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经济学考试重点整理

时间:2019-05-13 18:37: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体育经济学考试重点整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体育经济学考试重点整理》。

第一篇:体育经济学考试重点整理

1、体育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与研究体育领域经济现象、经济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应

用性、科学性的学科

2、体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体育与经济以及体育领域的经济现象、经济活动的本质及规律。

3、体育收入的乘数效应:指在体育行业中一国或一地区每增加一笔体育收入将引起该国国民收

入总量的增加

4、奥运经济:奥运会主办国的组委会举办奥运会的直接收益,包括电视转播权销售、指定赞助

5、商的

5、体育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体育产品价格的变动所引起的体育供给量的变动

6、体育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体育产品本身价格的变动所引起的体育需求量的变动

7.体育需求:具有一定余暇时间的人们在一定时间内,在某一价格水平上,愿意且能够购买的体育产品数量

8.体育供给:是指在一定时期和一定价格水平上,体育经营者愿意并且能够向体育市场提供的体育产品数量。

9、会计成本: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实际发生的一切成本。包括工资、利息、土地和房屋的租金、原材料费用、折旧等。

10、观众消费者:观众是指从观看体育赛事中获得利益的消费者

11、体育细分市场:是指体育经营者根据体育消费群之间的不同需求把体育市场划分为若干个分市场,从中选择自己目标市场的方法

12、博弈均衡:指博弈中的所有参与者都不想改变自己的策略的这样一种状态、13.体育产品的生命周期:是指一个产品从它进入市场开始到最后撤出市场的全部过程。

简答

1、影响体育需求与供给的因素 需求:影响体育需求的基本因素:体育价格、人们的收入水平和余暇时间

其他影响因素

1、替代性

2、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

3、人口因素

4、政治法律因素 供给:影响体育需求的基本因素:体育价格、人们的收入水平和余暇时间

其他影响因素

1、替代性

2、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

3、人口因素

4、政治法律因素

体育基础设施的规模。体育设施的发达程度,直接影响体育服务商品供给的一个重要因素。国家对体育产业的经济政策。国家对体育产业的税收、信贷等政策。

2、奥运经济的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启示(1)观念的转变(2)品牌战略

(3)按照文化产品的市场规律开发奥运商业价值(4)专业机构与人员的介入(5)全球体育网络的商业利用(6)适宜的外部条件

3、体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有哪些

一、体育对经济发展的正向作用

(一)体育在社会再生产中的正向作用

1、体育可以培养劳动力

2、体育可以修理劳动力

3、体育可以保护劳动力

4、体育可以增强劳动力

5、体育可以恢复劳动力

(二)体育在经济增长中的正向作用

1、体育可以提高出勤率

2、体育可以提高劳动效率

3、体育可以带来巨额收入

(三)体育对促进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发展的作用

1、可以促进体育用品工业的发展

2、可以促进建筑业和市政建设及其他行业的发展

3、可以促进旅游业等服务行业的发展

二、体育对经济的负向作用

(一)兴奋剂是个无底洞

1、运动员付出的健康代价

2、检测耗资巨大,浪费惊人

(二)体育暴力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容忽视

(三)污染环境间接造成经济损失

4、体育提供的就业机会有哪些

(1)实习(2)设施管理(3)体育赛事和营销(4)健身服务(5)体育用品业(6)体育组织机构(7)职业运动队

5、影响体育需求的因素

(一)影响体育需求的基本因素:体育价格、人们的收入水平、余暇时间

(二)影响体育需求的其他因素

1、替代性

2、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

3、人口因素

4、政治法律因素

5、体育供给因素

6、影响体育供给的因素

(一)体育产品的自身价格。一般来说,体育产品的价格越高,经营者提高的产量就越大

(二)生产体育劳务的成本。体育产品自身价格不变的条件,生产劳务成本上升会减少利润,从而使得体育产品的供给量减少

(三)体育基础设施的规模。体育设施的发达程度,直接影响体育服务商品供给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国家对体育产业的经济政策。国家对体育产业的税收、信贷等政策。

7、我国体育资金来源的发展趋势

(一)国拨、自筹相结合的结合型资金来源将成为未来中国体育资金来源的总方向

(二)政府拨款的绝对数目不断增加,但在体育资金总额中所占比例将逐渐降低

(三)体育经济政策的不断完善,将为体育融资提供动力和方向

8、体育产品生命周期的规律性

(1)体育产品的推出期--体育新产品正式推向体育市场,具体表现为新的商业俱乐部建立,新的体育场地设施的建成,新的赛事的推出,新的健身娱乐等服务项目的出现(2)体育产品的成长期--体育产品的初营初具规模体育设施体育服务逐渐配套,体育产品基本定性并形成一定的特色前期宣传促销开始体现效果

(3)体育产品的成熟期--在产品的成熟期内潜在顾客逐渐减少,大多数属于重复购买的市场(4)体育产品的衰退期--体育产品所处的衰退期,一般是指产品的更新换代阶段,在这一阶段新的体育产品已进入市场,正在逐渐替代老产品

启示:

1、任何体育产品都有一个有限的生命,大部分产品都经过一个类似s型的生命周期

2、每个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的时间长短因体育产品不同而不同

3、体育产品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中利润高低不同

4、对处于不用生命周期阶段的体育产品,需采取不同的营销组合策略

5、针对市场需求及时进行体育产品的更新换代,适时撤退或改造过时体育产品,以免遭受不应有的损失

9、体育产品的定价策略

(1)新体育产品定价策略

1、高价定价策略

2、低价定价策略

3、暂时降价策略

4、满意定价策略(2)成本基础定价策略

1、成本加成定价法

2、目标收益定价法

(3)心理定价策略

1、奇数定价

2、偶数定价

3、参考定价

4、声望定价(4)需求定价策略

1、理解价值定价法

2、区分需求定价法

(5)竞争定价策略

1、随行就市定价法

2、率先定价法

3、追随核心企业定价法

4、边际贡献法(6)招徕定价策略

1、廉价出售某些体育产品

2、特别减价销售

3、折扣策略

10、市场细分的原则

(1)可衡量性--体育市场细分的标准和细分后的市场是可衡量的(2)可占领性--首先经过细分后的体育市场信息是值得体育企业去占领的,其次细分后的体育市场是企业能够占领的

(3)经济性--企业在细分后的市场上经营发展必须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11、体育需求价格的弹性意义

(1)、Ep>1,则说明体育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大于体育体育产品价格变动的百分比,这时称体育需求需求富于弹性。其需求曲线上的斜率较大。实际表明产品价格提高,需求量减少,但减少的百分比大于价格提高的百分比,从而使体育总收益增加。相反,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但增加的百分比大于价格下降的百分比,从而使体育总收益增加。

(2)、Ep<1时,表明体育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小雨体育产品价格变动的百分比,此时称体育需求弹性不足。其需求取向上的斜率较小。实际表明产品价格提高,需求量减少,但减少的百分比小于价格提高的百分比,从而使体育总收益减少。相反,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但增加的百分比小于价格下降的百分比,从而使体育总收益减少。

(3)、Ep=1时,表明体育需求变动的百分比与体育产品价格变动的百分比相等,因此称这种体育需求价格弹性为单位弹性。体育需求价格的变化对体育经营者的收益影响不大。

(4)、一般情况下,生活必需品需求价格弹性小,而奢侈品及高档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大。一方面,体育活动对于劳动阶层来说属于高层次消费,因此体育需求价格弹性的绝对值往往大于1,说明体育价格的变动会引起体育需求量更大的变动。另一方面,不同的体育目的、不同的体育产品或各种单项体育产品的功能不同,其需求价格弹性也不尽相同。论述题

1、论述我国体育消费的发展趋势

体育消费作为现代人日常生活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符合消费结构调整的一般趋势,他在未来的逐步增长是必然的。根据我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向和体育市场发展的可能性体育消费未来的发展趋势可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居民体育消费的总量将继续增长。根据我国经济增增长的势头,在未来几年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也将保持同步增长的势头,同时城乡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城镇消费人口将会有一个较快的增长。在城乡居民的消费支出中,食品、衣着及日用百货所占比重将会明显降低,而在居住、教育、文化旅游等支出所占的比重将会明显上升。由此推测未来我国居民体育消费的总量肯定会增长。

2、实物型体育消费将持续增长,但消费档次将不断拉大,个性化、多元化消费的趋势开始显现。实物型体育消费的持续增长,主要是指运动服装、健身器材、体育图书音像制品等体育实物型消费资料需求的持续增长。这种体育消费的增长有体育因素,也有非体育因素。一方面,实物型体育消费的资料使人们参体育活动的必备物质条件。另一方面实物型体育消费资料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时尚用品。与实物型体育消费资料需求总量上升的趋势相伴的是,消费结构上也会出现一些变化。首先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将导致对体育用品消费档次的进一步拉大,其次随着体育用品市场逐步由买卖市场过渡到人们对体育用品的需求也会出现个性化和多样化的特征。

3、观赏性体育消费者群体将日趋壮大。从需求的角度看,随着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居民在文化娱乐方面的需求不断增加,其中人们在观赏水平竞赛表演方面的消费支出也有了明显的增长。今后,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消费结构的不断变化,人们对高水平表演的观赏需求将会进一步提高,观赏型体育消费者群体也将越来越大。

4、参与型体育消费将会成为带动整个体育消费快速增长的主流。参与型体育消费将会成为带动整个消费快速增长的主流。(1)这是我国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是带动参与型体育消费快速的动力(2)是医疗保健制度的改革激发了人们对参与型体育的需求(3)这是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为参与型体育消费的勃兴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市场细分的程序

