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向改革和改革者致敬!

时间:2019-05-13 18:04: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8年,向改革和改革者致敬!》,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8年,向改革和改革者致敬!》。

第一篇:2018年,向改革和改革者致敬!

2018年,向改革和改革者致敬!

综合整理自:人民日报,光远看经济和刘胜军微财经我们可以对2018年从不同的维度赋予很多的意义,但其最大的意义,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前,以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仁人志士,以极大的政治勇气和担当,杀开一条血路,开启了中国改革进程。改革改变了中国人的命运,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也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版图。今天,全球经济重心再次回到亚洲,亚洲成为全球最有活力的区域,根本原因,是因为小平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推动的改革让中国崛起,没有改革,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中国有很多人总是想当然的认为,中国能有今天的发展,并不是什么特别了不起的事,认为别人过去40年也都在发展,甚至认为中国的发展并不是最好的。将中国的发展看成想当然,这是极其危险的。过去40年,放眼国际,大国兴衰,起起伏伏,并非所有国家都一帆风顺,动荡者大有人在,战乱之国也不在少数,至于经济政治停滞不前者,更是比比皆是。中国的改革,也绝非像春夏秋冬的更替那么自然,而是在40年前,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一帮仁人志士众志成城推动的结果。改革是中国到了一定阶段必须做的选择,但改革能有今天的成就,则和那一代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有很大的关系。改革的40年,也绝非一帆风顺,改革与反改革的思潮斗争一直都很激烈,改革多次陷入夭折的危险。比如,92年小平南巡之前,中国当时的气氛之压抑,“左”的走回头路思潮的疯狂,对改革开放的否定和抨击极其嚣张,正是在这个关键时期,小平以88岁的高龄,挺身而出,用自己最后的、也最震撼的力量,硬生生将中国改革开放从“左”的思潮中解救出来。小平提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面对左派人士对改革开放的否定和抨击,小平严厉警告:“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谁不改革,谁就下台”,这些极具魄力和勇气的话,在今天读来,仍然令人极其振奋,荡气回肠,给人信心。不夸张地说,没有这位88岁老人的南巡,中国的改革开放不知道还要徘徊多少年。40年来,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举世瞩目,但改革仍然留下了很多的遗憾和未竟的领域,一些领域甚至成了多年来啃不下来的硬骨头,改革仍然处在关键时刻,随时都有走回头路的危险。特别是,改革今天面临的阻力,改革的难度,并不比40年前少多少。我们看到,今天改革的主题仍然未变:政治改革停滞不前,社会改革刚刚起步,经济改革进入了深水区,但是改革的共识和改革可以依赖的主要力量上却和40年前迥然不同。就改革的共识而言,40年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人心思变,人心思改,改革对任何一个团体、任何一个阶层而言,都是“帕累托改进”,但在今天,渐进式改革本身的天然弊端导致利益群体的分化,特别是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分好蛋糕”的阶段,既得利益集团为了避免利益的受损,要么百般阻挠改革,要么曲解改革,要么进行假改革,要么借改革之名行维护既得利益之实。

特别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长期停滞和权力制衡的缺失,政治精英、知识精英和商业精英利用缺乏制衡的权力,互相寻租,导致社会风气的败坏,导致人心的涣散,导致改革共识的破裂,特别是近年来,一些左的思潮重新回归,让很多人担心中国改革的方向和道路选择。一些民营企业家对改革的信心开始动摇,民间投资连续两年都出现滑坡,本质上是对改革的信心出了问题。在40年后的今天,我们对改革最好的纪念当然是以改革的精神继续推动改革。我们有责任告诉年轻人,中国改革的不易,有责任告诉国人,改革开放前中国真实的历史,更有责任在改革受到质疑和反复时捍卫改革。新时代的共产党人,应该以更大的政治担当推动改革阔步向前。而推动改革,是一项全民参与的伟大事业,我们看到一批改革志士殚精竭虑、呼吁奔走,令人肃然起敬。

