好地发展本国的文化,尤其是中国,只有全面了解别国文化,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将文化传陈下去。通过这次活动,我们了解中美文化差异,感受了美国的思想,文化精髓,让我们关注国际动态,引起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增强分析能力,加深理解,提高政治素养。
第五篇:对比分析中美可乐广告中的文化差异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On Misreading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scourse Analysis 2 礼貌原则在口译中的应用 3 《纯真年代》中的女性主义 Problems Occured in the Process of the Chinese Learning English and Its Possible Solution 5 视觉文化在英语词汇学习中的应用 6 英汉习语翻译中文化意象的转换 7 李安电影中的文化融合现象 一个反叛者的肖像--以《土生子》为例 9 “In”与“Out”的认知解读 10 英语委婉语及其翻译 从《道连•格雷的画像》透析王尔德的艺术人生观 An Analysis of Humor in Frien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Violation of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13 解读托尼•莫瑞森《最蓝的眼睛》中的成长主题 14 A Comparative Study on Lin Daiyu and Xue Baochai 15 论福克纳《八月之光》中的耶稣形象 16 中英色彩词的文化内涵异同分析 17 从Salsa舞解析墨西哥人的性格 18 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影响因素分析 硬汉形象-浅析厄内斯特•海明威《杀人者》 20 论海明威作品中的悲剧意识 21 浅析奥斯丁的女性意识 从后现代主义视角解读《第二十二条军规》的无秩序性 23 战争、归乡、爱情—《冷山》的多元主题研究 《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人物形象的对比分析 25 从《女勇士》中的女性形象看文化差异 26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角色扮演 27 分析数字“九”极其倍数的英译 28 中西方商务礼仪的差异 29 英语电影的中文名称翻译 浅析《红字》中丁梅斯代尔的挣扎 31 美国文学中的美国梦研究
红色,英汉词汇差异的文化理据 33 修辞手法在TED演讲中的运用 34 谈目的论视角下的商标翻译 35 《莫比.迪克》中的象征意义
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礼貌现象研究
对爱德加•爱伦•坡哥特式小说中象征手法的研究 38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浪漫主义情节分析 39 影响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因素研究
论《哈姆雷特》和《麦克白》中的超自然因素 41 The Use of Body Language in Teaching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中美文化差异与对广告翻译的影响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Color Red Between The Scarlet Letter and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研究 45 “It be adj for sb to do sth”中形容词制约研究 46 《我的安东妮亚》中安东妮亚的成长
任务型教学中策划对高级英语学习者写作任务完成效果的影响 48 The Tragic Color of Tender Is the Night 49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电影中的隐喻与象征手法研究 50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主义解读 51 透过《傲慢与偏见》论简奥斯丁的婚姻观 52 论《呼啸山庄》中的叙述技巧
弗吉尼亚•伍尔夫《海浪》的叙事技巧分析 54 从电影《国王的演讲》看平民情结 55 浅析星巴克现象中的独特文化
浅析霍桑罪恶观在《拉帕西尼的女儿》中的体现
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探索《马贩子的女儿》中主要人物的心理现象 58 从西方讽刺剧看品特的威胁喜剧 59 反思《夜访吸血鬼》中的同性恋现象 60 英语政治委婉语的语用功能 61 论应变能力在同声传译中的应用
英语流行歌曲中隐喻的功能分析——以后街男孩的歌曲为例 63 埃德娜: 一个孤独的女战士——解读凯特肖邦的《觉醒》 64 英语新闻标题中的修辞及其翻译 65 狄更斯《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66 《蝇王》中神话元素的象征意义
Etiquette and Protocol on Intercultural Business Negotiation 68
英汉工具类名转动词实时构建的整合分析--基于网络论坛语料 70 “黑尔舍姆”教育尝试的失败—析石黑一雄小说《别让我走》(开题报告+论)71 The Analysis of the Representative Images in The Waste Land 72 分析《红字》中的孤独感 73 中西方礼貌用语对比分析
肯德基在中国成功的本土化营销策略
An Application of Schema Theory in Interpreting 76 从《生活的艺术》看林语堂的人生艺术
从合作原则违反角度分析《破产姐妹》中的幽默话语 78 美国俚语中所折射出的美国亚文化现象
《红楼梦》汉译英对话翻译过程中人物个性的保留 80 试论英汉日常礼貌表达的异同 81 论英语自然地理术语的汉译
从功能对等理论谈中国小吃名英译 83 论海明威《死在午后》的悲观主义色彩
凯特肖邦小说《觉醒》中的超验主义思想分析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新闻新词的文化内涵与翻译 86 英语幽默语的语用研究
从传播美学分析国内畅销知名化妆品广告中的译文
双重文化下的文化选择——解析电影《刮痧》中中国移民的文化身份危机 89 浅论影视字幕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以《老友记》为例
分析女性语言特点在英语委婉语中的体现——以《绝望主妇》为例
惠特曼的人文主义思想对美国现代诗歌创作和中国诗歌创作的影响——以《自我之歌》为例
浅析造成盖茨比悲剧的因素 93 汉英道歉语回应之比较
《尤利西斯》与《春之声》中意识流手法的不同 95
与苦难嬉戏——透析《查尔斯兰姆散文集》 97 Man-and-Nature Relationship in Moby-Dick 98 浅析英语新闻语篇中的语法隐喻 99 《长日入夜行》中玛丽的悲剧和反抗 100 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
