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构建企业失信惩戒机制.
构建企业失信惩戒机制
企业文明是与企业诚信相联系的,而企业是否守信是与其失信后是否能受到应有的惩戒相关联。构建企业失信惩戒机制是企业文明经营乃至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何谓企业失信惩戒机制
企业失信惩戒机制是以市场手段对企业失信行为进行惩罚并对守信行为给予奖励的市场机制。它以信息公开为前提,以市场调节为实现手段,是一种非正式的社会惩戒机制。它是通过建立以征信数据库为纽带的市场联防而降低市场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来达到防范失信、惩戒失信和激励守信的目的。企业失信惩戒机制的构建应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征信数据对信用专业机构开放;二是通过征信数据库合法公开信用调查结果;三是形成由全社会力量构成的市场联防机制。
企业失信惩戒机制的主要特点:一是依托征信数据库,以市场方式处罚失信企业。二是将交易双方的矛盾转换为失信企业与全社会的矛盾,以利于对失信行为企业进行实质性的打击。三是形成失信惩戒的社会震慑力,将企业的失信动机消灭在萌芽之中。对于已成为事实的失信行为,要在相当长的受罚期间内,使失信企业不能进入市场进行交易,加大企业失信的成本。四是在对企业失信行为进行惩戒的同时,又具备对守信企业的奖励功能。五是惩戒的作用范围覆盖全社会。六是信用专业机构是法律法规约束下的企业失信惩戒机制的主要执行者。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大多数失信的违约行为属于道德范畴,一般没有明显触犯法律。从法律角度看,失信行为大都介于道德失范和诈骗犯罪之间。在大量的违约行为中,达到刑事犯罪程度并受到司法处罚的,毕竟只占其中很小比例。大量的违约或其它失信现象是难以通过刑侦和司法审判形式解决的。失信惩戒机制所要对付的违约失信行为大都是属于这种处罚额度很小且不便使用公检法手段处理的经济类违约失信事件。我国目前由于征信数据尚未完全开放,信用专业机构征集和传播信用信息法律还不完善,全社会的失信联防机制还不健全,有效的企业失信惩戒机制仍需尽快予以建立。
企业失信惩戒机制的运行原则
企业失信惩戒机制是企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对所有失信行为的法人或自然人实施实质性打击,使其不敢轻易对各类经济合同或书面承诺违约。同时,失信惩戒机制也将有效地维护诚实守信者的利益,并以扩大经营业绩来显示市场对诚实守信者的物质性奖励。企业失信惩戒机制的效果是建立一个市场联防机制,让所有的政府监管部门、授信机构、雇主和公用事业单位都能参与对失信企业的经济联合惩罚,使失信者信誉扫地,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失信者得不到授信或无人愿与其进行经济交易活动,以此压缩失信企业的经济生存空间。失信惩戒机制的原则,是以市场的方法,处罚市场上出现的失信行为。其运行原则为:
一是具有主动惩戒的特性。企业失信惩戒机制在对失信行为进行惩戒前,并不事先告知任何企业和个人,也不对失信者进行任何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甚至在失信行为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就开始对其实施处罚。例如,上海市的专业资信公司对本地区的企业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将用于评价企业信用的信息成套记录下来,包括失信记录。在不通知当事人的情况下,有偿地提供给与当事人交易的授信人和其他各类交易对方。根据市场原则,法律一般会支持征信机构向当事人的交易对方、授信人、雇主和一些政府机构提供信用申请人的企业信用调查报告,而且能够方便且低价取得。授信人可以在相当全面地了解失信者的不良信用记录之后,决定是否与之交易或交往。目前,上海资信有限公司就开始制作上海企业的信用档案,按规定,企业信用信息的收集,并不需要征得被记录者的同意。
二是作用范围覆盖面广。失信惩戒机制的作用应该如企业资信调查服务一样,是“无孔不入”地在社会上全面渗透,不仅方便地让失信记录在全国范围内传播(甚至是全球传播),而且市场联防措施也是在对应范围内施行的。在社会信用制度健全的国家,如果一个企业有了经济失信记录,就不能再申请任何信贷。由于失信惩戒机制对失信记录的传播功能,征信数据库是形成社会联防的“纽带”。如果企业不按照失信惩戒机制制定的规则规范自己而有违约失信行为出现,失信企业会遭到提供服务的各类机构的抵制,不能取得贷款,供应商不对其赊销生产资料,甚至政府监管部门不允许营业执照得到年检通过。