1、吴敬琏(87 岁):国有疑难可问他 吴敬琏在 90 年代初充满政治风险的那场辩论中获得“吴市场”的称呼。从 80 年代至今,他的观点得到历届中央领导的重视,堪称学术常青树。吴老应该是对十八届三中全会最激动的人,因为会议明确提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他的年龄、家国情怀和洞见力,让他成为“国有疑难可问谁”的最佳人选。吴敬琏的观点总是“大因稀声”、“空谷足音”: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真刀真枪地进行改革,这是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人的希望。改革的进程从来不会一帆风顺,曲折起伏是必然的。但建立市场化、法治化的社会是大势所趋,除此之外,中国别无出路。在此关键时刻,我们每个人都要做出努力。我集结之前的专著并以《 中国改革三部曲 》的形式再版,就是想尽自己的一份力,并希望它能有助于全社会凝聚共识,坚定地走市场化、法治化改革道路,为中华民族争取更加美好的未来;现在企业界政治界的一些人士,在推动改革上作出了很多贡献,但也有一个突出的缺点,就是跟形势跟得比较紧,但对于基本问题研究不够深。好像每次出现的都是新现象,每一次都从零开始。

2、吴晓灵(70 岁):金融改革主攻手 在全国人大财经委的 19 位副主任委员中,吴晓灵毫无疑问是最耀眼的一位。她的江湖地位不仅来自她担任央行副行长的经历,更是因为她对金融改革的超级影响力。在全国人大任内,吴晓灵最大的心血是用在了《 证券法 》修订,她是该法修订组组长。吴晓灵的学术功力(经济 50 人论坛成员)、监管资历和快言快语的个性,让她成为了事实上的金融改革主攻手。

她对财政预算、金融风险、“功能监管”的认知水平和直言不讳,领先很多金融监管官员一大截: 2007 年 6 月 29 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了 15500 亿的特别国债。特别国债第一批发行 6000 亿元十年期,到今年的 8 月 29 日到期了。特别国债要续发,还是应该对人大常委会有一个报告,这个债用得怎么样、今后怎么样用?是不是还要继续这样用下去,或者是在投向上可不可以有所调整,我建议有个说法;刚性兑付的文化下,中国目前只有财政、没有金融,因为所有金融活动的风险,都通过不同的渠道转嫁到了财政身上;这也是很多人义无反顾地参与非法集资的根源所在;

落实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首先要统一对金融产品的法律关系和产品性质的认识。当前金融秩序的混乱主要反映在资产管理市场(也称理财市场)。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和基金管理公司都在发行各自的资管产品,其特点都是集合投资,法律关系是信托,产品属性是证券。但由于认识的不一致,资管产品无法实行统一监管,非法从事理财业务也没有一个部门去查处。就像公路上,交通规则一致,但如果站了军方、政府、公众三个警察指挥三类车辆,能期望交通秩序改善吗?需要修改《 证券法 》,扩大证券的定义,把集合投资计划明确为证券,纳入《 证券法 》调整范围,由证监会统一监管。

3、李剑阁(68 岁):改革发声者 李剑阁是经济改革的亲历者,与吴敬琏等人一道称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整体设计”派的核心力量。他最重要的经历是担任朱镕基秘书,铸就了改革基因。此后他担任过证监会常务副主席、体改办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金董事长、广东以色列理工大学校长、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理事长。中国不缺聪明人,缺的是敢于在关键时刻发出清醒声音的人,李剑阁就是一位杰出的“改革发声者”: 2015 年 6 月 2 日在股市最癫狂之际,李剑阁当头棒喝:市场上有观点认为,股市上涨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并制造出了一个“国家牛市”的概念,这是在设置陷阱。如不及时加以澄清,后果是十分危险的; 股灾后,李剑阁直言:我觉得如果监管部门的人才危机不解决,中国股市的危机还会一波一波的到来; 最近“新周期论”甚嚣尘上,李剑阁说:中国面对的结构调整任务仍然非常繁重,也不是短期可以完成的,再加上劳动力供给已经进入下行拐点,认为新周期来临的乐观情绪是有危险性的; 对于“债转股”,李剑阁说:这次债转股所面临的现实是,国企改革的力度远远不够。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对国企业改革不伤筋动骨的话,简单的债转股会有不好的后果,甚至会拖累银行。对于僵尸企业不能搞债转股,该断奶的要断奶、该断贷的断贷、坚决拔掉他们的呼吸机和输液管。

