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阶段职务犯罪特点及预防重点
现阶段职务犯罪特点及预防重点
张掖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院 洪勇 杜刚
检察机关通过依法查办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贪污、贿赂、失职渎职犯罪案件,分析其犯罪根源,预防职务犯罪,是促进党风廉政建设、服务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对此,笔者结合张掖市检察机关工作情况分析,认为现阶段职务犯罪的特点主要有“五高”,犯罪成因归结为“四缺”,预防重点关键是要突出“四个”健全。
一、当前职务犯罪案件的主要特点
分析张掖市检察机关2010年度经初查后立案侦查的45件职务犯罪案件,其主要特点呈现“四高”:
(一)贪污贿赂案件高发。立案查处的职务犯罪案件中,涉案罪名以贪污、贿赂、滥用职权、玩忽职守为主,其中全年立案查处的涉及贪污、贿赂罪的案件占76.6%,呈现多发高发态势;行贿、受贿犯罪比重较大,立案查处贿赂案27件占立案数的60%,其中受贿居多,占立案总数的42.2%。
(二)“一把手”犯罪大案比重和涉案金额不断提高。所有立案案件涉案人中,单位“一把手”就有15人,占立案总人数的29.4%,其中处级以上干部职务犯罪4人,犯罪金额从几万元到几十万元至千万元不等,犯罪金额巨大,触目惊心。如市检察院依法查办的肃北县县长曼某贪污、受贿、巨额财产来源不明案,涉嫌金额近千万元。
(三)医药卫生领域职务犯罪比例大幅升高。全年立案查处医药卫生系统职务犯罪案件13件15人,分别占案件总数的28.9%和29.4%,而去年仅有1件。其中受贿案9件11人,行贿案4件4人。人员涉及医院院长、卫生院长、科室主任、医师、收款员、药品经销商等。如查办的甘州区人民医院有关人员在药品、医疗器械购销过程中涉嫌受贿犯罪的案件。共查处了包括甘州区医院原院长、副院长、药剂科长、主治医生等人在内的受贿案件5件,涉及赃款近60多万元。医药卫生系统案件占比已上升到各行业系统第一位,为本年度我市职务犯罪最为严重的行业领域之一。
(四)工程建设领域职务犯罪持续居高。查处的案件中,涉及工程建设领域的职务犯罪案件13件14人,分别占立案总数的28.9%和27.5%。工程建设领域职务犯罪呈现高发势头,其中尤以贿赂犯罪、权钱交易在工程建设领域职务犯罪中表现最为突出。主要表现为:一是工程建设领域贿赂犯罪所占比例大。所查办的发生在工程建设领域的13件职务犯罪案件中,贿赂犯罪占到了90%。二是贿赂手段呈现多样化趋势。贿赂犯罪手段形式多样,给予现金(包括美元)、银行卡、房产或黄金制品、高档消费品等手段居多。三是犯罪对象以单位“一把手”居多,工程建设领域涉嫌受贿罪的14人中,有9人为单位正职。四是发案主要集中在单位所属工程建设、房地产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五是犯罪的相对人为单位工程的承建人或给予关照的建筑承包商。
(五)窝案、串案高发。所查办的案件中群体作案现象 较为突出,案件往往查出一个带出一串,挖出一案端出一窝,一个案件往往涉及多人。如临泽县检察院先后立案查办的4名卫生院院长受贿案,肃南县卫生局前后两任局长阿某某、武某受贿案;高台县检察院立案查处的甘肃省白龙江林业管理局河西综合开发局3名财务人员贪污贿赂窝案等。
二、职务犯罪的主要成因
职务犯罪产生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既有个人原因也有非个人原因。但综合起来,就我市职务犯罪呈现的新趋势来看,犯罪成因主要是以下四个原因:
(一)思想道德底线的遗失,是导致职务犯罪的根本原因。“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从以上人员的思想演变过程来看,长期放弃对世界观的改造和思想道德修养,是其政治信仰颓废、私欲膨胀、思想道德防线崩溃的主要原因,而思想道德防线的崩溃又是其人生观、价值观扭曲,走上犯罪道路的根本原因。具体表现就是:随着理想信念发生了动摇,自觉抵御腐败的思想道德防线就会荡然无存,会逐渐把手中的权力看做是为个人谋取利益的工具,在政治上与党组织离心离德、阳奉阴违;在作风上听不进不同意见、独断专行;在经济上贪污受贿、大搞权钱交易;在生活上玩物丧志、追求吃喝享乐,最终导致道德底线遗失,直至蜕变成为人民的罪人。
(二)经济发展水平与政治体制改革的不协调,形成权力“两极化”直至异化的缺陷,是导致职务犯罪的客观原因。改革开放使我国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但必须看到,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行政手段和市场手段同时发挥调节作用,在两种手段并存的情况下,使得经济活动中渗透了权力的“魔力”,导致权力的过分集中和监督的缺失。逐步形成了权力的“两级化”:有权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能够凭借手中的权力左右市场行为的取向;无权单位和个人想办事,办成事,只有靠钱来进行“感情投资”、“买通关节”。这种权力的“两极化”又演变为权力的异化,主要表现:权力的私有化。在某些人眼里,权力成为其手中谋取私利的工具,异化成为捞取个人好处的资源,其结果必然导致以权敛财,权钱交易。权力的专制化。对权力的行使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而权力失去监督必然走向腐败。权力的任意化。认为手中的权力象征着自己的“地位”、“权威”,把权力当做享受生活、潇洒人生任意挥洒的“魔杖”,原有的监督制约制度变成了多余的妨碍、弄权的羁绊。
(三)监督制约机制缺失,监督不力,是导致职务犯罪的重要外因。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按照权力运行理论,监督权是在决策权、执行权之外的一种重要权力,对于保障决策的正确执行具有重要意义。但现在往往是监督失之于软,失之于宽。一是监督机制缺位。按照现行的权力配臵模式,上级对下级监督最有权威,但有鞭长莫及的无奈,缺乏监督权威。因此,对“一把手”的监督往往形同虚设,容易形成“一把手”独大格局,诱发职务犯罪。二是监督效力弱化。个别单位、部门党内民主生活不健全,使内部监督流于形式。由于缺乏完善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制约制度,一 方面致使以权谋私等现象不能得到及时防范和及时制止,另一方面,也使监督对象更加有恃无恐,从某种角度讲就是纵容了犯罪。
(四)社会分配不公与消费上的攀比心理,导致内心平衡的失落,是导致职务犯罪的潜在心理诱因。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资本主义腐朽思想随之而来,加上社会分配不公以及过热的消费心理的刺激,个别党员干部经受不住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利己主义、享乐主义、“一切向钱看”的思想膨胀:“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官本风,公款吃请、豪华消费的奢侈风等沉渣泛起,不仅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而且严重腐蚀着某些人的灵魂,面对社会的诱惑和现实的平淡,导致意志薄弱者内心平衡错位,最终为追求奢侈糜烂的生活方式而步入犯罪的深渊。
三、预防职务犯罪的重点
查处腐败是手段,预防腐败才是根本目的。针对以上特点和原因分析,可以看出要从根本上防止腐败,杜绝职务犯罪的诱因,就要多管齐下,标本兼治,铲除职务犯罪滋生蔓延的一切主客观条件,使其主观上不想腐败,不愿腐败,不敢腐败,客观上不能腐败,从而有效控制和预防职务犯罪的发生。为此,笔者认为应将近期职务犯罪预防的重点放在“教育、管理、监督和预防网络”四大机制的健全上。
(一)健全教育机制,使法治意识入脑入心。一是加快法制教育日常化进程。深入普及有关职务犯罪的法律知识,增强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使之自觉遵守各种法律规范,运 用法律来约束自已的行为,维护法律尊严,切实做到学法、知法、懂法、守法,增强廉洁自律意识,防止领导干部思想上的蜕变,构筑一道法律“高压线”。二是坚持警示教育制度化。坚持正面引导与反面典型警示教育相结合,用身边的案例警示于人,警醒于人,警戒于人,通过建立张掖市检察院预防职务犯罪警示教育基地,以点带面,有针对性的开展典型案例剖析和预防宣传教育,提高法律的威慑力,增强全市公职人员的“免疫力”,做到警钟长鸣,促使党员领导干部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过好权力关、金钱关、人情关、美色关,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筑牢预防职务犯罪的廉洁大堤,消除侥幸心理,自觉预防职务犯罪的发生。
