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共5篇)

时间:2019-05-12 05:18: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

第一篇: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

努力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

民生问题主要包括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管理等,这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共同富裕是我们的目标;中国又是一个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改善民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根本途径,我们需要增强解决民生问题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那么,我们应当如何改善民生构建和谐呢?

首先,要优先发展教育,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要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加大教育投入,深化教育改革,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努力实现教育公平。

其次,要坚持扩大就业和促进创业并举,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创业带动就业,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完善市场调节、政府推动、城乡统筹、自主择业的就业机制,加强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建设,落实创业贷款、财政贴息担保制度,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努力使社会就业更加充分。

第三,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要不断完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职工工伤、生育、失业保险工作,建立健全城乡住房保障体系,并加快发展老龄事业、儿童福利事业和慈善事业,推动社会福利事业逐步从救助型、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

第四,要加强公共文化建设。要不断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牢固树立文化为民、文化靠民、文化惠民的理念,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大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力度,优化布局结构,创新运行机制,深化公益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

第五,要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关键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形成比较完善的服务保障体系。我国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框架,由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组成,四位一体协调发展。

最后,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健全国家安全体制,高度警惕和坚决防范各种分裂、渗透、颠覆活动,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第二篇:《关注改善民生 构建和谐社会》

关注改善民生

构建和谐社会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报告彰显了关注民生这一主题。强调发展为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所共丰。这是新的党中央执政为民理念的集中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健所在,是改革发展稳定的重中之重。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点。随着经济的深入发展,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住房、医疗、教育、社会治安等方面,产生了一些关系人民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由此所引发的社会矛盾和冲突,直接影响到社、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必须清醒认识到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所提出的新要求、新问题,从而进一步增强解决民生问题的责任感、紧迫感,把改善民生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根本途径。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重在出实招办实事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解决人民稗众最关心、最宜接、最现实的利益向题为出发点,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善于从鑫体细小的问题抓起,细致入微地体察民情,使各项决策得民心、顺民意、见实效。近年来,XX区积极开展创建“八好”平安和谐社区,坚持以民 1

为本,从居民关心的热点、锥点入手,建立建全全社区服务体系。全区12个街道和30个社区均成立了社区服务中心和服务站,志愿者服务队伍达2.2万人。今年有15个社区被省验收评为“八好”平安和谙社区,社区建设成为本区一个品牌。率先在全市启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让具有参保条件的居民积极参保,很好完成试点工作,部分街道超额完成任务。在全省率先实施充分就业工程,全区实现了“零就业家庭”为“零”的目标,确保社区居民中在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劳动者实现全部就业。未达到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上的群众全部纳入低保,做到了应保尽保。建立了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同时对孤儿、孤寡老人、残疾人和五保户逐一结对帮扶。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必须靠制度作保障。用制度去解决民生问题,才能把老百社关心的事办实办好。XX区把就业再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和谐之基来抓,逐级强化责任,落实目标任务,建立了“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的就业再就业工作机制。全区严格建立低保金发放制度,实行低保金通过银行网点社会化发放,确保低保金及时足额发放到低保对象手中。同时建立低株金发放建立政策和中报办理程序公开、保障全额公开的群众监督制度,设立举报电话和信箱,自觉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并非比谁花的钱多少,许多便民措施完全可能做到不花钱或少花钱。XX是欠发达地区,财政一直比较紧张,XX区的社区建设一直本着勤俭节约的原则,不搞花架子、不搞面子工程,而是集中财力把钱花 2

在刀刃上,用在关键处去年以来,全区从有限的资金中挤出90多万元投入到再就业工程中;投入到确保最低生活保障的资金也达到157万元。妥善解决了群众生活中的困难。群众也从中得到实惠。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一项系统科学的工程,关系到千百万群众的景危冷暖,绝不能实功虚做,不能搞表面上的热热闹闹,满足于贴标语、喊口号,一一定要扎扎实实地推进,务求实效。各级领导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真正深入群众。

善于开动脑筋把群众最关心的事一件一件杭理出来,一件一件认真着手解决.切实让人民群众的幸福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增强,从而把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真正落在实处。