三是机制设计科学合理。企业失信惩戒机制要求联合征信平台的操作者把所有企业的失信行为记录下来,按照时间顺序或额度进行排列、登录在各企业征信数据库中,并制作出“黑名单”(不守信的)、“灰名单”(信用度不足的)及“红名单”(守信的)。其中,黑名单和红名单会被登录在多种“公示牌”或专业网站上,易于传播和用户查询。政府部门或征信机构,在其征信数据库中运作黑名单系统时,都应该科学地运行一个“灰名单”系统。“灰名单”系统的作用非常重要,它是征信数据库中的“预警系统”,也是失信企业向“黑名单”或信用修复系统转化的过渡:“灰名单”系统将企业的失信记录进行分类和累计,在报警时对证据进行复核,若能建立一个数学模型处理“灰名单”上的记录,其科学性和应用效果会更好;当然,“红名单”最好也通过一个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为了政府监管部门的执法方便,在执行失信惩罚机制任务的征信数据库中,还可以设立“绿色通道”,“绿色通道”概念通常被用于政府建立企业征信制度的工作中。对于在“绿色通道”内的守信企业,政府会经常给予“免检放行”和“抽样检查”性质的处理,减少政府的工作量,减少处于“绿色通道”范围内企业的一些负担。
四是机制设计体现方便快捷和价格低廉。企业失信惩戒机制所涉及的联防组织会涉及到在市场上活动的所有授信机构,在操作上必须简单易行,成本低廉,也就是说,市场要求制作“黑名单”、“灰名单”、“红名单”的征信机构,向所有的授信机构提供多种渠道、方便、快捷、价格低廉的查询服务。
五是具有促进信用文化形成的激励效应。企业失信惩罚机制的运作方式还会对守信者进行有效激励。征信数据库将企业的守信记录同时记录下来,并加以积累,体现在给予信用记录优良的企业以高的信用评分或资信评级,使守信者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一笔无形资产。通过这种做法,使政府和金融机构在授信上给予有优良信用记录的以政策倾斜。征信中心会永久保留企业优良的信用记录。惩戒机制使失信者尝试到失信惩戒的惨重代价后,对其他企业具有较大的震慑和教育效应,同时也给予失信企业改过的机会。如美国的《公平信用报告法》规定,在任何调查或报告机构的征信数据库中,企业失信记录与企业破产记录都有最高存年限纪录(一般规定不超过10年),而优良信用记录会被永久保留。企业失信惩戒机制的运行将使信用经济的影响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层面,逐渐改变每一个企业和个人的生活及社会文化,直至重建社会信任。也就是说,这种做法会潜移默化地改变企业文化,提高企业文明程度。
企业失信惩戒机制的构建措施
针对我国处理企业失信行为存在的不足,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建立和完善企业失信惩罚机制。
建立经济惩罚制度,即增大失信者的经济成本,使其丧失经济利益。由于失信主要源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因此加大经济惩罚,让失信者生存环境恶化,是对失信者最有效的惩罚。首先,借鉴在信用管理方面法律法规最健全的美国的经验,制定规范信用行为的基本法规,依法保障信用关系。内容包括:明确界定可以向公众开放的征信数据,如企业登记注册情况、还贷情况、不良贷款、司法审判的数据等等,都必须依法由有关部门向征信机构公开,对提供不真实数据的征信机构明确惩罚,对征信机构取得数据的方式、数据处理和传播作出限制,规定企业对征信产品的申诉程序等等。其次,加强执法力度,强化信用的法律保障,即“乱世用重典”,以惩罚性法律取代补偿性法律,特别是对那些以假冒伪劣产品欺骗消费者的企业,惩罚应该大到事前遏制企业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动机,而不是事后补偿消费者的损失。此外,有违约失信行为的企业,依据违约失信的程度分别给予不同程度的限制,如贷款数额期限、利率的限制,供应商赊销生产资料的数额和种类的限制,失信严重者政府监管部门甚至可以不允许营业执照得到年检通过。
建立文化惩罚制度,即增大失信者的道德成本,使其丧失人格利益。信用从一般的社会伦理特定化为商业伦理,在道德上具有重要的人格利益。守信者将凭这种品格受到尊重,并更易获得经济利益。因此,当前应配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实施,大力宣传和强化契约精神、诚实守信的价值观念和社会道德秩序,培育“市民社会”并形成社会性的信用文化,迫使失信者在承受自身道德意识谴责的同时还要承受强大的社会舆论批评的压力,进而失去发展的空间,失去人格的利益。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档案,其功能相当于中世纪的商人法律制度,通过储存、提供有关企业交易行为的信息而使得信誉机制更好地得到维持,它将企业的失信记录进行分类和累计,并进行报警。
建立政治惩罚制度,即增大失信者的政治成本,使其丧失社会利益。对严重失信的企业领导人,除进行经济处罚外,还要在一定期限内,或者终身,不准在原企业或新企业继续担任主要经营管理职务,并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曾有美国人戏言,他宁愿抢银行,也不愿意破坏自己的信用记录,因为抢银行尚存侥幸不被抓获,可一旦有失信记录在案,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就要寸步难行。
