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注民生 构建和谐社会
关注民生 构建和谐社会
心得体会
党的十七大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富裕民生、突出改善民生、奋力发展民生、切实保障民生、全力服务民生。
一、突破经济发展,着力富裕民生
富裕民生,是改善民生的前提和基础,改善民生必须率先富裕民生,核心是要产业富民。一是以生猪产业为重点,突破发展农村经济。坚定不移地实施“135”(人均1000斤粮、3亩药、5头畜)富民工程,坚持大户带动,小区发展,生猪产业重点抓好“镇坪模式”标准化养殖推广,药材产业重点抓好玄参和黄莲gap规范化种植,不断壮大产业规模;二是以抓大项目为重点,突破发展支柱工业。以树立绿色品牌为重点,突破发展食品工业。加快“美哇佳”、“津元春”公司技改升级,积极探索企业与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存的新机制,加强商品猪、蔬菜、绿色饮品、绿色林副产品开发和加工,构建绿色食品开发体系,促进食品加工优化升级。以扩大招商引资为重点,突破发展水电工业。引进优质资本,推进南江河梯级开发,重点突破南江河干流开发,继续抓好支流建设,加快形成南江水电经济带;以加快新药开发为重点,突破发展医药工业。支持县制药厂在植化提取、化学合成生产线的基础上,建成固体制剂终端产品、中间体辅助产品生产线,深度开发国家一类新药八宝素等新药产品,打造镇坪医药品牌。以资源开放开发为重点,突破发展矿产工业。坚持开放与开发并重,开发与环保并重,开发与安全并重,发展矿产工业,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积极有序地搞好石煤、板石、矾等矿产开发。三是以旅游开发为重点,突破发展第三产业。开发旅游资源,建设特色景区,构建旅游环线,打造旅游品牌,加快发展劳务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引进优质资本建设“农家山庄”、“农庄宾馆”,大力发展“农家乐”,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加强与周边县区合作,组建专业旅游公司,打造精品旅游路线。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扩张旅游经济。
二、完善基础设施,突出改善民生
改善民生,是发展的目的所在,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大力争取项目,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加快沼气、土地复垦、安全饮水、农田水利建设、退耕还林和天然林管护等惠民项目建设步伐。扩大移动通讯、固定电话普及率和网络宽带通村率,提高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出境公路等级,巩固通乡油路成果,继续推进通村公路建设。加强电网建设,建成110kv输变电工程,提高用电质量。二是突出特色,打造精美县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大力推进“三个两万人”的人居规划,加快县城亮化、美化、绿化、净化、畅通、安居、休闲等十大类项目建设,完善市政设施,优化公共资源配置,着力建设青山环抱、绿水环绕,街净路畅、灯火辉煌,亭娇阁秀、廊美楼俊,绿树掩映、丹桂飘香的山水园林县城。三是突出绿色生态,加强集镇、新村建设。加快推进集镇的美化、亮化、净化建设,完善集镇垃圾、污水处理基础设施,提高集镇管理水平,增强人口吸纳力、产业聚集力,推动农村人口向集镇转移,建设人口相对集中、功能相对完备的生态集镇。坚持以规划为龙头,以扶贫开发为载体,以“三建三改三化”(改厨、改圈厕、改院场,建房、建园、建沼气,室内亮化、庭院净化、家园美化)为重点,着力改善基础设施,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建设西北最秀丽的山村,让人与自然在空间上和谐共处。
三、提高全民素质,奋力发展民生
发展民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一是要优先发展教育,实现少有所学。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改善教育基础条件,争取实施寄宿制学校改造项目,推动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再上新台阶。加强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增强师资力量,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实施素质教育,重视学前教育,加强高中教育,探索职业教育,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提高全民整体素质;二是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病有所医。以农村为重点,加强县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建立覆盖全县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继续实施农村合作医疗,提高参合率,扩大受益面。加快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提高医疗救治能力和重大疾病防控能力。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三是实施计生创优工程,提高人口素质。全面贯彻计划生育基
本国策,开展计划生育新农村新家庭创建活动,认真落实计生利益导向政策。积极倡导新型生育文化,切实转变群众生育观念,持续稳定低生育水平。提供计生优质服务,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争创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四是实施科技兴县工程,实现技有所长。突出加强以良种繁育和良法探索为主的农业科研,促进农村产业提档升级。支持骨干企业围绕产品开发,加强技术攻关,提高加工技术水平,增加产品科技含量,促进工业经济健康发展。全面加强科普工作和农业实用技术推广,着力提高全民科技素质。五是加强文化建设,实现闲有所乐。加快城乡文化阵地建设,全县形成设施齐全、布局合理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群体性文明创建活动,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四、健全社保体系,切实保障民生