第三篇:如何改善民生与构建和谐社会

如何改善民生与构建和谐

“今年是‘十二五’时期承前启后的重要一年,也是本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我们要恪尽职守、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决不懈怠,交出一份人民满意的答卷。”总理的报告,体现了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既讲成绩也不回避问题,其中,民生权重上升增强幸福感。与GDP增长目标下调相比,关于民生支出数字的上升成为政府工作报告的又一亮点。其中,最受关注的是教育经费的支出。根据政府工作报告的表述,2012年中央财政已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编制预算,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安排,确保实现这一目标。除了教育,改善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目前,我国正处在发展的黄金期,也是矛盾的凸显期。改革带来了社会利益结构多元化,但是社会体制改革滞后,还没有形成相对合理的机制来调节利益关系。贫富差距扩大,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问题等比较突出。

盘点2011年,中央财政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支出力度继续加大,“三农”支出首次超万亿元,百姓在减轻税负、增加补贴以及教育、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方面切实得到了实惠。在12月25日举行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财政部部长谢旭人指出,明年中央财政将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财政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结构性减税——

2011年,提高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并调整税率结构,降低中低收入者税负。继续实行所得税优惠政策,出台提高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等一系列税费减免政策。2012年,将继续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落实减轻小微企业税费负担的各项政策。在部分现代服务业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对蔬菜的批发、零售免征增值税,取消不合理、不合法的涉企收费项目,全面清理规范公路收费。

三农——

预计2011年中央财政“三农”支出10408.6亿元,增长21.3%。在财政专项扶贫等七个方面,2011年中央财政用于农村贫困地区使贫困农民直接受益的综合扶贫投入约2272亿元。

2012年,中央财政将继续加大投入。大力推进小农水重点县建设,适当提高建设标准和补助标准。完善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和粮食直补政策,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中央和省级财政相关专项转移支付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倾斜,支持连片特困地区实施扶贫攻坚。教育——

预计2011年中央财政教育支出3254.9亿元,增长27.8%。从秋季学期起,在集中连片

特殊困难地区开展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并提高中西部地区农村家庭经济困

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

2012年,将继续支持教育优先发展,确保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

值4%的目标。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资助政策体系。

医疗卫生——

2011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年人均不

低于200元,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在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人均基本公共卫

生服务经费标准提高到25元。

2012年,中央财政将支持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发展,积极推动各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相

互衔接,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年人均240

元,并适当提高报销水平。

社会保障——

预计2011年中央财政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640.7亿元,增长21.9%。新型农村社会养

老保险覆盖范围扩大到60%以上地区。连续7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人均达到

1500多元。

2012年,我国将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继

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保障房建设——

2011年,中央财政大幅增加资金投入,共下达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资金1709亿元。全

国保障性住房基本建成400万套以上,新开工1000万套的目标任务已经完成。

2012年,中央财政将继续大力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创新财政支持方式,适当扩

大农村危房改造范围,扎实推进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

文化事业——

预计2011年中央财政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393.5亿元,增长24.5%。保障公益性文化

设施免费开放,支持实施各项重点文化惠民工程。

2012年将大幅增加财政投入,建立健全财政文化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推进博物

馆、图书馆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继续支持实施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农家书屋等重点

文化惠民工程。

收入分配——

2011年,调整个人所得税,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对垄断行业实行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政策。

2012年,将增加财政补助规模,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切实减轻困

难群众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负担。支持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

所谓民生,其基本内涵就是国民的生计、生活,包括衣、食、住、行等要素。胡锦涛总书记

记强调,民生问题主要包括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管理等,这也

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一)解决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是人民的安居乐业,社会的稳定有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现实的价值追求是国家的又好又快发展,党的长治久安。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群众生产生活问

题是最基本的民生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民生问题不解决,民众“衣食”没着落,社会就难以稳定。所以必须把“关心群众生产生活作为一项重要政治

任务,做到高度重视、保证领导到位,完善政策、保证措施到位,全面落实、保证工作到位”;必须怀有紧迫感、具有艰苦创业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解群众之所难,更加注重发展就业、教育、卫生、民政事业,为实现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目标、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继续努力。

(二)解决民生问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其内涵极为丰富。但是它的第一要义则是强调

满足人或主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是社会的主体, 人或主体的需要性是人作为主体的规定

性。马克思指出:“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坚持“以人为本”,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使一

切发展真正成为满足主体需要的发展,即符合人的本性的发展,也就是要坚持“民生为本”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要关

注人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把发展的目的真正体现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上,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三)解决民生问题是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保证。

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指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