建立多元执法体系,引入私法执法。除了公法执法之外,私法执法也是重要的执法形式,有时甚至是更为有效的形式。而在这两种形式之间,还有中间形式的执法,如行业协会的行规制度,或者执法机关与市场主体之间的合作式执法等。完善多元执法体系首先需要建立各类专业的民间行业组织和机构,如信用管理协会、追账协会、信用联盟,并完善行规。或在企业自愿前提下建立规定范围内的联合信用担保体,并对这些团体进行信用等级评估并对社会公布结果。该做法能使团体内部企业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有助于信誉的维护。
第二篇:失信惩戒和守信褒扬机制
招远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失信惩戒和守信褒扬机制
药品是治病救人的特殊商品,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根本的利益,是社会关注、群众关心的热点和焦点。我国正在深入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在药品生产经营领域中的诚信体系建设有其独特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招远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利用垂直管理、专业管理、全过程管理的优势,为进一步规范药品生产经营行为,增强企业诚信意识,确保公众用药安全,促进全市医药经济健康发展,招远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今年发出了《关于加强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信用体系建设通知》,加大激励与惩戒力度,及时向社会通报覆盖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使用单位安全信用评级结果,对守信企业进行表彰,对7家失信企业进行警示,对2家严重失信企业给予吊销生产、经营许可证处罚。下一步,省局将按照“部门引导、行业自律、中介评价、社会监督”的原则,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加强和推进全省医药企业诚信建设:一是强化医药企业自身建设,为诚信体系建设工作奠定基础。二是加强科学监管,为诚信评价提供详实信息。三是发挥社会监督作用,为诚信评价搭建平台。
一、收集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医疗机构的基本信息,包括药品生产许可证、药品经营许可证、营业执照、药品经营
质量管理规范认证证书,企业负责人,质量负责人、审方人员、产品目录等,建立动态信息档案。
二、对辖区内药品生产、经营中的行为采用扣分式管理。借鉴交警对机动车驾驶证的管理模式,给企业设定一定的基础分值,当某一企业诚信分数被扣除完时,该企业必须停业整顿,组织人员参加培训教育。
三、对违规企业和品种建立“黑名单”制度,企业行为和药品质量违反药品管理法规相关规定,达到一定的次数和严重程度的,列入“黑名单”,在一定时限内禁止在本辖区内流通和使用该企业供应的品种,解决打不痛、打不死的问题。
四、建立诚信记录通报制度。定期对失信的企业和品种,在辖区内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中通报,对列入“黑名单”内的企业,在一定的时限内,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不得向其采购药品;列入“黑名单”的药品,有关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在一定时限内不得经营和使用该品种。
五、建立退出机制。在系统内单位间建立联动监督,使失信企业“一处失信,步步难行”。并与工商、金融机构建立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诚信共享系统,使违规失信企业和个人丧失其从事药品生产经营的资格,退出药品生产经营市场。
第三篇:构建诚信惩戒失信工作总结(定稿)
***支行“构建诚信,惩戒失信”
活动工作总结
我支行根据总行《**农商行构建诚信惩戒失信宣传活动月活动方案》的通知,为让社会充分了解构建诚信惩戒失信活动的内容,引导推动社会形成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良好氛围,根据文件要求,结合工作实际,我支行开展了一系列活动。现简单总结如下:
一、加强内部学习社会舆论宣传,积极建立涉及金融的诚信机制
(一)我支行结合每周的标准行社学习,召开了全体员工参与的构建诚信惩戒失信学习,让员工人人学习,人人了解活动的内容及重要意义。
(二)利用金融机构的特殊服务及其在构建诚信社会的重要地位,认真梳理征信登记体系。针对环节,加强管理,杜绝为失信客户再次授信现象。