保障民生,是发展的保证,发展民生必须在人民生产生活得到保障的基础上进行。保障民生重点在于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要求,增加就业收入,提供安定有序的生活发展环境。一是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加快推进社会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建设,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建立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关注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的生活,抓好五保户集中供养和城乡低保,做好社会救助工作。二是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坚持以创业促进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就业促进增收。加强技能培训,提升全民综合素质和就业技能。建立就业救援制度,提供公益性就业岗位,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三是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维护社会稳定。以平安创建为龙头,强化安全生产,狠抓“三排查、三落实”,大力开展“三无”创建活动,构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提高公众安全感满意率。加强防灾减灾工作,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
五、加强党的建设,全力服务民生
服务民生,是宗旨观念的具体体现,更好地服务民生必须转变作风,切实加强党的建设。我们将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以“三级联创”统揽党建工作全局,以“五好杯”争先创优活动为总抓手,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不断开创党建工作新局面。一是建强领导班子。坚持县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大力支持人大、政府、政协依法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人民团体的作用,团结一致抓发展。进一步巩固县乡人大换届的组织成果。加强领导干部监督管理,建立能上能下的良性机制。大力推进并不断完善乡镇机构改革,深入抓好公务员法实施工作。二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开展“五好杯”争先创优活动,推动“三级联创”提水平、上档次、出特色,实现基层党建工作新突破。围绕基层干部最关心期盼的保障机制问题,建立村级主要干部养老保险制度。加强村级活动场所建设,推动村级活动场所与文教体卫等设施统筹建设,形成村务活动中心。加强村级组织规范化管理,方便群众,促进工作。三是规范党员管理。巩固先进性教育成果,着力建立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丰富创建载体,机关党建重点抓好党员“十星级”管理,农村党建重点抓好“双联双定”、“双培双带”,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四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持教育、监督、惩治并重,把反腐倡廉工作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之中,以领导干部为重点,深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第二篇:《关注改善民生 构建和谐社会》
关注改善民生
构建和谐社会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报告彰显了关注民生这一主题。强调发展为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所共丰。这是新的党中央执政为民理念的集中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健所在,是改革发展稳定的重中之重。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点。随着经济的深入发展,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住房、医疗、教育、社会治安等方面,产生了一些关系人民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由此所引发的社会矛盾和冲突,直接影响到社、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必须清醒认识到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所提出的新要求、新问题,从而进一步增强解决民生问题的责任感、紧迫感,把改善民生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根本途径。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重在出实招办实事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解决人民稗众最关心、最宜接、最现实的利益向题为出发点,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善于从鑫体细小的问题抓起,细致入微地体察民情,使各项决策得民心、顺民意、见实效。近年来,XX区积极开展创建“八好”平安和谐社区,坚持以民 1
为本,从居民关心的热点、锥点入手,建立建全全社区服务体系。全区12个街道和30个社区均成立了社区服务中心和服务站,志愿者服务队伍达2.2万人。今年有15个社区被省验收评为“八好”平安和谙社区,社区建设成为本区一个品牌。率先在全市启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让具有参保条件的居民积极参保,很好完成试点工作,部分街道超额完成任务。在全省率先实施充分就业工程,全区实现了“零就业家庭”为“零”的目标,确保社区居民中在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劳动者实现全部就业。未达到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上的群众全部纳入低保,做到了应保尽保。建立了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同时对孤儿、孤寡老人、残疾人和五保户逐一结对帮扶。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必须靠制度作保障。用制度去解决民生问题,才能把老百社关心的事办实办好。XX区把就业再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和谐之基来抓,逐级强化责任,落实目标任务,建立了“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的就业再就业工作机制。全区严格建立低保金发放制度,实行低保金通过银行网点社会化发放,确保低保金及时足额发放到低保对象手中。同时建立低株金发放建立政策和中报办理程序公开、保障全额公开的群众监督制度,设立举报电话和信箱,自觉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并非比谁花的钱多少,许多便民措施完全可能做到不花钱或少花钱。XX是欠发达地区,财政一直比较紧张,XX区的社区建设一直本着勤俭节约的原则,不搞花架子、不搞面子工程,而是集中财力把钱花 2