(二)健全完善用制度管财、管物、管人的工作机制。从已查处的案件分析情况来看,权、财、物相对集中的部位是职务犯罪易发或高发环节,加强对案件易发和高发环节或领域的规章制度建设以及防控机制建设,是有效遏制职务犯罪的根本措施之一。一是要狠抓《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的落实,按照《准则》的规定,用制度规范对领导干部的管理,形成用制度规范从政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做到有章可遵,有规可循。二是要加强回避制度的落实力度,杜绝“暗箱操作”,防止少数人说了算。三是要加强对关键岗位、重要部位、有关人员的监控管理,实行定期轮岗交流制度,防止关键岗位的工作人员经营“腐败圈”,进一步规范自由裁量权,减少职务犯罪的发生机会。
(三)不断完善对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加强监督,铲除职务犯罪滋生的土壤和条件。从目前状况看,发生职务犯罪案件的国家机关、国有公司和企事业单位,总体呈现出规章制度的不执行和有章不循现象普遍存在。从案件具体分析看,绝大多数贪污、挪用公款案件的发生,都是因规章制度形同虚设,执行中随意性大,有章不循,有制不遵而造成。因此,要在健全和完善对领导干部的管理制度的基础上,着重加强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的监督;着重加大对重大事项报告、收入申报、述职述廉、诫免谈话,落实“三关审计”(任前、任中、离任审计)、民主集中制等制度执行情况监督力度,充分发挥上下级、同级有关部门、媒体等各监督主体的积极作用,综合运用多种监督形式,使权力运行更透明、更规范、更廉洁,防止权力失控和行为失范,使领导干部始终处于有效的监督之下。
(四)健全预防网络机制建设,构筑社会化的大预防工作格局。预防职务犯罪,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积极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媒体等支持支持和参与”的预防工作网络,形成“大预防”格局。一是构建党委统一领导下的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网”。即市、县(区)委成立由党委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相关职能部门的领导为成员的预防工作领导小组,发挥预防工作领导职责,研究部署一个时期预防职务犯罪的工作重点,负责组织开展各项预防工作,加强指导检查,确保各项预防任务落到实处。二是要建立健全包含五项机制 的预防职务犯罪长效机制。整合社会预防力量和资源,实现预防效果的最大化。其中应当包含:①联系协调机制--各预防单位应密切配合,加强联系沟通协调,加强信息交流,推广预防经验,走行业预防、单位预防与社会预防相结合的道路,共同推进预防工作的深入开展。②资源信息共享机制--从最容易滋生职务犯罪的重点行业(领域)部门入手,搭建土地、烟草、卫生、公安、安监、房地产等行政执法机关与刑事司法相衔接的网络信息共享平台,监督和规范执法行为,及时发现渎职、失职案件线索,达到以点带面、全方位监督的效果。③联合预防机制--不断健全完善跟踪监控、案件查办、预警提示、信息交流等工作机制,做细、做实预防职务犯罪工作。④案件移送与协查机制--各单位发现或收到人民群众举报国家工作人员涉嫌职务犯罪案件线索,应及时将有关材料和查处意见移送司法机关,并主动配合做好调查工作。同时,司法机关要将查处结果及时反馈移送案件线索单位,深化惩防一体化工作机制。⑤调查研究机制--针对各行业单位职务犯罪的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开展前瞻性的调查分析,强化对策研究,研究总结共抓教育预防,共抓制度预防,共抓监督预防,共抓社会预防的做法,注重在预防成果的转化、应用上下功夫,协助各系统、单位搞好内部的职务犯罪防控治理,从源头上预防职务犯罪的发生。
各种各样的职务犯罪案件对我们的警示是十分沉重和深刻的,而预防和阻止更多的领导干部步其后尘,让所有党员领导干部都能坚守清廉准则,做一个对党、对事业、对人 民负责的人,这是检察机关的神圣使命,也是和谐社会、公平正义的最终价值追求。
作者简介:洪勇,张掖市人民检察院预防处处长
联系电话:0936-8419684 杜刚,张掖市人民检察院研究室 联系电话:0936-8419610
第二篇:当前职务犯罪的特点及预防
当前职务犯罪的特点及预防
作者:许昌市中级人民法院 许昌市魏都区人民法院 张玉华 戴延伟 王志斌发布时间:2011-05-20 10:33:30 打印 字号: 大 | 中 | 小职务犯罪是指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贪污贿赂、徇私舞弊、渎职滥权、玩忽职守,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破坏国家对公务活动及社会正常秩序的法律规范,应当处以刑罚的行为。其主要特征是权力私有化、商品化、非法化,其犯罪造成的危害较之其他刑事犯罪更严重,是一种严重的腐败现象。反腐败斗争关系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兴衰命运,甚至是生死存亡的严峻斗争。如何加强对职务犯罪的惩处,有力推动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维护社会稳定,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成为当前和今后亟须解决的课题之一。现根据许昌市魏都区人民法院近年来审理职务犯罪案件的情况及有关案例,对当前职务犯罪的的特点、成因及预防进行简要的分析和探讨,不当之处,敬请评判指正。
一、职务犯罪案件的类型及特点
2009年至2011年3月许昌市魏都区人民法院审判职务犯罪案件的情况:共审结各类职务犯罪案件53件60人,其中2009年审结19件22人(贪污案件5件5人,受贿案件6件6人,玩忽职守案件4件4人,挪用公款案件4件7人);2010年审结24件26人(贪污案件7件7人,受贿案件3件3人,玩忽职守案件1件1人,挪用公款案件7件7人,徇私枉法案件2件3人,徇私舞弊案件1件2人,徇私舞弊少征税款案件3件3人);2011年1至3月审结10件12人(贪污案件2件3人,受贿案件1件1人,徇私舞弊案件2件2人,徇私枉法案件1件2人,玩忽职守案件2件2人,挪用公款案件2件2人)。通过对以上案件进行研究分析发现,现阶段职务犯罪类型多样,呈上升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发案点多面广,涉及各个领域。前几年,该院辖区职务犯罪主要集中在建筑和金融领域。上列案件中,涉及政府部门11件,金融系统8件,财税系统3件,粮食系统6件,土地部门7件,教育系统4件,公安部门2件,工商部门3件,其他部门和系统9件。涉案范围在扩大、行业在增多,职务犯罪已涉及社会管理及相关行业各个领域,而其中腐败犯罪案件占90%以上。
(二)发案数呈上升趋势,大案要案增多。从上列案件数量看,2010年比2009年上升26.32%,2011年1至3月比2010年同期上升37.5%。从职务犯罪的绝对人数看,2010年比2009年上升18.18%,2011年1至3月比2010年同期上升近50%,呈逐年上升趋势。从犯罪对象来看,不仅涉及单位负责人,而且涉及面扩大到一般工作人员。2009年至今年3月该院共判决科级及以上干部和有关单位负责人职务犯罪案25件,占审结案件总数的47.17%。从案值来看,前几年案值多在1万元以上3万元以内;而近几年来该院审判的案值5万元以上、达100万元的大案达17起,占审结案件总数的32.08%。
(三)窝案、串案犯罪形态显著。职务犯罪往往发生于关联岗位、行业系统、上下级关联人员之间,他们往往利用公共资源结成错综复杂的利益体,互惠互利,互相包庇。一旦案发,往往是一挖一窝,带动一串。如发生在许昌市土地管理系统贪污受贿窝案(4案4人)、税务系统的徇私舞弊及玩忽职守串案(2案3人)就是典型例子。有的企业高管内外勾结,借改革、改制之机侵吞国有资产,侵害职工合法权益,给国家造成严重损失。
(四)涉案人员中,具有领导职务的人员多起重要作用。一类是在工作中利用职务和权
利进行职务犯罪。如原许昌德润粮油贸易有限公司主管会计牛成志因利用职权挪用卖粮款
20万元用于抄股,被检察机关以涉嫌挪用公款罪向法院提起公诉。另一类是在单位内部或
上下级之间,具有领导职权的人员利用权力攫取钱财,索贿受贿,又以此操纵权力,形成买
官卖官之风。许昌市国税局原局长姜国仕,以职务晋升、职级调整、工作调动等为由,收受
其34名下属人员的贿赂。另外,其还接受了5个建筑公司为承揽工程而进行的贿赂。对于
巨额财产姜国仕不能说明合法来源。法院数罪并罚,判处其有期徒刑12年,并处没收个人
