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内部审计全覆盖及路径探究[最终版]

时间:2019-05-13 18:18: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校内部审计全覆盖及路径探究[最终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校内部审计全覆盖及路径探究[最终版]》。

第一篇:高校内部审计全覆盖及路径探究[最终版]

摘 要:基于审计全覆盖大背景,本文主要研究高校内部审计全覆盖问题。立足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实际,通过查阅文献、实证分析、归纳演绎、数据分析等方法,具体阐述了高校内部审计全覆盖的内涵、急需解决的问题以及具体实施的路径,以期为高校内部审计全覆盖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全覆盖;路径

引言:审计全覆盖是提高审计监督层次和水平的重要途径,是当前党中央、国务院对审计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它是指在一定周期内对依法属于审计监督范围的所有管理、分配、使用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的部门和单位,以及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全面审计。[1]内部审计作为我国审计组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内部审计全覆盖是审计全覆盖的应有之义。

关于内部审计全覆盖,相关学者和审计从业人员展开了有益探讨,并取得了积极成果。如:刘娜围绕实现有步骤、有重点、有深度、有成效的全覆盖,从审计项目计划、审计现场管理、审计质量审理、审计成果转化等方面具体探讨了内部审计全覆盖的有效途径。[2]中国农业银行审计局武汉分局课题组在分析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全覆盖内涵及辩证关系、面临的困境及难题基础上,具体提出商业银行内审全覆盖的路径及措施。张巧秀在分析高校审计全覆盖瓶颈基础上,提出建立多类型结合的审计监督体系;建立高校审计人力资源库、审计项目库;建立高校审计联席会议制度;建设动态综合监督信息管理平台等审计全覆盖的对策。但总体而言,关于内部审计全覆盖理论与实务研究文献不多,还处于探索与起步阶段。有鉴于此,本文拟结合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实际,采取查阅文献、实证分析、归纳演绎、数据分析等方法,对高校内部审计全覆盖的内涵、急需解决的问题、具体实施的路径进行研究,以期为高校实行内部审计全覆盖提供有益借鉴。

一、高校内部审计全覆盖的内涵

(一)计对象全覆盖。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流向哪里,审计就跟踪到哪里。横向角度而言,就是要在一定周期内,内部审计部门对所有人、财、物实施审计。党政同责、同责同审,高校内部审计要将全校所有部门单位党政负责人(含主持一年以上的领导干部)全部纳入经济责任审计范围;对所有财政资金的管理、分配、使用都要审计到位,防止监督盲区和死角;对各类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经营性产和非经营性资产都要关注到,防止不受审计监督的管理、使用、处置资产的行为。纵向角度而言,就是针对具体审计事项,循着资金链追查到底,开展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审计监督,实现内部审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二)审计职能全面发挥。高校内部审计是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通过对学校与资源利用有关的业务活动及其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的审查,并进行确认、评价、咨询,旨在促进完善管理控制、防范风险、创造效益,从而促进学校事业目标的实现。依据该定义,高校内部审计具有确认、评价、咨询等三个方面的职能,实行内部审计全覆盖,要求高校内部审计各项职能都要履行到位,不能顾此失彼。

(三)审计项目全面开展。高校内部审计部门要严格依据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全面开展内部控制审计、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建设工程项目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同时,还要按照教育部关于内部审计工作新的要求,探索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专项审计调查等工作,不断拓展审计工作领域。通过以上项目的全覆盖,实现对人、财、物等审计对象的全覆盖。

(四)有深度有重点有步骤有成效的全覆盖。一是要有深度,不因追求数量而降低审计质量,对每个项目都要审深审透;二是要有重点,不是所有职能、所有项目平均用力,要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和校领导关心、师生关注的问题,确定审计工作重点,以重点工作带动全面工作的开展;三是要有步骤,做好统筹规划,合理划分审计对象,合理确定一个周期内不同审计对象的审计频次与方式;四是要有成效,要在“广”覆盖的同时,做到反映情况“准”、查处问题“深”、原因分析“透”、措施建议“实”。

二、高校内部审计全覆盖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人员不足、素质不高。高校内部审计人员长期不足,实现审计全覆盖,人员短缺问题愈加突出。以福建省省属高校为例,53所高校中只有21所设有内部审计机构,占比39.6%;内部审计共84人,其中专职审计人员58人,平均1所高校仅1.09人;绝大多数高校实行内部审计与纪检监察合署办公,审计人员要从事纪检、监察、审计等多项工作,难以集中精力开展审计。同时,审计人员以财务、审计出身为主,复合型人才缺乏,难以适应不断拓展的内部审计工作要求。

(二)审计方法简单、工作效率不高。内部审计相较于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审计对象体量小、资金量少,利用统计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处理海量数据的情况不多,以致于审计人员长期以人工审计为主,利用统计抽样和计算机技术批量处理数据的专业技能不足。这在高校内部审计表现尤为突出。实行审计全覆盖,必然要求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利用计算机技术处理海量数据,从中查找关键信息,但目前高校内部审计的软硬件还不能满足要求。

(三)缺乏规划,被动应付。长期以来,多数高校对审计规划缺乏重视,即使在内部审计机构健全的高校,也仅有年度审计工作计划,且多根据学校领导干部离任情况、基建工程建设情况、重点财务收支情况等安排,没有站在内部审计长远发展角度,明确发展目标方向,做到有的放矢,审计工作长期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

(四)公开力度不够,成效不明显。目前,高校内部审计普遍存在权威性不够,对审计发现问题跟踪整改不到位。同时,审计结果一般仅提供校领导、委托部门或者被审计单位,没有对审计发现的共性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开通报,不能达到“审计一个、规范一片”的效果,审计整体成效不高。