4、郭树清(61 岁)官员中的改革坚守者 郭树清是印有“改革”烙印的官员中最后一位坚守者,李剑阁、楼继伟已经退役,周小川即将退役。在体改委期间,他与吴敬琏、周小川、李剑阁、楼继伟等共同完成《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整体设计 》。这项理论在 2010 年 11 月获得第三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同时在一行三会当中的两个部委担任过“一把手”的只有两个人:周小川(证监会、央行)、郭树清(证监会、银监会)。1991 年 10 月至 12 月最高领导人亲自主持召开 11 场系列座谈会,为“市场经济”的出炉奠定了基础,35 岁的郭树清就是与会者之一。郭树清是改革“急性子”。他担任证监会主席 500 天,下发文件 70 份,平均每周一份。这种改革的急迫心情,到了银监会也涛声依旧: 在 2017 第二季度,银监会先后密集出台 18 个相关文件,快刀清理银行业乱局。英国《 金融时报 》最近评论说: 人们从未听说过的最重要的全球政策制定者,是不久前上任的中国银监会主席郭树清。郭树清是在 4 月 21 日召开的银监会一季度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上掷地有声: “如果银行业搞得一塌糊涂,我作为银监会主席,我就要辞职。” 银监会从 3 月末部署开展“三违反”(45 号文,违反金融法律、违反监管规则、违反内部规章)、“三套利”(46 号文,监管套利、空转套利、关联套利)、“四不当”(53 号文,不当创新、不当交易、不当激励、不当收费)专项治理工作,力度空前。郭树清强调: 各金融机构要充分认识市场乱象的严重性,实事求是反映问题,决不能敷衍了事走过场。有什么排查什么,查实什么整治什么,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

要严肃处理责任人和责任机构,尤其是情节恶劣的机构和责任人,要下猛药,充分发挥警示效应,消除金融监管盲区,切实做到令行禁止;

现在总体上是,犯罪的说没犯罪,违纪的说没违纪,违规的算没违规。这对我们党和国家,对机构、员工不负责任。

(发布会现场,银监会主席助理杨家才表扬郭树清在山东做的好。郭树清笑称“以前也没见你表扬我,我到银监会,你才这么说啊”。不久,“段子手”杨家才落马)

5、陈清泰(78 岁):国企改革思想家 陈清泰在二汽(东风)汽车工作超过 20 年,曾任东风汽车董事长、总经理,国家经贸委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上市公司协会会长。他的独特经历和对国企体制的深刻理解,赋予了他励志推动国企改革的使命。

他积极为国企改革呼吁呐喊: 政企不分、所有权与经营权不分等体制性问题几十年得不到解决,不是党和政府不重视,不是政策出得少和文件写得不到位,而是实践证明,政策性调整不能替代“体制性改革”;

政府要摆脱“管企业”的纠结,就要落实“管资本”为主,推进顶层国有企业的整体改制,从企业法变轨到公司法、从行政隶属关系转变为股权关系;

当前国企改革的主导方面已经不是“国有企业”自身,而是在国家层面推进国有资产实现形式的资本化,这次国有企业再改革的命题不是政府机构“如何改进对国有企业的管理”,而是由“管企业”转为“管资本为主”,这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关于国企改革理论重大的突破,是当前深化改革重要的突破口。

6、张思平(63 岁):深圳市原副市长,改革实践者 80 年代曾任湖北社科院副院长。1987 年 9 月中央开始筹建海南省。1988 年 34 岁的张思平抛弃了在湖北已经有所成就的工作,坐船渡过琼州海峡赴海南,出任海南省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成为海南开发最早的参与者之一。90 年代改革最密集的时期,他是深圳体改办主任、广东体改办主任。卸任深圳副市长后,他于 2014 年创办了“大梅沙论坛”,与野三坡论坛一道成为“中国改革思想市场”的开拓者。

张思平认为: 全面深化改革进入了不进则退、没有退路的相持状态,到了重点突破的临界点。建议,在前几年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总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把党和国家工作的注意力和工作重点更多地放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一心一意谋发展,扎扎实实抓改革,使各项改革真正落地生根;