财产10万元。
(五)职务犯罪的影响及危害严重。对公职人员行为的底线要求要高于普通群众,这是
由公务人员的职责及权力性质所决定的。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权力来源于人民,服务于人民。
人民群众对贪污腐败、不认真履行职责的行为深恶痛绝。相对于其他犯罪来说,由于职务犯
罪具有隐蔽性、成本低、易成功、获利大的特点,使职务犯罪屡禁不止,在一些重点部门甚
至出现“前仆后继”现象,成为国家的一大疾患。职务犯罪行为严重损害了社会的公平正义,损害的是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人民群众的利益。直接的影响就是败坏了社会风气,降低了
社会和公众的道德底线,使社会价值观畸形,荣辱观被颠覆。比如把干实事讲诚信的人看作
迂腐不随流,把圆滑投机看作是有能力,把敢于胡搞看作是有魄力。深层次地影响:将是党
群干群关系割裂,使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受到严重损害,最终影响执政基础,使和
谐社会名不副实。
二、职务犯罪的成因及分析
职务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历史根源。职务犯罪的原
因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政治工作薄弱,认识不清。我们党历来重视对队伍的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发扬光荣的优良传统。由于国家财力有限,决定了公务员不可能是高工资高收入的阶层。而
不同的行业、地区、社会成员间的经济收入和待遇差距较大,甚至有些人不正当暴富,势必
会刺激其他社会成员,也使一些公务人员出现心理失衡,一旦有条件和时机,便会产生利用
职务进行犯罪的念头。一般地说,一个单位的政治思想工作做得较好,职务犯罪案件发生的机会就少。从职务犯罪的情况看,90%以上的涉案单位认为教育学习是软指标,导致重业务
和经济,轻教育和学习。特别是有的单位领导发现本单位发生职务犯罪时,不能及时采取积
极措施,还为当事人说情,甚至纵容包庇犯罪。作为职务犯罪者个人,平时不讲学习,放松
思想改造,导致自己走向犯罪道路。
(二)特权思想和贪腐文化影响深远,余毒犹存。职务犯罪的主流是贪腐犯罪。解放六
十多年来,我们进行了大力的社会主义改造和思想教育,但官本位特权思想仍没有得到根除,还有一定市场。同时,外来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袭,对国人的思想观念起着潜移默化的腐蚀作
用,一些公职人员经受不住考验,走向了职务犯罪的深渊。
(三)制度棚架,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这是职务犯罪发生的重要原因。各单位都有
其规章制度,国家的法律法规也已逐步健全。但有的单位规章制度的执行不尽人意,流于形
式。在这样的单位里,对领导的权力失控、约束不力,其个人意志常常会因没有压力和牵制
而随意发挥和运用,权力进而演变为图谋私利的工具;正因为制约监管不力,才使一些人为
所欲为。究其原因,有其个人原因,也与现行对公务人员特别是官员的监管制度不足、不力
有直接关系。目前的监管还主要是组织上的监管,缺乏全面性;而群众监督方面又缺乏制度
性保障,没有建立起规范的权力参与机制。原中央储备粮许昌直属库综合科科长吕文志兼任
许昌德润粮油有限公司经理期间,由于缺乏监管,于2009年6月将未入账的27万余元公款
据为己有,被法院以犯贪污罪判处有期徒刑六年。而其所在单位在同时期由于缺乏有效的监
管,发生多起贪污挪用、私分国家财产案件。
(四)惩处不能罪当其罚,打击力度不够。职务犯罪人员基于自身优势,往往有其不同
程度的关系网、人情网,对查处职务犯罪造成不利影响。在打击职务犯罪方面,由于制度性
原因,一般情况下先由纪检监查部门查处,或作内部处理。在一些情况下,查处力度不够。
即使进入了司法程序,仍可能因权利或人情关系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刑罚力度不够,判决适
用缓刑、免刑等非监禁刑的太多,目前全国职务犯罪案件适用缓刑等非监禁刑的比例在50%
左右。职务犯罪案件量刑不平衡和非监禁刑的较多适用,引起社会关注,造成负面影响。这
种状况使法律的权威和正义得不到有效伸张,群众的不满情绪得不到缓解,使刑罚的惩戒功
能不能充分彰显,反而使职务犯罪成本大大降低,使犯罪者有恃无恐,甚至出现一些问题公
职人员“带病”升迁的怪现象,屡遭公众抨击。如曾轰动一时的原卢氏县县委书记杜保乾,在任卢氏县县委书前就被举报和查处,但由于种种原因,仍“带病”一路高升,结果是其更
加肆无忌惮,变公权为私权,贪污受贿、打击报复,走上犯罪道路,被判处徒刑16年。真
实害民又害己。
三、对职务犯罪的惩戒和预防。
预防和打击职务犯罪是历史性课题,具有长期性、艰巨性。打击是惩治职务犯罪的治标
措施,预防才是治本之策。在反职务犯罪方面,应当建立健全反职务犯罪的法律体系、监管
体系、教育体系和考核机制;可以借鉴国外反职务犯罪经验,进一步完善我国反职务犯罪工
作的机制。我们认为预防职务犯罪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完善反职务犯罪法律体系,预防前移,防范职务犯罪发生。
一是在现有法律制度的基础上,应建立反职务犯罪法,将对职务犯罪的立案、侦查、审判、执行进行专门规范,实行专业化管理,提高质效。避免在反职务犯罪方面标准不
一、职责不清、管理混乱。
二是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加强贯彻执行力度,将预防重心前移,做到提
前防范,消除职务犯罪的条件和机会。如对公务员法、会计法、税法、公路法等部门法律法
规进行充实和完善,切实加强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使这些法律法规确实成为有权部门、相
关行业及公务人员操守的行为规范、自律自警的意识、思考问题的红线,做到职务犯罪预防
前移和全面预防。
三是执法检查应当常态化,不应当形式化。常态化的执法检查可以是有计划的、随机的,还可以根据投诉、申诉线索而进行。执法检查常态化能够起到预防职务犯罪的积极作用,既
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又能够威慑职务犯罪的发生,是保障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健康发展的有
力推手。
四是认真落实对公务人员的制度性保障,确保其合法权益得以实现。如在人事、奖惩方
面做到严格依法依规,正确落实公务人员的政治待遇,避免任人唯亲、暗箱操作等不公平现
象。在工资福利待遇方面,应保证公务人员的工资福利不低于各行业的平均水平,应建立廉
政奖励基金,并能够得到落实。从而降低公务人员的经济落差和心理落差,从事实上让公务
人员不愿违法,更不愿犯罪。
(二)强化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构筑强大思想防线。我们应主要立足于政治思想
和职业道德教育,着眼于防范。只要思想教育常抓不懈,世界观改造时刻从严,做到防微杜
渐。鉴此,必须从思想上强化预防职务犯罪的建设,在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思想上筑起预防
职务犯罪的坚固堤坝。如有针对性地进行社会主义法制宣传教育、荣辱观教育,抓好正面典
型教育和反面教材教育,培养健康向上的思想情趣,营造良好社会风气。从而提高公务人员的法制意识和思想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非观,增强抵御职务犯罪的能力。
(三)强化管理,构筑制度防线。当前,我国正处在体制转轨、经济转型的变革时期,一些具体制度还不够完善,容易给违法犯罪以可乘之机。解决这些问题,广大党员干部应加
强党性修养和提高自我约束能力,但根本还应当在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上下功夫,实现各项工
作的规范化管理,把预防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特别要注意从关键环节入手,深入研究体制
转换过程中的行政审批、财务管理、干部任用等权力运行容易失控薄弱环节上所存在的危险
点,制定预防职务犯罪对策,用规章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有效遏制职务犯罪的发生。比如
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制度和司法民主化,加大群众意见的参与度,改革权力过分集中而缺乏制
约机制的弊端,建立系统严密的监督制约机制,使权力无法私用,从根本上清除职务犯罪滋
生的土壤。