三、高校内部审计全覆盖具体实施路径

(一)做好内部审计统筹规划。一是要建立被审计对象信息数据库。在摸清全校审计对象底数的基础上,可以按照职能部门、学院(系)、附属单位进行分类,建立审计对象信息数据库,实现随时查阅审计对象的人员编制、内部机构设置、主要职能、年度资金额度、过去审计状况等信息。二是要编制中长期审计规划和年度审计工作计划。根据部门单位类型、年度资金额度、内审工作成效和对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分类确定审计重点和审计频次,明确审计规划目标、主要任务以及年度任务。三是要突出年度审计重点。年度审计项目计划要依据中长期规划,突出当年的审计重点,对重大投资项目、重点专项资金实行跟踪审计,对问题多、反映大的部门单位及领导干部加大审计频次。除上级机关和学校党委行政交办的项目外,原则上不得随意改变既定的审计项目计划。

(二)整合各类审计资源。实行审计全覆盖,工作量将明显加大,必须有效整合各类资源。一是高校应严格按照要求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确保内部审计人员集中精力履行审计职责;应配齐配强内部审计人员,数量应不低于教职工总数的2‰,专业应涵盖经济、管理、法律、建设工程、信息系统等审计相关领域。二是要有“大审计”工作理念,将“审计”放在学校全局高度进行谋划,不仅要充分整合校本部、附属单位的审计人员,而且要充分发挥纪检监察、组织、人事、财务、教务、科研、资产管理等职能部门作用,建立学校审计联席会议制度,将这些职能部门人员纳入“大审计”人才库,根据审计项目需要随时调配使用,并用好这些职能部门掌握的问题线索。三是充分发挥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作用,用好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的成果,减少重复审计。有效利用社会审计资源,针对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审计项目(涉密项目除外),可以委托社会审计机构开展审计。

(三)创新审计技术与方法。一是加强内部审计人员培训。拟定内部审计人员培训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以问题为导向,坚持缺什么补补什么,定期组织审计人员参加计算机审计、工程审计、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税收审计等方面的专业培训,努力培养审计复合型人才。二是创新审计技术方法。构建大数据审计工作模式,学习运用计算机审计软件采集、筛选、分析数据,建立健全审计法律法规数据库,提升审计质量和工作效率。畅通数据共享渠道,高校相关职能部门对审计查询链接的数据信息不得设置障碍。通过数据共享,实现财务数据与各类教学科研业务数据的相互关联,为查核问题、评价判断、综合分析提供基础。三是规范审计制度流程。进一步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力争做到所有审计业务都有章可依、有据可循,实现审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统一审计通知书、审计方案、审计报告、管理建议书(整改通知书)等审计文书标准格式,严格按程序、规矩办事,实现内部审计职业化。

(四)强化审计结果运用。一是开展后续跟踪审计。审计项目结束后次年应安排上一年度重点审计项目的整改情况的后续跟踪审计,通过实地查看、查阅相关资料等方式落实整改是否真实到位,并出具后续跟踪审计报告。二是强化审计整改责任追究。明确被审计部门单位、被审计项目的主要负责人是审计整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审计发现单位的问题要制定整改方案,限期整改;对审计提出的意见,要认真采纳,逐一落实。严格追究问责,内部审计部门要加强与纪检监察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可以实行“审计检查先行、纪检监察跟进”,从而确保审计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三是加大审计结果公开力度。扩大审计监督的影响面,充分利用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作用推动提高审计威慑力。高校应严格按照教育部有关要求,逐步在校内公开经济责任审计、财务收支审计等审计结果;通报其他审计和审计调查结果;逐步探索向社会公开所有审计结果。通过公开,让大家及时了解审计反映的情况,并对照自查,从而起到“审计一个、规范一片”的良好效果。

第二篇:高校内部审计制度

高校内部审计制度

高校内部审计制度1

摘要:新财务会计制度(新财会制度),即是对旧财务会计制度内容的重整与细化,既保持了原有制度的基本内容,又有其新的特性。就目前的新财会制度的应用来说,实用性非常强,尤其是高校的会计核算,应用非常方便。并且,新财会制度下的财务管理水平也逐渐在提高。本篇文章旨在探析新财务会计制度在应用时对高校内部的审计工作产生的影响,望此项课题研究能对日后高校审计的相关工作有所助益。

关键词:审计;新财会制度;影响

一、高校内部审计的理论基础

(一)高校内部审计的定义

以国家相关法律为依据,专门负责高校内部审计的工作人员定期将校园经济活动进行审查核检,然后将核查的各项资料进行总结规整,在保障资料的完整性以及合规性之后制作一份审计报告。在高校内部,审计单位属于独立单位,可有效监督学校的各个经济组织活动,保障其合法性。

(二)高校内部审计的内容

对于高校本身而言,它的经济性质以及它的经营理念都是构成其内部审计内容的重要因素。高校内部审计的内容包含有:高校财务预结算、收入和支出以及经济责任这4项审计内容。其中,财务预结算审计的目的就是专门审计高校内部的经费预算,重点核查高效实际的花销是否和预算一致,有无超出的情况。一般情况下,各大高校的经费预算都需要遵循一个特定标准,若未被批示准许,不可以使经费的预算超出这个标准。收入和支出审计,顾名思义,与高校内部相关的收费支出项目有关。收入审计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是否设置了专门的资金账户以及抑制和整治乱收费现象等;支出审计的具体内容有是否出现乱开支的情况,专用资金有无私挪乱用等。经济责任审计即对离任的责任主体的经济情况作审计工作。