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

活。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社会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民生问题得到较

大改善。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改善民生问题上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

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因此,我们一定要把保障和改善民

生这件大事抓好,使广大群众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问题,只有解决好民生问题才能保持社会的安定、稳定、和谐。

(一)提高认识,树立民生为本的理念。

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以人为本”的主体本性要求,必须牢固树立民生为本的发展理念。首先,确立以民生为根的理念。要全面地关注人的生存和生存环境问题,并创造有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精神条件和文化条件。尤其是要切实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从解决百姓吃饭、住房、看病、孩子上学等问题入手,诚心诚意为群众谋利益。其次,确立以民生为先的理念。始终把人民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民生的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把解决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尤其是生产生活中的问题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最后,确立以民生为重的理念。始终坚持群众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就要像胡锦涛同志指出的那样,始终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 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

(二)加快发展,奠定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

发展是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的重要前提和物质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只有不断发展,促进社会物质财富持续增加,使社会摆脱不发达状态,才能为改善民生、促进和谐创造前提条件,奠定必备的物质基础。虽然富裕不一定就会产生和谐,但穷困肯定是产生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因素,长期下去必然会导致社会危机四伏。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生产力的这种发展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就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也就是说,全部陈腐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

(三)抓住重点,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党和政府千方百计创造就业岗位,促进就业再就业,城镇就业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教育是民生之基,党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教育发展和教育公平, 为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上好学做出更大的努力。医疗是民生之需,党和政府要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的目标, 着力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社会保障是民生之依,要优先做好社会统筹养老保险、做好医疗保险、劳动安全保险、失业保险等;要健全和完善针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救济、援助、扶持、保护体系,整合政府和社会资源,将扶贫济困、解难救危工作制度化、经常化、社会化。

“民唯邦本,本固邦宁”。民生问题的解决程度,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前途命运。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参考文献:

《人民日报》(2011年12月26日04 版)、《北京党史》作者:李培林(2008、1)《党政论坛》作者:韩振峰(2007、10)《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 作者:黄志恒(2007、5)《党建》作者:张博里、张学森(2008、1)

第四篇:如何改善民生与构建和谐社会

如何改善民生与构建和谐

“今年是‘十二五’时期承前启后的重要一年,也是本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我们要恪尽职守、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决不懈怠,交出一份人民满意的答卷。”总理的报告,体现了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既讲成绩也不回避问题,其中,民生权重上升增强幸福感。与GDP增长目标下调相比,关于民生支出数字的上升成为政府工作报告的又一亮点。其中,最受关注的是教育经费的支出。根据政府工作报告的表述,2012年中央财政已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编制预算,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安排,确保实现这一目标。除了教育,改善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目前,我国正处在发展的黄金期,也是矛盾的凸显期。改革带来了社会利益结构多元化,但是社会体制改革滞后,还没有形成相对合理的机制来调节利益关系。贫富差距扩大,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问题等比较突出。

盘点2011年,中央财政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支出力度继续加大,“三农”支出首次超万亿元,百姓在减轻税负、增加补贴以及教育、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方面切实得到了实惠。在12月25日举行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财政部部长谢旭人指出,明年中央财政将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财政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结构性减税——

2011年,提高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并调整税率结构,降低中低收入者税负。继续实行所得税优惠政策,出台提高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等一系列税费减免政策。

2012年,将继续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落实减轻小微企业税费负担的各项政策。在部分现代服务业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对蔬菜的批发、零售免征增值税,取消不合理、不合法的涉企收费项目,全面清理规范公路收费。

三农——

预计2011年中央财政“三农”支出10408.6亿元,增长21.3%。在财政专项扶贫等七个方面,2011年中央财政用于农村贫困地区使贫困农民直接受益的综合扶贫投入约2272亿元。

2012年,中央财政将继续加大投入。大力推进小农水重点县建设,适当提高建设标准和补助标准。完善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和粮食直补政策,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中央和省级财政相关专项转移支付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倾斜,支持连片特困地区实施扶贫攻坚。

教育——

预计2011年中央财政教育支出3254.9亿元,增长27.8%。从秋季学期起,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开展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并提高中西部地区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

2012年,将继续支持教育优先发展,确保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资助政策体系。

医疗卫生——

2011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年人均不低于200元,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在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提高到25元。

2012年,中央财政将支持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发展,积极推动各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相互衔接,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年人均240元,并适当提高报销水平。

