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改善漳平民生工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关于加快漳平民生工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内容摘要:本文紧紧围绕漳平市委、市政府关于“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工作主题,从漳平民生工程目前的主要成效、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改善民生工程建设的建议等三方面进行论述。一是近年来漳平市民生工程建设的主要成效,主要是以已经实施的一大批民生项目为实例;二是民生工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是思想认识、制度体系、宣传力度等方面的问题;三是从思想认识、工作措施、项目安排三个方面提出改善民生工程建设的建议。
民生工程建设是地方党委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发展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民生殷实富足,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繁荣稳定和谐。如何有效、快速推进民生工程建设,做到改善民生,才能确实落实好、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本人通过调研,对关于改善漳平民生建设进行粗浅的分析,并提出个人的建议。
一、近年来漳平市民生工程建设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漳平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持续“拼命抓项目、狠心造环境”、“闽西当前锋,漳平争上游”的工作主题,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以全力推进生态工贸城市建设为载体,结合我市发展实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每年都安排一批旨在改善民生的工程项目,并把改善民生工程列入年度重中之重工程加快推进,取得很好的效果。
(一)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漳平市工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城区“绿、亮、美”工程的实施,使市容市貌明显改善。2003年以来,漳平市共实施城市建设项目60项,完成投资14.25亿元,城市路网结构更加合理,城市建成区面积从2003年的5.6平方公里扩展到8平方公里,城市人口从5.28万人增加到了7.3万人,建城区绿化覆盖率从26.33%提高到35.7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从8.22平方米提高到13.42平方米,建设了东坑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场,生活垃圾处理率95.73%,用水普及率98.89%,燃气普及率86.24%,人居环境明显优化,增强了城市功能,提高了城市品位。村镇建设扎实推进,完成全市城市体规划、市域垃圾治理专项规划,共完成8个乡镇集镇规划调整,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建设初见成效。
(二)城乡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漳平在城乡交通、通讯、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中,均实现了“村村通”的目标,投资3.95亿元,建设农村公路963.47KM,改善了农村的交通状况,有力促进了漳平市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投资约3.1亿元,建设了永漳公路59KM,实现了我市“南下北上”目标,抓好公路新建、改造、重铺等工作,实施客运站和撤渡改桥建设,方便群众的出行和安全。全市共建成水利工程4080处,有效灌溉面积15.36万亩。解决了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和新通电行政村收听看广播电视问题,全面完成广播村村通工程,有线数字电视整体平移转换工程顺利推进,加快完善城乡一体化 的基础设施体系建设。
(三)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发展。2009年发放“两免一补”专项资金793.71万元,投资5442万元改造校舍危房7.48万平方米,校舍危房改造基本完成,农村教育教学条件得以改善;对全市328名边远山区教师每人每月给予100元的补助;加大农义务教育“普九”债务化解力度,2009年共化解债务2789万元。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加强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建设和优秀艺术的保护和传承。
(四)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了100%的建制村和85%的参合率,对参合农民实施大病商业统保。2009全市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达25.13万人,参合率98.1%;实施城镇非就业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5万人。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9年全市共有789户1755人和农村居民3760户8410人纳入低保,全年共发放保障金920万元,基本上做到应保尽保,并成立一站式服务,属于农村低保的对象在取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款时,可以直接取得民政医疗救助款,做到方便快捷。开展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及职工技能鉴定,共培训1196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4429人。
(五)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扎实推进。落实农村合作社相关税收优惠政策,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规范发展;选派干部驻村任职,建立健全农村“六大员”的选聘和管理制度;整合基层干部、专业技术人员等各类农业服务的人力资源,推进乡镇“三农”服务中
心建设,建立健全乡镇农村科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提高了服务“三农”能力和水平。
二、当前漳平市民生工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漳平市在民生工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人民群众的期望和日益增长的需求还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一些乡镇(街道)思想认识不高,重视程度不够存在重经济发展,轻民生工程建设的现象。经济发展是衡量一个政府政绩的重要的标杆。因此,在一部分的乡镇(街道)领导思想中,就存在“经济发展胜于一切”的错误思想,片面的注重经济发展、追求GDP的增长,对民生工程建设不够重视。
(二)保障民生工程的制度体系还不完善,长效机制还没有很好形成。民生问题是指关系老百姓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包括劳动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社会救助、生产生活水平等问题。因此,解决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民生工程是一项长久性的工程。目前,漳平市的经济不够发达,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存在“教育难、住房难”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不是一朝一夕,它需要一定的制度体系来保障,需要形成好的长效机制来解决。
