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时期基层党校工作要增强的理念和提高的能力
新时期基层党校工作要增强的理念和提高的能力
[内容摘要]目前,全党正在开展以学习、宣传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要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宏伟目标,解决处理好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关键在党、关键在人,而最终落脚点是在提高干部队伍素质上,为加快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作为一名基层党校工作者,如何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县委的指示精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党校工作的实际出发,在增强做好党校工作的理念和提高党校工作的能力上下功夫。
[关键词]基层党校
执政能力
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社会
一、增强党校姓党的理念,提高确保党校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能力
党校是轮训党的领导干部的主渠道,是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阵地,是领导干部加强党性锻炼的熔炉,肩
负着培训和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等方面的重大责任。从党校的性质和职能、任务来看,决定了党校性质的重要性,也决定了党校必须坚持党校“姓”党的原则。党校姓党就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党校工作者要提高政治素质的能力,首先就要确保党校“姓”党这一正确政治方向的能力,按照“理论、知识、党性、能力”相统一的培训要求,着力提高学员的素质和能力。作为党校工作者,首先要提高自己学习的能力,要先学一步,学深一步,能够正确领会和阐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县委、县政府的战略部署,能够正确地解惑释疑,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县委、县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部署贯穿于教学课堂之中,从而提高学员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县委、县政府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部署的自觉性和分析解决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增强党性,就要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和政治信仰。一是要努力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真改造世界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二是要努力实践党的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三是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四是要自觉遵守党的纪律,维护党中央的权威,与党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五是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模范遵纪守法,拒腐防变。从而增强我们的政治鉴
别力和思想敏锐性,以确保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目的。
二、增强教研立校的理念,努力提高教学科研的能力
党校的本质特性决定了党校的教学必须和党的基本理论路线及方针政策的密切联系,党校所开展的工作,特别是科研工作必须为党的政治任务和中心工作服务,否则党校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从而也将失去自身的基本价值,更谈不上党校的发展和前途。因此,党校的教学科研水平是党校工作的生命线,直接关系到党校教育的水平和声誉,关系到党校工作任务的完成,关系到培养目标的实现,要提高做好党校事业的能力,就必须提高科研能力。科研是教学工作的基础,科研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围绕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观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探求规律,提出对策,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为社会实践服务,为党委和政府的决策服务。这就要求我们要密切关注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加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和执政能力建设重大现实问题,特别是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的研究,以与时俱进的精神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把出成果与出人才结合起来,为推进理论创新服务,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为党委和政府的决策服务,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服务。提高教学能力,从管理的角度上讲,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要提高教学方案的设计能力。二是要提高教学活动的组织能力。它包括教学原则的贯彻能力、教学计划的执行能力、教学秩序的维护能力、教学效果的评价能力、教学优劣的奖惩能力等。三是要提高带头上讲台的能力。作为党校工作的同志,要具备上党校讲台讲课的能力,而且领导要带头讲。