(四)强化制约,构筑监督防线。通过思想教育和制度约束,大多数国家工作人员能做
到自律守法。但也有少数人,单靠“自律”是不够的,还须辅之以“他律”,即通过各种有
效形式的监督和检查,规范其从政行为,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制约,保证
权力沿着规范化轨道运行,预防职务犯罪。如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职能,推行财务管理公
开机制,建立健全重大建设项目管理监督机制,建立和落实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同时,充分
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对公共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以不同的形式参与社会
管理,提高人民群众维护国家利用、社会公共利益的主动性,对职务犯罪进行有力的抵制。
(五)惩防结合,构筑威慑防线。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增强发现犯罪的机制和能力将
会抑制犯罪心理。正是由于存在执法不严,打击不力情况,才助长了职务犯罪分子的冒险心
理。因此,要树立有罪必罚、以打促防、防打结合的思想,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使职务犯罪
分子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在结果上使其得不偿失,后悔终生,同时震慑心存侥幸的人不愿
犯罪、不敢犯罪。
在预防职务犯罪中,首先要加强内部的管理和监督、组织的管理监督。其次是加强外
部监督和法律约束。如果这些方面做得好,至少不会出现大的职务犯罪情况。魏都区法院在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方面主要有以下措施,效果显著:一是全面提高干警素质。加大学习培训
工作力度,提高执法水平,端正执法态度,为预防和查处职务犯罪提供基础保障。二是突出
打击职能。充分履行审判职责,严格公正执法,狠抓办案环节,对于职务犯罪,不管涉及到
什么人,都坚决依法追究,通过查处和办理案件达到教育、挽救、震慑的目的。三是强化特
殊预防,加强预防调研。利用所掌握的职务犯罪案件素材,选择典型案例进行扩大预防,走访机关、进入企业、深入乡镇,通过解剖个案,总结经验教训,提出防范对策,促进相关单位提高职务犯罪的预防能力。四是加强与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积极与纪检监察、审计、公安、检察等部门密切配合,探索实现最佳预防效果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在党委领导下,建立既各司其职又相互紧密配合的工作机制,提高工作效率和办案质量,切实维护党纪国法的严肃性、权威性。
预防职务犯罪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努力构建预防职务犯罪的长效机制。我们相信,在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人大的监督下,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反职务犯罪工作一定能够不断取得新的成果,营造优良和谐的经济环境和人文环境。
第三篇:财务人员职务犯罪的几个特点和预防对策
财务人员职务犯罪的几个特点和预防对策
近年来,湖滨区检察院在查处职务犯罪中发现,财务人员利用职务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它方法非法占有公共财物,以及非法使用公共财产的贪污、挪用公款犯罪,具有四个特点:一是高发性;二是便利性;三是作案手段隐蔽性;四是串连性。因此,遏制财务人员职务犯罪十分必要,笔者建议:
一、以身作则,树立管理者的榜样作用
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单位一把手不廉洁必然会对被管理者的会计、出纳人员产生心理反差,一旦心律失衡,便会出现你贪我也贪,不贪白不贪的心理,遇有机会小试成功后,会由最初的心悸,变为心安理得。再则,管理者如有腐败行为,一般都会被会计、出纳人员所掌握,于是领导在会计、出纳人员面前就会腰杆不硬,说不出“硬话”,对会计、出纳人员的错误行为只能是睁只眼闭只眼,以求得相安无事。因此管理者必须先管好自己,廉洁自律,发挥榜样作用,以榜样作用去影响人、管好人。
二、预防关口前移,严把财务人员“入口”
会计、出纳人员的选用,是非常重要的,选用得当,对一个单位的经营管理起促进作用。反之,会给一个单位带来严重损害甚至使其破产倒闭。因此,一要严格标准,选用财务人员要具有相应的专业任职资格。二是按照《干部选拔任用条例》规定的条件选拔任用财务人员,防患于未然。三是改革财务人员管理体制。变传统的选拔任用制,为会计委派制;不仅会计人员实行委派制,而且出纳人员也要实行委派制。
三、管理规范化,打造“贪”不到的铜墙铁壁
严格科学的管理是社会化大生产的重要标志和客观需要。财务管理是社会化大生产的重要管理手段,其自身有科学内涵。一是建立健全内部管理体制。二是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制定科学的具体的操作性强的财务管理制度及其实施细则,以使本单位的财务工作有章可循无漏洞可钻。
四、依法行政,强化内部监督
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一要强化财务人员的内部监督。司法机关在查办贪污、挪用公款案件的同时应加大对财务人员玩忽职守方面的宣传教育,强化其不履行特定监督责任就有可能触犯刑法,承担法律后果意识。二是强化外部审计监督。对财务工作的审计,除了单位内部的审计部门外,国家机关、国有大型企业还要接受各级审计机关的专门审计。审计人员要有较强的法律责任意识,严格执行《审计法》有关规定,对审计人员的玩忽职守行为应追究其法律责任。
五、避免暗箱操作,增加财务工作的透明度
一要增加财务工作的透明度。财务工作有一定的保密性,但不能因为要保密而将财务工作神秘化,否则必然出现以“合理”借口“暗箱操作”回避群众监督。另一方面,扩大监督面,充分调动群众的监督热情,积极参与监督,将财务工作臵于“阳光之下”,一些“灰色”、“黑色”支出必然不会出现,促进单位领导廉洁自律。因此必须增强财务工作的透明度,为财务人员廉洁自律创造良好环境。二是铲除腐败温床“小金库”。国有企事业单位私设的“小金库”其资金依然是“隐形”的国家财产。检察机关查处的案例表明,“小金库”的存在一
1害国家二害小家,有关职能部门应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将“小金库”的危害结果告知财务人员,使其远离“小金库”。
(一)现状分析
在实际工作中,会计职能有着“服务”与“监督”的两面性。目前由于体制上的束缚,我们只片面地强调了“服务”一些行政事业、企业单位财务监督不力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虽然有的单位存在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混乱、领导与财会人员素质不高和审计监督不力等现状,但主要的还是由于现行领导体制与现行财务体制存在的弊端而造成的。个别单位行政领导一句话,一纸签字,就可以随意开支报销,随意支配资金。财务部门和财务人员实际上只对领导服务,看领导的眼色行事,不敢履行“监督”职能。行政上受本级领导,业务上受上级业务部门指导的现行会计体制,造成了目前某种程度上的财务机构、财务人员是腐败者的“囊中之物”。不少财务工作者,也有“端着谁的碗,就受谁的管”的模糊认识。领导存在的违法乱纪行为,他们想说不敢说,知情不敢报,极大地影响了他们履行监督职能的积极性。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纵观近年来行政事业、企业单位所发生的各类违反财经法纪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财务管理较混乱,人员素质不高。一是内控制度不健全,有些部门、单位缺乏相互制约的财务监督机制,赊账过多、过滥,对实行统一有效的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二是有些财务人员是领导的关系或亲属,有的未经业务培训,有的政治素质不高。