(三)强化信贷服务功能中的诚信,利用信贷服务影响涉及面广,效力扩展空间大,把好信贷关,对失信人坚决给予金融服务惩戒,对诚信客户坚决给予便利优惠的金融服务,让失信在社会无市场,让失信进门难。
(四)利用农村集市时间,组织人员对社会进行惩戒失信宣传,同时利用屏幕进行LED活动内容滚动播出,对在我行欠贷失信户进行曝光台曝光,已达到让社会了解诚信的重要性。
二、工作经验
(一)我支行统一思想,高度重视该项是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全市文明创建的重要手段,因此我支行认真组织实施,将其纳当月工作计划中,确保活动落到实处。
第四篇:失信惩戒细则
**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药品行业失信企业评定和联合惩戒实施细则(试行)
第一条 为推进**市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信用体系建设,实现食品药品安全源头治理,完善行业禁入和退出机制,增强社会共同治理能力,震慑违法行为,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国发〔2014〕21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7〕17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失信企业联合惩戒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市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实际,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凡在**市行政区域内登记注册的食品药品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有失信行为的,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各县(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各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局直属各单位和机关有关处室根据职责范围,开展信用评定及失信惩戒措施实施工作。
第四条认定企业失信行为依据的企业信用信息,以**省信用数据交换平台的企业信用记录为准,由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主体(以下简称“主体”)的基本信息和行政处罚信息组成。
第五条**省信用数据交换平台的数据按下列分工具体操作:
(一)各县(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各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和市局直属各单位负责录入、更新本单位受理许可事项的食品药品企业基本信息;录入本单位只能范围内的行政处罚案件信息;
(二)市局应急管理处负责录入市局受理许可项目的食品药品企业基本信息;负责全市食品药品企业基本信息录入、更新的审核通过
(三)市局各有关处室负责录入职能范围内的行政处罚案件信息。
第六条食品药品安全信用信息按照下列期限记录:
(一)食品药品企业的基本信息的录入至少每季度更新一次,信息记录期限自准入之日起至退出为止;
(二)行政处罚案件信息记录期限为3年,自相关行政行为生效之日起计算;法律、法规、规章规定记录期限超过3年的,从其规定;前款规定的记录期限届满后,自动取消记录和失信评价。
第七条禁止申请许可、禁止从事食品药品生产经营活动等资格限制事项,法律、法规、规章明确规定资格限制期限的,从其规定;没有明确规定期限的,限制期限为2年,限制期限届满时自动取消资格限制和失信评价。
第八条主体的行政处罚信息被收集、整理后,认为该主体行为失信,按失信程度对应扣分值进行信用分级评定。
失信等级分为三级,失信程度逐级递增: 扣分累积为0分至5分(含),为一般失信; 扣分累积为5分至9分(含),为较重失信; 扣分累积为9分至12分(含),为严重失信。一个信用周期内,主体信用扣分累积满12分后(超出12分以12分计),不再进行扣分累积。
第九条,同一主体首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扣0.5分,两次以上每次扣1分:
(一)日常监管工作中发现主体存在轻微违法违规行为,无需做出行政处罚,但需要进行责令改正或行政提示、行政建议、行政告诫、行政约谈等行政指导的;
(二)经立案调查确认违法,但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免予行政处罚或者单独给予警告处罚的。
第十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每次扣2.5分: 1.单独处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折合金额不足10万元的;