1、确定市场范围:市场范围的确定以企业经营目标为依据,要从自身实际出发

2、进行市场需求调研:主要分析市场范围内现实的和潜在的消费需求

3、分析可能存在的体育细分市场

4、确定市场细分的依据

5、划定市场细分的基本框架

6、进一步分析各细分市场的需求

7、分析各细分市场的规模和潜力

8、分析细分市场占领的可行性

9、选定目标市场

3、形成完全竞争体育市场的条件(1)市场上潜在着众多的彼此竞争的体育经营者和体育消费者,他们买卖的体育产品的数量在整个市场中的份额都很小,任何体育经营者或体育消费者都不能支配整个市场的交换(2)买卖的体育产品及出售的商品的条件是同质无差别的

(3)生产要素在各行业之间完全自由流动,体育经营者可以自由进入体育市场

(4)市场信息畅通。市场上的每一个体育经营者和体育消费者都可拥有充分的市场信息 应用题

1、需求供给曲线画法P106

2、弹性的计算方法P109

第二篇:劳动经济学考试重点

1、影响劳动需求的因素:

(1)技术对劳动需求的影响。如果某一企业使用的生产函数具有固定技术系数的特征,那么该企业在使用生产要素时无法相互替代;如果某一企业的生产函数具有可变技术系数的特征,那么该企业在生产中就可以根据生产的成本状况进行替代,以最经济的方式生产产品。(2)时间长短对劳动需求的影响。一般资本调整时间长于劳动,而技术调整时间又比资本要长。(3)企业目标对劳动需求的影响。利润最大化、就业、管理效用最大化等(4)社会制度安排对劳动需求的影响。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

2、运用劳动需求原理分析最低工资对劳动市场的影响?(1)最低公司法的就业效应:对于那些在没有立法情况下工资会最低的工人来说,最低工资立法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减少了就业的可能性,但增加了那些保持就业的人的工资率(2)在未实行最低工资立法的部门,可能会降低工资率而提高就业量;而在实行最低工资立法的部门,由于工资率上升,可能减少了就业量。总体来看,整个经济是增加还是减少就业量、平均工资率是上升还是下降,是不完全清楚的。

3、运用生产要素的互补性和替代性分析女性参与劳动市场对男性劳动者工资率的影响?(1)男女在不同的经济部门工作,男性劳动者和女性劳动者就是独立生产要素,故女性对劳动市场的参与不会对男性的工资率造成影响。(2)男女劳动者在同一工作中,其中男性劳动者处于管理地位,女性劳动者受到男性劳动者的管理和指挥,男性劳动者和女性劳动者为互补性生产要素。女性劳动者的进入将增加对男性劳动者的需求,提高了男性劳动者的工资率。(3)由于女性劳动者与男性青年劳动者和非熟练工人是替代性生产要素,因此,女性劳动者的市场参与将降低男性青年劳动者和非熟练工人的工资率。

4、影响劳动供给的因素:

一、自然因素:(1)人口规模对劳动供给的影响(2)人口的自然结构对劳动供给的影响:性别、年龄、民族(3)劳动者个人的身体条件。

二、经济因素(1)劳动者对工作的偏好(2)经济周期波动

三、社会制度(1)劳动制度(2)工资制度

5、劳动时间的概念及功能:劳动时间又称工作时间,是指劳动者从事有酬性社会劳动所花费的时间。在劳动时间内,劳动者支出劳动力,生产物质和精神产品;在劳动时间以外(非劳动时间内),劳动者恢复和再生产出自己的劳动力。功能:计量功能、指示功能、保证个人及社会维持和发展的功能、人际交往功能

6、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1)劳动力资源的最优配臵。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劳动力市场实现均衡,劳动力资源就能达到最有效率的分配。在给定资源与总需求水平的前提下,社会产出亦能取得最高水平。(2)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从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的基本假设条件可知:劳动者有完备的信息,各类流动成本为零且不存在任何制度性或其他障碍,劳动力是同质的,即都存在或都不存在对当前特定技能的任何预先投资,其他劳动或工作条件一样等等。那么,流动和竞争,必然导致没有任何工资差别(3)充分就业。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的竞争在均衡工资决定的同时,导致充分就业。

7、简述人力资本投资的概念及类别(方式)?人力资本投资是指通过增加人的资源而影响未来的货币和物质收入的各种活动。分类:(1)各级正规教育;(2)在职训练活动;(3)各种健康投资;(4)父母用于照看孩子的时间;(5)工人寻找工作的活动;(6)工人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迁移。

8、教育投资的成本收益分析:

一、教育的成本(1)教育的个人成本。个人直接成本包括:学杂费、书本等学习用品费、交通费、额外支出费、文娱体育费用。个人间接成本,指学生在达到法定就业年龄后因继续就学所放弃的劳动收入。(2)教育的社会成本社会直接成本主要是用于教育的公共支出。社会间接成本包括社会所放弃的收入、免税成本、潜在的租金和折旧费。

二、教育的收益(1)教育的个人收益。劳动者因为受到教育而提高劳动能力,从而获得的种种好处。(2)教育的社会收益。指受教育者本人不能占有的、为社会其他成员所得到的收益。

9、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经济因素:(1)区域间劳动力供求的不平衡(2)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3)不同国家和地区间同质劳动力的工资差别(4)经济周期引起的波动(5)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6)强化工作匹配的意愿。非经济因素:年龄、家庭、教育、迁移距离、职业与技术等级

10、工资的职能:(1)补偿职能:①补偿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脑力与体力的消耗②补偿职能的前提是劳动,多劳多补偿,少劳少补偿,不劳不补偿③满足和保障员工的基本生活需要。(2)激励职能:劳动者追求物质利益最大化和效用最大化——追求工资最大化——积极劳动,努力提高自身劳动力素质——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劳动——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3)调节职能①调节劳动力的合理配臵②调节劳动力的素质结构。(4)效益职能:①工资的投入是资本金投入的特定形式,是活劳动这一生产要素的货币表现 ②工资能够给资本所有者带来经济效益,是其投资的动力

11、影响我国工资的内外在因素:内在要素①员工的劳动和工作努力程度,②职务高低与权利大小,③技术和训练水平,④工作的时间性,⑤劳动条件,特别是工作的危险性,⑥附加福利,⑦风俗习惯⑧年龄和工龄。外在要素①生活费用或者物价水平,②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或者企业的负担能力,③地区或行业工资水平,④劳动力市场的供求,⑤劳动力的潜在替代物,⑥产品需求

12、失业的类型、原因、对策、特点。

㈠摩擦性失业:产生原因:因为职业市场的信息是不完全的,有职位空缺的雇主和寻找工作的人互相之间,需要花时间去寻找,产生了在工作和进出劳动力之间的持续流动过程。特征:①它影响了跨越所有人口群体、行业和地区中相对大的数目的人。②倾向于一个相对较短的时期。③一定量的摩擦失业是不可避免的。④–摩擦失业不仅仅带来经济成本,还会带来一些明显的经济利益。对策:①在劳动力市场上增大工作信息的流动②1993年实施的美国联邦家庭医疗假期法案,允许工人在一个有限时期内休假而不是要求辞退这个人来减少摩擦失业。

(二)结构性失业:原因:工作类型与寻找工作的人的不匹配所产生的。这种不匹配可能与个人的技能、学历、地理位臵或年龄相关。特点:①倾向于集中在确定的群体,即那些受技术改变,所在企业衰退或在整个国家内的工作移动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的群体。②失业时间相对较长。对策:①政府提供或资助培训项目②通过提供再次安臵津贴鼓励失业者流动,走出经济不景气地区。③提供给长期失业者以公共服务工作,这是政府作为最后雇主的应对措施。

(三)需求不足性失业:原因:经济中总需求不足以为求职者创造足够的工作。与经济运动上升和下降的周期性变化有关,周期中经济上升时期,失业率下降,经济衰退期,失业率上升。特点:周期性失业随着经济的扩张与收缩而变化,倾向于覆盖整个经济范围。对策:①最直接的办法是调整财政和货币政策以确保持续健康稳定的经济增长率。②另一个方法是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直接扩大就业。

13、外来劳动力对当地劳动力市场影响的经济分析

(一)外来工的受益者与受损者分析(假定外来工为体力劳动者):①体力劳动者:使其工资下降,部分退出体力劳动者,对政府反贫困政策具有抵消的作用,因为降低了体力劳动者工资水平和就业水平。②消费者:使部分消费者受益,即使用这些体力劳动者生产出来的产品的消费者受益。③使用体力劳动者的雇主(利润)。④技术劳动者。对于互补性生产要素的需求会上升。⑤移民需求导致对其他产品生产者的需求上升。

(二)对外来工输入地来说:外来工实际上增加了当地人口,而这些人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所以,外来工到底使当地的原有居民从总体上看起来变得富有了,还是变得更贫穷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为当地增加的总产量与其消费的总产量相比,是前者大,还是后者大。

(三)对于外来工而言:雇主支付给移民的工资不会大于其VMP,若外来工仅靠自己的工资报酬来支撑自己的消费,那么这些参加工作的移民并不会减少当地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此外,若外来工的工资报酬并不等于他为所在国所创造的产出的全部价值,那么,当地人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会增加。

14、我国缩小收入差距的对策:

(一)原则:在初次分配领域,应坚持在公平基础上的以效率为主的分配原则,主要由市场调节;在再分配过程中,坚持效率基础上的以公平为主的分配原则,强化政府调节。

(二)具体措施:①注重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加速推进城镇化。②推进市场化的改革,如打破不必要的行政垄断和市场垄断, 建立规范的市场竞争机制。③完善和加强我国的税收政策。加快个人所得税、消费税的改革,开征遗产税与赠与税等。④救助社会贫困层,保障贫困家庭。⑤引入非政府组织的调节主体,发挥各级主体的作用⑥促进公平竞争,完善劳动力市场

15、短期劳动需求和长期劳动需求的异同点:不同:第一,短期需求在短期内假定只有劳动要素是可变的,资本和其他的生产要素固定不变。长期需求:企业应对劳动价格的上升不仅可以通过调整其使用的劳动数量的方式,而且可以通过调整其资本存量的方式做出反应。第二:在完全竞争条件之下,企业的短期劳动需求曲线相对更加陡峭,而长期劳动需求则较为平坦。换句话说就是长期需求曲线具有更大的弹性。相同点:企业使用劳动要素的原则都是利润最大化,即增加一单位劳动的使用所带来的“边际收益”即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和“边际成本”即工资相等

16、所得税对劳动供给的影响:经济学一般根据收入中被扣除的比例将所得税区分为3个不同的类型,他们分别是比例税、累进税和累退税制。所得税对劳动供给的影响方式可以通过边际税率和平均税率的区别加以理解。边际税率的含义是对个人最后增加一单位货币所征收的税率,而平均税率是总税收与总收入之比。在比例制下,边际税率和平均税率相等,在累进制下,前者超过后者,因为税率随收入而上升。边际税率适合于评价替代效应,因为他决定了边际出的闲暇价格。但是对于收入效应,我们必须按原来的工时,一个人富了多少或穷了多少。由于多数税收变化既影响边际税率又影响平均税率,因而会同时导致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如果税收增加,替代效应减少劳动供给,收入效应将增加劳动供给。减税时两个效应完全相反。减(增)税对边际税率的影响比平均税率的影响越大,就越可能增加(减少)劳动供给

17、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工资差距扩大的特点、原因: 特点:①我国城乡居民个人收入分配收入差距总体不断扩大。②我国城镇职工工资差距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因:①经济增长和发展。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明显的扩大了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主要表现在农业和非农业劳动人口之间收入的差距上;城镇经济中,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极大扩大了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地区工资差别与地区间在经济增长速度、地区间人力资本存量等因素有关。②制度性因素。主要集中表现在行业性垄断经营、制度外收入、按生产要素分配这三个方面对工资水平的影响上。③政策性因素。主要涉及到税收、农副产品价格调整、住房改革、灵活的工资体制、事业单位创收等方面的政策的制定与出台,对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有着重要的影响。④劳动力市场因素。劳动力供求状况、劳动力流动以及教育和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

18、收入分配的主要矛盾:从总体上看,我国收入分配的主要矛盾是平均主义,表现为较为严重的平均主义格局。改革开放以来,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即效率优先的理念指导下,我国收入分配的差距逐渐增大,不仅仅表现在农村居民内部、城镇居民内部,最大的差距在于城乡居民之间显著的收入差距。虽然对于差距的程度存在两极分化论和未分化论的差别,但都承认这个差距逐渐拉大的事实。所以,我国收入分配的主要矛盾在不同时期是不一样的,要针对具体时期的矛盾,采取具体的措施。

19、如何理解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分配给不同的人。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着重考察劳动力市场的组织、运作及其结果,未来和现在的劳动力市场参与者的决策,以及与劳动力资源就业和收入分配有关的公共政策。研究对象:劳动力是一种稀缺的社会生产性资源,研究劳动力资源的配臵以及由此所决定的货币工资在个人和家庭之间的分配,就是劳动经济学研究的领域。20、派生需求原理:(1)生产要素市场与产品市场性质不同:在产品市场上,需求来自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是所谓“直接”需求,即满足“效用”。在生产要素市场上,需求是来自厂商,满足“利润”的需求。(2)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从消费者对产品的直接需求中派生出来的,因此被称为“派生需求”或“引致需求”。(3)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具有“共同性”,即企业对各种生产要素的需求具有相互依赖的特点。

21、影响劳动工资弹性的因素/希克斯-马歇尔派生需求定理:(1)要素之间的替代弹性。希克斯-马歇尔第一定理是: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其他生产要素对劳动要素的替代越容易,则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就越高。(2)最终产量需求的价格弹性。希克斯-马歇尔第二定理指出,当产品需求的价格弹性越大,那么用来生产这种产品的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也就越大。(3)生产成本中要素的份额。希克斯-马歇尔第三定理关系到劳动要素在总成本中所占的份额。如果总成本中劳动成本所占的比例越高,那么,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就越大。(4)其他要素的供给价格弹性。希克斯-马歇尔第四定理指出,如果与某一特定要素协同生产的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越富有弹性,那么对该特定要素的需求就越富有弹性。

22、制度劳动时间、超时工作、兼职工作时间下如何确定其工资率的高低?(1)制度劳动时间。在工资率一定的情况下,缩短劳动时间会使劳动力参与率上升的可能性增强。由此,增加零工的雇用机会对于提高女性劳动力参与率起促进作用。(2)超时工作,人们很容易接受超时工作。当超时工作不常发生时,收入对劳动时间长短的效应几乎是零,替代效应起支配作用。(3)兼职工作。其他条件不变,从事第二职业的工资率越低、第一职业工资率越高——劳动收入越高,人们愿意提供的劳动时间就越少

23、差别补偿性工资(补偿性工资理论分析):差别补偿性工资:为吸引潜在职员到一个不具有吸引力的工作岗位所要支付的额外工资。补偿性工资理论分析:

一、补偿性工资理论的三个前提:(1)员工追求效用最大化(2)员工了解对他们十分重要的工作特征信息(3)员工具有可流动性,员工可以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工作机会。

二、偏好相同的补偿性工资的影响:假定所有员工偏好相同、A和B两种工作没有人力资本要求的差别、工作特征上不存在差别,A和B的工资相等。供给曲线S1代表偏好相同而且没有工作特征差别的情况。S2是表示员工对工作A不满意时的供给曲线,高出的部份正是员工接受的补偿工资。S3是表示员工对工作A满意时的供给曲线,补偿性工作差别则由B工作中的工人获得。

三、偏好不相同的补偿性工资的影响:假设所有的员工都讨厌A工作的某一方面,但讨厌的强度彼此不同。员工对A工作的供给曲线将向上倾斜,如图所示。曲线开始处相对工资大于1,其幅度刚好达到满足那些对A工作讨厌程度最低的员工。

四、工人偏好不同时不存在补偿性差别的可能:劳动力需求曲线为D2 时,不存在补偿性差额,这说明有些员工不讨厌工作A,他们愿意在相对工资水平为1 的时候工作。

24、什么是劳动力市场歧视?什么是前市场差别?如何区分二者关系?劳动力市场上的歧视,是指那些具有相同能力、教育、培训和经历并最终表现出相同的劳动生产率的劳动者,由于一些非经济的特征引起的在就业、职业选择、晋升、工资水平、接受培训等方面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前市场差别:由于具有某一标志的群体,平均生产率水平与其他群体不同所产生的差异。关系:前市场差别和劳动力市场歧视对劳动力市场的状况都会产生影响。由于具有某一标志(如性别、年龄、民族等)的群体,平均生产率水平不同所产生的差异,在性质上可以归结为前市场差别;如果生产率水平相同,仅仅由于某一标志(如性别、年龄、民族等)而产生的报酬或工作机会上的差异,可以作为劳动力市场歧视的证据

25、个人偏见模型是怎么样的?雇主歧视、雇员歧视、顾客歧视的经济含义是什么?该模型的主要含义:第一,劳动力供给与雇主的歧视程度对A类工人工资的决定起作用。第二,歧视与利润最大化行为不一致。结果:该模型表明,那些不愿按均衡工资雇佣A类工人的企业将付出减少利润的代价。从动态角度看,那些偏好歧视的企业会从该行业中被排除出去。这意味着在竞争市场上,利润最大化倾向于消除歧视,因为歧视减少了利润,在长期中它就不能持久。

(二)雇员歧视:分析:企业的选择可能是适应雇员的歧视性偏好或者在隔离的前提下进行雇用,并存在工资差别。结果:雇用歧视的存在对于雇主来说可能是成本很高的,但是要想摆脱它们,成本也同样很高。

(三)顾客歧视:含义之一是,它将会导致相互隔离的工作场所出现,至少是那些与顾客有着较高程度接触的职业中情况会是如此。含义之二是与雇主歧视不同,顾客歧视只与效用有关,而与利润无关。

26、统计型歧视、统计型歧视模型?统计型歧视:把群体信息作为个人信息的一种补充,有可能把群体特征强加给那些虽然属于某一群体,但其自身群体特征并不十分明显的个人身上。这样产生的歧视就称为统计性歧视。统计性歧视模型的一个重要含义:同一群体中的每一成员之间的相似性越差,则运用群体信息作为甄选工具所带来的成本就越高。

27、失业统计测量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失业率指标存在的问题)?我国失业统计测量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失业率指标存在的问题:(1)低估失业造成的经济成本(2)高估失业造成的经济成本。我国失业统计中的问题:第一,统计上有两个失业率。第二,我国失业人员的范围是不考虑农村的。第三,失业与就业概念范畴交叉。