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最主要是取决于教师的授课能力,这就要求全体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课堂授课的能力,这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所在。衡量教师的授课能力,关键是看教师给学员提供了多少新的见解、新的知识、新的信息、新的启迪。教师的授课能力包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正确阐述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能力,解惑释疑的能力,传道授业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要提高自身素质,苦练基本功,提高业务水平。一是要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台上一堂课,台下多年功”提醒我们必须下苦工夫学习,做到持之以恒,锲而不舍。二是要有广博的知识,给人一碗水,自己须有一桶水,通过复合型的知识水平多视角、多学科知识来解释回答现实问题。三是要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四是要有掌握现代化工具获取现代信息的能力,利用远程教学和互联网查阅资料、观摩学习。五是要有较强的表达能力,能够完整、准确、流畅的表达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三、增强依法治校的理念,努力提高管理工作的能力
提高管理能力,必须坚持从严治校的方针,因为党校是培养干部的学校,是党性锻炼的熔炉,如不从严,这一目的和任务就难以实现和完成。严格的规章制度是加强校风建设的重要保证,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有关校风建设的规章制度,有效规范学员和教职员工的行为。首先是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党校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提高素质,改善结构,稳定骨干,培养后俊,既努力提高现有教师的整体素质,又鼓励优秀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党校教师队伍和党校工作者。其次是坚持从严治校,严格党校内部的各项规章制度,引导来校学习的领导干部以普通学员的身份,自觉遵守党规党纪和校纪校规,严格教育、严格自律、严格管理、严格组织生活、严格考试考核、严格检查监督。一是要按照党章的要求,增强组织观念、纪律观念、法制观念、道德观念,严格按照党规党纪办事。二是要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坚决做到讲台上无“杂音”,阵地上无“杂草”,切实把党校办成“一个熔炉”、“三个阵地”。三是要严格遵守教学纪律,领导干部到党校学习都只能以普通学员的身份要求自己,努力做到尊重老师,遵守制度,服从管理,不搞
特殊,努力完成学习任务,积极增强党性锻炼,不断提高学习效果。而党校的教职员工分别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作用,要求学员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四是要严格遵守校内各项规章制度,并加以督促检查,不断完善。通过规章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来加强管理,从而提高管理工作的能力。
四、增强民主理校的理念,努力提高营造和谐氛围的能力
发扬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要严格遵守党的组织、干部、财经纪律,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自觉做到党章规定的“四个服从”。反对自由主义,坚持任人唯贤和五湖四海,坚持公道正派和重大事项集体讨论决定。健全规章制度,规范管理运作,保障教学工作、教务工作、后勤工作的正常运转。党校是知识分子密集的地方,坚定民主理校的理念,营造和谐氛围,是党校事业发展的大趋势。要通过发扬民主,坚定民主理校的理念,来营造一个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和谐政治的局面,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发挥每个人的最大潜能,这样才能更好更快地促进党校事业的发展。一是要充分发挥党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
和吸引力。二是要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提高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三是要充分利用党组织的民主生活会解决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统一思想和行动。四是要主动接受党内外群众的监督,坚持在“阳光下运作”的良好机制,从而提高教职员工干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增强人才兴校的理念,努力提高引才、育才、用才的能力
对于党校,人才资源是所有资源当中最重要的资源,是否具备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否具备优良的人才结构,已成为评价一所党校优劣的重要依据。缺乏高素质的人才,党校的教学科研必将受到严重制约,没有良好的人才结构,党校的改革与发展也将无从谈起。提高引才、育才、用才的能力,首先要增强建设好领导班子,提高发挥核心作用的能力。党的执政能力强不强,关键在领导班子。做好党校工作,发展党校事业,关键是在党校领导班子。党校工作要开创新局面,党校事业要上新台阶,党校领导班子建设必须上新水平。要具备努力提高培养人才的能力。对此要有战略眼光,做好党校工作,发展党校事业,关键靠人,靠党校的师资支队伍,如果现有的人才水平上不去,党校工作就难以开创新局面,所以我们必须在人才的培养上下工夫。要注意人才素质的全
