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建设重在改善民生

时间:2019-05-14 06:11: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和谐社会建设重在改善民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和谐社会建设重在改善民生》。

第一篇:和谐社会建设重在改善民生

7、浅析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国以民为本,民以生为先”。改善民生是国家繁荣富强、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和睦、人民幸福安康的基础条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使人民内部矛盾得到大幅度的缓解,才能扎扎实实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一、改善民生的目的意义

1、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改革开放继续推进,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和思想观念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只有着力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条件,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才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强社会创造活力,保持社会安定有序,有效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得更为顺利和健康。

2、解决突出问题的需要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然存在种种不平衡因素、不协调现象。例如,就业压力沉重;城乡、区域、行业之间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拉大;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农民的社会保障尤为脆弱;很多地方教育水平不高,医疗卫生体制落后,上学难、上学贵和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依然存在;文化事业发展滞后;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等。如果我们只顾经济增长而忽视社会发展,不仅会加重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而且经济发展最终也将难以为继。

3、转变政府职能的需要

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也是推进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的一个强大动力。要真正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就必须建设服务型政府,逐步理顺政府、企业和各类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

二、改善民生要把握好三个原则

1、发挥政府作用,引导全社会参与

改善民生,首先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如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调节收入分配,扩大社会就业,加强社会管理等,要切实强化政府在政策、规划、投入方面的职责,增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逐步解决人民群众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方面的“贵”和“难”的问题。

2、坚持尽力而为,要做到量力而行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改善民生有不少新的需求和期待。我们一方面要尽最大努力,解决群众迫切需要且又有可能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确保每个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有保障,确保每个困难家庭学生不因贫困失学,确保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确保困难群众维护合法权益得到及时有效的法律援助,使人民群众深切感受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成效。同时,也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条件和承受能力,量力而行,要考虑到国家财力不能超前过急地要求,更不能举办劳命伤财的所谓“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那样,不仅不利于真正解决民生问题,而且会损害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

3、要解决突出问题,要建立长效机制

民生问题是历史的、具体的、动态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人民群众对改善民生的需求多样化,标杆越来越高,改善民生需要作出长期不懈的努力。例如,促进就业惠民、创业富民、社保安民,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经营性和财产性收入;要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要增加政府对医疗卫生的投入,完善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步伐,解决好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要以政府为主导不断扩大经济适用房建设,增加廉租房房源,让所有低收入家庭做到“住有所居”;要从人口老龄化的实际出发,加快发展老龄事业和老龄产业,切实做到“老有所养”。与此同时,还要将一系列富民、惠民、安民的政策措施加以规范化、制度化,切实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如建立公共财政对改善民生的正常支出机制,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建立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企业职工工资报酬、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水平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等,从根本上为改善民生提供制度保障。

三、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1、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健康是国民素质的重要体现,关系千家万户幸福,大力发展医疗卫生服务,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

加快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的目标。要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把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城乡全体居民。要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2、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要以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理顺分配关系、发展社会事业为着力点,妥善处理不同利益群体关系,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一、加快解决新形势下社会保障面临的问题

当前急迫需要解决的,一是提高统筹层次,解决社会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提高保险基金的互济能力,以形成保障制度内在的良性循环。二是加快研究农民工、农民的保险问题,以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进而推动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是进一步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使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规范化、制度化,解决百姓的就医难问题。

二、做好社会保障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党中央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对社会保障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和任务,也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关注民生已成为全党的共识,社会保障体系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我认为应该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理顺收入分配关系,促进社会保障的公平。理顺收入分配关系,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加大对收入差距的调节力度,建立收入分配跟踪监测体系,为实现社会保障的公平、公正目标奠定制度基础。

第二,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城乡居民消费能力。社会保障是民安之策,要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和方式。

第三,建立健全物价上涨与提高低收入人群补贴和保障标准的联动机制,保障低收入群体生活。收入分配是民心所系,有效调节过高收入,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维护社会稳定。

第四,强化政府社会管理服务职能,加大对社会保障领域的投入。创造条件,加强对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窗口服务、康复、养老设施建设等方面公共投入,切实提高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质量。