28、工作搜寻理论的主要内容,说明其对失业成因解释的含义。内容:斯蒂格勒模型、麦柯尔模型。工作搜寻模型关于失业的含义:⑴工作搜寻在本质上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即工人在劳动力市场上流动以改善他们的状况。⑵解释了在劳动力市场中个人搜寻工作所需时间的不一致性和一些劳动力群体的失业率高于另一些群体的原因。⑶表明任何减少失业成本的因素(如失业补偿金)都会增加工作搜寻时间和失业期限,因为增加了保留工资。⑷对经济周期中失业的反周期运动提供了解释。随着经济周期上升或下降,工资频率分布曲线f(w)将向右或向左移动。失业人数或失业的持续时间都将变化。

29、效率工资理论:⑴关键假设:雇员的工作努力或“效率”是工资率的函数,雇主支付的工资越高,雇员工作就越努力。⑵前提条件:雇主无法对工人的工作绩效进行完全的监督。⑶主要观点:①高工资可以促使雇员更加努力工作,因为雇员会更加看重工作的价值并有更高的道德责任感。②通过将工资增加到高于市场工资水平,企业提高了那些在工作中因偷懒而被解雇的工人的成本,从而诱导工人付出更大的工作努力。⑷对现实问题的解释①从每个企业的角度来看,一定程度的失业是有必要的,因为它可以对现有雇员的工作有激励作用。②企业可以通过支付雇员高于市场供求决定的工资而获取更大的利润。③如果市场上所有企业在支付雇员高于市场供求工资的条件下,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可能产生一定的非自愿失业者。这种失业类型被称为“等待性失业”。④对货币工资率表面上的向下刚性提供了一个解释。即使失业工人愿意以较低工资去工作,企业也可能会由于削减工资雇用这些失业工人而失去利润,因为雇员的努力和生产率将会下降。⑸效率工资理论对结构性失业的解释①如果其他要素保持不变,不同地区的平均工资率和失业率之间存在着反向关系,即地区失业率越高,平均工资率越低,反之则反是。②地区的平均工资率和失业率之间的反向关系可以用工资曲线来进行描述。

30、试着比较完全竞争企业卖方垄断企业和买方垄断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的异同

完全竞争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与其边际产品的价值曲线一样向右下方倾斜。卖方垄断企业劳动需求曲线也是向着右下方倾斜,有两个原因造成:一是劳动的边际报酬递减。二是垄断企业产品的边际收益曲线,由于该曲线是递减的所以也影响了劳动需求曲线的形状。它的劳动需求曲线曲线与劳动的边际收益产品去曲线完全重合。买方垄断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由于卖方垄断企业是劳动市场的唯一购买者,因此它所面临的劳动供给曲线与市场的劳动供给曲线一致,而且劳动的边际成本曲线位于劳动的供给曲线之上。买房劳动需求曲线的是不存在的

31、非竞争性歧视模型的类别、原因: ①拥挤效应。拥挤效应,来源于职业隔离,而职业隔离则来自雇主的偏见和歧视。②双重劳动力市场。主要部门提供相对较高的工资率、较为稳定的就业、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及发展机会。而从属部门则相反。大部分弱势就业群体成员都是在从属部门中就业的,而这导致了一种长期延续下来的对他们的歧视。③与搜寻成本有关的买方独家垄断。所有的雇员都存在寻找工作的成本,由于歧视性雇主的存在,某一群体被迫承担较高搜寻成本,这会导致其劳动力供给曲线和劳动力边际费用曲线更为陡直,进一步导致他们的“工作匹配”质量更差,因而工资往往要更低。④串谋行为。雇主们彼此联合起来,合谋对某些劳动力群体进行压制,从而制造一种被压制群体不得不接受买房独家垄断工资的局面。

第三篇:同济大学 世界经济学考试重点

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的关系科学革命史技术革命的基础和出发点,科学革命引起技术的进步;是科学革命的结果,先进的技术及应用成果反过来又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科技革命既包括科学革命,也含有技术革命,它是上述两者的高度概括。

第三次科技革命产生的原因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原因:首先,科学技术进步是生产力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次,资本追逐利润的竞争也是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原因。再次,国家对科学研究的干预、调节和控制,为科技革命提供了重要的条件。第四,军备竞赛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力。此外,国家通过普及教育和培训各类专门人才,为技术进步提供了足够的科技人才和熟练工人,国际科研协作,引进先进技术等因素对科技革命的发生也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对世界经济的影响:1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了的发展2科技革命促使资本主义国家产业结构软化3科技革命促进各国经济更加国际化国际分工的含义: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的结果,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生产力的发展国际分工的类型:垂直型国际分工水平型国际分工混合型国际分工世界市场的性质与基本特征1世界市场在动荡中不断扩大2世界市场在全方位开放的同时,集团化趋势加强3世界市场有很大的盲目性,但是国际协调已经开始介入4世界市场上激烈竞争与垄断性并存5世界市场上的替代性与相关性并存6世界市场上商品的相对过剩和结构性的供给不足并存7世界市场中的商品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世界市场不平等交换主要体现及原因 主要表现:

1、公平贸易下的不平等交换

2、贸易保护下的不平等交换

3、对高新技术产业实行战略支持下的不平等交换

4、区域经济一体化下的不平等交换原因:

1、经济资源的不对称是不平等交换形成的根本原因。

2、贸易规则的制定及利用程度不同促进了不平等交换。

3、高新技术的差异是不平等交换

4、政治、军事力量的不平衡也促成了不平等交换。

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联系与区别 联系:劳动力是要素,二者都是古典理论区别:绝对优势理论认为一国必须有绝对优势才能进行生产和出口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一国只要有相对优势就能进行生产和出口 要素禀赋理论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 要素禀赋差异 产品价格的差异 国际分工 国际贸易国际贸易的结果:要素价格趋于均等化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指的是同一产业部门内部的差异产品及其中间产品的交换,它是相对与产业间贸易而言的。纵观西方经济学界对产业内贸易的种种理论说明,产品差异论、规模经济或规模报酬递增论及偏好相似论可以解释产业内贸易现象。

战略性贸易理论战略性贸易政策,顾名思义,就是对因某些原因而被人为是重要的战略产业所采取的贸易政策,或者是指能够影响或改变厂商之间战略关系的贸易政策。在这里,战略关系是指厂商之间都会意识到的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即一个厂商的收益或利润必然会直接受到其他厂商的战略选择的影响。由于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是不可能产生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所以战略性贸易政策实质上是一种寡头垄断市场条件下的贸易政策。保护贸易政策63等理论的主要核心内容1)生产力理论2)经济发展阶段理论3)主张国家干预对外贸易,保护幼稚工业

保护幼稚工业的前提:有发展前途,未来能获得国际竞争力,同时,目前也存在强有力的竞争者的幼稚工业。

跨国公司的含义三要素:1跨国公司是指一个工商企业,组成这个企业的实体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经营业务,而不论其采取何种法律形式经营,也不论其在哪一个经济部门经营。2这种企业有一个中央决策体系,因而具有共同的政策,它反映企业的全球战略目标。3这种企业的各个实体分享资源、信息,并分担责任与风险。一般定义:跨国公司是以一国或几国为基地,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其他国家设立分支机构和子公司,从事国际化生产和经营活动,国外年销售额在数亿乃至10亿美元以上的大企业。跨国公司的经营特征对外直接投资(FDI)是跨国公司向外扩张的主要手段2经营规模庞大,实力雄厚,技术和管理先进3实行全球性战略

4公司内部实现“一体化”管理5公司经营以一业为主,重视和发展经营的多样化(风险分散原则)跨国公司的转移定价目的逃避税收。2逃避风险。3对付外汇管制。4获得竞争优势。5减少麻烦。

跨国公司对当代世界经济的影响正效应

1、当代跨国公司的发展深化了国际经济一体化和区域化

2、跨国公司提高了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动配置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3、跨国公司的发展加快了生产资本国际化进程,促进了生产力的发

4、跨国公司推动了全球科学技术的发展

5、跨国公司开拓了国际贸易的新领域,扩大了国际贸易流量

6、促进了国际技术贸易的发展负面效应

1、跨国公司的发展使国际金融市场、秩序更加不稳定

2、当代跨国公司的快速发展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资源配置、财富存量、生产能力更加不平衡

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经济的影响

(一)要素转移效应1)资本2)技术3)管理二)国际收支效应三)就业效应四)主权效应五)稳定效用

国际资本流动的含义:国际资本流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府、企业或个人与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府、企业或个人以及国际金融组织之间资本的流出与流入,它是国际经济交往的基本内容之一。

直接投资种类:

(一)合资经营企业二)合作经营企业三)独资经营企业 间接投资种类一)国际信贷二)国际证券投资

当代国际资本流动的新趋势一)国际资本流动总量的变化 二)国际资本的区域流向变化三)国际资本流动方式的变化四)国际资本流动部门结构的变化国际直接投资的基础(原因1国际分工的日益深化为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可能性2相对资本过剩是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物质基础3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是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根本动力4获取资源和占领市场是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推动力量5拥有垄断优势是发达国家对外立接投资的经济基础

国际资本流动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一、国际直接投资的作用一)国际直接投资对世界经济的积极作用

1、国际直接投资加速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2、国际直接投资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

3、国际直接投资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二)消极影响

1、利用国际直接投资控制弱小国家

2、不利于弱小国家民族经济的发展

GATT成立的时间关贸总协定(GATT)成立的时间:1947年10月30日;GATT的发展历程(“乌拉圭回合”谈判的主要特点

1、关税进一步降低

2、形成了一系列协议,制定了一批新规则

3、建立了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特点(与GATT相比)一)世界贸易组织是具有国际法人资格的永久性国际组织二)世界贸易组织管辖范围更广三)世界贸易组织成员承担义务具有统一性四)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权威性五)世界贸易组织成员更具广泛性