(三)经济发展与民生工程建设还不相适应。目前,漳平市的经济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财政相对困难,资金紧张,特别是民生工程建设的配套资金落实难度较大、到位迟,一些乡镇还挪用向上争取的民生工程建设资金,而人民群众的期望和物质、文化等方面的需求在日益
增长。因此,经济发展制约了民生工程的顺利实施,漳平市需要大力发展经济,才能与民生工程建设相适应。
(四)民生政策宣传力度不够。部分乡镇(街道)的领导在思想上对民生工程建设不够重视,对民生政策的宣传比较随意,应付了事,使得人民群众对民生工程的知晓率和参与率比较低,难以有效地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民生工程建设。
三、加快漳平民生工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改善民生与发展经济相辅相成,解决民生问题与推进经济建设紧密相连。民生工程为经济建设寻求新的推动力量,体现了经济建设的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增长质量,成为更加紧迫的任务。为此,本人就漳平市的民生工程建设的推进,提出几点粗浅的建议:
(一)要在思想认识上,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来深刻认识改善民生问题的重要性,正确处理好改善民生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当前,漳平市正处在经济加快发展机遇期,也处在矛盾凸显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不断变动,利益格局逐步调整,有相当一部分群众在就业、社会保障、住房、就医、教育等诸多方面,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不好,社会就不可能和谐。因此,我们必须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解决民生问题的极端重要性,正确处理好改善民生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一方面,我们要努力通过发展经济来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问题是在发展中出现和存在问题的,最终只能通过发展的办法来解决。离开发展,民生问题的解决
则是一句空话。另一方面,改善民生是发展的经济的最终目的,只有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地去改善民生,才能不断调动人民群众求发展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推动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要在改善民生和经济发展两个方面取得双赢,就必须重视和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是要处理好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的关系。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而且具有刚性的特征。我们既尽力而为,最大限度地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尽最大努力解决好与群众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问题,又要量力而行,分清轻重缓急,把握好有关工作展开的时机和节奏,保持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切忌脱离实际,盲目急于求成。
二是要处理好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的关系。改善民生既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也要鼓励、引导、支持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建议建立和完善对民生工程社会(企业)的投入给予冠名或者授牌等荣誉制度,每年表彰一批对民生工程建设有突出贡献的企业或个人,并给予大张旗鼓地宣传,真正正确发挥政府和社会的共同作用,形成解决民生问题的合力。
三是要处理好改善民生与建设和谐社会的关系。建设和谐社会必须重视和改善民生,只有切实保障和改善人民群众的生存发展状况,让他们合理充分地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人民群众才会自觉、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和谐社会建设当中,从根本上确保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的实现。当前,最主要的问题是要妥善解决好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利益关系问题,真正让人民群众的合理诉求得到有
效解决,其合法的权益得到确实维护。
(二)要在工作措施上,加强领导,明确职责,抓住重点,动员全社会力量,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工程的实施。
1、要进一步明确职责,重抓落实。漳平市在年初已经下发了《漳平市十大重中之重工程安排意见》的通知,通知明确规定了改善民生工程的负责领导及责任单位。但从2009年的民生工程实施情况看,由于民生工程的项目比较分散、实施的部门比较多,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沟通衔接不足、督促协调不力等一系列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生工程建设的进度。建议在今后的民生建设工程上,要明确投资建设的任务和完成的时限,各项目单位要依据年度计划组织实施,定期向漳平市重点办报送实施进度。市督查中心、效能办要充分发挥好牵头、协调作用,定期对民生工程建设实施督促检查,掌握进度情况,及时发现和协调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未能及时上报或未按时完成民生工程进度的项目负责单位给予通报批评,确保项目顺利实施。要把民生工程纳入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重点督察,严格考核,并把考核结果作为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
2、要抢抓机遇,包装项目,积极争取相关的项目资金。当前,国家扩大内需和省里的民生工程规划都已经启动实施,为加快推进民生项目建设创造了难得的机遇,积极围绕当前急需解决的就业、保障、教育、文化、卫生和农村基础设施等民生问题,抓好开展规划设计、实施方案等项目资料的编制和报批工作,凡是有可能的项目都要力求完成开工前的一切准备工作,以便项目一旦获得批准,即可迅速投入
实施建设。漳平市要高度重视民生项目和资金的争取工作,各项目承担单位要吃透上级政策,加大争取力度,经常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项目准备工作情况,争取相关的民生工程能够享受苏区政策、西部政策和海西政策,得到国家、省和龙岩的资金补助,为漳平民生工程建设争取更多的支持和政策倾斜,力争民生工程多实施、早受益。
3、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鼓励、引导、支持全社会参与改善民生工作。民生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惠及千家万户,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广大群众的支持,必须做好宣传引导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要进一步加大政策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宣传手段把中央、省、市的民生工程政策宣传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调动群众参入民生工程建设的积极性,形成由“群众点评、群众监督、群众测评”的良性机制。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要努力把民生工程配套资金作为财政必保项目,纳入年初预算,并随财力的增长不断增加财政预算安排幅度。对零星分散、功能接近、相互补充的小项目,按照“用途不变、渠道不乱、各计其功”的原则,实施项目资金捆绑,精打细算,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同时,要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加大民生工程政策、体制创新力度,运用市场化手段,引导社会、企业和个人投入,确保民生工程项目资金的落实,进一步落实好、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三)要在项目安排上,本着“量力而行、适度超前”的原则,每年实施一批民生工程,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