二、新财会体制中的新的高校制度探究

相较于旧财务会计制度,新的财会制度重新调控了主体、资本、监管以及风险等方面的内容,让高校财会制度的整体有了一定转变。首先,改变了会计计量。将新财会制度中的营业税转变为了增值税,计税的税率和方法还有依据等等都有所改变。这样,也就或多或少影响了高校的税负情况,使得高校内部的经营活动也受到了改变。另外,新财会制度之下的会计计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可靠性,可明确显现高校资金的流转情况。其次,改变了会计核算的内容。新财会制度更细化了会计的核算方法,譬如,调整了稳定资产的价值要求(每单位),并且以资本折旧的方法来核算,以此真实映射稳固资本的价值现状,这相对于旧制度来说,实用性有所增强。另外,新制度还将高校会计核算的科目也进行了细致划分,譬如,高校财会核算中还包含了政府收支分类以及部门预算等等。

三、新财会体制影响着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其影响主要包含3方面:审计类别、审计内容以及审计职能。以下内容是具体探析

(一)审计类别审计类别以高校内部的审计内容为依据可分为4种:财务预算、收入和支出审计以及经济责任审计[1]。然而,在新的财务会计制度中,新增政府收支等内容使得审计工作内容也有了不小的调整。譬如,新财会制度中更加重视财务预算审计工作,严格把控预算的收入、执行以及支出过程,这对高校相关部门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将审计固定资产的工作也纳入章程中,保障其过程的完整、严谨性。另外,也扩充了新财会制度中的审计报告范围,既保留了原先的审计评价,又评估了各高校的效益和风险。

(二)审计内容新财会制度中更加细化了财务收支的各项内容,这也对高校的审计工作提出了高要求,严格审查高校收支方面

譬如,逐条审查补助收入情况以及科研教育、经营收入的情况,规整明晰每项条款。在审计高校的支出情况时,务必将经营和事业支出分清、分离,其中的事业支出在新财会制度中还包含有科研、教育、后勤保障和刑侦管理以及离退休这5部分的支出情况,审计时需要仔细核对验证。对于年末的结余,需要将其合理规划和分配,保障账目条框合理符实。至于其他方面的支出,诸如报废和捐赠或转让等情况的,也要严格遵守新财会的制度,不可出现乱支出的情况。

(三)审计职能以往,旧的财会制度重视的是严格监督高校内部的各个经济活动的合法性,时刻防范风险发生,保障高校内部生活的正常运转,它重在施行一种发现错误然后改正错误的过程

自从新的财务会计制度施行以来,高校的重心便开始向审计职能的防范性迁移,这也对相关的审计部门提出了要求,需学会转换角色,将监督角色换为管理角色,既要能监管学校活动又要能正确引导学校策略的制定与施行。所以,高校内部的审计制度和程序都要保持其严格性、防范性,从而有效提升财务管理水平,降低风险发生率。

四、结语

本篇文章主要探讨了新财会体制相对对高校内部审计的影响,作为一种关键因素,在高校活动中,它切实地保障了整体活动的正常展开。对于每个单位而言,内部审计既有着监督的功能,又有着风险防范的作用。如今,新财会制度发展趋势日增,各高校也已经开始吸纳其宗旨和精神,将其与自身的审计相结合并适当调整,进而提升自己高校的审计工作效率,并不断促进着新财务会计制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淑伟.新财务会计制度对高校内部审计的影响[J].中国内部审计,20xx(1):35-37.

[2]彭玉红.新事业单位财务和会计制度背景下高校内部审计转型实践分析[J].商业会计,20xx(14):76-78.

高校内部审计制度2

内部审计是广义审计当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应该在健全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的基础上进行,所以健全完善目前高校的内部审计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除此之外,高校还应该加大制度的执行力度,勇于创新审计方式,提高整体的办事效率。内部审计对于学校的财务管理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高校有必要做好该部分的工作。

一、高校内部审计制度建设现状

(一)内部审计不规范

就目前高校的内部审计制度来看,有很多的部分都存在着不规范的行为。大多数的审计人员都没有严格的按照内部审计制度开展审计工作,相关的领导对此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另外,在审计遇到问题时,审计人员更多的是利用已有的个人经验来解决,一般都不会进行上报避免因为工作的失误而受到惩罚。不过,还是有部分审计工作人员因为审计人员没有及时的上报问题,最终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同时,针对不同的审计项目理应有相应的审计流程、内容,但是就现有的高校审计来看,因为审计制度的缺陷,大多数的审计工作都是采用统一的审计内容、流程。

(二)制度没有严格的执行

高校内部审计制度的执行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内部审计工作的成效;但是,目前高校审计人员在进行内部审计没有严格的按照制度来进行,还存在审计人员利用自身的职权来获取私利,造成高校的损失。另外,相对于其他的工作来说,内部审计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涉及的内容很多,而审计人员又被要求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工作,导致某部分的审计人员未及时的完成工作忽视了工作的质量,使得最后的审计结果并不能够真正的反映高校的财务状况。还有部分的被审计单位或者人员拒绝上交相关的审计文件,阻扰审计工作的正常进行,抵抗??计的监督管理工作。

(三)内部审计制度需要创新

社会的经济发展速度变得越来越快,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市场,内部审计制度需要及时的进行调整。面对这样的状况,创新是必要的,不仅可以提高审计工作的完成效率,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但就目前高校审计工作来看,创新是缺乏的。一是因为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资源上没能得到足够的支持;二是因为创新人才的匮乏,大多数的高校审计人员都是做好本职工作,对于创新制度这种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大部分的人员都是不愿意去做的。三是因为目前国内的内部审计创新都处于停滞的'阶段,需要进一步的挖掘才能够做好创新的工作。