WTO的基本原则

(一)最惠国待遇原则 世界贸易组织的最惠国待遇原则主要涉及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两方面的最惠国待遇1)货物贸易方面的最惠国待遇。2)服务贸易方面的最惠国待遇。

(二)国民待遇原则国民待遇是最惠国待遇的有益补充。在实现所有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平等待遇的基础上,世界贸易组织成员的商品或服务进入另一成员领土后,也应该享受与该国的商品或服务相同的待遇。这实际上是外国商品或服务与进口国国内商品或服务处于平等待遇的原则。

1)货物贸易方面的国民待遇2)服务贸易方面的国民待遇

布雷顿森林体系主要内容:

1、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金汇兑本位制1)美元与黄金挂钩10unce=35 USD美政府有义务兑换(央行之间)2)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保持固定汇率

2、成立了两大国际性金融组织1)IMF2)WB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主要原因:

一、“特里芬难题”(自身矛盾)二,美元三次危机影响货币汇率的主要因素1国际收支2相对通货膨胀率3相对利率4总需求和总供给5心理预期6财政赤字7国际储备20世纪80年代金融国际化迅速发展的原因一)自由化政策为实现金融国际化提供制度环境二)现代技术和信息革命为实现金融国际化提供物质基础三)金融创新推动金融国际化四)国际金融中心为实现进入国际化提供平台 金融国际化的内容1金融机构国际化2金融监管国际化3金融市场国际化4金融交易国际化

经济全球化的成因一)“二战”后科技进步是经济全球化的物质基二)全球性市场的扩大是经济全球化的必要条件三)跨国公司的大力发展推动经济全球化四)经济自由化改革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衡量指标①世界贸易量(贸易增长率)的增长速②各个国家和地区对国际贸易的依存度(出口额与GDP的比率)③以资本为代表的要素国际流动的程度(包括各个国家和地区对外投资和吸引国外资金的增长的速度和规模)④生产与分工的国际化程度(主要用跨国公司的发展速度和规模来衡量)⑤技术国际化的程度(通过国际技术合作的数量和次数的增加、国际技术交流的频繁程度以及新技术向世界各地传播的速度的加快和应用的普及程度来衡量)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促进作用积极影响1贸易自由化促使各国降低了关税2贸易自由化有助于工业国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造业3贸易自由化还有利于发展中国家获得市场准入权4贸易自由化推动经济全球化积极影响1金融国际化使国际资本配置合理2金融国际化推动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流动自由化3金融国际化推进了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改革4金融国际化推动了发达国家的金融服务创新

生产一体化对世界经济的积极影响1生产一体化推动了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升级2生产一体化使发展中国家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3生产一体化推动发展中国家国际化4有利于全球产业结构调整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消极作用1贸易摩擦增多2金融风险增大3部

分的国家主权让渡4加剧了世界经济的进一步不平衡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类型1按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形式或层次的不同划分1优惠贸易安排2自由贸易区3关税同盟4共同市场5经济同盟6完全经济一体化2按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形式的动因差异划分1以产业内部分工为动因的区域经济一体化2以发展民族工业为动因的区域经济一体化3以南北合作为动因的区域经济一体化 贸易创造效应与贸易转移效应的关系区别:1贸易创造效应是指由于区域内的成员国之间取消了关税,某些成员国国内生产的一些产品,被区域内生产同类产品成本最低的成员国出口产品所取代。2贸易转移效应是指关税同盟成立后,某成员国本来从区域外的低成本的非成员国进口的产品,被区域内成员国的较高成本的产品所取代联系:1二者都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贸易效应2对伙伴国而言,都扩大了出口市场,产生了规模经济效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世界经济的积极影响1促进区域内部贸易的增长2加强分工合作3提高了投资水平4促进了各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加强了区域经济集团的实力5使国际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6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7促使世界各国和地区加快经济调整的步伐,从而加快了经济转型的速度8加强了区域内外的竞争机制。从而增强了区域内各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活力消极影响1增大了与区域外的贸易壁垒,弱化了国际贸易自由化程度3产生了贸易转移的效应 国际经济摩擦产生的原因1经济摩擦是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过程中的必然产物2国家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独立名族国家的存在,以及对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最大化的追求,是产生经济摩擦的根本原因3特定时期的经济和政治发展形势直接影响了经济摩擦的发生频率4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和认识的变化促使了经济摩擦的发生5GATT/WTO相关条款的模糊性为经济摩擦的产生提供了机会6GATT/WTO争端解决机制的缺陷在遏制经济摩擦产生方面力度不够国际经济摩擦的表现1经济摩擦的国家主体范围扩大,程度加剧2经济摩擦的产业领域扩展,重点转移 我国所面临的经济摩擦1中外经济摩擦的数量增加,规模扩大2中外经济摩擦涉及的领域和重点发生变化3中外经济摩擦的具体手段在不断变化和增加4中外经济摩擦进一步深入和扩大到贸易以外的领域 国际经济协调含义:国际经济协调是指为了保证国际经济正常运转,缓和或克服国际经济活动中的矛盾和冲突,两个以上国家的政府,为了解决涉及当事国各方利益和国际经济领域的问题与矛盾,通过某种形式的协商或采取相互配合的经济措施,对国际经济活动进行协同干预的政策行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特点1经济下降幅度较小2)通货膨胀率较低3)失业率进一步上升4)财政赤字增加5)金融领域混乱加剧6)国际贸易进一步失衡7)危机后的复苏期较长 长波理论的基本内容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仅存在着像马克思所说的那种7~10年为一个长度的商业周期,而且还存在着一个50~60年的长周期,每个周期当中又分为上升与下降两个时期,各持续20~30年,一般情况是长期波动的上升期繁荣年份较多,而下降期则以萧条年份为主。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特征1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2国家政府通过宏观调控来干预经济3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达4产业结构先进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促使了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2产业结构的软化现象3经济干预和调节的国际化4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经济特征1生产力水平、劳动生产率和生活水平低下2经济结构畸形,具有单一性和外向性3经济上的二元结构4经济发展不平衡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1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地位日益重要2中国经济从整体上扩大了发展中国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3发展中国家相对于发达国家仍处于依附地位 “东亚模式”与“拉美模式”的比较拉美模式:从80年代初的初级产品出口到90年代的进口替代到新特点 主要内容:①贸易自由化②国有企业私有化③减少国家干预,强化市场调节东亚模式:其原型是在日本模式的形成与特征的基础上结合东亚各国的经济发展特点,总结出“东亚模式”的几方面内涵,包括:①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体制②政府与企业的紧密结合关系③出口导向型和赶超型的发展战略④东亚地区垂直分工的产业结构即雁阵型类似之处,他们都是在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的前提下发挥了本地区的比较优势而取得成功的,同样他们局限性也同样在于历史地定位于“发展中”阶段,尚未从根本上改变自己在世界体系中的位置,因此很难主动的应对世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冲击。我国渐进式改革模式的主要特征

(一)确定阶段性的改革目标二)普遍采用双轨体制三)合理安排改革的先后顺序-1-

第四篇:学校体育学考试重点

1、学校体育:以学校为主的教学环境中,以身体运动卫生保健为手段,采用体育课、课外活动等多种组织形式,来锻炼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体育能力,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活动。

2、体育教学目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和范围内,师生经过努力后所要达到的教学结果的标准,规格或状态。它是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并决定着体育教学的方向。

3、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学包括体育科学理论知识的教学和体育技术、技能的实践课教学,并以后一种教学为主。

4、教材比重:教材的比重是指各类教材的教学时数与教学总时数之比。

5、学校体育管理概念:指用尽可能少的人力、财力和物力,采用最佳的手段和方法,遵循学校教育和体育的基本规律,对学校体育工作进行计划、实施、检验的过程。

6、体育教学大纲定义:是根据国家教育计划所制定的纲要式的体育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紧紧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及其发展的要求,具体规定体育教学内容的方向、目标、范围、体系、各类教材的比重以及教学要求和考核标准。它是编写体育教材、实际教学以及考核、评价教学质量的直接依据。

7、体育教学内容:是反映为了达到体育教学目标而选用的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体系。它是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实际材料,它是构成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条件。(通常集中体现在1.体育教学大纲 2.体育教材)

8、体能:所谓体能是指有机体在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主要包括身体基本活动能力(简称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两个方面。

9、循环法:是指根据发展体能的要求,选择若干练习或动作,分设若干作业点,要求学生在每个作业点上完成规定的练习和负荷,一个接一个进行作业点的轮换,循环往复地进行练习的锻炼方法。

10、体育知识:人们对于体育的现象、事实及其规律的认识,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11、运动技能:是指“表现在外部的,以完善合理方式组织起来并能顺利完成某种活动任务的复杂的肢体动作系统。它表现为身体的一定肌肉、骨骼运动与相应的神经系统的活动”。

12、动作示范的定义:是教师或教师指定的学生以具体动作为范例,使学生了解动作形象、结构、要领的方法。

13、体育课的密度 : 1.综合密度或一般密度:练习密度指一节课中各项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与实际上课总时间的比例。2.专项密度:指课中某项活动合理运用的时

间与实际上课总时间的比例。

3、练习密度:又称运动密度,指一节课中,练习时间与实际上课的总时间的比例。练习时间/全课时间*100%

14、生理负荷:指学生在课中从事身体练习时所承受的量与强度对机体的刺激程度。

它反映了练习过程中学生机体的生理功能一系列变化。

15、体育教学工作计划:全体育教学工作计划、学期体育教学工作计划、单元体育教学工作计划、课时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16、课时计划:课时计划又称教案,它是根据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和单元教学工作计划,针对班级具体情况而编写的每次课的具体执行计划,是教师上课的直接依据。