2.对法人和其他组织处3万元(含)以下罚款的。第十一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每次扣3.5分: 1.单独处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折合金额10万元(含)以上,不足30万元的;
2.法人和其他组织被处罚款3万元(不含)以上,10万元(含)以下的。
第十二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每次扣4.5分: 1.单独处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折合金额30万元(含)以上,不足100万元的;
2.法人和其他组织被处罚款10万元(不含)以上,50万元(含)以下的。
第十三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每次扣5.5分: 1.单独处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折合金额100万元(含)以上的;
2.法人和其他组织被处以罚款50万元(不含)以上的。第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扣12分:
1.主体被禁止申请食品药品生产经营许可被禁止从事食品药品生产经营活动等资格罚的;
2.主体因违法行为被行政机关给予撤销或者吊销许可证、批准证明文件处罚的;
3.因食品药品违法犯罪受到刑事处罚的;
4.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管管理总局或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通报的,全国性或跨区域严重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的。
第十五条 信用积分的累积随信用评定随时更新,等级评定基本有效期为3年,以首次扣分时间点为起点计算,以
年为单位按等级累进。
第十六条各县(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各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和市局直属各单位依照本办法规定的原则进行信用评定,经主要负责人审批决定扣分分值并报请市局相关业务处室复核后生效;市局相关业务处室须经主管领导审批决定扣分分值。
第十七条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按照信用评定的失信等级,对主体执行失信联合惩戒措施并记录信用信息。
第十八条信用评定为一般失信的,执行失信联合惩戒措施如下:
(一)列为日常监管和监督检查重点对象,提高日常检查频次;
(二)应当执行的其他惩戒措施。
第十九条信用评定为较重失信的,执行失信联合惩戒措施如下:
(一)列为日常监管和监督检查重点对象,提高日常检查频次,做到一年内专项检查一次以上,全项目检查一次以上;
(二)在全市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内部进行公示,并在申请办理行政许可事项及变更业务时,予以重点审查;
(三)加大抽检力度,对评定为较重失信的主体一年内抽检覆盖率达70%以上;
(四)每向市发改委提交一次较重失信行为企业名单,名单中所列企业在采用综合评标法并设置信用分的政府采购招投标等管理工作中,最高只能得信用满分的一半;
(五)应当执行的其他惩戒措施。
第二十条信用评定为严重失信的,执行失信联合惩戒措施如下:
(一)列为日常监管和监督检查重点对象,提高日常检查频次,做到一年内专项检查二次以上,全项目检查一次以上;
(二)在全市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内部进行公示,并重新审核严重失信企业的全部行政许可资格;此类企业申请办理行政许可事项及变更业务时,予以重点审查;
(三)加大抽检力度,对评定为严重失信的主体一年内抽检覆盖率达100%,重点品种抽检率达80%;
(三)每向市发改委提交一次较重失信行为企业名单,由市有关部门依据《招投标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禁止企业参与政府采购等活动;
(四)将企业失信有关情况通报银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及其他依法成立的征信机构,供金融机构对当事人融资授信时参考使用;
(五)严重失信企业将被列入“**省失信企业黑名单”,并依法将企业失信情况通过主要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
(六)应当执行的其他惩戒措施。
