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道德治理
对道德领域可能产生和已经出现的突出问题进行治理,一方面体现在当道德失范行为出现之后,通过某种途径对其进行批判和解决,另一方面是要尽最大可能将道德的缺失,化解于无形中。过去的治理因为仅停留在治序而不能进入治道的层面,治序意味着当问题出现了之后再来解决,秩序混乱了之后再来疏导,有时候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忙得不亦乐乎但效果不佳,较难实现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创新道德治理,最大限度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必须构建道德领域的系统治理思维、方式与机制,促进和激励道德问题的良好治理(善治),通过道德治理机制的形成达到治道的形成。
一、构建道德治理的政治领导机制道德不是抽象的,“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②。道德既受制于经济基础,更体现一定时期社会群体的价值观念。在中国,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判断,理 应成为社会主流道德要求和道德体现。只是,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判断并不总是能自动地成为社会的主流道德状况和体现。在封建帝王时代,正统的道德标准维护了封建王权统治,却因为封建帝王所推出并推崇的道德标准,忽略了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而最终避免不了道德瓦解的结局。可见,主流道德标准的推出,离不开政治上的统治者,主流道德标准的推崇,也离不开政治上的领导者。在当前,只有存在一个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执政党,方能不断将符合人民利益的道德呼声和要求进行归纳总结和推出,并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方能在政治上确保道德治理的正确方向。换言之,道德治理的政治领导,就是对道德领域可能产生和已经出现的突出问题,进行预防和化解,确保主流道德标准和道德发展,能够体现和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对道德领域问题的治理,不仅在于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显著提高,更在于加强和厚 植执政党的执政基础,增加人民群众的利益福祉。党的政治领导与道德治理应相互协调共同促进,通过党的领导作用的充分发挥,确保道德治理的有效性得以充分体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可见,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紧密相连的。二者的关系可以归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必然体现为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如果治理体系和能力不能得到现代化的推进,则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尚存在进一步提升的空间。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构建,又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提供助力,抛却现代化层面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很难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的。延伸来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执政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践密切结合过程中所产生和发展的制度体系。这一制度体系的生成和发展,自始至终离不开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又具体划分为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思想领导,而组织领导和思想领导,在总体上服从和服务于政治领导,政治领导上的缺位和松散,必然会带来组织领导和思想领导上的涣散和滑坡。加强党的政治领导,是增强党的执政地位的核心和根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本质上来说,是巩固和增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大战略举措。构建和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执政党在执政过程中,体现自身执政地位和进一步增强执政能力的政治发展战略,包括道德治理在内的治理体系的构建和提升道德治理水平在内的治理能力的推进,均需要在党的政治领导之下来进行,将“促 进社会普遍精神上的进步和将现有道德的、智力的和积极的价值组织起来,以便对公共事务发挥最大的效果”③。因此,加强道德治理,需要确立道德治理的政治领导。从 道德形成的内在机理 来说,道德不是自发形成的,它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必然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作为上层建筑范畴之一的道德决定于经济基础,并不代表以各种物质力量或实体形式作为载体的经济表现形式,能够直接作用或辐射于以个人或者集体内在的思想道德。例如,在一定的条件下,公有制经济实体内的个人,依然可以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谋取私利。而在当前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呈现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情形下,思想道德领域中的主流和支流并存的局面也应时而生,这里的主流依然是以维护公共道德持续向善向好发展为目标,以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为宗旨,而支流则呈现出参差不齐的道德水准,有的甚至是以崇尚享乐主义、盛行奢靡之风等破坏道德治理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行为作为价值观念的101丢弃或丧失了社会情感和社会信任,社会可能会出现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之局面,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将会呈现滑坡甚至倒退。进一步说,人的行为来源于其思想和精神的掌控,不同的人其思想及行为的表达方式会有所不同。当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经济的深入,人们的交往方式由熟人社会的天生信任向陌生人社会的后天信任快速转变,先天到后天的转化和矛盾也带来了精神层面种种不适应以及产生新的矛盾,而社会信任重新构建则能够化解和避免冲突的发生,在不同群体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增强交流互信。社会信任的树立有助于提高人们整体社会公德水准,通过社会信任的建构可将个体道德认知的缺陷加以修复和完善。因此,有效解决公共空间领域的德性危机,不应简单从规制人们行为的角度出发,而应注重发展和培养社会信任的直接或隐性引领,使社会成员能够在情感和观念层面达成共识,以此为道德治理的社会维护提供基础性支撑,实现社会交往的向善性发展,促使人们的公共道德认知、公共道德情感在社会公共交往活动中的真正变革。因此,注重发展和培养社会信任,提升道德治理的社会维护力度,需要建立共享式交往,在共享式交往当中,使社会民众在共建共享的发展 过程中享 有更多的归属感和获有感,从而维护道德建 设的存在场域和提升道德发展存在场域的质地。在向陌生人社会转型的社会趋势已经不可逆转的情况之下,社会自身需要在广义的陌生人社会下建设一个能够情感共享、信息共享、活动共享的熟人社区,“金河湾社区作为新型居住小区,居民大多来自五湖四海,邻里之间互不认识。