面发展,把理论提高,实践锻炼和党性修养有机的结合起来。要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引导教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树立牢固的宗旨观念,形成良好的工作作风,遵守党的纪律,培养高尚的思想品德,真正做到为人师表。要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使其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熟练的业务知识。要努力提高教师的学习能力,即调查研究的能力、表达的能力、写作的能力、掌握现代化手段的能力。特别要注意提高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挂职锻炼,外出参观和考察,参加学术会议,下基层调研等手段,努力增强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结合,在教学科研中,努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要努力提高使用人才的能力,要用其所长,扬其所会,人尽其才,人岗相宜。要完善内部分配办法,进一步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健全利益分配岗位职责,教学数量和质量,科研成果,工作能力及业绩紧密挂钩的制度激励约束机制,最大限度的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一是要创造条件,抢抓机遇,争取“评估升格”,提高领导班子和师资队伍建设的整体功能。二是师资队伍要合理流动,良性循环,充实马列功底深,在多岗位工作实践锻炼的领导干部到师资队伍中来,发挥其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既有工作经验,又有工作教训的特点。年轻教师要通过挂职交流锻炼尽快成长,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由单一的理论功底向复合型的理论功底转变。三是所有教师都要树立“终
生学习”的理念,知识的折旧率告诉我们,“未来唯一的优势,就是你有能力是你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学习既是一个储备,更是一种投资”。学习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有外出深造学习,有参观考察学习,还有调研实践学习,更重要的是静下心来学习。党校工作环境自身特点给我们提供了学习时间和空间的优越条件,如党性教育、远程教育、互联网,图书杂志资料等,这要靠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努力才得以实现。
六、增强发展强校的理念,努力提高协调办事的能力
党校的领导班子要提高执政能力,关键是要提高发展党校事业的能力,要坚定发展强校的理念。党校事业要发展,尤其是硬件建设要发展,关键是提高协调办事的能力。就目前基层党校而言,虽然在硬件环境,软件建设上有了较大的改观,但是还不适应新时期、新任务的要求,难以完成大规模培训轮训干部的重任。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继续大规模培训干部,充分发挥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作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对此,我们要有紧迫感、责任感,要抓住当前中央、省、州、县委高度重视干部教育的历史机遇,积极科学规划,争取资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以满足新形势下干部培训的需要,为干部教育做出新的贡献。同时要提
高协调办事的能力。党校事业要发展,有大量的、复杂的工作要去做,党校事业是干出来的、不是等来的、想来的,要加快党校事业的发展,必须解放思想,拼搏进取,努力提高协调办事的能力。在工作上要认真负责,干劲要明显增强,要发扬“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跳起来摘桃子”的精神,完成上级业务部门和县委、县政府交给我们的各项工作任务,努力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全面发展。一是要转变观念,大胆创新,在充分利用党校这块牌子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挖掘行政学校牌子的职能作用。二是要改变党校培训是流于形式和完成任务的错误思想,使各级领导干部进入党校学习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充电”。三是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积极探索“流动党校”的新路子,加强与乡镇和县直部门的密切联系,切实利用乡镇集中村组干部,部门集中干部职工的机会,采取以会代训的方式,积极主动上门开展宣讲、辅导、培训服务。四是要积极调整教学内容,本着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认真学习和研究欠发达和欠开发的基本县情,把学员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部署上来。通过了解县情,找准自己的位置,有的放失地开展工作。五是通过学员对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学习,正确引导学员调研交流和讨论,从而收集资料为县委、县政府提供决策参考服务。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胡锦涛总书记的报告》2007.10.15
2、《最新党校工作实务手册》杨海波 主编 2003.9
3、《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暂行条例》1995.9.6印发。
4、《中共中央关于面向21世纪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的决定》2000.6.5。
5、《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2004.9.19。
6、《中共平塘县委十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严肃书记的报告》2007.3.6.
第二篇:基层党政部门要重点提高“四种能力”