在刀刃上,用在关键处去年以来,全区从有限的资金中挤出90多万元投入到再就业工程中;投入到确保最低生活保障的资金也达到157万元。妥善解决了群众生活中的困难。群众也从中得到实惠。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一项系统科学的工程,关系到千百万群众的景危冷暖,绝不能实功虚做,不能搞表面上的热热闹闹,满足于贴标语、喊口号,一一定要扎扎实实地推进,务求实效。各级领导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真正深入群众。
善于开动脑筋把群众最关心的事一件一件杭理出来,一件一件认真着手解决.切实让人民群众的幸福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增强,从而把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真正落在实处。
第三篇:学习十七大心得体会:关注民生 构建和谐社会
学习十七大心得体会:关注民生 构建和谐社会
党的十七大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富裕民生、突出改善民生、奋力发展民生、切实保障民生、全力服务民生。
一、突破经济发展,着力富裕民生
富裕民生,是改善民生的前提和基础,改善民生必须率先富裕民生,核心是要产业富民。一是以生猪产业为重点,突破发展农村经济。坚定不移地实施“135”(人均1000斤粮、3亩药、5头畜)富民工程,坚持大户带动,小区发展,生猪产业重点抓好“镇坪模式”标准化养殖推广,药材产业重点抓好玄参和黄莲gap规范化种植,不断壮大产业规模;二是以抓大项目为重点,突破发展支柱工业。以树立绿色品牌为重点,突破发展食品工业。加快“美哇佳”、“津元春”公司技改升级,积极探索企业与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存的新机制,加强商品猪、蔬菜、绿色饮品、绿色林副产品开发和加工,构建绿色食品开发体系,促进食品加工优化升级。以扩大招商引资为重点,突破发展水电工业。引进优质资本,推进南江河梯级开发,重点突破南江河干流开发,继续抓好支流建设,加快形成南江水电经济带;以加快新药开发为重点,突破发展医药工业。支持县制药厂在植化提取、化学合成生产线的基础上,建成固体制剂终端产品、中间体辅助产品生产线,深度开发国家一类新药八宝素等新药产品,打造镇坪医药品牌。以资源开放开发为重点,突破发展矿产工业。坚持开放与开发并重,开发与环保并重,开发与安全并重,发展矿产工业,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积极有序地搞好石煤、板石、矾等矿产开发。三是以旅游开发为重点,突破发展第三产业。开发旅游资源,建设特色景区,构建旅游环线,打造旅游品牌,加快发展劳务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引进优质资本建设“农家山庄”、“农庄宾馆”,大力发展“农家乐”,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加强与周边县区合作,组建专业旅游公司,打造精品旅游路线。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扩张旅游经济。
二、完善基础设施,突出改善民生
改善民生,是发展的目的所在,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大力争取项目,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加快沼气、土地复垦、安全饮水、农田水利建设、退耕还林和天然林管护等惠民项目建设步伐。扩大移动通讯、固定电话普及率和网络宽带通村率,提高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出境公路等级,巩固通乡油路成果,继续推进通村公路建设。加强电网建设,建成110kv输变电工程,提高用电质量。二是突出特色,打造精美县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大力推进“三个两万人”的人居规划,加快县城亮化、美化、绿化、净化、畅通、安居、休闲等十大类项目建设,完善市政设施,优化公共资源配置,着力建设青山环抱、绿水环绕,街净路畅、灯火辉煌,亭娇阁秀、廊美楼俊,绿树掩映、丹桂飘香的山水园林县城。三是突出绿色生态,加强集镇、新村建设。加快推进集镇的美化、亮化、净化建设,完善集镇垃圾、污水处理基础设施,提高集镇管理水平,增强人口吸纳力、产业聚集力,推动农村人口向集镇转移,建设人口相对集中、功能相对完备的生态集镇。坚持以规划为龙头,以扶贫开发为载体,以“三建三改三化”(改厨、改圈厕、改院场,建房、建园、建沼气,室内亮化、庭院净化、家园美化)为重点,着力改善基础设施,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建设西北最秀丽的山村,让人与自然在空间上和谐共处。
三、提高全民素质,奋力发展民生
发展民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一是要优先发展教育,实现少有所学。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改善教育基础条件,争取实施寄宿制学校改造项目,推动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再上新台阶。加强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增强师资力量,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实施素质教育,重视学前教育,加