2.隐瞒收入,私设“小金库”。一是有些事业单位利用国家赋予的职权、巧立名目,对外乱收费,存放于有关科室,用于干部职工的生活补贴。有的事业单位为了逃避财政对其行政事业性收费的监督管理,将预算外资金记入往来款项。有的企业为了达到偷漏税收、延期交纳或占用税款的目的,少报当期产品销售收入;有的企业为了达到缓缴增值税和所得税,占用税款,减少财务费用的目的,对产品销售收入的实现不是以商品所有权的转移和收到货款或取得索取货款凭证作为其产品销售收入的实现,而仅仅以销货款回笼作为销售收入的实现;有的企业为了达到少缴税款的目的,采取将产品销售收入作为代购代销收入进行账务处理;二是有些单位私设“小金库”,截留、隐匿、转移单位收入私存乱放,不列入本单位财务部门大账内,搞私房钱。
3.财务报告失真,固定资产管理混乱。一是单位的财务报告本应根据总账和有关明细账中的部分数字来填制,而目前有些单位却根据不同需要和目的来填制财务报表,从而出现了同一单位同一时期向不同的部门报送的财务报表其数据各不一样。有的是随意填报,有的是根据单位领导意图而报,有的是图利而填,有的是为了赶进度估几个数字应付而报送。二是新增固定资产不入账等问题比较突出,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没有列入财务账核算。由于这种核算不规范,购进的未能全部如实登记,变卖或报废的没有及时冲转、造成账实不符。4.现金失控,多头开户。一是有的单位用发票、国库券、个人银行存款、白条借据等抵顶库存现金;有的单位不遵守开户银行核定的现金库存限额,无限度地增加现金库存量,甚至超出数倍;有的单位为了方便或拖欠银行贷款等而直接坐支现金;有的单位千方百计套取现金,使用现金呈随意化状态。有的单位还采取乱收费,隐瞒、坐支预算外资金,挤占、挪用、滞留专项资金。二是有的单位为了逃避财政监督、银行收缴贷款和应计利息,今天在这家银行开了一个银行账户,明天又到另一家银行开设另一个账户,如此不断地变换手法;有的单位则是应金融部门招揽存款而到多家银行开设银行账户;有的为了逃避财政监督或逃避银行债务在多家金融部门开设银行账户。
(三)原因分析
一是财务监督不到位,有些部门、单位领导疏于管理,缺乏依法理财的意识,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二是财务管理的内控制度不够完善,有些单位虽然建立了一定的内控制度,但流于形式,不能有效执行;三是资金使用管理缺乏计划性,一些部门、单位只从自身利益出发,明知故犯,损害了国家利益;四是监管部门对各项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督促、检查不够及时,对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监督不够严格,对违纪违规问题的处罚力度不够,致使有些问题长期得不到很好的纠正;五是票据使用管理不规范。
三、实时加强财务监督的对策
(一)加强财务管理,强化财务人员的素质。一是加强财务管理,应从领导者抓起,会计法规要成为行政领导和企业管理者的必修课,让领导者认识会计法规还有“执法”与“监督”的职能,进而让领导者用会计法规来约束自己在经济活动中的行为,自觉主动地接受会计人员的“监督”与“监控”,健全内部内部制度。二是强化财务人员对会计法规的学习。使财会人员真正认识到自己的法律责任、权力及其义务,加强财会监督的力度与有效
性。
(二)加强财务监督,提高财务监管水平。一是财务监督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财务政策、规范财经秩序的重要保证。在进一步健全财务监督机制的基础上,把工作重点放在完善规章、制度上,逐步实现监督管理的规范化。财务干部要以深化财政改革、加强和完善财政管理为中心,做到收入监督与支出监督并举,专项检查与日常监督并重,开展定期的监督检查。在监督环节上,重点加强对资金分配、使用情况和效益的监督检查。二是提高财务监理水平,建立起财务部门、主管部门、资金使用单位、审计部门相互制约的预算执行监督机制,发挥监督工作对财务运行的预警保障机制。
(三)强化外部监督,双管齐下。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党中央、国务院对财务监督工作都非常重视,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此,一是各级纪检、监察、财政、审计、税务等职能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集体的财务监督要经常抓、抓深入,抓薄弱环节,抓违反财经法规案件的查处,对违反财经法规的案件要发现一件查处一件,且要一查到底。对典型的违反财经法规案件要进行公开曝光,起到一个警示作用。二是各监督部门除了进行联合监督检查外,实行监督双管齐下,担负起各自的职责,特别是各级财政部门要强化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集体企业的日常财务监督管理,通过深入基层单位剖析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集体企业的财务监督得以强化。
(四)建立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一是建立健全有效的财务约束机制,如《财务管理制度》、《财务预决算制度》、《发票收据管理办法》、《内部审计实施办法》,严硌财务会计报告制度。这些规章制度推动了开源节流、增收节支工作的顺利进行,对财务的规范运作和监督管理起到了积极作用。二是国有资产是事业单位、企业开展业务活动和完成工作任务的物质基础。加强国有资产管理,能够保证国有资产安全、完整,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高国有资产的利用率。在国有资产管理中,要防止重钱轻物的现象,把管钱和管物结合起来,同时要科学合理地配臵和使用各项资产,在满足业务需要时,又要防止重复购臵、积压和损失浪费,最大限度地发挥资产的利用效益。
加强财务监督要正确处理好5个关系:一是正确处理好财务管理中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关系;二是正确处理好领导与财务人员的关系;三是正确处理好审计与被审计的关系:四是正确处理好财务总监与单位财务人员的关系;五是正确处理好主管领导把关与领导班子集体把关的关系。
第四篇:浅议职务犯罪的特点、原因、表现及预防
浅议职务犯罪的
特点、原因、表现及预防
内容提要:从执法实践来看,以贪污贿赂等经济犯罪为主要表现的职务犯罪,是人民群众十分痛恨的社会腐败行为,它败坏了政府的形象,毒化了社会风气,危害了国家建设,破坏了安定团结。从这个意义上讲,严厉打击和抓好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特别是在现阶段,认真总结职务犯罪的规律,研究、分析腐败产生的特点、弄清职务犯罪案件易发多发部位和环节,找到案件发生的主要原因、表现,因案施策,完善制度,强化机制,对症下药,打防并举,有效遏制职务犯罪已成为需要高度重视、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就职务犯罪的特点、原因、表现、及预防作一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职务犯罪 职务犯罪原因 表现 防治
提纲:
一、职务犯罪的概念及特点
1、位高权重,贪污受贿
2、品行堕落,贪色循情
3、犯罪手段具有隐蔽性
4、犯罪行业分布具有广泛性
5、犯罪年龄已向多层发展
6、职务犯罪人员高层化
二、产生职务犯罪的原因
(一)经济根源
(二)政治根源
(三)思想根源
(四)文化根源
(五)几种犯罪心态
1、“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功利心理。
2、贪图享受的攀比心理。
3、满足虚荣心理。
4、铤而走险的侥幸心理。
三、职务犯罪的主要表现形式
1、利用职权谋取私利,进行权钱交易,循私枉法。
2、侵犯国家、集体、公民及法人的合法权益,违法办事。
3、严重违反法定程序办事,违“程序合法实体公开”的要求。
四、职务犯罪的预防
(一)加大打击力度,形成威慑效应
(二)建立健全依法行政体制,强化监督制约机制,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对预防职务犯罪防范意识,做到关口前移。
一、职务犯罪的概念及其特点
职务犯罪是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进行的犯罪,它的本质特征是权力商品化,犯罪人利用社会公共权力进行“权钱交易”,以满足个人、家庭或小集体利益,其犯罪造成的危害较之其他刑事犯罪更加严重,是一种严重的腐败现象。打击和预防职务犯罪、惩治腐败已成为我国迫在眉睫的问题,其严重程度正如江泽民同志强调的那样,已经成为“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