当前,全国上下正在广泛深入地开展以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这是党中央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落实正确政绩观的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更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需要。作为基层党政部门,是党和国家各项政策的直接贯彻落实者,执政能力建设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稳定与发展。所以基层党政部门应该以先进性教育为契机,结合自身实际,重点提高“科学决策、贯彻落实、解决矛盾、联系群众”的四种能力,不断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
第一,提高科学决策的能力
。决策是领导工作的核心,是一切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基层党政部门作为党的基层政权组织,在党和人民的事业建设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其决策与具体实施的时空距离相对较短,因此,基层党政部门领导班子的决策必须充分体现出宏观性与微观性,必须把宏观与微观有机结合起来。决策正确与否,是直接关系着领导班子所辖的地区、行业、单位等事业发展方向、兴衰成败和前途命运的决定因素。要保证决策科学,就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就要善于把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各地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工作。要做到吃透“上情”,明了“下情”,并将二者有机结合,贯通到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去。一方面,基层党政部门领导班子要胸怀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正确领会中央和上级党委的决策意图,使做出的决策充分体现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另一方面,基层党政部门的决策与群众休戚相关,要把群众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决策的首要标准。要深入到群众中去,明了群众的想法和要求,正确判断人民群众的利益所在。通过对上情的透彻理解和对下情的透彻了解,努力提高决策思维能力和把握全局的能力,做出真正符合本地实际,符合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科学有效的决策。
第二,提高贯彻落实的能力
。常言道:“三分决策,七分落实”。落实既是一切工作的终点,也是新起点,我们提出的战略构想和工作目标能否实现,任务能否完成,关键取决于落实。抓落实,见实效是一个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能力大小和素质高低的试金石。只有抓好落实,才能变设想为现实,变蓝图为宏图。在抓落实,干事业的路上,没有什么捷径可走,我们只能以求真务实的作风,扑下身子,从干好每一件小事做起,从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做起,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一件件求突破,一项项抓落实,真正做到该管的事认真管,该干的工作主动干,该负的责任自觉负责,该完成的任务用心完成,尽职尽责。一要抓准切入点。要在落实中找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主要矛盾,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寻找突破。只要分别找准了这些切入点,并锲而不舍抓下去,矛盾和问题总会逐步解决。二要抓准薄弱环节。基层党政部门的某些工作落而不实,事倍功半,往往是少数基层党组织战斗力不强,失去了抓落实的支撑和依托。要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改变少数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的状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重要作用。三要一抓到底。基层党政部门需要抓落实的事情很多,条件又有制约。要防止浅尝辄止,充分发挥各级干部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创造条件,对看准的事,能当场办的事情都要当场办,能立即办的事情都要立即办,能今天办的事情决不拖到明天,在规定期限内能办好的事情要尽快办,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
第三,提高解决社会矛盾的能力
。基层党政部门面临的社会矛盾多,棘手的事情多,处理不当,就有可能带来社会动荡,给经济社会发展造成损失和影响。因此,坚持依法行政,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善于协调各种不同利益关系,克服各种困难,不断提高应对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是基层党政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有些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脱离群众,作风漂浮,对群众反映的合理要求,要么无动于衷,要么粗暴训斥,本级能解决的不解决,本级不能解决的又不如实及时向上级反映,致使事情越闹越大,参加人数越来越多,把小事拖大,大事拖“炸”。这不仅增加了处理矛盾的难度和成本,而且助长了“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现象蔓延,群体访、越级访、重复访呈上升趋势。如何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保证社会稳定和发展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绕不过、躲不开的一道难题,也是我们基层党政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面临的一个十分紧迫和重要的问题。对此,一是要有依法行政的观念。要把权力置于人民和法律的监督与制约之下,做到法律前人人平等,处理各种社会矛盾都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二是要未雨绸缪。要及时发现和研究经济社会生活中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增强敏锐性和洞察力,经常性地做好应对各种矛盾的思想准备、预案准备、机制准备和工作准备。三是要有处理各种矛盾的能力。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反映突出的矛盾,要着力化解矛盾,一旦发生矛盾,要认真研究,及时处理,做到矛盾不激化,事态不失控。