3、完善社会管理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和人们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增加了社会管理的难度和复杂性,必须把完善社会管理作为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任务。

第一,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创新社会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实现服务。

第二,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要完善信访制度,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有效预防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

第三,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

第四,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要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第五,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改革和加强社区警务工作,依法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

4、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这“两个比重”,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有利于增加广大劳动者收入,维护劳动者权益,也有利于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改善民生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而改善民生工作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共同愿望的根本手段,是实现我国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改善民生工作犹如我国实现小康社会的“两个车轮”,齐头并进,协调发展,促使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稳步、健康、持续发展

第二篇: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会

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会

【摘要】和谐社会建设提倡“以人为本”,把人民当做社会建设中的主体。和谐社会建设要以人为本,就要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好人民生活中的基本问题。民生是人民对社会生活问题的一个基本共识,是对社会主流价值的判断,展现的是一个社会中的道德观念、社会习俗、民主文化的强大力量。人民的纠纷得不到解决,何以去谈和谐的建设;人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何以去谈社会的建设;人民的基本问题得不到解决,何以去谈和谐社会的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一、对民生的理解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中,“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在《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老百姓的生活来源问题。“在现代社会中,民生和民主、民权相互倚重,上升为生活形态、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特征的整体样态。

现代意义上的民生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民生概念是指,凡是同民生有关的,包括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事情都属于民生范围内的事情,充分强调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要性和高度综合性。从这个角度来看,广义上的民生概念几乎可以延伸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任一领域,无所不包,甚至还可以包括历史观方面的问题。狭义上的民生概念主要是从社会层面上着眼的。从这个角度看,所谓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等。

从不同的角度看民生,对民生的理解有所不同。从需求角度看,民生是指与实现人的生存权利有关的全部需求和与实现人的发展权利有关的普遍需求。前者强调的是生存条件,后者追求的是生活质量,即保证生存条件的全部需求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普遍需求; 从社会生活的角度来看,民生是人民关心的、是需要到的解决的,得到满足的生存、生活问题;从人权角度看,就是人的全部生存权和普遍发展权;从建设和谐社会的角度看,现代意义上的民生要从多方去思考,民生不仅仅包含了社会层面的问题,还应包含与人民有关的切身利益,甚至是涉及到人民的一切问题,是要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给人民带来的利益,使人民受益,使人民的问题得到真正的解决,使人民的要求得到满足。

二、关于民生问题

具体来说,就是要把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稳定五大现实问题做好。

“就业”是人民生存和生活的根本。就是要大力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问题,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抓好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实行“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使人人有活干,有饭吃。

“教育是民生之基”,“教育”是强国富民的基础,要努力提高国民素质,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投入,加强农村义务教育,解决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让孩子们都能无忧无虑地读书,让家长们不再为学费发愁。

“分配”是人民休养生息的源泉。就是“改革发展成果让人民共享”,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通过“扩中、提低、限高”,缩小贫富差距,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分配格局,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过上好日子。

“社保”是人民生存和发展的依托。就是要让老百姓生活的安心,完善和健全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机制,落实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大力加强对特殊困难群众的救助,确保弱势群体的生活底线,使人民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居有其屋,衣食无忧。

“稳定是民生之盾”,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可靠保障和坚强后盾。“稳定压倒一切。”“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要重视社会稳定工作,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处理机制,排难解纷,把各种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争取社会治安状况的根本好转,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把民生问题作为重中之重,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活干,有学上,有饭吃,有衣穿,有屋住,病有医,老有养,生活幸福,都过上好日子。

三、为什么要保障和改善民生

第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有利于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影响社会和谐安定的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其基本要求,就是要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就是要扩大公共服务,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要理顺分配关系,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就是要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第二、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离开发展,一切无从谈起。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要求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兼顾和协调好改革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第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就是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极大地增加社会物质财富,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同时,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大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极大地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不断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生活、生产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这是我们党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集中体现,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部署,反映了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