17、家庭体育:学生在家长的组织、指导或参与下进行的校外体育活动。

18、社会体育:学生参加的由其所居住地区的有关部门组织的体育活动。

19、终身(享用)体育:指一个人一生中所进行的体育学习和所受到的体育教育的总和

20、健康定义: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总称。

21、体育课组织的概念:是指为了实现课的教学目标所采用的各种合理措施与手段。

1923

1922《壬戌学制》是受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参照美国“六三三制”的1903年1这标志着中国现代教育和体育制度的正式确立。

1923

“三中心”“三部分”

体育教学目标过程的基本要素:.教师、学生、体育教材、传播媒介、教学目标

教材内容的排列方式:直线排列、螺旋排列、混合排列

体育教学手段基本模式:辅助式、直接式

发展体能的四大原则:全面性原则、适量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健康性原则 体育课的类型:体育实践课的结构: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

体育实践课种基本部分的组织形式:不分组、分组轮换、分组不换

体育课堂常规:课前常规、课中常规、课后常规

体育实践课负荷:包括生理负荷、心理负荷 发展体能的方法 11,20世纪20年代,我国留美学者引进了欧美的《体育理论》。

2,建国后,国家十分重视体育师资的培养和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在借鉴前苏联《体育理论》的基础上,50年代初在高等学校体育系科中开设《体育理论》课程。

3,61年编写出版了体育院系通用的《体育理论》教材。

4,80年代初,提出将原有的《体育理论》教材分为《体育概论》、《学校体育学》和《运动训练学》三门课程进行教学,从而启动了我国《学校体育学》课程的建设。

2、校体育学的特殊功能:即本质功能,健身功能。

1.提高大脑的工作能力

2.促进有机体的生长发育

3提高人体的功能

4.调节人体的心理

5.提高人体的适应能力

3、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

1.学校体育目标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2.学校体育向着追求阶段效益和长远效益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3.学校体育向着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4.学校体育逐渐向整体化方向发展。

5.学校体育教学方法与手段向多样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6.学校体育管理逐渐向科学化发展

4、学校体育的主要特征:

1. 学校体育的社会主义方向特征

2. 学校体育发展的不平衡性特征

3. 学校体育的统一性与灵活性特征

5、学校体育总体目标:

1.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2.2.培养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3.培养学生较强的运动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质,使其成为具有现代精神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6、学校体育的具体效果目标:

1.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

2.掌握“三基”。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其个性的全面发展。

4.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为国家培养体育人才。

7、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具体要求:

1.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整体学生

2.以整体的观点开展学校体育工作

3.处理好继承与发展,学习与创新的关系

4.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5.加强学校体育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6.要保证必要的物质条件

7.加强领导,科学管理

8、体育教学的特点:

体育教学包括体育科学理论知识的教学和体育技术、技能的实践课教学,并以后一种教学为主。其特点为:

(一)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

(二)体育教学组织的多变与复杂。

(三)体育教学中的人际交往频繁。

(四)体育教学有利于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品德教育。

9、体育教学过程的特殊规律(三大).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规律

10、体育教学目标的内容:

(1)掌握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和体育技术、技能方面的目标;

(2)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方面的目标;

(3)培养良好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目标

11、我国现行的体育教学大纲结构:

(1)、大纲说明部分(包括体育教学的目的任务、确定体育教学内容的原则、体育教学内容的分类及各年级教学内容比重与要求、体育课成绩考核、贯彻执行大纲的要求。)

(2)、大纲本文部分(包括基本部分和选用部分的教学内容。)

(3)、附件(包括各年级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及运动技能考核项目、体育课成绩评分表、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

12、选编体育教学内容的原则:

1、教育性原则

2、适应学生身心特征的原则

3、实用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

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5、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6、教学内容与《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内容相结合的原则

13、体育教材的分类(三部分):

1、按人体基本活动能力分类,分为:走、跑、跳跃、投掷、攀爬、悬垂支撑、平衡等。

2、按运动项目分类,分为:田径、体操、球类、武术等。

3、按身体素质分类:速度、力量、耐力

14、体育教师工作的特点:

1、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紧密结合。

2、工作对象多,活动空间广。

3、工作复杂,多样和繁重。

4、工作具有社会性。

15、新时期体育教师应具备的条件:

1、高尚的思想品德

2、全面的业务工作能力

3、合理的知识结构

4、强健的体魄、充沛的精力

16、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的关系:运动能力是身体赖以表现的运动形态,而身体素质是提高运动能力的基础。身体素质的提高是通过发展运动能力来实现的,而身体素质的提高又有利于运动能力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都是体质基本内涵的重要部分。

17、编写课时计划步骤:

1.确定课的教学目标

2.安排课的内容、组织教法和学练法

3.合理安排课的各部分时间、练习时间及练习次数

4.预计课的生理负荷和练习密度

5.计划课所需要的场地、器材和用具

6.课后小结

18、主要体育教学工作考核:是指对学生体育课学习所取得的成绩和对教师教学工作态度与质量所进行的检查和评定。意义:通过考核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和教师在学习上,工作态度和教学效果上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励教师不断提高业务水平。特点:内容多、评定难、组织复杂、工作量大。

19、课外体育锻炼的计划:

1、全校体育锻炼计划

2、班级体育锻炼计划

3、个人体育锻炼计划

20、课外体育锻炼的评价:

1、全校课外体育锻炼的评价

2、班级课外体育锻炼的评价

3、个人体育锻炼的评价

21、运动技能教学的三个阶段(作业)

一。粗略掌握动作阶段,大脑皮层兴奋扩散,内抑制不够,做动作比较吃力、紧张、不协调,并伴有多余动作。

二. 改进与提高动作阶段,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过程处于分化阶段,兴奋相对集中,内抑制逐步发展巩固,能较准确地分析与完成动作,多余动作逐步消除,动作的紧张性降低。

三. 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在时空上都更加集中,动作准确、熟练、省力、连贯、节奏稳定、可靠性和适应性强。

22、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教学的原则:

一、知识技能教学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原则

二、直观与思维相结合原则

三、区别对待与因材施教原则

四、循序渐进原则

23、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教学的方法:

一、体育与卫生保健知识教授方法: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讲练法

二、运动技能的基本教授方法:语言法、直观法、完整法与分解法、预防与纠正错误法、游戏法与竞赛法

三、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的学练方法:自学法、自练法、自评法

24、动作示范的基本要求:

(1)要有明确的目的。

(2)示范要正确。

(3)正确选择动作示范的位置与方向。

(4)示范与讲解有机结合。

25、完整法与分解法的定义及优缺点:

1).完整法:从动作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与段落、完整的传授某种运动动作的方法。

优点:有利于保持动作的完整结构,有利于学生完整掌握动作

缺点:学习难度较大,不利于掌握完整动作中难度较大的动作环节。适用于简单的动作或虽然较难但部能分解的动作。

2).分解法:将一个完整的动作技术,合理地分解成几个部分与段落,逐个进行教授,最后完整教授动作技术的方法。

优点:降低难度,简化教学过程,缩短教学时间,提高学习信心,较快的掌握动作技术。

缺点:容易割裂、破坏动作技术结构。其适用于:比较复杂的、且能合理分解的动作。

26、体育教育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原则,基本内容,基本途径

一.原则:

1、方向性原则、2、正面性原则、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4、集体力量教育原则、5、知行统一原则

二.基本内容:

1、社会主义 思想教育

2、爱国主义教

3、集体主义教育

4、民主 法制和组织纪律教育

三.基本途径:

1、体育课堂常规

2、体育教材内容

3、课的组织教学

4、突发事件处理

四.方法:

1、体育课堂常规

2、体育教材内容

3、课的组织教学

4、突发事件处理

27、新授课的定义,注意事项

一.定义:指以学习新教材内容为主的课型

二.注意事项:(1)、使学生对新教材形成正确、完整的概念。教师必须遵循技能形成的规律,正确运用各种教法措施,如帮助、限制、诱导等。

(2)、根据教材性质和学生特点,科学地安排教学步骤。

(3)、新授课应首先掌握动作的基本环节,克服难点。

(4)、要有适当的重复次数和运动负荷,注意精讲多练。

28、综合课的定义,注意事项

一.定义:新授内容和复习内容合理搭配的一种课型。

二.注意事项:

(1)合理安排新旧教材的教学顺序,加强新旧

教材之间的联系性和整体性。

(2)合理搭配不同难度的新旧教材内容。

(3)根据新旧教材内容特点和要求,对不同年

龄、性别、水平的学生进行合理分组练习,并合理

地分配练习时间、安排练习密度和生理负荷。

29、分组轮换和分组不轮换的定义及优缺点:

(1)、分组不轮换: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在教师的统一指导下,按教材安排的顺序,依次进行练习。这种形式的优点是便于教师统一指导,全面照顾学生,需要有一定数量的场地和器材设备条件,否则会影响课的密度和运动负荷。因此,在场地小、器材少的情况下,不宜采用这种方式。

(2)、分组轮换:是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教师的指导和体育小组长的协助下,各组学生分别学习不同性质的教材,按预定的时间,互相轮换学习的内容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场地器材不足的情况下,采用这种形式,可使学生获得较多的练习机会,也有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开展互帮互学,其缺点是教师不容易全面照顾和指导学生。

30、生理负荷的测定法和评价指标

测定方法:1.学生自我感觉;2.观察法(观察练习动作和观察身体反应);3.生理测定法

评价指标:(1)每次课的平均心率是否合理,是否有利于增进学生身心健康?