国有企业扩张的局面没有得到控制,反而继续扩张。要对企业进行布局调整。产能过剩的僵尸企业应该退出去;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基本上或绝大多数要退出去;虽然赚钱,但是不符合国有企业的定位,不符合国家长远利益的也要退出去;在中小金融领域和高科技领域的国有企业,也应退出。

7、胡舒立(64 岁):财新传媒总编辑、市场化改革风向标 外媒提到财新,时常冠以“受人尊敬的中国财经新闻网站”,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财新的灵魂人物胡舒立,她以无畏和犀利著称,被称为“中国最危险的女人”,2009、2010 连续两年入选美国《 外交杂志 》“全球 100 大思想家”。胡舒立是市场化改革的重要舆论旗手,总是能一针见血为改革把脉: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政府为改革付出了不懈努力,但是,正如不少官员所坦承,在不少领域,改革进展并不理想。去年底以来,决策层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燃改革热望,但也有学者警示,“要防止改革像冰上开车那样空转”,文件一道接一道,却难以落实;

以体制改革中的“硬骨头”国企改革为例,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国资委须从原来的管人、管事、管资产,转向以管资本为主。这是国资管理头号改革任务。然而,数年过去,这一改革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欲切实实现所有制平等,清除计划经济体制残余,国企改革必须加快。东北、山西等国企密集的地区当前的经济困难,也在呼唤国企改革提速; 不少地方和部门,却出现了大批“南郭先生”和“缩头先生”。有些地方用人有“三三制”之说,即有实绩的干部、有关系的干部和“拍马屁”的干部各占三分之一。选什么人其实是风向标。重用改革促进派,实为过往 30 余年中国改革发展的基本经验。决策层强调把那些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干部用起来,这对于不确定性颇多的中国经济,意义格外重大。正如中央文件所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这些人不分领域、不分庙堂与江湖,为改革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心血,是当代中国最可爱的人。2018年元旦,致敬改革和改革者!| 大贺频道精选 |——甘肃——塌方腐败中的甘肃,能否涅槃重生?

甘肃旅游能否创造奇迹?甘肃复兴能否从这三件事情开始?

陇商:丝绸之路的开拓者何日重现辉煌?贵州大数据风起云涌,甘肃该怎么办? 甘肃自贸区何时起航?甘肃为什么出不了500强?

甘肃对中国意味着什么?甘肃为什么如此落后?

兰渝铁路正式通车,百年梦想终实现!——兰州——塌方腐败的兰州,复兴之路在何方?

兰州,你被谁抛弃?新经济浪潮下的兰州机遇?

兰州西客站为何八年无法竣工?兰州能否找回失去的二十年? 兰州的前途命运靠什么?兰州,能否给创业者一次失败的机会?

兰州:过去十年的战略性失误是什么?兰州新区:千年秦王川承载起甘肃复兴之梦!——天水——天水:“羲皇故里”缘何沦为五线城市?天水:羲皇故里何时找回失去的二十年?

天水:凭什么要求**先生道歉?——平凉——平凉:崆峒山下的旱码头为何成为最没希望的城市?——张掖——张掖:北凉古都何日再铸金张掖辉煌?——陇南——陇南:陇原聚宝盆缘何沦为连片贫困县?

第二篇:向英雄致敬

向英雄致敬

——《地道战》观后感

几十年前一次次惨烈的的战争,使多少无辜的百姓死去,也有多少为抗战做出贡献的前辈们牺牲了,是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换回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最近我看了一部电视剧《地道战》。里面的情节让我始终难忘,日本人来中国侵略时,我们党带领的八路军跟村民们联合起来制地雷、挖地道设机关,在地道里跟鬼子打游击战,经过一次次艰苦的战斗,八路军跟村民们最终打败日军。

故事中儿童团里的“小战士”们那种不怕牺牲、机智勇敢跟敌人周旋的精神令人佩服,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日本人无情的侵略战争,使百姓们无家可归伤亡惨重,但他们一直坚持跟鬼子们战斗,不怕苦、不怕累更不怕牺牲。每次看到他们汗水把衣服都湿了但还是在一直挖地道,我懂得了要坚持;看到一个个中国人面对死亡不怕牺牲,我懂得了要勇敢;当日本人轻蔑的嘲笑我们“东亚病夫”时,我懂了要团结起来一起把日本人赶出中国!