四、对民生建设的建议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基本要求是: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为此,需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首先,优先发展教育,依靠教育兴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发展教育也是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有利途径。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健全公共财政投入和保障机制,为全体国民提供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和条件。要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同时,推动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还必须进一步在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素质,把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其次,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总的看还不够完善,存在着覆盖面小、保障水平低、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在新的形势下,必须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要将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切实解决他们的基本生活问题。此外,社会救助与慈善事业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促进社会和谐的特殊功能,应当支持其加快发展。同时,要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搞好基金投资运营,实现保值增值;加强基金监管,杜绝非法侵占、挪用,确保社保基金安全。逐步提高社会保险层次,制定出一套有效的社会保险转续机制,这有利于发挥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也有利于促进劳动人口的流动就业。

再次,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健康是国民素质的重要体现,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大力发展医疗卫生服务,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要加快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的目标。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群众基本用药,满足人民看病、治病的需求。

最后,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和人们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活力,同时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增加了社会管理的难度和复杂性,就要把完善社会管理作为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任务。做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完善安全生产体制机制,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维护安全生产秩序,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全面加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提高防范和应对自然灾害能力。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依法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切实维护社会安全。

结束语

社会要发展,民生得兼顾。保障和改善民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加快发展成果的普惠共享,不断提高群众的满意度。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消费的必然要求。只有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扩大消费才有坚实基础,经济发展才有持续的内生动力,投资和消费结构的调整才能落到实处,从而实现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的良性互动。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要真抓实干,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在政策上进一步向民生倾斜,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等方面得到更多实惠。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创新社会管理,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要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建立与群众“面对面”工作机制,完善群众服务平台功能,妥善解决群众合法合理诉求。强化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安全生产、自然灾害、城市管理等监管网络体系建设,提高群众的安全感。持保障和改善民生,要统筹兼顾,完善与民生相关的制度安排。做好了民生,才能做好和谐社会的建设。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我们要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坚定地与群众站在一起,带着对群众的深厚感情做工作,真心实意察民情、听民声、暖民心,扎扎实实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第三篇:《关注改善民生 构建和谐社会》

关注改善民生

构建和谐社会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报告彰显了关注民生这一主题。强调发展为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所共丰。这是新的党中央执政为民理念的集中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健所在,是改革发展稳定的重中之重。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点。随着经济的深入发展,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住房、医疗、教育、社会治安等方面,产生了一些关系人民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由此所引发的社会矛盾和冲突,直接影响到社、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必须清醒认识到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所提出的新要求、新问题,从而进一步增强解决民生问题的责任感、紧迫感,把改善民生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根本途径。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重在出实招办实事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解决人民稗众最关心、最宜接、最现实的利益向题为出发点,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善于从鑫体细小的问题抓起,细致入微地体察民情,使各项决策得民心、顺民意、见实效。近年来,XX区积极开展创建“八好”平安和谐社区,坚持以民 1

为本,从居民关心的热点、锥点入手,建立建全全社区服务体系。全区12个街道和30个社区均成立了社区服务中心和服务站,志愿者服务队伍达2.2万人。今年有15个社区被省验收评为“八好”平安和谙社区,社区建设成为本区一个品牌。率先在全市启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让具有参保条件的居民积极参保,很好完成试点工作,部分街道超额完成任务。在全省率先实施充分就业工程,全区实现了“零就业家庭”为“零”的目标,确保社区居民中在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劳动者实现全部就业。未达到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上的群众全部纳入低保,做到了应保尽保。建立了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同时对孤儿、孤寡老人、残疾人和五保户逐一结对帮扶。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必须靠制度作保障。用制度去解决民生问题,才能把老百社关心的事办实办好。XX区把就业再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和谐之基来抓,逐级强化责任,落实目标任务,建立了“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的就业再就业工作机制。全区严格建立低保金发放制度,实行低保金通过银行网点社会化发放,确保低保金及时足额发放到低保对象手中。同时建立低株金发放建立政策和中报办理程序公开、保障全额公开的群众监督制度,设立举报电话和信箱,自觉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并非比谁花的钱多少,许多便民措施完全可能做到不花钱或少花钱。XX是欠发达地区,财政一直比较紧张,XX区的社区建设一直本着勤俭节约的原则,不搞花架子、不搞面子工程,而是集中财力把钱花 2