(2)心率曲线变化趋势是否有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知识技能。

(3)课中练习前后心率的变化范围大小,以及休息间歇是否合理?

(4)课后心率恢复情况如何,学生反馈的信息如何?

(5)分析生理负荷上去的原因,提出改进意见与方法。

31、课外体育锻炼的定义、特点、原则

一.定义:是指在课余时间里,学生运用各种体育手段和方法,以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丰富课余文化生活等为目的的身体活动。

二.特点:

1、内容的丰富性与组织形式的多样性。

2、自愿性与规定性相结合。

3、自主性与指导性相结合。

4、空间的广阔性与时间的广延性。

5、独立性与补偿性相结合。

三.原则:

1、自觉、自愿性原则

2、经常性原则

3、针对性原则

4、全面性原则

5、适量性原则

6、渐进性原则、32、课外运动训练的定义、原则、特点、内容

一.定义:指利用课外时间,对部分在体育方面有一定天赋的和爱好的学生,以运动队、代表队、俱乐部等形式组织他们进行系统的训练,全面发展他们的身心素质,提高运动水平,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而专门组织的一种体育教育过程。

二.原则:

1、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原则

2、系统性原则

3、周期性原则

4、适宜运动负荷原则

5、区别对待原则

三.特点:

1、课外运动训练的基础性

2、课外运动训练对象的广泛性

3、运动训练时间的课余性

四.内容:

1、身体训练

2、技术训练

3、战术训练

4、心理训练

5、思想品德训练

33、身体训练的注意事项、基本要求、方法

基本要求

1、身体训练要全面

2、在多年和全年训练计划中要有计划地安排身体训练

3、身体训练要注意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

4、加强思想教育,严格要求动作质量

34、课外运动竞赛的定义、特点、原则:

一. 定义:是指在课余时间,以争取优胜为直接目的,以运动项目(或某些身体活动)为内容,根据规则的要求,进行个人或集体的体

力、技艺、心理的相互较量的体育活动。

二. 特点:

1、竞争性

2、集体性与教育性

3、多层性与群众性

4、趣味性与娱乐性

三、原则:

1、小型多样

2、业余自愿

3、公正合理

4、健康安全

第五篇:制度经济学考试重点

制度:社会制度博弈的参与人之间策略互动而形成的自我实施的结果,可称为“博弈的均衡”。从短期看,制度是对人们行为进行制约的人类自身设计的规则;从长期看,制度是人类社会内生的、社会博弈参与人之间策略互动从而最终自我实施的均衡结果。

正式规则:是人们有意识建立起来的并以正式方式加以确定的各种制度安排,可以自发起源也可以人为设计,具有强制性的特征,如宪法、法律和产权制度等。

非正式规则:指人们在长期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非正式制度,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并构成代代相传的文化的一部分,如道德、规范、习俗和意识形态等。

路径依赖:指人类社会中的技术演进或制度变迁均有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即人们一旦选择了某个体制,由于规模经济、学习效应、协调效应、适应性预期以及既得利益约束等因素的存在,会导致该体制沿着既定的方向不断得以自我强化。

为什么要研究制度?制度为什么对于经济增长是重要的?根本原因是制度决定经济绩效。且对于制度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更清醒的认识社会福利的增长过程。①好的制度通过鼓励储蓄、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投资以及有用知识的开发、吸收等方式来促进生产。②可以维持一个可持续的人口增长率和有利于社会福利增进的和平环境,③有利于创造出可以联合动员社会资源和提供公共品供给的良好政策。④有效率的经济制度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因为它可以使得从事社会增长所需要活动的社会收益与私人收益近乎相等。从而激励人们去从事那些有利于经济增长的活动,诸如技术创新、积累资本、积累人力资本等。”

交易:康芒斯“交易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奥利弗·E·威廉姆森“交易是指某种产品或服务从一种技术边界向另一种技术边界的转移,由此宣告一个行为阶段的结束,另一个行为阶段分开始。”专业化与分工下不同的个体和单位组织之间的需求差异而导致的技术上可分的产品和服务在不同的主体之间的让渡。

交易费用(成本):科斯“把企业利用价格机制的成本称交易成本。”肯尼斯·阿罗“经济系统运行的成本。”威廉姆森“将交易费用分为合同签订之前的交易费用和合同签订之后的交易费用,并强调签订后的交易费用。具体是指企业在市场交易中用于寻找交易对象、讨价还价与签订合约、执行交易、洽谈交易、监督执行合约等方面的费用与支出,主要由搜索成本、谈判成本、签约成本与监督成本构成。交易费用还可以分为市场组织方式中的交易费用和行政组织方式中的交易费用。

资产专用性:威廉姆森“当某些投资一旦形成某种资产就很难再做重新配置使用,除非它们在转移配置中遭受重大的经济损失。”即专用性资产。资产专用性被定义为“不在牺牲生产价值的条件下,资产可用于不同途径和由不同使用者利用的程度。”艾尔弗雷德·马歇尔“在双边或者多边交易关系中,资产专用性涉及到各方投资所形成的沉没成本。但并不完全导致资产专用性,关键看沉没成本是否可以无损失的在不同用途上进行转换。可转换性越强,资产专业性越弱。”

有限理性:是指介于完全理性和非完全理性之间的在一定限制下的理性。西蒙认为,现实状况中人们所获得的资讯是有限的,计算能力与认识能力也是有限的,人们只能在已知的条件下做出最优的决策。

交易费用理论关于人的基本假设是什么?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投机)。由于现实状况中人们所获得的资讯是有限的,计算能力与认识能力也是有限的,人们只能在已知的条件下做出最优的决策。投机是指只要自己不被处罚或者自己的行为不易被发现,人们在交易过程中就会不择手段的(甚至在损害他人利益的情况下)牟取私利。

威廉姆森是如何区分交易的?交易区分主要标志是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及交易发生的频率。其中以资产专用性最为重要。①资产专用性:威廉姆森认为,“当某些投资一旦形成某种资产就很难再作重新配置使用,除非它们在转移配置中遭受重大的经济价值损失。”他将这些投资形成的资产称为专用性资产。专用性资产一旦形成,一方的违约活动将会导致另一方的损失,因此就需要针对资产专用性进行某种机制设计,以降低交易双方的机会主义行为,从而减少交易成本。对于资产专用性按投资特点分为:非专用、混合和专用投资;②不确定性:有限理性决定了交易双方无法签订完全的协议,源于投机行为的不确定性使得交易关系变得复杂。当交易不涉及专用性,即使出现不确定性,交易出现中断,交易也可以通过建立新的贸易关系重新延续。因此,不确定性不会单独对交易性质产生影响,但是一旦交易涉及到专用性问题,不确定性的增大就要求交易双方设计各种机制以解决可能带来的问题。③交易发生的频率:只有在交易经常发生,而且涉及到资产专用性的时候,专门制定一个治理结构并维持其运转才是值得的。劳动分工受限于市场范围,大规模的重复交易才能促使一个专门的劳动分工形式——解决不确定性和资产专用性问题的特殊治理结构——产生并维持其运转。对于交易频率分为偶然的交易和经常的交易。

产权:是人们对财产的所有权以及基于所有权而引发的对财产的各种使用处置权利的总称。产权的核心是所有权。狭义上讲,产权等同于所有权;广义上讲,产权不仅包括所有权,还包括由所有权延伸出来的其他财产权利。理解产权有几点:(1)产权是一组权利或者说完备的产权总是以复数形式出现。(2)产权具有排他性和可让渡性。(3)产权的核心概念是所有权。(4)产权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5)产权具有可分性。

外部性:指经济活动的参与者不对称地承担某一项经济活动的成本或者收益。即某个人的行为对他人福利造成的影响。给他人带来收益的情况,称为“正的外部性”;给他人带来成本的情况,称为“负的外部性”

科斯定理:定理一,“只要交易成本为零,财产的法定权利的配置不影响经济运行的效率。”如果交易费用为零,无论初始的权利如何分配,交易双方可以通过市场交易达到最优的资源配置状态。定理二,如果交易成本不为零,产权的初始配置状况将会影响到资源的配置效率。该定理启发我们产权制度应寻求有利于增加社会总福利水平的权力分配。定理三,当存在交易成本时,通过明确分配已界定权利所实现的福利改善可能优于通过交易实现的福利改善。前提即政府拥有充分信息,能够无成本地界定产权而且认识到不同产权配置对社会总福利的影响,这样政府行为就取代私人行为从而节约了交易成本。

产权与经济结果的关系:⑴企业产权制度与企业经营绩效:产权制度主要表现在宏观层次上政府对产权进行界定、保护和执行。企业的产权制度安排主要是企业的所有制问题,具体为公有制和私有制(我国还有集体制)。清晰的产权对于经济主体具有激励促进作用。由于计划经济是一种短缺经济,国有企业产权模糊并不会导致大面积的亏损,但是一旦短缺经济时代结束,国有和集体企业的效率劣势就会暴露,与私营企业竞争中处于下风。虽然私营企业在政策法律等方面(如税收优惠和政府补贴)没有任何优势,但是它的竞争力以及经营绩效远远超过国有和集体企业。私营企业的好处就在于简单的委托代理关系和清洗的产权产生的巨大的激励作用。⑵经济管制的实际效果:政府的经济管制通常不会达到预期目的。原因:①财产权利复杂性,政府无法事先把所有权利详细用法律写出,合约是不完全的;②是不可执行性。总之,一项不利于产权完的备产权制度,往往会导致坏的经济后果,原因在于产权往往以复数的形式出现,并且随着合约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只要政府不能做到全知全能,限制产权的合约就是不完全的,被管制者就可以通过反应性调整来减少管制带来的收益耗散。⑶产权制度与国家竞争力:产权制度的经济效果取决于该项产权制度是否有利于界定保护人们的产权从而使交易者可以从产权交易中获得十足的收益。有效的产权保护制度是一国经济增长从而竞争力的重要源泉之一。诺思和托马斯认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西方世界兴起的原因,经济绩效的关键在于能否创立一套提高经济效率的所有权。