二、高校内部审计制度建设的改进完善

(一)更加规范的进行内部审计

就目前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来说,规范性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不够的,所以有必要加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规范性。具体表现为:在已有内部审计的基础上,规范制度的使用、执行流程,让高校的审计人员在审计的时候可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对审计事项进行内部审计后,在征求被审计单位之后编制相应的审计报告;在审计部门负责人审核审计报告后,需要向上层校领导申请审批才能继续后续的审计工作。另外,每个审计事项的审计程序是有着差异的,所以高校应该针对不同的审计类型做出不同的应对措施,在规范审计内容程序的同时,规范审计的应用工作。

(二)确保内部审计制度的有效性

健全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是基础,而制度的有效性就应该是高校的进一步追求了,只有制度有效的得到了执行,才能够对高校起到真正的作用。就目前来看,高校应该加强对审计职员权利的限制监督,避免某些审计职员利用自身的职权做一些损害学校利益的事情,或者不按照审计的制度进行内部审计,导致内部审计不能够真正的体现出高校的发展状况。另外,学校应该加大内部审计制度的执行力度。内部审计能否得到有效的执行与执行力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学校要想更好的完成内部审计工作,加大制度的执行力度是必要的。

(三)创新内部审计制度

制度的创新一直都是高校探讨的一个问题,如何进行创新能够更好的完成内部审计工作也是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中重要的一项工作。根据教育部的相关要求,高校审计部门应该积极的开展财务决算的审计及科研经费的审计工作,并且要积极的开展审计制度的创新工作。创新在于,首先,内部审计不应该止步于书面的审核,而是应该全程的参与,从预算的制定到最后的决算,真正的做到动态的审计。其次,内部审计工作是一项全面的、复杂的工程,为了尽可能的简化审计的流程,提高审计的效率,高校可以适当的下放权力,让审计部门有足够的权力去进行部分的审计工作,避免因为繁琐的审批流程造成的审计工作的不及时。最后,针对学校科研经费的审计,不仅应该审核目前正在进行的项目,对于那些即将开始或者已经完成的项目也应该纳入到审计的工作当中,虽然加大了工作量,但是也提高审计工作的权威,对于那些想以权谋私的人进行约束限制。

三、结语

健全完善的高校内部审计制度是高校完成内部审计工作的基础,针对目前高校内部审计制度的应用现状,有必要做好进一步的改进完善工作,这对于高校今后的审计工作来说是必要的,只有做好了内部审计制度的改进完善工作,做好内部审计工作才能得以实现。

第三篇:内部审计服务高校治理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

内部审计服务高校治理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

摘要:全面深化改革的客观要求以及高校改革发展的内生需要都要求其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完善大学治理。内部审计作为高校自律机制的组成部分,可以有效地完善并促进组织治理。笔者试图通过剖析内部审计与高校治理二者之间的天然内在联系与相互作用关系,从实践层面探索将治理理念融入各类审计实务,从而实现内部审计服务高校治理的建设作用。

关键词:高校治理 内部审计 战略审计思维

一、引言

1932年美国学者贝利和米恩斯提出公司治理概念,1989年世界银行使用“治理危机”一词并于1992年将报告称为《治理与发展》,这些都是西方国家有关“治理”问题的较早发现。就我国而言,治理一词并不陌生,许多上市公司为了处理利益相关者关系,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很早就开始致力于公司治理。然而,从国家角度谈治理是近代才开始的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掀起了有关“治理”问题的研究高潮。而后教育部袁贵仁部长发表了“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及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讲话,明确指出教育治理是这一系列治理问题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事实上,任何领域,任何组织都存在治理问题,高校尤其甚之,近年来,高等教育改革日益深化,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加大,办学规模扩大,资金来源多元化,高校中有关“内部人”控制及腐败问题时有发生,引发了极坏的社会舆论影响。早在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中就明确指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高校制度,完善治理结构,加强章程建设。可见,构建现代高校制度,完善高校治理,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内部审计部门作为高校治理框架中重要一环,担负着内部控制、风险防范与组织治理的重要职能。刘家义审计长曾在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举办的“推进内部审计转型与发展”研讨会上指出:内部审计必须以“强管理、防风险、促发展”为己任,积极探索以“风险为导向、控制为主线、治理为核心、发展为目标”的管理审计与绩效审计。治理审计理念由此可见一斑,然而在现实中,人们对于内部审计与高校治理的理论认识不够到位,不够深入,导致实践中内部审计难以达到治理的高度与效果。笔者试图从理论角度剖析内部审计与高校治理二者天然的密切联系,借助内部审计实践经验,探讨将治理融入内部审计业务,实现内部审计服务高校治理的方法与途径。

二、高校内部审计服务高校治理的理论基础

(一)内部审计与治理的起源

审计基本理论认为,受托经济责任是审计产生与发展的动因。高校的受托责任要求学校内部各层次的受托人对委托人负有认真履行其职责、完成委托人委托、并向委托人汇报的义务,而委托主体对受托人的评价则需要借助内部审计部门的公正评价。因此,高校内部审计因内部受托责任的存在而存在,充当受托责任系统的控制主体,确保组织受托责任的有效履行,故受托责任是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同时也是归宿点。与此同时,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存在,也必然要求其组织建立并完善治理结构,实现制度安排的最优化,保证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从而促进并实现受托经济责任的有效履行。与其他组织不同,高校属于非盈利组织,就外部而言,国家与学校之间存在受托责任,这是第一层受托责任,一般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对高校内部来讲则涉及学校管理权力的逐层下放,存在多层委托责任,不同层次的受托责任引发了不同类型的治理问题,这就是内部治理与外部治理的概念。尽管如此,内部审计与治理二者只是受托责任的范围不同,但其本质都是受托系统中的控制机制。受托经济责任是内部审计与高校治理产生的共同理论基础,保证受托经济责任有效履行,从而实现高校办学宗旨是内部审计与高校治理的共同目标。