从大量的已被揭露出来的职务犯罪的案例来看,职务犯罪作为刑事犯罪的一种,在整个犯罪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当前案犯利用职务犯罪的数额越来越大,案犯的职务也越来越高,职务犯罪已成为需要高度重视,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分析其主要原因是在权、钱、情这三个环节的管理上存在漏洞,总体来讲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位高权重,贪污受贿
孟德斯鸠指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位高权重、往往缺乏监督,容易产生贪污受贿,这是众多职务犯罪的首要特征。对近年来公开曝光的广西成克杰、广东的于飞、沈阳的绥新和马向东、河北的程维高、李真等案件进行分析后发现,现阶段职务犯罪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五多”,“两突出”现象,即:从发案单位类型看,工矿企业发案多;从涉嫌犯罪的主体看,担任正职的领导多;从岗位分类看,经手管理财物的人员多;从单位层次看,基层部门发案多;私分公款集体作案突出;作案时间长,频率高、数额大的现象突出。
(二)品行堕落,贪色循情
经济上的犯罪与生活上的堕落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一些干部的堕落就是从生活作风不检点开始的,在金钱、权力、女色面前经受不住考验,失去做人的尊严,贪赃枉法、徇私舞弊、搞权钱交易、权色交易、最终品行堕落、沦为人民的罪人。成克杰、程维高、胡长青、李真等案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贪色循情。这些人为了满足女人的欢心,不惜铤而走险,“弄”钱的占了70%,另一种情况,就是用贪来的钱找女人,从公布的厦门“远华”、沈阳“慕马”等案情看,不少犯了罪的领导干部都属这种类型。此外,家庭成员在其蜕变过程中有的却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波助澜作用。
(三)犯罪手段具有隐蔽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日益健全,打击犯罪力度的加大,职务犯罪的手段也不断翻新,更具隐蔽性,或以“集体研究”乱发奖金;或私设小金库搞帐外帐,从中贪污、挪用;或名为借、实则挪用。收受贿赂等案件更是幕后交易,隐蔽性更强。
(四)、犯罪行业分布具有广泛性
前几年职务犯罪案发地为权力集中的人权部门或财权部门的模式早已被打破,职务犯罪的发生已走进每一个拥有公共权力的部门和人,连过去一向被认为圣洁的教育、医疗等部门也成了案发高源区。
(五)犯罪年龄已向多层发展
九十年代,检察机关立案查处的职务犯罪年龄相对偏大,青年人较少,因而所谓的“59岁现象”较为突出,而现在又有了“39岁现象”,不满25岁犯罪的人群也呈现强劲增长之势。因为现在用人机制较过去发生了很大变化,年龄轻、学历高的一大批人员被提拔重用,他们社会阅历浅,加之这部分人收入偏低,还没有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了追求高消费铤而走险。
(六)职务犯罪人员高层化
近五年来全国各级检察机关共查处98名省部级、100多位地市级领导干部职务犯罪案件,且这些人犯罪金额在百万元以上,有的甚至在千万元,亿元以上,给国家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
二、产生职务犯罪的主要原因
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犯罪主要表现为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等犯罪形式。任何一种犯罪都是“社会”这个肌体上滋生的毒瘤,因此犯罪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原因。职务犯罪同其他刑事犯罪一样,除了一些共性的原因以外,还有以下原因:
(一)经济根源。现代社会,国家工作人员一时也离不开经济行为和经济体制的制约,人们的收入、分配、消费、交易等一切商业行为均被纳入一定的规范之中。当国家工作人员严格按照规范行事,经济体制规范保持合理限度,在良性的轨道中运行,那么其犯罪就会减少到最低限度。反之,国家工作人员不严格照章行事,行为失范,经济体制不畅,运行混乱,就会造成大量犯罪。由于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不规范的经济行为,经济观念,经济体制是构成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一个根源。
(二)政治根源。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仅经济上处于发展阶段,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也尚不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贪赃枉法的现象还大量存在,官僚主义、主观主义、个人主义以及地方保护主义还较严重,以权压法、以权抗法、以言代法等现象屡屡发生,这些都是导致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政治根源。其具体表现是:一是立法不配套。如当前一些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收支明显不符的情况突出,群众意见很大,执法人员明知是腐败现象,但无法查处。原因在于国家至今没有制定与查处非法所得最相适应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财产申报制度,使得司法机关难于执行相关的法律;二是规定不明确。如行贿受贿本是一对不可分割的犯罪,但目前对行贿一方追究不多,究其原因主要是对行贿人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进行行贿的,才构成犯罪,对这些问题司法实践不好掌握,认识很不一致。三是少部分人在市场经济建设中靠投机取巧、甚至违法乱纪而暴富的现象造成一部分意志薄弱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心态失衡,不甘面对清贫,于是他们钻政策空子,规避法律,激发其犯罪动机,从而导致职务犯罪总量上升。
(三)思想根源。思想是决定行动的先导,在相同的环境和体制条件下,有些国家工作人员可以做到两袖清风,一尘不染,另一些人则经不住各种诱惑,利用职权违法犯罪。究其思想根源,一是崇高理想的淡化,道德观,价值观的错位,消极思想的滋生;二是封建特权思想与西方腐朽思想的影响。职务犯罪的干部大多没有良好的思想基础,又放松自身的学习,不注意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和严格自律。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受西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侵蚀,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世界观、人生观错位,价值观扭曲,把一切向钱看的腐朽思想带入执法领域中,把手中的权力视为交换的筹码,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把公正执法臵于脑后。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利当作耍特权的资本,认为自己可以不受法律的约束,凌驾于法律之上,忘记了“权力来自人民”、“人民公仆为人民”的崇高宗旨,群众观念淡薄,颠倒了主仆关系,忘记了干部的本色是为人民服务。
(四)文化根源。中国传统文化主要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不乏优秀成分,但同时“三纲五常”观念和以政治为中心的“吏官文化”,对国家工作人员产生一定的影响。
除了上述的四个主要原因外,还有几种犯罪心态在作祟。一是“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功利心理。有些人把市场经济看成是金钱世界,“金钱万能”的拜金主义成了他们人生的信条,从而滋长了占有欲,放松了自身世界观,人生观的改造,搞以权谋私,权钱交易,其实质就是“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心理在作崇。少数人就把国家和人民的权力部门化,把部门权力个人化,以权谋私,走上违法违纪甚至犯罪的道路。
二是贪图享受的攀比心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些人产生了“金钱论英雄”的错误观念,特别是以工资收入为主要消费来源的国家工作人员,有的人看到别人挥金如土,纸醉金迷,产生了不平衡心理,这种物质欲,金钱欲膨胀到一定程度,就会滋生犯罪的动机(念头)就会不择手段的贪污、受贿、挪用公款,论为物欲,情欲的牺牲品。