在抗战中有无数人为了和平,为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不惜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是他们这些无名英雄用生命换回了我们现在的和平美好生活。每次与日军战斗我们党带领的八路军用落后的武器,但靠着聪明智慧还有不怕牺牲的精神最终取的了胜利。

作为新一代的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更要向那些英雄们致敬!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建设多做贡献!

第三篇:向环卫工人致敬

向环卫工人致敬

前几日在网上看到了一条比较“火”且令人气愤“火”的消息:一位无子无女的安徽老妇人带着孙女扫大街的环卫工人,突然间被辞退了,而且原因不明。

掩面而思,我有话要说。

一位老人家,没有躺在大街上行乞(用城管的话就是影响市容),也没有去找政府给自己一些“救济”,虽然学识不多,但她还是凭自己的双手谋得了一份环卫部门里扫大街的临时工作,不仅自己养活了自己,还养着父母双亡的孙女,该是何等的艰难!

环卫工作历来就是“脏累差”的代名词,君不见,每天清晨三四点钟他们就要起床扫大街,晚上十点后才能回家休息;君不见,大白天他们也得拿着扫把去流动式清理路人们随意丢弃的垃圾;君不见,严寒酷暑时他们也依旧如常。所以,工作的辛苦,身心的疲惫,劳动的价值在他们身上都一一完全体现了。让我们向他致敬吧!

也许大家都知道,环卫部门里真正从事这些脏累差活的全都是临时工,所以低工资也就相当正常了,还不到那些正式工的三分之一。现实生活让他们感到无奈,可也毕竟能为家庭带来一点点收入啊。

在大多数人的记忆中,一定有过这样的画面:一辆汽车飞速驰过,把刚下过雨的水坑里的泥浆溅到了环卫工人身上;路人走过环卫工人身边都捂着鼻子,而且还而带怒容;楼上的住户随意把垃圾往下抛或洒到环卫工人身上;甚至还有奔驰宝马撞到了环卫工人逃逸夭夭„„这一切都说明了环卫工人在现实生活中很少被人尊重,忽视了他们的工作价值,更是没有生命安全。

此时我又想起了春节假期时我手机上的一则彩信消息:大年初一,一位长沙市环卫工人为躲避寒风竟然蜷缩在路边变电箱里睡觉休息,这名环卫工人名叫范传辉,隶属长沙市岳麓区咸嘉环卫所。他说从事环卫工作半年来,从没休息过一天。

看,这就是我们的环卫工人的处境,真令人担心与心寒,我担心他们的健康,我心寒相关部门的不作为!

由于我工作上一些特殊原因,有时需要上早晚班,几乎每次都会碰到这样的特殊群体,当我们大多数人还在美梦中时,他们已扫完了大半个城市;当我们躺在舒适的床上其乐融融地看电视时,他们还在大街上劳作。但,他们依然是任劳任怨,不喊苦、不叫累、不说差,这样的人不正是像魏巍先生所说的类似的“最可爱的人”吗?

2012-03-05

第四篇:向阅读致敬

深圳曾经是一粒种子。它孕育于这个国家最切近的现实,也包裹这个国家最丰盛的理想。29年时间,种子生长为一座城市,种子里的理想延展为这座城市的气质。

这里也是一方田地。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这里觅到突破口,行政体制改革在这里积蓄破题的动能,不时地,这里还总冒出闪着光泽的观念。时代总能在深圳找寻到些什么。

如今,我们前往深圳,细细打量一项城市行为——阅读。我们相信,城市行为的背后,能够见到一个城市精神演化的轨迹。

2009年是深圳读书月的第十个年头。这个年轻的城市尚不满而立,它却用10年时间来办一件事,足见这件事的分量,也足见这分操持的恒心。如果说深圳是中国的试验田,读书月则是深圳的一块试验田。

这首先是一个社会技术问题。从一开始,读书月的运作就渗透着“有限政府”的理念,政府倡导、政府资助,但政府并不直接操办,而交由深圳出版发行集团这样一家企业,按照市场规律来承办。也是从一开始,读书月的执行团队就建立了均衡、高效的架构关系,政府部门、企业、媒体充分介入却几无掣肘。