(二)内部审计与治理的内涵

对于内部审计的定义有很多观点,比较公认的一种是IIA发布的《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IPPF的定义,其认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通过应用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具体到高校内部审计,比较有权威的观点来自2009年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发布的《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四号――高校内部审计》:高校内部审计是指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通过对学校与资源利用有关的业务活动及其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的审查,并进行确认、评价、咨询,旨在促进完善管理控制、防范风险、创造效益,从而促进学校事业目标的实现。这两个定义皆强调了内部审计对于所在组织价值增值作用,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过程,最终都回到帮助组织实现目标这个最终归宿点,并且IIA的定义明确提到了内部审计对于改善治理过程的积极作用,可见,治理型内部审计的理念早已深入其中了。关于大学治理的研究最早是张维迎教授提出的,他在《大学逻辑》中指出高校治理的基本问题是用什么样的制度才能保证高校的目标和理念的实现。作为非盈利组织的高校,其治理结构必须平衡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内部审计传统监督角色必然使其发挥自律作用,监督利益相关者行为,促进现代高校治理结构的改善,实现权力制衡,有利于推进高校办学目标和理念的实现。从高校治理与内部审计的内涵分析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二者在内涵山是互融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三)高校内部审计与高校治理二者的关系

内部审计与高校治理二者的天然内在联系,导致它们必然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一方面,内部审计作为高校治理框架中自律机制的重要部分,是高校治理框架、治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它能有效行使其监督职能,防范组织中不良行为,发挥其免疫系统作用,也能从咨询业务中不断摸索,严格内部控制,防范潜在风险,从而达到治理的效果。另一方面,高校治理是一种从上而下,多元主体参与的运行机制,这种良好的机制有利于高校的内部审计部门保持独立超然的地位使其便利地开展工作,并能营造出较好的氛围和道德环境,有利于组织内部控制及管理,使得内审在良好的道德约束下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能。

三、高校内部审计服务高校治理的实践路径

内部审计与治理的起源相同,内涵互融,决定了二者天然的内部联系及相互作用关系,但这仅仅是出于二者理论基础的考量。在高校内部审计实务操作中,要达到把治理理念融入内部审计,正真做到内部审计服务于治理,促进治理,必须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要有从宏观着眼的管理审计与战略审计思维(见图1),化零为整,统筹管理使用每一项审计业务,形成系统概念,用系统合力促进治理;另一方面也要从微观入手,化整为零,把握每一类审计业务特色,根据业务特色提炼其实质与精髓,将其与治理理念融合。

首先,从宏观着眼,内部审计的运行应与高校的目标相适应。不同类型高校对内部审计需求不同,内部审计应从高校自身需求出发建立适合自己的运行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为高校治理提供保障并发挥最大的作用。管理审计、战略审计思维就是以组织需求、组织目标最终实现为目的的综合审计概念。具体到高校内部审计业务即是以预算执行审计为统领,以内部控制审计、绩效审计为主线贯穿其中,将零散的各类审计业务包括专项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科研经费审计、建设工程审计以及修缮工程审计整合起来,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审计系统,在这个系统内部的各部分协同作业,互相联系与作用,使得系统合力的作用结果远远超出所有部门单独作业的简单加和,从而达到实现高校办学理念的目标,也是高校治理的根本目标。

第二,从微观入手,把握每一类内部审计业务的特色,让这种特色与治理理念充分融合达到以审促治的效果。下面笔者将从每类审计的特色出发,探索其与治理的融合点以及用审计促进治理的思路与做法。

预算执行审计是高校内审业务系统中的统领,它对其它各类审计工作都是一个思路上的指引,其它各类审计都可以从预算执行角度进行进一步深入。预算本身是学校资源的整体安排,特别是2013起新修订《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及《事业单位财务制度》执行后,明确规定了全部收支都纳入预算管理,实行全口径预算,这就使得高校内部的资源状况通过预算有了更加完整的体现。通常一个学校的预算要经过基层单位申报、财务汇总提案、集体审议决策、最终预算下达这样一个过程。这四个环节组成了一个坚实的控制机制,其中,集体审议决策环节充分体现了集体决策以及制约一支笔的思想,这种思想本身透射出治理的理念,因为治理的核心就是权力制衡,因此我们说预算本身就具有控制功能与治理功能,那么对预算及预算执行的审计就是一个再控制、再治理的过程。通过对预算的管理控制环节检查,可以从合规性上保障预算的合法,同时,从预算执行的效果分析,可以从合理性上反映预算执行的绩效,合法与效益,共同实现,确保了制度安排的合法合理,达到了治理的目的。

专项审计或审计调查更多地是在其“咨询”的增值职能上服务于高校治理。当然专项审计也要兼顾监督这一职责,但内部审计毕竟不同于外审或者国家审计,其作用发挥更多地是在为管理者提供有价值的数据信息,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撑。高校中例行的日常经费非常有限,且用途比较固定,每年没有太多变化,因此专项资金成为高校学改革发展的重要资源保障,专项资金使用的效率性、效果性、经济性是关乎专项建设目标、学校长期发展的大事。教育部拨款的专项资金,如“985工程”、“211工程”“2011计划”等专项建设资金,都是分阶段分批拨入的,学校在执行方面也是分批进行校内分配,因此要避免将专项资金变成零花钱,集中资源办大事就必须加强专项建设的顶层设计及统筹规划,这种设计与规划不是凭空产生,这需要内部审计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将审计关口前移,阶段性地进行中期审计,多角度全方位分析建设资金的投向,用具体数字为决策者提供保障。需要说明的是,只有审计质量达到相当高的标准,其审计结果才是高度相关且有效的,审计报告揭示的数据背后的潜台词才能真正挖掘出来,才能达到为学校管理者提供决策咨询,从而服务于治理的高度。