第四,提高密切联系群众的能力
。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让群众得实惠,提高群众的整体生活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某种意义上说,基层党政部门起着连接城乡、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党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做领导工作就是做动员组织群众的工作,提高执政能力,就是提高密切联系群众的能力。任何脱离群众,违反群众意愿和危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是不允许的。基层党政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多深入实际,摸实情,从解决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入手,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做到“站起来当伞,为百姓遮风挡雨;俯下身做牛,为人民鞠躬尽瘁”。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的价值取向,要真正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以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为已任,坚持不懈地把事办好。这些实事、好事,只有群众看得最清楚,心里最明白,感受最深刻。因此,基层党政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充分发挥直接来自于群众,直接服务于群众的优势,真心实意爱民,强化服务便民,发展经济富民,稳定社会安民。把群众关注的热点、焦点作为党政机关工作的重点,以实际行动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
第三篇:党员干部要增强四种能力
党员干部要增强四种能力
一是政策执行能力。
政策执行能力是做好组织工作的必备前提。提高政策执行能力,首先要懂政策,就是要认真学习政策,强化政策观念,努力成为熟悉和精通组织工作的“政策通”。其次是会运用,就是要熟练掌握组织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够正确执行,自如运用。二是知人善任能力。
要不掺杂个人好恶,不搞亲亲疏疏、拉拉扯扯,严格执行政策规定,敢于抵制不正之风,客观公正地评价干部。要全面贯彻干部“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原则,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三是组工业务能力。
组工干部要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努力成为岗位工作的行家里手。在干部工作方面,即要熟悉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相关政策的历史沿革和具体要求,又要熟悉干部队伍建设状况,对干部的基本情况、现实表现、能力特长全面掌握。在基层党建方面,既要熟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又要熟悉基层组织建设的现状,了解基层党建的动态,及时发现和总结新的经验。四是组织协调能力。
要履行好基层党组织的设置、完善和管理职能,有效整合各种组织资源,增强党组织的优势。要着眼于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形成加强党建工作的良好氛围。第四篇:提高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
提高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
——赴浦东学习心得体会 王忠海
市委政研室副主任
今年8月15日—27日,按照市委组织部统一要求和部署,赴上海浦东党校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学习。学习考察归来,我深切感受到:上海学习既是一次理论学习再教育再提高的过程,更是思想观念的一次解放之旅。用先进发达省市的“尺子”对照比量,作为市委政研人倍感压力巨大。我感到需要借鉴上海之新、上海之智,尽早尽快转化为自身的观念与举措,切实提高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更好地为市委和市委领导决策提供服务。
一、浦东提高创新能力的做法
浦东新区位于上海市东部,区域面积达到121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12万人,均占上海市的五分之一左右。经过二十年的开发开放,浦东地区生产总值从1990年的60亿元人民币上升到2009年的4000多亿元人民币,财政收入从11亿元人民币增长到1356亿元人民币。
(一)创新发展模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去的二十 年里,中国政府在众多领域给予了浦东先行先试的政策,这让浦东可以不断发展创新城市的开发管理模式。浦东以要素资源市场化配臵为突破口,率先全面推开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培育和集聚了证券、期货和产权交易所等一批重要的要素市场。同时,浦东也在探索建立“小政府、大社会”管理的体制,推动政府职能向服务型转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企业发展、人才集聚提供高效率、高质量的政府服务。二十年中,浦东为了优化产业结构,在经济发展中体现可持续的理念,一直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和科技投融资体系建设,打造以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新型产业体系,2009年,浦东地区第三产业的比重超过一半,在科技研究开发上的投入超过地区生产总值的3%。