三是满足虚荣心理。一些人在改革开放,经济建设中做出过显著成绩被提拔重用后,地位高了,权力大了,想法多了,心态变了。他们的犯罪心态往往不是被金钱所惑,而是胜利冲昏了头脑,自我膨胀,最后“自取灭亡”。
四是铤而走险的侥幸心理。不少腐败分子主观上明知贪污,贿赂等行为为法律,政策所不容,而且也有大量的犯罪案件在警示,但认为自己会贪得“天衣无缝”,受得“你知、我知”,这种心理给腐败分子以自我安慰。客观上存在国家对职务犯罪的打击力度不够,一是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务犯罪发现难,即使发现了也侦破不了;即使侦破了,也处罚不了;即使处罚了,也是从宽处理了。有关人员不作证、作假证;侦察条件和技术落后,调查取证手段单一;政策、法律界限不清,以及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现象严重等,造成相当数量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务犯罪“黑数”的存在,或者为数不少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务犯罪没有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二是职务犯罪的处罚较轻。80年代以前,贪污、受贿十万余元被判死刑的案件屡屡见报。到90年代后,贪污几十万,甚至百万元,也不一定判死刑。对职务犯罪打击不力,犯罪分子受益大于损失,客观上也是诱发一些有投机冒险心理的人铤而走险,不惜以身试法,以致在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陷入罪恶的深渊。
综上所述,导致当前职务犯罪的原因,从诱发角度讲,有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教育的、法律的等诸多因素;从管理上讲,管理松懈、监督乏力、制度不健全、措施不到位;从社会环境上讲,现在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与国际接轨学习、试验期,因而这一时期也是个漏洞期;从社会保障体系上来讲,我国的养老保障、医疗保障、教育保障制度尚不健全,政策滞后,执行不到位,人们的后顾之忧难以解决,因而使一些人产生在位有权时捞一把,为今后打算着想的心理;从机制上讲,透明度不高或没透明度,存在“暗箱操作”,监督乏力;从打击上讲,打击力度不够,打击数量,范围太小,容易使一些人产生逃避打击的侥幸心理;从预防上讲,目前尚未形成一套比较严密完善的预防体系。
三、职务犯罪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利用职权谋取私利,进行权钱交易,循私枉法。这类案件主要发生在一线执法业务工作部门的执法环节上,问题的性质是触犯刑律。其具体表现为个别行政,司法主体利用手中职权直接为当事人谋取利益,徇私枉法,进行权钱交易。
(二)侵犯国家、集体、公民及法人的合法权益,违法办事。其具体体现是利用职务特权,以管人者的身份自居,自认为高人一等,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当作耍特权的资本,认为自己可以不受法律的约束,凌驾于法律之上,忘记了“权力来自于人民”,人民公仆关系,严重侵犯相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三)严重违反法定程序办事,违“程序合法实体公开”的要求。由于行为主体不能按照法定程序处理,程序不公正,从而导致实体公正也无从体现,直接影响了行使职权的客观公正。亵渎了权力的尊严,而且损害了部门的荣誉和形象。
四、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预防对策
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这一论述阐明了预防犯罪工作的基本思路,需要我们用系统方法,从客观着眼,微观入手,打防并举,以防为主,标本兼治。打防结合是惩治一切犯罪的根本之策,重打轻防只能治标不治本。打击是对已产生的犯罪行为的惩治,是治标之举;预防则侧重于未绸缪防患于未然,是治本之策。所以说打击是预防的一个直接手段,预防是打击的深化和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同时要以“强化廉政教育,坚固思想防线,使其不想贪;完善制约机制,建立制度防线,使其不能贪;加大打击力度,强化专政防线,使其不敢贪。”为目标,构建“三不”立体屏障,才能有效地减少和遏制职务犯罪。
(一)加大打击力度,形成威慑效应
当前职务犯罪是广大人民群众深恶痛绝期盼解决的热点问题,它严重败坏了党风,影响了干群关系,是造成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是改革发展稳定中的强大阻力和不安定因素。因此,加大职务犯罪案件的查处力度,坚持重点查办党政领导机关,行政执法机关,司法机关,经济管理部门和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的违法违纪案件。认真查办金融、建筑、海关、人事、司法等领域贪污贿赂、徇私枉法、买官卖官、严重失职渎职的案件,对这些案件要一查到底,严厉惩处,惩罚时主附刑并用,既让犯罪分子丢了位子,也让犯罪分子失了票子,从而加大这类案件的政治成本和经济成本。
(二)建立健全依法行政体制,强化监督制约机制,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对预防职务犯罪防范意识,做到关口前移。
1、要建立健全依法行政体制,进一步加大法律约束力度,依法行政,廉洁勤政,以消除市场经济给职务犯罪带来的体制弊端。
2、建立健全各种制度,强化内部制约,规范权力运行,合理配臵权力,健全公共财产制度,形成结构合理,配臵科学,程序严密,相互监督制约的公共权力体系,最大限度减少权钱交易机会。切实从源头抓起,管好人、钱、物。实行严管监控,互相制约,强化“公开”,“公示”制度,增加“透明度”,排除“暗箱操作,”真正形成不敢贪,不能贪的反腐败机制,消除滋生腐败现象的土壤和温床。
一要加强内部制约机制,强化审计、监察、检察三个部门的建设,建议实行垂直领导,明确职责。确定公务员的财产申报的受理机制,赋予质疑,审查的权力,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惩处。要把经济责任审计,行政执法监督和法律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综合监督的体系。
二要建立外部制约机制。(1)构建和完善人民监督机制,强化民主政权。(2)增强公务活动的透明度,严格实行政务公开制,在党政机关中普遍实行“两公开一监督”制度;(3)发挥民主人士的监督作用,调动起特约审计员,监察员,检察员的监督作用,通过他们发现问题及时反映和提出批评意见;(4)强化舆论监督,对职务犯罪进行“曝光”,通过各方的配合,对腐败行为形成“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全社会参与的大预防格局。
3、强化思想建设。不少事实证明,“千腐败,万腐败,都是思想先腐败”。陈希同、成克杰、王宝森、胡长清等,这些高级干部之所以堕落,都是从思想蜕化变质开始,逐步滑向犯罪深渊的,以此为鉴,必须先从思想上强化预防职务犯罪的建设,在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思想上筑起预防职务犯罪的坚固坝堤。这就要求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中高级领导干部不仅要经常性地开展教育,把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作为党员教育培训的毕生必修课,而且要适时开展诸如“三讲”、“三个代表”、“两个务必”、“两个条例”、“先进性教育”这样的集中学习活动,突出教育的广泛性、多样性、针对性。要在各级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把纪委、组织部门、宣传部门、新闻文化艺术部门的力量集中起来,发挥思想教育工作的整体优势,形成纵横交错的思想教育网络,造成强大的思想教育攻势。