强高中教育,探索职业教育,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提高全民整体素质;二是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病有所医。以农村为重点,加强县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建立覆盖全县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继续实施农村合作医疗,提高参合率,扩大受益面。加快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提高医疗救治能力和重大疾病防控能力。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三是实施计生创优工程,提高人口素质。全面贯彻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开展计划生育新农村新家庭创建活动,认真落实计生利益导向政策。积极倡导新型生育文化,切实转变群众生育观念,持续稳定低生育水平。提供计生优质服务,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争创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四是实施科技兴县工程,实现技有所长。突出加强以良种繁育和良法探索为主的农业科研,促进农村产业提档升级。支持骨干企业围绕产品开发,加强技术攻关,提高加工技术水平,增加产品科技含量,促进工业经济健康发展。全面加强科普工作和农业实用技术推广,着力提高全民科技素质。五是加强文化建设,实现闲有所乐。加快城乡文化阵地建设,全县形成设施齐全、布局合理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群体性文明创建活动,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第四篇:关注民生审计 共建和谐社会
关注民生审计 共建和谐社会
近年来,我局认真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对泰州 “坚持科学发展,着力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为实现全面达小康目标而团结奋斗” 的批示精神,树立科学审计理念,将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作为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自觉把解决广大群众切身利益问的问题作为审计工作的重要职责和使命,努力发挥审计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一、牢固树立民本审计观,促进社会健康和谐
我局坚持把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主体教育活动,使审计人员充分认识到开展民生审计是推进aa科学发展的需要, 是让广大群众更好地共享改革成果的需要,也是进一步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要求审计人员做到时刻关注民生,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把事关民生的难点、热点问题审计摆在审计工作的首要位臵。
1.在计划安排时确立民本审计观。在每年项目计划调研和研究确定工作计划时,我局都坚持以民为本,贯彻“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方针,科学谋划民生审计工作,加强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就业、就医、就学以及征地、拆迁等方面的审计,将审计重点向民生方面倾斜。近年来,我局每年都对社会保障基金、农村五件实事专项资金、教育费附加专项资金、住房公积金等涉及民生的专项资金开展审计和审计调查。2003-2008年,我局安排民生审计项目80个,占审计项目总数的31%。
2.着力揭示民生制度存在的不足。民生审计中,我们着力从体制、机制上揭示民生制度本身和民生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促进民生制度进一步完善。如在住房公积金审计中,查出住房公积金管理软件存在少计职工存款利息的问题,市住房公积金中心十分重视审计部门提出的按照实际存款金额和天数计算积数的建议,积极改进,维护了职工正当利益。在社会保障资金审计中发现,由于制度设计上的问题,现行的社会保险制度没有实现全民共享改革成果和公共资源与服务的目标,存在不同群体享受不同保障水平的情况,提出了政府应当尽可能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全民共享的目标,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目前,aa市正在开展进城务工农民自主选择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或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试点工作。
3.注重提升民生审计实效。为保证民生效果,审计结束后,我局都要求被审计单位认真落实审计建议和审计决定,切实整改存在的问题,对于落实整改措施不力或有难度的,及时向市政府领导和主管部门汇报,争取他们对审计工作的支持。第aa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审计发现的部分已建成项目效益不高,对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带动作用不显著,少数项目未按计划完成等问题上报市政府后,分管副市长签发了明传电报,要求各市(区)政府限期整改审计查出的问题,各市(区)政府负责同志也在审计报告上批示,明确指示审计意见中要求纠正的问题必须全部整改到位。同时,我们还对民生审计处理意见的整改落实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在审计决定送达后,规定纠正期限前,及时回访被审计单位,检查审计决定的落实情况,督促被审计单位真正整改到位,树立了审计权威,维护了审计形象。
二、准确把握重点,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民生审计项目多,范围广,我局在实际工作中注重结合aaa实际,因地制宜,把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1.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关注资源和环境审计。近年来,我局重点对土地出让金、农村环境整治工程专项资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等进行审计,对环保专项资金的运用及其产生的生态效益进行评估,促进节约和集约用地的新型城市化发展模式的建立,促进节能减排、资源有偿使用政策和制度的落实,提高环保资金、生态补偿资金的使用效益,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2006环保专项资金审计调查中,我们通过揭示环保资金中排污费征收不足和违规减免缓缴排污费、大量人头经费挤占环保专项资金、对受助的环保项目后续管理缺位等问题,促使环保部门建立了环保项目管理库,完善内控制度,强化责任追究制等措施,环保资金安排使用的科学性和使用效益逐步提高。