社区整合各类资源,利用现有的楼道大堂,推广‘邻里议事厅’模式,让老百姓以‘唠家常’形式‘说说话、谈谈心、明明理、支支招’,把诉求反映出来,促使问题在最短时间内解决。通过‘邻里地图’上社区骨干的辐射带动作用,越来越多的居民找到和扩大了自己的‘朋友圈’”⑦。当一个社会出现了千千万万个熟人社区之后,在熟人社区当中所获得的共享式体验也会潜移默化到所谓的陌生人社会当中去,陌生人社会的不适感将荡然无存。注重发展和培养社会信任,提升道德治理的社会维护力度,既需要通过以信息化、网络化为主要手段的科技交往模式来促进陌生人之间的联系与互动,更需要注入人力的因素在科技空间中加大信息审核、预防信息漏洞等。以网络空间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科 技空间,实际上是人类活动场域的一种高科 技延伸,但是,网络空间的一言一行并不是真正的所谓虚拟化的言行,它实际上是每一个真实的个体依靠网络所传递的实际性言行,如果这些言行的不真实、不谨慎和不自控肆意泛滥,那么人们对于网络的不信任也会自觉不自觉地被带到现实生活当中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感。因此需要从治理的角度加大 对科技空间的道德治理,避免因为信息的不对称而带来的社会信任的不足。
三、加强道德治理的法治保障机制建设道德治理 属于国家和社会治理的范畴,《关于全面推 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在谈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时指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⑧。这说明,道德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道德自身在道德治理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表明,道德治理本身不排斥或者说本来就需要用既有的公共道德存量,来牵系那些处于变化和消失之中的所谓变量。比如说,当我们都在探讨和反思社会上的见义勇为事迹,愈来愈少而为之感到痛惜时,甚至见义勇为基金的设立也未必会带来见义勇为行为的正相关时,我们是不是可以加大力气宣讲那些平凡生活之中屡见不鲜的助人为乐事迹,弘扬那些可以以小见大的助人为乐精神。换言之,通过社会正能量、社会正风尚和社会正气的大力传播和弘扬,抵制和消弭社会中业已存在的那些歪风邪气和负能量。不能将道德主体排除在道德治理主体之外,通过以德促德、以德带德、以德治德的方式和做法,符合社会控制的内在机理,是治理现代化的有机体现。《决定》所指出的“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⑨,总书记对此指出“发挥好道德的教化作用,必须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再多再好的法律,必须转化为人们内心自觉才能真正为人们所遵行。‘不知耻者,无所不为。’没有道德滋养,法治文化就缺乏源头活水,法律实施就缺乏坚实社会基础。在推进依法治国过程中,必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为依法治国创造良好人文环境”⑩。法治作为上层建筑的一种,在道德治理的过程当中,自古以来就有“引礼入法、礼法结合”的动态协调机制。在新时近些年来,广东发生的“扶起老人反被诬陷”事件,将高中生的无辜和老人的失德进行了年龄穿越和德龄倒挂,南京发生的“副教授聚众淫乱”事件又折射出了“失德”和“师德”之间的衍生性矛盾,而“小悦悦事件”更是牵发了一个民族的时代伤痛,但即使有切肤之痛,也“要用良知的尖刀来解剖我们身上的丑陋”①。可见,现有的道德失范、失序与失根已经是现实社会中的一种既有现象,而对它的重新治理,不仅是一个关系道德缺失问题的消解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到治理体系和能力的提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问题。何谓治理?治理既是一个本体论层面上的概念,也是一个价值论层面上的概念。从本体论上说,它指的是执政党-国家(政府)-社会面对系列国家事务,采取群防群治、群策群力、多管齐下的综合手段和措施,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系列突出问题进行预防和解决的过程。这是一种治序意义上的治理。对于治理本身来说,它既包括国家层面上的治理,也包括社会层面上的治理,还包括各组织内部层面上的治理。从价值论上说,治理是一个不断与时俱进地将不符合国家的现代性发展本义的治国理政方法手段和社会事务处理方式进行改变和革新的过程。这是一种治道意义上的治理。从价值论的意义上来讲,在治理二字本身固定不变的情况之下,治理概念的内涵会随着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变化而不断加以更新,可能这个时代行之有效的治理方式在一定时期之后将会成为制约性因素或带来矛盾和问题。道德治理指的是,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采用治理的方式和途径,对道德领域可能产生和已经出现的突出问题,进行预防和化解,并在此基础上建构起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标准和价值判断,使民众形成自觉的道德认知和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道德103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3,是当前治理现代化过程中提高国家软实力的战略定位。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14。物质文明是国家的硬实力,精神文明是国家的软实力,文化形态和层次作为精神文明的一种体现,就是国家软实力的表达。“它和物质性力量等硬力量有着一定的区分。物质性力量往往是通过使用器具、武力、暴力或凭借这些物质力量的威胁等,对相对人形成的一种迫使力。它既可能是因为双方力量的不均衡,而使得力量弱小的一方在力量对抗之中落败而被动地选择服从。也有可能是因为双方力量对比的悬殊,而导致相对人在身体上主动放弃对抗而变得服从和接受支配。还有可能是因为一方的压倒性力量存在,而使得另一方在意志和精神上消弭了反抗而主动地附和对方,所谓‘俯首称臣’就是这个意思。物质性力量的优点十分明显,但是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意即,它虽在‘攻城拔寨’获取物质性资源的过程中,显得劲道十足,但是在收拾和鼓舞人心的功用方面,却并非是和‘攻城拔寨’一样齐头并进。而软力量和硬力量之间显然存在着区别,它们的不同在于,软力量并不是依靠物质性器具的大量汇聚,而获得一种支配性存在,也不是依靠威慑性的物质实力而获得的一种服从。它是一方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从而将传播义理、树立模范、弘扬正气、荡涤糟粕、清洗灵魂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进行构建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它不需要雄兵百万,却可以四两拨千斤;它不是洗脑,但却可以深入灵魂;它没有惊雷的震撼,但却可以春风化雨;它不需要俯首,但却可以令人心悦诚服。软力量,看似软,实则比硬力量还要硬。软力量,虽然软,但是比硬力量的建设更要费时费力。软力量一旦建成,将会在硬力量达不到够不着的地方,发挥出巨大的力量性作用。”15如果人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精神这些软力量,不能和日新月异的物质文明发展相得益彰,甚至是形成了阻滞性掣肘,那么即使在治序的方式和手段上运用得再娴熟和繁多,那么也有可能会出现治标而不能治本的状况。例如,“东莞扫黄引发的舆论波澜,与扫黄本身一样令人关注。其中,有一些论调令人惊诧莫名:认为卖淫活动是‘市场需要’,论证色情产业‘有益无害’,甚至主张中国搞合法红灯区。这种声音,不管是闭门造车想出来的,还是为了在公开场合博取眼球,抑或是纯粹的网络逗闷子,都值得深思。”16这些人的精神层面和思想观 念上的问题,需要通过精神和思想层面上的方式和方 法来进行 解决。治理包纳了秩序恢复层面上的治序,道德领域相关问题的治理,秩序恢复层面上的治序需要进一步得到保留和重视,在这样一个基础上,方能实现对任何造成道德失范现象的不良和非法行为,进行惩治和处理,通过外在强制力使社会秩序得到良性恢复。