工程项目。
1、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一是抓好新农保试点工作。今年,国务院决定进行新农保试点,试点的覆盖为全国10%的县。2020年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建议认真学习和贯彻《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农保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的精神,抓好、做好新农保的前期调查和测算工作,争取这一重大惠民政策在漳平顺利实施。二是加快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通过向上争取,力争享受西部政策,争取国家补助,解决建设资金不足问题,逐年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当前着重加快一期120套经济适用房的扫尾工作,推进二期100套经济适用房开工建设)。三是抓好漳平市社会福利中心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争取国家补助,出台优惠政策,积极引进社会资金,建设一家规模较大、服务设施完善、条件优越的综合性社会福利中心。
2、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争取全市在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上,让上级有关部门按西部政策给予补助。重点抓好九龙江北溪防洪三期工程建设,重点实施桂林、吾祠、溪南三个乡镇农村水利工程和永福、溪南、西园、赤水等 四座小(二)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另一方面,继续加大农村路网建设力度。抓住漳平市被省政府列为“2009年全省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县市”的契机,对未实施硬化的基础网络及通自然村公路争取,列入一事一议的财政奖补范围。
3、加大社会公共事业投入力度。一是改善城乡医疗设施。目前,漳平市妇幼、中医院及5个乡镇卫生院门诊病房楼已建成投入使用,应开始抓紧规划并建设市医院病房门诊综合楼,完善乡镇医疗机构基本医疗设备,为方便群众就医创造条件。二是重视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做好农村中小学校舍和生活设施改造,改善装备条件,加快实施农村寄宿制浴室改造、配置卫生室、添置寄宿生床架、桌椅等项目建设。
主要参考资料: 1、2009年漳平市政府工作报告; 2、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执行情况和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报告;
3、《2010年漳平市十大重中之重工程安排意见》。
4、十七大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5、中国民生问题政策解读[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
第二篇:发展建议如何改善民生
如何做好民生工作
民生问题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本问题,党的十七大和十一届三次全国人大会议上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因此,全面改善民生已成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已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这是地方政府施政的第一追求。现结我乡几年来民生工作的实践,就进一步改善民生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是情感上“爱民”。爱民是做好关注和改善民生工作的活水源头。基层处在改善民生工作的第一线,工作任务重、头绪多,唯有切实解决对待群众的情感问题,才能把改善民生工作做得更实更好,让群众更满意。为此,应该把勤政为民作为自己的崇高追求,牢固树立亲民爱民思想,带着体察群众疾苦的善意和为群众解决问题的诚意真心面对群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为民办好事办实事的工作成效,体现自己的从政理念和人生追求。
二是政策上“惠民”。惠民是做好关注和改善民生工作的根本目的。我们党是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是我们党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了更好地关注和改善民生,我们应该以是否有利于增进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第一准则,审视和制定各项改善民生的政策,努力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在政策制定的每一处。基层更要针对本地改善民生工作的实际,创造性地执行上级改善民生的政策和制定本地改善民生的各项政策措施,因地制宜地做好改善民生工作。
三是方式上“便民”。便民是做好关注和改善民生工作的重要手段。改善民生要靠许多具体而琐碎的工作才能实现,而能不能体现便民原则则是我们各项具体工作是否扎实有效的重要标准,也是做好改善民生工作的必要条件,基层每天面对群众大量有关民生方面的诉求,群众办事方便不方便,满意不满意,每一项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是不是方便快捷的到达群众身边是我们需要经常审视的,为此,应该加强理论学习,注重能力锻炼,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以便民服务中心为载体,打造亲民便民的政府形象,以方便快捷周到的服务把改善民生的每一项具体工作落到实处。
四是考评上“问民”。问民是做好关注和改善民生工作的基本保障。我们每一项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优不优,具体工作实不实,实施效果好不好,都应该以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评判标准,群众满意的就坚持,群众不满意的就坚决改,要建立以群众评价为导向的民生工作考核机制,把问民与问责有机结合起来,为做好改善民生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第三篇:民生工程建设
昌南新城加快工程建设 大力保障改善民生
经济越发展,越要重视加强社会建设和保障改善民生。昌南新城(东新乡)把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施好重大民生工程,必须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保障群众基本生活需求,切实把工作重心放到基层,把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结合起来,把增投入与建机制结合起来,可持续促进民生工程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真正实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教育是民生之基,教育是强国富民的基础,要努力提高国民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昌南新城(东新乡)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完善昌南新城基础教育设施配套。在昌南新城抚生西路以东,象湖三路以南,抚生路以西,象湖路以北座落着一座现代化的学校,它就是昌南新城基础教育设施配套的重点亮点工程---东新学校。该校设计风格新颖,设施配套完善,占地120亩,规划建筑面积39551平方米,总投资约6000万元,建成后可容纳小学生1600名、初中生2400名就读。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建设的原则,该项目拟分三期建设,新建教学楼2栋、教室84间,其中小学教室36间,初中教室48间;综合实验楼6028平方米;体艺馆、图书馆、科技楼等共4935平方米,学生宿舍5760平方米,食堂4630平方米,教师公寓4609平方米,400米标准运动场1个,以及围墙、道路、绿化等配套设施建设。新教学楼教室宽敞明亮,环境优美,教学环境和配套在全县范围也是数一数二的,为东新乡老百姓子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读书学习的条件。乡政府领导也十分重视学前教育,在大洲安居工程中心的大洲幼儿园已经建成,正处于紧张后期装修中。新城配套学校已经形成从幼儿园、小学、初中的全程公办学校,另外还引入南昌市民办基础教育界的航母----南昌百树教育集团,创办了“南昌外国语九里象湖城学校”、“南昌外国语九里象湖城幼儿园”,给群众带来更多的选择,享受更优质的教育服务。