经济责任审计在促进高校治理的体现主要集中于其评价与监督职能,审计人员通过对被审计对象所在单位的经济情况进行审计,可以评定其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执行学校方针的情况,根据评价的结果提出完善管理,提升内部治理的相关建议,通过后续跟踪审计、反馈基层单位整改结果等方式,达到不断完善管理与治理的目的。

科研经费审计如今才刚刚起步,它的定位决定了它在治理中的作用,笔者认为科研经费审计的工作定位应放在制度建设与管理咨询这两个方面。2012年国家教育部财政部相继出台《关于加强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意见》(教财[2012]7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意见》(教技[2012]14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规范高校科研行为的意见》(教监[2012]6号)三个文件,但是很多高校还没有有关科研经费审计的专门制度,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是定位问题,科研经费审计如果只是纯监督角色,势必会因为部门的内部性在学校开展起来比较困难,而且也容易挫伤科研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但是不监督势必是不行的,所以笔者认为最好的做法是将管理咨询融入监督评价中,既从监督角度,每年进行科研经费的抽查审计,也从咨询服务角度,对科研教师在科研资金的管理使用问题上进行指导咨询。这种参与式的审计方式需要规避独立性不足的风险,但这种思路的优势也是很明显的,咨询服务不仅能使内审人员深入了解情况,还能避免纯监督带来的抵触情绪。

随着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大,高校中的工程审计、修缮审计项目逐年增多,特别是许多学校的新校区建设更是增加了工程审计的业务量。工程审计项目从学校资源配置角度来讲资金量较大,建设周期长,且面临的风险较多,因此,以风险导向审计为目标,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是高校内审服务治理的有效途径。通过提前介入、中期检查、实时监督、后期验收等种种方法与技术,有效地控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风险,严把工程质量,确保工程工期,保障学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为高校内涵发展奠定基础。

在以上六类高校常见的审计业务中,融入治理理念,将治理思想渗透进每一个微观项目是整个管理审计及战略审计系统发挥合力作用的前提,此外,很关键的一点是要内审人员能把握住每一种审计类型的特色与核心,才能很好地将不同类型业务融会贯通,形成一加一大于二的系统合力。总之,高校内部审计服务高校治理是内部审计发展的高级阶段,需要审计人员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成果,否则治理便无从谈起。

参考文献:

[1]张佳春,陈月圆,李寿善,沈国强.基于受托责任理论的高校内部审计独立性探讨[J].会计之友,2009年第一期下

[2]张剑青.优化高校治理结构 探索内部审计发展[N].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3]唐华琳.强化内部审计机制 完善高校治理结构[N].福州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4]张佳春,戴小月.中国公立高校治理中的内部审计问题文献综述[J].会计之友,2014年第12期

[5]徐宏峰.谈管理审计在高校治理中的作用[J].财会月刊(综合),2007年第三期

[6]蔡春,杨晓磊,刘更新.关于构建治理导向审计模式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9年第2期

[7]张文秀,王芳.现代内部审计职能发展研究[J].财会研究,2010年第20期

[8]王光远.内部审计理论与实践发展历程评述[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6年第10期

[9]占静婉.高校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及其途径研究[J].商业会计,2011年14期

[10]乔春华.论预算的治理职能――以高校为例[J].会计之友,2014年第19期

[11]张军.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美国的经验与启示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2年第8期

[N].

第四篇:如何构建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平台

如何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平台

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以下简称《框架意见》)和《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要求审计机关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审计机关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为全面贯彻落实《意见》、《框架意见》和《实施意见》,充分发挥审计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基石和保障作用,审计机关势必要从审计对象全覆盖、审计方式全覆盖、审计内容全覆盖、结果运用全覆盖这四个方面推进“有重点、有步骤、有深度、有成效”的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从而构建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平台。

一、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的概念

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是包含在审计全覆盖这个概念中,对于审计全覆盖的概念,国务院印发《意见》中明确指出,审计机关要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政策措施落实情况,以及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审计,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这也是审计全覆盖首次写进国务院文件。概括来说,也就是审计机关主要要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

行情况“三资一责”审计监督全覆盖,其中,“一责”既是全覆盖的重点,也是“三资”的结合点。

二、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的难点

(一)审计监督对象多,客观上制约了审计“全覆盖”。

每年按照审计人员人均一个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计算,一个地级市审计局一年最多完成20个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这与符合审计监督对象上百人的规模来说,审计力量显得严重不足。同事,国务院《意见》不仅要求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等进行审计,还明确提出要发现国家政策措施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重大违法违纪案件线索,维护财经法纪,促进廉政建设;发现经济社会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风险隐患,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政策落实情况进行审计,实现审钱、审人、审政策全覆盖。

(二)复合型的审计人才缺乏,制约了审计“全覆盖”。

审计被视作监督权力运行的“紧箍咒”,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特别是从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审计人员,无论在业务技能方面,还是沟通技巧方面,既要求全面的知识结构,又要求对大政方针、政策法规、财会金融、市场经济、计算机等都要有较为熟练的掌握。目前,我国审计队伍总体技术力量还显薄弱,缺乏较多的中高端审计人才支撑,拖了实现审计“全覆盖”的后腿。近年来通过审计发现的大要案线索,都是需要涉及大数据,需要从大数据中寻找疑点,大要案线索的发现建立

在对海量数据的分析利用上。大数据的应用需要既懂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又懂审计的复合型人才。