4、化法制建设。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这是党中央新时期提出的纲领性目标,法治对政府而言,其实质意义在于防止行政权力的滥用。由于行政权是一种由国家行政机关主动行使的权力,其作为或不作为均须依照法律的授权和规定,否则就容易扰民,进而形成腐败,要依法行政必须重点抓住两个方面:一是立法,二是执法。一方面必须切实加强预防职务犯罪的立法工作。要尽快建立和完善职务犯罪预防、惩治、监督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制度,除了〈〈反贪污贿赂法〉〉,党内〈〈两个条例〉〉外,还应当建立〈〈预防职务犯罪法〉〉、〈〈国家公务员监督法〉〉、〈〈财产申报法〉〉、〈〈行政程序法〉〉等法律法规,形成一套比较完善和规范的预防职务犯罪的法律体系,使预防职务犯罪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在职务犯罪高发期治乱要用重典,所制定的法律法规要加大惩处的力度,量刑量纪要从重,要增加职务犯罪的政治成本和经济成本,在政治和经济上给犯罪分子沉重的打击,使其在政治上无藏身之地。另一方面要克服执法中的“软骨病”,排除各种干扰,刚正不阿执法,坚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执法思想,不管是谁都要依法治罪。要坚决杜绝以言代法,以权代法,以权压法,以罚代刑,以及贪赃枉法的职务犯罪问题发生。一定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法律面前没有特殊公民。对违法行为依法严惩,决不姑息迁就,以震慑职务犯罪分子。
5、强化干部制度建设。一是抓住当前机构改革和企业改革的有利时机,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精简机构,实行政企分开,防止钱权交易。二是进一步推进干部制度改革。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和“公平、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选拔任用领导干部。在党政机关普遍推行干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和民主讨论干部等制度。建立健全用人失察责任究制度,对选拔任用干部中违反干部政策,造成失误的必须严肃追究责任。三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改革福利分配方式,对领导干部的福利待遇要由“实物化”改为“货币化”,尽可能将领导干部住房、用车、出差、食宿标准,纳入其工资福利中,取消福利性的实物、分房和公款接待、从根本上杜绝领导干部在住房方面谋私和坐超标车、公车变私车、屡屡更新车辆以及公款大吃大喝现象。四是保证国家机关“吃皇粮”,军队、武警部队,政法机关及其他所有党政机关与所办经营性企业彻底脱钩,一律不再从事经商活动,执收执罚部门实行“收支两条线”,铲除职务犯罪现象产生的土壤。五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完善有形建筑市场等各类市场管理,规范市场行政行为,企业行为和市场行为。同时要进一步增强行政办事的透明度,要大力推行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厂务公开,增强用权行为的透明度,由“暗箱操作”,变为“阳光行为”,根治“黑箱”作业。此外,还要大力推行经济责任审计,政府采购,会计委派等有效制度。总之,要通过改革,努力寻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同经济发展,政治民主和精神文明相适应的,从根本上预防和治理职务犯罪的新途径。
作者:甘肃省合作市委组织部 金永禄
参考文献:
1、《以案说法系列丛书刑法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曾宪义
2、《刑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马亮昌
3、《论职务犯罪及其预防》宋海军,济南市人民检察院《调查与研究》2000年第三期
4、《浅议职务犯罪产生的原因及预防对策》夏志坚 朱琼艳
第五篇:预防职务犯罪
近年来,我局认真贯彻落实区预防职务犯罪的指示精神,围绕“堵源头,抓建制,求实效”的工作要求,坚持“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以法制教育为手段,增强全局干部队伍防范意识”的预防工作思路,充分发挥纪检监察机构的职能作用,使我局的预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深入贯彻《条例》
做好预防职务犯罪有利于从根本
上改善党群、干群关系,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党的凝聚力、影响力和号召力,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做好本部门的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局党委高度重视,成立以党委书记陈祖芳为组长,纪委书记王国栋为副组长,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预防职务犯罪领导小组。按照《武汉市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条例》把单位目标与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把个人权利职责与工作人员的年终考评结合起来,规范本单位的依法行政行为。
二、以预防为主,狠抓思想教育
做好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必须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从思想教育上抓起,做到警钟长鸣。一是根据水务行业特点,我局仔细研究分析可能引发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领域和环节,重点关注水务工程建设。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和方案,建立完善的制约机制。二是加强工作人员的理想信念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权力观,构筑思想政治防线。深入开展“三个代表”的学习教育活动,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强化党员干部对党的宗旨意识,坚定理想信念。三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强化工作人员的自律意识,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利用每周开展的政治学习时机,组织领导干部和机关全体工作人员学习《武汉市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条例》、《公务员法》、《行政许可法》等与工作实际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在公务活动中,正确使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不越权不失职,树立爱民意识,全心全意为服务对象服务,做依法行政的楷模。四是开展警示教育,做到警钟长鸣。在思想上敲警钟,在行动上行规范。组织观看《盛世警钟》、《公仆本色》等反腐倡廉录像片,在观看中邀请局主要领导干部配偶及职工家属共同参与。通过典型的案例剖析,加深干部职工对手中权利和肩负职责的认识,在思想上牢固树立公仆意识。领导干部配偶及职工家属积极争做“廉内助”,不利用亲情、友情做人情交易。五是开展思想交流,批评与自我批评。组织大家撰写学习教育心得体会,开辟学习专栏和以会议的方式交流学习体会。局党委班子之间,党委班子与工作人员之间,工作人员与工作人员之间,广泛开展交心谈心活动,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坦诚交换意见和看法,解决工作和思想上的矛盾,增进大家相互之间的了解。通过教育使大家对“预防职务犯罪”重要性有了充分的认识,增强了法纪意识、责任意识和防范意识。
三、抓好措施落实,建立自律机制
认真落实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做到廉洁不贪占,勤政不失职。一是认真开好民主生活会,对重大问题实行集体决策,坚持实事求是,民主集中的原则。敢于说真话讲实话,以事论事,有根据地提出个人的看法和意见,使领导在大事上能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进行科学决策,促进各项文秘家园工作正确实施。二是建立领导干部约束机制,严格执行“五不许”规定,坚持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