(二)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发展环境。上海浦东新区围绕加快陆家嘴金融城和张江科学城建设,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发展环境,积极推进人才高地建设。一是坚持规划引领,打造人才资源核心优势。主动对接中央和市人才发展规划,结合实际,按照“外向型城区”和“国际化浦东”发展定位,以推进“国际人才特区”建设为重点,抓紧编制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纲要。同时,围绕加快推进陆家嘴金融城和张 江科学城建设,编制《陆家嘴金融人才发展规划》和新一轮《张江园区人才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进一步加快金融人才、自主创新人才集聚。二是注重统筹开发,促进人才资源涌现。加强张江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品牌建设,推动在陆家嘴、金桥等地建立一批市级或区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继续面向全球招聘高层次人才,并为列入中央“千人计划”的人选落实服务政策。围绕“聚焦陆家嘴、聚焦张江、聚焦世博”,力争用10年时间,引进100名左右符合上海市领军人才条件的高层次人才,并坚持以用为本切实将引才与引智相结合,鼓励人才以多种方式提供服务。重点选择100名左右企业家到一流的教育培训机构接受量身定做的培训;加强对金融、自主创新等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加大外向型培训力度,争取实现后备党政干部接受国际化培训全覆盖。加快建设大学生实习基地,吸引优秀毕业生到浦东创业发展,将鼓励市民创业行动的扶持政策延伸至高校毕业生;推进人才选拔关口前移,选择国内著名高校设立“浦东奖学金”,奖励专业符合新区产业发展需求的优秀在校生。三是强化配套服务,形成引才聚才的良好环境。一方面,推进人才政策完善与创新,在扩大现有政策适用范围、提高政 策知晓度基础上,围绕深化综合配套改革,积极推进政策创新,抓紧研究制定《浦东新区引进领军人才工作暂行办法》等新政策,注重引入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另一方面,优化人才生活环境,加快实施人才安居工程,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运作、社会管理”方式完善人才公寓布局,加强生活设施配套和基础教育配套,并切实帮助解决外籍人才子女就学难问题。
二、几点感受和体会
上海浦东之所以发展快,关键在于浦东的思想解放程度高,创新意识浓厚,注重在各方面的创新。在学习中,我初步了解了浦东政府现代化的经营理念、高效能的管理模式以及灵活的运作机制,体验了他们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高效率的工作节奏和敢闯敢为的创新精神。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一是每年选派干部到浦东挂职工作一段时间,以学得真经。二是邀请一批先进地区的专家、学者、企业家来我市讲课。一方面,增强全市广大干部的压力感、紧迫感、责任感。另一方面让市直职能部门和各区县认识到提高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是加快发展的关键。在全市坚决破除传统落后的思维模式,在全市打 破狭隘的局部利益思想观念,增强整体意识,进一步激起敢闯敢冒、敢想敢干的精神,走出一条加快西宁发展的新路子。
(二)强化创新意识,营造与浦东等发达地区接轨的良好的投资软环境。一是积极争取享受市级行政审批权限,以“便捷、快速、高效”为目标,全面借鉴上海浦东新区“一门式”服务体系, 集中所有职能部门,改革目前的行政审批程序。借鉴实行“告知承诺制”,将行政审批有关部门的相关规定内容“告知”企业申请人,申请人只需签字盖章,“承诺”履行相关告知事项,就可取得相应的许可证。加快“电子政务”的建设,推行网上办事。二是增强服务理念,变“管理型”政府为“服务型”政府,全面营造“亲商、富商、亲民、富民”的氛围。
(三)创新机制,高标准建设西宁硬环境。借鉴上海浦东新区,以市场机制进行各项基础设施开发建设,成立投资开发公司,公开向社会招标,让企业参与控股,实行企业化、市场化运作方式进行新区开发建设,实行“谁投资,谁受益”的方式运作。例如: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采取以市场为主、政府为辅的运行机制,由投资开发公司通过市场融资进行建设,重要黄金地段和房屋采取出让、转让、拍卖、租赁等方 式进行开发建设,待实现路、水、电等“几通”后再去招商,走一条靠投资环境树形象、靠引外资企业上档次的路子。同时,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要求管理。一方面积极向上争取有关土地、规划、经济等管理方面的权限,更多更好用足国家赋予的政策;另一方面严格按照“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适当超前滚动开发”原则,并确立“执法从严”的规划管理体制。
第五篇:增强“四种能力提高执法水平
增强“四种能力”提高执政水平
摘要: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领导干部除了在“德”上面下功夫,还要着重在执政水平上不断超越提高,练就科学决策本领,忠诚地为党和人民谋利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关键词:战略思维能力;智库;外脑;科学决策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其主要内容就是“八荣八耻”。这就要求我们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把“八荣八耻”贯彻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不断提升自己的执政水平。结合工作实际,我认为领导干部必须增强战略思维、调查研究、科学决策和实践创新“四种能力”,忠诚地为党和人民谋利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坚持不断学习增强战略思维能力