只是,单纯的治序还不能说明治理能够进入到一个现代化的层面,道德治理的现代化在继续注重治序的同时要更加关注治道,这里的道指的是通往人心的大道,是人们心中对是非曲直、善恶美丑的基本价值观念判断,和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未来中国社会的美好向往。治道既代表着规划和引领,更预示着顶层设计和未来设计,它防患于未然,也消弭症候于无形中。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当下,需要注重道德治理过程中文化引领人心的重要作用。通过文化价值和文化功能的持续性影响,带动道德认同观念和道德治理理念的生成和升华。加强道德治理,需要深化提升道德治理的文化引领机制。一方面,要将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继续传承和发扬光大,另一方面还要将适应新时代发展特点的文化形式和思想文化内容进行积极创建,例如,“桂城江滨社区‘读书会’成立四周年以来,会员齐聚一堂学习研讨,随着‘读书会’活动不断开展,彼此熟悉了,畅所欲言取代了尴尬害羞。大家相处得好 像一家人,每次活动都充满欢声笑语和文化气息。社区以这种别开生面的活动方式向居民传授道德、文化等,让居民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文化大餐,营造和谐社区的文化氛围”。17同时,也要充分尊重人民大众作为文化建设的主人翁,创造高尚文化内涵,引领道德治理的精神动力。人民大众作为文化引领的主体,其内生驱动力得到不断有效地激发,符合道德治理需要社会大众广泛参与和道德成长力量来自于人民大众的基本原理,也符合草根民众的道德感染力比社会精英更加强大的基本规律。像诸如中国好人、感动中国的人物,绝大部分是平凡的人书写的中国故事,但是这些草根故事里面也有着巨大的文化引领作用和道德促进功能。结语综上所述,在治理思维方式现代化转变和提升的条件下,需要对道德问题的治理进行整体性、联动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协调推进,从而促进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使得道德发展水平和状况达到一定的高度。这既是执政党长期执政、科学执政的基本政治目标,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既是社会成员的集体需呈现。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之下,权钱交易、权色交易屡禁不止,它们集中表现为权力的腐败对于社会道德的破坏性影响。正确科学有效地行使权力是推进道德水平朝着文明方向不断行进的政治方略之一。对道德进行治理,在政治上执政党首先要继续保持党的先进性以及全体党员的先进性,通过先进政党和先进分子的率先垂范,来促进社会公德的整体向上。政治领导及于执政党本身之外,还及于执政党所代表和领导的人民大众。对于道德治理的政治领导来说,其必然要通过各种政治权力机构和系统的运作,使得社会公德的状态呈现出一种以维护人民大众根本利益所需要的道德治理局面。这符合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党宗旨之本义。在政治领导之下,国家这一合乎理性的最大最完备的公共权力存在,便可以施行于“把个人的目的变成普遍的目的,把粗野的本能变成合乎道德的意向,把天然的独立性变成精神的自由;使个人以整体的生活为乐事,整体以个人的信念为乐事”④的状态。在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执政党的政治领导必然要深入到以道德文明程度作为体现的政治建设当中来,政治领导机关发挥其特有的政治功能和宣传优势,精心凝练适宜中华民族整体主观道德要求和客观道德水准的价值观念,通过树立和弘扬八荣八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从政治领导层面将道德治理以理念规范的形式彰显出来,为道德治理的长效化提供支持,使得道德建设能够在党的领导之下,确保道德发展水平的整体进度。
二、夯实道德治理的社会维护机制在道德治理的过程中,首先要确保治理过程的政治领导,通过政治领导来引领社会,但是在社会群体阶层化和社会观念多元化的当下,局部道德失范现象的纠正还必须依赖于社会自身的自我调整和修复。政治领导集体的身体力行和率先垂范体现出了道德治理的模范带头作用,而广大社会成员的跟进在呈现政治领导机制作用得到发挥的同时,也体现出了社会维护的自身力量。例如,市场经济建设仍将持续与深入,由此而带来的计划型、国家型社会向市场型、市民型社会的转型将深化和持久,也由此出现了道德领域的一些分化,导致道德滑坡等系列不良现象,影响了社会的文明程度,进而影响了小康社会的形成。但是,“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这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共享要求,又使得道德水平的提升和维护必须有赖于社会主体自身。通过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社会共建与共享途径的挖掘,使得道德治理的能动性充分发挥。因此,加强道德治理,需要夯实道德治理社会维护机制。在社会成员不断发生流动从而导致过去的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变的条件下,社会成员自身的安全和谐稳定需要促发了其在社会公共生活中也要对公共道德体系进行自我生长和维护,这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本来之意。社会信任和社会情感作为人们之间交往的一种粘合剂,为人们精神领域的意识行为活动提供了外在的软环境。它是人们交往过程中基于某一层面的社会 认同而获得的,其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性资源的体现,它更体现出的是人们在追逐自我生存利益的过程中对公共空间的维护程度。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带来了公共空间领域的德性危机,这种危机产生的原因在于交往活动中表现出的价值的多元化趋势,交流的共识性减弱,情感的共鸣性不强,过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视或淡化了对共同精神领域价值追求的实现,也无形中增加了社会交往的成本,同时也影响了道德水平的提升。“当代道德危机是道德权威的危机,人们无从找到这种合理的权威”⑤。从根本上来说,社会 情感的短缺、社会道德权威的迷失一定程度上的根源是来自于社会信任的缺失。社会信任缺失的原因比较复杂,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由于长期以来以地缘为特质的生存方式使得人与人之间在信息沟通方面有了更多的机会和较大的可能,人们在以亲戚、邻居、老乡、同事等的熟人交际场中共享利益、共担信息,较易产生信任感、认同感,彼此之间有着更多的“礼尚往 来”,呈现出和谐融洽的交往氛围,纵有不道德的行为和言语发生,多半基于熟人圈的舆论压力及时收敛或事后弥补或杜绝再犯。而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传统社会那种经验感受性、熟人传递性累积出来的个人诚信品性的所谓‘私信’,因无法在陌生人社会中得到快速检验以满足人们快速了解和把握市场主体诚信信息的需要,而被现代社会专业化和普遍化的‘公信’替代”⑥。其次,在社会转型期中,地缘关系的改变拉大了人们之间的距离,这种距离不仅是空间意义上的,也是心理和精神层面上的,同时,分工的精细化和复杂化使得人们通常集中于自身所属领域行事,对其他领域较少涉及而往往导致信息不对称,在精神交往领域呈现出封闭性的特点,此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在扩大了人与人虚拟交往空间和范围之时,却也导致了人们面对面交流的疏远。要,还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应有之义,更是文化软实力目标的内在要求。对道德领域相关问题进行治理,需要进一步在政治领导、社会维护、法治保障、文化引领上着力,更好地构建和夯实能够显著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道德治理体系和能力。