2.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关注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针对aa是新建市,交通、城建项目多、投入大以及涉及大量征地、拆迁等情况,我们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中心,有计划地安排对政府投资重点建设项目的审计。审计中,我们针对工程建设项目的特殊性,积极开展跟踪审计,重点关注项目审批和招投标是否合规,工程合同是否合法、完整、可行,工程造价是否真实,投资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是否良好,项目是否达到预期目的等,切实保障工程建设质量,维护群众利益。同时,我们认真总结近年来政府公共工程项目审计情况,深入分析问题的原因,提出了规范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的建议,向市政府作专题报告,常务副市长不仅在专题报告上批示要求分管秘书长牵头有关部门制定整改意见,并立即落实到位,还专程来我局作专题调研,随后,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监督的意见》,进一步健全了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制度,堵塞漏洞,提高建设资金使用效益,实现了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全覆盖。
3.围绕新农村建设需要,关注涉农资金审计。我局把财政支农资金、农村新五件实事等涉农专项资金审计作为审计服务“三农”的重要抓手,在开展财务审计的同时,重视运用专项审计调查手段,通过对相关部门、单位和个人的审计调查,深入分析、及时反映带有普遍性、苗头性的问题,促进提高涉农资金的使用效益和效果。在农村新物件实事审计中,针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以来基金滚存结余数额过大,有的市(区)当年滚存结余额甚至超过当农民自筹资金的情况,我们积极建议市政府及有关部门重视农民报销门槛高、补偿比例低的实际问题,制定更加合理的补偿办法,以真正体现合作医疗制度的惠民、公平,保护参保农民的积极性。去年,有关建议得到市政府主要领导的重视,我市大部分市(区)完善了补偿政策,简化了报销手续,提高了参保农民的收益水平。
4.围绕关注群众切身利益,关注社会保障资金审计。社会保障资金是老百姓的“养命钱”、“救命钱”,不仅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利益,而且事关社会稳定。审计中,我们密切关注社会保障基金征缴、支付、运营、统筹管理是否规范,分配是否合规合理,使用是否合法有效。如我们审计发现市本级财政社保资金专户存款分散在aa家商业银行共aa个定期存款户和aa个活期存款户,其中活期存款平均余额近aa亿元,占全部银行存款平均余额的37%,银行未按优惠利率进行结算的情况。审计实施过程中,我局及时向财政、社保等部门提出改进专户管理的建议,审计结束后,财政及社保部门根据审计部门的意见,取消了在非国有商业银行的账户,严格控制银行活期存款金额,并与金融部门沟通,活期存款已经按三个月定期存款优惠利率结算。
5.围绕就医就学难点,关注教育卫生政策落实。我局把义务教育阶段国家“两免一补”政策是否落实到位,所安排转移支付资金是否及时足额拨付到位,已拨付资金使用是否合规、合法,教育附加费和地方教育费附加是否专款专用等列为审计重点,及时查清问题,严肃处理。针对群众反映看病贵的问题,我局连续二年对市级非营利性医院和卫生监督机构的财务收支及收费情况进行审计,重点检查医疗机构收费行为和服务质量,发现药价虚高的主要原因一是财政投入不足,以药补医仍然是保证医院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二是部分药品最高零售价格空间过大,某些药品在医院加价5倍后仍然没有达到国家最高限价。对此,我们向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分别提出“增加财政拨款比例,完善医疗保险制度”,“认真调研,使最高零售限价真正起到控制药价虚高的作用”等建议后,卫生行政部门发出通知,要求公立医院严格执行药品加价率的规定,在相关规定不一致的情况下,执行有利于患者的规定,真正让利于老百姓,体现公立医院的公益性。
三、积极改进审计方式,提高民生审计水平
针对民生审计面广量大的客观情况,我们在努力寻求各有关方面的支持和配合的同时,大力改进审计方式方法,积极探索效益审计,不断提高民生审计水平。
1.加强沟通协调,提高工作合力。工作中,我们注重“两个加强”,一是注重加强与财政、农业、水利、社会保障、医药卫生等行政管理部门的沟通和联系,建立起良好的审计工作环境,有利于审计决定的顺利落实,加大审计执法力度,提高相关部门落实审计建议的效率。二是注重整合审计资源,加强系统内部的协调配合。在省厅统一组织的民生审计项目中,全市审计机关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市局审计人员经常深入一线,及时掌握情况,加强业务指导,有时还与县级审计人员混编成审计组,协同工作,信息共享,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改进审计方法,提高审计效率。我局在财务收支审计和预算执行审计中突出涉农资金审计监督,如将土地出让金和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审计作为向人大报告的预算执行审计情况的重要内容,对土地出让金的收缴、管理及使用情况进行审计,促进了土地出让金管理和核算进一步规范;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加强对领导干部关注民生情况的检查,促使被审计对象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落实党和政府惠民政策。我们对某局局长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促使该局落实有关聘用人员的最低工资和社会保障政策,保护了聘用人员的合法权益;面对教育费附加、社会保障资金、住房公积金等数据量大的审计项目,我们积极运用AO进行数据采集、分析和查找问题。通过计算机辅助审计,查出了传统手工审计很难发现的多人次冒领失业保险金,还有超过10%的失业人员应领未领失业金等问题。在小型农田水利专项资金审计中,我们对项目进行分类,大型项目如灌区续建项目的财务收支由审计机关审计,工程部分委托中介机构审计;小农水项目和河道疏浚项目则发挥乡镇审计人员熟悉情况的优势,组织他们进行审计,保证了小农水项目审计覆盖率100%。