所谓战略思维,就是善于着眼于全局和长远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超前预测和防范,保证目标的顺利实现。而培养战略思维能力的关键,就是要坚持不断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与时俱进更新理念,变成自觉而不是强加的、自然而不是勉强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从而正确地看待事物,分析问题和决策工作。
21世纪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更加突出了科技、智力的重要性,中国能否在这一时代立于不败之地,很大的因素取决于新世纪领导干部的科学文化水平。科学文化素质是新时期领导干部应具备素质之一。我们除了系统学习和领会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外,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也是领导干部学习理论所必须关注的。领导干部要进一步了解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去学习,理解其本质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同时加强学习,不断增强科学文化知识,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领导者、组织指挥者,确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观念,需要了解和掌握当代技术发展的重要前沿方面的知识等,积极创造条件,营造“人人学习用科学技术”的良好氛围,增强市场竞争力。
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辨别是非能力,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有了一定定位,但需要把握三个方面情况,那样才能保证战略思维能力的正确性。一是要把握全局,善于从战略高度认识问题。任何一级的领导干部都有担任着独挡一面、独立负责一定范围的工作职责,要有“全局一盘棋”的观念,一方面使自己的工作自觉服从工作全局,另一方面又要善于驾驭自己工作的全局,调动和协调方方面面的力量,谋求各项工作大发展。二是把握执政的国际国内大环境,具备战略思维和战略眼光。当前,国际上西方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我国的图谋始终没有放弃,又面临着发达国家经济、科技等优势的巨大压力。国内随着政策的深化,许多体制上深层次的矛盾进一步暴露。解决问题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作为领导干部必须有忧患意识、责任意识,认真思考和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三是必须研究时代面临的各种新课题,注意从战略性的高度找准自己工作的重点,创造性地完成自己的任务。新形势下出现的“拜金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形式主义’:等新的不利因素,会带来一定影响。领导干部只有率先牢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牢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勤奋工作,自觉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才能使党始终保持时代的先进性和强大的战斗力和创造力。
二、坚持两个深入,增强调查研究能力
所谓调查研究,就是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详尽占有材料,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对感性材料进行理性的抽象概括,从中得出规律性的正确认识。领导干部增强调查研究的能力,就是要坚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了解和掌握原始资料,分析其情况,作出准确的判断。深入实际,就是坚持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原则。我们调查研究,首先就是要从客观存在的基本事实出发。尊重客观实际,到现场、市场中去摸清情况,获取第一手资料。其次要在变化发展中把握客观实际,发现其发展趋势。客观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只有在现场、市场运作中不断探索规律和掌握其动向,才能把调查研究工作推向前进。第三,要正确对待过去的经验,及时发现新的条件下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我们不能凭脑海中的印象,去分析它的变化,要按实际情况发展效果下结论。四是无私无畏,排除干扰去调查研究。领导干部力戒形式主义和浮躁心态,扑下身子,深入到实际工作中去,面对事实摸实情。克服来自权威和上级部门的“定论”,实事求是进行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调查研究还有一个深入,就是深入群众。人民群众是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主体,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最重要的因素,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只有把人民群众视为领导干部的“上帝”,才能使调查研究工作有成效。领导干部深入到群众中间去,要放下官架子,不要让秘书等有关人员代劳,以虚心诚恳的态度和谈心交友的方式广泛认真听取群众意见,然后将群众零散、不系统的意见、经验等进行分析、比较、整理、概括、提炼,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化为集中系统的意见,充分表达群众的意愿,真正形成有较高决策作用的调查研究报告。在形式上,我们可以采用小型调查会、蹲点调查,“解剖麻雀”民意测验、专家调查等方法,提高调查的科学价值。
三、坚持发扬民主,增强科学决策能力
毛泽东同志说,领导者的责任,归结起来,主要是出主意,用干部两件事。这里讲的出主意,就是决策。其实用干部,也有决策的问题。科学决策就是按照决策的理论和健全的科学程序,运用现代科学的决策方法进行决策的活动。