社会保障——

预计2011年中央财政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640.7亿元,增长21.9%。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范围扩大到60%以上地区。连续7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人均达到1500多元。

2012年,我国将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保障房建设——

2011年,中央财政大幅增加资金投入,共下达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资金1709亿元。全国保障性住房基本建成400万套以上,新开工1000万套的目标任务已经完成。

2012年,中央财政将继续大力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创新财政支持方式,适当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范围,扎实推进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

文化事业——

预计2011年中央财政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393.5亿元,增长24.5%。保障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支持实施各项重点文化惠民工程。

2012年将大幅增加财政投入,建立健全财政文化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推进博物馆、图书馆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继续支持实施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

收入分配——

2011年,调整个人所得税,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对垄断行业实行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政策。

2012年,将增加财政补助规模,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切实减轻困难群众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负担。支持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

所谓民生,其基本内涵就是国民的生计、生活,包括衣、食、住、行等要素。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民生问题主要包括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管理等,这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一)解决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是人民的安居乐业,社会的稳定有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现实的价值追求是国家的又好又快发展,党的长治久安。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群众生产生活问题是最基本的民生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民生问题不解决,民众“衣食”没着落,社会就难以稳定。所以必须把“关心群众生产生活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做到高度重视、保证领导到位,完善政策、保证措施到位,全面落实、保证工作到位”;必须怀有紧迫感、具有艰苦创业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解群众之所难,更加注重发展就业、教育、卫生、民政事业,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继续努力。

(二)解决民生问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其内涵极为丰富。但是它的第一要义则是强调满足人或主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是社会的主体, 人或主体的需要性是人作为主体的规定性。马克思指出:“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坚持“以人为本”,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使一切发展真正成为满足主体需要的发展,即符合人的本性的发展,也就是要坚持“民生为本”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要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把发展的目的真正体现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三)解决民生问题是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保证。

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指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社会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民生问题得到较大改善。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改善民生问题上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因此,我们一定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件大事抓好,使广大群众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问题,只有解决好民生问题才能保持社会的安定、稳定、和谐。

(一)提高认识,树立民生为本的理念。

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以人为本”的主体本性要求,必须牢固树立民生为本的发展理念。首先,确立以民生为根的理念。要全面地关注人的生存和生存环境问题,并创造有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精神条件和文化条件。尤其是要切实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从解决百姓吃饭、住房、看病、孩子上学等问题入手,诚心诚意为群众谋利益。其次,确立以民生为先的理念。始终把人民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民生的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把解决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尤其是生产生活中的问题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最后,确立以民生为重的理念。始终坚持群众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就要像胡锦涛同志指出的那样,始终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 的事情, 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

(二)加快发展,奠定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

发展是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的重要前提和物质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只有不断发展,促进社会物质财富持续增加,使社会摆脱不发达状态,才能为改善民生、促进和谐创造前提条件,奠定必备的物质基础。虽然富裕不一定就会产生和谐,但穷困肯定是产生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因素,长期下去必然会导致社会危机四伏。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生产力的这种发展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就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也就是说,全部陈腐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

(三)抓住重点,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就业是民生之本,党和政府千方百计创造就业岗位,促进就业再就业,城镇就业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教育是民生之基,党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教育发展和教育公平, 为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上好学做出更大的努力。医疗是民生之需,党和政府要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的目标, 着力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社会保障是民生之依,要优先做好社会统筹养老保险、做好医疗保险、劳动安全保险、失业保险等;要健全和完善针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救济、援助、扶持、保护体系,整合政府和社会资源,将扶贫济困、解难救危工作制度化、经常化、社会化。

“民唯邦本,本固邦宁”。民生问题的解决程度,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前途命运。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参考文献:

《人民日报》(2011年12月26日 04 版)、《北京党史》作者:李培林(2008、1)《党政论坛》作者:韩振峰(2007、10)《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 作者:黄志恒(2007、5)《党建》作者:张博里、张学森(2008、1)