3.探索效益审计,提高审计成效。在对民生资金进行真实性、合规性审计的同时,我们积极对民生资金进行效益审计探索,关注资金的增值、使用效益。在社会保障资金审计中,不仅检查资金的安全性,同时还注意检查存放的方式和存款的结构,揭示增值情况;在教育费附加审计中,不仅检查使用是否专款专用,还注意检查资金使用的预算完成情况,反映资金的整体利用率;在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效益审计中,不仅看资金配套是否到位,而且检查项目运行后的效益和带动农民增收的作用,并深入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审计建议;在农村文化工程建设专项资金审计中,不仅关注资金的实际使用情况,而且检查已经建成达标文化设施的使用效益,促进了县乡政府进一步重视文化工程建设,改进服务手段,增加服务内容,满足广大农民的文化需求。
四、紧紧抓住关键点,不断提升民生审计效果
我局十分注重发挥审计监督在促进发展、改善民生中的重要作用,既着力维护经济秩序,维护群众利益,促进社会稳定,又努力惩治腐败和犯罪,促进党风廉政建设。
1.注重揭露和查处重大问题。我们一贯把揭露和查处重大问题摆在民生审计十分重要的地位,邀请司法机关的同志给审计人员介绍当前反腐败的特点和查案技巧,提高审计人员的洞察力,要求审计人员不放过任何疑点线索。如我市连续几年对社保资金审计,发现和查处了突出违法违规问题。aa区aa年审计查出失业保险经办机构人员aa贪污失业保险金aa万元大案,案件移送后,aa被判处有期徒刑aa年、没收财产aa万元。在aa年养老保险基金审计中又从私存私放资金、利息收入不入账入手,挖出了社保基金中心主任aa贪污养老金aa多万元的案件,同时带出了aa名党员干部参与赌博的违纪问题,最终aa被判处有期徒刑aa年,追缴资金aa万元,罚款aa万元,参与赌博的aa名党员干部分别受到相应的党纪政纪处理。aa市在农村五件实事专项资金审计中查出aa市农村能源办公室截留、贪污aa多万元专项资金,能源办半数以上人员涉案的案件,在社会上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2.注重审计结果运用。我们注重深入分析民生审计中发现的带有倾向性、宏观性的问题,及时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从今年起,我局在已有的aa审计信息的基础上,以aa审计专报的形式不定期向市领导及时报送有关民生审计的情况,通过印制审计结果公告单行本、审计网站以及aa日报等形式向社会公告审计结果,同时规范审计结果公告工作,既为领导决策提供了服务,又扩大了审计的影响力,为审计工作营造更好的工作环境,也有利于督促相关部门认真整改、规范管理。如针对涉农资金审计发现的问题,市政府先后制定了《aa市里下河地区排涝站建设补助资金管理办法》、《aa市市区村庄河塘疏浚整治工程市级补助资金使用管理办法》、《aa市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市级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基金实施办法》等制度,建立了“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钱、以制度管事”的工作机制。
3.加强监督促进整改。在近二年的预算执行审计报告中,我局都将上预算执行审计发现的包括民生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作为一个重要部分,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全市各级人大常委会都要求审计机关向其报告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报告中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和审计建议的落实情况,不仅要求相关部门认真整改,而且督促他们从制度上进行规范,并将各单位的整改落实情况向市人大常委会作专题汇报。全市审计机关都建立了审计回访制度,对审计决定、审计建议的落实情况进行跟踪检查,进一步提高审计工作成效。目前,我市各级党委、人大和政府越来越重视审计工作,绝大多数被审计单位都能够正确对待审计建议和决定,积极整改自身存在的问题。
第五篇:如何改善民生与构建和谐社会
如何改善民生与构建和谐
“今年是‘十二五’时期承前启后的重要一年,也是本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我们要恪尽职守、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决不懈怠,交出一份人民满意的答卷。”总理的报告,体现了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既讲成绩也不回避问题,其中,民生权重上升增强幸福感。与GDP增长目标下调相比,关于民生支出数字的上升成为政府工作报告的又一亮点。其中,最受关注的是教育经费的支出。根据政府工作报告的表述,2012年中央财政已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编制预算,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安排,确保实现这一目标。除了教育,改善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目前,我国正处在发展的黄金期,也是矛盾的凸显期。改革带来了社会利益结构多元化,但是社会体制改革滞后,还没有形成相对合理的机制来调节利益关系。贫富差距扩大,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问题等比较突出。
盘点2011年,中央财政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支出力度继续加大,“三农”支出首次超万亿元,百姓在减轻税负、增加补贴以及教育、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方面切实得到了实惠。在12月25日举行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财政部部长谢旭人指出,明年中央财政将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财政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结构性减税——
2011年,提高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并调整税率结构,降低中低收入者税负。继续实行所得税优惠政策,出台提高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等一系列税费减免政策。2012年,将继续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落实减轻小微企业税费负担的各项政策。在部分现代服务业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对蔬菜的批发、零售免征增值税,取消不合理、不合法的涉企收费项目,全面清理规范公路收费。