产业性质:企业的性质问题就是关于企业为何物的问题,或者说企业存在的原因的问题。

①新古典世界的企业:企业是要素组合,按照一定的技术进行生产,但是对于企业内部的具体结构却一无所知。也就是说,在零交易费用的情况下,无需探讨企业的内部结构问题。科斯那里,企业是市场的代替,即交易成本为正时,价格机制和企业管理活动之间的替代。②交易成本视角中的企业:将交易成本一般化,企业内外的交易关系统称为契约关系,企业则是契约关系的集合。③新兴古典理论中的企业:研究决定企业契约结构特性的原因,从而产生了从劳动分工视角的新型古典企业理论,企业就是一种特殊的组织分工交易形式。④风险理论中的企业:企业是一种在不同的风险偏好的要素所有者之间配置风险和收益的组织形式,简而言之,企业就是一种分散风险的机制。委托代理关系:指市场交易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处于信息劣势的委托方与处于信息优势的代理方相互博弈达成的合同法律关系。根据这个契约,一个或多个行为主体指定雇用另一些行为主体为其提供服务,并根据其提供的数量和质量支付相应的报酬。

道德风险: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最大限度增进自身的效用时作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由于不确定性和合约不完全使负有责任的经济行为者不能完全承担他的行为带来的损失或者收益,其结果是导致不能达到有效率的均衡状态。合约不完全由于(1)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风险规避或联合生产(2)签订和实施合同有成本。从事经济活动当事人信息优势有两种:“隐藏行动”和“隐藏信息”。道德风险发生在当事双方产生交易关系之后。

声誉机制:企业管理者或者雇员为以后更好地在某行业生存,或者为了实现终身职业收入最大化,必须在这一行业建立自己良好声誉。良好声誉有两层机制:重复博弈和竞争性的劳动力市场。重复博弈导致代理人追求长期利益最大化,不会做出损害委托方的短视行为。竞争性的劳动力市场,可以约束劳动者,一旦经理人出现劣迹,信息可在劳动力市场迅速传开。

什么是企业的性质?不同理论是如何解释企业的性质的?新制度经济学关于企业一个核心观点是契约,即企业是一组契约关系集合。①新古典理论:企业是要素组合,按照一定技术生产,但对企业内部具体结构不知。零交易费用下,无需探讨企业内部结构问题;②交易成本视角中的企业:科斯认为企业只是市场的代替,交易成本为正时,价格机制和企业管理活动之间的替代;巴泽尔认为企业是通过各种契约联系在一起;张五常认为企业小到可以被看作两个投入品所有者之间契约关系,但通过把一系列契约延伸组合,它就大到可以被看作整个经济。③新兴古典企业理论:杨小凯认为企业内部分工好处在于可以获得专业化收益,这种收益来自于一定技术和知识特征;④风险理论中的企业:奈特认为企业就是缓解风险的制度安排;Langlois认为从企业家职能去认识企业,企业是为解决协调问题而存在,企业由于企业家智能而存在。阿尔钦和徳姆塞茨的“队生产”理论,企业实际上就是一种“队生产”。什么是委托代理关系?信息不对称下的委托代理关系会产生哪些问题?定义:市场交易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处于信息劣势的委托方与处于信息优势的代理方,相互博奔达成均衡合同反映的关系。问题:①委托代理问题:由于委

托方和代理方的信息不对称,产生了委托代理问题,即代理方比委托方拥有更多的信息。这种信息不对称导致一种风险,即代理人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做出有利于自己而侵害委托人利益的行为。②逆向选择:在一个质量参差不齐的产品交换市场,卖主知道产品的质量而买主只有等到消费该产品之后才知道产品的质量状况,但是买主知道市场上的产品质量分布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发生逆向选择问题。值得注意的是,逆向选择是先于交易的行为,即当事人的逆向选择发生在缔结一桩交易关系之前,当事人根据自身掌握的信息优势通过是否参与交易来影响交易活动。③道德风险: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的效用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由于不确定性和合约的不完全使负有责任经济行为者不能完全承担他的行为带来的损失或收益,其结果是导致不能达到一个有效率的均衡状态。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不同,无论是隐藏行动还是隐藏信息,都是一种事后行为。缓解企业的委托代理问题

1、声誉机制;

2、权利的安排,捆绑员工和企业的利益,来培养归属感

3、变革企业,可缓解组织低效

4、技术引进,降低委托代理关系产生的交易成本

5、企业文化,改变人的投机心理和行为,从而缓解问题。

国家契约论:就其实质而言,契约论只是关于国家产生前社会状态和国家产生过程的一种假设性的描述。有两个最基本的假设:第一,国家产生前的社会状态是一种“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自然状态。人的自私和利己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斗争,即“霍布斯丛林假说”;第二:国家是人们为了摆脱“自然状态”,订立契约的产物。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命的权利,人们共同约定,订立契约,通过契约把自己的部分权利交给一个人或一些人组成的会议,使其担当起他们的人格,为订立契约者提供必要的保护。

暴力潜能:是指国家是一种在使用暴力方面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组织,或者说同人类社会其他任何组织,如社区、市场、企业等相比,国家所具有的的比较优势就在于它能够合法地使用暴力;并且在使用暴力的时候比其他任何社会组织都更有效率。

国家匪帮论:关于国家的起源,奥尔森提出了“匪帮论”,将最初创建国家的功劳归于“匪帮”。他认为,在以狩猎、采集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原始社会里,由于人数不多,部落内的和平与秩序可以通过自发、自愿的协商来实现;而到了农业社会,生产力提高,人口增长,这时社会无法自动实现和平与秩序,在这个无政府的社会里,“暴力企业家”很快地发现,组织强大的暴力机器进行掠夺是谋生的一种手段,于是流寇四起、土匪丛生。能组织最大暴力机器的“暴力企业家”最终胜出,垄断掠夺权,于是国家诞生。

何为“诺斯悖论”?试述“诺斯悖论”产生的原因及存在的条件。

答:(1)“诺斯悖论”描述了国家与社会经济相互联系和相互矛盾的关系,即“国家的存在是经济增长的关键,然而国家又是经济衰退的根源”。

(2)原因:根源在于国家的目的是双重的。

国家的第一个目的是通过界定形成产权结构的竞争与合作的基本规则——即在要素和产品市场上界定所有权结构——而使统治者的租金最大化;国家的第二个目的是在第一个目的的框架中降低交易费用以是社会产出最大,从而使国家税收增加。

这两个目的并不完全一致,第二个目的包含一套能使社会产出最大化而完全有效率的产权,而第一个目的是企图确立一套基本规则以保证统治者自己收入的最大化。从历史上来看,使统治者(和他的集团)的租金最大化的所有权结构与降低交易费用和促进经济增长的效率体制之间,存在着持久的冲突。

(3)条件:a.国家税收好像是统治者的私有财产;b.国家似乎没有什么制度措施或其他措施来制约统治者对租金的贪婪追求。总之,这个国家似乎是统治者的私有物,以致统治者可以在租金最大化和税收最大化之间进行选择,并且常常选择了租金最大化。而能够满足上述条件的国家只能是专制国家,所以越是专制,“诺斯悖论”也就越严重。

下载体育经济学考试重点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体育经济学考试重点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西方经济学流派考试重点答案

    三、名词解释 1、萨伊定律: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生产过程中所付之成本会成为生产要素之所得;社会是充分就业的,不会产生生产过剩。 2、菜单成本:菜单成本指企业因对商品价格调整......

    产业经济学重点(范文)

    第一章 绪论 产业的含义; 产业组织层面:生产同类或有密切替代关系产品、服务的企业集合。 产业结构层面:具有使用相同原材料、相同工艺技术或生产相同用途产品企业的集合。 产......

    宏观经济学重点归纳

    十二章2.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3.最终产品是不重复出售、不转卖、不进一步加工的产品。如①消费品,军工......

    信息经济学重点

    1、资料查询:企业评比优秀员工的指标方法,分析各种甄别优秀员工制度的可行性。 这是我在网上搜集到的一份优秀员工评比制度: 一、评选原则: “公平、公正、公开”原则:“优秀服务......

    劳动经济学重点

    第一章 导论 概念 1. 劳动 本书所涉及的劳动是狭义的劳动,是指人类在自身智能支配下,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创造社会财富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等方面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动......

    《宏观经济学》重点

    1.GDP: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名义: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实际: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

    人口、资源和坏境经济学考试重点

    1.阐述反馈循环的概念,并举例说明正反馈和负反馈。 反馈循环是一种封闭路径,这种路径将一个行为与它对环境的影响联系起来,由此影响它以后的行为。 正反馈:自我加强(资本积累、甲......

    体育经济学感想

    我对“体育经济学”的感想当我看到体育经济学这门课程的时候我当时特别兴奋特别期待,我想我终于可以摆脱这八个字了“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在我以前对社会体育的了解当中,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