由政治领导、社会维护、法治保障、文化引领组成的“四位一体”道德治理体系,能够提供体系化治理的主要措施;由政治领导、社会维护、法治保障、文化引领维系的“四位一体”道德治理公共参与,可以基本满足社会成员集体维护的动力需要;由政治领导、社会维护、法治保障、文化引领部署的“四位一体”道德治理安排,必将形成全面总体布局的基本保障;由政治领导、社会维护、法治保障、文化引领创建的“四位一体”道德治理文化发展,符合持久深入可持续的文化心理向度。中国社会道德治理达到一种政治领导、社会维护、法治保障、文化引领“四位一体”的四大机制协调联动、平衡发展,道德治理不断向好的善治图景终将到来。引礼入法、礼法结合”也有了新含义,那些能够引领社会道德水平朝着向善向好方向不断发展的道德观念和规范,成为了法治观念和法律规范的一部分,获得了法治的刚性和稳定性。“德治和法治的差异互补性构成了两者结合的逻辑前提。在逻辑上蕴涵着一个前提,即法治和德治不是一个东西,它们之间因有差异而能互补,因能互补而需要结合。正是这种差异互补性构成了两者结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德治与法治的价值互补或重叠使两者的结合具有了实践的合理性。”11需要强调的是,德治和以往的道德说教和道德宣讲存在些许区别,道德的说教和宣讲很多时候确实能够起到弘扬正气传播社会正能量的作用,只是说教和宣讲之后所带来的社会正能量,也可能会因为这些能量不能依存于一个有效的载体之中而导致能量的耗散,这个有效的载体便是法治保障的力量。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小康社会也必然是一个法治社会,“坚持依法治国”这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原则和理念,和法治对道德治理领域的嵌入功能,也使得道德治理的过程,离不开法治的参与和保障。通过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树立和运用,保障道德治理手段和措施的稳固。增进道德治理水平,需要加强道德治理法治保障机制建设。加强法治保障机制意味着我们需要在立法、执法、司法和普法四个环节都要增进法治在道德治理领域的共建和参与。从立法的角度来说,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宪法、作为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的基本法、作为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作为地方各级具有立法权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作为国家各部委和具有立法权的地方政府颁布的规章等,各个层级的法律规范都要将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观念、道德原则纳入其中,必然会增强道德治理法治保障的可行性。从执法的角度来讲,有了立法上的先行,执法上的跟进便是顺理成章之事。法律立得再好,弱化的执法也会导致法治保障功能的削弱。社会公德治理的法治保障使得道德的法制化还是法制的道德化成为了一个伪命题,“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自古以来已有的道德规约在德治和法治并行的今天,不仅需要依靠道德宣讲和说教来动员社会成员不以善小而不为,还要依靠法律的手段依法执法来抑恶扬善。从司法的角度 来看,司法机关 应该充分 运用司法手段 对诸如“彭宇案”、“成都女司机变道遭男子暴打案”等案件进行真相还原和法律裁判,通过公正司法的及时合法介入,有效保障社会正义得到弘扬。同时,司法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是定纷止争的最后一道铁闸,司法不公的危害力不仅仅是对法律规范的亵渎,更是 对 社会公正信仰的破坏。可以设 想,作为公平正义守护者的司法官,如果背后却行着不公不正之事,其所带来的对社会公众原本期待的公正价值的冲击性破坏是不言而喻的。从普法的角度 来谈,自2 011年3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时起,我国有法可依的状态已基 本达到,但是法治社会的形成有赖于全民守法。守法的关键并不完全在于社会成员对现行法律体系的基本掌握,因为浩如烟海的法律条文对于普通公民来说是不可能做到悉数尽知的,守法的关键更在于社会成员法治意识的形成,以及在此基础上法治思维的培树和法治方式的践行,而这些离不开普及性的法治教育,也就是普法。通过普法使得国民对道德领域相关法律认同和遵守的法治思维集体形成,继而能够有效地避免和杜绝“中国式过马路”的频发。通过普法使得民众对涉法道德失范行为进行惩治的法治方式,产生集体的适应和习惯并灵活运用,继而能够出现愈来愈多的类似于“北京朝阳群众”的这样自发和自觉维护公共场域遵德守法的个人或群体。
四、提升道德的文化引领机制的质量通过道德治理政治领导机制的构建,能够将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道德呼唤和道德需求进行总结和提 炼,从而引领社会的道德 建 设和发展。通过 道德治理社会维护机制的夯实,能够恢复社会 情感和社会信任的本来面目,从而提升陌生人社会的共享式体验。通过道德治理法治保障机制的加强,能够用法治的刚性弥补德治的柔性,从而增进“勿以恶小而为之”的治理力度。但是,道德治理的“现代化是与现代性紧密相连的。……现代性的问题归结于人的问题,社会的现代化归结为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或人的现代性关键是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现代化,或者说是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现代性。这是现代化的本质与核心。所以说,现代化不仅是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的现代化,而且更是思想文化、行为方式的现代化”12。人之思想文化的现代化,能够引领其行为方式的现代化,这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就是说在进行道德治理促使社会文明程度提高过程中,人的全面发展,“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
第二篇:道德专项治理方案
洛阳市第四十中学
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
实施方案
洛阳市第四十中学 2012 年 6 月
洛阳市第四十中学
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
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洛教办【2012】204号文件及5月14日中央文明委召开的“全国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视讯会议”精神,切实加强我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和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水平,经校办公会研究,决定在全校广泛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遵循道德建设规律,针对有偿家教、体罚变相体罚学生、学生中的不文明行为等突出问题,坚持正面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坚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与依法依规解决问题相结合,坚持阶段性教育治理与强化制度建设、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相结合,引导广大师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推动我校道德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
二、目标任务
1.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学习宣传
2学校实际情况,对照要求,通过自查自纠、家长和社会评议等方式查找在道德领域方面的突出问题,开门纳谏、收集群众意见。对照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并自觉接受学生、家长的监督,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围绕学生、家长提出的问题分析产生原因,提出治理措施,明确达到目标。