三农——
预计2011年中央财政“三农”支出10408.6亿元,增长21.3%。在财政专项扶贫等七个方面,2011年中央财政用于农村贫困地区使贫困农民直接受益的综合扶贫投入约2272亿元。
2012年,中央财政将继续加大投入。大力推进小农水重点县建设,适当提高建设标准和补助标准。完善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和粮食直补政策,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中央和省级财政相关专项转移支付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倾斜,支持连片特困地区实施扶贫攻坚。教育——
预计2011年中央财政教育支出3254.9亿元,增长27.8%。从秋季学期起,在集中连片
特殊困难地区开展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并提高中西部地区农村家庭经济困
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
2012年,将继续支持教育优先发展,确保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
值4%的目标。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资助政策体系。
医疗卫生——
2011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年人均不
低于200元,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在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人均基本公共卫
生服务经费标准提高到25元。
2012年,中央财政将支持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发展,积极推动各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相
互衔接,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年人均240
元,并适当提高报销水平。
社会保障——
预计2011年中央财政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640.7亿元,增长21.9%。新型农村社会养
老保险覆盖范围扩大到60%以上地区。连续7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人均达到
1500多元。
2012年,我国将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继
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保障房建设——
2011年,中央财政大幅增加资金投入,共下达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资金1709亿元。全
国保障性住房基本建成400万套以上,新开工1000万套的目标任务已经完成。
2012年,中央财政将继续大力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创新财政支持方式,适当扩
大农村危房改造范围,扎实推进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
文化事业——
预计2011年中央财政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393.5亿元,增长24.5%。保障公益性文化
设施免费开放,支持实施各项重点文化惠民工程。
2012年将大幅增加财政投入,建立健全财政文化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推进博物
馆、图书馆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继续支持实施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农家书屋等重点
文化惠民工程。
收入分配——
2011年,调整个人所得税,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对垄断行业实行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政策。
2012年,将增加财政补助规模,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切实减轻困
难群众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负担。支持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
所谓民生,其基本内涵就是国民的生计、生活,包括衣、食、住、行等要素。胡锦涛总书记
记强调,民生问题主要包括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管理等,这也
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一)解决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是人民的安居乐业,社会的稳定有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现实的价值追求是国家的又好又快发展,党的长治久安。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群众生产生活问
题是最基本的民生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民生问题不解决,民众“衣食”没着落,社会就难以稳定。所以必须把“关心群众生产生活作为一项重要政治
任务,做到高度重视、保证领导到位,完善政策、保证措施到位,全面落实、保证工作到位”;必须怀有紧迫感、具有艰苦创业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解群众之所难,更加注重发展就业、教育、卫生、民政事业,为实现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目标、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继续努力。
(二)解决民生问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其内涵极为丰富。但是它的第一要义则是强调
满足人或主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是社会的主体, 人或主体的需要性是人作为主体的规定