在刀刃上,用在关键处去年以来,全区从有限的资金中挤出90多万元投入到再就业工程中;投入到确保最低生活保障的资金也达到157万元。妥善解决了群众生活中的困难。群众也从中得到实惠。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一项系统科学的工程,关系到千百万群众的景危冷暖,绝不能实功虚做,不能搞表面上的热热闹闹,满足于贴标语、喊口号,一一定要扎扎实实地推进,务求实效。各级领导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真正深入群众。

善于开动脑筋把群众最关心的事一件一件杭理出来,一件一件认真着手解决.切实让人民群众的幸福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增强,从而把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真正落在实处。

第四篇:浅谈和谐社会与改善保障民生

浅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保障改善民生

社会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要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社会整体的、全面的和谐,而不是在某些局部领域和环节上实现和谐。具体说来,应当努力追求和不断实现这样几个方面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目前,我国社会中存在的主要不和谐现象:

一、收入分配差距方面:

首先高低收入群体差距悬殊,其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近来继续扩大,再其次东部与中西部差距有所拉开,最后一些行业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收入远远高于公有制经济收入。

二、教育不公平方面:

一个是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二是群众接受教育机会不平等。原因之一是经济发展不平衡,原因之二是国家财政性投入不足,原因之三是资源配置不合理,原因之四是教育政策不尽合理,原因之五是人民群众教育需求日益增长。

三、卫生医疗保障方面:

医疗卫生资源分配不合理,看病难、看病贵,医患纠纷等问题突出。

四、社会保障方面:劳动力与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缺口大,就业困难;养老保障发展滞后,参保率低,覆盖面小。

五、环境保护方面: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严重,工业发展呈“三高”即高成本、高消耗、高污染。

这些现象都经常可以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看到,收入差距的明显就不举例了。比如教育不公平:城市学生享受更优质的教育,而乡村教育比较落后,重点大学中城市学生的比例普遍高于农村学生,越好的学校所占的比例差距越大;高考的地域差异:有些省份一本上线率是有些省份的五倍。例如北京一本上线率为25%左右,而江西为10%左右,四川仅为5%左右。医疗保障:医疗水平城市与农村差距明显,农村医疗机构水平较低,看不了大病,有了大病只能跑去大城市。

在保障与改善民生方面,我家乡玉山县做了许多实事:

近年来,玉山县把民生工程放在重要的位置抓实抓好,初步形成了覆盖保障、救助、保险、补助的全方位民生保障体系,民生之路越铺越宽。同时积极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和解决民生问题,办好了一批又一批民生工程实事,大幅度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增强了幸福感。

与此同时,玉山县大力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用于就业创业、社会保险、医疗保障、社会事业、扶贫开发等方面的资金也越来越多,城市低保月保障标准、农村低保月保障标准、农村五保集中供养标准等得到大幅提升。目前,全县享受城市低保3982户8528人,农村低保11231户19407人,农村五保供养对象2636人,上世纪60年代精减退职老职工救济人员210人,共发放各低保金3526.87万元。同时进一步加大医疗救助力度,今年城乡医疗救助达26979人次,支出546.64万元。实现了应保尽保、应补尽补的目标。切实加强民生保障,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全年民生性公共财政支出20.5亿元,有效解决了一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实事。持续加大教育投入,投资1.23亿元实施各类教育项目204个,新建、维修校舍7.9万平方米,建成标准化学校126个,新建一中宿舍楼,4个标准田径场建设接近尾声,招聘141名教师、选派城区40名优秀教师赴山区支教。高考再创佳绩,玉山一中荣获全市“七个第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稳步推进,县公共卫生服务中心进入收尾阶段,岩瑞中心卫生院投入使用。新农合参合率达99.8%。血防工作进一步加强。强化社会保障,新增城镇就业5212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18万人;发放个人创业贷款8582万元、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金2.61亿元、新农保基础养老金4700万元、高龄老人补贴767万元;报销城镇居民医疗保险金5689万元、新农合资金1.44亿元;