3.开展道德评议。组织学生家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区代表组成道德评议会,用道德评议的方式对学校进行评议,形成有力的道德约束。
5.大力选树典型。学校计划于8月1日—9月30日,结合学校实际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和诚信机制,总结阶段性工作,巩固活动成效,按上级要求对下一步工作进行全面部署。
五、工作要求
学校充分认识到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是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重大举措,是2012年全国城市文明程度测评的重要内容,因此坚决做到:
1.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对这项工作要有部署、有文件、有方案,有会议记录。领导小组成员切实负起责任,作出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实施。
2.营造舆论氛围。学校在每一个阶段利用校报、板报、墙报、公示栏、校园广播等形式公布实施方案、组织机构、活动内容、做法和要求。做到工作有简报,校园有标语,活动有声势,并及时上报教育局。
3.坚持统筹兼顾。把道德教育活动同教育教学工作中心任务结合起来,把解决师生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与解决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问题结合起来,与创建文明学校、构建和谐校园结合起来。通过规范教师从教行为和提高学生德育质量,来体现道德教育活动的成果,推进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4.切合实际,务求实效。按照“三贴近”原则,认真组织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做到既形成声势又扎扎实实,明确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结合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认真制定教育整治方案,着力解决突出问题。
洛阳市第四十中学
2012年6月7日
第三篇:2016道德领域教育和治理方案
2016道德领域教育和治理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认真落实市文明委《关于印发的通知》和省工商局的文件要求,现结合工商系统实际,就全系统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充分发挥工商职能,将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与开展“提升精气神、激发新活力”主题教育结合起来,与日常的工商市场监管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与文明城市创建、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市场主体信用体系建设等各项重点工作结合起来,努力调动和聚合各方面积极因素,解决道德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构建长效机制,营造公平有序、诚实守信、放心消费的市场环境,促进社会道德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二、目标任务
结合工商职能解决消费领域、市场经济领域和工商队伍内部诚信缺失和道德失范问题,重点在与人民群众生活关联度高、社会关心关注的食品流通、商品交易、社会服务等领域开展。通过开展“道德讲堂建设”、“服务品牌创建”和“廉政文化建设”等活动,使消费环境进一步改善、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诚信建设进一步加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公信力进一步提升,使全市消费环境安全度、经营者诚信度和窗口部门服务满意度得到明显提高。
三、工作措施
(一)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积极开展各项创建活动。
一是大力推进讲文明、学先进、树新风活动。切实加强学习型单位建设,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开办“道德讲堂”、“工商讲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不断增强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大力加强诚信建设,开展“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引导广大公职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修身立德、勤政廉政,为全社会作出表率。积极推荐身边好人,树立正面典型,组织先进典型现身说法,广泛交流和学习宣传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传递道德建设正能量,引导大家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在全系统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责任部门:人教处。)
二是广泛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行动。加强志愿者组织建设,动员广大干部职工成为注册志愿者,力争使单位员工注册志愿者总人数达到单位员工总数的30%以上。积极参与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三关爱”志愿服务活动,“学习雷锋好榜样志愿服务周周行”活动。主动与社会志愿服务组织联系,提高本单位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水平。(责任部门:人教处。)
三是深化服务品牌创建活动。在全系统窗口开展“礼貌待人、诚信服务”活动,健全完善“三当三亮三比三评”机制,推行窗口AB岗制和首问负责制,努力提升系统文化软实力。通过放大“郑美琴维权工作室”的品牌效应,教育广大窗口部门干部职工修身律己、遵纪守法、遵德守礼;通过在窗口实现“三优五有”,擦亮“红盾第一岗”服务品牌、接受群众评议、提升服务效能。(责任部门:人教处、注册处、外资处、消保处。)四是推动经营者诚信道德建设。继续开展“重合同守信用企业”的评定工作,深化各类“示范街”、“示范店”、“文明市场”、“诚信单位”等的创建、评比、表彰活动,注重发挥行政指导和标杆引领的作用,引导企业建立健全科学的诚信管理制度,提升道德领域建设的深度和广度。民营经济协会、消费者协会等社团组织要依据各自职能积极引导会员遵守道德准则,诚信自律,履行好市场主体的社会责任。(责任部门:信用办、个企处、市场处、消保处、食品处、消协、民营协会、放心办。)
五是深化政风、行风建设。深入开展防腐倡廉宣传教育,把开展廉政宣传教育作为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充分履行工商职能的重要抓手,纳入干部队伍学习教育计划,把反腐倡廉渗透到干部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进一步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将争创“基层廉政建设示范点”作为今年基层工商分局(所)廉政建设的主要工作,实现廉政建设一所一品,把基层真正打造成工商廉政建设精品工程、示范工程。认真做好行风评议、行风热线工作,积极受理群众咨询、诉求,及时反馈办理结果,切实提高群众反映问题的办理时效和质量。改进“述职述廉”形式,将以往向社会和服务对象“述职述廉”由“自拉自唱”转变为纪委受委托组织、我方参与的新型“双述”模式,在纪委的监督下,展现工商部门正视现实的勇气、听取意见的诚意和解决问题的决心。(责任部门:监察室。)