三、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的途径

(一)明确对象,实现审计对象全覆盖。

《框架意见》和《实施意见》指出:审计机关要建立健全与审计全覆盖相适应的工作机制,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分类实施,注重实效,坚持党政同责、同责同审,通过在一定周期内对依法属于审计监督范围的所有管理、分配、使用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的部门和单位,以及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领导人员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全面审计,实现审计全覆盖,做到应审尽审、凡审必严、严肃问责。该条表明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对象进行了适当拓展,其范围现在包括: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包括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中央和地方各级党政工作部门、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单位的党委(党组、党工委)和行政正职领导干部(包括主持工作1年以上的副职领导干部);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包括国有企业法定代表人。审计对象的适度拓宽为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全覆盖提供了可能。因此,要实现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全覆盖,各级审计机关首先要从领导干部管辖范围、领导干部所在单位性质等角度对审计对象进行明确划分,并建立审计对象数据库,收集和汇总被审计单位基本信息,对审计对象实施分类管理和总体规划,对审计对象进行常态化、动态化管理,摸清审计对象底数,不留盲点,从而为审计对象全覆盖奠定基础。

(二)科学组织,实现审计方式全覆盖。

经济责任审计本身具有审计对象多、内容覆盖面广等特点,且在项目立项计划上涉及审计和组织两个部门,组织部门对审计结果的需求往往超前。在这种情况下,优化经济责任的审计计划和选择科学的审计组织方式就成为实现审计方式全覆盖的关键。首先,在项目立项上,应实行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相结合,并侧重任中审计计划安排的比重,为经济责任审计打好提前量;其次,离任审计计划的提请以组织部门为主,并侧重于已经实施过任中审计的干部,为组织部门在干部管理监督上更好地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参考作用;最后,对不同审计类型,地方审计部门可以结合审计计划进行统筹安排,例如,将经济责任审计与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等有机结合,对同一审计对象一次进点、协同审计,提升审计现场工作开展的组织化与科学化程度,有利于某一特定审计领域从广度到深度的全面覆盖。

(三)关注重点,实现审计内容全覆盖。

《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实施细则》中指出,经济责任审计应当以促进领导干部推动本地区、本部门(系统)、本单位科学发展为目标,以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本地区、本部门(系统)、本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为基础,重点检查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情况,加强对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要求审计人员不能局限于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管理职能,而是要将重大投资决策和项目审批、土地矿产资源交易、领导干部权力运行和职责履行、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廉洁从政等相关要求纳入重要审计内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这些都为实现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全覆盖提供了方向性和政策性支持。

(四)严肃问责,实现结果运用全覆盖。

《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中明确了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和结果运用制度,对纪检、组织、审计、监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等部门在审计结果运用上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可以说是覆盖了经济监督、党纪政纪、干部管理、人事任免、国资监管等各个环节。实现结果运用全覆盖,要做好以下三点。一要强化审计整改。被审计单位应明确主要负责人为落实审计整改工作第一责任人,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制定整改工作方案,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在规定时间内组织完成整改,并向审计部门进行反馈。二要加强整改监督。审计部门应将审计发现问题整改落实情况纳入经济责任审计范围,对审计发现问题整改情况进行专项检查,督办问题的整改。同时积极探索经济责任审计与干部考核、巡视等监督检查工作相结合的方式,实行审计结果运用情况的联合检查和回访制。三要严肃责任追究。将审计结果及整改情况作为考核、任免、奖惩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由组织和纪检部门分别归入领导干部人事档案和廉政档案。对被审计的领导干部及相关责任人,应准确界定相应责任,严格追责问责,增强经济责任审计的震慑力。

2018年4月25日

第五篇:审计全覆盖下高校审计项目着力点探究

审计全覆盖下高校审计项目着力点探究

摘要:《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出台后,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各高校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和推进高校审计工作,本文探究审计全覆盖要求下高校审计项目的着力点,为审计工作提供审计思路,发挥审计在维护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安全、推进廉政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审计全覆盖;高校审计;审计项目

2015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等相关配套文件(简称《意见》),明确要求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可以看出,国家已经把审计工作放在维护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安全、推进廉政建设中的重要位置。而作为高校――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来说,应借此次《意见》精神,将高校审计项目重新梳理,以期达到将审计工作覆盖至学校各方面资金、国有资产的目的。本文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对当前形势下高校审计项目的审计着力点进行剖析,以期为实现高校审计全覆盖提供思路。

一、内部控制审计

在所有高校审计项目当中,内部控制审计作为一项重点工作贯穿所有项目始终。在《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中,编者将内部控制审计放在高校内部审计的首要位置,着大篇幅介绍内部控制审计方式方法。下文将在具体审计项目中分解内部控制审计的具体思路。内部控制审计的将结果直接影响到审计项目接下来的工作方向,因此内部控制审计显得尤为重要。

二、预算审计

预算编制是财政资金来源的起始点,因此高校应尤为关注预算审计。但就目前了解的情况来看,很多高校从未开展过预算审计,这是审计全覆盖下的突出问题。高校应将预算审计纳入学校审计计划当中,对预算编制情况进行不定期审计。应围绕预算编制依据的充分性、编制完整性、安排合理性、调整规范性等方面进行审计,重点关注收支规模大、经济活动频繁的项目。通过审计进一步规范预算编制,强化预算刚性约束,推动预算执行更加规范。