“你的满意就是我们最大的追求”,这是东新乡便民惠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对自己的严格要求的动力。为了更好地服务百姓、方便百姓,东新乡打造了便民惠民服务中心,为方便群众一次性办理好所有事情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昌南新城(东新乡)紧紧抓住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这个龙头以方便群众和强化公共服务职能为宗旨,以群众的满意度为标准,积极搭建便民服务平台,强化优质服务,构建长效机制,着力于改善民生,加强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坚持“百姓至上,服务第一”的工作理念,做好“便民、富民、惠民、亲民”八字文章,服务中心窗口设置了综合、返乡农民工、劳动和社会保障、农村合作医疗、财政惠农、公共资源交易等12个窗口,为群众提供了方便、快捷、优质的一站式服务,深受广大农民朋友欢迎。
随着昌南组团昌南新城重大重点项目的强力推进,东新乡许多农户的房屋需要拆除,尤其是大洲村近三年来拆迁了500多户,面积近20万平方米,因此农户拆迁安置房的建设成为农户安居乐业的民生工程。大洲安居一期工程位于昌南新城八月湖路以南,抚生西路以东,抚生路以西,占地162亩,建筑总面积13.9万平方米,共900套住房,总投资1.6亿元,分两批进行建设。一期第一批360套房已经分配到拆迁户,安置拆迁户796人;第二批540套住房预计今年五月份可分配到户,可安置人口1106人。小洲安居工程、东岳安居工程已陆续动工。小洲安居工程一期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预计今年7月完工,可安置农户800人。东岳安居工程一期建筑面积达9.7万平方米,预计今年12月份完工,可安置农户1600人。安居工程投入使用,必将快速推进昌南新城城市化开发建设。要致富,先修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及配套工程是昌南新城开发建设的重大工程,今年年底之前,就有东莲路、象湖路、象湖四路、汇仁大道、芳湖路、桃花东路、抚生西路将陆续竣工,形成“五纵五横”的路网体系。要发展经济,带动老百姓致富就要打造快捷的交通网络,而通畅快捷的交通,也会促进物流、商贸等产业的兴盛。在新的交通网络形成后,昌南新城将与南昌城区、莲塘和小蓝无隙对接,人们出行更方便,商业物流更便捷,为昌南新城带来更多的人气,财气、商气。
家门口的医院,东新乡新卫生院占地9亩,已于2009年交付使用。它的建成极大方便了全乡老百姓看病就医,使东新乡医疗保障水平站上一个新的台阶。在桃花东路西南面将建设占地达890亩的南大一附医院昌南新城院区,院区分以医疗、科研、保健、康复为主要内容的医疗区和生活配套区。该院区建成后必将进一步完善新城配套功能,为老百姓提供最好的医疗服务和保障。昌南新城(东新乡)将进一步加大对民生工程的投入,使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和服务。不断发展教育、文化、卫生、公共交通等社会民生公共事业,不断提升民生保障水平,让发展成果最大限度惠及群众。
规建局 钟敏
第四篇:改善民生
改善民生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证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改善民生基本要求是: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问题。
(一)教育问题
教育是民生之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
(二)就业问题
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三)收入分配问题
分配是民生之源。合理的收入分配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身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加快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深化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保护劳动所得。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四)社会保障问题
社保是民生之依。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基本制度。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和完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渠道。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社会福利制度,支持发展慈善事业。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五)医疗问题
医疗是民生之需。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要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重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巩固基本药物制度,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改革和完善食品和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
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生活、生产和生命安全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权益,使人民过上美好幸福生活。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水平,是最终衡量党和政府工作的根本标准,也是评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水平的根本标准。
第五篇:改善民生
从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看我国加强民生建设的现实意义
王彬吉
2008081128
电气084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并对此作了明确部署: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是我们党着眼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我们要深刻领会、全面贯彻这一重要精神。