纵观我国领导决策的发展,不难看出科学决策也随着变革而不断完善。传统的经验型决策是凭借领导者个人的阅历、知识和智慧进行的,这种决策是同封闭的政治和经济活动相适应的。现代社会活动越来越复杂,它不仅跨越对象类型,而且跨越地域乃至国界。一个或几个领导干部靠自己的经验来作出满意的决策,既难以实现,又不符合经济高效的原则。现在,一个国家的政府或首脑拥有一套甚至几套顾问班子,已相当普通。这几年,不少地方“首脑机关”建立了以各行各业专家组成的智囊团,为地方一些重大项目的决策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可以预料,新世纪领导干部拥有几个或一批经济顾问、管理顾问、法律顾问或科学技术顾问,将成为一种时尚。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从封闭的、个人或少数几个人“拍板”的思维决策方式,变为建立睿智、形成领导者思维决策及反馈的“外脑”和“耳目”,发扬民主,集中民智,实现科学决策效益最大化。
广大领导干部结合实际,建立健全领导、专家、群众相结合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形成“集团军”作战,创造辉煌的业绩。领导是整个决策过程的组织者和指挥者,是“中枢神经”,不断发出指令,同时获得反馈信息。专家是决策的“智库”,也是“外脑”,他们以自己的研究成果,用咨询的形式,拓宽决策者的智力,帮助决策者进行各种预测、分析、论证等,提高决策质量。群众是保证方案得到准确、有力执行的“操作者”,他们有无穷的智慧在实施方案中进行充分发挥,将创出最佳效益。这样聚成“三位一体”集团军,齐心合力,就会使决策方案真正达到预期目的和实现最大的社会效益。与此同时,领导干部要规范决策程序,不能头脑发热盲目“拍板”,减少决策方案的风险系数,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高明的决策者,首先应当善于发现问题,确定目标,找准决策核心“定位”。然后集思广益,拟制方案。在拟定方案阶段,领导者一定要发扬民主作风,和专家、群众等一起平等地、民主地讨论问题,进行市场调研和科学论证,广开言路,拟订积极、应变、临时三类方案,比较鉴别,以便选择最优方案。再分析评估,方案优选。建立决策项目的预告制度和公示制度,让群众参与方案“品头论足”,择优筛选,提高决策的透明度。最后实施方案,反馈调节。坚持慎重初战、务必求胜的原则,加强决策追踪,锐意创新,不断修正方案中的不足之处,增强实施方案的最佳效果。
四、坚持求真务实,增强实践创新能力
实践是一切真知的最终来源,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内在动力,都是马
克思主义永不枯竭的生命力之所在,也是衡量领导干部素质之构成要素。因此,领导干部坚持以求务实精神,崇尚实践,开拓创新,是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离开了实践来学习现代知识,不仅不能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反而会弄巧成拙,一事无成。同样离开了具体的领导工作实践,不仅对领导工作毫无裨益,甚至会空谈误国,没有成就。实践已成为领导干部的“基本功”。领导干部必须经常用各种方式深入群众,了解民情、民意,求知于群众,问计于实践,注重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总结新鲜经验,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的能力。领导干部的业绩也是以具体领导工作实践成效之好坏作为检验标准。而为了取得好的绩效,又必须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开拓进取。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革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就其引起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而言,是一场新的革命。这样一场革命是邓小平带领我们党开创的史无前例的新事业,也是国际********运动面临的新课题。解决这一课题靠什么,最根本的是靠我们党的正确领导,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实践,大胆探索,勇于开拓,勇于创新。
当今的时代,实质上是一个创新的时代。从当前的实践看,领导干部应该把握以下几条,提高创新能力。(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创新的思想法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也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一代又一代进行发展和运用,不断解决新课题、开拓新境界、实现新飞跃。我们只有始终不渝自觉地坚持这个思想路线,才能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创新,在实践中提高,在实践中发展。(二)集中民智是创新的力量源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基本工作路线,也是领导干部增强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进行有效创新的根本途径。我们要善于借用“外脑”的智慧和力量,开发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推动创新工程富有成效。(三)提高自身素质是创新的内在动力。学习是创造的基础,领导干部要学习再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不断开阔视野,不断丰富经验,并结合实际情况大胆地实践和探索,在实践中潜心、执着地加以检验、补充、丰富和提高,进行有效创新,从而提高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创新能力。(四)建立和营造良好的人才竞争机制和氛围是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是一种探索、一种尝试,要付出艰苦的劳动,领导干部要高屋建瓴,树立“非创新无以发展、非进取无所作为”的时代观念,建立一套能够激励人才创新、考核领导干部创新成效的机制和保障创新机制,真正做到以“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一切创新实践正确与否的标准,发动人人勇于创新、乐于创新,从而在全党形成一个蓬勃创新发展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