(二)以履行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为抓手,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一是加强流通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管。结合《十二五食品安全宣传教育纲要》的相关规定,以强化道德教育为基础,努力通过“维护食品安全、创建文明城市”倡议、食品安全宣传周、食品安全示范店创建等多项活动,提升流通环节食品经营者的自律管理意识,积极营造安全放心的食品消费环境。继续按照省、市两级食品经营从业人员培训方案的要求,强化道德培训的主线,分阶段、分层次继续开展食品经营者教育培训工作,组织流通领域食品从业人员进入“道德讲堂”。以暗访督查为重要驱动手段,配合各类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强化食品案件的查处,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以次充好,滥用食品添加剂和违规添加的行为。(责任部门:食品处。)
二是营造和谐放心的消费环境。以农贸市场、商品交易市场、商场超市、景区景点等为重点,加大巡查监管力度,强化行政指导,督促经营者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提升商品和服务的质量、创造优良经营环境。积极指导经营者发挥各类志愿者、公共文明引导员作用,开展公共文明引导和文明劝导,引导人们爱护公共环境、维护公共秩序、遵守规章制度。(责任部门:市场处、消保处、消协、放心办。)
三是促进广告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对辖区内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以及门户类网站发布的医疗、药品等广告进行专项治理,严厉打击虚假违法广告。充分发挥广告行业协会作用,以贯彻落实《大众传播媒介广告发布审查规定》为抓手,进一步完善广告监管行政指导制度,引导、指导、倡导广告经营者诚信经营、守法经营,让广告经营者真正承担起社会责任,进一步提升公信力。(责任部门:广告处。)
四是加强合同诚信管理。加强合同法律法规的宣传,引导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使用合同示范文本,增强企业合同的法律意识。加强对格式合同的监管,对利用格式条款免除自身责任、加大消费者责任、免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及时予以查处。(责任部门:信用办。)
五是打击商标侵权违法行为。以开展“护航品牌”专项活动和“4.26”世界知识产权宣传活动为契机,加强商标法律法规宣传、培训和日常监督管理,进一步提升商标管理规范化水平。建立重点商标保护名录,完善基层品牌培育“四员”工作网络,加强与公安、法院等部门沟通、协作,构建商标保护长效机制。(责任部门:商标处。)
六是参与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商业贿赂等不正当竞争行为、打击虚假标识进口洋品牌行为、打击“傍名牌”行为、打击传销活动。积极参与“扫黄打非”、扫黑除恶、禁毒防艾等专项工作。会同有关部门深入平安创建活动,开展校园周边环境治理活动,坚决查处取缔黑网吧、整治低俗玩具。(责任部门:公平交易处、个企处。)
(三)以信用分类监管为载体,大力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努力提升信用分类监管工作效能,进一步扩大信息归集范围和信息应用领域,深化内联应用、外联应用和信用信息服务工作。大力强化信用约束,深入推进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进一步调整完善信用分类标准和指标体系,优化市场信用监管信息化系统。规范市场主体信用分类巡查工作。以流通领域食品经营者和市场开办者为重点,完善信用分类巡查模式,充分运用市场信用分类结果,实施不同频次的巡查监管,对于巡查监管中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及时予以行政提示,不断提高监管的针对性、有效性。依据市场主体守法诚信情况,建立健全守信激励机制和失信惩戒机制,对严重违法失信企业法定代表人列入“黑名单”进行锁定,努力营造“时时守信、处处受益”、“一处失信,处处受制”的良好信用环境。加强市场主体登记的出资监管,严厉打击虚假出资的违法行为。加强对企业名称核准工作的指导和管理,清理企业名称中有悖公序良俗和不良文化色彩的现象。(责任部门:个企处、市场处、信用办、注册处、外资处。)
四、工作步骤
第一阶段:动员部署阶段(5月)。各直属局、分局参照市局模式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明确职责分工。做好宣传动员,营造浓厚氛围,使全系统干部职工能够统一思想,认识教育治理活动的重大意义,把握目标任务,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第二阶段:组织实施阶段(6-9月)。通过宣传教育、自查自纠、道德评议、选树典型等方式,着力解决系统内与主管行业诚信缺失和公德失范问题。第三阶段:总结提高阶段(10月)。对教育治理活动全面总结,根据市文明委和省工商局的要求,部署下阶段教育治理活动,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五、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是党中央、国务院加强公民思想建设的重大举措,各直属局、分局要充分认识开展活动的重要意义,要与履行职能和行风政风评议紧密结合起来,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工作。
(二)明确分工,协同推进。市局专项教育和治理行动领导小组日常工作由个企处总牵头,相关处室分工负责。市场处、食品处、消保处分别负责商品交易市场、食品流通行业、消费领域的教育治理工作;商标处、广告处、信用办、公平交易处、经检支队分别负责相关领域的整治与执法工作;注册处、外资处、消保处分别负责本部门窗口的服务质量管理工作;办公室负责活动的宣传报道工作;人教处负责工商队伍教育治理工作;消协、民营协会等社会团体负责督促其成员单位开展教育治理工作;其他处室依据职能密切配合,协同推进,形成工作合力。
(三)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各级工商机关要充分利用报刊杂志、网络、简报等多种形式深入宣传发动,宣传活动重要意义,推介先进做法、经验和成效,播发一批有深度、有份量、有影响的宣传报道,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努力在文明诚信市场、平安市场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店、放心消费诚信品牌企业创建,以及放心消费示范市、县和示范街(区)创建等活动中,形成比、学、赶、帮、超的热潮。
(四)贴近实际,务求实效。各级工商机关和各有关业务条线要针对本单位、本条线的实际情况和工作特点,找准开展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各级领导小组要对本单位教育治理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跟踪和督促检查,同时还要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活动并进行监督,加强监督力量,确保取得实效。各单位在活动开展过程中要注重活动资料、执法文书、宣传报道的收集保存,要用档案化、痕迹化管理的要求,形成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详实的档案资料。
第四篇:道德领域治理活动总结
茶山镇认真贯彻落实市文明委的工作部署,根据市文明委《关于印发<东莞市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工作方案>的通知》(东文明委通〔2012〕8号)精神,迅速制定《茶山镇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工作方案》,成立了茶山镇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工作领导小组,对全镇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进行了部署。同时,以《全国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宣讲提纲》为指引,召开8场宣讲会议、座谈会,集中开展道德宣讲教育活动,做好教育治理的宣传动员,讲清重要意义、目标任务、方法步骤,大力宣传普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现将阶段性工作总结如下:
一是开展公民道德教育活动。认真贯彻落实市文明委的部署,在全镇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公民道德宣传示范阵地建设活动、雷锋精神大讨论活动、“践行雷锋精神,争当道德模范”宣讲活动、“东莞好人”评选宣传活动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基地培养对象评选活动等道德教育主题实践活动。目前,全镇各中小学校已全面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如茶山中心小学开展了感恩教育活动、“美德校园”活动、“学习雷锋,争当美德少年”活动、网上签名寄语活动,并印发“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倡议书;茶山中学开展了“孝敬父母,体验亲情”活动、中华经典朗诵比赛和青少年交警志愿体验实践活动等。开展公民道德宣传示范阵地建设活动,在镇茶兴中路创建了1条公民道德宣传“示范街区”,在茶山圩社区、南社村创建了2个公民道德宣传“示范社区(村)”,在茶山第三小学创建了“示范校区”,在圣心食品有限公司和东鸿兴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创建了2间公民道德宣传“示范厂区”,实现道德宣传常态化,营造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开展了雷锋精神大讨论活动,组织各党支部围绕雷锋精神撰写文章。目前,我镇共收到各党支部上报的“雷锋精神大讨论”文章39篇,并摘优报送至东莞阳光网“雷锋精神大讨论”专题网页,激发思想道德建设热情。此外,我镇分别于5月25日和5月30日,在茶山中学和中心小学举办了2场主题为“践行雷锋精神争当道德模范”的宣讲活动,邀请东莞市红十字会志愿者刘建江讲述在新时期下如何学习雷锋精神。积极开展“东莞好人”评选宣传工作,目前我镇已推荐报送“东莞好人”5名,并通过镇有线电视、茶园报等大力宣传。
二是开展“道德讲堂”活动。全市部署开展“道德讲堂”建设工作后,茶山镇迅速启动,召开动员会议,动员全镇各村(社区)、单位和企业建立“道德讲堂”,并长期开展活动。各村(社区)、单位、企业以“五个一”(“唱一首歌曲”;“看一部短片”“诵一段经典”;“讲一个故事”;“作一番点评”)为参照流程,积极开展“道德讲堂”活动。目前,全镇各单位、村(社区)共举办各类道德讲堂25次。其中,茶山医院在严格按照“五个一”活动流程的基础上,创新活动形式,以辩论赛的方式开展“道德讲堂”活动。6月28日,茶山医院“道德讲堂”举办了主题为“道德在我心中”的辩论赛。活动中,参赛人员一起唱《公民道德歌》,观看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宣传片,朗诵了《论语》中关于“仁”经典语录。随后,经过选拔出来的两支辩论队围绕“道德和利益是否存在矛盾”各自讲述了一个近期发生并广为关注的真实道德故事,并展开激烈的辩论。针对“道德水平的高低能否决定着利益的得失”这一论题,两支队伍分别用大量的事例进行争锋。经过台上嘉宾的精彩点评和观众的支持,最后坚持“美好的德行能带来利益,卑劣的德行令你丧失手中的利益”观点的代表队获胜。此外,茶山圩社区、茶山中学、下朗村和自来水公司等村(社区)和单位积极开展了“道德讲堂”活动,唱“道德歌曲”弘扬文明、学“道德榜样”修身养德、讲“道德故事”传承文化。
三是开展镇内文明程度指数测评。做好迎接市对各镇(街)的文明程度指数测评工作,专门制定《茶山镇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实施方案》,按照市文明办制定的测评标准,在每年的6月至12月,每月组织志愿者开展一次镇内文明程度指数测评,对公共环境、市场环境、创建宣传等进行打分。测评结果由镇文明办反馈给各职能部门。根据茶山镇文明义务监督员在6月期间窗口行业、道路设施、农贸市场、网吧等进行测评的反馈结果,我镇的窗口行业的服务意识正在不断增强,公共场合文明程度日益提高。
四是开展自查自纠工作。组织开展政风行风评议自查自纠正工作,6月18日,镇有关领导带领总工会、团委、妇联等评议组成员单位负责人,分别到自来水公司和供电分局等被评议单位,督导开展政风行风评议自查自纠工作。茶山自来水公司把评议工作与读书征文活动和爱岗敬业活动等结合起来,加强对工作人员,特别是窗口工作人员和上门服务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切实提高思想认识,提升服务质量。自来水公司还采取内部电话暗访方式,重点对收费窗口的服务情况进行自查自纠,及时发现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落实整改措施。另外,自来水公司还对照《东莞市供水企业政风行风评议量化自评表》,进一步细化各评议项目中的评议内容,确保自评能取得高分数。供电分局把与人民群众联系密切,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岗位作为评议重点部位,采取问卷调查、公开监管投诉举报电话、邀请管电村委会和青年家、女企业家等重要客户召开座谈会、实地走访部分外商企业和民营企业等形式,认真听取并广泛收集意见建议,分别从依法经营、诚信服务、事务公开、办事效率、服务态度、廉洁自律等六方面进行重点自查自纠,促进下阶段自评工作开展。接下来,各评议单位将针对自查自纠中发现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完善各项制度,建立评议工作的长效机制,做好窗口前台服务和上门服务,提升服务质量。
五是开展评议活动。在全镇学校、旅游、殡葬、城市公交、银行、电信、供电、供水、供气、有线电视共10个公共服务行业54个单位部门开展政风行风评议工作。为进一步做好今年评议工作,镇成立了政风行风评议工作领导小组,制定《茶山镇关于在全镇公共服务行业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的通知》,明确今年评议工作的指导思想、评议对象、评议内容、评议要求等。今年评议工作将分组织动员、自查自评、评议考核和整改提高,共四个阶段逐步有序推进。评议采取热线调查、明察暗访、网络测评和民意测评四种方法进行,评议结果将纳入考核评比。目前,全镇10个公共服务行业共54个单位已严格按照市、镇的工作要求,根据评议各阶段的时间安排,全面启动评议工作。
六是树立先进典型。开展了诚实守信、讲究公德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推荐工作,根据茶山实际,我镇分别推荐东莞市华美食品有限公司为诚实守信先进单位、刘建江先生为先进个人。东莞市华美食品有限公司位于茶山南社工业区,是国内大型食品制造厂家之一。多年来,华美公司屡获殊荣,先后获东莞市工业龙头企业、广东著名商标、广东省名牌产品、中国名牌产品、全国月饼龙头企业等数十种荣誉,在国内焙烤食品行业已具相当知名度。华美公司严格执行国家相关的财务法律及制度,近年来无偷、漏逃税行为,从未出现过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和破坏环境的行为。近年来,公司合同履约率100%(扣除对方违约情况),自2005年至今,每年都被评为广东省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同时,严格约束自己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无被他人警告、起诉或投诉的情况。先进个人刘建江先生曾获东莞市中心血站颁发的“爱心大使”称号、东莞市政府、红十字会颁发的“无偿献血奉献金奖”,广东省政府、红十字会颁发的“无偿献血奉献金奖”,卫生部、中国红十字总会颁发的“无偿献血奉献金奖”、茶山镇“文明家庭标兵”、东莞市读书节“学习之家”等一系列荣誉称号。2007年,刘建江荣获“东莞城市精神杰出人物提名奖(志愿服务类)”;2009年,刘建江荣获“东莞市第二届道德模范提名奖(助人为乐)”。