第二十一条因符合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被评价为严重失信的主体或从业人员,在本办法第二十一条的基础上,将对其执行更加严格的信用惩戒措施,具体内容如下:
(一)不予办理食品药品生产经营许可申请业务;
(二)加强日常检查频次,做到一年内专项检查三次以上,全项目检查二次以上;
(三)加大抽检力度,一年内抽检覆盖率达100%,重点品种抽检率达100%;
(四)在执行行政处罚时,依法按上限从重处罚。第二十二条被列入“**省失信企业黑名单”的主体,同时存在以下情形的可以向各县(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各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局各直属分局申请修复信用:
(一)非因主观故意,在合理期限内主动采取整改措施,纠正失信行为,消除失信行为造成的不良后果;
(二)主体为提高食品药品安全管理而自愿通过的非强制性的质量、安全认证信息的;
(三)连续5年没有行政处罚记录的;
(四)在食品药品安全领域做出突出贡献受到市局及以上政府部门表彰的;
(五)其他改进企业经营管理质量,提升食品药品消费安全的行为。
各县(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各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和市局各直属分局对主体信用修复申请进行初评,通过后填报《信用修复审批表》送至市局相关业务处室复评;市局各相关业务处室应当填报《信用修复审批表》,对监管范围内企业的修复申请进行审评。《信用修复审批表》须经市局主管领导同意,并经局长办公会批准后,调整信用评定等级和失信联合惩戒措施。
第二十三条生产经营主体因食品药品违法犯罪被追究刑事责任的,主体被执行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撤销批准证明文件等市场退出机制的,不得申请信用修复。
第二十四条各县(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各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局直属各单位及机关各有关处室应当按照信息收集要求、信用评定办法和规定期限及时收集整理企业信息、更新平台数据、开展信用评定、核定信用等级、执行惩戒措施,并将失信企业信息归入主体监管档案归档保管;每季度向市局应急管理处通报一次失信企业名单。
第二十五条市局应急管理处负责汇集各单位、各部门的失信企业名单;负责向市发改委报送经局领导班子批准的食品药品失信企业信息以及沟通协调失信企业联合惩戒有关工作;负责跨区域、跨部门的信用信息合作和公开工作;负责协调本部门与其他部门和社会组织的信用信息交流与共享。
第二十六条各单位、各部门申报录入异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部门交换共享的失信信息时,应当提交下列文件:
(一)信息移送函;
(二)行政处罚决定书复印件;
(三)立、撤案审批表复印件;
(四)司法机关及行政机关送交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判决书、裁决书、建议书及其他相关文件等;
(五)其他有关材料。
上述应当同时提交书面和电子文档,提交审批的内容包括:提交信息的监管部门名称,生产经营主体的基本情况,需记录的信息内容,结论意见或者决定,做出结论意见或者决定的单位名称,批准人姓名,需要限制的法律法规依据,具体违法行为和限制期限。
第二十七条共享和交换的失信信息应当记录下列内容:
(一)主体的名称、证号;
(二)法定代表人和主要负责人的姓名、性别、国别、证件种类及号码;
(三)违法定性的结论意见;
(四)录入时间及起止期限;
(五)申报录入的部门名称;
(六)批准录入的机构及负责人;
(七)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第二十八条信用信息的公开应当符合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对于属于个人隐私、商业秘密和依法不得公开的其他内容,应当采取保密措施,不得公开和披露。
信用信息的公开范围、公开方式、期限等工作按照政府信息公开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九条市局应急管理处会同业务主管部门负责对本市食品药品信用信息的收集、使用、上报、审核、审批、录入、更新、归档及保存等方面进行检查,每组织检查一次,并及时做出记录。
第三十条市局应急管理处负责收集和整理各单位、各部门信用信息收集、整理、数据录入以及信用评价工作的情况,督促各单位、各部门做好食品药品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并定期对进展情况进行评价和通报。
第三十一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监察部门追究负责人及直接责任人员责任:
(一)未按规定时限上报、录入、归档、更新企业信用信息的;
(二)办案人员漏报、误报、错报以及延期取消失信惩戒的;
(三)录入人员录入失误造成评价结果错误,并没有及时修正的;
(四)录入、归档人员丢失有关材料的;
(五)归档人员未及时归档造成主体档案资料缺失的;
(六)按照规定应采取失信惩戒措施而未采取的。第三十二条玩忽职守以及利用职务之便,违法公布、利用生产经营主体信用信息,侵犯主体合法权益,损害主体信誉或营私舞弊使违法者逃避信用评价和失信惩戒的,由监察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等有关规定,追究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各县(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各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局直属各单位和机关各有关业务处室应当根据本办法,建立信用体系的管理制度和相关登记台帐,将此项工作纳入执法责任制考核内容,制定专门人员负责,在操作中确保不出现漏报、误报、错报及延期取消惩戒。
第三十四条本办法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主体,是指从事食品生产、食品流通和餐饮服务以及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的研制、生产、经营和使用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信用评定,是指根据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主体在监管中产生的行政处罚信息,以及其他监管部门、行业协会等提供的与食品药品安全有关的信用记录,对其失信行为进行的评估与量化分级活动。
失信联合惩戒,是指对不同等级的失信主体,联合各有关行政、司法机关采取的方式、类别和力度不同的监管与惩戒措施。
信用修复,是信用等级评定的异处理机制,是给予失信程度较低的主体恢复信用的措施。
第三十五条本规定由市局应急管理处负责解释。第三十六条本规定自2015年12月1日起执行。
第五篇:2011-10加强社会诚信建设 建立失信惩戒机制
加强社会诚信建设 建立失信惩戒机制
只有让多数人愿意或必须立足诚信做人做事,才能从根子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实现消弭矛盾于无形、化解矛盾于萌芽,这是社会管理创新之大义、建设文明社会之大道
诚信,是个人的立身之本,是国家的立邦之基。一个诚信沦丧、尔虞我诈的社会,必定是人人自危、相互伤害的畸形社会。长期的诚信缺失必将导致社会道德的沦丧和社会矛盾冲突的加剧,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必须把构建信任、构筑社会诚信体系作为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工程。
一、社会诚信建设意义重大
从早几年媒体披露的黑心棉、毒大米、毒奶粉、地沟油,到最近的达芬奇家具、味千拉面、塑化剂等一系列严重事件,都在挑战社会道德底线,都在拷问社会诚信,使民众对衣食住行缺乏最基本的安全感。诚信危机呈蔓延之势。虽然中华民族自古崇尚诚信,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有的诚信体系已被打破,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陷入了诚信危机,诚信问题确实到了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解决的时候了。加强社会诚信建设是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促进社会和谐的迫切需要。近年来,提升人民幸福指数,日益成为各地政府的施政理念和导向。毫无疑问,一个诚信的社会是让人有充分安全感的社会,是一个易于合作、互利互惠的社会,也是和谐、幸福的社会。促进社会和
谐,提升人民幸福指数必须建设诚信社会,这是新时期我国社会建设的要义之一。
加强社会诚信建设是改善市场秩序、推动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市场主体受市场“看不见的手”驱使,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如果任由其不受任何道德约束地去实现利益最大化,共同毁灭将成为大家不可逃脱的命运。不以诚信为基础的市场,必然是秩序混乱的市场,必然是背叛多于合作的市场,它必将大大增加监督和履行契约的成本,必然导致守信者遭受损失、被市场淘汰,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优化市场环境,保持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必须重构市场信用体系,解决好当前信用缺失问题。