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生活、生产和生命安全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权益,使人民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是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水平,是最终衡量党和政府工作的根本标准,也是评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水平的根本标准。

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建设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要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制度,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它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第五篇:如何改善民生与构建和谐社会

如何改善民生与构建和谐

“今年是‘十二五’时期承前启后的重要一年,也是本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我们要恪尽职守、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决不懈怠,交出一份人民满意的答卷。”总理的报告,体现了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既讲成绩也不回避问题,其中,民生权重上升增强幸福感。与GDP增长目标下调相比,关于民生支出数字的上升成为政府工作报告的又一亮点。其中,最受关注的是教育经费的支出。根据政府工作报告的表述,2012年中央财政已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编制预算,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安排,确保实现这一目标。除了教育,改善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目前,我国正处在发展的黄金期,也是矛盾的凸显期。改革带来了社会利益结构多元化,但是社会体制改革滞后,还没有形成相对合理的机制来调节利益关系。贫富差距扩大,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问题等比较突出。

盘点2011年,中央财政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支出力度继续加大,“三农”支出首次超万亿元,百姓在减轻税负、增加补贴以及教育、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方面切实得到了实惠。在12月25日举行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财政部部长谢旭人指出,明年中央财政将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财政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结构性减税——

2011年,提高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并调整税率结构,降低中低收入者税负。继续实行所得税优惠政策,出台提高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等一系列税费减免政策。2012年,将继续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落实减轻小微企业税费负担的各项政策。在部分现代服务业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对蔬菜的批发、零售免征增值税,取消不合理、不合法的涉企收费项目,全面清理规范公路收费。

三农——

预计2011年中央财政“三农”支出10408.6亿元,增长21.3%。在财政专项扶贫等七个方面,2011年中央财政用于农村贫困地区使贫困农民直接受益的综合扶贫投入约2272亿元。

2012年,中央财政将继续加大投入。大力推进小农水重点县建设,适当提高建设标准和补助标准。完善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和粮食直补政策,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中央和省级财政相关专项转移支付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倾斜,支持连片特困地区实施扶贫攻坚。教育——

预计2011年中央财政教育支出3254.9亿元,增长27.8%。从秋季学期起,在集中连片

特殊困难地区开展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并提高中西部地区农村家庭经济困

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

2012年,将继续支持教育优先发展,确保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

值4%的目标。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资助政策体系。

医疗卫生——

2011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年人均不

低于200元,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在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人均基本公共卫

生服务经费标准提高到25元。

2012年,中央财政将支持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发展,积极推动各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相

互衔接,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年人均240

元,并适当提高报销水平。

社会保障——

预计2011年中央财政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640.7亿元,增长21.9%。新型农村社会养

老保险覆盖范围扩大到60%以上地区。连续7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人均达到

1500多元。

2012年,我国将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继

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保障房建设——

2011年,中央财政大幅增加资金投入,共下达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资金1709亿元。全

国保障性住房基本建成400万套以上,新开工1000万套的目标任务已经完成。

2012年,中央财政将继续大力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创新财政支持方式,适当扩

大农村危房改造范围,扎实推进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

文化事业——

预计2011年中央财政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393.5亿元,增长24.5%。保障公益性文化

设施免费开放,支持实施各项重点文化惠民工程。

2012年将大幅增加财政投入,建立健全财政文化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推进博物

馆、图书馆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继续支持实施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农家书屋等重点

文化惠民工程。

收入分配——

2011年,调整个人所得税,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对垄断行业实行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政策。

2012年,将增加财政补助规模,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切实减轻困

难群众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负担。支持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

所谓民生,其基本内涵就是国民的生计、生活,包括衣、食、住、行等要素。胡锦涛总书记

记强调,民生问题主要包括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管理等,这也

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一)解决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是人民的安居乐业,社会的稳定有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现实的价值追求是国家的又好又快发展,党的长治久安。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群众生产生活问

题是最基本的民生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民生问题不解决,民众“衣食”没着落,社会就难以稳定。所以必须把“关心群众生产生活作为一项重要政治