改善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面临内忧外患,只能走内向积累型的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其发展路径侧重于高积累低消费,依靠高积累优先发展重工业,迅速建立起自己的工业体系和国防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和谐发展与和平发展,这一发展路径在初期侧重于加快经济建设,夯实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在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到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阶段后,就应侧重于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将人民的幸福作为执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程度地让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尽可能给百姓带来更多的实惠。
改善民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的重要体现。社会主义所包含的本质内涵之一就是社会公正,使社会成员各得其所、各得其乐。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本质决定了其执政目标与人民利益高度一致,党执政兴国的理念立足于民生,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着眼于民生,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根本途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直接的就是改善民生。党的十七大把民生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对于更好地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确保“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实现民生状况的快速和持续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改善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目前,我国正处在发展的黄金期,也是矛盾的凸显期。改革带来了社会利益结构多元化,但是社会体制改革滞后,还没有形成相对合理的机制来调节利益关系。贫富差距扩大,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问题等比较突出。今天中国的稳定已不再是由单方面的政府供给和控制来实现,而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民众生活的稳定,来自于社会自我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来自于民生的改善。要从根本上实现社会稳定,构建社会和谐,必须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化解矛盾,构建和谐。因此,当今中国的发展路径的侧重点开始立足改善民生,是真正实现社会稳定构建社会和谐的根本途径。
改善民生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内在需要。科学发展观继承并发展了邓小平的民生思想和共同富裕的社会公正目标,把改善民生和实现社会公正统一起来,这不仅是民生思想和社会公正理论的进步,也是发展观的升华。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追求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它把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作为目标,追求有利于人民的发展,其基础是让全体人民共同分享发展的成果,根本目的就在于更好地让人民从发展中受益。改善民生,就是从根本上坚持以人为本,贯彻科学发展观。民生问题解决得好不好,民生“五有”目标实现得如何,是衡量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程度的重要标志。
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认识、新概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这一科学和精辟的论述,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既要求大大发展生产力,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物质基础,又要求不断完善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使全体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每一步都把经济发展的目标同改善人民生活和促进社会进步的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作出统一部署。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生活、生产和生命安全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这是我们党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集中体现,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部署,反映了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
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只有抓住机遇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离开发展,一切无从谈起。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要求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兼顾和协调好改革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抓住了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抓住了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影响社会和谐安定问题的关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同时又是十分重要而紧迫的工作。其基本要求,就是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就是要扩大公共服务,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要理顺分配关系,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就是要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维护社会安定团结。这样,才能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万众一心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十六大以来,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也面临不少问题,突出的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就会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同时,人民群众在新的发展阶段,期待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对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生活环境以及个人全面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社会的公共需求快速增长,也更加需要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要完成这样的历史任务,就必须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很难实现建成全面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