性。马克思指出:“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坚持“以人为本”,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使一
切发展真正成为满足主体需要的发展,即符合人的本性的发展,也就是要坚持“民生为本”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要关
注人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把发展的目的真正体现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上,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三)解决民生问题是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保证。
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指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
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
活。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社会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民生问题得到较
大改善。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改善民生问题上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
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因此,我们一定要把保障和改善民
生这件大事抓好,使广大群众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问题,只有解决好民生问题才能保持社会的安定、稳定、和谐。
(一)提高认识,树立民生为本的理念。
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以人为本”的主体本性要求,必须牢固树立民生为本的发展理念。首先,确立以民生为根的理念。要全面地关注人的生存和生存环境问题,并创造有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精神条件和文化条件。尤其是要切实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从解决百姓吃饭、住房、看病、孩子上学等问题入手,诚心诚意为群众谋利益。其次,确立以民生为先的理念。始终把人民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民生的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把解决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尤其是生产生活中的问题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最后,确立以民生为重的理念。始终坚持群众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就要像胡锦涛同志指出的那样,始终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 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
(二)加快发展,奠定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
发展是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的重要前提和物质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只有不断发展,促进社会物质财富持续增加,使社会摆脱不发达状态,才能为改善民生、促进和谐创造前提条件,奠定必备的物质基础。虽然富裕不一定就会产生和谐,但穷困肯定是产生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因素,长期下去必然会导致社会危机四伏。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生产力的这种发展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就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也就是说,全部陈腐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
(三)抓住重点,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党和政府千方百计创造就业岗位,促进就业再就业,城镇就业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教育是民生之基,党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教育发展和教育公平, 为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上好学做出更大的努力。医疗是民生之需,党和政府要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的目标, 着力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社会保障是民生之依,要优先做好社会统筹养老保险、做好医疗保险、劳动安全保险、失业保险等;要健全和完善针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救济、援助、扶持、保护体系,整合政府和社会资源,将扶贫济困、解难救危工作制度化、经常化、社会化。
“民唯邦本,本固邦宁”。民生问题的解决程度,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前途命运。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参考文献:
《人民日报》(2011年12月26日04 版)、《北京党史》作者:李培林(2008、1)《党政论坛》作者:韩振峰(2007、10)《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 作者:黄志恒(2007、5)《党建》作者:张博里、张学森(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