七是结合“三打”行动加强管理。与我镇“三打两建”工作相结合,对诚信缺失、道德失范等问题进行重点整治。自省、市开展“三打”行动以来,我镇迅速行动,精心组织,多举并措,以全面整治出租屋为重要突破口,按照“边排边打,边打边建”的原则,整体推进“三打两建一整治”工作,专项行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截止6月27日,全镇共收集“三打”线索560条,其中各成员单位排查发现358条,各村(社区)排查发现125条,群众举报54条,上级转办23条,核实查处460条。自市开展排名以来,在市面向镇街的14次排名通报中,先后7次被通报表扬,主要是我镇查办打假大要案1宗,根据“一票肯定”原则直接优先排名。在该大要案中,我镇查处超越鞋材加工厂侵犯“crocs”注册商标专用权案件,抓获包括工厂老板、法人代表、生产主管等人员,现场查扣假冒“crocs”品牌休闲鞋成品120762双,半成品31441双,包装袋15000个、标牌15000个、鞋模19个,市物价局估计市场价值5600多万元,被市列为打假大要案,被省列为“三打”典型案件,由市委副书记姚康包案。目前,工商部门已完成案件移交公安分局的手续,公安分局已立案侦查后,向检察院呈请逮捕书,并于6月25日在湖南拘捕涉案逃犯,逃犯现被扣留在派出所进行审问中。
接下来,我镇将按照《茶山镇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工作方案》的部署,继续开展道德教育实践活动、镇内文明程度指数测评活动、政风行风评议活动和三打”专项行动等,进一步加强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工作,着力解决诚信缺失和公德失范问题。(茶山镇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第五篇:治理雾霾主要靠道德提升
治理雾霾主要靠道德提升 随着柴静的雾霾报道的开播,国内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雾霾问题宅一次呈现在所有人面前。首先我必须明白什么是雾霾,它从何而来,我们该如何应对。雾霾不是二十一世纪的新鲜名词。火山喷发等自然活动便可产生雾霾。而真正威胁到人类生存环境和身体健康的却是进入现代社会后,由于对能源的需求导致化石能源的大量燃烧产生的雾霾。雾霾主要来源于汽车尾气,工厂废气,生活垃圾和扬尘。而治理雾霾则是普通群众和企业的自律以及政府的监管及宣传。雾霾的治理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从根本上缓解降低来源,逐步减少达到可控的范围。而我方认为雾霾治理主要靠道德提升。原因如下三点。
1,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他是我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道德不仅可以平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它要求人们端正对自然的态度,调节自身的行为。环境道德是当代社会公德之一。我们必须要有造福子孙后代而不贻祸与子孙后代的高度责任感。从社会的全局利益和长远角度看,我们必须提升公民道德,养成环保的生活习惯。我们必须明白这不是我们的地球,而是从子孙后代借来的地球。只有从根源上从人的思想道德出发,才能从来源上根治雾霾的产生,有效达到控制雾霾的目的。所以道德提升对雾霾治理至关重要!2,科学技术永远是人类服务的,而在治理雾霾中我们的实行主题是人,而非科技。想要治理雾霾,毫无疑问科学技术的革新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提升当今环境道德水平不高的国人。国家有环境保护法去限制人们的行为,而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我们大多数人都会为了利益作为行为目的,对环境的考虑缺乏思考。机动车尾气是雾霾非常重要的来源之一。而当今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均车辆拥有数在大城市几乎接近2辆。我们是否需要仔细思考,车辆只是出行的工具,而不是身份的象征。车辆在慢行时产生的尾气比正常行驶高出百分之30,在拥堵的城市里,我们能否选择更加环保更加方便的公用交通系统!而大型企业,工厂主为了经济利益的快速提升,对于需要额外付出收益的环境保护装置往往弃之不用。我们真的是科技不够领先吗?柴静在雾霾报道中采访过一些大型工厂。只要尾气处理装置开启,尾气危害可以明显降低。我们并不是没有尾气处理的科技,并不缺乏对科技的投资。而环境道德的缺失才是当今雾霾治理的难题!3,升华
解决雾霾关键在于提升科技水平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同学们大家下午好。雾霾天气自古有之,刀耕火种和火山喷发等人类活动或自然现象都可能导致雾霾天气。不过在人类进入化石燃料时代后,雾霾天气才真正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身体健康,也成为了我们现在急需解决的问题。总的来说,雾霾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它的来源主要是人为因素所主导。其中包括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这些相关行业、钢铁、煤炭、汽车大量发展、还有全国房地产业发展建设。但是解决雾霾问题关键在于提高科技水平还是道德素质却有了不同的声音。我们知道,科技与道德从来都是相生相伴,相互包容、互为促进的辩证关系。但在解决雾霾问题上,我方认为应该侧重于提高科技水平。理由如下: 雾霾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阶段性问题。比如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都经历过一个从污染到治理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正伴随着国家经济转型。就中国而言,国家正处于经济转型阶段,首先要改变产业结构,减少高消耗、低产出的产业比重,推动第三产业发展。而要推动第三产业发展,就要大力发展科技与服务业。其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对经济发展起首要的变革作用。现代科学技术广泛渗透到经济活动中,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决定了它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在解决雾霾问题上,以科技为主道德为辅治理雾霾更显优势。优势一,科技具有针对性与效率性。战胜洛杉矶雾霾之战在于科技与人民意识达到了统一。但最关键的还在于催化式排气净化器的发明,若没有这个强大的科技发明支撑,试问仅靠人民意识觉醒又要到何年才能解决雾霾问题?相比道德规范的形成则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需要社会人员调试、适应及改变,逐渐生成新的行为准则,并且渗透到各个领域中去约束人的行为,不能够在短时间内有效的改变现状。优势二,科技重塑了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正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以及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强调“美德即知识”,即能改善人们生活水平,又能提高道德修养。这种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标准,在古代体现为美德式的知识,在近代则体现为科学的繁荣。印证了马克思所言,即“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结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因此,科学以其巨大的力量改变了整个社会道德发展的方向,在剧烈变革中重新树立了新的道德规范。优势
科技进步不仅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社会和人自身本质的认识,还极大的开拓了道德视野。科技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重要社会活动,其内容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增加新的内容。道德规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适应社会的整体发展。科技作为最具革命性的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推进道德发展的力量,有效地促进了旧道德的消亡,孕育了新道德的产生。综上所述,我方认为解决雾霾问题关键在于提升科技水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