其次,这是一个战略决策问题。深圳把“文化立市”确立为城市发展战略,直击未来城市竞争“软实力”的核心。在经历高速经济增长后,这座城市开始潜下心来,从“物质的深圳”向“精神的深圳”转型。毋庸置疑,对于人类精神和文化,书籍是最佳物质载体,阅读是最佳行为载体。

在更高层面上,这是一个政治伦理问题。举办读书月,提倡全民阅读,标志着这个城市的政府对自身所负担的公共责任进行了严肃的思考和定位。“实现市民的文化权利”已融入执政理念,并且通过丰富的书籍选择(引领全国风气之先的深圳书城)、便捷的阅读条件(打造“图书馆之城”)等日趋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达到了与社会普世价值的结合。

10年读书月,活动达2000余项,其中有太多故事:领导干部礼贤下士,普通市民受益于文化贤达,来自全国各地的读书人在这里透彻感受到阅读的尊严与魅力„„

美国前总统肯尼迪曾说:评断一个国家的品格,不仅要看它培养了什么样的人民,还要看它的人民选择对什么样的人致敬,对什么样的人追怀。套用之:评说一座城市,看它选择向什么人颁发荣誉、向什么行为表达敬意,是最深沉最真实的一项指标。

深圳选择向阅读致敬,向读书人致敬。

这样的选择,意味着深圳在向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致敬。所以,在这座城市里,你能听到关于古希腊以降人文精神之核心的讨论,甚至有人会用苏格拉底式辩论来比照书城内举办的读书文化活动。

这样的选择,也意味着深圳在向珍贵的传统价值理念致敬。都说深圳“无根”,其实这里有客家围屋,如鹤湖新居、大万世居,围屋前保存着道光、咸丰年间的旗杆石,当年族中子弟中举人、进士后,会竖旗杆以彰荣耀,这便是此地古民崇文重教的明证。

中国许多古老宅院的门前都悬挂着四字匾额,“耕读传家”。深圳人说,我们是从耕读社会演进到工读社会——工业兴市、文化立市。曾有人提议要在深圳搞一个作家宣言,但深圳人自己说,在城市最核心的区域建世界上单层面积最大的书城,这本身就是一份文化宣言。

1996年深圳书城建成开业,与著名的地王大厦毗邻,处于当时全城最贵的地段。2006年中心书城开业,紧邻市民中心,又是目前深圳的最佳地段。曾有遍游巴黎、伦敦、纽约等城市的香港学者感慨:这是在CBD,中央商业区,地皮昂贵,深圳能够在这个地方建书城和图书馆、音乐厅,这是大手笔,是深圳可以引以为荣的事情,这代表了政府的眼光。也有美国规划师称赞:中心书城之于深圳的意义,类似于卢浮宫之于巴黎的意义。

这座城市选择了与书有关、与文化有关的公共建筑作为中心区的地标。如今从邓小平塑像所在的莲花山顶望下去,寸土寸金的城市北中轴上,生长出一个巨大的“文化院落”:莲花山是北厢房,市民中心是正厅房,博物馆、少年宫和筹建中的当代艺术馆、城市规划馆是东厢房,图书馆和音乐厅是西厢房,中心书城则跨中轴线,坐落在院落正中——好一个书香门第。

这样的选择,还意味着深圳尽管只是一座新兴城市,却已对城市文化的类型有了独立而明确的主张。深圳人意识到,不能泛泛而谈文化繁荣,有的繁荣,甚至可能是灭亡的先兆,比如南宋,比如罗马帝国末期。深圳提倡的,是一种力量型、智慧型、创新型的城市文化,一种刚健的城市姿态。

第十年的读书月,主题是“城市推崇阅读,阅读改变城市”。深圳人的自我期许是,让深圳因阅读而成为一座受人尊重的城市。

这也许需要一个并不短暂的过程。但效果已初步彰显。今年读书月期间,第二届世界知识城市峰会将在深圳举行。这一国际性学术会议将评选“全球最受尊重知识城市”。无论深圳是否受颁这一奖项,举办峰会本身,便是缘于这座城市的文化实践与知识城市的理念高度契合。