三、财务收支审计

财务收支审计涵盖高校很多审计项目,这些项目的审计重点都围绕收支审计进行,比如经济责任审计、专项审计等。财务收支审计是对学校及校属单位或部门各项资金的筹集、使用和管理以及资产使用和管理进行审计。收入审计应关注是否统一管理核算,财政资金是否足额到位、财政收入是否足额上缴,有无隐瞒、截留、挪用、拖欠或设置账外账情况、是否存在“小金库”或乱收费现象等;支出审计内容包括各项支出是否真实并按预算执行,有无超预算、有无虚列虚报、违反规定支出等问题;结余及分配审计内容包括结余是否单独反应,会计处理是否合规、结余分配是否符合国家规定等。

四、基建、修缮工程项目审计

工程项目审计应以控制工程造价、堵塞漏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工程项目管理水平,保障项目经费合法、合理使用为重点开展审计工作。要对小投资额的基建、修缮(含设备、家具维修)工程项目进行审计监督;对大型建设项目的立项、设计、招标、施工、竣工等与造价管理有关的各项环节及其控制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

五、科研审计

高校作为教学科研单位,科研项目繁多,科研金额较大,科研审计一直作为常规性审计工作,但个别高校在项目结题时进行的审签工作只是走形式,未进行实质审计,这给科研管理带来很大隐患。学校要把科研审计放在重要位置,为科研资金使用把好关。科研审计内容涉及项目管理、预算管理、支出管理三个方面,而对单个科研项目审计重点放在了支出管理上,包括科研经费支出是否执行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和财务制度相关规定;各项支出是否符合项目批复的预算范围和标准;有无截留、挪用、挤占、虚列项目经费以及其他违反财经纪律行为;外拨经费是否经过严格审核,有无违规将科研经费转拨至利益相关的单位或个人等行为;有无虚构项目支出、使用虚假发票套取科研经费等行为;科研劳务费的提取和发放是否合规;有无执行国家政府采购制度情况以及是否按照有关规定使用和处置国有资产情况;科研设备、耗材、软件等物资采购、物资管理以及结存、结余经费管理情况等。

六、国有资产管理审计

很多高校因历史遗留、院系分立撤并调整、人员调动、搬迁、交接不畅等因素,国有资产存在账实不符、资产闲置或丢失、使用率低等问题。国有资产审计应以规范学校资产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益、落实管理责任作为落脚点开展审计工作。审计时应关注固定资产配置、使用、处置是否合规;账账是否相符、账实是否相符;以资产进行投资是否合规;部门监管是否有效。除此之外,存在资产出租出借经济活动的高校也应定期对资产出租出借审批手续、招租的招投标过程、出租出借合同规范性、租金公允性、租金管理与使用等进行审计。

七、经济责任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应重点关注机构制度建设、内部控制、经济效益、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情况、审计结果的整改落实情况等,经济责任审计要与人事部门协调,避免“先离任、后审计”。审计时经济责任评价指标的使用不能一概而论、千篇一律,要特别为领导干部量身定做符合其经济责任评价要求的指标。特别强调经济责任审计不能流于形式,要加强对审计结果的推广和运用。

八、采购招标业务审计

随着高校发展,经济业务越来越多元化,高校采购招标业务审计也愈加成为一项常规审计工作。审计内容包括招标采购方案的可行性、必要性;招标审批等手续的合规性、齐全性;招标方式选择的合理性,评标内容全面性、合理性;现场答辩是否公正公开,记录是否准确;有无采购风险和合同违约风险;合同签订的是否准确合规以及双方权利及义务的履行情况等。

九、专项审计

按照学校工作计划或安排,可适时开展专项审计工作。如三公经费审计,工资审计,纪委、人事等部门的委托审计等。

上述审计项目内容有交叉,相互之间有相通之处,审计成果也可互相借鉴互相转化,避免重复审计,节约人力成本,提升审计效率。

(作者单位:大连民族大学)

下载高校内部审计全覆盖及路径探究[最终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校内部审计全覆盖及路径探究[最终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透析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

    关键词:高校经济责任审计 审计程序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是应市场经济对高校日益复杂的理财环境和日益频繁的经济活动的要求,而对高校中、高级管理者实......

    浅议高校内部审计结果跟踪

    浅谈审计结果跟踪回访的必要性及措施 审计机关依据审计法律法规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查出的违纪违规问题、做出的审计处理或处罚决定,被审计单位应毫不疑义地执行和落实。但......

    内部审计业务手册(全)

    内部审计工作业务手册 ****(集团)******有限公司 内部审计工作业务手册 2007 ** ** 集 团 审 计 部 **审计部 第 0 页 内部审计工作业务手册 目 录 序言⋯⋯⋯⋯⋯⋯⋯⋯⋯⋯......

    高校建设工程审计问题解决路径(精选合集)

    高校建设工程审计问题解决路径高校建设工程审计之“困”1和谐审计之“困”监督者与被监督者间要构建融洽的气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以说本身就存在固有矛盾。审计人员抱着......

    城市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风险探究

    内容摘要: 摘 要:通过对城市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存在的风险及对风险问题的探究,可以寻找有效地内部审计调控措施,增强商业银行资金的安全性,加快其 发展 。摘 要:通过对城市商业......

    高校内部审计的规范化建设

    高校内部审计的规范化建设 2010-9-26 11:17 毛艳丽 【摘要】审计工作规范化建设是加强审计管理的重要环节,是促进审计工作发挥效益的重要措施。文中对目前高校审计工作有关......

    高校内部审计现状及对策研究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专业论文 高校内部审计现状及对策研究 高校内部审计现状及对策研究 [提要] 内部审计是我国审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组织机构的一项重要制度。......

    物业管理全覆盖(最终定稿)

    新莲新社区物业管理全覆盖的现状及其工作理路 新莲新社区卢健康 一、社区物业管理全覆盖相关概念 物业管理是指受物业所有人的委托,依据物业管理委托合同,对物业的房屋建筑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