第五篇: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

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

民生连着民心,民生凝聚人心。民生问题就是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今年“两会”上,物价、房价、医疗等民生问题不仅成为代表委员们提案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成为老百姓最关注的热点。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实施的开局之年,着力解决好民生问题,不仅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事关整个和谐社会的构建。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扩大内需的必然选择。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最突出的问题是内需不足,提高消费需求是启动内需的关键。例如,在目前占我国人口比重最大的是农民,作为潜在的消费主体,农民的内需远没有启动。2009年,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只有5253元,加上社会保障不足,严重抑制了农民的购买意愿。试想,如果7亿农民的收入水平提高、生活质量改善、受教育程度进一步提高,那将成为拉动我国内需的巨大力量,也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巨大空间。因此,需要通过改善民生,提高低收入者阶层的收入水平、启动农村市场,提高国民消费率,真正启动有支付能力的国内需求。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主要靠投资拉动,在带来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产能过剩,对外部市场过度依赖的问题也十分突出。投资是派生需求,是中间需求,消费才是最终需求,因此,只有依靠消费拉动,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的内需循环与良性互动。另外,突出的民生问题涉及教育、医疗、住房等行业的健康发展,而这些行业和产业的发展,大都涉及服务业的发展,因此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可以大力发展教育服务、医疗服务、中介服务、信息服务等,调整产业结构,改变经济过度依赖第二产业的发展局面。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政府体制转变的必然选择。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服务型政府,必然要求强化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职责,着力提高政府的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等。因此,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契机,加大政府体制改革力度,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提高政府管理社会的能力。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必然要求。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我们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坚持把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福祉看得高于一切。胡锦涛同志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始终是最重要的。”当前我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必须体现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本质要求,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能不能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能不能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是检验我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功与否的根本标准。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执政为民的必然选择。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民为本。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和宗旨是为了人民,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因此,富裕人民,让人民充分享受现代化建设的成果,是经济发展的根本落脚点,也是国家强大的根本目的,更是我们党的使命。

在改善民生上办几件实事

第一,“十二五”规划追求“民富”。“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两个同步”的提出说明,未来五年我国从追求“国富”转向“民富”。

民乃国之本。对于“民富与国强”的关系,是先有民富而后才有国强,而不是相反。事实上,多少国家兴衰的历史也告诉人们,民富虽然不必然等于国强,但民不富,国家必然不强;即使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强,也只能是外强中干。只有建立在普遍民富基础上的强大,才是根本性的强大。因此,中国政府需要更新观念,在政策上,把“富民”作为一个明确的目标和任务。这就有必要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制定一个长期的提高福利的战略规划,这个战略规划的目的,是为建立一个有竞争力和公平正义的福利国家打下基础。结构失衡根源在于政府主导经济

“富民”虽然是一个经济问题,但经济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政治。事实上,改革以来贫富差距的形成和拉大本身就有政治因素在内。为什么经济高速增长但人民的生活水平却得不到同步提升?症结就在于蛋糕的分配不合理。也就是说,经济发展成果的最大收益者不是普通群众,而是政府及其与公权力有关联的利益群体,以及资本利益集团和垄断国企的经理层与员工等。而政府之所以能够抽走国民收入的大头,并随心所欲地支配财富而不受监督,资本之所以能够压制众多的劳动力,原因又在于政府的权力过大。

中国传统上本就是一个大政府国家。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普通民众,心中都存在一个大政府观念。所以,要在政府权力过大的情形下改变收入分配不合理状况,须将之作为一个政治问题来看待,否则,仅仅视之为一个经济问题,解决起来很难。

尽管“富民”问题在未来5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内非常重要,但毕竟不是事物的全部,不能代替其他问题的解决。正如本文开头所说,在官方看来,“十二五”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和区域结构等诸种结构构成的结构难题。结构问题在中国来说不是一个新问题,但“十二五”规划还是把它列为必须优先解决的头等大事,这说明,结构问题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造成的危害不能再延续下去。

会议强调,制定“十二五”规划,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第二,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稳定物价是2011年经济工作头等大事;2010年11月20日,国务院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充分认识稳定市场价格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及时采取有力措施,坚持扶持生产、保障供应与抑制不合理需求相结合,实施短期应急措施与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理顺价格关系与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相结合,维护企业正

常经营活动与打击价格违法行为相结合,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进一步做好价格调控监管工作。2011年1月6日,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会议确定了以下具体措施: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调整完善相关税收政策,加强税收征管;强化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严格住房用地供应管理;合理引导住房需求;坚持和强化舆论引导。