阅读是一粒种子。深圳以虔敬之心埋下种子,我们见证这番耕耘,拭目以待下一个更厚重的10年。这座城市将因它的选择而接受致敬。

第五篇:向英雄致敬

向英雄致敬

——《刘胡兰的故事》读后感

在新中国的历史中有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如:江姐、赵一曼、刘胡兰……我非常喜欢读关于这些英雄的书,前几天,我就看了《刘胡兰的故事》,并被她的英雄事迹深深地感动和震撼。

刘胡兰小小年纪就参加了革命,由于叛徒出卖,她被敌人抓住了,任敌人如何威逼利诱,她都不肯屈服,牺牲的时候,年仅十五岁。十五岁,一个如花的年纪,我们还在父母身边无忧无虑地生活,可是,十五岁的刘胡兰面对敌人的屠刀却毫无惧色,从容就义。她用鲜血书写了她对战友的忠诚、对党的忠诚!毛主席得知了这个消息,于 1947年3月26日挥笔写下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八个大字,对刘胡兰短暂而又辉煌的一生做出了崇高的评价。

看完了这个故事,我感慨万千,刘胡兰比我们大不了几岁,却是那么的勇敢,那么的坚定,她忠于党的事业,直到献出她年轻的生命。再看看我们,在父母的庇护下安逸地生活,有一点点不满足就会撒娇甚至还会发发小脾气;每天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学习,遇到一点点挫折就会灰心丧气;现在的我们生活在没有硝烟、没有战争的和平年代,本身就

已经是种最大的幸福,而这样幸福美好生活是怎么来的?是千千万万个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他们的鲜血不仅染红了土地,染红了党旗、国旗,也染红了我们少先队员的心。作为一名时期的少先队员,我决心向英雄致敬,向英雄学习,从小严格要求自己,好好学习,锻炼身体,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能,长大后做一个勇敢坚定的人,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下载2018年,向改革和改革者致敬!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8年,向改革和改革者致敬!.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向祖国致敬

    向祖国致敬 永远记着宋庆龄的那段向中国共产党致敬,这诞生在上海,生长在江西的丛林里,在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困苦中百炼成钢,在农村的泥土里成熟的领导者。还有那句中国共产党......

    向中国人民解放军致敬

    向中国人民解放军致敬 ——《歼十出击》观后感 周至县四群中学八一班王家希 在这个平凡的世界,我们需要的不见得是伟大的人、英雄。而是那些常被人们遗忘,但却无所畏惧,有着一......

    向总理致敬

    敬爱的党支部: 他,在汶川之息飞速传到中央时,一夜白发;他,按捺不住焦急的心,直奔前线察看灾情,慰问群众;他,身先士卒深入险区,却丝毫无惧。他用坚定的信念,给予灾区人民希望;他用亲切的......

    向边防战士致敬

    向边防战士致敬 ---看《在那遥远的地方》有感 丰县王沟镇许庙小学六年级 王存财 年龄12 指导教师 张祥雨 高寒、缺氧、一年到头见不到一点绿色、到处是被白雪覆盖的高山----......

    向狗致敬

    向狗致敬名人演讲稿本文是一篇法庭辩护词,作者GeorgeGraham(1830-1904)是美国密苏里州的一个议员,是当时杰出的演讲家和辩论家。本篇是他早年从事法律工作时在法庭上所作,其时......

    向优秀致敬

    向优秀致敬——向陈温福院士学习2009年,在我刚踏上沈阳农业大学的时候,陈温福三个字就成为了我们沈农学子身上的光芒,中国工程院院士、大地之子——直穗水稻的缔造者、全国教书......

    向国旗致敬

    1、国庆即将来临,我作为一名在国旗下长大的少先队员,祝福祖**亲的六十五岁生日快乐!我们小学生应该做到从小心向党、爱劳动、有礼貌!国旗是祖国的骄傲,我们向国旗敬礼。看见五......

    向雷锋致敬

    财协学雷锋活动策划 活动主题: 弘扬雷锋精神构建和谐校园 活动目的: 充分利用雷锋日和志愿服务日的契机,深入开展青年志愿者工作,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协会成员的工作主动能动性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