加强社会诚信建设是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当前,社会管理创新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是:如何加强和提升社会的自我净化、自我调节功能。要加强和提升这一功能,必须立足于诚信建设。只有让多数人愿意或必须立足诚信做人做事,才能从根子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实现消弭矛盾于无形、化解矛盾于萌芽,这是社会管理创新之大义、建设文明社会之大道。
加强社会诚信建设是建设诚信机关、建设法治社会的迫切需要。建设诚信社会,首当其冲的是建设诚信机关,包括立法、司法和行政机关。国家机关有了诚信,才有权威,才能得到民众的信服,民间诚信才能得以培育。立法者、司法者、执法者有了信誉,法律本身才可能得到完善和有效执行;民众才能相信和尊重法律,法律作为行为规
范的作用才能得以充分发挥。从这一意义上说,诚信社会是法治社会的前提条件,没有诚信就没有法治。
二、全面规划社会诚信建设
社会诚信建设应国家主导,整体推进。诚信体系建设涉及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软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参数。我国诚信体系建设应当上升为国家战略,由国家主导、自上而下地大力推进。
制定完备的诚信体系建设法律法规。必须强力推进诚信法制建设,强化法律规制。以法律的强制性、稳定性和延续性,打破诚信危机的坚冰,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铺就一条康庄大道。建议全国人大和国务院加强诚信体系建设立法工作,对急需的法律法规深入研究、率先出台,如与信用行业直接相关的行政法规可先出台,对信用行业的管理定下基本的制度框架,以促进现代信用市场规范健康发展,待条件成熟后形成法律。
加强诚信教育和诚信伦理建设。广泛开展社会职业道德教育,结合建立行业行为规范,实行行业公约,树立诚信为本、诚信兴业的职业道德规范。大力普及信用管理的基础知识,宣传建立信用制度、加强信用管理、防范信用风险以及失信惩戒机制等方面的知识和内容。强化舆论监督,使道德伦理约束成为大多数人的自觉行为,成为社会诚信建设的坚实基石。加强诚信教育和诚信伦理建设,着眼于诚信与利益的正向关系,以人为本,塑造现代公民人格。
建立健全信用体系的基本框架。一是建立、开放国家诚信数据库。由专门部门牵头,整合工商、税务、房管、海关、贸易、交通、质检、药监、环保、劳动人事、公用事业、公安、法院、银行、证券、保险等有关方面掌握的企业和个人信用的数据资料,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数据库标准化建设,实现互联互通,向社会有序、有偿开放。二是培育一批信用服务中介机构。大力培育和发展一批具备较高执业资质和道德水准的独立、公正、市场化运作的信用服务机构。先由政府委托或授权的信用服务企业经营,待条件成熟后再成为与政府脱钩的中介服务机构。三是加强信用市场监督和管理。采取专门部门监督和行业自律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信用企业和与信用活动相关的注册会计师、审计师、律师等专业服务机构和人员的监督管理。建立信用信息公开和信用等级分类管理制度,确立等级分类的方法和标准。
建立失信行为惩戒机制。一是由政府相关部门作出惩戒,公布“黑名单”、“不良记录”,给予警告、罚款、取消市场准入等行政处罚措施,惩罚、制止违法违规的失信行为。二是建立市场自我调节、监督机制,如建立信用等级评定与银行授信额度挂钩等制度。三是通过信用信息公开机制,让失信者受到全社会的监督和制约。四是建立与惩戒失信行为相适应的法律惩戒体系,如社区义务劳动、社区矫正、罚款、短期刑罚等。
三、社会诚信建设也是法院的重要任务
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中,人民法院应充分发挥审判执行职能作用,积极能动,有所作为。
严厉惩戒失信行为。审判执行工作要切实保障守信者的合法利益,不能让失信者获得非法利益;充分发挥刑罚的威慑功能,对构成犯罪的失信行为依法予以严厉打击;充分发挥联动执行等执行威慑机制的作用,让“老赖”逃无可逃,迫使其诚实守信;将惩戒虚假诉讼作为治理重点,联合公安、检察和司法行政等部门积极甄别、防范、制裁虚假诉讼行为。
全面构建诉讼征信系统。积极促进政府诚信施政。一方面,人民法院通过行政审判,对政府的失信行为进行纠正,促进政府依法行政;另一方面,人民法院通过司法建议、发布行政审判白皮书等方式,促进法治政府建设。
大力开展诚信诉讼活动。收集当事人在立案、审判、执行等各个环节的诚信信息,构建一个先进、完备的诉讼(征)信系统,与社会其它(征)信体系进行衔接。目前,山东潍坊、江苏睢宁、广东郁南等法院在构建诉讼(征)信系统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今后应进一步统筹规划,逐步推进法院诉讼(征)信系统建设。