The Word Use and Translation of English News 102 从女性主义角度看《觉醒》中爱德娜的女性主体意识觉醒 103 分析《野性的呼唤》的生存原则—从美国自然主义观的视角 104 语法翻译法视角下的中学生英语家教辅导 105 奥巴马演讲辞的话语分析
《榆树下的欲望》埃本悲剧命运探析
从语域角度分析《瓶中信》中书信的语言特色 108 从功能对等的角度浅谈商标翻译
《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与《失乐园》中的撒旦的反叛者形象比较 110 论英语奢侈品牌的文化及其翻译
从《瓦尔登湖》看“天人合一”与梭罗超验思想 112 电影《闻香识女人》中弗兰克的人物分析 113 分析《绯闻女孩》中的美国社会文化特征 114 《红字》中女权主义意识探析 115 麦当劳的制胜之道 116 红字中的象征意义 117 英语中常用修辞格 118 试探吸血鬼文化的起源 119 外贸企业的汇率风险规避
庄子和梭罗自然观比较——以《庄子》与《瓦尔登湖》为例 121 英语商务信函的礼貌用语
《冰与火之歌》的人文主义分析
马克吐温在<<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中对人类社会的深切关注 124 《傲慢与偏见》中英语反语的语用分析 125 论《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的人物性格 126 试析《旅游巴士》中的犹太文化内涵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by Analyzing Brand Names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苔丝悲剧中乌托邦情结的探析
影视字幕翻译原则——从文化角度进行研究
公众演说中修辞人格的研究——以丘吉尔《关于希特勒入侵苏联演讲》为例 131 从《老友记》看美国幽默
商务英语合同的翻译特点及策略研究
中西颜色中“红”与“白”的文化差异对比 134 英汉委婉语的对比及翻译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Anne of Green Gabl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eptional Aesthetics 136 广告翻译
英汉亲属称谓对比研究及其文化内涵分析 138 英汉味觉词“酸甜苦辣”的比较分析 139
《永别了,武器》中主人公亨利形象分析 141 外来词的翻译方法初探 142 文化意识与语言教学
从异化与归化看网络上美剧的字幕翻译
绽放在“金字塔”上的玫瑰---《纯真年代》主要女性角色分析 145 论外交英语的模糊性 146 中西方商务礼仪的差异
Three Discriminations to Little Black American Girls in The Bluest Eye 148 浅议提高英语阅读速度的方法
A Survey on Western Culture Learning among Non-English Majors 150 美国战争电影的人性和文化透视--以《拯救大兵瑞恩》为例 151
152 一位《飘》不去的女性—《飘》中斯佳丽的女性主义性格特点成长分析 153 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浅析有关“狗”的汉语四字格成语的英译及方法 154 浅析亨利•詹姆斯小说《螺丝在拧紧》中的哥特成分 155 经典英语电影台词的语言特征和文化态度 156 从审美视角分析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 157 从《老人与海》看海明威的人生观
158 Who Was to Blame:The Influence of Community on Pecola 159 读者在文学文本多元解读中扮演的角色
160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一文中守旧因素的象征运用 161 粤菜翻译之“信达雅”
162 The Analysis of Daisy in The Great Gatsby 163 《可爱的骨头》的电影改编分析
164 The Trans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Translation of Commercial Advertisements 165 小学英语语法任务式教学
166 中美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167 《当幸福来敲门》的人际功能文本分析 168 新闻英语标题的特点和翻译 169 中西方商务礼仪的差异
170 从生态批评角度看艾米丽狄金森的诗歌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171 英语专业学生词汇学习策略特点研究
172 解析喜福会中美籍华裔妇女的冲突和身份问题 173 Who Is Ishmael: Kantian Philosophy in Moby Dick 174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Main Female Characters in Golden Notebook 175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的分析
176 论英语被动语态的语篇功能及其翻译策略—以《高级英语》第二册为例 177 论《飘》中斯嘉丽的精神源泉
178 《小妇人》中的家庭教育及它对现代家庭教育的意义 179 对《愤怒的葡萄》中圣经原型的分析
180 Black Women's Searching for Identity in Toni Morrison's Sula 181 英语中的女性歧视
182 Foreign Publicity Translation 183 从制度文明起源的角度浅谈中西方家庭观念的差异 184 “集体无意识”理论观照下艾米莉的悲剧性 185 马丁伊登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及其悲剧
186 《丧钟为谁而鸣》中罗伯特.乔丹性格的多视角分析 187 美国黑人英语的句法特征
188 使用影视片对中学生进行英语听说教学
189 An Analysis of Gilmore’s American Existentialism in The Executioner’s Song 190 论莱辛作品《又来了,爱情》中妇女失爱的原因 191 弗吉尼亚伍尔夫《墙上的斑点》的叙事技巧分析 192 高中生英语学习成败归因现状调查及对策 193 从中西文化差异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194 对比分析中美可乐广告中的文化差异 195 浅谈当代大学生炫耀性消费文化
196 A Study of Humor in Films and TV Series Subtitles and Its Translation 197 英汉恭维语语用对比研究
198 论《吉姆老爷》中的英雄主义(开题报告+论)
199 On Application of TBLT to Junior High School Oral English Teaching 200 英语委婉语及其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