任务,做到高度重视、保证领导到位,完善政策、保证措施到位,全面落实、保证工作到位”;必须怀有紧迫感、具有艰苦创业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解群众之所难,更加注重发展就业、教育、卫生、民政事业,为实现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目标、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继续努力。

(二)解决民生问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其内涵极为丰富。但是它的第一要义则是强调

满足人或主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是社会的主体, 人或主体的需要性是人作为主体的规定

性。马克思指出:“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坚持“以人为本”,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使一

切发展真正成为满足主体需要的发展,即符合人的本性的发展,也就是要坚持“民生为本”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要关

注人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把发展的目的真正体现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上,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三)解决民生问题是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保证。

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指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

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

活。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社会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民生问题得到较

大改善。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改善民生问题上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

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因此,我们一定要把保障和改善民

生这件大事抓好,使广大群众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问题,只有解决好民生问题才能保持社会的安定、稳定、和谐。

(一)提高认识,树立民生为本的理念。

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以人为本”的主体本性要求,必须牢固树立民生为本的发展理念。首先,确立以民生为根的理念。要全面地关注人的生存和生存环境问题,并创造有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精神条件和文化条件。尤其是要切实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从解决百姓吃饭、住房、看病、孩子上学等问题入手,诚心诚意为群众谋利益。其次,确立以民生为先的理念。始终把人民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民生的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把解决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尤其是生产生活中的问题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最后,确立以民生为重的理念。始终坚持群众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就要像胡锦涛同志指出的那样,始终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 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

(二)加快发展,奠定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

发展是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的重要前提和物质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只有不断发展,促进社会物质财富持续增加,使社会摆脱不发达状态,才能为改善民生、促进和谐创造前提条件,奠定必备的物质基础。虽然富裕不一定就会产生和谐,但穷困肯定是产生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因素,长期下去必然会导致社会危机四伏。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生产力的这种发展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就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也就是说,全部陈腐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

(三)抓住重点,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党和政府千方百计创造就业岗位,促进就业再就业,城镇就业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教育是民生之基,党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教育发展和教育公平, 为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上好学做出更大的努力。医疗是民生之需,党和政府要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的目标, 着力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社会保障是民生之依,要优先做好社会统筹养老保险、做好医疗保险、劳动安全保险、失业保险等;要健全和完善针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救济、援助、扶持、保护体系,整合政府和社会资源,将扶贫济困、解难救危工作制度化、经常化、社会化。

“民唯邦本,本固邦宁”。民生问题的解决程度,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前途命运。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参考文献:

《人民日报》(2011年12月26日04 版)、《北京党史》作者:李培林(2008、1)《党政论坛》作者:韩振峰(2007、10)《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 作者:黄志恒(2007、5)《党建》作者:张博里、张学森(2008、1)

下载和谐社会建设重在改善民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和谐社会建设重在改善民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改善民生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报告

    改善民生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调查报告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的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

    改善民生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终5篇)

    改善民生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

    如何改善民生与构建和谐社会[大全五篇]

    如何改善民生与构建和谐 “今年是‘十二五’时期承前启后的重要一年,也是本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我们要恪尽职守、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决不懈怠,交出一份人民满意的答卷。......

    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共5篇)

    努力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 民生问题主要包括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管理等,这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共同富裕是我们......

    改善民生重在落实提纲(共5则)

    改善民生重在落实 霍山县委党校邓本霞 一、为什么要改善民生 (一)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重点 (二)改善民生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三)改善民生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

    改善民生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调查报告(合集五篇)

    改善民生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调查报告班级姓名学号摘要虽然十八大已经召开,但我们仍然要谨记党的十七大,十七大报告把民生问题作为政府关注的焦点。要想国家经济迅速发展......

    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小编整理)

    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 民生连着民心,民生凝聚人心。民生问题就是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今年“两会”上,物价、房价、医疗等民生问题不仅成为代表......

    2011年“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学习心得体会

    2011年“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学习心得体会 胡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反复说我党要着力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这一切表明,全党在今后的工作中,把解决民生问题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