第三,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让老百姓活得更有尊严。2011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代表国务院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今年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的重点措施之一,就是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提高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费用扣除标准,合理调整税率结构,切实减轻中低收入者税收负担。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加强对收入过高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严格规范国有企业、金融机构高管人员薪酬管理。二是着力提高城乡低收入群众的基本收入。稳步提高职工最低工资、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三是大力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坚决取缔非法收入。

第四,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是民生之本、发展之源、和谐之基。我国依然面临着就业形势严峻的挑战,“十一五”期间城镇新增就业5771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4500万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相关数据显示,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每年需要安排大约2500万劳动力,而每年实际上城镇能够安排的劳动力大约在1200万。关于就业问题,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两个重要思想,一是坚持把增加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另一个是强调要为全体劳动者创造公平的就业机会。应该说,创造就业机会和增加就业将是“十二五”期间政府公共服务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之一。

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同时,东部很多地方却出现了“用工荒”。“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解决“用工荒”应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户籍制度改革、权利保障;提高工资、劳动报酬;良好的企业文化、保护劳动者权利

劳动力成本提升的影响?提高收入,扩大消费;企业成本增加,企业加大结构调整,实行产业升级,转变增长方式 ;产业转移;推高我国中长期通胀的因素

第五,社会保障是经济运行的“减震器”,是社会和谐的“安全网”。

1.国务院就医改方案再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看病难、看病贵仍是当前老百姓看病就医面临的最大问题。

2.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社会保险法。社会保险法规定,国家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社会保险法是一部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要法律,该法将于2011年7月正式生效。

3.《工伤保险条例》修改。一次性工伤补助金标准调整为上一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

第六,教育成为群众享受发展成果的民生工程。教育,一头连着国运,一头系着民生。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公布,群众期待的、关心的热点问题一一得到呼应。从学前教育到义

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素质教育全面推进,从职业教育构建现代体系到高等教育提高办学质量,覆盖完整教育体系,包含10大改革任务、30多个实施目标的12批教改试点方案陆续出台。这标志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启动。

第七,整顿市场秩序,维护社会发展稳定。

1.整治垄断行业收费乱象。当前一些垄断行业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与自己的利益对立起来,演化为利益集团,成了本行业利益的代言人。一些垄断行业打着企业亏损的名义滥用价格听证会,将听证会变成了“涨价会”。名目繁多的收费项目令百姓眼花缭乱,不胜其烦,不堪其宰!

2.双汇“瘦肉精”事件。

第八,“三农”问题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

1.中央农村工作会议。2011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大兴水利强基础,狠抓生产保供给,力促增收惠民生,着眼统筹添活力。

2.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关注“三农”。以水利改革发展为主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首个关于水利的综合性政策文件。向全党全社会发出大兴水利的明确信号,就是要抓住当前水利这个薄弱环节,解除水利这个瓶颈制约,夯实农田水利这个重要基础,尽快扭转水利建设滞后的局面。大兴水利,全面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几年的努力,全面提高防汛抗旱、防灾减灾能力。加强农村水电路气房建设,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3.家电下乡惠民生。

4.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探索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全面实施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规模。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下载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1年“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学习心得体会

    2011年“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学习心得体会 胡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反复说我党要着力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这一切表明,全党在今后的工作中,把解决民生问题作......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历史上各个盛世 都有共通点,政治昌明,文功武治,与民生息,轻徭薄赋,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唐代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思想,历史也证明......

    关注民生 构建和谐社会

    关注民生 构建和谐社会 心得体会 党的十七大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富裕民生、突出改善民生、......

    浅谈和谐社会与改善保障民生

    浅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保障改善民生 社会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

    和谐社会建设重在改善民生

    7、浅析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国以民为本,民以生为先”。改善民生是国家繁荣富强、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和睦、人民幸福安康的基础条件。构建社......

    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会

    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会 【摘要】和谐社会建设提倡“以人为本”,把人民当做社会建设中的主体。和谐社会建设要以人为本,就要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好人民生活中的基本问......

    规划民生为先 构建和谐社会

    规划民生为先 构建和谐社会本文结合工作实际,从对汉中市城市专项规划分析入手,回顾了已编专项规划的实施情况,分析汉中城市现状存在的问题,并对汉中城市今后规划建设提出建议。......

    改善医患关系_构建和谐社会

    改善医患关系 构建和谐社会 摘要:和谐医患关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处理新时期医患关系,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不仅有利于医疗活动顺利开展,而且对于减少社会矛盾,维护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